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4 17:00:30

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

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篇(1)

[作者简介]耿艾莉(1971-),女,辽宁阜新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王岩松(1971-),男,辽宁丹东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车辆工程专业教学与管理。(上海201620)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071-03

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指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科学素质,能够准确地选定课题和研究对象,熟练地运用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有效地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科学、规范地表达研究成果的能力,主要包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实验研究能力以及成功表述研究成果的能力。高水平的青年教师队伍是高校未来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的生力军,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承担着巨大的历史重任。对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进行合理的培养,是高校的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也是实现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保证。

一、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必要性

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在这三大职能中,教学是高校的中心职能,科研是教学的重要支撑,是教师深入把握教育规律的有效手段,通过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还可有效地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同时科研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科建设的重要途径。学校的发展离不开青年教师,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势在必行。

1.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水平、高学历、高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高等院校的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历史重任,作为学校中坚力量的青年教师,其科研能力决定着所培养出的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青年教师如果不搞科学研究或不具备科研能力,就缺乏知识创新的源泉,也就只能沿袭前人的知识和方法,在课堂上教学的深度、广度及启发性都难以达到较高水平,也就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青年教师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才能不断地了解当代科技发展的方向、最新动态和本专业的最新成果,进而不断地完善、充实教学内容。在从事科研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为学生搭建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形成产学研合作办学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较高科技研发能力的创新人才。

2.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青年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有利于提升高校自主创新和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也使教师为社会服务成为可能。高校教师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开发科技产品、开展技术革新等社会服务,还可以接受社会委托培养、培训专门人才。这样既促进了人才培养,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自身经费的不足;既有利于高校教师的自身发展,又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据调查,教师的科研成果已经在工业、农业和国防事业等多个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科研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科研水平决定了高校学科专业的发展水平,而学科专业发展水平是一所大学在国内外地位的重要标志。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力军,是科研团队中的新生力量。因此高校要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青年教师科技队伍,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面提升学校的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为学科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支撑。科研工作促进了教师知识、能力和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教师把自己在科研工作中获得的最新学科信息引入课堂,提高了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科研还促进了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更新。为扩大专业的内涵,在保证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将学科前沿知识融入教学,特别是将处于领先水平和特色优势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和教材中,有利于专业建设发展。科研课题丰富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内涵。青年教师可借助自己所从事的交叉学科的实践课题,将这些项目引入毕业设计(论文)中,极大地丰富了毕业环节的内涵,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学科前沿、工程应用基础和工程开发的平台。由于学生毕业论文课题紧密结合科研,可以锻炼学生科研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及成因

笔者对某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现状进行过调查,从调研的情况看,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状况令人担忧,科研能力非常薄弱,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科研方向不明确,团队意识较弱。近几年新进的青年教师,普遍缺乏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经验,科研意识不强,主动性不够。主要表现在:首先,科研方向不明确,不能有效地与学科专业发展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当今高校引进的青年教师大多数是硕士、博士刚毕业,尽管有科研工作的经验,但大都是导师安排好的科研课题,只要按导师的规划按时完成就可以了,参加工作后对于自己未来的科研方向与从事的学科专业不能有效地结合,有些盲目,无所适从。其次,缺乏团队合作意识,不能迅速融入科研团队。由于学缘结构的关系,不少青年教师对所在学院的学科专业发展方向、科研方向、研究特色、实验室和科研团队等科研环境不熟悉,难以融入学科方向和科研团队。大部分青年教师对科研课题的选题、申报、评审、组织实施、验收等环节不了解,不知道如何去运作,不能迅速融入现有的科研团队中。

2.缺少工程实践经验,综合技能薄弱。现在部分青年教师大多缺少工程实践经验与综合技能,“非工化”青年教师占一定比例。“非工化”是指现在国内高校的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多数属于硕士或博士刚毕业,学历达标,却没有经历过生产或工程实际的锻炼,缺乏生产实际经验,工程理论水平与工程实践能力往往处于分离状态,因此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相应比较匮乏。如果让他们从事一些生产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研发工作,并达到对其进行创新就会有一定难度,相应的,在教学上也就不能满足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

3.科研环境欠佳,科研信心不足。目前部分青年教师对国家、地方政府的科技工作的政策和战略重点缺乏了解,尤其对各种科研项目的申报特点和要求不了解,因此影响了科研选题、项目的组织申报和实施。申报课题时青年教师能够参与的科研渠道少且竞争激烈,其他多数计划也是限项申报,资助率较低。屡次申报不成功,就会导致部分青年教师丧失信心,认为科研费时费力见效慢,甚至放弃科研转向教学。殊不知科研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是对知识、信息的加工和创造,是对前沿科学的有效探索。与科研脱节既不利于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也会由于缺乏科研经验,导致在教学中缺少“源头活水”,教学水平难以提高。

4.教学任务繁重,科研无暇顾及。近年随着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展,教学任务明显增加,各高校师生比已接近或低于教育部规定的1∶18的红线。有的高校专业基础课教师甚至必须完成3门以上的课程,再加上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才能完成额定教学工作量。同时各高校都在强化教学质量的考核与评估工作,使青年教师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授课和准备各类评估工作上,用在科研上的时间非常有限。另外,青年教师通常还面临结婚、生子、学历深造等压力,也影响了对科研的投入。

三、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对策

针对当前青年教师科研的发展现状,应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层面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

1.内部因素。第一,要有端正的科研态度。作为青年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所从事的科研方向与学科专业建设之间的关系。要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及现今岗位的科研特色确定自己的科研方向,使自己的科学研究方向与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会使科研与教学有机统一,相得益彰。其次要明确科研个体与科研团队之间的关系。明确自己的科研方向之后,应迅速融入适合自己的科研团队中。科研团队是指在高等学校中有着共同的愿望,技能互补,围绕共同的科研目标和任务并且拥有团队精神的相互协作的科研人员组成的从事科学研究的群体。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科研团队一般都有自己的科研特色和技术优势,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拥有丰富的科研成果。青年教师融入团队后不但可以在团队中学习新的科研方法,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而且可以利用科研团队的科研实力和条件实现自己的一些新想法、新思路,挖掘自身的潜力和价值。

第二,要把握好目前科学发展态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科学发展的态势正在日益发生变化。青年教师只有把握好当今科学发展态势,才能将科研工作做好。当今科研的形态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科研的复杂性使得单独依靠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某项科研,一些重大项目需要科研团队集体来完成。当前科学研究具有如下特征:(1)科学研究具有综合性、交叉性、渗透性。一项科研课题往往需要多学科知识的积累,往往用一个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解决另一学科的问题;一些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需要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域的协作研究等。(2)科学研究具有创新性。创新是科研的本质和灵魂,因此青年教师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前沿意识和超前意识。科研创新意识是指在科研过程中,科研人员依据自身素质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新理论或原理等的高度完善的知觉和自觉的思维。青年教师要善于从别人不注意的地方敏锐地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创新意识的重要体现,也是做好科研工作的必要前提。

第三,要具有扎实的科研素质。科研成果是一个团队长期刻苦努力的结晶,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有所收获。在漫长的探索过程中,科研工作可以说是枯燥和单调的,只有具备良好的科研工作素质,才能保持持续不断的旺盛精力,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将科研工作做好。青年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必须要具备如下科研素质: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要多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标新立异;具有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要具有勤奋、执著的科研精神,有“甘坐冷板凳”和“十年磨一剑”的韧性;树立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要相信“勤能补拙”和“天道酬勤”的道理。只有具备上述科研素质,工作才能取得成功。

第四,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青年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应该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学工作的积累,有助于科研项目的申报。科研工作的深入,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的时间差,合理分配精力,避免造成教学事故。青年教师由于刚走上讲台,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在备课上。在平时的备课中注意积累和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一方面能丰富课堂教学,另一方面也在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外部因素。以人为本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也是高校从事各项科研管理活动的主导思想。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以人为本,积极创造适合青年教师发展的和谐的科研环境。第一,注重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强化服务理念。青年教师参与科学研究,是教育发展需要,是培养人才需要,也是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大力度培养具有科研潜质的青年教师,对他们的科研工作和日常生活要给予足够的关怀。

第二,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健全激励机制。一所学校没有高质量的科研团队,就不可能建立起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校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围绕国家特别是地方经济的需要,立足时代前沿,搭建学科梯队和科研团队,同时要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加入团队。学校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合理的教师考核制度及科研奖励制度,让青年教师从被动搞科研转化到主动从事科学研究上来,调动他们的科研主动性。对于刚进校的有科研能力的青年教师要减少额定教学工作量,使他们有精力开展科研工作;对于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的青年教师,如不满额定教学工作量,可以科研工作量适当减免部分教学工作量。

第三,加强科研管理部门服务职能,为青年教师解惑。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特别是帮助他们了解宏观科技政策,沟通科技项目计划信息,通过聘请有丰富经验的老师举办申报科研项目讲座,向青年教师传授课题申报的经验与技巧等。各学院也要为青年教师配备有科研经验的骨干教师当导师,帮助他们尽早实现自我定位,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第四,加强青年教师业务培训,提高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由于用人机制所限,我国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工程经历和工程背景,对工程所涉及的知识往往了解不多。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教学能力强、熟悉生产领域、具有较高科研能力水平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条件。学校要提倡让青年教师到企业和基层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挂职锻炼,进行包括业务知识、管理知识、工程知识、服务意识等多方面培训,使他们更加了解社会需求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企业也会将他们培养成为熟悉工程技术特征及规律的“双师型”教师。学校要支持并鼓励中青年教师到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进修、合作研究和攻读学位,在职称、职务晋升时优先考虑并免除其在外学习期间的教学工作量。这样可使他们一方面提高了学术水平,另一方面也加大了科技创新能力。

第五,拓宽科研申报渠道,加强科研平台建设。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大对青年教师的支持力度,多渠道建立青年教师专项基金,如省市教委、科委青年基金,学校优秀青年基金等。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及各工程研究中心也要针对青年教师划拨专门经费支持他们从事科学研究。在申报项目时,要创造条件鼓励有创新思想的青年教师大胆申报、勇于申报,对那些需要学校评审或推荐的科研计划要打破论资排辈的机制,打破职称等限制,不拘一格,重点向青年教师倾斜,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进科研、教学双发展,才能使众多优秀的具有较高科研水平和能力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实现自身的潜在价值。

总之,青年教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学校办学思路和学科专业发展目标,把握当今科研的发展态势,具备正确的科研态度,运用科学的科研方法,加上和谐的外部科研环境,一定会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为学科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也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篇(2)

一、高校青年英语教师的科研现状及主要问题

1.教学任务重,无暇进行科研。

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数量的增多,教学资源变得日益紧张,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越来越重。尤其是高校英语教师既要承担本专业的课程,又要兼顾公共外语的教学任务,备课的时间都不充分,更没有时间做科研。教学任务重使得广大青年英语教师没有时间静下来读书,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作科研。科研上不去,青年英语教师就不能将先进的教学理论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因此教学质量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2.缺乏良好的科研环境,图书资料和文献资源不足。

科研环境的不佳突出体现在许多高校的青年英语教师缺乏进修、培训和学术交流的机会。据夏纪梅教授的调查,没有出国进修过或没有参加过国外外语教学研讨会的人数比例达84%,没有参加过国内外语教学研讨会或进修的人数占到35~40%。此外,许多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及地方院校的图书馆,由于资金问题或对外语科研的重视不足,无法提供足够的外语类核心期刊,尤其缺乏最新的国内外研究资料,这导致青年英语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学术界前沿研究及最新动态等问题。

3.科研意识薄弱。

大部分青年英语教师做科研的动机比较实际,即为了晋升职称,很少有发自内心地想自我提升的。一直以来,科研是高校英语教师的一个弱项,这种现象在理工科院校和地方新建本科院尤其突出。多数高校青年英语教师有一种错误的思想,就是认为只要上好课就行了,搞不搞科研无所谓。很多教师为了评职称,重数量,轻质量,只顾东摘西抄,自己并没有认真投入地做学问。

4.研究方向不明,申报经验不足。

不少高校青年英语教师虽认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也想在科研方面有所作为,但是自从事教学工作以来,从未申报或参与过课题研究。因此,在申报科研课题时研究方向不明确,无从下手,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同时,青年教师申报课题时经验不足,也是影响申报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青年教师对科研课题的选题、申报,评审、组织实施、验收等环节不了解,不知道如何运作。

5.科研经费分布不均。

在科研经费分布、科研课题审评、科研条件提供等诸多方面,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都有相当大的差距。首先在高校的科研经费分配中,大量的科研经费分向具有高级职称的老教师,在省部级、部级等重大的课题上,青年教师几乎没有经费,甚至没有申请资格。其次,高校科研课题审评和经费分配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审评过程受到外部及人为因素干扰较多,青年教师很难独立成功申报一个科研课题,从而挫伤了一部分青年教师搞科研的积极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青年教师课题申报的经验不足,选题缺少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这和青年教师掌握学术动态,以及理论基础、基本技能的能力有关。当然,客观上也和青年教师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不是很高,因而也没能引起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专家应有的重视等有关。

二、高校青年英语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的必要性

1.丰富学科内涵,支撑教学的需要。

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科学研究往往是围绕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实际应用而开展的,通过科学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掌握本学科的最新理论,另一方面,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丰富发展了学科理论知识,解决了许多实践中的难题,还可以用科研的实践和成果充实教学。而且,教材的出版与使用往往滞后于学科的发展,因此,高校青年英语教师可以将其科研中学到的新知识、取得的新成果穿插于英语课堂教学中,这样可以大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活动显得更生动、更具活力。

2.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需要。

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未来人才的塑造者,肩负着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的多功能、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重任,他们的素质决定着学生的素质。作为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能否完成这一使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知识结构。高校青年教师如果自身不具备敢于创新的勇气,善于创新的思维和勇于创新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引导、造就创新的学生?教学质量的保证在一定程度有利于科研工作。如果教师不从事科学研究,就不能更好地总结经验,更新知识,最终会导致教学水平无法提高,无从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3.青年教师自身发展成才的需要。

高校教师的科研素质是高校教师应该必备的素质,也是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基本指标。如果不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那么,他就不是“称职”或“合格”的高校教师。在目前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异常活跃、终身教育备受推崇的信息社会里,鼓励高校青年教师积极投身科学研究,提高其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学科研能力,无疑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师综合素质的时代要求。大多数青年教师是刚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走向讲台的,以前在校学到的知识可能并没有更多的实践机会,而参加科研工作,可以将以前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取得将理论联系实际甚至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只有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才能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通过开展研究加以解决,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自我发展。

三、培养高校青年英语教师科研能力的对策

就高校的实际而言,青年英语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1.科研论文的写作能力。

科研论文写作能力是高校英语教师一项基本的科研素质。科研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试想,一个写不好科研论文的教师如何能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如何指导学生写好论文呢?由于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还没有开设科学研究方面的专修课程,学术论文写作也不是必修课程,大学生在校期间得到的科研锻炼相对较少,大部分学生只是在大学的最后一学年或一学期着手进行毕业论文写作,许多人不懂得科研论文的写作规范,写作中存在写作用语公文化、参考引文不标注、论文摘要不简洁等问题。走上高校教师这个岗位后,青年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承担科研任务的机会少,所以,科研论文写作的基本技能相对较弱,但面对职称评聘、学科建设和个人发展等,又不得不写科研论文。因此,如何写出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已成为困扰许多青年教师发展的一道难题。写好科研论文至少必须把握三点:一要真实,忌无中生有地编造、拼凑或东挪西借地剽窃、抄袭,只有亲身参与实验,占有第一手的材料和科研数据,才能写起来自然流畅;二要会写,把握写作技巧,符合规范要求;三要多写。

2.科研项目申报能力。

科研项目申报是科研工作的开端,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现在几乎所有的科研项目都要经过专家评审才能立项,能否立项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项目申请书写作的好坏。申报科研项目是一项严谨而艰辛的工作,它要求申请者做长时间的准备,对拟申报的项目进行调查研究。一份科研项目申请书看似简单,实则要求甚高。好的申请书必须做到形式与内容兼顾,既要给人以美感,又要有创新的思路和方法。科研选项要做到目的明确,有一定的意义;项目设计思路要清晰,方法要科学,经费预算要合理,不能“以不变应万变”。申请书的语言表述要紧扣主题,详略得当,表达准确;其中引用的资料和数据要可靠,要标明出处,不能凭印象而为之。

3.科研选题和立项能力。

科研课题是科研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好科研课题是科研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一环。寻找科研课题就是要寻找那些尚未解决但又急需解决的矛盾,或从已知的东西中了解到的应予以研究和解决的未知的东西。要取得立项成功是很有技巧的:一是要吃透某个课题意向的核心范围,抓住其关键;二是要有明确的、科学的科研构思设计,拟定具体设想;三是要掌握该课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显示本研究的独创性或先进性;四是要有合理的人员搭配,包括人数、职称、专业、经验等因素,尤其是课题负责人要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丰富的科研经验、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较高的知名度;五是经费估算要准确,要实事求是;六是进度安排和经费使用要合理,应分阶段出成果。

4.搜集科研资料的能力

占有丰富的资料和信息,是搞好科研的基本保证。资料和信息一方面要靠文献搜索,另一方面要靠实地采集。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文献检索要比以前方便得多,如图书馆、资料室中都有许多科技图书、期刊论文、学位论文、视听资料、文献检索刊物等,都可以利用。

5.加强外部科研环境建设

各高校的外国语学院或大学英语教学部要积极创造条件为青年英语教师提供专业进修、访学、参与课题研究和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议的机会;建立一系列对青年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激励机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高层次科研项目奖励制度,改善青年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充分调动他们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四、结语

为了改善高校的科研状况,必须加大力度培养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把培养青年教师科研队伍当做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只有这样,高校教学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有效地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夏纪梅.大学英语教师的外语教育观念、知识、能力、科研现状与进修情况调查报告[J].外语界,2002(5):35-41.

[2]张庆宗.漫谈外语教师如何做科研[J].中国外语,2010(4):104-108.

[3]骆爱凤.高校在职外语教师职业发展情况调查与研究[J].外语界,2007(4):51-55.

[4]龚云霞.论大学英语教师科研素质的培养[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153-156.

[5]吴亚欣.关于提高外语教师科研水平的思考——由《外语界》十年来发表的文章想到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8):36-39.

[6]王海啸.大学英语教师与教学情况调查分析[J].外语界,2009(4):6-13.

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篇(3)

一、教师自身能力及培养学生能力的提高

教师是引导大学生展开科研项目的导师,是科研项目中展开传帮带的重要一环,导师的存在大大的拓宽了大学生科研创新的思路,导师提高自身素质、强化沟通能力是大学生提高科研能力重要一环。

1.要树立和增强从事科研的意识和自觉性。多年来,我们发现不少教师缺乏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他们怕改革、怕新的改革浪潮会给自己带来难以想象的变化,因而对改革不满产生内心抵触情绪一直处在陈旧落后的教育模式之中。其实在国外北京或者上海等高校的教育模式理念都是更新非常快的,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特点,国家在翻天腹地的变化,社会也是,人更是,所以他们都在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改革,学校要发展离不开新鲜的血液。因此我们必须使教师转变观念,从而树立全新意识。这就是:顺应改革浪潮。从事教育科研、培养学生科研是每一位教师份内的工作。仅仅会教课而不会教育研究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2.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学生的科研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教师的科研能力直接制约着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教师应该刻苦钻研,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并与学生就难点课题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探讨,及时总结经验,从而培养自己和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科研素质。

3.加强教师培养学生的能力

①加强教师语言表达能力,搭好师生桥梁。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关系学生对科研理解的多少,因此增强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我们工作中的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流程讲座及师生科研交流会,让教师在培训学生之前先做好试预讲,教案,请专家审核,教师之间多进行沟通,锻炼能言善道的本领。

②引导学生正确选择课题,广泛查阅资料。引导学生正确选择科研课题、 开展研究、及撰写立项申请书以及研究报告。分析国内外针对该课题的研究历史以及近几年的现状水平、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使学生明确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目标。

而选题主要是确定科研目标和主攻方向,是做好研究的基础。从科研项目中选题,可以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教会学生如何自主探索、如何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如何获得创新思维,勤于实践,开发其创造潜能。指导学生课题选题不出错,目标设得合理,认真做,必然有收获。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设计、数据处理、结果论证等工作。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和培养方案,使学生感到教师所授内容切合实际,与自己密切相关,是关心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③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受过严格科研训练的人,可以很快地接手本行业任何问题,甚至很快地进入另一个行业。因为他们知道如何分析问题、抓住关键、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提出方案、实施方案、检测效果并及时纠正错误、总结经验并推广。很快能找到值得研究的课题与值得做的项目。

二、学生如何提高科研能力

导师的帮助是学生提高的一个过程,自身素质的提高才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根本,只有学生自身拥有了良好的素质,丰富的知识,创造性的思维这些科研的基本条件才能使学生真正的步入科学研究的大门。

1.首先做到严以律己、追求上进、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每个学生都需要在科研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科学态度无形的贯穿于科研工作始终。只有树立起正确的科学态度,科研工作才能进展顺利,才能事半功倍。那么什么是科学态度?应该树立一种什么样的科学态度?科学态度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在科研过程中需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去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第二,实事求是,科研过程中,需要尊重实验数据和结果,不能随意篡改数据;第三,注重实践性,任何科研工作都不能脱离实际,离开了实践,科研就毫无意义了;第四,具有创新精神,在科研中需要不停的创新,这是科学的生命和灵魂。学生在科研过程中就需要树立起包含以上几个方面的科学态度。

除此之外,学生还应严格要求自己,具备良好科研精神,锐意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

2. 对科研,要有一定的‘判断力’

不但要会做,还要能对同行的工作进行正确的判断。分得清好坏,看得出高低。这需要能力,更需要‘批判和挑战’的习惯,不能对文献、对老师、对权威的意见全盘接收。这一点是我们的教育理念中严重缺乏的。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3.对科研,要有‘学术眼光’

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培养途径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young teachers;educat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training methods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2-0178-02

0引言

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中最年轻、最有朝气的新生力量,也是高职院校科研队伍中最积极、最活跃、最重要的生力军,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正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院士所说:“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1]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对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使青年教师不仅要能教书育人,还要―边教书一边搞科研,真正做到教学、科研两个拳头都要硬。

1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应具备的教科研能力

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代表着教师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工作所必备的各种素养的质的要求。目前,对教师应具备的教科研能力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界定,但是从各高职院校对教师教学科研能力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出发,作为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其教科研能力构成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1.1 申报课题的能力课题申报是教科研活动的起点,也是教科研的基础。课题申报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是青年教师个人教科研能力积累的佐证。该能力集中体现在选题和组织材料的能力上,其直观的表现形式就是课题项目申请书填报的好坏。一个好的课题项目申请应该有新颖的选题、全面的知识背景、实在的研究内容、合理的技术方案、新颖的创新点、强大的研究队伍、可靠的研究基础、恰当的经费预算及恰当的成果形式等。

1.2 组织实施课题的能力课题的组织实施是指课题立项后由主持人按照研究计划进行分工协作实施课题研究的过程,其中,主持人作用发挥的大小、强弱直接关系到教科研课题完成的质量。在此过程中,课题主持人的组织协调能力很重要。青年教师在担此重任时往往更具挑战性,除思索如何做好科研外,如何运用各种可能的手段充分调动课题组其他成员的积极性,如何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也是对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的一种提升和锻炼。

1.3 撰写论文的能力课题研究成果一般是以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论文写作是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其撰写论文质量的优劣是青年教师创新能力、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而通过论文的撰写也可提高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现状分析

当前高职院校的教科研人员数量普遍不足,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科研数量相对较低,由青年教师担任完成的课题更是聊聊无几,这种现象表明青年教师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还不尽如人意。总的说来,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科研意识薄弱、功利思想严重高职院校大多数青年教师教科研意识薄弱,认为自己只要把书教好即可,教科研工作搞不搞不重要。据统计有65%以上的青年教师对教科研的概念比较模糊,对教科研工作感到十分陌生和遥远[2]。有70%以上的教师认为教学任务繁重,无暇搞教研及科研,认为教科研工作费时、耗力,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关系不大。[2]还有相当一部分的青年教师只是到了评职称、定骨干教师、申报教学成果奖及精品课程等方面需要教科研成果作为学术支撑时,才意识到教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对教科研工作抱有严重的急功近利想法。

2.2 申报经验不足、畏难情绪严重当前有些年教师虽然萌发了一定的教科研意识,也已经认识到教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想要在教科研方面有所建树。但是,由于有些青年教师从参加工作以来,从未申报或参与过课题研究。因此,青年教师申报课题时对申报科研课题的选题、申报、评审、组织实施、验收等环节不了解,不知道如何运作,缺乏相应的课题申报经验,致使申报教科研课题时无从下手,对课题申报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从而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2.3 合作意识不强、组织实施能力差目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在教科研活动中单打独斗、单兵作战的现象十分普遍,合作也只是为了申报课题而进行的名义上组合。主要原因在于目前评价制度更多倾向于对教师个人的定量考核,弱化了团队考核,从而加大了教师个体的竞争,忽略了团队攻关意识与合作精神;使得项目的研究因缺乏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与扩展、缺乏个体思想的交流与互动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另外,青年教师在承担科研项目后,在负责项目时由于教科研经验的缺乏,使其在项目的总体设计、规划,分工安排等方面能力缺失,容易导致立项的教科研项目难以如期完成。

2.4 缺乏教科研能力、研究层次较低高职院校一些青年教师由于平时上课忙,缺乏对文献检索和信息处理的学习,不会利用数字期刊。如陕西工业职业学院图书馆专门给教师们购进了中国知网数据资源库,但是平时在线检索的教师数量不是很多。另外,青年教师的科研论文的撰写大都停留在教育教学的经验总结上,研究层次和水平较低,很少能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而对专业领域的研究涉及的则更少。据统计有近80%的青年教师从未参与过课题研究,有90%上的青年教师没有主持过市级以上的教科研课题。

3高职院校在培养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方面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科研现状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学校的教科研状况,并预示着学院以后的教科研发展趋势,面对现状,情况不容乐观,下大力气尽快提高现有青年教师队伍的教科研水平切实可行,也势在必行。

3.1 组织学术沙龙,培养青年教师的教科研意识为了培养青年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学院应每学期组织一些治学严谨、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专家、学者举办学术沙龙,传授青年教师如何围绕高职院校的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对学院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规格进行探讨;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以及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方面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同时,鼓励青年教师要把教科研工作当作终生的事业来对待,避免急功近利,做好长期规划。通过学术沙龙,最终使青年教师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提高青年教师对教科研工作的认识、培养其教科研兴趣和意识。

3.2 举办教科研培训讲座,提高青年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学院的相关部门如科研处应定期举办教科研培训讲座,向青年教师详细介绍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申报、管理、检查、鉴定、结题的具体要求,各级各类的教科研成果的评奖、出版资助的具体程序、学院教科研管理系统的使用方法、中国知网数字化期刊群的使用方法以及科研处管理工作的具体流程等方面的内容,帮助青年教师揭开科研工作的“神秘”面纱,消除其对教科研课题项目申报的畏难情绪,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

3.3 建立教科研导师制度,激发教师青年的教科研热情在高职院校中建立教科研导师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们的特长,形成教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带年轻教师;教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带经验欠缺教师的局面,从而保证青年教师教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做法如下: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成立研究小组,共同申请课题,通过这种方法来带动各二级学院的青年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学科带头人要负责申请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和研究思路,推动研究的进行。从细节上指导青年教师如何做科研,包括研究具体方案的制定;数据的搜集、处理;论文的写作和修改等,并推荐。而研究小组中经验丰富的教师则帮助缺乏教科研能力的青年教师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研究的方法和程序。期望通过一两项课题研究能提高青年教师们的教科研能力,以期能培养出一批教科研能力较强的骨干。

3.4 加强团队建设,发挥青年教师的组织协作能力依靠团队的共同奋斗求得教科研持久、突破性发展,是教科研人员取得成功最为重要的条件保障。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人们之间的心灵沟通、智慧火花的碰撞,会进一步增强信息化的交流。在达到资源共享的同时,可扩大视野、开拓思路,在互动中及时掌握学术前沿的发展动态,抢占学术制高点。在团队中相互支持、真诚合作、共同研究,还有利于青年教师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重新创造自我,实现以往未能做到的事以及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因此,要鼓励青年教师确立协同攻关的观念积极加入到团队中去。另外,青年教师在承担教科研项目后,不仅要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规划、分工安排,还负责项目研究的组织协调工作。因此,在教科研工作中不仅能加强他们的团队精神,还能锻炼其组织协调能力,从而保证项目的实施完成。

3.5 实施教科研激励机制,建立青年教科研人才队伍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激发青年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的关键。教科研管理工作要根据教师对利益追求的层次和内容的不同,制定出适合的激励机制,在物质与精神层面制定一些相关的政策,能有效的提高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和开展各类教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对参加不同层次课题研究的青年教师和取得研究成果的课题组成员,按照教科研工作进展情况和完成情况、成果开发程度和成果大小,在评聘职称、晋升、进修培训、奖金等方面给予奖励,以激励青年教师在教科研工作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最终建立一只优秀的青年教科研人才队伍。

4结语

总之,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力量。因此,高职院校培养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当作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工作来抓。只有这样,才能激励青年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使高职院校的教科研活动成为带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不断前进的火车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迎接新的挑战。

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篇(5)

在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数量急剧增加,高职教师队伍中出现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一些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数量甚至达到一半。青年教师具有较新的专业知识与强烈的专业发展愿望,但对高职教育教学规律不知或知之甚少,对高职学生缺乏深度了解,同时,由于专业实践能力与教学实践能力不足,很难适应实际教育教学工作要求,高职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短板常常使一些青年教师入职后会遭遇很长的摸索期,从而影响高职院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理论指导实践,所以,丰富青年教师的理论素养,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培养青年教师的问题意识,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是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走出困境与获得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一、教学团队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作用

教学团队是指在教学活动或教学研究活动中结成一团的一队人,其团队成员拥有一定的共同目标、组成结构和团队运行规则,成员相互依赖并协同工作,每个成员所掌握的知识技能都能够得到合理利用。个体力量虽然是有限的,但团队力量有可能是无限大的,所以,教学团队可以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事情。如,系院部教研室团队或专业实体团队在进行教研课题、课程建设或校本特色教材研发时,可以吸纳更多青年教师,分配他们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团队成员资源共享,相互交流协作,共同完成研究任务,取得研究成果,青年教师在这样的团队中才能学有所得,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团队助推的力量,实现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快速发展[1]。

教学团队为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依靠团队力量解决青年教师工作、学习甚至生活中的困惑与难题,加入团队可以使青年教师拥有一种归属感。良好的团队文化,成员间团结、互助,积极向上,认真敬业,积极探索教育规律,这样的团队充满正能量,更好地引导、帮助青年教师,更能使青年教师产生家的感觉,激发年青教师积极向上的美好愿望。“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鼓励青年教师养成勤奋、认真、思考的工作作风;鼓励学习其他教师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是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从而促使其尽快成长为一名优秀青年教师。以辩证与发展的观点看待青年教师群体,青年教师知识新、思想活跃、敢于创新。同时,引导青年教师看到自身劣势,作为一名高职院校教师,仅仅掌握所学专业知识远远不够,应该广泛阅读心理学和高职教育教学类书籍,具有掌握和运用教育科学与教学规律的能力,提高科研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促进个人专业成长。

教学团队为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科研互助氛围。青年教师普遍缺乏专业实践能力与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又缺乏科研经验,即使想着手科研却又处于“单打独奏、无人引领”的境地。团队合作区别于个人模式与竞争模式的工作方式,其本质即是强调集体精神,成员间拥有相同或相近的工作目标、知识与能力的互补、明确的分工协作与沟通及有效的领导和管理等特点。团队的这些特征与优势,会对青年教师产生特殊的吸引力和凝聚力[2]。在这样的教学团队中,通过成员间教科研互动、团队与企业行业互动等,引领青年教师掌握开展科研工作的方法与途径,从而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更好地指导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最终提高高职院校整体教学水平。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在教学团队中培养科研能力实践

(一)在团队新老教师传帮带的过程中培养青年教师开展科研的方法与途径。

首先,使刚入职的青年教师与团队教科研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结对子,使青年教师尽快了解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和专业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方法,提升青年教师的高职教育理论与这一领域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教育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因材施教”,分析高职学情与学生未来职业需求,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高职教学工作。对于入职后的青年教师,科研源于实践,引导他们学会在工作中培养问题意识,通过课程教学反思,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教育理论指导下研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创造性开展教学工作,再把对教学实践的感悟提升到理论层面获得理论提升。

(二)在教学团队的常规活动中,引导青年教师开展校本教研。

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应立足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寻找对策”的教研思路。

1.在教学团队开展听课、评课活动过程中,培养青年教师的问题意识,引导青年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开展教科研工作。如,团队教师共同分析探讨教学目标、课程的教学内容选取、重难点把握,分析学情,并讨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运用等,优化高职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再为青年教师提供说课、讲课比赛的机会,使青年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团队研讨,针对问题,共同探索理论依据,找出改进的方法与手段。

2.以赛促研,通过课堂教学竞赛活动提升青年教师科研能力。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开展各级各类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促使青年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培养青年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可以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教授担任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评委,并对课程教学服务于学生职业提出宝贵意见。在竞赛活动之后,组织团队开展专题研讨,促进团队教师更加深入地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引导青年教师立足于课堂教学实际,运用高职教育教学理念,自我总结教学得与失,撰写科研论文,或进行课题研究,从而获得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在团队科研合作中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

组织经验丰富的科研骨干指导从选题、项目申报、论文指导到课题结题的全过程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团队教师的引领可以有效培养青年教师进行科研的信心,激发开展教科研的积极性;使他们尽快掌握科研方法与先进的课程教学理念,并能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引导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帮助青年教师申请教学研究项目。同时,注重对青年教师科研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定期检查、督促、总结,促使青年教师早日完成科研项目,并对其成果首先在团队内推广运用,促进成果转化。在教学研究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使青年教师对教学产生兴趣,提高教学的主动性[3]。

(四)在团队与企业行业合作互动中,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

1.以团队形式,使青年教师主动走进行业企业,在与企业行业合作互动的过程中,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其一,高职院校开展青年教师企业顶岗实践活动,青年教师带薪脱产在企业进行顶岗实践活动,深入企业一线,参与企业生产、管理、甚至是技术改革与研发,在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服务企业的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其二,充分利用与发挥社会企业与行业协会及职教联盟的作用,为青年教师牵线搭桥,使青年教师能够参与到这些社会团体的科研项目中,在社会培训、产品研发与技术改革与转让等方面广泛交流与合作,丰富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与应用技术研究能力。

2.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重视对青年教师进行科研方法培训,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高水平的学术研讨,鼓励青年教师走出校园,加强与国内外同类院校的横向联系,了解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中的新理念、新技术或新变化与新思路,开阔眼界,保持知识不断更新,同时,发现新问题、形成新视角与新灵感,从而提升科研能力。

(五)在教学与科研互动过程中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

第一,青年教师经过一段时间打磨,并参加了课程团队、教研团队、育人团队等各类团队,如果将其教研成果较好地服务于专业课程教学与育人工作中,则能进一步提升其教学能力与课堂教学质量,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又可以促进其科研能力的提高。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青年教师需要查阅相关理论书籍、专业教材、文献资料等,研究高职理论与课程教学新理念,探讨高职教育规律,形成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第二,团队科研成果可以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团队成员承担科研项目,深入企业一线开展调研,获取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教学内容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职业针对性。第三,团队成员在科研过程中积极发现问题,并以问题为中心进行专题研讨,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与新工艺等,在对专业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后,通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途径,将成果运用到专业教学中,保证了专业知识的先进性、针对性及实践性,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团队的引领、支持与合作,营造积极向上、合作互助进行科研的团队氛围。鼓励青年教师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实践,积极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找准科研视角,开展研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承担教科研项目,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教学团队是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快速成长的关键平台,应更重视教学团队建设,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篇(6)

教学团队是指在教学活动或教学研究活动中结成一团的一队人,其团队成员拥有一定的共同目标、组成结构和团队运行规则,成员相互依赖并协同工作,每个成员所掌握的知识技能都能够得到合理利用。个体力量虽然是有限的,但团队力量有可能是无限大的,所以,教学团队可以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事情。如,系院部教研室团队或专业实体团队在进行教研课题、课程建设或校本特色教材研发时,可以吸纳更多青年教师,分配他们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团队成员资源共享,相互交流协作,共同完成研究任务,取得研究成果,青年教师在这样的团队中才能学有所得,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团队助推的力量,实现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快速发展[1]。

教学团队为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依靠团队力量解决青年教师工作、学习甚至生活中的困惑与难题,加入团队可以使青年教师拥有一种归属感。良好的团队文化,成员间团结、互助,积极向上,认真敬业,积极探索教育规律,这样的团队充满正能量,更好地引导、帮助青年教师,更能使青年教师产生家的感觉,激发年青教师积极向上的美好愿望。“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鼓励青年教师养成勤奋、认真、思考的工作作风;鼓励学习其他教师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是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从而促使其尽快成长为一名优秀青年教师。以辩证与发展的观点看待青年教师群体,青年教师知识新、思想活跃、敢于创新。同时,引导青年教师看到自身劣势,作为一名高职院校教师,仅仅掌握所学专业知识远远不够,应该广泛阅读心理学和高职教育教学类书籍,具有掌握和运用教育科学与教学规律的能力,提高科研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促进个人专业成长。

教学团队为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科研互助氛围。青年教师普遍缺乏专业实践能力与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又缺乏科研经验,即使想着手科研却又处于“单打独奏、无人引领”的境地。团队合作区别于个人模式与竞争模式的工作方式,其本质即是强调集体精神,成员间拥有相同或相近的工作目标、知识与能力的互补、明确的分工协作与沟通及有效的领导和管理等特点。团队的这些特征与优势,会对青年教师产生特殊的吸引力和凝聚力[2]。在这样的教学团队中,通过成员间教科研互动、团队与企业行业互动等,引领青年教师掌握开展科研工作的方法与途径,从而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更好地指导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最终提高高职院校整体教学水平。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在教学团队中培养科研能力实践

(一)在团队新老教师传帮带的过程中培养青年教师开展科研的方法与途径。

首先,使刚入职的青年教师与团队教科研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结对子,使青年教师尽快了解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和专业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方法,提升青年教师的高职教育理论与这一领域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教育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因材施教”,分析高职学情与学生未来职业需求,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高职教学工作。对于入职后的青年教师,科研源于实践,引导他们学会在工作中培养问题意识,通过课程教学反思,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教育理论指导下研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创造性开展教学工作,再把对教学实践的感悟提升到理论层面获得理论提升。

(二)在教学团队的常规活动中,引导青年教师开展校本教研。

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应立足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寻找对策”的教研思路。

1.在教学团队开展听课、评课活动过程中,培养青年教师的问题意识,引导青年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开展教科研工作。如,团队教师共同分析探讨教学目标、课程的教学内容选取、重难点把握,分析学情,并讨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运用等,优化高职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再为青年教师提供说课、讲课比赛的机会,使青年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团队研讨,针对问题,共同探索理论依据,找出改进的方法与手段。

2.以赛促研,通过课堂教学竞赛活动提升青年教师科研能力。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开展各级各类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促使青年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培养青年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可以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教授担任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评委,并对课程教学服务于学生职业提出宝贵意见。在竞赛活动之后,组织团队开展专题研讨,促进团队教师更加深入地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引导青年教师立足于课堂教学实际,运用高职教育教学理念,自我总结教学得与失,撰写科研论文,或进行课题研究,从而获得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在团队科研合作中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

组织经验丰富的科研骨干指导从选题、项目申报、论文指导到课题结题的全过程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团队教师的引领可以有效培养青年教师进行科研的信心,激发开展教科研的积极性;使他们尽快掌握科研方法与先进的课程教学理念,并能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引导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帮助青年教师申请教学研究项目。同时,注重对青年教师科研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定期检查、督促、总结,促使青年教师早日完成科研项目,并对其成果首先在团队内推广运用,促进成果转化。在教学研究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使青年教师对教学产生兴趣,提高教学的主动性[3]。

(四)在团队与企业行业合作互动中,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

1.以团队形式,使青年教师主动走进行业企业,在与企业行业合作互动的过程中,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其一,高职院校开展青年教师企业顶岗实践活动,青年教师带薪脱产在企业进行顶岗实践活动,深入企业一线,参与企业生产、管理、甚至是技术改革与研发,在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服务企业的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其二,充分利用与发挥社会企业与行业协会及职教联盟的作用,为青年教师牵线搭桥,使青年教师能够参与到这些社会团体的科研项目中,在社会培训、产品研发与技术改革与转让等方面广泛交流与合作,丰富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与应用技术研究能力。

2.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重视对青年教师进行科研方法培训,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高水平的学术研讨,鼓励青年教师走出校园,加强与国内外同类院校的横向联系,了解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中的新理念、新技术或新变化与新思路,开阔眼界,保持知识不断更新,同时,发现新问题、形成新视角与新灵感,从而提升科研能力。

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篇(7)

近几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和发展的需求,大量招聘学历高、非师范毕业占多甚至跨学科专业的青年教师上岗。这些青年教师既面临着较高的科研任务要求,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工作。但由于教学效果不理想、科研层次上不去,再加上高校特殊的工作环境,以及来自于社会和家庭的压力等,很多青年教师产生双趋冲突,教师本身对工作和未来感到迷茫和困惑。

一、教研型教师是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高校青年教师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从新任教师成长为合格教师。从进校时就要接受通用培训和校本培训,在教学集体和指定的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学习理解教育基本理论和相关制度规章,培养大学教学基本技能,积累教学经验,通过助教课程等方式,逐步达到能够基本独立讲授专业课程的水平。逐步成长为可以主要通过设计并实施高等课程教学方案、积极从事教学实践、创新教学方法,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二、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专业发展现状

(一)缺乏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不完善

高校青年教师虽然学历高,但多数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甚至是跨学科专业教学,没有经历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教学能力的训练,更缺少独立教学的实践。这些青年教师虽

然有较为深厚的专业知识,但对于教学改革、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技能这些教育科学基础理论知识技能知之甚少。

(二)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专业成长环境有待改善

(1)岗前培训“培”多“训”少。岗前培训是针对国家统一考试而安排的培训,这种培训是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学习四门左右的教育学课程知识;青年教师急需的教学技能方面的岗前培训缺失;培训教师往往是领导或退休教授。这种岗前培训实际上是“培”多“训”少。

(2)实习授课制度落实不力。实习授课制是指高校青年教师在独立承担教学前必须要经历的一个为期一年左右的实习期。实习期间,青年教师接受所教授课程的有经验的教师的指导,进一步熟悉该课程的教材、教学方法,了解高校教学课堂。但大多数高校因为师资紧缺,青年教师往往没有机会实习就顶岗教学,甚至讲授多门课程。

(3)指导青年教师局限于形式。多数高校都实行了如“老带新”、“传帮带”这样的导师指导制度。指导教师应指导青年教师备课和试讲,并及时检查被指导者的听课笔记、作业批改、辅导答疑等情况,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讨论交流解决。而实际上只有填表没有实际行动的指导不利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成长。

三、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专业成长现状

(一)青年教师科研理论知识不足,缺乏独立科研的能力

虽然高校青年教师都具有硕士以上的学历,掌握一定的科研基本理论知识,学习期间也参与过一些导师的课题研究,但绝大多数的青年教师在课题选择、研究水平、科研经验等方面还不如长期进行科研的成熟教师,与高校教师的科研要求比较,青年教师的科研理论知识仍显不足,缺乏独立科研的能力。

(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专业成长环境有待改善

(1)针对提高科研能力的教师培训制度缺乏。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度较多,却主要是针对教学能力或师德师风建设。针对提高科研能力的培训很少,多半以举办科研讲座的形式进行。

(2)对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措施不能满足需求。高校对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举措不多。科研团队制度的建立对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很有作用,但也只有极少数的青年教师成为这样的“宠儿”;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访学研究的制度虽然很有针对性,但却不能满足多数青年教师的需求。绝大多数青年教师科研成长道路上没有指引和方向。

(3)教学任务重,无暇顾及。青年教师承担着学校多数的教学工作,往往还要兼职班主任,新手的身份使他们忙于应付适应各种工作,无暇顾及科研。缺乏科研实践不利于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专业成长。

四、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现实路径的补充和完善

(一)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专业成长现实路径的补充和完善。所谓教师的教学能力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所应具备的一些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知识组织和传授能力、教学活动组织能力、课堂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以及教学反思、监控和改进能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也应着力围绕这些能力开展,以促进教学能力构成各因素协调发展和提高。

(1)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念。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要更加重视教学并落实到制度和考核中,使教师对教学更有信心。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现实情况制订职称评审条件,在职称评审中对教学能力给予倾斜。可以采取鼓励教学的机制,聘请“教学型副教授”和“教学型教授”。青年教师要把教学作为自己工作重心,有不断改进教学的需求和决心。

(2)切实落实培养制度。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制度主要有:岗前培训制度;实习授课制度;老教师的“传、帮、带”制度;教学督导跟踪听课和意见反馈制度;青年教师助教制度;首次开课试讲和持证上岗制度等等。但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或流于形式,或效果甚微,或影响程度不够。要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落实这些培养制度。严格岗前培训,改变重“培”少“训”;听课制度、教研活动制度有效开展,强化导师责任制和实习授课制度,通过新教师集体备课、导师指导和融入团队等方式和途径,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和教研室作用。学校层面要制定相关督促落实培养制度的具体方案和措施。

(二)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专业成长现实路径补充和完善

(1)提高科研培训的“质 ”和 “量”。高校往往是鼓励科研,却又忽略科研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无论是“质”还是“量”都不及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弱的青年教师被赶着涌向科研却感到此路不通。要加大科研培养的力度和广度。提高科研培养的“质”“量”。

(2)组建科研团队,创新多元培养机制。存在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使得大学教师的科研呈现单打独斗的特点,彼此之间很少科研合作交流,绝大多数的青年教师的科研之路缺乏明确的方向和正确引导。

(3)完善科研评价和奖励机制。为了更好地调动青年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建立有效的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高校应制定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学校科研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建立一套规范合理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体系和竞争机制,尽可能地为青年教师提供科研方便。

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篇(8)

教育科研水平体现了一所高校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能力,指导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决定教学发展的进程。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老师需求不断增多,大量引进人才扩充到教学科研一线,青年教师的数量居高,成为学校发展的新生力量。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从目前的情况看,青年教师多为研究生毕业,科研能力较强,但由于从事教学的时间比较短,缺乏教学经验,在教研方面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因此,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势在必行。如何在师资培训中重视青年教师教研能力培养,快速提高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我校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教研意识的树立

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学生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于科学的精神。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辅导、讲座、宣讲教研工作的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并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使教师们认识到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学习和研讨,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进一步增强,逐步在头脑中确立以教研为先导的观念,向教研要质量的观念,用现代教育理论支撑教育教学的观念。通过学习先进的教研成果、老师介绍交流教研经验,培养他们对教育科研能力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动机,充分认识到教育研究的真正意义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能力。

2.教研能力的培养

我们主要通过培训逐步解决教研能力技术,、方法和相关理论的问题。

2.1校本培训

校本教研培训是培养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最主要见行之有效途径,培养形式多样、时间灵活,能够有效解决教师教学、研究之间的不协调性,使两者互动。通过公开的开题报告会,专题讲座、辅导等形式,使教师培训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

2.1.1岗前培训

新来校的教师可能拥有比较雄厚的专业知识,一些高学历的引进人才的科研能力也很强,但大多是没有教学经验的,教研水平的意识还没有树立和形成,所以在岗前培训的过程中,我们要通过理论讲授、专题讲座等一套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使青年教师对教育科研工作有初步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教研意识,养成良好的教研素材积累习惯,确定教研指导教学的思想理念。

2.1.2岗位培训

面对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高校教师必须成为终生学习的一类人群,那么岗位培训也就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在岗位培训中贯穿教研意识和能力培养,更能为教师终生学习和教学业务能力提高打下良好基础。

首先,营造一个浓厚的学术氛围对于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教科研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学校要根据实际的需要,定期请教研管理者讲解教研程序和管理办法,强化教研意识,针对教研每一环节进行指导,提高教研能力。

其次,充分发挥老教师的教研经验,以老带新。青年教师对教研领域的常识和基本准备工作不是十分了解。学校采取导师制,让教研经验丰富、教研能力强、教研成果丰富的老教师为青年教师传授科研经验的基本环节,熟悉立项到结题的整个过程,使青年教师在对教研工作有了目的性和方向性,在开展自己的教研活动时少走弯路。

再者,拓宽培训途径,发挥教研室作用。教研室是培养教师的主要工作环境,除专门的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外,是教师聚集、交流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这里会有不同的教研风格、理念和经验汇总、碰撞,构成一种潜在的教研活动场所。教研室为教师提供教研氛围和思想火花;提供教研经验和帮助;提供参与教研课题的机会等等,对其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2校外培训

校外培训作为校本培训的有益补充,它能够使教师获得新知识并带动整个教学队伍表现出更大的活力。分批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大型报告会、学术培训班等多方式、多渠道的培训,使教师逐步掌握教研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提高教研能力开阔教研视野,凝练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育思想,带动整个学校教研水平的提升。

教研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我校高度重视,确立培训规划,制定科学的培训方式,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引导教师树立“科学、严谨、有序、创新、求发展”的研修风气和态度,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的教研水平。

参考文献:

[1]董晓巍,王红丽.论高校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4)

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篇(9)

创新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唯一选择。“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并初步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企业发展急需的人才。这种企业的需要,对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创新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一些高职院校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因此,打造高水平、研究型师资队伍,构建与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相适应的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是主动适应市场的需要,也是顺应高职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一、高职院校在教师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

1.认识上不统一。目前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在思想层面认识到高职教师科研培养的意义,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依然沿用培养单一应用型人才的主导思想。高职生毕业后从事科研开发工作的几率几乎为零,所以没有必要对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提出过高的要求。

2.制度建设不健全。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呈现出“虚无缥缈”,在对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上常常是只要有课题的人就被认定“科研创新能力强”,表现出明显的“虚”;而一些无实质核心的科研课题却屡屡得手入主各类高一级科研创新资助行列或获得各类大奖,让行内人士看不到任何有价值的技术所在,即“无”;高职院校一些“有能力”的人,一个课题反复更换标题可以延续几年在多个项目中“中标”,表现出极强的流动性,“缥”;做来做去,几十年过去,仍未见所谓的科研创新效果,“缈”。在这样缺乏制度规范和支撑的环境下,无法体现出科学研究的创新性和尖端性,更无法体现出培养产学研一体的专业工研型人才的高职特质,也无法让为之努力的高职真科研真创新生存下去。

3.培养形式单一,培养对象行政化。目前高职学院的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多数是“走出去,请进来”,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在走出去的人选上,更多是外派行政领导学习,特别是省外或国外学习,真正的一线专业教师机会少之又少。在请进来项目中,更多是为了完成年度考核目标而开展的一些形式上的讲座而非目前成熟的本科院校的学术研究讲座。高职院校极度缺乏建立一个与高职院校发展相适应的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4.客观上存在的问题。经费上,由于高职院校目前正处在发展阶段,资金偏紧;科研课题项目来源上,目前针对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创新的课题研究项目较少,申请渠道较少,选题范围较窄。

二、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1.教师科研创新水平的提高。通过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在提高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培养着学生的科研创新素质。高职院校的科研是需要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为载体开展研究探索,这对教师是挑战,也是机遇。

2.创新高职院校教改模式。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任,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过程就是将企业真实项目、大赛项目融合到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与专业相关的课题或大赛项目,这个过程既是教育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实验技术、前人成果等融会贯通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掌握前沿科技、增强技术能力、综合科研能力的过程。推进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3.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在我国尤其是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换代的关键时期,企业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基地,高职院校只有通过推进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提高育人者的科研水平,才可以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和社会,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研发能力,为社会培养优质的创新型、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同时,可以将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完成的项目成果直接服务于相关行业、企业,为企业发展注入更多更好的研发活力,实现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

三、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根据各高职院校的自身情况,可先以工程院系为改革试点,构建以研究教学平台、科研实践平台、教师科研管理平台、信息反馈平台等多平台互为融合的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体系。

1.构建研究教学平台,培养教师的项目研发能力。研究教学是一种始于问题、基于发现、体现创造特色的教学模式,它把学习、研究、实践有机结合,让教师有更多机会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科研,对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创新思维具有一定的作用。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完善专业课程体系,重视教师应用能力培养。为了使专业课程体系更好地适用于教师应用能力的培养,可以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将以企业真实项目、大赛项目、项目教学内容为基础的《课题设计》课程纳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培养高职教师对项目实施的组织及工程应用能力,同时,突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课程教学环节,把研究内容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在课程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和学生的自主研学方式,组成教师为主导,学生全程参与的研发团队,提出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带领学生进行项目研发。

2.搭建科研创新实践平台,提高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科研创新实践平台是提高高职院校培养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教师实验操作水平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具体内容如下:建立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培训机构。以各系为单位成立专业研发中心,其主要职责之一是组织教师开展各项企业真实项目和科技创新活动。为保证工作的顺利实施,应成立系级专家组,负责带年青教师从事项目和科技活动的开展,建立教师研发专修室,组建教师科研团队作为教师科研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以企业真实项目、大赛项目为依托,根据不同专业需要,组建专业教师科研团队,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

3.建立科研管理平台,优化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培养机制。建立有关教师科研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使制度化、规范化、正常化,是培养老师科研能力的重要保障。主要体现在:加大相关制度建设和管理力度。设立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专项计划,制定教师科研资助管理制度,支持教师开展自拟题目或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研究,培养教师的科研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为教师进行科研和创新活动搭建良好平台,把该项工作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使其制度化、规范化、正常化。制定教师科研综合考核标准,提高教师创新能力。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传统与实际,修订考核标准,把对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师的考核内容及工作量计算范围;把教师指导学生的科研活动纳入综合测评范围。

4.创建信息反馈平台,监控体系整体运作效能。信息反馈平台是监控体系整体运作效能的有效途径。内容如下:建立高职教师科研调查及评估系统。以校园网络为基础,创建高职教师科研调查及评估系统,将高职教师的科研情况以量化方式进行统计和评估,为年终测评和考核提供依据。建立高职学生创新及就业质量调研系统。以第三方统计数据为基础,对毕业后高职学生的技术创新状况、就业质量、企业反馈信息进行跟踪调查,及时调整体系各平台的功能和机制,提高体系整体动作效能。

加强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不仅能够收获教师、学生、企业三方受益的“三赢”效益,而且为高职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样本。将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纳入教师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以研究教学平台、科研实践平台、科研管理平台等多平台互为融合的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为培养具有科研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耿艾莉,王岩松.论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6):71-73.

[2]徐元俊.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J].当代职业教育,2011,(12):79-81.

[3]段兆英.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81-83.

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篇(10)

摘 要:民办院校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力量.民办院校教师不仅要提高教学能力,还要提升科研素养.本文分析了民办院校教师科研素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从教师自身、学校两个层面提出了提高民办院校教师科研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 :民办院校教师;科研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12-03

基金项目:宿迁学院2013年发展研究课题“民办高校教师科研素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宿迁学院为例”(2013GJ03)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推进,我国民办院校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民办院校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加强内涵建设,重视教师整体素质的培养,尤其是科研素质的培养.然而,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院校起步晚,起点低,教师的科研素养普遍不高.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民办高校整体素质的提升.因此,分析民办院校教师科研素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促进教师主动积极地进行科学研究,是民办高校需要解决的问题.

1 民办院校教师科研素养存在的问题

教师的科研素养,主要指针对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以及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等问题,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思想去分析,从而探索事物规律的过程中,个体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心理品质的总和.它是一个综合概念,是教师在科研上各种素养的集合体.一般可用科研意识、科研知识、科研能力和科研道德去衡量.其中科研意识是科研的前提和核心,科研知识是科研的基础,科研能力是核心,科研道德是科研的保证.民办院校教师的科研素养具体包括:关注社会热点、新技术新方法,并能使之用于教育教学的素质;能够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教法改革的素质;能够进行新技术开发并积极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科技素养.

笔者以及课题组成员对部分民办院校教师进行了科研情况的调研,从调查结果来看,当前民办院校教师的科研素养相比公办院校教师有一定的差距,总体素养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科研意识较强.民办院校教师大多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赞同科研,能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但实际情况是很多老师的科研行动滞后于意识.②科研知识一般.具体表现为教师的科研方法知识尤其是统计学方面的知识欠缺,对专业期刊和杂志的阅读量较少.③科研能力较低.民办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主要问题体现在选题、信息处理和撰写研究报告等方面.很多老师不能把教学经验反思转化为理论.研究结果表明,教师近五年的科研成果较少,主持和参与的课题不多.④科研道德一般.很多老师在科研中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杜撰

参考文献、一稿多投、论文相互挂名的现象广泛存在.

2 制约民办院校教师科研素养的因素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影响民办院校教师科研素养的因素,笔者对部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访谈,结合近些年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整理出影响民办教师科研素养的因素.主要从教师自身因素、学校因素两个层面分析.

2.1 教师自身因素

1.教师对科研的认识有差异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民办院校教师有较强的科研意识,但行动落后于思想.通过和部分教师的访谈交流中发现,很多教师进行科研的主要因素来自于学校的考核、评职称等硬性方面要求.比如,学校的评优评奖考核中必须要过科研关,同时教师为了评职称,必须要去写论文,申请课题.

2.教师的科研时间不足

民办院校教师教学任务量大,课程压力繁重,这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他们从事科研的时间.从访谈结果看,调查的20位老师中有16位反映科研时间不足是困扰他们进行科研的主要因素.有些老师反映:“很多时间都用来备课、上课,几乎成了教学的机器”,“如果有充足的时间,还是愿意进行科研活动”.

从调查数据比较来看,教师科研素养存在性别差异性.男教师的科研素养高于女教师.有的女教师反映,女教师既要顾及家庭,又要忙于上班,加之工作量大,没有时间考虑科研问题.

3.教师科研知识薄弱

教师的知识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科研能力.民办院校起步晚,教师整体比较年轻,学历以及专业水平与公办院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很多教师通过在职学习形式完成学历进修.这也是导致教师整体科研能力偏低的一个因素.

研究发现,教师的科研素养存在学历和职称的差异性,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于本科学历,副高以上职称的高于讲师以下职称.学历越高,对科研方法包括选题,资料收集与处理等方面的掌握程度越高.

2.2 学校因素

1.科研条件较差

在访谈中,很多教师反映学校教学任务重、课题申请困难,科研经费不足也是影响教师科研活动的重要因素.比如,一位带公共课的老师描述,课多的时候,一个星期带30节课,几乎每天时间都排满了.有些教师反映,民办院校的科研项目相比老牌公办院校,少之又少.科研经费是支撑教师科研的物质基础,主要用于教师购买资源、外出调研、发表成果等方面.部分教师反映,研究经费相对不足也是当今民办院校教师进行科研的制约因素.

2.缺少科研协作团队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学科间知识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这就需要我们有很强的团队协作精神.访谈中,很多教师反映,在科研中缺少协作团队是制约教师科研的因素之一.

“高校跟中学不同,平时大家接触机会较少,上完课就回家,很少在一起交流科研问题.也会偶尔把自己的名字加在其他同事的课题里面,但基本不做什么实质性的工作.”

3.缺少在职培训

教师培训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但从调查中发现,当前民办院校对教师的职业培训相对较少,培训内容侧重于教育教学这方面,最近几年很多学校开始关注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会定期派一些优秀教师出国进修,访学等,但机会较少.有的也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实现培训的价值.

4.缺少骨干教师的指导

问卷调查中发现,相比公办院校,民办院校的师资结构不太合理.年轻教师较多,副高以上职称人数较少.在科研中,缺少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指导科研项目,带领年轻教师申报和主持课题.访谈中,一位年轻教师说:“自己也想搞科研,看到别人申请项目,也有兴趣,但缺乏科研知识和经验,不知从何入手.也没人指导,在科研方面我们还处于迷茫阶段.”

民办院校教师的科研团队还没有真正形成,缺少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的引导.在这方面,国外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案例.比如,美国高校一直实行教授终身制,以此激励助理教授和副教授提高业务水平,使他们主动寻找指导者.这种方式以科研为主要目的,兼顾教学技能的培养.

3 提高民办院校教师科研素养的策略

通过对民办院校教师科研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笔者从教师自身和学校两方面提出提高民办院校教师科研素养的对策.

3.1 教师自身

教师自身是影响其科研素养的内在因素,如果教师没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积极性,认识不到科研的重要性,外在环境再优越也起不到作用.提高科研素养,需要从教师自身出发.

1.增强科研意识

思想决定行为,教师只有端正认识,增强科研意识才能有参与科研的动力.调查中发现,很多教师从事科研主要为了评职称和评优评奖,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这种功利性的动机不利于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访谈中,个别教师思想认识有偏差,认为民办院校教师应该集中精力教学,科研是重点院校教师的事情,没有认识到科研对教师自身以及学校发展的重要性.科学研究是教师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保障,也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高校教师只教学不研究,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所以教师自身应端正思想,树立正确的科研意识,克服苦难,自觉主动地进行科研活动.

2.加强科研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科研理论知识是科研的基础,丰富的科研知识有助于教师了解科研规律,帮助教师掌握新理念.访谈中发现,很多教师因为自身学历基础等因素的制约,科研知识相对缺乏,为此,教师必须加强科研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高理论素养.科研知识具体包括科研方法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比如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等.三者之中,教师的科研方法知识基础最为薄弱,因此,教师在平时应着重加强对这方面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了解科研的一般步骤和程序,学会最基本的科研资料的收集方法,如问卷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等.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教师认为在数据分析统计方面存在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多阅读统计学等方面的书籍,学习常见统计分析软件的操作方法.夯实自身的科研知识,为科研活动奠定基础.

3.以教研带动科研

民办院校办学时间短,教师队伍整体实力偏低.教师的工作以常规教学为主,科研方面比较薄弱.如果科研能围绕教学展开,以教学带动科研,把教学过程当作研究过程,这样可以一举两得,双利双赢.教师科研必须以教学为基础,教学可以为科研提供丰富的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围绕着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最终获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进行科研的过程.

笔者在和相关老师的交流中发现,很多老师也赞同民办院校教师的科研应以促进教学、服务地方经济为主.这也与民办院校的职能相符.

3.2 学校方面

1.引入高层次人才,改善师资结构

民办院校教师在学历和职称等方面比较薄弱.在问卷中显示,教师的学历和职称影响科研素养的高低,学历和职称高的教师科研素养得分较高.针对这种情况,民办院校应调整和优化师资结构,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比如,重点引进优秀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以及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对于校内的中青年教师,应鼓励他们通过在职进修、委培等形式提高自身学历.通过改善师资结构来改善教师的整体素质.

2.创设有益于教师科研的条件

首先,学校应调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时间分配.目前民办院校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任务量大,这样就没有太多从事科研的时间和机会.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学校应适当减少教师的教学任务,多留一些时间让教师去接触科研.为了解决教学课时量的问题,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新增一批外聘教师,适当分摊本校教师的课时任务,使教师数量满足学院发展的需要.其次,学校应从经费上给予支撑.造成民办院校教师科研素养偏低的原因不仅仅是意识和能力上的,还有物质利益上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想调动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学校应采取一些外在的激励政策,从科研经费上给予支持.比如,可以从学校财政中划拨更多经费,用于教师的科研奖励;也可以通过地方政府的支持以及社会赞助扩大经费来源.与此同时,学校要建立合理的教师绩效考核机制,增大科研考核在教师考核中的比重,让科研考核成绩高的教师多获益.

3.创设科研协作团队

问卷数据分析显示,民办院校教师的科研素养与教师年龄、学历、教龄以及职称等因素相关.中青年教师的科研素养整体偏低.而中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主体,中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教师队伍的综合实力.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加强教师间的协作,建立科研学习团队.组建团队过程中,应老中青结合,有梯度、有层次,优势互补,扬长避短,更大程度发挥每个人的潜力.老教师有老教师的优势,他们可以在科研方法、科研程序上给新教师以指导,引导他们如何选题,如何收集资料和处理数据;而新教师也有新教师的特长,他们思维活跃,勇于创新,善于接触新兴事物.这样,一个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协作团队将会不断发展和进步.

4.加强教师科研培训

科研素养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校需要通过组织一些科研培训为教师科研提供指导和帮助.应完善培训选拔制度,可以优先选派一批教学工作优异、科研积极性高的教师先进行培训,让他们充当领头军.在培训内容上,要突破常规,改变传统的教学培训模式,不光要关注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的培训,还应多增加科研方法知识的比重.在培训方法上也可以灵活多样,可以由本校科研能力强的教师组成培训小组对中青年教师进行科研指导;也可以请重点高校的科研专家定期来校召开科研讲座;还可以组织教师走出去,到科研型院校去观摩、学习等.

5.制定以老带新的帮扶制度

在国内外的很多高校,对新教师的培养一直实行导师制,这是一种促进教师快速成长的很好的方式.比如,在新教师刚入校时,学校为他们选择一位本学科资历高、能力强的教师进行帮扶.新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学校为其减轻课时量,让他们有更多时间跟随导师随堂听课、学习,辅助导师改作业、辅导学生等.通过这种方式,让新老师能轻松地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职业的过渡,很快胜任教师工作.对于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也可以效仿这种方式.学校为科研有困难的教师选配一个科研导师,由科研导师带着他们一起申请课题,指导他们按照科学研究的思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带领他们在科研实践中积累知识、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篇(1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122-02

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都会加速人类文明的演进。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唯有创新,才能产生新的理论和技术,推动人类社会和文明的进步。科研能力,简单地说,就是指在科研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和形成新理论的能力。当前,高等学校扮演着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重要角色。一部分高校学生毕业后会进入国家各类研究机构(如研究所),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生力量。因此,高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备受关注。高校学生作为青年一代,肩负着国家建设的重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但是由于受现行教育制度和高校科研平台条件的影响,不同高校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从高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实条件出发,从高校、师资队伍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讨论了如何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一、高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

中国的高校通过高考按照考试成绩的高低选拔学生。由于高考以分数高低为导向,更注重的是对教科书中理论知识的考查,对实践教育的考查较为欠缺。而且学生在高中阶段,为了应对高考,未能接触最新的学科领域和阅读相关的科技文献,尤其是英语科技文献。因此,当学生进入高校开始进行科学研究时,动手实践能力普遍较差,科研能力基础较薄弱,但是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若要培养学生们的科研能力,只能从最初步和最简单的工作开始,在教师的引导下一点一滴地积累。我国的高校科学研究水平相差悬殊,研究型大学的比例偏少。具有较好科研平台的高校,学生在科技项目的支持下,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从而有利于自身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我国的学位培养制度是动态递进的,高校学生可以从研究实力较差的学校流动到实力较强的学校进一步深造,从而为他们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在现行的教学和科研体制下,某些高校的教师为了完成相关科研任务,把沉重的实验测试工作交给学生去完成,却不让学生在数据处理和论文写作等关键步骤参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综上所述,高校学生的科研能力受应试教育和体制的影响,基础并不好,但是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高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

高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涉及到高校、高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以下将从这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高校学生的科研能力。

1.高校科研平台和氛围。开展科学研究,基础和设施非常重要。基础主要指过去的研究积累,设施主要包括实验设备、仪器和软件等。如果没有任何基础和仪器设备,科学研究是难以开展的。因此,高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能力,首先得拥有一个较好的科研平台,创建可供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保证科研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其次,学校要鼓励学生尽早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安排相关老师作为科研导师给予指导。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包括文献调研、项目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等。鼓励学生亲自参与到研究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经受良好的科研训练,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广泛开展讨论和交流。个人的思想毕竟带有局限性,广泛讨论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和发现更多自己难以发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不少高校组织学生开展的科技报告会和竞赛就是一个很好的活动(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科学研究结果的平台,很值得推广,但不能流于形式。学校要鼓励学生广泛查阅最新文献。信息时代的今天,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学校要有较好的图书期刊等馆藏资料和文献数据库查询平台,能够帮助学生快捷地获取新资料,把握最新的科研动向,利于科研计划的开展实施。最后学校要形成一股奋发向上和你追我赶的科研风气。对科研活动成绩突出的学生要予以表彰,对发表优秀学术论文的学生实行奖励制度。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和挑战权威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能力。

2.指导教师。在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导师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对学生予以指导。同时,在具体的科研活动中,对于研究过程当中出现的一些有趣现象和结果导师也是疑惑重重,需要和学生共同去破解难题,从而获得有突破性和创造性的科研成果。这本身就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导师需要及时了解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并广泛开展交流。导师需要对学生的实验进行具体的指导,以身作则,并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严谨治学的态度。导师需及时有效地与学生沟通交流。研究小组召开的讨论会可以让学生汇报研究进度,讨论已经取得的阶段性结果,以便更好地制定下一步的研究计划和方案。当研究数据出来以后,导师要引导并鼓励学生撰写学术论文。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让学生全程参与研究的每一个过程并经受良好的训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3.高校学生。作为科研能力培养的主体,高校学生自身所起的作用特别重要。学生需要主动地学习和阅读文献资料,要掌握在信息膨胀时代查阅文献的技能。学生需要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并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在研究过程中,要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从事科学研究,高校学生需要严格要求自己,科研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而且绝对不能怕麻烦。学生需要与老师和同学主动交流,争取机会积极参与学术会议,拓宽眼界。科学研究是个苦差事。青年学生若想在科学研究中做出较好的成绩,就要坐得住冷板凳,不断积累和坚持,淡薄名利,杜绝浮躁。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为了未来的发展,学生最好给未来的研究道路确定一个明确的研究方向,并沿着这条路持之以恒地走下去。

由于现行的教育制度,学生在进入高校开始科学研究时的科研能力基础较为薄弱,但是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高校和指导教师可以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高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高校科研平台、指导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共同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慧,焦红.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4):29-30.

[2]陆宁.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对教学的积极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21):21-22.

[3]孙克辉,曾旭日,盛利元,等.理科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4,(1):57-59,100.

[4]王祚桥,周培松,孟三爱.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