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企业知识管理的好处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4 17:00:35

企业知识管理的好处

企业知识管理的好处篇(1)

贯彻落实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服务企业年”活动的总体部署,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南,以“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帮助企业化危为机”为主题,全面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能力,有效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二、工作内容

(一)强化领导,健全完善为企业服务的工作机制

1、成立*市知识产权局服务企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董宏伟任组长,副局长董欣、纪检组长叶贵安、副局长刘红、副巡视员周家齐任副组长,规划发展处处长陈保国、协调管理处处长李卓端、行政执法处处长赵杰、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知识产权分局(以下简称为东湖分局)局长郑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知识产权局(以下简称为经济开发区局)局长姚勇、办公室副主任陈敏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规划发展处办公,统筹协调全局为企业服务的具体工作。(规划发展处)

2、完善局领导干部深入企业调研服务制度。局领导小组成员分工联系大企业和重点企业,定期开展调研活动,对企业提出的困难和问题,明确责任部门,并限期解决、限时回告。对涉及跨部门、政策性强的重大事项,报请市领导协调解决。局领导联系大企业的分工见附表1,规划发展处、东湖分局、经济开发区局联系大企业及“双十计划”、“助推计划”企业的分工见附表2。(规划发展处、行政执法处、东湖分局、经济开发区局)

3、落实大企业、重点企业服务便利直通车制度。在市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处、行政执法处、东湖分局、经济开发区局设立“大企业知识产权服务便利直通车”服务窗口,及时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规划发展处、行政执法处、东湖分局、经济开发区局)

4、开通为企业服务的网络平台。在*知识产权网、中国光谷知识产权信息中心网、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网建立“知识产权服务企业便利直通车”服务平台和“知识产权服务企业年”专栏,开设网上提问、预约领导、政策解释、网上办公等栏目,充分发挥其功能。(协调管理处)

(二)强化保护,营造企业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4、完善企业知识产权举报投诉维权保护途径。充分发挥*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作用,开通“12330”举报投诉维权咨询热线,办好维权网站,在开发区、大型创业中心逐步设立受理举报投诉的工作分站,建立24小时接受举报的快速反应机制、知识产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制度和网络,帮助困难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维权工作。(行政执法处、举报维权中心)

4、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继续深入开展“雷雨行动”和“天网行动”,重点查处反复性、群体性专利侵权假冒行为和专利诈骗犯罪行为,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加强展会知识产权保护,指导我市企业做好参加境内外展会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行政执法处、举报维权中心、规划发展处)

5、努力降低企业维权成本。依法加快企业知识产权案件的受理、处理速度,限期解决我市企业知识产权案件,帮助我市企业处理好在市外的专利纠纷与诉讼案件。不断优化知识产权行政与司法保护衔接机制,完善案件移送机制,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维权效率。(行政执法处、举报维权中心)

6、建立全市重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联系机制。以我市重点企业为对象,组织协调工商、版权、文化、技监、公安等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部门,定期为其提供知识产权保护咨询服务。(行政执法处、规划发展处)

(三)强化激励,大力构筑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优势

7、大力鼓励企业及时申请专利。完善专利资助政策,增加专利资助资金总量。提高对企业申请发明专利资助力度,将企业申请发明专利资助标准由每件资助2000元提高至每件资助2500元。扩大对企业申请海外专利资助的地域范围。在东湖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企业专利申请资助服务点,及时为提出资助的企业办理申请手续。(规划发展处、东湖分局、经济开发区局)

8、建立专利申请审查、专利质押登记、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绿色通道。对重点企业和参与“计划”的企业重大专利申请项目,市知识产权局将依据*市政府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建知识产权强市议定书积极与国家知识产权局联系,加快专利审查速度。争取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在*东湖开发区建立专利审查员实习基地,加强企业专利工作交流站建设,定期邀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查员深入企业调研服务。(规划发展处、东湖分局)

9、加大对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实施工作的扶持力度。设立支持资金,引导、帮助重点企业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企业技术创新全程之中。扶持一些重点高科技企业组建专利联盟,提高行业的竞争力。(规划发展处、东湖分局、经济开发区局)

10、完善对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表彰奖励制度。制订*市专利奖评选表彰办法,每年交替开展发明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的评选活动,提高对企业的表彰比例。完善*市强势企业评选奖励办法,继续开展*市知识产权强势企业评选表彰活动。设立专项资金,每年对知识工作先进企业和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规划发展处、东湖分局、经济开发区局)

11、加大对企业自主知识产权项目转化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继续开展“专利技术转化”、“企校专利对接工程”项目评选工作,对入选项目予以资金支持,促进专利技术的转移、转化速度。积极支持获得国家、省专利金奖及优秀奖的项目的转化实施。(规划发展处、东湖分局、经济开发区局)

(四)优化服务,提高企业知识产权运用水平

12、深入实施服务企业的专项行动计划。对大中型企业继续实施知识产权工作“双十计划”,培育知识产权强势企业。根据市政府确定的“便利直通车服务”大企业名单,适时调整“双十计划”企业名单。继续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助推计划”,努力提升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培养专利创富、专利创业典型企业。落实对列入“计划”的企业专利申请费用给予全额资助等相关政策。(规划发展处、东湖分局、经济开发区局)

13、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力度。继续大力推进专利权质押贷款工作,争取与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等联合出台有关的管理办法,规范专利权质押贷款业务,促进专利权质押工作试点的顺利开展,开始实施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工作,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规划发展处)

14、推动企业建立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统计和财务核算制度。争取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局“地方知识产权评估推进工程”,选择6家企业,指导其开展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工作。积极与资产评估机构联系,开展企业专利资产评估工作,推动专利权的资本化、证券化。(规划发展处)

15、通过信息化帮助企业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设立专项资金,开发高水平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和专利文献检索分析软件,在“计划”企业推广使用,帮助企业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东湖分局、信息中心、规划发展处)

16、支持重点企业及行业建立专利应急预警机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建立专利预警机制,评估与应对知识产权潜在侵权风险,增强知识产权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信息中心、东湖分局、规划发展处)

17、加大企业专利信息服务力度,提高信息服务水平。针对企业提出的专利文献检索需求,一般文献检索三周内完成。须出具检索报告的,45天内完成。认真做好企业专利数据库建设工作。中小企业数据库建设在两周内完成,数据库较大的企业在一个月内完成,最长不超过二个月。同时做好数据更新和培训工作。(信息中心)

(五)强化管理,促进知识产权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18、加强对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的扶持力度。出台相关评定标准,对我市规模较大、信誉和服务水平较高的知识产权骨干中介机构,给予奖励。引进国际国内知识产权知名机构,与本地骨干中介机构相互促进,形成高水准的专业化服务格局。择优支持一批有实力的专利评估机构加快发展。(规划发展处)

19、完善专利转让交易中介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的作用,拓展其服务功能和服务范围,帮助我市企业开展专利技术交易工作,对“双十计划”、“助推计划”企业优先提供专利交易方面的相关服务。支持企业参加全国性专利技术(产品)展会,帮助企业寻求专利技术转化、实施的机会。(规划发展处)

20、完善政府机关、知识产权中介机构与企业服务对接机制。完善专利特派员制度,鼓励我市专利机构为企业知识产权事务提供法律支持及相关培训、咨询和指导。建立市区知识产权局与企业服务联络员机制,定期召开市区知识产权局、专利机构与企业的对接服务工作会议,沟通信息,听取企业意见,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规划发展处、协调管理处)

(六)强化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企业知识产权文化氛围

21、强化企业知识产权培训、人才培养和宣传工作。制定企业知识产权知识普及推进计划,组织知识产权专家咨询服务团,深入大企业、重点企业和开发区、创业中心、孵化器基地等企业密集区进行咨询服务和培训,为企业培养一大批知识产权明白人。(协调管理处、规划发展处、东湖分局、经济开发区局)

22、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典型企业和人物的宣传工作。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大力宣传我市知识产权工作典型企业和人物,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协调管理处、规划发展处、东湖分局、经济开发区局)

三、工作要求

(一)统一认识,高度重视。各区知识产权局、局机关各部门必须从事关*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充分认识服务企业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树立“企业的需求就是我们工作的目标”的服务理念,深入企业做好服务,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

企业知识管理的好处篇(2)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也迅速应用于各行各业。由此可见,计算机网络技术有着巨大的潜力。而企业的发展通常依靠于优秀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知识管理作为新兴的一种管理方式,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反应,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保障。

1 计算机网络与企业创新发展的关系

对企业来说,良好的企业形象、过硬的产品质量和优秀的企业文化等影响着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都受着企业管理的影响。对企业进行良好的管理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基础,以管理导入企业创新理念,是企业的发展的重要举措。而知识管理则是一种优秀的企业管理模式,它能较好地整合资源,对企业进行各方面的管理。以此为基础,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进一步优化企业管理,将会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循环,获得更好的创新发展。

1.1 企业创新发展依靠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利用知识和信息,将资源进行整合以充分利用的管理方式,目的在于协助企业更好地达到目标,使企业遇到的问题得到尽可能的解决。知识管理源于信息管理,它的出现与迅速发展的经济不无联系,美国学者马麦德和霍顿认为,知识管理处于信息管理发展的末端,是属于一个新兴的管理方式。知识管理的特点是将公司员工、各类信息、采取的活动互相关联。简单说来,就是让公司各个部门、各阶层的员工在日常的交流或者举办的活动中进行信息的交换和共享,让全体成员信息得到交流,并以全体的力量进行创新,以此获得好创意,赢得发展。因此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应当远远高于普通企业管理,重视点包括交流所获得的信息的收集、归纳和研究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得到对于企业有利的方面进行运用等。

这样的模式能够给企业创造良好的效益,但是也存在着极大的挑战。知识的特点之一在于传播,在网络应用如此广泛的今天,更是传播得非常迅速。因此,企业想要运用知识管理模式进行企业创新发展,就必须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反应,在信息传播开来之前充分利用信息得到创新发展,抢占市场先机。因此,企业必须根据知识管理的需要对企业进行改革,以获得竞争力,谋得企业创新发展。

1.2 计算机网络支撑知识管理

从以上对知识管理与企业创新发展的关系来看,企业运用知识管理模式涉及到企业自身和市场等各类信息、企业发展战略等问题,知识管理的作用还在于将信息归纳总结并分析,提出对企业有利的相应的发展方向。因此,知识管理就包含了对信息的管理以及对企业员工的管理。以此我们可以看到,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于知识管理起着支撑作用。首先,计算机技术研究的范围主要是信息,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则侧重于信息的传递与接收和处理,因此就研究范围来看,计算机网络技术给知识管理提供了基础。其次,当今计算机网络应用非常广泛,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足够的便利条件,对其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在因特网、数据库技术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下,给知识管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撑着知识管理。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处理知识管理中的信息,能够比较好地将内外部信息快速传递和处理,并且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另一方面,也是企业紧跟时展,适应经济发展的体现。

2 计算机网络技术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不仅仅在于企业的知识管理,还在于能够促使企业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主动做出调整,并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使得供应链快速响应系统。

2.1 生产和服务的差别化

企业通过创新,将生产和服务差别化是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法。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企业中,可以提供给企业这样的差别化。首先,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计算机网络能够迅速将市场的具体信息反馈到企业,企业能够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整体的调整,提供差别化的生产和服务,以此获得市场竞争力。其次,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程度也不断加深,企业能更快速地反应,并且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满足不同用户的各类需求。跟传统大规模生产相比,这样的个性化定制必然会是小规模生产的,并且产品的种类也不在少数。但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下,这样的生产方式成为了可能。以此为企业的创新点,独具个性的生产和服务的个性化,能更好的赢得市场,获得企业发展。

2.2 快速响应系统的供应链管理

企业物流中良好的供应链管理是企业正常生产的保证。企业中的供应链关系着公司所有有着联系的相关业务,也关系着企业能否将产品顺利地交付到客户手中。因此,供应链管理要求相互关联的各个环节能够及时反映,避免出现因信息交流不顺畅导致的长时间的延误,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企业中,对于企业供应链管理是非常有效的。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企业首先根据顾客的需求,再调用企业内部的信息,

对产品进行生产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当原料不足时及时进行补充或者调货。另外,企业也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及时获得客户的反馈,并及时做出反应。为其提供更好的服务。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持下快速响应的供应链,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3 小结

总之,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企业要想谋得更长久的发展,就必须进行创新,以获得市场竞争力,而利用同样发展迅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提升企业自身更是趋势所在。因此,企业想要求得创新发展,就需要根据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持下的知识管理要求,进行企业的改革。但是,所有的改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同样面临着各种困难,这便需要企业能够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以此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知识管理的好处篇(3)

知识产权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现如今,企业由技术竞争逐渐发展为知识产权竞争。但是在目前的中小企业发展中,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和能力相对较低,致使企业的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1]。因此,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探究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以及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不但可以保护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而且可以提升中小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以及企业品牌形象。

1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价值

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有利于保障企业的竞争优势,其主要是由于在中小企业的发展,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具有自身独特的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可以避免其他企业的抄袭和模仿,继而可以保证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2]。其次,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知识产权涉及研发、生产、销售各个环节,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不仅能推进产品的推广,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的信誉。最后,在我国企业的发展中,中小企业的数量占据绝对的优势,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提升,能为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综合竞争能力做出贡献。

2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者知识产权意识的缺乏

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管理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直接影响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力度。如果管理者具备较强的保护意识,必然会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但是如果管理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相对较为薄弱,必然会影响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3]。例如在某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管理者的知识产权意识淡薄,虽然对于专业的研发具备了较为成熟技术,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虽然管理者重视对资料的保护,但是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让别人很容易窃取核心技术,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更有甚者可能会掉入被诉讼的漩涡中。

2.2 缺乏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大部分企业因为重视程度低,考虑岗位成本,并不设定专门的知识产权部门或者岗位,而是采取兼职的方式进行知识产权管理,这样只是简单地进行知识产权维护(如按时缴纳年费)、找机构进行专利申请撰写等,缺乏企业整体知识产权布局,更不用说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了,从而导致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企业知识产权力量薄弱、保护力度缺陷、专业水平不足,为企业发展带来安全隐患。

2.3 缺乏完善的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机制

随着企业的发展,国内外企业根据发展需要及保护对象的特殊性,采用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各不相同,如可口可乐的配方采用秘密进行保护,而有的企业则采用申请专利方式进行保护。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各个竞争对手间多少会存在侵权、被侵权的各种纠纷,如果企业缺乏完善的纠纷应对机制,企业在纠纷处理时必将措手不及,对于被侵权的不能良好的维护企业利益,对于被诉侵权的不能采取更好的处理方式,对企业造成无法挽回损失。

3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策略探究

3.1 提升管理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在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领导者的重视程度往往影响着企业某方面的发展水平。如何提高管理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首先,发挥大型企业的表率作用。企业如果要做大做强,那市场竞争力必须遥遥领先,而核心即是知识产权,只有知识产权才能保证市场核心竞争力。其次,政府部门的引导。如浙江省政府定期评定考核“浙江省专利示范企业”,国家每年认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这对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再次,企业在发展中,假如发生过被侵权或者侵权纠纷,那必须痛定思痛,管理者的意识也会进一步加强,当然这只是下策。

管理者的意识加强,必会重视知识产权管理的工作,这样,进一步宣传知识产权,对研发人员、领导层等不同工种进行分类培训,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水平,从而更好地推进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进程。

3.2 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企业应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根据国家标准GB/T 29490-2013《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并逐渐完善。

第一,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从事知识产权日常管理,并积极收集相关国内外法律法规,跟踪顾客和相关方需求,确保公司知识产权的有效获取、运用和保护,同时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同时,对企业其他职能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建立内、外部沟通机制,以确保各个端口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

第二,聘请专业人才,包括管理人才以及执行人才,保证人才具有较高的知识产权保护专业素养,使其不仅能够胜任日常知识产权工作,而且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同时,也可以根据条件聘请企业知识产权顾问,协助企业防范知识产权风险,为企业知识产权决策提供建设性意见,从而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服务和管理活动的发展。

第三,进行知识产权策划,首先,按《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标准的要求,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相应的管理程序,规范工作职责,使之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其次,依据知识产权方针将知识产权目标分解为可以落实的具体目标,由相关部门负责实施,实施过程可追溯,以实现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各环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有效运行和控制。再次,定期开展检查、分析、评价,确保持续改进,对已出现和潜在的不符合知识产权管理要求的问题,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对体系进行及时调整、修订和完善。最终确保公司知识产权管理目标的实现,并满足知识产权管理目标所需的过程和资源。

第四,以全员参与,形成齐心协力的企业风气。通过向全体员工传达获取保护知识产权、满足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提高全员的知识产权意识。

3.3 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风险预警及争议处理机制

目前中小企业面临的知识产权纠纷主要集中在侵犯他人权利以及知识产权被侵犯,归根结底就是不能很好对知识产权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只有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风险预警及争议处理机制,才能对公司知识产权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避免或降低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风险,及时发现和监控公司知识产权被侵犯的情况,并采取相应风险控制措施,运用适宜的争议解决方式,及时和妥善地处理知识产权纠纷,维护公司利益。

首先,企业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完成风险预警管理,如供应链管理部对涉及有知识产权的零部件采购过程进行管控,必要时要求供应商提供权属证明,避免采购侵权产品;市场销售部负责对销售前、销售中的产品知识产权进行管控;研发部对研发过程中及研发后的知识产权工作管控;生产部对生产过程中涉及的产品与工艺方法技术的改进与创新进行管控,明确知识产权权属、保护方式,等等。

其次,建立知识产权争议、纠纷处理控制程序,对于被侵权的情形,一经发现便及时成立应急处理小组,负责收集事实证据,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应对策略,选择合适的解决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护公司知识产权。对于受到他人知识产权侵权指控,由应急处理小组应评估诉讼、仲裁、和解等不同处理方式对公司的影响,制订具体应对策略,将企业损失降到最小。

企业知识管理的好处篇(4)

中小企业自身的成长是一个长期过程,这个过程是处在不断的动态运行之中的,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取得相应成功,主要原因是对市场情况进行了正确的认识及准确把握。在后来的具体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的内部构造及所处的外部环境会不断发生相应改变,这就会导致中小企业的具体管理工作出现一定的复杂性。

一、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复杂性管理

(一)中小企业复杂性管理的主要概况

中小企业在自身快速成长的过程中,会引发相应的复杂性。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管理者有时精力不够,无法亲自对企业进行全局管理,企业就要在内部设立许多机构和职能部门。中小企业在急剧扩大自身规模的同时,在短时间内没有合适的部门管理者,这就需要中小企业对外招聘新的员工及管理者,来保证企业自身的有序运行。这些新建的职能部门,缓解了企业管理者自身的压力,也对企业进行了相应的有机整合。但是,中小企业在成长的具体过程中,内部部门的活动分工及整合过程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在这样的条件下,设立过多的职能部门,会使部门自身出现异化,增加了企业内部管理的复杂性。

从企业外部来看,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也具有很强的复杂性。中小企业在自身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会吸引到许多的竞争对手,这会相应改变企业所在行业的内部竞争状况。大型企业资金实力雄厚,具有很强的技术优势,中小型企业在发展初期阶段,通常不会对自己生产的产品进行技术上的创新,也不进行相应的广告投放,单纯利用低成本的优势进行市场抢占。这种激烈的竞争使得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面对复杂的外部发展环境。

(二)中小企业复杂性管理的主要问题

1、企业内部管理混乱无序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性管理,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企业自身的管理出现混乱,给企业造成严重阻碍。某小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自身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内部的职工素质与部门职能与企业的发展情况出现较大差距。该企业的管理者为了缩小这种内部差距,将自身精力过多投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事务中,没有时间去进行企业战略的规划,这就造成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没有明确计划,缺乏相应的方向性。该企业在这样的发展情况下,各个职能部门之间权责不够清晰,经常出现推诿工作的情况,直接影响该企业的正常运行及最终的经济效益。

2、企业内部资源需求量过大

中小企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额外资源需求,如人员需求、资金需求等,这说明企业内部已经出现这方面的资源短缺情况。中小企业想要应对复杂性管理,就要对内部需求做好安排,正确规划各个资源的需求分配。企业如果不重视内部资源的需求发展,就会破坏已经制定好的生产经营计划,扰乱企业的正常运行,导致复杂性管理的难度增加。

二、中小企业成长中的知识显性化问题

中小企业想要做好复杂性管理,最主要的方法就是组织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来提高企业自身吸收知识及利用知识的主要能力,来适应复杂性管理的具体要求。中小企业的学习活动中,知识主要分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

中小企业在自身具体发展中,拥有的知识主要是隐性知识,企业通过组织内部学习,让企业全体成员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相应的互动与实践。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要想真正让企业成员进行有效学习,就要将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更加利于企业内部成员进行团队合作和互相交流,为企业解决复杂性管理做好铺垫。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知识显性化的具体过程。

知识显性化目前成为了中小企业内部复杂性管理的主要核心环节。知识显性化的具体情况决定了企业内部进行学习的具体效果,会影响中小企业复杂性管理相关能力的提高。中小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面对的复杂性管理情况不同,知识显性化的具体情况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某中小企业在内部建立了相对规范的管理条例及相关制度,该企业在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实施的过程中,就是一个实际的学习过程,管理制度也是该企业知识显性化的一个结果。该企业将内部知识显性处理以后,更容易被企业成员接受及理解,为企业成员及各部门的沟通提供了便利条件。该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的过程,是企业内部知识显性化的主要过程。

三、结束语

中小企业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内部发展及外部环境都要面对复杂性管理这个主要问题,只有提高了复杂性管理的相关能力,才会使企业真正高效发展。中小企业做好复杂性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重视知识显性化问题,只有将企业内部知识进行显性处理,才会为复杂性管理打好基础,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佳音,朱斌.中小企业复杂性创新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01)

企业知识管理的好处篇(5)

[分类号]G350 G302

企业危机不可避免,即使是经营状况很好的公司亦然。肯德基、麦当劳在“苏丹红”事件冲击下,依然生存下来;而三鹿奶粉在“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下,已不复存在。为什么一些企业能安然度过危机,一些企业却在危机面前轰然倒塌?这中间的原因很多,但深层次的原因是危机知识和危机管理能力的缺乏,企业没有能将知识管理和危机管理结合起来。本文通过研究揭示出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从而为将知识管理引入到危机管理,在危机管理研究中开展知识管理研究奠定基础。

1 危机管理与知识管理相互依存

1.1 知识的特性内含危机管理的条件

作为内隐的认知过程和外显的认知结果相统一的知识,具有情境依赖性、意会性、知识的离散性、载体依托性和收益递增性等几个方面的特征。

知识的前三个特征都与危机管理具有重要关系:①危机就是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别需要知识作为智力支撑。因为无知则无谋、无谋则内惧,惧则乱,乱则败,难以面对该情境中发生的各种事件。在危机情境下就需要该情境的知识。②不能应对的危机往往是企业没有经历过的。在危机状态下,企业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未知的、变化迅速的、具有危害性的各种因素的复杂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已有的可见的知识不一定能解决危机状态下的各种问题。其处理一般也没有规程可以遵守,领导的管理技能、经验是危机管理所依赖的凭据。③知识是离散的,离散的知识难以解决复杂问题。面对危机需要整合方方面面的知识。

1.2 知识和知识管理缺口导致危机

1.2.1 知识缺口导致危机彼得・圣吉在其《第五项修炼》的开篇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1970年名列财富杂志‘五百大企业’排行榜的公司,到了80年代却有三分之一已销声匿迹?这是因为,组织智障妨碍了组织的学习及成长,使组织被一种看不见的巨大力量侵蚀,甚至吞没了”。这就是说,类似的企业面临类似的危机冲击,有些企业安然无恙,但有些却被冲垮,是因为企业的知识储备不同,知识储备不同是因为企业学习的能力不同。唯一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的途径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更快的学习能力。

危机和危机管理知识的缺乏,致使危机没有在早期被发现,没能将它消除在萌芽状态是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从危机的发展周期来看,危机发生、发展直至解决都与企业危机知识占有量有关。由于危机知识的缺乏导致危机意识的淡漠,而当危机爆发时也没有妥善的措施予以解决,直至当危机对企业造成较大伤害,甚至灭亡。危机处理没有一定的危机管理知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也是不行的。

从生命周期理论来看,产品、技术、企业或某种事业,都有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周期,具体包括培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4个阶段。追求可持续成长是同企业的知识积累和创新密切相关的。在图1中,给出生命周期曲线的同时也给出了企业知识的积聚过程曲线,它是一种由知识的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一种从持续学习到知识创新的过程。

图1表明,企业的每一次成长都是基于该时期企业的知识,在此成长期中,企业知识存量不断增加,企业需要在内部实现知识创新,或从外部学习到“额外”的知识,形成新的知识基础,这样才能使企业进入新的成长阶段,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知识的缺乏将会使企业的生命周期不能进入更高的循环阶段,不能使企业保持足够的竞争优势,不能保证企业的良好运作,危机因而难以避免。

1.2.2 知识管理不善导致危机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活动的组成部分,知识管理不善也会引发知识危机、人才危机乃至企业战略危机。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存在风险,即投入风险、道德风险、流失风险、外溢风险、转换风险、管理风险、成功风险、安全风险。若没有应对的措施,这些风险就会演变为危机。

就企业而言,加强知识管理目的是提高知识的积累、交流和运用。但是由于知识的内在特征,知识不容易被理解、学习,对知识管理的不到位、不正确或者迟缓,都能够直接导致决策失误、反应不及或操作不当,从而引发企业危机。通过对大量危机案例的分析,都能够发现这一点。

1.3 危机管理需要知识管理

如何确定知识管理在企业危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目前主要通过案例研究、定性和定量研究等方法,研究危机管理为什么需要知识管理的介入,引入知识管理以后对危机管理有哪些促进作用,如提高决策效率,制订预案、学习教育、经验总结与教训反思等。

彼得・G・格林厄说:“在某种意义上说,造成企业衰退的所有原因都与管理不善有关”,管理不善乃是因为管理知识和技能的缺乏。所以,企业应对危机成功与否与企业掌握和运用危机管理知识的能力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通过对企业危机知识的管理可以大大改善企业搜集、处理、传播和运用危机管理知识的能力。

微软认为任何知识管理方案都必须与业务流程相结合。危机管理是企业的一种业务,也有其特有的流程模式。知识管理与危机管理流程的关系如图2所示:

知识管理对企业危机的管理改善主要表现为:

・需要危机管理专家小组。危机是企业的非常事件,它常对企业的核心价值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甚至会使企业在危机的冲击下破产消亡。所以对危机的处理必须谨慎、科学、有效,危机管理对管理的技巧和知识要求较之常规管理要高得多。这种管理不是单个领导所能胜任的,所以不能仅仅依靠某个领导的主观臆断来决策,尤其是大企业或者面临的危机涉及到的利益主体比较多的时候更是如此。企业必须成立危机管理专家小组,借助专家集体智慧帮助企业发现危机并使企业度过困难时期。这个小组应该由高层领导、资深技术专家、公关经理和法律顾问组成,充分考虑个人素质和才能,合理搭配,使该小组既能够全面清晰地对危机进行预测,又能为处理危机制定实施步骤,并起监督、指导和咨询作用。

・需要专门的危机知识管理系统以采集和管理危机管理的知识。企业存在大量的有关危机的知识,这些知识一部分是企业自身经验和教训的积累,一部分是通过客户关系管理采集到的,还有一部分是来源于企业的员工。前两部分的知识一般是以显性方式存在,容易获得。后一部分常以隐性方式存在,不易获得。通过建立企业危机知识的管理系统,可以实现部分隐性知识的转化,并将显性知识存贮起来,在需要的时候提供给危机管理者。

・需要将应付危机的知识及时传递给危机管理者。危机管理者不一定具备处理危机的所有知识,但危机管理者在危机爆发的关键时刻却必须有这些关于危机的各种知识,以便能准确制定危机处理方案,实施

正确的管理决策。为此,企业必须建立一种知识传递流畅机制,以便将这些危机管理的知识及时传递到危机管理者那里。危机的信息固然重要,但由于危机往往都是企业以前所没有经历过的,特定危机处理的知识在这种关键时候就更显得重要了。

・需要实现危机管理知识的共享。同其他知识管理一样,危机的知识管理也需要在企业内部实现共享。这样在危机到来时,才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处变不惊,游刃有余。危机管理知识的共享不单单在危机发生时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在日常管理中,它可以提高员工尤其是高层领导的危机意识。危机管理由于是一种更高技巧的管理技术,它对常规管理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4 危机管理丰富知识管理的内涵

企业危机管理是企业的领导者和经营者,根据一定的理论、原则、法令、法规,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企业所能支配的人、财、物、信息、能量等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合理的配置,预测以消除危机,促进企业健康成长。在危机管理中,知识是决定性的;理论和原则体现为个人和集体的知识;法令和法规体现为组织结构知识;方式和方法的运用是知识外化的表现,是企业员工技能知识在应对危机时的应用。而且,企业及其高层管理人员往往是在恶劣的环境下做出重大决策的,是对决策者知识、能力以及心智的极大考验,是对企业知识管理的综合考察。

Spender认为,企业本质上是关于组织的环境、资源、机制、目标、态度以及政策等的知识体系。Nona-ka认为企业管理本质上是对个人的未编码知识转化成组织编码的这一互动过程的管理。危机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种,必然也是一种知识转化的管理,危机管理又是一种情势管理,对信息和知识采集、分析的要求非常高。企业的危机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知识化的活动。从危机管理的周期看,危机管理的知识化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危机爆发前阶段。应该建立危机管理的知识系统和信息系统,专门收集各种危机的信息以及相关知识;同时建立危机管理的计划系统,也就是要有对危机的预见;然后按照计划,根据相关信息知识进行危机管理的教育、训练;另外在此基础上建立危机管理的预警系统,随时对危机的变化做出分析判断,并建立一套应对危机的管理制度。

・危机爆发阶段。一旦危机出现,首先启动危机管理的指挥系统,该系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决策,调度人员、资金、物质资源和知识资源。启动危机管理的行动系统,去解决危机。

・危机结束后,需要有危机评估系统,对危机进行分析评估;要成立危机复原系统,消除危机造成的损害;另外还需要有一个危机管理学习、创新系统,以便提高以后的应对能力。

无疑,危机管理引入知识管理后,使得危机管理知识化,从而使得知识管理的研究范围得以拓展。

2 知识管理与危机管理互动机制的理论解释

知识管理和危机管理是企业存续和发展的两个车轮,知识管理决定了企业的发展问题,危机管理代表了企业生存问题,企业金字塔就是建立在这两个活动的基础上。这非常类似于字母“T”,故本文称之为“T”型理论,如图3所示:

知识管理代表了企业所能达到的高度,知识管理做得越好,则企业越有发展潜力,越具有竞争优势,企业的知识管理轴线正好与企业的权力中轴吻合,这体现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在知识部门和具有知识的员工身上;危机管理决定了企业的稳健性,危机管理越完善,企业越牢固。企业规模的扩大必须要以加强危机管理为前提。所以,企业知识管理做得越深,对危机管理的要求也就越强烈,规模扩张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转型使企业的重心在发展改变,企业只有不断提高危机管理的水平和应用范围,才可能保证企业的稳健经营。

2.1 知识管理: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知识管理水平关系到企业战略和核心竞争力培养等发展问题,它决定了企业未来的生存能力。知识管理在企业的推广,可能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是规模的比例扩张,就像船在水中航行一样,船头激起的水纹是一个不断扩大的三角形,本文称之为“船行理论”,大企业一般属于该情况,这时候要求企业的危机管理必须跟上规模的扩张,否则就会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扩大;另一种是知识管理不断拓展空间,使企业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形,如图4所示:

可以看出,后一种情况下,组织对环境的反应将大大提高,拓展市场、抗环境阻滞的能力大大提高。小企业或一些高技术产业属于该情况。但这种企业由于对危机的管理相对薄弱,企业在灵活性增加的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经营的安全性,一些小的危机都有可能导致企业的倾覆。

2.2 危机管理:企业存续的基本保障

与知识管理类似,在企业实行危机管理也将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危机管理的不断推进,使企业经营状况比较稳健,稳健又会使企业扩大规模,不断增大的规模使部分危机管理的效果被抵消,更大的危机有可能出现;二是由于危机的管理会消耗部分企业资源,导致企业的发展能力减弱,从而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危机管理和知识管理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的系统动力学图如图5所示:

所以,企业的危机管理和知识管理既是一对相互依存的关系,作为一个企业,由于资源的有限约束性,知识管理和危机管理在资源的占用上又有一定的竞争性,如图5所示。企业管理要在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如何恰当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企业能形成良性的持续发展机制,既保持一定的创新能力,又要使企业稳健经营,是值得企业深思的问题。

3 企业应对危机的知识管理关联调查与分析

3.1 基本数据

为了检验企业危机管理和知识关联性,笔者设计了针对企业危机管理和知识管理的调查问卷。本问卷包括16个大问题,共调查150余家企业,这些企业包含了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建筑、零售、餐饮等类型的企业。数据截止时间为2008年11月8日(基本数据略)。

3.2 结果分析

・被调查的企业已经存续的时间一般在lO年以下,占企业总比例的62%,说明被调查的企业都比较年轻,而年轻的企业遇到的危机事件总数相对少些。被调查的企业有大型企业、小型企业和中型企业,总体上三者在企业总体中所占的比例大体接近。调查数据表明,大、中、小型企业发生危机(包括严重和较轻危机)的比例分别是:53%、60%和63%,所以小型企业更容易发生危机。大型企业员工对是否发生危机回答“不清楚”的为0,而中小型企业分别为21%和13%.这意味着,这些企业的危机宣传不够充分,这从另外侧面反映了危机意识与企业的危机是否发生有密切关系,如表1所示:

・因为行业调查数据不充分,不能准确统计不同行业发生危机的概率,但通过现有调查,能感受到不同行业遇到危机的可能性有大小程度的差异。在调查的企业中,发生过危机的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57%,而没有发生过的仅31%,这说明,危机是大多数企业要面对的问题。

・在被调查的人群中,对企业的未来有信心的占90%,这说明,绝大多数员工对企业的未来充满期望,这里面的原因比较复杂,有些是因为企业本身发展较好,给员工以信心,有些纯粹是怀着一种美好愿望,也有部分人是对危机的破坏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

・在企业遇到危机时,超过一半的企业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处理,但l临时组织力量的也占到15%.这是一个不可小视的数据,也有部分机构是依靠外部力量处理危机。企业处理危机主要是一部分员工、高级领导和专管领导参与,其他员工参与得比较少,外部专家和技术专家参与也较少。

・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有预案的企业占总数的62%,所以大部分企业在危机发生之前能做好充分准备。但也有15%的企业对此漠不关心。企业发生的各种类型的危机中,排列的次序是:管理(27%)、人力资源(27%)、销售(27%)、生产(19%)、财务(17%)、产品(15%)、公关(6%)

・企业发生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不善,管理需要知识和能力,管理就是决策,这反映了危机管理和知识管理具有密切的关系。紧接着的原因是市场竞争、产品创新(也与知识管理有关)、员工素质不高(这是一个典型的知识管理问题),其他因素较为次要。

・被调查的人群中,知道“知识管理”的占总数的58%,有31%的人不知道,但表示想知道,这说明知识管理已经开始深入人心,并将有很大的发展。大多数企业已经、正在或将要实施知识管理,这个比例占总数的59%,说明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将成为一种主流。

・调查者认为企业危机最容易在销售环节发生危机占总回答数的48%,其次是管理(27%)、财务、人力资源、产品、生产等。企业发生危机的预兆主要是“资金周转困难”,占回答数的50%,其次是员工的不满情绪日益严重、高级人才跳槽、决策能力跟不上发展、管理者自满,而这些都与知识管理有关。

企业知识管理的好处篇(6)

一、 民营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以罗默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经济学家们,把经济增长归于知识的增长,认为知识已由潜在的生产力变成了现实的生产力,知识生产力已成为体现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世界企业知识管理的典范――美国施乐公司首席科学家约翰•布朗(John Brown)说过:“知识经济时代的公司要能够敏捷地利用知识提高公司的竞争力”。

近二十年来,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势头强劲,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到2006年底,登记注册的全国民营企业达到494.7万户,从业人员达到6395.5万人,民营企业固定投资总额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51.6%,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为1.5万亿元,高于全国8.2个百分点。同时,民营经济的政策环境不断改善,党中央继续强调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策,政府部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也取得了新进展,事实证明,民营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想把企业做大做强,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勿容质疑。

二、知识管理的含义

什么是知识管理? 中西方企业家和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从各自的角度作出了不同的界定。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美国德尔集团创始人之一卡尔•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Marianne Broadbent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管理进程,它通过对信息管理和学习组织的合理实施, 加强组织内部知识的运用, 服务于组织的整体利益;Malhotra认为,知识管理是企业面临不断变化的非连续性环境时,针对组织的适应、生存和竞争能力所采取的一种迎合性措施。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所下的定义是,知识经济就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在企业中,简单地说,知识管理是集体的知识或技能(表现为数据库、纸质文献、思维等形式)的获取,然后将这些知识或技能传递给知识需求者,帮助企业实现最大产出。

国内关于知识管理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知识管理是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和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企业内部结构,并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来源,促进他们之间进行知识交流等措施;知识管理是将组织可得到的各种来源的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知识管理是最有效地整合、共享企业所有信息、知识和人力资源,使之发挥最大效力,为企业创新服务,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三、知识管理的特征

1、知识管理是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知识管理的任务是对企业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处理,并把这些知识用一种适当方式表示出来,提供给企业员工分享、吸收、利用。只有把知识管理上升到战略管理的高度,才能使全体员工形成与企业战略目标一致的共同远景,才能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和人的发明创造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企业的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变,加速知识在企业内部的扩散和激活,才能够促进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以适应企业的发展。

2、知识是其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知识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资源,对知识进行有效搜集、存储、分享和应用更新,是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的关键,因此,知识已被作为一种资产进行管理,知识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主要表现为:知识的收集和存储以利于知识的再使用;知识的组织和转换,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共享;通过知识的部署和传输,将知识溶人到员工、技术、产品和服务中去,提高组织的生存能力和成功机会;让员工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为知识提供应用和发挥的条件和环境,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

3.知识共享和创新是其管理的目的。知识管理的焦点是通过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等获得交流与共享。知识共享是指知识所有者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是知识从个体拥有向群体拥有的转变。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在资源管理的基础上,通过知识挖掘和重组,实现资源共享和创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使企业能够对外部环境需求做出快速的反应,并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资源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

4、重视对企业员工的精神激励,赋予员工更大的权利和责任。在一个组织内部,知识是由个人所掌握,人是知识的载体,人的智能和知识积累的程度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水平,企业员工素质和定位人的价值成为知识管理的重要标志。只有重视对员工的激励,并赋予其更大的责任和权利,重视运用集体的智慧,让不同知识背景的员工集中使用各种专业知识,才能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三、民营企业知识管理的现状

1、国内民营企业对知识管理的认知程度低。据对部分民营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在我国民营企业中有高达65% 的人从未听说知识管理, 6% 的人以前听说过,5%的人了解知识管理的大体概念,4% 的人对知识管理有一定的认识,15% 的人比较关注知识管理,只有5%的人对知识管有比较深的理解。而在西方发达国家,有80% 的人了解知识管理,只有14% 的人从未听说知识管理,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国外有64% 的组织已有知识管理战略,其中英国达61% ,美国达59%。比较证明,我国企业对知识管理的认识程度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能把知识管理上升到战略高度的更是寥若晨星。

2、知识管理的实践应用程度低。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显示,民营企业中约74% 的人认为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刚刚开始”,整体上只有5.3%的受访对象表示“已经顺利实施”,“相关项目正在进行中”的有17.4% ,“处于凋研阶段”的占17.7%,而“没有相关计划的有56.3%之多,有3.3%认为经过调研认为没有必要实施,而真正已经应用评价知识管理的企业只占到被调查企业的不足2%,还有23%的企业表示尚未开始关注知识管理。

3、知识管理推行困难。知识管理推行困难主要是以下原因:有些企业领导虽然对知识管理非常重视,但员工对其认识还不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有些企业领导虽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但对其支持、投入的不够;在知识管理做的较好的企业中,知识共享在很大程度上也仅局限于同一职能部门内部,跨部门的知识共享程度非常低,涉及的知识面不够深,范围不够广,没有形成“知识共享”的工作环境;信息泛滥和信息不足不利于知识管理的实施;员工对知识管理系统使用率很低等,这些都阻碍着知识管理的推行。

四、做好知识管理的对策

1、树立知识管理理念,积极探索知识管理实践。国外的大多数已将企业知识管理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而我国的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知识管理尚且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的企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国企业首先应从思想认识和观念上走进知识管理,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知识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应从战略的高度来审视知识管理,要勇于走出单纯的理论探讨时期,进入富有成效的理论应用阶段,重视知识管理,积极探索和实践适合自己具体情况的知识管理模式,充分挖掘潜力,实现知识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的跨越性发展。

2、对企业的知识管理状况进行评估。做好知识管理,首先要了解本企业知识管理的状况,并对其进行评估,只有这样才能“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首先要全面完整地认识知识管理的作用、意义及对企业长期发展的影响;其次,评估企业知识管理现状,例如知识管理的各种资源拥有情况、人员素质、知识管理工具的应用技术水平、硬件配置、信息处理和管理能力,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水平等,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收集整理信息,然后决策如何进行知识管理实践,制定知识管理战略和推行方向。通过现状评估,可以让企业认清是否需要系统的进行知识管理实践,以及正确的方向。

3.设计有效的制度和机制,保证知识管理的顺利进行。在企业内部推行知识管理,旨在将散乱的知识进行集成整合,从而加速人员学习、创造和运用知识,所以企业制度的设计,应该围绕能充分地进行知识管理来进行,比如设计有效的激励制度,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着力挖掘员工的才干和知识,充分调动大家学习知识、成为知识型人才的积极性;设计能促使大家实现知识共享的管理机制,使知识与知识、知识与个人、知识与企业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大家不断地进行知识创新,促使员工产生有利于知识管理活动的行为,以保证知识管理的有效性。通过有效的制度和机制倡导员工把个人知识转变为组织知识,通过组织知识的不断扩大增加个人的能力,成功实施知识管理。

4、营造实施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知识管理理念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有效保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首先要全员树立知识管理理念;其次,要通过培训、格言、规章制度等营造知识管理的氛围,创造知识共享的文化;第三,要加强对员工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使全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促使企业成长为知识型组织。通过文化建设,让员工认识到知识管理对于个人和组织的好处,形成良好的员工职业道德、企业荣誉感和团队精神。通过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实现以文化凝聚企业,形成全员重视知识管理,实践知识管理的良好风尚。

5、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重视员工的培训与继续教育。以人为本的管理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哲学理论基础上的管理,它强调人是企业管理的根本。人的价值在于其所掌握的知识,并达到组织内的充分共享和创新,因此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机制,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充分调动员工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发挥其创新潜能。同时还要注重对企业员工的培训,促使其知识的不断更新,为实践知识管理提供前提和保障。

作者单位: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经贸系

参考文献:

[1]彼得•F•德鲁克等.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35-240.

[2]郁义鸿.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126-130.

企业知识管理的好处篇(7)

知识经济是伴随着信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它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知识及其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为主导的薪型经济。知识经济与其他经济形态相比的最大

不同之处?在于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必须不断的对发展战略、经营模式、管理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

1知识经济对企业产生的重要影响

1.1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1)创新和服务将替代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是以庞大的规模和集中的管理来更好地控制市场和原料供应?以此来获得较高的效率。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它是依靠不断找出需要以及解决办法之间的联系。成功企业所提供的价值多来自于问题所需要的专业研究、工程和设计服务?以及把上述两方面连接起来的专门化战略?加上金融和管理服务。

(2)网络管理将替代金字塔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广泛运用?管理层次必然减少。中层经理的作用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运用而被削弱?因此?加快了信息的反馈速度。

(3)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将更注重人的因素?强调以人为中心。通过实施各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智慧和潜能?发挥人在科技创新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地协调生产组织、生产群体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企业目标。

1.2知识经济对企业生存环境的深远影

(1)资源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知识资源不同于传统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基石一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它具有复制性、反复消费性及在使用中不会引起边际报酬递减等特征。这些特征以及知识资源对经济增长所起的巨大作用将对企业管理提出新的课题。

(2)技术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高科技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知识含量增加?加大了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难度以及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上的复杂性?高科技又为管理的变革与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和保证。

(3)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企业的顾客所需要的是产品、服务、信息的一体化?这要求企业围绕产品、服务、信息一体化展开竞争。市场竞争在经济一体化趋势下?更加激烈。激烈的竞争导致企业、供应商和顾客的合作不断扩大?合作竟争将成为企业新的价值取向和企业经营战略的新的核心。

1.3知识经济对企业供应链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市场环境(买方市场)发生了巨变。企业之间的竞争体现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必须调整自己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经营战略。

2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2.?企业基础管理水平低下

企业基础管理水平低下一直是我国企业的一个共性。许多中国企业的管理体制不健全?也没有一套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大多数企业是被动反应型的。随着新问题的出现?由经营者制定新的措施?却没有进行深人的研究?也很少顾及新制度与原有制度之间的逻辑关系及新制度是否适应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等等。这是许多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好、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差?基础管理抓得不扎实是主要的原因。

2.2企业文化建设滞后

我国的一些企业非常关注自己企业的文化建设?但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却忽视企业的实际情况?致使企业文化只是花瓶?无法获得员工的认同。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缺乏个性?重视文字的宏大?忽略企业特性的表达。

2.3企业的战略目标不明

许多企业忽略了企业家长期经营的最终目标?一味追求短期效益或者仅仅是利润率最大化和规模的增长;有的企业虽然制定了战略目标?但由于战略目标的不切实际?很容易变成一纸空文?或者造成企业为实现这个战略目标而陷入多元化经营的陷阱。

3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

3.1确定企业知识管理目标

在企业内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责任的宣传?培养员工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意识;建立知识网络和创造适宜的环境以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创造适宜条件与环境?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企业知识资源?进行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生产;积累和扩大企业的知识资源;保证企业知识的生产以及知识资源的积累和扩大?充分溶入产品或服务及其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之中。

3.2进行企业知识价值链管理

企业知识价值链是指基于企业基本价值链上主体活动和辅助活动之上进行知识的采集、知识的存储、知识的共享和知识的创新与应用?以实现企业价值增殖的知识流线路。

(1)知识的采集。企业知识价值链是从知识的采集开始的。知识采集只是知识管理的起点?知识采集得来的信息和知识必须进行加工和处理?使无序的知识有序化为对企业有用的知识。知识的加工处理就是指对知识进行分类、分析、整理和提炼?形成对企业有价值的知识的过程。

(2)知识的存储。经过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和知识需要进行妥善地存储。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信息和知识的存储在数量和检索?归类与安全方面的都提供了巨大的优势。数据库的数据结构化、数据共享?数据独立性和可控冗余度这四个特性适应了知识存储的需要?这也为企业内部各个成员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之间提供了条件。

(3)知识的共享。通过知识的传播与共享?就可以使企业的知识库增大和价值增值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知识传播和共享开创了一条简单快捷的通道?这不仅扩大了知识共享的范围?而且极大的降低了知识传播的成本如很多企业开设了电子公告牌?以它作为企业挖掘经验性知识的重要通道之一。

(4)知识的创新。知识只有作用于管理实践?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只有通过管理实践中不断的扬弃?知识才能不断更新?适应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3.3建立知识战略管理中心

企业知识管理的好处篇(8)

对企业来说,良好的企业形象、过硬的产品质量和优秀的企业文化等影响着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都受着企业管理的影响。对企业进行良好的管理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基础,以管理导入企业创新理念,是企业的发展的重要举措。而知识管理则是一种优秀的企业管理模式,它能较好地整合资源,对企业进行各方面的管理。以此为基础,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进一步优化企业管理,将会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循环,获得更好的创新发展。

1.1 企业创新发展依靠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利用知识和信息,将资源进行整合以充分利用的管理方式,目的在于协助企业更好地达到目标,使企业遇到的问题得到尽可能的解决。知识管理源于信息管理,它的出现与迅速发展的经济不无联系,美国学者马麦德和霍顿认为,知识管理处于信息管理发展的末端,是属于一个新兴的管理方式。知识管理的特点是将公司员工、各类信息、采取的活动互相关联。简单说来,就是让公司各个部门、各阶层的员工在日常的交流或者举办的活动中进行信息的交换和共享,让全体成员信息得到交流,并以全体的力量进行创新,以此获得好创意,赢得发展。因此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应当远远高于普通企业管理,重视点包括交流所获得的信息的收集、归纳和研究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得到对于企业有利的方面进行运用等。

这样的模式能够给企业创造良好的效益,但是也存在着极大的挑战。知识的特点之一在于传播,在网络应用如此广泛的今天,更是传播得非常迅速。因此,企业想要运用知识管理模式进行企业创新发展,就必须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反应,在信息传播开来之前充分利用信息得到创新发展,抢占市场先机。因此,企业必须根据知识管理的需要对企业进行改革,以获得竞争力,谋得企业创新发展。

1.2 计算机网络支撑知识管理

从以上对知识管理与企业创新发展的关系来看,企业运用知识管理模式涉及到企业自身和市场等各类信息、企业发展战略等问题,知识管理的作用还在于将信息归纳总结并分析,提出对企业有利的相应的发展方向。因此,知识管理就包含了对信息的管理以及对企业员工的管理。以此我们可以看到,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于知识管理起着支撑作用。首先,计算机技术研究的范围主要是信息,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则侧重于信息的传递与接收和处理,因此就研究范围来看,计算机网络技术给知识管理提供了基础。其次,当今计算机网络应用非常广泛,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足够的便利条件,对其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在因特网、数据库技术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下,给知识管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撑着知识管理。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处理知识管理中的信息,能够比较好地将内外部信息快速传递和处理,并且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另一方面,也是企业紧跟时展,适应经济发展的体现。

2 计算机网络技术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不仅仅在于企业的知识管理,还在于能够促使企业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主动做出调整,并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使得供应链快速响应系统。

2.1 生产和服务的差别化

企业通过创新,将生产和服务差别化是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法。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企业中,可以提供给企业这样的差别化。首先,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计算机网络能够迅速将市场的具体信息反馈到企业,企业能够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整体的调整,提供差别化的生产和服务,以此获得市场竞争力。其次,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程度也不断加深,企业能更快速地反应,并且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满足不同用户的各类需求。跟传统大规模生产相比,这样的个性化定制必然会是小规模生产的,并且产品的种类也不在少数。但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下,这样的生产方式成为了可能。以此为企业的创新点,独具个性的生产和服务的个性化,能更好的赢得市场,获得企业发展。

2.2 快速响应系统的供应链管理

企业物流中良好的供应链管理是企业正常生产的保证。企业中的供应链关系着公司所有有着联系的相关业务,也关系着企业能否将产品顺利地交付到客户手中。因此,供应链管理要求相互关联的各个环节能够及时反映,避免出现因信息交流不顺畅导致的长时间的延误,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企业中,对于企业供应链管理是非常有效的。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企业首先根据顾客的需求,再调用企业内部的信息,

企业知识管理的好处篇(9)

康盈有限责任公司现设管理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质量保障部、市场部、服务部等七个非经营部门,以及康盈有限责任公司药店等专营部门。经营范围:化学药制剂、中成药、抗生素、生化药品、中药饮片、生物制品、中药材、二类制剂等。

我们了解了公司的基本状况后,我们在孟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为期三天的培训,在培训期间,孟老师首先教给我们许多中药知识及其技能,我们不仅了解了中药剂型的不同剂型,还学会了中药剂型的五种分类方法,前四种分别是按物态、制法、分散系统和给药途径和方法的不同来分类的,但它们各有各自的不足之处,因此最常用的是第五种分类方法。然后,老师又想我们讲了有关如何进行药品分类管理的知识,同时让我们进行简单的演练,力求我们每一个都能很好的掌握药品的分类管理。在学习中,我们了解了进行药品分类管理一些知识,明确了企业进行药品分类管理的要求及如何管理,并知道了药品分类管理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企业在对药品进行分类管理之前,还要熟悉国家非处方药目录,明确本店实际经营的非处方药品种,了解本店非处方目录。然后才能进行分类管理。

通过孟老师的详细介绍,我们还明确了什么是药品分类管理、药品分类管理的目的及意义:

药品分类管理是国际通行的管理办法。它是根据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原则,依其品种、规格、适应症、剂量及给药途径等的不同,将药品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并作出相应的管理规定。其目的是加强处方药的监管,规范非处方药的监管,改变现有的药品自由销售状况,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而实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的核心目的是有效地加强对处方药的监督管理,防止消费者因自我行为不当导致滥用药物和危及健康。另一方面,同时,通过规范对非处方药的管理,引导消费者科学、合理地进行自我保剑其意义包括以下三方面:(1)有利于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2)有利于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推动医药卫生制度改革,增强人们自我保舰自我药疗意识,为医药行业调整产品结构,促进医药工业发展提供良好机遇。(3)有利于逐步与国际上通行的药品管理模式接轨,有利于国际间合理用药的学术交流,提高用药水平。

培训的最后一天,孟老师让我们学习了如何合理布局摆放药品,使我们认识到,药品的摆放也是要讲求规范的,并要遵循“规范”、“方便”、“美观”的原则。

培训之后,我们正式的投入到实习工作中,我们帮企业进行药品的录入,同时对录入完成的药品进行审核,我们也参与到企业的配送流程中,帮助企业完成配送工作,该企业采用先进的配送流程,各个阶段都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都很高兴自己能够参与到其中,并努力完成好自己的工作,实习期间,孟老师还让我们为企业编写了质量管理守则,我们主要从管理职责、人员与培训、设施与设备、进货、验收与检验、储存与养护、出库与运输和销售与售后服务八个方面进行编写,同时得到了老师及领导的好评,然后又为一家炸药企业编写了质量管理守则,它不同于医药企业,因此我们主要从总经理职责、副总经理职责、质量安全部职责、办公室质量职责等多个方面进行编制。编写质量管理守则使我们将自己学的质量管理知识真正的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使自己所学的知识第一次得到真正的应用,成为我们一次宝贵的实践财富。

在这次的企业情景实习中,我受益匪浅,不仅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还通过实习工作,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的运用到实际中去,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首先,我认识到企业需要管理者,管理者具有专业的管理技能,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运行。在实习中,我从孟老师的身上看到了一名优秀管理者应有的素质,她在做任何工作时,都先细心的做好计划,然后组织我们进行工作,力求完美的完成领导分配的各项工作。因此,我们将来也要在工作中发挥好自己的专业技能,努力使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使企业的运行更顺利,促进企业又好有快的发展。

其次,我切实的体会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公司的进步不仅需要管理人才,更需要先进的技术,让管理人员协调与控制时,能够使工作更有效的进行。如果没有先进的技术,企业就会处于停止状态,甚至会落后于其他企业,被同行所击败,因此,作为一名管理者,要不断的领导员工进行科技创新,不断引进新的技术,使企业不断的进步,赶超同行业的其他企业。

企业知识管理的好处篇(10)

一、对企业知识管理的认识

企业的知识管理是以企业正确的经营决策和获得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为目的,通过开发、组织、整合和共享知识,使企业和员工掌握与经营业务工作需求、与职业发展需求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并形成企业智力资本的积累和优势。知识管理不等同于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的基本思想是以人为本,企业的知识运用和积累是脱离不开人的,在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各级员工在运用和学习知识、发挥头脑的知识、经验并且进行知识创新。知识管理强调如何开发和管理员工的隐性知识,员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技术技能和特殊技能,经验和判断力,洞察力和前瞻性都是隐性知识的体现。

房地产企业是管理型企业,是依靠脑力的企业。虽然房地产企业开发每一个项目的基本过程在概念上是相同的,但是这个过程是无法标准化,无法像一般制造工厂在一个流水线上按照标准化工艺和流程数个小时之内就可以完成生产的全过程。每一个房地产项目都有其特定的市场环境、客户,规划条件,产品设计建造、营销过程。每一个项目都需要根据项目本身的特殊性来进行一系列的经营策划和管理控制过程。在这个特定管理过程中,隐性知识起到一个核心组织决策的作用,也就是说人的因素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参与者需要市场信息、专业规范、图纸和过程文件记录等显性知识为分析决策的基础。房地产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建立一个能够使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产生互动的机制和平台,使隐性知识能够表达出来对管理过程产生积极影响,并转化成为企业所共享的显性知识,外化成企业的管理文件。

知识管理的机制作用就是要使企业经营决策能够最大程度利用有价值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同时使企业智力资本得到不断的积累。对于企业员工,企业的知识库和交流平台能够帮助员工通过学习内化增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有助于员工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由企业显性知识和别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自己的隐性知识的过程。

从知识管理的视角来分析企业的管理活动,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工作推进和结果产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行知识输入和输出的过程,隐性知识是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遇到合适的环境和机遇时,才会释放出来。隐性知识是人的潜能,它需要外部环境的诱发,否则,它会像沉寂的冰山一样被淹没在大海之下。认识隐性知识的价值会使人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评价员工的价值,营造一个宽松自由交流的、尊重员工思想和价值的企业文化氛围。

往往人们对于知识的重点在于那些通过书本或教育与培训获得的原理知识和事实知识,但是企业的经营决策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知识创新,这个决策不是简单地照搬和汇编书本上的知识,而是由大量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社会关系知识共同构成的,它们之间大量的交叉融合,相互诱发,相互转化。一般信息管理注重知识库的建立,而知识管理则是将人、信息资源和交流平台整合在一个互通的环境中,提升各级员工的决策和行动能力。

在一些企业管理实际情况中,他们还没有知识管理的概念,就是信息管理也是很不完善,不清楚本企业已经拥有哪些知识,也不知道企业已有的知识是如何存储和使用的,没有设立企业知识库,有的只是文件档案系统。结果当一个新项目到来时,企业员工缺乏有效的知识库支持,总是凭各自掌握的、并不完备的知识来开展新的工作,而且有些新错误是老错误的重现。对于如何开发利用隐性知识更是缺乏认知。

处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大量的信息充斥在我们周围,需要真知灼见来发现那些真正有价值、可以依据用来决策的信息。企业成员所拥有的战略眼光、经验、直觉、洞察力就成为过滤器和度量衡,知识管理是在数据管理、信息管理之后的新的、更高层次的管理境界,是对企业智力资本价值真正重视。

二、企业的知识管理层次

詹姆斯・布赖恩・奎因根据企业知识管理的水平,划分企业知识管理为四个层次:

1.Know-what(知道是什么)

在这个层次,企业知道要干什么,收集了相关的知识,但是还没有完全具备掌握该领域已有知识的能力,这仅仅是一个基本的但并不充分的基础,处在入门者的状态。类似于一个大学毕业生,他学过各种专业知识,也许知道应该干什么,但从来没有真正干过。企业知识管理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员工往往只是按指令行事(Know-what),没有解决管理系统中Know-how的问题,管理运行处在不稳定的状态,产品和服务也就不稳定。

大多数中小房地产公司还是处在Know-what层次,尤其是最近十年房地产业火爆,许多其他行业的企业也转战房地产业,招兵买马搞起房地产,他们的目光是关注房地产业的利润,都想从房地产中捞一杯羹,但没有长期打算。但是其中一部分注重知识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注重人力资本积累的企业经过3~4年、数个项目经验过程可以提升进入Know-how层次。

2.Know-how(知道如何做)

在这个层次,企业已经具备了将普遍存在的知识(专业书籍、规范、标准)转化为实际结果的能力。在这个阶段的企业具有比较完善知识库和交流平台的知识管理支持系统,比较完善的培训教育,使得员工能够掌握已知的知识和规律,较好地应用于实际工作。要使员工提升到Know-how层次,必须有广泛的支持讨论、解答指导和对话的方式和办法,这样员工才能找到Know-how的感觉。处在这个阶段的企业能够规范娴熟地运作,保证一般性的产品和服务达到一个良好的状态。有一些较大规模,有一定开发经验的房地产企业处在Know-how层次,他们也形成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

3.Know-why (知道为什么做)

在Know-how阶段是以利用信息为中心,是学习已有的知识,运用这些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结果,本质上是学习模仿。Know-why代表着对知识的系统理解,不仅知道怎样做,而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知识管理系统不仅要提供一般层次上支持平台,还要对已有的知识和信息进行结构化的梳理,形成企业内部的一套具有独特经验积累的、完善的知识体系。对于传统的产品和服务,处在这阶段的企业已经达到尽善尽美的状态,并且提供高端的产品和服务。处在Know-why层次的可谓凤毛麟角,万科、龙湖等在品质优秀的企业上在这层面上做了许多努力。

4.Care-why(关注为什么)

这是一种自我激励创新,探索新机会、新游戏规则的模式,往往存在具有创造力和活力的高科技团队公司,它们志向于探索新的为什么,新的技术、新的标准和新的规则。这完全是以创新为使命,以创新求发展的知识管理模式。

三、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

许多房地产集团企业处在快速扩张的发展时期,在一些新项目的城市设立项目公司。在缺乏有效的集团知识管理体系的情况下,缺乏整个集团知识管理和共享体系,各项目公司往往是另起炉灶,使得各地公司的管理水平完全取决于当地招聘的人员。这是快速扩张的房地产集团公司所面临的管理难题。从防范管理风险的角度,构建知识管理系统对于集团企业尤为重要。

建立企业知识管理系统需要对企业内部知识进行高效地创建、分配、获取和分享,使得员工及时使用这些知识应对新的问题和机遇,提高整个企业工作决策的水平。知识管理系统应该具有三部分功能:(1)显性知识的确认、汇集、分享、应用。(2)隐性知识的表达、交流和总结。(3)将工作过程中产生的隐性知识转化为企业的显性知识,这些隐性知识显性化之后,将成为企业的智力资本的一部分,将更容易交换、融合、传播和管理。为了实现上述功能,知识管理系统应由以下方面组成:

1.知识库。知识库里存储显性化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知识,以及关于知识库的积累、精选、管理、验证、维护和使用传播规则。对知识库内容的管理不仅是添加新内容,还应包括对陈旧内容的定期剔除。知识库中要防止充斥大量未经整理的。无规则的信息。知识库内容包含以下方面:

(1)各类专业领域的一般性理论和实践知识,这类知识以专业的书籍文献方式体现。

(2)专业规范文献,如技术标准、技术图集以及法律、法规。

(3)企业编制的各类规范性文件,根据企业自身管理要求和经验形成的管理文件。

(4)项目流程中产生的成果性文件:设计图纸及变更、策划报告、项目计划、调查报告、合同文件。

(5)项目流程中形成的记录文件:会议纪要、总结报告。

(6)市场客户、供应商、竞争者的情况和分析报告,这些大量的信息需要去收集和甄别。

(7)各种类型、各种品牌产品的标准、技术说明以及分析评价报告。

2.交流平台。以网络的软硬件为基础,为显性知识的使用和隐性知识的交流提供了工具和手段。交流平台一方面具有连接知识库,查询检索的作用,还有交互性作用,人们之间交流信息的显示、传递、记录和考核,共享员工的隐性知识,形成更好的决策意见。

3.领导和激励机制。成功的知识管理需要获得企业高层领导的倡导和支持,需要企业文化变革,知识共享不能是命令式的,需要自由宽松和激励的环境引导员工接受和适应知识管理的文化。关注学习环,使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企业专有经验知识)转化,从企业曾经犯过的错误和失败中汲取教训。从最高管理层到各个部门需要有专门人员来修订完善企业SOP、ISO9000管理体系文件和企业技术指导书等企业管理文件,优化企业管理流程。

上海瑞安房地产公司通过建立在MS SharePoint 上的知识管理平台,将流程编制成“知识历程图”,将流程中的活动、人员、文件产生(知识沉淀)和存储通过MS SharePoint加以管理。建立知识考核制度,对上传文档的质量进行考核。通过设立分专题的社区论坛,鼓励员工对各类问题提出观点和意见,每半年、一年对员工发表文章进行评选激励,员工还可将知识积分兑换成奖金,以此激励员工参与到知识管理过程中。

四、知识管理团队

知识管理系统需要一个团队去建立、执行和维护,这个团队要确定所需专业技能来源,确定需求和控制,激励企业各层面人员的参与,使知识管理团队结构化、组织化、战略化和技术化。知识管理团队由以下人员组成:

1.协调管理者。这是具有企业管理经验,能够超越部门边界,联系不同领域合作共事的人员,起到桥梁和沟通者的作用,他们比公司中的一般人员能够更快地学习,并能够很快地补充和理解其他领域所需要的知识。在处理事务时,不墨守陈规,既具有创造性,又不失理性。协调组织者可以是具有以上特征人员组成的一个小组。

2.企业各部门的专家(技术权威)。他们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够对知识管理系统的各方面问题做出比较深入分析和判断。对于各部门、各项目公司的重要方案和决策提出专业的审核意见。专家组的建立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珍贵的专家资源,这个专家组不仅是总部的人员,也要注意吸收各项目公司的高级专业人员,共享集团专家资源,弥补各地项目公司人才不齐状况。专家团队负责解答员工问题,定期培训技术人员,汇集总结流程管理中的隐性知识并显性化,修改完善公司管理文件。

3.信息技术部门。IT技术是支持知识管理系统的基础设施。他们要对各部门用户需求有深刻理解,并且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在知识管理系统创建时,能将公司整体性的客户需求科学合理地表达,与外部咨询技术服务人员进行良好地沟通。投入使用后,维护和改进知识管理系统。

4.咨询顾问。对于第一次涉及知识管理系统的企业来说,都是一件陌生的事情。知识管理系统的架构背景是建立在整个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基础之上,需要对原有的企业文化、价值观进行重新认识、定位,重新梳理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这必然会带来人们在观念、习惯上的冲击和改变。咨询顾问具有丰富的专业经验,指导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咨询顾问另一方面的重要作用是作为有经验的旁观者,他的看法是专业的、公平的、客观的、没有偏见的。咨询顾问有助于推动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工作展开。

五、从知识管理的角度选用人才

1.技能和专业知识。它是指实际动手操作技能,是人脑与手配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用专业知识处理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如外科医生,工程师、技工等。

2.认知能力。它是指对问题的洞察力、判断力和前瞻性。这方面知识在制定解决方案、规划经营战略是十分重要的。

3.经验。经验是人们从长期实践中积累和升华出来的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体验和综合判断能力。这种经验很难通过知识的传授获得,只能从实践中获得,任何一个人要具有经验都要经历一个学习曲线,经历事件和时间过程是获取经验的两个因素。面对复杂的情况,经验丰富的人能够潜意识地、快速反应地做出正确的决定。

4.品格。人的品格影响到他与别人的交流,一个性格开朗、质朴谦逊的人更容易与别人交流。品格决定了与团队成员和谐合作关系。

企业知识管理的好处篇(11)

1 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1.1网络密度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

  企业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创造的一种更有效的资 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 以达到企业责任和目标的全过程管理,也可以是新 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09。 所谓网络密度,是指战略网络中企业之间相互连接 的程度,企业之间连接得越多,网络密度越大010。 关于网络密度与企业管理创新的关系,学术界主要 存在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网络密度越大,则越有利于企业获取外部知识,从而为企业管理创 新活动提供持续的动力。谢洪明等M从知识整合 的角度来看,网络密度越大,则网络中的知识、信息 交流越充分,企业获得的创新绩效越高。Rost M指 出,在高密度的网络中,企业之间获取有用信息的几 率也相对较大,从而有利于企业间的学习和集群的 创新活动。AhujaM也认为,在稳定、成熟的网络环 境中,网络密度与管理创新之间存在显着的正向影 响关系。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适度的网络密度才能 有效促进企业管理创新绩效的提高,即网络密度与 企业管理创新之间并不是显着的线性影响关系。持 这种观点的学者大都认为,过高的网络密度容易造 成网络内部信息与知识的冗余,从而造成知识流动 效率的低下M。然而,在实际的企业网络中,作为 行为主体企业能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从而有效 辨别流入的信息可靠性以及知识效用大小,因此,本文更趋向于第一种观点,即认为网络密度越大,越有 利于扩大企业间的联系范围,企业实现管理创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拟加以 验证:

  H1:网络密度对企业管理创新有显着的正向影响

  1.2知识流入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

  创新主要通过组织间知识的产生、传递和积累 实现,因此,这种特点被称为网络式创新15。知识 流动(knowledge flow)是企业创新中必不可少的环 节,它是指任一组织自行创造或摸索出来的经验与 知识,通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促使知识 实现累积、转移与扩散16 ,企业知识流动包括知识 流入和知识流出两种情况,其中知识流入是指企业 从其他网络成员中获取知识17。0卜3〇3!^等[18指 出,流入企业的知识对于企业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 重要促进作用,是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以及竞争优势 获取的重要源泉。Stewart19也强调,网络内部知识 的持续、高效转移对于组织能力的不断提升将产生 重要的影响。因此,充分利用网络外部知识对于企 业管理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Ferrary 20 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发现,集群网络中知识 的高效率整合会激发企业跨越式创新的产生,从而 促进企业组织制度与管理模式的变革。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拟加以验证:

  H2 :知识流入对企业管理创新有显着的正向影响

  1.3网络密度对知识流入的影响

  企业网络为各种信息、知识等资源在企业间进 行交流、共享及转移活动提供了渠道,而高密度的网 络往往意味着企业之间已经构建了知识传递的有效 规范与机制,这种规范与机制的建立不仅为企业之 间进行广泛、高效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为 企业提升组织学习能力提供了机会M。这与网络 密度理论的观点是一致的,即高密度的网络能够促 进网络内部成员行为的一致性,从而推动彼此间在 知识、信息等方面的交流与沟通,增强企业间的信任 水平,促进网络成员实现高水平的合作,有利于知 识转移效率的提升。Gupta等122通过研究发现,根 植于紧密联结网络中的企业成员更容易拥有共同的 行为预期,这种共同的行为预期有利于合作规范的 形成,而这种协调一致的合作规范又能够促进网络 成员间分工、协作的顺利开展,加速网络资源的快速 传播与共享,从而提高决策和行动的效率。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拟加以 验证:

  H3 :网络密度对知识流入有显着的正向影响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2 研究方法

  2.1研究样本

  为了验证上述三个假设,本研究在广东省科技 厅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处、政策法规处的协助下, 获得了 2714份申报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和764份 申报广东省民营科技型企业的企业名称、注册性质、 企业地址、邮政编码等信息,我们认为这些企业的创 新能力在广东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此基础上, 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将上述样本分两批进行 抽样调查,每批分别抽取1000家企业。然后以广东 省科技厅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处、政策法规处的 名义发放问卷,使用广东省科技厅的公文信封,用邮 寄方式寄送问卷(问卷印刷也采用广东省科技厅的 公文信纸),并在信封内附送了贴好足额邮票以及 回寄地址的信封。问卷调查工作从2009年11月开 始,于2009年12月底结束,我们在广东省科技厅高 新技术及产业化处和政策法规处取回了回收的调查 问卷,大部分问卷由我们提供的信封寄回,部分问卷则由企业通过快递方式寄回。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 全的无效问卷24份,有效问卷458份,有效回收率2000份,收回482份,回收率为24.1% ;其中填答不 为22. 9%。

 2.2样本描述

  本节主要使用频数分配等方法对样本的基本特 性进行统计分析,包括与同行相比的规模、研发投 入。具体结果如下:(1)与同行相比的规模:在所有 的调研企业中,与同行相比属于大规模的企业有 121家,占样本总数的26.4% ;与同行相比属于中等 规模的企业有293家,占样本总数的64. 0% ;与同 行相比属于小规模的企业有43家,占样本总数的 9.4%;未填答的为1家,占样本总数的0.2%。(2) 近三年来新产品研发费用占公司营业额的比例:在 所有样本企业中,近三年新产品研发费用占公司营业额0 -6.9%之间的企业有256家,占样本总数的 55.9%;占公司营业额6. 9%以上的企业有184家, 占样本总数的40. 2%;未填答的为18家,占样本总 数的3.9%。

2.3样本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本文采用Cronbacha系数和 因素分析累计解释量来检验各变量的信度。Nun- nally 123认为量表各项指标需达到至少0. 70这一可 接受的系数。通过运用SPSS16. 0软件,结果如表1 所示。

  从上表的数据可以得出各变量信度检验的结 果:网络密度的Cronbach' a值为0. 70,刚好等于0.70的合格水平;因素分析累计解释量值为0.40, 略小于〇。 50,仍可接受,说明网络密度这一变量体 现出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具有较高的信度。同理,从 表1可得知识流入变量、管理创新变量的 Cronbacha值均大于0.70的合格水平,且因素分析累计解释量值都达到大于0.50的理想水平,说明 知识流入变量、管理创新变量都体现出较高的内部 一致性,都具有较高的信度。

(2)效度分析。

  在效度检验上,本文采用的问 卷参考了过去学者的相关研究问卷,并经过相关学 者专家的认定,根据试测的结果进行了部分修改,说 明本文研究问卷可以符合内容效度的要求。但考虑 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本文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来检 验各变量的效度。结果如表2所示。

      Bagozzi等24认为,适配度指标的理想数值范 围是 GFI、CFI 大于 0. 9, RMR 低于 0. 05, RMSEA 为 0代表完全拟合,<0.05代表接近拟合,0.05 ~0. 08 代表相当拟合,0.08 ~0. 10代表一般拟合。因此,由表2可得各变量的效度检验结果如下:网络密度 的GFI值、CFI值均达到大于0. 9的理想水平;RMR 值略大于0. 05,仍处于可接受的范围;RMSEA = 0.064,是相当拟合,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网络密度的 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程度较好,表示网络密度的 各问题项的收敛效度在比较理想的范围。同理,我 们可以认为知识流入、管理创新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的拟合程度都较好,表示知识流入、管理创新的各问 题项的收敛效度都在比较理想的范围。

3 研究结果

  本文通过构建直接影响模型和中间变量模型, 将知识流入(KI)分为上游企业流入(UEI)、下游企 业流入(DEI)、同类企业流入(SEI)、科研机构流入 (RII)、非科研组织流入(NRII)和金融机构流入 (FII),将管理创新(MIP)分为用人与管理创新 (PMI)和组织与规划创新(OPI),并在中间变量模 型中纳入企业规模和研发投入两个控制变量:在舍 去未填规模的企业之后,将样本企业分为大规模企 业(121家)、中等规模企业(293家)和小规模企业 (43家);在舍去未填研发投入的企业之后,将样本 企业研发投入分为0 - 6. 9%和6. 9%以上两种,米 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来检验各变量间的相互影 响关系,结果如表3所示。

Model1用来检验网络密度和企业管理创新之 间的关系。各拟合指标如下:绝对拟和指数:X2 = 179. 767, d. f. =88, GFI =0.951,大于 0.90,非常好; RMR =0.043,达到小于0.05的理想水平;RMSEA = 0.048,达到接近拟合水平。相对拟合指数:AGFI = 0.934,TLI =0. 947, NFI =0.918,CFI =0.956, IFI =0.956, RFI =0. 902,都达到大于0.9的理想水平。 简约拟合指数:标准卡方值(\2/土^)= 2.043,位 于 1.0 ~3.0 之间;PNFI =0.769, PCFI =0.801,均达 到大于0.5的理想水平。综合各项指标的判断, 的拟合度非常好。可对假设进一步验证,发 现网络密度和管理创新之间的相互影响系数为 0.169 (P =0.009),达到显着水平,这表示在直接影 响模型中,网络密度对企业管理创新有显着的正向 影响关系,假设H1获得支持。

Model2用来检验知识流入在网络密度和企业 管理创新两个变量之间的中介影响作用。各拟合指 标如下:绝对拟和指数:X2 = 1092. 297, d. f. =490, GFI = 0. 873,略小于0. 90 ,仍可接受;RMR = 0.108,大于0.05,不太好;RMSEA = 0. 052,达到相 当拟合水平。相对拟合指数:TLI = 0. 935, CFI = 0. 939, IFI =0. 940,都达到大于0. 9的理想水平, AGFI = 0. 855, NFI = 0. 896, RFI = 0. 887,略小于 0.9,处于可接受的范围。简约拟合指数:标准卡方 值(乂2/丄〇 = 2.229,位于1.0~3.0之间;?晰1 = 0. 831, PCFI =0.872,均达到大于0.5的理想水平。 综合各项指标的判断,发现M〇de!2的拟合度较好。 可对假设进一步验证,发现网络密度和企业管理创 新之间的相互影响系数为0.001 (P =0.993),没有 达到显着水平,表示在中间变量模型中,网络密度对 企业管理创新没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假设H1 未获得支持。但知识流入和管理创新之间的相互影 响系数为0.444 (P =0.000),达到显着水平,表示在 中间变量模型中,知识流入对企业管理创新有显着 的正向影响关系,假设H2获得支持。同时,网络密 度和知识流入之间的相互影响系数为0. 452 (P = 0.000),达到显着水平,表示在中间变量模型中,网 络密度对知识流入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假设H3 获得支持。

Model3用来检验Model2在规模这个控制变量 影响下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各拟合指标如下:绝对 拟和指数:X2 =2585.533. f. =1470, GFI =0.772, 略小于0.90,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RMR =0. 156, 大于0.05,不太好;RMSEA =0.041,处于接近拟合 水平。相对拟合指数:TLI =0.886, CFI =0.895, IFI = 0.896, AGFI =0.739, NFI =0.787, RFI =0.771, 略小于0.9,仍可接受。简约拟合指数:标准卡方值 (x2/d.f.) = 1.759,位于 1.0 ~3.0 之间;PNFI = 0.731, PCFI =0.830,均达到大于0.5的理想水平。 综合各项指标的判断,发现M〇del3的拟合度较好。 可对假设进一步验证,发现对大规模企业而言,网络 密度和企业管理创新之间的相互影响系数分别为 0. 201 (P = 0.185),没有达到显者水平,表示网络密 度对企业管理创新没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假设H1未获得支持;知识流入和企业管理创新之间的相 互影响系数分别为0.240 (P =0. 113),没有达到显 着水平,表示知识流入对企业管理创新没有显着的 正向影响关系,假设H2未获得支持;网络密度和知 识流入之间的相互影响系数分别为0. 477 (P = 0.000),达到显着水平,表示网络密度对知识流入 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假设H3获得支持;对中规 模企业而言,网络密度和企业管理创新之间的相互 影响系数为-0. 075 (P =0. 428),没有达到显着水 平,表示网络密度对企业管理创新没有显着的正向 影响关系,假设H1未获得支持;知识流入和企业管 理创新之间的相互影响系数分别为0. 474 (P = 0. 000),达到显着水平,表示知识流入对企业管理 创新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假设H2获得支持;网 络密度和知识流入之间的相互影响系数分别为 0. 510 (P =0.000),达到显着水平,表示网络密度对 知识流入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假设H3获得支 持;而对小规模企业而言,我们发现网络密度和企业 管理创新之间的相互影响系数为0. 037 (P = 0.903),没有达到显着水平,表示网络密度对企业 管理创新没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假设H1未获 得支持;知识流入和企业管理创新之间的相互影响 系数分别为1.094 (P =0. 002),达到显着水平,表示 知识流入对企业管理创新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 假设H2获得支持;网络密度和知识流入之间的相 互影响系数分别为0. 160 (P =0. 741),没有达到显 着水平,表示网络密度对知识流入没有显着的正向 影响关系,假设H3未获得支持;

  Model4用来检验Model2在研发投入这个控制 变量影响下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各拟合指标如下: 绝对拟和指数:X2 = 1724. 365, d. f. = 980, GFI = 0.813,略小于0. 90,处于可接受的范围;RMR = 0.121,大于005,不太好;RMSEA =0. 042,处于接 近拟合水平。相对拟合指数:CFI = 0. 924, IFI = 0. 924,都达到大于0. 9的理想水平,TLI =0. 918,大 于 0.90,非常好,AGFI =0.786, NFI =0.841, RFI = 0. 828,略小于0. 9,处于可接受的范围。简约拟合 指数:标准卡方值(x2/d. f.) = 1.760,位于1.0~ 3.0 之间;PNFI= 0.780, PCFI =0.857,均达到大于 0. 5的理想水平。综合各项指标的判断,发现Mod- el4的拟合度较好。可对假设进一步验证,发现对研 发投入在0 -6.9%的企业而言,网络密度和企业管 理创新之间的相互影响系数为没有达到显着水平,表示网络密度对企业管理创新 没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假设H1未获得支持;知 识流入和企业管理创新之间的相互影响系数为 0. 305 (P =0.003),达到显着水平,表示知识流入对 企业管理创新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假设H2获 得支持;网络密度和知识流入的相互影响系数为 0. 439 (P =0.000),达到显着水平,表示网络密度对 知识流入有显着影响作用,假设H3获得支持。对 于研发投入在6. 9%以上的企业而言,我们发现网 络密度和企业管理创新之间的相互影响系数为 -0.219 (P =0. 090),没有达到显着水平,假设H1 未获得支持;知识流入和企业管理创新之间的相互 影响系数为0.664 (P =0. 000),达到显着水平,假设 H2获得支持;网络密度和知识流入之间的相互影响 系数为0. 534 (P = 0. 000),达到显着水平,假设H3 获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