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农产品发展规划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7 17:19:34

农产品发展规划

农产品发展规划篇(1)

近日,农业部印发《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十三五”期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布局、重大工程、保障措施等做出全面部署安排。

《规划》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激活农村发展活力为目标,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支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保障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强化农产品加工业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进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建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要素集聚优化,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

《规划》提出,到2020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更加稳定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生产结构更加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产业融合机制进一步完善,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协调、企业效益有所上升、产业逐步迈向中高端水平,带动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促进农民增收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用持续增强。

《规划》确定了四方面重点任务。一是做优农村第一产业,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推进优质农产品生产、优化农业发展设施条件,夯实产业融合发展基础。二是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支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全面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整体水平、努力推动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能力。三是做活农村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各类专业流通服务、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拓宽产业融合发展途径。四是创新融合机制,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发展多类型产业融合方式、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激发产业融合发展内生动力。

《规划》结合主要任务,依托自然和区位优势、重点产业、优势产业集群,对融合发展区域功能定位、重点产业结构、农产品加工园区和产业融合先导区建设进行了合理布局。围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提出了专用原料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四项重大工程。

农产品发展规划篇(2)

农业发展规划,是指各个地区根据当前的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状况与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而制定的具有综合性、长期的一种计划形式。本研究以简阳市为研究对象,结合《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5 ―2020 年)》纲要,分析简阳市的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规划存在的不足与短板、并提出对规划的优化建议。2020 年是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最后一年,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成效初显,但是在规划的执行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不足与短板,研究分析这些规划实施中的不足与短板,并针对不足提出相关优化建。一方面可以为简阳市制定后续的农业规划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也能将相关的不足纳入后续规划中,完善后续规划。

1 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1 综合生产能力

简阳市粮油播种面积239.93 万亩,粮油总产量72.4 万t;发展特色水果30 万亩,总产量10.95 万t;发展蔬菜29.9 万亩,总产量47.68 万t。全市已建成万头规模猪场28 个、标准化养殖小区236 个,成功创建部级标准化示范场3 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5 个;生猪出栏125.10 万头,羊出栏92.70 万只,家禽出栏928.45 万只,肉类总产量12.13 万t。发展核桃14.4 万亩,花卉苗木2 万亩,香椿3 万亩,林下经济19.6 万亩。实现水产品总量3.1 万吨[1]。

1.2 产业化发展

简阳市着力规范土地有序流转,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已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实现耕地流转66.7 万亩。推进7 个乡村振兴连片发展示范区建设,整合项目资金2.4 亿元,撬动社会资本7.8 亿元,发展特色产业1.5 万亩,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率达50.24%,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87.56%,累计创建“三品一标”产品124 个[2]。培育部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1 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15 家。培育农业合作社1406 个,其中部级示范社12 个,省级示范社27 个;培育壮大集体经济改革,,成立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40 个村、集体经营开发公司24 个村、土地股份合作社114 个。登记注册家庭农场137 个,培育种养大户4000 余户。

1.3 农业品牌创建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完成投资6.28 亿元,实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8.52 万亩,新增产业3.18 万亩。重点打造“简阳晚白桃”、“简阳羊肉”和“简州大耳羊”3 个区域品牌,注册了“力盛”、“福海源”、“蜀娇”、“天宫山”、“土荡荡”、“如林”、“蜀台红香椿”和“新星红山鸡”等农产品商标40 余个。简州大耳羊获部级新品种审定命名,简阳晚白桃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并进入2015 年全国互联网地标产品(果品)50 强;“蜀新1 号”核桃获通过四川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6 年9 月获第13 届全国林产品交易博览会金奖;“蜀台红香椿”椿芽获四川省森林食品“天府七珍”称号;注册农产品商标40 余项,其中驰名商标3 个、著名商标10 个。

2 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存在的不足

2.1 规划作用不够充分

简阳市制定了《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5 ―2020 年)》,但是在实际操作的层面,规划内容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产业准入条件与项目准入条件、园区建设方面的标准不够完善。简阳市纳入到成都市的代管区域的过程中,各方面的环境都在不断的变化与变革,许多在规划中制定的标准与成都市的一些上位规划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农业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大并且不够精准,一方面在规划中相关农业政策的设计的扶持力度不足。另一方面就是在实施过程中,没有精准的定位,对于相关涉农政策没有精确实施。第三是规划中关于涉农的相关项目的整合度不够高,各个涉农项目之间联系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每个涉农项目作为相对独立的个体进行项目建设,整合度不够高。第四是在项目和业主引进方面存在随意性和不可控性,规划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强。

2.2 “农商文旅”融合不足

现代农业是一种多功能农业,应该强调现代农业的生态、观赏、休闲、文化等多个方面。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在设计过程中,对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构建、休闲农业与观光农业发展、农业品牌建设等各方面做了具体的规划安排。但是,对现代农业“农商文旅”融合发展规划不足,所以导致了现代农业的各个方面发展各成体系,没有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融合优势,没有充分激发现代化农村的发展优势。导致简阳市的农业资源、生态资源、旅游资源融合度不高,产业链条延伸不够长,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低,农民的收入水平增长受限。

2.3 对农村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保障不足

简阳市2019 年GDP超过500 亿,农业对简阳市的GDP贡献超过百分之二十五,在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中,通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方式能够充分的增强农业的发展能力。提升农村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同时生产能力现代化与生产技术现代化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但在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中没有提出如何提升农村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则体现为大多数的丘陵地区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传统的种养技术、经营模式占比依旧较大土地规模化开发程度不高,农业科技程度不够高、产业链条不够长、市场竞争力不够强,农业和农村资源碎片化现象严重。农村的生产能力依旧落后,生产技术依旧没有实现现代化。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从而导致市场竞争能力不强,而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不仅效率低,而且产量低、质量低且产量不稳定,没有经济效益。

2.4 对农产品深加工比较薄弱

简阳市规模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仅26 家、总产值约25 亿元,其中精深加工率仅为34.2%,产值仅占全省的0.15%、成都市的1.23%,且加工产品主要为泡菜、调味品、粮油深加工,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不高,品牌影响力较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在简阳市现代农业规划中,对农产品加工的相关规划中,建设重点是建设农业生产园区,巩固现有老字号品牌生产规模。对果蔬的加工仅处于初加工的状态,但是这一类农产品可以进行精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而更多的农产品又处于未加工状态,在前期生产结束后就直接进入市场,价格与质量都不具备优势。完善规划中对农产品初加工,精加工的规划,有助于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价值,增加农民收入。

3 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优化建议

3.1 坚持规划先行

首先,针对原有产业准入与项目准入条件、园区建设在规划中不够完善的问题,要充分的设计产业准入条件、项目准入条件、园区建设标准等各方面。其次,充分考虑简阳市融入成都市的政策机遇与挑战,以及“空港新城”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加强简阳市涉农规划与成都市的各项规划的衔接。第三,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加大农业政策的支持力度与精准性,按照规划的农业政策精准落实在相关的农业项目中。第四,在规划中加强各项涉农项目的整合度,统筹规划涉农项目建设,做到系统性与特殊性兼顾。最后,在规划中要注重项目和业主引入方面的随意性和不可控性,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3.2 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农商文旅体”融合是一个系统构造,其中的五个维度相互作用、彼此关联。“农商文旅体”融合是包括空间融合、业态融合、功能融合等多元融合,有助于形成新的及公共、生态、生活、生产于一体的城市发展模式,有利于更好服务城乡广大居民[3]。在规划中充分将“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可以借助农村特有的自然文化遗产、优美自然环境,培育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康养农业等各个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农业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科学把握城乡统筹和三产融合发展大势,以农业为本构建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拓展现代农业生态圈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4]。第一,实施“农业+旅游”、“农业+文创”、“农业+互联网”、“农业+品牌”等一系列计划,促进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发展。坚持文创产业化,产业文创化,鼓励各类主体将创意运用在各个涉农规划中去。积极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以“线上农业”带动“线下农业”。以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等契机,着力构建品牌运营体系,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以田园综合体促进“农商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田园综合体”是一个多功能、多业态搭建业务结构的综合运营,跨产业、多功能,就超于了原来的综合运营。综合体突破了原有的惯性用途,从而在思想上打破惯性思维。激发原来收到局限的资产和资源效能,形成乡村社会发展到广阔产业空间[5]。

3.3 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

在规划中加大对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给提升计划,第一需要确立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重点研究降低成本与节约资源,建立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技术体系,不断的提高常规农业技术的科技内涵和组装配套程度,大力发展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农业等为主体的农业高新技术,合理开发和保护农业资源,形成高效利用的农村能源与环境保护技术体系[6]。第二,需要全面拓展和延伸农业科技领域。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技术体系的配套和产业化开发[7]。促进农业各个科技领域相互衔接、紧密结合、协同发展。充分利用多方力量完成对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例如,农业科研院所、技术市场、电视大学、技术讲座等一系列的力量和活动。在简阳市的涉农规划中,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现代化水平。在后续涉农规划设计与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加强对农村农业生产者的技术培训与农村生产设施的完善。促进传统农业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并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

3.4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

第一,简阳市的樱桃、晚白桃等果蔬具有易腐败,保鲜难度大的特点,在采摘下树后,能够销售的时间便迅速的变短,所以在简阳市现代农业规划中应该注重对这一类易腐果实的保存。第二,就是演唱这一类农产品的产业链条,为其增加附加价值。第三,完善农产品的挑拣分级,做好差别化分类,细分市场消费类型,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在简阳的现代农业规划中应该注重农产品产后粗加工与精加工的品类与种类,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增强简阳市农产品加工业的产能。做好简阳市的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一方面,对于传统的以泡菜、调味品、粮油、面食加工等老牌农产品加工企业,要提升这些企业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程度,加强品牌影响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对于简阳的樱桃、晚白桃与猕猴桃等果蔬类农产品,要逐渐完成从粗加工到精加工的转化,充分利用粗加工与精加工这两种加工模式,衍生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参考文献

[1]简阳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乡村发展服务中心2019 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工作总结和2020 年工作安排

[3]叶国伟,杨坤,李玲玲等.成都市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30 (22 ):199-201.

[4]李燎.推进融合发展筑牢乡村振兴产业――大邑县推进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探索与实践[J].先锋,2018 (9 ):35-36.

农产品发展规划篇(3)

答:《规划》主要按照分析现状、理清思路、合理布局、明确重点、提出措施的线索逐步展开,共设计了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考虑《规划》是《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的延伸和拓展,对上一轮规划实施的主要成效与问题进行了全面总结和认真分析评价。第二部分,着眼于农业农村经济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分析了继续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重大意义。第三部分,从谋划整体发展思路出发,提出了新时期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第四部分,按照“一个产品一个产品分析,一个产业一个产业梳理”的思路,对16种优势农产品从发展现状、区域布局、主攻方向、发展目标四个层次进行了概括和提炼,并提出了复合产业带的概念,明确了三类复合产业带的发展方向。第五部分,从加强科技研发与推广应用、完善设施装备、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强市场和信息体系建设、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保障《规划》顺利实施的政策措施。五个方面层层递进、相互联系、相互支撑,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问:《规划》如何看待2003年以来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工作?

答:为应对入世挑战、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部于2003年编制完成并启动实施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 年)》。规划实施5年来,喜逢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三农”工作,实行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强农惠农政策。在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各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一是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2007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集中度分别达到98%、80%、70%和59%,棉花、甘蔗、柑橘、奶牛集中度分别达到99.9%、 63%、54%和50%。二是优势区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四大粮食品种九个优势区域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85%,优势区域棉花、油菜、甘蔗、苹果、牛奶产量占全国比重分别达到99.9%、90%、72.4%、63%、60.7%。三是优势农产品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国90%以上的甘蔗制糖企业位于优势区域内。优势区域内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乳制品加工企业达到256家,年销售额近630亿元;深加工出口水产品贸易额占出口总额的 46%。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四是优势农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2007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品种优质化率分别达到 72.3%、61.6%、47.1%、70.3%;苹果、柑橘优质化率由30%分别提高到55%、50%。两大苹果优势区鲜苹果出口量、出口额分别占全国的54%和70%;对日鳗鲡出口量已占日本鳗鲡进口的90%以上,对美罗非鱼出口量占据美国60%的罗非鱼进口市场。五是优势区域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据对八个优势区域的监测,2006年优势农产品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比2002年提高了1.2%~12%。2007年,甘蔗优势区蔗农、优势出口水产品“两带一区”内渔民人均收入比2002年分别增加500元以上和1100元以上。

实践证明,《规划》的实施,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顺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潮流。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规划》的引导功能尚未充分展现,区域布局仍不尽合理,基础设施薄弱,社会化服务相对滞后,产业化、组织化水平不高,扶持政策尚不完善等问题依然突出,有待我们在实施新一轮规划过程中努力解决。

问:新时期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答:《规划》提出,新时期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总体要求,准确把握我国农产品供需的阶段性特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按照“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强化基础、壮大产业”的总体思路,明确优势产品和优势区域发展定位与主攻方向,推动产品空间集聚和产业升级整合,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加速农产品产业带发展进程,把优势区域建设成为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的骨干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行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示范区,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规划》提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区域合理分工、产业整体构建、统筹协调推进、尊重农民意愿五条基本原则。

问:围绕中央提出的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的重大部署,《规划》提出了哪些发展目标?

答:《规划》根据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时期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发展思路,提出的总体目标是:力争经过8年的努力,使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更加优化,优势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高,优势区域对保障农产品基本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15年,重点培育 16个关系国计民生、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优势农产品,形成一批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一大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优势农产品生产重点县,形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通过区域布局的优化,推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在区域农业功能、农产品基本供给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资源高效利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5个方面得到强化。

问:《规划》确定了哪些优势品种?

答:2002年农业部在编制上一轮规划时,根据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挑战和提高国内农产品竞争力的需要,选择确定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甘蔗、苹果、柑橘、肉牛肉羊、奶牛、生猪、出口水产品等13种优势农产品。

这次新一轮规划的编制,在优势品种的选择上,体现了既继承又发展的原则。一方面除将上一轮规划的肉牛肉羊品种分开作为2个品种外,保留了其他的12个品种;另一方面,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增加了马铃薯和天然橡胶2个品种。这样,最终选择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棉花、油菜、甘蔗、柑橘、苹果、天然橡胶、肉牛、肉羊、生猪、奶牛、出口水产品等16个品种,作为新一轮规划的优势品种。

问:《规划》对16种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布局和功能定位都作了哪些安排?

答:《规划》在逐一分析16个优势品种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地发展基础和潜力,划定了各品种的优势区域,明确了主攻方向和发展目标。其中,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4个优势品种,强调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突出保障粮食安全,划定了16个优势区;大豆和油菜2个优势品种,从食用植物油国内供给不足的实际出发,强调提高自给率,划定了7个优势区;棉花、甘蔗、天然橡胶3个优势品种,强调突出保障产业安全,提高国内供给能力,划定了 9个优势区;苹果、柑橘和出口水产品3个优势品种,强调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继续扩大出口,划定了10个优势区;肉牛、肉羊、奶牛和生猪4个优势品种,强调转变养殖方式,保障基本供给,划定了16个优势区。同时,鉴于我国大多数农业生产区域适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农产品生产,部分优势农产品的优势区域在空间上出现重叠,在同一区域内需要处理好品种之间的相互关系,统筹好产业协调发展,为此,《规划》提出了复合产业带的概念,并提出了各类复合产业带的发展方向。

农产品发展规划篇(4)

一、基本观点

(一)品质经济的定义

品质经济是指适应人们食饮绿色食品的基本要求,实现人们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交流中更健康、和谐、愉悦生活的经济形态。通过文化传媒、体育等渠道建立的人与人交流、健身强体等方式也是品质生活方式,这种品质生活方式,更偏向于心灵沟通和健康快乐。本文强调的品质经济,偏重于从人与自然交流,或基于自然的平台进行的人与人的交流及健康快乐的角度,进行相关分析。

(二)基本判断

发达国家已整体进入品质时代,具体生活方式(消费需求):对绿色食品、安全食品的要求高;热爱体育,群众体育普及;热爱各种形式户外旅行。供给方式:农业科技发达,支撑物种开发、生产出安全、高品质的食品;文体业发达、娱乐方式样化;互联网业发达;心理咨询业发达等。而中国城市不同程度走进品质生活时代且有各具特色。因此,中国城乡经济中的农村经济发展应顺应品质经济时代潮流,抓住时代机遇,发展新型农村经济。这既有发展前景,也是发展的内在动因。

(三)社会经济意义

品质经济与非农的两头高的经济共同构成和谐完美的经济。非农的两头高的经济是从供给角度中的产业属性和产业链的环节角度看社会生产现象,形成的提法。假设成都市未来实现微笑曲线,从初次分配角度看,受益的主要是高端科技与服务人才、高级管理人员和政府。而普通劳动者并不能广泛而有效地参与“微笑经济”,以获得微笑。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品质经济才能通过服务分享微笑经济直接受益者带来的收益,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同样,在人力资源溢出的趋势下,人力资源也只有通过品质生活的泛化而找到其发挥能量的市场。因此,从社会福利广泛分享的社会诉求来看,品质经济才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

(四)品质经济的特点

一是发展条件是居民收入水平较高,绿色生活的文化在大众中普及,交通与信息网络发达,有消费者认可的开发资源及配套的服务管理方式与水平,有适合消费者自身消费水平的选择空间。二是满足人类精神文化需求的经济,也就是自然资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价值可被综合利用、深度开发的经济。三是通过文化发掘使自然资源增殖或通过创意投资、美化自然就可使资源点石成金的经济。四是普通劳动者可以迅速适应的经济。五是有利于全面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及技能的经济。六是物种资源充分发挥潜能的经济。

二、成都市发展品质经济的条件

第一,自然资源精华浓缩。即地貌与气候在小区域的多样性,为规模化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农业旅游服务业、自然资源增殖服务业的全面展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二,有发达的文化与产业支撑。成都市文化底蕴深厚,成都及周边不但有历史积淀的深厚、独特的文化,还有敢消费、会消费、爱消费的区域民俗文化,并养壮了发达、有竞争优势的餐饮产业及文化。

第三,城乡统筹改革先行,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六年改革中,进行的农村产权改革及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等,为新型经济发展、新市场繁荣、新城镇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超前的有效的制度基础,同时,也为成都市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形成提供优良的制度环境。

成都市应根据品质经济发展的规律、特点及自身优势,以农业科技优势和引领四川农业科技创新为责任,在一区一主业的主导下,把成都平原建设成为土特农产品、畜牧、家禽、鱼类产品的生产基地,装点现代城市的花卉苗木的生产研发基地,涉农旅游服务业高度发达的区域,自然资源增殖服务业(山区、部分自然条件好的农区的房地产业)适度发展的区域,高级稻米与油菜生产的基地。总之,是满足城镇居民多种现代、绿色需求的经济发展区。

三、成都市“现代农业十二五规划”的不足之处

(一)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应是生产与分配适当结合的规划

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而言,此前,我们更多强调的是“发展才是硬道理”,因此,制订规划主要是“生产性”的规划。现阶段,我国强调发展与和谐并重,因此,规划应是“生产性”、“分配性”内容都有所反映,从而体现产业、经济发展是手段,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是目标的指导思想。

在对成都市总体规划及子规划学习考察中感受到,社会公正的指导思想在总体规划的“十二字方针”中体现的比较明确,但在展开中体现的不充分,而相关的子规划中体现的更不明显。如果就业与收入仅仅被视为是社会指标,由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等制订,它最终也应分解到产业上来,因此,产业部门不直接定出这些指标,落实社会公正的指导思想就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成都市农委虽然在实践中广泛地实践着品质经济,但没有理论抽象出品质经济内核

第一,从子规划与总规划及其他子规划的关系看,该规划如其他规划一样,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协调性。首先,“全域成都”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因此,“全域成都”规划的核心,应该是人的社会发展规划。应根据城镇化发展的可能,明确制订未来农村人口须转变社会身份的规划,并制订城镇与新农村发展规划,农业、非农业发展规划,以及与之相关的公共投资等规划,才能相互适应。其次,该规划就是一个目标、方向、原则的制订与说明,而对实现目标的投资、土地流转规模、农业科技投入、农业劳动者培训等没有配套规划,内容不充分。

第二,对品质时代的预见性不够,对未来可能出现一些产业,没有在规划中提出设想性内容,或数据订的可能偏保守。就前者而言,从规划的各类产业数据可见,规划是对现实的延续,这就把可能出现的新产业排除在外,如基于品质经济的视角,未来的居民对“土”猪、“土”禽、竹笋等真正的绿色食品的需求可能会快速增长,而成都的三圈层农区又具有发展这些产业的条件,但在规划中有所述及,但不系统,如对生态养殖区及工业式规模养殖区缺乏规划;对土鸡提出了发展的鸡名与区域,但对鸭、鹅、兔、野味等没有规划;对农业劳动者没有进行有针对性培训的规划。休闲观光农业吸纳就业人数、休闲观光实现接待人数、休闲农业旅游收入这三个指标分2015年、2020年提出的规划数据,2015数据肯定更“准确”,而2020年的数据可能比较保守。因为,国家未来十年要通过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大幅提高社会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相应地,品质生活将在更大的消费群体中展开,以上三个指标都可能进入快速增长期。

四、推动成都市品质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以品质经济的视角,全面审视修订成都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要制订出能有效推动品质经济在成都全面、有序展开的规划。规划是一个系统,由核心规划与子规划体系构成。核心规划是人的社会身份转变的规划,逻辑递推出成都市的功能区发展规划,进而延伸出城镇与新农村建设规划、产业(其中,最重要且有新意的是体现品质经济的农业旅游服务业、资源服务增殖业等)的发展规划,终端就是政府与民间的投资规划、就业培训与社会保障规划、收入增长与消费增长的规划等。联系成都自然与历史形成的资源优势,笔者建议,沿山、沿水、沿路,充分发掘自然与文化的资源,全力打造农业旅游服务区;同样,依靠资源,引入房地产等服务业,促使资源增殖的品质生活休闲服务区在更广阔区域的分布。

(二)以完善政策为保障,推动品质产业与小城镇建设迅猛发展

这一政策的取向就是鼓励农民进入城镇,推动农村土地要素高效流转,支撑规模农业、特色农业、派生的观光业、休闲业、房地产业、餐饮业等全面联动;配套解决农民进城务工的廉租房问题,保障劳动要素的充分流动;完善政府向农区公共投资及鼓励民间向农区品质产业投资政策,刺激各类投资为品质经济的形成、壮大提供不竭动力。

(三)政府公共服务重点和投资应进行战略转移,由城市转向农村

政府应紧紧围绕三、二圈层打造“品质生活休闲区――真正的生态土特产区、绿色生活区、乡村文化创意区”的大目标进行规划及加大投资。进而打通城市与农村互动的通道,实现两个市场的无缝对接。在这里强调一点,所谓战略转移是指,政府投资的占比应有较大变化,以引导社会投资向三、二圈层集中,消化成都市过高的居民存款,疏通富裕社会资本投资渠道,建立全新的品质经济。

(四)政府应加快市场机制建设,提高政府市场监管的效率,维护品质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建立政府鼓励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政策机制,吸引社会投资向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积极性。政府把可商业化的大项目与有关公共设施的投入招标捆绑,同时,政府配套投入土地整理金、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及信贷担保等优惠,吸引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商的投资积极性。二是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并加大政府投入,推动市场化进程。如政府可以在农产品基地建立政府出资并管理的农民低缴费的多功能仓储设施,同时,在农产品物流中心建立市场信息中心,慰平农业供求的季节冲击,减少农民的现实损失,增强农民创新的信心和对市场风险的控制能力。三是加强行业规范化管理,进而加强对行业的监管,推动特色产业、生态农业、精细化农业、农业旅游服务业、农区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障区域产业、产品品牌的市场信誉,增加农村家庭经营收入渠道和空间。

(五)政府应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中发挥引领作用

品质时代的生活需求是精神与物质世界的高度和谐的统一,为未来新的产业、新的市场提供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也为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永恒的动力,特别是为高附加值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如对进一步美化成都山水,以增加其旅游业及农业(林业)服务业资源品位及吸引力的具体措施中,在品质经济理念的指导下,就创意出“泼墨山河”的行动计划,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能,发挥人的文化创意能动性,仅用不同颜色的树种,就可生态重染山河。这使林农从种树的低附加值的瓶颈中跳出,仅因文化助力,就可让林产增殖。如何防范物种移植中的侵入问题,又如何陪育出新树种等等问题,就要求政府调查山水资源,制定美化山水规划,林业科研、畜牧业科研等等方面也应加大投入,进一步提高品质经济所依托的自然资源的可开发利用价值。

(六)政府应全方位为品质生活方式造势,以消费需求的扩张刺激品质经济的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有舆论宣传的制度优势,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传媒工具,调动全社会的科研与宣传的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品质生活的宣传推广活动,是推广普及品质生活方式的必要行为。英国的宫廷生活方式从贵族流向民间,就是最好的例证,其中,时尚传媒的舆论宣传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二是推介品质生活的方式与资源,扩大品质生活市场信息的范围和提高舆论导向的效率。这方面,四川省的电视媒体已做得很好,遗憾的是成都市真正的品质资源还不够。

五、对农委完善“现代农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第一,旗帜鲜明,以品质经济的理念为指导,丰富、完善已编制的规划征求意见稿。基本原则是“在资源开发与保护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一区一主业的选择中创核心竞争力;在规模中要效益,在生态中找品质,在复合中寻共赢。”

第二,重在落实,对自身配套与部门衔接的规划反复沟通、完善。

第三,加强规划落实过程中的社会宣传。主要就是舆论导向、资源与市场信息,推动品质经济早日落户成都。

参考文献:

农产品发展规划篇(5)

中图分类号:F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3007402

1引言

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使农民由贫穷走向了富裕,解决了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要使我国农业有更大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绿色经济,打造品牌产品,批量打入市场是关键。黄家沟村建农场,已形成粮食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水果生产基地、生产绿色产品,形成自己的品牌,已打入市场,深受用户青睐,使黄家农场绿色产品成为当地的一颗璀璨明珠。

过去的黄家沟农民居住在山沟里,交通条件困难,与世隔绝,土地零星分散耕种,农民收入完全来自土地,面朝黄土背朝天从事着农耕生产,农产品品种多且分散、规模小,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很难打入市场,农民增收到了艰难的爬坡阶段。

2政策支持

黄家沟村委会和村民在党和政府“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发展,走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政策指引下,开始创新思维,破除守旧思想,组建创新团队,对该村的田、水、路、林、村、企进行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已形成细河区四合镇黄家沟村黄家农场规划项目,是以农耕体验为特色,集现代设施农业、农业观光、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于一体的都市农业项目。

3科学规划

对田、水、路、林、村、企制定了科学的规划,制定规划坚持了科学的原则:一是规划要科学,布局合理,符合绿色生态要求;二是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三是能促使耕地集中连片有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规划为耕地,土质坚实的规划为村屯;四是兼顾田、水、路、林、村、企的合理布局;五是趋利避害,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六是符合当地农民的生活习惯,气候特点,最终形成一个符合本村特点的规划:黄家沟新村,高标准农田,绿色蔬菜园,果树园等观光、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于一体的都市农业项目规划。

4资金统筹

依据规划实施,落实资金是关键。黄家沟村人在村委会的带领下敢想敢干,首先,对该村现有资金进行统一安排;其次,发动村民集资;再次,公开资金帐目,公开实施计划;最后,在镇经营管理站和群众的监督下,分步落实:①安居乐业是人们的希望,村委会先从新村建设入手,安排资金,先建新村,后动迁老村,得到村民的同意及镇政府资金审核的同意。②整理土地,专款专用,使耕地集中连片有利于推进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坡地造林建果园,既绿化了山川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财富来源;③不毛废弃地建村办企业,要求环保项目,生产绿色产品,实行招商引资,采取了“引凤筑巢,筑巢引凤”两种形式,带动了村级经济的大发展。目前,黄家沟村建黄家农场已累计投资1700万元。

5产业布局

已建成宜居的新村,集中连片的现代化农田,绿色蔬菜园,山青水秀果树园,集中高效的村办企业等。①新村按规划建在交通便利,地质坚实,宜居舒适,统一盖起了72户联体2层小楼,深受农民欢迎;老村的土地经过整理已建成风景秀丽的果园,观光旅游采集度假的好去处。②按规划统一整理土地,整理的土地按顺序优先用于农业、林果业、绿地等,已形成集中连片的耕地2000多亩,绿色蔬菜园1000多亩,果树园1500多亩。③村办企业22 个工业产值超过10亿元,占该村工农业产值的近70%。④人工湖、乡野餐厅、停车场、服务中心等项目正在进一步完善,与之配套的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已交付使用。⑤新打井5眼,铺设供水管路6km,建设道路1km,建蓄水池1座,栽植了梓树、丁香、金叶糖棋等树木;⑥水上乐园项目规划占地5.4万m2,计划投资1.9亿元,于今年3月开工,目前正在进行巨洪峡、海浪池、水寨及滑梯平台的改造建设。⑦滑雪场项目规划占地3.5万m2,计划投资1.8亿元,建设内容包括滑雪道、娱雪区、雪场灯光、缆车及配套设施等。通过以上规划的逐步实施,使黄家沟村山川秀美,生态宜人,土地肥沃,生产绿色产品,创造自己的品牌,产品已打入市场,农民越来越富。

6绿色黄家农场

农民成为农场工人,按照农场的统一要求,进行绿色化农业生产,从食品的生产源头上把好关,让人民群众吃上绿色的食品,从而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具体做法:①逐步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②不断增加农家肥施用量,增加生物防治病虫害等科技方法。③加大地膜回收力度,防治白色污染。④杜绝污水及固体污染物排入耕地中。⑤不断创新、研发绿色粮食、食品生产的源头(耕地)质量的提升技术,逐步减少化肥、农药等在粮食、食品中的残留毒素,使残留毒素延食物链中的富极越来越少,确保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人们健康安全。

2016年7月绿色科技第13期

张红艳:黄家农场绿色经济对促进农民增收的成果初报资源与产业

同时,解决了外出打工农民种地的后顾之忧,外出打工农民把土地以合同方式交给农场,按合同交给农场经营费用等方式进行有效合作。从而提高了耕地的利用率,避免了荒废土地的现象发生,确保了粮食安全。对这样的土地可以租种,亲自种植体验农耕乐趣,黄家农场让城市人享受回归田园、亲自劳作的休闲快乐。

7产业改造的成效

现在,该村的土地大多集中在种植大户手里,不当工人的当起了“小农场主”。农民真正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腰包也渐渐地鼓了起来。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居阜新市各村前列,其中务工收入占70%以上。现在黄家沟的村存款大都在6位数以上,电脑普及率50%,20户村民开起了轿车。过去负债累累的村委会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连续五次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百强村”。

8结语

黄家沟村建农场的成功在于创新,在于有一个科学的规划,并按规划分步实施,合理使用资金,科学筹集资金,在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思想指引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绿色经济,形成规模化生产,打造品牌产品,闯入国内国际市场,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了农村经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意义十分深远。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农产品发展规划篇(6)

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农产品物流政策。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中央及国务院各职能部门对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重视。本刊对近年来国家出台的涉及农产品物流业的重大政策进行了梳理,供读者参考。 农产品冷链物流规划2010年7月28日,根据国务院印发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制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提出,将进一步提高肉类和水产品冷链物流水平,增强食品安全保障能力。2015年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20%、30%、36%以上,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30%、50%、65%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分别降至15%、8%、10%以下。 《规划》明确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七项主要任务:一是推广现代冷链物流理念与技术,二是完善冷链物流标准体系,三是建立主要品种和重点地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四是加快培育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五是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六是加快冷链物流装备与技术升级,七是推动冷链物流信息化。 为实现上述目标和任务,《规划》提出要实施重点工程:一是冷库建设工程,二是低温配送处理中心建设工程,三是冷链运输车辆及制冷设备工程,四是冷链物流企业培育工程,五是冷链物流全程监控与追溯系统工程,六是肉类和水产品冷链物流工程,七是果蔬冷链物流工程,八是冷链物流监管与查验体系工程。 “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年3月16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公布(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加快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优先整合和利用现有物流资源,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衔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推动农产品、大宗矿产品、重要工业品等重点领域物流发展。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支持物流园区等物流功能集聚区有序发展。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提高物流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 《“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加快建设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促进物流业发展意见2011年8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把农产品物流业发展放在优先位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建立畅通高效、安全便利的农产品物流体系,着力解决农产品物流经营规模小、环节多、成本高、损耗大的问题。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等产地到销地的直接配送方式,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主产区大型农产品集散中心建设,促进大型连锁超市、学校、酒店、大企业等最终用户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意见》强调,将鼓励大型企业从事农产品物流业,提高农产品物流业的规模效益。加大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建立主要品种和重点地区的冷链物流体系,对开展鲜活农产品业务的冷库用电实行与工业同价。 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2011年12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意见》明确了以加强产销衔接为重点,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完善流通链条和市场布局,进一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建立完善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保障鲜活农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的目标。 推动鲜活农产品经销商实现公司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鼓励流通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和投资合作,提高产业集中度。扶持培育一批大型鲜活农产品流通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运输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他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促其做大做强,提高竞争力。 积极推动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批对接等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鼓励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等流通企业,学校、酒店、大企业等最终用户与农业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降低对接门槛和流通成本,扩大对接规模。多措并举,支持农业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社区菜市场直供直销,推动在人口集中的社区有序设立周末菜市场及早、晚市等鲜活农产品零售网点。

农产品发展规划篇(7)

在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的前期,应该充分考虑生态农业的现有资源,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来规划建设。要种植就要考虑种植物的产品种植、灌溉、储存、运输,还有游客的观光、饮食、住宿等一些列设施的统筹规划设计安排。

(二)良种培植,营造主题

现阶段的生态农业园区普遍缺乏特色产品开发,很去延伸到深度现状的挖掘。因此,现今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应该以生态、农业、观光等主题作为开发农业生态的基础模式,形成独特的整体格局。

(三)效益兼顾,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园的指导思想就是规划设计出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新型观光农业生态园区。规划设计过程涉及环境技术、生物技术、生态学、设计学、管理学等多方位的知识体系。在此体系的支撑下,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经过科学分析和规划设计,生态园区主要以生态农业的规划设计来实现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带来的效益。

二、观光园规划的指导思想

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要遵循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政府发展的引导下,突出理念特色,以可持续性发展为基本原则,提倡“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设计策略方针,把握现阶段中国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势头,将农业和旅游业相互融合发展。在生态农业观光园区的整体发展中,要以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发展为目标,以对内、对外生态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交流为重点,以丰硕的果园、优美的农田风景、自然景色等要素为依托,以生态、绿色、环保、自然为规划设计的主格调,始终坚持科学技术和艺术形式直接的衔接、融合。同时,也要重视多发问题,经济效益最大化下带来的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以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相统一的发展策略。

三、观光园规划的目标

在科学技术与生态理念的指导下,现代化产物的农业生态观光园区应该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观光农业旅游园。要致力于规划设计具有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科研、教育、休闲、保健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同时融入知识性、艺术性、参与性的多元化要素,把旅游观光农业培植成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片区规划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农业示范园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要体现示范园区的性质,体现生态农业多功能模式的整体格局,从生态、农业、旅游的角度,通过生态学理念,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做好保护和挖掘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的生态农业系统,提高生态农业的社会生产力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农业。同时,能够对边缘地区的农业结构及其产业化发展起到带领示范性作用。

(二)观光农业旅游园

此区域可以根据当地现存的资源来开发,围绕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的理念,充分利用周边植被、水资源、地势、风土人情,在呈现美化自然生态景观的基础上,运用艺术学、美学、园艺学等科学,开发更具特色的农业附属产品,供应游客进行观光、参与、品尝、购买、度假等多项活动,从而建立特色性的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园区。

(三)绿色有机农副产品生产园

当下,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生态、绿色、环保等话题成为热点。“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成为人们热捧的对象。生态园的规划建立,是进一步加强绿色有机农作物从种植、生长、销售等多个环节的透明化,让人们参与绿色有机农副产品的种植、采摘、购买一体化模式中,把绿色有机农业产品推向更加亲民的环境中,形成产业品牌。

(四)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园

园区在规划建设过程是从种植、培育、销售等环节实行透明化展示过程,这样既能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生长过程的知识学习,又能展示生态园区高科技的运用,更能充分地开展对游客和学生的教育及科学普及。同时,可以把生态园区的种植流程科学化,形成一个农业技术交流培训基地,供学生实践学习。

农产品发展规划篇(8)

一、准确把握形势,明确发展方向

去年,区委、区政府紧紧抓住西客站建设和新城开发这一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先后编制了槐荫区十二五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规划、新城区建设控制性规划、城中村改造规划、旅游度假区规划等。根据这些规划目标,为我们农业工作提出了新的远期发展要求和标准。为了更加密切的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开展工作,我们首先要准确把握形势、定位方向、理顺思路、明确目标。充分认识和把握今后我区农业发展的两个阶段;一是新城区建设控制性规划、城中村改造规划中推进农村城市化的片区内农业发展阶段,为我区农业发展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也许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另一阶段是规划定位的生态片区内农业长足发展时期,也是我区城郊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阶段。

二、农业工作的指导思想

新形势为我们提出了新标准,新的发展趋势明确了我们发展目标,今后我区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全区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在中共槐荫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3355”发展目标,立足优势,把握机遇,以城郊型现代农业为总抓手,以“四新”发展为目标,针对两个发展阶段,实施分类指导,采取相应措施,有重点的推进;大力发展精品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以农业科技研发为手段,挖掘农产品深层次的附加值,提升农产品价值,增加农民收入。团结带领全区农业战线干部职工,凝心聚力,加强学习,提升素质,建设一支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管理队伍,不断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把我区农业推向一个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三、总体发展目标

重点规划打造“四个新”,即生态新农村、富裕新农民、名牌新产品、乡游新景观。大力发展近郊特色休闲观光农业,提升全区现代农业档次水平。

1、建设生态新农村。紧紧抓住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市乡村文明建设、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吴家堡生态小镇建设等重大机遇,以建设绿色生态城市为目标,以生态水利、生态林业、生态乡村为宗旨,赋于文明的内涵,高标准规划建设。2013年配合非遗园项目建设,着重搞好吴家堡、美丽湖片区生态小镇和生态河道规划建设,引进打造休闲农业项目,建设高标准农业园区。2013年,启动“三河”,即玉符河郊野水上公园、北太平河、曹圈虹吸干河的综合整治,打造水生态景观绿色长廊,真正做活“水”的文章。

2、培育富裕新农民。按照两个发展阶段,实施分类指导,推进农民增收。继续严格落实“五项补贴政策”,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过度期区域内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按照“三品一标”标准,打造和争创优质名牌产品,积极探索和搭建优质农产品转为旅游产品的平台和途径,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重点发展阶段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农业为重点,提升三产对农业的贡献率;认真落实和进一步强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加快形成农民多元化增收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以生活方式更新促进生产方式转变,加快城乡统筹进程,多渠道,全方位的拓展农民增收途径,实现富裕农民目标。

3、推出名牌新产品。以提升品牌效应为总抓手,提高槐荫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产品”三品一标认证为基础,以科技、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为推动手段,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积极申报济南市名牌农产品、济南名牌产品、济南市著名商标;进一步提升“槐荫四宝”品质,争取向省级品牌乃至部级三大品牌冲击。同时,制定各类农产品的三品生产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加大生产环节监管和技术指导,加快步伐培育推出锦鲤、食用菌和蔬菜等新的名牌产品;积极探索农产品的加工、包装和注册路子,实现我区旅游农产品的突破,让槐荫的农产品走出济南,走向全国。

4、打造乡游新景观。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追求健康的欲望愈来愈强烈,而满足市民三大需求的重要支撑就是乡村旅游,而支撑乡村旅游的基础正是高标准的农业园区。20__年,区委区政府确定了槐荫区打造国际旅游度假区的目标并已付诸行动。围绕这一奋斗目标,从我们农发局的工作来说,主要的方向是提升改造现有农业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规模较大的现代旅游农业园区。首先,在园区已完成对农村生产要素重组融合的基础上,对现有园区进行分类指导,整合资源,重点打造,提升水平。园区生态环境改造建设,是所有园区的共同任务。印象、五洲、开心农场等以生产为主的园区,要以特色农产品、品牌农产品、稀有农产品、旅游农产品开发为重点,以积极组织各类农产品采摘节活动扩大对外影响,增加园区收入和循环发展后劲;双龙湾要立足“四面荷花三面柳”的济南老城特色,重新定位园区发展方向,建成具备旅游功能的特色园区;润晟农业生态园应以打造济南婚庆农业主题公园为主攻方向,按照产业进行布局建设;黄河湾在提升垂钓业基础上,要积极探索水上娱乐、喷泉景观等设施的建设,增加吸引游客眼球的亮点项目,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休闲游玩。其次,要把创意农业的理念引入到园区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中来。创意农业是指利用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发挥创意、创新构思,研发 设计出具有独特性的创意农产品或活动,以提升现代农业的价值与产值,创造出新的、优质的农产品和农村消费市场与旅游市场。创意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配合旅游度假指挥部,积极招商引资,力争台商投资的现代农业园、北京国科的老年度假生态园和吴家堡地区温泉度假区项目有所突破。

四、主要措施

1、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

2、建立科技支撑体系,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根基;

3、加强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争取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更大支持;

4、拓展农民就业再就业渠道,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5、足额落实农业扶持政策,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农产品发展规划篇(9)

2特色农产品生产条件分析

2.1规划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独特生产条件分析规划区域内特有的名优农产品的形成均有其特殊的原因或不凡的背景,有的已成为历史文化遗产,需要有独特的生产条件。其生产的地块、种植方式、采用的原料、加工工艺、存贮方式都是名优农产品的有机构成的部份。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对名优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剖析,科学地总结其特质的成因,有助于名优农产品传承和发展。生产的地块条件分析:包括地貌情况。耕作层土壤的土质、厚度、酸碱度、孔隙率、矿物质成份(对人体的有益元素和有害元素含量)、有机物含量、微生物情况。耕作层土壤的温度及其变化。耕作层土壤补充源的酸碱度、矿物质成份、有机物含量、微生物情况。全年降水量及时间分布,地下水潜水面高度及变化。影响耕作层的水源(包袱灌溉水源和地下水)的水温、酸碱度、溶质浓度、有机物含量、微生物情况。生产期积温,日照时间和气温、空气湿度、风(风力、风向)变化情况等等。种植方式条件分析:包括栽培方法,其它生物对其生产的影响,农产品生产期与土壤涵养期地块管理,相关农作物种植方式及其与名优农产品地块关系(山上与山下,上风位与下风位,灌溉方法与顺序等)。名优农产品特性分析:根、茎、叶、花、果的成份及其对人体健康、味觉的影响。加工分析:包括加工环境、原料(包括水)、工艺流程、配方。存贮方式:包括存贮环境(空间、湿度、温度、微生物等)、容器、压力、时间等。

2.2拟选的其它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条件分析其它优势特色农产品是根据区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在充分考虑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应用的前提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经济效益最大化、生态效益最优化的角度出发选取的。这类特色农业产品生产条件分析主要是调查规划区内现有的农产品种类及其布局、产量、特质等。在进行生产的地块条件分析、产品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植物不同部位对人体有益元素的萃取能力和对人体有害元素的抑制能力进行评估,并制定科学的生产技术方案,确保所生产的农产品质量达到优质标准。

2.3制定特色农产品生产条件样本根据上述特色农产品生产条件分析结果,制定生产地块条件与种植优质农产品品种之间对应关系的样本数据库。

3圈定特色农产品生产地块

对规划区内的所有生产地块按生产条件分析的要求进行调查,并将调查成果数据化,利用数据平台的分析功能,参照特色农产品生产条件样本数据库,按照本文2.2条顺序,圈定各特色农产品(一般选2~3个品种,排列在后的为备选)生产地块。圈定各特色农产品生产地块时,宜将能通过采用工程措施、生态措施改进生产条件的生产地块纳入改造后的生产地块等级中。再根据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机械化耕作要求进行地块合并。

4特色农业规划布局

特色农业规划布局分为规划空间布局、农产品生产布局、工程布局[3]。规划空间布局:也就是特色农业规划的功能分区,根据总体目标要求,规划区域内一般应有建筑或管理区(办公、接待、仓储运输、产品展示销售等)、农产品生产区、农产品加工区、观光休闲区等。农产品生产布局:在农产品生产区内,参照圈定特色农产品生产地块,在充分考虑生态平衡或生态效益的情况下,安排设施农业用地和各生产地块种植品种、耕种制度。工程布局:包括道路工程,灌溉与排水(包括水循环利用与排污治理)工程,防护林工程,土地平整、地貌重塑与土壤改良工程,生态保持、景观改造与提升工程。

5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计算实施规划所需投入的总费用、年增加的收益、投资回收率、投资回收期等经济效益指标数据,评价投资可行性。(2)生态效益。从生态保护、耕地质量变化、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环境污染等生态角度评价规划的合法性、可行性。(3)社会效益。社会生产效率提高,经济、生产组织形式的辐射效应,人文景观改善,丰富文化、教育,食品安全等角度分析受众生活质量的提升、对社会发展的积极贡献。

6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应涵盖规划编制、实施、监督、评价和后续维护全过程。在规划编制阶段主要有规划宣传、专家和当地群众意见收集、方案评审等三个方面内容。规划宣传是规划前期的重要工作,当地群众对规划目的的了解和支持程度是规划执行的前提。专家和当地群众意见收集有助于规划编制人员对规划区的现实和历史情况的全面掌握,这些意见有时会导致规划方案、方向、甚至是规划目标的改变。方案评审包括规划的合法性、合规性评审,与当地相关规划一致性评审,村民对工程项目的确认,(当地)专家评审等环节。

7制定保障机制

(1)政策。增强法制观念,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切实发挥规划的控制和引导作用。规划一经批准不得擅自修改,明确规定规划实施的主体、客体、责任和义务。(2)技术。尽可能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如施肥、用药配方,生产流程科学化,质量管理标准化,产品品种系列化等。(3)组织。管理机构有权威、构架完整,管理团队专业齐全、分工合理、责任明确。(4)管理。完善规划实施的激励措施。有疑问,先试点,后推行。积极开展规划实施评价,按规定修改和完善规划。灾情应急制度化。

农产品发展规划篇(10)

一、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一)实施社区建设“十百千”工程。坚持示范引领、政策推动,突破传统农村地区新型社区建设,择优培育10个市级示范社区、100个区市级示范社区,完成1000个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年内基本实现“服务下沉、干部进驻、挂牌运营”。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新开工建设100个集聚类社区,培育60个生态文明示范村。对达到“八有十进”标准的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特色经济园区继续实施奖补。

(二)突破社区建设资金和土地瓶颈。加快设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基金,推动区、镇级社区投融资平台建设,组织百家开发企业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鼓励商业银行发放新型农村社区建房贷款,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多渠道整合社区建设资金。协调推动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社区建设规划四规统一,破解土地瓶颈。

(三)完善社区布局和建设规划。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镇区划调整,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修编。出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导则,按照生活空间宜居适度原则,提升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设计标准。编制完成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风貌规划。

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一)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程。启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十百千”工程,年内规划和扶持建设3个全国一流的高标准农业园区、30个市级农业园区和1000个农村社区产业园。加快推进大沽河沿岸现代农业产业带和平度、莱西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创建农业部园艺示范园,鼓励发展规模化设施蔬菜小区。培育10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提升10个“一镇一业”专业镇。

(二)实施农业产业化促进工程。重点支持20家龙头企业建设原料基地、提升创新能力、培育品牌,推动企业集群化发展和上市融资,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90家,打造一批产值百亿元的农业产业链。深入开展示范合作社创建,引导合作社以产品和产业为纽带组建联合社,新培育200家市级示范合作社。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新培育1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土地合作社100家。

(三)实施农产品质量品牌提升工程。完善农业质量标准、行政执法、质量检测和产品可追溯体系,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制修订12个地方农业标准和简明技术规程,认定40处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市级农产品可追溯平台建设,新建二维QR码农产品身份识别系统示范基地30处。深入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创建部级农产品质量监管示范县(市)。建立农业品牌激励机制,开展青岛市名特优农产品评选活动,培育40个市级名牌农产品。鼓励农产品认证和商标注册,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50个。

(四)实施农产品市场开拓工程。编制农产品市场建设布局规划,推动青岛东庄头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和部级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发展农业会展经济,争取举办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部级农业展会。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营销促销活动,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和出口持续增长。建立市场信息价格预警分析制度,加强农产品市场经纪人培训。

(五)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程。充分发挥各级农广校作用,加快市级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平台建设,以种养大户、合作社理事长、农村经纪人以及有一定资本技术专长的返乡农民为重点,加快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推动农业经营主体职业化,力争全年培养生产型、经营型、服务型和创业型现代职业农民3万人。

(六)实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大力发展绿色生产,积极推广农业节约型、循环型技术,争取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高效缓释肥料使用补助试点,继续实施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补助,推广“种-养-沼”循环农业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全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500万亩、绿色防控100万亩、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300万亩,新建大型沼气工程3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3处。

(七)实施智慧农业建设工程。加快农业科技110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成区(市)农业科技110分控中心,发展村级信息服务员3000名。建设农业技术推广、植物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镇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继续落实好农业部“双覆盖”项目。深入开展千村万户科技行活动,培育1万户农业科技示范户。

(八)实施现代种业振兴工程。加大国内外大型种子企业引进力度,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做大做强,加强农作物、果茶和食用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快良种引进繁育步伐,强化种子质量监管,力争引进1家大型种子企业,重点建设4个良种繁育基地,引进新品种300个以上。

(九)实施粮油高产创建工程。大力推进粮油高产创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扩大粮油高产创建规模,推进市、镇整建制创建,加快农艺、农机、信息等技术集成,形成推广一批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模式,力争实施100个粮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打造平度市“吨粮市”,带动粮油全面均衡增产。

(十)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工程。认真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以经济作物、玉米收获和保护性耕作机械为重点,推动农机装备优化升级,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6%,六类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63%以上。

三、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农产品发展规划篇(11)

答:《规划》共确定了特色蔬菜、特色果品、特色粮油、特色饮料、特色花卉、特色纤维、道地中药材、特色草食畜、特色猪禽蜂、特色水产等10类144个特色农产品。

在特色农产品选择上,主要有三条标准:一是品质特色。产品品质独特,功能特殊,有一定认知度。二是规模优势。产品具有一定的规模,产业可延伸性强,经济开发价值高。三是市场前景。目标市场相对明确,现实市场竞争优势明显或具有潜在市场需求。

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确定上,主要有三条依据:一是生产条件:原产地或区域具备最适宜的自然生态条件,能生产品质优良、风味独特的特色产品。二是产业基础:有生产传统,技术成熟,相对集中连片,市场半径和市场份额大,具备形成知名品牌、组建区域特色农产品产业体系的基础。三是区域分工:特色产品发展符合区域分工,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的农业区域格局。

记者:本轮《规划》与上一轮相比有何区别?

答:上一轮规划实施以来,多数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但受劳动力成本上升、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影响,少部分地区生产优势有所减弱、有的甚至丧失。本轮规划按照“大稳定、小调整和相对集中连片”的原则,对上一轮规划品种及优势区域重新进行确认和划定。对新增品种,按生产优势选择重点县,划定优势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