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传统音乐教学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0 17:01:55

传统音乐教学

传统音乐教学篇(1)

传统,是指“存在于制度、思想、文化、道德等各领域中的、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社会习惯力量。”①而中国的传统音乐则是指中国人运用中华民族固有的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的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②这其中不仅包括了古代的音乐作品、也包括当代国人用本民族方法创造出的具有本民族音乐特征和形态的音乐作品。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对象不仅有古代、现代、也有当代,他包含了从古至今的一切纯粹的民族性的与音乐相关的形式。目前,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分类学界尚无明确的说法,但有众多学者基于自己的理解而得出的结论,其中最具有里程碑式音乐的是吕骥在1946年发表的论文《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中所提出的观点,他将中国的民间音乐划分为八大类,而后来的学者们在次基础上又有新的阐释,如:五大类、史学断层论、文化流、以及王耀华和袁静芳等学者进一步的划分,都有各自的立场和出发点。所以,基于此,本文将引用综合各位专家的四大类分发(杜亚雄的划分法)――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祭祀音乐,他对每个版块又进行了细分,总之,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比较全面、科学,能涵盖中国传统音乐所有范围的一中合理的分法。其中,民间音乐包含了民歌、器乐、戏曲、说唱和歌舞五大类,本文重点论述以民歌为代表的传统音乐在当今所面临的种种挑战。

二、传统民歌

民歌,即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在民间流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民歌经受着不断的筛选、改造、加工、提炼,日趋完美和精炼,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我国民间音乐最早的形式,民歌是我国一切艺术形式的基础,由此孕育出了其他专业的民间音乐形式。

我国民歌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的《诗经》、《楚辞》;汉代的相和歌;唐代的曲子;宋代的词调以及明清的小曲,无不证明民歌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无比重要的作用:民歌是人们劳动的“伴侣”、自娱和他娱的工具、民俗节日的纽带、以及历史事件的记录者,民歌可以说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有相同的作用。

三、学校音乐民歌教育与传承

目前我国民歌已经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汇成了我国民歌艺术灿烂的宝库。参与民歌工作的人员主要由专业的音乐学者来组成,他们不遗余力地为民歌集成奉献着自己的力量,这是保护和传承的基础,若没有这些音乐学家的付出,则谈不上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十大集成”工程是各位前辈心辛勤付出的劳动成果,但对于音乐这一听觉的艺术来说,博物馆式的成列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承,而只是表面的传递,而真正对传统音乐的传承则要通过活的方式――学校音乐教育的普及来实现,所以,学校音乐教育则必须接过音乐学者们的步伐,一步一步来实现保护和传承。为此,学校在音乐课的安排中应把握好课程的设计。

1、以民歌为基础

不管是专业音乐院校还是非专业音乐院校,只要是音乐类的专业,民族民间音乐课程都应该成为必修课,而民歌则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感受国乐的魅力。不仅对汉族民歌每个地区的民歌滚瓜烂熟,而且至少会背唱一手每个少数民族的民歌,除此之外,在戏曲音乐和器乐音乐方面同样要背唱一些经典的唱段,至少要掌握一至两件乐器等。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有必要开设民族民间音乐的选修课,或者进行专题的讲座。

2、开设音乐实践课程

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音乐实践课其实是一门必不可少的专业课。从周代开始,就已经有了采风制度,通过实践的收集,才能展开理论的研究、最后运用于创作。当今,音乐学者们都为各自的工作需求进行着田野工作,或用来收集整理、或用来创作,但这些成果很少用于学校音乐教育,所以传承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两部分――传承者和被传者是脱节的。但这并不意味者传承中断或无法进行,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是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可以在自己家乡、或有条件的去他乡亲身感受民歌的乐趣,也许他们不一定会获得多少首民歌,但这个经历可以让他们感受民歌在民间、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而认识到我国传统音乐的宝贵,并付诸保护传承的行动。

3、组织相关科研工作并制定保护措施

学校音乐教育应该对收集整理的成果进行快速的研究,如进行教材的更新、论文的发表、或者科研成果的交流等学术会议或学术讲座,来推广新的科研成果以促进教学,如有条件可以请相关的艺人或专家来进行现场的表演和讲解。

加强传统音乐在学校的传承是我国传统音乐以及面临和必须选择的一项重要策略,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民歌就像一条河流,滔滔不绝地流淌,越流越宽、越淌越深,要使我国的传统音乐经久不断地流传,就必须走上专业化的道路,而这条道路必须通过教育、学校来实现。

传统音乐教学篇(2)

新媒体音乐最早出现在欧洲国家,至今也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指的是在音乐中借助一些电子、信息技术手段,使传统音乐变得更加灵活、多变。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新媒体音乐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音乐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文明的国家,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新媒体时代将我国传统文化和大学音乐教育相结合,给大学音乐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学生学习音乐、学习传统文化、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以及审美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从教学内容上讲,传统音乐在大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让大学音乐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具体,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从而逐渐促进高校教学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其次,从学生的音乐素养上来看,学生通过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加强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感悟,促使学生在自我意识和音乐素养上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有助于学生音乐思维和想象力发展;最后,从传统文化的传承上看,传统音乐文化是我国人类几千年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只有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大学音乐教学中全面渗透和学习,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更好的发扬和传承。

三、新媒体时代下传统音乐文化的挑战

1.学校教育不重视

高校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摇篮,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学校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态度。就目前来说,在我国众多的艺术院校中的音乐教学来说,只有很少的几所高校开设了传统音乐课程,而且仅限于音乐艺术专业。首先,是传统音乐文化课程不受重视,安排的课时量不足,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接触减少,很难说在提高学生传统音乐的兴趣。尽管有些学生将音乐欣赏作为选修,但是实际上该课程教学效果也并不明显。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大多数学校在传统音乐文化教学上缺乏统一的教材,教师根据学生喜好安排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从而导致了学生在传统音乐文化学习中出现偏差;最后,缺乏新媒体音乐传播方式。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网络课程、微课课程以及全面深入到大学音乐教学,大学生作为开放思想的先驱,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并没有真正发挥新媒体的力量和优势,让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进行发扬和传承。

2.学生缺乏文化传承意识

我们常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承担着祖国国家未来发展的重任,学生的思想和意识直接影响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据笔者针对本市多所高校的调查中发现,有超过96%的学生是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获取音乐、收听音乐,这就表示新媒体时代已经成为了学生生活中必须的一部分。然而在在96%的学生中,有超过92%的学生收听的音乐类型是日韩、欧美、流行等,只有8%的学生对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感兴趣。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新媒体的影响,虽然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音乐的发展,但是国外的音乐热度要远远大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第二,学校对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传统音乐的热情和积极性;第三,学生缺乏文化传承意识,哪怕会自己家乡音乐或者戏曲的学生都屈指可数。

四、新媒体背景下大学音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渗透策略

1.完善教学课程

要想在大学音乐教学中进行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渗透,首先作为艺术院校要充分发挥其主导因素,完善和传统音乐教育相关的课程体系,丰富校园内的音乐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受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逐渐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印度学校的音乐教学理念,在音乐教学中以本国传统音乐教学为主,多元音乐教学为辅,大力发扬本土文化,使得自身的音乐文化得到弘扬和传承。其次,在高校校园内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传统音乐文化的氛围,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受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使我国传统音乐文化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创新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进行传统音乐文化渗透的重要途径。对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促进我国传统音乐教学的有效发展。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利用多媒体形式为学生播放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为了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而设计的节目《叮咯咙咚呛》,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戏曲文化和现代文娱的结合,以此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加强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

3.加强舞台实践

实践是学生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方式,同时也能让学生通过舞台实践加强音乐功底,在实践中进行音乐创新,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更好的发扬和传承。对此,教师i可以在教学中将传统音乐文化和学生音乐表演相结合,既可以从中培养学生音乐创新和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加强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促使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发扬和传承。例如,教师可以立足于当地,将本土的民俗活动、音乐表演融入到学生的音乐剧演绎中,既可以给学生舞台音乐剧注入新鲜元素,同时还能提升学生兴趣和积极性。

4.搭建网络平台

传统音乐教学篇(3)

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在与西方所谓专业音乐体系的对照与比较中,呈现出了鲜明而特有的审美特征。纵观整部美学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音乐发展其问出现过入、道、墨、法、佛、阴阳等诸多美学流派,但大体都被儒道两家所包融、吸收而失却独立存在的价值,儒道两家美学思想从先秦产生至今,始终贯穿音乐发展中。

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善、和

儒家的音乐理论对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孔子认为思想的审美朴素之美,简朴之美,含蓄之美,是自然与人心的交融,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孔子曾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他认为,音乐审美中的情感态度及其表现是中正平和的,也应当是适度的,有节制的,这同他的“中庸”哲学思想是一致的。荀子认为音乐在动荡年代可以鼓舞前方将士英勇善战,而在和平环境中又能使人们以礼相代。在音乐内容与艺术形式上,儒家的音乐理论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以“和”为中心,对我国的音乐家发展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儒家的音乐理论还把音乐家艺术看成是一种认识真理的途径。

《乐记》是儒家的音乐家美学思想的代表著作。《乐记》论述了音乐的本源:“凡间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用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音乐是由间组成,其根源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激动,“物动心态”,是原始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乐记》提出了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如书中写道:“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乐情篇》)。就是说,作品的思想内容是主要的,技艺是次要的,品德的修养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这就给我们一启示:在当代的音乐教学中,专业的音乐人才固然需要但通过音乐教育培养、扩展音乐素质,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更为重要。

孔子(公元前511——公元前479)孔子是春秋时代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以政以德”,提倡“礼治”,重礼、乐的政治作用,强调音乐从道德上能感化人。他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孔子认为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善”和“美”。凡合于所谓仁德者为善,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推崇以歌颂舜的文德为内容的《韶》乐为尽善尽美的艺术,把表现武王伐纣的《大武》评为尽善未尽美的艺术。孔子认为音乐家反映人们的痛苦和欢乐情感要有节制,不应该超越中庸之道的论理准则。强调形式与内容要统一,推崇“乐而不淫,衰而不伤”的雅乐,不喜热情奔放或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间俗乐“郑卫之声”,“恶郑声之乱雅也”,带有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偏见。

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238年)荀子在哲学上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生性的恶习的必须教育才能变善,因为更加强调礼乐教育的重要性,是人的必然需要。他主张音乐从实际出发,并随着时代前进而发展变化,但在音乐思想上仍有崇雅贬俗倾向。

二、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自然、天人合一

道家音乐美学思想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国的音乐文化揉合到了一起,它的核心是自然、虚静,渴望达到“大音希声”的境界。道家倡导“天地之和”的思想。老子崇尚朴素自然,追求平和;庄子认为主客体和谐产生美感,以内心纯朴自然性情的复归作为乐的实现,用乐调调和阶级矛盾,追求人类平衡,认为合乎其理想社会的乐,是具有自然无为,平和恬淡属性的“乐”。

道家学派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他们也不提倡音乐,甚至是否定音乐。老子的思想具有很多辨证的观点,如“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六)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对统治阶级主张无为,对被统治阶级主张无知,因此,他反对一切欲望,而声音、颜色、味道正是引起人们欲望的根源,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道德经》第十二)所以要统统取缔。

而庄子对社会上的一切都不感兴趣,希望能够过一种“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理想生活,因此他对一切科学文化艺术都是抱着一种排斥、否定的态度,他说:“五音乱耳,使耳不聪”,(《庄子·天地》)对音乐也是采取了完全否定的态度。

道家既然崇尚清静无为,爱好当然在题材上就偏重于山水美,它的“天人合一”观必然向往宇宙和人的合一,历史上凡道家思想浓厚的人,大多是超然物外的知识分子,他们或寄情山水、自然或借助于自然景物来自我观照,琴曲《梅花三弄》就是一首代表性的作品,她借用了梅花的自然属性,钢筋铁骨的性格,不畏严寒的精神,隐喻知识分子的人格美,用清虚朗畅的泛音,三次出现梅花主题B,穿插A、C、D音乐作为烘托陪衬。梅花的洁身自好,清雅高旷,是作者对人格美的物(乐)化表现,此曲是一首小型套曲,后部带有戏剧性,似梅花笑绽枝头,笑弄风霜,其韵昧令人回响不遗。道家不仅主张自然之美,而且追求境界无限,因此在音乐上就追求“神余言外”和“弦外之音”。同一时代一首咏梅诗句,可和此曲对照,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南朝梁、陈人何逊)。这首乐曲使我们不仅可以见到道家崇高自然,更可以体昧到道家主张自然和人的统一,以自然观照人是道家的“天人合一”观的组成部分。

三、墨家的音乐美学思想:非乐

传统音乐教学篇(4)

一、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的现状

(一)严峻的发展形势

我国传统音乐存在上千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由于其自身不可隔断的传承性,导致我国传统音乐一直处于在社会变迁中求发展,在社会进步中求传承的发展情况。近几年来西方流行音乐的闯入对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西方流行音乐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了绝对优势,这对于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根据调查数据显示,针对学龄前儿童的音乐培训机构也几乎没有关于传统音乐的培训学习课程和资料。种种现象表明我国的传统音乐目前处于一种极其尴尬的处境,必须要想办法将传统音乐传承发展下去。

(二)学前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的传承作用

学前音乐教育是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学前音乐教育这个课程,能够使得更多儿童提高对传统音乐进行系统性的接触和学习,并逐步在社会上扩散开来。此外学前阶段是人们最易接受新事物的时期,在此期间对学龄前儿童进行传统音乐文化的音乐培养,有利于他们接受民族音乐语言的熏陶伴随着音乐成长;传统音乐的教育是学前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本适合对幼儿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标准题材,西方音乐的闯入也让人们对于民族音乐进入一个冷淡期。为了能让我国的传统音乐得到良好的发展,我们在吸收西方音乐的同时更要注重我国传统音乐的交流与发展,从幼儿时期开始便努力培养其民族审美观、民族精神等,让民族传统音乐教育成为学前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民族传统音乐对于学前音乐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前音乐教育要想发挥传统音乐的重要性,就必须要考虑到民族传统音乐的特点和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育特点,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认真推选出符合学龄前儿童的民族音乐来进行教学,才能确保民族传统音乐能在这里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

(一)分析民族传统音乐的特点,对应的融入学前音乐教育

民族传统音乐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音乐发展类别中属于音乐的集大成者,对于学前音乐的教学具有指点性的作用。因而在学前音乐教育的发展中,教师要做好对民族传统的特点分析工作,确保两者能在大部分地方相融合,同时保证学前音乐教育能够在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中取得成效。针对此现状,对民族传统音乐的特点有着充分独到的分析见解很重要,这是保证民族音乐能够得到有效传承的保证。

(二)合理选择民族传统音乐的教学内容

关于学前音乐教育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性要求是既要保证民族传统音乐的特点有所保留,还要保证民族传统音乐能够满足学龄前儿童身心所需,做到合理选择民族传统音乐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融入音乐,为实现学前音乐教育的有效性做好准备。

(三)重视对民族传统音乐的总结

我国的民族传统音乐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因而对民族传统音乐进行不定期的总结有利于掌握住民族传统音乐发展的进度,从而及时对学前音乐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和改进。这不仅是提高学前音乐教学水平的措施,更是延续民族传统音乐的继承办法,让民族传统音乐仍然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

(四)优化学前音乐教育的课程

1.学校里要开设民族传统音乐的鉴赏课,这是对幼儿进行最基本的民族音乐学习,不仅能培养出幼儿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增强其民族精神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能帮助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逐步把握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为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做好基础工作。

2.学校里要开设民族传统音乐的演唱课程。在进行完最基础的鉴赏课之后,教师要逐步引导幼儿进行相关民族传统音乐的部分演唱。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选择一些耳熟能详的歌曲或者是将部分歌曲进行改变,在教幼儿进行演唱的过程中要通过肢体动作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幼儿感受到歌曲中所蕴含的思想与感情,让幼儿在音乐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与力量,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与继承。

3.学校尽可能提供民族民间乐器。在进行学前音乐教学时,可以引导幼儿对笛子、葫芦丝等民族民间乐器进行初步的探索与研究,幼儿正处于身心发育期,这类实操教学很容易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各种乐器音色、音调、旋律等方面的不同会促进幼儿对发音原理的理解,让其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有利于从小培养幼儿对于民族音乐的兴趣。

三、结语

近几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西方流行音乐的冲击和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的消沉,对我国民族音乐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滞后性,但是社会各界仍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呼声不减,音乐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因而我国要重视学前音乐教育,将民族传统音乐与学前教育进行融合,以学前教育为载体来培养幼儿的民族意识,做好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工作。

参考文献:

传统音乐教学篇(5)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083-03

我国传统音乐是由不同地域的广大劳动民众长期创作的民族文化精萃,是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流传下来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且因不同的地域而各具不同的地方特色,这又使我国的传统音乐品种繁多,色彩纷呈。因此,传统音乐是我们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珍贵而有效的媒介。通过这种媒介,我们可以了解和认识我国更多优秀的民族文化。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音乐。而现代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为我国的传统音乐提供了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呢?是喜亦或是忧?本文正是以现代市场经济为背景,在简要阐述传统音乐概念及其传承与发展的意义前提下,侧重分析目前我国传统音乐在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与发展提出建议。

一、概念厘定

从我国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看,中国音乐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古代传承下来的音乐,即“传统音乐”;一是受西方专业音乐理论影响而创作及改编的音乐,即“新音乐”。前者有几千年的历史,后者则约一百年。

传统音乐,是与“新音乐”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是从我国民族音乐中划分出来的一个类别,它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世代相传至今的古代音乐作品,如《流水》等;也包括近现代乃至当代中国人沿用传统手法创作的部分新作品,如《二泉映月》等。我国学者常把清代以前即已形成的音乐,及清代以后产生的那些具有传统音乐形态特征的音乐,划归到传统音乐的范畴。概言之,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通过对本民族固有形式及固有方法的运用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本民族特征的音乐。其内容包括: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

二、传承与发展传统音乐的重要意义

(一)保护母体音乐文化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都离不开文化的发展和振兴。而文化发展振兴的基础和土壤,就是这个社会和民族历来所形成的优秀的传统文化。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和土壤就是这个社会和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因此,为了在现代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振兴和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使之与时俱进,就必须保护、传承和发展我们的传统音乐,使它得到弘扬。这是当前我们必须达成的共识,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文化自觉和历史责任。如果能对我国的传统音乐进行理性的关注、保护和利用,则不仅可以使自身音乐文化的归属、自觉和认同得到强化,也可以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提供我们丰富的母体音乐文化这一战略性资源。因此,保护、传承与发展我国的传统音乐,是保护、滋养并不断推进我国母体音乐文化的前提和条件。

(二)保护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文化价值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可以说它是不同历史文化在音乐上的反映,是不同历史文化的精神产物。不同的历史环境都有一定的音乐文化与之相适应,这些音乐文化随着历史的流程而发生、发展,变化甚至消亡,其流传下来的,是现代人对这种文化的一种精神的理解和传承,而不仅仅是对音乐本体的历史传承。简单的讲,在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中,我们不仅仅是再现这种文化的原样,还应在其中保留历史文化的痕迹,只有这样,生活在当下的人才能接受,传统音乐的空间才不至于越走越窄,而是越走越宽阔。

传统音乐在当今正以各种不同的传承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有些保持原始风貌,如被称为“戏曲活化石”的古老戏曲剧种《松阳高腔》;有些在吸取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进行了变动和再发展,如地方乐种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也有些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为了商业目的而发生演变,甚至面目全非。这些都是人们在保存传统音乐文化方面不同认识的体现。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即传统音乐属于历史文化的范畴,经历史的车轮碾过是无法回头的,我们无法对传统音乐进行原样的再现,但就其精神属性而言,我们依旧可以在新的历史土壤中找到其生存的历史文化价值。

三、现代市场经济下传承与发展传统音乐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音乐的日趋衰微和异化

与传统民间美术、手工技艺、医药等相比,传统音乐不能产生这种传、产、销三位一体的企业经济效益。即便是专业团队演出,也面临经济效益一般甚至亏损的窘境。正如一位研究者说的:“长期的专心投入和缺少市场回报的失衡,导致传统音乐在传承方面的疲弱”。在现代市场经济杠杆下,传统音乐就其自身而言,已无法避免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以民歌为例,作为全人类所共有的音乐品种,在传统音乐中占有最大的分量和最广的流传空间,也是各类音乐及创作的活源泉。但目前民歌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有的日趋衰微,甚至消亡;有的日趋异化。究其原因,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

内在因素,一方面,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机器代替了人力,许多民歌歌重因失去它的生存环境而随之消失,如船工号子、作坊号子等;另一方面,民歌传承后继乏人,老的民间歌手随着年龄的增大而相继离世,年轻人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外出打工挣钱而不愿学,民歌传承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外在因素,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传媒技术发展迅速,民歌传唱商业化、舞台格式化现象严重,民歌原有的社会功能及表现方式不断地被改换,失去了它的原汁原味而日趋异化。如“被现代社会‘改造’的纳西族歌舞‘窝热热’,早已不再用于丧葬这种特定的民俗,基本蜕变成一种愉悦游客、商业媚俗的舞蹈。红河南岸哈尼族和彝族的情歌、山歌等演唱场合也发生较大变化”等。

此外,媒体炒作对传统音乐的冲击也不可忽视。如当一种好的民间音乐品种被发掘后,很快就会受到各种媒体的关注并炒作,使它们不可避免的带上商业性目的。一些投机商人因此而对这些品种进行随意的肢解或更改,最后将其变成了一种面目全非的“精品”。难怪,常常在某地某一民间艺术节举办过后,热心的民族音乐工作者和学家们总会愤慨地喊出:我们这样好的民歌(或其它民间品种)被你们糟蹋的面目全非了!

(二)理论研究的不足

以作曲理论为例,众所周知,在西方,作曲技术和作曲技术理论是并序发展的。西方人比较善于将作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归纳总结紧密结合在一起,作曲技术理论的四大件这一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就产生于作曲技术的发展进程中。回顾几千年的历史,我国的优秀传统音乐不可计数,但却一直未形成一个系统的、占主导地位的作曲技术理论,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的传统音乐重视实践而较轻视理论,未能对作曲技术进行系统的理论归纳和整合,艺术没有提高到理论的高度上来,这对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三)音乐教育的不均,对传统的继承重视不够

我国学校的音乐教育经一个世纪的发展,业已完善和成熟了。但就其知识体系的构成和地域分布来讲,不均衡的现象还是较为突出的。

首先,知识体系的构成上不均衡,课程内容设置不够合理。当你打开我国现行的各级各类学校所使用的音乐教材时会发现,西方的音乐知识在其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无论是理论、曲目还是技术技能,大都属于西方体系,就算是中国的传统音乐也是按照西方的理论和思维去衡量和理解的。我们的传统音乐在教材中所占的分量很少。

其次,在地域上分布不均衡。主要表现为基础音乐教育在城乡和东西部的分布不均衡。基础音乐教育在大中城市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专职的音乐教师比较多,无论他们所教的音乐知识是西方的还是本民族的,至少在大中城市是有音乐教育的,这是音乐得以发展的前提。但就广大农村而言,有较大部分的学校师资匮乏,设备欠缺,音乐教育难以实施,因而也就谈不上传统音乐的继承了;东西部不均衡主要表现在音乐教育在西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分布不均。东部尤其是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学校的音乐教育总体上讲比中西部地区要规范的多。

除此以外,从总体上讲,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师资水平不均衡,且大多接受的是西式音乐教育,对传统音乐、本土音乐了解甚少,因此,对传统音乐的传承也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四、传承与发展传统音乐的途径和措施

(一)政府重视,大力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音乐

自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时间里,国家各级政府组织开展了创世纪的传统文化抢救和保护工程,我国的传统音乐及其他类别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及时有效地抢救、整理和保护。然而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更多得还停留在博物馆的资料库里,还没有走向社会,走向舞台,走向广大群众的生活中。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种流行音乐和外来音乐迅速占据国内的音乐舞台。相反,传统音乐的展演和传播却较之缓慢。这并不是说流行音乐和外来音乐不好,而是不能因为经济利益或商业目的而顾此失彼。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制订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出台有效地展演和传播传统音乐的机制和措施,弘扬我们的传统音乐。

再者,政府还应鼓励和支持民间的音乐团体来担当起传播和弘扬传统音乐的重任。其实,传统音乐中的很多经典之作就是在他们悉心爱护、无私奉献和业余的表演中被人们所熟知的。如上世纪20年代刘天华等筹办的“国乐改进社”;还有经典音乐作品《春江花月夜》,就是由当时上海的民间音乐团社“大同乐会”整理改编,并以江南丝竹的形式演出传播开来的。在各地成立民间音乐团社,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传播和弘扬我国传统音乐的良好文化生活和氛围。

(二)学校音乐教育是传承和发展传统音乐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基地

传承和发展传统音乐,得从娃娃抓起,因此学校是重要基地。目前我国拥有几十万人的音乐教师队伍,他们直接肩负着发展和弘扬传统音乐的重任。一方面,基础音乐教育的主管部门要建立起系统、规范的传统音乐教学机制。如编制传统音乐教材,配置传统音乐的师资等;另一方面,各级各类高校、尤其是专业音乐院校和师范类高校,要承担起挖掘、整理和研究我国多姿多彩的传统音乐的使命,不断提高理论研究水平,使其形成完整的体系,让学生对传统音乐从感性的了解上升为理性的认知,从而培养更多能够胜任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音乐的专业型人才。

传统音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社会历史的变迁、变化和发展紧紧相连。因此,对于传统音乐我们不应该采取保守的态度,而是应该吸取新时代的新元素将它继承和弘扬。“传”是保留和传播的意思,这是一个流动的传递过程,“统”则是稳定和统一规范的意思;“‘传统’是含有动态意义的名词,它代表了一个民族、地区某种世代相传的精神文化现象”。正因如此,传统音乐既要保留其特有的风格特征,又要在此基础之上不断注入新时代的元素,顺应时代的要求,才能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具体讲:

首先,学校要有选择性地研究传统音乐中那些经典的作品,因为它们既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风格面貌,又在传承和发展中不断吸收新的文化元素,虽历经千年沧桑而依然璀璨夺目,如前文提到的《春江花月夜》等。它们一方面代表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另一方面,也为我们提供了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方法和途径。这样,我们的研究才能够向学生展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无限魅力。

其次,学校在传承和发展传统音乐文化的过程中,还应吸收外来优秀的音乐文化。因为,当今的21世纪,是一个文化大融合、文化多元化的世纪。伴随着西方音乐文化的不断传入,把西方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作对比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我国的传统音乐尚存在许多不足的。例如,音乐理论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记谱法不够直观等。因此,学校在对待我国传统音乐的态度上,还应在保留传统音乐风格特征的基础上,吸收外来元素,在东西方音乐文化的融合中,为我国的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子。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很多的专业音乐研究者对我国的传统音乐开展了长期深入地研究,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如我国著名的传统音乐学家乔建中的音乐地理学研究,著名民族音乐学家田青的佛教音乐研究,著名的民族音乐理论家杜亚雄的传统音乐理论研究等等,不一一枚举。

再次,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播媒介已经由过去的版画、电视等逐渐发展到了现代的互联网、电子宣传板等。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特别喜欢这些新型的传媒方式。他们接受能力快,具有很强的可塑造性。所以,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教学方式和资源,使我们的传统音乐在青少年学生中得到更好地弘扬和传播。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十二届青年歌手大赛,掀起了一股“原生态唱法”的热潮,这一现象让我们意识到传统音乐并没有远离我们,也没有失去大众群体。相反,更加让我们了解和喜爱这样一种原生型的音乐品种。

五、结语

传统音乐,“相比其他能够直接产出产品的类别,音乐类(传统音乐)具有不可再生性,又没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物质产品。因此,音乐(传统音乐)作为一个特殊类别,更成为很难依靠自身力量存活的弱势,需要投入更多力量予以保护”。如前所述,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基础和土壤,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也是提升我国文化综合实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因此,跨入21世纪的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理应主动自觉地承担起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音乐的重任,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不断地挖掘、积累、学习和研究,使我国的传统音乐传承后继有物,发展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刘雅琴.高师传统音乐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艺术科技,2013,(02):229.

[2].廖丹.从传统音乐的三个特性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中国音乐学,2013,(01):50.

[3].桑德诺瓦.“有所为”亦“有所不为”――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念与实践方法[J].中国音乐,2008,(02):29.

[4].卫丽军.全球化与中国传统音乐发展战略[J].平原大学学报,2006,(02):89-91.

[5].张伯瑜.中国传统音乐发展中的四种转型方法[J].人民音乐,2008,(01):76-78.

[6].乔建中.乐事文心・论传统音乐与传承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59.

传统音乐教学篇(6)

比如说,作曲专业的学生四年本科毕业后还不能独立创作,大多只是学了一些创作理论,真到用时又不知所措了;钢琴专业的学生虽然演奏的水平不错,但大都只是演奏练习过的曲子,极少有人能具备即兴的演奏能力,甚至实时读谱的能力都没有;乐器演奏各专业的学生好多因为缺乏多声部听觉,自己独奏时还不错,一合奏就露怯......。这些问题都在于我们现在的音乐教育过多注重技能与理论的学习,而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全面的音乐能力。而音乐能力的最高体现就是音乐创作。一个没有音乐创作能力的演奏者永远也不会成为演奏家的。看古今有名的演奏家,有哪一个同时不是出色的作曲家?!但原来能成功的大都是一些大的音乐家族成员或是贵族的附庸,一般人是没有条件来把它的作品变成实际的音响的,也就没有办法来形成音乐创作所必须的内心听觉。当时能够成功的大多是一些音乐天才。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电脑音乐的出现之前。

电脑音乐的出现大大降低了人们进入专业音乐领域的门坎,使一般人只需要花几年的时间就可以达到原本少数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达到的能力;也使一些素质平庸的人通过系统的训练而变得不再平庸,成为成功者。下面我分别结合专业院校的不同专业与课程讲一下具体的实施方法。

一. 教学设施的配备

1. 音乐理论教室:

也就是电脑音乐教室,这是整个现代化教学改革的灵魂所在。可以进行几乎所有的作曲课与理论课的学习。像和声、旋律、复调、配器、视唱练耳等。教室的数量和规模可以结合学校学生的情况配置。规模较大的学校可按不同课程分别设置教室,如一个教室专门上和声课,另一个教室专门上配器课;规模较小的可以用一个教室上所有的音乐理论课,只需要把上课时间调度好了就可以。可以采取专业教室专业使用的方法,让不同班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轮流在一个教室上课,增强使用效率。

如一个20人的音乐理论教室,需要配备教师用电脑1台,学生用电脑20台;教师用电脑需要配备一套品质较高的电脑音乐器材,包括MIDI键盘或合成器1台、通用标准格式(最好是XG格式)的音源1台、4进4出的MIDI接口一个、有源监听音箱一对。如需要更好效果或是加强音乐制作功能可再多配音源、采样器等。为方便教学资料的存取,教师用电脑应安装光盘刻录机。学生用电脑每台各配一低档合成器,也可用类似YAMAHA MU10的教学用音源加一小型MIDI键盘代替。教室内所有的电脑都配备相应的教学与作曲软件。这类软件种类较多,但功能最强的是挪威一公司制作的MUSICATOR WIN 3.0,这是一全功能的作曲软件,同时又是最好的音乐教学软件,可以实现规范的五线谱总谱方式的作曲,并可以将结果直接打印出版,几乎所有的理论课都可以用它。和声课也可以用TONICA 5.0,这是个专业的和声教学软件,提供了自动标注错误、根据旋律自动配和声、根据和弦标记自动配和声等功能。这教室内所有的电脑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网设备连接起来,这样,教师在自己的电脑上给学生作演示时,学生在自己电脑的屏幕上都可以看到,就像看自己的电脑一样;教师也可以监视任何一个学生的操作,并从自己电脑上操作学生的电脑,实现远距离手把手的教学;学生在有问题时也可随时呼叫老师。为了方便作业或教学资料的传递,最好能把教室内的电脑连成一局域网。在技术力量比较成熟的学校,还可以将这个局域网做成一个小INTERNET的形式,学生可以用电子邮件向老师交作业,教师也可用WEB方式向学生作演示。这就不仅可以用真正现代化的手段实现了音乐教学,并且可以使这些学生具备适应当今这个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能力。当然这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是值得的,因为时代在发展,很快我们人人都要面临这些问题。

2. 数码钢琴教室:

数码钢琴教室是用来针对非钢琴演奏专业的学生上钢琴演奏共同课,或是演奏专业的即兴演奏课或键盘和声课。应用数码钢琴教室的好处一是对办学者来说可以节省大量的资金。虽然进口数码钢琴的价格与我们国产低档普通钢琴的价格差不多,但因为它不像普通钢琴必须每架琴占用一间琴房,在一间大教室内可以安放十几台到三十几台,单这一项就可以节约出大量资金;还有进口数码钢琴的寿命大约在二十年左右,在学校这种负荷较大的场合寿命要长于普通钢琴,而且数码钢琴在正常寿命期间基本没有什么维护的费用,这比普通钢琴每年都要花大量的资金来调整要节省多了。当然还节约了教师资源,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传统音乐教学篇(7)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中,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也在不断地进行着优化,声乐教学对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现今,各个高职高专院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始重视对学生的声乐教学。由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西方音乐进入我国,对我国高职高专学生的音乐审美、音乐认知及音乐方面的兴趣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不仅学生越来越推崇西方音乐,教师也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对西方音乐文化的教学,这就导致我国传统音乐文化逐渐淡出学生的视野。

一、传统音乐文化对高职高专声乐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丰富高职高专声乐教学内容

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教学内容大多取自声乐教材,由于教材内容相对有限,教学内容主要是声乐理论知识。有限的教学内容不仅不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还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可以有效解决声乐教学内容有限的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声乐教学素材,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收集和整理相关的传统音乐文化内容,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声乐理论知识,还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音乐文化。这样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使学生在了解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的同时,对声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也能够使其借助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了解,感受传统声乐的魅力。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将中西方音乐文化进行对比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西方音乐文化与我国音乐文化的差异性和各自的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丰富声乐课堂教学的内涵,还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1]。

(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在多元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因此,相关部门越来越注重对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然而,在多元音乐文化发展的冲击下,传统音乐文化的受众越来越少,其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小,因此,开拓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途径至关重要。高职高专声乐教学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在声乐教学中,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地掌握音乐知识和文化,而且这种系统性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外来音乐文化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有更加准确的认知,这不仅有利于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还能使学生在正确的文化认知下,积极吸取西方音乐文化中的精华来优化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进一步促进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

(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高职高专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根据地,在声乐人才培养方面也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声乐人才。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经了几千年,能够流传至今的都是音乐文化中的精髓,教师将这些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中蕴含了大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不仅能提升自身的素质修养,还能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感知,从而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等。而且,学生能够在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中感受到传统音乐的魅力,从而增强自身的民族认同感[2]。

二、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具体融入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注重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已经开设了声乐课程,但是就目前声乐课程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声乐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教学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过分重视对西方音乐文化的普及和传播,而忽视了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渗透和教学。虽然这符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音乐文化多元发展的需求,但是由于没有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造成了高职高专声乐教学没有承担起其传承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职责。因此,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过分注重对西方音乐文化讲解的教育理念,提高对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教学的重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西方音乐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一些优秀的音乐元素及音乐文化融入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音乐价值观和审美能力,同时促进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3]。

(二)采用情感体验的方式融入传统音乐文化

音乐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尤其是我国传统音乐大多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蕴含了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传统音乐作品也有所不同,各具特色。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可以通过情感体验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知传统音乐文化,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创作出的音乐作品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还能让学生更加准确地了解与感受不同民族的优秀民风民俗和优秀民族文化。例如,在教学《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传统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声乐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形式)给学生呈现与这首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从情感上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首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所蕴含的民族风情。在情感的引导下,教师再让学生对这首音乐作品进行鉴赏,如此才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声乐学习能力。而且,有了情感的引导及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入了解,学生在进行声乐练习的过程中也更容易融入情感,这对提升学生的声乐水平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传承传统音乐文化

传统的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以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讲解为主,而且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固定,教师往往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完成对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教学。然而,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主要是为社会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同样,声乐教学也是为了培养具有一定综合应用能力的声乐人才。传统音乐文化融入理论基础知识教学仅仅是让学生在理论层面对传统音乐文化有一定认知,由于缺乏实践环节,学生能领悟到的内容十分有限。因此,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发展需求进行合理设计,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声乐水平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设计更多具有自主选择性的声乐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对声乐知识及传统音乐文化有所了解后,教师要通过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并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其创作灵感。

(四)提升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完善音乐教学设施

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要想更好地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基础教学设施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如购置传统民族乐器,建设声乐教室及编创声乐教材等。高职高专院校要加强对这些方面的建设,在声乐教材的编创上要充分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内容,尤其是与学生生活环境有关的传统音乐文化,让学生通过学习更深入地了解生活中的传统音乐文化。另外,高职高专院校要在声乐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加大力度。除对声乐教师进行专业理论及专业技能的培训,学校还要注重提升声乐教师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使声乐教师具备较高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掌握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内容,同时掌握有效的传统音乐文化渗透方法。除对教师进行系统性统一培训,学校还要制订相关的激励制度,使声乐教师保持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传统音乐文化,注重对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培养,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综合应用型声乐人才。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院校的声乐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关键性基础课程,而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的提升与传统音乐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教师有效融入传统音乐文化,不仅可以对声乐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丰富声乐课程教学的文化内涵,还能让学生在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下逐渐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以及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进而提高高职高专声乐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明成.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策略[J].北方音乐,2018,38(04):202.

传统音乐教学篇(8)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具有多元文化的国家,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丰富多彩。目前,我国高校音乐学科发展迅速,现阶段声乐教学受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较大,无论是在声乐理论教学,还是在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对传统音乐文化涉及较少。笔者认为,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把握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将其融入声乐教学中,以推动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

一、我国高校声乐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声乐教育发展迅速,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对西方音乐文化的盲目崇拜已经成为主流,很多教师和声乐表演者甚至质疑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只注重发声技巧,而忽略了歌曲风格和人物个性,使民族声乐教育逐渐走向一个技术至上的极端,忽略了声乐教学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造成阻碍。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普遍缺乏对中国传统音乐风格和传统声乐理论的教学。设置课程时,往往忽视了民间音乐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处于一种相对隔离的状态,使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在教学中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影响了声乐教学效果。同时,一些教师缺乏传统音乐文化素养,不能很好地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教学中,使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相对较少。

二、传统音乐文化的特征

(一)形态特征

中国传统音乐体系的律制为“三律并用”,其中的音阶和节拍也独具特色,偏音和正音组成音阶,均分和非均分两种律动相结合形成节奏和节拍。另外,有多种记谱法记录音乐中的高、中、低、长、短、强、弱音。这些形态特征可以通过变换曲子的音调高低、长短及强弱,充分表达音乐所蕴含的情感和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二)艺术特征

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的审美标准强调字正腔圆。“字正”是对歌词内容的表达,声乐表演者要通过准确的发音,为听众传达歌词内容和音乐作品蕴含的深刻情感,让听众能够深入理解其中的寓意。“腔圆”是指音乐曲调流畅且圆润,声乐表演者要通过完整且圆润的曲调表达歌曲意境,让听众在听清楚歌词的同时,充分理解歌曲中的人物及情感。声乐表演者通过形象、生动的展现,使听众得到听觉享受和情感共鸣,并使整个音乐表演更具感染力,体现音乐文化的艺术性。音色是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的标志性特色。我国传统声乐艺术强调音色的个性化发展,音乐作品强调歌者的情感表达与听众的情感共鸣,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大多是温柔而细腻的。因此,歌唱者在声乐表演时要注重运用个性化、多元化的音色进行情感表达,增强声乐艺术的演绎效果。传统音乐文化还强调“润腔”的独创性。润腔是指美化、装饰、润色唱腔的独特技法,它是在传统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润腔能够从细节上体现声乐作品的特色和情感变化,通过以字行腔、以情和声润腔,作为歌曲整体旋律的辅助,并通过小音符体现丰富的音乐意境和音乐形象,使听众产生情感共鸣,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三、高校声乐教学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

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校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弘扬。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和特色,歌唱形式也多种多样。传统音乐文化可以说包含了各民族特色与民间风俗的精华,因此,将其融入高校声乐教学是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其次,是推动高校声乐教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受西方文化影响,我国高校声乐教育模式较为单一,忽略了声乐教学的个性化和多元化。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历史文化丰富多彩,传统音乐文化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并且具备完善的体系。在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元素,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弘扬。最后,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对于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人才也有重要作用。在长期实践中,声乐教学的专业性通常是教学重点,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则关注不足,导致学生的综合素养不高,不利于其未来发展。在音乐教学中,将源远流长的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其中,可以让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有更为全面的理解和认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有效提升审美水平和综合文化素养。

四、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的途径

(一)在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集合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要在高校声乐课堂教学中有效融入传统音乐文化,通过中西方音乐文化内涵的对比,让学生增加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深刻理解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和精髓,增强对中国音乐艺术的认同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弘扬传统音乐文化激发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使其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通过情感体验教学培养音乐文化情感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使得我国音乐文化具有多元化特点,可以说呈现出“百花齐放”之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音乐文化情感的培养,让学生用心灵感受民族音乐之美;让学生走进音乐作品,通过了解创作背景和创作情感,深刻体会声乐作品的内涵,在感受音乐作品独特美的同时,获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三)提高声乐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教学实践的主导者,其专业素养对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具有关键作用。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自身要加强传统音乐文化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全面认知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历史,掌握各项知识点,并勇于创新实践,制定差异化的培养方案,增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和交流,不断提高自身音乐素养。

(四)增强创新意识,提高音乐感知力

在现代音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音乐感知力。在有选择性地借鉴国外优秀唱法的同时,将传统音乐文化有效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获得深刻的了解、认知和体验。在教学中通过了解不同唱法、文化背景、作品内涵、情感等,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试唱,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进一步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化,让学生充分了解传统音乐的形式及内涵,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五)调整教学内容,合理优化音乐课程

目前,在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中,受音乐教育体制的制约和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对学生进行专业、系统的训练不够充分,且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因此,要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声乐教学中,调整教学内容,合理优化音乐课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弘扬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合理设置课程时间和教学重点,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全面了解传统音乐文化。

(六)注重教学实践,实现信息化教学

传统音乐教学篇(9)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通过研究西方的音乐文化,我国各大高校学习了大量西方的声乐知识,获得了比较明显的发展和进步。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我国高校并没有做到合理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导致高校声乐教学缺失了民族气息。对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必须结合教学课堂与民族传统音乐,真正做到音乐民族化教学,让民族音乐文化流传下去。

一、明确传统音乐文化的形态特征和艺术特征

首先,传统音乐文化的形态特征。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形态特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其一,律制。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同时应用三种律制,分别是纯律、平均律以及三分损益律。民族传统声乐文化起源很早,其三种律制也在很早就出现了,并且在后来的时间里共同存在。其二,音阶和节拍。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体系与西方声乐文化体系有明显的区别,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偏音和正音共同构成音阶;通过均分律动和非均律动的有机结合与不规则应用,民族传统声乐呈现出节奏与节拍的巧妙结合,民族传统声乐作品中松弛有度,有坐唱念打的“紧拉慢唱”的说法。其三,记谱法。记谱法,是指通过一定的标记和符号,将乐曲中的高中低音、长短音以及强弱音表达出来。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应用了很多种记谱法,记录下了大量的乐谱,无数的古代经典音乐作品都是靠这些谱流传至今的。此外,乐谱还能帮助表演者明确曲子各部分音调的变化,感受作曲者融入曲中的情感,有利于表演者对乐曲的通彻演绎。第二,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特征。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特征同样分为三个方面。其一,字正腔圆的声乐审美。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审美标准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字正腔圆。字正,要求表演者在表演声乐作品时吐字清晰,保证听众能够很容易听出声乐作品词的内容,结合音律的流转,让听众能够感受到声乐作品中传达出的感情,从而引发共鸣。腔圆,要求表演者在表演声乐作品时,能够圆润顺滑的奏出曲调,从而创造出连绵的意境,传达声乐作品的蕴意。其二,音色个性发展。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并没有对音色进行限定,而是重视音色的个性化。音色的个性化明显,表演者会对音色有更多的理解,从而促进音色的多样发展。而且,在民族传统音乐作品中,所追求的是情感的共鸣,在表达作品中的情感时,民族传统声乐的音色相对而言比较细腻。其三,润腔的创新。润腔是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美化唱腔的激发。润腔的方式很多,可以从字、情、声三个方面进行。润腔可以将声乐作品的细节处理的更好,更能表达出作品的情感。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润腔的创新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丰富声乐作品的意境,吸引听众的心神。

二、发挥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有多方面的作用和意义。其一,弘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传统文化中,音乐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可以映射民族的经济、文化、历史等各方面特征,在表现民族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的同时,反映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在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有很多音乐作品的内容都是与民族情况紧密相关的,从中体现出的历史事件、地域文明和传统习俗等内容,反映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与文化。民族音乐文化也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可以弘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其二,优化高校声乐教学。在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一直都是学习西方音乐知识,文化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创新创作。中国作为传承数千年的文明古国,音乐文化也得到了非常长久的发展,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校声乐教学,可以丰富教学的文化特色,数千年来,海量的音乐作品可以为高校声乐教学提供大量的资源,供学生学习与参考。其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从数千年前流传至今的音乐作品,无一不是民族传统音乐中的精品,作品中折射出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特征,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民族传统文化作品,学生可以很容易从作品中找到创作的灵感,树立良好的审美观念,提升自身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应用有效策略融入传统音乐文化

重视情感与教学的结合。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追求情感的表达,无论是古代的音乐作品还是现代的音乐表演,民族传统音乐中都表达出了明确的情感。我国民族种类很多,每个民族也都有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发展历程,这也让每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各不相同,音乐形式也多种多样,每一种都具有明显的特色,但一致的是,各民族的音乐作品中都传达出了明确的情感。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应当重视情感与教学的结合。例如,在教学传统民谣作品《在那遥远的地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试听一遍,然后在给学生展示歌词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歌词结合前面的欣赏体验,理解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应当给学生讲述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作品相关的知识,从而让学生能够有效的代入情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而且,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能够更有兴趣和动力去学习,这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学生在学习传统音乐作品时,会受到自身性格特点、文化特点以及成长经历的影响,对音乐作品有不同的感知,每个学生的经历和性格都是不同的,所以学生的音乐感知也不同,但他们对音乐美的认定的统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同时不要限制学生对音乐的欣赏方向和角度,让学生能够从自己的角度,欣赏和感知民族音乐的美。例如,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演奏或者播放一段经典的民族音乐作品,然后向学生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可以是学生对这段音乐所传达出的情感有什么独特的理解,这段音乐所表现的文化特色是什么或者这段音乐在演唱过程中用到了什么演唱技巧。然后再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欣赏一遍音乐,而后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在讨论与思考的过程中,就会逐渐提高自身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加深自身对音乐的理解。提高教师的音乐水平。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学策略的合理应用,还要从基础入手,提高教师的音乐水平,教师音乐水平的提高,能够带动教学各个方面的发展。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磅礴浩大,音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教师很难做到全面掌握,一时之间想要提高教师的音乐水平也并不容易。对此,教师可以边教边学,在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音乐知识,自己也要不断丰富自身,随着教学的深入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水平。教师在教学民族音乐知识之前,可以提前一段时间去研究相关方面的书籍,练习民族音乐的唱法和技巧,对于一些经典的民族音乐形式,教师更要熟练掌握,在空闲时间多加学习,明确不同音乐形式的特色,把握不同音乐形式之间的区别和共通之处,达到对音乐的全面理解。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重视音乐作品背景的教学,在教学中融入自身的情感,带动学生的学习。

四、结语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教师要全面了解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形式特征和艺术特征,在日常的教学中讲解给学生;应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教师音乐水平,充分发挥传统音乐文化的作用,优化高校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作者:王丽 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传统音乐教学篇(10)

在高校声乐教育的创新改革实施当中,对于传统音乐文化融入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步提高,而且已经成为了高校声乐教师的教学研究课题。同时也强调高校音乐教师要彻底突破以单纯灌输声乐理论知识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善于融合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和音乐技巧,使得高校学生能够承担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责任,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民族精神的培养创造有利的条件。

一、注重声乐教学的情感融入

众所周知,我国的传统音乐艺术特别注重情感表达,而在传统音乐文化当中情感的融入和展现是最为主要的一部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的风俗、文化、信仰、风格等都各具差异以及特色,而正是受此影响才让我国拥有了不同民族的音乐艺术作品,淋漓尽致的展现出地方风土人情,并显现出热烈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让我国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富有巨大魅力。因此,为了更好的在高校声乐教学当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把传统民族音乐的重要元素显,现在高校声乐教育当中,则必须要把侧重点放在情感表达和情感融入方面,激发起学生的民族情感,使得他们可以在领略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获得良好的音乐熏陶。例如,《在那遥远的地方》是我国的传统歌谣,有着十分丰富的情感色彩,同时也具备大量的传统音乐文化元素。高校声乐教师在具体的教学环节可以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歌词内容,通过反复的朗读和细节的剖析来掌握歌曲表达的情感。与此同时,声乐教师还需要有意识的为学生提示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等,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对这首歌曲有全方位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将自己的积极情感和对于这首歌曲内涵的理解融入到声乐学习当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产生一种良好的共鸣。

二、强化学生感知潜能的激发

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学习能力、素质水平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别,那么在感知传统音乐文化的过程当中也会存在明显的差异,进而得到对传统民族音乐的不同认识。尽管如此,学生所收获的都是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美的一种感知,收获的是一种浓厚的民族精神,可以让他们从中汲取营养,在声乐艺术的发展道路当中走好每一步。对于音乐的鉴赏不会受到时空的限制,那么高校学生仍然可以有效激发自身的感知潜能,淋漓尽致的感知和感受传统民族音乐的魅力。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感知潜能,促进传统音乐文化在声乐教学当中的融入,高校声乐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在课上对其进行深刻的鉴赏,并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感悟回答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问题可以涉及到歌曲情感表达、民族音乐特色、民族音乐当中的技术特征等,让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之下迸发出强大的感知潜能迸发出强大的感知潜能理解与认知。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之间进行彼此感受和鉴赏感悟的交流,让他们在有效沟通和积极互动当中,深层次的感悟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除此以外,高校声乐教师还需要在歌曲意境以及气韵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得学生能够掌握传统音乐当中的一些技能,拓宽学生音乐发展的渠道。

三、提高声乐教师的综合素质

高校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教师的综合素质又成为了影响传统民族文化融入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要想保障声乐教育的效果,将声乐教学和传统音乐文化融为一体,则必须要把侧重点放在提高声乐教师的综合素质方面,通过高质量教师队伍的构建,为高校声乐教育的长效发展和创新进步提供动力。在日常教育环节,高校声乐教师就需要有意识的多位学生渗透和讲解有关于传统民族音乐的知识以及优秀的作品,带领学生共同剖析其中所渗透的传统音乐文化,通过引导学生把握传统音乐文化的信息来提高学生声乐歌唱技巧的把握水平,使得学生除了掌握浅显的理论知识之外,还能够深层次的把握声乐作品情感内涵的领悟方法。与此同时,声乐教师要通过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来大胆的转变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当中融入多样化的文化元素和民族音乐特色,在教学当中融入情感,强化学生的音乐学习动力,让学生自然而然的产生对传统音乐的热爱之情,促使他们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发扬作出贡献。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声乐教学当中有效的融入传统音乐文化能够为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以及我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助力,同时还能够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养以及民族精神的培养创造有利的条件,促进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高校声乐教学在具体的实施当中要注重声乐教学中的情感融入,强化学生感知潜能的激发,并提高声乐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传统音乐教学篇(11)

我国由多个民族共同组成,对于不同的民族,因民俗风气、语言使用和生活习惯的作用,相应的民歌风格各不相同,丰富绚烂。由此决定,民族音乐活力无限,充满生机,感染力较强。为将传统音乐合理融入到声乐教学活动中,首先应依托情感体验。例如,大部分同学对于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曲并不陌生,学生们将其界定为情歌,因此,在正式讲授这首歌之前,应详细交代歌曲背景,以此来让学生明确音乐以及生活背景,进而激发学习兴趣,禁止片面模仿。只有合理开展情感体验,让学生形成情感认知,方可确保声乐教学的正常开展。在情感的鞭策下,认真剖析音乐发展,深入研究歌曲情调。同时,还应传授民族音乐的基本唱法与演唱技巧,美的声音一般比较饱满、圆润和响亮,声线较为自然。在课堂训练过程中,音乐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个人条件,有效培养音质,深入挖掘声音风格,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二、增强任职教师的素质

教学活动不单纯指代教育,还包含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切实增强个人素质,不断提升业务水平。一支业务突出、综合素质偏高的教师队伍可大大促进民族音乐的进步。对于声乐教师而言,只有发自内心地喜欢民族音乐,方可围绕传统民族音乐形成较深的认识,进而将传统音乐合理融合、完美地渗透到民族音乐教学活动中。例如,讲解现代音乐时,音乐教师可拓展拓展越剧、京剧等独具代表的传统民族音乐,讲授与传统音乐相关的历史背景与常规演唱技巧等,再对比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指引学生寻找衔接点,有效融合集中音乐,然后演唱。综合来说,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若想提升传统音乐的教学效果,让更多学生认识和学会传统音乐,则一定要言传身教。

三、深入挖掘感知潜能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因学生自身生长地区的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存在差异,外加兴趣爱好的作用,即便是对同一首音乐,也会形成不同的见解。然而,音乐并不存在国界,也不存在地域之分,无论来自何处的学生,在艺术感知、美的鉴赏与认知中均存在相同点。因此,在声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尽量提供丰富的民乐素材,为学生创造欣赏机会,使其认识到民乐背后的内涵,联系自身想法,唱出别树一帜的民乐风格,进而挖掘感知能力,增强运用能力。例如,学习十送红军这首曲目时,待欣赏之后,应让学生思考下述问题:该首曲目创作的文化背景、民族音乐的具体唱法、要求的情感体验与民间地区唱法标准。当学生们思考完上述问题后,则应进行表演与讨论,以此来增强能力感知,培养观摩能力,提升鉴赏水平。在有效把控歌曲气韵,明确歌曲意境的基础上,还应锻炼在音高、力度与音色等组成要素中的把控。

四、有效运用现代化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