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企业知识管理的措施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2 09:14:13

企业知识管理的措施

企业知识管理的措施篇(1)

一、我国工程咨询企业知识管理应用现状

随着信息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我国咨询行业的竞争环境更加激烈和动态多变,企业生存压力不断加大。具体情况如下:

1.相当一部分工程咨询公司还没有意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甚至有些公司对知识管理的概念都不了解;还有不少公司对知识管理理解片面,认为知识管理无非就是文档资料管理而已,混淆信息和知识的概念,把信息管理简单等同于知识管理;还有些公司缺乏战略思维,认为现阶段企业还能盈利,不必考虑知识管理。

2.另一些工程咨询企业的管理者意识到了知识管理对企业的价值,购买了相应的KMS系统,前期的动员培训都很到位,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和激励机制,最后知识管理沦落成知识管理操作人员的任务,而没有全企业人员的参与。所以现在还在局部试点阶段。

3.第三种企业是在全公司推动知识管理,将知识管理作为公司战略的重要部分,从知识管理中获得巨大收益,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总之,观望的企业最多,他们还不知道如何做,是不是要去做;试探的正在增多,这个数量不小,他们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教训;实施的企业数目不多,管理者都是那些比较有前瞻行眼光,而且真心想把企业做好的人。

二、工程咨询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模式选择

根据国外信息咨询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成功实践,知识管理的实施主要有两种模式:显性知识模式和隐性知识模式。所谓显性知识模式是指知识与知识开发者的剥离,以使知识独立于特定的个体或组织,然后再经过仔细提取,编码处理并存储于数据库中,以供人们随时反复调用的策略。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工程咨询企业在进行知识管理实践的过程中应首选隐性知识模式。

但也应该看到,这两种实施模式往往是交叉使用的,不能把它们简单地割裂开来。这一转化的核心是通过知识的编码手段实现知识管理,将经过精心编码的知识储存在数据库中,企业员工都可方便地再利用,以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完善公司管理,增加效益。实际上,麦肯锡咨询公司和波士顿咨询集团是以隐性知识模式为主的,而安永公司则是以显性知识模式为主。它们都在知识管理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三、工程咨询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具体措施

1.构建知识管理信息平台。工程咨询公司的知识可分为内部知识(动态知识和静态知识)、外部知识。动态知识是指从生产、搜集、储存到分析、利用的各个环节中的知识。在工程咨询公司中主要指项目知识。在项目前期,主要有项目前期策划和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书等方面;在项目建设期,主要有项目设计、监理、全过程招标、全过程投资控制等方面;项目运营期,主要有招商、销售策划和物业管理咨询等。建立项目知识库,按照项目的运作过程对项目进行全程信息跟踪,为管理项目的基本信息和相关文档提供系统收集整理,可以使管理者和咨询师便捷的对有关信息进行加工、使用。静态知识可分成四大类:无形资产、知识产权、体现企业内在发展动力的资产(如企业文化、管理技巧等)、体现人力资源的资产(员工的知识、能力、经验)。企业的知识管理应该包括上述各个方面。

如此纷繁复杂的结构,光靠人脑是无法完全消化和储存的,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其编码化,把隐含的经验知识转变成易加工、可交流的数字化的知识。知识管理的实现必须以恰当而先进的信息技术的选择与应用为前提,其运行也必须以技术框架为基础。涉及的信息技术主要有:Internet、企业内部网(Intranet)和外联网(Extranet);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存贮结构技术(Storage Architectures)、元数据技术(Metadata);推技术(Push Technologies)、拉技术(Pull Technologies);群件技术(Group-ware)、数据挖掘技术(Data Mining)、共享技术(Sharing Technologies)、联机分析处理技术(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简称OLAP)、中间件技术(Middleware)等等。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选择、购买或开发合适的技术,对工程咨询企业而言,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应当包括企业知识门户网站、知识地图、视频会议系统、电子邮件系统、E-learning系统以及智能检索系统。其中应注意把握的原则是:任何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都是促进和帮助人们交流,而非储存知识。

2.建立知识管理激励机制。知识管理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知识运行机制、知识明晰机制、知识绩效机制、知识奖惩机制。

知识的绩效机制包括:员工知识成果的稽核制度、专家和计算机知识评价系统等。知识奖惩机制,包括具体的奖励措施和惩罚措施两个方面。奖励措施包括加薪、升职、知识署名、知识培训等。其中,知识署名是对于比较成熟的知识贡献成果(例如一套成功的咨询项目实施经验),可以以相应员工的名字命名,这种方式能很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自豪感,也便于在企业员工中进行推广和共享;知识培训则是另一项较好的激励措施,许多国际著名大公司都有选拔并资助员工到优秀大学攻读MBA学位的制度,(事实上,知识培训是知识内隐化和企业外源知识内部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得到培训后的员工更容易做出新的知识贡献,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惩罚措施则包括减薪、降职、辞退等。

3.设立知识管理专门机构。该机构通常称为知识管理委员会,承担制定管理计划和协调企业的各种知识管理活动,以支持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在委员会中,要有负责知识管理活动的企业领导人参加,因为企业领导人的支持是知识管理活动成功的保证。

知识主管的角色应该具备的条件和素质有:首先,知识主管必须富于创新精神和主动性。他们对企业事业的发展和员工创造性的发挥感到兴奋,他们把自己看作开创一面崭新活动的建设者并因此自豪。他们具有战略家的眼光,十分清楚地看到运用知识管理来重塑企业组织的重要意义。其次,知识主管又富于实干精神并具有持之以恒的品格。他们明白总裁心目中的大局和目标,也能将其转变成行动和现实。他们善于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并择善而从之。其三,知识主管作为技术专家必须了解哪些技术有助于知识的获取、存储、探索,尤其是共享。其四,知识主管应当善于鼓励人们集体开发知识和共享知识,通过实验进行学习以及为承担风险做好准备。

四、结束语

知识管理是一门对知识进行管理和运用知识进行管理的学问。它的任务是要管理好智力资本,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尽管知识管理在中国的工程咨询业内的系统性应用还不广泛,但随着工程咨询市场的成熟和规范,知识管理必将在工程咨询企业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关键性的生产要素,只有善于创造、传播、共享、应用知识并不断创新的企业,才能成为竞争的最后胜利者。

企业知识管理的措施篇(2)

一项针对《财富》杂志排名前500强的大企业董事长和CEO所作的专项调查表明,80%的被调查者认为,现代企业面对危机,就如同人们必然面对死亡一样,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如果把危机看作一匹脱缰的野马,那么危机管理就是最好的驾驭术。

企业危机管理是指企业为避免或减轻危机带来的损害和威胁,从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和策略。也可以说,任何防止危机发生的行为、任何消除危机的措施都是危机管理。

1、走近危机,了解企业危机管理的现状

步入21世纪以来,企业危机频发,其影响力和破坏力也越来越大。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处理危机的手法缺少专业性。一些国内大企业已经着手建立危机处理机制,但与一些跨国企业相比,总体而言,手法尚不娴熟,对危机管理尚未有成型的模式,使得国内企业在面对危机时表现出不知所措,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1管理者危机意识较弱

目前中国大部分企业的公关活动只是停留在产品、服务和品牌传播阶段,而对的企业的全面管理尤其是危机管理难以把握。国内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普遍具有较好的危机管理理念,在日常的经营运作中也采取了一定的危机管理措施,但和西方的一些大企业相比,我们的危机意识普遍较弱。一部分原因是现有体制导致经营者没有“恐惧”心理,没有危机观念。

1.2企业危机处理措施不力

很多企业不注重日常的危机管理体系的建立,当企业面临危机的时候不知所措,无力应对,以致事态恶化。调查显示:当企业出现危机时,9.2%的企业认为企业经营难免会出现问题,因此“不采取任何措施”;25.5%的企业采取“观望”态度:当出现危机时,先不采取措施,视媒体和公众的反应再制定应对方案;39.3%的企业会按照企业内部现行的处理机制进行处理;只有25.5%的企业会立刻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处理方案并采取行动。

1.3企业不能有效应对媒体

传媒在公众心中普遍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媒体的报道有时能左右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调查发现:对于媒体不利于本企业的不真实报道,11.5%的企业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36.3%的企业要视公众的反应之后再反应;33.2%的企业要投诉该报道的记者。这些消极被动或者过激的反应均不利于企业与媒体间良好关系的建立,不利于企业用好媒体这把“双刃剑”。企业对常态时与媒体建立和谐关系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与媒体的合作主要是常规的、表层的合作,缺乏积极有效的深层次合作。

2、把握程序,寻求企业危机管理的对策

危机管理分预防危机、处理危机、事后完善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而这三个环节中,预防危机是重点,避免危机发生是最理想的管理效果,即使无法避免至少也可做到未雨绸缪、从容应对。

2.1预防危机

树立危机意识是最首要的工作,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保持高度的危机感,时刻留意市场变化,加强内部管理,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不断奋进。微软公司原总裁比尔·盖茨的一句名言“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就是企业危机意识的具体体现。企业还应当向员工灌输危机意识,让员工明白企业不警惕危机就会被市场淘汰,员工不警惕危机就会被企业淘汰。危机意识是开展危机管理的基础,危机管理的重点工作也正是树立危机意识,许多企业已将危机意识融入到企业文化中。

其次,建立危机管理体系。先要成立危机管理组织,一般是危机管理小组或危机管理委员会。危机管理小组是一个智囊团,需要各个领域的专才和危机管理专家,由企业的高层领导人和各职能部门人员组成。然后,危机管理体系需要制定危机管理的制度、流程和计划,做到工作开展有条不紊、面对危机胸有成竹。只有将危机管理规范起来,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2.2处理危机

处理危机的措施一般分两类:一类是危机发生初期的应急措施;另一类是危机发生中后期的解决措施。

危机发生初期是最紧张的时期,其损失和影响扩散的速度最快,所以企业必须时刻关注,及时处理,采取应急措施。危机一般是突发事件,当企业知道危机发生后,应该沉着冷静,立即隔离危机防止其蔓延。2010年4月20日发生的BP公司墨西哥湾钻井平台突然爆炸事故,在处理过程中也没有采取“一步到位”的办法,而是先后尝试了安放巨型钢筋水泥罩、开启止喷阀、设置吸油管等多种堵漏方案,在均毫无成效后,才最终使出“盖帽法”成功堵漏。在3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大约490万桶的原油泄漏,其中410万桶流入了墨西哥湾,曾经的英国石油巨头由此被拖垮。这就是由于在危机发生初级没有及时采取措施所致。

等危机发生一段时间后,紧张感降低,主要是进行一些例行的工作,此时企业可将重点放在解决措施上。解决措施不同于应急措施,不是为了控制事态,而是要真正地解决问题。一方面要实实在在地把已出现的危机处理好;另一方面是要解决危机的根本问题。企业主要有以下几种解决措施:第一,补偿受害者损失。让受害者基本满意,是衡量企业渡过危机的第一个基本标准。第二,通过法律调控危机。利用法律手段处理危机,是根据事实和法律规定处理问题,可以较公正地结束整个事件。第三,利用权威处理危机。权威人士和权威机构是公众信任的对象,他们的意见易被接纳。第四,公布危机产生原因。补偿损失只能让公众基本满意,说明原因和防止措施才能使公众真正满意。

2.3事后完善

企业知识管理的措施篇(3)

2调查结果分析

2.1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意识

2.1.1企业对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

分别设定了:企业针对内部控制管理的措施制定状况、员工对于内部控制管理变化效果的评价两个问题。结果显示:仅仅30%的员工认为企业就内部控制的系统导入相关管理措施,65%的员工认为内部控制措施只有个别得到有效实施,由此可见企业的内部控制措施尽管有制定,但是缺乏一定的执行力度。这就有效的解释了员工在对企业内部控制措施的执行及其内部控制管理所带来的内控变化评价上,一半以上的员工觉得内部控制状态一般,内控措施的执行未给其管理带来明显的改善。

2.1.2企业员工的风险管理素养

分别设定了:企业员工参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培训的状况、企业员工对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相关框架的了解程度两个问题。结果显示:53%的企业员工认为所参加的培训活动实际效果一般,此外没有参加或参加认为没有实际效用达30%,认为切实有效的仅占12%。而在参加过培训的人员里,74%的员工仅参加过参加两次以下培训,参加过三次或三次以上的仅有24%的员工。而从员工对于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知识的认识中不难发现,真正了解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仅占2%,70%员工对于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的知识非常陌生。就此而言,企业应加强员工的风险管理素养,在最大范围内普及风险管理基本知识,为每个员工提供接受风险管理培训的机会,不断提供员工的风险意识。

2.2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2.2.1控制环境

分别设置了企业岗位权责分配状况、企业组织架构能否满足的风险管控的要求、对子公司的控制力度、企业文化建设、发展战略五个问题。结果显示:仅28%的员工认为其岗位权责分配是清晰的,72%的员工认为其岗位权责分配是不清晰或是主要岗位清晰、其余岗位模糊。这说明企业大多数员工对于自己所承担的职业责任认识还比较模糊,企业的权责分配仍需大大改善。67%的员工对于目前的公司治理能否满足风险控管的要求持怀疑态度,其中53%的认为企业正在谋求改进措施,而14%的员工认为企业管理层还没有改革意识。由此可见,企业现行的组织架构需要进行改革,从而达到适应风险管理的要求。在对子公司管理力度方面,仅得到了16%员工们的认可,81%的员工认为企业在未来需提高对子公司的管理水平。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开展方面,仅有21%的员工认同企业的文化建设76%的员工对于文化建设的贯彻力度不是很满意,这说明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在发展战略方面,44%的员工认为企业没有开展发展战略规划活动,同时也有40%的员工认为企业已经开展了战略规划活动,但是没有实施。由此可见员工对于企业的战略规划活动的开展认知很模糊,这也就导致了仅仅14%的员工们对企业战略规划内容比较了解。

2.2.2风险评估

分别设置了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企业风险识别和分析技术、员工风险管理相关方法和工具的掌握情况三个问题。结果显示:企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风险是法律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而环境风险也开始备受关注。在风险识别上,员工主要采用的调查问卷法和财务报表分析法。而在风险分析上,40%的员工依赖于定性分析,关键风险指标法得到34%的员工青睐。而对于这些风险分识别和分析方法的掌握,60%的员工认为仅限于风险管理部门员工,认为大部分员工都掌握的仅占23%。由此可见,企业员工熟练掌握风险识别和分析工具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2.2.3控制活动

分别设置了关键业务管理流程的建立、财务预算管理现状两个问题。结果显示:65%的员工认为企业虽然已建立系统关键业务流程,但是仍有35%的员工认为公司的关键业务流程缺乏一定系统性,这说明企业在关键业务流程建设上还有进步的空间。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资金投资量大,因而企业的财务预算尤为重要。但是调研显示,虽然有44%的员工认为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同时也有35%的员工的认为财务预算制定过程不严肃,常常与实际不吻合。由此可见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实施达到一定成效,但是在实际业务活动中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需要进步一完善。

2.2.4信息沟通

分别设置了企业日常风险管理工作进展状况、员工的风险应对能力、企业未来的风险认知三个问题,结果显示:企业的日常风险管理工作做的很不到位,无论是高层向员工汇报风险管理状况还是员工定期提交自身岗位风险状况报告,半数以上的员工对两项日常风险管理工作了解甚微。这也直接导致在面对风险时,56%员工对于风险应对毫无概念,能按章应对的也就只有37%。

3交通企业内控与风险管理差异的比较分析

调查发现,五家交通企业在①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意识;②控制环境;③风险评估;④控制活动;⑤信息与沟通五个方面各有优劣。,就企业针对内部控制管理措施的导入和执行效果进行比较,揭惠管理处做的比较好。而其余的四家企业总体上都体现出尽管有制定措施,但只有个别措施得到实施,而且执行效果普遍不显著的现象。但是通过将两者结合相比较,可知,省汽运集团更优,其次是南粤物流和恒建公司。而晶通下属单位由于在导入上有高达34%员工认为企业没有导入措施,而在措施执行上也有39%的员工认为措施执行没有效果,所以在内部控制措施导入和执行上晶通下属单位情况最差。其它方面不同的企业差别性也很大,限于篇幅略。

4交通企业风险应对措施分析

根据上述交通企业风险产生机制的分析,针对交通企业风险应对提出以下措施:

4.1改善内部控制环境

①完善公司现有的组织架构。②建立系统、完整的管理制度,并确保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和及时更新。③开展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建设。④将风险管控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中,开展自上而下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活动。

4.2建立交通企业风险评估体系

根据交通企业自身特点,制定用于交通企业的风险评估体系。目前在广东省,主要是在金融行业的风险评估体系比较成熟。但是交通企业不是金融行业,它具有其行业特性,所以为应对各类风险,企业亟需建立具有交通企业自身特色的风险评估体系。结合员工自身业务特点,培养员工风险识别、分析的素养。考虑到风险识别、分析方法多样化,针对不同业务层的员工,培训要有针对性。

4.3规范企业风险控制活动

①建立系统的关键业务流程。建立系统的关键业务流程,制定好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②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首先,企业要制定严格的企业资金管理制度,其次,企业要提高企业债务管理水平,最后,企业要设立决策层面和职能层面的预算委员会,改善财务预算管理。③加强建设项目成本和项目过程管理。在建设期,企业需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提高员工的安全管理意识,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而在营运期,则要加强对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做好管理监督工作。

4.4建立企业信息共享与沟通系统

首先要统一风险管理语言,建立一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日常风险管理流程,其次,需建立一个企业日常风险管理信息共享的平台,促进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形成全面风险管理的统一体,而且有助于企业员工能及时了解与自身业务相关的外部信息,在面临风险发生时,能及时作出应对。

4.5建立企业持续监控系统

要求企业要制定一套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风险管理委员会实时监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效果,形成评估报告,对于内部控制体系缺陷及时发现,及时采取矫正措施,从而有助于企业风险管理活动的开展。

企业知识管理的措施篇(4)

水利施工现场一般都为露天环境,条件艰苦而且危险性高,工序复杂,导致施工难度较大,施工人员的流动性较大,使得水利施工企业人力成本投入较大。加上施工的技术复杂,极易发生施工安全问题。

1.2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不强

由于水利工程施工人员的文化素质较低,专业化水平薄弱,使得施工人员对于水利工程的安全施工防范意识不强,导致施工安全问题频繁发生。

1.3施工安全检查方法与应急措施不完善

水利工程不仅工程量大,而且工序复杂、危险性高,对于施工工程进行定时的安全检查具有极大的意义。然而,当前水利施工企业安排的安全管理人员配备较少,检查方法单一,对工程安全管理作用影响较小。尤其是应急措施方面,不仅缺乏专业的应急小组,而且缺乏应急设备,包括防火设备,例如灭火器,也未对应急药品进行合理数量的配备,导致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存在不少。

2对水利施工工程进行安全管理的主要思路及措施

2.1定期开展专业培训课与安全知识教育宣传课

2.1.1定期开展专业培训课根据水利施工工程项目与施工工序及存在的安全施工问题,对施工人员中经验不足、文化水平较低的员工开设有针对性的专业化培训课,从施工技术、施工方法及现场安全防范措施进行培训。由于工程工期长,工作量大,针对施工人员的各类工作任务及项目,对其进行高质量的专业化培训,分别可以通过边开展培训课程边参与工作的方式,与现场施工环境相结合,聘请专业的施工专家指导、点评施工人员,提高其实际施工操作技能。另外,针对工程管理人员,培训课程应当注重对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心理管理等方面进行培训,使得整个培训课程灵活、有效,提高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从而加强整个水利施工工程的安全管理。2.1.2加强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宣传水利施工工程的大工程量、高困难度、长周期,很容易导致工作人员产生疲劳感与倦怠感,进而容易引发施工事故,可见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教育意识的宣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施工工程工作人员主要包括施工企业管理人员与现场施工人员。第一,加强施工企业管理人员的施工安全知识。在对水利施工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施工安全知识宣传时,应当首先对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可以通过聘请相关施工安全专家到企业为高层管理者开展讲座、交流活动等方式,采用实际事故案例、结合相关安全法律法规,提高管理者对施工人员、民工的人生安全责任感。使企业管理层人员树立高度的施工安全防范意识,督促、落实施工安全防范工作,将施工安全防范问题作为水利工程中的首要任务。施工企业可以通过制定相关安全规章制度,由企业高层管理者贯彻安全管理制度,树立安全就是发展,安全就是企业经济效益等相关施工安全理念,严格按照制度落实、监督施工工程的安全防范体系。第二,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在水利工程进行施工之前,管理人员应当对施工人员开设安全知识教育培训课及施工安全管理讲座,提高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防范意识。为了保障整个水利工程的施工安全,施工企业应当首先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从而督促工作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注重保护自身安全,落实好安全防范措施,促进整个水利施工工程的安全进行。

2.2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注重对施工工程的现场安全监管

2.2.1建立水利工程安全监督、管理体系通过建立健全的水利工程安全监管体系,保证水利施工工程的安全施工。一方面,可以通过制定严格的监控制度,对工程设计及招投标项目严格控制、管理,筛选优秀的工程队伍进行水利施工,根据工程项目的规模大小及具体情况,实施水利工程施工准入制与监控制。通过选用合格、优秀的施工工队,为高质量的水利工程提供保障。另一方面,通过设立水利工程安全监管机构,严格按照监控制度,对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安全管理、规范,充分发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在安全监管中的坚实作用,督促全体施工人员及职工都积极参与到安全施工管理之中,真正做到施工安全管理与群众参与相结合。2.2.2加强对施工工程的现场安全监督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是安全隐患存在与发生的最主要地点,因此,必须对施工现场加强监督、加强防范,确保施工的安全进行。第一,规范施工现场的施工技术交接及设备使用情况,通过加派专员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包括定期检查及不定期抽检两种方式,确保在事故发生之前将安全问题彻底排除。另外,对于施工现场中的工程技术交接及工序交替等方面,尤其是安全交接,应当注重采取安全措施,防止在交接工作时发生意外事故,或者交接工作不清晰,导致事后发生灾害事故。第二,通过实施持证上岗制度,严格按照此规定作为施工人员的上岗门槛,尤其是施工过程中的部分专业施工工序,必须对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管理,加强监督,避免发生各项意外事故。第三,水利施工工程应尽量避免熬夜通宵加班,由于水利施工工程本身已经属于规模大、施工难度高的行业,连夜工作极易引起灾害事故的发生。在必须进行连夜加班施工的情况下,必须指派多名安全监管员进行夜晚施工巡视,加强对施工设备的检查,确保施工现场一切尽在掌控之中,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2.2.3注重加强对水利施工工程的安全监管水利施工企业应当构建以工程质量为核心的安全监管体系,通过结合企业的具体施工工程项目与相关安全防范法规,制定完善的安全施工规章制度与安全施工守则,确保施工企业的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得到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及企业的经营效益都得到保证。通过对施工工序混乱、施工责任不明确的施工企业进行整改、规范,应当消除施工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采取防范措施,确保水利工程进行安全施工。

企业知识管理的措施篇(5)

二、在知识管理下加强企业安全管理的相关策略

1.加强对安全知识的运用

企业要分析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安全问题,要把相关的安全知识进行整合分类。企业可以把生产安全说明书、安全建议、以及在实际生产过程的安全经验等这些安全知识相关的资料收集起来,并且把这些资料弄成电子资料,放在企业的安全知识系统中。收集了相关的安全知识,企业的员工需要不断学习这些安全知识,并且把这些安全知识运用到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可以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通过资源共享,加强对安全知识的了解,同时企业还可以利用电子模拟软件和数据解析软件,根据相关安全知识通过模拟来制定安全有效的实施方案[3]。

2.加强对企业安全管理的认识

企业的领导层只有认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才能够根据企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措施,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有条件的话可以通过新闻、广播等方式宣传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提高所有员工对安全管理的认识。企业的领导层要把安全管理的相关认识传达给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部门可以通过交流会、座谈会以及开展相关的活动来加强企业各部门对安全知识的认识。

3.加强培训,建立安全奖罚制度

企业要不断加强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加深他们对安全知识更进一步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对安全知识的创造力,这样可以在生产经营中为员工提供准确的安全指导,保证员工的生产安全。企业还要建立安全奖罚制度,对没有根据安全知识进行生产经营的员工,即使没有造成安全事故,也要给予一定的惩罚,这样不仅可以起到警示作用,还加强了企业员工对安全知识的重视。在企业的安全管理、安全生产经营中有突出贡献的人要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可以增加企业员工学习安全知识的积极性。

企业知识管理的措施篇(6)

现阶段,碍于越加严峻的生产形势,诸多应对措施被重提议案,其中,便包括隐患排除法,作为高效安全对策,该方法印证了工作前期准备的关键作用。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生产制造业的年均事故率可占整体企业的63.5%,这说明了每年都有数以万计厂内人员因工作原因负伤或致死。经常性于企业发生的灾害事故,对社会现象会引起极为不利的影响。一部分原因是企业因自身发展趋势所致,生成较为落后的管制系统,体制的不完善,引发体系崩塌事故,并造成内部雇员身心遭受极大创伤。而另一部分原因则来源于雇员本身,因过于怠慢自身工作内容,造成安全管制意识的遗失,导致灾害事故频发于企业生产内部体系。为此,为改善事态的衍生局势,企业高层应校正内部管制系统,树立公正、合理的楷模姿态,以此来激励社会上依旧存在的缺乏系统性管制行为的以生产为中心的濒危企业。

2安全生产管制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隐患及弊端

2.1缺失安全生产管制的责任感

生产管制行为需要充分理解其根本内涵,源于其内容具备一定的特性。作为高端工作规范,管制人员首要明确自身的工作态度,待工作实质事项应予以职责补充,以此加深与雇员之间的羁绊,仅有通过拉近企业与雇员的心理距离,才更方便实施对应政策,或是弥补措施。但是,作为企业内部系统运营的核心,由安全生产事项所引发的问题屡屡呈现。当下,一部分企业仍然存在安全管制不当,或是其他管制事项映现的问题,主要源于内部系统生产管制行为缺乏规范,并且责任事项落实不到位所致。而另一部分企业则不具备风险评估的基础能力,致使内部系统由原有生产规范,逐步演变至遗失主控制权。而企业雇员不具备基础素养,待安全生产事项的自我意识较差,造成企业安全管制事项呈现停泄。

2.2安管生产事项引发经济危机

风险事项的预测,作为企业前期运营基本准则,其重要性同期紧密关联着系统评估。因此,通常一些大型企业改善内部运营近况的方式,均是采取风险评估,便可恢复自身运营水准,但是,此项方法却仅针对少数大型生产企业的内部管制系统。由于,大型生产企业营销方式较为成熟,因此,诸多细小问题均无法对其产生较大危害。而中小微型企业却与之产生较大差异,源于内部体系尚待完善,在缺失水平管制行为的前提下,较易引发因生产事项所造成的安管隐患。07-09年金融海啸映现,诸多企业频临倒闭,其中尤为08年最为严峻,众多大型生产企业因自身管制不利,造成巨额亏损,许多企业迫于局势所需,改由政府接管,这场金融风暴持续三年,所引发的安全管制问题,非常值得后人深思。

2.3企业生产管制认知较差

碍于部分雇员具备意识诟病,其思想认知的不充分,引发出大量生产设备停车事故。而其中,也存在依靠自身工作经验无法解决的工作隐患问题。停车违章不仅会造成生产体系的整体崩塌,同期亦会带来诸多安全影响,生产措施缺失调理是一方面内容,而另一方面则因规章制定不具表率所致。雇员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被动应对自身的工作内容,其根本问题源于企业内部系统缺乏管控行为。其中,部分指定条例等同书面内容,缺乏实质应用的相关经验。而另一部分,则是企业以口头的方式应对雇员,无法及时、准确的进行措施落实,不仅会造成问题层面扩大,同时也会使问题的危害性得以延伸。另外,因企业缺失一定力度的管制能力,所引发的危害现象数不胜数。政府与个人共同经管的企业更是如此,制定的双项管制内容,仅能执行书面的少数部分,而待安全事项的各项内容却视若无睹,最终引发内部滚至隐患,以及安全问题的呈现。

2.4企业雇员基础素养较低

缺失监管体系的企业,其问题呈现多项化,单一问题引发的负面现象频现于生产现场,但是,自然形成的管制系统同样缺失一定程度的运用規范,其问题同样呈现多面化。伴随科技的快速发展,车间内部现场的维护措施得以妥善衍生,为高效维护现场的生产设备,研究人员制定三项具体管制内容,并将生产体系分为三大类,高端类别、中端类别和底端类别的生产设备,其中,多数企业所用设备介于中端及底端两个体系之间,但是,在体系逐渐完善的当下,雇员自身问题明显增加,一部分企业管理者和雇员拥有共同的盲目思想,其内容主要源于设备的快速进步,认为单一运用精良系生产设备,便可充分保障体系的生产与制造具备高效的安全规范,并且会严重降低安全危害的生成,但是,正是这样的思想往往才是导致危害事故的最终原因。

2.5安全文化所引发的生产管制诟病

将具体的管制事项进行虚化,通常是多数企业的一项诟病,针对雇员培训内容的忽视,或是实质开展培训,却将内容软化,待实质运用期间,缺乏现场实践经验,至此造成了管制文化内容呈现保守态势。安全文化是一家企业经营至今,通过对自身隐患问题内容的不断总结与探索,进而生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其内部架构较为复杂,并且缺乏与安全内容所对应的警示标语,因此,任雇员再优秀亦无法将其内容应用实质,内部体系仅有极少人员通晓其根本意义。当下,标准氛围的安全文化较难形成,而企业内部的雇员亦十分欠缺安全认知。在这样的局面之下,企业较难执行具备一定规范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以及准确、可靠的操纵规范。

2.6过分轻视培训力度

培训具备一定的目的性,但是,却仅有少数企业知晓问题的重要性。部分具备一定生产经验的雇员,通常会自然生成强势心理,严重扭曲现场操作事实,因自身丰富的工作经验,并通晓多种工种的工作内容以及要点,便认为企业开展培训事项,为具备合理依据,以及与之对应的必要性。或是,近年来,学历水平及文化层次较高的企业人才进驻较多,而企业自然生成的逆向心理,认为投资培训内容,仅会严重浪费收入及利益,能省便省,因此,便随之减少了企业入职体系的三项重要标准,并将培训及教育内容予以弱化。

2.7安全措施投入力度不足

经历过内容改版的企业,便保留了一部分短时间内无法察觉到的安全隐患,管制部的精减将是企业经营至今,最为关键的一项重要问题,而此项问题将会因企业内部重要体系的遗失,而不断扩大自身的危害范围,首先,其问题处体现于雇员,因多数企业安管部雇员,同时掌管多项部门内容,因此,在雇员身兼数职之余,便再无精力进行安全内容的监管,而安全项的遗失,将同期严重影响到岗位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主要体现于管制所用资金的投入情况,不论大中型或是小微型企业都具有资金事项的保守想法,尽量在运营期间降低成本投入,已逐步成为当下企业的固有思想。想法生成的主要原因是,多数企业认定安全事项不值得大量资金投入其中,因为,危害内容并不会频频发生,而是阶段式产生,那么,仅需当危害到来,进行资金投入便可。但是,随着危害事项的到来,原本单纯的一项问题将会延伸至严峻。

3安全生产管制工作存在主要问题隐患及弊端的对应整改措施研究

3.1严格落实内部体系安全生产义务

生产进程中,管制问题引发危害十分严峻,因此,基于生产管制问题,为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应优先针对问题对应点进行详细探讨,并通过问题重点,进而制定相关管制措施,以此保障内部系统运营安全标准。严格贯彻生产系统根源理念,并随之加强落实管制义务基本轨制。企业初设规模不会涉及管制事项,但随着体系不断完竣,各项制度随之成立。完善其中每一项制度,均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成立规范化管制部,于此时显得颇为关键。其目的重在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并通过结合企业近况的主要内容,待急需投入的措施或政策予以执行。多项制度同期开展,伴随而来的是诸多问题的呈现,因此,管制部应针对问题的危害及严重性,待问题事项给予解决,以此高效提升内部系统安管力度。

3.2严抓基础内容管制行为

经多数企业实践内容表明,在提升力度的同时,体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措施得以加强,其应用目的也更为明显,雇员安全认知得以提升,各个层级的领导者也获得了责任感。具备优秀运作水准的企业,其基础内容并非不断加强人员管制行为,而是通过行为模式思考领导者的思想方针,运营轨道一般是由领导者所指定,而雇员仅是遵照条例的基本内容,去执行或是实施措施,其本身并无过错。只要依据详细的制度编定,并对不同级别和层次的人员或对象进行分析,而后根据内部系统评定基准执行集成式一体化考察,便可及时发掘到内部体系的近况问题。待雇员管制疑问,企业可参考如下内容:其一,快速建立审核基准,设定明确的奖罚条例,以此激励或是提升雇员的使命感。其二,多数研究人员透过内容实践,得出义务可加强企业待问题事项的详细定位,并更易实施与之对应的安全措施。

3.3加深风险评估印象

现如今,管制危害存在一定程度的潜在问题,这些问题无时不刻不对企业运营产生着危害及影响。潜在问题包含三个层面的主要内容,其一,危害内容并非刻意呈现,而是通过体系生成,逐步渗入内部系统,并通过系统诟病内容,从而对系统产生威胁或损害。其二,潜在问题等同风险事项,因此,不论雇员或是管制人员都应该针对风险评定方式有一个概况了解,以便危害发生,救治措施的及时执行。其三,通过实践措施内容,加强雇员及管制者待风险事项的印象观,其目的在于缩减问题危害等级,以便及时实施对应措施,降低危害延伸几率。评估即是预测、分析、探讨及总结事项或内容,以便更为准确的施以补救措施。

3.4开展具备安全意识的培养工作

首先,雇员应具备安全思想认知,针对雇员思想内容的教育,囊括三项重要方式:其一,单一思想认知教育。其二,通过部门制定安全方针,开展雇员基础常识教育工作。其三,以培训方式为引导,使雇员深入了解安全与生产之间的关联性。其次,雇员的法制内容教育,法制教育包揽四项方式:其一,运用专业培训手段,使雇员深入了解安全常识下的法制法规。其二,透过教育课程,使雇员明确内部劳动纪律。其三,劳动纪律作为基础,制定生产期奖惩制度规范。其四,使雇员明确与安全关联的国家刑法。并且,雇员理应具备安全技术知识,技术知识包括:其一,一般产线下技术常识。其二,一般安全措施下技术常识。其三,规范产线下卫生常识。其四,一定规范安全措施下技术常识。最后,雇员的安全技能教育,技能教育包含:其一,安全措施操纵技能。其二,安全措施防护技能。其三,安全措施應急技能。其四,安全措施避险技能。其五,安全措施救护技能,具体内容详见表1。

3.5营建企业文化底蕴

营建完善化的规章制度,透过经济内容献身说法。定期为雇员量身制定,可提升其素养的教育课程。内部体系构建党建体制,以此充分提升雇员思想水准。同时兼顾文化事项以及效益利润,以阶段性开展的知识项竞赛,来加深雇员的生产实践操作水平。连续违反三项规章制度的雇员,应予以开除。讲堂会议企业领导亲自讲解,企业文化内涵,并给予内涵内容,讲述企业发展至今所遇到的内部管制系统诟病,以此告知雇员安全常识对企业的重要性。通过不断进行完善的规章和制度,逐步建立起具有良好氛围的全新企业运行轨道。

3.6创新产线安全管制模式

管制模式种类丰富,碍于企业实质情境,不可一一进行实践,但是,如若不通过实践内容,确实无法准确了解到各项管制规范的具体功用。那么,首要明确规范的内容,以及应用基准,多数企业以预防隐患为主,那么选取防御性较强的规范,予以实行。其次,通过待危害事项的不断总结,运用自身的掌握经验,并借助内部载体,开展产线基础工作内容。最后,伴随着安全事项的深入,培训教育的重要性随之显露,将教育内容带入产线生产工作之中,并告知雇员经理论知识,开展自身工作内容,从而逐步建立企业内部安全体系的完整管制模式。

3.7隐患排除法加以云应用

批量施加隐患排除法,以此全面排减体制内部的系统隐患及弊端。企业生成问题需要较长的流程,期间可通过施以适当的隐患排除,缩减问题产生的危害范围。云应用法则既是针对隐患事项的整治,同时也是整改企业内部安全系统的重要措施。现阶段,大型企业应用该系统的范例众多。排除法于早期应用期间,其内容相较闭关经营十分类似,其核心均是针对系统内容的整改,但是,如今看来,排除法可是说是闭关经营的一个全面进化,其内容相较后者更為复杂,也更具深度,整改内容也更为完善。云应用排除法后,方案所达效果也更加符合企业管制规范。

4结束语

安全生产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永久主旨,适当地应用管制方法,能够使企业收获更高的经济收益。为保障雇员生命安全,创新内部系统安全管制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企业经营期间,领导者应根据现实需求,为企业不断注入新的营销理念,并同时阶段性的投入安全措施,以科学、规范的方式为雇员营建更为优质的生产条件。在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中,“管制”一词占据较大版面。大型企业,其内部空间管制相对复杂,但仍可根据其系统特性,待管制方法进行研讨、分析,并于后期基于管制对策。管制困惑经由管理弊端引发,可伴随对策措施的精确应用,待问题事项以逐步解决,并通过自身所获经验,及时给予隐患处以确凿的维护措施。

参考文献:

[1]胡晨光,张静,等.影响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培育的不利因素及对策研究[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7,15(01).

[2]樊东坡,程伟.现阶段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7,26(Z2).

[3]孟双龙.企业承包商员工安全环保培训教育存在问题及改进对策[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7,19(02).

[4]王泽成,张仁锋,李宛凝.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现状与对策[J].南方农机,2017,48(01).

[5]李永芳.铸造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SH铸造公司为例[J].会计师,2017,16(01).

[6]徐广义,李敏,等.浅谈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对策[J].化工管理,2017,13(02).

企业知识管理的措施篇(7)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中利益主体的权利意识不断觉醒,知识产权的概念己深入人心。国际型企业越来越多,其利益己经不限于国内,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巨大投资,使这些企业只有通过全球市场才能回收,各国商业秘密保护的政策、法律直接影响这些企业的利益。商业秘密保护从而成为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谈判的重要内容。WTO中的TRIPS协议第7节“对未披露信息的保护”第39条规定了商业秘密权利人有权禁止他人搜自披露、获得或实施其商业信息、技术信息。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知识产权法协调方面必须遵守TRIPS协议的所有条款。

近年来,侵犯商业秘密权的纠纷案件日益增多。一旦商业秘密失“密”,就进入公知领域,权利人无法收回其商业秘密,损失将无可弥补。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成为每个权利主体所关注的问题。采取怎样的措施保护商业秘密是恰当的,一旦出现侵权纠纷,是否可以寻求并实现法律的救济,对企业来说,不仅仅是个法律问题,对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我国目前的商业秘密纠纷中,许多企业因对自身的经营秘密管理失当,造成不可追回的巨大损失。

一、商业秘密及构成要件

商业秘密一般包括独特的配方、图案、设计、工艺流程、销售方法和信息资料等。商业秘密的持有人与不知道或不使用它的竟争对手相比,处于更有利的地位。所以,商业秘密是在现代市场竟争中获利的重要条件。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第3款明确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从该定义可以看出,构成商业秘密必须具备三个要件:1秘密性,即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不为公众所知悉;2具有经济性或实用性,能为权利人带来实际的或潜在的经济利益和竟争优势;3权利人采取了适当的保密措施。所谓适当的保密措施,是指权利人根据不同信息的特点或特性,采取的能够有效地对该信息进行控制和保护的措施。经营者是否采取了适当保密措施,是判断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是否存在的一个标准,也是寻求法律保护的前提。

二、企业商业秘密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商业秘密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因商业秘密具有秘密性、价值性、保密性。商业秘密保护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涉及面广,直接关系到人的因素,这给保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从当前看,一些企业的商业秘密保护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保密意识不够强。一些企业管理者对商业秘密保护重视不够,员工对商业秘密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保密意识不强。在对外交流、对外发表文章提供宣传材料时无意泄密。一些员工在商业秘密保护的认识上存在误解,认为商业秘密只跟高科技联系在一起,存在企业没有什么秘密可去保护的思想一些员工对商业秘密的区分还存在差距,分不清哪些是秘密,哪些不是秘密,哪些该保护,哪些不必保护。个别员工大局意识差,认为企业秘密事不关己漠不关心,听之任之,甚至有人因个人利益的驱使出卖企业秘密,损害了企业利益!

2.保密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一些企业还没有形成规范的商业秘密保护组织体系没有健全的保密组织,缺少系统的保密机制。在划分保密范围,界定保密事项和商业秘密的确认方面还存在差距。

3.保密措施有待进一步强化。一些企业虽采取了一定的保密措施,但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外来人员管理不够规范;二是网络信息防范措施还不够系统;三是对企业内部员工的保密管理手段还比较单一等等。

三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的对策

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应着重在教育引导、健全机制、强化措施等方面下功夫。

3.1明确企业商业秘密的内容,确定商业秘密的等级。

企业商业秘密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它涉及企业大量的未公开的情报资料。企业对这些情报资料首先要“心中有数”。而企业的情报资料并非都属于商业秘密,属于商业秘密部分的也有主次之分、重要与非重要之分,企业应当对商业秘密进行分类,确定商业秘密的等级。具体地说,可将本企业的商业秘密分为最重要的或者关键性的、核心的商业秘密,重要的商业秘密,一般性的商业秘密和其他商业秘密。历来被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商业秘密的未申请专利的技术发明、独家生产的产品、工艺流程,以及具有特殊价值的机密情报资料,重要的商业秘密如图纸,商品的具体设计、研究、开发技术的工作文件,企业综合性内部注册,实验数据,一般性的商业秘密如财务、会计、法律及有关保安方面的情报资料,销售、采购、政府征购、客户及公司计划等情报资料。

3.2保护好企业商业秘密,必须加强保密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企业职工是否具有保密意识,能否自觉遵守保密制度,是保护商业秘密的前提。企业只有坚持开展保密宣传教育,不断增强职工的保密意识和法制观念,才能有效防范商业秘密被侵犯。

开展保密宣传教育的方式很多,可以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充分利用简报、广播电视、编发材料、办培训班等各种形式进行,并把握好教育的经常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育内容上,既要加强保密知识、保密法规、保密案例教育,又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爱厂敬业教育,使职工不断提高对保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保护商业秘密的自觉性。增强干部职工的保密意识,我们坚持抓好三个方面的教育:

一是保密形势教育。教育职工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靠自己的优势在激烈竞争中生存的。公司把报刊上失泄密案例整理印发给职工学习,使职工在一个个失泄密案例造成的重大损失面前,受到震动和教育,从而不断强化保密意识。

二是利益关系教育。使职工认识到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保住企业的优势,才能保住企业的效益,最终才能保住自己的“饭碗”,从而把保护商业秘密变成职工的自觉行动。

三是保密知识教育。让人员既自觉保管,又知道怎样保密。组织人员学习掌握保密知识、保密法规、增强保密工作能力。通过开展灵活多样的保密教育,进一步增强了职工的保密观念,为保密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3.3保护好企业商业秘密,必须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完善的保密制度,不仅是企业采取的合理保密措施的直接体现,同时也证明企业秘密的存在。一个企业制定保密规章制度,将职工对企业的忠实义务明示化,既使职工有了行为准则,也有利于实际工作中遵照执行和在诉讼中举证。因此,企业必须注重保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保护商业秘密的各项制度,规范商业秘密的管理。

企业保密规章制度,至少应当明确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商业秘密的范围、商业秘密的管理者及责任商业秘密载体管理、商业秘密的申报与审查、商业秘密的保密义务和处罚等等。我公司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制订了三大类制度。第一类是指导人员如何做好保密工作的基础型制度,包括保护商业秘密规定、商业秘密业务部门负责制,以及领导保密责任制和保密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等;第二类是明确各业务系统保密范围的单项型制度,包括经营管理、科学技术、计划信息、市场运作等15个方面的商业秘密范围和密级的具体规定;第三类是规范具体工作方法的操作型制度,包括内部文件资料管理和回收办法、商业秘密印章使用办法以及泄密处罚办法等,使商业秘密保护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制度制定出来后,必须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由于保密工作难以同其他管理一样能见到直接的经济效益,因而在一些单位、部门仍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在此情况下,企业保密主管部门,就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约束机制,督促检查各项保密制度的落实。我公司坚持对单位、部门进行保密检查,查组织机构是否健全,查制度是否落实,查设施是否配套,查有无失泄密问题,以及是否采取了补救措施等。检查后在有关会议上进行通报,落实奖惩促进了各项制度的落实,及时消除了失泄密隐患,确保了商业秘密的安全。

3.4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泄密防范。

首先,加强商业秘密确认,划定保密范围。一是建立商业秘密确认保护机构按照保密法规,根据企业开发,受让或通过其他合法渠道取得或掌握的未进入公知领域的技术秘密、经营秘密、交易秘密等拟定保密范围;二是由业务部门根据各自业务特点对照保密范围,提出具体的保密事项,按程序由部门领导签字、保密确认机构提出意见、业务部门根据意见做出调整、并报请登记、核准、成为正式的保密事项。同时根据确认的保密等级制定相应的保密措施;三是加强要害部门、部位的确认,对部门(部位)列为要害部门(部位)管理。根据商业秘密事项产生、制作、储存、传递、使用的流程环节,确认保密等级、制定相应的保密措施,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重点管理。

其次,加强对员工的管理。资料显示约有80%的商业秘密是被员工跳槽时带走的。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以及每位员工掌握秘密的程度,在劳动合同知识产权权利归属协议或保密协议中,与完成、使用、实施、掌握、接触该保密技术或者经营信息的员工或相关人员订立保密协议或保密合同,约定保密范围、种类、期限、方法、补偿和泄密责任等,明确泄密应负的法律责任。协议或合同可规定关键岗位员工调离原岗位或离开企业后,在一定时期内不得从事生产经营相同的业务,也不能直接或间接帮助同行业使用企业的商业秘密谋利,同时对重要岗位的专业技术技能人员可考虑实行特殊的分配政策除了一般的奖励之外还可以对新产品的开发实行提成奖励,提高其工作和保密积极性,最大限度地留住员工,以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员工的管理。

第三加强现场管理。一是重视现场秘密的保护,制定和落实管理办法,规范对重点保密部位内外部人员的进出管理,加强外来人员在保密部位拍照录像,实地查看和资料查阅的管理,以防范泄密;二是加强网络信息保密。在现有防范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计算机网络的管理,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系统及机密材料查阅登记系统,采取加密、认证等措施提高机密信息的安全性;三是加强办公过程中的秘密保护。以制度等形式规范信息外报审批程序,加强对外宣传、信息披露等环节的管理及对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学术交流材料的审核把关。加强对技术文件的保管,注重对废旧资料等载体的管理,防止商业秘密外泄。

第四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对于侵犯企业商业秘密的组织和个人,企业要利用法律手段,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一旦发生商业秘密泄露事件,要及时收集证据,采取有效措施,使侵权企业和个人立即停止侵权,避免给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要区别不同情况,依法维权,根据侵权之前企业与侵权人签订合同与否,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采取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的方式解决。对仲裁解决不服的,向人民法院,对于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侵权的,可采取向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诉的方式,请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采取强制措施制止侵权行为,并要求赔偿损失;或者根据情节向当地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查处,向法院提讼,追究责任,要求赔偿,以法律的手段使企业商业秘密得到保护。

总而言之,重视对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加强保护意识,提高保护能力,会给企业减少很多不必要是损失。

参考文献:

[1]冯晓青.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的实用策略.企业活力-经营谋略.

企业知识管理的措施篇(8)

(一)税务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

虽然建筑行业的发展势头迅猛,但是建筑施工企业也随着增加,因此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也就使得建筑施工企业在一些方面上要通过降低利润空间来得到建筑项目工程,这也就导致施工企业的利润减少。施工企业受到利益的驱使,其纳税观念淡薄,缺乏纳税的积极性,因此税务风险的防范观念更加淡薄。一些施工企业甚至没有建立税务风险管理机制,一些企业虽然建立了税务风险防范机制,但是其机制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说没有建立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使税收管理得不到系统和正规的管理;还有一些施工企业虽然设立了税务管理部门,但是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税务风险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另外施工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部门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没有建立税务风险管理机制或建立了风险管理机制没有系统专门的管理,以及管理人员技能上的缺失,这些原因使得税务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没有建立税务风险预警机制建筑施工企业的税务机制不仅只是对税务的管理,还应该对税务风险进行防范,其中税务风险的防范是以预防为主,因此施工企业因应该建立一个风险预警系统。就目前施工企业的发展现状来说,大多数的施工企业都没有建立税务风险防范机制,企业对税务的风险识别以及税务风险分析就不能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也不能做出相应的措施去解决。建立税务风险预警不仅能及时发现风险,还能在企业进行投标之前对该工程进行风险评估,而不是在风险发生后才采取措施去补救,这对施工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建立风险预警系统使企业能够有效预防税务风险,并能及时采取相关措施来解决,能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税务风险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

税务风险管理监督的主要部门是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一些建筑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的机制并不完善,使得其审计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审计人员的职能也不能正常发挥,审计权力的行使也缺乏依据。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企业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繁多,但是其只重视财务和管理等方面,忽视税务管理,对税务风险管理的意识不强。税务机关在对企业的税务进行检查时,审计人员并没有深入,只是将其敷衍了事,应付检查部门,使检查过关就是他们的目的。审计人员在税务机关进行检查时,也没有重视其中的经验,使其在税务管理中缺乏有效的意见,并且在对税务风险管理进行监督时,没有提出有效建议和防范措施。

二、关于建筑施工企业税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增强企业员工的税务风险管理意识

要想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税务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施工企业就要重视税务风险管理,并将税务风险管理知识向企业员工普及,使企业员工的税务风险意识增强,才能有利于税务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企业应该增加对员工税务风险管理知识的宣传,或者让专业人员开讲座让员工了解税务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和重要性。施工企业在构建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时要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制定,为之后的税务管理工作中能够做到有法可依。管理者在增强税务风险管理意识时要起到带头作用,并且利用手中的权力将税务文化引入企业文化建设中,使其成为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通过对税务风险管理知识的宣传以及开展相应的讲座,来增强企业员工的税务风险管理意识。

(二)建立税务管理机制进行税务管理

税务风险管理是在税务管理机制下进行的,所以企业要建立税务管理机制来对税务风险进行管理,另外企业要在税务管理机制下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切实将税务中的责任落??到部门的每个员工身上。因为企业税务问题较为复杂和繁多,所以企业还要配置专业技能强和综合素质高的管理人员来对整个部门进行管理,并对企业中的税务工作进行指导,部门中的工作人员相互配合,共同工作,才能有效地防范建筑施工中的税务风险。从这里就能看出建筑企业建立税务管理机制的作用了。只有建立一个有效的税务管理机制,使部门中的工作人员相互配合才能有效地防范税务风险,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建立税务风险预警体系

上文就已经提到当前的建筑企业缺少税务风险预警体系,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企业没有意识到税务风险预警的重要性。因此企业首先应该重视税务风险预警的作用,并且要建立一个健全的税务风险预警体系。健全的税务风险预警体系不仅可以加强对风险的事前控制,还能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且减轻风险所带来的伤害。在工作人员对企业的税务风险进行评估时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包括企业项目特点和行业风险等,还有在评估时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评估,要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控制在企业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并且在风险发生后,要有相关的解决措施来降低该风险为公司带来的损害。

(四)加强对税务风险管理的监督力度

企业在建立好税务风险管理机构之后,为了保证税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就要加强税务风险管理的监督力度,切实保证责任的落实。加强对税务风险管理的监督对于税务风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的发现,工作人员将其及时解决也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企业要重视税务风险管理的监督工作,并且根据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防范税务风险的措施。要想监督的力度加强就需要企业建立一个健全的监督体系,对税务工作中的环节进行监督,还要强化税务风险管理的内部监督。审计部门在监督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企业要提高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并且对于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能力水平都要提高,在税务检查部门检查完后,要学习其中的经验,发现自身税务风险防范中的不足,并且能为税务风险的管理提出有效的建议,这不仅能促进税务风险管理工作,还能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企业知识管理的措施篇(9)

能源企业作为资源指向型企业类型,普遍存在着布局分散、固定资产数量庞大,以及企业内部层级较多等特征。从这一角度来看,极易产生企业内部管理上低效率现象。为此,如何通过优化企业经济管理措施来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便成为企业管理层需要直面的问题。

从现有文献的记载中可得,诸多作者往往将问题的解决措施集中在内控领域,期望通过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信息化平台建设来实现企业效益的提升。诚然,这种内控措施具有普遍的适用意义。但却难以在事业部制结构下的企业中,充分发挥出应有的绩效。道理很简单,即企业的特征使然。为此,还应在财务管理的配合下,建立起财务管理与企业内控相契合的态势。从而,这也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在要求

如何优化企业的经济管理,还应首先对其内在要求展开考察。为了便于分析问题,这里需要将其内在要求收敛于组织资源范围内来考察。因此,内在要求可概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在要求

从组织资源的角度来看,人的要素是最为关键的,惟有提升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企业生产的顺利实施。包括当前所倡导的全面质量管理,也需要在全员参与下来实现。为此,这里的内在要求就体现在提升员工的岗位意识方面,而在岗位技能上其实已是应有之义了。另外,在定岗定员上也应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物力资源管理的内在要求

物力资源主要以生产设备的形式而存在,其体现为企业的固定资产。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涉及到资产采购、使用、维护等多个方面。其中,面对企业特有的组织结构特征,在固定资产使用上普遍存在着粗放的现象。这种现象又可能导致企业在未能充分发挥其功效的同时,增大资产采购意愿。因此,针对这一点需要引起重视。

(三)财力资源管理的内在要求

从企业作为经济性组织来看,需要建立起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人力和物力资源为两翼的企业管理模式。然而在长期的生产导向惯性思维下,似乎并没有完全遵循资金管理的效益性原则。从而,新时期它应成为企业经济管理的内在要求。

二、要求驱动下的措施分析

根据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在要求,如何建立起有效的经济管理模式,则成为这里需要回答的问题。具体而言,这里主要针对分公司内部经济管理进行考察。

(一)企业财务管理应发挥约束作用

企业财务管理所发挥的约束作用,主要从资金监管上发挥出来。分公司财务部门通过对各二级帐户进行资金监管,将有效把握资金的流量和流向。对于有效把握资金而言,则需要严格把控各原始凭证背后经济事件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同时,针对固定资产采购之需的资金预算环节,也能有效的增强资产采购的合理性,并能通过资金审批程序规制业务部门可能实施的机会主义行为。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应该建立财务人员全程参与资产采购活动。

(二)企业内部控制应承担组织功能

企业实施内部控制主要通过组织、制度、信息平台等三个要件来进行。其中,组织管理和制度管理成为了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传统行为,将信息平台纳入其中则加强了跨部门之间的联动效果。从上述模式来看,可统一理解为内部控制承担着组织功能。然而,这种基于权威式管理的效果,在缺乏财务管理配合的情况下将难以做到精细化。因此,在进行内控组织设计时可考虑建立以财务部门为核心,其它部门为圆周的同心圆结构,并伴以各部门之间的人员交流机制来实现组织功能的正常实现。

(三)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形成融合

如上图:三者融合的示意图

以对物力资源进行管理为例。随着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必然时常面临着生产设备升级换代问题。从而,公司财务管理在资金配置方面则可以建立起有效的约束和监管机制。实践表明,固定资产重置因其生产设备的专用性因素,将导致财务部门与生产部门、总公司与分公司间形成信息不对称现象。为此,强化资金控制则成为解决信息不对称的较好办法。当然,建立这种融合机制的物理平台则是ERP系统,这样一来便能在资金约束的基础上增强岗位人员配置的合理性和效益性。

三、措施分析下的措施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措施分析下,企业经济管理措施可构建如下。以下,仍侧重于对分公司环境进行考察。

(一)会计人员岗位意识的提升

已知企业经济管理的专业性越来越强,从而首先应提升会计人员的岗位意识。这里的岗位意识,更加突出他们的学习意识和团队意识。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文化,营造会计人员自主学习和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因此,应通过制度安排推动团队人员间的业务交流。同样,业务交流应突出个体的工作心得体会,以及对团队发展的愿景。前者能形成直接的知识外溢现象,从而提升组织的知识存量;后者则能在团队成员间形成心理暗示,有助于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这样一来,便能为资金预算提供专业知识支撑。当然,岗位意识的提升还表现在推动会计人员与各职能部门人员进行交流,从而获得各部门经济运行中的第一手资料。

(二)建立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机制

正如上文提出的,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体现为企业的成本中心。这一地位就要求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应对成本的控制程度进行评估。从资金使用上来看,则体现为应对其的使用效益展开评价。因此,建立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机制,便成为必然。这里须注意一点:应着重考察资金使用的机会成本。

(三)建立与企业各职能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

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企业核心环节,应建立与企业各职能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这不仅是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作为成本中心的地位使然,还是企业财务目标管理的内在要求。并且,企业还应建立各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通过对各部门管理者正式与非正式协商渠道的建立,强化企业资金监管意识和力度。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笔者无意穷尽涉及主题的所有措施,但仍在独特的视角下对问题进行了探讨。

四、小结

本文认为,企业传统的经济管理措施尽管具有普遍的适用意义。但却难以在事业部制结构下的企业中,充分发挥出应有的绩效。因此,应通过建立财务管理与企业内控相结合的模式基础上,完成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最后,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董轩龙.搞好煤矿安全培训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J].中国培训,2011(10).

[2]郝光华.实施“人本管理”增强企业活力[J]. 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1(8).

企业知识管理的措施篇(10)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3-000-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致力于从品牌的角度提升自身的影响力,逐步以现代营销方法进行企业管理,不断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将客户满意度纳入到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中,真正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实际的客户关系管理措施。然而,由于现代营销意识认知的不足,我国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的客户关系管理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其具体体现在对客户关系的认知不足、企业品牌塑造与客户关系存在认知漏洞、客户关系管理与产品质量提升存在意见不一致、客户与企业互动存在信任危机等方面。

一、企业发展中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

(一)客户关系管理的研究

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客户关系管理主要分为管理理念、管理含义、驱动因素、分类管理等四个方面。首先,在激烈的市场经济时代,竞争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条件,很多企业为了寻求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致力于与客户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第二种为企业与客户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进而企业通过提升管理效率,兼顾于对客户关系进行处理。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对客户关系管理体系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客户的分类问题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二)企业发展与客户关系管理的关系梳理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的品牌塑造一直与客户关系管理互为相辅相成的依赖关系,良好的客户关系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影响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可以得到提升。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克罗鲁斯认为:“如果仅仅从客户关系管理的角度分析而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通过客户的认可进而得到最终的形成与体现。”客观而言,以一种互动的研究角度看待客户关系管理问题有利于企业将产品与服务在市场中得以体现,有利于客户真正参与到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进程中,将自身的诉求真切反映到企业的产品与服务中,这同样也是本文对企业发展与客户关系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

二、企业发展中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科学客户关系管理认知

近年来,虽然我国一些企业与国际大型企业在企业发展规模、产品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小,但在一些企业管理理论与方式上仍然存在一些认知误区。例如:对于客户关系管理而言,一些企业未能从管理的角度认知客户关系,仍然以传统的企业发展观念看待客户关系问题,认为客户关系不需要进行关系,只需要进行塑造。从短期效益分析而言,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在短期内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市场地位等达到一定的市场规模,但长期以往,通过前几种方法则会对客户对企业发展所可以做出的贡献达到很大的制约,进而既浪费了企业的发展资源,又失去了企业的独特优势。综合分析而言,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企业在客户关系管理上存在的认知误区。

(二)忽视流失客户的管理与识别

客户关系管理中主要分为潜在客户、预期客户、现实客户、流失客户等四种客户类别。在我国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潜在客户、预期客户以及现实客户在管理手段上差距较小,而在流失客户问题上不仅管理手段较为落后,在识别能力上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忽视流失客户的管理与识别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方面为企业流失客户管理体系存在诸多制约性因素,特别体现在流失客户群体划定上存在管理条件不足,管理上制约因素较多。第二方面为企业流失客户的识别条件不充分,具体表现在流失客户的表现因素、识别方法、健全条件等方面。第三方面为对企业流失客户的具体应对策略较为滞后,很多策略在实施上不仅认知落后,而且相应的实施阻力较大。

三、企业发展中客户关系管理主要完善措施

(一)正确认知客户关系管理问题

通过不断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正确认知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问题,不断推动企业自身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科学的客户关系管理的认知区别具有非常重要的思想引导作用。首先,企业要明确服务客户的意识与认知标准,最为重要的是拥有“客户至上”的企业文化精神,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客户关系管理问题上采取独特的措施与方式。只有客户感受到企业服务质量的提升,企业优质服务才是真正获得市场的认可,这一标准应当在客户关系管理体系中得到体现。

(二)重视流失客户的管理与识别

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中,任何企业的发展均需要以社会为基础,要不断改革创新,加强与顾客的沟通,避免过多的流失客户给企业与客户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以一些企业为例,如果企业的服务性标准较高,则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强调企业服务的重要作用,进而体现出企业对客户的重视与关注。并且,这些的流失客户群体会对企业发展带来极大的损害,同时也会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阻碍。重视流失客户的管理与识别主要措施为进一步总结企业的客户服务文化的精髓与发展要义,对企业的客户服务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标准提出更为具体的解决与应用措施,可以对流失客户群体从企业自身经营的角度进行概念上的定义。同时进一步健全客户关系管理制度。在制度的完善中加强对流失客户的关系管理和识别。

四、小结

企业的发展与客户关系管理存在多方面的内在联系,企业发展要遵循一定的过程和途径,要循序而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同时,对于企业客户关系管理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结合自身情况,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与步骤。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建设上真正达到企业所要求的长期发展标准。

参考文献:

[1]谭新政,褚俊.商品售后服务管理与评价研究报告[J].商品与质量,2012,41:8-32.

企业知识管理的措施篇(11)

一、对现行商标战略保障措施的评析

所谓商标战略就是通过提高商标创造、管理、培育、运用和保护能力,培育更多的国内外知名品牌,提升商标的附加值和商品竞争力,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至目前为止,我国商标拥有量居世界第一,是名符其实的商标大国,但却不是品牌大国。“根据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统计,全球品牌中名牌的比例不足3%,但市场占有率高达40%,销售额超过50%,计算机软件等个别行业甚至达到90%”。可见,品牌对于企业扩大规模,占领市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现有的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品牌为数不多,这显然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所以实施商标战略对于我国来说非常必要。国家工商局根据目前我国商标的发展状况,制定了商标战略的规划。但是商标战略的贯彻需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保障措施,否则就是一纸空文。目前现有的保障措施对商标战略的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商标人缺乏有效管理机制,商标中介服务组织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003年国务院取消了“商标人资格核准”和“商标组织设立”两项行政审批。随后,我国商标机构和商标人的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截至2009年9月1日,全国已有5756家商标机构在国家商标局备案。虽然商标机构和人的增长为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其出现的问题却更加令人担忧。我国的中华商标协会是国家工商管理总局下的事业单位,是商标机构和商标主管部门沟通的桥梁。2008年中华商标协会下设商标管理分会,专门负责商标的注册管理和监督。但是行业协会却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行业协会权威性不足,其行业规定对商标人和商标机构没有约束力。现今商标行业鱼龙混杂,环境恶劣,具体表现为:商标人业务素质低下;缺乏诚信,欺诈;商标机构社会评价低;同行业恶意竞争等。从表面看是这些问题是由商标人素质低下造成的,实际上是商标人的诚信和管理缺乏制度保障。

第二,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机制与现实需要相错位,不能满足商标战略的需求。

知识产权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包括与技术创新和品牌创建有关的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运用、保护等。这就要求知识产权人才必须具备多学科的背景知识和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也就是说知识产权人才应该是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然而,我国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与现实相错位,不能满足现实需要。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人才知识结构单一;知识产权学科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复合性的学科,涉及法学、管理学、经济学以及理工科等多种学科。然而,现在多数高校都将知识产权学科归属于法学。在这种背景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法学功底虽深,但缺乏经济管理和理工科类的知识。在现实工作中,很难满足商标创造、管理、运用的需求。二是应用能力欠缺;知识产权法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这门学科的真谛。但是,高校大多注重对于知识产权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于专利申请、审查,商标注册、保护等实务知识的教育。所以目前绝大多数人才实务操作能力欠缺,面临工作任务时往往力不从心。

第三,政府的过度奖励措施引发商标保护中的异化现象,妨碍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

商标战略出台后,各地方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当地企业申请注册商标,落实商标战略。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在短时间内创造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采取了重金奖励驰、著名商标的政策。例如,江苏省对于获得驰名商标的企业设立了驰名商标专项基金,对于获得驰名商标的工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分别奖励50万元和30万元。随后,苏州、无锡、连云港等地都出台了对于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和知名商标的奖励政策,希望通过奖励来激励企业争创驰、著名商标。但是驰、著名商标是市场赋予企业的荣誉,是消费者对于企业经营和商品的认可。市场才是企业能否获得驰、著名商标裁判者。政府过度的奖励是对商标认定制度的干预。在这种物质的诱惑下,有些企业不惜制造“侵权者”,假借“侵权者”在不相同、不类似的商标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侵犯其“合法权益”为由,请求司法机关认定其“驰名商标”。这种行为严重干扰了驰名商标认定制度,扰乱了国家司法机关的工作。不可否认,在商标战略实施初期,适度的奖励的措施对调动企业创牌的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决不能将其作为实施商标战略的至胜法宝,否则将违背法律对商标权保护的初衷,商标战略的目标也无法实现。

第四,政府各部门协调机制失衡,导致决策依据缺乏准确性和科学性。

商标战略实施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工商部门牵头,部门协作的作用,形成联动机制。可在实践中各部门协作却无法落实。笔者通过商标战略课题调研活动发现,不少地方工商部门在推进商标战略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企业经营情况和经济发展数据很难获取。目前,工商部门只是对企业注册商标的数量进行统计,而反应企业经营情况的数据如产值、利税则由当地统计局、税务局以及经信委等部门负责统计。实践中,由于缺乏部门间合作与协调机制和数据交换机制,导致一些基础数据难以获取或获取的数据不准确。数据是反应经济发展状况的晴雨表,也是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依据。若以不准确的数据为参照,那么制定的政策就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真正需要。这一问题看似不大,却反映了各个部门在落实商标战略时缺乏协作性,难以形成合力。

二、落实商标战略保障措施应遵循的原则

(一)政府引导原则

首先,政府是商标战略的制定者和推动者。2009年国家工商总局《关于贯彻落实<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 大力推进商标战略实施的意见》明确商标战略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组织实施计划。随后各地方政府根据地方具体情况和发展现状,制定政策措施,推进商标战略。在此进程中,政府始终承担着战略制定者和推进者的角色。其次,政府是商标战略的宣传者。政府为实施商标战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采取措施提高企业的商标意识,调动企业申请注册、运用商标的积极性。因为商标战略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再次,政府是实施商标战略,尊重和保护商标权的模范代表。政府的带头模范作用对企业和公众有着良好影响和示范作用。反之,若政府不尊重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社会公众就会对政府的政策产生怀疑,降低对政府的信任度。最后,政府还是实施商标战略的监管人和执法人。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中,政府都是知识产权市场的监管人。政府通过打击假冒等商标侵权行为,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利,维护公平竞争的良好秩序,为商标战略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总之,政府在商标战略中担当着引导者的角色,是商标战略制定和实施的权威机构。制定战略纲要为商标战略的实施指明方向,采取政策组织实施,对实施进度进行监督,政府的职能贯穿商标战略的全过程。所以政府引导原则是实施商标战略的基本原则。

(二)企业主体原则

虽然政府是商标战略的制定者和推进者,但是商标战略的主体并不仅限于政府,主要是市场中的企业。《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在战略重点第二条中指出要“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 推动企业成为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的主体”。商标是商品区别的标记,商品是商标的载体,商标必须附着于具体的商品上才能体现其意义和价值。商标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关系到企业的商业信誉,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没有商标的企业无法也很难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发展,更谈不上竞争力。现今很多企业已认识到商标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但是对于商标的运用、保护、管理仍不到位,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因此,制订和实施企业商标战略是企业加速发展,谋取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同时,企业商标战略也是国家和地方商标战略实施的基础性和关键性环节,通过企业商标战略的具体实施才能真正贯彻和落实国家商标战略和地方商标战略。

(三)商标法治原则

法律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依据,所以商标战略的实施必须依法推进,不论是国家的决策还是地方政府的政策、措施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商标法》的第三次修改为商标战略提供了高水准的法律依据。但是推进商标政策仅有《商标法》是不够的,还要完善与《商标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解决商标注册申请、保护以及行政执法中的实际问题。

实施商标战略需要良好的法制环境。近几年,商标争夺战此起彼伏,无论是王老吉与加多宝的商标争夺战,还是苹果与唯冠关于ipad商标之争,都反映了我国在商标使用和保护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妥善的处理商标纠纷,可以为商标战略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目前我国对商标权纠纷的处理主要有行政处理和司法诉讼两种方式。行政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相互配合,形成协调统一的商标权保护机制,推动商标战略的实施。

三、修正商标战略保障措施的思考

商标战略的实施需要相应的保障措施,就如军队作战需要良好的后勤保障。商标、人才培养、政府部门的激励措施以及各部门的相互协调都是成功实施商标战略的保障。否则,商标战略就如同独木难以支撑起发展品牌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厦。

(一)加强对商标的管制,规范商标机构

商标战略包括商标的注册、运用、保护和管理四个方面,而健全商标中介服务体系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商标保护和管理的发展方向。商标申请程序复杂,不少企业对商标注册申请的程序和规则不够了解。自主申请不仅耗时耗力,还可能存在申请不通过的风险。而商标机构拥有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商标注册申请、保护的规则,可以提高申请通过率,节约资源。⑧同时,商标机构可以运用商标保护规则,帮助企业制定商标保护策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此外,商标机构还是国家法律、政策的积极推行者。国家通过这种中介服务组织可以把法律政策迅速的执行下去。因此,充分发挥商标等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是实施商标战略的关键问题。

充分发挥商标人和机构的作用,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商标行业协会的监督管理作用,建立行业淘汰机制。中华商标协会及其商标分会可建立行业“黑名单”,将欺诈、出卖委托人商业秘密等不诚信行为列入禁止名单,凡是从事以上行为的人及其所在的机构将进入“黑名单”。行业协会可以将名单报送商标局和商标机构注册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并将名单向社会公开。对于进入黑名单的商标人采取取消商标资格并对其所在的商标机构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另一方面要严格商标资格制度。目前我国的商标行业准入门槛太低,这是导致商标行业混乱的主要原因。重建商标资格考试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对于商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核能有效地提高商标人的素质,而且商标人通过考试取得职业资格,取得社会公众的认同,从而产生职业归属感,更加珍惜自己的职业。

(二)重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做好人才培养规划

商标战略中人的因素最为关键,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因素。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社会对于人才的渴求与目前国内人才供给的巨大差距势必会影响商标战略的推进。笔者认为对于商标人才培养要充分发挥国家、高等院校和企业的联动作用。

首先,国家要重视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做好知识产权的规划统筹。加大对于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投入,营造人才激励政策环境。其次,高等院校是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基地,也是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人才的主要来源。高校应有针对性的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在培养知识产权人才时注重多学科的嫁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对于本科学生可在其课程中安排一些关于知识产权的基础课程,使其了解我国的商标制度并具备处理基本商标问题的能力。对于知识产权硕士培养,可有意识的招收具有经济管理、理工、医学等知识背景的学生进行知识产权方面的深入教育。再次,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应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高校应在教学中增加专利申请书撰写、商标注册申请、商标审查等实践知识的教授,重视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高校可与商标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版权机构、法院以及各类企业合作。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实习,这样才能发挥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效益的最大化,实现人才与社会的无缝对接。最后,企业培养是重要补充。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认识到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企业要改变观念,根据企业自身的需求有计划地增加知识产权投入。通过培训的方式,有步骤、有计划、持续地对员工进行培训,为培养企业的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奠定基础。

(三)改进政府激励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