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0 14:57:34

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

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篇(1)

[关键词] 对标管理;企业信息化;价值评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036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5- 0065- 05

1 前 言

近些年,企业信息化价值逐渐得到认可,信息化已经被认为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价值也体现着企业价值。一般来说,所谓信息化价值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狭义的信息化价值,即某一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或信息系统建设能够为其建设主体带来的价值,一般表现为直接的、可看得见的经济效益,是对一种具体的、短期的、单一的信息化项目价值进行评估。另一种是广义的信息化价值,即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来影响和优化企业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经营模式的过程,是对宏观的、长期的、复杂的企业整体信息化价值进行评估。

伴随着国际信息化的深入飞速发展,我国两化融合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化价值评估结果的模糊性表述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管理者的战略价值参考,企业管理者需要认真而严肃地评估信息化价值,但围绕信息化价值的分析与评估,仍然存在着评估方法的缺失和评估不够量化等问题。对此,本文作者结合信息化工作实践,参考大型央企集团信息化工作模式,提出了基于对标管理的信息化价值评估方法。该方法既适用于对具体的信息化项目建设进行评估,又适用于对企业整体信息化价值进行评估。

2 基于Ρ旯芾淼男畔⒒项目价值评估

基于对标管理的信息化项目价值评估一般分为三个步骤,即选取对标企业、选取对标管理指标项、对标评估及分析。以我院建设的项目管理系统为评估对象来阐述该方法的应用。该系统建设目标是为了提升项目管理效率,使项目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为决策者提供真实有效的统计数据。系统实现了从经营、合同到生产组织、项目管控及验收、归档等全程线上管理,功能覆盖了正式生产项目、投标项目、代政府咨询评估项目、经营服务项目以及科研项目和管理类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业务流程节点涉及经营管理、生产综合管理、采购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生产、工时管理、指标管理、综合报表等8大类41个功能模块。该系统2012年正式立项,至今已建设达5年整,先后投资达480万元。

2.1 选取对标企业

首先选取已经建设了类似系统的三家单位作为对标企业。对标企业的选择可以是行业内企业、集团内二级子公司或者与本公司规模体量及经济效益基本相当的单位。经过调研走访,选择了一家北京建筑设计单位、一家行业内施工企业和一家与我院规模体量基本相当的省级规划设计院,为方便描述,分别为上述三家企业设定代号为A、B、C。

2.2 选取对标管理指标项

对标管理指标项的选取对评估结果至关重要,它反映了企业对信息化某方面价值的关注程度,指标选取的恰当与否会影响价值评估结果。根据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PMI)提出的关于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PMBOK)的九大知识领域,结合企业自身对信息化价值关注点,选取其中与项目价值关系紧密的五项改进后作为对标管理指标项。

(1)项目整体目标:是对项目建设后形成的预期结果的描述,建设目标的方向性和现实性是系统能否体现其价值的关键,因此衡量项目建设价值时往往从目标是否明确、是否可实现的角度进行考量。

(2)建设内容及范围:是指为达成项目目标必须完成的工作内容。对于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可从两方面来描述。一是根据项目周期的阶段按照项目管理、需求分析、系统设计、集成准备、集成实施及测试与验收等6个阶段对所涉及的工作进行层层分解;二是根据系统需实现的业务功能模块来进行层层分解,将业务流程进行细化。项目建设内容及范围有覆盖程度及深化程度之区分,在做对标评估时要确保使用同一维度的内容分解方法并使分解的各个工作事项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

(3)项目时间进度:是指为完成该项目所产生的所有活动的时间总和。一般指信息化项目从立项启动到上线验收经历的时间。

(4)项目投资及成本:指完成该项目所需的资金投入及人力资源成本的总和。

(5)项目建设质量:对于信息系统来讲,项目的建设质量主要从三方面来考察:一是系统建设选择的技术框架体系是否合理,如系统选择的软件技术,采取的安全技术等是否合理;二是系统本身技术指标是否符合标准或客户要求,如系统可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等等;三是系统建设的组织管理过程是否规范合格,如过程的组织与管理(P-D-C-A的执行过程)、风险分析与管控、项目参与各方的沟通程度等。

2.3 对标评估及分析

对标评估过程需要专家参与。对于信息系统的价值评估,一般由领导、业务部门、信息化部门、行业专家及用户共同组成5-7人的专家组。首先到各单位调研,就对标管理指标项与各公司沟通了解情况,每位专家将填写对标评估表,经过对比分析给出各家指标项的评分;汇总专家对标评估表,取平均值作为该公司某项指标项的最后得分,得到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院的建设目标相对清晰,建设框架和内容、功能相对完整,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了项目组织管理的质量控制环节,避免了走弯路,在时间上节约了返工成本,总体属于中上等建设水平。这与我院建设生产经营管理系统的实际情况是相符合的,也证明了基于对标管理的信息系统价值评估方法是可行的。

值得指出的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往往将该办法应用于系统建设之前,即调研各家单位后形成上述对标评估表,根据评分来决策其他要素几近相同的情况下资金投入的多少或时间进度的控制。

3 基于对标管理的企业整体信息化价值评估

运用对标管理方法来评估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价值同样适用,只是选取不同的对标项。以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交建)的信息化价值评估为例,根据国资委年度评测指标体系,在行业内信息化较有影响力的央企有某综合能源集团公司(设代号M)、某大型实业集团公司(设代号H)和某大型专业能源集团公司(设代号S)等。中国交建选择这三家行业优秀集团公司作为对标企业,对标管理可以选取以下几个指标项。

3.1 指标项1:信息化领导力

从信息化领导力来讲,大多数公司均由公司领导亲自挂帅或设立CIO制度,将信息化定位为驱动企业变革与转型的核心要素,以信息化为切入口实现企业整体变革。在这方面,这三家对标企业均由集团公司副总全面抓总信息化,实现集团范围内的管理提升和变革。

3.2 指标项2:信息化建设路径与策略

从信息化建设路径与策略上,信息化工作是系统工程,集团上下应齐心协力,适宜集中统一、步调一致,不适宜分散建设、重复投资。这方面,三家对标企业的实施路径与策略见表2。

3.3 指标项3:信息化管控w系及职责分工

信息化涉及众多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内容,建设过程中清晰明确的管控体系和职责分工能够帮助业务部门和信息化部门尽快进入角色,共同提升业务和信息化水平。在这方面,三家公司均有成熟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办法、信息化与业务活动的规范接口及相关技术标准。

3.4 指标项4:信息化建设力量

信息化工作的效用发挥一定是信息化理念、技术与公司特有文化、管理模式、组织模式的有结合。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培育和发展一支自有专业队伍必不可少,不仅可以支撑企业内部管理变革,同时还可成长为行业内独立业务板块。三家对标公司的具体情况见表3。

3.5 指标项5:信息化资源投入

充足的资源投入是信息化工作的强力保障。在对标企业中,各公司都非常重视信息化投入。经调研了解到各对标公司的信息化资金投入情况,见表4。

从以上五个维度的指标项来对标分析,目前中国交建在信息化领导力方面,尚未设立企业CIO制度,二级单位信息化组织架构尚需要完善和充实,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在信息化建设路径与策略方面,2010年提出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2012年在《中国交建十二五信息化顶层设计》中正式提出“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筹建设”的四统原则,2016年又进一步提出“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投资、统一运营、统筹建设”的六统原则;在信息化管控体系及职责分工方面,公司已制定一系列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但业务部门在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中的主人翁意识和积极性仍有待提升,业务部门及信息化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仍需进一步明确和清晰;在信息化建设力量方面,中国交建下辖7家信息化专业公司,运维人员约1 400人,但由于市场分散、地域分散、人员分散、专业分散等原因,尚不能形成合力;在资金投入方面,目前中国交建年度投资约4亿元,同期营业占比仅为0.1%,相对建设期投资偏低。

为以上五项指标给出相应评分,见表5。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交建应在信息化领导力、资源投入及整合信息化团队方面进一步提升,这与集团当前信息化所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与中国交建在国资委信息化评比成绩是一致的,与当前集团上下对信息化的认可度也是一致的。

4 结 语

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篇(2)

企业的信息系统在规划、组建以及试运行后是需要对其进行评估的,评估的目的是初步掌握此系统的基本运行状况,判断系统的完整性以及系统功能与企业需求间的差异,系统运行的费效比等。评估本身也是需要仔细的计划、预处理的,要明确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估步骤及方法等,下面我们结合案例就这些问题进行浅显的探讨。

一、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原则

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建立起一套结构合理、标准明晰的评估体系,企业开可能对以建设系统加以评估。当然,在建立适合本企业的评估标准之前要明确评估体系的原则,其主要有:科学性原则、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原则、区别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等。

1、科学性原则。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评价方法必须以信息经济学理论和统计学理论为依据,结合中小企业的特点,借鉴已公布的国家信息化指标和国际上比较通用的信息化测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2、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原则。对企业信息化进行定量分析是准确评价信息化的关键,但是由于统计资料缺乏,企业信息化环境和信息化效益的定量评价非常困难,因此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是客观评价信息化的重要原则。

3、区别性原则。由于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有着不同的特点,对信息化的标准与目标有所不同,所以设计评价指标时,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套,特别是指标的权重的设定要有针对性。

4、实用性原则。中小企业人员少规模小,应本着少而精的原则进行筛选,选出其中最有代表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指标,以便能快速、方便、准确评价中小企业信息化。

二、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

本着以上几个原则,企业还需要为其指定一个详细的评估体系,建立这个体系的目的是为具体的评估工作提供方法和手段。而就中小企业而言,其评估体系就应该包括信息设备及软件系统装备程度、利用程度、信息使用者水平、企业信息化环境和信息化经济效益等五项内容的定量和定性指标。

1、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定量指标

(1)信息设备及软件装备程度的评价指标

信息设备及软件装备程度主要通过当年企业用于信息设备及软件的投资总费用与当年固定资产投资总费用之比――信息设备及软件装备率来反映。

用公式表示为:信息化水平=信息设备投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

这里的信息设备投资包括有:计算机网络建设费用,相关软件费用,相关易耗品费用,网络通信费用,电话费用等。

(2)信息设备及软件利用程度的评价指标

信息设备及软件装备程度的评价指标只是反映了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水平,有了好的装备,并不等于信息化水平就高,因为信息化能否带来效益关键还要看利用情况。因此,信息化水平还需要通过信息设备及软件的利用程度指标来评价。该指标主要通过当年单项信息设备及软件的使用和维护费用与当年企业管理费用之比,也就是信息设备及软件单项利用率的加权之和。

即:信息设备/软件利用率=单项信息设备及软件使用和维护费用/年管理费用

这个指标较为抽象,在实际评估中需要借助富有经验的专家组对其评估。

(3)员工知识水平的评价指标

因为企业信息化的主体是企业信息资源的使用者,即企业所有员工,所以企业员工知识水平对企业信息化评价有重大意义。员工知识水平的指标由企业学历在大专以上的员工人数与企业员工总数之比来反映。

员工知识水平=大专以上学历员工人数/员工总数

(4)信息化直接效益的评价指标

企业效益提高的因素很复杂,而且我们无法将信息化因素与非信息化因素严格区分开。因此,应该用企业信息化效益相关度作为评价指标来评价企业信息化效益的方法。

2、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定性指标

企业信息化环境的优劣严重影响和制约企业信息化的水平。从企业角度分析,企业信息环境可分为两个方面,即企业信息化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包括企业信息意识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外部环境涉及的因素较多,主要有国内外信息技术水平、企业所处地区网络化程度、信息服务体系、公共信息资源量和国家地方政府有关的政策法规等。由此可以列出以下指标:

内部环境指标、企业领导重视程度、信息主管(CIO)能力、员工信息意识、管理水平、外部环境指标、企业信息化应用软件技术水平、计算机硬软件价格、企业所处地区网络化程度、信息服务体系以及公共信息资源量。

三、系统评估

为展开说明以上内容,这里引入的是一家小型企业模型,利用上述体系对其进行评估。

首先决策层需要对本企业进行全面的调查,依据系统评估指标体系,确定具体的数据收集来源,如信息化水平这个指标,就需要对财务部门及人事部门的相关资料加以整理,充分利用历史资料,判明企业以往的信息化水平指数,然后在这个系统运行相当时间之后,统计所需数据,对其分析。其它数据指标如法炮制。在做出平滑指数图谱之后,客观的对该系统的某一指标做出系统上马前后的优劣势判定。这里给出一些模拟数据以作说明,见表1

可以看出信息化指标在此信息系统建设后(2011年),单项指标完成较好。而员工知识水平指标低于预期平滑指标,所以决策层就要加强人员培训、人才储备等方面的工作。

接下来的工作是针对某项指标做出定性的判断。如果该指标高于期望值,应总结这部分工作中出现的优点。对于指标不及期望的,则应该认真分析可能出现的失误或错误,积极寻找相应补救办法,修正现有方案,尽可能在后续工作中加以克服和补救。

在所有指标对比统计完成之后,要对指标进行加权平均。参照权威机构数据,对企业本次信息化建设做总体性评价。结论不可模棱两可,而是应该对后续工作具有指导性作用。

这里给出某企业的一些数据仅供参考,如表:2及图:3

由图可知,信息化总体指标高于预期平滑。也就是说该系统总体上是成功的。

由于以上指标需要实际工程数据的支持,所以这里不就上章引用模型进行数值分析,但在实际的建设工作中评估指标的获取是非常重要。只有获取准确、详尽的评估指标数据,企业信息系统评估才可能为企业决策层提供依据。其结果一是关系短期投资的效益,二是影响此系统的未来发展走向,关系到本企业现今及未来的竞争力状况。所以要认真对待以上工作。

四、综述

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但也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许多中小企业虽然意识到了企业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并没有进一步了解信息化的意义和作用,或者是在企业系统信息化后没能进一步的深入应用。这不利于企业发展,其结果不但浪费企业宝贵的人力、资金等资源,而且容易使决策者根据错误的数据制定发展方针从而使企业处于不利态势。

所以,中小企业不仅需要企业信息化,企业决策者也必须重视其系统建设、运行的优劣,只有建设好、利用好企业的信息系统,企业才可能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占据有利要素,企业才能站得住,走的温。也就是说,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和能够正确驾驭它的管理者才是中小企业成功的必要基石。

参考文献

[1]李德荃、陈秀花、赵国庆 项目评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2年8月

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篇(3)

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当前全党全国都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党中央面对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作出的重大决策。我国拥有lO00多万家企业,多数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水平较低,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企业只有抓住机遇、排除阻力,强力、正确地推进各项信息化工作、提高信息化水平,才能发挥后发优势,加速自身改革与现代化的进程。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和利用内、外部信息资源与人力资源,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组织模式,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管理、决策等过程的效率、水平与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工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体(内部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外部的股东、宏微观经济管理机构)提供了认识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途径,为改进企业的各项信息化工作提供了依据。

一、对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估所应秉持的理念

在信息化投入早期,人们普遍有一种理解就是信息化投入越多,所能带来的效益就会越大。对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估工作也仅仅停留在某些局部概念和技术应用水平上。其实,信息化的本质目的是为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而寻求一种新的出路。所有这些系统建设的关键在于信息系统能否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能否给企业带来显著的价值,即信息化工作是以效益为导向的,而不是以技术为导向的。只有那些“出效益”的信息系统,才能得到用户的青睐。信息化水平的评估应关注的是信息化对战略的支撑度,对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和成本降低所带来的效益;并且关注信息化系统投入运行后,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是否发挥出期望的性能和价值。信息化工作应坚持一个明确的基本原则: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坚持“IT以用为本,持续改进”。坚持三个持续力:“持续应用、持续改进、持续跟踪评价”,坚持应用整合和复用。“实用”是IT系统价值实现的载体,反之,即使是能够成功上线而不能成功应用的项目投资,其价值也是零,而且还会给企业带来负资产,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因此,信息化工作应把系统能量释放、价值实现的重心放在推进应用上,从“实用”的角度促进信息系统能量的释放,从“实用”的角度进行效能评估,而不是放在个别指标数据的计算上。、

因此,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工作应以合理、正确的设定企业信息化所要达到的目的为前提和根本出发点。对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估无论其工作环境还是最终目的,都与为宏观经济管理服务的国家信息化水平评估存在较大的区别,不能照搬评估国家信息化水平的指标体系。

对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估不能仅偏向于技术应用。因为技术应用侧重的是设备、技术是否到位,而不关注企业的管理性质是否发生变化。这样的指标往往不问信息化工作是固化原有管理,还是改变、提升原有管理。往往导致与信息化有关的技术设备是新的,而管理理念和体系却是旧的,两者叠加从本质上看,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并没有提高。比如,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原有不合时宜的管理结构,管理规则却不变。这样的企业信息化,造成用新技术固化旧体制,承担不了改革的功能。

在企业层面上开展评估,应反映并强调人的作用。早在在西方商业界开展信息管理之初,信息管理专家斯劳特(R.Synott)和格鲁博(H.Gruber)就指出,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仅从专业技术上来努力是不够的,关键是要“理解和接受以下事实:信息是一种必须加以全面整体处理的有价值的共享性资源,为了这一共享资源加以集中管理,使其发挥更大的效益,负责此项工作的信息资源管理必须由CIO来担任。”这表明,作为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自身与信息技术设备相比所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作为最终目的,评估要对企业信息化的效果作出评价和分析。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要达到两个效果:第一是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减少内耗,增加创新能力。第二是对环境的变化能够迅速地适应和响应。人是企业的核心,信息系统搭建企业的整个数字神经系统,使人和整个企业融为一体,对外界产生快速的决策。这两点在企业中形成两种效应,一是网络协同效应,强调协同的优先性。从单纯面向职能,转向以职能转变为基础,以流程重组为导向,面向企业内外部的各种流程。通过协同,发挥企业作为大系统的功能倍增优势。二是网络生命效应,强调创新的优先性。从非学习型或非适应型的组织,转向学习型的适应型组织。

在企业进行信息化评估工作是为管理服务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该项工作很大程度是为企业自身的管理服务的,应包括对企业领导、运作、实施、技术平台全方位的测评。

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不仅是对测评对象简单地打分排序,还要通过评估过程和结果把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引导到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上来。只有从领导战略、投入结构、应用、效益、人力资源、组织与文化、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从效能出发评估企业信息化水平,才能引导企业建设有效益、务实的信息化,信息化才能为企业提供切实的帮助。

二、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的对象和方法

依据上述理念,我们对于信息系统项目的评估和评价,不在于投资的多少,系统规模的大小,也不在于技术的高精尖,而在于与业务战略与系统平台的匹配度和适应度,在于投入价值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在对一个系统需求分析和方案选型时,需要始终把握的一个原则就是把有限的资金投到对业务最有价值的应用上。而那些对企业的业务发展最需要的最有帮助的信息化工作就是最有价值的应用。众多企业通过信息化工作的切身实践体会到,企业信息化评估的对象有四层:领导层、运作层、实施层、技术层。相应决定四个方面:推进信息化的领导能力,企业的运作机制和模式,实施信息化的能力,技术能力;并可细分为外溢效应型指标、网络协同型指标、社会资本型指标、团队协作型指标、虚拟企业型指标、客户关系型指标、企业文化型指标、流程重组型指标、竞争能力型指标、知识管理型指标、技术指标、技术创新型指标、决策理论型指标等。

与国家信息化水平评估使用客观的定量评比所不同的是,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方法是通过获取被调查对象(内部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外部的股东、宏观经济管理机构)对某一信息化指标描述的认同程度的信息,最终将所有对单个指标进行描述的信息加以汇总分析,得到信息化水平的评价结果。

2003年10月9日,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正式推出了中国第一个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体系——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制订企业信息化专项指标体系,对于丰富和完善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是一个具有探索意义的重大课题。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由基本指标、效能指标和评议指标三部分组成。指标体系参考了国内外数十个方案的优长,集中了专家的智慧、心血,创造性地应用了从效能上评估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新方法。该指标体系第一次将“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的要求以评价指标的形式落到实处;第一次提出从效能角度,从适宜度、灵敏度等多个方面,全面评估企业信息化水平并提供解决方案的咨询。在评估工作的调查阶段,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外部的股东、宏观经济管理机构的有关人员中分别以随机或抽样的方式确定调查对象,由于企业有多种类型,如专注于生产或专注于服务的企业,对相同的企业显然不能使用同一份问卷,所以进行试验调查是必不可少的。

在企业进行评估实践的过程中,各企业可以根据企业实践在国家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得出切合企业实际的问卷并进行试验调查。在问卷设计上,使用语义区分量表(semantleDifferentialScales)构成的闭合式问题是一种简单、高效、稳定的方法。问题的具体形式如下例所示

在问卷的内容上,通常包括四个方面,即领导层、运作层、实施层、技术层。通常在问卷设计完成后,会随即进行小范围的试调查,并对试调查结果进行整理、编号和输入工作,然后开始问题鉴别度的分析,即求出每一个题项的“临界比率”(criticalratio,简称CR值),其求法是将所受试者在预试问卷的得分总和进行高底排列,得分的前27%为高分组,得分的后27%为低分组,以独立样本T检验对高低二组受试者在每题得分的平均数的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将T检验未达到显著性水平的题项予以删除,因为这些题是不具备鉴别度的。然后,为了检验问卷的结构效度,会对问题的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以达到减少强相关问题的数量,精简问卷的目的。最后,为了确保问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还需要进行信度分析。对由SemanticDifferentialScale型问题组成的问卷,常用检验信度的方法为L.J,Cronbach所创的系数(Cronbach’slapha),其公式为:

其中:K为问卷所包括的总题数

为全部试验问卷总分的方差

为单个问题得分求总后的方差

a系数值界于0~1之间,其值越高代表问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越好。

经过以上修改和检验,试验问卷就可确定为最终用于调查的问卷。为了满足测度工作标准化的需要,以实现同类企业测度结果具备可比性;同一行业的企业应使用相同的问卷,以同一方式选取调查对象或进行抽样。最后,从回收的问卷中求出该企业被测度的四个分量(领导层、运作层、实施层、技术层)的平均得分和整份问卷的总分,以此作为分析的依据。更进一步的是,作为信息化评估工作的发展趋势,利用因特网和计算机程序可以实现问卷的网上填报,将结果直接汇总、计算并存人数据库。

三、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结果的分析

作为分析的依据,首要任务是建立评估结果数据库。由于不同的行业所需达到的信息化水平和推动信息化的力度肯定有所不同,所以,该数据库应按行业分类,用于收录该行业中已实施的信息化评估工作的企业的评估结果。从这些结果中,可以提炼出某行业中企业信息化水平最高的企业的单项得分和总分值,并依次找出行业内处在不同信息化水平(阶段)的各项得分值。

2004年7月15日,中国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CECA)在北京举行“中国企业信息化标杆工程”首批标杆企业会,了首批2l家标杆企业,重点推荐标杆企业的最佳信息化实践。神州数码、联想、首钢、光明乳业等一共2l家企业首批成功人选中国企业信息化标杆企业。对于人选信息化标杆企业,除了考察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规模,以及在同行业中的地位等基本能力之外,还重点考察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发展战略是否相适应,是否务实有效,以及领导人对于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战略。作为信息系统的评判依据,企业资金周转周期、决算速度、对市场竞争的反应速度等内容亦成为考核信息化的重要指标。此外,信息系统的软硬件平台建设水平、应用水平、人员素质等要素也在考核之列。首批标杆企业中,有名列“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榜首或行业信息化之首的;有在信息化关键应用上取得突破成就、创造多项世界记录的;有在改革和创新方面作出创造性贡献的;有在竞争中利用信息系统获得显著优势地位的;有带动整个供应链信息化发展的。当选企业涵盖当前涉及国计民生的主要行业,它们在以往信息化实践中,为中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进行了创造性的、成功的探索,发挥了凸显表率和示范作用,对中国的企业信息化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篇(4)

现阶段,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正飞速创新发展和进一步普及扩散,信息通信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广泛、深入、持久,信息化仍然是全球范围内推动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是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和制高点。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但信息革命浪潮已经席卷全球,所以走两化融合的发展道路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内生需求,是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经济内涵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我国推进两化融合需要在现有工业化基础上,快速增强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紧密结合环境下的竞争能力,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两化融合涉及理念的转变、模式的转型和路径的创新,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过程,其推进工作需要顶层的设计和把握,必须不断转变观念,摸清发展现状、找准科学路径,创新推进模式。两化融合评估工作是走中国特色两化融合道路的有力抓手,具有重要意义。

增强中央、地方、行业和企业不同层面工作的协调性和一致性。两化融合评估工作具有一套科学的评估框架体系,以引导各地区、各行各业和企业在统一框架下开展两化融合推进工作,框架体系所蕴含的两化融合理念和内涵也能够帮助各推进主体统一对两化融合的认识,增强工作合力。

促进两化融合推进工作体系化和规范化地开展。两化融合评估框架体系是两化融合推进工作的顶层设计,其评估视角、要素是各级政府和行业管理机构保障两化融合推进工作从全局考虑出发、符合两化融合发展规律和方向的重要依据。依据评估框架体系和结论,能够支撑各部门发展规划、政策制定、项目资金支持等工作体系化和规范化地开展,增强工作的连续性。

摸清两化融合发展现状,找准目标和定位。评估工作能够正确评价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帮助政府准确的总体把握发展现状、趋势和规律,显著提升决策科学性。帮助行业管理机构摸清本行业两化融合总体情况,挖掘共性问题,提升为行业内企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帮助企业明确所处的两化融合发展阶段、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找准标杆定位,设定发展目标。

加强对企业两化融合发展的科学引导和务实推进。企业是两化融合的推进主体,信息化对我国工业企业业务和管理流程的规范性、标准化,以及业务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性、阶段性、以及指标间相关设计,能够引导企业找到发展路径,务实推进两化融合工作。

评估工作历程与成效

2009年~2011年,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会同相关司局,以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为总支撑,重点在行业层面开展了两化融合评估工作探索,分两批在钢铁、冶金矿山、化肥、纯碱、水泥、电解铝、重型机械、机床、轿车、商用车、造船、造纸、家电、棉纺织、服装、肉制品加工和乳制品等17个重点行业,试点开展了具有行业特色的企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

设计了一套总分结合的两化融合评估框架体系。两化融合评估工作组开展了两化融合内涵、发展进程和战略研究,并进行大量实地调研。基于对研究和现状数据材料的分析,形成了对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阶段、关键要素的基本认识和发展水平的真实判断,提炼了大量工业企业先进实践经验,形成了一套科学的两化融合评估框架体系。

评估体系采用总分结合的方式,设计统一的顶层框架,细分指标突出行业特色,既能够用于掌握总体水平和趋势,制订有效的政策措施,又能够加强对企业有针对性的引导。评估体系广泛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为目标,重点评价信息技术促进企业业务改进和管理创新产生的效果,激发企业内生评估需求。两化融合评估框架体系在三年的评估实践中进行了不断地完善,得到各行业企业、业内专家的广泛认可。

开展17个重点行业两化融合试点评估工作。基于两化融合总体框架体系,依托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形成行业评估工作组和专家组,分两批试点开展了17个重点行业的两化融合测评工作,行业范围涉及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重点民生产业和产业振兴规划领域,覆盖各工业门类和不同生产类型。

首先是,研究制订了17个重点行业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调查问卷。各重点行业的评估体系均是各行业典型企业先进经验的表征和体现,不仅能够反映企业的水平,还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其因行业特点不同而各有侧重,直接针对信息技术在与工业技术紧密结合环境下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点选取指标,综合考虑反映现阶段企业两化融合实际水平和科学引导未来发展等因素。各行业评估体系充分调动起行业内先进企业和资深专家的力量,各行业龙头企业均参与到行业评估体系的构建工作中。

其次是,开展17个重点行业企业的实际测评。评估工作组对近1000家大中型企业开展了实际测评,在广泛培训的基础上获取了近800家企业两化融合现状的有效数据,数据覆盖30个省和直辖市,国有及国有控股、集体、民营、外资,大型、中小型等多种企业类型均有涉及。在多场企业培训过程中,统一了企业对两化融合评估框架、行业评估指标和调查问卷的理解,强化了对企业的引导和数据有效性。

最后是,形成和推广行业两化融合评估成果。依据测评数据,总体和行业工作组形成了两份《重点行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总报告》和17份《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选取了近百家标杆企业。各行业还分别召开了评估报告和结果会,让参评企业共享评估成果,并针对每个企业给出反馈,提出改进建议,明确企业在行业中的位置和各指标对比情况,引导企业梳理薄弱环节,实现对标赶超。

制订并了《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评估总体工作组充分提炼企业最佳实践,总结和提炼行业评估成果,制订了面向整个工业企业的两化融合评估规范,并于2011年11月了《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试行)》(下称“评估规范”),用于指导行业评估标准制订、企业自我评估以及与企业两化融合相关的各项工作,引导和促进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及其持续改进。12月,工作组面向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召开了评估规范高级培训班,详细解读了评估规范核心理念和内容。

《评估规范》是覆盖我国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全局的顶层评估框架和引导体系,能够指导和引导各地方、各行各业构建具有区域和行业特色的两化融合评估体系,开展评估工作,帮助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推动评估工作,全方位、多层次实现对工业企业的促进和引导,更加体系化和规范化地开展两化融合推进工作。

下一步工作思路和目标

经过三年的实践,以企业为评估对象,立足行业开展的两化融合评估工作下一步要逐步从“试点开展”走向“全面推广”,形成全局统筹、各有特色、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促进两化融合评估工作走向体系化。建立和完善两化融合评估工作组织保障体系,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推进的协同工作格局。促进评估工作流程和制度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增强不同区域、行业间评估工作的协调性。

充分激发企业参与评估的内生动力。增强评估体系的科学性和引导性,明确两化融合水平等级评判标准和依据,将两化融合水平等级提高与产业升级、企业竞争能力提升和转型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企业主动参与评估工作。

创新两化融合评估工作手段和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提高评估数据收集效率和质量,促进成果提炼和共享。将两化融合评估工作与政府相关推进工作相结合,更深层次地发挥评估工作的重要作用。

积极推动评估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立足服务,以能够为企业带来切实效益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各级各类第三方评估服务机构等市场力量的积极性,研究建立良好的利益分享和市场运作机制,催生第三方两化融合评估咨询服务业态,逐渐形成两化融合评估咨询服务产业。

未来重点工作

根据苗部长指示精神和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的重点工作计划,下一步要进一步夯实评估工作理论体系基础,更广泛地开展重点行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全面开展企业两化融合等级认定工作,逐渐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评估服务平台和组织保障体系,并在区域层面开展探索。

完善两化融合评估理论体系,开展标准制订工作

不断深化评估理论体系研究,修改完善《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推动评估规范成为国家标准。

选择若干重要行业,研究并制订行业两化融合评估标准草案,完善并申请成为行业标准,开展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

广泛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探索开展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交流合作,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相关活动,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组织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认证相关专业培训,涉及服务机构和专业人才、主管政府官员和工作人员、企业主管领导和技术骨干等。

全面开展行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

依据评估规范,开展重点行业评估工作,两年内实现对主要产业领域的全面评估覆盖的目标。指导和支持行业制订行业评估体系和评估方法,开展实际测评,撰写和行业评估报告,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参评企业。

开展各行业两化融合水平的对比分析,总结和提炼行业两化融合的共性关键问题和发展规律,定期两化融合总体发展报告。

推进各方共享评估数据和成果,全面梳理行业评估成果,挖掘标杆企业的典型经验,总结和提炼先进模式和解决方案,进行全国推广。

开展企业两化融合水平等级认定工作

依据评估规范,研究和不断完善企业两化融合水平等级认定关键理论问题,界定两化融合水平等级评判的标准和依据,明确两化融合水平评估要素与各水平等级之间的对应关系。

制订并出台企业两化融合水平等级认定标准和工作管理办法,规范等级认定工作流程、内容和方法,完善工作机制。

与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合作,全面开展企业两化融合水平等级认定工作。

建设和运营两化融合评估服务平台

开发建设两化融合评估服务平台,提供统一信息、成果交流共享、咨询培训、评估认定等服务。支持各单位依托平台分别开展两化融合水平评估和等级认定工作,实现数据资源集中管理和充分共享。

搭建数据直报体系。依托各评估认定实施主体,逐步建立和完善区域、行业等数据直报系统,为进一步加强区域和行业管理,实现产业链优化提供客观数据支持。

开展两化融合项目评估和全流程监管。依据评估规范建立两化融合项目绩效评估体系,依托评估服务平台对两化融合样板企业和重点项目申报、审批、监管和验收等进行全流程评估和管理,提高样板企业和重点项目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更好支持经验挖掘、规律提炼和成果推广。

搭建两化融合评估认证实施组织体系

成立两化融合评估认定专家咨询委员会。依托两化融合评估专家组,成立评估认定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各层面两化融合评估以及水平等级认定工作进行专业指导。

建立两化融合评估认证中心。依托两化融合评估总体工作组(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建立两化融合评估认证中心,承担两化融合评估和企业水平等级认定总体工作,完善评估认定实施组织体系,建立和运营两化融合评估公共服务平台,代部行使两化融合评估认定相关统筹、监管、协调等职能。

开展区域两化融合评估工作试点

建立区域两化融合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委托相关研究机构建立区域两化融合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召开专家研讨会,确定指标的权重、评估规范和测算方法。

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篇(5)

0前言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传统物流开始向现代物流转变。其显著的标志是它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打破了运输环节与生产环节之间界限,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起企业供、产、销、储、运全过程的计划和控制,从整体上实现最优化的生产体系设计、企业运营和管理,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之间的有机统一。通常我们理解物流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重组为基础,广泛使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控制和集成企业物流活动的所有信息,实现企业内外信息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核心竞争力。物流信息化意味着整个物流作业环节从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到配送全面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企业内外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成化管理。目前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涵盖广泛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货物识别技术等。正是由于这些基本的信息技术构成了现代物流信息化的基础。当前,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都在积极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利用物流信息平台来协调和科学管理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企业则是为了加强其自身的经济活动,提高物流效率,不断实现信息价值增值等方面的客观推动力。

1建立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的意义

当前,企业决策层都对自身的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投人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发展信息系统。一个好的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应该与企业自身的生产技术水平相匹配。并不是所有先进的技术都适应一个企业的发展,不能简单认为拥有了先进的信息设备的企业就是一个信息化水平高度发达的企业。只有采用合理科学的信息系统才可能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否则可能产生相反的作用,使企业背上沉重的负担,束缚了企业所应有的灵活机动的市场敏锐性。建立以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业务需求信息化和信息系统本身安全性、可靠性评价指标为基础的评价体系,其目的就是使得企业能够以业务解决方案为核心,更系统地、更有目地性建设和更好地发展企业物流信息系统。

2建立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的原则

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物流企业生产水平发展的需要。而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建立,其目的是解决当前物流信息系统投资建设管理过程中的概念化、随意性问题,因此既要遵循一般信息系统建设管理等有很多一般性的原则,如安全性、先进性、兼容性等,更要体现一些物流领域的特点,因此要遵循如下原则。

2.1科学客观性原则

指标的选取应具有科学的理论根据。首先,要与当前社会客观生产技术水平相匹配。其次,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情况,有利于企业之间的横向比较,发现自身优势和不足之处,挖掘竞争潜力。物流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应成为物流企业完善物流信息系统、解决企业发展所面临问题的有力工具。

2.2系统性与整体性原则

企业信息化水平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全面反映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情况,既要反映系统的内部结构与功能,又要正确评估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联。因此,系统的可兼容性和扩展性也是评价指标的一个衡量标准。

2.3先进性原则

物流信息系统不仅要满足当前企业发展需求,同时还要求与企业未来发展相适应。一个能够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物流信息系统,就要求把握好行业和技术未来发展方向,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从供应链的高处整合企业和社会资源,以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2.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在综合评价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时应综合考虑影响评估水平的定性和定量指标。对定性指标要明确其含义,并按照某种标准制定界限,使其能恰如其分地反映指标的性质。定量指标要有清晰的概念和根据标准确切的赋值和计算。

3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将评估系统分为三个体系和四级评估层次。具体结构见图1。我们将整体评价体系分为三个部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评价体系、企业业务信息评价体系以及与系统本身相关的安全性能评价体系。主要是依据当前企业管理和发展所需要的信息系统本身功能所划分的,同时兼顾系统本身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角度出发,因此将对系统安全的评估纳人企业信息化评估体系中来。

物流信息系统是实现企业管理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和标准化的一个集成系统。我们所选择企业资源计划(ERP)信息系统评价项目中主要突出的是物流企业在实现自己领域中区别其他企业ERP方面的管理体系,这包括指标U1, U2和U3都是物流企业的业务特点。其中由于物流企业多元化和多种业务关系,针对不同的物流企业,ERP项目的评价指标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删减。例如,针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只考虑U2和U3评估指标。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支持作用的支持信息系统由于企业的性质不同可以简单定性为有无。关于先进的企业决策支持系统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但是通过分析当前的企业业务需求而产生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支持策略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点发展对象。

业务信息系统评价系统是对评估物流企业日常运行所必须的信息系统的一个衡量准则。电子商务评估体系是对企业在电子交易平台上所具有的订单处理、帐务结算以及与工商税务等政府机关所建立的网络办公系统的评估项目。网络资源信息系统评估指标是针对企业在互联网上所能获取的资源和能力的评估。同时,作为物流企业需要对流动的物资进行有效监控,因此建立了的电子货物跟踪系统,包括与智能交通相对应GIS , GPS、射频技术系统、运载货物工具的信息系统,以及条码技术和射频技术为主,能够快速准确识别货物的识别系统的评估指标。

系统安全本身是对所有信息系统建设的一个内在要求。评估体系根据信息系统中数据处理、系统兼容性及其网络安全性等方面考虑划分成S6, S7,S8三个子体系。目前国际组织和我们国家对数据安全和认证,以及通信安全等方面都要有相对完善的准则,例如《信息技术软件产品评价质量特性及其使用指南》、《信息技术一软件包质量要求和测试》和《工具检测用软件评定准则》等,这些方法和准则在制定具体标准的时候都应该考虑到其中。

4评估方法

将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作为一项指标列人物流企业等级评价体系中去,而物流企业等级评价系统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况且对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模型研究甚少。评价中包含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和模糊性指标,这是因为评价指标的模糊性和难以量化性等客观原因,也有评价者自身的主观原因,例如性格、偏好、价值观念和认知程度等主观原因。为此,我们将模糊集合论的方法进行评估处理。图2是专家评审系统模型。

专家在评审的时候通过网络将评审选项送到数据处理中心去。同时,数据处理中心也接受到由系统安全检测设备对信息系统的评估结果后进行统计计算。针对不同时期的评估对评估项目的加权值是不一样的。例如当前根据现在信息技术发展情况我们把PG ={G1,G2,G3},Pg,为第一层加权值,同样还有Ps和Pu作为第二层和第三层加权值,其中对于Pu如果为定性衡量的值为{0, 1}如果为定量衡量的话取值在「0, 1]区间之间。同样建立专家评审结果的模糊评价矩阵:

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篇(6)

0前言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传统物流开始向现代物流转变。其显著的标志是它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打破了运输环节与生产环节之间界限,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起企业供、产、销、储、运全过程的计划和控制,从整体上实现最优化的生产体系设计、企业运营和管理,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之间的有机统一。通常我们理解物流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重组为基础,广泛使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控制和集成企业物流活动的所有信息,实现企业内外信息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核心竞争力。物流信息化意味着整个物流作业环节从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到配送全面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企业内外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成化管理。目前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涵盖广泛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货物识别技术等。正是由于这些基本的信息技术构成了现代物流信息化的基础。当前,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都在积极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利用物流信息平台来协调和科学管理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企业则是为了加强其自身的经济活动,提高物流效率,不断实现信息价值增值等方面的客观推动力。

1建立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的意义

    当前,企业决策层都对自身的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投人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发展信息系统。一个好的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应该与企业自身的生产技术水平相匹配。并不是所有先进的技术都适应一个企业的发展,不能简单认为拥有了先进的信息设备的企业就是一个信息化水平高度发达的企业。只有采用合理科学的信息系统才可能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否则可能产生相反的作用,使企业背上沉重的负担,束缚了企业所应有的灵活机动的市场敏锐性。建立以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业务需求信息化和信息系统本身安全性、可靠性评价指标为基础的评价体系,其目的就是使得企业能够以业务解决方案为核心,更系统地、更有目地性建设和更好地发展企业物流信息系统。

2建立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的原则

    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物流企业生产水平发展的需要。而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建立,其目的是解决当前物流信息系统投资建设管理过程中的概念化、随意性问题,因此既要遵循一般信息系统建设管理等有很多一般性的原则,如安全性、先进性、兼容性等,更要体现一些物流领域的特点,因此要遵循如下原则。

2.1科学客观性原则

    指标的选取应具有科学的理论根据。首先,要与当前社会客观生产技术水平相匹配。其次,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情况,有利于企业之间的横向比较,发现自身优势和不足之处,挖掘竞争潜力。物流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应成为物流企业完善物流信息系统、解决企业发展所面临问题的有力工具。

2.2系统性与整体性原则

    企业信息化水平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全面反映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情况,既要反映系统的内部结构与功能,又要正确评估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联。因此,系统的可兼容性和扩展性也是评价指标的一个衡量标准。

2.3先进性原则

    物流信息系统不仅要满足当前企业发展需求,同时还要求与企业未来发展相适应。一个能够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物流信息系统,就要求把握好行业和技术未来发展方向,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从供应链的高处整合企业和社会资源,以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2.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在综合评价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时应综合考虑影响评估水平的定性和定量指标。对定性指标要明确其含义,并按照某种标准制定界限,使其能恰如其分地反映指标的性质。定量指标要有清晰的概念和根据标准确切的赋值和计算。

3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将评估系统分为三个体系和四级评估层次。具体结构见图1。我们将整体评价体系分为三个部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评价体系、企业业务信息评价体系以及与系统本身相关的安全性能评价体系。主要是依据当前企业管理和发展所需要的信息系统本身功能所划分的,同时兼顾系统本身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角度出发,因此将对系统安全的评估纳人企业信息化评估体系中来。

    物流信息系统是实现企业管理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和标准化的一个集成系统。我们所选择企业资源计划(erp)信息系统评价项目中主要突出的是物流企业在实现自己领域中区别其他企业erp方面的管理体系,这包括指标u1, u2和u3都是物流企业的业务特点。其中由于物流企业多元化和多种业务关系,针对不同的物流企业,erp项目的评价指标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删减。例如,针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只考虑u2和u3评估指标。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支持作用的支持信息系统由于企业的性质不同可以简单定性为有无。关于先进的企业决策支持系统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但是通过分析当前的企业业务需求而产生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支持策略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点发展对象。

    业务信息系统评价系统是对评估物流企业日常运行所必须的信息系统的一个衡量准则。电子商务评估体系是对企业在电子交易平台上所具有的订单处理、帐务结算以及与工商税务等政府机关所建立的网络办公系统的评估项目。网络资源信息系统评估指标是针对企业在互联网上所能获取的资源和能力的评估。同时,作为物流企业需要对流动的物资进行有效监控,因此建立了的电子货物跟踪系统,包括与智能交通相对应gis , gps、射频技术系统、运载货物工具的信息系统,以及条码技术和射频技术为主,能够快速准确识别货物的识别系统的评估指标。

    系统安全本身是对所有信息系统建设的一个内在要求。评估体系根据信息系统中数据处理、系统兼容性及其网络安全性等方面考虑划分成s6, s7,s8三个子体系。目前国际组织和我们国家对数据安全和认证,以及通信安全等方面都要有相对完善的准则,例如《信息技术软件产品评价质量特性及其使用指南》、《信息技术一软件包质量要求和测试》和《工具检测用软件评定准则》等,这些方法和准则在制定具体标准的时候都应该考虑到其中。

4评估方法

    将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作为一项指标列人物流企业等级评价体系中去,而物流企业等级评价系统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况且对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模型研究甚少。评价中包含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和模糊性指标,这是因为评价指标的模糊性和难以量化性等客观原因,也有评价者自身的主观原因,例如性格、偏好、价值观念和认知程度等主观原因。为此,我们将模糊集合论的方法进行评估处理。图2是专家评审系统模型。

    专家在评审的时候通过网络将评审选项送到数据处理中心去。同时,数据处理中心也接受到由系统安全检测设备对信息系统的评估结果后进行统计计算。针对不同时期的评估对评估项目的加权值是不一样的。例如当前根据现在信息技术发展情况我们把pg ={g1,g2,g3},pg,为第一层加权值,同样还有ps和pu作为第二层和第三层加权值,其中对于pu如果为定性衡量的值为{0, 1}如果为定量衡量的话取值在「0, 1]区间之间。同样建立专家评审结果的模糊评价矩阵:

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篇(7)

课题项目:本文系滨州职业学院2009年度课题“质量评估信息化研究――以中小企业员工招聘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劲引擎。因此,着力推进中小企业在其员工招聘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有助于企业避免招聘风险,提高企业员工招聘有效性,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中小企业员工招聘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企业对招聘活动评估是发现招聘问题、完善招聘工作体系、提高招聘工作质量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种评估应该是全方位的,不仅要评价招募到的新员工数量、招聘速度、人员流失率和部门经理满意程度等,还要考虑招聘的成本、实际结果与计划之间的差异、候选人意见反馈等因素。对于企业员工招聘质量评估,目前大多数企业主要是针对以下三方面:招聘过程评估、招聘结果评估、招聘方法评估。虽然各种评估都具有一系列相应的测评指标,侧重点不同,但不同的评估有些测评指标是重叠或呼应的。基于此种情况,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从应聘者角度、招聘企业角度和社会角度来设计中小企业员工招聘质量评估指标。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做好中小企业员工招聘质量评价工作的前提。遵循科学性、综合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经过对指标的分析和筛选,建立如表1所示的层次结构模型评价体系。(表1)

二、系统整体设计

(一)设计原则。本系统旨在为中小企业单位提供一套功能齐全、使用方便的员工招聘质量评估体系,以代替传统的纸质调查问卷评估方式。现代软件系统的实现需要多种计算机技术混合使用,为了得到易于使用和维护的评估系统,依据以下原则:

1、稳定性和健壮性。稳定性是系统能够持续提供正常的服务,健壮性则是在遇到异常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正常使用。要达到稳定和健壮的目的,需要从硬件环境、系统环境以及软件的实现等多方面考虑。

2、复用性。是指一个软件的组成部分可以在同一个项目的不同地方、甚至另一个项目中重复使用,能够极大地提高开发效率。

3、易维护性和可扩展性。对于系统需求的变化易于对系统做出调整或修改原有功能,或增加新的功能。

4、易用性。实现系统功能的同时,考虑怎样才能够更好地向用户提供这些功能,方便用户的使用。

(二)系统总体设计。在系统工程思想指导下,综合应用现代企业管理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确定本系统研究思路为:广泛收集和企业员工招聘评估相关信息数据项,对这些数据项进行分类、标准化和规范化处理,建立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主观评估以及评价结果统计等在内的质量评估信息数据库,再按照软件工程和模块化设计思想,构建具备评估数据管理、权限管理、分析统计结果、输出等功能的员工招聘质量评估信息化管理系统。系统分为前台操作和后台支持两部分,前台操作主要完成显示功能,后成编辑和管理功能,系统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图1)

三、开发架构的选择及系统详细设计

(一)系统开发架构。计算机软件项目的业务逻辑开发主流语言是Java,系统架构的主流技术是MVC(模型-视图-控制器)模式,如图2所示。(图2)MVC设计模式把应用程序抽象为Model(模型)、View(视图)、Controller(控制器)三个功能截然不同的部分,三者既分工又合作地完成用户提交的每项任务。经过综合考虑,本系统使用Java语言、采用基于MVC模式的B/S(浏览器/服务器)架构开发,开发环境使用Eclipse/MyEclipse,Web应用部署在Tomcat中。用户访问界面用JSP网页形式设计,用户请求由控制层的Servlet进行处理,具体处理由模型层的JavaBean进行,控制层再根据请求的反馈结果在JSP页面中做出响应。

(二)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1、数据库设计。根据系统功能需求,共设计了十多张表用于保存不同的数据。数据库中主要包含的表为:评估者信息表、管理员信息表、评估问卷信息表、评估项信息表、单选表、复选表、文字表、评估项类型表、是否默认选中表、管理员类型表等。

2、评估数据管理模块。对评估数据的管理功能是质量评估信息化系统的基础,它提供了作为质量评估载体的问卷的创建、修改、删除等功能,同时还可以对评估范围和状态进行控制和管理。

3、权限管理模块。为了便于管理,系统进行了权限设定,系统使用者分为系统用户和访问者两类。系统用户分为系统管理员和普通管理员两种角色,系统管理员属于高级管理员,可以管理普通管理员和评估问卷;普通管理员属于一般管理员,可以管理评估问卷和自身信息;访问者可以访问管理员的评估问卷,进行填写和提交,查看访问结果。

4、答卷模块。答卷模块的功能相当于传统评估方式下问卷的分发及回收。需要参与评估的用户进入系统的答卷列表中,只可以看到其可以参与评估的问卷;另外,当用户答卷时也会判断此用户是否已作答,如果是则不能重复作答。本模块的功能虽然是独立的,但功能少,所以只设计了答卷页面,具体功能的实现则放在了评估数据管理模块的业务类中。

5、评估结果统计模块。本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评估结果的浏览与统计。浏览功能可以查看每份答卷的详细作答情况;统计分析实现统计每份评估问卷有多少份答卷,各种选择题目的选答情况,据此获得此次人员招聘工作的某些趋势或倾向性信息。对于文本题型,则可以通过移动滚动条查看具体结果。

四、结束语

员工招聘质量评估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严格按照软件工程开发思路,采用结构化、模块化的设计方法,方便对评估系统的维护管理。通过系统评估,给中小企业员工招聘工作的有效性给出客观评价,这将为企业控制招聘环境、选择适当的招聘方法和途径提供指导,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员工招聘质量。同时,也为招聘制度、手段的科学化提供依据,确保企业能够招聘到所需人才,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作者单位:滨州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余国辉.航天企业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6(上).

[2]朱正亮,陈珍珠.中小民营企业招聘效率低下的原因及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3.

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篇(8)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5-0070-02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新技术革命的来临,世界各国政府都面临着日益增长的财政赤字、信任危机和行政低效等问题。许多西方国家兴起了“政府再造”运动,不断引入私人部门或企业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来重塑政府,从层级节制的官僚制,转向以提高公共管理活力及公共服务质量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新公共管理”的治理模式,力求从企业经营管理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其中企业绩效管理特别是绩效评估尤为政府所青睐。

1公共服务型政府与绩效评估的概述

1.1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对传统管制型政府的超越,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民主价值兴起,在民主政治秩序基础上的政府。从政府的理念看,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以公民权利为本位的政府,政府该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从政府的职能上看,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有限政府,它与市场和企业、社会组织之间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应该把自己的职能主要定位于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上;从政府的治理方式看,公共服务型政府应该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依法行政,与公民、社会和企业共同治理公共事务,并对自己的行为确实承担起行政和法律责任。因此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指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服务责任的政府。

1.2绩效评估的相关概念

绩效评估也称绩效考核或绩效评价,是用科学的方法对组织中的效果和效率进行评价,得出评价结果,根据结果进行组织行为改善和个人奖惩的手段。企业绩效评估是指企业的所有者、投资者对一定经营期间内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进行评估、以提高企业战略竞争力的一种管理过程。《中国政府绩效评估报告》认为“绩效评估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可以从行政理念、制度模式和管理工具三个层面来理解,在行政理念层面,它强调结果导向、公民导向、绩效导向,要求政府提高服务意识,强化责任机制,提高行政效能;在制度层面,它要求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公共评价体系、公共预算体系和公共管理体系,需要对行政体制和机制进行一系列的创新和变革;在管理工具层面,它提供多种提高公共管理效能的技术工具和管理方法,进行有效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型测评”。

2政府绩效评估与企业绩效评估的比较

处在国内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内驱”和西方国家绩效评估“示范”的内外双重推动下,我国地方政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政府绩效评估试点,尝试构建和实施更加全面、系统和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但是总体上还处于探索和试点阶段,没有从评估主体、指标、方法和制度等方面分别针对不同层级的政府及其部门开展绩效评估体系构建与方案设计。

2.1企业绩效评估与政府绩效评估的共同点

(1)企业和政府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委托—的理论。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客观上导致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因此需要适合的评估约束机制,避免经营者利用所有者所授予的权力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企业及其所有者的利益。在现代民主制度下,公民委托政府管理国家公共事务进而行使公共权力。虽然政府的信息透明度有越来越强的趋势,但政府与公民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同样需要相应的评估约朿机制,加强政府对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

(2)企业和政府都把组织目标作为绩效评估的依据。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利润目标的实现状况可以作为评判企业绩效的主要依据。政府的目标是满足社会公众需求、为人民服务,社会目标的实现状况如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质量等可以作为评判政府绩效的主要依据。

(3)企业和政府都越来越重视公众作为评价主体。政府绩效评估的主体是执政党、各级政府评价部门和社会公众。但从根本上讲,公众的认同和满意是政治合法化的源泉,因此政府绩效评估的主体主要是社会公众。企业绩效评估的主体主要是企业自身特别是企业的所有者和投资者。但是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顾客的忠诚度及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评价,所以公众的满意度评价也是企业绩效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2.2企业绩效评估与政府绩效评估的不同点

(1)不同的组织性质和目标。组织性质不同导致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不同,政府是具有公益性的组织,其价值取向是坚持满足社会公众的合理要求。但是,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组织,其价值取向是追逐利益的最大化。企业关注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注重财务指标、资产运营和发展能力等内容,其中财务指标是企业绩效评估的核心。所以企业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具有利润导向性,评估目标是促进企业利润增加,评估过程会紧紧围绕如何获取利润设置指标。

(2)不同的组织环境。政府具有垄断性特征,在组织运行时很难感受到竞争的压力,绩效评估的动力更多来自于外部政治力和公众的压力。政府在绩效评估时相对能够积极地从内部形成注重节约成本、追逐高效的动力。但是企业生存在充满竞争的市场环境,其绩效评估的动力来源其内部对利润的追求。企业通过绩效评估保证形成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动力,以获得更高的利益。

(3)组织结构的灵活度不同。组织结构的灵活度不同导致绩效评估的主体参与度不同,由于政府组织特殊性,其组织结构相对复杂、集权化,运作比较程序化,组织和员工的活动会受到较多的规则限制。但是,企业的组织结构相对灵活、富有弹性,企业绩效评估的主体相对宽泛,它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内部结构。企业除内部评估外,还聘请专门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评估;在员工绩效评估上,采取360度评估,由员工本人、上下级、同事、客户进行全方位的评估。

3我国地方政府引入企业绩效评估制度的措施建议3.1借鉴企业绩效评估的价值导向

“顾客导向”现已成为企业管理和获取竞争优势的基本法则。企业绩效评估中“顾客导向”的价值取向对政府绩效评估同样具有指导的意义,政府绩效评估也应该借鉴“顾客导向”的价值取向。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政府管理的本质不是管制而是服务,因此政府评估的导向要“以公民为中心,以公民的满意度为政府绩效评估的终极标准”。同时,要借鉴企业成本效益的理念。在民主政体下,人民要求各级政府机关提高管理效率、压缩成本,因此,可以借鉴企业成本管理的评估技术。特别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可以借鉴企业的评估技术来改善预算管理,规划好收支分析,减少管理漏洞,尽量平衡资产负债表。

3.2借鉴企业绩效评估的主体多元

政府绩效评估主体比较单一,多以组织和人事部门组织的官方评估为主,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的评估为主。绩效评估要求对评估对象的评估应该是全方位立体化的,评估主体不仅应该包括被评估者的上级,更应该包括被评估者自身、平级员工、下属、服务对象和公众等。同时,扩大公民参与,增加公民参与的渠道。实现公民与政府的互动,便于公民监督政府,维护公民自身利益,促使政府提高绩效。

3.3引入企业评估的量化标准和指标体系

企业绩效评估主要采取定量分析的方式,这大大增强了企业绩效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很多优秀企业在评价其绩效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视根据自身特点拟定尽可能量化的标准。我们可以借鉴企业以定量评估为主的方式建立以定性分析为基础、以定量分析为手段的评估模式,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将可以量化的项目尽可能量化,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同时,也要借鉴企业具可操作性的量化指标体系。当前我国政府在推行绩效评估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指标体系,所以当前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要结合各地政府行政改革的实际进程,通过多方的社会互动,保持以绿色GDP为核心的经济指标考核的同时,相应地增加体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指标。

3.4引入企业绩效评估的科学方法

企业的绩效评估之所以能够深入下去,达到预期的目的,是由于它具有一套科学的方法,这些方法使得企业能通过绩效评估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得以分解、量化和落实。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平衡积分卡、标杆管理法、目标管理法、全面质量管理、360度测评、关键绩效指标法、层次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对我国政府开展绩效评估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3.5引入企业绩效评估的信息管理系统

政府绩效评估需要的信息量大,涉及的部门多,信息来源渠道广泛,不仅需要各部门及评价者的原始资料和数据,还需要其他间接来源的信息。为此,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电子政务有利于为政府绩效评估提供多层面、多渠道的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政府绩效评估的效能。在政府绩效评估中,要改变那种利用手工方式来获取、处理信息的传统方式,通过互联网来公开政府有关信息,并收集企业、公众对政府绩效的评估信息,进行绩效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建立以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和提高政府绩效评估水平为目的,支持政府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和基层运作的智能化的人机系统。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篇(9)

一、企业信息系统概述及评估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信息化的互动发展,企业信息化成为企业提升竞争能力,参与全球竞争的必由之路。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使企业生存发展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网络、电子商务的兴起使企业经营运作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企业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式向扁平化、网络化和虚拟化发展。尤其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兴起,全球化世界经济加速,企业的利润越来越低,企业进入了“微利”时代。传统的盈利方式如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加强营销等,已经无法减少企业间差距。企业竞争更加全球、白热化、复杂化,知识和信息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现在很多企业都热衷于对信息系统的投资,现在的企业不管规模大小,收益多少,行业类别有何不同几乎都拥有综合的或者专业功能的信息系统。

企业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s,IS)是一个人造系统,它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目的是及时、正确地搜索、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控制与协调。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商业环境中,企业信息系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系统为企业进行国际贸易和全球规模的管理业务提供了通信和分析能力。企业能够利用信息系统24小时与供应者和分配者联系来控制分布在全球不同环境下运行的各个子公司,能够比以前更容易进入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贸易。例如美国对外贸易的进出口份额已占其商品和服务的25%以上。日本和德国的数字更大,今天成功的企业都依赖其全球运作的能力。世界性销售网点的建立需要依靠信息系统来跟踪订货、货运和结算进行世界范围内的协调和管理实现各子公司、销售网点与总公司以及供应商之间实时的通讯联系,由于出现了全球性的商业信息系统,顾客可以查到世界市场上商品的价格信息、质量信息及贸易信息等各项需要的信息。在国内,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电子商务模式的阿里巴巴公司,阿里巴巴网站的目标是建立全球最大最活跃的网上贸易市场,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阿里巴巴2012年单季盈利首超腾讯,中国互联网公司排名第一。根据目前的财报,阿里巴巴集团2012年第四季度净利润为6.5亿美元,比上一年同期2.5亿美元增长160%。腾讯第四季度盈利为人民币34.708亿元(5.522亿美元),同比增长36.0%。百度第四季度及利润为人民币27.95亿元(约合4.487亿美元),同比增长36.1%。这些业绩充分说明了阿里巴巴在电子商务领域和为中小企业服务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由此我们知道通过网络使得企业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这种管理环境的变化使那些得不到信息系统支持的企业越来越难以生存。但是,在看到信息系统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必须看到信息系统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罗伯特·索洛提出的著名的“生产力悖论”对信息技术投资回报的置疑。目前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信息系统项目建设的成功率都远不及其他项目。虽然投入越来越大,却达不到企业期望的效果,因此对信息系统及时、客观的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了解了它的真实价值,企业才能解决是否应该继续投资、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等重要问题。

在我国,与迅速发展的信息产业相比,信息系统价值评估工作更显得严重滞后。价值评估,是指在我们对事物了解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衡量事物的内在属性。信息系统能够影响企业的效益、新的产品和市场的获得,尤其重要的是它可以促进企业革新,极大地改变企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企业信息系统价值评估对企业战略及管理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们国内的信息系统建设重开发轻评估,我们要改变这一现状,要使信息系统价值评估标准化和规范化,就必须通过一定的评估方法体现,并建立评估指标体系,而信息系统项目的特殊性,导致其评估方法要比传统建设项目复杂得多,指标的建立要考虑到信息系统在财务与非财务,长期与短期目标,内部与外部等相互之间的平衡关系,所以,迫切需要加强信息系统价值评估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已经不再单纯的技术系统,而是一个由技术、组织、管理等多重要素紧密集成的社会技术问题。因此,对企业信息系统的评估不再是简单的技术评估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而信息化项目的价值评估中隐性成分相对较多,且信息系统的应用受到许多变量的影响,与其他因素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对信息化项目进行评估时,需要进行综合全面衡量。

二、企业信息系统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到目前为止,现有评估多侧重于某一点的评估,例如,基于财务的评估体系、基于经济学的评估体系、基于行为科学行为体系等等。本文主要采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对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测量和度量,找出企业信息系统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确定企业信息系统价值。

(一)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基本介绍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定性化问题转化为定量化问题时,主观性过大,使之结果粗糙。而模糊层次分析法把模糊层次分析法是将模糊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并通过专家打分法来构造评价矩阵,加强了定性化问题性定量化转化的可靠性。

(二)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1.企业信息系统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企业信息系统实施后的评估,国内外的研究文献很多,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信息系统综合评价指标设立了系统建设指标、系统性能指标、系统效益指标、对使用者价值等四个一级指标,并分别设置了相应的二级及三级指标。

2.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实施步骤

(1)利用AHP法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2)根据层次结构模型建立评价元素。

(3)确定指标权重。

三、结束语

上述企业信息系统评估方法,通过综合指标体系的建立,将定性问题定量化,有利于对企业信息系统价值综合全面的评估。然后通过层次分析法与模糊分析法及专家打分法相结合,能更客观准确的对信息系统进行评估。

对于企业信息系统的评估,国内外学者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应用的实践性仍存在一定的缺陷,笔者在建立企业信息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模型的构造,对企业信息系统价值进行定量综合评估,这对企业信息系统价值的评估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先锋,郑建国.基于模糊层次分析和模糊评价的信息系统供应商评价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86-89.

[2]汤志伟.企业信息系统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17):

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篇(10)

一、国内外研究状况

资信评估最早起源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已经拥有三大巨头资信评估机构: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其中,穆迪公司擅长国家评级,保准普尔公司善于企业的评级,惠誉公司擅长金融机构与资产证券化评级。除此之外,一些新兴的资信评估机构不断涌现出来,掀起了资信评估的高潮。

20世纪80年代,中国资信评估业务开始逐步发展。国1987年务院颁布《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个别省市组建资信评估机构,开始进行长期企业债券评级。我国资信评估机构有50家左右,是上世界资信评估机构最多的国家。

二、企业资信评估的导论

(一)资信评估的概念

对资信评估主要有以下观点:

1美国的穆迪公司在《全球信用分析》中指出:资信评估的目的是为了预测债券发行人未付、延付而可能遭致之信用损失需要,而顺应产生的的一种指标。资信评级是最迅速的传递信用风险的途径之一穆迪公司认为资信评级是预测债务人的偿债能力,偿债的信用风险,并且还认为资信评级是最迅速的传递信用风险的途径之一。

2美国标准普尔公司认为:投资者在投资时需要对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考虑来决定是否或者进行更大的投资,而资信评估则作为企业信用风险的一种衡量标准。信用等级证券高低不能作为发行主体整体效益评价的标准,它只是个一个有局限性的指标。 评级质量的三大因素是指整个评级体系的科学性、评级过程中评级分析与判断的可靠性和评级工作的客观性。客户对评级结果的信任程度是评级机构赖以生存的条件。

3日本黑泽义孝先生在《债券评级》认为债券评级的目的是债券能否按照约定得到实现,可信可靠地程度,避免客户因消息不灵而遭到的损失。并指出资信评级是传递信用风险的途径。

4刘继忠先生在《资产信用评估概论》一书中指出:资信评估可以理解为:由独立、中立的法人评估机构,根据评估客体的委托,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有关标准化的规定,凭借科学系统的程序和方法,对评估客体履行相应经济承诺的能力及其可信任程序进行调查、审核和测定,经过同评估事项有关的参数值进行横向比较和综合评价,并以简单、直观的符号反映其评价的结果的活动。

5 吴晶妹在《中国企业与证券的资信评估》一书中扩大资信评估的范围,认为资信评估对象的资金、信誉,从质和量,并对这些方面进行计量和检验,然后客观,科学的做出全面的评价,来满足委托人的要求。

6 朱荣恩和徐建新先生在《资信评级》一书中指出评估的重点是经济活动中的借贷信用行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程度,是一种评估信用风险的管理活动。

7裴光在《中国保险业监管研究》一书中认为资信评估的目的在于帮助委托人减少在市场经济中的交易成本,专业化的中介机构(即资信评估机构)恰恰就是为这个目的而存在的。信用评级机构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把用简单符号语言的信息传送给委托人,降低其交易的成本。

(二)资信评估的意义

1 资信评估是为市场经济服务的一项公证性的事业。资信评估促使企业自觉地加强信用意识,保障筹资人的融资顺利,维护股东的合理权益,有利于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2资信评估是促使资金优化配置的重要助推器,资金的优化选择,有利于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3资信评估是为金融市场提供信息服务的源泉,资信评估是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现金流量情况的一个指标。

三、企业资信评估制度的问题和建议

针对我国在企业债券信用评级制度、保险业资信评估指标体系、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企业信用评级要引起社会的普遍重视。,同时要对评级结果负责,保证其独立、客观、公正性。适当改变目前企业使用的债券额度管理办法,这样减弱了企业债券的发行收到政府计划的严格限制的问题,同时鼓励上市公司发行债券,推动债券市场的良性发展。2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定指标体系,目前各家评级机构不统一。这急需得到统一,提供一个公认得衡量尺度,增强投资的透明性。可以成立信息评估行业协会,来统一指导和管理资信评估工作。

3由于市场的变化的不确定性,资信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不断改进评级方法达到与时俱进。

4提高对资信评估的认知度,考核资信评估专业人员的资质。鼓励资信人员不断追求实践研究,加强应用水平,提高职业素养。

5对资信评估的真实得以保证,实现我国资信评估标准化。我国虽然是资信评估机构数量最多的国家,但是数量虽多,质量不精。资信评估机构不健全,所以我国的资信评估机构急切需要进行全面整顿,提高机构整体质量。资信评估机构人员不稳定,必须加以充实。同时,监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建立统一准则,提供公众标准,维护行业次序。各资信评估机构必须达到机构独立设置、制度标准完备、执业人员充实,并需要一定业绩才能建立。

6强调对外开放和保护培育资信评估机构的双重原则。既要与加强国际合作,提高我国的资信评级水平。又要警惕国外信用评级机构的渗控图谋,对我国资信评估机构的保护,捍卫我国的金融和国家安全。

结束语

资信评估已有一定的历史,也得到各国广泛的认可。资信评估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融资机制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作者针对针对我国在企业债券信用评级制度、保险业资信评估指标体系、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的资信评估提出了合理化建议。统一资信评估的评价标准,尽量做到资信评估机构的独立性,会计人员要不断提供提高其职业素养。(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参考文献

[1]刘继忠刘继忠.资信评估概论[J]. 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3-4.

[2]黑译义孝. 债券评级[J].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44-45.

[3]美国穆迪投资人公司.全球信用分[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48-75.

[4]吴晶妹.中国企业与证券的资信评估[M].中信出版社,1994:23-24.

[5]朱荣恩.资信评级[J].上海三联书店,1996:23-29.

[6]裴光.中国保险业监管研究[J].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320-321.

[7]唐继军.我国资信评估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8:47-53.

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篇(11)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纳税评估是注册税务师从事的重要涉税服务项目。随着税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和税收监管机制的健全,以及企业纳税意识和税务管理水平的逐渐增强,一些高端涉税服务开始受到企业的青睐。 特别是《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 出台后,不少企业为提高税务管理水平,降低涉税风险,选择聘请 注册税务师对其涉税事宜进行纳税评估。 笔者基于对企业纳税评估的工作实践 , 谈谈如何做好纳税评估工作,愿与广大同仁探讨。

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的含义

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是指注册税务师依法接受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委托,根据其所提供的涉税资料和自身所掌握的其他资料,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专业经验,对纳税人一定时期内的涉税资料及纳税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检查和评估,以确认纳税人纳税情况的合法性、真实性及准确性,及时发现、纠正并处理涉税事项中存在的错误和舞弊等异常问题的工作。 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其实是企业为提高其税务管理水平、降低涉税风险,委托中介对涉税事项自 查的行为。其特点表现为客观性、平等性、公正性、专业性。税务机关纳税评估就是根据税收征管中获得的纳税人的各种相关信息资料,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纳税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进行审核、分析和综合评定,并及时发现、纠正纳税行为中的错误,对异常申报等专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为征收管理指出工作重点,提供措施建议,从而对征纳情况进行全面、实时监控的一项管理。

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与税务机关纳税评估比较

评估目的不同

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目的是帮助纳税人健全税务管理制度、提高税务管理水平,查找并纠正涉税事项中出现的错误和舞弊,为纳税人的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等行为审查把关。税务机关纳税评估的目的是为进一步强化税源管理,降低税收风险,减少税款流失,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评估性质不同

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属于民事行为,是在依法接受委托的前提下,遵循独立、客观、公正、诚信的执业原则,开展纳税评估服务。税务机关纳税评估是国家依法进行的强制性行政行为,企业必须无条件接受和积极配合。

(三)评估主体不同

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与税务机关纳税评估主题是不一样的,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的主体是注册税务师,隶属于企业制的注册税务师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而税务机关纳税评估的主体是税务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

(四)评估依据不同

两种纳税评估依据除了现行税收法律、法规外,注册税务师则依据协议,按照纳税评估操作规程和执业准则,凭借执业经验和判断开展纳税评估服务,税务机关纳税评估主要依据《办法》及其相关规定。

(五)评估的法律效力不同

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属于自我评估,出具的评估报告或建议书等材料,属于企业内部管理文件,未经委托人同意不得泄漏给第三方;税务机关在进行纳税评估后,若发现计算和填写错误、政策和程序理解偏差等一般性问题,经约谈、举证、 调查核实等程序认定事实清楚,不具有偷税等违法嫌疑,无须立案查处的,将提请纳税人自行改正。 发现纳税人有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或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嫌疑,评估部门将移交税务稽查部门 处理,对涉嫌构成犯罪的将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六)评估收费不同

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是为纳税人提供的有偿中介涉税服务活动,新颁布的《注册税务师管理暂行办法》第30条规定:“税务师事务所承接委托业务,应当与委托人签订书面合同并按照国家价格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收取费用”;而税务机关开展的纳税评估属于政府行政检查行为,由税务机关承担纳税评估检查的全部成本(属税收征管成本的一部分), 被评估人不用承担任何评估费用。可以看出 ,虽然两种纳税评估的对象都是针对纳税人,都是依据纳税人提供的涉税资料开展评估工作,但是注册税务师开展的纳税评估与税务机关执行的纳税评估还是有明显区别,两种评估不能相互替代,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各司其职。

三、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的作用

(一)注册税务师开展纳税评估有助于提高企业税务管理能力

注册税务师在接受委托后,通过制订周密的纳税评估计划,实施科学的纳税评估程序,将会发现企业在税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涉税风险。通过与企业管理当局的沟通,有利于及时纠正企业在税收政策理解、税款计算、缴纳等方面的差错,促进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的合理化、规范化、程序化,控制并降低涉税风险。 注册税务师在开展纳税评估的过程中,通过现场检查、核实、约谈等程序,将会了解企业执行税收法律、法规的情况,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及运用能力,进一步指导其规范涉税处理业务。企业通过对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报告的分析、论证、核实,更易找准税务管理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强自身税务管理工作,对重点问题和薄弱环节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税务管理水平。

(二)注册税务师开展纳税评估有助于提高纳税人纳税申报质量

我国税收征管体制的重要特征就是由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并缴纳税款,再由 税务稽查部门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和缴纳情况进行评估或稽查。这种征管模式下很可能发生纳税申报差错和舞弊的情况,这也是造成目前纳税申报质量总体不高的原因。 提高纳税申报质量、完善纳税申报管理就成为企业税务管理的关键和重点。 鉴于上述考虑,通过聘请注册税务师为企业开展纳税评估,将有利于借助专家优势保证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的合法性、公正性、专业性和及时性。一方面,注册税务师对企业纳税申报资料进行审核、分析、评定,将及时发现并纠正纳税申报中的错误和偏差,提高纳税申报的质量;另一方面,通过与纳税人的沟通,及时妥善处理涉税问题,有效化解涉税风险。同时,这种方式也有利于提高税务机关受理纳税申报的质量和效率,降低税收征管成本,减少工作失误。

(三)注册税务师开展纳税评估有助于提高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水平

注册税务师通过开展纳税评估将处理纳税人在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税收政策等方面的涉税信息,这些信息具有全面性、时效性、政策性、专业性,收集、 加工、整理这些信息,逐步形成税务管理数据库,建立税务管理风险预警和信息提示反馈机制,将有助于企业今后实施有效的税务管理和开展税务数据预决策。同时,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企业和注册税务师通过数据与信息共享及在线交流 , 将及时发现企业日常税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后续纳税评估工作资料的真实和完整。这样,注册税务师就可以通过实施系统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评估技术,将实时评估中发现的涉税错误和舞弊扼杀在发生之初。

(四)注册税务师开展纳税评估有助于缓解税企矛盾

新征管模式在普遍推行纳税人自行申报的同时,也特别突出了税务稽查的地位。 各种专项稽查和日常检查交替进行,经常使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有意偷骗逃税和无意的税收违法行为很难区分,加之对税法理解的偏差,征纳双方容易产生矛盾情绪 , 不利于营造和谐税收环境。 而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正是通过独立、客观、 公正、 专业的评估服务,在稽查环节前置了一道过滤网,使纳税人在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等方面做到自查、 自评、自纠,有利于减少涉税差错,降低涉税风险,成为沟通纳税人与税务机关的桥梁。 这种做法不仅受到纳税人的欢迎,也有利于密切征纳关系,有效地缓解征纳双方的矛盾。

四、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方法及程序

(一)签订纳税评估协议

注册税务师在确定是否接受纳税评估委托前首先要对纳税人进行初步了解,了解后再确定是否接受纳税人的纳税评估委托。当注册税务师与其委托人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时应当回避,同时委托人也有要求其回避的权利。在确定要接受纳税人的纳税评估委托后,应当签协议书了,明确双方的利益、权力以及责任,特别是纳税人需要提供的资料和需要配合的事项,以及对双方利益有影响的情况等,都要在《纳税评估协议书》中说明,并且一定要依法签订协议书。

(二)制订纳税评估计划

注册税务师在开展纳税评估前,要根据《纳税评估协议书》以及纳税人实际的生产经营状况,制订周密翔实的纳税评估计划,尤其是综合评估计划。综合评估计划包括本次纳税评估的目的、纳税人的基本情况、最佳的工作进度、各种应对策略以及确定的范围、评估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费用预算以及时间保证。具体来说则包括评估目标、步骤、时间以及人员。纳税人涉税事项的企业的复杂程度和经营规模决定了评估计划的繁简程度。

(三)深入了解委托企业的经营情况

协议签订后,注册税务师必须按照纳税评估计划对委托企业进行深入了解:首先要了解企业的性质以及规模、生产经营地点、组织结构和相关的分公司、子公司或者事业部;其次要了解企业的构成;再次是了解其资产构成以及资产使用情况,同时还要了解企业产品的科学技术水平;最后,了解企业将涉及的税种以、可以享受的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及主管税务机关。

(四)采集纳税评估信息

采集纳税人的涉税信息是进行纳税评估的前提。需要采集的纳税评估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发票管理信息、生产经营信息、财务状况、税控装置信息、税务管理及内部控制信息、纳税申报及缴税信息。信息采集后要经过筛选,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相关信息的核实,建立工作底稿并准确地录入数据库。

(五)确定纳税评估的风险和重点

注册税务师依据对自己企业经营情况的了解和对企业涉税信息的相关分析,初步评估本次纳税委托项目的风险。对可控风险要重点降低,总体风险不能超出一定的范围,根据成本、收益和风险原则进行税务评估。

(六)设置纳税评估指标

主要是设置涉税财务指标纳税评估指标是指基本评估指标;而财务分析指标主要有:成本利润率收入增减幅度、与应纳税额增减幅度比对率和总税负率等;经营绩效指标则主要包括纳税人企业的经营情况。

(七)选定评估参照系

主要依据行业平均经济指标和税额增减变化指标来进行纳税评估参照系的选定。行业平均经济指标主要分为按行业利润率和行业税负率进行不同于行业平均利润率一定幅度的确定的两类企业。税额增减变化指标则主要包括根据增减额和增减率确定税种引起增减变化的主要企业和对某一期间总体税源引起增减变化的主要企业。

(八)具体纳税评估分析

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在具体实行时要确保合法,坚持诚信、独立、专业、真实的执业原则,科学地进行评估。

(九)撰写纳税评估报告

注册税务师根据纳税评估相关法规,在完成既定的评估计划之后,出具纳税评估报告。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报告是针对纳税人委托的评估事项所做出的最终评价成果,是对纳税人涉税进行合理的客观和专业判断,具有各种重要作用。

五、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注意事项

(一)要与纳税人确认好评估工作的实效性

要与纳税人依法订立评估协议,与纳税人协商确认好评估工作的的时效性,只有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才能保证纳税评估过程和结果都切实可行。这里要防范三种误区,一是混淆税务机关纳税评估以及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两者间的区别;二是要防止税务机关借助行政权力对纳税人实行各种非法行为;三是注册税务师自己必须注意控制好纳税的风险评估,严格依据税法和相关法律准则开展评估业务。

(二)要保证评估信息的合法性

无论哪一种评估都需要合法、可靠的信息支撑,如果信息不够准确或者完整,就可能导致整个纳税评估的失败或者不够好。为保证涉税信息的可靠性,必须对数据信息进行核实,经过筛选后再进行使用,所以收集和评价涉税信息是纳税评估的关键环节。注册税务师评估中发现委托人有违规行为并可能影响评估报告的公正、诚信时,应当予以劝阻;劝阻无效的,应当中止执业。

(三)保护纳税人的商业秘密和其它合法权利

注册税务师在纳税评估中会知悉纳税人许多涉税信息,这些信息有些属于公开信息,有些则属于纳税人的商业秘密或尚未公开的信息,这就要求注册税务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无论出具何种纳税评估报告,都不得泄露这些信息,也不得利用其谋取非法利益,或者利用执业之便,谋取其他不正当的利益。对纳税评中发现的纳税人涉税事宜的错误或舞弊等行为,只能向纳税人指明或提出建议。纳税评估报告和工作底稿也只能作为企业的内部文件,除纳税人书面同意外,不得将其泄漏给税务机关或第三人,负有保密义务。

(四)维护注册税务师自身的权益

注册税务师开展纳税评估,涉及国家和纳税人双方的利益,容易受到来自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等各种方面的压力,甚至可能遭受某些纳税人或税务机关的授意、指使、强令、威胁等非法行为的侵害,所以注册税务师必须坚持以税法为准绳,恪守职业道德,遵守执业准则,根据《纳税评估协议》开展评估工作,如果其客观性、独立性及公正性受到损害时要采取例如中止协议、税务行政复议等必要的措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六、结束语

实践证明,注册税务师开展纳税评估有助于提高企业税务管理能力,促进税务管理工作的合理化,规范化、程序化,控制并降低涉税风险;有利于及时纠正企业在税款计算、缴纳等方面的差错,有助于提高企业纳税申报质量;有助于提高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水平;有助于缓解了税企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 张欣.建立科学的纳税评估方法之浅议;税务研究[J].2003(4):75-76.

[2] 国家税务总局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 税务实务[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