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7 15:03:15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篇(1)

二、创设环境,使学生多读书

为了调动学生的读书热情,进行阅读教学时,我往往给学生留出足够的阅读时间。读完后,让学生迅速说出它的主要内容。在阅读的速度上也提出要求:最低限度要达到每分钟500字。并开展“比比谁讲得多”等方法促进学生阅读的速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是无须怀疑的。因此,在平时学习中,我要求学生写日记、摘录或读书笔记。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办各类小报。这样就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而不是纯粹的“书呆子”。这不仅让学生感到乐从中来,也学到了阅读的真本事。

三、坚持在“读”字上下功夫

这个“读”也很有学问,笔者认为应指导学生“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体会语言的形象。阅读,要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留心文中平凡的人,普通的物,于细微处显精神,于平常处见真谛、感受、体验语文品味、揣摩、领悟语言的感情与神韵,理解独到的艺术与适当的运用技巧,使学生自由的进入神奇美妙的境界。语文课本是范读之好读本。

2.挖掘语言的情感,认识和情感是相生相伴,互相促进的。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将认知的发展置于情感发展的平台上,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解读、品析、感受文章的内容,作者的观念、态度,体会意蕴,体验情感,站到作者的位置上考虑问题,与作者沟通心灵,形成情感的共鸣,使思想进步,使感情升华,使心灵净化。

3.理解语言表达的方法。通过阅读、琢磨、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表现与描述的,怎样借助于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体会作者巧妙的构思,深刻的立意和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欣赏文章内容与形式的美,客观地、恰当地评价,以对内容的理解促进语言的理解,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来体验表达的效果,领略作品的韵味。

四、引发和培养学生阅读的内动力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篇(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下面就阅读教学从方法的优化上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比较,引导阅读

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主题相同但体裁不同或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包括同一体裁、主题但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内容、揣摩语言、总结写法与技巧。学生通过对教材的阅读比较可让新旧知识相联系,实现视野拓展,启发思路的效果。如,《景阳冈》与《鲁班学艺》这两课,同是写人的文章,且都表现了“技艺超群”这一主题。但两者体裁不同,《鲁班学艺》是民间故事形式,而《景阳冈》则运用小说这一形式,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带着这些知识进行品读、对比、分析,学生就学会了辨别和思考,便会更容易走入文本和人物形象,从而培养了阅读能力。

二、引导质疑,拓展思维

阅读教学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不会提问题时,教师可作示范性提问;当学生能提一些问题时,老师应积极鼓励;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要抓住这个点,放手让学生通过精读和合作来解决问题。合作时,有的给予点拨,有的应引导学路,有的还要提供一些学习材料,使学生的思维散发,实现阅读再“创造”。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齐威王和田忌再比一次,假如你是齐威王,你能赢田忌吗?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小组,各小组进入了探究与争议之中,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互为补充,学生的质疑引发了思考,使语文教学实现了升华。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篇(3)

Abstract: Speaking of the middle-school student, knowledge acquisition’s main way is reading, the reading level height immediate influence language quality of teaching; Raises and sharpens student’s reading knowledge, is one of middle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vital basic tasks, is also raises the student language proficiency the efficient path.

Key words: reading; language teaching

当代的中学生正处在一个科学文化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各种知识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急剧增多。对于中学生而言,获取知识财富的主要途径是阅读,阅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提到提高阅读水平,人们自然想到的是多读,这当然没错,熟能生巧是世人皆知的道理。但读也要讲求质量,盲目无绪地乱读未必就能提高阅读水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重要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

1在平时阅读时倡导个性化的阅读

阅读教学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但是群体阅读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以发展读者个性为归宿,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当前,我们发现,语文课堂上齐读太多,虽然朗朗的读书声整齐划一、气氛热烈,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消减课堂上的沉闷。但教师不能准确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易发现读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下去极有可能出现一些“南郭先生”。因此,齐读要知时、适度,不是不用,但要应时而用。相反,学生自主阅读,各人的思维进度,各人的阅读习惯不同,对文本中某一句某一词的理解也有差距,这样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不同的感悟和体验,也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有力展开。个性化的阅读还有利于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课标中对各个学段都很重视朗读和默读,以及精读、略读和浏览都做出了明确要求,个性化阅读也是为培养学生自身的与众不同的阅读方法和语感提供的一个机会。

2反复阅读选文,养成二次阅读习惯,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平时讲解课文之前要求学生要预习、阅读课文,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课文、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要答对阅读分析题,自然也不例外,读是基础。何况现在的选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或注重思辨,启迪学生智慧;或展示科技新貌、开拓学生视野;或寓理于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有的还代表着新的文化观念等,这些材料对大多数同学而言是陌生的,因此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浏览、细读、品读是必不可少的。在平时练习中,学生做完阅读,唯一可做的就是对答案,事实上,纠正答案后对文章的再次阅读往往至关重要。二次阅读能真正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3抓住文体特征,准确把握阅读材料

阅读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要答好题,如果仅是读懂选文,而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不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可能也会无从下手。各类文体的特征就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因为许多阅读材料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文体特征,只有掌握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答题才容易“上路子”。例如,记叙文常涉及的是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线索、叙述的方式、表达的方式等;说明文常考的是说明方式、说明顺序、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等;议论文则侧重对议论文三要素的考查,如文章的论点、论据的类型、论证的方法等。这些都涉及到相应文体的基本概念,有共性的内容。每篇选文都是有血有肉的。但是阅读过程中,如不能很快地抓住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而被一些具体琐碎的材料遮住视线,答题就会费力不讨好。所以阅读时要抓住文章的主干和灵魂,抓题目,抓中心句,抓议论、抒情句,如果学生对选文的文体类型辨别无误,基本概念认识清晰,把握材料准确,那么答题时就不会张冠李戴,这样基本分就不会丢失了。

4做好“两比”活动

“两比”是指语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训练和比赛阅读训练。对比阅读训练,是语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对照,培养学生较高阅读能力的有效训练方法之一。对比阅读的方式较多:从训练内容上看,认读字、词,可进行字、词辨形、辨义对照比较;理解词句,可进行调换词语和变换句式对照比较;理解文章结构,可以将不同文体的文章进行对照比较;理解文章的不同写作特色,可将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文章进行对照比较……从训练的形式上看,则有提问对照比较、列表对照比较、修辞对照比较、调换或修改对照比较等。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文章,落实好以上各种对比阅读训练,就能更好地辨别文章内容的好坏、表达的优劣、风格的差异以及文体特色的区别等,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比赛阅读训练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热情。语文教师要落实好比赛阅读训练,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和心理特点选用不同方式,低年级的中学生可以开展识字比赛、朗读比赛、速读比赛等;高年级的学生除进行限时速读阅读之外,还可以采用读书演讲比赛等方式。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篇(4)

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即以阅读的方式去领会和把握文章的内容实质和表达形式的思维过程。对文章的阅读理解,需要经历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转变过程,而促使这一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既人们通常所说的语感。语感能力强的学生很快便能捕捉到文字信息的丰富内涵及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在阅读中对文本的理解,学生语言能力起根本作用。例如:《山中访友》中,当我们读到对古桥的赞美、敬佩时,了解语言文字的表面意思是不费吃灰之力的,但若我们要想真切地感受到其中为人民服务的品质时,是非要有一种直觉、顿悟,即较强的语言能力不可的。阅读教学的语言能力培养就是要训练学生感知语言的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的理趣,从而推动阅读教学,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强调语言能力,就是要注重对语言的直观感受和直接把握,亦即表现为一种语言知识的活学活用、融会贯通,一种在阅读教学实践中锤炼出来的对语言的真切领会和深刻理解,甚至表现为一种对语言的默契和领悟。阅读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影像、动画、演示、图片等等资料,正好可以弥补学生这些方面的缺陷的不足,使他们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篇(5)

一、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引导学生课外好读书,老师必须运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妙法,使他们产生渴求阅读的心理,增强课外阅读的兴趣。

1.从课文引用的段落着手,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原著的兴趣。

我们在学习每篇课文时,可以把相关文章推荐给学生。教材中,有不少名篇名文,甚至是整本书。如《草原》摘选自老舍的《内蒙风光》,《少年闰土》摘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装满昆虫的口袋》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等等。在教这些课文的时候,可以把原著推荐给学生,让学生课外去学习,这样,学生不仅能了解到文章的全貌,还能更全面地感受到大师的语言魅力,学习准确、精练、优美的语言表达。而像《回自己的祖国去》这一类的课文,如果说学生不了解时代背景的话,就不能很好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布置学生去阅读相关的时代背景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种阅读是课堂必要的延伸。

2.组织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采用多种方法创设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室里,可利用墙报、黑板报等开辟“读书角”、“小博士”等园地;也可因地制宜设立图书角,并配备班级图书小管理员,图书定期轮换交流;鼓励学生积极上图书馆、阅览室读书,培养阅读兴趣。

(2)利用课前几分钟开展“我读了……”的活动。

让每个学生用简短的语言介绍自己昨天读的书或者文章。如此,既交流了收获,开阔了视野,又锻炼了语言表达与概括的能力,还激发了其他学生阅读的欲望。

(3)开展阅读成果竞赛会,让学生品尝阅读的甜头。

每周开展一次阅读竞赛会:读古诗,进行吟诵比赛;读自己喜欢的写景抒情散文,配上音乐,进行朗读比赛;读寓言、童话、人物对话,进行讲故事或排演课本剧,等等。为了比赛,学生就要广泛地读书,选好版本,主动投入地阅读。比赛完后,适当地给予表扬奖励,使学生尝到阅读的甜头,更喜欢进行课外阅读。

(4)定期开展“小博士”竞选活动。

通过“我知道的科学”、“我知道的名著”、“我知道的名人名言”等知识抢答来评选班级的小博士,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兴趣,就有了读的欲望,于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课外阅读的方法就成了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关键。

1.做好读书笔记,并尝试运用。

读书不做笔记好比雨点落大海,无踪无迹,因而就有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千古名言。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认真做好读书笔记,随时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本子上;在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或感触最深处,圈点勾划,对较长的语段还可以做文章剪贴,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当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积累了一定的好词佳句后,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习作中正确地运用。可采取多种奖励措施,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如结合作文讲评,有意识表扬鼓励。

2.背诵经典诗文,提高语文素养。

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之一,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综合训练。从语文教学来看,背诵是熟读的结果,随着诵读者诵读篇数的增加,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实践证明,背诵对积累语文知识,培养语文感受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中,我对一些精彩片段,或者短小的佳作,特别是古诗文,都大力提倡背诵,学生在背诵中积累了大量的妙词、佳句、名篇,这样不仅为学生的习作打下了基础,而且提高了语文素养。

三、指导学生科学选择课外阅读材料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一本好书,犹如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可见,课外阅读一定要选择好读物。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篇(6)

一、品得细。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一句话一句话地、多角度地反复地咀嚼品味语言材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字未宜忽,句句悟其神。”

我的体会是:让学生阅读课文,抓住那些凝聚作者情感的,闪烁作者独到感受的精华文段、重点语句、关键字词进行细细品析。这样既可以在字、词、句的咀嚼中领略作者遣词造名的功力,体会其用法的精妙;又可以更深、更全面地去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情感,作品的思想,语言的风格等,达到对文章“窥一斑而见全豹”的认识效果。

二、品得深。就是对课文见解深刻,经过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品读,从别人不易读或不能读的地方读出味道来。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探幽发微、扣问弦外之音,揣摩语言外壳下蕴含的深层次含义,既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又可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如鲁迅先生《药》一文,对坟场有这样的描写:“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迭迭,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我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将丛冢(坟墓)比作“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而不说“宛如叠在一起的馒头”?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便明白到“穷人的丛冢”与“阔人家里祝寿时的馒头”构成比喻,不仅是形似,深层含义是阔人家的快乐、幸福是建立在穷人的贫困乃至死亡之上的,与作者的思想产生了共鸣。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篇(7)

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往往与他的语感能力强弱密切相关。大凡具有较高文学修养的人,如作家和诗人,总是具有较强的语言感受能力。虽然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一定是培养作家和诗人,但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义务之一。

语感,即对于语言的敏锐感觉,就是感受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隐含的丰富意义。以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词语为例,人们对词义的理解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词的原义理解,是静态的,可以通过查词典了解。掌握词语的静态意义,是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最起码要求。但在许多时候,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体现的并不是同样的意思,如果用词典的意思去解释,就是不准确的,这就是对词语理解的另一种情况,即词语的动态意义。理解词的动态意义,需要一种能力,即本文所指的语感能力。

如,《我的老师》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这里的“狡猾”一词的意思,显然不能用词典的原意“诡计多端,不可信任”去解释理解。具有一定语感能力的学生,会联系整个语言环境去理解。语感能力强的学生还能揣摩出“狡猾”一词把一个小孩当时复杂、纯真的心理表达得极为细腻。在这个语境中,“狡猾”的静态意义和动态意义,从感彩上讲恰恰是贬义褒用。在这篇文章中,还有两句话表现了一个小学生对老师的真挚感情:“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也急于模仿。”“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这两个“默默”在两个不同的句子中都是表示情状的副词,但表达的感情是有区别的。前句包含着对老师的仰慕之情,而后者则隐含着一个小学生对老师依依不舍的深情。从这里可以看出语言感受能力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对其予以足够重视。

但是,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对词语教学存在着两种有悖于进行语感能力培养的倾向:一是过分注重静态词语教学,讲课时花较多时间去解释词语,而对于词语的动态意义很少顾及。二是侧重于课文篇章结构分析,花大量的时间去讨论文章的中心、材料的安排,而对理解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挖掘文章内容的丰富性关注较少。长此下去,不仅使学生对文章中的语句缺乏感受力和理解力,甚至会造成学生思想空乏、感情贫乏。当然解释词语,掌握课文的基础知识,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但是在以理解词语意义、挖掘文章丰富内涵为主体的阅读教学中混淆主次,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语感能力是一个人的知识与心理相互转化的结果,既需要一定的接受力作基础,又需要联想、想象、情感等心理因素的共同参与、催化。对此,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品嚼句意,揣摩词义,发现词语的动态意义

一般来讲,词藏句中,句显情境。要发现某一词语在句中的动态意义,必须先从整体上了解句子表现的意义,再探讨各个词语在表达意义中充当的角色及其特殊性。通过这样品嚼句意,琢磨词义,发现其隐义,就能挖掘其丰富性所在。比如,“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这个句子压缩后,整个句意是“我觉察到她爱我们”,但是“狡猾”与“爱”是贬、褒不一的词语,几乎是敌对的心理状态,既然持着不可信任的心理,怎么还会感觉到她的爱呢?这说明“狡猾”一词含义丰富,藏有别意,需要启发学生认真挖掘。

二、引导联想,进入情境

要进入情境,首先必须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提供的信息,在头脑里显情显境,转换成场景或画面,再在场景画面中进入角色,产生情感。如果只停留在文字上,那就很难产生情感,更谈不上语感了。例如,《听潮》一文中这样写道:“它(海水)从我们的脚下扑了过来,响雷般地怒吼着,一阵阵将满含血腥的浪花泼溅在我们身上。”从表面上看,学生容易从“扑”“怒吼”“泼溅”三个词体会到海水的凶猛,但对凶猛的程度还很模糊,如果能从“血腥”一词入手,展开联想,进入情境,凶猛的程度就明显多了。所以教师只要抓住“血腥”一词进行启发、分析,就能收到妙不可言的效果。由此,学生就会对海的力量生发出赞叹之情。

三、展开联想,深化感情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篇(8)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整体语文学习效果的重要内容。但是,当前许多教师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造成了学生不具备阅读情感、阅读思考能力、阅读记忆能力,甚至是不具备阅读兴趣的现象,对于学生阅读能力以及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都造成了非常负面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针对传统的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改善和优化,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科学方法的采用,保证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语文阅读能力。

一、运用个人魅力,加强教师语文阅读能力的展示

在语文阅读能力的教学培养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注重自身阅读能力的展示,提高自身的魅力,依靠自身的魅力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体验阅读的快乐和作用,更好地提升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具体来讲,教师可以通过对自身阅能力的直接展示,带领学生进入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世界,帮助学生领略到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作用,进而更加有效地发挥自身的魅力,解决学生在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学生树立阅读学习的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树立阅读要求,建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

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树立具备实际性以及前瞻性的阅读能力培养目标,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完成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体验阅读过程中的进步,激发学生语文阅读的主动性,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来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阅读能力上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树立不同层次的阅读能力培养目标。首先,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培养目标应该是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使用普通话,顺利流畅的完成语文阅读;其次更上一层的阅读能力目标应该是要求学生能够富有感情、契合阅读内容思想地完成对相关内容的阅读,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应用默读和浏览的方法,更加有效地提升阅读精准度和阅读范围;再次,再上一层的阅读能力目标应该是要求学生能够在自身的理解下完成对相关内容的阅读,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透彻阅读内容,并且将自身的理解在下面的语言描述或者作文写作中表达出来,同时学生还应该在阅读过程中深入了解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以及说明等诸多表达方式。

三、丰富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实现快乐的语文阅读

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还应该不断地丰富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多种教学情境,采用诸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实现快乐阅读、体验阅读以及深入阅读,保证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掌握多种阅读能力,更加透彻地理解阅读内容。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采取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表演教学法、换位教学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方法,完成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深入阅读内容中的情境,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加有效地理解阅读内容,完成对阅读内容的深刻记忆。

四、加强实践应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效果的应用

教师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对阅读能力的实践应用,多从阅读能力的效果出发,让学生体验到阅读能力的种种用处,加深学生对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应用自身的阅读能力。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对自身阅读量的增加、阅读内容的深入理解以及多种阅读方式的掌握,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写作任务、阅读任务、表演任务以及记忆任务等。以其中最常见的写作任务为例,学生只有充分应用自身的阅读知识储备,更加有效地体验到作文题目中的深刻意义,才能更加贴切的完成作文写作的要求,保证写作不会出现跑题的现象。

五、结语

教师应该坚持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同时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深入贯彻到日常教学的每一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具备情感领悟、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等相应的阅读能力,同时积极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语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能力得到真正提升。

参考文献:

[1]段志刚.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与素质培养的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

[2]孙晓悦.语文教学中的“读”领――浅谈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J].教育科学周刊,2013(2).

[3]黄若愚.运用对读法提升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4]范文洁.在合作学习中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D].上海师范大学,2011.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篇(9)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3-106-01

语文知识的积累与丰富离不开阅读,阅读能力的培养应从小学开始抓起。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依据相关研究指出:小学三年级之前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这是未来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美国教育部曾陆续提出“挑战美国阅读”、“卓越阅读方案”。这也正说明了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而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培养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教学实践中,每位语文老师都在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指导学生广泛地进行阅读,掌握阅读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

俗话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语文老师应该从阅读的习惯和兴趣方面入手,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在提高他们阅读能力的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阅读应成为学生的自主性阅读,而自主阅读离不开学生兴趣的培养。在培养中学生阅读兴趣的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点,并以此为基点,把好奇心逐渐转变成阅读兴趣。比如对于喜欢历史的孩子,则可以从阅读历史故事开始。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法。

在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兴趣点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针对学生的兴趣,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才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阅读中,发现阅读的意义,并乐在其中。

良好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是终生学习的基础。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有效阅读,而且能帮助学生从阅读中收获满足感。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阅读的核心是理解,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增加阅读量,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仅仅靠课堂教学内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帮助学生拓宽阅读的视野。教师要帮助学生挑选合适自己的阅读材料,在阅读中体会阅读的魅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活动。语文阅读活动,还有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进行有计划的课外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广泛的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生活态度。多读书不仅能增加阅读知识,更能培养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主要的途径是让学生开展广泛的阅读活动,在阅读中有所感悟,有所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小学生也有必要扩大自己的视野、活跃自己的思想。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小学生有必要进行扩展阅读,增大自己的阅读量,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教师则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并指导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片面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忽视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及以知识为载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不利于队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现代阅读在传统阅读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思维,明确了获得审美体验的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必须通过广泛的阅读和正确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一直是一个难题。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教师在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体差异,教会学生一些适用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我们应该在阅读教学中注重灵活实用,而不能以固定的分析和解释去代替学生的理解,语文文字的理解和解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如果我们在学生按照自己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引导,让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外阅读效率,增强阅读实效,老师们可以推行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可以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让学生把阅读过程中的体会都写下来。也可以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摘抄本,随时记录下阅读过程中经典的词句。这样方便学生随时积累好词好句,也可以为提高写作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篇(10)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其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通过对学生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与增长,为学生今后的写作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通过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那么要如何培养小学语文能力,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促进学生在阅读中主体地位的突出

要想更好地培养小学语文阅读能力,那么就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在阅读中主体地位的突出,使得学生真正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让学生体会阅读、学会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中心,在阅读过程中强调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体,从而更好地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确立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要加强对平等、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处于一个引导、参与的地位,与学生共同阅读。另一方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就要加强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与激发。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地去阅读,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不断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语文阅读能力要想得到更好地培养,那么就要加强对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注重。加强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得学生真正从心里去接受这门课,从而为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动力,也可以为兴趣的持久打下基础。因此,教师要加强对阅读的引导,加强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在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认真听的习惯的培养,使得学生认真去听读书、听讲解,在听的过程中,要学会去分清老师讲解的重点与难点。另外,要培养学生说的习惯,在课上,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之中,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与见解。在阅读实践中,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对阅读的教学时,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有效的阅读,阅读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更重要的是用“心”去读,尤其是对于一些启迪性强的文章。在阅读时,可以先初读,再品读,带着问题去加深对文章的阅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对于文章进入到一个积极探索的状态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逐渐地养成。

三、培养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要注重循序渐进教学方法的运用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对循序渐进教学方针的运用。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的学生所提出的阅读要求要有所区别,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与情况来制定阅读要求,阅读难度要有一个度的把握。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在进行阅读前,教师可以针对阅读的内容提出一些针对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问题,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学一年级就要抓起,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要尽可能地低一些,让学生体会到阅读成功的乐趣,为学生的阅读树立一个良好的信心。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随着学生年纪与知识结构的不断增长,来加强对阅读要求的提高。这样,在不同时期不同年级,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不同的要求,循序渐进地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有效地提升。

四、培养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就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融入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单纯地依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融入。要加强对学生把课内所学知识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的引导,从而更好地使得学生把课外阅读中的知识与课堂知识相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习惯与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要靠课外阅读来实践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阅读方法、阅读技能等。由于课堂数量的有限,课外阅读可以更好地扩大知识面,课外阅读可以为阅读提供更多的空间。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我们要尽量加强对课堂阅读所学知识的涉及,从而使得学生更加深刻的明白课堂学习的重要性,也可以使得学生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课堂阅读教学质量,而且还对所学过的知识是一种巩固。与此同时,在阅读教学时,要加强对一些文学名著的贯穿,从而引起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从而增加学生的文学知识。加强课外阅读,要加强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与课外阅读的结合,以更好地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篇(11)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1―0092―01

语文教学要以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为中心,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又以语感训练为中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大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而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中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个体“感悟”,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不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然而,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阅读感知的本真状态正受到压抑,阅读感知的个性和创造性得不到自由发挥,正逐渐枯萎。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让感悟之树根深叶茂呢?

一、注重入情入境,加深感悟能力

1.图像再现情境。课堂上一幅气势宏伟、栩栩如生的挂图,或是一个细致入微、感人至深的画面,都能成功地再现情境,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如,执教《荷花》时,笔者出示了满池的荷花图让学生欣赏,并请学生为眼前的美景配上解说。那赏心悦目的画面将学生带入了情境,学生读文时自然就读出了那份美。

2.音乐渲染情境。在教学中借助音乐渲染情境,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指导学生读《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笔者借助《神秘园》的音乐渲染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长安街泣不成声的人群中,整个教室沉浸在悲哀之中。此时,课文的语言似乎是发自他们内心的感受,朗读的语调、速度因为情感的作用而表达得恰如其分。

3.表演体会情境。孩子是天生的表演家,教师可充分挖掘他们的表演天赋,使他们在表演中体会情境。如,执教《海底世界》一文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海底世界这么美,有很多人却不了解它,你愿意当个导游来领我们参观一下海底世界吗?”学生的兴奋点被激活,拿着“导游旗”边演边读,阅读质量不断提高。

二、丰厚语言积淀,扎实感悟之“根”

1.在“背诵”中积累语言。《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背诵中积累语言。如,现行的人教版教材图文并茂、文质兼美,不论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范文。在教学中,笔者除了落实课本的背诵量,每单元还让学生自主挑选妙语佳句、精彩片断熟读成诵,通过学习课文中规范、鲜活的语言来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感悟的丰富。

2.在“交流”中积累语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言积累不止是对语言博闻强识,还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在教学中,笔者就经常为学生搭建平台,鼓励他们在“交流”中积累语言。如,每周一的语文活动课形式多样,包括“词语接龙”、“美文欣赏”、“朗诵擂台赛”、“热点讨论会”等。与此同时,还让学生围绕“该不该上网”开展了讨论,学生有的谈了上网的严重后果,有的谈了健康上网的方法,有的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在畅所欲言的讨论交流中,更多的学生从中丰厚了语言的积淀,真正提高了语文水平。

三、加强练笔实践,丰盈感悟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