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7 15:03:24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篇(1)

多数家长在孩子上大学之前都很关注与学校的沟通,而当孩子走进大学之后,很多家长都在思想上松懈,自认为教育任务已经完成。其一,许多父母认为子女已经成人,具备了辨别能力和控制能力,因此没有必要继续施加教育。其二,许多家长过分依赖学校教育,认为学校教育能代替家庭教育。其三,许多父母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关注家庭教育。

1.2学校对家庭教育的地位认识不够。

学校很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却没有把家庭教育列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日程。研究表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有一部分人不能够较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家庭背景,有的甚至还不能准确地叫上每个学生的名字。

1.3高职生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

高职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很多学生不会主动也不愿意接受父母们的教育指导。他们认为自己在外求学,父母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帮不上什么忙,尤其是一些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的家长,他们往往不善表达,于是,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就少了,家庭教育的作用随之削弱。

1.4家庭教育基础不一。

常常一个学校的高职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素质和家庭背景。有的家长文化水平有效,有的家长不重视教育氛围的建立,更别说科学的家教理念了,在这样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学生与在家教氛围浓厚的家庭长大的孩子来比,思想认识都有所差别,就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2可行性分析

2.1有利于构建文明校园。

构建文明校园的过程中,基础文明教育、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都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面,务必做好。现在很多高职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溺爱中长大,缺少生活的磨炼,往往存在自理能力差、不善与人交往的问题,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感恩意识缺失、诚信意识薄弱。

2.2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高职生初入成年,他们在思想上还不成熟,与家庭之间存在着一种矛盾的关系,一方面想要摆脱家庭的束缚,另一方面又强烈的依赖着家庭。他们抗挫能力低下、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理性、容易冲动,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差、对自我的驾驭能力不足等。

2.3有利于促进学生成才。

大学生生活相比压力较大的高中生活来说是轻松的,在这种氛围中,一些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和目标,表现为无所适从或将过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了网络游戏中,导致生活不规律、学习成绩下滑。表现出逃课弃学、欠费欠学分、延期毕业、无证无工作、学校劝退,其结果不堪设想。

3凸显家庭教育的作用

3.1连续性作用。

高职生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因为思想尚未成熟,很容易产生行为的偏差,亟需心理上的指导。家长在子女上大学之前一直陪伴左右,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所以容易察觉孩子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异常表现。只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及时进行干预,才能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3.2监督性作用。

日常教育管理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规工作,家长要紧密配合学校进行教育管理。在学习方面,家长要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对于收到学籍预警的学生,家长务必要及时与学校、学生本人沟通,共同商定帮扶计划;在纪律方面,家长要要求学生遵守校纪校规,协助执行外出及假日的请假销假制度,并同时做好安全提醒工作。

3.3示范性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即使是对于高职生来说,这样的作用也没有减弱。目前高职生中,存在和不诚信、感恩意识淡薄现象。家庭作为教育实施的载体,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孩子树立典型,营造诚信感恩的环境。由此可见,面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不诚信、不感恩现象,家长有责无旁贷的教育引导责任,要认真对待,坚决制止。

3.4指导性作用。

多数家长将自身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只顾追求孩子学业上的成绩而忽视对孩子思想道德的教育,违背了全面发展的教育主张,对学校的教育效果有削弱作用。因此,家长一定要转变观念,从孩子的实际出发,结合行业发展,呼应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地为孩子的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并督促付诸实施。

3.5针对性作用。

辅导员的工作量大,无法顾及到每个学生,很难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所谓“知子莫如父”,所以家长有责任、有义务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各方面的教育工作,向学校及时反映学生的状况,以便于辅导员和教师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情况。与此同时,学校也能够把学生在校的情况及时地反映给家长,使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

4加强家庭教育的融合度

4.1增强家长的合作意愿。

高职生由于涉世尚浅,还不够成熟。只有加强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结合,才能提升高职生的情操。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应该是双方合作教育意愿的增强。如果双方能有这样的认识,才能建立起相互信任、积极主动的伙伴关系,才能促进双方的积极沟通,使双方的教育资源得以整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优势,实现高职生的全面发展。

4.2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

家长的素质高低决定着高职生能否健康成长,家长的良好素养、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对引导高职生积极进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所以家长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持续学习,用最新的理论观点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家长要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面对大是大非问题,一定要坚持原则。家长要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4.3建立两者的互动机制。

为了达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和谐统一,我们有必要需求一个两者能够有效互动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四个途径去完善两者的互动:(1)建立动态的学生档案,获得有效的与学生家长联系的第一手资料;(2)通过新生家长见面会,解读学校教育管理规定并告知相关联系方式。(3)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学生的在校情况和通报相关紧急事宜;(4)家长代表座谈会是学校与家长建立联系的必要途径。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篇(2)

构建文明校园的过程中,基础文明教育、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都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面,务必做好。现在很多高职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溺爱中长大,缺少生活的磨炼,往往存在自理能力差、不善与人交往的问题,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感恩意识缺失、诚信意识薄弱。

1.2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高职生初入成年,他们在思想上还不成熟,与家庭之间存在着一种矛盾的关系,一方面想要摆脱家庭的束缚,另一方面又强烈的依赖着家庭。他们抗挫能力低下、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理性、容易冲动,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差、对自我的驾驭能力不足等。2.3有利于促进学生成才。大学生生活相比压力较大的高中生活来说是轻松的,在这种氛围中,一些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和目标,表现为无所适从或将过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了网络游戏中,导致生活不规律、学习成绩下滑。表现出逃课弃学、欠费欠学分、延期毕业、无证无工作、学校劝退,其结果不堪设想。

2凸显家庭教育的作用

2.1连续性作用。

高职生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因为思想尚未成熟,很容易产生行为的偏差,亟需心理上的指导。家长在子女上大学之前一直陪伴左右,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所以容易察觉孩子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异常表现。只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及时进行干预,才能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2.2监督性作用。

日常教育管理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规工作,家长要紧密配合学校进行教育管理。在学习方面,家长要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对于收到学籍预警的学生,家长务必要及时与学校、学生本人沟通,共同商定帮扶计划;在纪律方面,家长要要求学生遵守校纪校规,协助执行外出及假日的请假销假制度,并同时做好安全提醒工作。

2.3示范性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即使是对于高职生来说,这样的作用也没有减弱。目前高职生中,存在和不诚信、感恩意识淡薄现象。家庭作为教育实施的载体,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孩子树立典型,营造诚信感恩的环境。由此可见,面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不诚信、不感恩现象,家长有责无旁贷的教育引导责任,要认真对待,坚决制止。

2.4指导性作用。

多数家长将自身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只顾追求孩子学业上的成绩而忽视对孩子思想道德的教育,违背了全面发展的教育主张,对学校的教育效果有削弱作用。因此,家长一定要转变观念,从孩子的实际出发,结合行业发展,呼应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地为孩子的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并督促付诸实施。

2.5针对性作用。

辅导员的工作量大,无法顾及到每个学生,很难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所谓“知子莫如父”,所以家长有责任、有义务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各方面的教育工作,向学校及时反映学生的状况,以便于辅导员和教师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情况。与此同时,学校也能够把学生在校的情况及时地反映给家长,使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

3加强家庭教育的融合度

3.1增强家长的合作意愿。

高职生由于涉世尚浅,还不够成熟。只有加强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结合,才能提升高职生的情操。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应该是双方合作教育意愿的增强。如果双方能有这样的认识,才能建立起相互信任、积极主动的伙伴关系,才能促进双方的积极沟通,使双方的教育资源得以整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优势,实现高职生的全面发展。

3.2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

家长的素质高低决定着高职生能否健康成长,家长的良好素养、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对引导高职生积极进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所以家长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持续学习,用最新的理论观点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家长要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面对大是大非问题,一定要坚持原则。家长要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3建立两者的互动机制。

为了达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和谐统一,我们有必要需求一个两者能够有效互动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四个途径去完善两者的互动:(1)建立动态的学生档案,获得有效的与学生家长联系的第一手资料;(2)通过新生家长见面会,解读学校教育管理规定并告知相关联系方式。(3)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学生的在校情况和通报相关紧急事宜;(4)家长代表座谈会是学校与家长建立联系的必要途径。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篇(3)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析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日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一般来说,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微观环境指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宏观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但其作用的充分发挥,较多地依赖于微观环境。正确认识微观环境因素,尤其是家庭和社会环境,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影响的特殊性

(一)家庭环境影响的“先入性”。家庭是人最早接触的社会,是影响人的第一环境。家庭自觉和不自觉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先入为主的基础。这种“先入为主”往往能够在思想上形成一定的意识倾向。如果新来的思想信息符合已形成的定势,一般会被接受,如果新来的思想信息与已形成的意识倾向相悖,就可能被拒绝。先入者反复强化,就会形成牢固的观念,甚至信念以及习惯。家庭习惯这种从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一出生就开始的“先入性”影响,为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打下了第一步基础,这个基础打得好,就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反之,就会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二)家庭环境影响的“长期性”。家庭是人生活时间最长的环境。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学校、老师可以调换,而且一定会调换,而父母对子女的影响终生不变。思想政治工作对象进入社会后,仍摆脱不了家庭环境的影响,即使子女成家以后,仍受生养自己的“老家”的影响。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无法逃脱家庭环境的影响。虽然时代在飞速发展,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因素在不断增多,但终究无法取代家庭的坐标。

(三)家庭环境影响的“情感性”。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最经常的一种思想教育。这种特殊的感情具有其他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所无法达到的感情优势。此外,情感在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中发挥着巨大的动力功能和感化功能,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和行为起着发动作用和感化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如果能积极利用家庭环境这种特殊感情的影响力,积极主动开展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家庭环境影响的“潜移默化性”。在社会情境中,人们往往是通过直接地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进行学习的。观察者只是观察到榜样的反应,即使自己未进行实际的操作和直接受到强化,也能形成类似的学习。未成年人在家庭的生活中,家长所表达出来的价值观、家庭观、邻里观、消费观以及相应的情感表达,未成年人会视为行为的规范,加以模仿、认同,继而形成一定的观点、态度、人格与行为习惯。由于这种潜移默化性,未成年人早期的政治、思想、道德社会化与家庭的环境密切相关。

(五)家庭环境影响的“差异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计划性、统一性与规范性的特点,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却不具备学校教育的特点,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家庭的经济状况、家长的政治态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未成年人的政治素质与道德水准。未成年人早年所接受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对他成年之后的政治道德素质产生一定的影响。

(六)家庭环境影响的“灵活性”。和学校相比,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有较大的灵活性。家庭中,教育孩子一般很少有固定的教育时间,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常用的方式是“遇物则诲”或“遇事则诲”。可以说,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包含有丰富的教育因素,就看教育者能否善于把握教育时机,灵活运用教育方法,达到教育的目的。

(七)家庭环境影响的“深刻性”。家庭成员之间朝夕相处,他们之间的交往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一切思想、心理活动都会自然、真实,不加掩饰。由于这种直接、经常和亲密的接触,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了解是较为细致和深刻的。只要善于捕捉细微的变化就能对家庭成员的思想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判断,把握住他们的思想脉搏,及时发现思想问题,因势利导做好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家庭成员的各种思想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八)家庭环境影响的“广泛性”。家庭环境对社会大环境具有重要的辐射作用。一方面社会大环境由无数个家庭小环境组成,而家庭小环境必然会影响周围社会大环境;另一方面家庭成员既属于家庭,又属于社会。如果每个家庭都重视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环境,而且每个家庭将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对于解决当前存在的思想政治工作覆盖不到位的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二、培育家庭微观环境,促进家庭思想政治教育

(一)重视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在实践中要积极主动地关注、研究家庭环境的新变化、新动向、新特点,以及可能对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思想产生的影响。要重视家庭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把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

(二)加强家庭环境建设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指导。要根据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家庭环境建设和家庭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指导。加强对家庭环境和家庭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研究,及时把握家庭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思想政治工作。要及时发现家庭环境建设和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好典型,并通过各种方法予以表彰和推广,增强家庭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家庭文化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直接影响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的精神、观念、道德和行为等因素。把家庭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家庭文化活动中去,寓教于乐,有利于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与参与。在开展家庭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坚持思想性、教育性、娱乐性相结合的原则,发挥家庭文化活动在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苗淑娟.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5.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篇(4)

1、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的含义

家庭,是指具有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并且长期共同生活的小群体。它是社会的基本生活单位。关于环境,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是这样定义的:周围的地方、情况、条件。那么何谓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呢?即是指家长的思想素质和行为规范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对子女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的氛围。

2、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的特征

我们每个人的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以及行为规范等都是在家庭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家庭环境对我们每个人的道德品质以及行为规范的影响是十分明显和突出的,这种明显和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长久性。一谈到家庭,每个人都会对它有种特别的感觉。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在家庭中生活地最长久。作为人,我们从出生开始便在家庭当中生活了,并且我们生命中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一个人的一生都伴随着家庭,人的一生都无一例外地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

(2)渗透性。班杜拉认为,在社会情境中,人们往往是通过直接地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进行学习的。在家庭生活当中,方方面面的因素都会在无形当中对人们起着渗透作用。父母的一举一动、家庭的气氛以及家庭的生活习惯等,都会渗透到子女的思想意识中。这种影响不一定是自觉的,但却会像春雨润物般实实在在地作用于每一个家庭成员。

(3)情感性。在任何一个家庭当中,孩子都是父母心中最美丽的天使,父母对子女不求回报的关怀与爱,使得他们之间形成一种难以割舍的亲情关系。我们都知道情感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它是促使我们的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催化剂。家庭环境所独具有的这种亲情关系对孩子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的形成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

1、从教育方法来看:教育方法不科学,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1)简单粗暴,过分严厉。在一些家庭当中,父母只信“打骂”,对孩子从来不讲道理,一旦发现孩子有问题,动辄打骂、训斥等,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严重的创伤。这种教育方法的结果要么是使孩子变得脾气暴躁、行为鲁莽,要么就是变得十分胆小,遇人遇事便退缩。

(2)盲目溺爱。与上一种教育方式相比,有些父母则是对其子女溺爱有加,总是会倾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地去满足子女;对孩子的一些不正当要求以及不好的言行举止也从不予以干预和引导,他们觉得满足了孩子的所有要求就是爱孩子的表现。这样的后果就是使得孩子养成一些坏毛病和不良习惯,使他们在长大成人之后很难一个人独自去面对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3)期望值过高。如今,有很多父母不顾孩子的年龄水平,智力情况,按照自己的期望模式给孩子设置了一些过高甚至难以达到的要求。然而,由于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潜力,他们自身的爱好以及他们潜在的能力都很有可能会与父母所期望的模式不相符合。这样就会造成孩子的发展与父母的期望产生一定的差距,甚至有的孩子的发展完全与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驰。过高期望,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不可能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全发展的。

2、从教育内容来看:教育内容单一,“重智轻德”现象明显

在应试教育占主导的情况下,很多父母评判孩子好与坏的标准发生了严重的失衡。他们关注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于他们而言,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就是一个“好”孩子,而学习成绩差就是“坏”孩子。而往往忽视了对孩子内心世界的了解,忽视了对孩子道德素养、行为习惯的培养。由于这种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偏离,使很多父母都不同程度地陷入进“重智轻德”的误区。这样的后果十分严重,一些孩子学不会怎么去做人,为人处世,道德品质极差。

3、从家长自身来看:思想认识不够,自身素质不高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以身作则”对孩子自身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但是,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一边是教育批评,另一边却又是难以做出表率。此外,很多家长对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意识不够,总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由学校来完成的,与自己关系不大,作为父母就是让孩子“有吃有穿”。这种家庭环境,对子女的成长是没有意义的。

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的对策及建议

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家庭环境与子女的成长密切相关,它对子女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在《颜氏家训?序改》里面的这样一段话:“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虐,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可见,教育家颜之推是主张建设家庭环境,赞同家庭环境在子女的道德素质、行为规范等的形成中有着重大作用的。针对在家庭环境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以下优化对策及建议:

1、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

提到思想政治教育,人们都会认为是学校和社会的事,而家庭却常常被忽视掉。而在实际上,学校、社会、家庭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处于一个平等的位置的,并且只有这三者互相配合,才能够达到比较理想的,符合我们期望的教育效果。因此,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自身,都必须认识到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学校,社会与家庭之间应努力进行良性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出它更大的实际效用。

2、转变教育方式方法

父母要学会与自己的子女沟通,试图深入地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凡是人都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孩子也不例外,父母要做的不应该是一味地去指责他们,而是要给予他们积极改正错误的机会;父母也不要盲目地去溺爱孩子,要理性的去教化他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一些问题。

3、改变教育内容,给予孩子合理的期望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篇(5)

1.家庭环境影响的“先入性”

家庭是人最早接触的社会,是影响人的第一环境。家庭成员最先接受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在时间上,家庭自觉和不自觉的思想教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先入为主的基础。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在家庭获得了许多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和掌握模式,将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接受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和最初的认知结构。这种“先入为主”往往能够在人们思想上形成一定的意识倾向(在心理学上叫“定势”),使人们根据这种意识倾向对后来的思想信息采取选择的态度。如果新来的思想信息符合已形成的定势,一般会被接受,如果新来的思想信息与已形成的意识倾向相悖,就可能被拒绝。先入者反复强化,就会形成牢固的观念,甚至信念以及习惯。家庭习惯这种从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一出生就开始的“先入性”影响,为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打下了第一步基础,若这个基础打得好,就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反之,就会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2.家庭环境影响的“长期性”

家庭是人生活时间最长的环境。一个人从呱呱坠地时就开始接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学校、老师可以调换,而且一定会调换,而父母是一辈子都不会换的,父母对子女的影响终生不变。即使上了大学住宿在校,除了对家庭经济、感情的依赖外,通过书信、电话或假期探亲,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也会对其产生影响。思想政治工作对象进入社会后,仍摆脱不了家庭环境的影响,即使子女成家以后,仍受生养自己的“老家”的影响。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无法逃脱家庭环境的影响,人与其他任何组织的关系都没有家庭这样长久。虽然时代在飞速发展,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因素在不断增多,但终究无法取代家庭的坐标。要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不重视家庭这个长期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

3.家庭环境影响的“情感性”

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最经常的一种思想教育。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一般来说是易于接受的,在家庭成员心目中,其他家庭成员是最亲密、最可依赖和最依恋的人。这种特殊的感情具有其他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所无法达到的感情优势(自己人效应)。此外,情感在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中发挥着巨大的动力功能和感化功能,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和行为起着发动作用和感化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如果能积极利用家庭环境这种特殊感情的影响力,积极主动开展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家庭环境对人影响的感情优势,也使家庭成员容易接受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它不仅会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而且会抵消思想政治工作的正面影响,影响功能的发挥。

4.家庭环境影响的“潜移默化性”

班杜拉认为,在社会情境中,人们往往是通过直接地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进行学习的。观察者只是观察到榜样的反应,即使自己未进行实际的操作和直接受到强化,也能形成类似的学习。未成年人在家庭的生活中,家长所表达出来的价值观、家庭观、邻里观、消费观以及相应的情感表达,未成年人会视为行为的规范,加以模仿、认同,继而形成一定的观点、态度、人格与行为习惯。由于这种潜移默化性,未成年人早期的政治、思想、道德社会化与家庭的环境密切相关。

5.家庭环境影响的“差异性”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计划性、统一性与规范性,学校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有组织地安排学生接受社会主流文化中的政治立场与道德规范。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却不具备学校教育的特点,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家庭的经济状况、家长的政治态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未成年人的政治素质与道德水准。未成年人早年所接受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对他成年之后的政治道德素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提高全民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做好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

6.家庭环境影响的“灵活性”

在学校中,教育实施的计划性较强,且具有固定的时间、场地。和学校相比,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有较大的灵活性。在家庭中,虽然在一个大的时间阶段内,对教育孩子有一个计划,但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很少有固定的教育时间,也很少有哪个家庭固定某个地点教育孩子,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更常用的方式是“遇物则诲”或“遇事则诲”。可以说,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吃、住、行都包含有丰富的教育因素,就看教育者能否善于把握教育时机,灵活运用教育方法,达到教育的目的。

7.家庭环境影响的“深刻性”

家庭成员之间朝夕相处,接触往往是以“融洽”和“喜爱”为媒介,他们的接触交往随便、轻松、自然。他们之间的交往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一切思想、心理活动都会自然、真实,不加掩饰。由于这种直接、经常和亲密的接触,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了解是较为细致和深刻的。只要善于捕捉细微的变化就能对家庭成员的思想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判断,把握住他们的思想脉搏,及时发现思想问题,因势利导做好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家庭成员的各种思想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8.家庭环境影响的“广泛性”

社会由家庭组成,家庭是社会的家庭。家庭环境对社会大环境具有重要的辐射作用。一方面,社会大环境由无数个家庭小环境组成,家庭小环境会影响周围社会大环境,促进社会对家庭小环境的关注;另一方面,家庭成员既属于家庭,又属于社会。随着家庭成员的流动(工作或学习)而扩散给社会,对社会施以潜在的影响。如果每个家庭都重视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环境,而且每个家庭将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这将是一股十分巨大的思想政治工作力量,对于解决当前存在的思想政治工作覆盖不到位的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二、培育家庭微观环境,促进家庭思想政治教育

1.重视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影响

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积极主动地关注、研究家庭环境的新变化、新动向、新特点,以及可能对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思想产生的影响。要重视家庭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把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纳入各级党委的议事日程,有计划、有重点地全面安排和部署,使之落到实处。各级领导要关心妇联、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战斗在社区、家庭思想政治工作最前线的同志,为社区、家庭思想政治工作广泛深入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并且自己带头搞好自己家庭的思想政治工作。

2.加强家庭环境建设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指导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建立妇联、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各级指导机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家庭环境建设和家庭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指导。加强对家庭环境和家庭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研究,及时把握家庭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有针对性的开展家庭思想政治工作。要及时发现家庭环境建设和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好典型,并通过各种方法予以表彰和推广,增强家庭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把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与家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家庭思想政治工作活动。家庭文化活动本身是随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它有比较宽的活动范围,其直接影响几乎涉及到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直接影响着人的精神、观念、道德和行为等因素。把家庭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家庭文化活动中去,寓教于乐,有利于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与参与。因此,我们在开展家庭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坚持思想性、教育性、娱乐性相结合的原则,把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与家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发挥家庭文化活动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在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4.根据家庭情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重视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充分了解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家庭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由于不同家庭出身的工作对象个性气质、思想政治素质、兴趣爱好、行为特点不一样,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要花大力气,充分了解每个工作对象的家庭情况及其对工作对象思想的影响,然后分类别地实施思想政治工作。对富裕家庭的工作对象应重点进行国情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培养顽强拼搏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对于贫困家庭的工作对象要重点加强形势与政策和自强、自信、自立精神教育,使其正确认识当前的改革,以积极的精神状态投身改革。对特殊家庭的工作对象,要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分析其思想行为偏轨的程度,帮助其克服和认识影响思想行为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5.创造良好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篇(6)

多数家长在孩子上大学之前都很关注与学校的沟通,而当孩子走进大学之后,很多家长都在思想上松懈,自认为教育任务已经完成。其一,许多父母认为子女已经成人,具备了辨别能力和控制能力,因此没有必要继续施加教育。其二,许多家长过分依赖学校教育,认为学校教育能代替家庭教育。其三,许多父母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关注家庭教育。

1.2学校对家庭教育的地位认识不够

学校很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却没有把家庭教育列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日程。研究表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有一部分人不能够较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家庭背景,有的甚至还不能准确地叫上每个学生的名字。

1.3高职生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

高职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很多学生不会主动也不愿意接受父母们的教育指导。他们认为自己在外求学,父母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帮不上什么忙,尤其是一些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的家长,他们往往不善表达,于是,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就少了,家庭教育的作用随之削弱。

1.4家庭教育基础不一

常常一个学校的高职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素质和家庭背景。有的家长文化水平有效,有的家长不重视教育氛围的建立,更别说科学的家教理念了,在这样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学生与在家教氛围浓厚的家庭长大的孩子来比,思想认识都有所差别,就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2可行性分析

2.1有利于构建文明校园

构建文明校园的过程中,基础文明教育、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都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面,务必做好。现在很多高职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溺爱中长大,缺少生活的磨炼,往往存在自理能力差、不善与人交往的问题,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感恩意识缺失、诚信意识薄弱。

2.2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高职生初入成年,他们在思想上还不成熟,与家庭之间存在着一种矛盾的关系,一方面想要摆脱家庭的束缚,另一方面又强烈的依赖着家庭。他们抗挫能力低下、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理性、容易冲动,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差、对自我的驾驭能力不足等。

2.3有利于促进学生成才

大学生生活相比压力较大的高中生活来说是轻松的,在这种氛围中,一些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和目标,表现为无所适从或将过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了网络游戏中,导致生活不规律、学习成绩下滑。表现出逃课弃学、欠费欠学分、延期毕业、无证无工作、学校劝退,其结果不堪设想。

3凸显家庭教育的作用

3.1连续性作用

高职生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因为思想尚未成熟,很容易产生行为的偏差,亟需心理上的指导。家长在子女上大学之前一直陪伴左右,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所以容易察觉孩子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异常表现。只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及时进行干预,才能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3.2监督性作用

日常教育管理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规工作,家长要紧密配合学校进行教育管理。在学习方面,家长要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对于收到学籍预警的学生,家长务必要及时与学校、学生本人沟通,共同商定帮扶计划;在纪律方面,家长要要求学生遵守校纪校规,协助执行外出及假日的请假销假制度,并同时做好安全提醒工作。

3.3示范性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即使是对于高职生来说,这样的作用也没有减弱。目前高职生中,存在和不诚信、感恩意识淡薄现象。家庭作为教育实施的载体,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孩子树立典型,营造诚信感恩的环境。由此可见,面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不诚信、不感恩现象,家长有责无旁贷的教育引导责任,要认真对待,坚决制止。

3.4指导性作用

多数家长将自身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只顾追求孩子学业上的成绩而忽视对孩子思想道德的教育,违背了全面发展的教育主张,对学校的教育效果有削弱作用。因此,家长一定要转变观念,从孩子的实际出发,结合行业发展,呼应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地为孩子的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并督促付诸实施。

3.5针对性作用

辅导员的工作量大,无法顾及到每个学生,很难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所谓“知子莫如父”,所以家长有责任、有义务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各方面的教育工作,向学校及时反映学生的状况,以便于辅导员和教师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情况。与此同时,学校也能够把学生在校的情况及时地反映给家长,使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

4加强家庭教育的融合度

4.1增强家长的合作意愿

高职生由于涉世尚浅,还不够成熟。只有加强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结合,才能提升高职生的情操。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应该是双方合作教育意愿的增强。如果双方能有这样的认识,才能建立起相互信任、积极主动的伙伴关系,才能促进双方的积极沟通,使双方的教育资源得以整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优势,实现高职生的全面发展。

4.2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

家长的素质高低决定着高职生能否健康成长,家长的良好素养、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对引导高职生积极进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所以家长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持续学习,用最新的理论观点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家长要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面对大是大非问题,一定要坚持原则。家长要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4.3建立两者的互动机制。为了达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和谐统一,我们有必要需求一个两者能够有效互动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四个途径去完善两者的互动:

(1)建立动态的学生档案,获得有效的与学生家长联系的第一手资料;

(2)通过新生家长见面会,解读学校教育管理规定并告知相关联系方式。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篇(7)

一、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

1.大学前的全面式保护

现今中国教育现状其实与中国传统教育和社会大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以前经济落后,大部分中国人都不能保证家庭的温饱,而自身知识水平的欠缺也决定着其本身不能通过新思维和创业这种先进方式改变自身命运。同时,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一些有着关系背景的人都能找到满意工作;但没有关系的人们就没有了发展的途径,而在中国与关系背景同样维系自身命运的就只有文化知识和学历的高低了。家长对学生生活各方面都进行了妥当安置,而这种全面式保护,让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缺乏对生活及社交能力的培养,更不具备社会所需的生存能力,使其对父母过于依赖,很难融入社会,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和独立生存。

2.大学后的放松式家庭管理

一些家长认为将学生送入大学就是实现了望子成龙的愿望,对其要求做到有求必应,而在家庭教育上也进行了放松式教育。殊不知,在经过紧张的高中生活之后,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只是具备了知识储备,其思想上还没有达到自律的境界。因此,家长在学生进入大学后一味放任,只会造成家庭教育的失败;而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由于学校与家之间的距离较远,这种远距离也导致学生和家长的关系越来越远,其信息不能及时传达给家长,这种关系的疏远也导致了家庭教育不能正常进行,从而削减了家长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和约束的作用。

二、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通过对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看到现今的大学生教育过于注重学术知识的教育,而忽视学生的心理教育,思想上的引导和实际生活能力的培养,这种一味强调学习的呆板模式,也导致了部分大学生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另外,由于在大学中存在太多的诱惑,学生在过去的十几年学习生活中,都被限制着不能痛快玩,所以在大学期间,学生很容易受外界影响而不去进行基础性实用知识的学习。另外,由于距离的问题,家长不能够再像以前一样做到全方面的管理和照顾,一些学生在生活自理方面也出现问题;同时,这种距离感也使家庭教育失去了实际作用,这使很多没有自制力的学生,在大学里失去了束缚,思想上必然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很有可能误入歧途。

这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昭示了怎样做到大学生的合理家庭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从孩子出生之初,就与父母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思想行为、道德素质高低都会受到父母的影响,因此要想保证大学生思想教育能够顺利实行,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三、面对家庭教育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综上所述,要想保证家庭教育能够更合理、更正确的进行下去,保证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着更健康的心理,同时有着更强的独立处事的能力,这就不仅要学校、社会、家长的共同努力,同时家庭教育面临的教育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就通过简单的叙述对相应问题给与一定的解决措施。

1.提高家长自身素养与觉悟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本身就有典范的作用。有什么样的父母也就必定有什么样的孩子。因此,要想学生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成长,家长本身也应具备良好的人格素养,才能在其成长过程中为其树立好的楷模;同时,家长良好的素养,也保证了学生在为人处事中与人相处融洽,在办事上重信诺,而父母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社会道德准则和如何做人的真谛,让其在不知不觉中对自身的道德修养进行了提升。其次,家长在具备良好的人格素养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自身觉悟,要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理念,做到对孩子进行合理的家庭教育,让孩子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在生活和处事能力的培养上也相对健全,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不会出现高分低能的尴尬处境,保证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2.高校教育联系家庭教育

在高校教育中,在鼓励教研的同时,对学生思想教育也要抓牢,而单一的高校思想教育是不全面的,同时这样的思想教育本身也并没多大实际作用,这就要求高校在对学生实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还要切实联系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生长环境给予不同层次的教育与辅导,这种基础了解不仅是便利了教师的教学工作,同时也让家长对远在外地的孩子在校的学习、思想等情况有个全面了解,这种了解可以帮助家长根据孩子的学习状态、成长状况进行合理的家庭教育,使家长与老师之间对于如何共同教育孩子,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达成初步共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让学生在大学中在处事和生活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和训练,这也正是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所乐见的成果。

3.缩小父母与大学生的心理差距

在学生的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若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同时由于看事物的角度不同,让学生容易对家长产生隔阂甚至排斥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不仅是因为学生处于叛逆期的缘故,同时也是因为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对自身的定位不合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因此,家长在教育时只能以指引和教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行为规劝,而不能通过一味的强制命令,这只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同时在家庭教育中,还倡导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是朋友间的关系,互相之间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指导,从而让孩子健康成长。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学校和家庭这三大教育共同作用,拥有良好的人格和素养,拥有较高的处世和生存能力,这也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目的之所在。

参考文献:

[1] 王冬岩,魏沧波,佟秀莲.论“学生工作、思政课、家庭教育”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实施.理论导报,2012,(1).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篇(8)

梁启超,近代杰出的政治家、学者、思想家,同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他育有九个儿女,九个儿女在各自的工作领域无不取得傲人的成就。其中,梁思成、梁思永和梁思礼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九个子女始终坚持“人必有爱国心,方可成大事”的宗旨,以“莫问收获,只问耕耘”的人生态度,在十几个领域作出贡献。梁思成、梁思礼等兄妹的成就是个人勤奋的收获,更是梁启超家庭教育的成功。学习借鉴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包括爱国主义、趣味教育、寒士家风等教育内容,言传身教、中西结合、因材施教等教育方法,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内涵与特点

1.注重对个性的培养。梁启超教育儿女时,很注重他们的个性和主观意愿。他说:“个人自审其性之所进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1]只有因人而异、因时而变,注重受教育者的个性,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对于儿女们的专业兴趣选择,无论是建筑还是考古,梁启超都表示赞同。从梁氏兄妹很小时,其父亲就常常提出问题而不下结论,只在疑难处给予点拨,从不把自己的意愿想法强加给子女,注重教育过程中的互动性,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九个子女采用启发式教育。

2.强调教育中的趣味性。趣味教育是梁启超教育子女的主要方法。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没了趣味,生活就没有意义。他认为教育在于唤起趣味,不可摧毁趣味,趣味应该有始有终,只有“趁儿童或青年趣味正浓而方向未决定的时候,给他们一种终身受用的趣味”[2],指导他们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的趣味。只有兴趣盎然,才不会对生活产生厌倦,生活才有意义。所以,梁启超在教育子女时奉行趣味教育的方法,平等民主地对待自己的子女,按照他们兴趣所在引导他们成才。他建议他的子女在专门学科之外,还应选择一两种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重视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在求学上,梁启超主张“猛火熬”和“慢火炖”交互进行,反对一蹴而就、急于求成的方法。因为只有慢火炖才能很好地消化所熬的。在《论幼学》中,梁启超反对中国传统“先授六经、四书,后授八股试帖”的幼儿教育方式,大力宣扬西方的教育原则,因为西方的教育符合儿童心理成长的规律。梁启超认为教育应该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按人的成长规律循序渐进。

4.言传身教,注重教育中的沟通。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教中,父母的言行对子女有深刻的影响,这样的影响有时甚至是终身的。言传身教是梁启超家庭教育最大的特点。饭桌上,梁启超喜欢和儿女们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谈笑,谈论民族英雄和救国者的故事;儿女在外留学,他不忘通过信件指导他们的学业、学校、兴趣爱好、治学处事。从政时,梁启超时时图国富民强,一生以国为己任;生活中,他爱好广泛、学有所长、强勉刻苦、自强不息。他用自己的言行告诫子女,要爱国,独立,乐观,好学,简朴。梁启超的一家人相亲相爱、相互尊重,共同缔造了和谐的大家庭。梁氏子女的成就无疑得益于父亲的言传身教、家人的良好沟通与和谐的家庭氛围。

二、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关注个性,因材施教。理论教育法也叫理论灌输法或理论学习法,是通过基本原理、思想观念的传授、学习、宣传,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的方法。理论教育常以讲授讲解、理论学习、宣传教育、理论培训、理论研讨等形式呈现。实践教育是组织、引导人们积极参加劳动、社会服务、社会考察等实践活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基本方法。理论教育法和实践教育法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的方法。梁启超说:“求知的目的有二:一是求智,二是致用。二者缺一不可,即所谓‘知行合一’,二者兼备方称得上学问。”[3]他常让思成,思永参与实践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再从生活中提炼新的学问。梁家子女的成就,无疑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大的启示。

2.坚持优良传统和改革创新相融合的原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不能与历史分割,需要继承优良的传统。教育方法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是在适应一定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后产生的,会对其他的教育内容产生影响。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相适应时,教育方法对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有增强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反之,则有损害和较弱作用,有时甚至破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主张儒家“内圣外王”的原则,以寒士家风教育,但是梁启超并非一成不变地完全接受其观点,他认为“内圣”不应该是死守“三纲五常”,而应追求子女的全面发展。他提倡孔子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反对传统教育中的体罚教育,主张有爱、民主的教育方式。从梁启超和子女们的相处之道来看,无论是来往信件还是茶余饭后对儿女们的指导与叮嘱,无不体现“父爱如山”的情怀。

3.坚持中西化合的原则,趣味教育,寓教于奖。梁启超在教育子女时,既注意培养子女的国学素质,又让子女学留学西学先进和科学与精密的研究方法。主张儿女在专业学习之余,选择一两种自己的兴趣爱好,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他认为,过于专门的学习会导致单调的生活,人们极易对单调的生活产生厌倦之情,从而变得苦恼、堕落。所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意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创新性,不能停留在单一的理论讲授上。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艺术性,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

4.坚持教书育人两不分的原则,言传身教,注重沟通。梁启超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学家,他的一生都在强调:“教育就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人。”他还说:“你如果做成一个人,知识自然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知识却越多越坏。”在晚年讲学中,梁启超常强调教书育人的重要,并把德育放在第一位。“教书”即向受教育者传授专业知识,“育人”则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教书”与“育人”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知识是易变的、外在的、易陈旧的、易淘汰的,而人的品德、观念、能力、习惯等则相反,其是稳定的、内在的、深层的、持久的。教书育人应强调树立“全人”、“完整人”。

总之,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教育家,演绎了一个家族传奇,他的博爱教育、寒士家风趣味教育、为学做人等教子之道,给了世人深刻的启迪。但是,受到历史环境与个性的限制,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有值得商榷之处。研究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分析其家庭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能够汲取相关经验和教训,同时指引当下家庭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家长以身作则,进行自我教育,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注重个性,积极沟通,科学有效地对孩子进行教育,为孩子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

参考文献: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篇(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校实行收费制以来,高校家庭困难学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而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建立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是普通高校办学资源与社会资本相结合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11年我国共有民办高校698所,其中独立学院309所,在重庆市合川区就集中有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等5所独立学院,独立学院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各方面制度还没有健全,使得独立学院家庭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道远。

一、独立学院家庭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与问题

(一)片面强调经济资助,忽视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我国政治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加大了对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的帮扶,高校基本形成了“奖、贷、助、补、减”的帮扶资助体系,独立学院虽有其特殊性,但资助体系也在逐步完善,能够开展有效的资助行为,对家庭困难学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独立学院办学起步时间较晚,对困难学生的调查研究还有不足之处,片面的强调经济资助,却忽视了对这部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产生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困难学生产生了依赖心理,认为国家对困难学生的资助是理所当然的,容易让学生养成懒惰行为;部分困难学生缺乏诚信思想,责任心降低,大学生毕业后不按时或者不偿还贷款和借款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说明了对家庭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量薄弱,教育方法和形式单一

高校扩招使得学校学生人数明显增加,但独立学院中担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线师职人员配备没有跟上,教育工作力量薄弱,工作强度宽度难度加大。现在独立学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形式单一,基本上的教育还停留在说教和灌输层面上,没有细致了解分析家庭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光是笼统地进行理论式教育,没有深入困难学生中间重视他们的内心情感,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缺乏感情交流,难以形成相互信任之感,如不能就出现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这对家庭困难学生这一高校特殊人群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限。

(三)心理健康问题重视力度不够,缺乏有效心理健康教育

伴随着我国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快速发展,在校学生规模逐渐增加,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独立学院学生中家庭贫富差距大,家庭困难学生承受着周围经济条件优越同学现实上的无形压力,加上学生本身就背负着家庭殷切期望,如果困难学生学习成绩、社会关系、自我价值等不能得到满足,那么他们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忽视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使他们的心理压力得到充分的缓解,出现心理失衡,很容易诱发心理疾病,最后乃至出现无法挽回的后果。近几年就可以看到一些校园的事件:马加爵的故意杀人案、药家鑫案、东莞理工大凶案、旅日留学生机场刺母事件等等,虽然这些只是个案,但是不难看出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而独立学院更要重视。

(四)就业工作简单笼统,就业指导教育匮乏

从2004年国务院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可以看到国家把良好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纳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明确“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服务系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可见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目前高校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和就业办公室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而独立学院办学起步晚,就业信息和资源相对有限,加上社会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偏见,使得独立学院开展就业工作困难程度加大。显而易见家庭困难学生又是独立学院里的就业弱势群体,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性,容易忽视家庭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使得这部分学生就业更加困难。

二、探寻适合独立学院家庭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完善资助体系,因地适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独立学院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有很强的隐蔽性,这为建立完整的资助管理体系提出了要求,创新完善已有的资助认定机制,实际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制定实际统一的资助认定管理标准,严格把关杜绝“假贫困生现象”。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深入学生中间,通过政治理论课、班级活动、个别谈心等形式了解掌握家庭困难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因地适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付出自己的真心实意,与其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耐心解决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让他们在获得国家社会资助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方法优化教育内容

独立学院家庭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发挥学校和整个社会的力量。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中,以加强建设“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辅导员队伍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力量为主,以政治理论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其他专业课程教育师职队伍建设为辅,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个环节。在对家庭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点面结合,既要掌握整个群体的思想动态,又要细致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问卷调查法、情感激励法、个案典型法、群体座谈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法等途径创新教育方法。通过社会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理想想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基本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等方面优化教育内容,丰富家庭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内容。

(三)关注家庭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加强心理健康辅导

家庭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途径之一。独立学院应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以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为核心,以受过专业心理咨询培训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干部为辅助,以院系班级了解基本心理健康知识学生为信息渠道,对需要帮助的家庭困难学生提高服务。建立家庭困难学生特殊群体心理档案,完善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建立信息反馈制度,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专业化发展。通过专业讲座、基础教学课程、各类比赛、公益活动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弥补心理缺陷,提高对抗挫折的承受力、人际关系协调力、环境适应力,促使家庭困难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较大限度的发挥自身能力,找回自信心,勇于面对困难。

(四)开展针对性就业指导服务,加大家庭困难学生的帮扶力度

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699万人,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独立学院家庭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更显突出。很多家庭困难学生在社会关系、家庭背景、综合素质、用人单位的偏见歧视等劣势使得他们就业困难程度不容忽视,就业指导服务要有针对性,如:配备受过专业就业指导知识培训人员,建立专业化的师职队伍;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开展多样的就业培训活动;开展职业能力测评,提供就业科学依据;重视职业资格技术能力培训,教授有效的求职技术;建立就业单位实习基地,拓宽就业推荐渠道。通过就业指导服务,提高家庭困难学生的就业综合素质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制定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确保这部分学生顺利就业,促进社会和谐,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 王展,张永明,张宏伟.独立学院贫困学生的教育与管理[J].文教资料,2009(34):172-173.

[2] 何会宁.高校家庭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03(04):183-186.

[3] 陈志杰.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14):146-148.

[4]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 2004-02-26.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篇(10)

吴爽,女,生于1985年,河北唐山人,河北联合大学管理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摘要:本文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探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差异是我国高等教育任务、大学生成长规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新境遇的必然要求,具体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存在阶段性、功能性、关系性、专业性四方面差异。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差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其教育对象是作为主体存在的大学生,而大学生普遍具有刚刚走出家庭开始独立生活但尚且在经济上依赖家庭的特点,因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差异进行探讨就成为一项重要课题,能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融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成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探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差异的必要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既是理论体系又是实践体系,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紧密相关,主体、客体、环境、载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四方面要素,而家庭是大学生成长与生活的环境,家庭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长期且直接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家庭教育因素融合其中,充分考虑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差异,才能切实增强针对性与实效性。

1、我国高等教育任务的必然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对高等教育任务进行了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①这说明,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作用就是保证高等教育培养的人,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家庭是大学生重要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环境,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能否完成培养人的目的,也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探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差异。

2、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实践证明,大学生成长是有规律可循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了确立目标、规范行为、扩展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能力、提高素质等多方面的作用。但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无法脱节的,二者共同促进大学生成长,在大学生学习、交往、心理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是推动大学生由“家庭人”、“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在一定层面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纠正大学生错误政治观念,引导大学生积极合理进行政治参与的过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离不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共同参与,特别是家庭教育由于其长期性的积淀,对大学生政治观念的形成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探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差异。

4、思想政治教育新境遇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存在着有机联系。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信息时代来临的特殊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境遇就是阶层分化。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以来,我国在社会变革中分化形成了若干个不同的社会阶层,来自不同阶层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要求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这就要求必须与学生家庭所属阶层进行了解,探求对不同阶层家庭的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差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探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差异。

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差异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由于出发点、关注角度等多方面的不同,导致在教育形式、教育手段等方面表现出外在性的差异,通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各种外在表现进行对比,二者存在阶段性、功能性、关系性、专业性四方面差异。

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阶段性差异

从阶段性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差异,家庭教育一般来说具有持续性、稳定性、终身性,家庭教育的环境和教育者一般来说不会发生变化与更换,是终身教育;而学校教育则不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仅停留在学生的这一阶段,具有非常明显的阶段性特点,而且教育模式上往往是群体性教育为主,个体性教育为辅,是阶段性教育。由于阶段性差异,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与表现不同。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功能性差异

从功能性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差异,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并非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和团体,家庭是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社会组织,教育子女成长仅是其功能的一个方面;而学校则不同,特别是高等学校作为专门进行人才培养的专门机构,一切工作都要为人才培养服务,将教育培养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则具有更为明确的思想性和方向性。由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功能性差异,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大学生道德品质、政治观念、是非观念形成过程中价值取向不同。

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性差异

从关系性上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上。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讲,父母子女关系一种不可选择的长期稳定的自然关系,父母具有教育者与家长的双重身份,子女具有受教育者与孩子的双重身份;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师生关系式一种可选择的短期的人为关系,教师仅具有教育者一种身份。学生仅具有受教育者一种身份。由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性差异,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路径选择不同。

4、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专业性差异

从专业性上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差异,主要指教育者水平与教育过程的差异。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讲,大多数父母并非专门从事教育工作,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技能培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相对来说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规划性;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第一,教师普遍要经受专业培训,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上岗前要通过岗前培训与考核,上岗后还有各种岗前培训,相对于家长专业性更强。第二,学校教育更为系统,具有严格的计划和监控。由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专业性差异,造成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关注的重点问题不同。(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受河北联合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青年基金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融合》(s201207)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黄河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比较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6月:28-34

[2]肖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比较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8-9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篇(11)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214-02

一、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良好家庭环境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幸福、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心理问题发生机会高,此时家庭环境起着决定作用。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父母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并及时解决问题。父母之间的融洽关系也会对孩子形成一种鼓励。

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习惯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好的习惯能使人受益终生。青少年在平常生活中的各种习惯都深受父母的影响,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则青少年也会主动模仿父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积极作用。

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青少年良好性格和品质的形成。“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家庭环境的好坏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之中,父母的与人和谐相处、勤劳勤俭、乐观、礼貌的性格品质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青少年难免会出现“以自我为中心”不良行为,只要父母多用心鼓励孩子,孩子就会慢慢地爱与人交往,就会形成关心爱护别人的良好品质。

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养。人的最初道德观念、为人处事的准则是从家庭中获得的。“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庭成员良好的道德观念将会对青少年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是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二)消极家庭环境的影响

在一个家庭中,这个家庭是否幸福和睦,家长是否真正关爱和理解孩子,直接关系到孩子的身心能否健康发展。美国心理学家戴维・埃尔金德说过:“孩子们最需要知道的是,他们对父母很重要,永远都被爱围绕”。然而,很多家庭的父母却做不到这一点,不关心孩子的身心发展,使孩子的身心受到损害,这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不良家庭关系的消极影响。研究表明,家庭成员间经常公开表露愤怒和攻击的场面如夫妻相互争吵、打骂孩子等,可作为一种精神应激而增加儿孩子各种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孩子长期处于这种家庭环境之中,会产生各种不良的情绪,如恐惧、伤心、愤怒等,行为上则表现为焦虑、冲动、易发脾气等,会使青少年处于“生死线的边缘”,对青少年会造成恶劣的影响。

残缺型家庭结构的消极影响。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家庭结构残缺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因。司法部《少年犯罪与改造研究》课题组对全国16个省市区18所少管所6495名少年犯的问卷调查发现,有26.6%的少年犯来自破碎家庭。上海市对工读学校学生的调查表明来自破碎家庭的工读生逐年增多,1988年工读生中来自破碎家庭的占16.31%,1994年上升到40.28%。在这种状况下的青少年,会对未来绝望,甚至自暴自弃,这种情况是很危险的。研究表明,离婚后父母对子女不负责任的排斥和放任,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更大,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在五年内会感到压抑,甚至会做出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

不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的消极影响。近年来,由于不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所引发的家庭悲剧和青少年犯罪案件令人惋惜、发人深思。由家庭环境造成的少年杀母案更是让人叹息。2008年,上初三的王升亮由于忍受不了母亲对他的严格要求和不尊重而杀死了母亲。他说父母对他整天打,他曾自杀过,可是母亲越来越严厉,绝望之中才拿起菜刀朝母亲砍去。而2000年的“徐立杀母案也”也是由于父母对他的期望急切,施加给他的压力过大而造成的。使他产生心理扭曲,而灭绝人性地杀了生母,而且杀死母亲后竟移尸灭迹,实在令人深思。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对子女过于严格反而会事半功倍,不仅不能如愿,也会使子女形成逆反心理,导致悲剧的发生。因此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非常重要。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高度重视家庭德育的重要功能,加快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家庭教育的地位,巩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家庭基础。

二、发挥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影响力的对策

一个人有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一生都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其子女的影响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马克思也曾说过:“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良好家庭环境的塑造,为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他们生理、心理和品德的健康发展。

(一)提高家长的素质

家长的素质如何,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家长言传身教,以自己的行动和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其次,家长要认真学习,树立现代教育理念。要根据青少年的接受程度,对其提出合理的要求。第三,家长在孩子面前要是非分明,不能颠倒是非。第四,家长在孩子面前不能撒谎,要让孩子知道撒谎的危害性。第五,家长要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以及各项法律制度,并适时地通过各种方式让子女了解我国的法律知识。

(二)塑造良好的家风

优良的家风是良好家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家风的养成要求家庭成员具备良好的思想意识,如,健全的心理品质,诚实守信,尊老爱幼,与人和睦相处等。可以带动青少年参加各种活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家长多鼓励他们,使其感受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团结并逐渐学会愿意与别人一起合作。

(三)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

和谐、民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家庭气氛对青少年性格的养成有着积极的影响。一个生活在亲密、友爱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同一个生活在分裂、经常争吵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其性格、心理各方面绝对不一样。父母之间关系的不和,甚至经常打骂孩子,都会使孩子产生恐惧、烦恼的情绪并常常表现为自卑和焦虑。孩子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很敏感,家长要与他们进行朋友式交谈,而不是任享家长专制的权力而打骂孩子。否则会使他们有心理压力,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四)丰富青少年的精神和情感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凡是道德修养好的、有自觉精神的劳动者,都是在对书籍抱着深刻尊重态度的家庭里长大的”。可见,家庭的精神文化氛围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想要青少年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家长首先要具备这种素质。要尽量建立文化浓厚的氛围,培养青少年热爱读书的好习惯,让他们在获得丰富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五)及时地与青少年进行心理沟通

沟通是父母与青少年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父母要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就要及时地其交流,走进他们的心里,引导他们逐步走向正轨。例如可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青少年讲述一些道理,这种方法比较有说服力,还能增强与青少年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避免青少年由于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地解决而导致地不良后果甚至更为严重的犯罪行为。

参考文献:

[1]姚建龙.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综述[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8):101.

[2]康树华.青少年犯罪与治理[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