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农业企业发展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8 16:37:08

农业企业发展

农业企业发展篇(1)

济南一品实业有限公司1993年从事蔬菜生产加工以来的实践证明,蔬菜生产是我国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蔬菜出口量约为进口量的30倍,与粮食进出口相反,差距大,蔬菜的种植出口不仅可为国家创汇,而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山东作为蔬菜大省,蔬菜出口量和出口额在全国均为第一。中国仅2000年一季度就出口47万吨,增长13%。随着入世和韩国、日本及欧美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我国蔬菜行业的生产成本和价格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强有力的竞争优势,这主要取决于蔬菜生产的特点,从种植到加工、出口,蔬菜等作物的优势将在未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举足轻重。

事实上,国际、国内饮食结构的调整决定了蔬菜业发展的主基调。无公害、新鲜蔬菜已成为现代人一日三餐的主要食品而不是副食品,温饱型的饮食结构以粮食为主,小康型的主食结构已从肉蛋型发展至奶茶型,这证明了人们的饮食已经符合时展的趋势,若我们的产业政策不符合当代人们饮食发展的趋势,将被现代社会所遗弃。欧美市场超越我们较多,中国生搬效仿集约化、机械化、规模化,不论从经济的角度还是政治的角度,都是站不住脚的,也将会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我们要把“度”的问题把握好。如何看待欧美市场、学习欧美市场、效仿欧美市场,我们要走符合中国社会特点和中国特色蔬菜发展的道路。

亚洲较发达的国家如日本、新加坡、韩国等蔬菜消费市场已超市化、商品化、品牌化,各种新鲜和保鲜蔬菜加工制品,大宗蔬菜的产品初加工、包装也达到相当的水平。而无论品牌、品质、品种还是新鲜程度,其要求并非我们不能达到,但他们从育种、育苗到栽培及大面积推广,已形成系列化,产业化。从加工技术、包装方式、运输、仓储、销售均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体系。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个方面的因素,在种植结构的调整中就会多走弯路、延缓我国发展的速度。因此,必须找到一条适应国际市场发展趋势,产品结构又适应中国农业现状和规律的农业经济道路。从经济的角度来讲,发达国家和较发达国家经济的未来与我们经济的未来目标是一致的,因而在中国即将入世的今天,农产品如何从农业科研、良种培育、育苗及推广、种植结构及大面积推广方面符合出口标准,从商品生产、初级加工、产品市场化、商品化、最后达到品牌化、市场化、规模化方面下手,形成一个符合中国农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良性循环。从一品公司几年来农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拓展来看,应注意采取以下对策:

1.提高质量和新鲜度、包装上档次。对我们来讲食用的黄瓜长一公分,短一公分的价格都一样,而在发达国家的市场只认同它们要求的规格,长短一公分都将减少它的市场价值,甚至失去其市场价值。我们要在蔬菜品种选育、优种、加工技术、保鲜处理、仓储运输方面紧跟国际市场。提高包装的水平与现代化,如环保型、拆叠式、可重复利用的包装等。

2.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天品牌、未标明生产厂家或生产者的蔬菜无法在市场上立足。市场既公平又残酷,一流的品牌、稳定的加工质量、企业的信誉,将成为市场的主基调。中国蔬菜产业市场化和商品化,还要有一段短暂的路程,但已为时不远,3年至8年内中国将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蔬菜专业市场,中国的沿海地区成为相连的经济作物带或蔬菜作物带,这就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旋律。

3.建立有序、有益、有节的农业经济发展思路,才能保证人世后的中国农业驶入高速公路。一是有序的原则,二是有益的原则,三是有节的原则。从国际、国内蔬菜市场发展的趋势看,两者既存在联动的市场关系,又存在相对独立的市场关系。十几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开放受中国原有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的影响,如我国农业曾提出以粮为纲,广积粮等,使我们在国际经济大家庭中仍处于相对封闭和独立的农业经济状况,而改革开放的20年来,国家农业经济政策经过适度调整,又逐步与国际农产品市场靠拢,具备了相互联动的农业经济形态。山东作为农业大省,经过近10年来的调整,已成为中国的蔬菜大省,在为国家出口创汇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仅举一个小例子来说,樱桃西红柿3年以前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为每公斤70元至80元的价格,现在国内市场价格已每公斤20元至40元,试想一下8年至10年前的中国市场,大众是不可能接受这种高档蔬菜的,当然,市场之所以能接受,主要还是取决于中国大众收入的增加及总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中国即将加入WTO,绝不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那种封闭的农业经济模式,而是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借鉴和促进的双赢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个节奏就是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跷跷板,只要我们适度把握好这个跷跷板的节奏,中国农业的经济调整才会赏心悦目,走向一个平稳、安全的高速公路。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战略上的方针和战术上如何实现这个战略目标是两回事。

根据中国农业产业结构初级阶段的特点,先以外保内,推进中国农产品种植系列化、专业化、加工产业化、商品市场化。后以内为主提高加工技术和包装水平,拓展国际市场的农业经营主导战略方向。根据一品公司在近10年来对农业产业的思考和具体经营实践来分析,我们要做的首先是我们能够做到的:扬长避短。山东是中国的蔬菜大省,而在10年前农民对种菜仍是小学水平的时候,我们若想以高科技的农业、加工技术改造我们的农民是极不现实的,也只能造成欲速则不达。以一品公司的主管品种“一品大蒜”为例,临沂种植的苍山蒜,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而一品大蒜的基地就是全国最大的大蒜之都金乡。从外贸企业的推动试验,大面积推广到现在的商品化阶段,经过15年的时间,形成了几十万人的种植队伍,数万人的加工大军,这是金乡大蒜能出口海外,在国际大蒜原料市场占主要地位的重要原因,也是金乡县在济宁地区经济和农民收入走在前列的保证。随后又涌出许多大蒜产地,周边县区形成的大蒜种植优势、加工优势、出口优势大都是短期的,但金乡形成的优势却是周围区域的基地无法比及的。#p#分页标题#e#

“益都椒”是一品公司经营的又一品种,因为这种红的不太辣的辣椒以出口韩国、日本、东南亚而出名,益都即现在的青州(原名山东益都),但大家不要以为它的产地在山东益都,而产地实际在山东的平度和胶州,为何国际市场要“益都椒”,是因为益都与韩国辣椒产区在地理位置上很相近。韩国和日本市场需求量很大,但真正发展起来的是与益都地理位置相近的平度胶州。从此例可以看出政府对一个产业要抓住机遇,否则就会稍纵即逝。当然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种植基地的建设,离开公司(尤其规模较大的私营进出口实业公司)+农户+政府行为的模式,是很难形成一种品种系列化、规模化、既符合出口加工标准又能符合国内市场的需求基地的。当然适时抓住机遇,培养和塑造一个品牌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要想在加入WTO后调整中国的农业结构,必须注意循序渐进的方针,农业战略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稳定的策略,而且不可朝三暮四,搞短期行为。必须考虑:

1.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中应从精放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增长方式。只有有序地增长,才能避免无序地竞争。

2.我国农产品相对与需求慢半拍。有力地支持农业种植企业、农业加工、出口企业、农业技术企业,农业外贸企业须采取公司+农户+政府行为的模式。以实业公司为中心,而不是以过去的外贸公司为中心,调整单一的对外贸易思路,这种单一的外贸在国际贸易中心的优势,随着入世的到来,优势以属强势之未。

3.有步骤地提高蔬菜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序、有益、有节地尽快大力发展农业的专业化基地,形成有比较优势的农业经济作物专业种植基地和区域性的初级加工、仓储基地,加适合国际市场的大蒜、辣椒、牛蒡、芦笋已形成了部分专业化的地区就不要盲目扩大跟风。大白菜、萝卜、洋葱、甘蓝等大宗品种,改良后属主力品种加大推广力度,特种蔬菜(叶类蔬菜、无土栽培蔬菜、菌类等),特种经济作物,如特色玉米、豆类等,一旦山东、上海、福建、广东的沿海地区形成分门别类的农业经济作物带,中国的经济就会到朝阳之时。只有在种类、数量、产地上有相当规模和梯度的时候,我们的农业经济才有可能发生质的变化。不能仅靠中国地大物博的先天比较优势,还需努力取得后天的综合优势。

4.培育中国农产品的优质品牌。坚持在中国农业产业国际化的同时培育国内市场,建立自己的品牌,从一品公司从事农业产业方面的经验看,国际市场、国内市场两条腿走路是保证企业不衰的关键。

农业企业发展篇(2)

农资企业经营的农资产品,无论是购进还是销售,都和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粮食水果蔬菜肉禽蛋等日用生活必需品需要从农村购进,而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产品又需要销售到农村。因此,农资企业要想发展网络营销,首先其主要的服务对象农民要具备上网的技能。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2年6月份,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其中农村网民规模为1.46亿,比2011年底增加1464万。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农村上网人数的激增,为农资企业发展网络营销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2.农村人口的教育水平提高,更多高素质的人群从事农资经营工作

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多年,从2000年开始基本完成。因此目前大多数农村孩子都能上到初中毕业。而我国高等院校的扩招,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难等问题导致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孩子回到农村自主创业,这些高素质的人群熟悉农村情况,具备各种网上交易的条件,其中一些人成为农资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农资产品经纪人或者中介,他们具有天然的优势,能够充分了解农资信息,帮助周边的农民在网上联系货源,甚至将贸易扩大到全国各地及国际市场。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北大才子卖猪肉、清华学生种蔬菜等现象说明,虽然一方面是由于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但另一方面说明农资市场出现的商机吸引了这些高素质的人才进入这个行业。随着这些高素质人才的加入,也促使农资市场更有理性地发展。

3.农业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农资网站越来越多

在国家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我国目前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建立了大量的数据库与信息管理体系,解决了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使农业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目前已有很多涉农网站开通,比如中国农村科技信息网、中国兴农网、农村品市场信息网、中国水果网、中国果品信息网等,通过这些网站可以大量的蔬菜瓜果肉禽蛋等农资相关信息,不仅为农民解决了信息流通问题,还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也为农资企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4.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农资市场日趋完善

经过十多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前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已经成长为主要的农资企业,这些企业一方面联系着主要的农资市场,一方面联系着千家万户的农民,成为联系农资市场和农资消费者的主要纽带。在这些农资企业的拉动下,我国农资市场数目日趋稳定,成交额逐步上升,已从原来的以数量为主转向以质量取胜,管理水平逐渐提高,商品档次日益提升,交易条件明显改善,农资市场日趋完善,已经具备了通过网络营销走向更加广阔市场的条件。广东省的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初期只是一个7户农民承包的一个小养鸡场,后期经过“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即企业提供鸡苗、养殖技术、饲料和回购,农户只需负责饲养的方式,使这个养鸡场慢慢发展成为广东最大的肉鸡生产基地以及全国最大的三黄鸡和竹丝鸡饲料集团,其年销售总值超过8亿元,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

二、我国农资企业在发展网络营销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我国农资企业在当前开展网络营销的有利条件下,很多企业都发展了网络营销的业务,但是由于实践经验不足,盲目跟风等情况,在此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

1.农资企业对网络营销的认识不全面,缺少网络营销的竞争意识我国农资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对于网络0营销的接受要晚很多,一方面是由于农资受众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企业本身的因素。农资企业的受众大多是农民,农资企业大多也都属于中小型企业,无论是资金、信息还是人才都比那些大型企业滞后许多,因此对于新生的网络营销认识不全面,不了解网络营销的影响力和发展前途,不敢也不懂如何进行网络营销,严重缺少网络营销的竞争意识。

2.农资企业网络营销水平比较低,网站建设严重滞后

在网购浪潮的洪流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农资企业开始发展网络营销,但是由于起步晚,缺少实践经验,很多农资企业的网络营销水平低下,网站建设落后。大多农资企业都是将企业的一些简介和组织机构挂在网页上,内容简单,更新缓慢,基本上成为一个摆设。还有一些农资企业网站更为先进一些,但也只是停留在信息阶段,比如介绍企业产品内容,企业产品信息。只有少数一些农资企业进入到了网上销售阶段,可以接受网上订单,了解消费者需求,进行网上调研,开展售后服务等。

3.网络支付的技术手段不成熟,缺乏安全快捷方便的支付途径

由于农资产品的特殊性,其货款的支付更加需要及时快捷。但由于我国网络支付的技术手段还不成熟,在网络营销中比较实用的电子货币还没有得到完全认可,如要在实际操作中得以大面积地应用,还需要假以时日。目前更多的网络营销都只能是通过网上洽谈交易,成功后再通过信用卡付款,虽说大多数银行也都开展了网上银行,但无论是对于消费者还是企业都存在一个安全保障的问题。大多数农资用户和企业都担心网上支付系统的安全性,因而不敢贸然使用。

4.农村网络设施基础比较薄弱,上网费用比较大

农资产品的供销主要还是在农村,但由于农村网络设施相对于城市还很不完善,线路少、速度慢,主要还是上网费用比较高,低端的网络设施和高端的收费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村人民上网的热情,制约了农资产品网上营销的发展,成为农资企业网上营销发展一时难以突破的瓶颈。

5.专业的农资网络营销人员严重不足,知识结构不全面

企业的发展要靠人才,农资企业在发展网络营销的过程中最需要的是农资网络营销人才。目前从事农资网络营销的工作人员大多都存在着知识结构不全面的问题,要么具备农资专业知识,要么具有计算机知识。因此大多农资企业严重缺少既有计算机知识,又有农资专业知识,又具备网络营销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三、加快农资企业发展网络营销需要采取的措施

1.建立网络销售信息通道,进行农资信息的双向传递

从事农资产品的相关人员主要有农户、联系农户和企业的中介人员或组织以及从事农资生产的企业三大类,因此农资企业在这些营销主体人中建立网络销售的信息通道,进行双向发展。即在农户信息意识不强、技能不足的情况下,由联系农户的中介人员或组织,比如中介人、农民协会、村级合作社、经营大户及从事农资生产的龙头企业等来传播相关的农资信息,达到进村入户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报纸、电话等方式向国内外市场供求信息。通过这种双向的信息,将农户和国内外市场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农资企业网络营销的一个基本功能。

2.设立企业网站,加强网站建设,充分发挥网站作用

农资企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设立自己的企业网站,申请注册自己的网址域名,并将企业的网页地址注册到大家熟悉度高应用比较广泛的大型搜索引擎比如搜狐、百度、雅虎等站点中,使消费者能够通过这些搜索引擎很快就可以找到企业的网站。同时也要加强网站建设,完善网站内容,至少要包括企业情况、产品供求信息、促销活动信息、售后服务标准、销售联系方式、在线销售页面、消费者交流论坛等。还要注意所经营产品和网站风格的协调性、针对性、及时性等,要有企业自己的风格,能够引起消费者的注意,起到网站应有的作用。

3.采取整体营销战略,将传统营销和网络营销结合应用

网络营销是一种新的销售渠道,开发网络营销的最终目的不是摒弃传统渠道,而是利用网络提升整体的销售额和利润。农资企业的传统渠道比如人员促销、商、专卖店等,往往是在渠道里全部完成销售过程。但网络销售和传统渠道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既有传统渠道的销售功能,也具有公共关系、广告、促进销售、沟通等诸多功能。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树立农资企业的品牌形象,通过传统渠道的广告促销,吸引消费者登录企业网站,达到网络销售的目的。农资企业必须将网络销售与传统渠道相结合,才能创造出最大的效益。被称为北京农产品价格“晴雨表”和全国农产品价格“风向标”的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一方面积极组织召开农产品推介会、交流会等,打造农产品品牌,另一方面该企业也组建了市场信息网络中心,及时收集各地农产品的价格、品种、数量等信息,经过加工整理后通过咨询电话为客户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服务。另外,该企业还和农业部、商务部及国家工商总局的信息中心,以及和农业系统专业网站“绿蓝网”、“十亿网”等网站实现了联网,通过这些多方面的途径,该企业目前已承担了首都80%以上的农产品供应,并期望将企业打造成为亚洲最大的农产品销售“航空母舰”。

4.加快三网融合步伐,改善农民上网环境

由政府主导的三网融合即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合一,将会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福利、更多的产品、更好的服务和更新的信息。实现三网融合后,家庭就不需要电视有条线、电话有条线、上网有条线,而是一种线路就可以得到所有的服务。特别是对于农户,改善了上网环境,降低了上网费用,使更多的农户和小型农资企业能够介入网络,增加了农村网络用户规模,为农资企业的网络营销带来了更多潜在消费者,也为农资企业带来了新的业务空间和经济增长点。

5.重视网络营销调研,建立网站的评价体系

农资企业利用网站进行网络销售调研,统计浏览网站的人数、浏览者所在地、访问的内容、客户反映的问题、提出的建议等情况,然后根据这些情况来评价本企业进行网络营销的效果。同时也要建立企业的评价体系,比如企业网站的推广效果是否有效?企业网站存在哪些不足?实际购买农资产品的客户中有多少人是通过企业网站来获得信息的?其通过网络购买农资产品的原因是什么?对于客户提出的问题,企业网站反馈是否及时有效?客户是否能够通过网站获得良好的售后服务?通过这些评价体系,来促使农资企业更好地发展网络营销。

农业企业发展篇(3)

一、贵州农业现状

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多民族省份,世居民族以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为主共计18个。贵州全省以高原、山地为主体,兼有丘陵、盆地等地形。作为中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地形的省份,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复杂的地形结构造就了多样化的生物资源。有30多种粮食、油料及经济作物,400余种水果品种。作为中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拥有天麻、杜仲、珠子参、何首乌等32种地道药材。贵州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水丰富、气候温暖湿润,是中国著名的茶叶产地。整体的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高,具有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及潜质。并且贵州在西南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截至2002年,贵州已发现矿产约110种,其中有76种已经探明了储量。煤、锑、金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二、大数据对于农村中小企业的意义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大数据的应用对于企业的影响越来越重大。企业的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托于大数据所给予我们的数据共享、资源的综合利用。中小企业通过大数据可以打破传统的营销模式,通过海量的数据分析及储存,进行精准营销,从而真正地实现对成千上万的消费者的个性化推销。中小企业通过大数据可以改变传统的市场调研、市场分析模式,从而为资金薄弱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信息支撑、产品开发思路。中小企业通过大数据改变了对市场的认识,通过互联网技术,企业已经将市场从线下发展到线上,从有形市场发展到虚拟市场,使得目标顾客群体呈现几何倍的增长。中小企业通过大数据可以获得更加广泛的原材料采购方式及采购地,为中小企业减少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打下基础。

三、贵州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

1.如何转变原有的思维观念

传统的农村中小企业,往往是以实体经营为核心,以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为主体。主要面向的对象也是周边城镇的居民。所以整体的运营规模相对较小,竞争意识薄弱,也很难发展成大型企业。在大数据时代,社会已经极大的给农村发展中小企业解决了市场距离远、信息不对称等等问题,为农村提供了更好的创新、创业机会。但是由于观念的制约,我们往往看到,贵州农村地区许多的电商,仅是实体经济的一种补充。许多贵州农村地区兴起的电商营运中心尚未起到引导作用,带动当地的中小企业的发展。

2.如何进行资源整合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在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单一的资源利用或者资源加工,已经无法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像贵州这样一个以山地为主,矿产丰富的省份,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将现有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相互结合。但是在农村地区,如何整合某地区的各种资源,形成整体性的开发,从而达到最优配置一直是人们在探讨的问题。

3.如何进行融资及资金的良性使用

在农村中小企业融资上,一方面我们看到许多地区由于当地信用体系的不健全;中小企业自身缺乏技术、人才优势;中小企业财务规划不合理等原因,形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发展许多农村中小企业在资金使用上缺乏合理性、科学性规划,投融资机构对于农村中小企业后期资金使用监管相对困难。这些使得农村一些优质中小企业被挖掘、扶持的可能性,相对于城市中小企业而言要困难。

四、促进贵州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1.打造以特色产业为主体的经济圈

当前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应该形成“抱团”模式,形成特色的产业链、特色经济圈,发展对应的配套产业的整体化发展道路。形成一点带面最终形成片状发展。所以以特色种植业为例,贵州农村中小企业发展,我们以当地特色种植业为基础,将上下游的加工、旅游、文化产业相结合,形成特色经济圈,增强整体的经济活力,解决单一中小企业知名度低、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

2.合理对大数据进行开发及利用

大数据时代,信息的利用已经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农村的中小企业也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尝试对数据的开发及应用。以满足本企业生产经营的需求。但是农村中小企业对于数据的开发也应当配合自身的需求以及自己的实力。当地政府也应该做好配套的监管及引导措施,保证农村中小企业合理的信息化发展趋势,以促进农村地区企业的创新、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佩让.山西省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科技资讯,2014(01)

[2]覃巍.农村中小企业成长环境研究: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视角[J].学术论坛,2013(02)

农业企业发展篇(4)

由于有33家选择了市场开拓难,也就是说有40%以上的企业对开拓市场信心不足。在问及企业急需人才类型(多项选择)时,从高到低的次序依次为:高级营销人员,占比87%;技术操作人员,占比58%;高层管理人员(顶层设计师),占比57%;研发人员,占比47%;中层管理人员,占比39%;一般工人,占比23%。这里需要分情况加以分析:如果是项目本身问题,需要研发人员加以解决;而如果是项目规划问题,需要顶层设计师加以解决;如果是产品质量问题,需要技术操作人员加以解决;如果是成本或价格问题,需要中层管理人员加以解决;在以上所有问题均加以排除后,如果确实是营销方面的问题,营销人员才有用武之地。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一方面,企业家对开拓市场没有信心;另一方面,大量需要高级营销人员,似乎顺理成章。但实际上也隐藏着即就是项目或产品有纰漏,也要死马当作活马医,把宝压在营销上的盲目心理。由于市场随时间、环境、供给者数量和消费需求的变化而改变,所选择的项目在市场中的地位也可能随时随地发生漂移或改变。前几年比较热的项目过几年可能凉了,前几年政府支持的现在不提了。因此,项目的选择和规划依然是当地涉农企业创业的首要问题。根据前面提供的数据,虽然2013年单个企业的平均年产值为434万元,但200万元产值以下的企业56家,占比超过70%;单个企业平均年纳税只有14.4万元,有些企业自从创立以来,所缴税额微乎其微。纳税少就意味着盈利能力差,而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于利润,而非产值。另外,单个企业平均吸纳劳动力就业26人,20人以下的企业有57家,占比超过72%。所以,当地涉农企业平均规模小,市场开拓能力弱,盈利上不去,发展动力不足是当地涉农企业发展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

通过对以上调查数据的分析,再结合笔者平时的研究与了解,本文认为,杨凌涉农企业的发展现状为:①政府支持,外部发展环境良好;②涉农企业数目多,集群效益初显;③个别大型企业技术力量强,技术专利较多,发展趋势好;④小新企业的技术力量薄弱、人才缺乏;⑤部分企业资金短缺,管理水平低、发展前景堪忧;⑥大约有2/3的企业,开拓市场能力弱,利税空间有限。杨凌涉农企发展目前面临的主要困境有:①初创企业对项目选择及规划方面的困境;②缺乏人才又留不住人才的困境;③管理水平跟不上又难以提高的困境;④融资难的困境;⑤发展动力不足,利税难以大幅提高的困境。

二、涉农企业发展困境成因分析

形成涉农企业发展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既有政府的原因,也有企业的原因,还有银行方面的。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涉农企业本身的特点;二是市场多变的特点。我们知道,农产品具有生产周期长,受气候限制多,抵抗自然风险能力弱,运输难、保鲜难等特点。所以相关的涉农企业势必要受到影响,比如水果加工企业、奶制品加工企业、肉类加工企业无一可幸免。根据笔者多年的调查与研究,能挣大钱的涉农项目本身就不多,能快速挣大钱的涉农项目廖若晨星。这是由于:一是涉农项目一般要涉及到生物等高新技术;二是涉农项目一般对温度和环境有要求;三是对这些产品的质量要求高,如食品安全问题,所以投入成本较高。如果涉农项目的销售对象是普通居民,那它多为日常生活用品,价格不宜过高。如果涉农项目的销售对象是农民,价格高了农民不愿意购买。所以涉农项目在投入大、价格低的双层压力下,利润空间非常有限。另外,引起市场变化的因素诸多,如政府的调控政策、地震疫病等自然灾害,同类或可替代产品生产厂家的多少,消费者需求变化等。政府有时出于某种考虑,偏好在某段时间内推出一些项目。比如无息贷款建蔬菜大棚,由于劳动强度及艰苦的工作环境与收入不成比例,加上人工成本翻番,许多企业不得不选择了放弃。这些无疑将增加选择涉农项目的难度,提高项目选择的成本。

根据我们去年对杨凌786个大学生的择业行为调查,其中把工资待遇高放在第一位有405人,把有发展机会的放在第一位有154人,选择工作环境好的有103人,选择免费提供住宿的有82人。在本次针对已流失人员的调查中,选择因工资低离开的占41%,选择因晋升和培训问题离开的占38%,其它原因仅占21%。由于目前杨凌的绝大多数涉农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激励竞争机制,企业普遍不重视员工的待遇、发展和培养等问题,招聘难、培养难、留住难的三难困境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在本次调查中,79家涉农企业只有两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这是企业管理跟不上的主要原因之一。如前所述,竟有33家的企业把管理跟不上的主要原因归咎于现有工人素质低。有些企业甚至连他最缺什么样的人都不清楚,责任不清、是非不明的现象见怪不怪。20人以下的小微企业认为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没必要和执行难的高达89%,这些企业既无工作重心,更无长期规划。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深入研究管理问题的领导小微企业占比不到一半。明知管理跟不上,又招不来高水平的管理者,还不愿出资培养现有人员,所以形成了管理水平跟不上的困境。关于融资难的问题,有58家企业选择了有效抵押资产不足,有33家企业选择了金融与担保机构门槛设置过高,有29家企业选择了产品销路不好,有15家企业选择了政府非重点支持产业。由于可抵押资产的设置依然属于金融部门和担保机构门槛过高的问题,所以企业把融资难的原由主要归结到这两家身上。而这两家机构则认为,我们也是企业,也需要盈利并防止风险。政府也有充分的理由不去干涉这两家机构,所以融资难的显现并不难理解。这79家企业,依靠银行贷款的有40家,通过民间借贷的有27家,通过风险投资融资的有6家。虽然融资方式占比较正常,但融资金额够用的企业仅占34%。由于杨凌涉农企业的小微企业众多,所以贷款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利税难以大幅提高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不强,针对市场开拓能力不强成因的调查结果如下:选择销路不好的企业有32家,选择生产成本高的有19家,选择产品质量不过硬的有17家,选择项目不好的有13家,选择属于管理问题的有10家,选择项目规划有瑕疵的6家。因为没有形成品牌,所以市场销路不好。这两项合计49家,占比过半。由于调查问卷多由企业文秘人员或企业领导填写,文秘人员在递交之前还要请老板过目,因此产品质量与管理方面引起的原因可能被缩水,而成本因素可能被放大。即便如此,产品质量不过硬、没有形成品牌依然是主要原因。

三、对策与建议

农业企业发展篇(5)

一、充分认识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含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指以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农业服务为主,与农民有机结合,形成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能够带动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企业和企业集团。

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的创新,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

推动力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龙头企业担负着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引导和组织基地生产与农户经营的重任

,它的兴衰不仅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举措。扶持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是新形势下政府改善宏观经济管理

,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举措。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扶持和加快农业产业化龙

头企业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全市有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企业230多家,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7家,直接带动农户10.95

万户,间接带动农户15.08万户,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

4、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目前,我市农业产业化仍处在起步阶段,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和带

动能力有限;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紧缺;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加工层次低;销售渠道不宽,市场竞争能力弱;缺少知名度高的特色产品和品牌

,产品优势不明显;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工作

任重而道远,必须常抓不懈。

5、树立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新观念。面对新形势,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牢固树立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业

产业化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认真抓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工作,围绕农业抓龙头,抓好龙头促农业。

二、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6、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适应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和政策趋向的

变化,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以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

、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为重点,坚持市场化运作,按照贸工农、产加销、农科教一体化经营方式,

围绕优势产品和产业,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强我市农产品在国内外市

场的综合竞争力,提高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7、基本原则。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按照“壮大一批、改造一批、发展一批、引进一批”的原则,

制定本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规划,扶持和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

8、目标任务。“十一五”期间,全市有10家左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入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行列,50家左右农业产业化龙

头企业成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0家左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我市区域性骨干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0%左右;农产品

质量有明显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带动农户达到20万户60万人左右。

三、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9、扶持优势突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根据我市实际,集中力量扶持优势突出的各类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专业(综合)批发市场、中

介服务组织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发展,稳妥推进,使之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

10、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发展粮食、水产、水果、畜牧、甘蔗、林业、蔬菜、花卉等8大主导产业

,以及优质水稻、荔枝、龙眼、香蕉、蔗糖、木薯、红薯、珍珠、茶叶、蚕桑、黄瓜皮、百香果、对虾、青蟹、大蚝、石斑鱼、鲈鱼、中华乌

塘鳢、罗非鱼、龟鳖、瘦肉型猪、杂交奶水牛、优质鸡、肉鹅、海蛋鸭、肥肝鹅、优质蔬菜、花卉、速生丰产林、松脂、八角、竹子、莪术

等33个具有一定商品优势和市场潜力的龙头企业。

11、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重点增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检验检测、储运、加工、配送等功能,加快发展以农产

品批发市场和加工、流通企业为主体的流通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鼓励和支持多种形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12、鼓励多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以是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也可以是流通公司、专业(综

合)批发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和各类合作、协作经济组织。在经济成分上要打破所有制界限,坚持国家、集体、个体、私营、合资、外资一齐

上。只要具有市场开拓能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强,能为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能够带动农村千家万户的,都可以当“龙头”。

13、完善经营机制,壮大一批现有企业。按“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加强技

术改造等措施,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成为管理科学、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现代企业,使其真正成为“加工的龙头、市场的中介、服务

的中心”。

14、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一批传统企业。增强传统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能力,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进、开发和推广

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打造龙头加工企业的精品名牌,不断提高龙头加工企业的科技含量。

15、采取多种形式,发展一批现代企业。鼓励和支持农民采用股份合作的方式兴办技术先进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企业,支持供销社、乡镇企

业向农业开发和农产品加工领域延伸;鼓励国有工商企业和外商投资兴办带动农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通过采用股份制和股份合作

制等组织方式,外引内联,与国内外知名大企业联姻,逐步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外向型的现代企业集团,扩大加工企业规模。

16、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外来企业。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各级制定的农业招商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创造优于他人的

环境条件,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让更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我市,鼓励外商到我市创办独资、合资、股份合作等多种类型的农业产业

化龙头企业,增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体实力。

五、开展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工作

17、认定目的。开展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在全市选择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

持,促进其发展壮大,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18、认定范围。在我市范围内依法设立的以农产品生产、加工或流通为主业、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包括依照公司法设立的公司,其他形

式的国有、集体、私营企业以及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外商独资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开办的农产品专业(综合)批发市场

等,均可申报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19、认定程序。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认定工作由市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负责。申报并符合认定标准和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

业,经市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审议通过,报市政府审定后公布,确认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六、扶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

20、实施重点扶持。不管哪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的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只要能带动农户,与农民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给农民带来实惠,都要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一视同仁地给予支持。

21、加强财政扶持。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通过适当方式专项用于扶持、奖励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

企业,实行一定两年扶持,并对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对符合条件的技改贷款,财政可给予部分贴息。专项

资金的具体使用和管理办法,由市财政局和市农业局共同制定。县区政府(管委)也要制定相应扶持、奖励措施。

22、加强金融扶持。金融机构对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用于流动资金、基地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的贷款,在符合贷款条件下予以优

先支持,并执行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基准利率,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可以从优。

23、优先扶贫项目安排。依据国家扶贫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对符合扶贫资金(包括扶贫贷款)投向的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优先

列入扶贫资金项目计划给予支持。具体由市扶贫开发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办理。

24、完善土地使用制度。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其农业用地范围内用于水利设施、简易道路、农具房、化粪池、肥料房、了望塔

、工棚等在基本农田以外直接为农业服务的用地,不破坏耕作层的,可以依法办理临时用地手续,按临时用地进行管理。

25、培育外向型重点龙头企业。经商务部门认定的出口创汇业绩显著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各级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促进有比较优势的农

产品出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自营进出口权,要给予大力支持。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出口退税,实行“免抵退”政策。

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进口种子、种畜、种苗和加工设备等,海关等有关部门要根据有关规定给予大力支持。

26、鼓励拓展流通服务。鼓励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营销大户,对营销农产品数量大、贡献大的重点龙头企业或营销大

户(农村经纪人),要给予表彰奖励。新建的农副产品专业(综合)批发市场,经市人民政府批准,3年内可减半收取各种规费。

27、鼓励技术创新。鼓励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争创新品牌。对获得自治区级以上认证的新技术、新产

品、新品牌给予扶持和奖励。

28、免费享受相关服务。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可免费在##农业信息网和县区农业信息网上广告和商品供求信息;免费获得市

、县区有关部门举办的各种农业、科技技术培训、咨询等服务。

29、推荐申报国家或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符合条件的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由市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推荐申报国

家或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享受国家和自治区相关扶持政策。

七、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服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0、搞好发展规划。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相对集中、规模经营、提高品质、优化结构的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围绕主导产业

和优势产品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

31、发展规模经营。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各种形式经济实体合作,实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大力发

展专业村、专业镇、专业县区,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群和具有区域优势的经济产业带,提高农业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生产水平,

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充足、优质、稳定的原料来源。

32、实施名牌战略。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以及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保护原有的地

方特色品牌,创立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优势的农产品新品牌,提高我市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33、加强科技服务。科技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健康发展,加速我

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八、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密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关系

34、鼓励互利合作。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这类组织实行跨地区

联合,组建一批自主、自律、自强的新型农产品行业协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为农业专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使之成为

联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户的桥梁和纽带。

35、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坚持自愿原则,通过合同契约把农户与企业有机地联结在一起,规范双方的经营活动。大力

发展订单农业,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委托生产、保护价收购、入股分红和利润返还等多种利益联结形式,稳定农产品产销关系,与农

民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订单农业风险基金制度。

36、依法规范关系。有关部门要指导和帮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范订单文本,做好合同的鉴证或公证等服务工作。加强合同法等有关法

律法规和诚信守法意识的宣传教育,增强企业和农民的契约观念,提高订单农业的履约率。

37、建立新型融资体制。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户承贷承还、提供贷款担保等有效办法。

九、切实加强领导,加快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38、加强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经济工作的战略重点,切实加强领导,搞好组织

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并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水平作为衡量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工作和提高机关效能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

39、营造良好氛围。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营造全市上下一心、合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

围,为企业排忧解难,帮助龙头企业做强做大。

40、规范管理。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搞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规划、情况综合、组织协调、技术指导和

普及、项目和资金管理、检查考核等工作。抓好典型示范,总结经验,指导面上的工作。

41、完善政策措施。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需要,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充实和完善扶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版权所有

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龙头企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要切实给予帮助并加以解决。

农业企业发展篇(6)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突出。就全国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直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数量和实力增长较快。2001年,我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66000多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的有27000多个,占41%;中介组织带动型的为22000多个,占33%;专业市场带动型的为7600多个,占12%;经纪人、专业大户带动型的为9600多个,占14%。2002年,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继续发展,其营业额达1042亿元,利润264亿元。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达4693亿元,比2000年增长52.8%。销售收入为9461亿元,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者达1762个,增长62.3%。2003年,监测合格的350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总资产规模平均为8.1亿元,比2001年第一次监测时提高30个百分点左右;平均固定资产规模3.2亿元,提高20个百分点左右;平均销售收入9.7亿元,提高20个百分点左右。截止2004年底,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超过10万个,带动7000多万农户,每户平均增收100多元,初步形成以580多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2700多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为骨干的新局面。国内各地区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多种组织形式,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在582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中,合同方式占83.7%,合作方式占10.1%,股份合作方式占1.4%,其他方式占4.8%。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地区分布不均衡。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中部及西部地区龙头企业数量及规模相对较小,表现出明显的地区不均衡性。就东南沿海地区的江苏省来说,2007年初,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有3657家,总销售收入1823亿元,其中部级重点龙头企业28家,省级龙头企业达200家。浙江省绍兴市拥有农业龙头企业1100家,其中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3家,2006年龙头企业实现销售额189.6亿元,利润12.8亿元,农产品加工值达155亿元,联结基地728.9万亩,带动农户169.7万户。而中西部地区龙头企业的发展则有所不同。湘西自治州政协调研组2004年9月上旬对湘西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全州只有2家部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9家州级龙头企业,资产总额只有11亿元,远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一个地级市的水平。

(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有明显的地域性。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有非常典型的地域性。它的主导产业往往是以当地的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发展的基础基本上是立足于本地,然后再逐渐向外扩展。当然,这些龙头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突破本区域的界限。如今,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些龙头企业利用自身的经济实力,大力开展有关业务,将经营触角扩展到中西部地区。据统计,2004年我国共有1164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从事跨区域经营,并且许多龙头企业开始向多产业、多品种、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方式发展。

(四)各级财政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强,国际化经营势头显现。据统计,2003年和2004年,我国省级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达33.6亿元,中央财政从1995年到2003年,支持农业产业化资金总量达12亿元。2004年,江苏省全省引入“三资”达167亿元,较2003年增加46亿元,增幅达38%。龙头企业积极向国际市场进军。2003年,监测合格的国家重点企业中有295家企业具有出口经营权,创汇额达44亿美元。其中单个企业出口创汇超1000万美元的有80多家,超过3000万美元的有40多家,超过5000万美元的有20多家,超过1亿美元的有6家。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目前还处于初步兴起阶段,总体水平不高,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偏低,覆盖面较窄。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晚,发展过程较短,因而无法形成数量众多、实力雄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各地虽然已出现一些龙头企业,并且这些龙头企业确实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起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各地的龙头企业往往从地方利益出发,各自为战,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体系,有的甚至还搞地区封锁,这就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同时,各地农业企业的规模有限,相互间的竞争力有限,无法形成重组兼并的浪潮,这对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的提高非常不利。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覆盖面较窄,目前只有50%左右的覆盖面,而发达国家中的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则早已超过80%。就龙头企业方面来看,我国的龙头企业所占比重及整体实力也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龙头企业的发展程度较低,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我国各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程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各地龙头企业之间往往各自为政,自求发展,出现各地区间龙头企业的重复设立,致使其规模和发展程度长时期处于较低的水平,很难有大幅度提高。对有限农业资源的争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龙头企业间的矛盾,引起了相互间的争夺,这给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由于农业产业化的程度较低,公司与农户间的协作还不密切,这就增加了成本支出,减少了利润。据测算,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经加工处理后,在美国可增值3.7元,日本为2.2元,中国只有0.3元。较低的利润水平又会影响龙头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龙头企业的实力较弱,没有形成足够的控制力,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缓慢。全国各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虽然不少,但由于没有相对统一的管理,因而发展速度较慢,实力扩张有限,始终难以发展成规模巨大、实力雄厚的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因此,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移的步伐较慢,所起的作用也不大。同时,一些地区龙头企业在当地所占的比重并不高,对所在地区其它企业的控制力较弱,使其发展受到影响,这种情况在中西部地区表现得更明显。如,湖北省鄂州市虽有2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但规模都不大,集约化程度也较低,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有限。

(四)对龙头企业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我国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政策和措施上都给予充分重视。但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各地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也有所不同。有些地区没有统一规划,任龙头企业自由发展,致使农业产业化的合作体系难以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对资源利用的低效率反过来也会阻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合作机制的形成。对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认识不够,致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及其它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隐患,这些隐患妨碍了合作的进一步发展,给龙头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三、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对策

为尽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大力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龙头企业,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制订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体系的建设。要重新认识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重要意义,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颁布来推动龙头企业的发展。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要把农业产业化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适时制订出台一系列有关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以改革促发展,以制度促提高,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作为龙头企业也要紧跟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强自身内部各种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来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使龙头企业的发展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使其发展后劲更足。

(二)发挥各自优势,不断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新道路。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在发展农业生产上,各地都有其自身特色。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并使优势的发挥能切实收到实效。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联动型和合作社一体化。要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农业产业化新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用新模式推动企业化经营的发展。要改变各地区普遍存在的“种(养)什么加工什么卖什么”的传统产业化模式,代之以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市场需求什么一加工什么一种植什么”的新的产业化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拓宽农业发展路径,增加产品的销售,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通过典型事例的宣传,拓宽农民的视野,使农户由过去的单纯关心农业生产变为关心农产品未来的销售。使农户逐渐摆脱传统的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生产模式,转而从事多种农业经营,在经营过程中去改造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最终发展现代农业。

(三)加强龙头企业间的分工合作,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集群。要按照专业化分工的要求来从事经营,将上下游企业有机地联结到一起,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充分发挥各协作单位的功效,使其各司其责,各尽其事,共同组成一个产业链条并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龙头企业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十分重要。因此,各地区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适合本地区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其它中小企业的发展。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组建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形成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产业园区,充分发挥产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农、工、科、贸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基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国内一些地区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可喜的成绩。如,广东省围绕龙头集团公司的发展,把关联农场改造成它的农业分公司或生产基地。广东东方剑麻集团完成对垦区剑麻种植、加工、销售企业的联合重组,形成广东农垦集团在剑麻产业上的龙头公司,年产叶片33.7万吨,年产直纤维1.8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剑麻种植、加工和出口企业。

(四)打造名牌产品,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以国内外大市场为着眼点,努力提高企业的现代技术装备水平,要创造出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国际知名品牌,通过名牌战略的制订与执行,不断拓宽企业的发展方向,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一个名牌产品可带动其它相关产品生产和销售,对农业产业化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从事乳产品生产和加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内蒙古伊利集团和蒙牛集团,就将牛的养殖户和本企业联结在一起,形成了“公司——养殖户”一体化的生产组织模式,并逐渐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名牌产品,扩大了其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奠定了在国内同行业中的优势地位。吉林省的德大集团也是采用这一模式,将肉食鸡养殖户和大豆种植户与公司密切联结起来,形成一条龙式的专业化生产,逐渐扩大对国内外市场的开拓。

农业企业发展篇(7)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是数量多。截止到目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5家,其中*县华源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徐州海阔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功迈进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二是规模大。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3000万元—5000万元的企业29家,5000万元—1亿元企业33家,上亿元的龙头企业发展到13家。三是带动能力强。2007年我县龙头企业共带动农户6.5万户,带动生产基地30万亩,农户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获得的收入达1亿元以上,户均收入达2000余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来源,并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出明显作用。

(二)产业链条不断拉长。

随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产业链条得到加宽和延伸,辐射和带动能力得到不断增强。如徐州海阔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原有肉鸭产品加工的基础上,又新上了与之配套的种鸭厂、孵化厂和年产20万吨的饲料厂,从而发展成为集种鸭饲养、鸭苗孵化、饲料加工、技术服务、肉鸭加工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在发展肉鸭养殖产业时,大力推进“公司+标准化基地+农户”的定单养殖模式,对肉鸭养殖基地实行“五统一”管理,既保证了鸭源质量,又确保了农户养鸭的经济效益,获得了“双赢”。这些企业产业链条的不断拉长和基地的巩固发展,为我县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也积蓄了强大的发展后劲。

(三)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形式,带动千家万户的农民发展生产,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特别是省、市级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近年来得到进一步的增强。通过与农户签订协议,制定保护价格,减轻了农民的风险性,增加了农民种植和养殖的信心,同时也保证了企业的货源。通过这些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农民的收入得到了稳步提高。

(四)涌现出一大批知名品牌。

经过多年努力,汉戌堂狗肉、旭契牌大米等一批老品牌扩大了影响,并逐步涌现了旺达牛蒡酱菜系列、大丰罐头等一批新品牌。大多数品牌都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HACCP国际食品安全体系认证,目前全县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01个,绿色食品33个,有机食品9个。

龙头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显示出了运行中的问题。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外向度低。二是龙头企业和农户的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利益联结机制需进一步规范。

下步工作措施:

1、努力提高对龙头企业的指导和服务水平。加强组织领导,将龙头企业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和龙头企业发展规划,明确长远目标和阶段性工作重点,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不断提高龙头企业工作水平。加强指导和服务,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信息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完善统计监测,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形势,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统计指标体系,及时准确地做好统计分析工作。

2、切实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提升抗风险竞争力。在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使企业该享受到的政策都能享受到。同时,要帮助龙头企业出点子、想办法,争取更多的政策扶持。每年安排一定量的专项资金作为龙头企业的奖励奖金,对农业龙头企业在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中成效显著的给予奖励。

农业企业发展篇(8)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在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肩负着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开拓市场、创新技术、综合服务的重任,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建设的意见》精神,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营造和培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的关键环节来抓,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招商引资、营造环境和强化服务等办法,促进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经营组织带动农民进入市场,使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在我市这种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分工分业的形成,为使农村分散经营的千家万户与大市场衔接,生产、加工、销售连为一体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市上下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来抓,通过政策扶持、内引外联、招商引资、优化环境和强化服务等措施,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收入增加起到了积极作用,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特点:

1、各类龙头企业和经营组织不断增加。龙头企业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近年来,市、县、乡各级组织始终把促进龙头企业和经营组织的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突破口来抓,使龙头企业和各类经营组织得到了长足发展。据调查统计,截止2003年底,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经营组织已发展到347个,其中重点龙头加工企业发展到了55个,占农产品加工企业252个的21.8%(种子生产加工龙头企业15家,占加工龙头企业的27.2%;粮食加工企业3家,占5.4%;棉花加工企业1家,占1.8%;蔬菜加工企业21家,占34.1%;啤酒原料加工企业9家,占16.3%;肉类加工企业1家,占1.8%;乳品加工企业4家,占7.2%;草产品加工企业2家,占3.6%;其它龙头企业1家,占1.8%);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85个,专业批发市场10个;经纪人和专业大户1000多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经营组织出现了多样化、大发展的趋势。

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加工能力和经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几年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加工能力和竞争力都有了较大提高。到去年底,全市55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的固定资产总额达6.3亿元,年均销售额达8.8亿元,实现税收2475万元;部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固定资产达1.54亿元,年销售收入4.5亿元,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平均固定资产达8396.1万元,年均销售收入达2.32亿元,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5家,平均固定资产达3221.27万元,年均销售收入达7217.45万元。固定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加工企业10家,占龙头企业总数的18.2%,500—1000万元的8家,占14.6%,200—500万元的19家,占34.5%,200万元以下的18家,占32.7%。全市55家种子、粮食、棉花、蔬菜、牧草、啤酒原料、乳品、肉类等8大类重点龙头企业年生产加工能力达40万吨,占农产品总量的24%,2003年的实际加工量达34.3万吨,占农产品总量的20.4%,占农产品加工总量的72.3%。兰州好为尔乳业##分公司、好牛乳业、雄鹏、祁雪等4家乳品加工企业年设计加工能力7万吨,2003年加工奶制品1.48万吨,占奶产量1.75万吨的84.6%。##大业和玉门大业2家草产品加工企业的年设计加工能力20万吨,2003年加工草产品6.53万吨,占草产量的23%。敦煌种业等15家种子生产加工企业年设计生产加工能力13.4万吨,2003年加工种子12.4万吨,约占种子总产量的85%。特别是敦煌种业、好为尔乳业##分公司、巨龙集团、西域阳光等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加工龙头企业抓住机遇,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开展资本运营,注重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已成为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力军。

3、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经营组织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随着龙头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辐射带动能力也不断增强,据统计,截止2003年底,各种类型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经营组织带动农户12.8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84.7%。其中55个重点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1.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76%。在55个重点加工龙头企业中,部级、省级和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带动农户8.6万户,占农户总数的57%。部级重点龙头企业敦煌种业2003年种子产业和棉花收购加工两大主业共带动农户7万多户,建立生产基地55万亩,向农户结算种子、棉花收购款7.3亿元,户均收入1万元以上。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大业草业有限公司带动农户2万多户,建设优质牧草生产基地4.5万亩,生产优质紫花苜蓿2万多吨,实现收入1800万元,农民户均增收900元。##西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原##西部商贸公司)2003年带动肃州区银达、总寨、上坝和东洞等乡镇的2000户农民种植洋葱和啤酒大麦青苗4000多亩(啤酒大麦苗3000多亩,洋葱1000亩),带动农民增收8000万元,亩均收入达2000元,户均增收4000元,好为尔乳业##分公司2003年收购加工乳品6000吨,带动肃州区果园、银达、泉湖、怀茂等乡镇的2000多农户增收1000多万元,户均增收5000多元。敦煌市南湖乡是一个以葡萄种植为主的葡萄生产专业乡,全乡葡萄面积达1.3万多亩。2002年针对葡萄市场行情好时商贩抢收抢购,销路不好时压级压价的问题,为了规范经营行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组建了敦煌市南湖乡葡萄产业协会,发展会员1153户、4600多人,经过会员选举产生会员代表75名,并依法选举产生了理事会和监事会。通过协会的组织、引导和服务,不仅葡萄的产量和品质有了较大提高,而且销售价格持续上涨,销售渠道不断拓宽。近两年来,葡萄总产分别达到了4000万公斤和5000万公斤,单价由1元/公斤上涨到了1.2元/公斤,远销广州、成都等10多个城市。仅此一项,全乡葡萄产业年均增收400—500万元,人均增收800—1000元。2003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640元,名列全市5个农业县62个乡镇的榜首。肃州区近几年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把兴乳品加工龙头、建奶源基地作为发展奶牛产业的突破口来抓,2003年奶牛饲养量达2.64万头,其中,泌乳奶牛达到1万头,奶产量达到1.6万吨,新建的好为尔、好牛、祁雪、雄鹏等乳品加工企业带动农户发展奶牛产业,使奶农增加收入1.2亿元,全区农民人均增收540元。玉门市针对光热资源条件差,发展高效优质农业空间小,种粮比较效益低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大力发展种草养畜和草产品加工业,积极走兴草养畜之路。1999年引进成都大业草业公司,在玉门镇兴建了年加工能力10万吨的草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农户发展草产业。截止2003年底,全市种草面积达到了11万亩,年产青干草11万吨,除种草养畜转化外,企业收购加工销售4.5万吨,仅此一项带动农户1.5万户,与种粮相比,增加收入720万元,人均增收120元。肃州区通过招商引资,投资3000万元兴建的草原兴发肉制品加工企业,年设计加工肉鸡300万只、肉牛2万头、肉羊40万只。公司积极推广新技术,带动农户发展绿鸟鸡,2003年加工肉鸡、肉牛、肉羊1800吨,年销售收入2160万元,辐射带动300多农户饲养绿鸟鸡180多万只,养鸡户人均增加纯收入1500元。

4、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经营组织与农民的利益连接趋于紧密。利益连结机制是连接龙头企业和农户的纽带,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合同、契约、订单农业、利润返还和股金分红等多种形式,建立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基地和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连接机制,通过改造传统模式、规范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和“订单农业”等方式,使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由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通过改造“企业+农户”、“公司+农户”的传统模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由龙头企业与农户共同兴办养殖小区,集中饲养、统一服务、分户经营,形成了企业建小区,小区带农户的新模式。通过支持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了其在规范经营行为、信息咨询、价格协调、利益维护、纠纷调解和行业损害调查等方面的作用,有效地保护了农民和企业的利益。通过积极发展“订单农业”,用“订单”的形式把企业和农民的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既解决了农民面向市场调结构的问题,避免了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又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2003年全市农产品的订单化率达到了70%,其中有80%以上的“订单”生产是由龙头企业组织完成的。敦煌种业2003年的种子生产“订单”面积达16万亩,占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5%。##大业和玉门大业的优质紫花苜蓿“订单”生产面积达17万亩,占全市优质紫花苜蓿面积的60%。拥有5个产业分会、8个专业分会和550个会员的##市养殖协会,联合5家企业投资2300万元,建成了占地1060亩,辐射带动金塔县、玉门市两个分市场的“西部牛羊交易市场”,入驻客户37户,已累计交易牛羊800多批(次),交易肉牛肉羊4万多头(只),交易额达3000多万元。由全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殷俊林牵头组建的集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生产资料供应、新品种示范、新技术推广和产品销售为一体的“俊林蔬菜专业协会”,吸纳了周边7个乡镇的300多户蔬菜种植户入会,发展日光温室蔬菜4600多亩,年生产销售蔬菜1.8万吨,产品远销新疆、青海和等省(区),推动了肃州区日光温室产业的发展,截止目前,肃州区日光温室已发展到1.85万亩,亩均收入达7876元,23%的温室亩收入达到了万元以上。安西县三道沟镇在制种协会的带动下,制种业由最初单一的瓜类制种发展到瓜类、玉米、小麦、蔬菜等四大类15个品种,制种农户由最初的200户发展到了1500多户,制种面积由500亩扩大到了现在的8000多亩,农民来自制种产业的纯收入也由原来的150元增加到现在的500元,占到了人均纯收入的17%。特别是去今两年来,全市上下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号召,坚持巩固、扶持、培育、提高的方针,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形成了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中心,上连企业,下连农户的组织形式,健全完善了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真正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力量。

5、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第一车间”。近年来,我们按照“立足资源定产业、围绕龙头建基地、扬长避短布区域、根据需求扩规模”的思路,加大了基地建设力度,相继建设了乳业、牧草、肉牛肉羊、棉花、制种、蔬菜、优质专用粮和特色产业等产业基地。

一是依托好为尔、好牛、祁雪、雄鹏等乳品加工企业,通过加大调引力度、加强冻配繁育、落实胚胎移植和强化饲养管理等措施,扩张基地,增加总量,建成了以肃州区为主的乳业产业基地。2003年全市奶牛饲养量达到3.05万头。

二是依托##大业、玉门大业等草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坚持退耕还草和荒地种草结合,种植紫花苜蓿和引进优质高产牧草并重,加强田间管理和牧草转化增值共举,扩大牧草基地规模,建成了以玉门、肃州、安西为主的优质牧草生产基地。全市优质牧草面积达到30.04万亩。

三是依托草原兴发集团##分公司,按照小群体、大规模的指导原则,加大引种、纯繁、改良力度,发展一胎多羔杂交肉用羊和良种肉牛,积极推广模式化设施养殖技术,建成了以肃州、玉门、安西、金塔县(市、区)为主的肉牛肉羊肉鸡生产基地。全市肉牛、肉羊饲养量分别达到19.9万头和311.24万只。

四是依托棉花加工企业,通过加大间作套种、高密度栽培、地膜移栽等实用技术的推广和高产优质抗病棉新品种的引进开发力度,改善棉花品质,优化区域布局,建成了以安西、敦煌、金塔为主的60万亩优质高产棉花基地。

五是依托敦煌种业、丰乐种业、东方公司等制种企业,立足国内市场,稳步扩大内繁,面向国外市场,大力发展外贸制种,不断扩延制种的范围和品系;积极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以品牌占市场,提高我市种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把我市建成了全国第二大出口创汇制种基地。去年底,全市制种面积达24.49万亩。

六是依托肃州巨龙脱水菜、津蒲菜业等脱水菜加工龙头企业和肃州区春光蔬菜批发市场、玉门市北坪蔬菜批发市场等专业蔬菜批发市场,建成了20万亩精细瓜菜生产基地。

七是依托飞天面粉、星火面粉等面粉加工龙头企业,建成20万亩的以加工专用型、高产兼用型、高油高淀粉专用型等为重点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

八是依托西部商贸公司,金塔西域阳光公司、玉门参乐公司等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成了以大麦育苗、蕃茄、南瓜、酒花、孜然、中药材、洋葱、花卉等区域特色的特色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5.5万亩。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市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龙头企业的经营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与新形势下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要求和产业化发达地区相比,我市龙头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都比较弱,在55家重点加工龙头企业中,全市最大的部级重点龙头企业敦煌种业2003年的销售收入仅为4.5亿元。固定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不足10家,龙头加工企业的科技含量低,已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制约因素。二是农业产业化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低。从横向看,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农产品专用程度和品质不能满足加工业的需求。从纵向看,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三是品牌意识差。我市的许多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有较好的品质和特色,但其品牌不响,知名度不高。截止目前,申报注册的农产品品牌仅有15个,许多优质农产品没有品牌,市场占有率低。四是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各类中介组织发展缓慢,目前加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仅占全市农户总数的2%,而且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没有产权关系的松散型自我技术服务性团体;农产品行业协会较少,现有的行业协会大都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也制约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五是龙头企业融资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经营组织贷款难,资金筹措难,严重制约了龙头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三、今后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主要打算

1、扶优扶强,继续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重点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加工、流通企业,它与农民有着密切联系,肩负着带动农户和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重任,它的兴衰与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继续坚持“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指导思想,从今年起,全市每年新建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个、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3个、1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50个。

2、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拧紧产业链条。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积极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在收购农产品时,确定最低收购保护价,将部分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返还给农户,促进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认真总结和推广各地行之有效的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形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保护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农业企业发展篇(9)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模式

一、引言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产生的一种客观现象,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正是实现这种现象的最佳载体,是连接农户与市场的第一桥梁。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0号文件强调“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积极贯彻国家政策,陕西省于2013年初颁布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力争“十二五”末实现全省龙头企业数量和销售收入总额翻倍。“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辐射带动农户300万户,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到2020年,龙头企业产值再翻一番,基本建立比较发达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并提出了具体实施措施。可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了当下举国推行的一项政策,研究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状也将十分必要。

二、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龙头企业的功能和作用对于一个行业而言是很重要的,代表着行业实力、产业化成效及经济是否健康发展。陕西省龙头企业相对其他省份而言,起步稍晚,但发展速度不容小觑。尤其是最初获批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现已基本全部跨入部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

1、企业数量

2001年首批部级重点龙头企业共计151家,陕西省有5家,2003年第二批共计235家,陕西省9家,其后的多次评定结果均显示陕西省的龙头企业在部级重点龙头企业中占比不大,为2%-3%,这说明陕西省龙头企业的数量仍需进一步提升。2006年5月,陕西省农业厅公布省级第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名单,其中包括陕西汉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32家企业,并提出对所列对象进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2011年新增117家企业,次年再次新增66家企业,2014年经严格评审,最终确定陕西禾和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93家企业为陕西省第五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015年也拟推了83家企业。所以从企业数量上来看,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2、分布区域

部级重点龙头企业的多次评定结果中可以看到,陕西省榜上有名的企业多集中在西安、咸阳、宝鸡三个区域,陕北陕南地区尚未有企业入列。陕西省级的五批重点龙头企业公布名单上看,依然是关中区域占比约80%,而陕北陕南则分别占比约10%,这说明了企业是在结合关中区域优势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的。

3、企业类型

(1)国有企业转型。最初的龙头企业名单中以国有企业转型为主。因为国企的规模一般较大,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和一定的市场开拓潜能,具备转型资本。例如陕西老蜂农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陕西省蜂业公司(成立于1985年),创立于2000年,目前已经发展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科研、开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专业公司,是陕西省第四批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依托资源禀赋。陕西省是国内果汁加工和出口的一个重要基地,我省大多数龙头企业主要依靠粮食、果业和畜牧业。主要产品体现为肉类加工、乳品加工、蜂蜜加工、饲料加工等,大部分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同时资金支撑力度不足,产品研发能力和科技含量较低。由于充分结合了私有资本和优势资源,所以此类企业数量较多,但只有个别企业被列入部级重点龙头企业。

(3)强强合资。产业相关的企业联合成立集团公司,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例如成立于1978年的西安相桥乳品厂,起初为民营企业,其后与香港广银发展有限公司合资,形成了如今的西安银桥乳业集团,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先进管理理念,成功做大做强,成为西北地区乳制品行业中的佼佼者。

4、经营模式

通过调查和分析,可以总结出各级重点龙头企业的经营模式主要呈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1)“企业+农户”。陕西省多数小型农业企业采用此种松散型经营模式。企业和农户根据农产品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进行买卖,无论何时、何地、何种价格,农户在销货时要受制于市场,同样企业在购货时也要考虑市场因素的影响,双方的财产和责任风险各自独立。虽然这种模式下双方可以自由进行双向选择,但由于受到市场的约束,农产品在农户和企业之间较难实现供求稳定,不利于利益共同体的形成。

(2)“企业+基地+农户”。正是由于第一种模式的不稳定,从而出现了方——基地。企业可以通过自建或共建基地,提供生产技术、资金供应等服务,也可以吸引分散的农户进入基地成为企业工人,还可以与农户签订契约,建立股份制基地。所以基地的产生其实起到了一个连接企业与农户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对分散的农户进行约束,一方面也维护农户的利益,对企业侵害农户利益的行为进行监督。

(3)“企业+合作社+农户”。这种模式某种程度而言类似于第二种模式,但又有明显区别。合作社是农户的利益共同体,是农户自愿成立、加入的一个合作性组织,通过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通过在企业和农户之间签订协议,明确各自权利责任,以企业为龙头,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农户为基础,实现技术、生产、销售等服务一体化,企业根据合同收购产品,建立供销模式。所以,合作社对外是一种盈利性经济组织,对内是一种非盈利组织。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整体而言,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企业竞争力不足,牵动力有限

陕西省龙头企业规模小、牵动力弱的问题一直较为突出。据统计,陕西省龙头企业总数相当于山东省的23%左右,大型龙头企业相当于山东省的17%左右,可见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大规模的龙头企业较少,一千多家企业中省级重点只有三百多家,部级重点更是比较匮乏,整体档次有待提高,导致龙头企业的牵动力弱,很多区域的特色优势得不到延伸和推动,竞争优势不明显。

2、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分布不均

关中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集中地,是引领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陕北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农业带动企业,陕南整体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以农业为主,但同样缺乏现代工业,所以陕西省绝大多数龙头企业集中在关中一带,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而且陕西省龙头企业多数仍处于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产业多为初级产品的加工,产品结构趋同,缺乏科技含量。

3、经营模式不健全,利益难协调

结合目前的企业经营模式,由于市场逐利心态的驱使,缺乏健全有效的运行机制,企业和农户难免出现违约行为,而这种不安全因素,会破坏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制约企业提升经营效益,阻碍农户创收贡献作用的发挥,造成经济损失,难以协调双方利益关系。

4、市场竞争不良,产权不清晰

市场的不稳定,违约操作的难以避免,都会造成企业与企业之间,农户与农户之间无序的不良竞争。此外,有些企业是由国企转型或合资而成,会导致改制后的企业产权不清晰,出现管理漏洞,影响企业的规范化发展。陕西是农业大省,相信随着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其现状将逐步改善,存在的问题也必将在日后的探索中得到解决。

作者:于欢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

农业企业发展篇(10)

(二)扶持对象。扶持对象:农业产业化重大投资项目、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且带动农户致富1000户以上。

(三)扶持范围和标准。

1、外来投资农业产业化项目。凡来我县新投资企业,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且科技含量高、对农业六大特色产业发展拉动明显的农业项目,采取“一企一议”、“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重点扶持。

2、固定资产投资补助。现有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自有资金或引进外来资金新(扩)建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当年固定资产投入200万元以上,且在当年完工的,按实际完成投资额的6%一次性给予奖补,单个企业年补助总额不超过50万元。项目固定资产补助的范围为:土地使用权、厂房、机械设备、辅助设施。

3、企业晋级奖。对当年晋升为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对当年晋升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

4、农产品品牌奖。当年获得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的,奖励企业20万元;当年获得省名牌农产品、省著名商标的企业,奖励企业10万元。

5、农产品质量奖。主持制定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并获得认可实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给予企业10万元、15万元、20万元奖励;对新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给予10万元奖励;对当年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每个获认证产品给予5万元奖励;对当年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每个获认证产品给予3万元奖励。

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享受《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中规定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二)来我县投资的部级龙头企业,征收的农产品增值税县受益部分按50%奖励给企业。

三、扩大金融支持领域

(一)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安排一定比例的信贷资金,专项支持龙头企业;要提高对龙头企业的支持面,提高龙头企业扶持贷款在涉农贷款中的比例;要加大对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等中长期贷款的支持力度。

(二)完善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体系,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工作。信用担保机构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适当降低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担保门槛,放宽对净资产比例的要求;加大对龙头企业季节性收购农产品所需流动资金的担保力度,帮助解决短期流动资金贷款问题。

(三)对我县的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部门优先安排扶持贷款。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宗农产品收购资金列入金融部门年度信贷计划,统筹安排。

四、优化发展环境

(一)对外来我县投资兴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在项目审批、土地供应、银行贷款、财政资金安排、产销对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企业登记、立项、环评等纳审联办范畴,享受“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投产后达到省、市级龙头企业基本条件,帮助企业申报增补为省、市级龙头企业。在申报国家、省、市农业产业化项目时,对符合条件的外来企业给予优先推荐。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和建设所需用地视同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编制年度用地计划时予以优先安排。龙头企业经批准占用耕地的,耕地开垦费按法定标准低限交纳。龙头企业使用国有土地的,可采取协议出让土地方式供给。符合国家划拨供地目录的项目用地,可实行划拨方式供给。龙头企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临时性收购场所、农林种养殖场和设施农业用地,视同农业生产用地。

(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用水,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用水计划,计划内用水减半征收水资源费。种植业、养殖业基地用水,暂免征水资源费。

(四)实行城乡同类用电同价政策。对受电变压器容量315千伏安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用电,执行大工业用电电价政策。对符合农业生产用电规定的现代化或专业化种养龙头企业,执行农业生产用电电价政策。

五、加强项目资金管理

农业企业发展篇(11)

中图分类号:F3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7-0256-02

一、引言

农业企业是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中,依托一种或者几种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头连接农民,并与农民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另一头连接国内外市场,具有带动农产品生产、深化加工、开拓市场、延长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等综合功能的农产品加工或者流通企业。农业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者,是农户生产的带动者和服务者,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具有主导性。

传统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模式为“合作社+农户”,由于农民文化素质有限,合作社实力和管理水平有限,所以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分散生产、势单力薄的弊端,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但这种模式下的合作社在开拓市场、保障产品品质、树立品牌和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方面的能力依然有限。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的加入,催生了“企业+合作社+农民”的新模式,很多企业甚至成为合作社的发起人、领办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十四条规定也确立了企业加入合作社成为社员的法律资格,合作社的领办主体不断由政府向企业变迁。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密切与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联结关系。合作社与龙头企业按照双方签订的契约界定权利与义务,合作社中的农户按照契约约定进行指定品种和数量的农产品生产,而龙头企业则按照契约约定,专门从事农产品的收购、加工和销售,并为农户生产提供相应服务,有利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当前,龙头企业领办合作社已经成为合作社发展的现实选择和重要模式之一。

农业企业对合作社发展的影响,学界和业界都持有不同观点,很多人对其带动合作社发展作用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也有人认为农民、合作社和企业三者动因和利益诉求终究难容,要警惕龙头企业加入合作社的异化行为并加以规制。

二、农业企业对合作社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是增强信心。农业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加入或者领办合作社,一方面企业更重视宣传且深谙宣传之道,能更快更好地让农民了解和信任合作社;另一方面,加入者或者领办者凭借规模和声誉优势,对处于弱势的农民具有示范和号召作用,实力会员的加入会让农民感觉多了一份保障,对合作社未来发展抱有更高期待。

二是壮大实力。企业具有资金等资源禀赋优势,其加入一方面直接增加了合作社投入,充实了合作社资本,扩大合作社规模;另一反面,会对同类或者关联企业产生带动作用,吸引其他实力会员的加入,间接增加合作社投入,壮大合作社实力。

三是强化服务。传统的合作社只能在产品销售方面为社员提供一定服务,虽然让农户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联结,但合作内容、服务范围和共同抵御风险的能力还是有限。企业加入或者领办合作社后,可以通过开发高品质客户扩大和优化合作社销售渠道;可以在供应商处为社员争取更大利益;可以通过提供种苗和培训技术让农民生产安全更有保障;可以通过赊销回购和提供贷款担保等服务为社员解决资金难题。这样合作社的服务范围将由传统的产后环节扩展到“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

四是改善管理。企业的加入借助商业资本下乡的力量提高了传统合作社的组织化能力、规范运行机制和科学管理水平。企业管理人员素质普遍高于传统合作社管理人员和农民,他们参与合作社管理不仅有利于合作社决策科学化,也能刺激其他管理人员和农民提高参与合作社管理的积极性和能力,培育新型合作社管理人才和新型农民。

五是提升效益。企业能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规范农产品质量标准,建设农产品品牌,从而改变农业比较效益低的弱势,提升合作社经营效益,带动农民增收。

三、农业企业加入(领办)合作社的异化行为

(一)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

企业和合作社是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为了激励社员踊跃出资,同时防止合作社异化为与公司制度无异的资本企业。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对可分配盈余采取按照交易量(额)和出资额分配两种不同方式相结合,一种是按照社员与所在合作社之间的交易量(额)进行分配,即惠顾额返还,且返还的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余额的60%;第二种是股息分配,分配比例要受到严格限制,且分配顺序在惠顾额返还之后。然而,现实中,大股东和核心社员倾向于第二种分配方式,而且凭借资源禀赋优势掌握了更多话语权,全社员民主治理难以实现,进而形成体现少数大股东和核心社员利益诉求的利益分配机制,股息分配比例过高,普通社员惠顾额返还比例低,经济利益难以保障,全体社员做不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实际控制合作社或社员

农民在市场上的弱势地位不会因为加入了合作社而得到根本的改变,《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虽然对企业加入合作社的数量、作为特殊社员享有的投票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作出了规定和限制,但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中的强势主体,凭借资金、技术、管理等资源禀赋和政府扶持优势,仍可能对合作社或社员进行实际控制,甚至越俎代庖、包办代替,让农民在合作社中的地位更加边缘化。这不利于全员民主控制治理机制的建立,农民利益诉求难以实现,合作社的经济社会功能也难以有效发挥。

(三)其他异化行为

当前我国合作社成立门槛相对较低,法律对于合作社建立和运行的规制也有不力之处,有些政府部门会出现监管的错位、缺位。农民等普通社员参与监管合作社的积极性和能力有限,导致有些企业社员或者领办者存在“钻空子”行为。以海南为例,2013年,《海南日报》记者调查发现,海南八千五百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七成无实质业务,大半未正常运行。很多合作社缺乏运行规范,内控机制形同虚设。一些合作社为社员提供服务的链条脱节,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并未建立。出现了套利式、避税式、空壳式、家族式等多种形式的“合而不作”,合作社服务社员承诺不兑现,进一步失信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更松散,导致合作社组织绩效十分低下,根本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四、不同农业企业对合作社影响的差异

一是战略地位。不同战略定位的企业对农业产业的忠诚度和对合作社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同,以农业为主业的企业比以农业为副业的企业忠诚度和重视程度更高。一部分企业以农业为名取得上市资格,后来就转到其他产业去了,就是发展战略异化的表现之一,即利用农业企业较低的门槛谋求上市。

二是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农业龙头企业具有带动农民增收、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资源环境、保障劳工福利和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等特殊社会责任,处于初级阶段的企业专注于自身发展,缺乏社会责任意识,而成熟的企业会更注重企业文化的培育。因此,成熟的企业会约束自身加入(领办)合作社的行为和声誉,更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注重协调各方利益,推动合作社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是企业自身实力。根据规模、销售额、行业地位等情况,企业可以分为龙头企业和非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对合作社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而且能够获得政府扶持。根据政府认定结果,龙头企业又可以细分为部级重点龙头企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等,各地区各级农业龙头企业的数量不同,意味着农业企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力也不同。

五、建议

一是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加大投入并注意后续跟踪,保证扶持资金使用效果。改善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发展的金融环境,改变农业龙头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

二是对农业龙头企业加入(领办)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异化行为加以规制,严格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完善扶持和规范农业企业和合作社相关的法律法规。

三是加强对合作社管理人员和农民社员的培训,培养高素质合作社管理人才和新型农民,缩小企业社员与普通社员之间管理才能等资源禀赋差异,提升普通社员参与合作社管理的积极性和能力,实现全社员公平博弈、全社员民主治理。

四是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必须做到法人、资产、管理、财务“四个分开”,使农民合作社成为完全独立平等的市场经营主体,也成为龙头企业最有优势的合作伙伴和原料生产基地。

参考文献:

[1] 孙亚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机制及其运行绩效研究――基于成员行为的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2] 张照新,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3] 杨明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理论与政策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