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校预算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3 14:49:51

高校预算管理

高校预算管理篇(1)

一、高校预算管理环境概念

高校预算管理环境是指对高校预算编制、控制及预算分析等有影响的一切因素的总和。高校预算管理环境对高校预算管理目标、预算编制原则、编制方法、预算控制及预算分析体系等具有决定性作用,是高校预算管理研究的起点。

二、高校预算管理环境分析

高校预算管理环境包含来自高校内、外部的诸多因素,并且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影响高校预算管理的因素越来越多、情况越来越复杂。因此,对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具体来讲,对于高校预算管理环境,可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方面分析。

(一)宏观环境

1、高等教育环境。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有其内在联系的发展规律和轨迹。一般来说,高等教育需经历“精英教育”、大众教育”再到“普及教育”的发展历程。不同阶段的预算目标和任务、预算原则及所适用的预算方法是不同的,高校预算管理将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不断革新、不断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现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经济快速而稳定,高校结构相对简单,校园面积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显著增加。在预算管理方面,高校很少关注和强调成本控制,“重建设、轻管理”思想严重,资金使用效益偏低。

2、政策环境。高校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受国家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约束,特别是2000年以来,以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为核心的财政改革不断推出新的举措,高校也先后推行了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对高校预算管理产生了巨大影响,财政部门预算要求学校全面、完整地反映财务收支全貌,统筹安排好学校各项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对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使用资金前必须首先依据高校部门预算编制用款计划,严格按照用款计划进行支付,对高校财务预算的计划性、严肃性和主动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新的政府收支分类全面反映收入的来源和性质,可以非常清晰地反映高校收入的构成,也可准确反映高校预算编制情况,对高校收入预算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除财政拨款外主要收入来源的学费、住宿费等收费标准,受国家政策、地方政府政策约束,高校没有自主定价权。

3、宏观经济及金融环境。“十五”以来,高校普遍利用银行贷款开展校园、基础设施等建设,实现了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阶段的快速跨越。然而,高校负债打破了高校长期以来奉行的“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预算编制原则,走上了赤字预算的道路,因此,金融市场的供求关系、利率水平,直接影响了高校建设资金的筹集及其筹资成本。

(二)微观环境

微观环境是指学校办学规模与办学层次、内部管理水平、财务管理体制等诸因素结合形成的环境变量。

1、高校办学规模与层次。高校办学规模的大小、办学层次的高低是高校管理体制确定的重要因素,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或办学层次的改变,形成了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动因,推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调整,改革权力分配结构,改善资源分配办法,管理重心逐步下移,校属二级学院自逐步增强。高校预算管理作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须随着办学规模与层次变化不断完善和优化管理形式、方法和手段,以适应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发展和变化。

2、高校内部管理水平。高校内部管理水平是指高校内部各项制度的制订及执行情况,大致包括高校各类原始记录的建立与归档,教学计划执行及教学质量监督机制,科研能力及科研管理制度,学生及行政管理体制,财务状况定期分析制度,校内经济责任制落实等内容。如果学校建立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并得到有效执行,则学校的预算管理有着良好基础,可极大地提高预算管理效率。反之,则必然给高校预算管理工作带来重重困难。

3、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在高校预算管理微观环境中,财务管理体制因素起着决定作用,它直接决定着学校预算管理微观环境的优劣。学校财务管理体制决定了预算管理体制,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是预算管理。现阶段,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主要为:“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两种基本模式。

“统一领导、集中管理”财务管理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体制,校级财务对二级院、系的人、财、物等实行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在这种财务管理体制下,学校的所有预算收入由学校控制和支配,各二级院系根据本院系工作任务和工作计划向学校申请相应的经费预算需求,学校根据年度财力状况平衡和协调各院系的经费需求后,批准安排各院系的年度经费预算,并要求在学校统一政策和规章制度下使用预算经费。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财务管理模式是在建立健全财经规章制度,强调学校统一领导地位,明确各级单位、部门权责关系的基础上,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由学校和二级院系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在这种财务管理体制下,学校按照一定方式核定各院系经费总额指标,各院系可作为学校的基本预算单位,在学校总经费额度内,结合本院系的实际情况,自主编制院系财务收支预算计划。

三、高校预算管理环境对预算管理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财政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的的不断深入,对高校预算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

(一)更新了高校的理财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高校的办学经费的筹集进入多元化时代,高校负债已成为高校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高校财务风险也伴随而来,因此,高校必须更新理财观念,逐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二)财政体制改革加强了对高校预算管理的约束。随着部门预算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等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财政对高校预算管理的约束逐步加强,推动高校预算管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高校预算管理篇(2)

1.明确工作目标,协调各部门关系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是对办学方针的定量反映,通过财务预算管理的价值尺度编制相应的办学计划,能够规定高校在某一时期的总目标和各部门的具体财务目标。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能够让各部门更为直观地了解本部门业务活动与高校总体目标之间的关系,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发展方向,从而由各部门之间形成合力,推进高校总体目标的实现进程,而且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将高校的各方面工作统一纳入计划中,各部门能够根据各自的工作方向与其他部门协调,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使得各部门的工作达到最优化。

2.高校管理制度化

通过确立相应的指标,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能够监督和考核各部门工作的完成情况,从而明确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标准通过实施奖惩制度和业绩考核,能大幅度地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并通过制度对高校员工进行激励和控制。对于各部门及员工的日常活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也进行了相应规范,加强高校办学活动的制度保障,消除了随意更改指令、随意变换活动的现象,使高校内部逐渐形成制度管理的习惯。

二、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现状

1.预算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规定在制订过程中缺少相应的科学论证,资金的使用情况较为复杂。如在目前办学经费中,高校财务预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年度的收支基数,这使得高校的财务预算工作与实际需求产生了较大的差距,制约了事业发展布局的调整,也打乱了高校的财务预算支出结构,降低了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益。缺少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的保障,在财务预算拟定的过程中,高校往往会缺乏长短期目标的整合思想,导致规划缺乏远见,很难充分发挥出高校财务预算的资源配置功能。

2.预算管理意识薄弱

长期以来,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所以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通常只按照上级的拨款计划进行分配。这种管理模式过于单一,缺少对资金使用效益的考虑,只重视资金的拨付,缺少全局性和统一性的财务预算,使得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缺少连续性、科学性和统一性。

三、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流程的优化策略

1.完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程度决定了资金的使用效益,也反映出高校财务的宏观调控水平。因此,高校应当转变传统的观念,建立科学的财务预算管理体制,推进我国财务预算管理的科学化与制度化进程。各类高校应当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完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机制,明确财务预算管理的原则与程序,规定财务预算的编制方法、内容,从而强化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系统性,使得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能够按照规章制度进行。

高校预算管理篇(3)

目前,与美国等高校预算管理较好的国家相比,我国的高校预算管理仍存在较多问题,正视并改进这些问题,对于加强高校预算管理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预算参与缺乏全员性、参与程度低

长期以来,高校预算的编制实际上主要由财务部门和有关的个别部门和人员参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部门,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预算编制,而是被动的接受财务部门下达的预算指标,这就使得预算编制缺乏全员参与,各部门不重视预算管理的问题。

(二)预算编制方面存在缺陷

1、编制原则违背了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规律

目前高校预算管理几乎都采取“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预算编制原则,坚持“量入为出”是预算资金管理的特性所在,但同时一味坚持“收支平衡”,要求在形成的预算中一律不得留有结余,不考虑各期间资金需求的差异性,必然造成资金安排和使用的短期行为,无法考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编制周期不合理、编制时间过短

高校现行编制预算是按照公历年度,而学校的日常工作是按照学年来安排的,这使得预算的编制和高校的实际情况不符。另外,在编制时间上,国内的高校通常是在每一年的12月份进行预算编制工作,而在一月底就开始向上级财政部门进行预算数据报告,时间较为仓促。

3、编制方法不科学

目前高校普遍采用“基数+增长数”的增量预算法,即以上年支出基数为基础,增加相关的变动因素,下达各部门预算指标的预算编制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便于操作。但是预算目标的确定与实际结合不紧密,分配给予下属预算单位的指标基数缺乏量化分析以及科学论证,使本年度核定的支出指标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

4、编制内容不够完整

根据部门预算编制要求,综合预算应当包括学校的全部收支。但是,随着高校资金来源日趋多元化,下属诸多学院、系部、处室多渠道创收的收入和相应的支出往往没有全部纳入到学校综合预算中,继续搞资金的体外循环,从而脱离了预算的监督管理。

(三)预算执行随意性大、约束力不强

目前,许多高校的预算管理很注重预算的下达,但是在下达后,却未能及时有效的跟踪,各部门的执行情况和进度信息也未能及时反馈。

(四)预算缺乏有效的考核

许江波和李春龙两位学者曾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研究高校预算管理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高校预算考核情况不容乐观:受调查的20所高校中,有13所高校表示不进行校内预算考核;在开展校内预算考核的7所高校中,也只就预算绩效的某些方面进行考核。

二、改善高校预算管理的建议

(一)提高高校全体人员预算管理意识

高校应从思想上纠正预算管理的旧有观念,强化预算管理意识。应认识到高校预算管理并非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充分调动其他相关部门、职员的积极性,使得院校全体员工共同参与,从而提高预算管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二)完善预算编制

1、制定“量入为出、持续发展”的编制原则

根据高校预算资金管理的特点,高校还是应当遵循“量入为出”这项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考虑“持续发展”,不能像现在的预算管理那样追求“收支平衡”,只考虑当期而忽略长远发展需求。应在保证圆满完成各期任务的前提下力求节余,避免各部门平时争资源、年终突击花钱,让有限的资源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多的效用。

2、采用零基预算法和滚动预算法编制预算

零基预算法,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对于所有的预算支出,均以零为基底,不考虑以往情况如何,从根本上研究分析每项预算是否有支出的必要以及支出数额的大小。

采用滚动预算法,在编制预算时,将预算期与学校运营年度脱离开,随着预算的执行不断延伸补充预算,逐期向后滚动。这使高校在预算管理中经常保持一个稳定的视野,而不至于等到原有预算执行快结束时,再仓促编制新预算,从而有利于保证高校的各项工作能稳定而有序地进行。

3、完善预算编制内容

财务预算体系按预算内容可分为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两部分,任何一种完整的预算都包括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废,共同构成预算整体。

(三)加大预算执行力度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首先应明确预算执行者的职责,为预算管理的执行和监督提供保证。其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更,预算中因政策调整和其他特殊因素需要进行调整的,须按规定程序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批准后执行。财务部门也要通过网络财务管理系统定期追踪、检查和分析,及时掌握预算收支情况,并将信息反馈到决策部门,发现偏离预算指标的问题,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研究解决。再次,还应逐步建立健全预算监督体系,监督预算资金运行和管理过程中会计核算、指标下达、资金拨付、资金追加是否符合程序,从而保证预算编制及其执行情况的合理性。

(四)加强预算考核与奖惩

1、构建科学、系统的绩效评价指标

为准确判断学校的整体经营情况、方便管理层做出相关决策,高校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能够反映学校财务收支管理、经济效果的绩效评价指标,比如经费自给率、预算收支完成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而校内各部门也可以参照学校层面的绩效评价指标,并结合各自特点进行部门绩效指标的设计。

2、制定并实施严格的奖惩措施

实施激励与约束机制,强化二级部门预算管理意识,将预算执行的考核纳入干部考核之中,制定配套的奖惩措施,对预算执行情况良好的院系、部门,在考核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对违背预算管理规定或预算执行差的院系、部门,则给予相应的处罚,或在下年度该部门的预算指标中扣除一定的额度。通过考核与奖惩相结合,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充分调动各方面预算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高校预算管理篇(4)

一、院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内涵

1、院校财务预算管理概念

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预算管理的一个分支,也是预算管理的核心部分。院校财务预算管理是为积极影响和保障组织的决策目标和工作计划,而对一定时期内组织所掌握的经济资源和承担的经济效益、效率指标任务,所进行的计划、分配、控制和激励的活动。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院校财务预算管理使财务部门的职能由单纯的核算型扩展为综合管理型。在财务预算数字的背后实质上体现着对学校经济制度和其他重要管理机制、体制的安排设计。二是院校财务预算管理应当着眼于收入和收益,把财务预算拓展为“做蛋糕”的过程活动,而不是“分蛋糕”的过程活动。三是院校财务预算管理是从预算编制、执行、控制、决算到评价考核全过程的活动。四是院校财务预算管理是促进学校管理深化改革的新体制、机制的发动机。通过财务预算及其实施细则的设计,对学校内部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发挥直接的或者间接的推动作用。

2、院校财务预算编制原则

(1)依法编制,掌握政策。院校预算的编制就是制定预算资金筹集、分配的年度计划,预算资金从哪里筹集,筹集多少,分配到哪里去,每一项预算收支的安排都要有其法律法规依据。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掌握《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政策规定,做好财务预算编制工作。

(2)量入为出,收支平衡。这几年院校进行改革办学条件,收入的来源渠道比过去增加了,收入的绝对数也在不断地增加,但是院校发展需要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职员工待遇等。因此,预算编制只能量力而行,不得搞赤字预算,否则,会影响院校长远发展,容易陷入财务危机中。

(3)保证重点,统筹兼顾。院校跟企业不同,是培养人才的园地,不能将营利目标最大化,在收入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根据自身的事业发展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区分轻、重、缓、急,保证重点发展项目,同时兼顾一般项目,促进院校健康、稳定地发展。在资金的具体安排上,对每一个支出项目都要精打细算,科学论证,从多种方案中做出最优决策。

(4)以人为本,着眼长远。在预算资金的具体安排上,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预算足够的资金让一线教职员工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同时着眼长远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投入。这样,既能调动教职员工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又能增强院校发展的后劲。

(5)科学预测,坚持稳健。在编制收入预算时,应根据收入来源的各个可能渠道,对每一收入项目充分考虑其取得的可能性及影响因素,综合分析,科学预测。预算年度的财政拨款、学生招生计划等影响许多收入的因素都是不确定的,同时预算编制时间在预算执行年度之前,这就使得收入预算难以准确预计,由于支出预算是根据收入预算的多少来确定的,因此必须坚持预算稳健原则。

(6)科学发展,适度负债。随着院校教职员工和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现有的基础设施和实验仪器设备等难以满足院校迅速发展的要求,急需大笔的资金投入,这必然会导致院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或借款筹资。因此,院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度举债发展,既要考虑项目的效益是否显著,也要考虑学校的偿债能力,否则将会给院校后续发展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院校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尚未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办法

由于院校资金来源日趋多元化,下属诸多院、系(部)、处(室)多渠道的收入和相应的支出没有全部纳入到学校综合预算中,继续搞资金的体外循环,从而脱离了预算的监督管理,严重破坏了学校正常的经济秩序。在预算编报中,有的没有细化支出项目,有的没有定员定额指标,物资集中采购、各类资产的使用也没有全部列入预算管理。

2、预算管理缺乏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

在现行管理体制下,预算的编制实际上主要由财务部门和有关领导人员参与,基本没有提交职工代表大会讨论,校内预算的编制程序没有实质性改变。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其他管理部门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只是被动地接受财务部门下达的预算指标,且各部门在编制预算时,留有一定数额的机动资金,正是这部分机动资金成为滋生腐败和决策失误的温床。就预算的考核而言,不少学校都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办法,但是,对由于决策者的管理能力、思想方式与环境要求错位而造成的不合理支出却无人考核。

3、预算执行和监督不严格

在预算执行中,部分领导缺乏全局观念,不按预算批经费,任意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造成预算变更频繁,预算执行刚性不强。在执行预算监督中,许多院校在预算管理方面只注重预算的编制,对预算下达后的执行情况和进度缺乏监督,使预算运行效果成为盲点。在考核和激励中,财务预算的考核和奖惩措施落实不到位。同时预算管理的激励机制还没有形成,没有将预算管理工作与学校年度考核和奖惩结合起来,导致超支没有控制和惩罚,节约没有奖励的现象。

4、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

许多高校尚未建立预算管理制度,有的虽然有了预算管理制度却有章不循,预算形同虚设。由于编制时间及指标下达滞后,根本不可能进行事前控制;没有制定有效的控制制度,使得事中无章可循;没有建立相应的监控、分析和评价制度,事后更难以正确、完整地评价资金的使用效益。有些院校的部门收费没有经过教育、财政、物价有关部门的核准,自立项目,没有按照“收支两条线”的规定进行预算管理。

三、加强院校预算管理的措施

1、借鉴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方法,推行院校全面预算管理

企业全面预算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具体化,它以系统的方法分配企业的财务、实物及人力等资源,实现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院校也应以自身的中长期目标为起点,参照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方法,明确并量化单位的经营目标、规范单位的管理控制、落实各责任中心的责任、明确各级责权和考核依据,通过计量、对比、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揭示实际工作与预算之间的偏差,及时纠正,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达到有效控制资金使用的目的,从而使资金用在最急需的地方,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的效益。这样,有利于院校预算管理目标的具体化,也有利于业绩考核和激励机制的实施。

2、健全预算管理机构,实行民主决策

高校应成立预算委员会,负责全校的预算编制论证工作。预算管理委员会应该由主管校长领导,由财务处牵头,审计、人事、教务、科研、基建、工会等主要部门参加,同时按照“二上二下”的编制程序编制预算。其中“一上”是指根据上级有关部门核定确认的有关基本数据、分类归档的定额和专项支出申报的有关规定,编制预算建议上报主管部门;“一下”是指学校主管部门根据院校编制内实有人数、工作量、资产等数字审核支出预算建议数,结合当年财力情况测算并向各高校下达收入、支出等各项预算控制数,高校预算委员会向相关各职能部门通报预算控制数;“二上”是院校各职能部门进一步征求有关方面关于预算的修改意见,并上报学校预算委员会,由预算委员会按预算控制数进行调整,并经校务会讨论通过后再次上报上级主管部门;“二下”是指调整后的预算方案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复后,向全校公布正式预算,以便提高预算的透明度,让全校教职工接受预算的执行,增强预算的外部监督力量。

3、注重过程控制,维护预算管理的严肃性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首先,要做好事前把关,财务部门必须严格执行按规定程序批准下达的各项财务预算,认真审核各院(系)、部门所发生经济业务以及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对不符合预算管理制度和预算审批程序的各项支出,一律不予报销。其次,要做好事中控制,财务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地检查预算执行情况,对预算执行状况做出及时的统计、汇总和分析,尽早发现差异,找出原因,加以控制,及时将预算执行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各种信息反馈给各系、部门,让预算责任人把握整体预算的执行状况,实现预算的过程管理。最后,要做好事后分析、考核,财务部门在预算年度终了时,结合财务决算的编制,对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作出详细分析说明及评价,对存在的问题,要查明原因,提出整改及处理意见,加强预算管理的约束力,维护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4、加强财务审计监督,确保预算管理的正确执行

财务主管部门、审计部门和各分级管理单位要强化预算全过程管理,切实保证预算的约束力和严肃性,管理的重心要落实在预算的执行上。要严格落实预算管理的经济责任制,各单位的经费使用必须按预算规定的项目进行;财务审计等部门要实时监控各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以规范和监督校内各种经济活动有序进行;年终由财务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汇总并做出评价,重大经费项目由审计部门参与考核以对其支出合理性和效益性做出评价。同时,院校要对有关部门重大经费项目支出情况进行“听证”和“质询”,推进财务公开透明,确保财务有序运行。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财务收支审计和专项审计工作。预算监督是对预算的编制、执行以及执行中的调整等活动进行的监督。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预算及其执行情况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一是加强财务部门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在各职能部门预算执行中发生的问题要及时了解和解决;二是加强审计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监督,通过审计发现和处理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对下一年预算提出修正意见。学校财务部门应与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密切配合,建立起联动监督机制,强化责任意识。

5、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促进院校健康发展

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是院校经营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进行财务监督、控制、审计和考核的基本依据。因此,高校应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的日常管理制度以及预算的编制、分析、考核制度,严格按照制度的要求进行日常财务管理,使制度的执行贯穿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实现院校预算的制度化管理。贯彻落实国家的财经法规制度,按照《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要求,建立总会计师制度,院校财经工作的领导要走高水平、专业化的路子。用法规制度加强预算管理,从源头上规范和调控好院校有限的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院校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贺华等:高职院校财务预算管理的新理念[J].中国教育科研,2008(152).

[2] 史习民:全面预算管理[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3] 王伟: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08(11).

高校预算管理篇(5)

关键词 :高校;预算管理;建议

如何做好预算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是当前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各高校必需大力加强财务预算管理,一方面应该精打细算,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另一方面,从成本预算的角度出发,对收支进行平衡性分析,合理地分配资源,确保重点,降低成本,能更科学有效的使用有限的资金,提高高校持续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目前高校在执行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意识不强

很多学校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预算管理体制,当前高校预算管理方法仍然是以投入控制为主,只看重财政资金的拨付,不重视资金的使用效益,对预算收入管理不到位,资产收益披露缺乏透明度。高校普遍存在争经费,轻资产管理,不重视合理配置资源,缺乏资源共享的制度,重复购置的现象较为严重。甚至把用争取来的资金购买的教学设备长期搁置,没有用到真正的教学科研工作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设备等已不适用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造成严重的国有资产浪费。预算管理工作无从谈起,预算管理机构和岗位形同虚设,同时有些学校盲目扩大规模,通过银行贷款大搞建设,却又可能为学校带来不可预见的财务风险。

2.编制预算方法不科学,“零基预算”成为空谈虽然预算体制改革力争推进“零基预算”,但“零基预算”很难落实到高校实际财务预算编制工作当中,导致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编制方法执行不畅。在很多高校财务预算编制中,不能准确合理的预计全校项目支出的金额,收支预算也没有按照学校事业发展目标、规划和任务的有关标准编制,往往采用一定的基数加上随意加成的方法来编制预算,这样的财务预算管理程序即使收支项目合理也会导致学校财务管理面临被动的局面,常发生有些部门千方百计寻找理由,巧立名目,多打报告,勤找领导要求追加经费等现象,容易造成“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现象,使得财务预算管理失去了其严肃性和有效性,达不到预算编制的目的。

3.高校在预算执行中缺乏分析与监督考核机制

目前很多高校预算管理工作重点是审核项目支出的合理性,控制好财政下达预算的总盘子就认为是合理的、可行的,但实际工作中并非这么简单,对盘子里所提供的数据是否是可行的、必要的,在执行中是否体现了成本效益原则,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合规合法,均会影响预算实施的效果。目前情况是并没有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督、考核和评价,期末未将预算实际完成数据和下达预算数相比较,更不用谈预算执行奖惩机制,执行好坏一个样,浪费与否都是学校承担,即使有一定的预算执行制度也流于形式,导致财务预算指标的约束作用丧失,执行过程中经济责任不明确,从而使财务预算管理缺乏控制,同时也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建立预算执行分析与考核监督机制势在必行。

4.预算刚性管理不够,预算编制随意性大,编制预算时缺乏民主程序

各高校预算都是由学校财务部门完成,在时间短、任务重的情况下集中于预算盘子的完成,导致调整、追加经费频繁,冲击了预算的正常执行,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高校各二级单位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不切合实际,对某些项目支出预计不准确,如基建项目,随着高校规模化的发展,相应的管理维护维修费逐年加大,势必要造成学校在这方面的支出增加。而且高校在基础设施维护方面点多面广不容易预计,所以预算编制方面不下大力气进行有力的调研、分析、论证,就容易出现“拍脑袋”工程,就会造成预算编制不准确,有些项目会有结余,有些项目又需要追加预算,缺乏刚性管理。

二、结合实际工作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建立健全高校预算管理制度,重视财务预算管理首先,高校领导在思想上要重视学校财务预算编制工作,要求各二级部门参与财务预算编制工作,对校内预算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进一步论证,并通过办公会等表决方式通过预算编制。其次,进一步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对预算数据的收集、编制、执行、监督、激励等一系列程序进行规范。可以建立预算责任人制度,实行责任人负责制,把校领导集中通过的预算总数细化到各二级部门,在每一个二级部门选取一把手为主要责任人,其他领导负有连带责任,对各二级部门的预算项目进行详实数据收集分析,制定资金支出明细表,出现问题直接找责任人,避免互相推诿、扯皮,责任不明确。最后建立财务预算管理督查制度,学校审计和纪检部门对财务预算执行中每一个环节进行监督,确保每一个预算执行环节正常进行,各二级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向学校财务部门汇报这一时期的预算执行情况,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的控制和调整,并定期向学校领导汇报预算执行情况,使预算执行结果与部门年度考核紧密挂钩,对执行好的部门进行表扬奖励,对不按预算管理办法执行的部门在大型会议中进行通报,这一整套系列化的制度建设可有效的使财务预算项目支出与收入平衡,可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2.加强高校财会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预算管理水平

随着2014 年1 月1 日起新会计制度的正式实施,对高校预算的上报、执行、分析更加注重,对财务预算人员的知识要求更高,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加强财务队伍的建设,认真学习预算管理知识,聘用优秀专业的财会人员,把高校良好运行机制和规范的财务预算执行结合起来,使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合理有效,促进高校事业的顺利发展。只有高校财务人员掌握了专业的知识和先进的技术经验,才能提高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整体水平,财务从业人员要不断学习国家出台的新规定、新制度,总结经验,深入调研了解各二级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准确的编制预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加强高校财务人员的培训,在学习新知识和开阔视野的同时有利于促进同行之间的交流,学习先进的经验和好方法。

3.积极推行“零基预算”,进行预算编制

零基预算就是不管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以即将要发生的、必须的、可支配的资金支出为起点重新编制一年一度的预算。这样就是各二级部门把所有的计划项目重新进行系统评价和审查,然后再编制预算,着眼于重点和急需项目。用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可加强对资金使用效益的考核,使高校事业发展的需要与财政拨款之间的矛盾趋于缓和,实现预算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高校利用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可调动各二级单位注重预算管理和改革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财务预算管理水平,在编制过程中实现了对学校基础数据的分析、论证,提高编制预算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4.建立预算执行分析与考核监督机制,健全高校预算管理的经济责任制,促进预算管理水平及效益的提高高校在对预算进行管理过程中,预算执行是关键,但执行的结果是不同的,执行好坏一个样这是对执行好的单位的不公平和不公正,要体现预算执行的合理和公正必须与分析考核监督挂钩,否则预算考核监督就会流于形式,失去控制力。高校应对预算项目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与评价,比如预算收入是否全部到位,有无截留、私设小金库等现象发生,对二级部门的培训收入等创收项目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全校各部门的预算支出是否存在超支现象,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和改进措施,防止预算责任追究机制流于形式。高校各部门要共同形成岗位责任制意识,使责、权、利能够紧密的结合起来,使预算平衡得到有效的保障。校内审计部门不仅要审核资金执行情况,还要审核学校资金投向是否正确,是否严格遵守成本效益原则,是否根据学科性质、专业性质和部门业务性质,科学合理的做好资产配置标准工作,特别是安排好交叉资产的配置,有效进行资源整合,节约预算支出安排,根据审计结果作出审计报告,提出审计意见,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审计意见提出整改措施。财务部门要加强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对财务信息进行公开,定期向教代会通报学校财务状况,积极主动的接受广大教职工的监督。

三、结语

高校预算管理的改革和创新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特别是在执行新会计制度的前提下,对高校预算的编制、执行要求更高。各高校需取得上级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层及学校各二级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切实做到依法理财,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预算的收支平衡,逐步建立规范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才能保证高校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

重庆教委人文社科项目《高校财务领域腐败惩防体系建设研究-基于内部控制设计的视角》(批准号:11skp02)、重庆文理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高校会计核算制度的探索与改革研究》(项目编号:Y2012ZC48)。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西部新建本科院校融资风险防范研究》(批准号:12YJC880097)。

参考文献:

[1]郭景峥.浅析如何加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J].管理视野,2013.2下:155.

[2]张忠军.浅析高校财务预算问题[J].现代商业,2011.3:238+237.

[3]张县平.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研究[J].商业会计,2011.11:63-64.

高校预算管理篇(6)

一、高校预算管理的内涵

高校预算管理是指高校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预算管理业已经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中心内容。重视预算管理、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效益,是高校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

二、高校预算编制原则和方法

1、高校预算编制原则

编制收入预算,要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既要考虑经费来源渠道的增加和收入的增长,又要考虑实现收入增长的可能性,尽量避免赤字隐患。编制支出预算,要坚持量入为出、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在确保人员工资和正常运行开支的前提下,合理安排事业发展支出。

2、高校预算编制方法

学校经费预算要根据财力实现的可能性,参照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并结合学校事业发展需要进行编制。在编制时要区别情况制定各项经费的预算定额,使学校经费预算有据可依,防止预算编制的随意性,作到预算安排公正、合理、切合实际。

三、当前高校预算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高校办学经费基本上靠国家财政包揽,学校只是按上级批准的拨款计划编制预算,简单地按开支标准管理支出,校内各学院只是被动地接受学校下达的预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办学不能靠国家包揽,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收入预算编制不完整

根据部门预算编制的要求,高校的综合预算应统盖全部收支。也就是说,高校的各项收入,必须全部纳入学校预算,统一管理、统一核算,不得遗漏和隐匿,不得在预算之外另留收入项目。但在对高校的财务大检查和审计中发现,高校下属的部分学院从小团体利益出发,截留收入,没能将所有收入编入综合预算,继续搞资金的体外循环。

3、支出预算编制有一定的随意性

一些高校在编制支出预算时,缺乏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没能真正做到以收定支。一些高校编制公用经费预算,依然沿用“基数+增长”的粗线条估算方法,预算项目安排与会计科目缺乏合理的接口,不符合财政部门的预算编制要求。

4、预算执行有一定的盲目性

一些高校在预算下达后,没能实施监控、跟踪管理和指标考核。对下属各学院的预算执行情况和问题,财政部门心中无数。一些高校所属学院的负责人,盲目地使用资金,有钱用完了再说,使预算执行偏离计划的轨道。

四、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对策

1、建章立制,实现高校预算执行

预算执行包括收入预算的执行、支出预算的执行和预算平衡三个部分。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既要积极组织收入,确保各项收入及时足额入账,又要合理安排支出,实现年度预算收支平衡。各科室负责人为预算管理执行负责人,各科室各项收入必须全部入账,纳入学校预算统一管理,绝对不允许私设“小金库”。一经发现停止其经费支出,按有关规定处理。

2、加强宣传与培训,提高学校的预算管理素质

高校应加强部门预算改革的宣传,发动全员参与与预算管理改革。开展中层领导干部财务知识培训,强化预算管理意识,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同时加大对招投标、基建、物资采购和经营性资产等监督检查力度。

3、建立预算管理机构,加强对整个学校预算工作的指导和考核

高校可建立校长直接领导下的、由财务、审计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学校预算管理机构,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集体智慧,为学校领导层的预算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对各部门预算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报送及时、填报认真细致、内容完整全面、数据规范准确、规模合理可行、政策执行严格。同时预算执行情况也作为各部门财务负责人年末工作总结的一项考核内容,并要接受学校的年度审计。

4、将预算管理工作与高校内部各学院的考核和惩奖结合起来

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对各学院的考核,制定相应的配套惩奖措施。对积极增收节支,将相关收入纳入学校预算管理、预算执行情况良好的学院,在考核是加分,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的奖励。监督学校各单位严格遵守和执行学校统一制定的财经政策和规章制度;对全校财会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和业务考核;会同校内有关单位对全校财会人员的任用、职称、职务评聘、后续教育、奖惩等实施管理。二级财务机构财务负责人任免必须征得计财处同意。

5、建立一套上下互动、层层通畅的预算执行信息

高校预算管理篇(7)

关键词:

地方高校;财务;预算;措施;分析

一、前言

预算管理工作要求地方高校的相关财务部门对高校内部的各个部门和单位的各项财务事项以及非财务事项进行了解,并根据各类事项的实际情况配置财务资源和非财务资源,并对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成果进行考核,以便实现统筹兼顾,进而完成高校的战略目标和教学目标。地方高校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主体,预算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高校正常经营管理活动的开展,影响到地方财政支出状况和压力。高校在开展预算管理工作过程中,首先要根据高校各个部门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预算计划,通过制定具体的计划来确定可行的目标,协调各个部门和单位之间的关系,促进合作与交流,并为绩效考核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依据。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是一种预测和控制手段,对高校各个部门的工作具有协调作用。预算管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后期高校的财务活动,对财务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地方高校完善预算管理机制可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综合水平,因此高校要重视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二、完善地方高校预算管理的若干建议

(一)完善预算编制制度和预算工作计划,重视责任预算

教育体制改革之后,地方高校的资金来源不再仅仅局限于财政拨款,而是要自筹部分资金,因此地方高校需要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完善预算编制制度,并对各个年度的工作计划进行量化,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方式。同时,高校要量化战略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对高校教学工作与管理工作进行详细计划,保证预算工作计划的执行效力。在制定预算工作计划过程中,地方高校要将工作计划与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团队建设结合起来,并根据各个部门和项目的实际要求做好经费预算,提高工作计划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其次,地方高校要重视责任预算工作的重要性,将预算管理工作与绩效评价考核工作结合,根据预算管理的目标和内容完善绩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可以将财务性指标和非财务性指标相结合,提高绩效考核体系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同时,地方高校要重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手段之间的结合,重视绩效考核指标和财务指标的量化分析和定性分析,将预算管理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之中,提高各个部门执行预算管理制度的责任心和意识,将预算管理工作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进而提高预算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重视预算分类管理,完善预算监控机制

地方高校要重视预算分类管理工作,可以实施多样化控制,根据预算管理内容选择科学的分类管理方法,并对学校的教育经费进行严格管理和控制,提高地方高校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优化配置经费资源。同时,地方高校要了解各项资产的性质和特点,对专项资金进行专项管理,明确高校经济活动的开支范围和比例,明确资金流向,合理配置资金以便保证经济活动的连续性。其次,高校要严格会计核算管理,对预算管理工作进行监控和监督。高校可以对财务预算工作分别立账,充分发挥监督和管理职能,变核算型财务为管理型财务。同时,高校要积极构建财务信息共享管理平台,对财务预算内容和执行情况进行静态记录和动态跟踪,并及时将获得的财务信息和预算执行情况内容更新到信息管理平台之中,以便实现财务信息的共享,保证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同时,地方高校可以借助信息管理平台对各个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程监控,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如果出现超预算开支或者不按预算计划开展经济活动时,应该及时禁止。地方高校也要重视预算计划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并按照计划调整规定和制度对预算计划进行调整,提高预算计划的可行性。

(三)建立健全预算评价和考评体系,优化绩效考核指标

财务预算计划的执行情况需要有健全的预算评价和考评体系作为保障,因此地方高校要建立健全预算评价和考评体系,提高绩效评价考核体系的科学性。地方高校可以将绩效考评指标分为业务性指标和财务考评指标,以便对业务工作和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客观性的评价。同时,预算评价和考评体系需要充分考虑财务管理目标的要求,并根据财务管理的要求来评价预算考核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地方高校可以将预算评价指标分为不同等级的指标,可以设置一级考核指标和二级考核指标,详细列示预算绩效考核指标,进而为预算执行情况的绩效考核工作的公平性和公开性提供必要的条件。其次,地方高校要重视学科发展,将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与科学教育工作相结合。高校采取在制定预算考评体系之前,可以定期对考核评价对象进行了解,明确考核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绩效考评指标,并在预算管理工作过程中动态调整考核计划。地方高校要从学科和专业建设监督开展学习内涵式建设,重视投入和产出比例,重视中长期和短期预算管理目标的要求,分期分阶段对预算管理工作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黄敏新.完善地方高校预算管理的几点建议[J].财务与会计,2015(14):57-57.

高校预算管理篇(8)

一、高校实施预算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高等学校筹资渠道的多元化与高等学校功能的多样化决定了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内容的全面性和复杂性。它既不是单一的企业型财务,也不是单一的事业型财务,它是包括事业、企业、基建等多性质的综合财务。这种综合性财务管理涉及到计划、分配、信贷、物价、税收等方方面面。综合性财务管理要研究如何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内部约束机制,理顺各方面的经济关系、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处理好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

高等院校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财务管理体制的确立,使学校内部各类产业越来越多。这种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形成,使高等院校在资金管理上必须加强综合预算、强化预算管理为中心。在调整预算的计划与权威性的同时,更注意资金的综合效益,实现现有资金来源的优化配置与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人、才、物的作用,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这就是高等院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经济效益问题。

二、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具体措施

加强高校预算管理是为了最大可能地节约资金、科学地细化预算编制,以依法理财、科学理财为核心,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更新观念,走出高校预算管理的误区

要使高校预算管理真正发挥功能,离不开高校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各个部门的积极参与。为此,必须在高校内部管理中突出预算管理基本知识的普及,在高校新的运行机制中与预算执行结果挂起钩来,从而转变认为高校预算管理就是预算的编制、只是财会部门的专项工作、不紧密结合高校事业的发展计划、不与激励约束机制挂钩的错误观念。

按照旧的财务管理模式,高校是全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其资金来源主要靠财政拨款,预算按上级批准的计划编制,开支要与所列项目一一对应;预算内和预算外严格分开,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没有对口的钱,该办的事也无法办,即使别的项目有结余款也不得自主调剂使用;搞预算只是账上来、账上去的一种消极应付局面。随着市场经济的拓展和高等学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高校财务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化中。在预算管理方面,应制订统一的预算编制原则和方法,把学校的全部收支均作为预算统一管理的对象,学校预算一经核定,必须自求平衡,不允许搞赤字预算,拨款不足的矛盾必须通过自筹教育资金予以弥补,这就形成了高校教育经费来源除政府拨款外,还必须依靠高校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新格局。这与过去相比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因此,财会人员要加强学习,转变认识,不断更新观念,积极主动地把预算工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尽快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竞争与改革的步伐。

(二)选择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打破传统的单位之间预算支出不均和预算基数只增不减的问题,现行的预算分配方法有待于改进。鉴于高校经费支出的特殊性,笔者认为高校预算宜采用以零基预算为主、滚动预算为辅的预算编制新方法。

零基预算,全称为“以零为基数的编制计划和预算”的方法。目前,已被西方国家广泛采用,是控制间接费用的一种有效方法。零基预算不同于传统的增量预算编制方法,它对于任何一笔预算支出,不是以现有费用水平为基础,而是一切以零为起点,从根本上考虑费用支出的必要性及其数额的多少。这样能使所编制的预算更切合当前的实际情况,从而使预算充分发挥其控制实际支出的作用。

1.实施零基预算的具体方法与步骤

(1)摸清底数,首先是摸清预算单位的机构级别和编制人数,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摸清各学院、各职能处室机构级别,全额管理人员编制数,差额管理人员编制数,实有人数及工资水平,离退休人员的人数及所需经费。(2)确定标准,确定人员经费标准和公用经费标准。人员经费标准主要包括职务工资、岗位津贴、保留津贴等部分,并考虑当年新出台的增支政策;公用经费采用人均定额标准。(3)核定专项拨款,专项拨款是教育部安排发展某项事业的经费。实行零基预算后,对校内各学院申请的支出项目要进行可行性论证,再按项目下达支出预算,并确定年限和目标,保证专款专用,使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在规定期限内及时发挥作用。(4)创收抵支。高校通过各种形式组织的收入,必须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用于抵顶部分预算支出。这是高校改革的内容之一,也是减少财政负担的重要途径。因此,审核各部门的抵支收入,是零基预算编制的一个重要环节。预算标准主要是在部门上年创收的基础上,确定较为合理的基数,然后再核定创收抵顶数。

2.滚动预算

滚动预算是指预算在执行过程中自动延伸,使预算期永远保持在一年。这种动态预算采用“长计划、短安排”的办法,可以弥补年度预算的缺陷并能根据当前预算的执行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使预算更加切合实际,进而实现整体支出结构的优化。涉及到高校发展的重大项目和学校发展的中、长期计划,均可采用此种方法编制预算。

(三)加强预算执行管理,严格控制经费支出

1.严格审批权限

学校各单位经费的审批必须在年度财务预算或财务收支计划数额以内使用,特殊情况超出计划数所需经费应按照规定先申请调整预算,经批准后按规定执行。

各经费申请单位负责人对申请经济业务的合法性与真实性负责,按规定权限审定签发经费申请的校级领导必须检查所处理经济业务的合法性与真实性并对其合理性、完整性及用款进度负责。财务部门的审批依据是原始凭证和资金运筹情况,对所发生的经济业务的合法性、资金运作以及原始凭证的合规性负责。

2.充分调动二级单位理财的积极性,实行“经费本”控制管理,并用计算机进行跟踪监控

为了充分调动二级单位管理财务的积极性,使学校财务预算得以全面实现,可采取校内“经费本”的控制办法。即根据年初批准的预算按季度拨款,在计算机上按部门项目进行核算管理,对各部门用款实施监控,随时向各系部处领导提供经费使用结余情况,使他们做到心中有数。财务人员要做到无“经费本”和“经费本”上余额不足不予办理,严格按照经费本规定的项目、内容、范围审核报销。

对于有些经费可实行单项承包、节约有奖的管理办法。如水电暖、电话费等,制定承包的目标、内容、范围,加强承包费用管理,努力降低支出。

3.加强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奖罚分明

各二级单位的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可作为领导干部年终考评内容之一,各预算单位的执行情况由学校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抽查和评价。对于经费预算执行较好的单位,其正常经费结余按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对执行比较差的单位负责人将给予批评或作相应处罚。如在执行预算时造成经费严重流失,保证不了单位正常运转的责任人,应给予严肃处理。

4.加强对设备及大宗物资采购的管理、监督

学校应成立设备及物资采购小组,负责学院设备及物资采购的招(投)标、合同的签订、入账及监督工作。

各二级单位在设备及大宗物资采购时,应认真执行学校的财务计划,认真实行申报制度,说明采购理由(设备、物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预算及经费来源等)。对大型设备的采购,必须组织有关部门就设备的用途、利用率、添置的必要性及维护费用等进行论证。财务部门要严把设备及物资的报账关,验收、登记、入库手续齐全。

5.积极筹措资金,加强内部收费管理

为了规范校内各种收费,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加快资金周转,学校应制定内部收费管理办法,明确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支管理和分配办法,实行收支两条线,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6.专项专费、专款专用

对于专项经费的预算管理,由学校和承办单位签订合同,实行目标责任制,保证经费专款专用。项目完成后,经专家鉴定和验收,余额返还学校。财务部门要设专人按批准的项目内容逐项审核报销。

高校预算管理篇(9)

2.预算执行缺乏监控。除了预算编制内容不尽完善、预算编制方法失之简单外,另一个突出问题是预算执行缺乏监控。一旦超支就要求追加经费,从而破坏了预算的严肃性,增加了经费使用的随意性。

二、高校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高校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上述各种问题,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1.观念落后。一般人甚至高校自身都认为,高校是事业单位,是吃“皇粮”的。国家给多少钱,花掉多少钱,只要不把钱弄到自己的腰包中,就不会存在问题。应该说,这是一种极端落后的错误观念。不错,高等教育是事业,还是一种崇高的事业。但事业是需要经营管理的。财务预算管理自然是其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此,高校财务部门和高校领导应该给予必要的重视。

2.预算编制人员素质较低。由于高校是事业单位,是吃“皇粮”的等落伍观念作祟,一般而言,高校不重视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似乎高校不需要高水平的会计师、审计师。因而,尽管不少高校拥有一流的管理学院、商学院,但管理水平却不高。财务管理人员包括预算编制人员素质较低,也是造成高校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

3.领导重视不够。现在,我国高校讲排名。不少高校领导把精力消耗在提高学校知名度上。一般高校领导都特别看重能见度较高的科研———院士数、博导数、重点学科数、优秀博士论文数、科研到款数、获得奖励数、校友领导人数、校友企业家数等等。学校教育质量等最具基础性的工作引不起他们的重视,基础的财务管理工作自然也难例外。

三、优化高校预算管理的对策思路

基于对高校预算管理存在问题及其成因分析,提出以下优化高校预算管理的对策思路。

1.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当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和学校各级领导,都必须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充分认识高校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高校财务管理包括预算管理是高校管理整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机环节。

2.提高预算编制人员素质。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包括预算编制人员也存在不断提高素质问题。道理很简单,这就像高校教师需要进修业务、提高素质一样。

3.领导重视,强化财务管理。基于对学校发展和建设的考量,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预算编制。学校领导包括主管领导以及校长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以及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4.合理编制预算,加强预算管理。依据往年的情况编制统管全局的年度综合财务计划,并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使其能充分反映学校的收支和总体财务情况。要建立明确的预算管理制度,并不断加以完善,以保证综合预算的“硬约束”。同时还要认真进行财务分析,新的财务制度为预算执行提出了财务分析的具体要求,学校这方面的工作是薄弱环节,应尽快在财政部门的指导下开展此项工作,并找准学校的位置与差距,以科学的管理、准确的信息、合理的建议为领导当好参谋。

高校预算管理篇(10)

高职院校的预算管理是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的年度收支计划。预算管理在财务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预算管理的好坏对学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经济保障作用。加强高职院校预算管理,合理、规范的使用财政资金,可以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避免公共资源的浪费。

一、新《预算法》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高职院校预算管理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交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显现出来。

(一)预算制度留于形式,执行力缺乏

高职院校为健全学校预算管理体制,加强预算管理,强化学校的预算分配、调控和监督能力,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预算执行的约束力,保障学校各项事业健康稳定发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往往会制定预算管理制度或预算管理办法。制度中会详细制定预算的管理体制、预算编制原则、预算编制内容、预算编制的程序、预算的执行、预算的调整、决算、公开、监督等。但在执行过程中,这些制度仅留于形式。预算由财务部门根据上年预算及执行数编制;预算的收入、支出等未能参考有关部门对下年学生招生人数的统计合理计算,使预算的收支过多或过少;预算在执行中基本支出人员经费与日常公用经费之间、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随时、随意调整。预算执行力的缺乏倒置预算的科学性、严肃性等缺失。预算、决算不按制度公开,使预算的监督缺失,易造成腐败、资源浪费等现象

(二)预算管理机构不健全,导致预算的编制缺乏长期规划

目前学校预算管理普遍存在的现象,预算管理机构职责效能与实际管控脱节,导致不能真正发挥其管理监督作用,究其原因,需从两方面改善和提高:一是改善顶层设计观念,首先改善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不仅主观上支持各部门的积极参与设计,还应纳入到学校绩效管理考核范畴,针对实际设计预算管理体系。二是提高各部门协作能理,如果各部门被动的应付此工作,预算制度就只会留于形式,预算管理就不会发生积极作用。通过加大监督考核项目把预算编制与学校事业活动密切结合,促进由多部门组成预算管理机构共同参与研究、讨论及论证预算管理体系完善使之公开透明,才能接受广大师生员工的监督,才能使预算管理不只是学校财务部门的工作,也是各个部门协同发展的集中体现。因为预算反映的不单是财务指标,更是学校下一年度各项业务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长期以来,学校领导忽视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为预算只是大概预估数字,预算的执行与预算编制是脱节的。每年由上级主管部门召开预算会议,参会人员为财务编制人员,由于预算管理机构不健全,会后直接由编制人员根据上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上报,待具体执行时再研究。预算管理机构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再加上,编制预算的财务人员工作接触面不够全面,缺少对学校运行及建设发展长期规划的了解,以及复杂的经济业务及市场情况变化缺少应对能,只是根据以前年度数据编制,不能与学校未来发展相结合,对学校今后发展趋势缺乏合理预期,难以合理应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长期规划性特点。制定适宜本学校发展战略的预算管理方案。所以要使一个健全的预算管理机构发挥作用,没有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工作指导,没有各部门的配合,预算在执行中必然出现问题。

(三)预算的编报不实,支出编报不准,预算的编制、执行、决算不一致

预算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预算的编制,在整个预算过程中起着龙头作用,预算编制的合理、合规与否直接影响到预算的有效运行。二是预算的执行,即预算指标的使用过程。三是决算,对预算的编制、执行作出总结分析。高职院校预算制度执行力的缺乏、预算管理机构不健全,倒置预算编制、执行、决算往往出现不一致。使得预算不实不细、执行随意、款项的支出不规范等。第一,预决算编报不实,学校有的通过多报各项支出预算,将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以各种名义向财政申领后、划转到基本户形成结余随意支配。第二,支出预算编报不准确,使得财政资金不能发挥效益。例如,在对某校审计过程中发现学校在未考虑教学软件安装条件的情况下,向财政编报软件支出预算,从某公司购进两套教学软件,货款已付清,却因硬件设施不符合相关要求不能提货安装,造成资产的闲置浪费。(四)缺乏预算的绩效管理新的预算法要求对预算进行绩效管理,开展绩效评价。高职院校在预算的管理过程中,往往只过于注重收入轻视支出,对资金的使用效果没有过多虑。

二、高职院校预算管理只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上升到理论层面,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严格按预算制度执行

预算制度的制定为预算的编制、执行、决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强有力的保证。将预算的运用制度化,减少了人为随意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首先,预算的编制要严格按照制度中要求的由多部门组成的预算管理机构参与,避免由财务单独编报的局限性,使预算数据更加合理,加强了预算的执行力。其次,预算在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预算的基本支出调整范围只限于人员经费经济分类款级科目之间或日常公用经费支出经济分类款级科目之间的必要调剂,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之间不允许自主调整。最后,将预算、决算通过各种途径在学校内部进行公开,向各部门公开学校预算和决算的相关信息,确保广大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升学校收支管理水平,切实保证学校财经活动健康有序运行,从源关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二)完善预算管理机构

要使高职院校的预算管理得到有效运行,必须建立一套结构严谨、科学规范的组织制度体系作为保障。有明确的预算管理机构、机构的职责划分和规范的工作流程。1.预算管理机构的设置设置预算管理机构,首先根据学校发展战略,制定发展规划,结合管理实际制定预算管理预案。预算管理机构才能拟订预算目标和预算政策,同时制定预算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和组织编制、审议、平衡年度等预算草案,通过组织下达批准的年度等预算,协调各职能部门,提出部门预算草案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预算管理机构通过解决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具体问题,完成考核预算执行,预算管理机构接受学校督促,完成预算目标。2.预算管理机构职责的划分根据预算管理机构职责程序,学校内部各部门在学校预算管理机构的监督指导,完成本部门的业务预算目标的编制、执行、控制、分析等工作。在预算管理机构领导下做好学校总预算的综合平衡、控制、分析、考核、协调配合等工作。各部门负责人是本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和结果的责任负责人。3.预算管理机构的工作流程学校预算管理机构工作流程的制定,坚持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明确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分析与考核等各环节的控制制度,设置相应的工作流程示意图,简捷明确标明各环节工作的开展情况,确保预算工作全过程得到有效控制。

(三)严格执行预算法,准确编报年度预算,实现预算的编制、执行、决算一体化

1.学校应当加强法制教育,严格执行预算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强化预算管理工作,依据年度教学任务和业务工作计划,细化支出项目,科学合理准确编制年度支出预算,确保财政资金发挥效益和资产账实相符。2.学校应当根据财政下达的预算批复,按照部门定员定额的原则,通过信息化的网络平台将预算批复下拨至各部门。各部门负责人通过网络平台随时撑握本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部门严格按下达的预算项目、金额报销,财务随时核减部门预算,超支原则不补。特殊情况部门间经费需调整的可申请预算管理机构批准。年终决算,公用经费和人员经费,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要与年初预算及预算执行数据一致,不一致的查找原因,核对一致后方可纳入决算。

(四)强化预算的绩效管理

1.加强预算绩效目标管理。2.明确绩效目标审核内容和职责。学校要对申报的绩效目标从“完整性、相关性、适当性和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审核,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综合评定等级和审核意见;对绩效目标的形式要件和逻辑性进行审核;未按要求设定绩效目标或绩效目标审核不合格的项目,一律不得列入预算。3.注重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各部门在安排预算,设定、审核项目绩效目标时,要加强对上年度绩效评价结果和绩效监控情况的应用,对于绩效评价较差以及在绩效监控中因偏离预期目标作出调整的项目,要相应核减或取消项目预算。4.开展重大项目的绩效监控。各部门要对确定的重点项目开展绩效监控,及时报告绩效监控情况。5.利用预算管理指标,定期计算预算执行率可以反映高职院校预算管理的水平;定期计算财政拔款执行率可以反映高职院校财政项目补肋支出执行进度。

(五)强化有关人员的培训

随着高职院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预算制度也在不断的调整、完善过程中,强化预算有关人员的培训,随时正确把握预算有关规定,认真学习《预算法》,及时全面掌握相关规定,建立预算内部沟通协调机制,将人员的培训常态化。

参考文献:

高校预算管理篇(11)

一、高效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时间仓促

预算编制是一项非常严肃复杂的工作,没有充分的预算编制时间,就难以保证预算编制的整体质量。由于项目论证不充分,预算编制时间仓促,难免收支安排带有随意性、草率性和盲目性,造成了预算执行中随意追加,影响了预算正常执行,弱化了预算约束,削弱了预算的严肃性、权威性。

(二)预算管理机构不够健全

目前高效的预算编制工作机制大同小异,即:学校成立财经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审批预算;财务处代表学校负责预算编制的布置、汇总以及收入预算的编制工作;各学校职能部门承担预算定额指标的确定以及负责的划块经费或专项经费预算的审核等工作任务;基层预算单位根据本部门的事业计划,编制本部门的年度支出预算。从以上工作分工来看,似乎分工很明确、很合理,但实际工作中,基层预算单位为了本部门的利益,所申报的预算水分较大;各职能部门很难起到审查作用,制定的预算定额欠缺科学性;财务部门和学校预算决策机构的预算决定也不科学。究其原因,在于学校预算编制过程中,缺少部门之间的合作,缺少专门人员的参与,缺少预算答辩制度。

(三)高效内部各部门事权划分不清

目前,我国高校内部事权划分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部分事权在各部门之间出现交叉和错位,一些本属于各部门的事权转移到了学校,而一些本属于学校的事权转移到了各部门。一方面各院系、各部门的事业计划不能很好的与学校的总体发展计划相吻合;另一方面部门间存在事权不清、责任不清现象;同时,“先论事后论钱”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事不清财必乱”,事权与财权不对称。应以事权确定财权,以财权保障事权,财权与事权如果不相适应,事权就无法正常履行。

(四)预算的编制缺乏前瞻性,缺乏风险意识

长期以来,高校的预算编制只是在既定的收支之间安排资金,缺乏科学的分析预测,没有很好的将预算编制与预测学校未来收入能力结合起来。尤其是近年来,各高校扩大招生迅猛发展,许多高校为了抢占21世纪战略发展的制高点,纷纷利用银行贷款融通建设及发展资金,用于新校区建设,拓宽办学空间,改善办学条件。高校贷款还本付息主要靠事业收入,高校贷款总额如果超过还款能力就会使学校利息费用急剧增加,在事业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利息支出的增加必然减少人员经费与其他公用经费支出,从而导致教师队伍不稳,教学科研质量下降,进而严重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危害学校的办学声誉。

(五)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考核与激励措施

预算的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全面衡量经费使用绩效的重要阶段。学校在以预算标准考核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以考核结果来执行奖惩时,没有配套的奖惩措施,缺乏应有的奖励机制,使考核流于形式。

二、预算管理的策略创新

(一)坚持“以人为本”,强调预算管理的参与性

高效的预算工作涉及到学校内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在预算编制工作中,要贯彻全员参与预算管理的思想,需要全校上下的协调配合,共同参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计划经济衍生出来的许多主观思维定势不同程度的渗透进高等学校的预算管理中,在客观上成为预算管理改革推进中的潜在阻力,必须加以克服。为了充分发扬民主,使预算的制定更加科学,更符合实际,在讨论学校预算时,各部门都应有代表参加,使预算的制定更能反映基层和院系的建议,使其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以避免“官本位”主义。在预算确定过程中,应从全局出发,进行统筹安排,充分发扬继承性和系统性,克服片面性。要从“花费型”思维向“绩效型”思维转变。“花费型”思维注重的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即预算、行动、绩效;“绩效型”思维首先关注的是目标和绩效,所有预算都目的明确,每一分钱的花费都立足于要达到的绩效标准,即绩效、行动、预算。

(二)合理划分高等学校内部各单位间的事权

为了给预算管理制度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体制环境,就必须正确划分高等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事权。使整个学校内部的预算管理工作有制可依、有章可循,从而使高校的预算编制和执行进入一个有序状态。高等学校事权的划分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学校事业计划过程中,应实行统一领导

学校应负责各部门事业计划的审核、审批和验收,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也应在满足国家要求及学校发展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各部门的具体事业计划或建议。全校各部门应在认真研究、详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本部门的事业发展计划。各部门还要以大局为重,根据学校批准的事业发展计划,具体负责落实,保证事业计划的顺利完成。同时,学校应建立各级责任制,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

2.事权与财权相统一原则

事权与财权必须相对称,以事权确定财权,以财权保障事权。

3.公平与绩效相兼顾的原则

公平是指学校事权的划分要公平合理,效率是指投入产出的比例关系,由哪一级或哪一部门负责所产出的效率最大,则事权和财权就应该归纳给这一个部门。

4.稳定与适当调整相结合原则

学校事权的划分应逐步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而且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但对学校与部门间、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存在的事权划分不合理部分要适时进行调整,这样有利于调动全校各级部门的积极性。

(三)加强预算管理机构建设

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预算编制机构,该机构的人员构成应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有财务人员参加,又有工程技术、专家教授、资产管理、各学院代表等人员参加,它的职能是预测预算定额标准、汇总全校各部门申报的预算、听取各预算部门的经费申请答辩,了解各种物价水平,论证预算项目,撰写预算草案并向分管校长和执行委员会提出与预算有关的建议。

(四)增强预算编制的前瞻性,增强风险意识

1.预算编制采用零基法

零基预算即:以零为基础编制计划和预算的方法,较“基数+增长”该法科学合理。零基预算的着眼点是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创新思维,反映了预算管理的前瞻性思想,非常适合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形势。多校区大学考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经济预测模型,引入定量分析方法,编制零基预算,这有利于提高学校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利于限制资金支出的随意性。

2.建立风险预警系统规避风险

高校利用银行贷款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是“把明天的钱用于今天的建设”,是一种超常的举措。超常规发展就存在着风险,超的幅度越大风险就越大。要规避风险就必须做好贷款的可行性研究,必须遵循稳健性原则,并充分论证其可行性,合理控制贷款规模。教育部早在[1999]10号文件中就明确规定了“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高校贷款规模不能超过学校的偿债能力,学校年度内偿还债务本息的数额不能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行,这是合理确定高校贷款规模的最基本标准。高校应保持恰当的负债比率,还应当按照还款期限提取“还贷基金”,将债务收支纳入预算框架,建立完善的还贷机制,做到“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保持学校的良好信用。同时编制预算时还要考虑政策性风险、金融风险以及内部管理风险。政策性风险,是指高校在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过程中不执行国家政策,未能按照其范围、标准、相关法规及财经制度执行所形成的政策风险。针对这种风险,高校应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的同时,采用强化预算约束、编制财务预算风险、建立政策储备等方法进行规避。对违反国家政策方针的各种财务行为予以坚决禁止,使预算收入支出的全过程得到有效的监督。金融风险主要是指债务风险。随着高校扩招发展,资金供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为获得事业发展基金,适度负债已成为高校目前采取的一种特殊筹资方式。但部门预算未将债务纳入综合预算这必然将使预算做不到实际意义上的收支平衡。因此可采用建立系统的风险评价指标对负债率、借债率、偿债率等指标加以衡量,建立储备金。内部管理风险主要表现为因高校资金管理者的失败和风险预警体系的滞后,导致高校蒙受巨额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内部管理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整个环节。高校预算资金营运的全过程需要资金管理者操作具体业务流程,由于管理者对政策法规的掌握程度、个人思想意识水平、自我约束能力与业务修养不同,致使内部管理模式存在漏洞,因而高校需要建立高效、自我约束、积极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采取强化岗位经济责任、建立预算改革管理机制等办法对其进行行政和法律的双重约束,强制其对做出的决策承担责任,这是防范内部管理风险的重要举措。

(五)建立预算的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