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融合教育策略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3 14:50:11

融合教育策略

融合教育策略篇(1)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职业教育已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大批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受到体制机制的影响,我国的人才教育供给和产业需求在结构、质量、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造成我国产教融合深度不够、存在于表面[1~2]。近年来,国内教育体制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一般教育不同,但对于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深入开展推进产教融合的策略研究,对于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1产教深度融合的内涵

产教融合的内涵在于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其培养目标不仅是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还需要使得学生能够掌握理论知识,并拥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3]。产教融合是校企双方整合资源、激励约束、互利共赢的一种模式。

2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

2.1缺乏产教融合沟通机制。目前产教无法深度融合,其问题主要在于缺乏沟通机制。若要构建有效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不仅需要校企双方切实解决育人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还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保持高度一致,以适应市场的变化,满足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然而,在实际的产教融合过程中,高校不能够深刻理解产教融合概念,侧重于教学研究,而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其主要目标则是获取经济利益。双方的目标不一致,因此对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在合作中难以形成良好的沟通。2.2缺乏双师型教师人才。国家教委在1995年就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旨在培养出既能进行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技能训练的教师。而目前博士或硕士毕业生直接进入高校成为教师的人数占比71.76%,他们往往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为减少“纸上谈兵”问题的存在,应鼓励高校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围绕教学开展科学研究,并到企业锻炼,与企业共同开展项目研究,增强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3推进产教融合的对策

3.1积极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稳步推进产教融合。缺乏长期有效的沟通机制,产教无法深度融合,已成为当前校企合作急需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各级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合作。各级政府部门为高校产教融合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企业提供良好的平台,不断优化产教深度融合的技术条件;学校增加实训教学的比重,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合作项目。通过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共同开展协同育人项目建设,增强典型示范的辐射作用,提高产教融合影响力。3.2制定人才政策,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就业后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如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难以学以致用。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效果不明显。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校企双方更应该支持和鼓励双师型教师的发展。如,将教师在企业的实践部分计入评教体系,作为双师型教师晋升职称的评定指标;对于高校新入职的教师分配至相应企业实习2~3年后,待有工作实践经验后再返校授课,以此做好理论和实践的衔接。这种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师的实践积极性,也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伟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

融合教育策略篇(2)

一、“互联网+”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课程设计与实践的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network-basedau-tonomouslearning)理论研究和方法实践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CALL或MBL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理论与实践为目前倡导的微课和慕课教育实践提供了支持。“学习中心”和“学生中心”的教育教学法理论在网络环境下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甚至“因材施教”或“因材而学”的教育原则在网络环境下创造了“个性化”和“个别化”的供给侧弹性需求。微课和慕课在线开放课程某种程度上实现了“OnetoOne”或“onetomore”的在线学习方式,一方面,这种“直线距离”的个别学习,可排除班级课堂组织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干扰,集中聚焦交互学习,双向互动;另一方面,微课和慕课在线开放课程“OnetoOne”或“onetomore”的交流方式使学习者获得相对公平的教育“流量”(input),产出个性能力所及的学习成果(out-put),在学习参与度(interaction)方面也可激发自我激励机制。对比之下,班级授课集体化教学课堂是集众多个性为一整体的群体行为,上述三个方面都会受到整体因素或个性因素,包括教师情感或学生个体情感的种种制约。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抓中间”“课后抓两边”的教学设计是基于整体教学的“个性化”或“个别化”的需求,一定程度上难以兼顾大众教育完全意义上的公平行为。鉴于此,微课和慕课的在线开放课程相对公平地使每一个受教育者获得较为平均的输入量和输出量,有利于顾及教育的客观性、公平性包括情感适应性。

二、“互联网+”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课程设计与实践的方法

在CALL或MBL的研究视域中,高职英语教育建立了CALL或MBL环境下的网络化学习模式。在CALL或MBL体系中,建设高职英语课程和测试项目对高职英语的现代化教育进程具有推动作用,也对高职英语现代化和国际化教育途径接轨具有积极意义。

(一)CALL或MBL环境下的高职英语在线开放课堂

通过CALL或MBL环境下的高职英语在线开放课堂的创设,以商务英语CBE职业能力模块化慕课建设为例,研发区域产业特点的翻译素材必须依托中山市外向型经济十类行业,包括灯饰、玩具和服装等产业生态,对接产业联合攻关,协同共建。基于上述慕课资源,为高职学生提供线上项目学习,并为线下基于真实项目的实践提供指导性支持。高职英语教师需要尝试激发学生以一种主动的态度去开展学习,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索针对各项技能的有效学习策略,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教师角色发生着改变,朝着辅助者(counsellor)、促进者(facilitator)、指导者(instructor)以及教学资源提供者(resourceprovider)的新型角色转变或转型,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予启发、引导和帮助。

(二)“互联网+”平台上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推进高职英语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

MOOCs即大规模开放性在线课程或大规模网络公开课。学者李曼丽、张羽、黄振中和尚俊杰认为,MOOCs具有精品、开放、免费三大特点;陈柳总结了MOOCs具有大规模、开放性、个性化、实时交互性、自组织、社会性六大特征。(孙晓黎,2016)研究表明,2012年,美国三大慕课网络教育平台(Coursera,edX和Udacity)迅猛推广,世界教育迎来“慕课元年”,现代教育的4A时代(anytime、anyone、any-thing)(王秀文,吴越,2016:71)由此袭来。基于研究,上述多元化、多维度与多功能的现代信息服务特点在微课和慕课中得到充分体现。在“互联网+”平台上,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有助于推进高职英语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教学的深度融合。在“互联网+”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师或行业专家协作研制基于区域产业背景的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并将服务于课堂教学过程的实录视频储备备份,可作为教师学习观摩、教研评教、经验交流和借鉴学习的一手资料。另外,“互联网+”平台上“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课堂的“翻转”,即将传统意义上“流水线”项目的课堂教学通过微课或幕课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课外进行,再利用有限的课堂集高职学生面授,交流或反馈“流水线”课堂项目所需了解或学习的问题,或解决“弹性”学习需要处理的问题。

(三)“互联网+”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设计与实践的认知策略

融合教育策略篇(3)

美术这一学科在初中阶段并未受到良好的重视,不少学生把中考当做平时学习的指挥棒,中考考哪一学科,就认真学习哪一门学科,反之,则丢在一旁。这一做法是错误的。美术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认真学习美术,还可以开阔自身的视野,减轻学习负担。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促进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在初中美术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使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如果美术教学中没有人文教育的内容,那么学生就不会从中掌握相关历史知识,当然也不会对生活产生无限热爱。如果美术作品中不具备人文因素,那么这幅作品就不会具有生命力,也不会受到人们的喜爱。因此,美术教育中必须融合人文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绘画的能力,更要提高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一、初中美术教育现状

1.学生不重视美术教育,学习没有兴趣和动力。

不少初中生对美术的态度一直是不冷不热的,认为美术没有多大作用,反正也不考试。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看法,是极端错误的想法,是由当前的美术课不正规造成的。很多学校虽然配有美术教师,但是很多美术教师却忽视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也不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上课时就随便找一幅图挂在黑板上,要求学生模仿来画。只要学生下课前按照老师的要求画一幅画就算完成任务了。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很多学生不愿意上美术课,也不愿意完成老师布置的绘画作业。

2.美术教师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当前,初中美术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与现实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少美术教师忽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也不考虑学生在课上的反应,这种教学方法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另外,美术教师的人文素养偏低,不利于学生对美术形成正确的理解。如果学生在刚刚开始接触美术的时候没有受到本应该有的教育,将会影响学生提高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不会形成审美能力。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根本无从谈起。

很多中学只注重学校的升学率,忽视美术教育,因而也不愿意为美术教学提供更多的资金。这就使正常的美术教学常常因为教学设施或者教学资源不充足的原因受到限制,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二、美术教学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具体策略

1.美术教学环境要人文化。

美术教学要着力为学生提供人文化的教学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美术中获得更多的对美好生活的感悟。比如,教师教授学生用纸张折叠各种物品的时候,可以提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教师要求学生用纸张折叠出各种造型,但是每一个小组成员之间的作品都不能重复。这样,学生选择的余地很大,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折叠,也会饶有兴趣地观察同学的折叠步骤,最后还能积极评判同学的作品好坏。可以说,这样的美术课是比较成功的,因为学生通过这节课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锻炼了观察能力,丰富了想象力[1]。

2.学生的美术学习要自主化。

学生学习要主动,这样才能收到不错的学习效果,美术学习也不例外。学生要积极思考,深入理解,努力使自己获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比如,教师曾经布置任务要求学生用笔描绘自己眼中的校园,绘画方法不受限制。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灵活选用恰当的绘画方法了。学生绘画的角度也不受任何的约束,目的是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有的学生主要描绘学校的建筑,有的学生主要描绘学校的花花草草,等等。总之,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情描绘自己眼中的校园。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好坏并不作过多的评判,关键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绘画,鼓励他们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个性[2]。学生在这样的美术课堂中,既提高了绘画的兴趣,同时又培养了他们创造美好事物的能力及热爱学校的感情。

3.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美术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渗透时,教师一定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主动向学生请教对某些事物的看法或建议,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教学中来,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教师的评价方式要人文化。

教师要用人文观念来影响自己,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体现人文化。美术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美得感悟,能够发现美,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因此,教师采用人文化评价时尤其不能使学生陷入分数评判的漩涡。如当面对美术资质稍差的学生时,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在指出绘画作品的不足的同时,肯定学生的虚心求教。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不仅要指出作品的优缺点,还要谈一谈自己对美术的感悟。

总之,越来越多的教师树立人文教育观念,并努力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相信只要教师刻苦钻研,积极探索,一定会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提高创造力和想象力,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也一定会增强对生活的感悟。

融合教育策略篇(4)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与德育教育的有效融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的的要求,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效融合的必要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智育、体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三个重要方面,德育属于教育目的的范畴,德育不是学校的一种工作,而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归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当中去,特别是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课,更应该做到相互联系,密切协调,把德育教育有机地融合到语文教学当中去。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的策略

1.在时代背景中渗透德育

时代背景是指在一定历史情况下,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由于在教材中,许多课文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对他们理解课文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先深入浅出地向学生简略介绍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以便帮助学生在学习阅读中进一步理解课文,让时代背景介绍起到搭桥铺路的作用。如在讲授人教版第十册《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时,有许多学生都对抗美援朝的历史不了解,不明白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什么。所以,我在讲课之前向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历史。

2.在揭示课题中渗透德育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更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有的课文在课题中就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教师授课时应该紧扣课题,让学生从题目入手,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比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六册《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时,通过对“真棒!”一词的锤打,使学生明白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尽力帮助其他国家,学生从中受到强烈感染,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3.在品析词句中渗透德育

在教学中,抓住最能表现课文思想内容的词句,指导学生品评词句的表达作用,从而体会词句所蕴含着的思想感情,能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受到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如:第九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不是直接写36小时,而是从8小时写起,这样写表现出过程的艰难,更体现父亲信念的执着和为救儿子所克服的困难之大。

4.在朗读感悟中渗透德育

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助于文中蕴涵感情的抒发与宣泄,使静态的无声的语言文字化为动态的有声的具体情景,从而激发读者与听者的情感美,产生感情共鸣,达到以读传情悟道的境界。例如:讲授《凡卡》时,我反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对比朗读信的内容和写信时想的事两部分,还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其中学生朗读:“……我没爹没娘,只有您一个亲人了?”“……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读着读着,学生便不由自主地对凡卡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5.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用各种方法创设情景,让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从而达到陶冶心灵,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目的。

6.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

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在教学之余,教师应该多渠道拓展学生的课外读物,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特别是开发读物的德育功效。如学完《蟋蟀的住宅》后,我鼓励学生们看《昆虫记》,让学生知道这是作者长期观察,长期积累,长期实践和不懈努力创造的结果。该作品包罗万象,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而且可以培养毅力,锻炼不怕困难的品质。

有人说没有语文,德育就像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剩下河床的枯河。如何把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进行有效融合,并没有一种固有的模式,重要的是教师应有强烈的教书育人的意识,在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把握好两者最佳融合点,使用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

融合教育策略篇(5)

可是,在普通人眼中只有在理工科大学里才会出现的工程问题,能在中小学的课堂中研究吗?如何实现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联系和区别,找出在小学学习阶段科学与工程教育的交集,再对教育进行反思,就不难理解如何将看似复杂的工程问题结合在K-12年级的课程中,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的综合素质。

什么是技术、工程、技术和工程素养

2012年的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NAEP)的《2014年国家教育进展评估的技术和工程素养框架》报告对技术、工程,及其素养给出了广义的定义,如下:

技术:指任何为了满足人类需求而进行的对自然状态的改变或者对世界的改造。

工程:指为满足人类需求系统地、反复地设计对象、进程和系统的一种途径。

技术与工程素养:指使用、理解和评估技术的能力,以及理解开发解决方案和实现目标的技术原理和策略。

虽然有很多学者对技术素养、工程素养、技术和工程素养等给出不同的定义,但在这些不同范围的定义中都显示出技术和工程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该框架提出2014年技术与工程素养评估的领域分为3个部分:技术与社会(Technology and Society)、设计与系统(Design and Systems)、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ay)。

科学、技术与工程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

科学、技术与工程,三者既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同时又在目的、形式和任务、研究方式、成果和评价标准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科学在于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技术和工程则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世界,实现对自然界的控制和利用,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实践是科学、技术与工程的重要特征和需求。参与科学实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如何建构,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调查、模仿和解释世界的各种方法;参与工程学实践同样帮助学生理解工程师的工作,以及工程学和科学之间的关系。上图来自干2012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RC)颁布的《K-12年级科学教育框架》,它描述了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工作。不论是科学家还是工程师,他们的主要活动是调查和实证探究;他们的工作的本质是建构解释或利用推理、创造性思维和模型进行设计,形成解决方案;分析、辩论和评价则是科学和工程学研究得到认可的唯一途径。在这些活动和辩论中科学家和工程师都尝试使用最合适的方法和工具来完成任务,它们都是创造性的过程,都不只使用一种方法,都具有重复性和系统性。

可见,科学、技术与工程学之间有着一种很强的共通性和互补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它们的交集就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哪怕是最简单的科学现象和问题,都可以在人类生活中找到它的影子,找到它转化为技术和工程的途径。而当人类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时,想到的不仅是技术、是设计、是工程,同样也必须考虑其中涉及的科学原理和规律,只有遵循这些原理和规律,才能真正找到问题的本质。从这一点来看,他们之间的交集足以支持在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学习过程中将科学、技术与工程联系起来开展教育活动。

将STEM教育引入科学课堂时,有什么样的标准

教育过程毕竟不同于真实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教师关注的是将STEM引入科学课堂时,技术和工程部分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标准是什么。

《2014年国家教育进展评估的技术和工程素养框架》对技术与工程素养评估的3个部分给出了具体的内容和分年级评估框架,该框架非常有利于帮助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思考如何制订出适合技术与工程素养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这里以“设计与系统”中的“工程设计”为例,介绍其分年级评价框架,详见表1。

而《K-12年级科学教育框架》从“实践”的角度分析了科学与工程的不同要求,也是科学教师考虑教学计划和策略时不可或缺的参考,读者可参阅《中国科技教育》2012年第2期《在K-12阶段教育中的科学与工程实践》一文。

将STEM教育引入科学课堂时,教学是怎样的

有了教学目标,教师更关注的是如何实现STEM的各项目标。其实,STEM的各个方面都相互关联,只有将它们融合起来,才能高效地实现所有维度的目标和要求。那么,如何融合呢?笔者认为这不仅离不开科学课程这个载体,也需要更多的教育教学方法与策略。

科学问题本就源于自然,源于某一现象的问题,如“为什么杯子里的热水会变凉?”工程学则源于需要解决的某个难题,例如“怎样让房子更保暖?”这两个貌似不相同的问题,其本质却都是热学中能量的传递问题。当教学围绕这个本质展开时,就有了一条隐形的线索,将科学和工程问题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可见,STEM的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将科学与工程组合起来,而是要把学生学习到的零碎的知识与机械过程转变成一个探究世界相互联系的不同侧面的过程。

基于科学情境,结合技术与工程活动――小小建筑师

“小小建筑师”是“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项目为低年级(1-2年级)小学生开发的教学模块。该模块围绕如何使结构更加稳固开展设计与技术的教学活动。这是一个科学和技术交织在一起的案例,结构的稳固性中既有科学原理,又蕴含着工程设计和操作技术。

学生首先探索三角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尝试加固正方体和立方体,了解结构的对称性和稳定性,理解三角形是一种稳定的结构,理解结构的稳固性与结构的形状、所用材料的材质、连接的方式等有关。最后通过设计和制作搭建建筑,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探索建筑物的稳固性。

结构的稳固性是一条有效的线索,它连按着与稳固性和结构相关的科学原理和工程技术。具体教学活动如表2。

基于实际工业情境,融合科学问题与工程技术――流动的液体

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利用儿童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工业情境,融合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例如在2012年11月举办的第3期“做中学”高级研修活动中用到的关于胶水、关于冷却的实例,以及本期专题中介绍的“流动的液体”等。基于生活情境,巧妙结合科学、技术和工程问题――自封袋

这是来自《Everyday Engineering:Putting the E in STEM Teaching and Learning》一书中的一个实例――探索自封袋。

自封袋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用品,通过不同的连接方式,使两个部分牢固地锁在一起,起到密封的作用。这其中包括有材料的特征和特性、连接的方式和方法、受力的控制等科学原理和工程技术。学生通过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各种自封袋,了解力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递,可以用一些装置控制力,以实现自由地打开和闭合;了解这样的装置中有的部分需要能移动和旋转、有的部分必须牢牢地固定住;理解在设计结构时要考虑其用途和条件的限制,要考虑材质的选择和链接的方法。

在这个案例中,解决自由地打开和闭合这个实际问题成为一个贯穿始终的线索,将科学学习、设计和技术运用结合起来见表3。

融合是将STEM教育引入中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策略

从本专题的实例中,读者不难看出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如果要了解它们,尤其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不能独立其中任何一个部分,只有在交互中,在相互的碰撞中,才能实现深层次的学习、理解性学习,也才能真正培养儿童各个方面的技能和认识。

融合教育策略篇(6)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124-01

在幼儿数学教育是指已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为目标,激发幼儿学数学的欲望,引导幼儿发现与解决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由于我国受前苏联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幼儿园教育强调系统化的学科知识教学,数学(计算)也理所应当被纳入幼儿园的六大学科之内,数学被当作计算来教,教师演示,幼儿看,教师讲解,幼儿听。不得不说,这样的课程具有极强的学科单一性和系统性,但是,这样的教法也显性出幼儿的被动接收,教师的强硬传授。从而,在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形成了一层假象,数学很容易教。然而,在实践中却当头碰壁,两极分化、数学内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其后,浙江省新课程指导主题丛书《数学》出版后,各园一线教师实施后疑惑:我们应该怎样教数学?幼儿应该怎样学数学?会的孩子一教就会,不会的再怎么教都不行!甚至怀疑:幼儿有没学数学的必要?

“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这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对幼儿数学教育所定的新目标和价值取向。在《新《纲要》中的幼儿科学教育》一文中,“体验”、“体会”、“感受”等词在文中反复出现,足以说明,对幼儿数学情感的培养,数学思维的激发迫在眉睫;同时,也在转变我们教育工作者,数学活动不机械,我们应当而且能够把“枯燥”的活动设计成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气息的教学活动,使得师生在实施中亲力亲为,相继成为一种新的有意义关系的活动,这对于师幼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那么,在新《纲要》精神下的教育观背景下,如何设计一个体验式数学教育活动,现以大班数学活动《森林里真热闹――10以内加法应用题》为例,谈谈融合多种元素的体验式数学教育策略。

一、融合“听”元素,启动教学之旅

艺术是人内在情感宣泄表达的重要途径,而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只有创设与音乐相适应的环境氛围,才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深入挖掘音乐材料本身蕴含的数学关系,将其有机地融进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化抽象的数学关系为具体的活动内容,引导幼儿在生动、活泼、感兴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关系,实现音乐题材与数学教育的有机融合,这是我园在实施数学园本特色课程的实践中,成效最深的内容之一。每在开启教学课题之门时,每个年段(班级)使用的音乐在一段时间内是固定的,目的是帮助幼儿建立一定的秩序感,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动机,使幼儿在参与正式教学内容前对活动有所期待,同时调动起幼儿参与活动的规则意识。在参与此环节时,执教教师经常会结合音乐创编简短的儿歌,和幼儿一起边唱边做简单的律动。以《10以内加法应用题》为例,选用音乐律动《10个印第安人》引发驱动,已达到切合学习主题、唤起学习动机,调整学习情绪的教学目的,使幼儿带着愉悦和好奇心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融合“做”元素,落实操作探究

数学的本质是训练人们主动借助所掌握的数量关系去直面问题、去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而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注定要在事件当中学习。在事件教学法中,教师结合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特点(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前后联系等特点),已事件为主线,视知识内容为珍珠,有序穿插,看似简单,确实严密的知识体系,这也是我园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幼儿非常乐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教学活动之一。所谓事件教学法,即叙事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其中,我们把“发现什么”、“怎么做”视为事件教学中的核心部分。那么,到底如何进行事件教学法组织一个好的数学活动呢?首先要生动有趣,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其次富有挑战性,能激励幼儿积极参与;此外,还要富有启发性,拓宽幼儿解决问题的思路。

总之,体验式的幼儿数学教育注重幼儿情感、兴趣、经验等个人心理因素的建构和积累。正如新《纲要》强调“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于于生活、游戏之中”、也就是说“教育内容正在由单一知识向跨学科知识、由学问知识向体验性知识、由内容知识向方法性知识转化”。我们认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相信,只要“得法”,每个幼小的个体都将蜕变具有探索精神、善于思考、做事专注并充满兴趣的人,生命一定会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参考文献:

融合教育策略篇(7)

一、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容易出现的思想问题

以护理实习为例,每位护理专业学生都应该经历临床实习的阶段,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这是必须要经历的[1]。学校与医院展开合作,学校利用医院的实习环境来规章制度,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思想教育。医院通过实习阶段发现人才并且为医院注入新鲜血液,与学校共同做好学生发展的桥梁。但是学生突然从安逸的大学生活和学习环境中离开,转而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要面对医院的不同工作岗位与不同的人,在情绪与思想上容易产生一些问题。例如:首先是学习方面的不适应带来的思想问题。护理专业学生在离开院校之前,在日常专业课上会学习到较多的专业技能和操作。离开学校来到医院企业后进行亲身体会时,刚开始会觉得新鲜有动力,希望能尽快动手参与到工作中来。但是等真正进入工作科室分配护理任务之后,又会感到非常陌生与手足无措,毕竟每所医疗企业的工作模式多少会有些出入,校园课程与实地工作不同[2]。因此,护理专业生的实习工作一时之间无法下手会比较焦虑。其次是情绪问题,这个阶段的学生的年龄多数在二十岁到二十四岁之间,独生家庭子女占大多数,青春期的她们活力十足而且经历旺盛,心理变化比较快而且敏感,求知欲和创造力极强,但是经常会经常有逆反行为,情绪不够稳定,遇到工作方面的问题经常容易急躁,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情绪两极化。根据很多调查结果和医院统计显示,很多护理专业学生在实习阶段都有很大的思想压力,担心医疗事故的发生与人际关系的处理不够完善,还有科室老师的批评与院内患者的不信任,会经常让学生对护理行业失去热情。

二、导致高校护理专业学生产生思想问题的因素

学校对护理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和管理不足,多数高职院校在教授课堂上经常对护理专业学生展开专业技能培养,将此作为护理专业教育的重点,却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与引导[3]。直接导致了许多学生在进入医疗单位工作时,没有建立足够的思想准备来面对这种转变,会在实习之初产生一些心理上的不适应。除此之外,由于学生在医院的实习过程太过漫长,学校不能长时间的管理而且也无法完全顾及,因此,便将对护生的安全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一并托付给合作医院,对护理学生缺少管理并且缺少联系,不能及时的了解到学生的思想转变所产生的心理问题,无法及时进行思政教育和思想引导。

三、高职护理专业课融进思政教育的策略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培养计划结合

在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课堂上将思想政治工作带入,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感与世界观,将护理专业学生今后在医学行业的思维模式引导至正确的方向上来。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有益于提高学生的情商,以便将来在与医院患者沟通时,无论何种谈话内容都可以让患者感到被尊重,从而建立平等和谐、互相尊重的护患关系[4]。按照国家最新对医学行业提出的服务精神和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护理基础教学当中,并且落实到理论课程与实际操作当中。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德行教育也不能忽视,老师要将工匠精神刻进每一位护理学生的心中,让高职院校的护生树立正确的医德医风。全面落实教学一体化理论,让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将思政教育融进学院教学,让学生拥有人文素养与护理责任心,为塑造技能型护理人员的正确价值观打下基础。

(二)提升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在学生的大学时代不仅作为一名传道解惑者,而且还要肩负着思政育人的责任。老师不仅仅要具有比较高的技术水准、职业技能素质和人文素养,还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5]。教师的行为和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因此,老师必须端正自己的行为与提高思想修养,树立以德育人的责任意识,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整个护理专业教学中来,实现全方位的思政教育,学校需要培养教师的业务能力与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以此可以提高高职学校教师队伍的思政素养。

(三)加强护理专业教育的方法改革

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护理院校学生的主要教学策略,把德育教育带入到护理专业学习的各层教学中去,是提升护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方法。

1.教案改革

传统的护理教案通常注重于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反而忽略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6]。因此,在护理学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要将原来的传统教学思想更新为“思政”思想,注重学生的思维情感的培养,同时提升专业技能素养。

2.教材改革

老师可以在护理教学的过程中,将真实案例、伦理问题和常见的医疗纠纷放到实际课堂当中来,让学生们认真的思考并加以分析此类问题,若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应该如何处理,再加以引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收到教师想要传递给他们的思想政治观念,例如:奉献精神、爱岗敬业将神、爱护他人和医患平等观念。除此之外,老师也可以将国家优秀护士与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的事迹加入思政育人课堂中,为培养职业护士素养的过程添加正能量助力。并且在为学生展示临床护理发生过的医疗事故时,让学生们仔细分析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老师要从旁引导,让学生生成正确看待事故的观念并且从中吸取到经验教训。这种正反两方面的教育模式会在学生的心理形成强烈的对比,让思想政治理念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引领护理专业学生行走在正确的治病救人的道路上[7]。

融合教育策略篇(8)

一、对当前学校体育若干现象的反思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有机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意义与作用未被充分认识与发挥,存在着自觉不自觉地从教育中游离出来的现象,体育对德育尤其是对智育和美育并未发挥其应发挥的积极作用。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少学校只满足于开设每周两节的体育课及每天十几分钟的课间操,离“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要求相距甚远。大量调查表明,教学内容“低水平重复”或难度大不易掌握,以及教法单调、枯燥,学习中缺乏选择性和自主性,使学生想象中的体育课与现实有较大的差距。再加上教学中“一视同仁”,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厌学体育课。

二、体育综合活动构想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综合实践活动将拥有6%—8%的课时量,地方和校本课程拥有10%—12%的课时量。如能将体育教学融入综合课程中,既能保证学生的活动时间,又能激发学生兴趣,更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为此,我提出如下构想:

1.以体育运动为载体实现多学科融合

(1)物理教学中经常结合体育运动现象帮学生理解,如对力的认识、运动中惯性的作用和撑竿跳、跳水等运动中能量的转化等。在初中物理课本(沪科版)第一册就有测平均速度的活动,第二册中则有组织爬楼比赛测功率的内容。反之,体育教学中不少技术要领,如:跳远时助跑的初速度,腾空高度决定跳远的远度;篮球课中投篮、球运行的轨迹等。这些可以从物理学角度理解,如能综合利用,势必起到相辅相成之功效。

(2)生物课和地理课中所涉及的部分知识就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如能以远足的形式,带同学们走进大自然,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的同时,学生也得到锻炼,更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2.开展体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

在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解示范,然后强化训练。学生以模仿为主,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如能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通过一些身体练习手段的感悟、迁移、运用及创新,不但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更有利于运动兴趣的培养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3.举办“综合性运动会”

改变以往运动会过于关注竞技化的倾向,增加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并对原有项目改革创新,如将“4×100米”接力赛设想为:前一位同学跑完100米后,需完成一道相关题目(剧烈运动时,呼吸的深度、频率有什么变化?弯道跑时身体为何要向内倾斜?400米起跑点为何不在一条直线上?等),然后将接力棒交给同伴,不但比运动速度更比头脑速度。

三、具体案例

初中二年级:投掷教学——原地侧向推实心球(铅球)。

1.课前准备

(1)分组准备

由于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分组协作”,为了保证这种形式的有效性,首先做到均匀搭配,消除中心学生与边缘学生的隔阂,把各种差异降到最低,提高“分组协作”的效应与参与度。同时由学生选定组长,确定为活动组织者和安全责任人。

(2)场地准备

在数学教师和物理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数学中所学的圆、圆弧、弧度等知识利用几何作图法,以及物理中所学的长度测量知识,按要求自己划定本组练习的场地。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简介投掷运动项目的起源与发展,使学生了解投掷运动文化和投掷运动的效用。还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展现优秀运动员的投掷动作,再用慢动作或定格来细致地演示动作的各个环节。并让学生按照自己所领会的方法,看谁投的动作标准,以竞技的形式激发学生对投掷运动的兴趣。

(2)探究阶段

选定投掷效果较好而素质不同的几位同学,请他们示范表演。其他同学观察并猜测投掷距离的远近与哪些因素有关,小组各成员商讨后确定探究方向,分组活动。探究时采用对比法,以探究“投掷角度对投掷距离的影响”为例,由组内成员按不同的投掷角0°、10°、20°……分别实验,记录下数据后分别研究。

(3)理论分析

仍以上一组为例,当学生通过亲自实践发现以35°—45°角投掷时距离最远后,由物理老师带领同学们从重力、惯性、互成角度二力合成及力和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等诸方面给学生实践中得出的结论以理论来提供支持。

(4)集中成果

各组汇报成果,并简要分析原因。老师汇总后归纳出,投掷角度对投掷距离起到决定性作用。对一些学生没有探究到的作补充说明。

(5)协作练习

运用集中的成果,学生两人一组或几人一组,互相观察对方的投掷动作,并给予正确的提示。老师巡视指导,重点解决出手角度和自下而上的用力顺序。

3.练习评价

老师不再明确提出各人投掷的次数,而是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帮助其制定奋斗目标。以学生自我评价和组内互评为主,老师肯定鼓励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四、分析讨论

1.活动特点

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学习的机会,做到教与学相协调。谈化学科边缘,将原有相互隔离的分科课程的内容统整起来,形成新的知识领域,整合各学科教学的优质资源。加强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迁移能力,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2.活动中的问题

综合类课程需要各科教师的共同参与,应杜绝学科本位主义,也就是说教师的观念应立即转变。活动中各学科教师教与导的时机掌握有待研究。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运动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默会知识”的重要性,实现多学科的融合。活动中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让体育与健康教育和其他学科共同培养青少年成为知识、和气质高度和谐完美统一的一代新型人才。

融合教育策略篇(9)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已逐渐渗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素质教育也在向旧的教学传统发起挑战。所以,要想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就必须更快、更科学地处理好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问题[1]。

1.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现代教学理论包括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以及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等。该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进行信息技术整合下的初中体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要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全面发展能力,在发展智力的同时促进情感态度等方面全面发展;要运用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教师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展开教学,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主动地探索和认知。利用布鲁纳关于动机的相关理论,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信息量大,相比传统板书有时会浪费较多课堂时间而言,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融入相关的音乐或图片等背景,可以引导学生潜意识的心理活动,使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协调,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此外,为了能更好地从整体系统的角度来整合信息技术与初中体育教学,也可以借鉴相应的现代教学理论[2]。

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不断深入,如何深入理解《标准》中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将其贯穿于教学实践中,也就更进一步的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同时,如何较好的提高教学效果,也是值得研究的内容。现代教育技术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即运用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系统方法,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的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最终的目的是促进教育效果优化。

2.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体育课程整合的意义

整合的关键是:合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深化改革,大幅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要实现初中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不懈的实践探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日新月异。通过政府和教育部门大力实施“校校通”工程和新课程改革,许多中学已经建成了多媒体教室,配备了多功能投影仪、多媒体电脑、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不少中学花费巨资建立起校园网和其他的现代教育环境。教学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模式等都在悄然改变,但目前由于各种原因我国许多学校的初中体育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学模式上。在新的形势下,加快信息技术与各门学科的整合已经刻不容缓了[3]。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在现代初中数学教学体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要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提倡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立体、生动的数学模型,锻炼学生的立体思维感,再加以教师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信息技术在现代初中教学体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体现学校硬件建设和教育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本文通过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针对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融合与运用提出一些可行性策略,提高教学的质量。

3.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体育教学的融合策略

3.1教学内容分层显示和科学原理推敲

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技术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诱导学生深入浅出,从而让学生融会贯通,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体育运动等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或基本原理通过巧妙的方式体现出来,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讲解支撑跳跃动作时,可根据动量定理,利用媒体技术直观形象地分析助跑速度、踏跳和推手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动作质量的影响;在讲解前滚翻时,可以将有关离心力、向心力的知识用图象等形式体现于课件之中。

3.2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3.2.1课前准备

每节课前都进行充分准备,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基础,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资源如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等。

3.2.2教学实施

根据教学设计,在选择的教学环境下,将设计好的教学方案进行落实。一般情况下是教师先布置确定明确的学习任务,然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协助学习,对问题进行讨论,最后由师生进行总结。教师在讲评某一问题的时候,除了对于共性的问题详细加以分析,对于某些重要问题也要突出给予强调。还必须明确的是: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也同样需要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和指导,特别要考虑到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突发性偶然性事件和灵光一现等问题予以足够的关注。这与传统教学实施过程的关注如出一辙,具有相似性。这对于课后进行教学总结、反思和评价进而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最为关键。教学反馈除了依据课堂的氛围感觉、跟学生进行座谈了解和对学生作业进行分析外,还可以参考其他老师的听课评课,从而改进信息技术与初中体育整合的课堂教学。

3.2.3课后拓展

为了对课堂教学及时准确反馈和监控,并进行信息技术与初中体育课外的整合,教师在课外利用方便可行信息技术手段方式例如QQ、博客等,与同行和学生乃至家长等进行沟通。教师除了给学生以直接的指导外,还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自主探究和协作讨论等,必要时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方法和步骤等,同时加强学生网上学习文明和安全的指导和教育。

结论

总之,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不仅拓宽学生的求知领域,而且拓宽学生的求知视野,使学生得学习不仅有广度也有深度,既发展形象思维,也发展抽象思维,学习也变得更轻松,更有兴趣。

参考文献

融合教育策略篇(1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243-02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实现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标准和重要体现,以信息化教学带动教育现代化,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力度,大力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好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建设工作,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让职业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走在社会的前端,引领职业潮流,树立以信息化技术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教学理念,把现代化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学作为职业教育的狠心任务,有效提高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全力推进信息化资源共享教学,努力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全面提高教育信息化教学水平,努力加强信息化教学队伍的建设,创建文明和谐的网络校园,加强职业学校网络文化建设,推进信息化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快现代化职业教育的信息发展,全面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从而加快我国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的前进脚步。

一、信息技术的概念

信息技术,简称IT,主要是对信息进行管理和处理,它主要是用于处理和管理信息时所采用的各种信息的总称。生活中,信息技术的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它是一项与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加工、信息的表达、信息的交流、信息的管理,以及对信息做出评价的相关技术,都称之为信息技术,通过对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的使用,进行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以及应用软件,也可被称之为信息和通信技术,简称ICT,它主要包括了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

二、信息技术的特点

信息技术有很多的特点,比如信息的数字化、信息的网络化、信息的多媒体化、信息的智能化、信息的虚拟化等,这些并不全面,还有两种信息技术需要让大家知道。

1.信息的技术性。信息技术具有技术性,具体的表现在很多方面,举例说明,比如科学性的方法、先进的工具设备、熟练的技能、快进的过程,以及高效的功能等,这些都属信息技术的技术,且是信息技术的一般特征。

2.信息技术的信息性。信息技术具有信息性,因为,信息技术主要是为信息服务的,主要功能是为了提高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效率和效果。信息的秉性决定了信息的特性,比如它还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相对性和动态性,以及资源共享性和可变换性。这些性质决定了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信息技术的信息性,是信息技术区别于其他技术的根本特征。

三、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信息化教育观念。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职业教育的教学中,是引领现代化教育潮流的重要手段。对职业学校实行信息化教学,首先,职业教育者应该从思想上跟上时代的步伐和社会进步的脚步,应该树立正确的信息化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思想,用长远的眼观看待问题。人的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第一反应,通过感性的思维判断达到理性的认识,思维决定了人的意识,人对事物的最终看法取决于人大脑的思考路线。人的思维观念决定了人的执行行为,什么样的观念就决定了什么样的结果,观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结果的正确性,因此,对于,职业教育者而言,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职业教育的教育水平,必须要先从自身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优势,转变传统陈旧的教育观念,走出教育信息化的误区,从思想上转变对信息化教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信息化教学挂念,要明确现代信息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提升教育水平的作用,能够破解教育教学中的难题,能够高效地促进教育的公平和谐,在信息化教学中,必须要持有正确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对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做出突破性的解决,把信息技术贯穿道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促进教育的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教育信息教学[1]。

2.学会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在进行信息化教学的时候,应该学会运用现代化的信息化技术,把先进的技术应用到教学中,让信息化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投入力度,那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配合教材双向教学,把对学生的信息化教育工作做到实处,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达成教学目标。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把教学内容做成网络课件,让学生们看得更直观,更明确。对于一些教学设备,必须要经常进行使用,不能只是把它当成摆设,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现代化信息教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轻松学习。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不在于现代化信息教育的教学设备有多高端,重要的是教师要把这些先进的现代化教育信息设备投入到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同时,也大大提升教育信息化教学的发展空间,从而实现现代化教育信息教学[3]。

3.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一个新话题,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职业教学中,是职业学校教育大力发展的新途径。从发展的角度来讲,职业学校处于信息化建设的初级阶段,在很多方面都还不成熟,为了加强职业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建设,职业学校应该建立合理科学的教育制度,通过制度对教师的约束,要求教师把教学中的信息技术转变成业余的教学活动,把教学活动纳入每个月对教师的考核中,学期末的时候,加入对教师的总评中,把教师对这样的教学活动实施变成一项常规性的工作,帮助教师养成开展此活动的习惯,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实现现代化信息教学。

四、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学校发挥的作用

1.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以学习专业技术为主,由于所处的环境特殊,在学习方面对自身的要求比较少,要求不严格,有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对课堂不感兴趣,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提起对自身学业的重视程度,职业学校应该实行现代化信息教学。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先进的信息化教学会为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改变学生对课堂的态度,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5]。

2.开阔学生的眼界。职业学校采用现代化信息教育的方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拓展学生的视野。在教学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对先进的教学设备充满了好奇,便会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会集中注意力听讲,这样也大大提高了学习的质量。尤其是对于一些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职业学校来讲,先进的教学设备非常珍贵,也非常新奇,因此,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开阔眼界,让学生对现代化信息技术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增加学生的信息知识。

3.提高教学质量。职业学校的教学水平普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解决不及时将会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业和发展。通过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教学,比如教师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会让学生看得更直观,看得更明白,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会更透彻,多媒体教学还能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减小教学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从而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帮助教师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

4.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职业学校融入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除了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阔学生眼界和提高教学质量以外,还有改变学校教学质量的作用。职业学校在教学上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教学,一方面帮助学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利用信息化技术教学,意味着职业学校在同行中,面对教研项目或者是教学竞争活动的时候,能够大力参与,并且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在教师进行课题研究、项目探讨方面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能够很好地帮助学校完成活动任务,取得荣誉,为职业学校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职业学校的教育提供了发展空间,促使职业学校能够更快更好、更全面地发展[4]。

结束语:

总而言之,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为职业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能够帮助学生高效地学习,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教师的教学难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职业学校的发展,提升职业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但是我国在职业教育教学中融入信息化教学的改革力度还应该再加大,更大程度地做好职业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工作,目前,我国的各行各业都还处在发展壮大的阶段,在各方面都还需要再努力,在这特殊的时期,我国的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应该努力适应社会的需求,加强职业学校信息化技术建设,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高质量型技术人才,职业学校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应该不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探索,为职业学校的建设,以及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而努力,为职业学校的大力发展,为职业学校能够全面实现信息化教学而努力做出贡献[2]。

参考文献:

[1]李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趋向[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胡支农,苏平.推进信息技术与电大非学历继续教育深度融合的策略分析[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1):4-7.

融合教育策略篇(11)

进入新世纪以来,科技发明和知识更新更加突飞猛进,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更加广泛和深刻。同样,对教育的影响、对教育教学方法的变革也是全面深刻的,已成为推动教育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如何探析信息技术与地理教育的深度融合策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从事地理教育的工作者永远探索不止的问题。

一、加强对地理教师的培训,掌握信息技术手段

信息技术的升级换代、互联网的不断延伸覆盖、计算机运算能力速度的提升、智能手段在诸多领域的推广应用,给每个人获取信息提供了“千里眼”和“顺风耳”,但不是每个人都会利用“千里眼”和“顺风耳”。由于受地域、文化程度、环境、年龄、爱好、个人素质等的影响,有的教师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教案、课件、资料,开发软件,统计数据,制作模型,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负担,享受了信息技术的实用、高效和快乐。有的教师却是信息技术的“文盲”,不能很好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再好的设备只能是“摆设”,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于不能及时获取教育教学信息,观念守旧,思维僵化,知识匮乏,方法单一,效率低下,往往成为不爱学生欢迎的教师。因此,可通过培训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校内新、老教师结对的校本培训效果很好,原因是面对面、手把手,不懂随时问,突破部分中老年教师不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这个制约教师业务发展的“瓶颈”。

二、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方便互动学习交流

教师在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仅为其提供了专业基础知识、教育教学基础理论,要想让其成为名优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必不可少,要不断用新知识、新技能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如何获取新知识?就要搭建信息共享平台,让教师在互动学习中交流经验,反思不足,取长补短,不断进步。一要建立各级教育信息网,组织网上远程教育培训活动。如近几年国家组织的各类针对中小学教师的新课程远程教育学习培训,网上既有政策、作业、学习资料、互动交流、考试,又有全国特级教师辅导视频,培训教师收获较大。二要建立校园网站,上传学科课件资料。特别是国家、省市示范性高中应建立自己的网站,上传专家、名优骨干教师的讲座和课件资料,及时更新,不设浏览限制门槛,方便薄弱学校教师学习提高。三是校内网站公开学科骨干教师的导学案、课件、教学视频,方便本校薄弱教师学习提高。四是建立学科教师QQ群,方便在线互动交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支持作用。

三、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所有手段都是为了一定的目的。不论如何应用教学手段,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讲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释疑解惑;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印象深刻,清楚明白,不留疑惑,在一节课40分钟内有最大收获。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地理教学时,一定要切合教学内容。地理教学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既有自然,又有人文,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我们应根据不同内容选择教学手段。一是不能追求过多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造成课堂表面热热闹闹、变幻多端,而抓不住教学重难点,光有形式不解决问题。二是对学生熟知的地理事物、规律、成因不需过多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渲染,浪费时间。如在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化、环境问题、人口增长等教学内容中不宜过多使用多媒体工具,冲淡对地理事物和规律的掌握。三是对抽象、陌生的地理事物、规律、成因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变抽象为具体,变陌生为熟悉,变疑惑为易懂,变静态为动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借助感性知识理解理性规律,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如在世界气候类型、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气旋与反气旋、月像变化、全球大气环流等内容教学中应选择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视频资料让学生切身感受变化过程和规律,让难以讲清讲明白的东西一看就清楚明白。教师轻松,学生易懂。常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就是这个道理。

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一是提前布置课前预习提纲,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有关资料,生动事例,丰富感性知识,化空洞为具体。利用信息教育知识制作学件,提高自学能力,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学互动,培养学科兴趣,解决有关问题。二是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搜集国防教育知识,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国防教育。三是利用信息教育手段研究省情、县情,开展区域地理研究,撰写乡土教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四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当地地理环境特点和地理要素空间时间分布情况,指导当地工农业生产,应用先进农业技术防灾减灾,培养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事业,提高工农业生产水平。五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调查研究和数据统计分析,细心观察,积累素材,得出结论,培养一定的观察、搜集、分析、研究能力。六是积极撰写科技小论文,参加各类网络征文活动,将学科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创新实践能力。七是动员学生在网上参与“世界环境日”、“我们共有一个地球”等纪念活动和“绿色学校”、“文明学校”等创建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关注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建设美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