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生德育问题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8 17:06:04

大学生德育问题

大学生德育问题篇(1)

一、现阶段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相分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西方文化的进入不断冲击我国的传统文化,在这个东西方文化思想碰撞的时期,学校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分离导致大学生道德价值标准的混乱。这就造成了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选择上的偏差,最终导致很多负面问题的出现。这主要体现在:(1)由于道德教育理论的滞后,无法回答社会上出现的诸多问题,从而使大学生道德评价标准发生混乱。道德教育无法体现其时代性,使大学生在发生道德选择时感到迷茫和困惑。(2)时代的向前发展使大学生在思想道德观念上发生变化,对道德教育产生多方面的需求,而学校道德教育的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就导致学校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分离。

(二)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不能并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教育形成了一种“功利主义教育观”。过分注重于文化知识灌输而忽视对学生道德品格的培养,以文化知识水平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主要标准,这就导致学生在综合素质上的畸形,有知识、无道德的现象时常发生。“药家鑫事件”、“复旦大学投毒事件”许多校园道德问题事件的发生都反映了学校在道德教育方面的缺失。

(三)学校道德教育过于规范化和程式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现代大学生更加关注于个体的感受和人文关怀以及个人的全面发展。而学校道德教育片面强调超时代、超物质、超功利的一面,完全脱离现实基础,这就容易使学校的道德教育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规范化、形式化的道德教育不能不仅培养和塑造学生的道德品格,而且使学生在道德评价标准方面发生迷惑和困扰,在头脑中不能确定一个全面的道德评价标准体系。

(四)道德教育理论创新不足,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

科技进步使互联网技术普及,同时产生了虚拟世界的道德伦理问题,这些道德伦理问题会影响大学生对现实世界道德标准判断。有些大学生往往将虚拟世界的道德问题带到现实世界之中,而学校道德教育理论由于创新不足,不能解决虚拟世界中产生的道德问题,而导致学生在现实的世界中出现道德问题。

(五)学校道德教育教学方法单一

中国学校课堂教学主要采取老师对学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但是道德教育不是简单知识的传授,而是一种道德品格培养和塑造过程。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自身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同,缺乏对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片面的将特定社会所要求单一的价值观灌输给学生,导致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不强,这其中的主要问题在于道德教育方式未能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相结合,忽视学生自身的感受所造成的。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分析

对于目前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不同学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我们认为造成现阶段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于大学生评价标准过于简单

中国学校目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划分为德、智、体三个方面,由于后两个比较好度量,而且在中国教育中流行的“功利主义”教育观,过分注重于知识教育的培养,忽略了道德品格的塑造,造成了学生有才而无德。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在于制度的转变,中国现在正处于转轨阶段,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市场经济是市场力量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模式,具有逐利性、自发性、盲目性,由于“理性人”的假设,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所以造成了中国学校道德教育被忽视,而最能体现“成绩”的知识教育被过分的重视。这种短视行为造成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简单、粗糙,长期偏重于知识教育,忽视道德教育造成目前高校大学生道德素质普遍下降,道德问题层出不穷。如果不能改变目前的评价体系,那么大学生的道德问题将越来越严重,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十分不利的。

(二)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不足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转变,作为思想最为活跃的分子之一的大学生,对其道德品格的塑造要紧跟社会潮流。高校的道德教育无论在理论还是教学模式上都存在创新不足问题。一方面,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和教材体系在莫衷程度上还停留在过去的计划经济阶段,对于现代社会所出现的各种道德伦理热点问题缺乏解释力。学生的道德理论知识无法和现实相结合,造成学生对道德评价标准的困惑。另一方面,学校道德教育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简单的“灌输式”机械化、程序化的阶段,教师和学生缺乏必要的互动,教师对学生的心里动态和个体感受缺乏了解。大学阶段正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形成的阶段,面对社会上多种多样的价值观,他们感到很迷茫,如何选择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痛苦选择。道德教育教学方式创新不足,使得学校的道德教育不能解决大学生所要面对的价值选择问题,道德教育的应用理论还无法满足教育的实践需要,造成理论与实际想脱离。

(三)社会对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关注度不足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使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在高校招生、用人单位招聘的过程中只以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而忽视个人的道德品格,使得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另外,由于现代传媒的影响力以及社会忽视校园周边环境的建设,导致社会各种思潮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道德判断与行为选择,造成学生生活体验和道德认知的冲突,使学生感到迷茫和困惑,使学校的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

三、对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的对策

解决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问题,不仅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个高校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大学生道德品格的塑造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具体对策:

(一)要注重理论与现实相结合

高校的道德教育要紧跟时代潮流,注重实效性。这不仅需要创新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教学模式,还需要使课堂教学的内容与社会现实同步。使道德教育的理论真正能回答社会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切实有效的提升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另外要重视大学生的道德实践问题,道德品格的塑造一部分来自于理论,一部分来自于实践,要使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品格,道德实践至关重要。大学生教育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他对现实世界的感悟和理解。因此,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将所学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在实践中不断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发挥道德对人的教化功能。

(二)制定更加全面、综合的个人评价体系

大学生德育问题篇(2)

一.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

德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智育、体育关系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共同育人。”高校德育可以定义为:是高等教育工作者按照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规范、法律意识、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全面系统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扎实的政治理论修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自主的遵纪守法意识,良好的心理品质素养。

本文中所指的德育课即“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思想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思想品德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

二.大学生德育课现状

1.大学生对德育课的兴趣普遍不高

查阅相关资料表明,大学生对德育课兴趣普遍偏低,学习德育课的动机偏向实用主义。大学生对德育课兴趣普遍不高,感兴趣的仅占很小比例,德育课的缺勤率普遍高于其他课程,德育课是他们逃课的主要选择,即便他们坐在了教室里,却也“身在曹营心在汉”,或偷学其他课程,或玩手机,或睡觉,或聊天,真正好好听讲的并不多。培养大学生德育课的兴趣对提高德育课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大学生学习德育课的主观动机追求实用价值的倾向较为明显,应付考试成了大多数人学习德育课的目的,而且是快到考试前的突击学习,课余时间,翻阅德育教材补充相关知识的大学生很少,学生大学毕业,最先被卖掉的教材也多是德育课课本。

2.德育教师、教材上存在的问题

德育教师的素质问题。部分德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素质受到学生质疑。目前,很多高校的德育课代课教师缺乏严格详细的准入标准,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德育课教师非专业出身,而是任何偏文专业教师都在上德育课,其专业素养令人质疑,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存在着大量使用行政兼职教师,这部分教师并没有接受德育课程的相关培训,也并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被本职工作大量占据着时间,其教学水平可想而知。

德育教材的内容问题。德育课教材内容陈旧,修订不及时,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目前,高校德育课教材版本多,数量大,但普遍存在教材“高大空远”,说教味浓厚,生硬枯躁,引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或者是案例简单无新意,不具有典型性,引不起深入的思考。另外内容也过于理想化,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道德认知水平,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过高不切实际,以致学生普遍认为教材讲的都正确,很崇高,很伟大,但做不到,实际生活中也用不上。

三.新形势下解决高校德育问题的对策

1.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新观念

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在育人过程中,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尊严、个性、思想情感放在首位,德育的出发点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把学生当做有血有肉、有尊严、有思想的人,而不能只把他们看作完全无差异的统一的授课对象,看成是灌输的工具,最终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在要求,形成内在的道德认识和自学的道德行为。

2.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改变单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录像等新型先进的教学方法,通过图片、音响、动画、视频等来满足大学生的需要,使枯躁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形象,吸引大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以此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同时再配合黑板加教材,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现状,结合思想认识上的热点、难点进行组织讨论、案例分析,在讨论中引起大学生的思考,启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参与进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此使他们在思考、实践中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

参考文献

大学生德育问题篇(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5-0238-02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特e是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当前,我国处在复杂剧烈的社会变革和转型期,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社会利益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公众的公民意识、思想活动与价值判断的独立性日益增强,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判断不断交融碰撞、多元并存,加上以数字技术为主要手段,以网络平台、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等为主要传播途径的新媒体的“魔力与效应”日益深入到社会公众和高校大学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生活,这使得我国社会和大学生道德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因此,加强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有助于贯彻落实党的十报告精神,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水平,强化大学生道德内化,推动校园道德文化建设和社会公德的建设。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从整体上来看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观念、家庭婚恋方面、价值观、社会公德等方面仍然有些问题值得担忧。

1.当前大学生的政治观念方面。当前,在社会变革和转型期,出现投机主义、社会无序、贫富差距和不劳而获等种种不公平现象,使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政治观念淡化的问题。市场经济的本质促使人们关心经济效益和个人利益,滋长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市场经济的某些原则进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生活,在某种程度上会误导大学生重视自我实现、不关注社会、不关注国家、缺乏社会责任感。因此,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剧烈变化的时代,人们的思想状况日益多元化,促使大学生端正思想政治观念非常重要,因为政治观念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关系中国现代化的顺利实现。

2.当前大学生的家庭婚恋观。当前大学生的家庭婚恋观是大学生思想道路领域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传统社会中,婚姻更多地受家庭制度、社会价值和风俗习惯的制约,并非个人私事,也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喜好和意志。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大学生的择偶标准出现了强烈的金钱色彩,更多地关注对方的收入、住房、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等社会经济条件;更加看重家庭赡养负担和财产积蓄等因素。同意赡养老人的大学生逐渐减少,部分大学生认为婚后不愿意与老人同居一套房子等等,独生子女则认为独自赡养四位至六位老人的负担太重。

3.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方面,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领域中的义利观念从总体上说是好的,大多数大学生清楚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积极寻求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的平衡点。但是,在日常行为中也出现虚荣心强,功利色彩严重的现象。尽管大多数大学生在谈到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行为时表现出深恶痛绝,但这些行为发生在自己身上或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发生冲突时,却又常常表现为强烈的功利意识。同时,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核算成本,看重的是这样做了自己会不会吃亏。在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上,希望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但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又表现出明显的自私性。当前,大学生的集体观念主流是好的,但仍有部分大学生由于理想信念淡薄,往往只关心自己,热衷于自我发展。

二、探析引发大学生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深层原因

1.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市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牵动着大学生的思想情绪、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和道德选择。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领域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学生不能辩证地分析自身思想道德的变化,不能准确地把握市场经济及社会进步的变化趋势,不能清醒地认识市场经济变化带来的双面效应,这些都是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迫切需要搞清楚的重要问题。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通过各种社会渠道切入大学生的生活,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取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众多的选择机会促使青年人要有突破传统的应变能力,大学生在学习和思想上容易产生实用主义,淡漠远大理想。这些问题的解决,关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关系着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

2.新媒体正日益影响着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主要指互联网、手机、计算机等。来自美国的新媒体文化对互联网的网民有巨大的影响。在我国使用互联网、手机、计算机等新媒体的用户大多数是大学生,互联网上约有90%的信息是出自西方国家的英文信息,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正是利用其以英语为主的新媒体语言的优势,由专门人员负责译成汉语传递给中国大学生,进而影响中国大学生的三观。他们在传播文化信息和控制舆论导向的同时,也源源不断地将西方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方式等传输给我国各地区的大学生。在西方新媒体的强势文化影响下,大部分大学生会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了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西方文化产生一定的认同感和亲近感。这给我国各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带来一定的危机和挑战,给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文明的延续带来了负面影响。

3.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领域的社会因素。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今天,国际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一直都在继续,斗争的范围和手段更加复杂。西方各种思潮随着中国文化市场的逐步放开和国外旅游市场的不断拓展进入中国,与文化娱乐产品一起进入中国的还有反映西方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我国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期客观复杂的社会环境,必然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上各种道德失范、价值观的冲突,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领域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宏观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的现象,这些不公平现象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

三、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领域问题对策探析

1.新时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最新的理论指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势在必行。大学生思想道德实践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融入实践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以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时代感。加强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和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认知状况,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稳妥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当前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学习系列讲话精神,把对理论的学习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楚四个自信即: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使学生看清形势、分清主流,增强自身为中国梦献身的责任感;教W中采取人性化的教育方法,把以改革为主的时代精神融入教学过程,坚持运用现代化、开放式教育手段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信、优秀革命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先进文化自信完美结合,为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确定价值取向、培养道德品德提供准则,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提供理论基础。

2.坚持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原则。近年来,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随着媒体的介入,更使这一现象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到未来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整体水准,作为时代骄子,社会精英的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发展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大学生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要意识到以国家为本位的集体主义是最高层次的集体主义,大学生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必须服从国家的利益。在学校,大学生要服从以班级和学校为主的集体主义,为自己的班级和学校信誉尽力奉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大学生要丰富和发展集体主义的内涵,赋予其时代的意义。

3.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舆论宣传。大学历来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阵地,大学是重要的依托阵地,大学生也是意识形态宣传要争夺的主要对象,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改革大学思想道德教育,创新高校思想工作方法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应积极发挥日常教学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整合思想道德教育资源,运用多种方式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高校教师要利用传统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宣传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育部、的最新成果,综合运用启发式、研究式、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开辟大学生第二课堂,在社会实践、文化活动中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舆论宣传教育,应努力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文化活动与在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及专业学习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不断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内容,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领域建设,有助于大学生抵御西方文化的入侵和网络渗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道德修养和自我成才结合起来,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参考文献:

[1]陈年芳.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和探讨[J].高教学刊,2017(2):180-182.

[2]邵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提升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7(1):94-98.

大学生德育问题篇(4)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创业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社会群体的关注,从国家部属到各地方政府、各高校均鼓励有志青年创业并给予一定培养扶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创业热潮中,而创业本身也成为一条重要的就业和发展之路。然而,由于创业学生自身素质的不完善、学校教育的缺失、市场经济的制约等许多因素,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诸如价值观片面、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感缺乏等弊端,既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创业积极性,也对社会发展存有隐患,形成对大学生创业的不信任问题,使得大学生创业出现德育层面的难题。本文基于伦理观视角,挖掘对于创业教育中伦理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集中体现在实践层面,伦理为道德的外化,表现在大学生创业群体的规范性、道德性和品质化过程中,采用伦理观视角来剖析创业德育教育的现实问题,是价值判断的客观呈现,透过系列现实问题,探寻隐含要素,科学有效分析论证,探究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的途径,并对高校及社会教育机构有所启示。

一大学生创业德育问题现状

《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2010届到2014届全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变化趋势,五年中从0.9%到2.0%不断攀升,根据麦克斯调查研究,2014届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比例为2.9%。以教育部2014年的全国大学毕业生727万测算,2014年时有约21万大学生做出创业选择。大学生创业趋势渐高,在数量与质量的联动提升要求下,开展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凸显,大学毕业生创业成功率长效促进机制的实现需要越发迫切,除社会客观因素外,立足大学生创业个体存在以下问题:

(一)诚信思想缺失

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阐述了价值观在指导人们行动上的重要地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多数大学生创业者为追求利益,放弃原则,抛弃品行,将财富汲取等同于社会地位和他人尊敬的共性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个人品行以及对社会的崇高责任感、民族荣誉感被分阶段、分层次的忽略,个人价值的实现出现狭隘化和极端化特征。诚实守信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市场经济中的良好信誉是企业和个人的生存根本。

(二)法制观念淡薄

市场经济虽有其独特的自我调控机制,但法律约束必不可少。刚刚走出校门的创业者绝大部分是没有受过完善的法律教育,法制观念还没有根植于其思想之中,准备不足便踏上战场,一旦使用不正当竞争方式,损害他人利益,触犯相关法律法规,结果则无法挽回;而当自身利益受到非法侵犯时,也会因为不懂法知法,而没有使用法律途径进行自身权益的维护,法制观念的淡薄使大学生创业者易陷入单兵作战的困顿之中。

(三)心理问题涌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一直是教育热议问题。很多创业者在学生时代未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便匆匆走上创业的艰辛道路。大学生在校期间出现心理危机问题,学校专项人力、物力帮扶机制会积极开展疏导工作,但进入社会,走上创业道路的大学生多数需靠自我梳理和调节解决社会适应性、人际交往和应激性等心理问题,自我调控成为创业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疏导方式,不健全的人格和尚显稚嫩的心理素质将会在此过程中反复出现,影响创业成效。

二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自全国各高校实施全面扩招以来,大学生的数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学生超量,岗位有限,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发展需求逐年增加。自主创业不仅事关大学生自身发展,更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全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立足国家高度来看,创业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显得更为重要。针对上述大学生创业德育现状,本文从伦理观的视角进行了三点分析:

(一)创业德育教育力度不足

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均有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相关优惠的明文政策,但多侧重场地的优惠、项目的竞选、多次的座谈等方面,而针对创业者德育开展教育方面,却没有被提上重要的实践层面。教育者多看到创业所需的理论和行动配备,高校常邀请社会名流给大学生们做创业讲座或报告,激发学生创业热情,而高涨的热情对于创业是远远不够的,培养学生正确的创业理念、创业精神才是创业教育之源头、之根本。

(二)创业德育教育深度不够

高校课程开设层面,国内较多高校开始开设创业教育类课程,方式主要围绕商学选修课、单设“精英班”等模式,多数难以真正覆盖全体学生,更无法将创业精神、品质与法制深入其中,更无法形成系统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无法覆盖,则很多有志青年无法接触创业德育教育;不能深入,则学习者无法获得最深刻的感悟;不成体系,则有志者无法获得完整的创业德育指导。社会创业绩效侧重层面,社会对大学生自主创业高涨的热情作用在大学生身上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急于求成,而急于求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而这又不得不归根于创业基础德育教育的不完善甚至是缺失。

三完善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路径

完善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创业科学化之路,有利于减轻社会就业压力,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学生创业教育(enierpriseeducation),是培养大学生进取、开拓、冒险等精神的事业型教育,是以挖掘和提升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发展性教育,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从属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包括对创业者个人品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等诸多方面的教育。因此,为完善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各高校可尝试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

(一)立足专业德育教育,形成系统课程体系

高校应围绕专业教学开展配套的专业德育教育,对选拔出的专业德育教学的教师团队开展专项培训,在知识传输的同时讲授专业领域职业道德、素质品质等德育要求,使在校大学生树立职业规则意识、法制观念与行业责任感。高校应着力于建设自己的特色创业德育教育模式,全面深入的对立志于创业的大学生群体进行科学、系统、深入的培养,不停留在公选课之类的撒网式教育上。

(二)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弘扬文明创业精神

大学生创业不能简单的追求经济利益,社会责任感对于初出茅庐的创业大学生更加重要。社会责任感的形成重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遵守法律法规,诚实守信的开展创业实践。高校可经常模拟创业项目运作、商务谈判等环节场景,让大学生在实践探索中体会为人处事的艺术魅力。

(三)完善心理健康,培养抗压能力

现代市场经济竞争激烈,成大事者,必能历经浮沉而依然斗志昂扬,表现出过硬的心理素质。学校应针对性的开展创业过程模拟活动,并为学生提供可行的减压训练、团队辅导、创业前辈分享等实践心理磨炼环节,促使学生形成较强心理素质,强化心理品质的自我成熟与健康发展。

(四)专款专用,监督执行

针对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除探索适合各高校创业德育教育模式外,还要有足够的后勤资金保障,让创业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的人力、物力配备付于实践。教育者可以组织模拟创业实践活动,例如提供一定资金,学生组队完成一项创业项目,并进行维护经营,有专家进行指导,让学生体会第一线的创业之路。同时,为保证资金落到实处,还应设立相关考核与监督部门,以使有限的资源实现最大价值化。综上所述,我国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工作尚待完善,仍需得到政府、高校、学生三方面的积极联动配合,依照科学化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大学生创业德育问题势必会将得到改观,这也对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严毛新.走向差异:高校创业教育的应有格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48-52

[2]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59-67.

大学生德育问题篇(5)

二、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体制导致高校忽视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目前,我国内地高校基本上都把专业知识教育放在第一位,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业知识,而不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同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没有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没有设立专门心理健康机构,手段和方法不得当且陈旧,很难适应现代大学生的要求,致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建设远远落后学生的实际,针对大学生比较关注的理论问题和热点问题不能很好地解答,某些方面的回答没有说服力,这就使学生在重大的原则性问题上不能很好地认识。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不能很好地贯穿到专业知识教学中,不能很好联系实际[1]12。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老师只是单纯地理论说课,没有和学生互动起来,大多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无味,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学到的知识不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多元性的文化导致学生缺乏清醒的认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网络建设的全面普及,文化的多元性日益突出。国际竞争早已从经济、科技和军事方面扩大到国家文化层面。尽管多元性的文化交流、创新和科技知识的进步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在多元性的文化不断冲击下,也出现了西方的功利主义侵入到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现象。同时,由于我们应对问题的不及时性及方法的不得当,导致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上出现了扭曲,不能正确培养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思想品德教育的环境不良导致保障机制的缺失

一方面,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单一,学生自身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尤其是团体活动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开展较少,影响面较窄;另一方面,各高校不重视教师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既不能充分发挥本校教师的优势,又不能保持和外校的联系,使教师资源不能满足本校的需要。同时,高等学校缺乏教育教学的保障机制,在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上严重脱节,且硬件建设落后于软件建设。

三、导致大学生思想品德缺失的成因

(一)社会因素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大发展给大学生们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但社会上的一些腐朽思想也给大学生们造成了心理上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市场经济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它有很多负面作用,这就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当今社会上的道德品质败坏、惟利是图、、钱权交易等现象严重侵蚀着大学生们的思想[2]4-5。另一方面,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发展只能是先富带后富,不可能一下子全富起来,这就导致东西部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社会分配的不公平现象越来越严重。人们原有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伦理思想随着外来思想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都随之而改变。更为可悲的是,我们竟然在这些变化下显得无能为力,而新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形成,作为当代大学生更难适应这种社会的变化。随着互联网的日渐普及,大学生的交往面越来越宽,网上收发邮件、聊天和购物也变得十分方便。大学生们通过互联网认识了更多的陌生人。但是,网络的虚拟性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只能通过语言文字来进行,网络环境极其复杂,这与现实社会有着本质的差别,这对于正在青春期的大学生来说很难分辨其真伪。同时,由于色情广告、暴力信息等的传播,导致大学生道德品质进一步下降,违法乱纪现象横生。此外,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传播方式也越来越隐蔽,人们很难找到信息的者、传播者,造成网络犯罪现象越来越严重。网络犯罪手段各式各样,如虚假信息、、病毒攻击等[3]2-3。尽管大学生们的互联网犯罪现象并不是很多,但不加以管制和预防,这种现象将会很快蔓延。大学生对网络技术的过度依赖,很容易造成思想上的偏差,个人修养很难提高。

(二)学校因素

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高等学校环境的变化,尽管给高校教育提供了契机,但也对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目前,高校的教育改革只能使学生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家庭高额的教育投资使学生养成了效益观念,而弱化了社会责任感。在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原有的思想道德教育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了,这就要求对旧体制进行变革和完善。总体上来说,目前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内容陈旧,没有很强的针对性,教育投入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对大学生产生的不良倾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对大学生出现的违法乱纪行为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4]20-21。

(三)家庭因素

我国的家庭在培养人方面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然而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由于家长们忙于自己的工作,平时和孩子们很少沟通和交流,一旦他们出现了思想上的波动就难以制止。现在的家庭大多都是一个孩子,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孩子过分的溺爱,使他们养成了偏执过激的极端思想,往往是一个小问题就与别人发生冲突。此外,现在的家庭都是封闭式的,很少与外界交流,这就造成了学生封闭思想的养成,这种叛逆性格很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时代,他们往往需要承担更多的学习任务,努力学习是主要目的,忽视了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据有关资料显示,大学生们大多具有爱国精神和进步思想,但部分学生在思想品质方面存在着缺陷。部分学生缺乏对社会的全面认识,识别能力很差,容易受到外界思潮的冲击,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缺乏正确的辨别能力。

四、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建议

(一)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重视程度

利用“两课”教学让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让学生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即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始终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历史和现实国情,增强大学生们的爱国意识、法制观念,进一步提高自身思想品德修养,并树立遇到挫折不动摇的思想。

(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念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正确的人生观是十分重要的。学会正确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的人,做一个对人民、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树立的正确的价值观[5]2。同时,大学生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学会辩证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好好学习,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把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机联系起来

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不但需要规章制度的约束,而且要依靠个人修养,二者相互促进,互相补充。我国现实社会是法治社会,大学校园也应成为规约健全的重要场所。在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中,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使他们在合规的范畴内活动。对学生本人而言,外因毕竟是强制的,这需要转化成自觉自愿的内因才起作用[6]3。因此,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依靠自觉自愿的行为来完成,最大程度地激发大学生主观能动性,使道德建设更具有实际效果。

(四)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言传身教,并以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品德风范教育着每一个学生。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教不出高水平的学生,就不能在学生中树立很高的威信,道德品质教育就无法进行。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师同样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很多人都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这就导致他们失去应有的耐心。同时,教师的道德水平不高,甚至有些教师本身就有性格偏执现象,那么他们在道德教育中就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因此,高校应当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学生,保证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五)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校园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具有一定的宣传教育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6]1-2。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团支部活动、社团活动和学生会活动等形式来进行。同时,应当在思想道德范畴内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崇尚先进、鄙视落后的良好风气,把思想道德教育和完美人格化教育及正确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大学生德育问题篇(6)

[作者简介]余祖瑞,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0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1―0203-03

社会公德是每个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起码、最基本的准则,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主要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内容。大学生是青年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是文化教育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又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应该在社会公德方面体现出较高的素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公德教育逐渐重视,特别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各学校积极宣传、贯彻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大学生社会公德问题现状,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并关注世界的发展变化,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他们热心公益活动,开拓进取,勇于奉献,能够在行为层面上很好地践行社会公德,表现出较强的社会公德观念和社会公德意识。

但是,在目前复杂的环境中,一些不良的社会公德倾向在大学生中悄悄蔓延,形成一股暗流腐蚀着意志脆弱的大学生的心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学习不够努力,迟到、早退、旷课、考试作弊恶习,甚至抄袭剽窃他人论文成果;诚信意识淡薄,助学贷款久拖不还;不注意公共卫生,在教室里、校园内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爱护公共财物和公共设施,随意刻画桌椅、踩踏墙壁、撕扯图书资料、损坏公物的现象时有发生;不注意节约,浪费水电的现象严重;上课随意接打电话,既不尊重老师,又影响他人听课;公共场合学生情侣过分亲密;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等等。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的正面引导和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公德的培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而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滞后了,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而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是肩负国家前途和社会发展任务的重要力量团队,因而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的人格教育。德国大诗人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略思想道德建设,并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具有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富于想象力、勇于创新的特点,另一方面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因而思想上活跃与混乱、单纯与复杂、自强与脆弱、理性与盲目等相互矛盾的状态在他们身上同时存在。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行为弱点则是其社会公德失范的重要原因。首先,绝大多数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但在实际生活中们却往往降低对自身的要求标准,严于律他,疏于律己。比如有的大学生把乘车抢座、买饭加塞视为区区小事,不足挂齿;有的把浪费粮食视为个人生活习惯等。由此,出现了思想和行为严重剥离的现象,这说明大学生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往往缺乏一种内在的强有力的自我约束力量,其道德实践能力明显低于其道德认知水平。其次,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素质的日益苛求,大学生面临着就业、考研、经济、人际交往、自我发展等多方面的压力,心理障碍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如一些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得不到老师同学赏识,加上对社会的某些弊端和不良风气不能够正确认识。厌倦、自暴自弃、随波逐流也随之产生;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矛盾、生活挫折、贫困等出现了多种心理问题。孤独、沉默、消极、冷漠,这些都影响到学生社会公德的养成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二)社会环境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学生社会公德认知出现偏差,助人为乐、尊老爱幼、拾金不昧等良好道德品质被有些人认为是大话、空话,使其在调节、约束人们行为方面的作用弱化,良好的社会风气受到污染。另一方面,受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放弃了高尚的精神追求,价值主体唯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评价利己化,致使部分学生重利轻义、重个人轻集体、重眼前轻长远,把个人利益摆在国家、人民利益之上,甚至有的人不顾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搞不正当竞争,获取个人利益的满足,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这自然使学生公德意识模糊淡化。

(三)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尽管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强调要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但是学校往往过多地关心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和得失,并以此评判学生素质的好坏以及学校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而对思想品德,道德修养等重视不够,特别是对社会公德教育缺乏计划性、长期性,加上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原因,多数学校也存在公德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育目标理想化,教育过程抽象化,学生中普遍缺乏道德实践,道德行为能力不强,进而造成“知行相悖”的现象。

(四)家庭环境方面的原因

大学生在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忽视或根本不进行社会公德方面的引导和教育。目前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家长的溺爱,成长的环境往往一帆风顺,可谓是“温室里的花朵”,由此造成了他们自私、冷漠、懒惰、目中无人、我行我素,缺乏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近年来大多数家庭教育所看重的是孩子们的成绩,重视智力开发,忽视了对孩子们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导致部分学生人格不健全,出现了“有知识缺教养”等现象。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

(一)优化社会大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是搞好社会公德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也有赖于整个社会的社会公德水准得以提升。_3’我们要把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倡导社会公德,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充分发挥报纸、电台、电视台大众媒体的作用,以正面宣传为主,为社会公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还要建立健全扬善惩恶的社会伦理机制,利用道德的约束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人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同时,要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在全社会形成一个懂法、知法、守法的良好法制环境,促进和保障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二)进一步优化校园公德环境。切实强化对大学生的公德教育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良好的公德环境可以积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优化学校公德环境,必须重视人文环境的培育。首先,教育者要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引导学生、带动学生。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健康向上的校园风貌能激发学生参与公德教育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以实际行动维护自身形象,提高公德修养。再次,要积极发挥舆论在学校公德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倡导公德意识,推崇先进模范,宣传优良的社会公德事迹,谴责不讲公德的行为,鞭挞丑恶现象,从而在校园内形成人人讲公德、唾弃不文明行为的良好公德环境。此外,高校还要高度重视并强化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切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要以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信息和规范有序的管理引导网络文化的正确方向,为大学生营建一个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

同时,学校在培养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方面应注重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通过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中修身之道、奉献精神、爱国情操、崇高志向等传统美德的大力倡导,以及学习讨论、名人报告、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使得大学生进一步继承传统美德,并形成与时俱进的互助仁爱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对于西方思想道德文化,应引导学生在坚决抵制腐朽思想道德渗透的基础之上吸取优秀思想道德成果,指导大学生用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道德和世界文明的先进成果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并在知识、观念、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时展的要求,逐步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

(三)强化社会实践

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日常行为的训练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的重要环节,也是最直观、最生动、最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一方面,学校可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参与社区服务等活动,大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可以增强劳动观念,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增强他们的道德需要,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另一方面,作为大学生要身体力行,严于律己,善于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遵守学校的学习、工作、生活制度,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公益性活动,自觉抵制社会上种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的侵袭,从而创造健康、文明、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提高自身社会公德水平。

大学生德育问题篇(7)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大学生的眼界更加宽广,接触的事物也更加多样。接触事物的多样化带来了信仰的多元化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使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信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一、道德信仰及其现实意义

研究当代大学生道德问题和美学教育作用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何谓道德信仰?"道德信仰"这一概念的第一次明确提出是在近代。康德将信仰分为实用的信仰、学说的信仰和道德的信仰。“至道德的信仰则全然不同。盖在此处某某现象之必须发生,即我在一切方面必然与道德有待结合之一事,乃绝对必然者。”[1]他指出:最高层次的信仰是道德的信仰。

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 并依靠社会舆论和良心来完善与调解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规范体系。[2]信仰,是对某种宗教或主义极度信服或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3]可以说,它是一个人选择和持有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根本态度和准则,主要表现为对人类自身抽象化、幻想化了的本质力量的“崇拜”和对人类生存发展方向的理想化诉求。

综上,道德信仰, 就是人们对特定道德理想和道德体系的坚信和奉行,是人们指导道德实践的最高精神目标和追求。道德规范的形成往往是人们之间的约定。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往往带有鲜明的自发性, 道德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是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

就个人而言,道德信仰在指引个人道德实践、实现个体人生价值、维系个体生存发展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首先,道德信仰是人们道德行为实践的指向标。在社会生活中,道德的量尺无处不在,它总是通过舆论、内省等道德评价方式,在无形之中约束着社会个体的行为。我们之所以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很大程度上都受到道德评价的影响。

其次,对道德信仰是实现个体人生价值的重要保证。道德信仰是一个人终生的精神追求,在追求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道德理想与个体幸福的冲突。也就是说,道德常常要求我们牺牲小我来成就大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对个体人生幸福的否定,从本质上讲,这是一个以低级幸福形式换取高级幸福形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舍弃生物的本能幸福,选择保护社会的群体幸福,从而实现了小我所无法企及的人生价值。

最后,良好的道德信仰是维系个体生存发展的重要前提。道德信仰是个体精神的最高存在方式,是支撑个体精神大厦的栋梁。从这个角度来说,道德信仰可以被认为是精神世界中另一个自我的体现。古代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说法,这正说明了道德信仰对人安身立命的重大意义。对道德信仰的背叛就意味着对人格的践踏和对生命的侮辱,在这个层面上,道德信仰的意义已经超出了生命的价值,成为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力量了。

道德信仰不仅仅对个人至关重要,还是维系和协调社会关系的精神纽带。社会凝聚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用刚性力对社会冲突的控制,如法律等。但从社会现实来说,这种惩罚是被动接受的,因而带有消极性;另一种是以柔性的精神力对社会关系进行积极的引导,这就是共同的价值信仰特别是道德信仰的确立。有了共同的道德信仰,就具有了共同的善恶价值评价标准。这种共同的标准,就如同一面众望所归的旗帜。它是一个民族尊严和荣耀的标志、是其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道德信仰通过共同的道德目标与道德理想将社会中的个人凝聚在一起,指引人们妥善处理自身生存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并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对家庭、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与义务,从而形成人人自觉明辨是非、扬善抑恶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维护社会有序、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及其表现

大学是道德教育的高级阶段,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与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整个社会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然而,在当今的大学校园中,道德缺失现象屡见不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理想世俗化

道德理想是影响个体人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确立远大道德理想,实现崇高道德目标,是所有大学生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必经之路。然而,在如今大学生的眼中,理想的光芒早已泯灭,取而代之的是挣扎于庸俗生活的无奈与彷徨。许多大学生都抱有这样的想法:上大学只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找了好工作才可以赚大钱,赚大钱别人才能看得起自己。这事实上是一种道德生活动力的欠缺或扭曲。激烈的竞争带给了大学生很大的压力,但是,这绝对不应是大学生理想世俗化的借口。获取金钱报偿、追求幸福生活是人类无可厚非的本能追求,但是大学生的终极人生理想决不是一份高薪工作所能涵盖的。道德理想世俗化带来的结果是,当大学生失去道德信仰的引导,其行为选择不是出于道德义务感或责任心, 而是出于对个人利害的考虑。(本段两句出自同一文献。)

作为中国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们的道德理想如果仅仅局限于对充足金钱和安逸生活的满足,那么整个社会的道德标准就很容易向拜金、享乐、利己等观念偏离,整个国民的精神绿洲就很容易转变成一片荒漠。

(二) 道德价值扭曲

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入侵,使得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严重变形,产生了严重的拜金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金钱崇拜已经在大学生中产生了不可小觑的负面影响。有的大学生热衷于攀比,利用物质消费来满足内心向往的优越感。有的大学生,即使家境并不富裕,仍沉迷于奢侈品购买,向父母开口索要大量金钱而丝毫不觉得愧疚。

以自我为中心在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如今的大学生往往将自我利益作为道德判断的价值标准,将他人、集体的利益放在次要的位置。现在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如果再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往往就会造成他们自私自利心理的膨胀。在一般大学生生活中,因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体谅别人、关心别人而起的矛盾时有发生,严重时甚至会引发打架斗殴。可以说,拜金和利己成为当代大学生身上不可抹去的印记,道德价值的扭曲已严重影响到大学校园原本健康、和谐的氛围。

(三)道德信念缺失

道德信念体现了人们对道德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道德信念的缺失会导致个人行为失当和社会发展失衡。

在当今这个急速变化发展的社会中,大学生面临着多元化思想的强烈冲击,很多大学生道德观念十分淡薄,甚至对中华传统美德嗤之以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大学生认为勤俭节约已经过时,铺张浪费、挥霍奢侈的现象屡见不鲜。

另外一个广泛存在的现象就是诚信缺失。诚信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当今大学生在自我利益面前往往选择弃之不顾。不少大学生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这样的考试中试图用各种方法蒙混过关,比如出钱请别人代考,用隐形耳机接收、提供答案等等。道德信念的缺失,使大学生们在面对不正当利益的时候宁愿出卖自己的良心与道德,这无疑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

(四)道德观念与道德实践脱节

道德信仰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现实中往往与人们的道德行为相对应。然而,在现今的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两者相背离的现象。很多大学生们往往可以振振有词地说出各种传统美德,并且形成了表面的心理认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无法将道德观念和实践联系起来,让美德成为了停留在口头或笔头的空话。一份上海的青少年道德行为调查显示,“在公共汽车上不让座”达37.3%, “乱穿马路”为29.3%, “公共场所喧哗”为24.6%, “乱扔杂物”为14.6%,这就是一个很明显的“脱节”表征;很多同学也认同抄袭的危害,但是每到撰写论文的时候,学术诚信就变得毫无价值,抄袭、改编时有发生;参加各类志愿活动帮助别人本是好事,但是大多数人只是表面敷衍或者偶尔参加,几乎没有人能长久坚持和无私奉献。

三、道德危机中审美教育的作用

在这样一系列大学生道德问题频繁发生的情况下,我们不妨尝试去寻找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通过审美教育来救赎。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与德育相比,审美教育是积极主动的。美育不需要别人说教,而是让人在生动活泼的享受中陶冶性情。如果一个人感性和情感方面是健康的,从内心深处向往美,他会自觉厌恶丑恶、自发地接近道德。所以,审美情感自身具有感性与理性协调和交融的中介功能,,对于道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艺术来源于生活,它最直接、最广泛地表达了人类情感和审美情趣,它与政治经济、社会伦理、宗教历史、文学心理等诸学科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加强审美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有其特有的价值内涵:

第一,审美教育能促进大学生形成较高格调的道德情趣。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通过理性的分析,使人接受一定的理论和思想,这是“晓之以理”的过程。而艺术本身是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的,借助于各种艺术元素直接影响人的思维而形成独特的情感反应,从而使人获得审美的愉悦,这是“动之以情”的过程。这种作用的发挥一方面是因为艺术是美的结晶,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具有启迪人、感染人的巨大力量。感情会在人的行为中成为一种积极作用的力量;另一方面,艺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思想道德教育目的。道德行为一旦成为定势, 就能使人形成坚定的道德意志,从内心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高校只有思想道德教育是不够的,审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进而提高学生道德情趣,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第二,审美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高校都十分注重知识技能的教育,知识技能教育一般体现在功能价值方面;而审美教育重视的是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创新的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贝多芬、阿炳的艺术作品,介绍其生平事迹,使学生们潜移默化地受到高尚道德情感的熏染和陶冶,感受艺术家忘却小我,投身大我的精神世界与人格魅力,在以后人生道路上遇到挫折的时候,不断获得精神上的激励。这一过程不仅仅是受教育者参与艺术的感知、联想、想象的过程,它更通过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表达与情绪控制能力,从而使其人格在一种自由、和谐的状态中发展。因此,审美教育在塑造大学生的良好品格、促进大学生人性完善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审美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审美教育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它是通过艺术这种表现形式,对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个性的才华得到发挥,这对于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目标。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是人才素质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大学生素质全面体现的重要一环。”[4]

如何进行这一审美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

(一)文学作品

优秀的文学作品无疑可以促进学生产生道德信仰,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阅读鲁迅的作品《祥林嫂》,可以使人产生一种对穷苦大众的深刻的同情,而沈从文的《边城》一书中对秀美山水和淳朴的人民的细腻描写,让人们在阅读中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在道德上获得一种感召,令人们的心灵更加纯粹美好。边城人民诚信、纯朴、敢爱敢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具有更高的道德素养。不仅如此,从鲁迅的《狂人日记》批判封建礼教吃人,到《荷花淀》中那位识大体明大理的水生嫂表现的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同抗敌的士气和力量,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张辛欣的《在同廿地平线上》着重抒写的一代年轻女性要求与男性站在同一地平线上的自立自强的现代意识,直至刘醒龙的《凤凰琴》描写了当一个转正指标降临大山深处的界岭小学时, 每一位教师在它面前都做出了“让给对方”这样一个无私的选择。这些作品不但反映了时代的脉搏及其所带来的先进道德标准,也在另一方面提供了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习和遵循的道德标准。

(二)名胜古迹

大学生应该读万卷书,更应该行万里路。游览名胜古迹不仅仅是欣赏风景,也是体会文化内涵的过程。美丽的自然风景可以令人产生愉悦、珍惜的心情,比如面对着张家界的山水,人们会不自觉地开始爱惜这里的景色,不舍得乱丢东西,生怕破坏这一美景。而游览山东孔庙、万里长城这样的人文景观,孔庙体现出的浓郁的人文教育思想,万里长城那种集体审美情怀,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一些如何思、如何行的启示,同时也从中国历史发展中获取人和美的联结。一旦学生从这些建筑美学中感受到升华于其间的孔子的“仁、礼”思想,内心或多或少能受到感染,其人生观、价值观也能够受到积极影响。

(三)影视作品

优秀的影视作品自然是对大学生采取道德教育的好方法。声画结合的方式更容易让大学生们产生兴趣和代入感。比如电视剧《任长霞》,通过一个个真实发生的案件和演员的精彩表演,生动地体现了任长霞舍己为人、乐于奉献的精神,令人非常感动。影视作品的长处就在于可以非常细腻地刻画一个人物,并且让观众轻松地接受。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像《辛亥革命》、《建国大业》这样的影片非常容易激起爱国的情感,会让大学生们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奉献、勤奋这样的美德不仅仅关乎个人,更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

(四)艺术熏陶

艺术作品不带有道德目的却有道德影响,一流的艺术品或可以安慰情感, 或可以洗涤胸襟, 或可以表现对人生深广的关照, 从而对人产生深远的道德洗礼。比如在欣赏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时,可引导学生抓住其表达爱国主义和民族音乐的特征,说明作曲家成功的原因;介绍纽约著名雕塑《自由女神》时,可引导学生感受美国人民争取民主、向往自由的崇高理想;由米勒的《拾穗者》画面中三个农妇在收割过的农田里拾穗的情景,鼓励有志担任村官的学生,应当热爱这些淳朴的劳动人民,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又如从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中苦役般的劳动景象出发,提醒学生珍惜现实生活。

艺术之所以可以产生道德影响, 一方面就个人而言, 犹如人性中有真、善的需要一样,艺术也是人性中自然和普遍的需要。艺术作品可以帮助人们释放情感, 发挥想象, 获得审美愉悦,维持人心理的健康。另一方面就社会而言, 艺术的功用在于传递情感, 打破人与人之间的界限, 引导人们去欣赏, 增加对人情物理深广正确的认识, 促进社会的自由和谐, 而这些正是道德建构的主要内容。大学生可以通过接受诸如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在校园里,可以开展红歌大赛,让大学生在学唱红歌、品味红歌中,感受到强大的民族精神,从而坚定为祖国建设而奋斗的理想,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商务印书馆,1960:567.

[2]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14.

[3]王进鑫.培养大学生道德信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9).

大学生德育问题篇(8)

近年来,大学生创业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社会群体的关注,从国家部属到各地方政府、各高校均鼓励有志青年创业并给予一定培养扶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创业热潮中,而创业本身也成为一条重要的就业和发展之路。然而,由于创业学生自身素质的不完善、学校教育的缺失、市场经济的制约等许多因素,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诸如价值观片面、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感缺乏等弊端,既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创业积极性,也对社会发展存有隐患,形成对大学生创业的不信任问题,使得大学生创业出现德育层面的难题。本文基于伦理观视角,挖掘对于创业教育中伦理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集中体现在实践层面,伦理为道德的外化,表现在大学生创业群体的规范性、道德性和品质化过程中,采用伦理观视角来剖析创业德育教育的现实问题,是价值判断的客观呈现,透过系列现实问题,探寻隐含要素,科学有效分析论证,探究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的途径,并对高校及社会教育机构有所启示。

一大学生创业德育问题现状

《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2010届到2014届全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变化趋势,五年中从0.9%到2.0%不断攀升,根据麦克斯调查研究,2014届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比例为2.9%。以教育部2014年的全国大学毕业生727万测算,2014年时有约21万大学生做出创业选择。大学生创业趋势渐高,在数量与质量的联动提升要求下,开展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凸显,大学毕业生创业成功率长效促进机制的实现需要越发迫切,除社会客观因素外,立足大学生创业个体存在以下问题:

(一)诚信思想缺失

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阐述了价值观在指导人们行动上的重要地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多数大学生创业者为追求利益,放弃原则,抛弃品行,将财富汲取等同于社会地位和他人尊敬的共性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个人品行以及对社会的崇高责任感、民族荣誉感被分阶段、分层次的忽略,个人价值的实现出现狭隘化和极端化特征。诚实守信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市场经济中的良好信誉是企业和个人的生存根本。

(二)法制观念淡薄

市场经济虽有其独特的自我调控机制,但法律约束必不可少。刚刚走出校门的创业者绝大部分是没有受过完善的法律教育,法制观念还没有根植于其思想之中,准备不足便踏上战场,一旦使用不正当竞争方式,损害他人利益,触犯相关法律法规,结果则无法挽回;而当自身利益受到非法侵犯时,也会因为不懂法知法,而没有使用法律途径进行自身权益的维护,法制观念的淡薄使大学生创业者易陷入单兵作战的困顿之中。

(三)心理问题涌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一直是教育热议问题。很多创业者在学生时代未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便匆匆走上创业的艰辛道路。大学生在校期间出现心理危机问题,学校专项人力、物力帮扶机制会积极开展疏导工作,但进入社会,走上创业道路的大学生多数需靠自我梳理和调节解决社会适应性、人际交往和应激性等心理问题,自我调控成为创业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疏导方式,不健全的人格和尚显稚嫩的心理素质将会在此过程中反复出现,影响创业成效。

二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自全国各高校实施全面扩招以来,大学生的数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学生超量,岗位有限,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发展需求逐年增加。自主创业不仅事关大学生自身发展,更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全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立足国家高度来看,创业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显得更为重要。针对上述大学生创业德育现状,本文从伦理观的视角进行了三点分析:

(一)创业德育教育力度不足

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均有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相关优惠的明文政策,但多侧重场地的优惠、项目的竞选、多次的座谈等方面,而针对创业者德育开展教育方面,却没有被提上重要的实践层面。教育者多看到创业所需的理论和行动配备,高校常邀请社会名流给大学生们做创业讲座或报告,激发学生创业热情,而高涨的热情对于创业是远远不够的,培养学生正确的创业理念、创业精神才是创业教育之源头、之根本。

(二)创业德育教育深度不够

高校课程开设层面,国内较多高校开始开设创业教育类课程,方式主要围绕商学选修课、单设“精英班”等模式,多数难以真正覆盖全体学生,更无法将创业精神、品质与法制深入其中,更无法形成系统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无法覆盖,则很多有志青年无法接触创业德育教育;不能深入,则学习者无法获得最深刻的感悟;不成体系,则有志者无法获得完整的创业德育指导。社会创业绩效侧重层面,社会对大学生自主创业高涨的热情作用在大学生身上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急于求成,而急于求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而这又不得不归根于创业基础德育教育的不完善甚至是缺失。

三完善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路径

完善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创业科学化之路,有利于减轻社会就业压力,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学生创业教育(enierpriseeducation),是培养大学生进取、开拓、冒险等精神的事业型教育,是以挖掘和提升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发展性教育,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从属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包括对创业者个人品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等诸多方面的教育。因此,为完善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各高校可尝试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

(一)立足专业德育教育,形成系统课程体系

高校应围绕专业教学开展配套的专业德育教育,对选拔出的专业德育教学的教师团队开展专项培训,在知识传输的同时讲授专业领域职业道德、素质品质等德育要求,使在校大学生树立职业规则意识、法制观念与行业责任感。高校应着力于建设自己的特色创业德育教育模式,全面深入的对立志于创业的大学生群体进行科学、系统、深入的培养,不停留在公选课之类的撒网式教育上。

(二)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弘扬文明创业精神

大学生创业不能简单的追求经济利益,社会责任感对于初出茅庐的创业大学生更加重要。社会责任感的形成重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遵守法律法规,诚实守信的开展创业实践。高校可经常模拟创业项目运作、商务谈判等环节场景,让大学生在实践探索中体会为人处事的艺术魅力。

(三)完善心理健康,培养抗压能力

现代市场经济竞争激烈,成大事者,必能历经浮沉而依然斗志昂扬,表现出过硬的心理素质。学校应针对性的开展创业过程模拟活动,并为学生提供可行的减压训练、团队辅导、创业前辈分享等实践心理磨炼环节,促使学生形成较强心理素质,强化心理品质的自我成熟与健康发展。

(四)专款专用,监督执行

针对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除探索适合各高校创业德育教育模式外,还要有足够的后勤资金保障,让创业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的人力、物力配备付于实践。教育者可以组织模拟创业实践活动,例如提供一定资金,学生组队完成一项创业项目,并进行维护经营,有专家进行指导,让学生体会第一线的创业之路。同时,为保证资金落到实处,还应设立相关考核与监督部门,以使有限的资源实现最大价值化。综上所述,我国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工作尚待完善,仍需得到政府、高校、学生三方面的积极联动配合,依照科学化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大学生创业德育问题势必会将得到改观,这也对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严毛新.走向差异:高校创业教育的应有格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48-52

[2]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59-67.

大学生德育问题篇(9)

近年来,大学生创业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社会群体的关注,从国家部属到各地方政府、各高校均鼓励有志青年创业并给予一定培养扶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创业热潮中,而创业本身也成为一条重要的就业和发展之路。然而,由于创业学生自身素质的不完善、学校教育的缺失、市场经济的制约等许多因素,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诸如价值观片面、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感缺乏等弊端,既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创业积极性,也对社会发展存有隐患,形成对大学生创业的不信任问题,使得大学生创业出现德育层面的难题。本文基于伦理观视角,挖掘对于创业教育中伦理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集中体现在实践层面,伦理为道德的外化,表现在大学生创业群体的规范性、道德性和品质化过程中,采用伦理观视角来剖析创业德育教育的现实问题,是价值判断的客观呈现,透过系列现实问题,探寻隐含要素,科学有效分析论证,探究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的途径,并对高校及社会教育机构有所启示。

一大学生创业德育问题现状

《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2010届到2014届全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变化趋势,五年中从0.9%到2.0%不断攀升,根据麦克斯调查研究,2014届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比例为2.9%。以教育部2014年的全国大学毕业生727万测算,2014年时有约21万大学生做出创业选择。大学生创业趋势渐高,在数量与质量的联动提升要求下,开展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凸显,大学毕业生创业成功率长效促进机制的实现需要越发迫切,除社会客观因素外,立足大学生创业个体存在以下问题:

(一)诚信思想缺失

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阐述了价值观在指导人们行动上的重要地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多数大学生创业者为追求利益,放弃原则,抛弃品行,将财富汲取等同于社会地位和他人尊敬的共性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个人品行以及对社会的崇高责任感、民族荣誉感被分阶段、分层次的忽略,个人价值的实现出现狭隘化和极端化特征。诚实守信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市场经济中的良好信誉是企业和个人的生存根本。

(二)法制观念淡薄

市场经济虽有其独特的自我调控机制,但法律约束必不可少。刚刚走出校门的创业者绝大部分是没有受过完善的法律教育,法制观念还没有根植于其思想之中,准备不足便踏上战场,一旦使用不正当竞争方式,损害他人利益,触犯相关法律法规,结果则无法挽回;而当自身利益受到非法侵犯时,也会因为不懂法知法,而没有使用法律途径进行自身权益的维护,法制观念的淡薄使大学生创业者易陷入单兵作战的困顿之中。

(三)心理问题涌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一直是教育热议问题。很多创业者在学生时代未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便匆匆走上创业的艰辛道路。大学生在校期间出现心理危机问题,学校专项人力、物力帮扶机制会积极开展疏导工作,但进入社会,走上创业道路的大学生多数需靠自我梳理和调节解决社会适应性、人际交往和应激性等心理问题,自我调控成为创业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疏导方式,不健全的人格和尚显稚嫩的心理素质将会在此过程中反复出现,影响创业成效。

二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自全国各高校实施全面扩招以来,大学生的数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学生超量,岗位有限,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发展需求逐年增加。自主创业不仅事关大学生自身发展,更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全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立足国家高度来看,创业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显得更为重要。针对上述大学生创业德育现状,本文从伦理观的视角进行了三点分析:

(一)创业德育教育力度不足

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均有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相关优惠的明文政策,但多侧重场地的优惠、项目的竞选、多次的座谈等方面,而针对创业者德育开展教育方面,却没有被提上重要的实践层面。教育者多看到创业所需的理论和行动配备,高校常邀请社会名流给大学生们做创业讲座或报告,激发学生创业热情,而高涨的热情对于创业是远远不够的,培养学生正确的创业理念、创业精神才是创业教育之源头、之根本。

(二)创业德育教育深度不够

高校课程开设层面,国内较多高校开始开设创业教育类课程,方式主要围绕商学选修课、单设“精英班”等模式,多数难以真正覆盖全体学生,更无法将创业精神、品质与法制深入其中,更无法形成系统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无法覆盖,则很多有志青年无法接触创业德育教育;不能深入,则学习者无法获得最深刻的感悟;不成体系,则有志者无法获得完整的创业德育指导。社会创业绩效侧重层面,社会对大学生自主创业高涨的热情作用在大学生身上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急于求成,而急于求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而这又不得不归根于创业基础德育教育的不完善甚至是缺失。

三完善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路径

完善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创业科学化之路,有利于减轻社会就业压力,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学生创业教育(enierpriseeducation),是培养大学生进取、开拓、冒险等精神的事业型教育,是以挖掘和提升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发展性教育,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从属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包括对创业者个人品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等诸多方面的教育。因此,为完善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各高校可尝试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

(一)立足专业德育教育,形成系统课程体系

高校应围绕专业教学开展配套的专业德育教育,对选拔出的专业德育教学的教师团队开展专项培训,在知识传输的同时讲授专业领域职业道德、素质品质等德育要求,使在校大学生树立职业规则意识、法制观念与行业责任感。高校应着力于建设自己的特色创业德育教育模式,全面深入的对立志于创业的大学生群体进行科学、系统、深入的培养,不停留在公选课之类的撒网式教育上。

(二)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弘扬文明创业精神

大学生创业不能简单的追求经济利益,社会责任感对于初出茅庐的创业大学生更加重要。社会责任感的形成重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遵守法律法规,诚实守信的开展创业实践。高校可经常模拟创业项目运作、商务谈判等环节场景,让大学生在实践探索中体会为人处事的艺术魅力。

(三)完善心理健康,培养抗压能力

大学生德育问题篇(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3-0144-04

一、净化大学生婚恋道德环境是高校学校德育创新的重要任务

社会低俗现象和低俗文化在近些年来有愈演愈烈之势,它的存在和发展直接危害社会公德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将是极大的障碍。对此,党中央高度重视,在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并把其作为保障人民群众享有丰富健康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俗”的本意是一种对特定的社会文化的具体评价,其往往是与“雅”相对的。《现代汉语词典》中认为,低俗就是低级庸俗,不高尚。对“低俗”的认识,不同的文化中往往有不同的标准,其中也会有所差异,但是也有一定的共识。比如说,对青少年构成危害的现象和危害社会公德的行为,可以将此概括为低俗。而在婚恋观念的界定中,违背正确的婚恋观或是家庭伦理道德的内容,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婚恋观中的低俗问题。

在高校、在大学生身上出现的低俗现象和低俗文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2005年9月1日起全面实施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中,取消了“对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的条文。该规定出台后,有关涉及学生婚恋的强制性规定被取消,这意味着国家对学生能否结婚不再作特殊规定,给予了当代大学生有关恋爱婚姻更多的选择。与此同时,随着新《婚姻法》的颁布与实施,大学生恋爱现象在校园中也已司空见惯,并呈现持续增长之势。而且,受社会低俗特别是网络低俗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婚恋低俗现象也在大学生中流行开来,这一现象的普遍存在已在校园中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影响,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和成才。

抵制低俗现象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有着重大意义。“低俗”现象的出现,不仅在潜移默化中扰乱了人们的视听,造成了整个社会价值取向的混乱,更是一个巨大的社会毒瘤,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更值得警惕的是,低俗现象的广泛传播也污染了大学校园的道德环境,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这些低俗现象,或多或少地体现在了大学生的婚恋观上。

大学生的婚恋低俗有百害而无一益,它败坏社会风气,污染成长成才环境,摧毁大学生的基本精神依托,扭曲大学生的纯洁心灵,泯灭大学生的创新创造活力。创新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把抵制低俗现象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来抓,不断净化大学生的婚恋道德环境。

二、大学生婚恋观中低俗现象的主要表现、成因分析及其危害

1.大学生婚恋观中低俗现象的主要表现

大学生婚恋观念的形成,往往是与整个社会大环境的价值观念息息相关的。根据个体的行为特征,可以从动机、行为方式、择偶观念以及婚姻观念这几个方面去进行探讨。

首先,从婚恋动机的角度来分析,正确的婚恋动机应该是纯洁和崇高的,是大学生逐渐从个体的独立性中摆脱出来,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去与异性接触和交往,并在交往中建立爱情关系的一个过程。然而,就低俗的婚恋观而言,一些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并不纯洁,他们恋爱的最初始的动机仅仅是为了排解内心的空虚与寂寞,他们恋爱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寻找人生伴侣,而是纯粹的消遣娱乐。这一恋爱动机反映出了部分大学生恋爱心理不成熟,他们对于恋爱以后的人生道路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其次,在婚恋方式的选择上,当代大学生的恋爱也早已打破了传统的恋爱行为方式,往往由“幕后”走向“台前”。“闪恋”、“网恋”等恋爱方式普遍存在,他们的恋爱行为逐渐走向开放,在校园中随处可见成双成对的恋人,并在公开场合做出一些亲密的举止。这一现象说明部分大学生的恋爱行为方式欠缺文明。

除此以外,恋爱对象的选择也是大学生群体所关注的焦点。正确的大学生的择偶观念往往是注重对方的人品和道德品质,对人的本性的判断往往高于对家庭情况和地域的要求。这一种择偶标准看重的是对方的内在品质,整体上趋于务实。但是,由于受到外部低俗现象的浸染,仍有一些大学生在择偶方面呈现功利化的倾向,过分注重对方的经济条件和收入状况,拜金主义的风气盛行。

择偶观念的变化也带动着婚姻观念的转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大学生认为婚姻就是爱情的坟墓,根本就不存在纯洁而美好的爱情;也有一些大学生要做“单身贵族”;更有甚者,把婚姻当做儿戏,认为合则在一起,不合就离婚,忽视了婚姻的神圣性和对家庭的责任意识。以上种种,都已成为了当代大学生低俗婚恋观的重要表现形式。

2.当代大学生婚恋观中低俗现象形成的原因分析

首先是个体因素。当代90后的大学生处在18~24岁的年龄阶段,属于青少年晚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发展中,生理、心理的发展也都尚未完全成熟。因此,与异往的渴望形成了他们对恋爱的需要。由于他们仍处在成长期,社会阅历不够,且易冲动,对于婚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处理的往往不够理智,看问题易感情化、片面化、模糊化;另一方面,由于其身心发展的不稳定性,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

其次是外在环境。首先,当代大学生处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机遇,同时也造成了他们价值判断和行为观念的多元化。这些冲击自然会影响大学生对婚恋观的看法。其次,伴随而来的大众传媒传播低俗现象也日益严重,人们的善恶、美丑观念,道德观,甚至整个人生观,都不可避免会受到影响。大学生对于新生事物的敏感性也使其易受各种错误观点左右,一些不良思想趁虚而入,对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如果说社会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教育起着引导作用,那么学校教育就是主要力量。学校是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阵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会形成特定的婚恋观,学校对其进行正面引导,就会使之积极健康;反之,则会带来负面因素。

再次是内在环境。家庭教育是基础,每一个大学生的家庭状况和成长环境都不一样,父母是他们婚恋观形成的示范者和领路人,父母婚姻是否美满,关系是否和谐,父母的情感态度、婚姻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都会对孩子的婚恋观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家庭教育缺失,也会使大学生对婚姻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

3.婚恋观中的低俗现象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及危害

低俗的东西经过广泛的传播,会使社会核心价值观遭到扭曲,拉低或者冲破社会道德底线。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1)婚恋中的低俗现象扰乱大学生的思想,不利于正确婚恋观的树立。当代社会中出现的一些色情、录像以及低俗相亲类节目中嘉宾信仰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扭曲的社会思想观念,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中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冲击。青少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阶段,婚恋问题中出现的这些低俗现象会扭曲他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减弱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颠倒他们的善恶美丑概念,对大学生正确婚恋观的形成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也消减了学校德育的正面功能,因此给高校德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

(2)婚恋中的低俗现象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生活学习。由于当今社会不良风气以及国外性解放思潮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性观念过于开放,产生了一些不良甚至不文明的婚恋行为。这些大学生由于心理机制不成熟,对婚姻和爱情的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加上缺乏正确且健康的婚恋观指导,同时又受到一些错误的恋爱动机、恋爱方式、择偶标准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在对待婚恋的观念态度上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由此,引发出的一系列问题都敲响了警钟。这些大学生婚恋观中出现的低俗问题,不仅对其本人的学业和身心健康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也会给他人带来生理和心理伤害,并且会影响和妨碍学校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

三、高校抵制与治理大学生婚恋观中低俗问题的有效对策

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大学生对婚姻和恋爱的态度与认识,对学校德育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德育工作者应根据当代大学生新时期婚恋观的特点,以积极的姿态介入,进行适度的教育,将大学生婚恋观教育贯穿于德育始终。在学校德育的方式方法上,则可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体现创新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婚恋观,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情感世界,从而促进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婚恋中的一些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婚恋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以理论层面为主导,统领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层面,四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而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不断强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感染熏陶他们,培养他们形成正确健康的婚恋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懂得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学会抵制各种不良流行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的侵蚀。

要提倡五种教育观念:一是道德教育。婚恋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还意味着责任与义务。婚恋双方不仅要求相互信任、忠诚,还要求互相帮助、负责。只有真正在思想和行为上深刻体会到责任与义务的重要性,才能在婚姻和家庭的发展过程中,达到个人、家庭、社会利益的一致性;二是择偶教育。择偶不仅要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到婚姻的长久性、价值观的一致性以及婚姻应尽的义务与责任。要引导大学生对于未来婚姻对象进行理智选择,认真考虑对家庭、对未来有利的因素,不要盲目地向“钱”看,向“权”看,不要把外貌看做评价一个人的标准,要注重内涵,摒弃在择偶标准上利益化、功利化的观念;三是性的教育。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对大学生开展性健康教育,从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通过设置独特课程、开设两性讲座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科学的性知识、性心理、性法制教育,在性德育、性智育、性体育、性美育等方面全面发展。特别是不能忽略了性德育这方面的教育,要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性道德和性价值观念,正确看待两性之间的交往;四是心理教育。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做好大学生婚恋以及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多开展一些社团或团体辅导活动,让他们学会合理地宣泄心中的感情,懂得调节自己的情绪,提高心理素质,正确科学地对待婚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矛盾。切不要因为失恋而失德;五是价值观教育。德育工作者应引导大学生自主选择价值取向,实现人们在道德价值上的自主、提升和超越,培养自身的道德品质。要把婚姻和家庭看成是生命价值、个人价值、家庭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体的一种实现。

2.以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为基础,丰富大学生德育课程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德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针对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他们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不是把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仅作为思想品德课程的一个章节,蜻蜓点水似地带过。而是教育者要解放思想,在大学生婚恋问题上用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道德观来指引学生,培育他们自觉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看待婚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认清其在婚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其应承担的责任,增强在婚恋观中的道德和责任意识。要把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始终贯穿于德育课程当中。可以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设置一系列有关其婚恋观念和行为的课程,或者把性健康知识、性伦理知识与婚恋道德有效地结合起来,共同纳入德育课程体系中。

3.以婚恋观教育为依托,不断创新学校德育方法

我国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合乎社会主义要求的建设人才,核心在于对学生的人格素质、思想品德的培养。但是,由于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不强,理论灌输的方式也让大学生对德育教育产生了一定的质疑,难以完成将德育内部情感认知转化为外部行为的过程。这就迫切需要德育工作者在对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中不断总结新经验、新做法,探索加强和改进新途径和新方法,使学校德育工作不断渗透深入发展,以达到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的要求。

首先,学校要学会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抢占网络阵地。通过综合措施管理网络,创造安全的网络环境。借助于网络的广泛影响力,向学生开展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思想教育,以高尚的道德价值观影响当代大学生。可以开设有关婚恋及性方面知识的网站,并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讨论,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婚恋知识,提高教育的效果。

其次,发挥心理咨询疏导功能,开展各种专家讲座、心理报告等,人性化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站在平等的立场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并且要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他们婚恋方面的实际问题。

再次,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通过道德实践,追求道德、理想、人格的自我发展,学会抵制不良思想文化的腐蚀和侵害,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要鼓励学生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激发道德情感,形成正确健康的道德观念,养成规范的道德行为习惯,在生活中和学习中严格地要求自己。

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教育是主要力量,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重要引导。因此,学校、社会、家庭要形成教育合力,不断推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尽管大学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有专门的章节针对婚恋观教育,但是缺乏针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德育教学内容。目前,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针对性不强,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式单调,覆盖范围有限,这就迫切需要德育工作者在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中不断探索创新,加大德育力度,拓展教育的空间,使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符合时代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陈小琼,崔小路.大学生婚恋观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1).

[2]董晓璐.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思考[J].茂名学院学报,2006,(4).

[3]韩广梅.广西高校女大学生婚恋价值取向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4,(9).

[4]胡松年,程海云.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及教育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9,(1).

大学生德育问题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生 职业道德 问题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ethics question

作者简介:姓名:王 畅 性别:女 出生:1977。8 单位:鞍山师范学院高职院 职称:讲师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道德素质是大学生必备素质之一。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专业分工越细,对职业道德的要求也越高。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的职业综合应用人才为基本任务,以人们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培养为本位,因此,要求其学生不仅要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职业道德教育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亦应看到,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还远远滞后于高职院校的发展,滞后于社会的需求,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职业道德教育地位偏低,严重影响教育成效

重智育轻德育,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德育中又片面注重政治教育而忽视道德品质教育,忽视良好人格的培养。在高职院校中,有不少人(包括学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把职业道德教育看作是软标准,看作是可有可无的形式,职业道德教育意识淡薄,导致许多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被严重忽略,表现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注重的多是知识和技能,缺少应有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在对学生价值引导和价值评价时,更多地强调学业水平和应用能力,很少有对学生专业思想、专业信念、职业责任感与敬业精神的培养与评价。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中没有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和学时安排,没有职业道德教育必要的经费投入、师资配备和基本的物质技术手段,没有职业道德教育的规格要求和考核标准等。在这种情况下,职业道德教育必然是盲目的和随意的,甚至有些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处于严重缺失状态。

二、职业道德教育目标模糊,缺乏计划性

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围绕着某种教育目标展开的。教育目标支配、调节、控制着整个教育过程,具有导向、选择、激励、协调和标准的作用。因此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影响着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制约着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育内容等多个方面。职业道德教育是大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很多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目标比较笼统模糊,没有围绕行业的特点提出具体的要求和行为准则,也缺乏明确的教育计划。在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中更多是根据某个授课教师的主观判断,跟着感觉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的设定。这不但起不到对职业道德教育指引方向的作用,反而容易使职业道德教育走入误区。

三、职业道德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建立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实际上不仅仅是高等学校内部的问题,而是涉及各行各业和整个社会的大问题,需要我们的政府主管部门在宏观的层面上制定政策、统筹管理、协调发展。目前,中央和各地方政府都对职业道德建设予以高度重视,将它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具体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方面仍存在不足,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与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和劳动保障制度、行业准入制度尚未很好地协调起来,造成了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不够完善,与企业和社会的要求有脱节的现象。

四、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缺乏时代性和专业性

近年来,高职院校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学生需要,陆续进行了课程改革,使得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形式发生较大改观,教学效果明显增强。但在一些具体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

总之,高职生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对个人就业、企业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充分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方法,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为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创造一定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