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商业模式涉及的基本问题大全11篇

时间:2023-09-21 09:49:02

商业模式涉及的基本问题

商业模式涉及的基本问题篇(1)

一、商业WiFi概述

WiFi行业是指涉及到WiFi信号的生成、分享、接收和使用行业,传统的WiFi行业包括两类主要的主体,第一类是在网络接入层提供公共WiFi服务的电信运营商,如中国移动通信;第二类即在设备侧提供WiFi接入的设备厂商。时至今日,传统WiFi行业发生了商业化的趋势,即本文所讲的商业WiFi行业,涉及的主体主要有硬件设备提供商、软件服务提供商、基础电信运营商、WiFi运营商、商户和用户。本文定义的WiFi运营商,即是在网络接入层,区别于基础电信运营商的,专注于WiFi网络运营的企业。

二、中国商业WiFi的商业模式分析

作为WiFi市场的新兴领域,目前商业WiFi市场整体仍处于初级阶段。据艾瑞咨询统计,2014年中国商业WiFi市场规模为3.6亿元,同比增长147.1%。2015年,WiFi热点迅猛增长,并且政府参与建设,但大部分运营商公司都在通过扩大热点覆盖来抢夺用户抢占市场,清晰、成熟的商业模式还在探索阶段。现将行业内存在的经营模式总结归纳为流量价值模式、商家服务模式及业务扩展模式三种模式。

(一)流量价值模式

WiFi运营商向商户提供免费的路由设备及WiFi网络铺设换取WiFi的运营权,以广告等形式进行变现,与商户以利润分成方式合作。此模式以流量经营为核心,代表企业如迈外迪。上海迈外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进入商用WiFi领域并以免费硬件+广告服务模式运营的公司,通过部署合作商户内部WiFi获得其WiFi运营权,以登录页静态广告和登录后Flash广告获取收入,代表了多数WiFi运营商目前主要的盈利模式。

(二)商家服务模式

WiFi运营商通过为商户提供成熟的商业WiFi解决方案,以自身WiFi网络为平台,根据商户的需求为商户提供基于无线网络的增值服务和应用。这类运营商运营商所提供的服务皆是以商家为核心,提供硬件布网服务,和更多增值服务,如基于WiFi环境的商户管理服务,或集成商家主页,让用户直接进入商家服务系统。商户利用树熊自身研发的Cloud-OS智能WiFi平台,可以享受树熊提供的WiFi认证、管理和营销功能。此外,树熊还引入第三方开发者在平台上开发软件产品,商家和用户可选择下载平台上的第三方应用。

(三)业务拓展模式

WiFi运营商将WiFi和自有业务相结合,自建商业WiFi网络体系,基于自身O2O业务的发展,利用线上线下做推广互动,为商户提供免费或付费的WiFi解决方案。而且当热点铺设达到一定的规模后,以收集的大数据为自身业务提供更多参考。代表企业如百米生活、中互联。百米生活是商业WiFi与本地生活服务电商平台的探索结合,其做法是为商家免费搭建无线网络,利用LBS技术在打造的地区电子商务平台上集中展示用户位置周围的所有相关服务资源,包括衣食住行、娱乐、生活服务等,而且还提供区域物流配送,代购等个性化服务,实现线上与线下的精准对接。

三、商业WiFi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WiFi运营商构架的网络稳定性及安全性差

2015年央视3.15晚会敲响了网络安全的警钟。目前WiFi安全问题大致分两种,一种是不法分子直接铺设WiFi热点,用户连接之后,用户的数据信息被盗取,严重威胁用户的信息及财产安全。另一种是用户使用正规WiFi 服务提供商的热点而遭遇黑客攻击,他们会对用户信息进行监听抓取甚至篡改等。这些被频繁报道的WiFi安全事件涉及到用户的信息安全和支付安全,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二)运营商的前期投入与后续运营成本较高

商业WiFi运营商在前期的热点架设需要极大的资金投入,另外,商户安装的硬件设备也需要后续的维护成本,因此前期的热点铺设成本加上后期持续的维护成本会让公司面临极大的资金压力。大成本投入所带来的风险限制运营商发展。

(三)WiFi运营商盲目进入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

市场上商业WiFi产品基本都有认证、广告营销、数据收集等服务,而且基本盈利模式都是免费网络外加增值服务,可替代性较高且难以留住固定用户群。现下各大互联网巨头纷纷投资WiFi行业,众多WiFi运营商和同质化的产品服务就如同用户仅仅把WiFi当做联网方式的传统思维方式一样,需要改进和创新,否则盈利只是短期的,随着行业前进他们终将会被挤出。

(四)行业标准不统一,管理混乱

在WiFi行业蓬勃发展的后背,是进入门槛低、管理无序甚至混乱的状态。目前整个商业WiFi行业缺少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行为规范,而且是否需要牌照资质才能以WiFi形式接入网络具有潜在政策问题。这个新兴行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WiFi涉及数据安全、用户隐私、商业环境等问题,还需要不断的探索。

四、建议解决方案

(一)运营商和用户共同重视安全问题

对于WiFi网络安全问题的解决,主要考虑两点:其一是WiFi网络运营商的角度考虑网络接入认证问题,其二是对于用户的使用习惯。单一环节的网络接入认证依然存在风险,从云端、设备和智能终端整个链条上来进行认证才会比较安全。对于个人而言,要养成使用WiFi的良好习惯,谨慎使用免费WiFi和不需要验证密码的公共WiFi。

(二)集中优势资源,定位主营业务,从扩张用户规模向精细化运营转变

在行业的发展初期,运营商通过抢占更多的用户来占有市场,但近年来大数据服务、O2O应用逐渐兴起,由于它们都涉及到WiFi产业生态环境的构建、营销和维护,也就与整个WiFi产业链相关联,那么这条产业链上势必存在极多的“细节”有待开发,因此运营商的最佳做法是利用有限的优势资源,缩小业务范围,加大业务纵向延伸度而不是广泛涉猎整个产业链。

商业模式涉及的基本问题篇(2)

目前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都采取能力模块的设置方式,包括基本素质能力(以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必修课程为主)、职业基础能力模块(围绕着以英语为本位的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展开的课程)、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英语+商务知识类的课程,如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翻译等)、职业综合能力模块(一些综合的实训类课程,如商务模拟谈判,进出口报关业务等)。这种课程设置方式的共同点就是将英语知识技能和商务知识技能笼统地糅合在一起,课程内容既缺乏与区域经济对接的区域特色,也缺乏与产业或行业对接的行业特色,结果便是高校间相互借鉴,开设的课程及其内容基本雷同。而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因为缺少行业特色而没有就业竞争优势,毕业生零散分布于各行各业的涉外企业,没能形成学院人才培养的品牌效应,也不利于形成毕业生对后续人才培养的正面反拨效应。因此,面向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的协同育人模式势在必行。

(二)普遍重英语轻商务,实践教学缺乏

许多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多数都是从英语教学转向而来。而商务类的专业教师则又多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缺乏实践经验。真正由行业一线专家教授的课程非常之少。这导致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较好,商务理论学习尚可,但商务实践则较难满足需求。有调查研究表明:“企业对高职商务英语人才的价值需求取向比较地集中于丰富的商务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商务技能,然后是英语应用技能,而不是很深厚的英语语言功底。而目前高职院校中培养出来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商务知识和技能方面还远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因此,采取校企、校地的协同育人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

(三)课程设置未能与时俱进,对接现代涉外服务业的最新需求

传统外贸模式在广东转型升级的挑战下,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逐渐完善,逐渐转型为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外贸新模式。目前至少有60%左右的涉外企业是采用网上外贸的平成整个外贸流程,如阿里巴巴国际站、亚马逊、速卖通、兰亭集势、敦煌网等。因此,使用网上外贸平台,完成从寻找客户(或是客户找上门)、产品推广(或是回复客户询盘)、将询盘转化为订单、跟进订单、完成订单、到售后服务整个外贸流程的人才需求则成为所有涉外企业(跨境电子商务产业)的共同新需求。然而,目前广东省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只有为数不多的高职院校能够意识到这种新需求,并在课程中增设了网上外贸实务、跨境电子商务、网上外贸项目等相关课程的教学。而开设了这些相关课程的学校中,能够很好用有效科学的课程实施方式,切实培养学生跨境电商所需的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则更是屈指可数了。因此,构建和实施面向区域的校企、校地的协同育人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困境。

二、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协同育人模式内涵

(一)协同育人模式的思路

1.以培养花都区域经济涉外产业的急需人才为重点

我院所在区域花都区也呈现出十分健康良性的外贸发展趋势,据海关统计,2013年花都区外贸进出口总值333.7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202.7亿元人民币,增长13.4%;进口131亿元人民币,下降23.5%;贸易顺差为11.6亿美元,较2012年的1.2亿美元增加10.4亿美元。2013年,花都进出口总值呈现逐季向好趋势,数据显示,第一季度进出口值10.3亿美元,第二季度13.4亿美元,第三季度14.4亿美元,第四季度15.7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12月进出口值更攀升至2012年10月以来月度高位,当月进出口值5.5亿美元,大幅增长27.7%;其中进口2.1亿美元,大幅增长1.1倍,出口3.4亿美元,再度刷新2012年12月3.3亿美元的月度历史高位,增长1.9%。去年花都对主要出口市场均保持良好增长,加工贸易进口逆势小幅增长。外商投资企业为最大的经济主体,私营企业进出口增长逾2成。箱包最为花都区的支柱产业之一是最大的出口商品,大幅增长3成。家具、摩托车和鞋类出口增势良好。花都区经济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这给我院商务英语人才培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契机,通过该协同育人模式可以更好地服务花都区的经济发展,实现涉外企业、行业、政府和学校四方共同发展的良性局面,真正打造现代化的高职教育。

2.促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大多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如阿里巴巴国际站、速卖通、亚马逊、兰亭集势等)进行涉外贸易工作。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服务越来越周到,借助电子商务联盟创业也越来越容易。以电子商务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充分利用花都电子商务商会丰富的涉外

企业资源花都电子商务商会作为汇聚电子商务行业各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如阿里巴巴公司,与花都地区涉外贸易公司有着广泛的联系。事实上,有不少使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涉外企业本身就是电子商务商会的会员企业。因此,利用花都电子商务可以充分了解涉外企业的人才需求,并能有效组织这些公司进行人才的招聘、培训工作。利用其丰富的企业资源,可以促进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更加切合就业市场的需求。

(二)协同育人模式的发展目标

1.通过与花都电子商务商会合作

建立专门培训面向花都地区涉外企业人才需求的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基地: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外贸人才协同育人联盟。学生经基于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外贸综合素质的培训、认证,将成为跨境电子商务业界一致认可的人才,应聘时优先挑选或在该育人联盟培训实践之后直接聘用。

2.建立起科学、规范的运作方式

在同类院校同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起到示范作用,并带动更多院校学生(尤其是在花都区的高校)参与本育人联盟,实现校校协同创新,提升该育人联盟的品牌效应。

(三)协同育人模式的体制创新

1.创新人才实践的培训机制

过去学生的实践缺乏统一的培训、监管和评估。各实习单位的指导水平参差不齐,实习的内容和实习效果的评估均无法形成科学有效的机制,导致很多时候容易变成“放羊式实习”,本文所构建的育人模式将按照跨境电子商务业界的统一标准对学生进行实习培训指导,按照统一的认证标准对学生进行能力测评和评估,并最终按照同意的准入制度给学生提供就业机会,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水平。

2.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

由过去的学校评价或学校与企业共同评价改革为第三方(由电子商务商会)认证,使得评价工作更为客观、规范,同时具有推广性,该评价体系可以推广到以培养跨境电子商务涉外人才的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当中。

3.创新顶岗实习管理模式

实行2+0.5+0.5模式,即两年时间在校学习,半年时间统一安排到协同育人联盟培训实践,半年时间顶岗实习。这一方面加强了学校对学生实习的管理;另一方面使接受学生实习的单位(电子商务商会的会员企业)能更有计划地安排学生的实践;同时,学生可获得更为规范的、符合业界标准的实践指导,实现校、企、学生三方共赢。

三、面向区域发展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协同育人模式的具体实施

根据上述协同育人模式的内涵,我院在实践中按照下述重大协同任务,逐步推进该协同育人模式的发展,逐步形成依托区域经济发展,立足涉外企业商务人才共同核心需求(即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使用),协同花都区电子商务商会的相关会员企业的特色协同育人联盟,大大提高了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逐步形成具有借鉴性和推广性的可持续协同育人模式。

(一)协同育人联盟的顶层设计

在组建协同育人联盟之前,需要有充分的调研,并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宏观的顶层设计,包括育人联盟的组建方式、培育过程、机制体制改革的整体设计、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等。这一阶段的重大协同任务如下:

1.采集花都涉外

企业涉外商务人才需求通过获得花都区政府的支持,依托花都区三大支柱产业的行业协会/商会,分别为广东省皮具行业协会、广州花都(国际)珠宝商会等行业协会和花都电子商务商会,通过座谈、问卷(网上问卷)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形式,获得对花都区涉外企业(以皮革、珠宝、汽配的涉外企业为主)在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中,对涉外商务人才在专业核心素养和职业核心素养上以及数量的具体需求,形成花都区涉外企业涉外人才需求信息统计分析报告,并逐步建立人才需求信息平台,实现人才需求的及时更新和数据化。该人才需求信息平台可以与其他高职院校以及借助第三方信息平台(如麦可思)协同共建,逐步从花都区的涉外商务人才需求辐射到整个广州市甚至是广东省,实现数据的共享和逐步完善。

2.协同育人联盟组织结构的构建

在市场调研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与花都电子商务商会建立核心协同单位关系。花都电子商务商会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为其会员单位输送所需人才。因此,由于与学院有共同的利益需求点,协同双方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互补,互利互惠,这是协同育人联盟的基础所在。同时,成立协同育人联盟委员会,下设协同育人联盟项目开发部、项目执行部、项目评估认证部、人才输送部和创业孵化基地。各个部分各尽其职,有序合作,共同促进协同与人联盟的可持续发展。

3.开发协同育人联盟人才培训标准

由协同育人联盟项目开发部负责整个人才培训的标准研制,基于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对涉外企业涉外商务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分解完成主要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形成协同育人联盟的人才标准,包括其专业核心素养标准和职业核心素养标准。再由项目执行部制定具体的协同育人培训方案,形成切实可行的培训纲领。协同育人联盟的人才培训标准每年需要根据现代涉外服务行业的最新发展需求做相应的调整。

(二)协同育人联盟标准的执行

1.开展协同育人联盟精准化培训

在协同育人模式下,在第五学期,将会通过面试选拔的形式,选择一批优秀的学生进入协同育人联盟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标准化培训。随着协同育人联盟的不断发展,可以接受更多的学生进行培训。还可以同时发挥校校协同、校企协同、校行协同的优势,让更多学校参与到该协同育人联盟中,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标准化的培训。培训以模块、项目化开展,覆盖从事涉外商务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标准。由学院骨干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制定培训内容,开发系列培训教材,有企业讲师以“学徒制”的形式开展培训,实现做中学,半工半读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

2.协同育人联盟人才能力认证

在培训结束后,将按照协同育人联盟各协同单位共同开发的涉外企业涉外商务人才考评体系对培训的学生进行能力评估和认证。该能力考核体系包括专业核心素养和职业核心素养,既考核学生胜任涉外商务岗位的当前的能力匹配度,同时注重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如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协同与人联盟的职业能力的开发和认证,实现了职业能力的系统化和标准化,以及对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估的客观化和职业化。根据所培训学生的能力认证结果,不断完善培训方案和培训方法。同时,根据现代涉外服务业对职业能力的新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协同育人联盟人才输送和体制创新

1.推荐就业或资助创业完成

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认证之后,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证明其职业能力达到的综合水平。该职业资格等级准入体系是由协同企业共同开发认可的,因此在业界可以逐渐形成一定的权威。协同育人联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如联合协同企业单位举行专场招聘会,进行双向选择,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学生亦可持相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自主选择就业。同时,对于一些有创业能力的学生,可以组成团队,完成创业项目书,如获得协同企业的认可,可以资助其创业,实现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2.积极破解协同育人联盟体制

机制上的障碍和困难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和制约职业教育协同育人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归根到底要不断破解协同育人过程中体制机制上的障碍,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以解决各种体制机制上长期存在的问题。如加强与区域政府的联系沟通,更好发挥政府在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中的作用;同时,改善高效管理体制问题,提高高校办学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就业市场灵敏度。此外,努力推进制度与法律法规的建设。最后,还应大力推进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等。

商业模式涉及的基本问题篇(3)

二、培训目标

提高所有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老师的基本能力,使其能够完全胜任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及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为达到培训目标,教师需要接受培训,提升自身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方法及技能。

(1)课堂教学能力

首先,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师自身需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商务英语专业理论和熟练的商务英语实际操作技能,可以娴熟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使其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使其教学效果良好。

(2)课题研究能力

以涉外商务工作岗位能力需求为基础,构建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积极探索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具备较高的科研课题研究能力。

(3)实践指导能力

商务英语专业课堂基础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可以解决学生在商务英语专业相关的实战经验中存在的困惑与问题,并能鼓励其学生考取商务英语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4)从事实践经验

了解商务贸易的运作方式,可以用英语流利开展国际经济交流,其中包括商业谈判、市场调查、国际型的大型进出口业务的开展和参与各项经济交流会议等工作的技能,可以熟练运用现代办公设备解决问题,指导学生开展相关实践活动。

三、培训方式:行业实践、课题研究、自学自修、教学反思、合作交流

高职商务英语教师的校本培训应采取多元化培训模式以提高培训效率。

(1)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指通过对教学过程、教学技术、教学理念和教学结果进行反思,使教学方法结构化和序列化,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为做到教学反思,应从个人和集体两角度开展。从个人角度而言,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需在教学结束之后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通过教学后记、论文、课题等方式挖掘教学潜能,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集体反思主要通过教研室活动对教研组成员的教学实践的方法、策略、模式进行讨论和检查,帮助专业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技巧,这种反思是集体智慧、是集体经验的的结晶,具有更大的能量。商务英语教师校本培训可以鼓励老师们每周开展一次教学反思的业务学习,开放商务英语教学公开课,通过邀请行业专家和同行听课、评课、现场讨论或教师本人撰写反思日记等方法开展教学反思,深入思考,总结经验,提高商务英语教学水平。商务英语教师的教学反思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与合作。首先,要加强与公共英语教研组合作,通过向英语教师学习、请外籍教师培训口语、观摩优秀英语教师的公开课等方法提高英语语言能力和教学技巧;其次,要加强与兄弟学校合作,开展商务英语教学观摩课和商务英语教学研讨会,群策群力,共同进步。

(2)行业实践

由于高职商务英语具有实用性、实际性等特点,又因其对实践性经验要求极高,故该专业建设需坚持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际教学相结合。高职院校应科学有计划地安排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到海关、外企,开展涉外经济业务的进出口公司等单位体验和学习,使其自身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知识有一个扎实和全新的了解,以此来提高自身对于涉外经济的社会现况的全面认识。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充分学习国内涉外经济交易的企业的运行现况及趋势,和各企业的运行模式、企业行政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建设模式,通过有针对性地修改课程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培养出高素质的商务英语复合式人才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

(3)学习进修

从学校角度出发,应积极鼓励商业英语教师提高自身学历,同时增设教师参与由政府开展的培训活动的机会,学习并提高自身与课程相关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商务英语教师应该要探索自我专业发展能力,真正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首先,鼓励商务英语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拟定出个人自学计划,学习国内外成功的商务英语教学经验,提高专业技能,向商务英语教学的专业精深层次发展。其次,鼓励商务英语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考取能真正提高商务技能的职业资格证,如国际商务师、报关证、外贸业务员证、跟单员证等职业资格证书,成长为复合双师型教师。

(4)课题研究

高职商务英语教师的课题研究应源于教学生活实际,解决教学实际的问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题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领域。第一是对涉外商务活动的相关的行业、市场和就业等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全面系统地了解整个行业和主要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对该专业的就业趋势和就业要求有更全面的了解。根据行业最新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修订,保证培养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地适应市场的需要,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第二是解决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与疑惑。随着社会发展、教改的发展和实际教学对象的变化,专业教师会面临许多的新问题,有些经验能够借鉴,而有些问题并没有系统的、完善的经验供参考,为了解决这些制约教师发展成长的问题,就要有目的地进行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校本培训的深化,是对已有实践的反思和提炼,又是对未来发展的预测和把握;是对教育现象的分析和提升,又是对教育本质的探究和概括。开展课题研究有利于促使商务英语教师进行理论学习,把握涉外商务活动的趋势与需求,掌握高职教育理论发展和应用,提升专业水平,促使教师向“研究型”乃至“专家型”教师转化。

四、培训管理:以人为本、激励性导向、综合性评价

建立健全全面的校本培训方案,通过奖惩分明的制度、有效的管理方案来确保校本培训有效开展,让学校可以培育出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高职商务英语教师校本培训的管理评价应该是积极的、民主的、有益于教学和教师发展的。首先,以人为本,营造支持性环境。学校领导相关部门以积极的态度支持受训教师深入开展课堂教学与教研课题活动,鼓励帮助商务英语教师克服困难,推进商务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重视激励性导向。管理者应善于针对每一位教师的特点为其创设最佳的培养模式,并关注、尊重、肯定和鼓励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获得的优良成绩,提升骨干教师的团队建设与领导作用,给予成绩突出者表扬和奖励。最后,进行综合性评价。建立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自评与互评同时开展的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使受训教师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教学,提高校本培训的水平和质量。

商业模式涉及的基本问题篇(4)

一、现状分析

实践教学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实践教学开展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各涉外商务专业(如商务英语专业、翻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会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涉外文秘专业、国际旅游专业)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发挥巨大作用。因此,研究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现阶段很多高校的经贸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集中在《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商务》及《国际结算》等专业必修课中,并不能体现出国经贸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刘丽、褚法政,2010)。总体上看,以经贸专业为代表的各涉外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还不是很完善,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实践性教学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大纲制定不够科学,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不够具体,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实践教学的组织方式、训练程序不当,实践教学设置应用性不强等。本文拟就涉外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二、涉外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理念

1.培养应用能力是涉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落脚点。除了一定的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外,涉外商务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落脚点应该是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解决工作实际问题能力的涉外商务专业人才。具备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但却无应用能力,这不是应用型本科涉外商务专业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办学立足点,因此,一定要强化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2.实践教学目标的构建要以培育学生“自我发展力”为终极目标。我们认为,大学教育教学的目的是锻造学生的“自我发展力”,这种自我发展力由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要素组成。而自我发展力的核心是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非适应能力。创新源于实践,实践教学是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及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为此,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以创造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林雪燕,2011)。实践教学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力”形成的平台,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专业实习、课程实训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环节来实现的。

3.“校企交互”共同确立学生的能力目标并构建相应的实践教学模式。要培养符合学生在涉外企业就业及在涉外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单靠学校力量可能不行,因此,迫切需要涉外企业的积极参与,由学校和涉外企业共同探讨需要培养哪些能力?只有根据学校与企业共同确立的涉外商务专业学生所必需具备的能力目标,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实践环节、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等等,才可能培养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就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实现涉外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涉外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各涉外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尤其是各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与应用能力的目标要求,与企业共同设计与涉外商务专业(商务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涉外文秘、翻译等)办学定位相一致的实践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我校各涉外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由三部分构成,即“校内分段仿真,校外拓展递进”分专业实训、“跨专业交叉实训”和“决策性项目实训”。

(一)“校内分段仿真,校外拓展递进”主要包括:(1)单项课堂仿真实训。通过营造模拟情景、设置案例等形式,将实训引入课堂。在学校创设仿真商务环境,利用真实的材料、案例对学生进行实训,该阶段的实训主要是根据各应用型专业的课程如《商务翻译》、《跨文化商务沟通》、《外贸洽谈》、《国际贸易实务》、《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税收》、《会计电算化》、《审计》等开设的随课分散实训。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货物出口报盘、国际贸易案例分析、出口退税操作流程、外贸实务单证的制作等单项实训;《会计电算化》课程中针对工资子系统、固定资产子系统、总账子系统等进行的单项实训;《跨文化商务沟通》课程中的跨国公司外派失败的文化因素分析、跨文化沟通非语言障碍剖析、跨文化团队管理等单项实训。这些实训都需要体现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计划中,可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注意前后的连贯性,边讲边练,讲练结合。(2)岗位能力实训。即在专业技能教学过程中,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根据岗位技能和课程的特点,适时地将某一岗位的实践信息进行传授。这一阶段的实训主要通过对一些专业主干课程的整合而设置的针对某一基本岗位进行的实训,如商务助理岗位实训、出纳岗位实训、外贸单证员岗位实训、企业报关员岗位实训、涉外企业办公室秘书岗位实训、商务口译岗位实训、电子商务专员岗位实训、市场开拓业务员岗位实训等。(3)综合实训。综合实训包括分课综合实训与毕业前的专业综合实训两部分。分课综合实训是对某一专业主干课程结束后进行的系统实训。如会计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基础会计》课程结束后进行的单门课程的系统实训;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结束后对有助于提升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能力的各个环节包括进出口流程、出口退税、外贸函电、外贸单证、信用证、外贸保险、国际货运等进行的单门课程的系统实训。而专业综合实训是在某一专业学生全部课程结束之后进行的一次专业综合实训。如会计专业的综合实训,其内容涵盖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等课程的综合实训。当然,会计专业综合实训还应该包括财务与会计一体化综合业务实训、ERP沙盘对抗模拟实训等会计专业技能训练。(4)模拟实体公司进行综合实训。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模拟实体公司及相关部门机构,使学生的各项技能都得到训练和提升。例如,学校建立了商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生在实验中心可以模拟完成进出口业务公司的整套业务流程。(5)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将校内仿真实训拓展延伸至校外,主要设置了认知实践、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校外实习的有效形式。这些校外实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地说,认知实践树立了学生对本专业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获得对自己专业的感性认识;社会调查锻炼了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内容涵盖了几乎所有的专业课内容。为了保证校外专业实习的质量,我们聘请了企业相关人员担任实习导师,全程督导学生的实习过程,保障实习效果。通过校外实习,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提供真实情境下的技能演练机会,实现技能运用的“零距离”。

(二)跨专业交叉综合实训。根据我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开发出具有特色的跨专业交叉综合实训项目。即在同一情景下,利用“嵌入式”实践周,组织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结合各自的专业知识,开展不同角度的实践活动,促进专业实训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例如,“外贸谈判项目”,可以由翻译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汉语言文学(涉外秘书)专业学生在同一实训背景下共同完成模拟商务谈判、模拟翻译、模拟涉外秘书为一体的跨专业交叉实训教学模式,即4人一组:分别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扮演中方业务经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扮演外商代表、翻译专业学生扮演翻译人员、涉外秘书专业学生扮演涉外谈判秘书。又如,“产品会”项目实训,产品会方案策划由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担任,会主持由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或涉外文管专业学生)担任,礼仪人员由涉外礼仪专业学生负责完成,产品介绍由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完成,现场签约仪式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完成,口译由翻译专业学生担任,宣传海报由涉外文管专业学生担任,展架布置由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担任。上述例举的实训项目可以由多个专业的多名学生来共同完成。只要老师精心设计实训项目,通过这种多专业交叉实训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

(三)商务项目设计实训。外经贸专业引入商务项目设计理念,实现文科教学工程化。商务项目设计是针对专业主干课程的深度开发与提高,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意识、知识转化意识的重要环节。在商务项目设计中,学生可以提高决策水平,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我们可以开设进出口业务项目设计、证券投资项目设计、银行信贷项目设计、理财规划项目设计等等。以进出口业务项目设计为例,通过让学生对某一产品的出口贸易进行宏观、中观、微观基本面的可行性综合分析,在进行一系列技术指标的观察研判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分析,作出一份逻辑清晰、数据翔实、客观审慎的策划分析报告。项目设计是实践教学的最高形式,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

四、结语

近年来,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即由“校内分段仿真,校外拓展递进的分专业实训”、“跨专业交叉实训”和“决策性项目实训”组成的实践教学模式应用于本科涉外商务专业学生培养的实践教学,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落到了实处,从而解决了学生单一课程或单一途径实践的片面性。这一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对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由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要素组成“自我发展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商业模式涉及的基本问题篇(5)

有时候,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判断一个商业模式的是否具有可行性。很多创业者说,他们有很好的商业模式,而且是可以实施的。当你看到商业计划书的时候,只不过是一个商业创意。创业者常常会把商业创意误认为是商业模式。而商业创意主要是针对市场或买方效用的一个新思路,即企业对买方或者潜在客户提供怎么样的前所未有的价值。它是基于市场运作层面的,可以包含很多奇思妙想,但是效果如何,企业能否从中获得持续利益是不确定的。而商业模式,则反映了该项业务为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及相关的设计。一个好的商业模式肯定是具有创意的,但没有经过设计的商业创意并不是商业计划。好的商业必然是企业战略的核心部分,它的创新也意味着整个企业的变革,也将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盈利能力。

开创蓝海的商业模式

蓝海战略专家认为,蓝海战略是基于买方(顾客最大效用)效用,推出战略定价(持续盈利能力成本保证),到目标成本,再到促进接受,使得这个战略能够有效地执行。这就是蓝海的战略模式。

蓝海业务必须满足的4个主张:

1、价值主张:即,买方的效用,涉及到你的商品或者服务能够为顾客和买方大众提供怎样前所未有的价值。给予客户是惊喜价值,即最大化价值!

2、价格主张:即战略定价。当你有了顾客需求,你如何抓住市场,尤其是大众市场;你采取什么样的一个定价才能抓住这个市场的主体。

3、成本主张:从狭义的商业模式分析,当企业满足了前面两个条件,企业能否有一个持续的模式赚钱?还是企业仅仅是服务了买方的大众市场,自己却入不敷出?这个问题就涉及到总目标成本与利润之间的关系。这也决定了你的企业在市场是否具有持续的盈利能力?

4、流程及人员主张,涉及到战略执行。蓝海战略的整体就是协调价值、价格、人员、流程的系统工程。如果企业成功实施了蓝海战略的前三项主张,那么企业就具有了成功设计了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的实施、执行,最后的落地生根都是需要我们考虑到流程以及人员的主张。

商业模式涉及的基本问题篇(6)

2.B2C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趋势。电子商务企业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其发展也进入到了中级阶段,受到商业模式模糊、资金不足、物流配送迟缓及外部政策等风险的影响,竞争力低弱的B2C电子商务企业将被淘汰。随着风险投资不断进入B2C领域,B2C行业显然已经进入了资本市场主导发展的阶段。由于B2C和C2C购物方式已经成为年轻消费群体的首选,网络购物的人群不断壮大,各种问题如C2C中交易欺诈、商品质量问题等也接踵而至,造成信誉缺失。然而B2C却能保障支付安全、物流配送及时、退换货方便,收到网购者的信赖。

3.B2C电子商务企业的竞争。第一,商品价格竞争。处于市场经济大环境中,新兴企业及初中级产品一般都会通过降低商品价格来占领市场份额。此前,B2C电子商务企业正处于通过价格战来抢占市场份额的关键时期。第二,物流配送竞争。方便、快捷、高效的物流配送能够提升B2C电子商务企业的竞争力。目前,淘宝网等部分B2C电子商务企业采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的模式,而京东商城等部分企业自建物流配送。第三,售后服务竞争。企业服务平台通过文字和图品想消费者展示产品,造成商家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现象,所以,优质的售后服务是B2C电子商务企业的长期竞争重点。

二、教学贴近市场发展

1.电子商务教材的优化。电子商务教材的基础内容应该在电子商务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知识体系,从“四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和物流)出发阐述如何更高效地进行组织和管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组织电子商务教材。第一,阐述电子商务的“四流”及认证等要素和流程;第二,论述电子商务企业的运营和盈利模式,并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来分析;第三,论述电子善舞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第四,透彻讲解“四流”相关的电子商务网站的设立及运营;第五,解析电子商务企业的安全管理办法及所处政策环境。

2.明确电子商务教学目标。第一,基本规律的教学。教材要明确电子商务的特点、基本原理、分类、功能、约束条件、应用范围等;通过解析电子商务的运营体系和电子商务系统的组织结构,揭示电子商务的运营规律。通过国内外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状况及运营模式进行阐述,说明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把握电子商务的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及应用要点。第二,应用教育。教育内容包括模拟电子商务运营策略,在电子商务网站组间“四流”的技术和快速继承应用技术。第三,环境安全管理教育。电子商务运营环境及对其进行安全管理主要涉及三个方面,首先,信用管理方面,这主要涉及了企业微观管理及国家宏观层面的管理两部分;其次,安全管理方面,主要从技术安全层面出发,主要涉及交易、信息、支付及物流安全;最后,制度和法规方面,主要涉及了规范和约束参与电子商务运作的主要利益相关的制度、法律、许可证准入等。第四,典型电子商务案例教育。分析电子商务中旅行预订、网上支付、网上购物三个层面的交易案例,对财付通和支付宝、京东商城和淘宝商城等电子商务领头企业进行研究分析,体现教育的实践性。

商业模式涉及的基本问题篇(7)

商务英语专业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经贸事业的发展应运而生的。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国际贸易活动日益活跃,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从过去学术型和纯语言型的单一型人才转化为现在的专业技能和外语交际能力两方面都过硬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改革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的高职教育的传统模式,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体现且遵循高职教育特色及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但由于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还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撑,实践基础比较薄弱,教育改革还没有形成指导性示范标准,因而需要我们结合学校具体情况,探索适合实际情况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思路。

一、我国工学结合教育现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法最早出现在英国。美国职业协会《合作教育宣言》认为它是“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在国外较为广泛,比如:澳大利亚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和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俄罗斯的“教学生产联合体”、日本的“产学合作”等,是当今世界上较流行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在我国,“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的模式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半工半读,至今已形成了多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工学结合”模式,主要有:第一,订单式模式。针对市场需求,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第二,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即指在特定的技术实训中心,通过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第三,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间隔安排且技能训练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充分体现了校企共同育人的宗旨。第四,两段式预分配模式。第一阶段进行公共课程、职业理论课程、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突出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第二阶段是预分配阶段教学,针对职业岗位进行专业顶岗训练,校企双方派出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帮助。工学结合教育的基础是校企合作,但由于企业的合作热情不高,出现了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的不和谐现象,这给我国工学结合教育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困难。

二、商务英语专业工学结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方面。

目前,我们还缺乏对工学结合教育的配套规章制度。有关部门在对职业教育进行宏观管理时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学校、行业主管部门和生产单位组织等各方在这一教学模式中的各自责任范围,缺少培养适应现代企业要求的技术人才的政策环境。例如我们在订单式培养模式的运作过程中时常会因为配套制度不完善而出现管理上的问题。

(二)企业方面。

现行的一些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中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一方,对于学生的教育培养没有充分地发挥其作用,仅仅限于实习基地的提供、员工的培训及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兼任学校教师等。并没有根据企业对技术技能及人才的需求来进行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及学生实习实训的监督考核,使得学校的培养模式和企业的需求不能很好地结合,企业的合作热情受到冲击。另外,结合行业中职业能力要求和职业标准,以及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定位主要在中小型的涉外企事业单位、商贸公司,以及在商务背景下与语言服务有关的岗位。这类单位的规模一般不会很大,企业的规模和学生数量的矛盾也是制约工学结合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三)学校方面。

目前,大部分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是紧紧围绕教学大纲,按照书本内容进行“满堂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师生间的双向交流,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的培养。而且,教师没能切实地深入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及时了解掌握生产中的新技术、新技能及一些实践经验知识,并将其贯穿于专业课教学中,提高课堂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同时,换位思考不够,校企利益关系处理不好;没有树立以服务求发展的理念,服务项目开发太少;没有从主动接触与洽谈中发现校企之间的合作点,“社会网络”发掘不充分。

三、商务英语专业发展工学结合教育的建议

(一)建立工学结合制度保障体系。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重要环节就是实践教学,学生深入企业,顶岗实习,接受行业一线的训练,加强对专业岗位的认识及岗位技能的掌握。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活动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必须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如《学生实践管理条例》、《实践教学管理办法》等,明确规定学校和企业在实践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学生在企业实习培训时应遵守的制度,并依法加强对学生的保护工作。

(二)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建设。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突出特点就是职业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学以致用、学有所能。从人才培养的方向来看,课程的设置首先以企业需求为原则。职业教育的课程一定要与生产结构与经济发展变化相适应。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开阔思维,培养创新能力。要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坚持以技能为中心,专业课、文化课为技能课教学服务,加强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在实践教学中融入企业模式和企业文化,使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得到充分锻炼,掌握本专业涉及的相关岗位的基本技能。同时,开展产学研、产教结合的活动,使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有机结合,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应邀请企业资深专家及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参与,依据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及基本要求、学生的实际水平,开设必要的文化课和专业课,避免开设课程过多过深,针对性不强。同时,在选择教材方面,尽量选用根据地方产业编写的相关专业书籍。我们还可以和企业专家合作开发教材,将涉外企业典型的工作项目设计成课堂学习的工作任务,让学生在校内课堂学习过程中就能实现一定程度的“工学结合”。

(三)充分考虑校企的利益,努力实现“双赢”。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专业素质获得全面提高。对企业来说,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通过学生不断地学习与实践,逐步加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从而拥有一支崇尚企业文化、忠于职守、团结奋进、积极创新的人才队伍,这将是企业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制胜的“法宝”,实现了学校、企业双赢。

过去,我们一直把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局限于外贸企业单证员、业务员等,这使得企业规模和学生人数之间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已从过去的“单一型”外贸人才转向国际商务“复合型”人才。当今商务英语的内涵已涉及与商务有关的所有领域,不再局限于“外贸英语”的狭窄空间,而扩展为包括国际贸易、金融、文秘、商务管理、电子商务和跨文化交际等在内的完整的商务英语体系。我们应该拓宽思路,和多种类型的企业和机构开展广泛的合作,例如,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工学结合”途径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援助,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为各类涉外会展、外事活动、外商旅游观光、涉外企业商务活动提供英语翻译等,给企业带来便利,提高企业参与工学结合教学的积极性。另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和工业园区多家企业联合办学的方式,缓解学生数量与企业规模的矛盾。

(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我国现有商务英语的“双师型”师资多偏向于外贸方向,随着商务英语内涵的不断扩大,难以满足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校企双方应从提高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涉外企业创新能力的长远目标出发,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激励措施,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商务英语专业师资队伍。我们可以通过选送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到涉外企业挂职锻炼的方式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鼓励教师参加相关商务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鼓励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担任社会商务英语职业资格证书考官和企业培训老师,主持或参与涉外企业科研项目,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商务英语专业技术人才担任专职教师等。

(五)改革考核评价体系,积极推行“三证书”制度。

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突出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其标准是“学会做”。因此,传统的考核形式单一的笔试已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必须对考核评价体系进行改革,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校企双方的互赢互利。具体的做法可以是:①考试方式:以操作和口试为主,笔试为辅,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考核评价,突出对学生把握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测定。②考试成绩采取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确定。

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方案从一年级的通用英语系列课程、商务英语系列课程,到二年级的全英商务课程,最后到三年级在模拟或真实的国际商务环境下的实训与实习,英语课程实现三年不断线。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应积极推行“三证书”制度,即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既要取得学历证书,又要获得国际商务英语等级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对实践技能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的方向,但目前我们还面临着配套制度不完善等多种不利因素,我们必须协同政府、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搭建交流平台,使企业充分介入到学生的培养教育中,与学校共同努力,因地制宜,采取较合适的教学模式,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黎明.高职商务英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宁波大学学报,2009,(5):84-88.

商业模式涉及的基本问题篇(8)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Higher Vocational Business English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Based on Competency

HUANG Dongmei

(Culture and Tourism Department, Liuzhou City Vocational College, Liuzhou, Guangxi 545002)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s vocational business English professional materials are mixed, real-time and place are not flexible, business English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value.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develop based on the ability of business English-based curriculum to promote student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business English; school-based course; competency

随着我国涉外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对涉外商务领域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也发展迅速,学生市场需求旺盛。但是在专业发展过程,也逐渐出现了一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商务英语专业教材开发就出现了重复率大,专业定位不清晰,与市场和企业需求脱节等问题,如何根据各个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学校的师资水平,学生英语水平和学校本身拥有的资源,灵活处理教程,开发适合本校学生能力发展的商务英语校本课程,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

1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材开发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各大出版社根据高职院校教育需求出版了大量的商务英语相关教程。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各院校专业教师发现各个教程良莠并存,针对性和应用型都与理想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定位模糊不清。目前商务英语专业在大学本科阶段和高职阶段都有开设,本科办学已经比较成熟了,但高职办学由于存在一拥而上的问题,导致出版社对高职高专商务英语学生应具有的能力素质缺乏深入实际的研究,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相关教材编写依据模糊不清,在教学目标、课程内容、难度设置、实践教学等问题上出现了较大的摇摆和混乱。(2)教材内容滞后。现实的商务活动形式更新快,高职商务英语教材的编撰如果只是以应急或以盈利为目的,盲目快速上架,没有对市场需求进行深入的研究,没有对高职学生特点做出准确的把握,就会导致课程内容无法赶上商务活动发展的进程,教材内容严重滞后,教材设计与学生发展水平有差距,以这样的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日后就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商务工作发展。(3)无法解决区域差异问题。由于各地学生的英语基础和专业素质差异比较大,尤其是内陆城市,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比较差,商务活动也没有东部沿海频繁,如果无法解决区域差异问题,就会导致学生对教程的理解能力低,学习的主动性不强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的处境就会越来越困难。

2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商务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2.1 解决教材与需求之间的脱节问题

商务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是对国家课程开发所遇到的诸如难度过大、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等问题做出的实用主义的回应。它能使教师根据涉外经济的发展和地方涉外事务的需求,基于工作岗位任务的实际需要组织和实施课程内容,同时在专业实践发展中也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手段,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针对性的提高。

2.2 促进教师和学生专业能力的共同提高

在传统的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培养和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专业教师存在着很大一部分理论水平有余但专业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课堂教学易趋向空洞化和框架化。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需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的新需求,学习行业新技能,这个过程教师的专业实践水平可以得到快速提升,同时也带动了专业的发展和学生专业能力的共同提高。

2.3 构建有学校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商务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是基于学院教师的实际水平和学校教育资源供给的基础上进行的,课程的开发过程也贯彻了学院的教育理念和独特办学思路,这对构建有学院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促进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更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3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商务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商务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应该是一项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性的工作,应遵循组织建立、现状分析、目标拟定、方案拟订、课程实施和评价与修订这样一个完整的程序和策略。

3.1 组织建立——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师共同参与

成立课程委员会或相应的工作小组,确定商务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人员组成及其活动原则、以及参与人员的范围和职责等。首先,要鼓励行业专家和商务英语教师共同参与,特别是行业专家的参与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从课程内容的选取还是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案的设计都尽量与行业标准考核形成一定的对应关系;同时,为了更好地集思广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育行政部门也应该积极,从更宽范的层面对学校资源和特色进行整体把握,促进校本课程的顺利完成和实施。

3.2 现状分析——以市场调研为依据

首先进行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规格调查研究,从市场实际需求出发,设定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合理设置相应的商务与经贸知识技能教学内容以及相应的实践形式。其次,从商务英语教学特点、高职学生的学习特征、英语学习心理三方面,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以确立商务英语校本课程的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理论基础。

3.3 目标拟定——以现实需求为基准

根据市场调研确定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的培养目标:面向外资、合资企业、商贸企业、涉外宾馆及其他涉外部门一线岗位,培养从事外事接待与服务、办公室与会务管理、涉外秘书和翻译技术等工作,掌握商务英语专业必备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及外事机构所需要的礼仪、接待、文秘、商务等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3.4 方案拟订——以能力发展为本位

表1 基于能力本位的商务英语校本课程整合示例

在校本课程的方案拟订中要强调以能力发展为本位,以涉外商务任务为中心设计课程,通过项目解决的方式获取过程性知识。课程内容的设计完全按涉外商务工作过程的真实环境进行,强调通过完成项目任务的方式理解相关知识并掌握相关涉外商务职业技能,提高工作能力。具体解构方式为:以涉外商务相关职业为导向,以能力本位,把涉外商务工作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具体实施的项目。通过项目方案设计和考评引导学生解决涉外商务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从而获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如表1)。

3.5 课程实施——以工作任务为主线

根据涉外商务活动的实际工作体系和能力要求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使课程内容与学生职业发展要求保持一致。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进行以涉外商务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教师构建与涉外商务工作过程一致的教学情境并指导学生完成模拟或真实的商务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主动完成工作任务达到学习目的。

3.6 评价与修订——不断完善和改进

商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的评价与修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首先,课程的发展要和涉外经济的发展保持同步,应及时吸收我国涉外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技能新理论新要求,对课程进行不断的更新和修订。其次,课程的发展要和学生的发展保持一定的平衡,学生的专业基础水平和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要在校本课程中得到体现和表达。最后,课程的发展也应该和学院的办学特色保持一致,在课程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专业特色的提升和发展。

4 结语

基于能力本位的商务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开放、持续、动态的过程,它可以以学校资源和社会现实需求为基础,实时培养学生的核心商务英语技能,使学生发展专业有特长、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提高有发展、发展有空间,对解决目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于臻臻.浅谈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校本教材开发的问题与对策[J].黑河学刊,2013(9).

[2]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商业模式涉及的基本问题篇(9)

1.1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

当前,从各高职院校开设情况来看,一般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定位为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基础课或职业技能课。但是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却不是很明确,是出于时代要求,拓宽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面、知识面侧重于介绍电子商务知识,还是把物流管理作为电子商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来介绍物流的系统功能或运作流程,亦或是电子商务环境下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介绍供应链物流的整体运作等等。究竟适于物流管理专业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是什么,认识不一。

1.2教学内容设计不规范

目前,由于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内容没有明确的设定,再加上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以及任课教师的不断变换,各高职院校或各任课教师会任意设定或调整教学内容,尤其是任课教师会根据自己的专长以及研究方向来设定课程内容,导致讲授该课程时,教学内容缺乏统一规范,教学的侧重点不一致,有的侧重于电子商务基础知识,把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几乎演变成了电子商务概论;有的侧重于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管理内容、物流运作流程及特点,多是企业物流的问题;有的则侧重于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几乎又演变成了供应链管理;再有的就是侧重研究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理论与方法,着重于“最后一公里配送”。

1.3教材缺乏专业针对性

从当前出版的教材来看,大多是针对电子商务专业,内容体系是按照电子商务专业的需求来编制,非常不适合物流管理专业使用。从现有教材内容来看与物流基础内容重复率很高,物流基础是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职业基础课,也是一门核心课程,课时设置一般也较多,此课程中对物流的基础知识会有详细介绍。如果再使用这种类型的教材,任课教师要按照教材来进行,重复学习相应内容学生没有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会明显降低。若任课教师完全脱离教材,考虑到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身基础,学生会感觉无所依,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1.4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为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应是多样化、立体化的,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但是从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中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教学方法多采用教师直接讲授的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已非常厌倦,有些也采用案例教学法,但在案例教学中由于组织不够灵活、案例选用不够完备、学生准备时间不足等原因造成并未达到应有效果。教学手段多是利用多媒体教室、配以课件或一定的视频教学,与丰富的现代信息技术相比,这种手段略显不足,与课程稍有些不称。

二、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基础理论贯彻“实用为主、必须和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基本知识采用广而不深、点到为止的教学方法,基本技能则应贯穿教学的始终。结合电子商务物流岗位素质要求,该课程教学内容总体可设计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理论教学体系,另一部分是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是重点。基础理论教学体系不求深,只求实用,此部分内容可设置四个基础模块: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物流运作模式、电子商务下的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物流成本管理。

模块一:电子商务概论。此模块内容涉及电子商务基本概念、电子商务运作模式、电子支付等,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电子商务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熟悉电子商务的基本运作过程。因物流管理专业前期不开设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所以在此课程中应安排一定课时详细介绍电子商务相关理论知识,但知识内容不可过于偏向技术,只需设置与物流有密切关系的基本理论即可。

模块二:电子商务物流运作模式。此模块内容综合性、应用性比较强,要结合物流基础课程中阐述的相关物流理论知识,重点领会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关系以及不同类型的电子商务物流模式选择问题。

模块三:电子商务下的供应链管理。此模块内容涉及供应链基本认知、供应链管理基础知识、供应链管理相关策略等内容,设计此模块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企业的供应链具有哪些特点,应采取什么样的供应链策略以应对市场竞争。若前期开设供应链管理课程,关于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理论不必介绍,只需结合电子商务企业分析即可。

模块四:电子商务物流成本管理。此模块内容涉及物流成本基本概念、物流成本管理的基本内容、物流成本核算方法,此模块不必详细阐述物流成本的深奥理论,主要培养学生要具备成本意识。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应充分重视实践教学。

本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可分三个层次:认知层、操作层、综合应用层。

第一层次:认知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涉及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两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前述有多门物流专业课程,物流知识已相对丰富,但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很弱,此部分内容主要是加强对电子商务的认识。这一层次的实践教学可设置的实验有:电子商务网站分析、消费者网上购物体验、电子支付等。

第二层次:操作层。此层面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物流的实际运作过程,可设置实训内容有:B2B/B2C/C2C平台管理、仓储和运输管理、物流企业和供应商协作模拟等,此部分实训需结合相关模拟软件进行。

第三层次:综合应用层。此层面实践教学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设置实训内容有:B2B或B2C或C2C平台的构建和运营、电子商务物流模式的选择等。

三、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为了使本课程教学更加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出电子商务的时代感,集传统教育与信息技术为一体,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3.1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载体,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具体任务之中,学生通过独立或协作完成任务,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该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者,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比如在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可将相关内容设定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融为一体,让学生以相关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和实训资源的主动应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通过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方法,来模拟电子商务物流业务中的各种工作环境,帮助学生熟悉电子商务物流流程。

3.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模式,能以活生生的鲜明事例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思维。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案例的选择问题。能否激发学生兴趣,案例的选择非常关键,授课老师一定要结合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案例。同时,案例设置的思考题应属于开放性问题,具有可争辩性,能引起学生热烈讨论和争辩。第二,讨论方法的选择问题。案例讨论是选择分组讨论,还是分角色讨论的方式应结合实际案例而定。比如,在前述第三层次的实践教学中所设置的实践内容电子商务物流模式的选择,此内容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在讨论过程中可采用角色模拟的方式进行讨论,如分别扮演电子商务企业、供应商、物流企业等等。第三,案例的总结问题。案例讨论之后,教师应做出客观的评价和总结,对于有创新性的发言要做出积极的肯定,也要对整个讨论过程、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做出中肯的评价。

商业模式涉及的基本问题篇(10)

一、电子商务法则的形成

电子商务经营方式和技术手段的不断出现,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一个国家乃至某一经济合作区域的范围,涉及诸多国际国内法律法规。这使电子商务法则的形成从一开始就具国际性和全球运作统一性。

(一)法则的基础

电子商务的性质决定了其法则必须建立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框架之下。系统、全面地构建电子商务法则,从运作模式和技术层面上将传统市场法则与电子商务法则、行业间法则、国内法则及国际法则进行调整和融合,考虑电子商务与传统贸易之间所处的环境及兼容、接轨问题。电子商务法则的基础在于它的统一性、广泛性和实用性,它来源于传统贸易,与传统贸易法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共存。同时,它打破了传统贸易法则国别、行业、管理方式的限制,随着经营方式和技术手段的更新而不断修订,这也就是目前仍未有统一的、适合世界各国使用的电子商务国际法则的原因。构建电子商务国际法则并不是缺乏法则的基础,而是缺乏人们的统一认识,这既包括政治、经济问题,也有社会意识、法律和道德问题。

(二)法则的发展

目前,一些国际组织和不少国家先后制订了电子商务法则,这些法则主要涉及电子商务的三个层面。一是对电子商务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最直接、最基本的法则,涵盖了商务活动和技术层面等重大问题,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如1998年10月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颁布的《全球电子商务行动计划》,从基本原则、行动计划、数字化市场和信息基础结构方面为电子商务发展提出了方向。1999年韩国的《电子商务基本法》,提出了电子商务的适用范围、电子信息有效性、数字签字效力、电子信息证据性、电子信息保存、认证机构许可、信息系统安全、消费者保护等。二是对电子商务有重大影响的法则,它们是电子商务正常运行应有的法律环境和必要条件。1996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通过的被称为“网络环境下的”版权条约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为电子商务所涉及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奠定了基础。1998年欧盟的《私有数据保密法》涉及到输入网络站点、存储于因特网服务器上的及内联网上传播的私有数据保护问题。三足与电子商务相关、间接的法则,着眼点在于如何对电子商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作出法则上的调整。2000年海牙国际私法会议的《民商事管辖权和外国判决公约》中对涉及到电子商务中的商务合同、消费者合同、侵权管辖原则、分支机构管辖权、经常性商业活动管辖权等问题作出了修改。

(三)法则的定向

第一,电子商务法则是整个法律体系的一部分,其立足点首先表现为电子商务法则是传统商法的延伸。有人认为,电子商务活动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传统商务活动的翻版,电子商务法则也应与传统商务法则相似。事实上,传统商务法则中对电子商务的许多方面不能直接套用。但也应该看到,电子商务法则是商务法则的一个分支,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和管理方式充分借鉴了传统商务模式,是传统商务管理和经营在it条件下的发展。为此,电子商务法则的形成也借鉴了传统商务法则的理念和框架。从这个意义上看,电子商务法则是传统民商法在新技术经济环境下的发展和延伸。第二,电子商务法则是国内法则与国际法则的有机结合,是整个世界经济法则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各国电子商务法则存在着差异,在电子商务开放、公平的背景下,各国在制订本国的电子商务法则时应始终坚持在国际法则框架下求同存异的立法方向。第三,电子商务法则的系统性和兼容性。电子商务法则不仅涉及商务和技术领域,还要考虑公共政策、经济政策、社会行为、知识产权、税收、贸易管理,以及国内法、国外法等一系列涉及的相关问题。电子商务法则作为一种专门法,必须具有系统性以保障网上贸易有效进行,必须具有兼容性以完成电子商务行为。

二、电子商务法则立法原则

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应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正确处理电子商务活动引发的新法则问题。在制定电子商务法则时,除考虑全球和国内外社会因素和技术指标外,还需充分认识法则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遵循电子商务法则立法原则。

(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

电子商务法则属于法律体系的一个分支,与民商法、经济法等相关法则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本身就是法学理论的体现。电子商务需要电子商务法则来指导具体实践活动,以法律形式对电子商务交易进行规范,不仅能保障电子商务的需要,更能使其活动更加有效和充满活力。电子商务涉及的问题很多,随时都会遇到新挑战。如网络游戏中的金币和地产等是否可以当作一种财产,这就需要电子商务法则从理论的角度予以明确。再如买卖双方的身份认证、合同的合法性程序、支付系统的安全、信息保密、知识产权侵权处理和税收等电子商务活动都离不开电子商务法则的指导。

(二)中立原则

使用技术中立、参与媒介中立、实施中立,这些原则的目的在于促进公平交易。技术中立原则为电子商务立法提供了技术发展空间,使不同体系的电子商务法则在各自技术标准的表达上找到合适的何置,并且不会把新的技术解决方案排斥在外:媒介中立允许参与电子商务的各种媒介根据电子商务的发展规律相互融合,使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避免人为的行业垄断或媒介垄断;实施中立强调电子商务法则在法则实施上不可偏废,不能将传统书面环境下的法律规范的效力放置于电子商务法之上,而应中立对待。

(三)普遍性原则

电子商务的发展打破了国与国的界限,在进行电子商务立法时,普遍性是首先要考虑的。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对电子商务法则的关注及鼓励,跨国公司、国内大小企业的参与,使电子商务法则的形成具有主体普遍性;电子商务法则涉及海关、贸易、金融、运输、税务、工商、电信、技术、标准化等领域,影响着世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客体的普遍性;电子商务盈利模式、技术手段、交易行为和相应的管理活动,需要有统一的法则和政策来规范,使其又具有内容和形式的普遍性。电子商务法则的普遍性是电子商务整个活动开放性、兼容性、互操作性的综合反映,是其技术先进性的表现,各地区各国的网络都应该开放,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四)绩效原则

一是实用性。体现在法则能具体地指导电子商务的实践活动。如金融体系是电子商务活动的基础保证,建立国家间、银行间、银行与企业间资金清算和金融管理信息系统,以消除货币体系差异,实现电子商务的畅通无阻,使电子商务活动高质量开展成为可能。二是有效性。电子数据无形化的特征使电子商务产生诸如资金安全、信息安全等问题,令交易过程风险增大,直接影响交易各方利益。解决的办法是除采用安全技术手段支持外,要确认当事人、银行、第三方之间的关系,明确交易各方当事人的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以提升电子商务活动的有效性、可视性。三是安全性。电子商务高效、快捷的特性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既需要技术上的安全措施,也离不开法则上的安全规范保障机制。四是前瞻性。在制订法则时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也要对未来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消除电子商务发展中遇到的法律障碍,确保电子商务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安全性。

三、电子商务法则发展方向

电子商务法则的发展要紧跟国际电子商务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关注电子商务应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分析其特点和模式,明确电子商务立法的重点和方向,为电子商务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法制环境。

(一)建立全球性电子商务法则,促进全球电子商务统一

以因特网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决定了其贸易活动的全球性,同时也要求其管理活动具有鲜明的国际性。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citral)、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国际商会(icc)、国际电信联盟(itu)等国际组织已从不同角度评估全球电子商务活动,规划电子商务蓝图,先后参与并制定了世界范围的电子商务法则。全球商业联盟(agb)提出的《全球电子商务行动方案》十大原则即民间部门主导、市场公平竞争、减少政府干预、私营企业参与政策制订、符合国际标准、电子交易原则免税、电信基础建设自由竞争、尊重个人选择、保护隐私、建立信用机制,以及四大行动方案即应用电子商务追求最大的经济和社会利益、电子商务发展与信息基础建设并举、建立经营者与消费者的信任、建立电子商务市场的基本法则,这些为电子商务的市场经营和交易的公平、诚实、信用等原则提供了全球性的电子商务法则。国际组织的积极参与,为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的有序发展提供了新的法律基础。国际组织应该加强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出操作性强、统一规范的电子商务法则,充分体现电子商务法则基本定义开放、基本制度开放和法律结构开放的特征。

(二)调整区域性电子商务法则,为电子商务全球化提供保障

商业模式涉及的基本问题篇(11)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4-0122-03

伴随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加深,我国企业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商务往来越发频繁,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规模逐步扩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上仍存在很大差距。高等院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应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研究涉外企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特点,完善现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优秀的国际商务人才。

一、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三种模式

国际商务专业是涵盖经、管、法、政、文的人文科学知识,横跨经济学、管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的交叉专业。目前高等院校培养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模式主要有三种:语言学范式、经济(贸易)学范式和管理学范式。这三种范式的培养模式都试图抓住国际商务人才的核心能力,兼顾其综合性[1]。三种范式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就是力求培养掌握现代国际商务基础理论,熟悉国际贸易惯例和法规,具备较强的商务语言技能、商业运作能力的实用性人才[2]。

(一)语言学范式的培养模式

语言学范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简化概括为“大语言+商务贸易+管理”模式。国际市场培养商务人才重视语言能力提升,语言技能的掌握能够协助国际商务人才利用专业理论知识更好地分析、解决各种实务问题。因此,在国H商务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计中,侧重语言训练,虽然在专业课程中也会加入经济类和管理类课程,但语言的学习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占据很大比例。与此同时,学生在实训课程中也要注重不同国家语言环境的差异性,从而更好地应对不同的国际商务环境。

(二)经济(贸易)学范式的培养模式

经济学范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简化概括为“大贸易+管理+语言+法规”模式。它以国际经济学和国际贸易学为基础,强调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性,更加关注国际商务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合理性。这种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中的必修环节主要配置国际经济类和国际贸易类课程,兼顾管理类和国际贸易规则与法律方面的课程,并在大学外语基础上加入相应的专业外语课程。在实习实训环节对学生进出口业务操作、国际商务谈判、报关报检、贸易跟单、国际物流和跨境电子商务等实战能力的培养。

(三)管理学范式的培养模式

管理学范式的国际商务培养模式可以简化概括为“大管理+贸易+语言+法规”模式。管理学范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管理类学科中针对跨国公司对人才需求特点形成的,它着重培养国际商务人才在跨国经营中的管理能力,比如财务分析能力、投资分析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生产管理能力和商务活动管理能力等,课程体系结构的主导是管理类课程,兼顾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类,在开设大学外语基础上再增加专业外语课程,提高学生专业外语的应用能力。在实习实训环节除加强学生的国际贸易操作技能训练外,更重视商务人才跨国人力资源、生产、营销、财务等方面的管理能力的培养。

二、我国现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利弊分析

我国现有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语言学范式和经济(贸易)学范式,在十多年的运行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我国涉外经济发展对国际商务人才需求之间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一)现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可取之处

首先,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合理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明确。我国国际商务专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的外语系或国际贸易系的基础上设置的,在其后的发展中日趋完善[3]。2003 年,中国政法大学率先设立国际商务专业,随后各高校结合专业的就业情况,形成明确的培养方案,使得国际商务一度成为学生们报考的热门专业。

其次,建立科学完整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国际商务与国际贸易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有相似性,但又有其独特性,必须设立独立的课程体系。国际商务涉及到国际事务的方方面面,在国际贸易的基础上还包括国际投资、国际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工作。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仅要有国际贸易的相关课程,还要有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营销、国际会计与财务和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向课程。此外,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还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比如国际商务专业设置的国际商法、国际商务礼仪课程不仅是完善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要课程,也是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

第三,国内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了课程资源,在强调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打破了学科界限,实现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语言学、政治学等课程的交叉,充分发挥了教学资源的优势;另一方面实践课程的设置将教学资源应用到涉外企业经营管理中,在实践过程中使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二)现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目前,我国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直接导致供需问题与结构矛盾。一方面现有高校输出的国际商务人才不能满足涉外企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质量要求;另一方面,缺乏高端国际商务人才,许多涉外企业中层以上管理及业务工作岗位招聘不到符合要求的国际商务人才。

2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与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国家标准出入较大。在加入WTO之前,教育部没有设立国际商务专业,高校开设的涉外贸易专业合并为统一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些高校为了适应企业对涉外人才的需求,在外语类专业或者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下设国际商务方向,但国际商务方向开设的课程与外语专业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区别不大,仅仅替换了少数几门课程。2016年,教育部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国际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国家标准,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作了科学的界定与要求,高校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亟待与新的国家标准对接。

3高水平“应用型”与“复合型”教师紧缺。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和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需要更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保障,从事国际商务教学工作的教师需要掌握涉外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政治学、语言学及其他人文相关领域知识与实践业务能力。但从当前的情况看,大部分高校缺乏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精通实务,或者既懂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语言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高校从事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师中的大部分并不是国际商务或相关专业毕业,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国际商务方面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培养,兼具国际商务实践经验的教师更少。

4国际商务人才能力“极化”与能力“弱化”现象并存。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是由企业、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工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力至关重要。目前三种典型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都试图按照复合型人才规格来培养“一专多能”的国际商务人才,但培养效果与预期有很大出入。例如,语言学范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通常是将国际商务专业或国际商务方向专业学生放在外语学院,一部分经济类和管理类课程也由外语学院非专业教师承担,在这一背景下,学生也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外语的学习和外语应用能力提高,不太重经济(贸易)学和管理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导致这一模式培养出来的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很高,但对国际经贸业务尤其是国际商务管理一知半解,这意味着语言学范式培养的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兼具语言能力“极化”和商务管理能力“弱化”现象,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结构和国际商务实践对人才的要求不相符。

三、完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借鉴国外经验调整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理念与培养目标

美国大学在培养国际商务人才时采取分层的培养目标、匹配的培养方案、科学的培养方法构成三位一体完整而灵活的培养模式。多年实践表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明显优势。我国高校应借鉴美国成功经验,在教育理念方面,摒弃教师主导、标准答案唯一的模式,转向学生参与、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对问题分析的批判思维和探索认知。

2012年以前,我国国际商务专业是作为经济学科的目录专业出现的,2012年教育部新颁布的专业目录中,将国际商务专业归在管理学科门类下。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基本上都是由外语专业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延伸而来,但是国际商务人才需求单位对国际商务人才、外语人才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要求有很大差别,这意味着培养这三类人才要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国际商务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国际经济、国际商务等领域的专业知识,熟悉国际商务规则,把握国际商务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具有从事国际商务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按照上述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可以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中介机构、贸易公司、跨国公司、物流企业及生产企业从事国际商务政策研究、国际商务活动策划、国际企业管理、涉外商务法律咨询等国际商务管理与国际商务业务运作工作。

(二)设置与开发科学合理的国际商务课程体系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主要依据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基本要求以及我国涉外经济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需求特点而设定。高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可在新颁布的国际商务专业国家标准下,根据课程性质可以分为通识教育平台、学科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实践教学环节四部分,其中,对国际专门人才培养而言,最重要的是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课程设计。由于国际商务专业的宽基础,需要设置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在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类课程的基础上,加入管理类、政治类、法学类、社会类、语言类课程。在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设计了专业模拟实训、专业综合实践、专业能力实训、学年实习、公司创建与运营实习、创新创业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习与实训环节,将实务类课程实践与专业综合实践相结合。除完成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课程学习外,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修读相关专业的第二学位,构建多元知识结构体系[4]。

(三)注重教师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提升

教师是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者,教学和科研水平非常关键。美国许多商学院都设立了体现各自专长和特色的研究中心,资助、支持国际商务领域的研究;同时,举行多种会议(包括研讨会),成立教师协会等,为教师提供一个交流课程设计,评估教学方法和技能的平台。相应地,我国高校也应积极重视教师职业素养和学术水平的提升,对教师的教学研究、科学研究方面给予充分的经费支持,为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及高校间交流提供机会和经费。同时,由于国际商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给教师提供“走出去”、参与企业课题研究、到企业参观与交流、甚至到相应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国际商务实践教学质量。

(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是衡量国际商务人才的关键因素。其中,学生实践能力中的创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是两个重要的维度。高校可以聘请企业与相关社会机构的专业人员为兼职教师,开设相关课程,开设培养学生创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相关课程,开办研讨会和举办或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力;充分利用本校教师、校友、成功创业家、商业顾问等资源帮助学生寻找创新源泉,开发其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组建工作组、完成团队项目、进行角色模拟等形式加以培养和锻炼。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有赖于校政行企多方合作和支撑,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和平台,使其在进入社会之前有机会尝试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积累经验、提高能力,缩短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需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差距。

[参考文献]

[1]乐国林我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三种学科范式及其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0(5):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