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9-28 10:05:52

轨道交通建设管理

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篇(1)

关键词 轨道交通 企业管理 信息系统建设 管理分

引言:轨道交通在代表国家的发展情况占据很大一部分比例,它是一个国家运行的快速的象征。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轨道交通也在飞速发展,给人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在轨道交通企业的建设过程中,虽然消耗了大量的石材,浪费了大量的人力,但是在建设仍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快速发展,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在轨道交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面还是有很大的缺陷存在,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一、轨道交通现状及其特点

最近几年,我国的轨道交通发展很迅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利处。高科技的轨道交通慢慢的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例如地铁,悬磁浮列车等,这些都在快速的运行。高科技的运行使得轨道交通一步步趋向于完善,在保证人们的安全的同时又在不断的提高本身的价值。地铁的出现是轨道交通的一个里程碑,它改变了城市之间只有公交汽车这一种交通工具的局面,并且地铁的运行速度是公交汽车无法达到的。

轨道交通是城市公用交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就是指在城市之中沿着特定轨道运行的公共交通工具。其具有运量大、速度较快、安全实用、准时等特点。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统计,在2013年年末,中国累计已经有19个城市建成投运城轨线路87条,运营里程2539公里。在2539公里运营里程中,地铁2074公里,占总里程的81.7%;轻轨192公里,占总里程的7.6%;单轨75公里,占总里程的3.0%;现代有轨电车100公里,占总里程的3.9%;磁浮交通30公里,占总里程的1.2%;市域快轨67公里,占总里程的2.6%。这样飞速发展的轨道交通行业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二、轨道交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及其建设

轨道交通快捷,实用,保护环境等优点被大家广泛的信赖并使用,在建设轨道交通时也是非常的大的工程,地铁公司,轻轨公司,磁悬浮公司等在建设过程中都能够顺利、安全的完工,并且顺利的投入使用,人们也能够享受轨道交通带来的便利。但是在轨道交通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并不是那么完备,仍存在着很多的纰漏点。一个完善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因为大量数据的存在,人们在不断地更新数据库,并且在不断地创新,提高数据库的技术,计算机网络的出现给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带来了飞速的发展,在高科技的管理推广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不断地成熟起来,给之后的企业运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企业是否是现代化企业的标志,是一个企业能否快速发展的一个必经之路,只有在完善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下,企业才能够快速的成长起来,跟着时代的潮流并稳健发展。

轨道交通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更加直接的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管理信息系统是关乎管理服务的,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为了适应现代化的各项管理需要,轨道交通管理信息系统是在研究轨道建设过程中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决策的整个环节过程中,并对这些利用计算机来实现的一种方法。建设过程中,这需要人类,计算机,各种通信的设备等一系列的硬件、软件等共同组成的,再对收集的信息和材料进行分析,加工,存储,使用等应用一门科学。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轨道交通企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不仅确定了轨道交通企业的发展方向,促使着轨道交通企业在不断地向着信息化建设发展,使得企业本身处于在一个信息化灵敏的,管理过程科学正确,各项决策都比较合理的发展过程,给轨道交通企业本身带来更高的经济利益,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三、轨道交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现状及其建设

(一)我国轨道交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现状

我国在轨道交通的各方面发展都是比较合理,比较迅速的。轨道交通建设本来就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很大人力物力,需要轨道交通企业更好的去服务,更好的管理。在轨道建设过程中,需要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更好的服务于工作者,在建设完成之后更好的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就目前形势看,我国轨道交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并不是那么的完善,里面仍然有很多缺陷,不能够很好的服务于企业管理的日常。

(二)轨道交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一个企业的的管理信息系统是为整个企业运行的过程的管理进行服务的。在轨道交通企业管理方面,高科技的注入使得原来陈旧的管理模式不再被使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使轨道交通企业实行现代化管理成为可能,大大的提高了在轨道交通企业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管理方面问题的能力,在不断完善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利益最大化。轨道交通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使得企业本身的管理融合在一起,管理形式慢慢的变的规范化,又因为高科技的使用,使得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地推进入现代化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大大的提高了轨道企业的工作效率,促进了管理模式的改进,更加完善,更加便捷,更加促进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传统的管理模式的建设中,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工作内容比较繁琐,枯燥,管理人员差错也很大,又因为人为的因素使得管理模式主观化,比较片面,不能够客观的正常运行,这就给企业本身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因素存在,不能够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三)管理信息建设模式

在管理信息系统在一九八五年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的著名教授高登―戴维斯提出来之后,被广泛的认同,并慢慢的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企业也在不断的慢慢的接受现代化管理信息学系统带来的便利,现代的管理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为主要的处理工具,现代化慢慢的融入到企业的信息,通信方面,以现在化,高科技的通信设备为最基本,最普通的运输设备,在轨道交通企业的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不断地给外界提供大量的有用,及时的信息。在轨道交通企业中,在管理信息过程总是会遇到很大信息量的数据、信息,这些麻烦的数据分析,信息交流都交给了计算机,并且很快,很准确的给出了管理者以及使用者所需的数据分析,在这种高新技术下,计算机系统与人为的工作联合在一起,实现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目的所在,这样不仅方便了人们的日常,也给轨道交通企业带来了轻松、高效的工作效率,带来了企业本身的利益最大化。 四、轨道交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一)快捷方便

轨道交通建设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比较繁琐的过程,在建设过程中以及建设完成之后的运行过程的管理过程中都需要大量的数据,大量的信息来支持整个企业的运行,管理模式抛弃了以前的人为管理模式,采用现代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在轨道交通企业正常运行过程中,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能够很快捷方便的完成管理人员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给管理服务者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二)效率高

轨道交通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不仅从工作量上提高了管理者的效率,在工作质量上也有很大的提高。从信息的收集到信息的分析使用都很迅速的完成工作任务。在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大量的数据,大量的数据分析都给管理者带去了很大的麻烦,在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模式下,运用到高科技,使得信息查询,分析更加便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现代化

轨道交通企业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融入了高新技术,使用计算机等一些通信设备,改变了以前陈旧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实现了人与计算机技术的完美结合,不断地运用到企业管理信息当中,改变了整个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信息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的现代化,管理人员也跟进时代的步伐,充实自己,让自己慢慢的跟应时代的步伐,实现轨道交通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现代化。 五、轨道交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前景

轨道交通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大大的提高了企业本身的工作效率,带给企业利益最大化,也同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在快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轨道交通企业只有不断地完善高新技术,不断地完善现代化的管理信息系统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

六、结语

在这现代化步伐开速发展的今天,轨道交通企业只有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管理信息系统,摒弃以前的管理模式,才能够适应时代的潮流,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给企业带来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篇(2)

2工程建设中风险管理

工程建设中的风险管理[4-10]是1号线建设风险管理实施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工程建设中,苏州轨道建设有限公司联合课题研究单位和工程施工单位共同成立了现场风险管理小组(见图1),绘制了现场风险管理实施技术路线图(见图2),编制了工程建设风险管理工作制度,制定了现场风险管理体系,明确了现场风险管理日常工作内容.工程建设中的风险管理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2.1工程建设现场风险管理工作制度

1)工程建设风险管理例会制度.每周参加工程例会,风险管理小组通报上周安全状况,违章处罚情况,宣传近期有关安全教育文件,分析本周安全风险形势,点评工程施工中潜在的风险源及防范问题,强调风险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施工方在周例会中应总结上阶段土建工程进展情况和现场风险控制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并且在下阶段工程进度安排的基础上,对相关土建技术风险的各项工作进行具体部署.2)现场风险告示制度.对于三级及以下风险,在不同施工阶段、不同施工区域的醒目位置树立“危险作业每日告示牌”,予以提醒和警示(见图3).3)重大风险管理PDCA制度.针对重大风险源(四级及以上),引入PDCA(Plan、Do、Check、Action)管理方法.要求工程设计方、施工方与建设指挥部等单位共同完成潜在的风险识别,并完成重大风险点汇编.随后,由设计方编制重大风险专项设计,施工方编制重大风险专项施工组织,我方编制专项技术指南.最后由施工方制定相应的风险施工控制措施并落实到具体的相关责任人,在不同施工阶段、不同施工区域的醒目位置树立“危险作业每日告示牌”,予以提醒和警示.要求在工程例会上进行前期部署和后期总结.4)日常巡查与记录管理制度.建立定期安全风险管理检查制度,对施工重点环节进行检查,并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文明施工状况进行检查.对现场进行巡查,巡查过程中若发现安全隐患,应立即拍照留存,并予以上报.若发现重大安全隐患,应及时召开安全工作碰头会,交代隐患事实,要求落实整改,并对整改情况进行复查,以整改后附照片进行闭环回复.

2.2现场风险管理职责与权限

1)施工风险管理责任明确.结合工程施工管理与参与单位的具体工作内容,明确工程施工风险管理责任如下:①建设单位工程风险管理采用分级管理策略.建设单位是工程施工风险管理协调与组织主体,负责统领工程施工现场风险管理,对工程施工各参与单位的风险管理方案实行审查,监督实施施工过程风险监控、安全状态判定和风险事故处理.对重大安全事故,及时上报上级主管单位和政府部门,启动工程事故应急预案,并负责组织工程现场抢险.②设计单位负责完成重大安全风险源的辨识、确定其安全专项设计.结合土建工程施工进度要求进行重大风险的专项设计交底、变更交底等.③施工单位承担工程风险管理实施责任,主要负责施工准备期和施工过程中风险源的补充识别与动态风险评估,编制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方案和具体风险控制措施,执行风险管理实施细则及风险事务处理等.④监理单位和第三方监测单位承担合同中约定的相关风险管理责任.⑤技术风险课题组,承担工程施工风险察勘责任,主要为工程建设单位进行现场施工全过程的风险动态察勘,汇报现场风险管理现状,预测下阶段风险管理的重点及发展趋势等.⑥工程风险管理小组由总师室负责组织成立,主要由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第三方监测单位和技术风险课题组分派人员组成,负责现场施工风险管理的组织、督促与协调等责任,同时协助工程风险事故的应急决策与组织.2)风险管理人员权限,包括:①获得现场技术资料.各相关单位应予以提供相应的现场技术资料;②现场巡查.风险管理人员有权进入现场进行巡查,对风险点进行跟踪,定期、不定期地对现场的安全文明施工状况进行巡查,作好记录并向总师室汇报;督促施工单位定期和不定期地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工作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③现场监测数据.第三方监测单位负责收集、汇总和及时提供给风险管理人员,确保监控数据的真实、准确;④信息上报.现场风险管理人员在每周末、每月末,依据监测数据、工况进度和巡查情况,总结分析和预测所负责范围内的风险源和工点的安全状态变化情况,形成周报和月报,经负责人签字,报送总师室和工程部;⑤周报和月报文件记录;⑥参加工程例会.风险管理人员应参加每周的工程例会,将本周风险工作进行总结汇报.并根据施工方提供的施工进度以及相关风险点,对下周工作进行安排.

2.3现场风险管理日常工作内容

1)现场查勘及风险补充分析.工作内容包括:①现场查勘.在施工过程中,风险管理小组现场管理人员应当定时和不定时地进入施工现场进行现场风险查勘.主要包括:施工现场情况核查与补充调查:若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新的或是与原勘察报告中有重大不同的环境情况,应上报总师室和工程部,由总师室和工程部联合安排相关单位进行核查及补充调查.工程施工动态查勘: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进展及相应动态变化进行查勘,从而能够密切关注并跟踪风险点是否有新增、转移或是风险等级变化,为补充分析提供第一手资料.施工对环境影响变化的查勘:在施工过程中密切关注施工过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跟踪其变化过程及预测其发展趋势及变化动向.②风险补充分析.通过现场查勘,总结与技术相关的重大风险点的新增情况与变动情况,会同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进行补充分析,并由设计和施工单位制定《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修订表》,报总师室和工程部审核.2)施工过程现场巡查.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动态的风险管理.通过现场巡查,了解施工进度、施工情况及风险源现场风险控制的落实情况.同时跟踪风险点,及时掌握风险点的变化情况.3)监测数据分析整理.每日由第三方监测单位向风险管理小组提供当日的相关监测数据,并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准确.风险管理小组应及时整理当日监测数据,并对数据做有针对性的有效分析,从而确定当日的施工情况是否存在风险,并预估次日的风险情况,如存在重大风险及时呈报总师室和工程部.4)资料分析处理和信息上报.①资料分析处理.将一周内的现场查勘、巡查所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并作土建技术方面风险的针对性分析,结合第三方监测数据的分析,将每周的工程进展情况、风险管理情况汇总、下周风险管理重点以及风险管理情况建议汇总,形成《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施工动态风险管理工作周报》.将一个月内的4次周报进行分析,必要时补充风险管理过程中的相关内容,编制《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施工动态风险管理工作月报》.②信息上报,包括:周报,将上述编制的《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施工动态风险管理工作周报》以一周为周期向各分段管理公司总师室和工程部提交;月报,将上述编制的《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施工动态风险管理工作月报》以一月为周期向苏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总师室和工程部提交.5)风险响应.①预警预报.现场施工应建立一套系统的风险监控和预警预报体系.特别是对于工程重大风险点,应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动态管理,及时掌握其发展状态,编制《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监控数据分析表》.具体工作包括:根据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过程中的风险特点,配合确定合理的工程监测方案,根据施工要求由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制定风险预警标准;将施工过程中的各项监测结果和风险事故建立对应关系,以便使用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对风险事故进行预判;确定基于监测结果的风险评价等级;根据监测结果进行风险的动态评价;如果发现异常或超过警戒值,应及时进行风险报警,采取规避措施,做好风险事故处理准备工作.②风险事故处理.风险事故发生时,风险管理小组现场人员:及时了解事故现状;立即向风险小组负责人上报事故情况;立即向工程总师室和工程部上报事故情况;事故处理后,风险管理小组应如实记录,内容有风险事故情况、风险事故处理方法、风险事故处理效果、风险事故损失情况;根据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建设进度,按照项目要求按期形成《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事故记录表》.6)重大风险源的专项风险管理.①重大风险源的专项分析.对于施工过程中危险性较大的工程的重大风险源,应要求设计方、施工方、风险咨询方共同识别并完成重大风险点汇编,做出针对性的专项风险分析.根据《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清单》和《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等级表》所汇总出的重大风险,有针对性地选择重要风险事故进行风险决策、管理和控制,制定土建施工技术风险事故“一说明三处理”方案.由工程经验丰富的专家、技术人员填写表格,并由监理专家和总师室、工程部进行审核.根据对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风险评估与控制措施研究,最终形成如下成果:《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事故说明》、《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事故预防处理》、《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事故征兆处理》、《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事故后处理》.②重大风险源的专项管理.由设计方编制重大风险专项设计,施工方编制重大风险专项施工组织,技术风险课题组编制专项指南.在施工过程中,根据重大风险源的专项分析结果,以工程进度和具体分部工程为节点,风险管理小组现场进行高密度的巡查,确保各项施工保护措施的实施.如实填写《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控制措施落实表》.同时确保及时跟踪重大风险源的动态变化状况.③重大风险源的专项控制措施.由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风险咨询单位和专家小组共同对工程中重大风险源进行分析讨论,最终形成重大风险源专项控制措施《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控制措施》.在重大风险点相应分部工程施工前,制定《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跟踪表》,并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各项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如实填写《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控制措施落实表》.④重大风险事故的专项处理.若有重大风险事故发生时,应及时上报工程总师室和工程部,由总师室和工程部组建的重大风险事故处理小组赴现场进行事故了解、分析并决策形成处理方案.风险事故处理结束后,应形成事故情况、事故处理方案、事故处理结果和事故损失情况的记录备案,形成《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事故记录表》.

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篇(3)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正处于鼎盛时期。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调查分析之后可以看出,一直到2012年年底的时候,我国大陆地区总共有7个轨道交通运营城市。以重庆市为例,根据新一轮《重庆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重庆市在具体规划过程中,与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之后,规划和建设23条轨道交通线路,线网的整个总里程达到了1070km。在这种状态下,重庆市轨道交通工程将会逐渐形成大量的竣工档案,这些档案的内容和准确性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1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竣工档案管理现存问题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竣工档案管理其实主要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将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相关的一些内容或者是文件进行归档处理。其中包括一些施工文件、监理文件或者是竣工验收文件等,这些都是在竣工档案管理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档案内容。与重庆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竣工档案质量管理的具体实践情况进行分析之后,可以总结出在现阶段城市轨道建设工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原件不齐全

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竣工档案管理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有很多重要的施工文件或者是一些监理文件,在下发以及转发过程中,大多数都会直接利用复印件的方式。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护原件,而是有很多原件已经损失或者是丢失。原件的不齐全,很难满足“重庆市地铁公司竣工文件编制移交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同时也很难保证与竣工相关的工作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落实[1]。

1.2填写缺乏规范性特征

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具体施工过程中,其具有复杂性比较强,施工周期比较长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城市轨道交通施工的难度,需要通过各种技术和施工方案的有效制定和落实,才能够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的整体施工质量。但是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就是,无论是任何一个阶段的施工,都需要按照施工文件和施工方案进行落实,而这些施工方案,就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竣工档案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文件。这些文件的保存,不仅有利于对施工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查分析,而且还能够为后期的维护保养提供一定的依据作为支持。但是在竣工档案管理具体实施过程中,有很多报告文件不仅在栏目上没有相对应的签署意见,而且甚至有的监理工程师在签名或者是注册的方章上呈现出严重的不一致现象[2]。有的签字甚至出现随意涂改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直接导致整个竣工档案的填写缺乏规范性特征。

1.3内容缺乏真实性

有部分施工文件在编制过程中,不能够实现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的同步。在这种状态下,只能通过最终的杜撰对其进行操作,这样很容易导致一些假文件或者是假数据的存在。甚至有部分变更通知单或者是一些技术核定单在收集时,缺乏完善性,这样不仅会导致竣工图上很多设计内容无法真实有效的展示出落,而且还会导致严重的错误或者是漏缺现象发生。

1.4归档不及时

有很多竣工档案在制定和具体收集落实时,并没有及时有效的完成归档,甚至部分竣工档案只能利用催要的方式,但是却完全无法满足归档质量提出的基本要切。严重的情况下,部分竣工档案在索要时,也会遇到一定的难题。尤其是对于工程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只经过第三方审计之后,就能够对合同款项进行审计,在审计完成之后,就可以将这些合同全部都结算清楚[3]。针对这一现象,竣工档案是否归档完全由第三方决定,这样很容易对归档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严重的阻碍影响。

2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竣工档案管理的具体实施措施

现阶段,重庆市轨道交通建设建设工程竣工档案在编制和具体落实过程中,基本都是按照“重庆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档案管理”的具体内容进行落实。在档案材料的归档范围、使用档案装具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特点。与此同时,结合该规章制度。并且结合实际情况,与现存于重庆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竣工档案管理中的问题进行结合,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4]。

2.1加强竣工档案法律法规教育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虽然其施工周期比较长,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是通过一些新型技术的引进和利用,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的质量而言,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保障性作用。但是在施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系列档案、文件,比如施工文件、监理文件等,这些文件对整个建设工程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与此同时,这些文件需要被进行有效的整合和收集,为竣工档案管理提供准确有效数据资料,提高竣工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水平[5]。除此之外,凡是参与到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监理或者是施工人员,自身都需要具有比较强的档案法制意识,这样才能够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要在实践中加强竣工档案管理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和教育,让所有参与到其中的工作人员能够真正意识到,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者,必须要保证工程质量,同时还要保证工程竣工档案的质量。

2.2利用行政、经济手段保证参建单位对档案工作的重视

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竣工档案管理相关措施落实过程中,要与实际情况进行结合,保证轨道交通工程竣工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为了实现这一根本目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从管理机制以及企业本身的行为方面出发,对其进行有效的约束。①需要对工程建设单位相关部门进行整合,并且在这些部门中推行档案责任制度,将相关工作人员自身的责任落实到实处,体现在各个环节当中。②通过经济手段科学合理的利用,起到良好的制约效果,在合同当中,对竣工文件进行重新的整编和归档,保证相关内容的有效落实。特别是对于由第三方审计的工程而言,在针对是否需要移交竣工档案参建单位的时候,需要直接由重庆市地铁公司档案室对其进行审核和批准[6]。

2.3加强对竣工档案质量管理的过程监督和指导

在针对监理人员或者是施工单位的一系列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指导的时候,要真正让这些工作人员能够清楚的意识到竣工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这样不仅有利于强化这些工作人员的意识,而且对这些工作人员自身的行为也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整个过程监督和指导过程中,要将重点放在档案基础知识、一些原始文件的签证操作方法等方面。在实践中,加强对竣工档案的形成,对整个形成过程进行全方位实时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并且适当给予相对应的指导意见。除此之外,还需要在实践中,将“三同步”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对施工现场进行深入的检查和分析。这样不仅能够在检查过程中,针对各个参建单位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而且还能够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在各个分部工程具体验收之前,需要对档案的收集、编制进行科学合理的把控,这样才能够保证竣工档案的合理性和规范完整性。

2.4严格把控竣工验收档案质量

在竣工验收过程中,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竣工档案是否达到项目的基本要求进行检查和分析。因此,地铁公司档案管理人员以及相对应的监理工程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对竣工验收质量进行严格有效的把控。特别是针对一些隐蔽工程而言,要对其本身的记录是否具有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核。

3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竣工档案管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为了保证档案管理质量,需要加强监理、施工单位等各个部门在竣工档案管理方面的水平。这样不仅能够从根本上促使交工验收期限得到有效缩短,而且还能够保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竣工档案管理质量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姜红.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档案质量控制研究———以某轨道交通集团为例[J].北京档案,2018(03):32~34.

[2]陈红团.基于BIM技术的复杂水工项目管理模式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8.

[3]叶飞.政府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7.

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篇(4)

一、前言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建设周期长、施工难度大,受环境、施工人员、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为了有效的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建设质量和管理效果,我们应有效的分析存在的风险以及风险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并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这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而言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应当认真梳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经营管理与风险防控的具体内容,并制定有效的措施,保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经营管理取得积极效果,并在风险防控上达到预期目标。

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存在的主要风险

1.环境风险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首先存在的就是环境风险。由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多是地下施工,在地下施工过程当中会遇到地质因素以及诸多施工难点,同时还要防范地下施工对地上建筑造成不利影响。在整个施工过程当中,既要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同时也要保证施工的有效性,还要在具体的施工中保证不对周边环境进行污染。所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形成了环境风险的累积,如果不能够有效的解决环境风险并预防环境风险,那么城市轨道交通在建设过程当中就非常容易出现施工问题,对后续施工和整个施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从目前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施工来看,环境风险已经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在工程建设之前首先要进行环境评价,等环境评价达标之后才能够开工。与此同时,还要对施工地点的地质因素、地上建筑施工、周边的整个环境进行有效的评估,防止环境风险的发生。从这一点来看,环境风险是导致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出现问题的重要一环,只有做好环境风险的识别和防范,才能够保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有序进行。

2.施工风险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都处于地下施工,施工周期长,施工难度大,并且在地下施工中采用的盾构结构施工方法较为复杂,产生的施工风险也相对较大。在实际施工中,如果不能做好设备的衔接和人员的合理安排,那么地下挖掘施工和地下贯通施工等施工工序容易出现较大的施工风险。因此,我们应当对施工风险有足够的认识,在施工之前对施工风险的类别、施工风险的内容和施工风险所造成的后果都进行有效的研究并制定详细的应对策略,防止施工风险发生,并通过有效的措施来保证施工风险能够降到最低。在实际的施工中,通过施工风险的防范以及施工风险的合理管控,使整个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在有效的管控之下,保证施工风险能够得到降低。从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施工过程来看,因为对施工风险的认识比较到位,在整个的施工风险管控过程当中制定了有效的应对措施,保证了施工风险有所降低,做到了施工风险的有效的管控,避免对整个施工造成不良影响。

3.资金风险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施工难度大,施工周期长,对资金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同时由于在具体施工过程当中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比如地下挖掘过程当中遇到特殊的土层地段,或者在地下开挖过程当中与其他的施工管线发生干扰,需要对施工管线进行改造或者在开发过程当中对地上建筑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地上建筑进行加固。所有这些临时增加的施工内容都会给整个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带来不利的影响。一旦工程量发生了增加,相对而言整个工程的投资就会不足,只有增加资金预算才能够保证工程有序进行。那么这些临时增加的工程内容由于存在不确定性,因此整个工程的施工资金存在一定的风险。同时由于整个资金用量较大,并且在资金需求的每个阶段对资金的需求量也存在,那么在资金拨付过程当中容易出现资金拨付不到位,或者临时资金不足的情况,导致现场停工。因此,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推进过程当中,就应当提前做好预算,保证预算充足,同时根据施工的情况确保每个阶段的资金都能够准时准确拨付到位。

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经营管理与风险管控的侧重点

1.对存在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在经营管理与风险管控过程当中,首先就应当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我们不但要认识到存在哪些风险?还要认识到这些风险所带来的危害及后果。只有认真分析了风险的种类,并对风险进行了有效的识别,才能够保证风险管控措施合理到位。在风险管控过程当中风险的识别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首先,要分析风险的具体类别,根据风险的类别进行风险程度的划分,同时还要对风险的存在位置和环节有清晰的认识;其次,还要对风险的等级进行有效的划分,在风险等级划分当中要根据风险造成的不同危害以及风险所带来的损失进行有效的划分,保证风险的等级划分能够合理准确有效,提高风险识别的有效性;最后,在风险识别过程当中,要根据每一种风险进行分类,不同风险类别所划分的风险等级是不同的,具体应当按照风险的种类进行风险识别,使整个风险识别能够准确有效。在风险识别过程当中要配套有效的措施,使风险识别之后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消除,保证风险识别和风险应对措施能够一一对应。

2.做好风险评估和灾害评估

风险评估和灾害评估是风险管控的重要一环,风险评估是对风险的类别和风险的程度进行有效的评估,而灾害评估是对风险可能造成的灾害进行有效的预估。通过灾害评估能够对风险的种类以及风险的程度进行更科学的评价,使整个风险评估和灾害评估能够更加科学有效。之所以要进行风险评估和灾害评估,主要是因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复杂性。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整个施工过程和施工流程相对复杂,在具体的施工过程当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因素也比较多,整个施工的资金管控、环境评价、灾害预防和经营管理都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只有认识到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和灾害评估的重要性,才能够根据风险的类别进行有效的灾害评估。那么在风险评估和灾害评估过程当中,首先就应当参照其他城市的经验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损失情况进行风险预估,使风险评估和灾害评估能够贴近工程实际,避免风险评估和灾害评估与实际的工程不符造成风险评估和灾害评估脱离实际;其次根据灾害评估制定相应的措施满足施工需要。

3.找准主要风险点

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经营管理和风险管控过程当中,主要风险点的识别至关重要。因为风险管控不可能对所有的施工环节以及经营管理环节进行细致的管控,虽然在整体的层面上能够进行覆盖,但是在管理重点上还是有所区分。那么,主要风险点就成为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经营管理和风险管控过程当中的重要一环。那么在实际的管控过程当中就应当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存在风险的环节和部位进行有效的评估,并且按照风险点的类别以及风险点所造成的灾害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使整个的风险评估能够更加科学有效,整个的风险预估达到预期目标,从整个风险评估过程来看,主要的风险集中在环境风险、施工风险和资金风险这几个方面。只有保证这几个方面的风险评估不存在问题,那么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经营管理和风险管控才能够取得积极效果,在管理过程当中才能够更加科学有效。

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经营管理与风险管控的具体措施

1.结合工程实际,对风险种类进行归类

在实际的风险管控过程当中,我们应当根据工程实际对空间种类进行归类,例如环境风险存在地上风险和地下风险。在地下风险中存在盾构施工风险和支撑施工风险以及贯通施工风险多个种类。通过对这些风险种类的划分和归类,我们才能够保证风险管控措施能够落实到位,并且达到预期目标。与此同时,在施工风险当中,我们还应当对每一个施工细节进行有效的把控,保证施工细节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同时解决施工工序与风险种类划分的问题,使整个风险划分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在具体的施工过程当中,使风险种类划分与施工工序进行有效的结合,解决施工工序的风险,使整个工程的施工风险得到有效的降低。按照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进行程度来看,风险种类的归类至关重要,在风险种类的划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类:第一,可识别的风险,第二,隐藏的风险,第三,可控的风险。只有做好这些风险种类的划分,才能保证风险管控过程准确到位,最终在风险管控过程当中才能够达到最佳效果。所以,风险种类的归类是做好风险管控的重要措施。

2.根据风险类别,做好风险辨识

基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特殊性,对风险进行有效的分类之后,我们就应当对每一种风险进行有效的风险辨识。风险辨识不但要认清楚风险存在的部位,也是对风险所造成危害的一种有效的认定,通过风险辨识,能够保证风险管控到位,同时也能够提高风险管控的整体效果。那么在风险辨识过程当中,我们要按照风险的类别、风险存在的部位以及风险可能发生的环节进行有效的评估。风险辨识过程当中,我们要根据成熟的风险辨识经验,在了解城市轨道交通施工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风险辨识。主要包含几种因素:风险辨识应当对风险的整体情况进行有效的辨识,风险辨识应当对风险可能出现和造成的危害进行风险辨识,应当根据风险的具体情况以及风险出现的概率有效的辨识,使辨识能够符合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实际,保证辨识能够准确有效。只有做到以上这些措施,才能够保证风险辨识达到预期目标,提高风险辨识的有效性,保证风险辨识能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有效的解决城市轨道交通施工的风险问题。

3.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防控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

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篇(5)

1.1保证工程的质量

工程质量是工程的生命。按照昆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轨道交通工程要建成百年工程,优良的工程质量是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

1.2保证工程的进度

良好的管理和协调工作是工程按时完成的必要条件。对于轨道交通这种复杂庞大的工程而言,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以十几、几十家计算,管理措施到位与否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进度。通常协调不好也会导致工程停工,供货商不及时供货也拖施工的后腿。若工程不能按时完成,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管理因素是主要因素之一。

1.3有效的专业设计施工衔接

设计与施工的有效衔接是工程建设效率的保证措施之一。设计作为施工的前提,质量的优劣和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施工的质量和进度。对设计环节的及时有效把关是工程优良不可缺少的措施。

1.4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

轨道交通工程是一个工期相对较长的工程,设计与施工互相穿插和反复关联,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设计的变更。施工图的量很大,堆积起来达数百米之巨,对施工图的正确审核可以发现和纠正其中的错误,杜绝安全隐患,提高工程的建设效率,杜绝建设单位互相扯皮现象的发生。监理对于施工过程的认真负责,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

1.5安全保障

安全是轨道交通工程最重要和首先考虑的问题,安全文明施工是工程建设最基本的要求。工程队或者施工单位内部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施工的秩序和对周边环境的干扰程度,也影响到工程施工的有序性和人身安全。监理单位也要对施工单位安全文明施工提出要求和实行监督。

2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管理的范围

轨道交通工程管理的范围是全程的,多方向的,全方位的。从最初的可行性研究到竣工验收,一直到交给运营部门,管理工作贯穿始终。

2.1勘察设计管理

轨道交通工程是从可行性报告编制开始的。轨道交通线路可行性研究报告对线路建设的必要性、规划、客流、土建、机电设备、运营、投资、风险、节能等20余个方面进行研究,为工程是否可行、是否建设、运营以后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如何提供科学的数据分析和指导,为业主单位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设计单位提供总体设计、初步设计、招标文件、施工图等,并对整个设计终身负责。

2.2施工管理

施工主要由施工单位实施。监理单位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发生的错误有发现并纠正的责任,并对施工的质量进行监督,参与组织工程的验收工作。轨道交通工程的设备众多,设备供应商也遍布全球,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对设备供应商的管理也与轨道交通的建设质量及完成进度息息相关。同时要对设备的质量和功能进行验收和检测,对设备供货时间提出要求。各个专业之间也存在施工衔接问题,若该问题未能处理好,则势必引起连锁反应,引起其他专业的施工延误或推迟。

2.3工程变更管理

轨道交通工程庞大而复杂,从开始到结束存在许多次的工程设计变更问题。变更的目的是使工程设计更趋合理,或者可以避开施工中的难题,或者使设计更为人性化。工程变更的管理除了涉及技术、设计施工图以外,还涉及投资金额的变化。

2.4竣工验收管理

验收是轨道交通建设重要的环节,是检验工程质量是否合格的手段。竣工验收作为轨道交通建设的最后一道工序,起着最后把关的作用。轨道交通工程的竣工资料浩繁,资料的验收和整理入库对于轨道交通工程以后的检修、加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管理的方法

根据轨道交通的工程实践,具体的管理方法多种多样。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方法。

3.1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建设工程首先是人的工程,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工程建设理念。具体表现为:轨道公司不拖欠设计、建设、监理等单位的工程款,同时要求施工单位不拖欠农民工工资,甚至优先发放农民工工资,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做好施工人员人身安全保障,减少施工尤其是地下施工对人身安全、对周边安全的潜在风险。文明施工,减少施工产生的噪音对周边居民的影响,减少施工对公共交通的影响,减少施工对行人的影响。

3.2资质管理法

无论对于设计、施工单位还是监理单位,在招标前,都必须出示相关的资质证明,组织机构证明;对于设备供应商,也必须查验设备质量证明,第三方检测证明,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管理、安全管理等认证证明,对于特种岗位、专职人员都必须查验上岗证、资格证。

3.3责任管理法

将工作责任下到单位的相关专业、管理人员,定岗定责定时间,中途不允许换人,有事必须请假。保证对指定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3.4时间节点法

按照工程进度要求排出一级时间节点要求,定期检查,定期汇报。同时可以排除二级、三级时间节点,分解工作,细化流程和程序,将管理和时间节点要求落实到细化的每一个环节中。这样可以从细节抓起,从头严抓,避免形成问题的累积。

3.5综合协调法

该管理方法主要用于土建机电接口管理。在实际工程施工中,细节施工往往责任不清,但是细节又经常决定成败,通常需要通过综合协调的方法将责任和任务落实到单位和具体的人员,以保证工程的进度和避免设计施工扯皮。

3.6跟踪考核法

该方法与综合协调法和时间节点法结合使用。主要在设计、施工的某几个时间节点对工程质量、进度、安全、方法等进行检查,查找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对设计、施工单位和相关人员进行考核,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3.7方案审查法

对于重大的工程或者重点子项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都要求审查设计、施工单位的专项方案,必要时,组织专家对设计、施工方案进行论证,以完善方案的程序和细节,保证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

3.8工程验收法

坚持首件验收制度,要求供应商或者施工单位先做出首件,轨道公司邀请市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协同设计院、监理等专业人员对首件进行验收,以确定是否到达设计、规范和合同的要求。在工程验收过程中,轨道公司坚持检验批、分项验收、分部验收、单位验收、初步验收、竣工验收、国家验收等程序,同时完善工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检查、归档,以保证验收的质量和到达轨道交通规范、设计对工程的全部要求。

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篇(6)

1前言

庞大而复杂的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因其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困难、设计计算理论尚不完善,建设过程中会出现工程进度难以把握、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工程风险难以控制的情况;而为确保工程安全进行的施工监测由于条件限制,使得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获得的数据得不到充分利用,工程事故仍然不断。另一方面,由于轨道交通工程规模庞大,各种数据浩如烟海,全面及时地了解这些信息对建设管理单位控制投资、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轨道交通工程远程监控管理系统正是基于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运用数据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开发的工程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快速而准确地获得各种数据和信息,随时了解工程动态和进展,方便快捷地查询历史资料以及工程结束后资料整理、归档、利用等工作。

2远程监控管理系统

2.1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该系统由5个部分组成:车站远程监控管理系统、隧道远程监控管理系统、网络远程办公系统、网络视频远程监控系统、自动监测系统,如图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自动监测系统是根据需要嵌入车站或隧道远程监控管理系统中运行的。WwW.133229.coM自动监测系统与自动监测仪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自动监测数据采集、传输、查询、分析、预警网络,全过程无人工干预,确保数据的实时、真实可靠,通过网络通讯和无线通信技术,能随时随地了解工地实时状况,保证工程数据的及时处理,在工程出现问题的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障工程的安全进行。

远程监控管理系统解决了传统管理系统下工程信息传递和交流存在的问题,如:信息内容的缺失、信息扭曲、信息传递的延误等,实现了工程信息存储的数字化和相对集中化、信息整理和变换的程序化、信息传输的数字化、信息获取的便捷和信息透明度的提高等。具体来说,整套系统可以把监测、监理、施工相关的各种数据和信息实时地上传、汇总、整理、分析,可以对监测数据的异常情况进行多种形式的自动判定、报警;监控者随时随地通过视频技术直观地了解现场的施工及进展状况(图2);同时该系列软件还可以实现对工程文档、进度数据、工程合同等工程相关信息的采集和汇总。由于本系统中发展了internet网络远程监控的新技术,实现了多点对多点的数据传输、远程控制;使得监控中心多点化、低成本任意位置移动。管理者、专家组只要可以上网,足不出户,即可通过该系统收集所有监控数据,了解现场情况,同时由于各种工程资料的电子化,施工结束后资料的整理、归档、利用问题也迎刃而解,科研部门亦可以利用该系统进行科研工作,积累经验,进一步提高轨道交通的建设水平。

2.2基于远程监控管理系统的管理模式

基于远程监控管理系统的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模式(图3)的核心内容是,通过远程监控管理预警系统对项目实施全过程中项目参与各方产生的信息和知识进行集中式管理的基础上,为项目的参与各方在internet平台上提供一个获取个性化项目信息的便捷入口,从而为项目的参与各方提供一个高效率信息交流和共同工作的环境,实现轨道交通工程的工期、质量和成本的控制。

在基于远程监控管理系统的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管理模式中,根据各自职能的不同,我们将项目的参与各方分为3个部分:

工地现场部门、管理部门、专家部门。工地现场部门包括施工、监理、监测等单位。由于这些单位每天直接面对工程现场,其最大优势在于信息优势,因此我们要求在远程监控管理系统平台上实现与工程现场信息的及时同步共享。

为了充分发挥专家的技术优势,以服务于轨道交通建设,按日常监控和紧急事件处理将专家部门分为两级:监控中心和专家组。监控中心负责日常的工作,对上传至中央数据库的各种信息进行专业分析,提出安全评价意见,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施工现场的各种不规范施工行为等,汇总为日报、周报提交管理部门,为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专家组则在遇到重大险情、重大工程事故时启动,为管理部门处理险情、事故提供专业意见。专家部门是整个管理系统的关键,要真正达到高效科学的管理,必须保证专家部门的正常运转。

管理部门在工程建设管理中掌握着所有资源和信息调配的权力,是工程建设中的决策部门。基于远程监控管理系统的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系统保证了工地现场信息的及时可靠性和专家意见的科学性,从而确保了管理部门决策的正确性。

3远程监控管理系统的应用

远程监控管理系统于2000年7月份在蓝村路站试运行,测试取得成功后,于2001年8月中旬,在明珠线二期(4号线)各个车站先后安装,开始实施远程监控管理。目前远程监控管理系统在轨道交通1号线北延伸(共和新路线)、轨道交通6号线、轨道交通8号线中得到了全面的推广应用。全部的车站和大部分区间隧道都安装了远程监控管理系统。该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险情多起,确保了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的安全、质量和进度。更为重要的是,将绝大多数的安全隐患处理在了萌芽状态,凡是实施远程监控管理并安装了远程监控系统的工地,没有发生一起工程事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下边将几个典型的工程实例介绍一下。

3.1实例一,某车站基坑工程

该车站标准段基坑挖深为10m,围护结构采用地下连续墙。采用3道φ609钢支撑。

在标准段开挖到c04点所在位置之前,每天数据的变化范围和变化速率均在允许值范围内,其中测斜点c04、c05的最大变形值基本在2mm/天左右。2001年9月18日地下墙开始出现明显的“踢脚”现象,但最大变形量仍然不超过5mm/天。9月19日,测斜点c04、c05附近开挖到离基坑底1.8m时未出现明显异常,挖除最后的1.8m后,在9月20日测斜点c04、c05的测斜的变化速率突然明显增大呈加速趋势,最大变形速率分别为16.58mm/天、14.24mm/天。同时,在c04点附近的房屋沉降观测点f45的沉降从每天1~2mm左右增加到每天12mm,总沉降量已经达66mm,房屋出现开裂,坑底立柱上浮达133mm。测斜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

因为总变形值超过警戒值,并且总变形速度呈明显加速趋势,如果继续施工必将出现工程事故。远程监控的专家部门9月18日开始密切关注该车站c04、c05附近的变形情况,9月20日及时地发现了险情,之后,立即将险情上报管理部门,管理部门当天即令现场停工处理。在停工期间地下墙的变形仍在以每天最大2mm的速度发展,情况如图5所示。专家部门在发生险情当天马上研究产生险情的原因,寻找解决方法。

因为该基坑变形具有如下几个特征:①突然发生较大变形;②坑底发生较大隆起,而坑底隆起的发生也具有突然性;③“踢脚”突然明显地加剧发展。所以,初步断定是因为承压水水头过大引起的可能性较大。另外,经计算,该车站的基坑抗隆起安全系数ks只有1.73,也偏小,可能也是造成“踢脚”的另一个原因。

专家部门过研究决定:增加真空井点,降低坑底的承压水水头。先在出现问题测点附近的端头井三侧打设3个井点。自9月25日采取真空井点降水之后,地下墙的测斜变形逐渐停止(未进行挖土施工)。至 10月11日基坑的隆起下降了40mm,证明承压水头有明显下降,险情得到基本控制,所采取的措施达到了预期效果,10月11日恢复正常施工。自采取措施施工后,基坑变形日趋正常,保障了施工的正常进行及周边环境的安全。

3.2实例2,某轨道交通区间隧道的保护

上海某地下立交工程基坑位置骑跨于运营的轨道交通2号线上方,基坑底部距离轨道交通隧道的最近距离仅2.8m基坑开挖必然引起轨道交通隧道的上抬变形。根据上海市轨道交通保护条例规定,轨道交通结构设施绝对沉降值及水平位移量≤20mm。该工程采用了远程监控管理系统,其中隧道沉降监测采用了自动监测系统(图6)。

隧道主体结构沉降自动监测采用电容感应式静力水准仪,该仪器依据连通管原理的方法,测量每个测点容器内容器底面安装高程与液面的相对变化,再通过计算求得各点相对于基点的相对沉降量。自动监测频率为:在基坑施工期间每10min测一次;施工间歇期内每30min一次。专家组利用这些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从而不断优化施工参数,最终达到保证了轨道交通2号线的正常运营,控制了工程质量、进度和成本。

4远程监控管理系统的完善

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篇(7)

1前言

庞大而复杂的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因其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困难、设计计算理论尚不完善,建设过程中会出现工程进度难以把握、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工程风险难以控制的情况;而为确保工程安全进行的施工监测由于条件限制,使得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获得的数据得不到充分利用,工程事故仍然不断。另一方面,由于轨道交通工程规模庞大,各种数据浩如烟海,全面及时地了解这些信息对建设管理单位控制投资、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轨道交通工程远程监控管理系统正是基于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运用数据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开发的工程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快速而准确地获得各种数据和信息,随时了解工程动态和进展,方便快捷地查询历史资料以及工程结束后资料整理、归档、利用等工作。

2远程监控管理系统

2.1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该系统由5个部分组成:车站远程监控管理系统、隧道远程监控管理系统、网络远程办公系统、网络视频远程监控系统、自动监测系统,如图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自动监测系统是根据需要嵌入车站或隧道远程监控管理系统中运行的。自动监测系统与自动监测仪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自动监测数据采集、传输、查询、分析、预警网络,全过程无人工干预,确保数据的实时、真实可靠,通过网络通讯和无线通信技术,能随时随地了解工地实时状况,保证工程数据的及时处理,在工程出现问题的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障工程的安全进行。

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篇(8)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信息化系统一般可分为生产信息化系统和管理信息化系统。生产信息化系统主要是指地铁各相关专业与运营生产维护密不可分的信息化系统,如信号、通信、综合监控、PSCADA、AFC、ACC等系统。管理信息化系统是指在运营生产管理中常用的计算机辅助手段,如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系统。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运营管理信息化系统,做好其规划和建设,可以使信息化成为引领及支撑地铁运营生产发展的持久驱动力。国内各家地铁常见的信息化系统如图1所示。由于国内各家地铁公司的运营经验各不相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建设资金存在差异,在信息化建设上也各具特色,但总体上呈现出比较有代表性的广州模式和南京模式。

1.1广州模式广州模式以广州地铁、苏州地铁为代表,在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初期,引入第三方咨询公司,做总体的信息化规划。如广州地铁的信息化系统,连续做了3个五年规划,对内部管理流程不断优化,确保了各系统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通过前期整体规划,建立数据通道,实现数据共享。在之后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各阶段、时期,新建的系统都能与老系统间实现数据的有效调用,真正实现了信息的互联、互享,信息化系统的可扩展性得到了有效保证。

1.2南京模式南京模式主要包括南京、沈阳、西安、哈尔滨等地铁公司,即在信息化建设初期采用单个系统推进的方式,着重于各部门、中心的需求,以较小的投入,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但随着地铁运营由单线向网络化运营的过渡,各系统间资源无法共享、数据无法互通的问题日趋严重,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虽然后期也在尝试着手整合,但因各系统由不同软件公司开发,存在的技术问题较多,整合难度很大。通过两种模式的对比分析,广州模式的地铁信息化系统实现了深度集成,线网规模越大,后期应用效果越好。如广州地铁的信息化系统已覆盖其90%的业务范围,为地铁安全、高效运营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其前期投资规模大,项目实施周期长,后期的运维成本也相对较高。南京模式的信息化系统建设,见效快、投资少,在单、双线运营时应用的效果也较为理想。但当网络化运营后,大部分系统已不能够有效支撑多线运营,对系统升级改造幅度较大,部分系统甚至需要推倒重建,极大地影响了管理质量和效率。

2运营管理信息化系统与建设时序

国内各地铁公司运营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包括OA、内外部门户、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施工管理、运输策划管理、票务管理、运营日报管理、乘务司机管理、服务热线等系统,其主要功能如表1所示。国内各家地铁公司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时序并不完全统一,这一方面与当时所处的社会整体环境,即软件系统的发展程度相关;另一方面也受限于各地铁公司自身的发展定位和经营策略。但通过对近几年新近开通的地铁公司信息化建设时序和运营经验较丰富的地铁公司信息化系统重新规划及建设的顺序分析,在不同阶段,运营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时序大致如表2所示。

在首条线开通运营前,运营公司的主要工作是搭建组织机构、配备人员物资、规范管理制度、组织验收接管、确保运营开通,此时的信息化建设以保障地铁运营高水平开通为目标,倾向于将办公管理、资产管理、施工管理类系统在正式运营前上线,明确管理流程,规范管理要求。首条线开通运营后,随着生产任务的增加,对生产管理类信息化系统的需求较为迫切。如施工管理系统,能够实现行轨行区施工作业的冲突检测,避免由于人为操作疏漏而发生的安全事故;乘务司机管理系统能够对司机的出、退勤进行管理,避免司机酒后驾驶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这些系统的建设和应用,能有效保障地铁安全运行,提升地铁服务水平。网络化运营后,整个地铁的业务需求、管理需求成倍增加,人工处理线网运营事务的工作量会非常大,这时就需要相应信息系统的辅助以提高事务处理能力。通过视频会议、安全管理、客流分析、运输策划等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能够减少会议组织准备时间、提高危险源管理效率、实时统计分析客流情况、实现运行图高效编制,进而减少了相关环节的工作量,提升运营管理的工作效率。

3运营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运营维护与发展趋势

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地铁企业发展的一种趋势,特别是随着运营工作的深入开展和网络化运营,部门、机构、人员和工作量的不断增加,信息化系统能有效简化管理流程,实现异地办公的无缝管理对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失误,保障地铁运营安全。

3.1运营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运营维护模式信息化系统运营维护模式与其建设模式息息相关。如广州模式下,信息化系统建设投资金额高,相应的维护成本也比较高。广州、苏州等地已将信息化系统建设作为地铁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生产性系统,在地铁建设费用中统一招投标。信息化系统在集团层面统一规划和实施,后期的维保费用也由地铁集团出资解决。鉴于地铁信息化系统的独特性、专业性和复杂性,运营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维护工作多由专业队伍承担,如上海地铁与宝钢集团共同组建的上海地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对上海地铁各信息化系统进行开发、维护。广州地铁与品高软件合资成立的擎云科技,除了承担广州地铁大部分信息化系统的维保工作外,还将广州地铁信息化建设经验对外输出。这一方面保障了信息化维护队伍的专业性,保证了地铁运营的安全;另一方面也将广州地铁信息化的成果、经验、产品对外输出,获取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苏州地铁目前也正在寻求本地的软件公司合作,保障信息化系统维保的专业性,兼顾后期对外的成果输出。与本地有实力的软件公司合作,以当地地铁信息化维护工作为基础,建立专业队伍,保障信息化系统稳定运行的同时,将相应成果对外输出,已成为目前地铁信息化维保管理的趋势。

3.2运营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发展趋势一是地铁建设、运营和资源开发的信息化系统一体化的趋势。新近开通地铁的城市在信息化建设前基本都要进行一轮信息化规划,从集团公司的层面统一建设、运营和资源开发等分公司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实现各分公司间的数据、资源共享。如建设合同中的各设备系统在建设分公司的项目管理完成后,移交给运营分公司,直接形成运营资产管理的本底数据,在运营维护中对相应设备进行全寿命周期管理。二是地铁运营生产信息化系统与管理信息化系统相结合的趋势。如综合监控系统,能根据现场设备的状态进行告警,提醒运营维护人员组织检查或抢修,是运营管理流程开始的触发器之一。通过综合监控的设备告警触发,增设相应的运营管理流程,更利于运营精细化管理的实现。目前,国电南瑞正与武汉地铁进行该方面的尝试。三是移动手持终端在地铁运营管理信息化系统中逐步应用的趋势。如在南京地铁的iPDA系统,是利用移动手持终端和电子标签技术,为相关专业运维提供现场管理的工具和手段。该系统主要包括日常巡检、检修管理、IETM交互式故障处理、无人值守库房管理、资产管理、检查评价、安全危险源管理等功能。通过移动终端技术,实现现场维护的数据采集、技术支持和信息反馈,真正意义上实现现场运行维护工作的全面管控,达到提高工作、管理效率和质量的目标,实现了管理落地。其网络架构图如图2所示。广州和苏州地铁也开发了类似的系统,处于适用改进阶段。

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篇(9)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具有规模体量大、建设周期长、涉及专业广、参与单位多、合同数量大、合同风险高等不同于一般工程建设项目的特点,同时决定了其合同管理的周期长、难度大的特点。科学规划合同管理体系、扎实推进合同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积极推动合同管理体系在实践中的运用,成为规范对外经济行为、提高合同管理效率、防控各类风险、提升合同管理水平的举措。

1合同管理体系建设成果

长沙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沙地铁)在合同管理体系建成之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合同工作流程不明晰,主要体现为部门职能分工不清、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监督管控不到位等;(2)合同签订行为不规范,主要体现为起草依据不充分、合同资料缺失、审查会签流程缺失、事后补合同等;(3)合同签订效率不高,主要体现为合同文本不规范、合同条款不完备、合同用语不严谨、审查会签时间长等;(4)合同执行管控不到位,主要体现为不按合同履约、对违约行为未按合同执行、变更管理不全面、对索赔工作不重视等。面对上述问题,长沙地铁从2015年开始着手合同管理体系架构研究和建设工作,提出了分阶段实施合同管理体系建设的工作思路。第一阶段建设从合同管理的源头入手,通过出台制度规范合同签订流程、编发标准化合同规范文本、开发和推广使用软件管控合同签订行为。历时5年时间,到2019年完成第一阶段建设工作,构建了以合同管理制度体系和标准化合同体系为基础、合约工作管理软件为抓手的“两基础、一抓手”的合同管理体系,实现了合同签订流程有规矩、合同签订管控有手段、合同文本有标准,以及合同签订管理由“人管人”向“制度管人”的重大转变。

1.1出台合同管理制度

规章制度作为法律法规的延续,是企业各项工作流程的执行依据。为此,长沙地铁明确了“体系建设从制度编发着手,制度编发以合同管理办法先行”的工作思路。2015年,长沙地铁制定并下发了《合同管理办法》,明确规范了合同工作的职责分工,合同起草、审查、签订、归档、履约,标准化合同的编制、修订、监督及责任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规定所有项目在组织公开招标、内部竞争性谈判及直接委托谈判之前应确定合同主要条款,并完成合同的起草、审查;规定合同重大变更、转让或终止应由项目发起部门(子公司)报集团公司总经理、董事长批准同意后方可实施。2018年,长沙地铁在遵循“依法依规、集体决策、规范程序、提高效率、卡控关键、严防风险”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创新管理思路,创新提出并采用了“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工作流程”的模式,制定并下发了《直接委托项目管理办法》,其在精简和优化直接委托程序的同时,系统规范了从项目立项、确定单位、控制价审定到合同谈判、结果确认、合同签订、资料归档全过程的工作流程,大幅度提高了直接委托项目的工作效率,有效预防了直接委托项目的廉政风险。截至2019年,长沙地铁陆续制定并了《合同起草大纲》《委托建设项目内部工作流程》《标准化合同管理办法》《工程建设用地只用不征协议起草指南》等管理制度,建成了以《合同管理办法》为主线的合同管理制度体系,实现了长沙轨道的合同管理制度化、合同工作流程化。

1.2构建标准化合同体系

在推进合同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同时,长沙地铁同步着手标准化合同体系建设。以“合同管理工作回头看”为契机,通过对2016年全年及2017年上半年总计一年半以来签订的合同进行数据统计、科学分析,按照“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对工程影响大、签订合同数量大的合同类型”的原则制订了详细可行的工作方案,明确了时间节点、职责分工、编审流程,于2017年9月全面提速标准化合同体系建设工作,至2018年9月基本建成由建设版块、运营板块、经营版块、通用版块四大版块组成的标准化合同体系,实现了合同体系的结构化、合同文本的标准化、合同起草行为的规范化,进一步提高了合同起草的效率,有效防控了合同风险和廉政风险。

1.3开发合约工作管理软件

2016年长沙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合同管理的复杂度增加,工作量急速增长,人工模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工作需求。为此,长沙地铁于2016年底启动合约工作管理软件的开发工作,于2018年10月1日上线试运行。2019年5月5日,基于系统运行稳定、功能模块满足需要、各级用户熟悉掌握系统操作,合约工作管理软件正式上线运行,实现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行标准化合同使用和集中管控合同签订行为,降低了办公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打造了预防腐败的有力抓手。

2合同管理体系运用效果

合同管理体系第一阶段建设工作完成后,长沙地铁以合同管理制度体系和标准化合同体系为基础、以合约工作管理软件为抓手,实现了合同签订工作的集中管控,有效地防控了合同签订环节风险、提高了合同签订效率。合同起草部门使用合约工作管理软件按照系统设置流程依次起草合同、发起审查和会签审批、定稿编号、打印输出。在起草合同时,起草部门按照“集团了标准化合同的,应采用标准化合同起草合同;集团未标准化合同的,应参照国家或行业制定的合同示范文本起草合同;既无集团公司下发的标准化合同、又无国家或行业制定的合同示范文本的,由合同起草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自行起草”规定执行,优先使用标准化合同起草合同。在合同审查过程中,审查部门紧紧抓住“是否立项”“流程入口是否正确”“是否采用标准化合同”三个关键点,从源头上杜绝了合同起草不合规的行为。在审查环节,合同审查部门经办人员对工作进度一目了然,合同起草人与审查人可建立快速有效的沟通。由于采用了标准化合同起草合同,合同审查工作量大幅下降,节约了合同起草部门及审查部门的时间与精力。合同会签审批前,合同起草人发起会签资料复核,经集团合约部复核确定会签资料完整后,合同方可进入会签审批环节。合同经系统编号后,系统自动生成防伪水印,合同起草人通过正文信息页面打印含防伪水印的合同文本(合同文本必须经由系统线上打印才会输出含防伪水印的合同文本,在系统上导出、下载或另存为的合同文本不含防伪水印),并以此版本为母本按合同约定份数进行复印、装订/胶装。

3合同管理体系未来的建设与发展方向

结合长沙地铁改革转型要求,下一步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合同管理体系第二阶段建设工作,形成合同管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类运行、全面监督、高效运转”工作机制,真正实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

3.1健全合同管理组织体系

按照纵、横两个维度完善合同管理组织体系,在企业内部构建由各层次的管理机构组成的全方位合同管理体系。纵向维度为在集团总部、各子公司分别设立合同管理部门;横向维度为在纵向维度设立的合同管理部门中再细分为合同管理小组,根据合同的性质、类别进行统一管理,从而使合同管理机构覆盖到每个层次、每个方面,对合同的立项、谈判、起草、签订、履行、变更、纠纷处理等履行监督、检查和指导的职责。

3.2建立合同管理人员体系

通过对外公开招聘、内部选拔等方式,培养一支懂法律、懂经营、会管理的合同管理队伍。加强对合同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合同法律知识和签约技巧,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建立合同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竞争上岗机制。建立合同管理激励机制,对提出合理化建议、避免重大损失或是给企业争取额外经济效益的人员予以奖励,激发和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3建立合同管理运行体系

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篇(10)

1 引言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截止2017年1月初,全国已有28个城市开通地铁运营,运营里程3600多公里。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的增加,企业运营管理急需信息化技术作为支撑。由于轨道交通企业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涉及产业众多,整个企业数据信息量大,将信息化手段运用于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运营管理之中,有利于促进城市轨道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 城市轨道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目前,就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信息建设现状看,仍然处于初步建设阶段。第一,虽然目前系统建设工作在不断推进,但是系统相对独立,缺乏有机联系,在企业内部数据共享、交换等环节存在问题;第二,对于数据标准没有明确规范,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数据格式相对不够统一,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有效协作受到严重阻碍。第三,数据杂余问题较为严重,在没有进行合理规划之时,同一类数据信息在不同系统中重复存储,重复占据系统存储空间,并且为企业管理部门人员增添不必要的负担。第四,数据管理控制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完整的数据链条把控,对城市轨道企业发展有不利影响。最后,由于系统不完善,数据信息的收集、处理、汇总能力较弱,不能与信息化进行完整融合。

3 城市轨道企业信息化具体建设

3.1 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建设目标

在城市轨道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策略上,应该参考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在目前已有的信息化发展经验,吸取他们的教训,根据各城市轨道交通的实际情况,以公司整体发展布局为目标,在数据标准与规范,技术集成和基础设施以及应用需求等多方面制定未来信息化发展蓝图,达到帮助城市轨道交通公司规划一个协同办公的信息化基础环境的目的。

在实行有效规划的基础上,建设基础网络平台、数据中心和存储平台,统一各部门的硬件运行环境,并建立一个简洁、有效、可靠、安全的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系统,实现办公自动化,统一管理、开发和利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等多方面的信息资源。运用大数据分析来协助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运营管理,从而不断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管理、设备维护、领导决策的效率和水平。

3.2 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建设内容

在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根据企业流程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计算机系统:生产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

首先,生产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的核心业务系统,比如完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控制调度系统等。其中,生产系统产生的业务数据时管理和决策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客流、票务、车辆调度数据,是日常业务信息的集合。管理系统系统主要面向企业的管理层,主要内容是对各类基础信息资料的管理、共享、利用以及在业务流程的驱动下,信息的合理流动和处理流程;决策支持系统则是运用相应分析模型对管理信息资源进行综合的处理和分析,从中发展轨道交通运行的相应规律,帮助领导进行科学决策。

具体到系统类型,城市轨道交通信息系统是面向管理层和普通员工的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内容包括:网络通信平台建设、服务器和数据存储平台建设,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数据资料查询系统、财务及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物流管理系统、委外维保管理系统、机电设备预测维护及专家诊断管理系统、运营数据信息分析处理系统、经营资源管理系统等软件分系统的建O。每项系统都由企业内部的各项部门员工进行单独负责管理。在建设单独系统的基础上,将各个系统进行有效联合,形成专业的数据链条,以供企业内部参考提供依据。

3.3 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总体设计原则

目前,在我国北上广港等发达地区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已经有30年的时间,已经有了部分的成功经验,综合已有的经验来看,对于信息系统的建设应该本着“统一规划、分布实施,实用为主,技术先进”的原则。

首先,注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分阶段性,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综合考虑系统建设的总体要求,全面梳理城市轨道交通业务流程,建立初步模型。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之上,分期分批地进行系统建设,先建设系统的基础支撑层次平台系统,做好系统集成的标准体系建设,搭建好技术框架。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应该紧密结合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自己的工作内容,以实用为原则,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业务资源、信息资源和环境资源,专门进行开发设计。最后,在系统规划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当前存在的先进技术和方法,保证企业使用信息化系统的充分和稳定。

4 信息化运用于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运营管理经济效益评价

将大数据以及互联网平台运用到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运营之中,加强企业运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从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言,可以让企业及时获取轨道交通各方面的运营信息,提高企业运营管理工作的效率,实现企业运营管理的高效化,智能化,信息化。同时作为一个服务性质企业,将信息技术投入到城市轨道交通的日常运营中,有利于提高运营乘客服务质量,在客流量较大时,保证票务售出的及时和准确,车辆调动的快速准确。最终,日常运营的所有数据进入系统之后,将为企业进一步的投资决策提供准确依据。

5 结语

任何一个企业和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都不能一蹴而就,当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城市轨道企业内部运营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数据与业务,思想,管理以及内部组织架构相互融合。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运营管理人员应该紧跟当前信息化的发展浪潮,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同时,深入了解企业的业务和信息化的数据发展方向,基于大数据平台下加强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运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充分实现数据和业务的有机融合,最终实现价值创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永现.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一体化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初探[J].中国外资,2011(14):149-150.

[2]王宇.浅析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中的信息化建设[J].铁道勘测与设计,2012(03):63-66.

[3]胡选宓.大数据平台下轨道交通企业财务信息化构建探析[J].财会学习,2016(17):26-27.

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篇(11)

目前我国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的投融资体制,越来越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的需要。需要创新轨道交通投融资体制,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多元投资主体参与。

1 上海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现状

1.1 既有轨道交通线的投融资概况

就上海市而言,已投入运营的3条轨道交通线,就采用了完全不同的三种投融资模式:

(1)地铁1号线(1995年),全长16.365km,工程投资约6.2亿美元;由上海市政府投资建设(解决国内配套资金),并采用信贷方式,融入了部分国外资金(见表1)。

(2)地铁2号线(2000年),全长19.14km,工程投资约94亿元;采用了市区两级政府共同投资体制,并积极利用国外优惠贷款(约8亿美元外汇)。资金结构如表2。

(3)地铁3号线(即明珠线一期,2000年),全长24.97km,工程投资超过90亿元;首次采用项目公司模式,由上海铁路局、上海久事公司等8家投资人组成一个项目公司,走出多元化投资之路(表3)。

图1为上海目前3条轨道交通线建设资金结构情况。

1.2 存在问题

上海轨道交通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市区财政收入(数量有限);二是项目借贷款,主要以上海久事、城投两家公司出面举债,借入内外债再转投入项目中。其中,项目借款绝大部分用于工程项目建设(如表1~3)。

3条轨道交通线均由上海地铁运营公司经营,投资与管理脱节。虽然轨道交通年售票收入节节上升,但一年3~6亿元的入账(含折旧),对于偿还建设项目借贷本息,只是杯水车薪。旧有的融资模式使市、区两级财政背上了轨道交通建设的沉重负担。就上海市经济与城市发展形势而言,轨道交通不可暂缓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建设与管理体制和模式进行一次“大手术”,针对不同背景与条件,运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融资模式,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

2 轨道交通建设筹资渠道分析

2.1国家预算内资金

近年来,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国家预算内资金稳中有所增加,但总量不足。“十五”期间,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约需要投资10000亿元。其中,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投资约2000亿元,缺口约8000亿元。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投资渠道,不可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可以发挥投资的引导作用和政策的扶持与保障作用。

2.2 国内贷款

加大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的力度,在中央财政不介入的情况下,债务融资便成了地方政府无奈的选择。目前主渠道有国家开发银行的政策性贷款和国内商业银行的投资贷款。但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资金投放量集中、回收期长、收入水平较低的特点,使项目本身就孕育着较大的金融风险,筹资难度大。

目前国内资金市场也存有较大的社会游资。以上海高速公路建设为例,2000年3月至2002年10月就引入了民间资本210亿元,使上海西域高速公路建设速度加快了3~5倍。

2.3 利用外资

我国通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日本海外协力基金会等国外金融组织引入了一部分资金,但其规模相对于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量来说还太小。北京、上海、广州新修建的几条地铁项目部分采用借贷的方式吸收了一部分外国政府优惠贷款。

目前,国际上有近10万亿元的游资正在寻找投资渠道。应该说,利用外资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是有潜力的。

3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融资模式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属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因此政府的角色对融资非常重要。对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可进行的投融资方式主要看bot(建设—经营—转让,又称为“特许权投融资方式”)、tot(转让—经营—转让)和abs(资产证券化融资)等模式。其中,abs融资一般能以较低的资金成本筹集到期限长、规模大的建设资金,对轨道交通项目比较有利。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目前已具备证券化资产有效供给的两个基本因素:

(1)资产具有可证券化的特点。从融资技术上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的客票收入是相对稳定且可预见的现金流入,是十分理想的可证券化资产保证。目前上海地铁3条运营线,日均客运量逾100万人,仅客票年收入6亿多元,而且目前运能还不能满足高峰运量的需要。如此稳定的现金收入有利于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2)有将其证券化的需求。从成本形态上看,城市轨道交通资产中凝固成本大,因此其资产流动性需求较强。

此外,还可采用融资租赁模式或联合融资模式:

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车辆的投资占项目总投资的1/3左右。采用融资租赁方式,项目经营者只需投入较小量资金(首付金),即可融入资金巨大的车辆、控制系统等机电设备;投入运营后,再分期偿还租金,从而避免了运营之初一次性设备购置的巨大资金筹集和支出。通过将投资分散到以后若干年支出,规避了通货膨胀和归还贷款本息等投资风险。广深铁路公司在1998年就成功地运用此模式,融资租赁了瑞典一列摆式快速列车。

联合融资是为了弥补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贷款不足而采取的一种融资方式,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采用较多。它通过担保和其他政策措施,联合其他商业贷款机构和投资商,向项目注入期限长、利息低的资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资金需求量大,从规避风险和建设资金筹集可行性分析,采取联合融资的方式比较有效。如政府投入一部分贷款作为“种子”,带动国内外企业或投资商资本的流入,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呈“民营化”特征。这种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民间资本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开创了投融资新理念。美国初期铁路建设股份集资形式属此种模式。

4 上海轨道交通建设融资与管理建议

最近上海市政府提出了“投资、建设、运营、监管”四分开的改革思路,可以说开创了一条投资建设国际化、多元化,运营管理市场化,政府监管规范化的轨道交通全新发展之路。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4.1 政府角色定位

要实现上海市快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目标,完全靠政府的财力、沿用传统的政府包揽轨道交通建设的模式是不可行的。但也不能让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完全“自由化”地按市场规则推进,那样会造成与整个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不协调。因此,政府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

(1) 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分近、中、远期制定出完善的轨道交通建设与发展规划,即网络规划,确定各阶段重点建设线路。据悉,上海已编制了750km左右的轨道交通远景规划。

(2) 运用宏观政策手段,营造一个较为宽松的轨道交通建设的投资环境。如:在融资方式选择上,给予更大的灵活性;在土地开发上与轨道交通建设“捆绑式”进行等。努力创造条件,使轨道交通建设未来的收益(或效益),可提前用于当今的轨道交通线路项目之中。

(3)“政企分离”是市场经济必要条件。在轨道交通建设步入商业化运作的现阶段,政府虽不应直接介入,但需要以某种形式显示出政府是轨道交通建设强有力的“后盾”,以增加投资者的信心与勇气。上海申通公司作为市政府的“出资方”,其性质应定位于“国家投资公司”。它首先要不以盈利为目的,通过对企业实施控股、参股或股权转让等资本经营方式,贯彻政府的轨道交通发展方针和政策,成为政府指令的执行者以及政府经济政策的实施工具,吸引众多的投资商共同参与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

(3) 加强政府对轨道交通建设监管功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成本高是限制其快速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 “政府搭台、市场运作”为轨道交通建设提供了一个新市场。但需要制定出一整套市场的“游戏规则”,必须有一个专门机构来监督与保证“游戏规则”执行不走样。建设(如上海申通公司)要与监管相分离,以利于建立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使投资者按自身获利需要,选择投资方向(项目),与建设者、管理者建立良好而协调的商业合作关系。

4.2 融资模式选择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虽然可以完全按商业行为操作项目的融资,如前所述,采用bot、tot、abs等多种模式。但轨道交通建设有一个时效限制,针对筹资的紧迫要求,更需要采取多种融资手段。其它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经验值得参考:

(1) 香港特区政府将资金以股权形式进入地铁项目,虽然在财政上给予支持,但要求地铁按成本-效益核算的商业原则运作。参考该模式,上海目前针对不同线路项目,成立的7个轨道交通项目公司中,申通公司(政府出资方代表)占205亿元资本中的45%,吸引了社会投资者的55%资本。

(2) 华盛顿、伦敦等地铁建设的公私合伙制,以政府的资金为主,私有社会资本作为补充,既加快了建设速度,还转化了一部分的风险。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市场尚未向私有投资者开放,这将是潜在的筹资渠道。上海、东航、武汉等航空公司,在我国首次吸纳了私有资本参与航空业经营便是一例。

(3) 曼谷市高架铁路运输的bot模式,由曼谷市政府与(香港)泰华公司签约,项目特许经营期30年。上海也可选择有一定客流基础、经济效益前景较好的线路寻求合作伙伴。

(4) 吉隆坡轻轨1号线bot+土地补偿模式,项目经营期30年。作为项目开发商的澳大利亚和英国组成的star公司要求政府从沿线土地中划拨8.1km2,供其做物业发展,作为参与投资的一种回报。上海轨道交通5号线(莘闵线),闵行区政府已采用以沿线土地升值贴补工程拆迁等准备工程支出的做法。

(5) 利用证券股票,发挥社会闲散资金功用。上海申通公司通过“申通地铁”重组上市,实现有形资产套现8亿元;2002年9月8日,国内第一股权信托受益权投资产品———上海磁悬浮交通项目股权信托收益权投资计划正式推出,普通市民用5万元人民币就可成为投资者。虽然产品规模仅为1.88亿元人民币,但火爆的出售现场,反映了只要有适当的回报期望值,也可以从社会得到轨道交通建设资金的补充。

4.3 建设与管理关系处理

4.3.1 建设机制

可在申通公司的基础上,适时扩大国家投资公司规模或数量,使之成为上海轨道交通建设的投资主体。针对各线的建设,以项目为标的,由投资公司牵头,运用多种融资手段,成立项目建设与发展公司,从项目综合运营的效益中,取得收益,实现还本付息和投资回报。目前上海运营的3条地铁线,因政府包揽的原因,运营至今尚未还本付息。

在多元化投资体制下,投资效果(或称回报)是争取投资的重要因素。香港地铁之所以运营效益居世界前茅,有两点经验值得借鉴:(1)地铁公司根据市场寻求票价与客流的平衡点,按成本-效益的原则决定票价;(2)在政府规划的路网中,地铁公司决定轨道交通线建设次序、时机与投资方案(如以实现交通功能为投资第一原则,其次才是车站的装饰与美观)。即:建设与管理相分离。投资方也应将方便乘客使用和降低工程造价作为轨道交通方案与设计决策的重要依据,这对吸引投资者非常重要。

4.3.2 管理机制

建设与管理分开是上海轨道交通建设改革之举,形成产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状况。

对于运营公司来说,它具有管理技术和管理人员两种资源。可操作的管理模式有两种:

(1) 托管方式:轨道交通(包括线路和车辆等)产权归项目投资公司所有,寻求一家水平高的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公司代为进行运营管理,运营收入归项目投资公司,项目公司负责支持运营管理公司的日常运营开支和管理费用。这是“网运合一”的方案。运营公司作为受托方,只负责日常轨道交通列车运营的组织、管理及相关设备的维护等,所有的运营支出“实报实销”,由投资公司承担运营盈亏带来的风险,同时投资公司享有运营盈利带来的效益。

(2) 租赁方式:轨道交通产权归项目投资公司所有,但以租赁方式租借给运营管理公司,根据合同(或协议),投资公司向运营管理公司收取线路和车辆使用的租赁费,作为投资回报。运营公司则通过强化内部管理,增加运营收入降低运营支出,以期获得更大的效益。支付租借费后的增收部分,归运营公司所有。这是“网运分离”的方案。它可以分散一部分投资风险至运营公司,投资方可以从租借费中获得较为稳定的回报。运营公司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需要努力增加营运收入,以避免企业经营亏损,实现企业增效。

租赁方式较为符合上海轨道交通建设“四分离”的改革要求,有利于投资方与运营管理方以相同地位的市场主体参与轨道交通的建设与管理,有利于发挥两者的积极性,促进轨道交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4.3.3 建设与管理关系

未来的上海市轨道交通建设与管理将形成多头分层的局面。

(1)资金的筹措:以国家投资公司为主体,联合国外金融、投资商和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供应商,通过不同的融资与组合方式,完成项目建设资金的筹措,在此基础上成立“项目资产管理公司”。针对轨道交通系统设备的特点,甚至可以分离线路(车站)基础设施与车辆移动设备,按设备种类分别成立资产管理公司或设备出租公司。

(2)线路建设:实施项目法人制,采用国际工程中流行的工程承包与模式(如交钥匙(turnkey)工程方式),通过招投标,以工程总价承包为原则,选定一家总承包商(如轨道交通建设公司),负责项目的设计与施工。

(3)运营管理:实行制或租赁制。在多家运营公司竞争的条件下,选择有利于提高轨道交通运营效率和效益的公司,承包日常的运营组织工作。在租赁模式下,运营公司不光租赁轨道交通固定设施(线路、车站、建筑物),还要根据客流特点和列车运行组织需要租借移动设备(车辆),以技术组织与管理实现运营增效的目标。

(4)政府监督:市轨道交通管理处代表市政府监督轨道交通规划与政策的执行情况;针对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中的实际问题,负责研讨,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决策参考意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使投资、建设、管理三部门密切合作,共同推动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

2002年8月8日,由上海市五大骨干交通企业组成的“上海现代轨道交通公司”,获得了即将投入运营的轨道交通5号线(莘闵轻轨)的经营资质,开创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由多家企业经营的先河;2002年8月13日,香港地铁有限公司占60%股份的上海港铁建设有限公司取得了与上海久创建设管理公司、上海地铁建设公司同样的轨道交通建设总承包商资质,并将出面总承包轨道交通9号线(申松线)的建设。可以预言,伴随着不断开放和规范的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市场,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步伐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参 考 文 献

1 白思俊.现代项目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孙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模式探讨.中国铁路,2000,(6)

3 黄斌,王遐昌.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投融资模式探讨.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