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轨道交通工程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7-06 04:57:26

轨道交通工程论文

轨道交通工程论文篇(1)

2轨道交通工程的风险要素评估

(1)制定风险管理体系。应结合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标准与要求,着眼于轨道交通发展现状,针对轨道交通质量安全策划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案,其内容涉及参建各方职责、风险管理内容以及各部分管理要求等。

(2)整体性评估。应结合施工现场情况、工程相关文件以及各类管理要求,根据工程自身特征、水文工程地质条件以及周边环境制约因素对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存在的风险因素展开综合评估,由此对轨道交通项目形成整体性的风险评估结果,对其管理要求以及风险等级予以明确。组织专家小组负责风险评审工作,与参建各方展开风险交底,明确关键风险点,例如轨道交通建设线路是否穿越保护性设施、历史建筑、局部不良地质、立交桥与铁路桥以及市政重要管线,或者在机场临近区域施工、桥桩基础施工风险以及盾构小曲率推进要点、下穿地表水体或穿越高速公路等等。

(3)动态性评估。开工前应根据工程水文地质、施工工艺、总体筹划、周边环境以及施工工序,由监理方指导参建各方评估本部单位工程中存在的风险要素,明确管理过程中的各个关键风险点。然后由安全管理机构对各单位提交的风险评估报告进行汇总,然后交由专家小组评估审核,制定初步的风险申报文件,并向建设单位提交。

3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机构应为参建各方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标准,用于对安全管理标准化模式的执行做出相应的检查和考核。现场安全管理以规范化的行为和管理程序为主要对象,而巡检则是主要执行方式。巡检执行者由专家工作组以及施工现场监察小组组成,其工作内容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1)参建各方。对现场各项建设程序进行检查,评估其规范与否;审核各项审批以及备案程序是否已经到位;检查工程关键部位、工序以及分部分项工程中具有较高危险性的部分,尤其是具有较高危险性且已超出一定规模的分项工程,应确认其遵循既定规程接受审批,或根据专家论证后施工技术方案贯彻落实;应对现场施工行为安全进行严密监控,关注现场危险源以及各环节施工违规操作行为,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

(2)施工企业。评估现场施工方是否就总分包行为构建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应对施工企业施工资质所发生的动态性变化予以严格审查,同时还应全面掌握企业工作人员资质动态变化、安全教育培训制度以及各项规章制度;应对专业分包以及劳务分包进行检查,确认其合法与否;确认总承包方在主体工程结构施工方面是否如约完工,或检查其有无非法转包行为;应对施工方现场管理控制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确认其是否存在以包代管的行为,或者是否存在两级管理(施工单位与项目部)现象。

(3)监理方。应对监理企业资质动态变化予以检查,掌握其工作人员资质变化情况,了解其安全教育培训制度以及其他规章制度;应对监理方安全监理工作人员以及监理数量进行检查,确认其有无违背合同之举;应在施工现场对监理方执业行为、总监与工作人员到位情况、服务承诺是否实现等管理行为进行检查;应就现场监理工作展开评估,确认其有无及时察觉施工违规行为,并提出相应的书面整改要求,后期是否及时开展整改复查工作。

(4)应做好薄弱部位的质控工作,根据《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安全管理办法》可知,申请安全监督手续办理或者申领施工许可证时建设单位应出具具有较大危险性的分部分项工程清单以及相应的安全管理策略。其次应遵循《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暂行办法》,由建设单位全权负责工程项目管理工作。

轨道交通工程论文篇(2)

2R1线地质情况特点分析

济南地处鲁中山地的北缘,南依泰山,北临黄河,总体地形南高北低,局部变化显著,该区地貌类型多样,兼有低山、丘陵、山间凹地、冲洪积平原等多种地貌单元。R1线位于济南西部,地形符合整体南高北低的特点,地面标高31.09~98.03m,主要地貌单元类型包括:低山丘陵地貌单元、山前冲洪积地貌单元和冲洪积平原地貌单元。结合初步勘察成果资料,R1线主要地质情况如下:2.1工程地质单元分区结合R1线沿线地形地貌类型、地层岩性组合情况及物理力学性质,划分三大工程地质单元(见表1)。2.2地层岩性组合R1线地层岩性组合差异明显,新生代第三系及第四系地层发育,覆盖层厚度变化大,地层中亚层、透镜体分布极不均匀,各层物理力学性质差异明显,覆盖层主要为:第四系冲洪积(Q4al+pl)黄土、粉质黏土、卵石、粉土、黏土、砂土(细砂、中砂);第三系冲洪积(Q3al+pl)粉质黏土、黏土、卵石(部分胶结)、中砂;岩层主要为古生代奥陶系下统马家沟组(O1m)灰岩,局部岩层露出地表,K0+900~K1+100、K23+450~K26+000揭露中生代(δ53)燕山期侵入闪长岩。2.3水文地质条件项目建设区域整于济南泉水核心喷涌区的西侧,距核心区约12km,是城区地下水向西北排泄的主要通道,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水和岩层裂隙水,初勘阶段全线地下水情况如表2所示。首先选择远离泉水核心区进行地铁建设,目的是减小施工对地下泉水通道的阻隔影响,通过积累经验,逐步推进地铁建设,确保保泉工作和地铁建设协调发展。2.4岩溶分布下伏岩层主要为古生代奥陶系下统马家沟组(O1m)灰岩,不存在影响场地稳定性的大型岩溶体发育,但局部区域溶蚀裂隙较发育,分布有充填-半充填溶洞,钻探过程中有轻微掉钻、漏浆现象,初勘阶段岩溶分布情况如表3所示,孔内井下电视岩溶发育如图2所示。2.5卵石层分布R1线沿线地层普遍分布有卵石层,特别在第Ⅱ工程地质单元山前冲洪积地貌单元区,存在巨厚卵石层,由于沉积环境复杂,使得不同范围、深度卵石粒径差异明显,含有物变化剧烈,多夹砂土薄层,局部含大块漂石,密实性、均匀性差别显著,且多为含水地层,单井涌水量大,物理力学性质差异明显,初勘钻探过程中个别钻孔塌孔、漏浆情况严重;另外,局部卵石层还存在不同程度胶结,钻进困难,如图3所示。2.6R1线周边环境专项调查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周边环境极其复杂,是该类建设项目岩土工程勘察固有特点之一,R1线地处济南新区,周边房地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与该线建设同步实施,给工程周边环境专项调查及各项目间协调建设带来较大困难;另外R1线高架段需路中平行上跨多处既有市政桥、斜交上跨济广高速(单跨超100m),地下段需近距离下穿京沪铁路框架涵、京台高速桥、京沪高铁桥、济南西客站进出口匝道桥,这些节点的工程勘察资料成果直接影响着设计、施工方案的确定,仅依靠少量钻探和收集的既有构筑物竣工资料,远不能满足要求,需进一步加强针对性的勘察工作。

3重点难点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岩土工程勘察

既有铁路、公路岩土工程勘察的特点,又包括建筑工程、地下工程岩土工程勘察的内容,同时格外强调水文地质勘察的重要性,另外工程周围环境专项调查也对轨道交通的设计、施工有重要影响;因此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项目对岩土工程勘察的要求极高,涉及的内容极广泛,通过对R1线初勘成果资料分析,透析好该线勘察工作重点难点问题[4],有助于详勘阶段勘察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应引起高度重视。3.1重点问题分析1)由于初勘阶段钻孔密度相对不足,沿线岩土统一分层需进一步细化完善,重点对厚层粉质黏土层、碎石土层进行合理细分,并加强对钻探过程中工程影响深度范围内夹层、透镜体的辨识,增加钻孔各层的原位测试数量,地层划分结合土层的力学性质。初勘资料表明,该区厚层卵石土物理、力学性质差异明显,局部区域在不同深度分布有厚度不均的胶结卵石层,其对高架段桩基成孔和盾构区间隧道开挖有不利影响,详勘野外钻探需重视对卵石层岩芯的辨识,重点查清胶结卵石层的分布情况。2)地下水是地下工程设计施工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该区受区内河流集中渗漏补给和地下径流排泄的双重影响,地下水埋深浅,单井涌水量大,对地下工程建设有较大不利影响。在详勘阶段需重点查明该区地下段各含水层水文地质情况,深入分析不同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通过抽水试验确定各层水文地质参数,并对地下水位变化情况进行长期监测,需特别重视查明地下工程结构影响范围内地层有无承压水分布及其水头情况,区间隧道开挖影响范围内砂土、粉土夹层的地下水赋存情况及相对隔水层分布连续性情况[5];按照规范要求加强地下水的作用评价(力学作用和物49理、化学作用)。另外,该区为地下水向西北排泄的主要通道,工程建设对地下径流排泄有一定影响,除做好水文地质勘察,评价对工程建设影响外,还需重视地下工程修建对水文地质情况变化的影响,通过水文地质试验孔和长期观测孔评价对城区地下水径流排泄的影响。3)该区不属于岩溶强烈发育区,不存在影响场地稳定性的岩溶发育,但初勘资料表明:局部区域灰岩岩层溶蚀裂隙较发育,存在有一定数量充填-半充填溶洞,主要对高架段嵌岩桩桩基稳定性有一定不利影响,详勘需结合设计墩台位置重点查明嵌岩桩桩底在一定深度范围内下伏岩层溶洞发育的情况,评价其对桩基稳定性的影响。4)详勘阶段重点查明K0+900~K1+100中生代燕山期侵入闪长岩的分布情况,查明岩性接触带的位置和工程力学性质,评价对桩基稳定性的影响。5)区域地质资料表明:该区发育多条北西、北东向隐伏断裂带(炒米店断裂带、石马断裂带、平安店断裂带等),均为非全新活动断裂;详勘阶段需重点查明断裂与路线的相对位置,评价其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3.2难点问题分析1)R1线高架段基本沿既有市政道路中间架设,有6处跨河桥,跨河处需平行上跨既有市政桥,由于市政桥结构及场区地形的影响,现场难以开展钻探勘察工作;在初勘阶段只收集到既有市政桥竣工图资料和部分桥岩土勘察报告,较难对收集的资料进行验证,难以取得有针对性、利用价值高的工程地质资料。2)R1线地下段近距离下穿京沪铁路框架涵、京台高速桥、京沪高铁桥、济南西客站进出口匝道桥等重要构筑物,盾构区间隧道近距离施工严重威胁着既有构筑物的安全运营,是工程成败的关键,是详勘工作的难点;另外也很难评价隧道施工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3)该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难点不单是查明地下水类型和赋存方式,还在于如何评价地下水对地下工程建设的影响,以及如何评价地下工程修建后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4对策与建议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岩土工程勘察目的是查明沿线与附属工程的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为设计、施工提供满足要求的各种基础资料和设计参数,因此勘察、设计、施工相互联系且相互影响[6],在工程勘察过程中,应加深相互了解,勘察一定要重视设计与施工的要求。为更高效地开展R1线详勘工作,针对勘察重点难点问题,提出如下实施对策[7-9]:1)增加取样孔、原位测试孔的比例。虽相关规范已提供较多设计参数经验值,但取值区间范围相对较大,R1线又是济南第一个地铁建设项目,许多设计参数地区经验还有待积累,在详勘阶段建议提高采取岩土试样和原位测试勘探孔的数量,总数不少于2/3,并适当增加孔内岩土样、原位测试的数量,根据大量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数据,参考规范经验值,详勘报告应尽量提供实测的参数(主要有热物理参数、变形参数、强度参数、静止侧压力系数、渗透系数、岩石抗压抗剪强度等)。基床系数是地下段设计计算的重要参数之一,由于济南地区相关经验较少,规范附录中经验值取值范围较大,建议参考基床系数计算公式[10],结合类似地区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经验取值加以确定。宜按照原位测试标准贯入击数及重型动力触探击数对厚层粉质黏土、碎石土进行力学性质分层,分区分层合理提供设计力学参数。在地下段区间和车站布置旁压试验(PMT)孔,每处旁压孔数不小于3个,测试垂直间距不小于1m,主要原位测试地层静止侧压力系数、水平基床系数、不排水抗剪强度指标。2)采用适宜的物探方法,合理布置勘探工作量。采用电阻率法、陆地声呐法探查岩溶发育区及岩性接触带分布情况,结合桥墩钻探孔加以验证;物探异常、钻孔揭示岩溶发育区时需增加桥墩勘探孔数量,每墩布置2~3个勘探孔,且深度满足桩端5倍桩径要求,并应穿透溶洞。结合初勘资料,合理布置勘探孔,查明地下段结构影响范围内砂土夹层的分布及地下水赋存情况,建议采用陆地声呐法查明含水夹层的分布范围。划分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应针对简单场地,结合初勘勘探孔孔位,对高架段设计为摩擦桩的墩位优化勘探孔布置,按照隔墩布置的原则布置勘探孔,合理减少勘探工作量,但应符合规范[11],地质条件简单时可适当减少勘探点的要求。3)地下水勘察。统筹设置地下工程建设及运营过程中水文地质试验孔和水位长期观测孔,监测水文地质动态变化情况;进行抽水试验,提供准确、可靠地水文地质参数。抽水井半径选择:宜按经验公式rw≥0.01M计算,M为含水层厚度,一般第四纪地层取200~300mm,在基岩取110~150mm[12]。布置原则:对3处地下车站均进行带观察孔的多59孔抽水试验,设置不少于2个长期观测孔;对跨腊山河地下段进行多孔抽水试验;对地下区间穿越强透水地层进行多孔抽水试验;对所有抽水试验孔进行布置时应考虑长期观测的要求。提供参数:绘制各种曲线图和抽水漏斗剖面图,计算渗透系数(k)、给水度(u)、导压系数(a)、影响半径(R)、预测基坑及隧道开挖涌水量(Q)、分析了解地下水与地表水及不同含水层间水利联系。4)既有市政桥勘察。R1线高架段6处跨河桥需从上部平行跨越既有市政桥,由于河道地形和既有市政桥的影响,现场难以开展有效的勘探工作,建议采用电阻率法探查地层情况、探测岩土界面,同收集的地质资料进行对比,整理出有利用价值的工程地质资料,必要时可结合墩台位置进行补充勘察。5)盾构穿越重要构筑物勘察。R1线地下段近距离下穿京沪铁路框架涵、京台高速桥、京沪高铁桥、济南西客站进出口匝道桥等重要构筑物,勘察应根据具体构筑物类型、基础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勘察:现场测量验证既有构筑物墩柱、承台、系梁等位置坐标,确定好隧道开挖断面与桩基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合理布置勘探孔查明区域内地层分布情况,对比收集的岩土勘察报告,重视分析原勘察报告提出的相关设计参数、不良地质情况和相关建议;利用工程类比,综合分析评价隧道开挖对构筑物的影响,建议在设计方案稳定后进行专项数值模拟计算,定量评价其不利影响。

轨道交通工程论文篇(3)

二、市域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领域反腐倡廉现状调查与分析

为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在集团系统内开展了有关调查。调查工作采用文献调查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调查方法相结合。其中,问卷调查法采用无记名答题的方式,全程受控,专人负责。此次调查的范围集中在集团领导班子成员、集团各部(室、办),以及集团公司纪检监察系统有关人员,此次发放问卷110份,回收率94.5%,共104份,有效问卷率为95.2%,共有99份。从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看,员工对公司现有工程建设领域反腐倡廉的成效的满意度为:“满意”、“基本满意”的比例达98%,而“不满意”“、说不上来”的比例只有2%,这表明一直以来我们对工程建设领域的反腐倡廉工作值得肯定。从问卷调查分析的结果发现,员工对于公司目前的反腐倡廉效果基本满意,制度建设比较完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建章立制,但反腐倡廉宣传教育需进一步创新。同时,随着温州市域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的全面铺开,市域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资金庞大、工程周期长,易滋生腐败现象,反腐倡廉工作面临着严格的考验,尤其是工程建设领域反腐倡廉建设工作有待深化,亟需进一步完善。市域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小部分员工对公司今后的反腐倡廉工作信心不足,问卷调查中提出了可能发生的腐败现象,为今后预防腐败问题提供参考。

三、市域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领域反腐倡廉机制构想

(一)以工程建设项目为主线,强化责任意识,控制关键环节

针对项目建设过程中易发环节,在廉政监督过程中,要抓住关键环节,强化机制保障,同时要注重全过程监督与控制,不留监督“死角”,有效防止廉政风险事件的发生。同时,保障规章制度、办法及措施具有可操作性,就必须符合市域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项目实际,以工程项目流程为线索开展反腐廉政建设,才能实现全过程监督与控制。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要强化责任意识,尤其是具体分管领导和经办人员,要突出其重要作用,积极进行责任分解,抓好工作落实。对一些关键环节,如工程款预付、工程项目设计变更、合同签订、各种招标项目等等方面,跟要强化红线意识、责任意识,通过严格审批过程,重点强化纪检监察部门对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

(二)完善规章制度,强化执行力度,构建有效的约束机制

针对这些年来的工程建设腐败案件,究其原因,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制度建设不健全,在相关领域制度空缺,或者有关制度在执行时不到位。一些腐败分子正式瞄准制度的漏洞,才是腐败案件得以发生,而没有及时的得到制止。作为纪检监察机构,要有效发挥监督作用,首先要强化监督有关的制度建设,从制度建设着手,为廉政监督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这是首要基础。另外,有关纪检监察机构,要强化有关业务制度的建设,比如,对一些关键环节,如工程款预付、工程项目设计变更、合同签订、各种招标项目等方面,一定要强化这些重点领域方面的制度建设,同时对涉及的关键环节要明晰流程,杜绝漏洞,做到以制度管人、管事,用流程规范操作,不留制度“死角”,打造一套市域轨道交通廉洁工程有关的机制制度,提供有力保障。

(三)紧密协调配合,强化防范保障机制,确保廉政监督取得成效

1.强化廉政教育,提升廉洁意识。

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通过观看廉政警示视频,邀请纪检监察领导讲座,参观温州当地看守所,学习菜篮子案件等方式,大力开展廉政意识教育。建立“大宣教”格局,突出教育重点和教育效果,积极拓展廉政文化建设的内涵。使得廉政学习教育形成制度化,常态化,使廉政意识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反腐倡廉的氛围。

2.强化组织协调,构建组织保障机制。

建立和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除了积极发挥纪检机构的作用外,还要充分发挥市审计部门、市国资部门、市住建部门等有关部门的积极作用,纪检部门作为牵头部门,重点要做好牵头协调工作,以及有关监督检查,同时要督促相关业务部门落实职责。审计部门在加强对工程建设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的审查方面。住建部门,要积极发挥工程建设主管部门的有时,在日常的宣传教育、制度完善与落实等方面发挥主管部门职责,做好落实。相关部门只有明确分工,积极协调,才能形成合力,取得实效。

轨道交通工程论文篇(4)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是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建造与安全运营的全部工作的总称。

1.2安全工程的设计范围

安全工程贯穿于各设计研究阶段,这包括: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总体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后续服务阶段。

1.3安全工程的设计内容

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设计中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因设计不合理导致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在施工和运营中发生安全事故,这就是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设计内容。对于下述安全事故,在设计时就应给予充分考虑,以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

1.3.1火灾

在火灾情况下,人员的伤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烧死烧伤;高温灼伤;缺氧窒息;烟气中毒;踩踏;不正确逃生方式造成的摔死、摔伤;引发其他并发症等。

1.3.2撞击

撞击事故,包括:车撞车;车撞物;车撞人。

车撞车:追尾事故或乘客列车与其他车辆相撞(当线路不封闭时)。

车撞物:列车与永久性物体相碰,如:在永久性建筑物及构筑物变形、断裂、松动、脱落时,侵入限界,未能及时处理,而导致与列车碰撞或剐蹭;列车与临时性物体相碰。

车撞人:列车与工作人员、乘客、闯入或穿越行车线路者、平交道口抢行者等相碰。

1.3.3电击

产生电击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触及电气设备的带电体(或绝缘破坏);触及漏电电气设备的外壳(接触电位差超标);电缆金属屏蔽层感应电压超标等。

1.3.4踩踏

在发生突发客流、突发事件、自动扶梯失控等情形下,处理不当,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踩踏事故。产生突发客流的因素有:节假日(如北京清明节)、大型群众活动、恶劣气象等。

1.3.5人为袭击等

爆炸、纵火、毒气等。

1.3.6建筑物垮塌

运营期间,车站、隧道、其他建筑物或构筑物发生垮塌

1.3.7其他灾害

针对地震等地质灾害、透水、洪水、雨雪风雾、沙尘等,设计应考虑防震、防淹、防洪、防雷、防风等。

1.4施工期间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在施工安装期间,也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安全事故,如:结构开裂、坍塌以及建设项目周边环境出现沉降或坍塌等。施工不当或设计失误会导致这些事故的发生。

1.5设计期间

项目前期决策失误,虽不会直接威胁到人身安全,但会给项目带来财产损失或影响项目经济效益。

二、安全工程的设计原则

主要原则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设计,应以下述要求为目标,在正常使用时:

必须防止因乘客使用系统而造成对乘客的伤害与危险;必须防止系统对运营人员及其他人员的伤害与危险;必须防止运营设施及车辆遭受损害与损失。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和运营设备的选择,必须技术成熟、安全可靠、满足功能、维修方便、经济合理。乘客使用或操作的设备,必须易于识别,设置在便于触及的地方,并保证不当的操作或使用也不会导致系统发生危险。必须为残疾人、老人、孕妇及带领儿童的人在使用该系统时提供安全舒适的措施。应当在轨道线路、隧道及车站站台、站厅、疏散通道、出入口、通风亭、列车车厢内及其他运营场所的醒目位置设置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的各类发光导向、疏散、提示、警告、限制、禁止等安全标志。对于起火风险大的设施必须加以围护,减少可能的火情蔓延;在对火情及有害燃烧气体与热量控制的基础上,应保障有效疏散措施;铺设在地下车站、隧道及车辆上的电缆应不含卤化物,并避免燃烧时产生有毒气体;一旦发生火灾,通风排烟系统应能进入火灾运行模式,以保障人员疏散或灭火。

三、防火设计的重点提示

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各种灾害中,火灾是首位的。所谓火灾,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3.1火源

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引起火灾的火源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了解这些火源,将有利于防火设计。

电气火灾:绝缘老化、违反用电规定、电气设备设计或安装不当、过负荷、电气短路等,都可能导致火灾;生活用火引燃:如烟头等引燃可燃物;生产用火引燃:如施工中由电焊、气割、打磨、切割等的火花或其他火种引燃可燃物;人为破坏纵火。

3.2火灾应急处置预案的编制

在系统投入试运行前,设计单位应协助业主单位编制火灾应急处置预案。

3.3建筑防火的设计要素

疏散通道、疏散门、安全出口、疏散用楼梯及自动扶梯、隧道联络通道的设置;疏散能力;设备及管理用房的门至安全出口的距离。

3.4消防给水与灭火装置的设计要素

消防给水系统、灭火器配置、自动喷水(或喷雾)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

3.5防烟、排烟与事故通风系统的设计要素

机械防烟、排烟设施的设置、防烟、排烟系统与事故通风的功能、防烟分区的划分、设备的排烟能力、排烟设备的耐热能力、送风量的要求

3.6防灾用电、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的设计要素

消防用电的要求、应急照明的连续供电时间、应急照明的设置、疏散指示标志的设置

四、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设计工作,需要给与重点关注。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强化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设计的重要性,使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设计更加系统化、程序化、规范化。为实现这个目的,只研究设计导则还不够,还应该建立一套安全工程的设计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雷全胜,唐祯敏.城市公交平衡流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综述[J].系统工程学报,2003,18(10):62-70.

轨道交通工程论文篇(5)

每个刊物的字数都是不一样的,要是发省级刊物的话一般字数在2000字到3000字之间不等,一般多数在2500字左右

哈尔滨市职称论文

浅谈城市轨道交通

[摘要]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交通拥挤正迅速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从城市交通的现状出发,阐述轨道交通的特点,讨论城市建设中轨道交通系统在环保、快捷、安全等方面的巨大优势。

[关键词]轨道交通 地铁 轻轨 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大进步,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交通消费需求,促进了城市的繁荣,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同时道路拥挤、事故频发、大气及噪声污染、能源紧张等问题也相应而来。由于现代城市居民的出行和人口流动,在一天的高峰时间里,客流高度集中、流向大致相同的现象很普遍,而仅仅依靠车辆运输已很难适应现代客运交通的需要,尤其是在大城市和一些迅速崛起的中等城市。

国外大城市交通发展的经验也证明,单靠路面交通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我国高度密集的城市居住人口和有限的道路空间资源,决定了我国要优先发展“人均占用道路空间资源最少、能耗和污染最低”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重点发展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新体系势在必行。

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特点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地下铁道、轻轨)属于集多种、多专业于一身的复杂系统。近百年来世界上许多大城市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采用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作为公共交通的骨干网络,才能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1.城市轨道交通提供了大容量运输服务的方式

城市轨道交通提供了资源集约利用、环保舒适、安全快捷的大容量运输服务方式,它与城市其他交通工具互不干扰,具有强大的运输能力、较高的服务水平、显著的资源环境效益,是解决特大型城市交通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2.轨道交通集约化的交通方式

轨道交通不仅提供高效、优质的公交出行服务,而且是一种集约化的交通方式,节约能源和土地资源。大城市机动化进程加快,简单的阔路增车方法已无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公交专用道的潜在利用能力毕竟有限,个体分散交通对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率低下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央商业区土地资源可提供的地面交通供给正逐渐耗尽,利用开发宝贵的地下空间资源,提供新的交通供给,以缓解地面空间资源紧张状况,支持城市的持续发展。

3.城市轨道交通是巨大的综合性复杂系统

(1)建设规模大,一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一般有百余千米至数百千米。

(2)技术要求高,几乎涉及到现代土木工程、机电设备工程所用高新技术领域。

(3)项目投资大,每千米造价达3-4亿元。

(4)建设周期长,单线建设周期要4-5年,线网建设一般要30-50年。

(5)参与单位多,有成百上千家。

(6)信息海量。建设、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量很大,处理工作非常繁重。

(7)系统复杂,要考虑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城市发展的关系,考虑轨道交通线网布局、建设次序、资源共享的关系,考虑到轨道交通工程策划、建设、运营、资源利用的关系等。

二、快速轨道交通和其他交通方式比较的优势

目前,中国城市交通需求正在持续增长,而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将对未来的城市交通需求起到一种推波助澜的刺激作用,从而导致环境污染恶化和土地消耗增加以及城市交通阻塞。

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安全、高效、清洁、经济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安全、方便、舒适、快捷、低价的公共交通服务;城市环境的改善需要有利于环境改善的交通政策。因此,城市交通发展目标必须与城市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相协调。

以轨道交通为基础的运输系统与其竞争的模式相比具有较大技术优势:较大的运量,有效的土地利用,每人公里较低的能量消耗和环境污染。环境是现代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由于城市轨道交通一般采用电力牵引和大运量、集中化运输方。因此,每运送一位乘客所产生的污染大大低于其他交通方式。

此外,轨道交通的发展轴作用可引导城市形态的变化,有助于实现商贸的聚集效益。它是特大城市及其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轨道交通系统与交通方式比较的优势

(1)改善城市环境。用轨道交通替代公共电汽车成为大众通勤工具的首选,由于减少在市中心运行的轿车和公交汽车的数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城区汽车尾气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国外研究表明,轨道交通单位运输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小汽车的10%和公共汽车的25%;

(2)大大地缓解交通拥挤。轨道交通还是一种运量大的交通工具,国外许多大城市轨道交通承担的客运量占全部客运量的―半甚至80%以上。地铁每小时单向运送能力为3~6万人次,轻轨为2~2.5万人次,而公共电汽车为2 000~5000人次。

(3)提高了交通的安全性,轨道交通的安全性要比轿车和公交汽车的安全性高出若干倍;

(4)方便快捷的轨道交通系统,将提高市民的流动性和机动性;

(5)交通可达性的改善必然使沿线城市地价上涨,提高沿线物业及房地产开发价值;

(6)带动轨道交通沿线的旧城改造和新城区的开发。由于轨道交通可以为中长距离的通勤问题提供快速和低成本的工具,因而,城区居民将沿轨道线向城郊扩散;

(7)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运营与维护,将拉动内需,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8)轨道交通的发展轴作用有助于实现商贸的聚集效应,使城市形态发生变化,资源分配降更加趋向合理化,助于推动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

总之,通过对轨道交通与其他几种常见的出行方式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快速轨道交通相对于公共汽车、私人汽车、自行车等大众交通工具而言,具有运量大、低污染、低噪音、低能耗、高速度、低成本、占地少、舒适、全天候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交通方式无法替代的。在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我们应当构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一体化综合城市运输体系,才能解决城市的交通拥挤问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四、轨道交通系统给一个城市或地区所带来的利益

由于轨道交通系统快捷、准时、舒适,乘客将更加愿意乘坐,并将吸引原先乘用轿车和自行车以及步行者,从而提高客运量。尤其如能争取乘坐私家车的乘客,将可缓解道路交通给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如噪音、废气的排放和道路用地等,提高道路安全性,在不损害人员流动的情况下有助于减少市中心的交通压力。

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对于提升城市结构,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经济与社会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看了“哈尔滨市职称论文字数”的人还看:

1.副高职称论文有字数要求吗

2.2017年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轨道交通工程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023-02

一、基于“卓越计划”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毕业设计(论文)实施现状

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其不仅是学生整个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融会与应用,更直接影响该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高低。教育部办公厅曾于2004年《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就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教学过程质量管理、带教导师职责和论文选题等相关内容做出了明确说明,各地高校也相继出台了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管理办法,同时还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问题、过程质量控制、导师评分体系、管理模式等开展了各类教学教改研究。为贯彻和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重大改革项目的开展,教育部在2010年推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于同年度在在国内遴选60余所国家重点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率先实施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科专业试点。作为国内第一家以专门培养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的行业特色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在其产学合作单位——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相继在2010年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本科专业方向,2011年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本科专业方向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和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自2010年以来,城市轨道交通学院3个卓越计划专业的在校学生数为480人,约占学院本科学生的85%。2013年年底,首批国家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就将如期展开,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培养方案中最重要的实践环节,该环节实施得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保证国家卓越计划首批试点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于2013年年底的顺利实施,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一直积极从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改革实践与探索,主要包括:

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立题必须贴近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并与轨道交通企业就业前的见习实习相结合,紧密围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维护保障现场实际开展实战性的项目工作。

2.积极开展“双导师制”毕业设计(论文)带教计划,每年都聘请相当一部分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及其他轨道交通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企业带教导师,与校内教师共同完成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立题、过程指导、论文评阅和答辩等工作。近年来,“双导师制”指导本科毕业生的人数已占总人数的15%以上,仅学院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2011—2013毕业设计(论文)企业带教导师就涉及上海地铁、无锡地铁、宁波地铁、杭州地铁、郑州地铁等共计13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34篇。

二、基于“卓越计划”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毕业设计(论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率先采用校企合作实施“双导师制”指导城市轨道交通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方面的大量探索及实际操作过程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发现该方案的实施主要存在如下三个问题:

1.学生参与实践程度不高、与带教导师沟通不频繁。采用“双导师制”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立题工作主要由企业导师确定,因此选题类型丰富,贴近运营实际。单以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近年来采取“双导师制”指导的本科毕业题目就涉及到行车组织、客运管理、安全管理、班组管理、新线接管、运营网络化、设备管理等多个方向。企业导师极其希望学生通过为期半年时间的毕业设计(论文)解决现场实际问题,但部分毕业生受就业单位实习、培训、考研或出国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真正系统地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现场实际调研和相关实践的机会较少。同时,由于企业导师均为相关企业高级管理或专业技术人才,部分学生因胆怯心理而不敢主动联系企业导师,企业导师也时常会因为工作繁忙而疏于对学生的监督,最终导致双方因沟通不及时而造成论文进度滞后、论文关键问题处理不清等相关情况的发生。这些均会对论文的撰写工作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

2.企业导师与校方导师权责不清晰。毕业设计(论文)由企业导师和校方导师共同带教,能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丰富实践经验和校方导师的专业理论知识。一般而言,企业导师根据现场实际问题确立论文题目,并针对论文撰写思路、采用计算方法和具体内容进行指导和建议,是整篇论文的主要带教导师。校方导师主要负责对论文撰写过程中涉及到的专业理论进行解释说明,并负责整篇论文在最后定稿时的格式校对,辅助企业导师共同完成学生毕业论文的带教工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导师时常因工作忙碌而忽略与学生的沟通,认为有校方导师监督,学生会抓紧完成论文,但校方导师则会因为企业导师负责学生专业内容而对学生不加以过多干涉,从而导致学生时常处于“两不管”地带,对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和按时完成有非常大的影响。

3.论文实际应用的评价体系不完善。采用“双导师制”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主要来源于轨道交通企业,旨在解决轨道交通企业在现阶段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但学生在经过18周的毕业论文撰写后,如何对学生设计成果的实用性进行评价仍有待完善,比如:研究结论能否使问题得到解决?设计方案能否应用于现场?研究方法能否推广实施?……同时,企业方对毕业设计论文研究成果的认可度、重视度也缺乏全面的评估体系,因而可能使参与“双导师制”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毕业设计(论文)与普通论文相似,不能充分体现企业导师指导带教的优势。

三、基于“卓越计划”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毕业设计(论文)实施过程中突出问题的解决尝试

1.将毕业设计(论文)撰写与就业单位实习紧密结合。针对学生因受就业单位实习等情况影响,而未能系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现场调研的情况,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提出将论文撰写与就业单位实习相结合的探索实践,即在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时就充分考虑学生就业情况,如该生已与某地轨道交通企业签订三方就业协议,则优先安排该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双导师制”带教计划,由未来任职企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担任企业导师,针对未来任职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该方案不仅能有效保证学生投入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和工作量,企业导师还能安排带教学生前往涉及论文相关问题的岗位进行跟班实习,真实了解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使毕业设计(论文)充分结合现场实际,研究成果也将更具有工程实际意义。不仅如此,该方案还能帮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未来的任职企业,在毕业设计(论文)完成过程中增加对任职企业的归属感,而企业导师也能在带教过程中充分认识带教学生的优缺点,并在日后给予相关工作建议。经过学院近几年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探索表明,该方案实践效果较好,深受企业导师和学生的普遍认可。

2.加强企业导师和校方导师间的沟通,明确双方权责。企业导师与校方导师权责不清晰的情况主要由于企业导师、校方导师和学生三方面沟通缺陷所致,为此,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在充分考虑三方人员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操作可行性后,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对此进行改进尝试:(1)提高选聘要求以加强校企双方导师的沟通。对于企业导师而言,除了需要在相关轨道交通企业任职,拥有较为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外,还需要拥有高级(含)以上职称,能对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与帮助。(2)敦促时间节点以加强导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参与“双导师制”带教计划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其主要撰写方向和撰写内容由企业导师负责,一旦学生和导师疏于沟通,论文进度在前中期阶段就会普遍滞后。针对该情况,学院将进度指标明确为校方导师职责,要求校方导师在联系自己带教学生的同时,敦促双导师制毕业设计学生的论文进度,并及时将进度情况与企业导师沟通,以提高学生对论文时间安排的合理性,保证论文按时间节点完成。

3.将企业方评价纳入论文考核评价体系。毕业设计(论文)的考核评价体系主要由带教导师自评、评阅老师互评和答辩成绩共同组成。其中,自评教师主要从学生论文运用的理论依据、数据处理方法与结果、工作量饱满程度、积极主动性等方面进行考核,互评老师主要从论文格式规范、阐述内容正确性、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等角度进行评定,最终的论文答辩则主要从思路清晰、论点明确、回答问题准确性等方面进行打分。为了更好地了解“双导师制”论文的实际应用情况,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还将企业方评价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从现场可操作性、方案可推广性、实际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帮助了解学生毕业设计的真实情况,同时为下一届论文选题工作进行有效指导。近年来,经过论文考核评价体系发现,通过“双导师制”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不仅能有效帮助现场实际问题的解决,还能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进行提升。如2013年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在13号线试点站长责任制,企业导师制定了“城轨车站站长责任制管理模式利弊分析研究”题目,对于站长责任制问题进行调查及需求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海地铁第一运营有限公司周捷工程师指导的2011届本科毕业论文“轨道交通车站设施设备布局对大客流疏导作用的影响”,结合车站实际情况对于不同车站内部布局下的大客流疏导问题进行重点分析,该毕业论文的研究对于车站客流组织工作有较大的指导性,得到了运营公司的一致认可。

基于“卓越计划”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实践环节,应将所学理论与现场实际进行有效结合的“双导师制”毕业设计(论文)带教方式作为主要应用方式。同时,加强学生与带教导师的沟通、落实学生的现场实践、明确企业导师和校方导师的权责划分、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体系等也是有效落实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只有加强落实、总结完善、有效监督,才能使城市轨道交通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真正做到现场对接度高、设计效果理想、轨道交通企业满意。

参考文献:

[1]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5-20.

[2]王强,张治明.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探讨和实践[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19(2):47-49.

[3]饶家辉,王宏娟,周虚.推进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改革探析[J].实验研究与探索,2012,(3):160-162.

轨道交通工程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156-02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重大项目改革方案,建设工程教育强国,全面提高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势在必行。为响应高铁“走出去”的国家战略,适应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趋势,轨道交通行业领域对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人才需求急剧扩大。因此,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轨道交通电气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较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轨道交通行业背景特点弱化,逐渐等同于传统的电气化专业;轨道交通没有形成整体学科体系,使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形成“孤岛”;教师队伍没用轨道交通电气化工程实践经验,甚至没有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背景;“空洞”的理论教学与行业工程应用脱节,学生缺少相应的工程训练;校企合作模式单一,甚至没有完善的监督机制;实验实训条件简陋,不能满足该专业的综合实验和工程训练。

二、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定位及特点分析

轨道交通电气化是一个工程应用、行业背景很强的专业,与轨道交通领域“车机工电辆”等专业构成一个完整的专业群,彼此间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作为轨道交通领域的核心模块之一,完善了“车机工电辆供”轨道交通专业群的建设体系,本着围绕职业竞岗位、岗位竞能力、能力设课程的原则,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主要从事轨道交通电力网、牵引变电所及接触网等设备的安装、调试、试验、维修和系统联调等方面的工程应用型工作。

三、轨道交通电气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为满足轨道交通行业特点与需求,建立明确了轨道交通电气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理论分析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轨道交通电气化行业一线有成长力的工程师与管理者;培养具有工程项目筹划、分析、设计、管理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学生,使其能够胜任轨道交通电气化牵引供电工程技术领域牵引变电和接触网方向的工程设计、工程调试、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通过厚基础、宽口径的大类基础教育与应用性、工程化的专业教育,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富有开拓精神和工程应用开发能力,毕业后可在轨道交通电气化相关领域从事产品开发、工程设计、运营维护、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是对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明确定位。

四、轨道交通电气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内容

(一)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通过对轨道交通行业社会调研和分析论证,传统的“学校形态”不能达到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为载体、联合培养为手段、学生培养质量为目标的新模式是该行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充分发挥高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从而进一步推进工学结合,达到发展共赢之目标。

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稳定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应以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为依据,以“双师型”教师和企业核心工程技术人员为引导,以“一切为工程教学和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以校企联合培养、校企资源共享、校企联合共建、校企项目合作等为主要内容,并建立与之相应的科学评价和考核体系。最终实现工程实践教育体系健康运行,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二)建设轨道交通综合实验基地

建设“车机工电辆”综合试验基地,可以很好得满足“轨道交通车辆”、“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轨道交通电气化”等专业的实验、实训要求。该基地不仅可以完成轨道交通车辆系统、牵引供电系统、信号系统、运输与管理等系统内的故障再现、实物仿真和试验分析、系统及设备型式等试验,还可以完成轨道交通系统间的综合试验。既可为培养学生和教师一线技术能力、工程能力提供真实环境,也可为新运营模式、新技术、新装备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提供试验条件,同时也可作为功能强大的科研平台。

以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为例,构建轨道交通电气化实验平台,满足该专业的课程要求。建立具有层次化、综合化的试验平台,该平台对“轨道交通供变电技术”、“轨道交通变电所综合自动化”、“铁道接触网”、“轨道交通电力监控”等主要专业课程实践环节进行了系统整合。在此平台上,不仅满足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的要求,还能使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的课程设计。轨道交通综合实验基地的建立,为轨道交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硬件基础。

(三)新型“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体系

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面向工程实际,从事轨道交通电气化设备的运营、维护、故障诊断甚至延伸到整个轨道交通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工作。这必将对专业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有较强工程实践经验的应用工程技术能力。目前,大多高校专职教师很难达到此要求,因此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体系迫在眉睫。

学校有意识培养一批学术水平高、工程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通过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积极参与该行业研究课题和一些横向项目,以共同开发、出版该专业相关著作等形式使教师熟悉工作流程,提高工程应用能力,及时了解轨道交通领域的新资料、新技术,并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企业开展科研项目合作的工作中,教师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结合实际的工程项目使科研能力和工程项目开发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在选拔实习带队教师时,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做好“传帮带”的工作。在安排实习带队教师时,主要考虑安排具有工程实践能力、与企业方有较强项目合作的教师作为带队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体系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案才能够完成。

(四)构建以工程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近年来,麻省理工学院提出“本科实践导向计划”,对较完善的轨道交通行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有很大启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应渗透到教学、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通过科学规划、联合共建模式,构建一个涵盖轨道交通多工种的综合性实践基地,营造一个“真实的轨道交通”环境,满足学生工程训练和企业员工的培训;通过校企互聘形式实现“工程师进校园”,使学生和现场工作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零距离接触,明确轨道交通电气化行业一线的工作性质、内容以及所需的职业素养;通过“实际工程项目进课堂”,学生能够对实际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并具备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通过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融合,以实际的工程项目子课题为载体,开展具有项目管理运作模式的大学生科技活动,最终实现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特色明显、教师队伍双师化、培养体系工程化、教学方式多样化等一整套完善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五、结语

轨道交通是一个多部门、多工种的系统性行业,轨道交通各专业也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统一体。构建完整的轨道交通行业群,打破专业壁垒,实现课程群的融会交叉、资源共享,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效益,畅通轨道交通的信息渠道,从而达到加强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推进工程应用型教育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最终,确立以轨道交通电气化相关领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产学研结合为途径、特色鲜明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邹家生.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03,(4).

[2]曹荣敏,吴迎年,陈雯柏.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创新探索[J].培养模式改革,2014,(2):36-55.

[3]曾飞.地方本科院校交通专业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1).

[4]刘让雄,田金英.高职轨道交通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为例[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4,(3).

[5]苏青.建一流的城市轨道交通大型综合实验实训基地――以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技与社会,2009,(10).

轨道交通工程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7-0055-03

自1876年上海吴淞铁路修建至今100多年时间,中国轨道交通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亟需较高技术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专门人才。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作为面向轨道交通行业培养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只有在加强专业技术学习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才能适应铁路行业的发展要求。特别是在近来发生的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上海地铁10号线追尾事故等事件中都折射出了轨道交通企业职工的职业道德问题。作为后备职工的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其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也必将影响到轨道交通的运输安全。因此探索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与有效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开展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轨道交通行业运输生产特性的客观要求

轨道交通是一个大联动机,其运输生产过程与服务过程是同时进行的,生产过程同时表现为服务过程。这种生产过程和服务过程的一致性使其职业道德具有双重意义。机车乘务员安全驾驶,列车员、站务员热忱服务,售票员熟练出票,行李员严格交接,货运员尊客爱货,既是提高运输生产质量的要求,也是为旅客、货主服务的内容,其职业道德水平对生产和服务都具有重要影响。这一特点要求轨道交通企业职工具有较高的道德觉悟和精神境界,以对旅客货主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忘我的劳动态度,保证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畅通、优质高效,满足人民群众对轨道交通运输的需求。如果职工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观念,违章违纪,不仅使旅客、货主得不到满意的服务,甚至可能会发生事故,造成车毁人亡的严重后果。

因此,需要时时刻刻都把安全正点、尊客爱货、优质服务作为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使每个学生真正树立起全心全意为旅客、货主服务的观念和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才能准确无误、安全迅速地将旅客或货物送到目的地。

(二)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轨道交通类高校高等教育属性的本质要求

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的基础知识教育不同,高等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对学生施以专业知识教育。“高等教育的这一专业化特点,决定了高等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职业教育。”这种职业教育要求高校仅注重对大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育和培养是不够的,还要把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放在与之相同的地位。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知识、技能教育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是大学生职业教育的两只翅膀。职业知识、技能教育是职业道德教育的载体,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知识、技能教育的灵魂和生命线。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而且能够促使他们更好地投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从而获得高水平的职业素养,得以服务职业,报效祖国和人民。轨道交通类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成员,理应把开展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三)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轨道交通作为运输服务的窗口行业,遍及全国,连接城乡,辐射面广,长期受到社会公众和舆论的高度关注。轨道交通企业职工的职业道德水平不仅对轨道交通安全生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文明和道德风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轨道交通企业历来重视对应聘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考察。不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越来越难以进入轨道交通企业,更别提在轨道交通企业的发展了。此外,越来越多的90后大学生在从业后普遍表现出来的人际关系紧张、工作敷衍马虎等现象也使得轨道交通各单位寄希望于铁路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希望其能为大学生进入轨道交通打下一个坚实的道德基础。一位轨道交通企业招聘主管借用联想人力资源部负责人鲁灵敏的话说:“人才要先学会做人,人才与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结合点在于,企业要有良好的用人战略,而人才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如何培养出具备优良道德品质特别是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素质的轨道交通专业人才?笔者认为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最佳出路。

二、开展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经济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与之而来的,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无时无刻地不在经受着市场的强力冲击。2013年3月,铁道部迈上了又一轮的大部制改革进程。截至2014年底,全国有铁路与市场的融合将更加紧密。轨道交通企业职工的“三观”也必将遭受市场更加激烈的涤荡。如此环境下,要保证我国轨道交通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保障轨道交通的安全稳定,就必须加强对轨道交通事业的接班人――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要求铁路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摈弃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实际和职业岗位群要求,把职业道德要求纳入整体的教学目标体系,把铁路职业道德规范融入教学内容,突出以实践教学为主的目标教学方式,构建以能力素质为目标的过程考核体系,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动性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学生的成长、就业、事业发展打好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积极开设铁路职业道德教育专门课程

职业道德教育专门课程是指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针对特定专业学生开展的职业道德教学和实践活动的总和。“道德教育应当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课程去设置”,“今天,道德教育这一问题的关键已不再是“是与否”的问题,而是德育应开设什么样的具体课程的问题。”笔者认为,理应在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中开设《铁路职业道德》专门课程,根据专业要求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在课程目标和内容上,重点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注重对学生轨道交通职业情感、精神和行为的培养,而不是简单地传授道德概念和职业道德规范。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破“美德袋”型的教学模式,大胆吸收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讨论法及问题教学法。如要求学生对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进行分析和讨论,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的、理性的道德判断力。

(三)注重专业课教学中职业道德内容的渗透

轨道交通专业职业道德教育资源丰富。在轨道交通专业课教学中全方位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挖掘蕴藏在专业理论和实践中的职业道德“结合点”,巧妙地融入轨道交通行业标准、行业纪律等,授业与传道相结合,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获得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素质的同步提高。例如:在“客运”教学中穿插轨道交通企业员工敬业助人、周到服务的感人事迹;在“铁道概论”教学中介绍轨道交通行业的辉煌历史和轨道交通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光荣传统;在“机务”教学中申明“通力合作,按图行车”,“高度集中,精心操作”的重要性等等。使轨道交通“坚持岗位一刻不离,按章操作一项不漏,标准用语一字不差,列车运行一丝不苟”等职业要求在专业教学中潜移默化,在学生头脑中深打烙印。

(四)加强实践环节中的职业道德示范作用

“职业道德是高度职业化和实践化的道德。职业道德认识的深化和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只有在职业道德训练和职业道德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当前轨道交通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比例不断加大,为我们提供了开展职业道德实践教育的客观条件。我们应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实践、实习环节,组织学生更多的到铁路现场参观、跟班作业、挂职实习,参与铁路春运、暑运服务等,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让学生亲身感受轨道交通工作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工种责任的重大,学习轨道交通企业职工身上所表现出的职业思想和作风,使学生的思想、情操、知识、意志、能力在工作实践中得到升华和提高。

(五)加强校园文化对职业道德的隐性教育

校园文化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隐性载体。高校要充分挖掘轨道交通元素,积极打造“铁色”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更好地受影响、受教育。比如在校园内设立轨道交通博物馆、轨道交通名人名言文化廊、轨道交通发展展览橱窗、轨道交通重大事故警示园地,以我国轨道交通干线命名校园内道路,以轨道交通名人姓名命名教学楼、图书馆、校园景点,以轨道交通行业规范和轨道交通精神口号等做教室、宿舍的标语。这些烘托轨道交通特色的校园物态环境,蕴涵着巨大的教育意义并以其直观性和超语言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积极开展轨道交通知识竞赛、专业技能比武,轨道交通主题演讲、摄影、书画以及丰富的专业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情感,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

(六)强化半军事化管理对职业道德的制度约束

所谓半军事化管理是相对军事化管理和普通管理而言的,非军事单位仿效军事管理的方式实行的内部管理。半军事化管理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在我国航海类专业学生管理中得到了普遍执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轨道交通与航海相比,在国民经济和军事战略中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种职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热爱祖国的民族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有过硬的技术和良好的心理身体素质,还需要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更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敢于克服困难、奋力拼搏的勇气。”通过半军事化管理模式,不仅可以培养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高尚的民族精神、健康的身心素质和严格的纪律观念,还能够使学生养成文明守纪的行为习惯,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大无畏气概,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思想。这些综合素质的养成和提高,是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从事未来职业的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卢艳兰.论当代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J].理论界,2004(2).

[2]檀传宝.简论“德育课程”的问题与特点[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3(10).

[3]李晓蕾.我国德育课程研究综述[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4]于丽荣.铁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0).

轨道交通工程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U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a)-0044-01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从最开始的注重地铁的人防功能,到后来地铁已经成为了人们出行中十分重要的一种交通工具,这中间经历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伴随着90年代末期,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施,为了进一步的扩大内需,国家先后批准了深圳、广州、重庆、武汉、西安等十几个城市的轨道交通项目,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给与支持。目前包括北京、上海、深圳、西安、广州、武汉在内,全国在建和已建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超过了十几个,建设的速度大大的超过了之前的几十年,这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日常出行。研究我国城市轨道发展的状况,并给与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对于促进城市轨道建设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实践,就目前城市轨道发展的状况和对策开展了研究,以期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健康发展。

1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特点分析

1.1 技术比较先进,多种系统并存

从已经建设和正在规划建设的项目来看,依据运行能力的实际需求,我国形成了类型多样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以满足不同城市的发展需要。同时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过程中,还引入了现代网络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以便能够使得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更好的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水平。目前我能够,国城市轨道交通,不仅仅拥有大量的地铁系统和城市高架轨道交通系统,同时还拥有低运量的地面轻轨。除了这些系统之外,在上海还拥有高速磁浮系统,这极大的丰富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种类,为人们群众的出行提供了便利。

1.2 国产化设备的质量明显提升

早在1999年,国家又关部门就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全部车辆和机电设备的平均国产化率要确保不低于70%。在这样的要求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设备生产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目前已经超过了70%国产化的要求,并成功实现了对外出口。在国产化政策的影响和带动下,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的采购价格得到了大幅度的降低,以广州地铁2号线为例,广州地铁2号线相比广州地铁1好像,机电设备的总费用下降了1个多亿,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成本,加快了城市轨道建设的速度。

2 发展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对策探讨

2.1 按照科学发展观编制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规划

我国城市轨道从开始到现在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的时间,城市轨道也是从无到有,并进入到了目前快速发展的实践,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几起几落的情况,但是从我国城市轨道的发展情况来分析,目前我国的城市轨道建设仍然是存在初步发展的阶段,还有许多需要克服的困难。虽然目前我国城市轨道建设在技术进步、工程建设方面已经获得了比较好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要确保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可以健康有序的发展,首先就应该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各项编制工作,建设规划要和城市发展的速度相适应,以防止出现盲目发展和过分超前发展的情况。同时也要分析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城市建设改造之间的关系,以更好的保护城市自然和人文环境,最终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2 制定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战略目标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很多城市变得越来越拥堵,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城市都提出了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意愿。所以从群众的需求和国家发展的战略来讲,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问题已经十分的迫切。这是因为首先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和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战略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将会直接影响到未来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另外因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往往投资巨大,将会为社会提供巨大的需求,这对于拉动城市内需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这种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是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另外在轨道交通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多种技术模式,对于促进装备工业的调整和技术升级,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目前研究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战略,是轨道交通发展的当务之急。

2.3 强化城市轨道交通的理论研究

在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漏出了一些设计和施工方面的问题,比如生产组织滞后,基础理论研究和各项规范的标准不完善等等问题。所以在实践过程中,要强化理论研究和各种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尽快的建立去城市轨道交通的标准体系,建立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相互适应的生产和设计规范,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轨道交通是城市建设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涉及的面十分的广泛,同时也是一项综合性比较强的工作,对于城市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不能急于求成,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必须要加强,而且要做的足够的扎实,特别要结合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交通规划进行充分的论证,使得项目的建设更加的科学合理,也能更好的发挥出投资的效益。

2.4 不断推进轨道交通装备技术的向前发展

自从我国开展发展轨道交通的国产化以来,已经获得了比较好的成效,目前新建的项目中很多都超过了70%的国产化率的基本要求。在轨道交通建设的过程中,国内企业开发生产了大部分的产品,工程造价得到了比较好的控制。随着后期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各种新的系统方式的轨道交通也将在我国出现。围绕着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对于我国的轨道交通装备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进一步的落实轨道交通国产化的政策,将自主开发和引进先进技术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并加速技术的升级,以提升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开饭水平。同时还应该加强基础工作,建立和轨道交通发展相互适应的认证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从而逐步的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城市轨道的交通装备体系,并使得其能够在世界上具备很好的竞争优势。

3 结语

发展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实现轨道交通的发展战略,目前还有很多工作要协调,比如制定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推进各项基础工作的发展,提高装备技术的水平等,这些都是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宏观指导和协调方面,国家应该依据轨道交通发展的情况和成绩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加强项目建设的总量,建设相应的预警机制,更好的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健康发展。

轨道交通工程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36-03

一、引言

1.国外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制度。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制度在西方发达工业国家起步较早,美国制定了ABET EC2000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对工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加坡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注重国际间学术和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Fachhochscule,简称FH)培养工程师—高层技术人才的做法是延长实习学期,主要培养具有专业应用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可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日本Kanazaw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开设了两门关于工程设计的基础课程:工程设计Ⅰ(EDⅠ)和工程设计Ⅱ(EDⅡ);训练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对比发达国家的工程人才培养,我国现行的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化”的趋势越来越凸现,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重精深、轻综合,重灌输、轻自学,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不适应。

2.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与轨道车辆工程专业培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作为第一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之一,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积极组织实施设计方案,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的学科和专业建设以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学科和专业方向瞄准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保障技术,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通信信号、运营管理和交通工程四个专业方向,以适应上海及全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迅速发展对综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创新轨道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原有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培养体系在教学模式和知识结构上,表现出与既有的铁路高校车辆工程专业的雷同性,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上缺乏特色和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制约专业建设方向的深化与质量提升,建设成效不明显,无法彰显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的特色与优势。

1.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偏重理论教学,制约创新意识培养的提升。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在培养计划上,课程体系较大程度上还是反映出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特征。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容易产生主观性、臆断性与刻板性,导致了学生学习中出现被动、消极与盲从,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新性。

2.传统的教学方法制约了车辆工程卓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受到课程体系在课程大纲和内容上的约束,偏重知识传授的课程体系使得教学方法难以突破。传统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较难适应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技术更新发展快的特点,这种教学方法重知识传授、轻实践的特点导致了创新氛围不浓,因此,也导致了课程、教材、实验建设、学生创新培养环节上存在一定的瓶颈。

三、基于驱动创新的轨道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1.重构全新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培养体系。全新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培养体系充分考虑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具有与其他高校差异化竞争特征和鲜明的专业特色,重视了知识、能力与工程实践的融合。在宽厚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构建和支撑上,创新性地增强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知识,突显了特色。本校设计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设备、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力牵引与控制、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故障诊断技术等15门特色专业课程,形成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定位的基础支撑。在实践环节上,突出专业关键技术知识点,设计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力牵引与控制综合实验等4门校内综合实验课程;创建了基于校外实践基地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设备课程设计等4门专业课程设计,以及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础、认识、生产、岗位等特色专业实习环节。形成了独特的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室综合训练、生产现场应用实践的“三位一体”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充分体现了产学合作、工学交替,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培养模式。

2.全面建设特色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实践环节。以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085内涵建设为契机,城市轨道交通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积极开展校内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建设,快速推动和实施了双赢式的校企实践环节及基地建设。①面向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关键技术的校内综合实验项目的创建,相对于传统的铁道车辆工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其鲜明的理论和技术特征体现在车辆的牵引、制动、控制和维护保障技术上。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通过以专业教师为主体,聘请该领域的技术专家及工程师共同开发的形式,构建了车辆安全保障技术相关的车辆转向架实训平台、车辆电力电子实训平台、列车控制回路实训平台。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力牵引与控制综合实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动技术综合实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现代检测技术综合实验、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模拟驾驶和故障诊断综合实验及其创新实验的开发。这些综合实验集理论分析和动手实践为一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优化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主体与客体的地位,改变了传统理论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主观性和刻板性,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②充分利用产学合作教育资源,开发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特色校外实践项目。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依托院、校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申报并获批了教育部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专业建设也得到上海市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项目的支持。开展了全面新型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卓越人才培养的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通过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维护保障中心车辆公司深入合作,企业导师联合开发系列内涵特色鲜明、与企业现场需求无缝对接的校外实习项目,涵盖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设备课程设计等3门课程综合设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认识实习、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生产实习、岗位实习3门特色专业实习内容;把握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大力建设龙阳路“两站一区间”的培训基地的建设机会,积极参与上海轨道交通培训中心龙阳路基地建设。通过上海地铁电动列车改造项目和集实验、实训为一体的上海轨道交通952列车平台建设,开展了车辆多种形式的车门、转向架、电气设备等关键部件的结构、电气原理方面的系统性认知实训设计,为城市轨道交通基础实习、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认识实习起到重点的支撑作用。通过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自主研发了实验实训设备,使得校外实习基地能够紧跟企业的技术革新,形成一个层次分明、方向划分合理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校外实践教育体系。

3.重点实施卓有成效的专业实践保障措施。①构建了校企共同管理的实践环节保障体系,为了更有成效推动和保障校外实践环节的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依托院校与上海地铁维护保障中心、上海轨道交通培训中心,签署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共建协议。结合教育部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成立,实质性建立实践教育中心校企实践教育理事会,双方人员共同参与组织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负责重大工作的决策。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中心主任负责中心日常事务的管理和协调,其工作直接向中心管理委员会负责。设立了中心技术委员会,技术委员会主任由管理委员会聘任,技术委员会是中心的技术咨询、评价和监督机构,其成员由具有高级职称的校方教师和企业界专家组成,由中心管理委员会聘任。成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实施专业指导委员会,成立包括机械类课程、电气类课程和电子类课程的协作组,负责研究调整和优化培养方案、课程大纲等实践教育方面的工作。②基于现场工程案例,深化理论与实际对接,实现师资队伍工程素养的全面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的成立在全国尚属首例,专业缺乏符合培养要求的教科书。通过立项方式,学院鼓励和支持教师进入产学研合作企业进行不低于一年的挂职锻炼学习,同时鼓励已有挂职锻炼经历的教师,结合新的科研或教学项目继续进入企业深化挂职锻炼。教师深入现场一线采集案例信息,编写具有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特色的贴合工程实际的专业系列教材。出版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动技术等6门教材,并已与中国铁道出版社签订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故障诊断技术等5门教材的出版合同,目前教材已完成了编写工作。这些教材有效填补了专业知识结构中的空白,深化了教师对专业的理解。同时基于对现场案例的分析,专业积极开展了课程建设,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共5门课程被评为校级和市级精品课程。基于车辆维护保障现场技术难点,专业开展了产学研攻关项目5项,解决了现场技术问题,提升了教师的工程素养。以产学研项目为基础,凝练了学科增长点,获批了省部级和部级项目8项。并以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教学成果显著,如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动能量回收”的部分成果已经应用于课堂和实验教学。③以学生兴趣爱好为驱动,搭建创新活动平台,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通过配置专用教室,购置系列单片机、微机原理、电子技术等开发平台。多方位拓展和深化校企合作单位和学生创新平台的建设,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等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采取自发、自愿的组队原则,成立了电子技术协会、新锐科创团队、数学建模团队、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并为每个学生科创团队配备了专门的指导教师,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创新的兴趣,能实质性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意识。专业教师共指导大学生创新活动20余项,20余人在大学生竞赛活动中获得包括市级以上奖项,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性成果得到了国内同行专家的认可。

本文以驱动创新为主线,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载体,从科学性、整体性、层次性和拓宽性的原则出发,进行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课程创新体系的研究,通过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人才的培养实践过程,探索具有城市轨道交通特色车辆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有效的实施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满足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郑树彬,朱文良,方宇,等.“卓越计划”下的城轨车辆专业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创新设计[J].大学教育,2013,(2):5-7.

[2]朱忠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方向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2):177.

[3]董晓梅.国外高等工程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63:14-17,28.

[4]柴晓冬,方宇,郑树彬,等.城市轨道交通特色专业群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5):75-76.

[5]赵海波.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研究[J].黑龙江科教信息,2012,(36):169.

轨道交通工程论文篇(11)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公交化、容量大、节约环保且不受地面交通环境影响的一种城市公共交通方式,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低碳环保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到目前,我国已批准36个城市的轨道建设规划,里程6000多公里。目前为止,我国已有18个城市开通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运营里程2100多公里。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特大城市,基本形成网络化运营系统,取得了较好的网络效应;天津、武汉、南京、成都和重庆、苏州、长沙等城市形成了基本的网络,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人们出行中不可缺少的方式。

依据国际城市轨道交通职业人才配备标准,每建设一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至少需要60名管理及技术人员;每开通一条地铁线路,约需要各类专门人才1000余人。由此可见城市轨道交通类职业人才的巨大需求量,同时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采用国内外当前最先进设备和高新技术,因此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多、更高的需求。如何培养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所需的具备专门理论知识和智能化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成为中职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以城市轨道交通的专业基础课程“城市轨道交通概论”为例,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课程定位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是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为城市轨道各专业的学生学习城市轨道相关专业课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本课程在专业认识实习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及其各子系统之间联系,以及各子系统中设备的构造及功能进一步掌握,使学生对整个城市轨道具交通系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并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概念,为学生学习后续《城市轨道交通供电技术与应用》、《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区间信号自动控制》等专业课程相衔接,为后续核心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的学生应该或多或少与城市轨道交通打过交道,虽然还有很多的城市未建设地铁等城轨交通,但起码大家都应该以旅客的角色与铁路打过交道,城轨交通与我们的铁路存在着许多相似的地方,学生对整个的运输流程有大体的了解,加上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讲授的对象很具体,学生应该会对这门课程很感兴趣。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过多依赖理论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加上课程包含内容多,学时少,老师采取满堂灌、填鸭的方式教学,与学生互动少,学生被动的接受来自每堂课的大量信息,使学生丧失了原有的学习兴趣。要改变这种僵化的局面,必须要本着“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为原则,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使用价值,尽量避开高深的理论知识,侧重讲解其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使用意义,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与探索,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㈠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

城市轨道交通是一种较为新型的交通方式,为此,课堂的教学内容必须紧跟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最新方向,确定“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对课程内容进行及时更新,根据学生职业发展趋势的调研,将地铁各子系统采用的最新技术、模式和管理知识纳入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学生以后的职业岗位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新形势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人才需要。

㈡结合专业特点,改革优化教学内容,构建适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目标

针对中职教育的特点,学校坚持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课程改革应始终围绕学生的岗位定位和职业岗位能力进行,使学校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岗位定位无缝结合,课程目标与就业目标直接挂钩,从而实现学生顺利就业。

在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新形势下,结合本校专业的特点,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上进行了相应的优化调整。选用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和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组织编写的城市轨道交通岗位技能培训教材“城市轨道交通概论”作为教材。该教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各系统的组成、设备主要功能以及运营组织,适合城市轨道交通各专业使用,尤其是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新员工及国内外相关专业院校在校学生的教育、培训。由于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多,工种杂,因此根据专业、工作岗位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对于机车车辆专业的学生应重点讲解车辆章节的内容;对工程专业的学生应以线路、轨道、路基、桥隧建筑物、车站、维护施工组织等内容作为重点;对电气化供电专业的学生应重点放在供电系统章节;对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学生应以通信与信号系统、车站联锁和区间闭塞等内容作为课程重点;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应重点讲述行车组织、乘务组织、客运组织、票务组织等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相关的章节。这样针对各专业有侧重点的讲解课程内容,既解决了课时少的矛盾,又为个专业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提高学习效率。

㈢教学方法改革与应用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的内容相对比较枯燥,而且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与我们的城市轨道交通联系也非常紧密,理论性的概念很多,依据该课程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特点、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教学条件环境,采用下面的教学方法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较好的改善教学效果。

1、案例研究学习法

采用案例教学法①进行教学,从实际案例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此教学方法,一般有三个步骤,首先按大纲选好案例,设计好问题;接着是案例的分析讨论阶段,教师在此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得出正确答案;最后是案例讨论过后的总结阶段。

本课程比较典型的案例主要分为客运组织和列车组织两大块。客运组织核心知识点又可分为安全管理、运营管理模式、车站组织、票务管理、乘务管理五个方面;列车组织核心知识点可归纳为列车组织方案、线路能力提高、列车控制三个方面。针对每个方面设计一个典型案例,通过同学们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知识点。另外根据课程特点以及将来岗位能力要求,在讲到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组织时,可把学生进行分组,分别代表不同的岗位职工,各司其职,共同完成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组织工作。这种角色扮演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学生亲自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游戏”当中学到实用的专业知识,比起教师在课堂上单纯的讲收到的效果要好的多。

2、合作式讨论教学方法

合作式讨论教学方法②是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引入师生点评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彼此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奖励。在本课程中,结合学生以后的就业岗位,可以将车站客运组织作为合作式讨论主题。以平常生活中学生们比较熟悉的一个车站为例,讨论如何进行车站的常规客运组织以及大客流的客运组织,将同学们讨论后的意见归纳形成如何进行客流组织的知识点,给出在实际中车站是如何进行客流组织的,再与他们得出的结论相比较,表扬其创新点,对其中的不足进行鼓励,给他们信心。

3、现场教学法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单凭书本上的一些简单示意图,学生是很难想象出其实际结构,对后面的专业分析更是难以理解。在讲解机车车辆及工作原理时,可借助模型现场进行拆、装,既便于老师教学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在讲解线路及设施时,可带学生去实训场地现场教学,实实在在的实物摆在学生面前,既避免空洞的概念解释,又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消除抽象的想象,改善了教学效果。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同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伴随理论课程的教学进度,可借助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现场教学。课堂上,老师对接触网、车站联锁设备等内容进行必要的讲解之后,可带领学生去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现场教学。这样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㈣教学方式、手段改革与应用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内容多且枯燥,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为了让学生对课程感兴趣,因此必须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借助切当的教学手段增强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采用多媒体教学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这样的专业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很难满足课时少、课程内容多的要求,因此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必须的。通过幻灯片、相关视频、动画等方式,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模拟实际情景,给课堂带来新的活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在讲述道岔的组成时,可将道岔的组成做成动画嵌入到多媒体教学当中,这样可以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道岔的各个组成部分;在讲述车站联锁时,可在教学课件中,插播“集中联锁”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的了解联锁设备及其工作工程,从而更好的理解并掌握联锁的概念以及联锁设备的作用。

2、借助网络资源,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发展特点快,教材内容难免跟不上学科的发展,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下载大量的图片、动画、视频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及时的了解到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学习到最新的专业知识,为学生以后工作岗位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借助于网络搜索工具,可以很方便地搜集到各地地铁的发展规划及最新的建设情况;对于已开通的地铁,可以从网上了解它技术特征、线路图、开通时间等信息;在网上还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状况,以及其他与地铁相关的资料如自动车钩、盾构法隧道等;另外网上的城市轨道交通论坛,该网站资源内容非常丰富,学生可以自主的浏览学习感兴趣的内容,又可以和不同工作的职工进行互动。可以说网络是学习“城市轨道交通概论”最好的老师,它不仅可以为学生排忧解难,而且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丰富所学知识。

四、教学改革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推广使用上述教学方法和手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内容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结合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打破了以前“城市轨道交通概论”所有专业不分侧重点的教学,形成了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

第二: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改进,采用合作式讨论以及案例教学方法并借助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视频、动画等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第三:随着学校实训基地和实验室的逐步完善竣工,利用现场教学的方式,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而且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为后续的学习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网络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网络资源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尤其网络论坛的互动功能,既拓展了学生的眼界,也让他们对以后从事的职业岗位有所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是一门内容丰富、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地探索和研究,获得了一些体会即必须结合专业特点和工作岗位技能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优化;采用适当的、灵活的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实验室、实训基地等手段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方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后续专业学习及以后的工作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易连(1984-),女,江西上栗县人,助理讲师,硕士

注释:

① 晓南矿,张艳君.浅谈案例教学方法的使用 [J].铁法科技2011(2):342-344

② 李明月,马慧琼. 应用小组讨论教学法的研究 [J].职业2012(27):63-6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