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工业经济培训大全11篇

时间:2023-10-07 08:43:38

工业经济培训

工业经济培训篇(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企业间竞争的日益加剧,法律纠纷案件也随之增多,企业权益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权益的保护,必然涉及其经济效益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很多企业都选择了用经济法律培训来增强员工的经济法律意识,提高企业职工尤其是经营管理人员的经济法律素质,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企业法律培训的内容主要是经济法。笔者曾对管理干部进行过经济法培训,也做过青工培训班的法律基础培训等工作,现根据自己对企业培训的经验及相关理论研究,对企业法律培训工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措施与对策。

1 企业经济法培训概述

企业经济法培训是指企业或针对企业开展的一种提高人员经济法素质、能力和对组织的贡献,而实施的有计划、有系统的一种法律培养和训练活动。其目标是提高员工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使员工在工作时能够依法办事,避免纠纷的出现,以法律途径来保护员工和企业的权益。法律培训实质上是一种系统的法律智力投资。企业通过投入人力和物力对员工进行经济法律的培训,其本质是为了提高员工的经济法律素质,促进企业人力资本的升值和公司业绩的提升,最终获得投资收益的一种企业投资行为。

经济法律培训对企业的经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有助于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获取法律专业知识和法律实践经验,以采取必要措施防范法律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管理和法律具有密切的关系,培训师接触的是各行各业的企业,在培训中可以将其它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和理念进行传授,使企业能够了解到更多最新的法律资讯,开拓企业管理的思路,进而提升企业管理的水平。

2 国内企业经济法存在的风险研究现状

多年来企业经济法存在的风险一直是企业多种经营风险当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风险之一,因此也成了企业经营活动中最重要的风险问题。其高发案率,低执行率,以及高败诉率,或者打赢一场即使赢却拿不到钱的官司的无奈与尴尬局面困扰着企业,因一笔官司或一笔欠款葬送整个企业的案例绝非危言耸听。

吕景胜等人就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国内221家中小企业进行了相关调查,这些企业中有198家在最近3年内发生过经济法律纠纷事件,达到有效问卷的89%。其中又有174家企业发生了债务的拖欠,占整个问卷中的79%。而与此相对比的得到足额赔偿的企业却还不足33家,得到一半赔偿的企业也仅有56家。而在我国将近4000万家企业中,90%以上的是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相较大型企业而言,法律风险问题更多、更普遍,管理措施更落后,法律风险隐患更大。基于此,企业内部开展经济法的相关培训已势在必行。

3 如何做好企业经济法培训

笔者是高职院校教师,同时也是企业培训师,曾经做过管理干部培训班经济法培训,也做过工培训班的法律基础培训等,结合这么多年的工作经验,笔者以为要想做好企业经济法培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企业经济法培训的课程目标设定原则

培训课程目标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①突出培训课程的法律定向,培养企业员工掌握基本的法律课程内容基础,使学员最大程度地将理论基础和实际岗位工作相结合。②法律课程培养目标与专业目标培养要相互结合,或者说所设课程的目标必须满足并适应企业经营生产发展的目标。例如,一些国际商务型企业,企业的员工应具备从事国内、国际、交易等综合能力素养,在此基础上,对此类企业员工经济法的培训目标应围绕“综合能力”的提升来进行设置和确定,不然经济法律课程培训目标的确定也就失去了意义和方向。③培训课程还必须结合培训对象的接受程度及特点进行设置,做到“因人施教”。④所设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要具备针对性,而且同时还必须具有适应性,以满足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双重需要。⑤培训方式必须严谨、优化。对于在岗员工的培训,必须结合以下特点:其一,作为成年人,有一定的经验和知识,他们能进行批判性的反思,是自主的学习者。因此,对于中小企业的经济法培训,应采用个案、现实问题等进行分析和讨论的方法来缩小与先前知识结构的距离,通过案例分析等活动,来有效促进对已有实践和知识进行反思。其二,经济法律培训还必须内容严谨、语言规范,逻辑性强,使学员深刻感受法律的魅力。

3.2 培训实践

笔者结合培训实践经验,总结出四种基本途径来对企业的中高层、基层等各层次员工进行有效的经济法律培训。

3.2.1 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

对于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内容选取特别重要,其重点应放在讲解公司合同、经营、国际金融贸易、劳动法律制度、担保法律制度等相关的经济法律与风险防范知识上,此类培训所涉及的人员为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要求培训组织和教师具有较高的经济法律知识水平,能真正做到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发展战略规划,以及企业各重大事项进行把关等。例如,讲公司法时结合“国美事件”,分析探讨控股股东的诚信、董事及高层管理人员的诚信问题,可使公司高管有效地防范“道德风险”。再如,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案例,一些掌握公司核心秘密的员工集体跳槽,给公司带来极大的损失,来分析企业怎样防范泄密风险。

3.2.2 普通岗位员工经济法律培训

企业在各项岗位知识培训过程中,必须留出时间让普通岗位员工进行经济法律知识学习,以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法律意识。

3.2.3 公司经济法律风险防范培训

企业与自然人一样,同样需要“日常保健,定期体检”,在“稳健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上,其必要性、重要性与自然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此类培训,即“日常保健”,可每年举行1-2次。它涉及的范围及内容均较广泛,给经营管理人员及普通员工以有效的经济法律培训。

3.2.4 新法的宣传培训活动

一些事关公司财产与权利的新法,必须进行宣传培训,因为知识较为新颖,员工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

除此之外,企业经济法因涉及合同担保制度、合同证据问题,关乎到企业的发展和生存,因此企业领导除了做好基础的培训外,还必须加强企业合同的管理,重视合同的审查工作。企业合同作为关乎企业产品营销宣传、产品经济利益的获得,因此必须加强企业员工对合同的订立到履行这一动态过程的管理,这一过程大致分为谈判、签约、担保、审批、履行、结算,而其前提就是具备经济法律知识,随时掌握合同的问题,并及时上报。合同订立前应审查其合法、合理性等情况,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解决问题,以防出现“秋后算账”的情况,甚至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企业及个人的法律素质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长期持之以恒的进行坚持,让企业每个人从思想观念上意识到,只有确保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才是企业得以长久生存的前提基础。每次培训后,还应积极和学员进行沟通,收集他们有效的反馈信息,并统计这些有效数据,总结经验,以备提升下次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项之能,李恒根.企业合同管理涉及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思考[J].天然气工业,2008,28(6):102-104.

[2]吴洪玉.运用法律规范经营是减少经济纠纷之关键[J].河北法学, 2000(4):46-47.

[3]刘银来.SYB创业培训中法律知识教学方法及有效运用探究[J].企业导报,2011(14):58-60.

[4]戴孝悌,陈红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项目案例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1):112-115.

[5]吕景胜.我国中小企业法律风险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7(5):59.

工业经济培训篇(2)

一、知识经济的背景

当今社会,知识与经济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作用越来越强劲,使得全球经济发生根本的变化,表现为:一方面经济活动中以提高竞争力为目的过程中,知识取向不断增强,产品与服务的知识含量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知识因素更高程度的参与溶入经济活动。人力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由于所有的经济部门都变成了以知识为基础,并以知识为增长的驱动力,以先进技术和最新知识武装起来的劳动力就成了决定性的生产要素。纵观全国,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技能水平显著提高,产业更新向劳动力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传统企业员工培训工作。

二、传统企业员工培训工作

培训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传递、技能传递、标准传递、信息传递、信念传递、管理训诫行为。国内培训以技能传递为主,时间在侧重上岗前。 为了达到统一的科学技术规范、标准化作业,通过目标规划设定、知识和信息传递、技能熟练演练、作业达成评测、结果交流公告等现代信息化的流程,让员工通过一定的教育训练技术手段,达到预期的水平提高目标。

这主要是传统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其更加注重于对技能和岗位需求的培训,以现代社会中人们掌握的科学、技术、专业知识的特点为主要标志,但系统地掌握多门专业知识的复合性人才更受重视,也更受企业的青睐,而传统的学校教育是无法做到的,它需要走出学校的员工不断通过培训来求得自身的发展。主要培训的方面是:

(一)培训需求分析

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的企业,需要以经济的眼光来看待一切,培训活动的成本无论从费用、时间和精力上来说,都是不低的,培训是要冒一定风险,因此在是否进行培训前需要进行需求分析,根据需求来指导培训方案的制定,要有的放矢,不能单纯地为培训而培训。

(二)培训的三个层次,即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

究竟该选择哪个层次的培训内容,应根据各个培训内容层次的特点和培训需求分析来选择。知识培训,这是企业培训中的第一层次。员工只要听一次讲座,或者看一本书,就可能获得相应的知识。在学校教育中,获得大部分的就是知识。知识培训有利于理解概念,增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障碍和阻挠。同时,要系统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则必须进行系统的知识培训,如要成为复合型人才,知识培训是其必要途径。虽然知识培训简单易行,但其容易忘记,企业仅停留在知识培训层次上,效果不好是可以预见的。

三、现代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创新

随着企业间竞争压力的加剧,单靠技能已经不能巩固企业的稳定性,现代企业员工培训更加注重的是提高员工对企业文化和行为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提高员工和企业的融合度,更好的发挥出团队精神,从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所以现代企业重视的是一种文化的培训。所需要准备的工作从以下几个层面做起:

(一)做好培训设计

培训与企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培训的目标必须符合与企业当前和长远发展的目标,为企业规划发展目标而服务。显然,培训也必须依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制定培训的总体规划,为企业不同阶段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作为企业管理者,必须认真研究与部署培训的规划问题,制定切实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目标的培训规划。

(二)抓好师资队伍的培训

企业培训师名为培训师,实际上仍是各岗位的工作人员,其培训技能、方法、理论等方面仍比较有限,需要进行培训系统理论等方面的短期培训,如:专业理论培训、教育理论培训、现代化教学技术等方面。在训师的培训上,可根据培训师人数情况,采取“请进来”或“走出去”方式。通过对师资队伍的培训,铸造一支业务精通、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将为进一步促进企业培训水平,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

(三)以提升综合素质为补充

在综合素质的培训上,企业应作好总体规划,逐步推进。综合素质培训内容应着重围绕管理理论、团队精神、职业道德及工作创新等方面,突出员工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综合素质的培训并不是随意性的,仍然要与企业长远发展目标相适应。

(四)要有针对性

“如果你有智慧,请你拿出来;如果你缺少智慧,请你流汗;如果你既缺少智慧,又不愿意流汗,请你离开!”这就是蒙牛乳业的著名用人观之一。它充分体现了对人才的区别使用,达到实现人才价值运用的最大化。培训亦是如此。培训要取得好的效果,如何区分培训对象,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的特点进行培训是关键。培训工作必须做细,越是细,则越是有针对性,也就越能发挥培训的作用。因此,在培训对象合理选择上,对培训对象进行细分,对于强化培训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企业员工培训的创新点在于突出从企业当前发展入手,结合企业长远发展和员工自身发展。既要体现系统性,又要着重针对性,解决当前问题,促进员工培训的实效性与前瞻性。

参考文献:

[1]张一驰.人力资源管理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工业经济培训篇(3)

1.突出重点,带动全面发展。以继续举办和规范培训为重点,带动和推进各类适应性短期培训、经常性的职业培训的全面开展;以国有重点骨干企业职工培训为基础,带动中小企业和其他非公有制企业员工培训;坚持以提高能力为目的,注重素质的全面培养。

2.从严治学,确保培训质量。要不断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体系,从严治学,加强管理,选择有资质的培训院校,强化培训措施保证,加强培训效果跟踪。要根据企业和培训对象需求,改进培训内容和方法,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3.深化改革,加快培训创新。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注重培训制度的完善与更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管理方式、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手段等方面不断增强创新意识,积极探索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培训机制。 二、培训任务和要求 (一)充分发挥培训中心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适应性短期培训。

1.每年要集中力量做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与世界贸易组织基本规则的培训。举办高层次、多形式的培训班,使广大企业特别是国有重点骨干企业的负责同志充分了解和掌握《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了解世界贸易组织基本规则的内涵、我国的承诺和应对措施,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尽快与国际经济接轨,提高国际竞争力做好基础工作。

2.围绕企业改革和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广泛开展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资本运营、市场营销等适应性短期培训,认真贯彻财政部《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财企[2001]325号),并组织好培训工作。着眼于21世纪发展要求,广泛开展金融、科技、财税、法律知识以及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电子商务、网络技术、知识经济等内容的适应性短期培训。  (二)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重点抓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培训要突出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在坚持原有培训内容的基础上,还要补充国际商务、跨国经营、企业发展策略、企业发展目标与企业重组、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等方面的内容,强化案例教学,改进培训形式和方法,更新和完善培训手段。要对中小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轮训。积极探索适合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组织方式、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短期培训。选择部分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主要经营者参加由县党校和市、县相关部分组织的培训。 (三)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培训。

自主培训是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内在要求,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企业文化、加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应根据全区有关培训的规定和要求,结合自身管理和发展的需要,自主选择培训院校,自主选择培训内容和形式,自主确定培训对象,自主安排培训时间,并在经费上给予保证。规范企业内部员工培训,提高培训质量。 三、政策和措施 (一)逐步建立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制度

逐步建立上岗资格证书制度。要制定人员的素质标准,建立适合考培分离的考试中心及题库。人员参加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纳入人才市场的测评、推荐范围,作为其任职、上岗的必备条件之一。

完善定期轮训制度。“十五”期间,全区机关干部、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每人累计参加业务管理培训期间应不少于3个月;技术工作每年参加脱产的各种适应性短期培训时间应不少于7天;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按照有关要求,可参加全区组织的业务培训。

(二)加强培训基地建设

“十五”期间,培训基地建设要坚持深化改革、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方针。坚持突出重点、分级管理的原则,抓好开发区培训中心和企业职工培训基地建设;没有条件建设培训基地的企业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员工培训。开发区培训基地建设要引入竞争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实行优胜劣汰。到“十一五”期间,全区要建立起以企业为基础,开发区培训中心为重点,各级管理干部学院和职工培训学校为依托,形成全方位的培训网络体系。

培训内容要体现时代特色,注重吸收世界管理前沿的理论和方法,并符合企业发展需要。要突出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积极开展和开发案例教学,组建企业管理案例库。要借鉴、消化、吸收一批最新的国际化企业管理培训成果。  (三)保证和加大培训经费投入 全区管理人员和企业技术工人培训经费要纳入全区财政预算,并随国民经济增长逐年有所增加。按照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的要求,在保证企业职工培训经费不少于工资总额1.5%的基础上,各地、各部门应积极争取财政部门的支持,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要进一步拓宽企业人员培训经费的来源,广开渠道,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和海外人士支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事业。 四、组织与分工 全区机关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及技术工作培训工作由开发区办公室管理,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分级实施、分工负责的原则。开发区办公室负责全区机关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方针政策、规划的编制;指导培训计划的实施;统一监制培训证书;宣传、推广和检查全区培训工作。区直各部门负责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联系专业人员培训工作。人员培训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全区组织、人事、教育、财政部门要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共同搞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工作。

工业经济培训篇(4)

青岛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是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和中国十佳商务城市,获得“企业家满意奖”;是首批全国文明城市;是全国两个“中国品牌之都”之一;是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荣获2005年“公众最向往的中国城市”第一名。

2005年,青岛市实现生产总值(gdp)2695.5亿元,增长1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4.64亿元,增长0.4%,第二产业增加值1399.75亿元,增长20.0%,第三产业增加值1121.11亿元,增长16.0%。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6.5:51.9:41.6。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年11月底至12月初,我参加了县委组织部在青岛举办的工业经济培训班,通过半个月的学习考察,对照我县经济发展,感概颇多。

一、青岛市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青岛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仅是依靠其独特的地域、港口、海洋等天然优势,而主要得益于在经济社会发展路径的选择上。多年来,青岛走的是一条以产业立市、以“工业品牌”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之路。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政府这支“看得见的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引导与推动作用,政府的引导与推动,造就了企业与经济的大发展。其成功经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实施“四大战略”,构建支柱产业与大工业体系。青岛市委市政府在战略决策上,通过实施“四大战略”,即“七五”期间的技术引进战略、“八五”期间的名牌战略、“九五”期间的大集团战略、“十五”期间的工业园战略等,构建了青岛的大工业体系,形成了青岛电子信息、信息家电、石化橡胶、食品饮料、车辆船舶、纺织服装六大工业支柱产业,塑造了海尔、海信、青啤、颐中、澳柯玛、双星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名牌企业和驰名品牌,优化了经济与产业结构,推动了青岛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倾力服务,扶优促强。青岛建立了全市统一的政务服务中心,对外来投资者新上工业项目,由政务服务中心一站式全程代办各种手续,资料完备的,在一周内限期办结;不办结的,视为不作为,追究行政责任;对外来投资企业的行政执法检查,一年不超过一次,不准重复检查、交*检查,并实行“首查警示免罚制”,即首次检查发现一般违规问题,只帮助整改、不罚款处罚;按属地管理原则,帮助外来投资者解决治安等周边环境的所有问题。投资方需要地方政府协调解决问题,从收文之日起十天内办结;不办结的,视为不作为,追究行政责任。

政府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扶优扶强,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存在的困难和矛盾。对企业发展的扶持与引导前期主要通过政策、资金的扶持和培育来促使企业做大;当企业做大后,政府则主要是通过创造环境、搞好服务,扫清发展中的障碍,引导企业发展六个优势,即拥有“一个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的好班子,一个全国驰名商标或名牌产品,一个上市的子公司,一个部级技术中心,一个高水平的工业园区,一个与之合资合作的国际大公司”,逐步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发展成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企业。

(三)大力实施名牌战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为实施名牌战略,青岛市从政府到企业齐心协力打造品牌经济,成立了名牌工程推进委员会,出台了《关于建立新创工业知名品牌奖励制度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引导帮助企业打造品牌。市委市政府将品牌规划列入财政、税务、信贷、外汇、投资及产业政策的支持范围,通过名牌整合资源,培育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叫得响的名牌产品与企业,成为青岛的经济支柱。到目前,在全国评出的16个国家质量奖中,青岛占有4席,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件,中国名牌25个,山东省著名商标91个、山东名牌79个,青岛市著名商标128件、青岛名牌168个。2003年,海尔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2004年1月31日,《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报告揭晓,中国海尔唯一入选,排在第95位。借助这些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青岛的经济实力迈进了全国前列。青岛品牌的知名度已经远远超过了青岛地域及港口所赋予的优势,其工业品牌和企业的知名度也远远盖过了青岛城市本身,青岛品牌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已达到64%。

(四)注重职业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长寿"企业家。企业家与企业共同成长是青岛品牌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显著特征。优秀的企业家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青岛市委与政府对此有独特的认识,始终把人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重视职业企业家队伍的建设,使企业的发展与企业家个人的发展融合。

(五)通过建设企业文化扩充城市文化内涵,树立青岛新形象。青岛市在国内外的卓著的声誉同以海尔为代表的优秀企业集团密不可分,通过企业文化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决策方式,确立职工的价值取向、经营理念、目标追求,增强职工凝聚力和向心力,为青岛经济发展与城市文化宣传推介做出了贡献。海尔的“真诚到永远”,海信的“承诺让您放心”,澳柯玛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双星的“穿上双星鞋潇洒走世界”,这些凝聚企业精神的文化精髓,赋予了青岛更多更丰富的文化底蕴,极大地扩充了青岛的人文内涵,使各界深深认识到青岛不仅具有碧海蓝天,红瓦绿树的优美自然环境,更具有浓厚企业文化、企业品牌、优秀的企业家队伍等等,“诚信、博大、和谐、卓越”的城市精神,让世人感受到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海滨城市的崛起。

二、青岛市经济发展对邵东的启示

青岛独具特色的“工业品牌”模式,使青岛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城市面貌大大改善,打造了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海滨城市。邵东素有“百工之乡”、“金针之地”、“商贸之城”的美誉,自2002年第十次党代会实施“兴工强县”战略以来,尽管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和全国蓬勃发展的经济形势相比,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县的发展速度还是偏慢了,和省内曾经在一条起跑线上的浏阳、望城、宁乡、醴陵等经济强县相比,我们的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这固然受一些客观因素与条件的限制影响了经济发展,但主要还是对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把握不够,我们要借鉴青岛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快邵东经济的发展。

(一)突出工业优先发展的思想定位不动摇。如果说城市面貌是一个城市的“外衣”,那么,工业经济则是这个城市的“内核”。城市有没有活力,有没有竞争力,关键还得看经济基础是否扎实,青岛有漂亮的外衣,但青岛的“大工业体系”的主题更是十分鲜明。邵东作为湘中重镇,要实现邵阳市第九次党代会“领跑全市”的目标,没有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会只是一句空话。虽然近几年来,我县通过实施“兴工强县”战略,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到目前,还没有一家产品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没有一家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在全省叫得响的品牌也为数不多,与邵东工业的主体地位还不相称。因此,对邵东而言,必须牢固确立工业优先发展的思路,突出工业主导的发展定位。

(二)在“兴工强县”战略上要有新的举措。要积极搭建产业链转移的承接平台,做好沿海产业的转移对接准备,使我县积极融入珠三角经济一体化,通过资金、管理、技术、人才的引入,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传统产业层次,促进我县工业由传统加工做坊型向现代制造业基地转变。

一是在县城要立即规划出万亩以上集中成片的工业园区。青岛发展的成功经验就是市场主体化、经济工业化、工业园区化、园区聚集化。工业园区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投资成本,很多的大老板很是很看重县城办企业的区位优势。我县“十一·五”规划,县城要达到35万人口,必须要以工业园区来拉动,从促进工业企业发展的角度,建议立即拉通希望大道,并在此创建工业园区。

二是在县城范围内,统一规划,鼓励以村级为单位进行开发。按照沿海发展的成功经验,鼓励以村为单位、以户为基础、以土地和资金入股合作投资兴办工业企业。本村农民工业用地,只需在市办理手续,这样既减少许多办理土地手续的时间,加快县城的开发步伐,又可以减少很多矛盾,同时可以打土地政策的球。

三是要区别对待工业项目和房地产开发项目。对房地产开发不宜采取让利的办法,因为让不让利,开发商同样有利润空间,今天你不来,明天他会来,招商引资归根结底是利益招商,要把利益让利于工业企业,对投资上千万元的企业,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奖励的优惠措施。

(三)招商引资要有新的突破。建议成立专业招商队伍,在沿海经济发展地区有选择性地设立招商办事处,很多沿海城市已经从招商引资提升到招商选资。要灵活招商引资的奖励办法,只能奖励那些工业企业项目,而且只能奖励那些投资上千万元的大企业和外资企业。为鼓励金融机构对工业企业贷款的积极性,要像奖励招商引资一样,对金融机构向政府鼓励发展的工业项目贷款进行奖励。

(四)项目拉动要有新的亮点。县城要在“十一·五”期间建35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必须要靠项目来拉动。确信“希望大道是邵东发展的希望”,要根据新的城区发展规划,立即拉通县城希望大道。服装行业作为全县的支柱产业之一,企业多而小,分布面广而散,发展水平低,要规划新建邵东服装工业园区,扶持服装企业走产业集群发展,把我县服装产业作大作强。

(五)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当前,随着区域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服务在竞争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一是要成立专门的企业服务中心。完善企业一体化服务机制,这种服务涵盖了企业的手续批办、厂房建设、机械安装、产品制造、销售、信息交流、人才劳力分配、资金流转等,多个环节、全方位的服务。当前,我县服务多注重于产前的服务,也就是为企业批办手续方面提供了较多的服务,而产中产后的服务较少,这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对企业所需的各类审批、核准、备案、许可事项,由企业服务中心定期统一召集各有关单位负责人集体会审后,限定日期各单位带公章统一办理,对无故拖延的单位领导要追究责任,并赔偿损失。

二是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不断完善和充分利用全城电子监控系统的同时,建立快速摩托巡逻队,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清查摸底。为加大打击力度,要充实社区警务室力量,完善社区警务室的职能,使社区干警能独立办理一般社会治安案件。严格落实责任制,公安局、派出所、社区警务室都要明确责任,要将各个治安责任区落实的每一名干警、社区辅警,各管区社会治安状况的好坏直接与责任人的待遇、奖惩挂钩。

三是进一步规范针对企业的各类检查、收费行为。对规模以上企业实行“一费制”,所有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经企业服务中心核定后,由企业向企业服务中心统一缴纳,各单位不得直接向企业收费;各种检查须经企业服务中心批准,统一安排。对违反规定乱检查、乱收的单位和个人要坚决查处。

四是要贯彻落实《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每年拿出财政收入的1%,建立全县“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从政策、资金等各方面加大对全县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扶持力度,要出台《邵东县规模工业企业管理办法》。将工业企业纳入规模企业笼子管理是提高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企业上档次、上台阶的基本措施,县里制定有关工业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措施都要向规模企业倾斜。

工业经济培训篇(5)

现代企业培训是典型的短期教育,其在新世纪的教育舞台角色越来越重要,是促进企业取得更佳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现代企业培训针对性更强,取得成效更快的特点十分突出,对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作用显著。这是因为,企业竞争优势是效益的直观体现,企业具备良好的竞争优势,往往更容易取得较为理想的经济效益。当然,经济效益的获取和提升与现代企业培训联系密切。培训工作开展的如何?能否进一步推动企业经济效益提升?这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如通过培训经济效益分析模型来揭示企业培训和经济效益间密切的联系。

但是,培训也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培训的收益减去培训的成本才是最终的收益。

一、企业培训可以产生经济效益

企业通过培训,提升劳动者工作能力,使企业在生产消耗不变的前提下,获得更多收益,进而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有投入才会有产出,培训同样需要成本的付出,企业培训收益在减去培训成本后才是培训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这也是培训投资的目的之所在。培训可产生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

1.通过培训可提升劳动者劳动技能,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

首先,在生产技术条件相同时,劳动者教育水平和生产定额水平的增长是成正比的。其次,经过培训,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及熟练程度得到增强,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第三,培训能使生产事故率显著降低,等于从另一方面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第四,培训效果会对企业员工知识水平、工作能力产生直接影响,特别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提升劳动者知识水平,能极大地提升单位劳动生产率。

2.培训质量与企业生产产品质量息息相关

作为企业生产活动所必备的物质基础,机器设备的技术性能指标、完好程度、保养状况、利用率等均会对生产产品的质量与数量产生直接影响。通常而言,伴随着员工劳动的熟练程度不断提升,能有效地避免,甚至是杜绝生产事故的发生,减少残次产品的发生率。同时,通过恰当的培训,员工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进一步为生产产品的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3.培训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改进和提高

科技与管理都是生产力。不仅要向科技要效益,更要通过管理提升企业经营效益,这已成为人们共识。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强包括管理人员在内的企业全体员工培训是关键。大量实践表明:通过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必然会改善企业经营成果,使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根本改善。

4.培训也是企业整体实力得到增强的重要途径

培训的过程绝非只是传统教育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通过培训使员工正确认识到自身成长与企业发展的关系,通过培训使员工齐心合力,各尽所能,改善企业经营中的短板,才能推动企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二、怎样才能让企业培训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

培训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长期、间接过程,有效的培训工作,能够收到满意的效果,能够得到巨大回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怎样才能让企业培训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呢?

1.加强培训需求的分析工作

企业培训需求分析工作是培训工作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开展培训工作前应以企业经济发展规划为依据进行认真的培训需求调查,才能通过培训为企业经济发展中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支持,才能使员工履职能力进一步提升,才能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准确性与实效性。

2.企业培训的设计要务实

培训应在需求调查基础上,与企业经营发展相结合,明确培训目标、内容和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使培训内容与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相符,培训效果更应符合企业发展所需。基于以上认识,企业培训的设计应以人为本,可操作性强,学即有用为基本原则,并将培训和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相结合,通过员工知识能力的发展,促进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提升。

3.企业培训方式应更加多样化和人性化

首先,应对企业的内部资源予以充分利用,注重岗位培训、日常培训和现场培训的相互协调,促进企业内部员工全员学习风气的形成;其次,要进一步加强企业内训师培养,充分发挥内训师的作用,鼓励员工间开展相互的培训,并通过相互学习创建学习型企业团队,提升企业及员工的学习能力,共享知识发展成果。再次,应对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予以充分利用,发挥网络培训、仿真技术培训等教学科技方法,提高培训效果,并通过自学和教学相结合的形式,推动网络视频和技术论坛在企业培训中发挥更大作用。

4.企业培训要更注重应用化问题

企业开展培训必然会耗费大量时间与资金,企业的各种投入若不能在生产经营中得到应用,培训的投资就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组织员工参加培训,必须通过培训使员工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工作更好地结合起来,把知识技能转化为企业发展的生产力,才能真正体现培训经济作用之所在。

三、企业培训经济效益分析模型

虽然培训可以给企业带来一定经济效益,但若实施不力,也可能会给企业造成经济亏损。例如:培训和企业生产经营需求相脱节,实施的培训并不能有效提升员工个人的知识与劳动技能,对企业发展不能起到促进作用;培训体系不够规范,导致培训工作流于形式,培训计划的执行和评估不能高效地开展等。这些均会使企业培训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给企业经营发展带来伤害。因此,分析企业培训经济效益就显得较为重要了。

1.企业培训的经济效益分析模型相关概念

这里所讲企业培训的经济效益分析模型,指的是可以展示企业培训活动内在逻辑的工具。通过这个模型可以对企业培训环节的投入产出进行衡量。

2.对企业培训的经济效益分析模型的解释

在这里,企业的战略目标是指可用价值来衡量的“经济利润”,而经济利润则为资本回报率减去平均资本率,再与总投资资本相乘所得的值。长期较大经济利润就是通常所讲的企业折现现金流,其代表着股东价值与企业市值。

企业战略目标差距则指:以企业发展潜力及资本水平为依据,应该可以实现的经济利润目标,企业战略目标差距即为实际水平和目标间存在的差距。

能力素质指的是:为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相应岗位人员所应具备的能力,能力素质通常是由具体的员工所承载。

能力素质差距指:能力现状和岗位需求间的实际差距。

培训需求则指:为弥合员工工作能力素质存在差距的需要,开展培训计划则以满足这一需要而实施的工作。

培训绩效测量指的是:在一定测量工具条件下,对培训活动弥合战略目标差距所起作用进行准确测量。

企业培训改进指:通过测量打寻存在差距,针对差距对培训技术加以改进。也就是推动培训技术进步的过程。

这显然是一个闭合模型,因为企业培训的改进,必然对弥合企业战略目标差距是有利的。

3.企业培训的经济效益分析模型应用

假定某企业去年的经济利润为5%,本年度定在8%。而8%利润对其员工核心能力要求为达到96分,通用能力达到88分,专业知识需达到90分。而当前此三项数据分别为86分、82分、78分,分别与目标分数有10分、6分、12分的差距。这意味着必须通过培训来缩小存在的差距。

在确定战略差距后,应以具体考核为依据分析,是哪些部门和员工导致了差距的产生,同时确定这些差距具体指的是员工的哪些素质能力。例如,企业有若干核心能力,以各种能力得分为依据,可发现不同能力和目标间的差距。比如生产部门在核心能力“生产设备操作能力”方面得75分、在通用知识的绩效考核能力环节方面得78分,在专业知识能力方面得分为80。这意味着必须针对生产部门,展开“生产设备操作”能力的培训,开展绩效考核能力培训,开展专业知识能力的培训。依据以上信息编制企业培训需求,设计培训计划就可加可行。

制定好培训计划后,企业若可自行开展培训,如生产设备操作能力培训就可自行开展;若无法自行培训,如绩效考核能力培训企业没有较好培训资源,则可聘请外部培训师来进行培训。

完成培训后,企业还应制定培训后计划,以对培训效果加以巩固,使培训成果能够转化为企业经济效益。然后再对培训进行必要的考核测评,以测定该次培训所产生的学习效果和经济效益。

四、结语

通过培训,可为现代企业带来一定经济效益,但培训转化为经济效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采取正确的培训方法策略,对培训经济效益进行准确分析,能够使企业培训工作开展的再具实效性,也才能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工业经济培训篇(6)

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改革进程中,失业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9.8%,但失业率却不断上升。失业问题会增加经济系统转换的风险,不但使经济快速增长的目标难以实现,而且会影响社会稳定。安置下岗职工的最有效办法之一就是创造再就业,创造再就业的前提是加强再就业培训,而再就业培训的瓶颈主要是培训资金的短缺。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再就业培训的教育投资效率和成本分担问题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我国经济转型期的失业现状

我国经济发展正经历着市场化的制度变迁和工业化的结构转变,即二元经济结构的双重演进。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失业问题正是这双重演进的结果。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期失业的基本特点主要有:第一,失业人口多,失业率超过4%,年平均失业人数近500万人。从1982年到1988年,我国开始调整结构,经济基础以重工业为主,并开始向轻工业转变,经济也相应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失业率下降;从1989年到1991年,轻工业过度发展导致人口规模过大,劳动力供应的增长一直高于就业弹性的增长。第二,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加大了城市就业压力。第三,失业的地域间差异呈扩大趋势。根据调查,中西部地区失业人数占全国的1/3,且失业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东南沿海和中部一些地区的失业率一般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四,行业之间的就业结构不均衡。贸易、餐饮业的下岗率比金融保险业下岗率高16.9%。第五,失业时间较长,女性失业者比例较大。

二、职业培训对于提高再就业率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性

(一)下岗职工的再培训是实现再就业的重要前提

经济转型期的失业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在客观上,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变,一方面,在市场规律的运作下,追求生产因素配置的最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生产力得以迅速提高,而生产力的提高总促使就业岗位减少;另一方面,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我国三大产业比例不协调,导致经济发展中长期累积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1990年以来,我国加大了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开始实施稳定巩固第一产业、调整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产业政策。这使就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失业。失业者的文化技能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或专业技能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动;且下岗失业人员大多年龄偏大,技能单一,文化水平低,就业竞争力弱,人力资本相对薄弱。

下岗职工的人力资本对其再就业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获取再就业机会上,而且体现在影响其再就业的社会声誉和收入水平上。首先,从职工个人来看,人力资本水平就是他们对自身的能力、素质的投资,只有人力资本水平高的职工才能在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就业机会;其次,从用人单位来看,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员工不仅能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且能节省上岗培训的成本。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需要进行转岗培训的职工超过下岗职工的70%,而参加过职业培训的职工只有5.9%。如此低的培训率严重限制了再就业率。相反,事实证明,培训是实现再就业的必要条件。在瑞典,经过再就业培训的失业人员大多都能再就业,而在这些能再次就业的人群中又有90%在接受培训的行业中工作。

(二)职业培训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有力措施

许多国家和政府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把它视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法宝。美国在1991年通过了《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每年向州政府和职业培训中心投资16亿美元。美国国会通过《个人责任与工作机会融合法案》,提倡“以工作求自立”的理念,注重就业和失业人员的再培训工作,使他们掌握适应新经济特点的技术和技能。德国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和科学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和发展“双元制”职业教育,并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其经济社会发展的秘密武器。

职业培训对国家经济的增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英国的劳动技术水平低下,上百万的年轻人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没有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就进入工作岗位,在工作中也很难提高职业技能,造成了英国的经济发展缓慢。与此相反,韩国从1967年开始重视职业培训,这为韩国的经济起飞提供人力资本的积累,韩国也因此成为乘风破浪的“亚洲四小龙”之一。

三、再就业培训的教育投资效率

目前,我国下岗职工的职业培训对再就业的影响不大,主要原因是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再就业培训制度,再就业培训的教育投资效率偏低。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资金普遍短缺,教育投资效率影响再就业培训质量,从而决定再就业的成败,在这种背景之下,提高再就业培训的教育投资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影响再就业培训的教育投资效率的主要原因

第一,培训体制未健全,责任不到位,分工不明确。没有形成纵向有层次、横向有中心、全国一盘棋的培训体系。第二,就业市场信息没有形成网络化,对市场需求动态反应不灵敏。第三,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没能紧密联系就业市场需要和下岗职工的实际需求。第四,培训市场管理混乱。

(二)提高再就业培训投资效率的途径

1.建立切实有效的再就业培训体制。发挥政府在劳动培训中的宏观调配作用,形成政府主管部门、地方培训结构、私人培训结构、企业培训中心等既相互呼应又各司其职的再就业培训体系。在功能分工上,培训机构负责基本职业技能和通用知识的培训,企业则着重推广应用核心技术方面的培训;在运作上,针对我国职业培训市场管理混乱的现况,规范培训市场的运作方式。可以采取政府拨款给地方就业办,地方就业办向培训机构提供就业需求信息,培训机构根据就业需求决定培训类别与内容,最后由政府验收并购买培训成果,并向相关需求单位安排就业。  2.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国家应投入资金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使求职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快捷搜寻最新就业信息。以往我们对就业咨询和指导工作不够重视,实际上它是再就业培训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失业者能够随时掌握市场动态,重新校正择业方向,这对提高培训效率和就业率非常有效。

3.准确投放再就业培训经费。经济增长不一定能促进就业增长,只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劳动密集型产业就是第三产业。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每投资100万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工业是400个,轻工业是700个,第三产业是1000个,可见,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较强。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对劳动力需求量上升到30%左右,并以每年约10%的速度增长。其中,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行业作为第三产业中新的增长点,蕴含着较大的就业空间。因此,如果将有限的培训经费投入第三产业的培训项目上,就能大幅度地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就业能力。

4.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实践性和迁移性。下岗职工一般年龄偏大,文化技术水平偏低,就业愿望迫切。再就业培训尤其需要遵循因材施教和学以致用的原则,采用短期培训、模块教学、边学边干、强化操作的培训方式。在培训项目的选择上,重视利用职工以往的学习和工作经验,使他们原有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尽快迁移到新的工作岗位,使再就业有更高的起点。

四、再就业培训的教育成本分担

我国就业服务机构大部分是自收自支的事业性单位,参加再就业培训的职业培训单位更是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不可能长期提供免费培训。如果全部的培训费用都由个人承担,也超出下岗人员的经济承受力。再就业培训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竞争力,提高职工的劳动技术水平,促进再就业率的增长,给国家、企业、个人三方都带来巨大的利益。可见,再就业培训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征(在个人获得直接利益之外,还间接地给社会带来广泛的利益)。对具有外部效应的准公共产品,我们应采取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结合的融资方式,形成多元化的再就业培训成本分担模式。

(一)政府承担主要职责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很多国家都意识到,职业培训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并把承担职业培训当做政府的一个主要职责。美国目前每年用于就业培训计划的政府拨款达60亿美元,支持200万人免费参加各式各样的培训。英国政府提出的目标是,在参加“新政”的失业者中有1/4的人能接受全日制教育与培训,培训经费由政府支付。

国家政府应该用法律的形式制定再就业培训经费的筹集及管理办法,建立再就业培训专项基金,改变原来给失业人员发放下岗补贴等福利保障的方式,配合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把经费主要用于对失业人员开展职业培训和创造就业机会上。将培训投入纳入正常化管理,从国家各级财政预算中明确资金渠道,形成培训—就业—纳税—失业—再培训的良性循环,以适应培训市场化运作进程。

(二)企业分担部分培训成本

再就业培训提高了就业人员的技能和综合素质,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服务。根据“谁受益、谁出资”的教育投资原则,企业理应分担部分培训经费。美国工商界每年有440亿美元投入职业培训中。瑞典的大型企业往往有自己的培训中心,而众多的大型企业则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员工参加培训。日本一方面积极倡导和鼓励民间团体、个人捐资于教育;另一方面,颁布法规硬性规定企业承担培训经费。我们可以参照国外的先进做法,通过政策法令规定企业按实际经济效益承担培训经费,有下岗职工的单位要负担再就业培训资金。

(三)个人支付部分培训费用

再就业培训为下岗职工重新上岗积累人力资本,提高他们再就业的可能性,是保证下岗职工日后经济来源的教育投资。下岗职工是再就业培训的直接受益者,应该支付部分培训费用。鉴于下岗职工的经济状况,可以采用银行贷款的方式预先支付培训费。

[参考文献]

[1]刘萍萍.我国经济转型期的失业问题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4(23).

[2]王建初.英国的再就业培训[J].职业技术教育,2001(27).

[3]窦现金.欧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经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5).

[4]赖友光.对转岗与再就业培训的几点认识[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2).

工业经济培训篇(7)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整个人类的经济水平随着社科学技术的进步得到了迅速的提高。所谓的知识经济就是以智力资源为依托进行知识开拓和创新,并以此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的高速发达,依靠单纯的实体经济的投资已经无法满足经济的发展速度,因为世界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是不会停止的。这种高速发达的经济形态就是知识经济。

一、从现在的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目前,社会的经济与知识联系日益密切,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许多企业和行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对知识的依赖度越来越高。这和企业自身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的产品需要提高其科技知识含量来树立品牌,以获得更好的品牌效益。而要想实现知识经济的快速转变,人才培养是实现知识经济的重要前提条件。很多产品的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都需要企业员工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才能够实现。从全社会范围来看,许多行业都十分重视对企业员工的培训。一些大的企业甚至用股权进行激励,激励企业员工积极创新。

二、从传统的企业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分析

企业的人才培养是一种在知识、技能和生产操作规范系统性培训,是企业人才发展规划最重要的部分。传统的企业员工培训有两个方面:

(一)从企业员工培训目的方面进行分析

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企业往往是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来评价的。企业不能够盲目地对员工进行进行培训,需要考虑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量。同时还应该考虑一下员工不同的实际情况,从而根据他们具体的岗位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最终发挥企业员工的聪明才智提高生产水平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从企业员工的培训内容方面分析

企业员工的培训内容应该根据不同的岗位和需求进行分析,还有就是根据不同的知识层次进行分析。其中就包括科学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岗位操作规范的培训。由于培训是综合性的,不容易很快见效,所以企业还应该加强对员工生产技能方面的培训。因为现在有许多的知识和生产息息相关,所以通过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强对企业员工的知识培训,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在实际工作岗位上面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

三、从企业员工培训规划方面分析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面临的国内和国外的行业竞争压力将会越来越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所以在企业员工培训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员工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员工与企业的融合程度,甚至还可以使企业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管理和经营模式,培养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具体的有四个方面:

(一)从具体实施措施方面分析

企业员工培训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企业员工的培训应该有一个长期的整体规划,通过制定长期完善的规划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保障。作为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二)从企业员工的培训师资方面分析

在企业员工培训的师资方面,往往企业为了尽可能的节约培训成本,许多培训人员都还是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其培训内容十分的有限。要想进行有水平的培训从而提高员工是素质就需要对企业的员工进行专业的培训,课堂通过引进人才来提高企业员工培训的水平。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三)从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方面进行分析

在培训的过程中,企业应该加强对员工综合素质方面的培训,尤其是企业员工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训。同时,还要对企业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自我管理和自我提高方面进行培训。综合素质的培训要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相适应;

(四)从培训的具体方面分析

在企业培训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就如蒙牛集团的人才培养理念“如果你有智慧,请你拿出来;如果缺少智慧,就请流汗;如果既缺少智慧,又不愿意流汗,就请离开”。这用人的标准充分体现了对人才的使用要因人而异,也就是说要有针对性。人才培养和人才任用一样,要有针对性,才能够使培训有好的效果。

四、从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方面分析

(一)应该完善和健全企业员工的晋升机制,提高企业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应该建立公平公正的培训成绩评价机制。而且要每隔一段时间对员工进行培训,这样可以使员工进行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并将员工的培训学习纳入员工的工作业绩考核里面,使员工在培训和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紧迫感和目的性;

(二)要对企业员工实施专业标准化管理,对于一些特殊的工作岗位要求员工要持证上岗,以此来保证工作质量和效率,企业要学会充分的利用自身优势对员工进行进行人才力量的储备,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三)从薪资方面来讲,要建立与技术职称和技术水平相适应的薪资水平,并陆续扩大差距,进一步促使员工在工作中积极学习,努力创新。从而,使企业员工的整体水平能够有一个非常大的提升;

(四)要使员工有一种忧患意识,应该建立完善规范的淘汰体系,这样可以促使员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和技术;

工业经济培训篇(8)

(一)分析政策环境,有利于政策的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

众所周知,我国各地的地理、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等均不同,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城乡基础设施差异明显,南北方传统文化也不同。在制定农民工职业培训政策时,如果能充分考虑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能使农民工职业培训政策制定得更科学更合理,更符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有些省份是农民工输出大省,有些省份是农民工输入大省,有些省份正成为农民工返乡大省,有些省份是大量农民工闲赋在乡的大省。在制定农民工职业培训政策的过程中,如果根据各省环境的特殊性增加有针对性的措施,能够促进农民工职业培训政策的有效执行,真正使农民工职业培训政策惠及于民。世界是变化发展的,政策环境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变化了的环境,不断地更新政策,不断地推进政策的改革进程。当前的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政策面临的环境变化系数较大,因此在制定和实施此政策的过程中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地开拓创新。

(二)分析政策环境,有利于政策目标的合理设立和适当表达

政策制定过程中考虑到政策环境特殊性,能使农民工职业培训政策目标和标准设立得更适当,政策实施得更有针对性,目标性更强。农民工培训政策的各个文件都提到要提高农民工素质。这是一个过于宽泛的政策目标,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理解,同时因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目标的达成度也不同。有些地方经济基础相对厚实,能够为实施农民工职业培训政策提供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足够的支持,目标达成度相对较高,因此其政策目标可设立得相对较高,推动这些地方加大力度实施农民工培训政策;有些地方经济发展先天不足,财政实力有限,很难保证农民工职业培训政策的全面落实,因此政策目标不宜设得太高、太大,应该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宜的、当地经济条件能达成的政策目标,鼓励这些地方有效落实农民工培训政策。在制定政策时应根据各地的发展水平,设立相应的、能激励各地有效达成的农民工职业培训政策的目标。

(三)分析政策环境,有利于政策资源的民主分配和合理利用

政策实施过程中应考虑政策环境的特殊性,针对各地区农民工职业培训机构的数量、质量等条件,对各地区各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资源,以保证农民工培训政策的顺利实施。当前我国各省的农民工职业培训机构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参差不齐,加上各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也各有千秋,因此针对不同地方、不同环境的特殊情况制定农民工职业培训政策,给予不同的政策支持,有利于各省各地区的农民工职业培训找到更好的适合各自发展的道路。

二、当前我国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政策环境

政策对环境存在依赖性,同时政策在受周围环境的制约时,也在不断地适应和改造环境。因此,为了更好地贯彻和实施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生存和生存得更好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健全而完善的农民工职业培训政策,需要分析社会转型期制定和实施农民工职业培训政策面临的环境。

(一)社会环境

1、政治文化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所有政策的出发点都应该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社会转型时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仍然不会改变。对农民工职业培训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党和政府贯彻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人民共享社会主义发展成果的体现。这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体制的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因此,农民工职业培训政策的开发与实施有良好的政治体制支撑,有最基本的政治环境基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政治思想的新理念在全国各个领域的落实,也为农民工职业培训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源于对人性的关注和重视的“以人为本”思想在农民工职业培训政策中的贯彻,体现在对农民工的尊重上,注重农民工发展权的实现,即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帮助他们获得在城市生存和生活得更好的职业技能,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虽然当前农民工职业培训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拥有以上这些稳定和有利于其发展的政治环境,但在实施农民工职业培训政策过程中并没有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此导致农民工职业培训政策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农民工职业培训存在不少问题。培训内容单一,就是问题之一。据悉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内容大多是建设行业中技术含量低、实际操作水平高的工种,农民工无法用良好的现代职业技能武装自己,影响他们融入城市生活,全面享受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发展的成果。同时课程的设置也并没有贯彻“以人为本”理念,课程知识常年不变,教学形式单一,只重视职业技能的培训,缺乏对农民工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总之,职业培训的课程设置没有从农民工的真正需求出发。同时,农民工职业培训政策的政治环境的其他方面也并不成熟。虽然国务院、省政府的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规范引导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工作的政策,但是由于政出多门、部门分隔、各自为政,各个部门有各个部门的培训目标,往往造成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出现多头管理、重复培训等问题,既浪费了培训资源,又降低了培训效率,也达不到政策目标。农民工培训政策的实施需要打破政出多门、相互推脱责任的瓶颈,需要构建起统一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另外,还要确保有利于农民工培训政策实施的其他辅助政策的落实,例如留守和流动儿童的教育政策、农民工医保政策等等。这也是农民工职业培训政策有效实施的政治环境的一个方面。但是,当前我国政府并没有把这些配套的政策成体系地颁布,也没有将这些政策有机地联系起来,当然也就不可能更好地促进农民工职业培训政策的有效实施。2、社会经济社会经济状况是制定农民工培训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制定和实施农民工职业培训政策的物质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转型时期的中国,城市化快速扩张,市场化在广度与深度方面有了很大进展,工业化的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这一切都要求现代企业的生产技术不断地更新换代,要求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劳动者成为拥有现代职业技能和知识的高素质劳动者。一流的经济需要一流的企业,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产品,一流的产品需要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技术需要一流的劳动力。为保证我国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培养更多的有良好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当前劳动力市场出现结构失衡的情况,一方面劳动力市场缺乏拥有相应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另一方面靠出卖苦力的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很多农民工找不到工作。很多农民工工作之初就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当然也做不到与时俱进。为了更好地适应科技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满足现代企业的要求,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农民工必须通过职业培训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从而提升职业技能。通过职业培训,农民工可以获得良好的职业技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城市更好地更有尊严地生存下去。政府从宏观上认识到了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相继出台并宣传了相关的农民工职业培训政策。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出现地区不平衡状态,农民工职业培训政策的实施也出现参差不齐的特征。经济不太发达地区的农民工接受职业培训很少甚至没有,那些工业化程度高、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民工虽然接受了职业培训,但实际上很多培训都是走形式,并没有实效。一些单位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把农民工培训转包给社会的培训机构,对培训的质量并没有进行监督。为了完成规定的培训任务,他们用一些物质激励,例如一次培训发一些生活用品等来吸引农民工上课;甚至在登记培训学员时,借农民工的身份证伪造资料,其实很多人根本没参加过一次培训。同时,在同一地区不同企业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的重视程度也不同,大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不重视农民工的职业培训;而那些发展较好、经济实力较强的有超前意识的企业或行业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比较重视。这些行业和企业从自身发展出发,意识到农民工职业培训对企业的实在价值和意义,从而积极实施相关的农民工培训政策,将农民工职业培训政策落到实处,期盼能更好地推动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良性发展的经济为农民工职业培训政策的实施提供有力的物质基础,从而更好地提高劳动力素质,推动技术的升级、产业结构的转型、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民工职业培训政策的实施离不开良好的经济环境,而经济的良好运行也需要农民工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农民工职业培训政策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既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也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类型作出相应的调整。3、历史文化传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农民工外出打工并没有明确的目标,找工作时最关心的是企业的底薪、工作的强度,对企业是否提供岗前或在职的职业培训机会、工种的技术含量等漠不关心。同时受自给自足思想的束缚,很多农民工找到工作后满足于日复一日的简单劳动,把自己定位为机器上的零件,没有考虑到自己今后的发展,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没有任何的计划,对职业培训没有任何概念,对和他们自身发展息息相关的农民工职业培训政策缺乏认识。因此农民工职业培训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得不到最直接受益者的理解和认同,也很难收到良效。4、国际环境被称作“超环境系统”的国际环境,不仅影响着政策制定的过程还影响着政策系统内部。农民工主要分布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他们从事的工种劳动负荷大,危险程度高,技术含量低,收入相对较低。他们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大批裁员中毫无技能优势,首当其冲失业。因此应当通过职业培训,帮助农民工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帮助他们获得应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城市生存的技能。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国经济体制早已由计划经济转换为市场经济,逐步融入到世界市场,因此农民工所面临的市场也不仅仅是中国市场而是整个世界市场。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一度因其廉价的劳动力吸引了许多外资企业进驻,给农民工提供了较多的工作岗位。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发展,劳动力价格也在不断地上升,许多外商开始将眼光投入到其他劳动力价格更加低廉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劳动力价格相对较高的情况下与其他国家在劳动力竞争上获胜,首先要从劳动力素质入手,培养有过硬技术的劳动者,其中就包括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在各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的时代,劳动力短缺是其经济发展不得不面临一大难题,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引进劳动力成为一大举措。但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是集约型的,他们对劳动力的职业素养要求较高。按照世界市场的需要,向农民工提供国际化的职业培训,培养具有相应职业素养的劳动者,开创向国外输出优质劳动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又一目标。同时这也可应对我国即将出现的“未富先老”的社会现象,培养更多职业素养较高的劳动者,为应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课程设置上要注意与国际接轨,与时代接轨。

工业经济培训篇(9)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有效员工 培训体系 人才

一、前言

经济市场环境并不稳定,每一次经济市场的动荡都会给经济活动体带来不小的威胁,例如前几年发生的金融危机,使得世界范围内的经济陷入萎靡状态。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关系着国家的命脉,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的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力量,能否经受住经济市场中的考验,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经济市场接受挑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我国国有企业有效培训系统构建现状

1.国有企业对企业内员工不够重视

近些年来,加强对企业内员工的培训,加强对人才与技术的投资的口号一直在喊,社会各界也呼吁国有企业这样去做。但是,在实际的企业发展过程当中,一部分国有企业的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笼统地对企业内员工进行组织,并没有像宣传工作中宣扬地那样为企业员工的培训设立专门的部门和管理人员,更有国有企业将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工作移嫁到企业的行政部门或者后勤部门,没有为了企业员工的培训而设立的人力资源部门。这样的现状怎么能够构建良好有效的企业培训系统呢?就管理者来说,许多国有企业管理者的思想落后,对于企业的工作人员只要求数量上的多并不要求企业员工向高素质高技术型员工发展,更加注重企业内部生产设备的更新,人力的投入,工作时间的调整,却迟迟没有注重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更没有在这方面投入精力。

2.国有企业对培训系统构建投入的资金不够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的分析,我国的国有企业在对人力资源的资本投入数额上呈下降趋势,这也就反应出了国有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我国,只有百分之五的国有企业在不断加强对人力资源的资金投入,五分之一的国有企业在员工的培训费用上只有人均二十元的水准,百分之三十的国有企业在员工的培训系统的构建费用上只有象征性的出资,根本起不到实际作用。还有一此不能盈利的国有企业,早就已经放弃了对于员工培训系统构建的投资。这些不良现象产生的背后,大概是因为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不良经营理念,主要有几下几点:一些国有企业的管理者没有对在职员工进行培训的概念,如果在职的企业员工不能满足企业的生产经营要求就会把员工解聘,企业会去人才市场聘请符合企业要求的新的员工,当这批员工再一次不能满足企业要求时,就再解聘再聘,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企业内部根本没有员工培训的活动。很多企业管理者认为,投入资本进行员工培训是在为企业员工服务,提高了他们的技能,就是使他们蠢蠢欲动,在时候成熟之时离开企业。但我国的国有企业必须要认识到提高企业员工的技能,可以使员工更好地为企业效力,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与竞争力;因为现在社会的各大企业的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强,所以企业管理者出于他思想上的对企业利益的保护而不愿意在企业员工的培训系统构建上投入资金,如果企业培训成熟的员工在随时地离职,企业根本在员工培训的投资中得不到任何的利润。根据相关统计,国有企业有过半的技术人员不断地流失,这确实是我国的国有企业管理者的管理难题;受传统的培训系统的缺陷的影响,我国的国有企业原来一直活动在计划经济体制当中,一直把人力资源的招聘作为培训的过程,这就使得国有企业的培训没有效力或者不能够完全进行;随着经济的改革和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政策的变化,国有企业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情况,有一些国有企业不能够适应经济环境的大变化,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下降,这就是迫使一些国有企业没有实力去构建员工培训系统。

三、加强员工培训系统构建的对策

1.转变企业员工培训系统构建的观念

要想构建更好的国有企业员工培训系统,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培训观念,拥有科学正确的员工培训观念和加大对企业员工培训的重视程度是进行国有企业员工培训系统构建的思想基础。作为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者,在对员工培训系统构建的时候,一定要学会站在企业员工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培养,使用以及开发的时候,必须要做到以企业员工为本,使得企业对于员工的培训达到员工本身的要求,进而使员工的工作能力达到企业的要求。通过国有企业企业员工各尽其能来实现企业的发展,通过人才培养为企业带来各高的经济效益。

2.加大构建企业员工培训系统的资本投入

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我国的国有企业对于员工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国有企业内的各个工作岗位对于企业员工的技能需求也在不断地发展。有一些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因为现在的企业员工的流动性非常强而担心,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加大对企业员工培训系统构建的投资会加大企业的投资风险。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企业可以能过减少企业员工在培训期间的奖金水平和福利待遇来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而企业员工培训系统的构建工作一定要做好,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使员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另外,现在的相关政策也维护了企业在这方面的利益,在企业招聘的时候,可以在与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上规定企业与员工双方的权利与,这样可以减少企业对员工培训的风险。

四、结束语

国有企业要想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必须要加大对企业员的培训系统构建的重视程度,改变传统的培训理念,通过对人才的培养实现企业的飞跃式发展。

工业经济培训篇(10)

认真贯彻落实全盟“十一五”规划精神,以培养造就一支素质高、善经营、懂管理、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和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目标,坚持实效性和针对性原则,以民营企业和较大规模个体工商户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为重点,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活动,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综合素质,进一步促进我盟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阶段性目标

2007—2010年,通过多形式、多层面的逐期、逐批培训,使全盟60%较大规模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及20%有一定影响力的个体经营者了解国家相关经济政策,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使广大员工掌握岗位专业知识,进一步提升劳动技能。

三、培训内容和形式

1、民营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国外研修

通过学习研究发达国家企业经营管理运作的先进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培养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和提升核心能力。

以组织肉类加工和畜牧业养殖企业赴澳大利亚研修为重点,2007-2010年,每年组织一批我盟重点扶持的民营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赴发达国家研修考察。

2、民营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江浙研修班

利用浙江、江苏两省全国工商联培训基地资源和我盟党政干部培训基地资源组织培训班。使我盟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更加了解中国民营企业发祥地—温州,学习江浙地区企业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增加两地民营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2007年—2010年,每年举办1期民营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江浙研修班。

3、民营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训班

以企业战略、企业文化、人才资源、团队合作、领导策略为培训课题,2007—2010年,每年区分行业在企业生产经营淡季安排组织。培训地点选在山东青岛和北京及其临近城市。

4、民营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培训班

以党的有关方针、政策、民营企业发展理论和工商管理知识为主要培训内容。2007—2010年,适时举办。地点以盟民营企业培训基地所在地锡林浩特市为主,适时深入旗县进行巡回培训。

5、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

结合我盟非公有制企业专业技术职务申报工作进行,每年根据申报情况,分行业举办几批次专业技术知识培训班,时间为每年11月—12月份,地点为申报人员集中的旗县市。

6、民营企业定点综合培训

结合企业所从事行业和企业发展情况,根据企业要求,为企业量身定制培训方案,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同时安排培训。可将几个有类比性的企业组合在一起安排。

7、工商联(商会)干部培训

结合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研修培训进行。在开办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班的同时,安排全面提高工商联(商会)干部素质,做好新时期商会工作课题,并考察培训地工商联(商会)。2007年—2010年,对全盟工商联干部轮训一遍。

四、主要措施

1、建立民营企业培训基地

民营企业培训基地由盟外培训基地和盟内培训基地两部分组成。

盟外培训基地分别设在山东青岛、浙江温州、江苏杭州和北京市。名称为民营企业青岛培训基地、民营企业温州培训基地、民营企业苏州培训基地和民营企业北京培训基地。青岛培训基地依托青岛兰德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建立。青岛兰德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管理培训、咨询、教材研发与推广的培训机构,汇集了一大批具有现代管理智慧和全球视野的专家和培训师。该公司先后为全国各地600多家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培训效果得到广泛认可。06年7月,我会与盟组织部联合依托兰德公司举办了第一期民营企业家青岛培训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民营企业青岛培训基地培训教学组织由青岛兰德公司与我会共同负责,培训服务由青岛兰德集团承担。温州培训基地依托全国工商联温州培训基地培训资源和温州工商联组织优势建立。苏州培训基地依托我盟党政干部苏州培训基地资源和苏州工商联组织优势建立。北京培训基地依托我盟党政干部北京培训基地培训资源及北京兰德集团和全国工商联组织优势建立。

盟内培训基地设在盟工商联非公经济人士培训中心,名称为民营企业培训基地。盟工商联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培训中心于2003年6月成立,几年来,举办了10余次全盟非公人士培训班,共培训民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800余人次。中心原设在盟工商联办公楼(现已拍卖),拥有一间教室和简单的电教设备。新址拟设在正在建设中的锡林郭勒盟商会会馆,商会会馆竣工后,进一步配备培训设备设施,确保培训活动规范运行。

培训方式以集中培训为主,辅之以电视教学。为兼顾企业生产经营,方便企业人员的学习,教学活动采取“请上来”与“走下去”相结合的方式。即在基地中心场所集中培训的同时,适时深入旗县进行巡回培训,教学活动由盟工商联经济科具体负责,根据具体情况,部分培训班将会同组织部、人事局及其他有关部门共同组织。

2、投入专项培训经费

设立民营企业培训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民营企业培训基地的建设和民营企业考察培训补贴。同时,本着政府投入、企业筹备、个人承担相结合的原则多方筹措资金,确保民营企业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同时为各级工商联划拨专项培训经费。盟工商联年20000元;旗、县、市工商联年5000元,用于带队组织并参加国内外培训考察活动。

3、组织专业师资队伍

工业经济培训篇(11)

对于农民工而言,应该说绝大部分进城务工之后,都渴望获得适合自己的短期技能培训,提升自己科学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能力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可是农民工群体在培训时却遇到了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不符,培训内容滞后和工学矛盾等问题。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在接受当地政府委托的培训任务之后,大多没有进行农民工实际需求与技能调查工作,直接安排培训课程,致使培训内容与市场实际需要有些不稳合。或者培训方式有些滞后,培训形式不灵活,使来培训的农民工学无所获。综合以上研究分析,职业院校在进行农民工再就业培训项目时一定要适应当代农业经济的新特征,要带给农民工在新经济形势下所要求的真正需求技能。适应新经济形势特点的农民工培训项目需要具备以下这样的特征:

一、增设创业指导培训内容

农民工返乡培训和农民工再就业培训时都需要增加这样环节的指导培训。通过指导和培训,可以帮助农民工进行自主创业。同时政府方面也要树立创业典型,提高农民工对回乡创业的认识,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回乡创业,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培训形式要高度灵活,尽量强化企业生产实践基地形式的培训

鼓励农民工进行脱产培训和半脱产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同时也结合职业特征,让农民工自主选择实践基地进行岗位生产培训。这样工学矛盾和农民工的实际技能需求都能够解决和满足。

三、大力扶持我国农区畜牧业产业的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