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能源与经济发展大全11篇

时间:2023-10-22 10:28:02

能源与经济发展

能源与经济发展篇(1)

一、 引言

经济的发展带动着能源的消耗,能源消耗又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相互促进。近年来湖北省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发展趋势呈现新常态。在面对现在湖北省经济发展状况的现状下,原始模式的资源利用导致了资源消耗大,资源约束日益紧张。目前湖北省能源资源稀缺,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等。现阶段湖北省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如何用最少的资源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素,能源的有效利用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源消费量过快增长和能源低效率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源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是科学进行能源需求预测的需要,最终目的是使能源得到有效利用,使能源与经济协调发展。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是为更有效的提高能源效率提供依据,能够为节能政策制定和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实施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二、 研究内容及框架

目前有很多学者研究了能源消耗总量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及相互关系,但是能源消耗总量及经济的发展指标仅单纯的数量研究不能更加有效地评判两者之间的关系,且单一的能源消耗指标及经济发展指标只能片面的反应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此研究克服了之前总量研究的不足,采用胡绍雨的研究技术路线,利用综合指标对现阶段湖北省能源消耗现状和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本文选取经济发展指标有地区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水平、对外贸易出口总额、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能源消耗指标有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电力、天然气指标;其次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能够反映能源消耗和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得分;然后利用综合指标得分采用时间序列对湖北省能源消耗对经济发展的长期和短期关系及影响进行分析,给出经济发展综合指标和能源消耗综合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调整能源消耗情况的幅度,提升能源消耗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提供参考。

三、 数据来源

此研究数据包含1995年到2014年间湖北省经济发展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水平、对外贸易出口总额、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能源消耗指标: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电力、天然气指标数据。对应的指标数据来自2014湖北省统计年鉴。

四、 研究方法

(一) 主成分分析方法

本文通过对经济发展指标及能源消耗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确定能够反映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的两个综合指标:GDP和能源。利用这两个综合指标对湖北省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研究。

通过软件分别对反映经济发展的4个指标和能源消耗的9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经济发展提取出一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0.976);能源消耗提取2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方差贡献率0.781,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0.115,累计贡献率0.896。各指标成分得分见表1和表2。

系数矩阵计算综合指标得分见表1和表2,两个指标的综合得分如下表3。

由表3和图1可看出,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湖北省从1995年到2014年的20年间,经济的发展带动能源的消耗增长,能源的消耗增长带动经济的发展。在1995年至2005年之间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趋势相同,在2005年至2010年之间能源整体发展比经济发展快,在2010年至2015年之间经济整体发展比能源消耗快。

(二)时间序列分析

1. 时间序列单位根检验

对于主成分分析得到的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的综合指标得分都和时间有关系,因此将这两个综合指标序列作为时间序列来研究湖北省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关系。在进行协整检验之前,需要确定变量的最优滞后阶数,并确定变量之间是否同阶单整。本文先建立VAR模型,根据中SC信息准则选定最优滞后阶数为6,将得分进行一阶差分,其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的综合指标得分都通过显著性检验(P

2. 时间序列协整分析

对能源得分和经济的得分的时间序列作分析,两个序列都是一阶单整,此时可以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经过协整检验,其均衡关系模型为:

N=0.76G,

模型各参数见表5。

由表5可知模型的R2=0.887,D-W=0.351。由于D-W很小,存在误差序列相关,这里引入AR(1)、AR(2)来消除残差序列相关。得到调整后的模型结果如下:

N=0.42G+[AR(1)=1.39,AR(2)=-0.45],

模型因子系数及统计检验结果见表6。

由表6可知模型R2=0.973,D-W=2.052。D-W检验值由0.351上升到2.052,消除了残差项的序列自相关。并且在回归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和AR(l)和AR(2)的t统计值都一致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7。

由表7可知在显著水平为0.01下残差通过显著性检验,即调整之后的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为零阶单整序列。所以能源消耗综合指标时间序列与经济发展综合指标时间序列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回归分析只能给出两个指标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不能反映出应变量和自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下面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来检验二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在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之前,先根据SC信息准则确定最优滞后阶为4,检验结果见表8 (滞后期为4,观测值为20),可以看出存在从经济发展到能源消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经济的发展带动能源的消耗。

五、 回归模型系数置信区间研究

经济的发展带动能源的消耗,研究经济与能源关系模型对于了解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很重要。对于时间序列建立的数学模型是否能够运用到更宽的领域不能够确定。Bootstrap是假定不知道残差项具体是什么分布情况下的算法,用它不是为了促进有效性,而是为了使其能够在更大范围内使用。对很多估计能够获得更精准的置信区间(其构造的置信区间)收敛于真实区间的速度在某些条件下会比通常的正态近似要快。

(一) 最小二乘回归置信区间

利用时间序列得到的线性回归在置信水平分别为0.90、0.95、0.99下各系数的置信区间见表9。

(二) Bootstrap方法估计参数的置信区间

Bootstrap方法是一种有放回的随机抽样方法,即从原始样本数据中,有放回地重复重复抽取容量为的样本,然后作这个样本的估计,再将这一过程重复次,做相应的估计。Bootstrap方法能够较好的处理小样本数据。此处利用Bootstrap方法,重复抽样1000次,对回归方程的系数进行估计,参数估计置信区间结果见表10。

由表9和表10的结果可以看出自助法所得到的参数置信区间基本包含在时间序列估计的参数置信区间内,Bootstrap方法构造的置信区间收敛于真实区间的速度更快,该模型也能更好地适用于更普遍的经济-能源发展的关系应用中。

六、 结语

本文主要对湖北省的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分析,主要通过选取能够反映能源消耗和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来研究。根据已有的发展指标建立综合指标体系,更好的反映现阶段湖北省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1. 能源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存在一定的依赖性,经济增长同时也促进能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发现湖北省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保持长期均衡关系,存在着从经济发展综合指标到能源消耗综合指标的因果关系,即经济的发展带动能源的消耗,但能源的消耗并不能带动经济的发展,此结果和已存在同类研究结果相类似。

2. 本文研究结果对于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湖北省的能源消耗量逐年上升,但仍是以煤炭为主,煤炭消耗量从1995年到2014年年平均增长129万吨,其他能源消耗种类及消耗量也呈现上升趋势。能源的消耗虽不能带动经济的发展,但随着能源消耗的增加逐年增长所导致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仍在进一步扩大。

3. 为了解决现有经济-能源-环境关系,一方面要提升单位能源利用效率,调整能源的消费结构,大力发展能够替代现有煤炭、石油等的其他可再生能源,减少能源消耗带来的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考虑能源及环境问题,高效的能源利用及良好的环境发展比经济发展带来的效益高。因此,在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环境问题不再扩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有限能源实现更大的效益,是值得我们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可行高效的解决方案来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侯建朝.中国能源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模型及实证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

[2]刘旖芸.上海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9.

[3]胡绍雨.我国能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04).

[4]王德青,朱建平,谢邦昌.主成分聚类分析有效性的思考[J].统计研究,2012(11).

能源与经济发展篇(2)

一、能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它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并对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任何社会生产都需要投入一定的能源生产要素,没有能源就不可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在现代化生产中,各个行业的发展都是与能源密不可分的。工业中各种产品的制造都需要以能源为基础,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也是和能源消费联系在一起的,交通运输、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更是与能源分不开的。此外,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活动都离不开能源。

2.能源是推动技术进步主要因素。翻开各国的经济发展史,任何一次重大的技术进步都是与能源的推动作用息息相关的。早期的人类社会主要靠人力生产,即使加上一些畜力、水力等辅助生产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也是相当缓慢的。产业革命以后,煤炭的使用和蒸汽动力的发明开拓了人类工业化的里程碑,同样,农业、交通和国防技术的进步都是依赖于能源的。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围的逐渐扩大,不但促进了能源行业的技术进步,而且极力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第二工业革命使人们清楚的认识到,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归功于电力的使用,从而降低了劳动成本,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能源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能源促进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

3.能源是促进新产业发展的原动力。能源不仅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燃料和动力,而且能源本身的生产也促进了新产业的诞生和发展。例如,化肥、纤维、橡胶、塑料的制造以及煤炭工业和石油化工等行业的发展不只是促进了能源工业的崛起、创造了一批新兴产业,同时也为其他产业的改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能源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物质基础之一

生产离不开能源,生活同样离不开能源,而且生活水平越高,对能源的依赖性就越大。火的利用首先也是从生活利用开始的。从此,生活水平的提高就与能源联系在一起了,这不仅在于能源促进生产发展为生活提高创造了日益增多的物质产品,而且依赖于民用能源的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民用能源既包括炊事、取暖、卫生等家庭用能,也包括交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公共事业用能。所以,民用能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制约生活水平的主要物质基础之一。

二、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

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目前正在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可以说,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与能源息息相关。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能源需求总量、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三个方面。

多数情况下,经济的增长和能源的需求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同步关系,经济增长而能源需求量减少的情况尚不多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态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根据十七大报告精神,未来到202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要保持我国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这一切发展都是以能源为基础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能源需求量的上升。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对能源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能源品种的需求方面。虽然在短期内无法改变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但是煤炭消费比重将会有降低的趋势,而石油、天然气则会相应提高,同时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使用力度也会不断加大,整个社会正在迈进清洁型、环境友好型的能源发展之路,

新时期能源效率的提高最终是由能源产品的质量所决定的。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各种能源的质量存在显著的差异,优质高效的能源是提高能源效率的根本保证。比如,燃煤灰份每增加1%,电厂的利用效率就降低1%,高炉喷吹煤粉灰份每降低1%,置换比可提高1.5%~2%。特别是在当前节能减排的严峻形式下,能源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已经成为能源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综上所述,经济和能源发展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方面,经济发展是以能源为基础的,能源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能源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的,能源特别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要依靠经济的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韩智勇魏一鸣焦建玲等: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 2004,22(12)

[2]韩可琦王玉浚:中国能源消费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4, 33(1)

[3]陈书通耿志成董路影: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中国能源1996, (12)

能源与经济发展篇(3)

我国在能耗上在国际上可谓是一个大国了,具体反应在存储和消费等方面。然而,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是人尽皆知大问题,所以应充分和正确使用能源。目前,中国的能源开发和利用效率同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相对较低,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浪费。简单客观的描述能源和经济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能源经济的发展战略。经济依赖于物质基础,当然更离不开科学和技术,必须充分利用不断在发展和更新的科学知识,这是能源经济战略的一个方面所以不应该被忽视,所以发展知识经济需要我们更理性的去面对。

1中国能源经济的发展现状

1.1能源的消耗促进经济发展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能源经济的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是能源消耗,也就是说能源和能源产品的消费是能源经济的主要形式。具体因素如下:

(1)经济增长。中国的整体经济增长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在能源的质量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据统计,发达国家人均电力消费能力每年8000千瓦时左右,世界人均用电量在2500千瓦时,同世界人均电力消费相比中国还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可见能源在我国经济发展还有更大的上升空间,其驱动力是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2)现代通讯技术推广。在经济的发展历史长河中,信息的交流也在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中一项不可少的因素。信息交换和数据处理现在变得越来越依赖高科技。这种发展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办公方式和信息传播的方式,无纸化办公和电子邮件等在现代化的应用毫无疑问可以减少原来的资源消耗,所以通信技术的发展会使能源经济的发展模式发生改变。

(3)交通运输行业的空前繁荣。运输能源经济驱动着经济的发展也有很明显的效果,尤其是交通运输行业是直接的能源消耗行业。随着现代社会中车辆在不断地增加,车辆对油的消耗也在增加。因此这种现象的发生给石化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动力

1.2能源经济的发展明显的缺点

(1)能源管理系统的改革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上仍处于滞后状态。在现有的能源经济管理制度下,一些市场化的监管功暂时还不能直接参与能源经济系统中,这主要是因为经济体制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所以在完全市场化的运作和确保国家基本生活层面的需求上,有一定的矛盾。所以改革是极其必要的,但是建立能源经济系统和系统要符合我国实际情况不是两三天就可以完成的,所以目前的管理系统是落后于市场化过程的。

(2)产业能源消费比例太大。从我国现有的能源使用情况上来看,无论是在工业和生活能源消耗都处在一个高能源消耗的阶段,即行业技术和产品技术还没有完全实现低能耗的影响,导致了中国的能源消耗和产出的不均衡的状况,单位能源产生的效益很低,实际上是在浪费能源,这种情况显然不是能源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的需要。同时应该看到的是使用能源需求和能源效率之间有一个更直接的关系,而使用的效率将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能源开发利用的过渡,甚至浪费会导致经济发展的“能量”危机。这显然是发展能源经济的一条不归路。

1.3影响能源经济发展的供应问题

(1)新能源产品的生产给能源经济带来不小的影响。除了化石能源之外,其他新能源(二次能源)的研究和开发都属于新型能源的类别,如潮汐能、风能、太阳能等等。从目前来看,开发和利用二次能源在我国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无法接替主流能源产品在生活中有着巨大作用的重担,只局限于特定的应用领域,发展速度慢。植物秸秆等生物能源的发展仍停留在初级阶段,通常只用于燃烧的目的,在工业应用领域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2)现有的能源开发技术持续改进。同时,化石能源的利用率也在技术的推动下不断提升。此外,能源在检测技术方面也也有着卓越的进步。在这样的条件下、背景下,发掘新的油田,直接增加总我国国内能源储备总量。石化能源储备总量受能源技术的影响,能源技术的改善可大大提高能源利用率,有效地降低能源的过度消费,与此同时,它将极大地促进能源市场的发展。

2发展战略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我国能源经济发展仍然是在一个单一的化石能源开发和消费上,尽管勘探和生产在发展先进技术上已有所改善,但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能源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是建立在能源使用和消耗的基础上的,其本身具有潜在的能源危机的存在,未来资源枯竭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以及很大部分地区都是以能源经济为主体,资源枯竭会导致经济衰退的现象是不可逆转的。所以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驱动下,我国目前的战略目标是低碳发展。实施这一战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低碳能源经济系统。

2.1公众舆论方向,促进新能源的发展策略

一个完整的新的低碳节能经济战略转移,需要构建一个低碳价值观和积极倡导低碳消费,利用舆论来激起国民的低碳意识以及低碳消费氛围。同时利用舆论来普及生态知识,加强生态意识、生态伦理,促进生态文明。积极建立符合自然生态原则的价值需求、价值标准和价值目标,做好生态的社会结构协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立一种新型的低能耗的社会价值体系。

2.2科学技术和市场的发展

尽管市场并不是唯一指向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但是科技的发展已经离不开市场。在我国想要发展经济就要提高中国科学和技术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关系的角度来看,人们总是要在技术和市场推广这二者之间做出选择,事实上,这两个是辩证统一的。我们用一个案例来说明:较高的医疗费用在美国,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12%,相当于中国GDP的整体。瑞士只用了4%的国民生产总值(GNP)便取得的了同样的医疗效果,因此,美国人觉得自己很浪费。美国人看医生有一个特点,对高科技医疗器械的依赖:有轻微受伤,也要使用核磁共振和CT检查等手段来检查。美国的医疗费用很高,因为大都利用高科技手段,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CT断层分析、核磁共振(NMR)是一种高技术产品,但在我们搞物理的人眼里看来,也不是太高,那些都是现代物理学我们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可以与企业合作,医疗卫生部门、物理界合作利用中国医疗器械弥补吗?我认为这是可能的。我们的高科技产品在某种意义上是能够与国外的科技竞争的,不是因为国内技术特别出色(关键是要有效地应用先进的科学和技术),而是由于我国劳动力(包括高熟练劳动力)便宜,所以在这方面我们的总成本是便宜的。高技术的产品除了一定的技术含量以外,其中装配行业还是占有较大比重的,装配应该有一定的技术,我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在上个世纪和本世纪初,重大发明和创新主要是由工厂外独立发明家和研究机构做出来的。正如我们所知,瓦特在发明蒸汽机时只是有合作伙伴,他不属于任何一个工厂;著名的爱迪生实验室也有过像灯泡的重大的发明,它也只是一个自我独立的实验室。然而,在现代,独立发明家和实验室的比例在不断的减少,企业从事研发活动的比例在不断地增加。这方面与科学、技术和经济三者间紧密联系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与科斯认为“企业”可以代替“工厂”的趋势也有着重要联系。这意味着,一方面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应充分估计企业乃至整个市场的局限性在国家创新的整个体系当中(这个限制不仅取决于上述分析)。

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来说,例如像我国,我国在能源方面虽然具有较大的储备量,然而却不能很好地开发和利用,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浪费,这样正是因为缺少创新的科技技术,因此市场的推动和科技的拉动都是必不可少的。

2.3技术领域支持低碳能源经济

(1)将重点发展低碳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目标,通过高新节能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国内能源消耗不断降低,同时信息节能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促进了能源经济的发展;(2)实施节能减排,可以发现在前面的讨论中,能源经济和能源密集型产业与可持续发展是互相冲突的,能源密集型产业将会随着能源减少和环境恶化出现停滞现象。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概念系统的行业标准规范通过促进企业调整能源利用的方式,从而促进经济向低排放的方向发展,在全国实现整个低碳排放的目标,从而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3)开发和研究利用清洁能源。积极实践低碳能源经济战略的概念,但也基于清洁能源的发展基础,可再生资源的大力开发和利用,及其在能源类别中比例逐在渐增加,最终取代化石能源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能源类型的经济发展。从中国国情出发,提高水电、风能、太阳能和植物能源的应用比例具有很大的可行性。普及和推广这种新型能源,要面临技术和清洁能源市场化问题,,但如果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将大大提高新能源技术的应用技术含量,促进能源经济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提高新能源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循序渐进实现替代石化能源。

2.4管理体制,鼓励低碳经济

目前我国在国家发展的规划中将低碳经济放了进去,一方面,在部分地区建立试点提倡建立循环经济,从而减少能源消耗,建立一个可回收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模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鼓励产业技术改造,降低企业的碳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些措施都是积极应对能源危机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国家还设立了一个特定的系统以此来鼓励低碳经济发展:1)从资源配置的角度上来看,鼓励低碳高科技项目投资,迫使其转换高能源消耗的设备和技术,对高污染的企业进行严格的监管,实行关停或者并转。而且在电力、交通、建筑、化工等能源密集型行业首先实施,通过低碳技术的引入,让能源密集型行业率先通过技术改造进入到低碳经济市场,为此要对整个低碳能源经济施加一个低碳化的动力。2)利用政策的经济手段,将碳排放作为一个杠杆对企业实施差别对待的政策,鼓励和促进企业实行低碳转换,这种方式可以看看是市场调节的一种手段,其实是利用碳税和碳交易市场控制行业的碳排放,从而为我国能源经济发展提供指导。3)长期计划有效的使用资源和对生态进行保护,生态和环境保护利用补偿系统的支持,鼓励企业和行业保护环境,给予破坏环境和保护环境者相应的处罚和奖励,即让破坏者为破坏环境受到惩罚。并进一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服务,一方面保护环境,一方面限制无序发展。

简而言之,中国的能源经济发展战略应该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对整个宏观经济战略进行调整。因为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能源经济效应的命脉,所以实际上我国在改变能源经济的发展战略的同时已经改变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所以目前全球都在呼吁低碳的调用,利用建立低碳经济目标,将我国的系统,法律,发展,公众舆论向低碳、效率高、节能、环保的经济目标上发展,同时,我国在国际上是能源经济耗用大国,化石能源的利用是有限的,总有一天会被人们用尽,因此积极努力的开发新的能源也是我国目前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建立了新的制度和目标,现今我国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建立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低能耗、高效率的能源经济。

参考文献:

[1]张震远青.中国能源需求与经济发展的新能源战略[J].科学技术情报和经济,2010,(10)

[2]陈清泰.中国的能源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剑桥大学出版社,2012

[3]一个续集.思考和建议对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J].西部资源学报,2010,(01)

能源与经济发展篇(4)

1农村能源的概念

在中国,农村能源具有两方面含义:第一,基于能源角度,农村能源指的是基于农村地区的发展需求,就地开采可以使用的能源,这些能源包含了石油,煤炭,核能以及天然气等一些能源,同时还有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以及风能等一些自然性能源。不仅如此,还有一些生物能源。基于当前的发展来观察,一些非常规能源尚且不可以大规模使用,将这些能源称作补充能源或者说辅助能源。基于经济角度来讲,对于农村能源的建设包含有能源的开采与利用,同时还有能源的具体利用问题等。

2农村能源的特征和分类

农村地区具有丰富的能源,能源种类数目比较大,并且分布也较为广泛,这些能源可以再生。基于能源种类数目来看,不但包含有生物能源,例如说生物质能以及非生物性能源,同时还有地下能源,例如说地热能等。基于分布范围来讲,在我国地区到处都存在着一些可利用能源,分布十分广泛,然而由于各地区能源分布得不平衡,因此呈现出地域性。并且,能源具有不稳定性以及间歇性,能源之所以具备这些特性,是因为能源受到了该地区自然条件以及地域环境的影响,所以在开采的过程里,一定要注重多能互补。生物质能源以及自然能源均是可再生能源,这种能源是消耗不完的,并且对环境无污染,例如说太阳能。基于能源互换层次来讲,例如说可以将太阳能置换成生物质能,而水能则可以被置换成机械能。农村地区的能源主要分为如下几类:一,常规性能源,这种能源又可分为可再生能源以及不可再生能源两大类;其中可再生能源有水能与电能等,而不可再生能源包含了煤炭,石油,天然气能源等。二,非常规性能源,这种能源包含了一些传统能源,例如说畜粪以及秸秆等,另外还有太阳能与风能等一些能源。

3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同时为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做好了铺垫。但是,农村设施的改善及时地满足了农村地区能源建设的条件。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对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则会带动农村的能源建设速度,反之,则会阻碍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发展。不仅如此,能源发展速度和消费速度是一种正比例关系,能源消费水映了我国农村地区的现代化水平。伴随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我国能源的消费量会慢慢减少。

4农村经济发展对能源建设的要求

通常来讲,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能源数量是一种正比例关系。基于某种时空条件下,二者之间的关系会出现如下几种情况。首先,农村地区对能源数量的需求增长速度比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慢快;其次,农村地区能源数量需求的增长速度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一样;最后,农村地区能源数量需求的增长速度慢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第一类情况往往产生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开始,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水平较低,管理技术落后,并且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比较高。第二类情况往往会产生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中间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升,使得他们对能源数量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最后一类情况往往是产生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平衡期,在这个时期里,农村地区的生产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并且管理技术也有了巨大地更新,而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量也降低了不少,所以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不需要增长能源需求的数量,甚至有可能会减少。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对能源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有着较高的要求,不同类甚至同类的不同产品均有可能会出现质量差异;假如能源产品的质量提升了,那么它们的利用率也就会提升,进而会带动经济效益的提升;而当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时,那么就会对能源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带动了各领域的发展,所以加快了农村地区能源需求数量的提升。

5农村能源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

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不但包含了开发使用,同时还有节能以及服务工作方面。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第一,加快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能源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地物质保障,使得农村经济实现了跨越性发展。第二,能源作为农产品结构的一个构成要素,基于本质来讲,农业的生产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能量转化过程。第三,能源建设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确保农村发展保持着平衡态势。第四,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第五,加快了农村地区的劳动生产效率。第六,推动了农村生产技术的更新。

参考文献

[1]王革华.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能源建设的关联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1991,03:25-30.

能源与经济发展篇(5)

一、重庆能源消费基本现状

(一)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较快,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能源消费总量不断上升,消费需求与生产供给的矛盾日趋突出。目前,重庆市的常规能源主要有煤炭、电力和天然气三大类,能源总储量约35.3亿吨标准煤,全市人均占有120吨标准煤,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50%;能源储量中煤炭、电力和天然气分别占51%、42%和7%,以矿物能源为主,其中大多数矿煤岔硫量超过3%,储量不大且开发难度较高。相对而言,重庆地区有较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除保证生活需求和承担东输任务外,小部分还可供发电使用。

重庆能源消费总量自1985年以来呈递增趋势,2005年能源消费总量达3881.52万吨标准煤(按当量计),是1985年的3.13倍,尤其是直辖以后消费增长显著加快,1997-2005年平均增速为8.45%,明显快于1985-1996年均3.8%的增速。主要能源中消费增长最快的是油料,直辖后年平均增长高达17.3%。2001-2005年除煤炭消费与生产基本同步外,天然气与电力消费年平均增速分别为8.6%和7.65%,均快于本市生产供给的平均增速7.9%和6.9%,由此导致能源供应和需求总量缺口逐年扩大。

(二)第一、二产业能源消费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和生活消费能源比重增加。“十五”期间重庆第一、二产业能源消费比重分别下降了1.1和8.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能耗总量及比重都有大幅降低,导致第二产业消费比重显著下降,但消费总量继续增加且比重仍在70%以上,是消耗能源的主要产业;第三产业消费总量迅速增加,2005年达514.64万吨标煤,是2000年的3.14倍,年均增速达25.7%,消费比重提高了7个百分点;另外,由于私人汽车、大功率家用电器等相继进入城乡家庭,天然气、煤气等在居民生活中广泛使用,带动了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与比重的显著提高,消费比重从2000年的8.4%上升至2005年的11.2%,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3%。2000-2005年在能源终端消费增加的1143.55万吨标煤中,第一、二、三产业以及生活消费各占2.3%、48.3%、30.7%和18.7%。可见,能源消费量增加主要来自第二、三产业。

二、重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经济快速发展导致重庆能源消费规模迅速扩大。重庆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长江上游的交通枢纽,近20年来经济基本保持快速平稳的增长,gdp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5%,快于我国平均增速;产业结构不断改善,三次产业比重从1996年的24.2:41.8:34调整为2005年的15.1:41.0:43.9,单位能耗相对较低的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以“十五”为例,年均能源消费量增长10.7%,与同期gdp年均10.9%的增速相当。从能源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来看,以1985-2005年的样本数据,重庆各年的gdp与能源消费总量的相关系数值高达0.976323,两变量在数量上存在高度正相关,显然能源消费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在波动中上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与国民经济(通常用gdp)增长率的比值,从总体上反映能源消费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1985-2005年能源消费年增长速度基本上都低于同期经济增长,但从2004年开始能源消费总量增长加快并超过了gdp的增速,2005年更是呈急剧上升的态势,其增长速度是gdp增速的2倍。1985-2005年重庆能源平均消费弹性系数为0.64。

大多数年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小于1,但呈不稳定的上升趋势:1986年到1987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从0.29猛增到1.92,1990年下降至-0.46,2005年又上升到1.96,说明从总体上看重庆经济是由相对较慢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持的,平均消费弹性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对能源消费的依赖程度波动较大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三)能源强度呈显著下降趋势。单位gdp能耗即能源强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源消费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是反映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体现可持续发展能力。重庆市近20年来能源强度基本上保持持续下降的趋势,年平均下降8.14%,但直辖以后下降速度减缓,1997-2005年能源强度年均仅降低1.77%,2005年能源强度不仅明显高于北京(0.8吨/万元)和上海(0.88吨/万元),还略高于全国的1.22吨/万元。可见,重庆的综合能源利用率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四)产业及行业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1、第一、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单位能耗下降的主要动力。一般来说,第一和第三产业的能源强度较小。2005年重庆第三产业万元产值能耗只有0.38吨标准煤,是单耗最低的产业;第二产业万元产值能耗高达2.36吨标准煤,第一产业万元产值能耗为0.44吨标准煤。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能使产值综合能耗水平逐渐降低,但第二产业增加值仍在50%以上,能源消费比重超过了70%,其中用于工业生产的能源,则占全部能耗的50%左右,比发达国家平均高出约20个百分点,工业仍是全市能源能耗的主要行业,其利用效率对整个能源利用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重庆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不仅高于全国水平,还超出其他三个直辖市近1倍,因此,工业能源利用水平低是综合利用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2、工业结构重型化特征以及传统高能耗产业在工业中比重较大,能耗增加。重庆是以重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期,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是重工业加速发展,高新技术工业迅速成长。目前,重庆第二产业增长快于其他产业,而能耗较高的重工业增长更快,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一直保持在65%左右,2005年高能耗产业增加值占重庆工业增加值的25.6%,而电力生产及供应、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煤炭开采和洗选、非金属矿物制品等前5大高耗能行业耗能却占工业全部能耗的86%,其中有3个行业的万元产值能耗分别比上年提高了5-15%。

三、重庆能源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能源使用效率低,经济增长以高能耗为代价。与我国其他地区的一些主要城市尤其是东部较发达地区相比,重庆能源利用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能源总体利用效率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2005年深圳单位gdp能耗仅相当于重庆的41.5%,广州相当于重庆的54.9%,其他3个直辖市也远远小于重庆的能耗水平;2006年重庆工业增加值单耗大约是其他3个直辖市的2倍多;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和电力等高能耗工业的能源消费量大约占工业能源消费量的3/4,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0%以上,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平均要高出约40%,单位产值能耗和主要产品单位能耗较高,说明重庆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源的大量投入。

2004年以来重庆能耗增速超过gdp,主要原因是汽车、房地产的需求猛增,带动了钢铁、水泥、采矿业等高耗能工业的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大部分投向了第二产业,其中高能耗产业如火电、化工项目投资急剧增加,2004和2005年,采矿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等几大高能耗产业总投资占工业总投资的一半以上,进一步刺激这些行业对能源的大量需求。

(二)能源消费品种单一,优质能源开发不足。长期以来重庆能源消费品种以煤炭为主,各年消费比重都在60%以上,其中1985-1996年几乎都在70%以上,最高达到76.5%,直辖后在70%以下,总体比重虽呈下降趋势,但2005年在65%以上。相对于煤炭,石油、天然气及水电都是优质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劣质能源比重越高,能源消费量越大。而且,由于运输量大,造成污染也更严重。在全市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例过大,优质能源消费量小,水电开发程度低,天然气开发利用程度尤其是深加工能力不足。消费比例不高。2005年工业能源消费量中煤炭比例达75%,在全市消耗的优质能源中,63%的电力和67%的热力又需要通过燃煤转化获得。1990-2005年全市煤炭消费量年均增长8.5%,大量耗煤的同时产生了严重的环境生态问题,由于用电负荷和用电量与日俱增,水电因受干旱等因素影响供应量不稳定,成为制约重庆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三)煤、油消耗带来严重环境污染。煤炭、油料作为重庆主要的消费能源,给重庆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煤炭作为一次能源的使用,不论是开采、运输、使用,都会对环境造成明显的破坏,煤炭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造成对大气的直接污染,最为明显的是so2、粉尘、co2,这些污染物的排放,会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如so2引起的酸雨导致农作物大幅减产,严重侵蚀桥梁及其他建筑,影响人们的健康生活等等,这些损失都是难以估量的,使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矛盾问题日益突出。

四、缓解能源“瓶颈”。保证重庆经济稳定发展的对策

能源与经济发展篇(6)

中图分类号:F205;F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2)09004109

作者简介:莫神星,华东理工大学能源与资源环境法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上海200237)

一、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能源的崛起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一种后工业化社会出现的新型经济社会模式。低碳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降低能源强度,提高能源效率,清洁能源结构,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的发展模式,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们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形态和发展的方向。发展低碳经济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低碳经济、低碳能源、低碳技术日益受到美、日、欧盟等各国的关注和重视。低碳经济和低碳能源革命有可能成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未来经济的竞争必定是低碳经济之间的竞争,在其中掌握低碳技术制高点的国家将会成为世界的强国。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也是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 建设“低碳社会”是我们国家未来的目标。

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发展低碳能源,开发利用低碳能源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保证。过去100多年间,人类的能源利用经历了从薪柴时代到煤炭时代,再到油气时代的演变,在能源利用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能源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不断上升。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就是要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加速从“碳基能源”向“低碳能源”和“氢基能源”转变,使现有的“高碳”能源结构逐渐向“低碳”的能源结构转变,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低碳)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未来能源发展方向是低碳清洁、高效多元、可持续。能源发展转换的规律就是从高碳到低碳,走向无碳。低碳能源指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的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和清洁煤,其中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力能、水力能、海洋能、地热能及生物质能等。发展低碳能源是清洁的、低碳的、对环境友好的。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能源的崛起是紧密联系,互动发展的。科学、绿色、低碳能源战略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新型道路的要素,是中国工业文明步入生态文明的通道。在低碳经济理念下,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低碳能源革命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发展机会,它将决定国家财富,将改变21世纪。将中国置于全球视野下,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低碳能源、气候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思考,中国展开新能源革命,意义是广泛而深远的。中国展开新能源革命是真正实现历史梦想的根本道路,我们需要毫不犹豫地引领与展开这场低碳能源革命。

发展低碳能源,是立在当今,意在长远。石油、天然气、煤等化石能源经过上亿年的漫长历程积累下来,在200年的工业文明的强力挖掘下,很快将面临着枯竭,必须未雨绸缪。利用现代科技发展低碳能源,是解决未来能源问题的一条重要出路。

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转变能源发展方式,推动我国能源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由主要依靠化石能源向积极开发低碳能源转变,由主要注重能源的供给,向低碳能源供应和需求管理并重转变。

向高能效、低排放的低碳经济转型,“构建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开发与利用绿色能源是我国突破能源资源与环境制约的战略抉择。要构建节能环保、能源安全保障的制度和机制体系。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我国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受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和环境容量制约以及全球性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影响,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十二五”时期节能减排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任务十分艰巨《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201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明确规定,到2015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我国正在步入不可逆转的低碳经济时代。“十二五”期间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形势下,保持能源消费的适度增长,同时不失时机地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加快能源发展方式转变,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稳定、清洁、可靠的能源安全保障仍是“十二五”能源工作的基本要求。

低碳发展是我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必然选择,有效利用能源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而发展低碳能源是有效利用能源的重点领域,从能源安全、能源结构调整、电力供求关系、可持续发展等各方面因素来看,发展低碳经济, 建设 “低碳社会”都应该成为我国一项战略选择。

低碳能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可再生能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能源资源,对环境的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远低于化石能源,甚至可以实现零排放。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资源环境约束更加突出;我们必须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12年2月,国家统计局《2011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34.8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7.0%。煤炭消费量增长9.7%,原油消费量增长2.7%,天然气消费量增长12.0%,电力消费量增长11.7%。根据统计局数据测算,我国能源弹性系数(能源消费量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比)在过去改革开放前20年大概是不到0.5,最近几年能源弹性系数都大于1,特别是2003年开始是1.4,2004年大约是1.6。2011年我国能源弹性系数为0.76。其中,电力、煤炭弹性系数均超过1。从能源需求增量来看,2011年能源消费总量同比增长2.3亿吨标煤。到2020年,我国要以能源翻一番实现经济翻两番。到那时我国能源消费量将高达40多亿吨标准煤,在能源供应及能源安全等方面都会带来严重问题。能源消费迅速增长带来了许多问题,一方面能源供应比较紧张,另一方面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十分突出。因此,靠拼资源、拼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方式必须抛弃。

中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提高能效,将可以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减少碳排放,减缓气候变化可能对中国及全世界带来的灾难性影响。新能源作为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中国应该非常重视新能源的发展,我们国家能源的发展战略:节约为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合作,其中多元化发展把新能源的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积极发展风能、水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二、低碳经济下能源结构的转型

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整个能源结构必须是朝着高效、清洁、低碳、无碳能源的方向发展,我们要加快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领新能源关键领域制高点,构建先进能源技术研发和推广体系,推动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

中国能源发展面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比如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体,清洁优质能源的比重偏低。在目前中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仍然占最主要部分,中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分别高达76%和68.9%,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且是世界上煤炭比重最高的国家。电力结构也呈现以煤为主的特征,中国煤炭的一半以上是用于发电,大约78%的电力装机是以煤为燃料的火电机组。而发电量的84%来自煤电,电力对煤炭的依存度很高,矛盾也比较突出。同时,由于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中国煤炭总体上呈北煤南运的格局,大量煤炭需要铁路运输,加速了铁路运力的紧张。更为严峻的是煤炭大量开采、消耗带来了生态环境破坏和水资源的污染,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压力也日益加大,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近年来,我国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向更趋合理的能源结构转变就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中国近30年来经济高速发展,仅2009年我国消耗煤炭约30亿吨,未来的20年左右时间,如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再翻两番,将消耗相当于今天近3倍的煤炭量,达到约100亿吨,照此发展,我国的煤炭资源将在未来100余年间消耗殆尽。而目前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已超过50%,到那时石油消耗总量也将是现在的两倍左右。所以,未来将难以有足够的能源来供给,并确保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00年时,中国的能源消耗量只是美国的一半。而到了2009年,中国的能源消耗量则超过美国。然而,两国的能源结构则大相径庭。煤炭在美国能源消耗中所占比例为22%,而中国的这一比例则从2000年的57%升至三分之二。为了应对能源供应、安全和环境等各方面的问题,中国应该在未来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大幅压缩煤炭在总能源需求中所占的比例,就长期发展来看,要将煤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降到40%左右,大力发展核能、天然气、可再生能源作为补充。

优化能源结构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大力推进传统能源清洁利用,发展高附加值能源产业;另一方面,继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优化能源产业组织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具体说来,在电力行业,大力发展核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等清洁电源,并积极推广热电联产、分布式能源等节能技术,降低单位发电能耗以及污染物排放。已通过发改委审批的《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对先进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非常规天然气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洁净煤、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车用新能源等能源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的具体实施路径、发展规模以及重大政策举措做了具体部署,对推进新兴能源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目标及要求:预计2015年我国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比重提高4.4个百分点,水电和核电占一次能源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1%以上,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可由2009年的70%以上下降为63%左右,将显著改变我国煤炭比重多年来居高不下的局面。预计到2015年,天然气利用规模可能会达到2600亿立方米,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预计将从目前的3.9%提高到8.3%左右;水电利用规模可能会达到2.5亿千瓦,核电利用规模会达到3900万千瓦,水电和核电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提高1.5个百分点,其他非水能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也将达到1.1亿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届时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消费比重将有望达到11%左右。到本世纪中叶,可再生能源对我国总能源的贡献将达30%左右。可再生能源将逐步由补充能源变为主流能源。

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是我国能源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战略要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使命,面临这一严峻的挑战,我们将积极创新低碳能源发展理念和模式。要优化能源结构,根本的出路在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进一步实施节能优先战略的基础上,实行能源多元化、清洁化发展,大力改善和调整能源结构,有效保障能源供给。

要树立“低碳能源”、“绿色能源”的理念,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绿色(清洁)能源。降低对煤炭、石油的依赖,通过建设海上风电场、光伏一体化建筑等,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积极发展水电、核电和先进的可再生能源等更为具体的实施步骤,并期望用20年的时间,初步形成我国能源消费格局的结构多元化,使优质能源比例明显提高。开发利用陆上和海边的风能、近海潜在的潮汐能和海洋能、丰富的生物质能资源,以及太阳能资源等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

在国内,整个“十一五”期间,尽管国家在优化能源结构方面决心很大,但中国单位GDP的能源消耗的减少,依然任重道远。有关资源价格方面的改革进展缓慢,厂网分开已经基本实现,但输配分离依然遥遥无期,而这些,都是优化能源结构上的根本之举。与“十一五”能源规划“加大生产、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的国家能源战略相比,“十二五”能源规划的总体思路已经发生了转变,尽管依然强调节约优先和立足国内,但同时也强调优化结构和国际合作。优化能源结构将成为“十二五”能源规划中的一条主线。中国下一步发展新能源着力于五件事情:第一,要把新能源放在一个战略地位;第二,做好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第三,要加强新能源的技术研发;第四,要大力增加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第五,要创新体制,促进新能源的发展。总之,我们要把新能源的发展放在一个战略的位置,加以充分的重视。

三、低碳能源体系的构建

建设科学低碳能源体系必须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中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战略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供给能力,改善能源结构,实现能源多样化,切实保障能源供应的安全。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具有大规模开发的资源条件和技术潜力,可以为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能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大有可为。

1.稳步发展风能。风能是指风所负载的能量,现代利用风能的主要方式是风力发电。风力发电没有燃料问题,也不会产生辐射或空气污染,在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下,风电继续成为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首选。风力发电正在世界上形成一股热潮。到目前为止,全球75个国家有商业运营的风电装机,其中22个国家的装机容量超过1GW。2011年中国风电面临诸多挑战,中国的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62000MW。据全球投资银行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达20GW,目前总装机容量已达65GW。巩固了其全球风电领袖的地位。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华北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沿海及附近岛屿,陆上风能资源大于海上。我国在西部地区大力提倡风电。如果能够对风能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将能获得总计7亿-12亿千瓦电力。其中,陆上6亿-10亿千瓦,海上1亿-2亿千瓦。从资源储量、开发成本以及与负荷中心的距离考虑,我国近中期风电开发应遵循“以陆上为主,因地制宜地开发海上风电”的原则。《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积极发展风电。其中,重点发展5兆瓦以上风电机组整机及关键部件设计、陆上大型风电场和海上风电场设计和运营、核心装备部件制造、并网、电网调度和运维管理等关键技术,形成从风况分析到风电机组、风电场、风电并网技术的系统布局。积极推进10万千瓦级海上示范风场、1000万千瓦级陆上示范风场建设,推动近海和陆上风力发电产业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风电产业要适应各种政府政策和市场的新要求,实现稳健发展,将中国建设成世界最大最强的风力发电国家。

2.大力发展生物质能。生物质能主要是指植物通过叶绿素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生物质内部的能量。生物质能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能源,目前它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而居于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第四位的能源,在整个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生物质能包括自然界可用作能源用途的各种植物、人畜排泄物以及城乡有机废物转化成的能源,如薪柴、沼气、生物柴油、燃料乙醇、林业加工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城市有机垃圾、工农业有机废水和其他野生植物等。目前发展中的开发利用技术主要是,通过热化学转换技术将固体生物质转换成可燃气体、焦油等,通过生物化学转换技术将生物质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下转换成沼气、酒精等,通过压块细密成型技术将生物质压缩成高密度固体燃料等。利用生物质能源中的秸秆燃料发电,农作物可以重新吸收碳排放,具有“碳中和”效应。

在众多的可再生和新能源中,生物质能源是目前唯一能对石油液体运输燃料以及塑料等上千种石化产品生产原料进行直接替代的。我国山地资源丰富,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潜力大:有约4404万公顷的宜林荒山、荒地,可用于培育能源林;有约近1亿公顷沙地、矿山、油田复垦地等土地,可用于发展能源林;有约600万公顷疏松林地和5312万公顷的低产林地,可以大幅增加森林资源量。我国生物质能源前景广阔,尽管要受到技术等因素制约。我国《全国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能源林面积达到2000万公顷,每年转化的林业生物质能源可替代2025万吨标准煤的石化能源,占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达3%。近年来,我国已在内蒙古、吉林等地进行试点,以生物质为原料发电、生产燃料取得成效。

3.突出发展太阳能。太阳能是指太阳所负载的能量,太阳能的利用方式主要有:光伏(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太阳能聚热系统,利用太阳的热能产生电能;被动式太阳房;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取暖和制冷。太阳能是目前及未来可再生能源中最清洁、最环保、最经济的能源,具备十分独特的优势,也是未来新能源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太阳能电池为核心和主导的新能源革命,将成为改变中国和全球能源、环境问题的根本手段和有效途径。据专家统计,我国太阳能资源蕴含量约2.1万亿千瓦,只需开发1%即可达到210亿千瓦,远大于生物质能的1亿千瓦、水电的3.78亿千瓦以及风电的2.53亿千瓦。随着世界经济向低碳方式的转变,太阳能光伏发电将以其自身接近零碳排放而尤具优势。我国应加快发展以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主导的新能源产业,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持久的助推力。光伏发电的成本控制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性前进了一大步,它为商业化运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让行业倍感振奋。预计在未来数十年里,随着光伏产业各环节成本的继续下降,尤其是政府引导、政策支持以及其他必要的培育和推动,太阳能发电一定可以而且能够从我国能源结构的补充和配角,变为我国能源供应的主要选择和主流方式。

4.积极开发水电。我国水电在清洁电源中所占的比例最大。目前,水能的利用方式主要是水力发电。水力发电的优点是成本低、可连续再生、无污染,缺点是受分布、气候、地貌等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大。中国水电资源在世界上蕴藏最丰富。中国的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近7亿千瓦,可开发的资源量大约5.4亿千瓦,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总量最多的国家。2011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2.305亿千瓦,开发的利用程度仅仅只有42%,远远低于美国(82%)、日本(84%)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发展潜力巨大。在科学论证、系统规划、妥善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加快水电开发建设,力争2020年水电装机规模达到3亿千瓦左右,近期已开工金沙江上的溪洛渡等重大水电工程项目。到2020年,常规水电装运机容量将达到3.2亿千瓦,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20%,开发程度达60%。同时,进一步实施西电东送等重点工程。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水电的科学经济利用。发展水电的关键是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充分考虑移民群众的合理安置。

5.安全快速发展核能。核能作为新型能源,具有高效、无污染等特点,是一种清洁优质的能源。加快发展核电。核电是清洁高效的能源,污染少、温室气体接近零排放,是有效优化能源结构的优先选择。我国已有秦山一期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一期、秦山二期核电站、秦山三期核电站、田湾核电站共6座核电站11台核电机组建成投产运行。根据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核电装机容量4000万千瓦,在建1800万千瓦。目前我国岭澳核电站二期、秦山二期扩建工程、红沿河核电站、宁德核电站共12台核电机组已获得国家批准开工建设,总装机容量为1224万千瓦。

近几年,中国加快了核电发展步伐,组建了国家核电技术公司,推动了三代核电技术装备引进和国产化工作,启动了大型先进压水碓及高温气能碓、核电站等重大项目。新开工了辽宁“红延河”、福建宁德等核电项目,发展态势很好。力争2020年核电占电力总装机比例达到5%以上。到本世纪中期,核电在我国总能源需求中所占的比例应达到10%以上。

6.加强开发海洋能。海洋能通常指蕴藏于海洋中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波浪能、潮汐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海水盐差能等。海洋能蕴藏丰富,分布广,清洁无污染,但能量密度低,地域性强,因而开发困难有一定的局限。开发利用的方式主要是发电,其中潮汐发电和小型波浪发电技术已经实用化。波浪能发电利用的是海面波浪上下运动的动能。目前已开发出60-450千瓦的多种类型波浪发动装置。潮汐能是指海水在潮涨和潮落时形成的水能。它包括潮汐和潮流两种运动方式所包含的能量,其来源是源于月球和太阳对海水的引力作用所致。潮水在涨落中蕴藏着巨大能量,这种能量是永恒的、无污染的能量。我国目前可以开发的潮汐电站大约有一千万千瓦。和一般的水力发电相比,潮汐能的能量密度比较低,因此开发成本较高。

7.要突出加快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发展。广大的农村地区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应用条件优越、发展空间巨大。在农村地区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可节约与替代大量常规化石能源;可以加快改善农村民房、农村中小学、农村卫生院等公共建筑供暖设施,保障与改善民生;可以带动清洁能源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扩大内需与调整结构。支持在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使优质清洁能源比重有所提高。因地制宜、因需制宜,统筹城乡能源发展。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已列世界前茅,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同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日趋突出,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农村能源产业市场化。建立区县农村能源服务体系,推进农村能源市场化,管理标准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杜祥琬认为:2050年前的40年,是我国能源体系的转型期。能源体系要从现在比较粗放、低效、高排放、欠安全的能源体系,逐步转型为节约、高效、洁净、多元、安全的现代化能源体系,能源的结构、“颜色”、质量都将发生革命性的变革。2050年后,我国将拥有一个中国特色的能源新体系,我国将进入比较自由的绿色、低碳能源发展阶段。我国未来的能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判断杜祥琬:《能源科学发展观研究概要》,《科学时报》2011年3月1日。

四、发展低碳科技,加强低碳立法

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能源需要科技支持和法律保障,因此必须加强低碳科技的发展,加强低碳经济和低碳能源的立法。

(一)加强低碳经济和低碳能源发展的科技支撑

发展低碳经济、低碳能源必须发展低碳科技,低碳科技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低碳能源动力之源。二十一世纪的能源科技,将会极大的改变世界的政治格局和地缘政治。低碳技术也称为清洁能源技术,主要指能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结构的主导技术。发展低碳技术,使节能减排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一方面大力推广使用现有技术可控的低碳能源;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积极开发高效、经济、实用的低碳能源新技术,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将其转化成实际生产力。但我国在低碳技术的研发方面还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缺乏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另一方面,我国低碳技术项目特别是大规模的示范项目的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以及国际机构的捐款和贷款,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这就要求我们:要大力推进低碳科技创新,加强低碳科技支撑。

低碳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发展低碳技术主要包括发展降碳技术、消碳技术,零碳技术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低碳经济依靠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能源清洁化利用是低碳发展之本,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技术和节能新技术,促进碳吸收技术和各种适应性技术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能源技术的现实途径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化石能源的洁净、高效利用。特别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决定我国目前发展低碳能源技术的重点在于煤炭的洁净高效转化利用和节能减排技术。高碳能源低碳化发展,主要依赖煤炭清洁利用这种低碳技术。未来几十年,煤炭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主导作用不会改变,同时煤炭生产和利用中引发的环境、碳排放等问题也会日益突出。2012年4月,科技部的《洁净煤技术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指出,洁净煤技术是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规划提出了未来技术发展的重点方向,即发展高效洁净燃煤发电、先进煤转化、先进节能技术、污染物控制和资源化利用技术这四类技术。

2011年底由科技部的《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2011-2015)》提出,“十二五”我国能源科技的发展将以转变能源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安全、高效、低碳”的要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按照“提效优先”的原则规划能源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建立“四位一体”国家能源科技创新体系的构想。我国能源科技水平有了显着提高,但核心技术仍然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主要关键技术和设备依赖国外,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能源安全、高效与清洁开发利用等技术领域存在较大差距。适合我国复杂地质条件的煤层气和页岩油气勘探、开采与利用技术体系尚未形成。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低碳能源技术革命中的国际合作。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强能源科技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要加强能源互利合作,优化能源结构,协同保障全球能源安全,力争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能源发展道路,为保障全球能源安全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低碳经济和低碳能源的立法

为了实现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低碳能源的积极推进推广,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法律支撑保障体系和政策激励机制。

首先我国应该健全发展低碳经济、低碳能源、低碳技术的法律政策体系。我们应重视运用法律调控机制来解决低碳经济、低碳能源问题。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解决办法是碳减排,而发展低碳经济则是实现碳减排的最佳途径。与此相适应,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法律,主要是指与控制温室气体人为排放有关的法律和政策,包括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和政策。英国、美国、德国、日本、丹麦、芬兰、荷兰等国近几年分别推出了各种低碳经济法案,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的保障。有的国家制定了气候变化税、能源税和碳税制度等经济政策,对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燃料开征国家碳税。美国一些地区建立了碳排放贸易制度,实施企业自愿减排计划等系列政策,建立了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激励机制。

要对我国先后制定的能源与环境法律法规进行低碳化改造,如对《电力法》(1995年)、《煤炭法》(1996年,2011年修改)、《节约能源法》(1997年,2007年修订)、《节约能源法》(1997年,2007年修订)、《可再生能源法》(2005年,2009年修订)《清洁生产促进法》、《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2010年)及其已经颁布了与之配套的行政法规、规章和地方法规等进行低碳化改造。这几部能源法律的低碳化改造的意义在于:促进了开源、节流和环境保护三者的结合,这些法规总结了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有益经验,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主线,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作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为可再生能源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制定《低碳经济促进法》,构建以低碳经济基本法为统领,以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法规为主干,以技术标准规范和管理标准规范为内容,以财政、价格、税收、金融等经济刺激和市场推动形成的激励机制为支撑的完整的低碳经济法律体系。

其次,着重健全节能环保法律法规。推进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加快制定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排污许可证管理条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机动车污染防治条例等行政法规。修订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能效标识管理办法、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

再次,进一步建立健全低碳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能源立法的主旨是安全、清洁(低碳)、高效。采取的主要法律措施包括:①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法等相关法规,进一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②制定与低碳能源法相配套的法规和政策,建立低碳能源研发、开发基金,建立清洁发展基金,通过经济、法律等途径引导和激励国内外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③加快推进中国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④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低碳能源市场,健全低碳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⑤建立政府主导的低碳法律政策激励机制,如设立碳贸易、碳金融、碳基金;⑥建立低碳经济技术标准体系,提高能源效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不断提高建筑物的能效,执行更高的产品标准,并将低碳能源技术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中。

又次,法律助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我国的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虽然都已经居世界前列,但在能源供给和利用方式、技术创新和体制建设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因此,要始终坚持高效利用能源、综合利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原则。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必须建立“科学用能”机制,实施节能减排。“科学用能”是从能的梯级利用、清洁生产、资源再循环等基本科学原理出发,强调依靠科学技术来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率,推进用能的合理性与高效性。这是保证能源持续供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污染排放的关键途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保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是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方针和基本国策。

能源与经济发展篇(7)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007-020引言

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一方面,能源的开发利用推进了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带动了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对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认真的检验分析,有助于制定正确的政策。因为如果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那么制定政策时无需考虑相互之间的作用与影响。如果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则需要通过最佳的政策组合来实现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协调发展。如果存在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那么节能政策的实施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可能非常小,甚至不存在负面影响;如果存在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节能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影响经济的增长[1]。

1文献回顾

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Kraft.J.和Kraft.A.(1978)首先将Slims检验应用到美国能源消费和收入关系的研究中,发现1947-1974年美国GNP对能源消费具有单向的因果关系[2]。Yu和Choi(1985)采用标准Granger方法验证了菲律宾能源对GDP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其方向与Kraft-Kraft对美国的结论相反[3]。Chien-Chiang Lee(2005)用“面板单元根”、“异质面板协整”和“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对18个发展中国家1975-2001年的能源消费与GDP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验证了从能源消费到GDP增长,存在长期和短期的因果关系。尽管在研究结果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大多数研究都表明能源消费和经济变量之间确实存在着因果关系。

在国内,刘强(2005)采用CGE模型模拟了石油价格的波动对GDP、就业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于妙志,尹冰采用了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浙江省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

迄今为止,对陕西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尚属空白。本文主要探讨陕西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并对比分析了陕西地区与全国的差异,有助于了解经济结构相对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特性。

2数据与方法

本文采用的是Engle和Granger提出的协整检验方法。主要数据来自有关年份《陕西省统计年鉴》、《全国统计年鉴》以及中经网。本文所选的数据期间是1978-2008年,将GDP数据用GDP平减指数换算成1978年的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GDP,能源消费的单位为万吨标准煤。由于1978年以前中国经济比较封闭,且受到政治事件的冲击比较大,这些与1978年之后全国经济运行的环境有较大的区别,所以没有选取1978年之前的数据。为了消除数据间较大的波动,对生产总值和能源总消费量取对数分别为lnGDP和lnNY表示。

3实证分析

本文运用Eviews5.0软件完成回归与检验的计算过程。

3.1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计量软件Eviews5.0,通过ADF方法,对时间序列变量lnGDP和lnNY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LnNY和LnGDP都是非平稳的,但一阶差分后,这两个时间序列都达到了显著水平90%以上的平稳性。运用同样的方法,对全国数据进行分析,发现LnNY和LnGDP之间二阶单整。

3.2 协整检验本文采用Engle和Granger提出的两步检验法进行时间序列变量的协整检验。

对陕西省数据检验,第一步,求模型,协整回归,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估计LnNY和LnGDP之间的方程,并计算非均衡误差。估计的方程为:LGDPt=2.19653LNYt-12.88895

(32.56396)(-21.64421)

调整后的R2=0.972462DW=0.274016

残差计算公式 et=LGDPt-LGDP=LNYt-2.196530LNY+12.88895

第二步,检验et。的单整性,看残差是否平稳。运用Eviews5.0中,方程菜单的Proc过程中产生的残差序列分析,对其进行ADF检验,结果显示陕西省能源消费总量(NY)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

同样方法,得出全国水平的协整回归模型

GDPt=0.2361483409LNYt-10904.27427

对误差项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结果显示,中国的能源消费与GDP统计数据之间不具有协整关系。这与陕西的检验结果有差异。

两者比较发现,陕西省GDP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更大。全国水平下,每单位能源消费带来的GDP的增加量仅为0.2361483409,而陕西省却高达2.19653。

3.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本文采用格兰杰(Granger)进行因果关系检验。陕西省NY和GDP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如表2。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在滞后期为2时,对于NY不是GDP成因的原假设和GDP不是NY的Granger成因的原假设中,拒绝它犯第一类错误的最大概率是0.09707和0.07918,因此在90%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认为NY和GDP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同样的方法,全国水平下的检验结果如表3。

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4结论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4.1 陕西省的能源消费和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也就是说尽管在短期内,能源消费与GDP之间存在波动关系,但是从长期来看,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是,在全国水平下,中国的能源消费和GDP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这就告诉我们,对中国未来能源消费的保障程度不能过于乐观。意味着,我国能源消费量的上升速度将会加快,能源的供给压力比预期要大。两者对比发现,陕西地区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2 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可知,无论是陕西省还是全国水平下,能源消费和GDP之间都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这就说明了,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必须要以不断扩大能源供应作为保障,除非能源质量得到改善;另一方面,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压力下,每个地区甚至整个国家都面临着能源战略和能源政策的调整,能源的消费必然会损害国家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罗汉武,能源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测度分析及政策研究——以河南为例[D].2009.

[2]Kraft J、Kraft A,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J]. Energy Development, 3:401-403, 1973.

[3]Glasure Y U, Lee A R, Cointegration、error-correc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DP and electricity: the case of South Korea and Singapore[J]. Resource and Electricity Economics, 20: 17~25, 1997.

[4]王金南,曹东等著.能源与环境-中国2020,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能源与经济发展篇(8)

大多数学者对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进行研究时,以1978年以后的时间序列数据与面板数据来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但这很难反映我国能源消费的全部特征,本文采用1953-2010年的能源消费总量与GDP的时间序列数据来进行分析。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变量原来的关系,并能使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因此,对两个变量同时取对数,代表取对数后的GDP数据,代表取对数后的能源消费总量。本文所有分析结果都是借助EVIEWS 6.0完成。由图1可以看出,我国GDP和能源消费都取对数之后虽然都非平稳,但是两序列之间存在很明显的长期关系。本文运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图1 1953-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趋势

一、单位根检验

首先对两个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对两个序列的原序列、一阶差分序列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表1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与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表1 单位根检验结果

注:本表单位根检验的临界值均是Mackinnon协整检验临界值。

二、协整检验

因为和两个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所以进一步可以进行协整性检验。利用OLS对两个序列进行回归得到回归方程为:

F检验表明回归方程是显著的,t检验表明当期对的影响是显著的。从拟合图看出整个拟合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模型自变量的回归系数1.2109,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单位,相应的增加1.2109单位。

由于有可能有异方差的情况存在,所以对回归残差同时进行ADF检验和PP检验结果如表2:检验结果都表明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和是协整的,这说明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和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三、误差修正模型(ECM)

前面的协整检验表明和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下面本文用ECM模型分析两序列之间的短期波动关系。根据Hendry的理论,从滞后阶数为2开始,逐步剔除不显著的变量和滞后量,拟合出以下ECM模型:

在ECM模型中ECM对应的系数的t检验的p值是0.0831在显著性是0.1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误差修正项对当期是有影响的。根据图3所示的拟合结果。模型还是比较理想的。从误差修正模型看,Lnx和Lny之间的短期动态均衡关系是,Lnx短期内每变动一个单位,Lny同方向的变动0.5158个单位。

四、因果关系检验

Lnx和Lny之间的协整关系表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因果关系。因果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如表3所示。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Lny绝不是Lnx的原因的假设。同时也拒绝不是的原因的假设。可以认为与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能源消费和GDP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仍然处于依赖增大能源消费数量的阶段。

五、本文实证结论

(1)在1953年到2010年间,中国能源消费和GDP两个序列经过取对数后的序列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2)从短期误差修正模型来看,能源消费取对数后的序列的波动与滞后一期的波动成正向关系,短期中对数处理后的GDP数据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带动0.5158个百分点的对数处理后的能源消费增加。同时0.5158小于长期均衡方程中的1.2109,说明短期的波动比长期的波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要小。从ECM模型中可以看,误差修正项的系数小于零,说明误差修正模型是一个负反馈机制。

(3)能源消费和GDP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一方面,经济增长对能源具有强烈的依赖性,能源短缺会对经济增长带来严重的 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会刺激能源需求的。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仍然处于依赖增大能源消费数量的阶段。

能源与经济发展篇(9)

关键词: 人力资本;能源资源;区域经济

Key words: human capital;energy resources;regional economy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2-0056-02

0 引言

目前,学界对资源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很少有学者考察人力资本分布与能源资源的动态匹配效应以及相应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鉴于此,本文将基于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的划分,分别考察能源资源约束与人力资本分布以及两者交叉影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 计量模型

为了考察能源资源约束、人力资本平均存量、人力资本分布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本文基于卢卡斯生产函数(1988),并假定Hicks中性,即规模报酬不变,得到计量模型:lny=c + ?茁1lnk+ ?茁2lnr+ ?茁3lnh+?茁4X +?着it(1)

其中y是实际人均GDP平均增长率;k是人均物质资本存量;r为人均能源消耗量;h用来衡量人力资本水平;X为控制变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消费能力?渍,另一方面是对外开放程度?孜。

本文同时引入就业者的人力资本平均存量和就业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分布状况来衡量区域经济发展,人力资本的分布状况用就业人口的离散方差?棕来表示。所以当考察人力资本分布对经济的影响作用时所采用的经济发展函数表达式为:lny=c + ?茁1lnk+ ?茁2lnr+ ?茁3?棕 + ?茁4X + ?着it(2)

此外本文还试图探究能源资源约束和人力资本分布交叉作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这里我们引入交乘项lnr × ?棕来进行考察。

lny=c + ?茁1lnk+ ?茁2lnr+ ?茁3lnh + ?茁4X + ?茁5 lnr × ?棕 +?着it

(3)

2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2.1 数据来源与说明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统计年鉴。采用的样本包括了1990-2012年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区位将我国划分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区域。

相关数据计算方法如下:①本文将1990-2012年间实际人均平均GDP增长率定义为,以此来衡量各省、市、区经济发展水平,表示人均GDP的变量Yt用t年实际GDP与年末人口的比例计算。②人均物质资本存量数据采用张军等(2004)的方法计算得到。③地区人均能源消耗量是指某一地区个人生产、生活的各种能源消费数量之和,单位是万吨煤。④人力资本平均存量用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具体为明瑟方程(代表各层次就业人员的教育年限,分别赋值0、6、9、12、15、16、19。表示就业人口在各个教育阶段的比例)。⑤人力资本分布指标用各地区拥有高中、大专和本科学历的就业人员受教育年限分布方差计算而得。⑥控制变量中的消费能力用各地区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名义GDP的比例来衡量,对外开放程度用各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名义GDP的比例来衡量。本文实证研究部分所使用的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2.2 模型估计

2.2.1 线性基本模型回归结果及分析

本文分别采用混合最小二乘法、固定效应、随机效应和工具变量法四种方法进行回归。 采用Davidson-Mackinnon(1993)提出的方法来检验内生性是否存在,结果得到p值接近于0,因此可认为模型存在内生性。内生变量的选择是基于所有解释变量的相关性检验,通过对比分析,lnh、ω、lnr×ω这三个变量的相关系数略大,因此初步确定这三个变量为内生变量,并采用这些变量的一阶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进行二阶段最小二乘估计,该方法的回归系数值处于混合OLS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系数值区间之内,表明我们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合理性。同时,为了检验工具变量的选取是否合适,运用Sargan统计量检验,结果表明工具变量有效,不存在过度识别问题。表2给出了运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对方程(1)(2)(3)进行回归的结果。

从表2的回归结果整体来看,物质资本存量、能源消耗量、人均资本平均存量和人力资本分布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物质资本存量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能源消耗量对东、中部地区的作用都十分显著,但对西部地区的作用相对较不显著,这说明东中部地区由于生产技术水平较高,有效的利用能源,即能源约束较小。而西部地区目前的能源使用技术仍较落后,未能有效的利用能源,即能源约束较强。

2.2.2 非线性模型估计

为了得到稳健的估计结果,本文加入变量?棕2以进一步考察人力资本分布的不平衡程度对经济的影响,此时经济增长的函数表达式为:

lny=c + ?茁1lnk+ ?茁2lnr+ ?茁3?棕 + ?茁4?棕2 + ?茁5X+ ?着it(4)

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主要变量的回归结果如表3。

东中西部的系数?棕2均显著为负,此时经济增长函数是以?棕为自变量的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这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随着人力资本分布方差的增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人力资本分布方差起初并不大,大家存在竞争意识,相互追赶,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受教育水平,因此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当人力资本分布方差增大到一定水平,由于个体间的差距过大,部分人可能会存在不思进取的消极心理,因此不再去主动寻求方式来提高自身教育水平,经济状况也相应出现下滑。

3 本文结论

本文建立了卢卡斯生产函数,运用省际层面的经验数据进行回归,考察了东中西部地区能源消耗、人力资本分布对经济的作用发现以下三点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一是物质资本存量、能源资源消耗量、人力资本分布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都具有显著影响,但影响的程度不一样,其中物质资本存量仍然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促进物质资本的合理配置和稳定增长。二是人力资本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且伴随这人力资本分布不平衡程度的增大,区域发展水平先上升后下降。物质资本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不是长久之计,要积极转变增长方式,把人力资本投资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政府应加大对中高等教育事业的投入。同时应注意中、东、西部地区教育投入均衡发展。三是能源资源消耗对经济发展具有正向作用,其中东中部地区对能源的利用率较高,西部地区对于能源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我们在提高各地区能源使用效率的同时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资力度,摆脱对能源资源的依赖性,在将来实现靠技术进步驱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能源与经济发展篇(10)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3?0029?07

近年来,各国学者就本国及本地区(例如马来西亚[1]、印度[2]、巴基斯坦[3]、韩国[4]、希腊[5]等国家以及亚洲[6]和独联体国家[7]等地方)的能源消费以及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从不同角度研究和关注能源消费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2006年申振东,杨保建[8]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进行研究,指出要求以最小的能源消耗实现最大的经济发展,使能源循环经济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杨子晖、宣宜、李艳云、袁鹏及陈正等[9?13]分别对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碳排放、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等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说明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提倡全民实行节能、低碳的生活,以确保可持续发展。最近,Abdul Jalil, Mete Feridun[14]对中国的经济、能源、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经济发展能降低环境的污染,而能源消费导致碳排放增加。Usama Al- mulali和 Che Normee Binti Che Sab[15]运用面板数据对非洲南部30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释放量进行研究,指出能源消费对于经济的增长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要求提高这些国家的能源生产率。本文首先使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分析[14,16]方法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来进行分析,然后对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解耦分析。

一、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判断

通常很多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处理或是差分处理都可以实现平稳,本文将RGDP序列和ENERGY序列分别进行一阶差分后,再进行序列的自相关和偏自相关分析,发现两序列的一阶差分序列仍是非平稳的。所以再次对原序列进行二阶差分后作各自的自相关与偏自相关图(如图5和图6)。由图可知RGDP序列和ENERGY序列的二阶差分序列的自相关系数很快地趋于0,即落入随机区域,时序是平稳的。

(二)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由上面的ADF检验结果可知,RGDP序列和ENERGY序列以及各自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后的序列均为非平稳序列,而RGDP序列和ENERGY序列的二阶差分序列在5%的显著水平下均通过ADF单位根的检验都是平稳序列。对于平稳序列可进一步分析两序列之间的一些关系。

二、协整检验

从表3可以看出:在滞后一阶的情况下,能源消费总量与人均GDP互为因果关系,即存在由能源消费总量到人均GDP的单项因果关系,同时也存在由人均GDP到能源消费总量的单项因果关系,也就是所谓的双向因果关系。在滞后二阶的情况下,人均GDP仅是引起能源消费总量单项变化的原因,而在滞后三阶的情况下,能源消费总量是人均GDP的单项的因果关系。

五、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解耦分析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相互的关系,而且根据时间序列可知,这种关系在运动发展中相互干扰,这就是所谓的“耦合”关系。为进一步探讨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下面利用解耦理论来加以讨论。解耦(decoupling)又称退偶或脱钩,200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提出了解耦指数[17],自此,解耦模型得到了推广。目前解

六、结论与建议

文章的实证研究表明:

(1) 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以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两者存在着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关系。

(2) 通过格兰杰检验,可知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以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互为因果关系,即能源消费总量会引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反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也会引起能源消费总量的变化。

(3) 中国能源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处于相对解耦状态,且煤炭、石油以及总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解耦指数其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且总的解耦指数呈现下降趋势。

根据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发展的以上分析,提出建议如下:

(1) 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息息相关,但是不能以消耗大量的能源为代价去发展经济,因为目前中国所使用的能源主要是一次性能源,不具有可再生能力。一旦世界的能源被耗竭,不仅是经济发展停滞,整个社会将会处于瘫痪状态。所以全社会应该要注意节约能源使用。

(2) 根据格兰杰因果检验,既然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原因,所以除了节约能源之外,我们要努力寻找可替代能源,尽量用可再生能源代替一次性能源的使用。

(3) 经济发展也是能源消费总量的格兰杰原因,只有经济发展了,技术才会进步。技术的进步,一方面提高了能源的使用效率,从而节约了能源;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可以使用更多的可再生能源。所以建议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以及让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得以推广使用[18]。

(4) 水、电等清洁能源的解耦指数一直以来相对很小,即在最近20年的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其清洁能源的消费的增量很小,而煤炭、石油等能源的消费增量相对大,因此要求进一步提高清洁能源的生产、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James B.Ang.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lutant emission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Malaysia [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08, 30(2): 271?278.

Ching-Chih Chang, Claudia Fabiola Soruco Carballo. Causality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India: a note on conflicting results [J]. Energy Policy, 2011, 39(7): 4215? 4221.

Anjum Aqee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Pakistan [J]. Asia-Pacific Development Journal, 2001, 8(2): 101?113.

Wankeun Oh, Kihoon Le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Korea: Testing the causality relation [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04, 26(8?9): 973?981.

George Hondroyiannis, Sarantis Lolos, Evangelia Papapetrou.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ssessing the evidence from Greece [J]. Energy Economics, 2002, 24(4): 319?336.

Chien-Chiang Lee, Chun-Ping Cha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Asian economies: A mor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using panel data [J]. Resources and Energy Economics, 2008, 30(1): 50?65.

Nicholas Apergis, James E. Payn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the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J]. Energy Economics, 2009, 31(5): 641? 647.

申振东, 杨保建. 能源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2): 24?26.

杨子晖. “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关系的非线性研究: 基于发展中国家的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J]. 世界经济, 2010(10): 138?160.

宣宜. 云南省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 云南社会科学, 2011(2): 82?95.

李艳, 曾珍香, 武优西, 等. 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3(5): 54?58.

袁鹏, 程施. 中国工业环境效率的库兹涅茨曲线检验[J]. 中国工业经济, 2011(2): 79?87.

陈正. 基于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的中国能源消费预测[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1(5): 65?70.

Abdul Jalil, Mete Feridun.The impact of growth, energy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on the environment in China: A cointegration analysis [J]. Energy Economics, 2011, 33: 284? 291.

Usama Al-mulali, Che Normee Binti Che Sab. The impact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2 emission on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the Sub Saharan African countries [J]. Energy, 2012, 39: 180?186.

能源与经济发展篇(11)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9045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作为主要推力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模也变得越来越大。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虽然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能源消耗的总量也在急剧的增加,因此,经济发展的同时,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突出。在国家经济中,为了充分的发挥城市的重要作用,就需要将当前城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之间的矛盾予以妥善的解决。

1建立脱钩模型

1.1脱钩模型的研究

200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出版了《衡量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脱钩的指标》,其中就完成了脱钩模型的建立,并且脱钩指标包含驱动力、压力、状态等。在2005年,Tapio完善了脱钩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至此,脱钩模型正式建立。OECD在研究脱钩模型时,基础是农业项目,因此,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脱钩模型的应用比较多,并且此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近年来,各个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关注,由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就应用了脱钩模型,通过定量的分析以及脱钩模型,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

1.2基于我国实际的脱钩模型

国际上脱钩模型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宏观上角度来进行分析,然而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别。从类型上看,我国的城市类型多种多样,并且每种城市类型都具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因此,在发展低碳经济时,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来进行设计。在建立适合我国城市的脱钩模型时,就需要综合考虑时期、地域、类型等因素,同时,脱钩模型的建立还要以Tapio的脱钩模型为基础,从而有效地分析出城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脱钩可分为脱钩和负脱钩两种,二者均包含三个子类别。对于脱钩,如果城市经济和能源消耗均处于上升之中,而且脱钩弹性在0~08,这时呈现出来的弱脱钩;当城市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下降时,这就是强脱钩;当城市经济和能源消耗均处于下降的趋势当中时,且脱钩弹性大于1.2,这时就是衰脱钩的关系。对于负脱钩,当城市经济和能源消耗均处于下降的趋势当中时,且脱钩弹性在0~08,这时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弱负脱钩;当城市经济降低,能源消耗增多时,二者之间就是强负脱钩;当城市经济和能源消耗均处于上升之中时,且脱钩弹性大于1.2,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扩张负脱钩。

2城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脱钩分析

2.1数据选取

本文在利用脱钩模型进行脱钩分析时,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不同年份的数据来源于不同年份的统计年鉴。脱钩研究的对象为2006年经济发展总值前100名的城市,分析的时间段为1990―2006年,将时间四个阶段,分别为第一阶段(1990―1994年)、第二阶段(1994―1998年)、第三阶段(1998―2002年)、第四阶段(2002―2006年),通过Tapio脱钩模型,分析出各个阶段的脱钩弹性特征。

2.2整体特征分析

通过Tapio脱钩模型得出脱钩计算结构,通过结果分析可知,这100个城市在第二阶段中,经济发展总值的增长率急剧下降,在第三阶段中继续下降,不过下降的趋势比较微弱,第四阶段时开始逐渐的上升,而能源的消耗则是在第二阶段中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是从第三阶段开始,就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中。从总体的研究时间段上来看,经济发展的增长率要高于能源消耗的增长率,在第一阶段中,二者之间的差距最大,在第三阶段中差距最小,由此得出,总体上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弱脱钩。

2.3时空耦合分析

首先,时间分析。在第一阶段,城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之间弱脱钩的关系占据了总数的80%左右,扩张负脱钩和强脱钩城市所占据的比重非常少,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二者之间所具有的脱钩性是最好的。在第二阶段,弱脱钩的城市总数少了7个,而扩张负脱钩的城市增加了4个,不过强脱钩城市的数目并未发生变化,因此,在这一时期,城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之间的脱钩性还比较好,但已经出现了恶化。在第三阶段,二者之间的脱钩性恶化的非常严重,尽管弱脱钩城市的数量占据的比重依然最大,但是与前两个阶段相比,减少了许多,扩张负脱钩的城市数量大量的增加;在第四阶段,恶化情况有所缓解,弱脱钩城市的数量有所增加。

其次,空间分析。在东部城市,总体城市经济增长率与能源消耗增加率之间的差距与全国基本一直,且能源消耗的增长率落后于经济增长率,在第二阶段,东部城市的脱钩系数有所降低,随后,脱钩弹性值逐渐的增加,从数值上看,东部城市的最大和最小脱钩弹性值与全国水平一致。在中部城市,从总体上来看,脱钩弹性之一致处于上升的趋势当中,从第四阶段开始,这种增长趋势变得比较微弱,不过与其他的城市相比,中部城市一直处于弱脱钩当中。在西部城市,第三阶段的能源消耗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差距非常的微弱,从而导致西部城市的脱钩弹性值急剧的增加,随后,在第四阶段中,脱钩弹性值开始逐渐的降低。在东北地区城市,与其他的三个城市区域相比,东北地区城市的差异比较大,产生差异的主体原因就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变化,从总体上看,脱钩弹性值先是增加,随后减少,接着在增加,呈现出波浪型。

最后,时空耦合分析。在第一阶段,东部城市所呈现出来的均为扩张负脱钩的关系,扩张连接的城市也比较多;强脱钩城市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城市中;东部城市的脱钩性比较差,中西部城市差一些,尤其是中部城市比较好。在第二阶段,城市发展的中心发生了转移,由东南沿海地带逐渐的转移到北部城市;中部城市和东北地区城市的脱钩性呈现出恶化的趋势。在第三阶段,总体上来看,扩张负脱钩的城市依然在增加,各个区域中的城市数量都有所提升,以东部地区最为严重。在第四阶段,扩张负脱钩的城市数量均逐渐的降低,城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之间的脱钩性开始向着良好的趋势发展。

3结论

通过脱钩分析可知,当前城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之间的脱钩趋势总体处于良好的发展趋势中,但是从具体城市地区上来看,有些地区的脱钩性还处于比较严峻的态势当中,因此,我国必须要加大力度,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脱钩,最终通过低碳技术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参考文献:

[1]陈浩,曾娟武汉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脱钩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6):90-95

[2]王崇梅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1(3):35-37

[3]胡本田,方超皖江城市带区域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实证研究――基于Tapio脱钩模型和LMDI方法[J].铜陵学院学报,2014,10(2):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