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能源产业规划大全11篇

时间:2023-12-18 11:21:5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能源产业规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能源产业规划

篇(1)

“以、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云南等省区为重点,建成太阳能电站500万千瓦以上。”

“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重点在东部沿海和中部部分地区发展核电。加快沿海省份核电发展,稳步推进中部省份核电建设,开工建设核电4000万千瓦。”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描绘的未来5年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蓝图。

经济转型需要

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2.5亿吨标准煤,比2009年增长5.9%。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7%。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强。

“发展新能源产业,不仅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相关专家表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长期过度依赖不可再生能源,能源消费结构明显不合理。

2009年,我国的全部化石能源消费约占一次能源总消费量的90%。以煤炭、石油为主要燃料,导致对环境的污染,加上化石能源储量有限,继续依赖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大力发展新能源,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步骤。”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执行会长张征宇表示。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建成10个规模较大的新能源基地,有近百座城市提出要把太阳能、风能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新能源产业将重点发展新一代核能、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光热发电、风电技术装备、智能电网、生物质能。

“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使支撑经济增长的能源需求越来越具有刚性。”张征宇表示,一方面能源需求增长加剧,另一方面传统化石能源总量有限。国民经济发展的能源需求不可避免地要寻求新的供给渠道,新能源正好适应了这一历史需求。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我国新能源产业实现跳跃式发展,到2010年年底,新能源年利用总量达3亿吨标准煤,占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9.6%,为降低排放做出了巨大贡献。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到“十二五”末,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10%,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要提高到11.4%。新能源产业迎来巨大政策效应和经济效应,因此新能源领域的产业革命代表着未来经济转型的方向。

规划美好未来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6个陆上和2个沿海及海上大型风电基地,新建装机7000万千瓦以上。专家认为,与近几年的实际发展速度相比,这个目标并不高。

统计数据显示,2000―2005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平均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特别是2005年,我国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方向,极大地推动了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2005年我国开始了百万千瓦级风电规划,2008年启动了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工作。2008年,全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630万千瓦,排名全球第二,占全球新增装机容量的22%;2009年,全国新增风电装机1202万千瓦,排名全球第一,占全球新增装机容量的33%。至2009年,全国风电装机容量由126万千瓦增长到近2412万千瓦,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发展,远高于世界风电平均发展速度。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和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2011年1月联合的《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10》显示,2005―2010年,国内风电装机经历了5年的翻倍增长。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4183万千瓦,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风电大国。

在发展太阳能方面,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以、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云南等省区为重点,建成500万千瓦以上太阳能电站。

“对于我国太阳能资源来说,这个目标并不高。”专家表示,我国太阳能资源被分成4类地区: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太阳能资源很丰富的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太阳能资源一般的地区。最丰富的地区,比如、新疆南部、内蒙古等地区;第二类的比如华北地区,甚至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稍微差一些的,比如云南、四川、贵州。总的来讲,太阳能资源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比较充裕,都可以安装太阳能电池,只不过发电小时数有些区别。在我国,太阳能资源比水电和风电更加均匀,几乎所有地方都可以安装太阳能电池。

针对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核电发展目标,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长张华祝表示,“十二五”期间,就运行核电规模来说,我国将进入世界核电大国行列。今后5年,将会有30台左右核电机组建成投产,我国核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核电年发电量将达到3200亿千瓦时,核电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2%。

近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因强烈地震导致的核泄漏事故引发人们对核电安全的担忧。我国目前核电发展已驶入快车道,核电安全问题至关重要。此前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核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核电发展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业内专家表示,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实际上已指明了我国核电发展的方向。

据了解,2010年我国建成两台新的核电机组,投入商业运营的核电机组增至13台,总装机容量达到1080万千瓦,占世界核电总装机容量3.75亿千瓦的2.88%;2010年我国新开工建设10台核电机组,在建核电机组达到28台,总装机容量为3097万千瓦,占全球在建核电总规模的40%以上。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风能、太阳能、核能几大新能源领域发展迅猛,多项指标已经跨入世界前列,但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问题。比如,由于政策效应引发的风能与太阳能产业重复建设和分散经营,进而导致的相对产能过剩现象在全国已相当普遍,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直接影响了新能源产业的规模化进程与整体研发水平。

“与常规能源成熟的技术和庞大的市场规模相比,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成本普遍偏高。”专家表示,如果燃煤发电成本为1,则小水电的发电成本为1.2,生物质(沼气)发电为1.5,风力发电为2.3,光伏发电为4。高昂的成本是阻碍新能源市场化和商用化的直接原因。

篇(2)

今年以来,辽源市以重点乡镇、重点企业为依托,规划出四个功能区,即设备制造区、产品深加工区、技术培训区、创新研发区,大力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设备制造区――立足现有企业。近年来,辽源市已经逐步成长一批秸秆设备制造企业,比较典型的有:生物质炉具生产企业有辽源市巨星锅炉有限公司、辽源市光大生物质炉具制造有限公司;秸秆打包机生产企业有吉林省启源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秸秆膨化机械生产企业有辽源市牧兴机械有限公司。辽源市将继续贯彻落实《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意见》,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力度,支持企业做大做强,着力打造秸秆装备产业。引进外埠企业。发挥辽源市招商引资、服务发展的软环境等优势,积极引进技术成熟、工艺先进的收割机、粉碎机、烘干机、压块机等生产企业,落户辽源市生物质产业园区,形成洼地效应,打造立足辽源、辐射东北的秸秆加工设备产业集群,既减少企业长途运输费用,又避免了重复建厂带来的资金浪费。根据本市及周边地区秸秆加工设备需求,实行订单生产。借助外部力量,助推产业发展。

产品深加工区――现场示范。根据秸秆的不同用途,建立秸秆综合利用科技示范基地。实施秸秆用作肥料、饲料、食用菌基料、燃料和工业原料等不同用途的产业示范项目,通过现场示范、观摩、交流、学习,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和创业能力,成为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基地。打造平台。把园区打造成“硬件+服务(软件)”的平台,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厂房、机械、水、电、汽、物流、仓储等硬件设施,同时提供金融、人力资源、信息网络、营销策划等软件服务,通过园区环境建设和政策优势,吸引企业、民间资本等经营主体进驻,对从事秸秆粉碎、烘干、热解气化、压块成型等企业起到支撑作用,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技术培训区――加大秸秆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充分发挥辽源市职业技术教育基地的优势,根据本市生物质能源利用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培养生物质加工的实用型人才。

创新研发区――以龙山工业园为依托,借助相关企业技术力量,建立生物质产业省级重点实验室,打造科技支撑的有效载体。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积极引进、集成、运用、示范推广先进技术,使之成为新技术的展示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

篇(3)

一、概述

1.员工培训的目的。培训是人力资本积累的基本途径,培训的目的,总体上讲是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采用各种培训方式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提高员工对职责变化的适应性,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如果培训不着眼于每个员工的工作,不给企业带来效率和效果,培训就会成为额外的负担;如果培训不给员工带来实际的好处,不能与薪酬、提升等人力资源职能相联系,培训也就徒有虚名。

2.员工培训的功效。良好的培训可以提高企业全体人员的素质和企业的素质,其功效在于:使员工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理念、知识和技能,适应新的工作领域和工作岗位,跟上企业前进的步伐;使员工做好现在的工作,革除不良的习惯和不正确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品质,降低工作成本,增加工作效益;使员工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开发新技术,开拓新领域,通过培训为企业的将来发展奠定人员素质基础;使员工更加认同企业文化,增强团队竞争力。

3.员工培训的需求。首先研究企业战略和目标,确定培训方向,企业的培训计划应和企业的战略、目标相吻合;其次研究工作职位的要求和任职者的能力水平,从两者之间的差异发现培训要解决的问题;再次研究培训对象。谁需要接受培训,谁需要接受什么样的培训,由此得到培训对象的类别和数量;研究培训的重点。这里要区分员工是属于“不会做”,还是属于“不愿做”。“不会做”属于技术和方法问题,“不愿做”属于心理问题,对两类问题各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方式来解决。如果两类问题都有,则进行全面培训。

二、员工培训的层次和侧重点

1.技术人员的培训。技术人员是指在企业中从事技术研究、开发、设计活动,通过专门的技术知识、方法、程序和设备解决相关领域技术问题的专业人员,其主要职责在于用技术知识解决技术问题。技术人员培训的侧重点在于提高其对技术发展趋势的敏感度,更新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更新其使用先进技术手段的能力,并为在更大范围内从事技术活动和晋升到高一层次的技术职位提供知识和能力基础。

2.一般员工的培训。一般员工是指从事具体作业活动、无下属指挥的操作性工作人员,这些人员直接使用设备、工具,直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其主要职责在于提高效率、保证质量、降低成本,按时完成作业活动。一般员工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体力工人,以体力劳动和技术为主要工作方式;另一类是智力型员工,是知识含量较高的业务工作者或现代技术装备的操作者,如会计员、绘图工、计算机操纵工等。智力型员工经过培训和发展,将会兼具操作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双重身份。对一般员工培训的侧重点在于提高其理解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例如不断提高其对业务流程、方法、图纸、规则的理解能力和对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使用能力等,并为其在更大范围内从事业务活动和晋升到高一级的技术等级提供知识和能力基础。在对一般员工培训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按照国家规定的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基本要求、任职资格来培训技术工人和智力型员工,使这些人成为操作技术上的资深骨干,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

三、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主要是指在同类工作环境和同类工作岗位上的员工进行的培训,主要目的是提高本职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在职培训的功效:一是提高、充实和完善员工的工作技能,为员工的工作轮换、横向调整和以后的晋升创造条件;二是减少工作中失误、事故和灾害的发生,降低由失误造成的损失,保障员工安全;三是减少各种消耗和浪费,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四是提高工作热情和合作精神,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气氛。在职培训的内容可以根据各领域、各岗位的具体要求进行,可按专业领域、岗位职责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在职培训的途径主要通过经常性的培训和专门化的目标性培训。具体方式可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选择。

四、培训方式及其选择

1.课堂讲授。通过视听技术,运用视觉和听觉的感知方式,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传播知识和技术,在讲授中途和课后允许学员提问和交流。在企业内部的培训中心和外部的大专院校经常采用这种传统的方式进行培训,这种方式有利于概念性知识的学习和灌输。由于更多是单向信息传递,学员的反馈效果较差,难以适应成熟者的经验理解式的学习。

2.网络培训。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将培训内容以字、音、像的方式传递给受训者,这种方式可节省学员集中培圳而发生的各种费用,信息传播面广,使用方便,有利于知识性传输和分散学习。但需要计算机和网络系统,投资较大,需要对培训『效果有严格的监控和监测。

3.自学。按规定的目标和计划,有一定学习能力和自觉性的学员自己读书学习,进行自我培训,这种方式适宜于知识性学习,有利于学员自主安排学习,比较灵活实用,但缺乏交流和互动的效果,缺乏群体监督,因而需要强大的坚持力。

4.群体讨论。围绕中心目标,通过学员的积极参与,以全通道的信息交流方式,研讨所关心的问题。这种方式有利于培训学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对培训者的素质要求较高。经营案例分析就采用这种方式,效果很好。

5.角色扮演。学员在所设计的特定环境中扮演某种角色,在处理各种关系中得到亲身体验,并由其他学员对其扮演效果进行点评。这种方式信息传递多向化,反馈效果好,实践性强,有利于培训J学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其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训者的设计和指导水平。

6.工作轮换。有意识使受训者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取得不同的经验,培训其协作精神和全局观念及全面的工作能力,这种方式有利于培训综合性的管理人员,但需要有良好的职前培训,否则会降低新岗位的工作效率和干扰新领域的正常工作。

上述培训方式各有利弊,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培训目标、受训者的职务特征、岗位可离度等因素进行选择使用。

五、建立合理的培训机制

1.培训是企业的战略性任务,需要整体协调。培训是企业的责任,接受培训是员工的权利,责任和权利统一的结果使企业更有效地生存和发展。员工培训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的协调和配合,才能使员工培训有效地运转起来。

2.管理培训宜从上层到下层,以建立共识为主。管理培训I若从下层开始,下层观念革新,能力提高,容易造成兵强吏弱,整体管理效率难以明显提高。管理培训若从上层到下层,层层落实,上层理解了管理内涵,可为下层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更大 的空间,并指导下层更好地进行培训活动,从而很快地见诸于行动。员工培训除了革新知识、提高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注重灌输企业理念、工作伦理和群体规范,以便建立共识,形成健康、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

3.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员工培训。实施员工培训项目,需要投资,应该有投资效益。培训应该结合企业发展的需要,选择与工作相关,能提高效率、扩大效果、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项目,系统地进行培训,不能漫无边际、互不联系、零打碎敲地进行培训。员工培训应该进行认真的成本效益分析,获得扎扎实实的效果。

4.建立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的培训机制。企业规划美好的发展远景,让员工对未来充满希望,甘愿留在企业与企业一起成长。员工培训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员工的生涯管理和企业的连续不断的培训计划联系起来,使员工意识到培训与自己的成长息息相关,从而提高培训效果。在这个良性循环的培训机制中,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5.提高培训的个人主动性。把员工考核作为员工培训工作的核心内容,对职教工作实行全面考核,既考核施教单位和人员,又考核参加学习的员工,还考核学员所在部门甚至班组。培训任务中与经济责任制挂钩,与生产任务一起纳入考核指标,层层落实,严格考核,每年年底在编制第二年的员工培训计划时,根据各单位基数,将总任务的20%的指标同个产任务一起下达给各部门、班组,纳入经济责任制考核指标。半年检查,年终考核。凡属拒绝培训或培训I不合格者,学徒工要延期转正定级直至合格。培训I不合格的员工,不评先进,不提干。把员工教育同经济责任制挂钩,形成推进企业员工教育的动力。在企业内部实行资格证书制度,把培训和任职上岗结合起来,可以解决企业员工教育长期存在的工学矛盾的问题、学用脱节的问题以及职工被动参加培训、主动性不高等问题。

6.培训考评及反馈,提高培训实效。为检验培训效果,督促培训对象认真学习,所有的培训必须进行考评,培训计划应该对考评方式(笔试、面试、操作)加以明确,以便在时间、人员、费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考评的成绩有培训学时计算和培训过后一段时间中的工作能力提升两种,后者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培训评估的起点应是培训和组织战略目标之间的联系,惟其如此,才能给管理者、受训者、培训者以持续的动力和压力,从而发挥更大的用,否则,则易使人认为培训受重视不够或仅在搞形式主义。

7.以培训促进企业发展。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经过培训的员工往往能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纠正错误或不良的工作方法,其直接效果必然是促进工作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此同时,各种损耗可以得到有效的降低。此外,还能减少事故的发生。通过培训,会增进员工对组织各项规章制度的了解,随着员工对组织认同度的增加,他们会主动表现出该组织的成员行为,急组织所急,想组织所想。员工只有真正对组织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意识后,其能力和潜能才能得到真正充分的发挥,进而表现为工作绩效的提高。通过培训可以使具有不同价值观、信念,不同工作作风及习惯的人,和谐地统一在组织之内,可促进组织变革与发展,使组织更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 尧.学习贯彻全国职教会精神,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1)

篇(4)

近年来毕节市委、市政府围绕新能源汽车从基础资源、核心部件到整车装配的相关领域,引进了一批较高水平的创新团队,搭建了一批创新平台,集聚了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的骨干企业,在毕节试验区形成了以“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车”三种整车技术为“三纵”和“多能源动力总成系统、驱动电机、动力电池”三种关键技术为“三横”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基地内聚集了新能源汽车骨干企业31家,其中添钰动力、力帆汽车、澳能空气动力、云内动力、兴国新能源、西凯新能源、汇丰车桥等企业都是由拥有大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实力雄厚、在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发展多年的集团公司投资建设;同时,基地内还有汽车零部件配套生产企业40多家,主要产品有传动轴、方向机、前后桥、车灯、货箱、液压油箱、驾驶室、底盘构件、内饰等。预计到2015年,毕节市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企业将累计建成投产80个,汽车零部件本土化率达80%,可实现年产新能源汽车30万辆的能力,工业生产总值达150亿元以上。

11月26日,毕节市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这将对毕节试验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毕节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从省级基地到国家级基地的成长过程中,得到科技部、贵州省科技厅、贵州省经信委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下步工作中,毕节将紧紧抓住“十二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遇,围绕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和“抓机遇、提速度、上台阶”的总要求,突出“科技带动、技术升级”的理念,以企业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产品关键技术突破为重点,逐步建立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着力推进知识、技术、人才、资金、政策等要素的聚集,充分发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将基地打造成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并努力培育以新能源汽车为主导产业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来源:贵州省科技厅)

篇(5)

一、产业调整振兴是稳定当前经济形势的基础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根据国务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陆续制订了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以及物流业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这些规划对于稳定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强发展后劲意义重大。

首先,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出台有利于稳定当前经济发展形势。钢铁、汽车、机械装备、石化、造船、有色金属等行业是上一轮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而在其产业结构调整没有完成之前,新的经济增长驱动又没有出现的背景下,原有的经济驱动力不能被弱化。通过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对上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驱动作用进行强化,将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平稳过渡。同时十大产业调整规划的出台还有利于拉动内需和提振信心。为减缓国外需求萎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几乎都包含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内容。如上万公里的高速客运铁路建设,核电、常规电力、钢铁和炼油行业的建设项目将为装备制造业带来可观的商机。而为扩大居民消费,我国出台一系列税费减免、补贴等措施。仅补贴农民购买家用电器和农用汽车等产品就可望拉动上万亿元产品的消费。在提振信心方面,以纺织业为例,前几年的政策似乎给人以纺织业不受重视的印象,这甚至影响了金融部门对该行业的评判,加大了企业的资金压力。 但随着纺织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或许会让行业“扬眉吐气”,信心倍增,也有助于提高外界对该行业的认识。

其次,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当前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既有由于金融危机引起的国际环境不断恶化的因素,同时也有由于我国工业发展方式粗放等深层次矛盾引发的原因。不少产业大多数产品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低端,大而不强是其共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产能过剩矛盾突出、规模化和集中程度低、创新能力薄弱、企业管理需要加强。即使没有国际金融危机,这种粗放型发展方式也是难以为继的。为此,计划实施的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大都把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如汽车、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产业振兴规划着重提出了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加快行业重组。汽车业振兴规划细则明确提出,产销规模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由目前的14家企业减少到10家以内。同时,为鼓励自主创新,帮助企业解决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集中度低、产业竞争力不强、过分依赖外需、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国家决定:除在今明两年中央和地方财政集中1,000亿元投入发放专项研发资金外,在融资方面也将给予倾斜。

最后,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有助于提高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素质。上述十个行业中,有的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的是重要的战略性产业,有的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举足轻重。其中九个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80%,占GDP的比重达到1/3,规模以上企业上缴税金约占我国税收收入的40%,直接从业人员约占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30%。与此同时,在这些产业里,比如像汽车、装备工业、石化产业、电子,大多都是体现着技术进步方向、技术含量比较高,需要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链也很长的产业。这些行业的健康发展实际上起到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素质的作用。过去我国的这些产业常处在世界分工底端的水平和地位上,通过这次的调整振兴规划,目的就是使这些行业能够跳出加工厂的地位,拥有自主的发展能力,而且在国际市场有很高的竞争能力。通过提高产业发展素质进而提高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素质。

二、新兴产业培育是推动未来经济增长的保证

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对于稳定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强发展后劲意义重大。但是,要真正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得我国经济在下一轮世界经济发展周期中仍将保持快速发展趋势,我们还应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工作。

新兴产业是承担新的社会生产分工职能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代表着市场对经济系统整体产出的新要求和产业结构转换的新方向,同时也代表着新的科学技术产业化新水平的,正处于产业自身生命周期的形成阶段的产业。新兴产业是推动产业结构演进的新生力量。

在新兴产业兴起并成长为主导产业过程中,有的国家抓住产业更替的机遇后来居上,而有的国家却因丧失机遇而衰落。在16、17世纪,荷兰在造船、金融及贸易等领域远比英国具有优势,但是由于满足已有地位,由于金融扩张造成实体产业的空壳化,荷兰对当时属于新技术的棉纺机技术毫无兴趣。当时处于落后地位的英国却全力投入这一新技术领域,并凭借在这一新技术所导致的新兴产业棉纺业中的突破而登上了全球霸主的地位,第一次被称为“世界工厂”。再如美国在克林顿执政期间就先后出台了“先进技术计划”、“制造技术推广计划”、“平板显示器计划”、“信息高速公路”等一系列扶持新兴产业发展产业政策,最终促成了美国经济又一个繁荣的历史时期――新经济时代的出现。

可以说,纵观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及时选择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新旧产业之间的更新换代是所有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必然选择。只有适时地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不断维持较高的产业高度,才能使经济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能否在新兴产业更替过程中抓住机遇,并由新兴产业迅速成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关键。

从增长潜力、带动性、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分析,结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当前我国新兴产业培育工作应围绕新能源产业进行开展。

随着全球石化能源的日近枯竭及近年来国际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气候问题日益严重,世界各国都把未来能源战略瞄准了新能源。新能源是指相对于煤炭、石油等传统常规能源而言,通过新技术和新材料开发利用的能源,具体指太阳能、风能、生

物质能、氢能、海洋能、地热能等。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具有环保、安全、清洁等优点。当前,发展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世界能源产业发展一个重要趋势,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将新能源由补充能源上升为替代能源,并出台了鼓励新能源及其产业发展的法律、政策和具体措施。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08年天津达沃斯论坛上的《全球增长面临风险》报告,2007年全球清洁能源产业的投资总额达到1,400亿美元,而2002年这一数字仅为330亿美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也显示:2007年,世界各国对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总额比2006年增加60%,超过1,480亿美元,预计2012年将达到4,500亿美元,2020年将超过6,000亿美元。新当选美国总统奥巴马计划,在10年内停止依赖中东的石油供应,投资1,500亿美元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协助美国车厂制造节能汽车。

对清洁能源投资的不断增加,充分显示出各国对能源安全的关注,也显示出各国发展可持续经济和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和节能减排的具体举措。而美国次贷危机风暴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导致全球投资机构重新定位资金流方向,各国把以往用于投资金融的资金抽出来投资实体高科技产业,而素有朝阳产业之称的新能源产业无疑成为其首选的对象,预计在未来陆续将有数千亿美元的资金投资到该领域。这些举措无疑都为国内外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让人们有理由相信这个产业必将在看得见的未来能够获得前所未有的大跨越。

对于我国来说,发展新能源产业还具有另外的意义。那就是,发展新能源还是充分利用我国资源优势,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我国拥有发展新能源的丰富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比较优势十分明显。而且新能源产业作为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大产业,涉及材料、电子、机械、电力等多个行业,产业链长,技术水平高,带动力强,吸纳就业潜力大。因此,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在当前发展形势下,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有利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国民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新兴产业培育的对策与措施

要把新能源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现阶段,必须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篇(6)

一、产业调整振兴是稳定当前经济形势的基础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根据国务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陆续制订了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以及物流业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这些规划对于稳定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强发展后劲意义重大。

首先,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出台有利于稳定当前经济发展形势。钢铁、汽车、机械装备、石化、造船、有色金属等行业是上一轮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而在其产业结构调整没有完成之前,新的经济增长驱动又没有出现的背景下,原有的经济驱动力不能被弱化。通过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对上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驱动作用进行强化,将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平稳过渡。同时十大产业调整规划的出台还有利于拉动内需和提振信心。为减缓国外需求萎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几乎都包含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内容。如上万公里的高速客运铁路建设,核电、常规电力、钢铁和炼油行业的建设项目将为装备制造业带来可观的商机。而为扩大居民消费,我国出台一系列税费减免、补贴等措施。仅补贴农民购买家用电器和农用汽车等产品就可望拉动上万亿元产品的消费。在提振信心方面,以纺织业为例,前几年的政策似乎给人以纺织业不受重视的印象,这甚至影响了金融部门对该行业的评判,加大了企业的资金压力。但随着纺织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或许会让行业“扬眉吐气”,信心倍增,也有助于提高外界对该行业的认识。

其次,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当前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既有由于金融危机引起的国际环境不断恶化的因素,同时也有由于我国工业发展方式粗放等深层次矛盾引发的原因。不少产业大多数产品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低端,大而不强是其共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产能过剩矛盾突出、规模化和集中程度低、创新能力薄弱、企业管理需要加强。即使没有国际金融危机,这种粗放型发展方式也是难以为继的。为此,计划实施的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大都把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如汽车、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产业振兴规划着重提出了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加快行业重组。汽车业振兴规划细则明确提出,产销规模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由目前的14家企业减少到10家以内。同时,为鼓励自主创新,帮助企业解决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集中度低、产业竞争力不强、过分依赖外需、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国家决定:除在今明两年中央和地方财政集中1,000亿元投入发放专项研发资金外,在融资方面也将给予倾斜。

最后,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有助于提高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素质。上述十个行业中,有的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的是重要的战略性产业,有的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举足轻重。其中九个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80%,占GDP的比重达到1/3,规模以上企业上缴税金约占我国税收收入的40%,直接从业人员约占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30%。与此同时,在这些产业里,比如像汽车、装备工业、石化产业、电子,大多都是体现着技术进步方向、技术含量比较高,需要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链也很长的产业。这些行业的健康发展实际上起到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素质的作用。过去我国的这些产业常处在世界分工底端的水平和地位上,通过这次的调整振兴规划,目的就是使这些行业能够跳出加工厂的地位,拥有自主的发展能力,而且在国际市场有很高的竞争能力。通过提高产业发展素质进而提高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素质。

二、新兴产业培育是推动未来经济增长的保证

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对于稳定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强发展后劲意义重大。但是,要真正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得我国经济在下一轮世界经济发展周期中仍将保持快速发展趋势,我们还应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工作。

新兴产业是承担新的社会生产分工职能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代表着市场对经济系统整体产出的新要求和产业结构转换的新方向,同时也代表着新的科学技术产业化新水平的,正处于产业自身生命周期的形成阶段的产业。新兴产业是推动产业结构演进的新生力量。

在新兴产业兴起并成长为主导产业过程中,有的国家抓住产业更替的机遇后来居上,而有的国家却因丧失机遇而衰落。在16、17世纪,荷兰在造船、金融及贸易等领域远比英国具有优势,但是由于满足已有地位,由于金融扩张造成实体产业的空壳化,荷兰对当时属于新技术的棉纺机技术毫无兴趣。当时处于落后地位的英国却全力投入这一新技术领域,并凭借在这一新技术所导致的新兴产业棉纺业中的突破而登上了全球霸主的地位,第一次被称为“世界工厂”。再如美国在克林顿执政期间就先后出台了“先进技术计划”、“制造技术推广计划”、“平板显示器计划”、“信息高速公路”等一系列扶持新兴产业发展产业政策,最终促成了美国经济又一个繁荣的历史时期——新经济时代的出现。

可以说,纵观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及时选择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新旧产业之间的更新换代是所有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必然选择。只有适时地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不断维持较高的产业高度,才能使经济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能否在新兴产业更替过程中抓住机遇,并由新兴产业迅速成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关键。

从增长潜力、带动性、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分析,结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当前我国新兴产业培育工作应围绕新能源产业进行开展。

随着全球石化能源的日近枯竭及近年来国际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气候问题日益严重,世界各国都把未来能源战略瞄准了新能源。新能源是指相对于煤炭、石油等传统常规能源而言,通过新技术和新材料开发利用的能源,具体指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氢能、海洋能、地热能等。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具有环保、安全、清洁等优点。当前,发展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世界能源产业发展一个重要趋势,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将新能源由补充能源上升为替代能源,并出台了鼓励新能源及其产业发展的法律、政策和具体措施。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08年天津达沃斯论坛上的《全球增长面临风险》报告,2007年全球清洁能源产业的投资总额达到1,400亿美元,而2002年这一数字仅为330亿美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也显示:2007年,世界各国对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总额比2006年增加60%,超过1,480亿美元,预计2012年将达到4,500亿美元,2020年将超过6,000亿美元。新当选美国总统奥巴马计划,在10年内停止依赖中东的石油供应,投资1,500亿美元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协助美国车厂制造节能汽车。

对清洁能源投资的不断增加,充分显示出各国对能源安全的关注,也显示出各国发展可持续经济和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和节能减排的具体举措。而美国次贷危机风暴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导致全球投资机构重新定位资金流方向,各国把以往用于投资金融的资金抽出来投资实体高科技产业,而素有朝阳产业之称的新能源产业无疑成为其首选的对象,预计在未来陆续将有数千亿美元的资金投资到该领域。这些举措无疑都为国内外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让人们有理由相信这个产业必将在看得见的未来能够获得前所未有的大跨越。

对于我国来说,发展新能源产业还具有另外的意义。那就是,发展新能源还是充分利用我国资源优势,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我国拥有发展新能源的丰富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比较优势十分明显。而且新能源产业作为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大产业,涉及材料、电子、机械、电力等多个行业,产业链长,技术水平高,带动力强,吸纳就业潜力大。因此,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在当前发展形势下,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有利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国民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新兴产业培育的对策与措施

要把新能源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现阶段,必须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篇(7)

对新能源企业来说,要抓住这次新兴能源发展的机遇,把握好行业发展趋势和国家政策走势是关键。

从新兴能源产业发展层面看,未来10年,我国新能源产业将迎来发展黄金期。在风电领域,1.2亿kW的新增装机容量除了将拉动风电场建设、风电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外,还将拉动风电技术咨询服务、风电运维服务等产业发展;对太阳能产业而言,国内光伏市场的启动将拉动以太阳能电池制造为核心的整个光伏产业链的升级,包括原料多晶硅、新型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配套系统的快速提升;在生物质能领域,生物质发电项目有望实现大规模建设,同时将带动生物质发电装备产业的发展。此外,智能电网产业和洁净煤的开发利用也将进入大规模建设期。

新兴能源产业的发展还将加快新兴能源技术的转化速度,市场的发展将培育大批新的参与者。这5万亿元投资将有可能带动更多投资。如此来看,不管是新兴能源装备企业,还是新兴能源发电项目投资运营企业,亦或是将进入新兴能源领域的投资者,未来10年,都可能成为这5万亿元投资的受益者。

篇(8)

前言

储能材料的应用是当前以及未来能源发展的重点,在新能源、智能电网、电动汽车三大新型产业中都应用了储能材料。目前,我国的储能技术发展相对落后,但是很多国家都将大规模储能技术定位为支撑新能源发展的战略性技术。在此背景下,国际上先进国家的储能技术发展迅速。同时,伴随着新能源发展迅速,对于储能技术的应用,以及储能产业的壮大具有较为现实的需求。

1 储能材料产业发展趋势

1.1 国际发展趋势

在国际储能产业发展中,将电池作为储能载体。当前,市场上已经有的电池类型较多,如,铅酸电池、锂电子电池、钠硫电池等。然而从商业角度上分析,储能电池尚未实现商业化发展。在欧洲很多国家中,都开始认识到了发展储能产业的重要性,在商业法规法案中将储能技术的研发放在核心位置,并且实现了政府部门的经济政策支持。在关于欧盟所定制的能源技术战略规划中,明确指出:对各种储能技术以及未来储能前景成本、成熟度进行评定。确立新能源存储解决方案,借用评估使用储能技术示范项目。在欧洲很多国家中为了提升储能系统收益,实行财政补贴支持和峰谷电价电机制度。此外,如西班牙等国家采用政策干预,强行应用储能技术,促进国家新能源产业稳定发展[1]。

1.2 国内发展趋势

储能技术以及储能产业在国外的盛行,推动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研发与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研究储能技术起步时间比较晚,与国际上很多先进国家相比,在储能技术与储能材料开发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与储能技术的复杂性有关系,在我国缺乏先进的储能技术应用人才。另一方面,从储能材料的成本投入上分析,储能材料成本较高。从广义上分析,我国储能市场上还未建立起相关产业链。从国家政策层面进行分析,对于储能方面的投入存在着巨大的不足。从短期的发展角度上分析下,储能材料自身尚未有完美的答案。如从电网的调度和储能方面进行分析,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产能和储能问题[2]。

近年来,中国对储能产业的关注度逐渐提升。最为典型的就是智能电网规划中的储能技术应用。目前,各地陆续出台了一些鼓励储能材料研发的政策。上海市提出钠硫电池、聚焦锂电池等储能材料的研究。湖南省确立了2017年储能产业发展目标,大力发展全钒液流电池等。这些地区所开展的储能产业为国内储能材料的研发带来了良好的开端[3]。

2 我国储能材料产业所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储能材料产业发展环节中面临着很多问题,如储能产业链衔接上问题以及储能产业发展上缺乏创新。

2.1 储能产业链衔接不上

储能材料的研发,需要才储能产业发展环节中充分的发挥其优势,实现产业上下游的紧密结合。但是在对四川省储能材料发展分析当中发现,该省虽然能原材料上下游具有较强的基础和优势,但在产业的上下游发展中结合不密实,并且在产业集群效应上也存在着阻塞的情况。分析这样情况产生的原因,大部分与政府部门支持有关系。在各地区发展储能产业以及实现储能材料研发环节中,政府部门需要发挥出指导作用,引导和组织能源材料上下游单位以及“产、学、研、用”单位之间的合作[4]。

2.2 储能产业发展缺乏创新

储能材料是新时期新能源产物,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能够产生不同的效用。创新研发是储能产业发展的核心,但是对我国各大省份的储能产业进行研究,发现储能产业发展中缺乏一定的创新。虽然政府部门在储能产业发展环节中能够发挥出相应支持作用,但是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未能发挥出作用。

3 推动我国储能材料产业发展的对策

面对我国储能材料发展现状,提出推动我国储能材料产业发展的对策。第一,明确储能规划,实现储能与新能源同步发展;第二,制定投资回报、政策回报等激励机制;第三,实现储能材料研发的技术创新。

3.1 明确储能规划,实现储能与新能源同步发展

储能材料的研发并非是一种小型的产品生产,是一种能源的利用与规划。实现储能材料优化发展,需要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明确储能规划,实现储能与新能源的同步发展。在具体的措施中,将电网规划与电源发展实现对接,并且促进储能规划与电网、电源发展方面的对接。在规划新能源发电进程中,需要实现电网输电的同步发展。该种电力能源发展过程中,为相应的储能材料提供了发展协作空间,并且将人对于储能材料的应用纳入到整个能源规划当中。基于这样的储能能源利用能效实现发、输、储的统一结合[5]。

3.2 制定投资回报、政策回报等激励机制

实现储能材料的研发,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还需要政府部门的经济支持。而国家发展储能产业所投入的资金并非是石沉大海,而是一种良性的经济形式。未来是新能源以及储能材料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我国储能材料研发具备充足的资金情况下,储能材料研发与应用,以及储能产业的发展空间将会被拓宽。如,政府部门开始总结国际上先进国家以电力企业的储能产业应用经验,实行峰谷电价、储能电价方式。该种储能产业发展形式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同时在满足储能建设的背景下,储能行业的发展环境需要被激励,才能够实现长效的储能产业发展[6]。

3.3 实现储能材料研发的技术创新

促进储能材料研发的创新性发展,才能够带动储能产业的发展。以储能电池的研发为例,储能电池的研发,应用新材料是关键。材料的创新性应用,才能够促进储能产业发展。其次,掌握高性能、低成本、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材料技术,正视我国储能产业发展成本高的问题。此外,以能源的循环利用为主线,拓宽储能材料应用的市场。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储能材料产业发展环节中面临着很多问题,如储能产业链衔接上问题以及储能产业发展上缺乏创新。面对我国储能材料发展现状,提出推游夜储能材料产业发展的对策。第一,明确储能规划,实现储能与新能源同步发展;第二,制定投资回报、政策回报等激励机制;第三,实现储能材料研发的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李素敏.结构-储能型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5.

[2]陈杰.我国新能源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研究[D].中南大学,2013.

[3]周孝信,鲁宗相,刘应梅,等.中国未来电网的发展模式和关键技术[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29:4999-5008.

篇(9)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虽然对全球汽车业的发展造成了影响,但也进一步刺激了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进程。可以看出,从今年以来各国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强。我国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也是不断出台,在国家相关政策的积极推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步伐逐渐加快。

今年初,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原则通过,在提振车市信心的同时,也更加体现出国家对于节能及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支持。规划提出,今后三年中央安排1 0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发展。推动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化。中央财政安排补贴资金,支持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在大中城市示范推广。

为加快落实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标准也紧随其后出台。2月5日,财政部公布了由该部和科技部出台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据了解,财政部、科技部计划未来四年内,采取财政补贴的形式,支持北京、上海、重庆等13个试点城市在公交、出租、公务、环卫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推广使用6J7辆以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据悉,此次补贴的主要对象则是代表未来汽车发展方向的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汽车。除中央财政安排部分补助资金外,《暂行办法》也要求,地方安排一定资金,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购置、配套设施建设及维护保养等相关支出给予适当补助。

“国家对于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对企业有很大的激励和引导作用。特别是在新能源技术的起步阶段,国家的扶持是非常重要的。”赵福全说,吉利早已将企业使命调整为“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并将新能源汽车技术视为未来“利企”的重要基点之一。

3月20日,国内汽车业期盼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全文。《规划》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即电动汽车产销形成规模。改造现有生产能力,形成50万辆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产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左右。主要乘用车生产企业应具有通过认证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最终实现,各企业需要对自身新能源汽车的战略进行梳理与调整,《规划》要求广大汽车企业推动纯电动汽车、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把发展新能源汽车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

一系列支持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提高了汽车企业研发新能源汽车的积极性。一汽集团在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能力的同时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以扩大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上汽集团组建专门开发生产新能源汽车的子公司,并加大投资力度进行新能源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的开发;东风、长安、奇瑞、比亚迪等汽车企业也都在努力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

此次《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还明确将混合动力车、纯电动车等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重点,而且提出了产业化发展目标。这一明确的信号,也被国内外各大汽车企业捕捉到,并做出了快速反应。在2009年的上海国际车展上,上汽、奇瑞、比亚迪、长城、华晨、吉利、海马、众泰等国内汽车企业,都展出了电动汽车的技术储备。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进程刚刚进入爬坡阶段,此次《规划》无疑为中国汽车产业描绘了一幅未来的技术路线图。有业内人士认为,新能源汽车能否得到大发展也取决于广大消费者对该产品的接受度。很重要一点就是要有一个安全、方便、可靠的使用环境,而这离不开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在积极落实国家有关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北京市计划用5亿元启动“绿标”公交车队计划,未来预计购买1000辆新能源汽车。上海明确表示,今后两年将投入60亿元资金用于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开发和制造,计划于2010年实现混合动力汽车的量产规模。有汽车企业希望,各地政府如果能因地制宜地多出台一些实际措施。例如以新能源汽车组建城市公交运营车队和出租车车队等,尤其是政府的采购车辆应尽可能采用新能源汽车,对于加速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成熟和产业化进程作用会更大。

新能源汽车要大规模推广应用,离不开标准体系的支撑,有关部门已经在建立新能源汽车的标准体系。据了解,863计划重大项目课题“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关键部件标准相关关键技术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该课题组2008年共制定《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术语》、《电动车辆的电磁场辐射强度限值和测量方法》等相关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各8项,加之以前制定的多项混合动力汽车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我国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初步建立,这将对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形成有力的支撑。

篇(10)

一、综述

黑龙江省能源资源禀赋比较好,能源品种较为齐全,是能源生产大省,同时又是能源消费较大省份。与此同时,黑龙江省作为中国传统产业大省,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资源的消耗大户。2011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为292028万吨标准煤(电热当量计算法),黑龙江省能源消费总量为16418.79万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的5.7%。黑龙江省新能源以风电为主,黑龙江省截止2012年8月份风电装机330万千瓦,但由于电网接入、风电消纳问题风电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一)黑龙江省传统能源资源概述

煤炭:黑龙江省煤炭资源丰富,保有储量224.5亿吨,约占东北三省的73%,且煤质适于发电,其中褐煤储量约100亿吨。煤炭资源92%分布在东部的鹤岗、鸡西、双鸭山、七台河地区。

石油: 黑龙江省石油资源丰富,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8.8亿吨,还有近38亿吨的剩余储量。

天然气:黑龙江省天然气资源丰富,已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1627.5亿立方米。

水电资源:黑龙江省江河湖泊众多,有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和绥芬河五大水系,现有湖泊、水库6000余个,水面达80多万公顷。全省水资源总量652.1亿立方米,居东北之首,水能理论蕴藏量739.5万千瓦,可开发的水能资源装机容量603.2万千瓦。

为优化能源结构,缓解能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作用,2010年黑龙江省制定出台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计到2015年,全省新能源年开发利用量相当于500万吨标准煤,到2020年,相当于900万吨标准煤,可显著减少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耗,节约能源资源,改善能源结构。但是目前,黑龙江省新能源开发利用不足。2011年,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很小。

(二)研究意义

黑龙江省市能源供应大省,但随着大庆油田、东部煤电基地的开发趋于成熟饱和,需要重新发展新的能源利用方式。本文首先对2009年黑龙江省能源流向进行分析,通过分析黑龙江省近20年能源生产、消费结构情况,探索和发现能源消费、生产及供需平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黑龙江区域能源发展建议和策略,尤其是新能源发展策略,对黑龙江省能源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其次,分析了黑龙江省能源结构及能源利用效率,对于改善中国能源结构与利用水平有着现实意义;最后,根据黑龙江省发展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及实践,分析了黑龙江省新能源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今后黑龙江省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黑龙江能流图

能源平衡表以矩阵形式的表格将各种能源供应、加工转换、传输损失及终端消费的数据集中在一起,反映各种能源在报告期内的流向与平衡关系。但是,虽能源平衡表能提供充分的数据量,却比较抽象,使读者难以对各种形式的能源的供应、转换、消费情况形成直接的印象。因此本文为克服能源平衡表比较抽象的不足,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0》中2009年黑龙江省能源平衡表(实物量)为基准,以调整后的2009年黑龙江能源平衡表为基础,绘制黑龙江省2009年能流图。

为更好的展现黑龙江省的能源流向,从左到右以一次能源的供给、转化到终端消费为主线,绘制黑龙江省2009年能流图,如图1所示。

三、发展黑龙江省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对策

(一)加政策推动和强科学管理

第一,政府加大力度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的科学规范和管理,成立专门机构对全省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工作统一领导,避免工作的盲目性、重复性和分散性。

第二,在2010年制定的黑龙江省新能源产业规划基础上,再适时修订和滚动落实。加快制定推广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行政法规可以运用行政手段,在林区和垦区强制每类行业依据自己的特点利用可再生能源。例如在林区加强生物质电站的原料管理,加快落实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强制新开发的建筑物以及学校、宾馆、医院等单位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等;实行政府采购和定购。在垦区加强用能管理。政府办公大楼及公共施率先采用可再生能源技术。

(二)探索有黑龙江特色的多元化的可再生能源产业结构

由于当前能源约束问题及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的重大意义。黑龙江省必须构根据自己富油、少气,并具有丰富风能资源的特点,创建多元化的可再生能源产业结构,促进全省经济转型并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黑龙江省风能的开发利用方面发展较快,截止2012年底已有330万千瓦并网发电。相关产业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省内已初步形成风电产业链条。但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等还未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利用,黑龙江资源丰富,必须看到这些可再生能源的广阔发展前景。加大研发、引进新技术力度,尽快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和步骤,努力挖掘出其巨大潜力,争取尽早突破。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从外部约束向自愿发展的方向转变,真正使可再生能源产业成为拉动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三)完善可再生能源产业链,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

当前,以哈电集团为龙头的电站制造产业链条已初具规模。黑龙江省推出了资源换产业政策,上海电气和华仪电气、华锐风电已投资建厂。但是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动态过程,技术更新换代很快,其核心是建立完备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和产业机制,形成包括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推广、售后服务等若干环节的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为达到做大做强产业,必须大力打造产业链集群。产业链是维系产业集群生存与发展的动力,黑龙江省可以依托省内丰富的风能资源,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形成区域内或区域间的配套企业集群。要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担当产业集群的领头羊,在一些核心项目重大项目上带好头,起好步。政府示范项目要成功运营并不断做大,国有企业则要担负起占领市场、展示可再生能源利用成果,拉动产业升级,带动产业发展的责任。通过政府政策完善,税收优惠,通过政府资金助力、大量培育和开发可再生能源市场,保障可再生能源产业链顺畅,发挥可再生能源产业集群的优势。

四、黑龙江风电发展战略选择

(一)进一步加强风电电源、电网统一规划

根据能源发展总体规划,结合区域资源情况,综合考虑各地市电网消纳风电能力、负荷特性、电网及其他电源规划,制定统一的风电规划。风电规划阶段,坚持电网规划与风电发展规划相结合原则,高度重视配套电网规划和论证,保证风电送出和消纳;坚持集中开发与分布式发展相结合,在开发建设大型风电基地同时,积极建设中小型风电项目接入配电网就地消纳;积极开展电网调峰和风电消纳能力研究,通过建设荒沟抽水蓄能、燃气发电等调峰、调频电源,改善区域电源结构,促进风电与其他电源的协调发展,满足风电发电大规模并网运行的需要。黑龙江省规划十二五末发展720万千瓦风电,为达成此目标应尽快落实较大风电项目的前期工作和核准、建设。向国家能源局协调落实风电基地跨省区输电规划方案及调频调峰电源配套方案,与风电基地同步建设。

(二)进一步加强和优化风力发电调度工作

黑龙江省电网网架薄弱,尤其东部地区负荷小送电半径长,风电接入难度大。在考虑市场消纳能力和确保电网安全运行的前提下,科学安排风电资源开发时序及建设进度,风电项目开发与电网工程同步规划、同步核准、同步投产,充分考虑项目建设周期差异,保证风电项目与送出工程、输变电项目的协调推进,避免投资浪费和弃风损失。加强风电项目核准管理,坚持先落实电网接入条件、完成接入系统评审、获得接入电网意见函后再核准的管理程序。

科学合理安排电网运行方式,做好发电计划安排,优先调度风电,协调电网之间的调度运行方案,力争实现更长时间范围内的开机方式优化,形成科学的开停机计划、备用计划,全面提升电力系统消纳风电的能力。深入推进建立风电功率预测系统和风电场运行监控系统建设,提高风电调度运行的精细化水平。充分利用风电场十五分钟、小时、日出力预测曲线,为电网调度部门科学精细化调度提供参考依据。加大跨省区调峰调度,挖掘系统调峰能力,加强火电机组运行管理,深入挖掘火电机组调峰潜力,实时测算火电调节空间,鼓励火电参与深度调峰。

(三)重建市场机制,解决风电、传统能源、用能矛盾

推进变革当前以发电计划电量为基础的电力运行管理模式,落实节能发电调度办法,完善辅助服务补偿机制,在省内或东北区域范围内建立风电场对深度调峰火电企业的补偿机制,根据负荷特性,鼓励火电企业为风电低谷消纳进行深度调峰,解决传统计划电量的刚性约束与风电发展的系统灵活性需求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电力系统内各类不同的发电资源之间的利益冲突。充分发挥市场在优化配置资源中的灵活作用,试点推进风火互补发电权交易。严格执行峰谷电价,在重点区域加大风电富集地区需求侧管理力度,改善系统负荷特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和培育中西部地区负荷,促进风电就地消纳。在东部双鸭山、牡丹江地区积极开展冬季低谷期风电供热、风电热泵等扩大风电消纳的示范项目,拓展当地风电的利用方式。利用智能电网技术,积极开展各类试验示范。尤其在黑龙江省冬季用热量大、煤田产量少地区建设风电供热示范项目。

参考文献:

1.Stefan Fürnsinn, Markus Günther,Christian Stummer.Adopting energy flow charts for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process innovations[J].Technovation,2007(11).

2.周玉刚.产业经济学当前的动态[J].商场现代化,2010(7).

3.谢士晨,陈长虹,李莉,黄成,程真,鲁君.2006年中国能流图[J].中国能源,2009(3).

4.朱俊生,施鹏飞.发展我国风电产业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中国经贸导刊,2006(5).

篇(11)

二是实践操作不易。尽管这些年来,低碳发展的技术层出不穷。但是由于应用时间短、实践缺乏检验,技术不成熟、成效不稳定为社会诟病。低碳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必须经过实践检验,另一方面需要不断进行勇敢先行的试验磨合。

三是整体效果不佳。目前我国低碳能源的利用,大多是以企业的技术或产品形式推动个案普及,靠企业的自觉自愿行为,效率低下,成果不显著,缺乏产业联动、整体推动,难以把产业做大做强,也难以实现国家对低碳产业、低碳能源等低碳事业寄予的殷切期望。迫切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更加清晰的全方位设计,产业层面更加细致的政策导向、行业层面技术及产品的标准设计,从而把低碳能源产业带往一个更高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