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能源产业规划大全11篇

时间:2023-12-18 11:21:53

能源产业规划

能源产业规划篇(1)

1859年8月27日,埃德温・德雷克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春特斯维尔小镇上钻出了石油,这标志着现代石油工业的开端。从此,以石油为代表的传统能源为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传统能源带来的诸多问题,正成为环境污染甚至引发局势动荡的诱因。美国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会的一项预测表明,全球的石油生产将在2010年和2025年之间达到顶峰。他们预测全球化石类燃料能源的可开发期:石油为39年,天然气为60年,煤为211年。由于能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争夺能源而引发的战争在人类历史上并不鲜见。仅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区域性的战争或多或少地都跟争夺能源有关,如海湾战争、中东战争、伊拉克战争等,造成了成千上万无辜生命的损失。

不仅如此,传统能源的大量消耗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大气环境质量的急剧下降,人们逐渐意识到能源的使用安全,并开始注意全球性的环境保护。据统计,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5%是由于燃烧石油、煤炭等矿物燃料而产生的。近二十年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上升。虽然早在1997年国际社会制定了旨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然而,世界各国向空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不降反升,而且这一趋势仍未得到遏止。当前,以石油、煤炭为代表的化石能源消费占世界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的90%,如果因能源消耗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继续无节制地增加,将给全球环境及气候带来灾难性影响。

目前,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耗国。不久前,国土资源部了《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规划》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消耗石油5亿吨,铁矿石13亿吨,煤炭35亿吨。然而,届时我国石油的产量仅为2亿吨左右,远远满足不了国内的需求。中国自1993年开始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0%左右,而且石油进口量每年递增1000万吨左右,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正不断上升,威胁着国内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

能源大量消耗和使用效率低下,同样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损害。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以接近10%的年均增长速度高速增长,但能源的消耗也明显扩大。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但“高能耗、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仍未得到实质性转变,能源效率低依然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我国1吨煤产生的效率仅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单位能耗仅能创造不到0.7美元的GDP,而世界平均水平为3.2美元,日本更是达到了10.5美元,分别是我国的4.6倍和15倍。吨钢可比能耗、水泥综合能耗、合成氨综合能耗均比日本高了10-40个百分点。我国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大概是30%,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资源回收率均能达到80%左右。中国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使用效率若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则相当于可节约3亿吨石油,或相当于4.3亿吨标准煤。

新能源成为新的“角逐场”

新能源是指长期广泛使用、技术上较为成熟的、以新技术为基础、系统开发利用的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地热能、生物能、氢能、核能和核聚变能等,是一种已经开发但尚未大规模使用,或正在研究试验,尚需进一步开发的能源。

目前,各国均把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国策来执行。比如在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进口国――美国,在2005年8月公布的能源新法案中,就从立法上提出了促进消费者节约能源、使用清洁能源的可行措施。新法案的重点是鼓励企业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无污染能源,并以减税等措施,鼓励企业、家庭和个人更多地使用节能和清洁能源产品。该法案提出,在未来10年内,美国联邦政府将向全美能源企业提供146亿美元的减税额度,以鼓励石油、天然气、煤气和电力企业等采取清洁能源和节能措施。对于消费者,新法案推出了13亿美元的个人节能消费优惠预算方案,并提出消费者购买家用太阳能设施开支的30%可以用来抵税。对购买汽油/电力混合动力汽车的消费者和在住宅中使用节能玻璃、节能电器的居民减免税收。居民在住宅中更新室内温度调控设备、换节能窗户、通过维修制止室内制冷制热设施的泄漏等,也可获得全部开支10%的减免税收优惠。在奥巴马新政府上台伊始,在经济振兴计划中就显示出对新能源产业的极大关注,其产业政策中对新能源作出了极大倾斜,计划未来10年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替代能源的研究,并为相关公司提供税务优惠;计划到2012年,美国发电量的10%将来自可再生能源。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之一,日本仅在日本海沿岸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油田,产量仅占全国石油供给量的0.2%。日本能源的83%依赖进口,其中,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的进口依存度分别高达95%以上。在新能源开发方面,日本政府制定了“阳光计划”来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其主要研究课题大致可以分为再生能源技术、化石燃料应用技术、环境技术等。再生能源技术研究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和地热利用技术等。其目标是到2030年,将太阳能发电需要的成本降至与火电相同的水平。

从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能源危机之后,德国政府就开始花大力气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迄今已投入研究经费几十亿欧元。其间,德国政府制定了大量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框架。2000年,德国颁布了《可再生能源促进法》。根据该法,开发可再生能源的公司可获得政府补助。2003年又完成了“10万屋顶太阳能发电计划”、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化促进方案》、促进新能源技术开发的《未来投资计划》等。德国的这些投资成果显著,现在已经成为世界“风能冠军”,其风能发电量占全球1/3。根据德国联邦可再生能源协会的数据,现在通过利用风、水、太阳、生物质和地热生产的能源已经超过2000亿千瓦,可再生能源产量可以满足100多万个家庭全年对电力和动力燃料的需求。据统计,可再生能源取代了部分进口,使得德国每年节省的进口费用超过40亿欧元。

中国:新能源产业遭遇寒流

就在中国新能源产业正欲大展宏图之时,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却如同劈头泼来的一盆凉水。

以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例,由于世界各国的消费能力减弱,再加上各国政府都加大了对太阳能产业的补贴和扶持政策,这使得我国的太阳能出口市场更是雪上加霜。国内大部分企业50%―80%的产能被打压下去,许多企业被迫关门倒闭。在国内需求方面,由于房地产交易的低迷,中心城市的太阳能消费也被压抑,无论是中心城市的零售市场还是开发商主导的工程市场都有疲软趋势。不仅如此,国内太阳能光伏企业无序竞争,采取以次充好、互相杀价倾销等手段,导致资本运作效益下滑,无力从事技改投入,产品档次徘徊不前。保守估计,全国共有太阳能企业5000余家,品牌集中度严重低下,这无疑加大了太阳能光伏企业的困境。

风电行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同样难以独善其身。近年来,随着中国风力发电行业的高速增长,中国的风电市场一度成为世界投资资金热衷的投资对象。据公开资料显示,2007年,全球风电投资中15%的份额投向中国风电市场,投资金额高达340亿元。然而,随着金融危机向全球蔓延,引发许多国家的外汇下降、外债高筑,进而造成金融恶化、信贷紧缩。不仅引起风电行业风险投资增速下滑,同时也使得风电行业遭遇融资困境。由于我国的风电企业尚处于成长的初期,还亟需对整个风电产业链以及企业内部进行风险控制。产业链上游的风险控制主要是保证零部件的质量能与整机厂同步发展,而产业链下游是要对客户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同时需要完善财务制度和人才制度。

振兴规划带来新能源产业“又一个春天”

在一系列产业振兴规划陆续出台之后,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终于将掀开神秘的面纱。本次新能源振兴规划与此前的多项产业规划一样,主要内容是2009―2011年三年内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任务。

从发展目标来看,在此次振兴规划中,风电和光伏发电的发展目标相比2007年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将有显著的提高。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除了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以及核能之外,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和新材料也将成为规划的重点内容。

根据国家能源局提供的数据,水电的发展重点为开发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同时因地制宜开发小水电。到2010年,水电规模将达到1.9亿千瓦;到2020年,水电规模将达到3亿千瓦。

风电的发展则将通过大规模开发,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实现设备制造国产化,尽快使风电布局具有市场竞争力。到2010年,风电规模将达到2000万千瓦,在江苏、河北、内蒙古、甘肃和吉林建立百万千万风电基地。到2020年,力争在甘肃、内蒙古、河北、东北,以及江苏沿海等地建立若干个千万千瓦风电基地。在将来的一段时期内,风电发展的重点将是大型风电基地的建设,以及进行特许项目的招标。据《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08》显示,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长,风能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内地及近海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约为10亿千瓦,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内蒙古、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以及华北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对于一直制约风电发展的风电上网电价的措施,新能源振兴规划中也将有所涉及。

在太阳能方面,将在偏远地区建设独立太阳能电站和户用光伏电源。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发展并网光伏电源,在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建设大型太阳能电站。到2010年,太阳能发电将达到30万千瓦,到2020年将达到180万千瓦。目前国内光伏市场尚未开启,而针对启动国内光伏市场的具体措施,除了之前公布的屋顶光伏每瓦补贴20元的政策之外,在近三年的时间内,还将建设一批太阳能发电站。

而根据目前的发展速度,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原有的规划预期。在新能源振兴规划中,各项能源的发展目标都将有一个较大幅度的调整,例如目前的风能规划是到2020年,规模达到2000万千瓦,而按照新的能源规划来看,到2020年有望达到1亿千瓦以上。新发展目标的调整将直接造成总投资额的调整。根据能源局提供的数据,水电新增装机约1.9亿千瓦,总投资约为1.3万亿元;风电新增装机约1亿千瓦,总投资约为9000亿元;太阳能发电新增173万千瓦,总投资约1300亿元;太阳能热水器新增两亿平方米,总投资约4000亿元。另外,生物质发电新增2800万千瓦,总投资约2000亿元;农村用户沼气新增6200万户,总投资约1900亿元。根据以上数据测算,如果要实现2020年规划目标,需要总投资约3万亿元。

新能源产业振兴的资金来源以民间投资为主。金融机构对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信贷支持水平将大大影响产业的发展状况。目前,可再生能源行业还存在一些困扰银行支持政策的现状。以风电行业为例,成本过高,资源可靠性有限,以及资源的评估体系,相关政策的不到位都使得投资存在一定风险。

能源产业规划篇(2)

上升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愿景地位

据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占GDP的比重为3%,而按照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提出的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一般产值要占GDP重速7%以上的标准,我国目前的经济支柱行业是以房地产、钢铁行业等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为主。此次4个支柱产业,3个先导产业的提法,体现出中央调整产业结构的决心。

能源产业规划篇(3)

“以、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云南等省区为重点,建成太阳能电站500万千瓦以上。”

“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重点在东部沿海和中部部分地区发展核电。加快沿海省份核电发展,稳步推进中部省份核电建设,开工建设核电4000万千瓦。”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描绘的未来5年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蓝图。

经济转型需要

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2.5亿吨标准煤,比2009年增长5.9%。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7%。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强。

“发展新能源产业,不仅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相关专家表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长期过度依赖不可再生能源,能源消费结构明显不合理。

2009年,我国的全部化石能源消费约占一次能源总消费量的90%。以煤炭、石油为主要燃料,导致对环境的污染,加上化石能源储量有限,继续依赖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大力发展新能源,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步骤。”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执行会长张征宇表示。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建成10个规模较大的新能源基地,有近百座城市提出要把太阳能、风能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新能源产业将重点发展新一代核能、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光热发电、风电技术装备、智能电网、生物质能。

“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使支撑经济增长的能源需求越来越具有刚性。”张征宇表示,一方面能源需求增长加剧,另一方面传统化石能源总量有限。国民经济发展的能源需求不可避免地要寻求新的供给渠道,新能源正好适应了这一历史需求。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我国新能源产业实现跳跃式发展,到2010年年底,新能源年利用总量达3亿吨标准煤,占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9.6%,为降低排放做出了巨大贡献。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到“十二五”末,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10%,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要提高到11.4%。新能源产业迎来巨大政策效应和经济效应,因此新能源领域的产业革命代表着未来经济转型的方向。

规划美好未来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6个陆上和2个沿海及海上大型风电基地,新建装机7000万千瓦以上。专家认为,与近几年的实际发展速度相比,这个目标并不高。

统计数据显示,2000―2005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平均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特别是2005年,我国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方向,极大地推动了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2005年我国开始了百万千瓦级风电规划,2008年启动了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工作。2008年,全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630万千瓦,排名全球第二,占全球新增装机容量的22%;2009年,全国新增风电装机1202万千瓦,排名全球第一,占全球新增装机容量的33%。至2009年,全国风电装机容量由126万千瓦增长到近2412万千瓦,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发展,远高于世界风电平均发展速度。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和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2011年1月联合的《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10》显示,2005―2010年,国内风电装机经历了5年的翻倍增长。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4183万千瓦,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风电大国。

在发展太阳能方面,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以、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云南等省区为重点,建成500万千瓦以上太阳能电站。

“对于我国太阳能资源来说,这个目标并不高。”专家表示,我国太阳能资源被分成4类地区: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太阳能资源很丰富的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太阳能资源一般的地区。最丰富的地区,比如、新疆南部、内蒙古等地区;第二类的比如华北地区,甚至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稍微差一些的,比如云南、四川、贵州。总的来讲,太阳能资源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比较充裕,都可以安装太阳能电池,只不过发电小时数有些区别。在我国,太阳能资源比水电和风电更加均匀,几乎所有地方都可以安装太阳能电池。

针对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核电发展目标,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长张华祝表示,“十二五”期间,就运行核电规模来说,我国将进入世界核电大国行列。今后5年,将会有30台左右核电机组建成投产,我国核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核电年发电量将达到3200亿千瓦时,核电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2%。

近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因强烈地震导致的核泄漏事故引发人们对核电安全的担忧。我国目前核电发展已驶入快车道,核电安全问题至关重要。此前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核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核电发展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业内专家表示,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实际上已指明了我国核电发展的方向。

据了解,2010年我国建成两台新的核电机组,投入商业运营的核电机组增至13台,总装机容量达到1080万千瓦,占世界核电总装机容量3.75亿千瓦的2.88%;2010年我国新开工建设10台核电机组,在建核电机组达到28台,总装机容量为3097万千瓦,占全球在建核电总规模的40%以上。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风能、太阳能、核能几大新能源领域发展迅猛,多项指标已经跨入世界前列,但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问题。比如,由于政策效应引发的风能与太阳能产业重复建设和分散经营,进而导致的相对产能过剩现象在全国已相当普遍,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直接影响了新能源产业的规模化进程与整体研发水平。

“与常规能源成熟的技术和庞大的市场规模相比,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成本普遍偏高。”专家表示,如果燃煤发电成本为1,则小水电的发电成本为1.2,生物质(沼气)发电为1.5,风力发电为2.3,光伏发电为4。高昂的成本是阻碍新能源市场化和商用化的直接原因。

能源产业规划篇(4)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加快发展直接融资”一节中明确提出:“发展创业投资,做好产业投资基金试点工作。”抓紧加快做好产业投资基金的试点工作是十分紧迫的一件事,因为它将有利于加快发展直接投资,建立多层次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功能,拓宽资金入市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国家急需的重点产业,以支持重点产业的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已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当然我们清楚地看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摆在我们面前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十分艰巨、任务相当繁重。惟有坚持改革,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和 科技 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

开展产业投资基金试点,既是 金融 体制改革组成部分,也是投资体制改革重要 内容 。对于产业投资基金试点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下大力气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开拓新的途径。

当前,经国家批准的产业投资基金试点刚刚开始,范围规模都不大,可以说处于起步阶段,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要做的事还很多。由于 目前 关于产业投资基金问题我们还没有立法,在实际运作中,已有一些投资机构在现有的 法律 框架下,采取迂回的 方法 ,谨慎地推动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实际操作过程中,投资机构基本上都是采用间接模式进行,有意绕过现有体制和法规的束缚和障碍。

基金是一种投资工具。基金产业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一起共同组成 现代 金融体系。产业投资基金是指直接投资于产业领域的投资基金品种。按投资阶段和领域不同,产业投资基金划分为创业投资基金、 企业 重组基金、基础设施产业基金。也有将产业投资基金划分为高科技产业基金、支柱产业基金、基础产设施业基金的。所谓基础设施产业基金,是指投资于能源、原材料、运输与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领域的未上市企业的一种产业投资基金品种。

产业投资基金是在投资欲望与投资手段冲突和矛盾中孕育出的新的投资工具。投资基金,作为一种社会化的投资工具,在世界上已有100多年的 历史 。它起源于英国,在美国得到发展,后普及于全世界。

18世纪末,经产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与此同时,中产阶级的财富日益膨胀,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他们把眼光转向海外市场,1868年英国设立“海外与殖民地政府信托”(foreign and colonial government trust)。这是投资基金的最早形态,是世界上第一个公众投资基金。英国设立的“海外与殖民地政府信托”被世界公认为国际投资产业基金的起点。

1924年美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开放式的共同基金,1937年日本 参考 英、美等国的经验开始建立基金。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基金业务在发达市场 经济 国家得到迅速 发展 。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世界产业基金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当今世界的基金产业,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占主导地位。世界基金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和日本。

投资基金作为一种 金融 投资方式,是在一定 社会 历史 和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从投资基金产生的社会背景看,包括个人财富水平、个人投资欲望、社会投资需求和投资技术发展等因素;从基金产业发展的要素背景看,包括社会经济组织形式、社会金融组织制度、 法律 的有效规范和自身的创新能力等方面。从世界各国基金发展实践看,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进程和各自的发展特点。

经过上百年的磨练,投资基金作为一种投资工具,它的特点是共同投资,专家经营,共担风险,共同受益。与银行信贷方式相比,它更符合市场经济“藏富于民,散险于民”的要求;与股份投资方式相比,它风险较小、收益平均。投资基金是 现代 金融投资方式的综合与提高,是资本市场中一种有效的投资方式。

投资基金的意义在于,以集少成多的方式收集社会资金,使经济发展获得资金来源;同时,使个人持有金融资产,满足人们兼顾储蓄与投资获利的要求。关于投资基金的功能和作用,从宏观角度看,可将民众资产和社会资产有序集中实现社会资本的优化配置;可降低社会资本的成本、分散社会经济的风险;从微观角度看,可通过专家经营,降低风险,提高收益;可促进 企业 经营机制、运行体制的改善和优化。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我们有条件、有需求,也完全有可能选择适当的产业,抓紧开展产业投资基金的试点工作。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为产业发展从市场上筹集足够的资金;一方面可以让巨大的“社会资金之虎”比较温驯地出笼;同时,在加入wto实施保护期限到达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对缓解国外金融业进入后带来的压力。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和社会条件, 目前 在能源行业开展产业投资基金试点工作主要有利条件是:

一、我国能源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确保能源安全,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给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长期的重大战略任务;

二、国务院批准了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指明了能源 工业 发展方向,制定了明确的方针、政策和指导原则,在布局方面作了总体安排;

三、国家十分重视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明确要求加快发展水电、太阳能热利用、沼气等技术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尽快使优良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积极推进资源潜力巨大,技术基本成熟的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液化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以规模化建设带动产业化发展。要求有关部门采取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包括营造市场需求、消除市场障碍、财政税收扶持、推动技术进步、培育产业体系、加强法制建设等,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不断提高优质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

四、大部分能源项目的资金利税率高于工业平均水平,能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投资回报;

五、社会各个方面对于能源项目的投资具有较高的积极性。有利于将居民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也可为民间资本开辟正常的投资渠道,促进民间资本在国家政策引导下走向 科学 投资、理性投资的轨道,促进能源结构调整、遏制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

六、能源行业正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打破行业、打破地区、打破所有制组建大型能源集团,推动能源工业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七、国内已经有一批从事能源业的中介机构,网罗了一批人才,经过十多年的锻炼,能力得到提高,可以为能源产业基金实施提供服务;

八、把能源产业基金放在优先试点的位置,比较容易调动 社会 各方面的积极性,符合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能源产业规划篇(5)

1 资源型城市的界定

首先是对资源型城市中资源的界定,根据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对资源的解释,资源指产生财富的来源,范围极光,涵盖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历史资源、旅游资源、经济资源、信息资源等等,是所有的能够创造财富和具有使用价值的元素,但是在资源型城市的界定中,资源主要是指自然资源,而且是对城市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的主要自然资源,如矿业资源,林业资源,这类资源具有一个明显的共性就是不可再生性,比如铁矿资源、石油资源、稀有金属资源等。资源型城市是指得益于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在城市工业中资源型产业占了主体地位。资源型城市主要是向社会提供林矿产品或者初加工产品,资源型产业是发展的支柱,即这类城市对资源有着高度的依赖性,资源指向性也明显,产业结构的单调,这样容易导致一个问题:因为资源枯竭而使城市经济逆转,因此资源型城市必须正视该问题,并积极转型,寻求城市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而转型是一项艰巨的事项,需要合理的城市规划进行一起响应,才能完成稳健的转身。

2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困难之处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着力点在经济产业的转型上,特别是资源型产业的转型,但是由于对资源的过度依赖,要想完成转型实属不易,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资源型产业完成转型的动力严重不足,主要如下:

2.1 资源型企业缺乏转型的能力

资源型企业就是依靠城市资源生存并发展的企业,由于资源的不断枯竭,这类企业生存面临着考验,转性能力严重不足,面临着生产成本升高、税赋沉重、利润空间不断压缩的负担。资源型城市中国有经济占了主体,因为这些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那么相对来说这就挤压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一般资源型城市的民营经济发展迟缓。

2.2 资源型城市政府能力有限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渗入发展,资源型城市虽然改革了价格杠杆以利益诱导机制来分配资源,但是市场化程度有限,中央政府政策向东部沿海倾斜,资源型城市以较低的价格输出原材料,却以高价格买进制成品,一反一正,利益损失很大,利润空间压缩,资金积累缓慢,这导致资源型城市的政府一般财政收入很薄,入不敷出,城市建设因此缓慢。

2.3 吸引外资方面不占优势

一是资源型城市一般地处偏远,地理交通不便,作为国际生产链的“加工贸易型”外企不会投资这样的地区;此外为了经济利益,也会选择国内核心经济地带来投资,资源型城市也不占优势。而且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建设令人堪忧,很难满足一个城市对供水、交通、地形等的要求,城市规划一般无科学性可循,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特别是由于资源开采,造成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严重破坏,大气污染严重。各种因素的叠加导致很难引来外资。

3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城市规划的响应对策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面临的上述问题,必须得到很好解决,才能推动资源型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城市规划的响应,通过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来推动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从我国现有的城市规划体系上可以看出,要想转型成功,必须统筹协调各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让城市规划发挥积极的引导,尤其是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突出保障作用。为此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要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主体,配以详细的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生态规划、景观规划等内容,协助资源型城市完成转型。

3.1 资源型城市转型时的城市规划响应需求

资源型城市发展轨迹独特,随着自然资源的弧度而发展,当资源开采接近枯竭时,城市命运会走向衰落,因此转型是想要发展下去的必然。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政府主导的项目,如何协助资源型城市顺利转型,能否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所有这些都必须有城市规划的响应,为转型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出谋划策。我国资源型城市多数属于林矿型城市,因矿而生、因林而生的城市,居民点很无序,城市规划普遍落后,城市的生态问题、景观问题、城市建设问题、土地协调问题、二元结构问题、区域市场竞争问题等等,都严重影响了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与协调发展,城市发展受到很大限制。要想破解这些问题,资源型城市转型需要城市规划的响应,需要城市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的战略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法定或非法定的规划,以此来积极响应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与发展需求,并最终将其城市规划落实到城市发展的实处。在城市规划中,应当注重产业多元化导向、区域化发展导向、生态环保导向、社会化导向等,这些应该被城市规划侧重,详细制定城市规划内容。

3.2 城市规划体系与内容的响应

城市规划能够解决资源型城市转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只要在科学的导向下,就能发挥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笔者在相关问题与导向响应的基础上,对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城市规划进行设计,先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然后着重阐述产业发展规划。

3.2.1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是最为核心的控制手段,科学合理的城市总体规划,能够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起到核心关键的作用,如何防止资源型城市资源枯竭仍能可持续发展下去,这一点不仅是中国资源型城市面临的课题,更是世界资源型城市探讨的课题。那么对于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来说,城市规划一定要全面,涵盖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比如确定好城市发展方向,选好城市用地并划分好功能分区,确定好城市道路系统,对大型公共建筑进行规划,提出各项工程管线的规划,制定城市园林景观的绿化,做好旧城区的改造规划,做好人防、抗震、环保等方面的规划,综合布置郊区居民点等等。总之要对城市规划进行整体的、全面的统筹安排,要因地制宜,因资源的具体情况而安排。

3.2.2 产业发展规划的响应

资源型城市积极谋求产业转型,以此才能可持续利用资源发展下去。产业规划属于非法定规划,可以纳入战略规划的范畴,在此之中,政府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由负责地方经济发展的部门进行编制和实施,笔者以煤炭资源型的城市为例,可以组织编制煤炭产业发展规划,具体编制可以由市发改委组织,委托国内可靠的产业规划编制专业单位,特别是高校等科研机构,开展具体编制工作。

参考文献

[1]张米尔.市场进程中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能源产业规划篇(6)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074-03

矿产资源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要素。近年来,我国矿产资源开发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但开发利用方式较为粗放,资源浪费、布局结构不合理和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不转变发展理念和方式,环境容纳不下、资源支撑不住、社会承受不起,发展也难以为继。为进一步转变矿产资源管理方式,推动我国矿业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部于2014年4月,印发通知,部署启动了全国、省、市、县四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按照整个规划编制工作部署,到2016年12月底前,要全面完成四级规划编制工作。

加减乘除思维,是在2015年3月9日“两会”期间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提出。用“加减乘除”思维,指明了新一轮东北工业基地振兴的前进方向,也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提出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加速转变的关键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对资源的刚性需求仍然较大,未来我国资源保障压力将持续加大。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对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实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结合矿产资源管理实际,运用“加减乘除”思维,从战略和全局出发,统筹谋划未来五到十年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各项工作,促进矿业经济转型升级。

一、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实施中的加法思维

加法思维的内涵:做好资源供应的加法,谋划多元保障路径与举措,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资源基础。做好布局结构优化的加法,促进资源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利用。做好资源环境保护的加法,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做好资源惠民的加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好监督管理的加法,促进规划目标任务落地和如期实现。

1.做好资源安全供应的加法。新常态下,发展仍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不是不要GDP,而是要有效益、有质量、健康持续的GDP,这是“发展是硬道理”战略思维的内在逻辑。围绕找矿增储、节约利用、回收替代、境外补充四大环节,统筹谋划资源的多元保障路径与举措,完善体制机制,提高资源保障能力。一是继续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矿种上坚持“油气并举、紧缺矿产和新兴材料并举、常规和非常规资源并举”,区域上坚持“陆海并重、东西并重、国内国外并重”,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方法,调整完善工作布局,确保2020年主要目标全面实现。二是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研究提出我国参与矿业国际合作的主要途径、重点矿种、重点国家和地区,以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多层次、多广度、全方位参与国际矿业治理。三是加强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盘活共伴生、难选冶、难利用资源。四是加强资源回收利用,鼓励二次资源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做好布局结构优化的加法。一是论证提出未来五年我国战略性矿产目录,提出支持政策和管理要求。二是继承发展矿产资源规划分区体系,重点做好三个层次的分区布局。研究提出一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地,在空间上形成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重要战略核心区域。划定重点调查评价区、重点勘查区、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等重点工作布局。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和相关政策支持。划定一批国家规划矿区和省级重点矿区,加强统筹部署和重点监管;做好矿业权设置区划,推进规划落地。三是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开展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促进矿业集中化、规划化和基地化发展。四是实施小矿分类管理制度,将小矿发展与扶贫攻坚有机结合,规范管理。

3.做好矿产资源惠民的加法。围绕国家扶贫攻坚总体部署,主动谋划矿产资源领域惠民途径、方法、手段和配套措施。一是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鼓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优势资源开发,促进脱贫致富。二是在地质调查、地质环境治理、绿色矿山、矿业用地等方面积极谋划一批好工程、好项目,加大支持力度。三是加快完善资源开发利益分配机制,让中央、地方、企业、矿区群众共享开发收益和发展成果,使资源收益进一步向地方和基层倾斜。

4.做好资源环境保护的加法。新一轮矿产资源规划要将资源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多途径、多手段汇聚矿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正能量。一是划定具有资源环境保护功能的禁止限制勘查、开采区域。明确要求和保护措施,妥善处理自然保护区内已有矿业权。二是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长效机制,加快推进保证金制度实施,监测体系建立、历史遗留问题治理和矿山复绿行动等工作。三是加强对钨、稀土、铬、锰、特殊煤种、稀缺煤种等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产的保护与储备。以战略性矿产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资源保护和储备基地,保障资源持续利用

5.做好监督管理方面的加法。一是在市县级规划中对本行政区内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储量登记情况、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矿业权人履行义务情况、矿业权市场建设以及矿业秩序的动态监测和监督管理工作作出统筹安排,明确监管的重点领域、工作部署和具体监管手段措施,切实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二是加强对规划编制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规划制度建设、执行情况和经费保障等落实到位。要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二、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实施中的减法思维

减法思维的内涵:主要是树立负面清单管理思维,制定规划准入条件,把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入口关,逐步优化存量,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水平。

1.做好开采总量方面的减法。按照相关产业政策要求,结合矿产资源产业发展要求,研究提出总量调控要求,合理控制矿产资源开发强度,提出最低开采规模要求,逐步淘汰落后小矿,鼓励规模化开发、集约化开发。

2.做好禁止限制勘查开采区方面的减法。按照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依法划定禁止、限制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的区域,明确各类禁止、限制勘查开采区的管理要求和准入条件,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勘查开采项目一律不纳入矿产资源规划。

3.做好开采技术方面的减法。按照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和淘汰技术目录规定和要求,提出规划管理要求,通过市场机制,不断淘汰落后生产技术、生产工艺和生产模式。

三、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实施中的乘法思维

乘法思维的内涵:主要是抓住矿产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薄弱环节,加快管理改革、创新管理模式,找准政府和市场定位,精准发力,发挥各方面合力,推动矿产资源管理以倍数效应快速健康发展。

1.做好重大工程方面的乘法。围绕“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矿产资源领域的薄弱环节,在基础性公益性地质矿产调查、油气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海洋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绿色矿业示范区建设、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等方面,研究谋划一批具有全局影响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集中国家财政资金投入,提高投资效率,通过政府引导,带动社会资金持续投入,加快关键技术突破。近年来国家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等方面的投入,成效明显。实践证明,充分发挥政府在关键领域的投入,会显示出行业发展的乘法效应。

2.做好创新驱动方面的乘法。经济学理论证明,事实创新驱动,加快关键技术突破,会不断调整完善生产函数,从而产生产出的乘法效应。一方面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地质矿产技术创新体系和平台。强化成矿理论、找矿方法和勘查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积极开展低品位、难选冶及尾矿资源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重大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方法创新,推进矿业商业模式创新,加强上下游产业协同创新,推动矿业走节约、清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另一方面要借力“互联网+”,加快推进地质工作信息化,建立地质调查数据汇聚与共享机制,提升信息服务能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提高科学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矿业科技发展制高点。

3.做好公益性地质方面的乘法。按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十三五期间,要不断转变管理方式,调整政府工作重心,将政府工作和财政资金投入集中到公益性地质方面,为后续企业投入做好支撑和服务,换取发展的乘法效应。一要围绕重要经济区带、城镇规划区和重大工程建设区等开展基础性地质工作。二要推进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评价资源潜力、圈定找矿靶区,实现找矿新突破。三要强化地质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四要提高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水平。

4.做好矿产资源管理难点突破方面的乘法。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基本建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矿产资源管理体系。但同时,多矿种综合勘查综合开采进展缓慢,部分优势矿产效益未能充分发挥,矿山环境治理责任落实不到位,税费等经济调节手段相对滞后,地上地下资源利用统筹不够等问题仍需重点突破。在规划编制实施中如果能够在这些关键环节、关键问题上取得突破,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必将以倍数效应发展,大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经济社会发展效率。

5.做好产业链延伸方面的乘法。就资源论资源,往往会产生资源诅咒现象。矿产资源规划编制中,要立足资源,着眼区域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研究提出下游深加工产业发展的思路建议,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效益,提高附加值。当然,规划过程中,要注意区域分工、产业分工,不能一哄而上,造成下游产业产能过剩。

6.做好深化改革方面的乘法。一是落实生态文明体制变革总体要求,加快推进矿产资源产权制度、油气勘查开发体制、现代矿业市场体系建设等领域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着力加强宏观管理,强化监管和服务,激发和释放业市场活力。二是探索实施矿产资源差别化管理政策,保持我国稀土、钨、石墨等矿产的优势地位和话语权。三是研究提出我国战略性矿产名录,聚焦政府监管和服务对象,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矿产勘查开发,服务中国制造,促进我国新兴产业发展。

四、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实施中的除法思维

除法思维的内涵:主要是提高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实施效率,提高矿产资源管理水平,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水平。

1.做好各级规划任务分工的除法。全国规划突出全局性,宏观性和政策性,同时要注重任务落地的可操作性,谋划好管理抓手,重在明确资源安全战略导向和总体布局,统筹国内国外两个资源两个市场,提出相关政策导向。省级矿产资源规划,主要发挥承上启下作用,细化落实国家规划目标任务,体现地区特色,对省域范围内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作出全面部署安排,明确总量、结构、布局、时序和准入要求,为矿产资源管理提供重要依据,同时指导市县级规划编制。市县级规划是矿产资源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引导县域矿业经济发展、服务和改善民生,落实上级规划要求,详细部署本级审批发证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做到“三个落地”,即规划目标指标落地、空间布局落地和勘查开发准入条件和管理措施落地。

2.做好规划实施责任分工的除法。规划实施后,要按照各部分职责分工,制定明确的分工方案,完善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将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逐一分解下去。要完善矿产资源规划难度实施方案制度,将规划制定的中长期规划目标,结合当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财政投资计划、产业发展重点等因素,制定规划年度实施方案,明确矿业权投放计划、开采总量指标、重大工程推进计划方案等内容。

3.做好差别化管理方面的除法。矿产资源种类多,衍生出不同类别的产业和行业,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行业形势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对资源勘查开发的需求不同。规划编制中,要深入形势分析,制定差别化的政策导向。一是优化能源矿产开发利用结构。加快推进清洁高效能源矿产的勘查开发,以资源开发利用结构调整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生产、消费方式革命。要积极发展石油天然气,合理控制煤炭开发利用规模,大力推进铀矿勘查开发,加大页岩气勘查开发力度,同时积极开发油页岩等非常规能源。二是提高金属矿产保障能力。要稳定国内铁矿等矿产供应能力,适度扩大铜铝镍等矿产开发规模,控制铅锌矿产开发强度,保护性开发钨锡锑等特定矿种,严格控制钼等产能过剩矿产开发,鼓励金银等贵金属矿勘查开发等。同时,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资源赋存特点的差别,研究提出不同区域资源开发的政策导向和准入要求,体现差别化管理思想。

4.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做好除法。实现矿产资源管理从重规模向重效率、重总量向重均量、重产出向重效益的转变。一是做好矿业权合理布局,促进多矿种兼探兼采。二是明确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技术标准、政策措施和激励政策,加快低品位、难选冶、共伴生资源以及尾矿资源的综合利用。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单位矿产资源开发产生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实施《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309号)[Z].北京:国土资源部,2008

[2] 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35号)[Z].北京:国土资源部,2014

[3] 孟旭光.国土资源规划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

[4] 董延涛.关于矿产勘查开发项目规划审核的几点思考[J].矿产保护与利用,2014(3)

能源产业规划篇(7)

企业资源规划(ERP)就是通过信息技术等手段,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克服企业中的官僚制约,使得各业务流程无缝平滑地衔接,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和业务的精确度,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低交易成本。ERP系统是由计划驱动的。它有5个层次:经营规划、销售与运营计划(生产规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和车间作业计划(或采购作业计划),如图1所示。其中,经营规划和生产规划属于宏观层次,主生产计划是宏观向微观过渡的层次,物料需求计划是微观计划的开始,车间作业计划(或采购作业计划)则是进入执行或控制计划的阶段。通常把前3个层次称为主控计划,说明它们是制定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层次。

一、经营规划

企业的计划是从长远战略规划开始的,这个战略规划在ERP系统中称为经营规划。企业的经营规划是计划的最高层次,是企业总目标的具体体现。企业的高层决策者,根据市场调查和需求分析、国家有关政策、企业资源能力和历史状况、同行竞争对手的情况等有关信息,制定经营规划。它包括在未来2~7年的时间内,本企业生产产品的品种及市场定位、预期的市场占有率、产品的年销售额、年利润额、生产率、生产能力规划、职工队伍建设等。

企业经营规划的目标,通常以货币或金额表达。这是企业的总体目标,也是ERP系统其他各层计划的依据。所有层次的计划,归根结底,只是对经营规划的进一步具体化,而不允许偏离经营规划。经营规划的制定要考虑企业现有的资源情况以及未来可以获得的资源情况,具有较大的预测成分。

二、销售与运营计划

销售与运营计划S&OP(Sales and Operation Panning)也叫生产规划,是根据经营规划的目标,确定企业的每一类产品在未来的1―3年内,每年每月生“多少及需要哪些资源。其作用是:

1. 将经营规划中用货币表达的目标转换为用产品系列的产量来表达。

2. 制定一个均衡的月生产率,以便均衡地利用资源,保持稳定生产。

3. 控制拖欠量(对MTO)或库存量(对MTS)。

4. 作为编制主生产计划(MPS)的依据。

此外,销售与运营计划还要整合规划过程。这是因为,销售规划并不一定和生产规划完全一致。例如,有些产品的销售规划要反映季节性需求变化,而生产规划则要考虑生产线的均衡生产。另外,在不同的生产销售环境下,生产规划的侧重点也会不相同,例如,对现货生产(MTS)类型的产品,生产规划在确定月产率时,需要考虑已有的库存量。如果要提高成品库存资金周转次数,年末库存就要低于年初,那么生产规划的月产量就必须低于销售规划的预测值,不足部分用消耗库存量来弥补。

三、主生产计划

主生产计划MPS(Master Production Schedule)是以生产计划大纲为依据,按时间段计划企业应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数量和交货期,并在生产需求与可用资源之间作出平衡。

四、物料需求计划

物料需求计划是根据主生产计划对最终产品的需求数量和交货期,推导出构成产品的零部件及材料的需求数量和需求日期,直至导出自制零部件的制造订单下达日期和采购件的采购订单发放日期,并进行需求资源和可用能力之间的进一步平衡。

五、车间作业计划与采购作业计划

车间作业计划也叫车间作业控制PAC(Production Activity Control),是企业计划的最底层。其任务就是根据MRP生成的零部件生产计划编制出工序排产计划。对于采购件,则编制出物料采购计划,但采购作业计划不涉及企业本身的能力资源。

总之,ERP任何一个计划层次都应包括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也就是需求计划和能力计划。要进行不同深度的供需平衡,并根据反馈的信息,运用模拟方法加以调整或修订。上一层的计划是下一层计划的依据,下层计划要符合上层计划的要求。如果下层计划偏离了企业的经营规划,即使计划执行得再好也将是没有意义的。整个企业遵循一个统一的计划,只是ERP系统最基本的要求。划分ERP系统计划层次的目的是为了体现计划管理由宏观到微观、由战略到战术、由粗到细的深化过程。计划和控制是ERP的目标手段。计划是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控制是为保证计划完成而采取的措施。

能源产业规划篇(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2&ZD072);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项目编号:09JZD0019)“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1CJY038)“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产权制度研究”

中图分类号:F41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6月4日

作为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的指导性文件,矿产资源规划是依法审批与监督管理的依据。发挥矿产资源规划作用的基础是矿产资源规划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在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下,明确我国矿产资源规划的功能,优化矿产资源规划的目标,既有助于深刻理解我国矿产资源规划实践,也有利于通过规划制度的完善,提高规划体系的质量,实现矿产资源规划的功能和目标。

一、矿产资源规划的内涵

矿产资源规划是国家或地区根据其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以及属地的矿产资源特点与开发利用现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针对矿产资源保护、勘查与合理开采利用,以及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方面,所做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本质上,作为勘探、开采的前序活动,矿产资源规划是国家对各类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所作的时空配置,目的在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的,矿产资源规划包括矿区规划、品种规划、矿业权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完整有效的矿产资源规划应该包含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等,怎样做、何人做、什么时间做、什么地点做,需要投入哪些资源、各自数量多少等基本问题都应考虑在内。此外,规划要明确修改的前提条件,该条件与规划有效的条件互补;为增强规划适应性,要明确不满足规划前提条件时采取的对策。

矿产资源规划的结果是对未来矿业发展的行动做出预测与安排,有效的规划通过明确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式方法,为整个矿产资源产业未来行动提供路径图,减少勘探、开发的不确定性;事先分析和规划有利于合理配置有限的矿产资源禀赋,减少浪费;目标、任务与责任都明确的规划,能够清楚说明目标与任务的关系,制定指导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日常决策的基本原则;同时,通过事先的目标制定,矿产资源规划为整个矿产资源勘探、开采确定了各类活动实时、反馈控制的标准,从而提高各类活动的有效性。

二、矿产资源规划的功能定位

在《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省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指南》、《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指导意见》三个矿产资源规划制度法规中,明确了各层次各类规划的内容、任务以及指标化的目标,也基本确定了各层次各类规划的相互关系以及上级目标(指标)对下级目标(指标)的约束作用,但各级各类矿产资源规划的功能定位却不明确、不清晰,使得规划成果主要指标体系达不到预期的、兼具宏观指导性和微观可操作性于一体的要求,规划的作用受到根本性削弱。

在矿产资源规划实践中,全国矿产资源规划是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安全的资源保障,中央政府加强矿产资源宏观管理的重要措施,需要解决矿产资源的总量问题、结构问题、布局问题、政策工具运用问题等重点事项,涉及法律法规、社会公平和生态环境等重大议题,因此突出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强化指导性是其主要功能。

省级矿产资源规划属于地方性矿产资源规划,是规范政府行为、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进行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的主要依据,需要根据本地区资源特点、区位特点、市场条件,同时紧密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从战略和宏观的角度来安排、部署全省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最终的成果是划定鼓励、限制、禁止勘查、开采的矿种和区域。相对于全国规划具有针对性和较强的操作性,重点议题在经济绩效提高和生态环境保护上。

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是对上级规划的进一步细化补充,对上级规划目标任务的具体落实和安排,主要特征是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规划目的性。其中,市(地)级规划仍带有宏观性质,一般以矿种为主线,将规划目标任务进一步落实到市所辖的县、区,一些重要的指标要落实到大、中型矿区;而县级规划作为终端规划,应将省、市规划制定的目标、任务及各项调控指标落实到具体的地块、矿区和矿山。在落实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和省级矿产资源规划确定的调控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的重点在于提升本地区矿产资源的相对优势,培育矿产资源竞争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也就是说这一层次的规划强调经济绩效的实现,兼顾环境保护。

专项规划,如勘探开采的重要方面、特定地区、专门矿种的规划,强调具体化和可操作性。一是对矿产资源储量及其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保证程度进行分析和论证;二是提出需要开展的公益性矿产资源勘查工作部署和安排,应具体落实到项目和地块上;三是合理划定规划分区(分勘查、开发两种,规划区包括鼓励、允许、限制、禁止四类);四是对大、中型矿区和重要的小型矿区合理设置探矿权、采矿权,划定具体的勘查、开采范围、矿权数量及其经济合理的开采规模,规定相应的准入条件(包括最低开采规模、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等)、采选治理结构调整等。

总之,全国矿产资源规划以宏观指导性为主,兼具实施性,省级矿产资源规划以实施性为主,兼具宏观指导性;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则完全强调实施性和可操作性。各级专项规划和行业规划相对于同级的综合规划则更是强化了实施性而弱化了指导性。

目前,关于省-市(地)-县三级矿产资源规划的尺度、深度如何把握,如何定位,人们理解和认识不统一。省、市和县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文本内容要求趋同,没有很好地在明确各级规划任务侧重的前提下提出不同要求,以使其能各司其职、相互衔接。更为突出的是,作为矿产资源规划的终端规划,县级规划的内容大部分不符合其功能定位,而是与省、市(地、市)两级规划雷同,仍然以宏观规划为主,任务目标没有具体落实到地块、矿区和矿山,从而导致整个矿产资源规划体系可操作性差,难以实施,形成事实上的无规划和盲目开采。此外,在成果形式方面,规划图件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分布与开发利用现状图、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规划图、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图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图等,由各省制定编制技术要求,市、县级规划成果标准化和信息化存在着较多问题。

三、指标化的矿产资源规划目标体系及其相互关系

根据相关法规制度,我国矿产资源规划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能力,围绕总目标,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兼顾当前与长远、中央与地方利益,突出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采、保护与合理利用及利用国(区)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确定发展方向、战略目标、基本原则和矿种与区域重点,提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量调控、结构优化、效率提高的政策措施,具体表现为对新增储量、持续供应能力、合理利用与保护水平、矿山地质环境和矿区土地复垦状况、矿产资源管理能力与水平等一系列预期性和约束性指标的确定。(表1)

矿产资源规划体系的核心部分是由各层次、各类规划目标(指标)组成目标(指标)体系。全国总目标的实现、主要任务的完成依赖矿产资源勘探开采中重点领域、重要行业以及省、市、县各级机构的共同努力,为此总目标需要层层细化、分解为各专项规划、各行业规划以及省、市、县各级规划的子目标,形成一个相互支撑的目标体系。目标表现为量化指标,所以专项规划、行业规划、地区规划的各项指标是全国性指标的分解和具体化。与规划目标体系对应的是指标体系,不同领域、不同层级、不同行业的指标之间有如下关系:下级指标是在上层指标的约束下制定的,上级专项规划指标对下级总规划、专项规划的指标值也存在约束作用,同级的总规划指标约束同级的专项规划、行业规划的指标,同级的专项规划指标值约束同级的行业规划指标值。也就是说,所有下级规划的指标是在各个区域自身资源禀赋、能力条件、经济社会总体目标的制约下对上级目标或指标的分解和细化,同样的各专项规划指标不但是上级专项规划指标在区域内的具体化的子目标,也是同级总规划指标值在该领域内的具体分解,各行业规划的指标亦是如此。唯有如此,才有可能确保指标体系的相容性和一致性,同时保证各专项规划、各行业规划、各下属地方规划子目标(指标)的实现支撑矿产资源规划的总目标(总指标)的完成。

各层次矿产资源规划的目的、功能定位各自不同决定了各自指标的特征、作用的差异,上级规划指标更强调指导性,留有足够的弹性空间,时间跨度倾向于中、长期;专项规划、行业规划、下级规划指标偏向于指令性、约束性,弹性小,下级规划时间跨度通常侧重于中、短期。

四、其他规划制度的借鉴

我国的土地使用规划制度中,国家、省、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宏观控制性规划,任务是在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的前提下,在各产业部门和地域间调整和配置土地资源,而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微观实施性规划,任务是按照上级规划的控制指标和布局要求划分土地利用区,明确各区的土地用途和使用条件,因此,两类规划的文本内容要求有所区别。规划图件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根据行政区的空间尺度差异,省、市、县、乡级规划的图件基本比例尺一般分别为1∶50万、1∶20万、1∶5万和1∶1万。相对于多层级、职能化的矿产资源规划审批制度,国内土地利用规划实行简单却更为严格、更为权威的审批制度,省、省会城市、100万人口城市、指定城市等的土地利用规划由国务院审批,其他市县、少量乡镇的土地利用规划由省级政府审批、多数乡镇的规划由设区的市级政府审批。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本身就伴随着土地的使用,而其耗竭性也不是土地的可复垦可以相比,矿产资源规划的编制、审批应该采用比土地使用规划更审慎、更严格、更有法律效应的制度,但现实恰恰相反。

在英国,法定的矿产资源规划实行二元体系,分别是结构规划和地方规划。结构规划的任务是为地区发展提供战略框架,并作为编制地方规划的依据;地方规划的任务是为地区发展制定详细政策,为开发控制提供主要依据。规划层级分为中央、郡、区三级,以郡规划为主,中央协调;规划采用许可制度,强化管制和约束;规划的编制以郡、区政府为主,职能部门参与。这些安排使英国的矿产资源规划体系构成简单、关系明晰,一体化程度增加,同时规划的权威性、执行力也得以保障。英国矿产资源规划制度对我国矿产资源规划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有更强的借鉴意义。

五、结论

我国矿产资源规划制度安排中,多元化、多层级的结构使规划体系的功能及其相应的目标体系复杂化,协调、衔接、一体化的难度增加,条块分割的可能性加大;而各规划功能定位的不清则使这一隐患成为现实,无规划、规划冲突、各自为政以及规划的权威性低、难执行等问题突出,结构布局优化、环境保护、矿地复垦等矿产资源规划体系的重大目标被虚置。明确矿产资源规划的功能定位、优化矿产资源规划的目标体系是提高矿产资源规划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

能源产业规划篇(9)

一、枣庄市总体规划编制的背景

1、转型期的社会

枣庄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正处在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在宏观层面上,国家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这些都要求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有新变化、新突破、新发展。

2、面临着资源的枯竭

枣庄是一个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城市。由于长期以来对煤炭资源的掠夺式开采,煤炭资源正面临着枯竭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城市何去何从,对城市规划师也是一种考验。

二、枣庄资源枯竭城市的特点

1、土地塌陷严重

由于长期以来对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大量土地出现严重的塌陷。虽然有些塌陷地已经沉稳,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用地处于非沉稳期,而且这类用地面积还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发展方向的选择。

2、产业结构单一

现状产业主要以“黑(煤炭)、白(石灰)、灰(水泥)”为代表的能耗高、污染重、技术含量低的工业企业为主。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使城市的健康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3、破产企业多

随着煤炭资源的日趋枯竭,大量煤矿企业破产,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国家对中、小煤矿实行关、转、并、停的政策,使得一些煤矿企业更是雪上加霜。企业破产,下岗失业人员剧增,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三、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

1、替代产业尚未形成,产业结构调整困难

由于对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及未能对城市的发展未雨绸缪,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而替代产业的形成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这就使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加困难。

2、保护意识不强,生态遭到破坏

由于对煤炭资源保护认识不足,长期以来一直是重视开发,忽视保护。这种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不仅使自然资源遭受到严重浪费,而且使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破坏。

3、破败工矿多,对城市总体布局影响大

在过去企业办社会的影响下,很多工矿企业的周边形成了一些具有一定规模公共服务设施。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企业已无心、也无力经营这些公共服务设施,从而导致这些设施日趋衰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总体规划的布局。

四、资源枯竭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探讨

2009年,枣庄被国务院批准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从而使枣庄的发展上升为国家

战略。与此同时,山东省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枣庄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为配合实现枣庄资源枯竭城市的成功转型,本文通过城市规划这一技术手段对枣庄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1、城市性质的调整

(1)侧重点不同

本版规划的性质在延续上版规划的基础上,将煤化工提至能源、建材之前,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方面,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城市的发展不能依靠对资源的过度开采,而应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现由粗放式经济增长转向集约式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如果简单地将煤炭资源作为一种初级产品进行销售,再多的煤炭带来的价值也是有限的。如果对煤炭进行再加工、深加工,其价值将会大大增加。

(2)新增了机械制造基地、新兴科技创新基地

近几年,以机床为主的机械制造业逐渐成为枣庄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枣庄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高新区逐渐成为枣庄高新技术产业的摇篮,成为枣庄新兴科技的创新基地。

(3)变鲁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

从鲁南五市(日照、临沂、枣庄、济宁、菏泽)来看,枣庄综合评价居中,但近两年来日照发展势头迅猛,俨然有超越枣庄的势头。从淮海经济区看,枣庄作为山东省的南大门,与江苏北部诸市经济联系密切,具备了和徐州争夺淮海经济区龙头城市的实力。

2、产业结构转型

产业结构的转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转型成本。对枣庄未来产业选择作出如下判断:

(1)依托煤炭资源优势,优化传统产业

尽管枣庄煤炭资源面临枯竭,但煤炭资源依旧是枣庄今后一段时期内重要的资源优势,因此,枣庄应继续借助这一优势,不断延长传统产业的产业链,并使其成为枣庄的支柱性产业。

(2)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文化旅游

枣庄具有7300年的始祖文化、4300年的城邦文化、2700年的运河文化、130年的工业文化,因此,可以借助文化资源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促进枣庄文化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3)依托劳动力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受国家政策影响,枣庄近几年来关闭了大量煤矿,从而导致了近20万矿工的失业,只有大力发展具有一定基础的纺织、机械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才能吸纳这些富余劳动力。

(4)依托省级高新区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是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所在。要实现产业的真正转型,高新技术产业无疑是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

3、用地增长边界

(1)城市用地现状

根据统计,枣庄市现状城市建设用地与上版相比,由62平方公里增长到120平方公里,基本上翻了一番。

(2)城市用地增长过快原因

枣庄城市用地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城市化进入快速期;工业用地增长迅速;以外延式拓展为主的城市粗放增长方式。

(3)规划对策——从蔓延到紧凑

作为资源枯竭城市的枣庄,不能在利用完煤炭资源时再向土地资源伸手,而应在发展的同时,把节地放在首要位置。因此,规划通过城市增长边界的划定,使“城乡边界”不再模糊,让城市在精明保护下实现精明增长。通过“从控制城市蔓延的角度来制订城市总体规划”实现城市从无序蔓延到紧凑发展。

4、两规编制的对接

为使两规能够很好地对接,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多次与国土部门进行了沟通,并达成了许多共识。提出了“以规划引导土地,以土地保障规划”的指导原则,并在此原则的指导下,对总体规划进行编制。

这种由重视结果到重视过程的编制方法,使转型资源枯竭城市——枣庄的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实现了很好的对接,主要表现在:城市总体规划的近期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城市总体规划的远期与土地利用规划的一般农田在空间上基本上达到一致。

五、结语

随着城市资源的枯竭,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就会暴露出许多问题,如城市发展动力不足、城市功能定位需要重新审视、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等。因此,此类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就应结合资源枯竭城市的特点,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方法,以促进资源枯竭城市的成功转型。

参考文献

[1]杨保军.总体规划批什么.城市规划,2010(1)

能源产业规划篇(10)

1引言

林业产业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对于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是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照当前的林业政策,对林业资源进行调查和管理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对林业资源的有效规划与监督管理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在我国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地位,是林业规划和决策的基础和依据,也是各地进行林业生产的重要基础,是对森林资源进行管理的前提在林业调查规划过程中,基层林业部门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是很高,因此导致林业调查规划水平较低,对我国的林业产业的转型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林业调查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基层林业的调查规划设计在林业建设中十分重要,当前我国政府对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很高,因此对林业调查规划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提升,每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对基层林业情况进行调查、监测、监督、管理等,从而能够更加全面、完整地掌握基层林业情况,然后对这些林业资源进行有序地规划、设计、组织,从而实现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基层林业调查规划与设计是一项系统性高、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2.1队伍素质与稳定问题当前林业调查规划管理水平不高,与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有很大关系,很多林业技术人员对林业产业发展的认识不够,在进行林业资源的调查和规划的过程中,技术水平较低,责任意识不强,对各种林业技术的应用能力不够,而且管理的很多林业技术人员都没有经过系统性的培训另外,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工作环境往往比较艰苦,尤其是一些基层的林业站,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比较复杂,劳动强度大,生产和生活条件都比较差,林业调查规划需要在野外工作较长的时间,会导致很多新员工不愿意在基层林业站进行工作,一些老员工的技术水平又不高,因此导致整个行业缺乏专业性的、稳定的技术队伍,高学历、高水平、经验丰富的员工流失,造成人才的断层同时,由于工作福利待遇水平不高,对于很多员工来讲也是一个不利的因素,工作和报酬不成正比,导致很多员工感觉压力较大,感觉不到工作的意义,离职的人较多2.2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管理不到位在林业调查规划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从而使得林业调查规划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当前很多基层林业站,在发展过程中都没有对林业调查规划工作进行积极的监管,导致很多技术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出现技术漏洞和质量漏洞,很难实现对整个行业的有效监督管理比如在林业调查规划过程中,一些基层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法制观念,又没有完整的质量监管体系,所以导致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较多,对林业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很大的影响2.3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缺乏经费支持在林业调查规划管理过程中,资金的充裕程度关系到林业调查规划管理水平就当前形势而言,在开展林业调查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相应的设备和技术队伍作为支撑,这些都需要经费支持但是当前很多基层林业部门在进行林业资源调查规划的时候,缺乏相应的设备,而且人员组成情况也比较复杂,缺乏专业化的队伍,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政府虽然给予林业调查规划一定的重视,但是还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导致林业规划设计工作过程中的很多硬件和软件条件都得不到满足.

3林业调查规划管理的策略

3.1不断提高林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对林业资源进行规划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所涉及的内容较多,比如对林业资源的规模进行了解,对林业的发展目标进行分析在进行林业调查规划的时候,应该要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林业调查规划管理的过程中不同的人员应该要担负不同的责任,比如调查人员要明确进行林业产业资源调查的目标,要对那些林业资源的规模、权属等情况进行调查,规划人员则应该要做好林业产业的规划设计,为林业产业做一个整体的规划在林业调查规划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素养的培养,从技术和职业道德两个方面着手,使得林业技术人员能够掌握更多专业的知识,同时能够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为林业调查规划工作作出更多的贡献3.2确保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制度化和法制化林业调查规划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所涉及的内容较多,要将调查规划工作做得出色,就应该要具备较高的业务技能水平,要对与林业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了解,从而才能促进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在林业调查规划过程中,首先,应该要对这项工作的工作制度进行完善,在林业部门内部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对技术人员的工作进行规范,防止出现技术漏洞和质量漏洞比如有的林业资源的权属问题比较复杂,尤其是在私有林权问题的处理上,有些林业技术人员仅凭林业技术员或知情人指认,就对林业资源的权属关系进行确定,这是一种不科学也不严谨的做法,应该要杜绝和抵制在林业调查规划过程中,林业技术人员应该要加强对各种林业调查制度的掌握和应用,要根据相关的规定进行林业资源的界定,从而确保林业调查工作可以做到公平、公正、透明其次,抓好基层林业调查规划的各个方面和具体环节,提高调查的效益和质量林业调查规划所涉及的内容较多,比如林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各种专项规划、森林经营、各种公益林的界定和划分、造林设计、森林抚育设计等,任何一种项目都不仅涉及到林业部门,还涉及到其他的相关部门,林业技术人员应该要积极加强对林业调查规划过程中的各种任务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按时完成,并且也能保质完成,为后续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应该要有一定的时间维度,基层林业部门应该要对每一个环节的完成情况进行确定,要在每个环节中履行自己的责任,从而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专业性和统一性,确保林业调查工作的质量第三,在林业调查规划过程中,不仅涉及到一些技术知识,还涉及到法律法规,因此必须要在林业部门内部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调查人员应该要加强对这些规章制度的学习,从而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按照规章制度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维护林业秩序,在处理林业资源纠纷、责权辨析时也要做到依法进行,公正、合理,当发现林业资源受到破坏的时候,也应该要用法律法规来对违法行为进行纠正,对林业资源进行必要地保护3.3加强林业调查规划过程的投入针对林业调查规划建设过程中的各种资源、经费比较缺乏的问题,必须要加以解决,尤其是要加强对林业调查规划管理的资金投入,从而使得林业调查规划工作可以顺利开展由于林业调查规划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比如各种调查设备的购买、对技术人员的补贴等,都是来源于上级财政拨款,这也是林业调查规划过程中的主要资金来源,因此,要引导各级政府注重林业调查规划的建立和管理工作,要对林业调查规划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经费进行汇总、审核,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拨款比如在一些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区,对各种林业资源进行调查规划的难度较大,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各种新技术的应用,比如一些勘测技术,可以应用在林业调查过程中,但是这些技术的应用需要购买相应的设备,所以基层林业部门应该要就实际情况,向上级部门申请更多的资金支持,用于对这些设备进行购买其次,可以加强对各种社会资金的筹集,政府财政拨款是有限的,很多时候不能满足林业调查规划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因此在林业调查规划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还可以鼓励各种形式的社会资金注入到林业规划调查过程中,在林业产业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社会企业开始关注到林业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纷纷开始重视林业产业的发展,给予相应的投资,这也可以成为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来源.

4结语

林业调查规划管理是林业生产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对林业产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在林业调查规划管理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养,加强对林业调查规划管理制度的完善,从而使得林业产业规划调查水平得到提升,为林业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可靠的数据,盘活各种林业资源,促进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苏丽琼 单位: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参考文献:

[1]唐晓娟.浅析目前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技服务,2016(33).

能源产业规划篇(11)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5009502

1引言

林业产业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对于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是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照当前的林业政策,对林业资源进行调查和管理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对林业资源的有效规划与监督管理。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在我国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地位,是林业规划和决策的基础和依据,也是各地进行林业生产的重要基础,是对森林资源进行管理的前提。在林业调查规划过程中,基层林业部门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是很高,因此导致林业调查规划水平较低,对我国的林业产业的转型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林业调查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基层林业的调查规划设计在林业建设中十分重要,当前我国政府对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很高,因此对林业调查规划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提升,每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对基层林业情况进行调查、监测、监督、管理等,从而能够更加全面、完整地掌握基层林业情况,然后对这些林业资源进行有序地规划、设计、组织,从而实现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基层林业调查规划与设计是一项系统性高、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2.1队伍素质与稳定问题

当前林业调查规划管理水平不高,与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有很大关系,很多林业技术人员对林业产业发展的认识不够,在进行林业资源的调查和规划的过程中,技术水平较低,责任意识不强,对各种林业技术的应用能力不够,而且管理的很多林业技术人员都没有经过系统性的培训。另外,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工作环境往往比较艰苦,尤其是一些基层的林业站,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比较复杂,劳动强度大,生产和生活条件都比较差,林业调查规划需要在野外工作较长的时间,会导致很多新员工不愿意在基层林业站进行工作,一些老员工的技术水平又不高,因此导致整个行业缺乏专业性的、稳定的技术队伍,高学历、高水平、经验丰富的员工流失,造成人才的断层。同时,由于工作福利待遇水平不高,对于很多员工来讲也是一个不利的因素,工作和报酬不成正比,导致很多员工感觉压力较大,感觉不到工作的意义,离职的人较多。

2.2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管理不到位

在林业调查规划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从而使得林业调查规划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当前很多基层林业站,在发展过程中都没有对林业调查规划工作进行积极的监管,导致很多技术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出现技术漏洞和质量漏洞,很难实现对整个行业的有效监督管理。比如在林业调查规划过程中,一些基层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法制观念,又没有完整的质量监管体系,所以导致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较多,对林业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很大的影响。

2.3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缺乏经费支持

在林业调查规管理过程中,资金的充裕程度关系到林业调查规划管理水平。就当前形势而言,在开展林业调查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相应的设备和技术队伍作为支撑,这些都需要经费支持。但是当前很多基层林业部门在进行林业资源调查规划的时候,缺乏相应的设备,而且人员组成情况也比较复杂,缺乏专业化的队伍,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政府虽然给予林业调查规划一定的重视,但是还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导致林业规划设计工作过程中的很多硬件和软件条件都得不到满足。

3林业调查规划管理的策略

3.1不断提高林业技术人员的素质

对林业资源进行规划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所涉及的内容较多,比如对林业资源的规模进行了解,对林业的发展目标进行分析。在进行林业调查规划的时候,应该要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林业调查规划管理的过程中不同的人员应该要担负不同的责任,比如调查人员要明确进行林业产业资源调查的目标,要对那些林业资源的规模、权属等情况进行调查,规划人员则应该要做好林业产业的规划设计,为林业产业做一个整体的规划。在林业调查规划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素养的培养,从技术和职业道德两个方面着手,使得林业技术人员能够掌握更多专业的知识,同时能够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为林业调查规划工作作出更多的贡献。

3.2确保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制度化和法制化

林业调查规划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所涉及的内容较多,要将调查规划工作做得出色,就应该要具备较高的业务技能水平,要对与林业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了解,从而才能促进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在林业调查规划过程中,首先,应该要对这项工作的工作制度进行完善,在林业部门内部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对技术人员的工作进行规范,防止出现技术漏洞和质量漏洞。比如有的林业资源的权属问题比较复杂,尤其是在私有林权问题的处理上,有些林业技术人员仅凭林业技术员或知情人指认,就对林业资源的权属关系进行确定,这是一种不科学也不严谨的做法,应该要杜绝和抵制。在林业调查规划过程中,林业技术人员应该要加强对各种林业调查制度的掌握和应用,要根据相关的规定进行林业资源的界定,从而确保林业调查工作可以做到公平、公正、透明。其次,抓好基层林业调查规划的各个方面和具体环节,提高调查的效益和质量。林业调查规划所涉及的内容较多,比如林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各种专项规划、森林经营、各种公益林的界定和划分、造林设计、森林抚育设计等,任何一种项目都不仅涉及到林业部门,还涉及到其他的相关部门,林业技术人员应该要积极加强对林业调查规划过程中的各种任务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按时完成,并且也能保质完成,为后续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应该要有一定的时间维度,基层林业部门应该要对每一个环节的完成情况进行确定,要在每个环节中履行自己的责任,从而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专业性和统一性,确保林业调查工作的质量。第三,在林业调查规划过程中,不仅涉及到一些技术知识,还涉及到法律法规,因此必须要在林业部门内部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调查人员应该要加强对这些规章制度的学习,从而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按照规章制度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维护林业秩序,在处理林业资源纠纷、责权辨析时也要做到依法进行,公正、合理,当发现林业资源受到破坏的时候,也应该要用法律法规来对违法行为进行纠正,对林业资源进行必要地保护。

3.3加强林业调查规划过程的投入

针对林业调查规划建设过程中的各种资源、经费比较缺乏的问题,必须要加以解决,尤其是要加强对林业调查规划管理的资金投入,从而使得林业调查规划工作可以顺利开展。由于林业调查规划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比如各种调查设备的购买、对技术人员的补贴等,都是来源于上级财政拨款,这也是林业调查规划过程中的主要资金来源,因此,要引导各级政府注重林业调查规划的建立和管理工作,要对林业调查规划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经费进行汇总、审核,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拨款。比如在一些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区,对各种林业资源进行调查规划的难度较大,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各种新技术的应用,比如一些勘测技术,可以应用在林业调查过程中,但是这些技术的应用需要购买相应的设备,所以基层林业部门应该要就实际情况,向上级部门申请更多的资金支持,用于对这些设备进行购买。其次,可以加强对各种社会资金的筹集,政府财政拨款是有限的,很多时候不能满足林业调查规划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因此在林业调查规划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还可以鼓励各种形式的社会资金注入到林业规划调查过程中,在林业产业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社会企业开始关注到林业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纷纷开始重视林业产业的发展,给予相应的投资,这也可以成为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来源。

4结语

林业调查规划管理是林业生产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对林业产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在林业调查规划管理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养,加强对林业调查规划管理制度的完善,从而使得林业产业规划调查水平得到提升,为林业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可靠的数据,盘活各种林业资源,促进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晓娟.浅析目前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技服务,20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