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和理解大全11篇

时间:2023-10-24 10:29:09

大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和理解

大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和理解篇(1)

礼仪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人际间相互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治国安邦、立身处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特别强调把“明礼诚信、团结友善”作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礼仪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学生社会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在现代社会,毕业生包括礼仪素质在内的社会能力比其专业能力对大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社会对大学生的品德修养、敬业精神、诚信、责任心和交际能力更为看重。

南华工商学院相继在部分专业开设了礼仪课,学生的礼仪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得到校内师生和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南华工商学院大学生的礼仪素质教育,我们进行了尝试性的调查研究,希望以点及面、由此及彼,了解当前高职高专大学生礼仪素质现状及学生礼仪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今后加强礼仪教育的方法,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通过问卷测试,辅以个别访谈和小型座谈会形式。于2008年9月-11月,采用随机抽样法对南华工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环境艺术、工商、计算机、旅游、外语、法律8个系67个专业的2006级、2007级、2008级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礼仪素质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76份,其中有效问卷328,有效率为82%。被调查的学生基本情况见如下:有效问卷中男生130人(39.6%),女生198人(60.4%);2006级94人(28.7%),2007级102人(31.1%),2008级132人(40.2%);理科生103人(31.4%),文科生225人(68.6%);独生子女82人(25%),非独生子女246人(75%);学前户籍城市(县城以上)142人(68.3%),乡村186人(31.7%)。

本调查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二、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礼仪基本素质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礼仪素质是比较好的,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礼仪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调查中,当问及“你见到老师打招呼吗”时,有较多的学生回答见到老师能经常打招呼,占62.2%,但仍有33V8%的学生只是偶尔打招呼,有4%的学生竟然没有打招呼。“进办公室先敲门,经允许再进”,做到的占70.4%,仍有20.4%的学生有时做到,9.1%的学生没做到。“在老师面前交作业应”用双手递的占58.2%,用右手递的占15.2%,用左手递的占13.4%,没在意的占13.1%。正确的是用双手递,不正确的学生占41.8%。这些最基本的礼仪体现了对交往对象的尊重,仍有部分学生尚未形成基本的文明礼貌习惯。

认为“你和同学之间关系”融洽的占70.4%,―般的占23.8%,紧张的占5.8%。问及“同学有困难,能否主动帮忙”,能够的占63.4%,有时能够的占32.6%,不能的占4%。大学生都有强烈的社交意识,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尊重,但缺乏交往技巧和社会适应能力。

“有否打电话问候家长”的调查结果为:经常打电话问候家长的学生有61.6%,有24.4%学生节假日问候,14%学生有事才打电话回家。在个别访谈中,有学生谈到从来不打电话回家问候父母,只有缺钱花的时候才打电话给父母。因此,应通过礼仪教育来培养学生“爱”的品质,从爱小家到爱大家,爱我们的国家。

“你会在校内随便吐痰吗”,回答经常的有13.7%,偶尔的有14.3%,从来没有的有72%。“你会在校内随便乱扔东西吗”,回答经常的有10.4%,偶尔的有30.8%,从来没有的有58.8%。“在语言中能做到谈吐礼貌,经常说‘请’、‘谢谢’、‘对不起’、‘不客气’、‘没关系’、‘您’等礼貌用语”,能做到的占51.8%,基本能的占39%,不能的占9.1%。“个人仪容仪表卫生能做到美观端庄整洁”,能的占65.9%,基本能的占32.6%,不能的占1.5%。礼仪教育包括优雅的举止、礼貌的谈吐、文明卫生、注重仪表和各种礼仪规范等,注重内在品德素养的培养。

“你曾有过迟到、早退或缺课、迟交作业或作弊等其中一项行为吗”,回答有占62.5%,没有占37.5%。信义原则是礼仪的一项重要原则,主要表现为遵时守信,“言必行,行必果”及自信。大学生的遵时守信主要体现为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缺课,不迟交作业,考试不作弊等。但在调查中,有62.5%的学生,承认自己有过诸如迟到、早退、缺课、迟交作业或作弊等其中一项不诚信行为,可见应通过礼仪教育,引导大学生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言行统一。

(二)大学生对社会人际交往一般礼仪常识的了解情况

当问及“介绍他人相识,正确顺序”时,回答先介绍上级的有62.2%,先介绍下级的有23.8%,随便的有14%,这道题错误率37.8%。在“同等地位,年纪相仿的男女见面握手时伸手正确顺序”这一题,回答男士先伸手的有57%,女士先伸手的有39.9%,谁先伸手无所谓的有13.1%,错误率70.1%。当判断“接受名片,要用右手,然后装进上衣兜”这道题正确与否时,回答正确的有25.9%,错误的有61.3%,不知正误的有12.8%,这道题错误率38.7%。“穿单排两粒扣西装,应扣哪粒扣子”,回答上方扣的有33.5%,下方扣的有23.5%,全都扣的有43%,错误率66.5%。“领带打好后,下端应在哪个位置”,回答在皮带扣位置上方的有44.4%,恰好在皮带扣位置的有37.8%,在皮带扣位置下方的有16.5%,哪个位置都可以的有1.2%,错误率62.2%。

由于学生过去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礼仪教育,因此不知道看似简单的介绍、握手、递接名片、服饰搭配等日常礼仪基本常识,更别说了解其中蕴含着的丰富文化内涵。调查资料显示,回答错误的学生大部分是没上过礼仪课或听过礼仪讲座的学生,可见学和不学就是不一样,充分说明开设礼仪课,加强礼仪教育是必要的。

(三)大学生对礼仪教育的认识

在调查中问到“你对礼仪知识的了解程度”,回答非常了解的有12.2%,这一部分学生主要是本专业开设了礼仪课的同学;回答了解一些的有72%。据访谈调查,在这些了解一些礼仪知识的人群中,对礼仪知识也只是限于一些常规的礼貌、礼节,系统的礼仪知

识仍然相当缺乏。有学生谈到“中学没有开设关于礼仪的课程,所以我们对礼仪的了解只限于平时看一些关于礼仪方面的书本或在日常生活中学到的一些礼仪”、“只从电视上学得点滴礼仪知识”;回答不了解的有14.3%,没听说过的有1.5%,还占有相当的比例。可见礼仪教育任重道远。

“你对学院礼仪教育现状的满意度一项中”,很满意的有9.1%,满意的有33.5%,一般的有51.2%,不满意的有6.1%。“你对当前本校学生礼仪素质现状”看法,很满意的有9.5%,满意的有31.4%,一般的有51.2%,不满意的有7.9%。“你对当前自身礼仪素质现状”认识,很满意的有17.4%,满意的有50.9%,一般的有30.8%,不满意的有0.9%。“你认为我校目前对学生的礼仪要求”如何,可以的有18.6%,应加强的有72%,不必在意的有9.5%。从调查资料中可见,学生肯定了学校在礼仪教育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和取得的成效,但仍然有相当一部份学生对目前学校礼仪教育现状和本校学生礼仪素质现状不够满意,对他们自己当前的言行举止及其礼仪修养也不是完全满意,希望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期望学校能加强礼仪教育,加强对学生礼仪修养的要求和培养,以适应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大学生礼仪素质的要求。

“礼仪教育方面家庭对你的要求”,很严格占48.5%,―般的有42.1%,没要求的有9.5%。有51.6%的学生认为家长对孩子的礼仪教育方面处在一般和没要求的水平上。由于家长文化、思想素质不同,或对礼仪内涵理解有偏差,有的不能以身作则,这些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学生礼仪素质的提高,必须得到家长的大力配合。

“你对学习礼仪的态度”,很有必要的有51.8%,有必要的有40.2%。可见高职大学生提高礼仪修养的意识非常强烈,加强礼仪教育不仅是社会和学校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的要求。他们希望系统学习礼仪知识,渴望能有礼仪修养方面的专门训练,很想让自己的形象、言行举止与众不同,能展现大学生的风采、气质和职业素养。有的专业开设礼仪课后,学生感触很深,认为:开设这门学科,让我懂得了不少基本的礼仪知识,对毕业后走向社会工作做了很好的准备;学习礼仪可以培养个人气质和素养,有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这门课实用性强,贴近生活;可以补充思想道德课的不足;有兴趣学,礼仪是一种文化。在访谈中了解到,酒店、旅游、会展、报关、国贸、工商、文秘等专业的学生普遍一致认为礼仪学习对自身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是不可或缺的。但医学技术、法律、会计、环境艺术、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由于对礼仪的了解不是很多,或者本身从事技术性的工作,与人打交道的机会较少,有一部同学认为学不学礼仪无所谓,甚至没必要学礼仪,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了。这种情况在调查数据中也有体现,对学礼仪态度无所谓的占7.3%,没必要的占0.6%。

“你认为最有待加强的礼仪项目”,给出的9个选项分别是“道德礼仪”、“专业礼仪”、“礼仪的实际应用”、“仪表仪容仪态”、“商务礼仪”、“职场礼仪”、“交际礼仪”、“求职礼仪”、“生活礼仪”,学生选择比较多的依次是“礼仪的实际应用”(19.8%)、“道德礼仪”(14.9%)、“专业礼仪”(9.5%)。可见大学生最希望把礼仪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健康向上的活动,创造交往的机会。其次,大学生渴望加强道德礼仪。他们清楚认识到礼仪是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道德是礼仪的内在本质基础。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才能把遵守礼仪变成自觉的行为。同时,大学生还希望加强专业礼仪的培养,提高职业技能,完善职业素养。

三、对策

(一)重视礼仪教育,完善礼仪课程学习体系

礼仪内容丰富,涉及学科广泛,是具有无限的感染力、生命力和传承性的文化体系。礼仪课在提升高职高专大学生人格修养方面,有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从南华工商学院礼仪课程设置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只有部分专业将礼仪课作为该专业的基础课或技能课之外,更多的学生只能参加数量有限的公共选修课。礼仪教学无论在内容、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远难以达到课堂教育的效果和满足广大学生的迫切要求。调查发现,没有学习过礼仪课程的占34.1%,听过讲座的占36.6%,参加过选修课的占12.8%,本专业开设了礼仪课的占16.5%。对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是系统地培养学生礼仪素质的有效方式。学校应将礼仪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并根据情况尽可能增加礼仪培训讲座。

(二)实现礼仪教学与礼仪实践的有机融合

强化礼仪教育,应从最基本的坐、立、行、走抓起,培养习惯,同时系统地进行礼仪理论以及思想品德教育。在高职高专礼仪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针对学生专业的培养目标组织与职业相关的礼仪实景案例教学,采取模拟训练、讲练结合、日常养成培养等方式,辅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使个人礼仪逐步进入职业要求的专业礼仪。通过丰富的课堂内容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同学之间的心得交流来提高学生学习礼仪课程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的职能部门、窗口部门和实习单位去实践,将礼仪知识与专业技能密切结合,由课堂走向课外,由学校向社会延伸,让学生到实践当中去尝试,在实践中提升礼仪素养。礼仪学习有“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错”的特点。学习礼仪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反复运用,重复体验,持之以恒。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环境

高职高专礼仪教育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学生在礼仪课程学习期间进步明显,提高迅速,但随着课程结束和时间推移,学生没有了特定的环境和督促,言行又逐渐回复到学习礼仪之前的状态。因此,营造学习礼仪、讲究礼仪的良好氛围是十分必要的。在硬环境方面可给学生提供充分详细的礼仪学习资料。美化校园,提供完善公共设施。在全校范围内征集文明礼仪、社会公德宣传标语,在公共场所醒目处贴标语警示,同时讲究美观。学校应举行升旗仪式,宣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教师提供制服,在重要的仪式场合教师要身体力行,符合仪式礼仪,体现对礼仪的重视。在课室大楼进出关键处安放镜子,让学生整理仪容仪表。物业、食堂、行政服务等窗口部门带头讲究仪表仪容,礼仪礼貌服务。在软环境方面包括:第一,组建校园文明礼仪建设活动的团队,社团、学生会、团委应制定相关活动,让学生自愿参加。第二,与日常管理相结合,以各种形式广泛宣传礼仪,培养学生自律精神。第三,开展大型校园文明礼仪礼貌建设月活动。如制订“校园文明公约”、“教室文明公约”、“寝室文明公约”、“食堂文明公约”;举办大学生常见不文明行为习惯图片展;开展征文、知识竞赛、辩论赛活动;举办主题讲座;开展校风、学风文明督察活动;开展“文明系、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教室、文明使者”评选活动;开展文明行动志愿者活动,规定文明公约行动日;举办各种文明礼仪文艺表演宣传活动等。

(四)加强教师礼仪修养培养,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大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和理解篇(2)

长春市5所大学的部分学生:吉林大学400名学生、东北师范大学400名学生、长春大学400名学生、吉林建筑大学400名学生、长春师范大学400名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阅读有关大学生社交礼仪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

1.2.2问卷调查法

对长春市5所大学的2000名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发放2000份问卷,收回1800份问卷,作废200份,问卷有效率合格。

1.2.3数理分析法

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相关的结果。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对社交礼仪的了解程度

根据统计的结果看出,从说不清楚到不知道社交礼仪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80%,只有10%的学生能够说清楚什么是社交礼仪,而10%的学生只能大概地说出一些有关社交礼仪的事例。这就说明,现代大学生对于社交礼仪知识的了解是极其粗浅的。

2.1.1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高考分数决定前途已成为众多学生家长们的一个共识,人们在“高分数———好大学———好工作”这样的怪圈中对学生教育和培养的认识出现了偏差。“教育”的根本在“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了首位。人们在看中高分数的同时忽视了对孩子的品行教育,所以,“修身”变为“修分”,“人将社交礼仪为先”变为“人将分数为先”。改变这种有失偏颇的教育行为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2.1.2本科教育中缺少社交礼仪教育

在当今的社会的转型期,大学生作为高学历人群,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社交礼仪品行必将是他们急待祢补的课程。

2.1.3生活环境的不良影响

在当今社会中,无限制地追求经济效益使一些人唯利是图,有了钱就有了一切的观念严重地扭曲了这些人的伦理、道德、品行。社交礼仪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多方面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举止。社交礼仪是人际交往的灵魂,交往的内涵如果缺少了社交礼仪的保障,必然会影响人际交往质量和人际交往的认同性。因此,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未来的职业行为中、在履行自己的人生规划中必须要重视自身修养,不断提升提高自己的高尚品格和良好修养。

2.2大学生对掌握社交礼仪知识必要性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有必要掌握社交礼仪知识的学生占调查学生的40%,而60%的学生对于掌握社交礼仪知识持无所谓的态度。对于这部分高学历人群有这样的认识是一种可悲的现象,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交礼仪教育。

2.2.1掌握社交礼仪知识是现代社会的需要

人生活在社会上就避免不了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往,不参与社会交往的人是不存在的。我们有必要了解和掌握社会交往的规则和方法,掌握交际技巧和交往艺术,进而达到参与社会交往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际交往艺术和交往技巧正在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交往理念和交往行为,人们的交往范围已逐步从狭义的人际交往拓展为广义的公众交往。

2.2.2掌握社交礼仪知识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

古人云:既学孔孟之书,必达周公之礼。将知书达理作为评价一个人优劣的标准。当今社会中知书不达礼者大有人在,知识水准与道德水准出现严重的偏差。目前,高校依然存在着让人尴尬的现象:个别学生虽然学生受到了高等教育,但其行为却连最基本道德水准也不能达到,这是社交礼仪教育的严重缺失所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国际社会接轨的逐渐深入,在开放的社会新秩序中,每个人都在与他人的频繁交往和沟通中谋求自身的有效发展,争取事业的成功,因此,具备丰富的交往社交礼仪知识和能力必然成为新秩序中所必备的素质之一。交往成功的关键环节就在于社交礼仪,社交礼仪是交往细节,代表着一个人的行为规范度,准确地反映出人们的文明程度。社交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手段,我们无论从事什么性质的活动都离不开社交礼仪。

2.2.3掌握社交礼仪知识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

大学生只有正确处理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尊重,也只有在人际交往中真正做到了用真心去尊重他人,才能获得友谊和友情,进而,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这是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需要。社交礼仪教育的宗旨是,要教育、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循社会的道德规范,提高人们的公德意识,养成文明习惯,形成文明的社会风气,使全社会高度和谐。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社交礼仪教育是建构和谐社会的需要。大学生掌握了基本社交礼仪规范、交往艺术与技巧,才能快速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社会就是有序的社会,有序的社会才称得上文明的社会,文明的社会才称得上是进步的社会。

2.3大学生了解社交礼仪知识的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0%大学生对于社交礼仪知识的了解是来自学校的社交礼仪教育,而其他渠道则高达80%,可以看出学校的社交礼仪教育明显不足。所以,有必要加大学社交礼仪教育的力度,完善社交礼仪教育的课程,增加社交礼仪教育的学时,配备完善的社交礼仪教育训练场所,建设社交礼仪教育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参与社交礼仪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2.3.1把社交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在课堂上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交礼仪教育,通过实践教学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交礼仪训练,把社交礼仪教育和道德修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社交礼仪知识讲授和社交礼仪训练,使大学生塑造了良好的外部形象。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社交礼仪教育仍是一片空白,多数思想教育工作者对社交礼仪知识存在严重的缺失,对社交礼仪教育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个别教师甚至仍然认为,社交礼仪教育可有可无,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就是优秀的学生。一些学生则认为,那些专业课、基础课都让自己感到力不从心了,还哪有心思去学习无关紧要的社交礼仪。所以,加强社交礼仪教育首先必须解决人们对于社交礼仪的深层理解,解决大学生对于社交礼仪重要性的理解,把社交礼仪教育引入课堂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2.3.2营造良好的校园社交礼仪氛围

利用多彩的业余生活,开展丰富的校园社交礼仪活动,利用教学楼、宿舍、食堂等张贴具有教育意义的社交礼仪文化宣传标语,举办社交礼仪常识的讲座、演讲、研讨会,营造良好的校园社交礼仪氛围。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去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社交礼仪活动,使社交礼仪行为成为校园时尚,懂社交礼仪可敬,失社交礼仪可耻。学校相关的管理部门,要不断总结社交礼仪交往经验,展示社交礼仪实践的成就。努力宣传大学生的各种活动的社交礼仪风范,推动学校的文明建设,把学校建设成社交礼仪之校、文明之校、文化之校,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出有道德、有社交礼仪、有修养、有文化、有才学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大学生对于社交礼仪知识的掌握是极度贫乏的,这种现象可以折射出社交礼仪教育的严重缺失,表现在不会说话、不会吃饭、不会走路、不懂交往方法等方面;大学生对于掌握社交礼仪知识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无所谓、可有可无,甚至有嘲笑具有社交礼仪行为的人的现象,对于交往行为的美丑取向不准确;大学生获得社交礼仪知识的途径缺乏规范的教育渠道,多数学校没有社交礼仪课程的合理设置。

大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和理解篇(3)

(一)礼仪是改善我国酒店业软环境的重要环节酒店业是具有服务性质的行业,其从业人员的礼仪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酒店业的服务水平.

有位饭店管理专家曾说过:"一进饭店大堂,只要看一下员工的形象,再告诉我客房的数量,就能大致评估出这家饭店的营业收入和利润."目前,世界酒店业,包括我国国内酒店业,行业竞争的焦点已经从硬环境转变到软环境.据有关专家分析,在给人的印象中各种刺激所占的百分比是:视觉印象约占75%,谈吐印象约占16%,味觉印象约占3%,嗅觉印象约占3%,触觉印象约占3%.与宾客直接打交道的酒店从业人员的职业形象设计、职业道德、客我关系的处理、行业礼貌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礼仪修养,被认为是酒店业形象之灵魂,被称为酒店业的无声招牌,直接影响着一国一地酒店业的整体水平,而我国在这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加强礼仪是改善我国酒店业软环境,促进我国酒店业与国际水平接轨的一个重要环节.

总之,礼仪对于酒店业塑造整体形象、提高整体素质、强化职业道德,提高我国未来酒店业服务水平,缩短我国酒店业与国外先进酒店业之间的差距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在校学生进行礼仪教学,探索有效的礼仪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二、礼仪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一)缺乏对礼仪的重要性认识目前,我国中学还处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阶段.个人的礼仪素养与智育之外的其他素质教育一样被摆在相对次要的位置,不少家庭和学校在这方面没有像对待学习成绩那样去严格要求学生,这是造成学生礼仪素养欠缺的重要原因之-.

(一)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礼仪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有关的礼仪理论,更要注意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所以,礼仪教育必须强调理论与训练的有机结合.目前,我国各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并没有统一的礼仪教材.各种版本的教材中实训课时比重很小,对训练课的安排-般由任课教师自行决定.由于场地、师资等客观原因,一些院校少开甚至不开实训课.由于缺少礼仪实践的机会,学生一走出课堂便表现出各种固有的不良的礼仪习惯.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探讨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并不断吸取、总结同行的经验,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上述问题:

(一)提高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确立文明礼貌意识,必须通过"两种教育",即礼仪重要性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从而树立两种意识:第一,生存意识.旅游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服务质量的竞争.讲究礼貌礼节是酒店优质服务的关键,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第二,角色意识.人与人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在酒店接待服务中,服务员和客人的关系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服务员必须为客人提供文明礼貌的服务,要处处尊重客人,奉客人为上帝,不能喧宾夺主,不能越位.

(二)加强学生礼仪知识和文化艺术知识的学习1.学习礼貌礼节知识.礼貌礼节知识,包括个人礼仪、社交礼仪、服务礼仪和国内外习俗礼仪等.

大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和理解篇(4)

礼仪是一个人个人素质与文明程度的体现。礼仪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随着当代社会人们联系的日趋紧密变得越来越重要。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职学校的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应接受系统化的礼仪教育,并不断加强自身礼仪修养,以便投入到日益职业化、社会化的工作和生活中。笔者在进行问卷调查之后,笔者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中职学校礼仪教育的现状,并对中职学校礼仪教育的改革提出观点与看法。

1.中职学生礼仪教育状况

本文通过对一些我校学生礼仪知识现状开展的多范围、多层次的调查,在统计和分析各项数据的基础上,作了较全面的研究,对我校学生开展礼仪知识教育的必要性、以及方法和途径,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思考。1.我校学生礼仪知识教育现状1.1调查对象随机抽样调查部分我校学校,调查对象有学生、有教师,也有部分学校领导。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24份,有效回收率93.33%。在调查问卷中:我校13个专业,将礼仪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并实际开设的仅有6个专业,课程的开设仅停留在职业礼仪层面,而其他专业均未开设礼仪课程。通过对学生的随机调查发现,近90%的学生认为礼仪对他们来说是重要的,愿意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礼仪知识,而且获取礼仪知识的主要途径应通过课堂教学。因此,礼仪作为一门课程在中职学校普及是十分必要的。

2.课堂教学状况虽然学校开设了礼仪课程,但就礼仪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仍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2.1 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很多教师在进行礼仪课程教学时,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实践应用重视不够。礼仪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会灵活运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融会贯通,对自身修养和个人品行的提升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结果会导致学生对礼仪产生错误认识,认为礼仪侧重说教,停留在简单的照本宣科阶段,从而感觉枯燥,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厌倦心理。

2.2 教师队伍有待加强。从事礼仪教学的教师多是由其他专业转行过来的,没有经过专门的礼仪培训,对礼仪知识的获取大多是通过自学,对礼仪的认识停留在一个相对较浅的层面。因此,教学比较随意,内容缺乏系统性,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缺乏对学生学习礼仪目的的正确引导,由此使学生形成了“礼仪就是规范言行举止、讲究穿衣戴帽”的肤浅认知。礼仪教学强调身教重于言教,但很多礼仪课程的教师自身不修边幅,说话做事缺乏技巧,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2.3 教学形式单一。礼仪知识最大的特点是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这个特色决定了礼仪课的教学不能死搬教条、按部就班,而应生动灵活、寓教于乐,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倡快乐教学,快乐学习。但现在的礼仪教学多为教师课堂讲授,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削弱了教学质量与效果。“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方法单一,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劳感,精神懈怠,课堂气氛沉闷,教师讲授的内容无法在学生中产生共鸣与回应,教学效果较差,已经满足不了现阶段礼仪教学的需要。

3.中职学生礼仪教育实施途径

大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和理解篇(5)

我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重视礼尚往来。礼仪是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体现。礼仪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交流的频繁变得越来越重要。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应接受正规的礼仪教育,并不断加强自身礼仪修养,以便投入到日益职业化、规范化的工作和生活中。笔者在进行问卷调查之后,拟对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现状进行总结,并就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实施途径加以探讨。

高职学生礼仪教育状况

高职学生的礼仪认知状况在笔者对不同年级的100名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中,72%的学生认为礼仪很重要,认为一个人的礼仪素养在很多时候对做事成败有关键性影响。17%的学生认为重要,但觉得还不至于具有关键性的影响,较之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言重要性不大,觉得可以在具备其他能力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自己注意就可以了。7%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认为是金子总会发光,礼仪不会掩盖其光芒,只要有过硬的本领和超人的才华,有无礼仪素养无所谓。Www.133229.CoM4%的学生认为讲究礼仪有虚假之嫌,认为礼仪就像一个框框,限制了言行,约束了个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能随性发挥,而是隔阂受限,不够真实,表示自己会做最真实的自己,不会刻意用礼仪束缚自己。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礼仪的重要性认知是存在差异的,但多数学生认识到礼仪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感觉到了其在人际交往、个人形象塑造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特别是部分实习返校的学生认识到礼仪对生活和工作具有协调促进作用,因此认为礼仪很重要,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学校礼仪教育开展状况很多学校的礼仪教育流于形式,不够普及,我校30多个专业,将礼仪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并实际开设的仅有6个专业,而这6个专业中有5个是旅游类专业,1个是文秘专业,课程的开设仅停留在职业礼仪层面,而其他专业均未开设礼仪课程。本地其他兄弟院校也均未开设礼仪课程。笔者通过对3所院校学生的随机调查发现,学生的礼仪知识获取途径多来自网络和看礼仪方面的书籍自学,还有的来自学校或社团组织的礼仪讲座,很少有学生从课堂上获取礼仪知识,可见礼仪课程的开设率较低。近90%的学生认为礼仪对他们来说是重要的,愿意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礼仪知识,而且获取礼仪知识的主要途径应通过课堂教学。因此,礼仪作为一门课程在高职院校普及是十分必要的。

课堂教学状况虽然有的学校开设了礼仪课程,但就礼仪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仍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1.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很多教师在进行礼仪课程教学时,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实践应用重视不够。礼仪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会灵活运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融会贯通,对自身修养和个人品行的提升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结果会导致学生对礼仪产生错误认识,认为礼仪侧重说教,停留在简单的照本宣科阶段,从而感觉枯燥,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厌倦心理。

2.教师队伍有待加强。从事礼仪教学的教师多是由其他专业转行过来的,没有经过专门的礼仪培训,对礼仪知识的获取大多是通过自学,对礼仪的认识停留在一个相对较浅的层面。因此,教学比较随意,内容缺乏系统性,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缺乏对学生学习礼仪目的的正确引导,由此使学生形成了“礼仪就是规范言行举止、讲究穿衣戴帽”的肤浅认知。礼仪教学强调身教重于言教,但很多礼仪课程的教师自身不修边幅,说话做事缺乏技巧,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3.教学形式单一。礼仪知识最大的特点是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这个特色决定了礼仪课的教学不能死搬教条、按部就班,而应生动灵活、寓教于乐,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倡快乐教学,快乐学习。但现在的礼仪教学多为教师课堂讲授,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削弱了教学质量与效果。“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方法单一,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劳感,精神懈怠,课堂气氛沉闷,教师讲授的内容无法在学生中产生共鸣与回应,教学效果较差,已经满足不了现阶段礼仪教学的需要。

高职学生礼仪教育实施途径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礼仪的重要意义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礼仪素养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立足社会、为人处世所必需的。礼仪是一个人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一个具备良好礼仪素养的人深知如何自尊、如何尊重他人、如何赢得别人的尊重,更懂得如何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从而能在交往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互尊互敬,互谦互让,讲文明,懂礼貌,和睦相处,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礼仪使人际之间的感情更容易沟通,建立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友好合作的关系,进而有利于各项事业的发展。在认识到学习礼仪的重要意义之后,应引导学生树立长久的“习礼意识”,处处留心,时时注意,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形成习惯。

强调礼仪知识普及的重要性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普及礼仪知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要通过礼仪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学生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同时也关系到学校的精神面貌。学校应高度重视对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普及礼仪教育,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将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及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作为德育的有效手段,真正做到“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要改变将礼仪课当作公选课不加重视或根本不开设礼仪课的状况,礼仪课作为人文素质课程之一应提高到必修课的地位。

设计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环节经过我校旅游专业教师的努力,礼仪课程已经被作为精品课程立项建设。我校旅游专业礼仪教育的具体做法是:(1)不断进行礼仪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礼仪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多变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资源,全方位、多角度地阐释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要求主讲教师讲课要注意理论性与知识性、趣味性的结合。针对本课程的特点,我们加强了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实践教学的探索中,已经形成了“点面结合、上下结合、内外结合”的特色,利用模拟实训、视频演示等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课程组教师实行集体备课,通过集体攻关的形式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2)加大实践环节在课程中的比例。实践环节是礼仪教学中最为欠缺的、但却是最关键的部分。学生只有通过具体实践,才能加深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只有经历了实践的全过程,才能系统地掌握各个环节的基本技能。指导教师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全过程的实践,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及时补救。礼仪课的实践环节主要集中在站、坐、行、表情、手势、举止、体态、仪容仪表及语言表达等方面。

礼仪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思路根据贯穿课内课外、贴近专业特点的原则,从“强化实践意识、树立当下实践的理念、创建实践平台”三个方面建立了实践课教学体系。我校的礼仪教学除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讲授外,还注重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提高践行能力,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礼仪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应包括认识性实践、理解性实践、拓展性实践三个环节。

1.课内实践——认识性环节。课堂模拟采用分组练习的方式,模拟演示礼仪规范,加深理论学习的效果。利用课堂讨论、演示、播放影视片等方式,创造条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教育和教学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针对礼仪课实践性强的特点,我校从事礼仪教学的教师大胆创新,在教学计划上将礼仪课教学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设置为1︰1,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单双周交叉进行。同时理论课与实践课由不同的教师授课,积极引入校外人才,给学生讲授化妆知识,指导学生进行形体训练,并根据礼仪课的教学内容,研究探讨上课形式,排练礼仪操,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塑造形象、提升素质。

2.课外实践——理解与体验性环节。课外实践是礼仪课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活动,通过组建义务礼仪服务队进行课外实践,使学生克服胆怯羞涩的心理,进一步掌握礼仪服务的技能技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学生反响良好。义务礼仪服务队承担了我校历届运动会的颁奖仪式礼仪服务,并根据学校的需要出色地完成了多项接待活动的服务工作,学校各项活动均有礼仪队队员的身影。通过课外实践,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缺点,实训效果很好。

大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和理解篇(6)

我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重视礼尚往来。礼仪是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体现。礼仪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交流的频繁变得越来越重要。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应接受正规的礼仪教育,并不断加强自身礼仪修养,以便投入到日益职业化、规范化的工作和生活中。笔者在进行问卷调查之后,拟对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现状进行总结,并就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实施途径加以探讨。

高职学生礼仪教育状况

高职学生的礼仪认知状况在笔者对不同年级的100名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中,72%的学生认为礼仪很重要,认为一个人的礼仪素养在很多时候对做事成败有关键性影响。17%的学生认为重要,但觉得还不至于具有关键性的影响,较之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言重要性不大,觉得可以在具备其他能力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自己注意就可以了。7%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认为是金子总会发光,礼仪不会掩盖其光芒,只要有过硬的本领和超人的才华,有无礼仪素养无所谓。4%的学生认为讲究礼仪有虚假之嫌,认为礼仪就像一个框框,限制了言行,约束了个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能随性发挥,而是隔阂受限,不够真实,表示自己会做最真实的自己,不会刻意用礼仪束缚自己。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礼仪的重要性认知是存在差异的,但多数学生认识到礼仪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感觉到了其在人际交往、个人形象塑造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特别是部分实习返校的学生认识到礼仪对生活和工作具有协调促进作用,因此认为礼仪很重要,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学校礼仪教育开展状况很多学校的礼仪教育流于形式,不够普及,我校30多个专业,将礼仪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并实际开设的仅有6个专业,而这6个专业中有5个是旅游类专业,1个是文秘专业,课程的开设仅停留在职业礼仪层面,而其他专业均未开设礼仪课程。本地其他兄弟院校也均未开设礼仪课程。笔者通过对3所院校学生的随机调查发现,学生的礼仪知识获取途径多来自网络和看礼仪方面的书籍自学,还有的来自学校或社团组织的礼仪讲座,很少有学生从课堂上获取礼仪知识,可见礼仪课程的开设率较低。近90%的学生认为礼仪对他们来说是重要的,愿意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礼仪知识,而且获取礼仪知识的主要途径应通过课堂教学。因此,礼仪作为一门课程在高职院校普及是十分必要的。

课堂教学状况虽然有的学校开设了礼仪课程,但就礼仪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仍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1.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很多教师在进行礼仪课程教学时,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实践应用重视不够。礼仪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会灵活运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融会贯通,对自身修养和个人品行的提升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结果会导致学生对礼仪产生错误认识,认为礼仪侧重说教,停留在简单的照本宣科阶段,从而感觉枯燥,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厌倦心理。

2.教师队伍有待加强。从事礼仪教学的教师多是由其他专业转行过来的,没有经过专门的礼仪培训,对礼仪知识的获取大多是通过自学,对礼仪的认识停留在一个相对较浅的层面。因此,教学比较随意,内容缺乏系统性,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缺乏对学生学习礼仪目的的正确引导,由此使学生形成了“礼仪就是规范言行举止、讲究穿衣戴帽”的肤浅认知。礼仪教学强调身教重于言教,但很多礼仪课程的教师自身不修边幅,说话做事缺乏技巧,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3.教学形式单一。礼仪知识最大的特点是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这个特色决定了礼仪课的教学不能死搬教条、按部就班,而应生动灵活、寓教于乐,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倡快乐教学,快乐学习。但现在的礼仪教学多为教师课堂讲授,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削弱了教学质量与效果。“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方法单一,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劳感,精神懈怠,课堂气氛沉闷,教师讲授的内容无法在学生中产生共鸣与回应,教学效果较差,已经满足不了现阶段礼仪教学的需要。

高职学生礼仪教育实施途径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礼仪的重要意义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礼仪素养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立足社会、为人处世所必需的。礼仪是一个人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一个具备良好礼仪素养的人深知如何自尊、如何尊重他人、如何赢得别人的尊重,更懂得如何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从而能在交往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互尊互敬,互谦互让,讲文明,懂礼貌,和睦相处,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礼仪使人际之间的感情更容易沟通,建立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友好合作的关系,进而有利于各项事业的发展。在认识到学习礼仪的重要意义之后,应引导学生树立长久的“习礼意识”,处处留心,时时注意,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形成习惯。

强调礼仪知识普及的重要性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普及礼仪知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要通过礼仪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学生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同时也关系到学校的精神面貌。学校应高度重视对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普及礼仪教育,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将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及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作为德育的有效手段,真正做到“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要改变将礼仪课当作公选课不加重视或根本不开设礼仪课的状况,礼仪课作为人文素质课程之一应提高到必修课的地位。

设计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环节经过我校旅游专业教师的努力,礼仪课程已经被作为精品课程立项建设。我校旅游专业礼仪教育的具体做法是:(1)不断进行礼仪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礼仪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多变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资源,全方位、多角度地阐释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要求主讲教师讲课要注意理论性与知识性、趣味性的结合。针对本课程的特点,我们加强了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实践教学的探索中,已经形成了“点面结合、上下结合、内外结合”的特色,利用模拟实训、视频演示等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课程组教师实行集体备课,通过集体攻关的形式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2)加大实践环节在课程中的比例。实践环节是礼仪教学中最为欠缺的、但却是最关键的部分。学生只有通过具体实践,才能加深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只有经历了实践的全过程,才能系统地掌握各个环节的基本技能。指导教师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全过程的实践,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及时补救。礼仪课的实践环节主要集中在站、坐、行、表情、手势、举止、体态、仪容仪表及语言表达等方面。

礼仪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思路根据贯穿课内课外、贴近专业特点的原则,从“强化实践意识、树立当下实践的理念、创建实践平台”三个方面建立了实践课教学体系。我校的礼仪教学除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讲授外,还注重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提高践行能力,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礼仪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应包括认识性实践、理解性实践、拓展性实践三个环节。

1.课内实践——认识性环节。课堂模拟采用分组练习的方式,模拟演示礼仪规范,加深理论学习的效果。利用课堂讨论、演示、播放影视片等方式,创造条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教育和教学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针对礼仪课实践性强的特点,我校从事礼仪教学的教师大胆创新,在教学计划上将礼仪课教学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设置为1︰1,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单双周交叉进行。同时理论课与实践课由不同的教师授课,积极引入校外人才,给学生讲授化妆知识,指导学生进行形体训练,并根据礼仪课的教学内容,研究探讨上课形式,排练礼仪操,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塑造形象、提升素质。

2.课外实践——理解与体验性环节。课外实践是礼仪课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活动,通过组建义务礼仪服务队进行课外实践,使学生克服胆怯羞涩的心理,进一步掌握礼仪服务的技能技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学生反响良好。义务礼仪服务队承担了我校历届运动会的颁奖仪式礼仪服务,并根据学校的需要出色地完成了多项接待活动的服务工作,学校各项活动均有礼仪队队员的身影。通过课外实践,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缺点,实训效果很好。

大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和理解篇(7)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2-0043-03

一 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孔子则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礼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特别的重要性。社会中的人们需要维持融洽的人际关系,其前提必须包含着相互尊重,即讲究礼貌礼仪。大学生是当代优秀青年群体的代表,是当代先进文化的承载者,是未来参与社会实践和国际交往的主力,注重礼貌礼仪和讲究修养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然而,在我国当前,大学生礼仪实际行为的低水平与社会对大学生礼仪素养高层次的要求之间还存在矛盾,这种状况颇令教育者感到担忧。

作为一名大学辅导员,在与学生的深度接触中,根据社交场合(或者对象)的不同,发现大学生的礼仪行为主要存在以下几类问题:(1)公众场所。公共场所是公众集聚的地方,人们需要遵守公众规范才可避免混乱,形成秩序。如在大学食堂内,就经常发生大学生插队打饭行为,以及对于食堂工作人员的不尊重等行为。(2)家庭内部。年轻人相比于父母而言,能够更加迅速接受新事物,同时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家庭内部,子女对于父母的反哺现象已经形成共识。这很容易给当代大学生造成一种偏执的认识,即他们相比于父母,走在社会的更前沿,他们的能力也已经超出父母,从而在与父母的日常交际中表现出不尊重,例如在电话沟通时经常表现出急躁,会打断父母的话并不愿意与父母沟通。(3)教学场所。大学生在教学场所经常接触到教师与教管人员,他们的不礼貌行为通常表现在课堂上不尊敬师长,随意接打手机,迟到早退现象司空见惯等,并可能发生恶意的言语或身体碰撞。(4)对待异性。由于身体的年龄差异以及高中阶段过度强调文化课程学习等原因,青年群体在高中阶段与女生接触受到较多的限制。在踏入大学校园后,这种限制被一种更加开放的性别氛围所代替。对待异性的基本礼貌是大方和把握分寸,这需要学生在对待异性时能够坦荡地接受对方的好意,并诚恳地回报谢意,同时不要过于亲昵,让人产生误会。但是,刚入学的大学生在对待异性方面往往缺乏经验,难以把握尺度。(5)对待自己。大学生群体特别注重追求个性,经常在外在形象方面肆意追求时尚,因此,经常出现穿着不得体现象,如女生穿着可能过于暴露,男生则可能会穿着奇装异服或者将头发染成各种颜色。

二 大学生礼仪教育中的断裂

大学生礼仪教育问题形成的原因,学者们近年来已经展开相关的探索。李瑛认为,造成大学生礼仪礼节失落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家庭与教育制度;另一个是高校教育、管理。李艳认为礼仪知识匮乏、礼仪意识淡薄等则是重要原因。相对而言,康小莉的研究则更加深入,其研究指出造成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1)教育体制不合理,致使中小学校和家庭礼仪教育缺位;(2)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使社会对人们的一些观念和行为失束,导致大学生失去礼仪;(3)高等学校的决策、管理部门对礼仪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大学生礼仪教育处于无序状态;(4)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叛逆、排斥,使其缺失了传统伦理道德意识和礼仪行为的基础;(5)大学生对西方文化中人自由和个性张扬的盲目崇拜,使其从根本上排斥了礼仪的核心思想。应该说上述研究均从不同方面或者不同角度对大学生礼仪教育问题的原因进行了阐述,但是对其进一步分析并结合笔者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笔者得出结论是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礼仪认知的不足。礼仪认知,解决的是行为人在思想上具体明确、认识什么是文明与不文明,什么是礼貌和不礼貌,为什么要讲文明讲礼貌,如何讲文明讲礼貌,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必须提倡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做到应知得知,扫除愚昧、摒弃庸俗。大学生在礼仪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礼仪知识储备的不足。我国的教育体制在政策上对中小学生的礼仪教育特别重视,但是处于转轨阶段的中小学教育仍然十分偏重应试教育,与此相应,应试教育模式与考试制度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衡量学生好坏的主要标准仍倚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尽管文化教育与礼仪教育在总体上趋于一致而并非相互冲突,但是从学期阶段甚至到大学阶段一直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轻视学生的“德”考,学生做人的礼仪知识传授和礼仪规范行为极易被忽视,使学生的礼仪修养并没有随着文化知识的增长而同步增长,以至于升入大学后仍然有诸多不够文明、缺乏礼仪修养的行为。(2)礼仪意识淡漠。大学生礼仪意识淡漠主要表现在对礼仪修养不够重视与对不同场合的礼仪缺乏清晰的判断。大学生在主观上难以意识到自身礼仪知识的匮乏,礼仪素养的欠缺。大学生虽然主要生活在校园中,但是在经过大学教育后将会被编织进复杂的社会交往中,能否树立积极的个人形象,建立自己的社会资本,对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个人良好的礼仪素养是建立社会资本的必备且极其重要的素质,大学生对这一重要性显然认识不够。此外,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比较重视考试成绩和能力面试,而在礼仪方面,除了对于着装、发型等外表方面比较注重以外,对礼貌等内在修养方面不够在意。一般的交际礼仪主要包括公共礼貌礼仪、求职就业礼仪、职业礼貌礼仪等,大学生往往不能根据交际场所以及交际对象的不同,对交际礼仪把握得恰到好处,或者是不能意识各种场所之间的差异,或者是礼仪过度。例如,将求职礼仪用于与师长之间的时常交往,就显得有点礼仪过度了。

第二,礼仪活动的缺乏。大学生主要生活在校园中,与校园外部的社会接触较少,宥于有限的活动空间,大学生所能参与的社交场合、接触的社交对象比较有限。尽管近年来,大学在培养学生礼仪修养方面采取了少量举措,在开展的形式上也有所拓展,例如,开设兴趣班,开展辩论赛,利用校园广播站、校报等展示名人修养轶事,聘请礼仪专家学者举办礼仪讲座等,但是不难看出,在诸多形式的教育活动中,存在以下弊端:(1)学生在校园活动中的参与多是一种被动式参与,而非主动式参与。比如,在开展礼仪相关的辩论赛中,参赛学生之目的在于辩论或获奖,而不是集中于礼仪知识与礼仪行动;学生参赛会按照比赛规制,各学院各派出一支代表队等。(2)部分学生参与而非全体参与。仍以与礼仪相关的辩论赛为例,直接参与其中的只有辩论赛的辩手们,在我院组织的一次辩论赛中,一个学院仅会出一个队伍,人数仅为3~5人之间,占学院学生数总数的1%以下;而在学院级的辩论赛中,大约会在8~12个队伍之间,直接参与人数在24~60人之间。间接参与的学生数要远远多于直接参与的学生数,比如参与组织比赛的学生会干部,观众等,约在200~300人,占学院总数的20%左右。即使如此,在一些理工科院校中,以理、工科为学科主要研究方向的二级学院无论是组织的频率上,还是学生参与的比例上,一般都会小于上述比例。

第三,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之间的断裂。礼仪认识与礼仪行为之间的断裂主要体现在礼仪认知。就其本质而言,礼仪礼貌决不是一种简单的孤立的言行问题,而是大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与文化素质问题。即便解决了使大学生的礼仪认知问题,要想让大学生在礼仪行为层面得到落实,仍然是较为困难的。礼仪行为养成的困难主要在于:(1)大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其日常行为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固化了,其中的不礼貌行为习惯的改变会异常困难;(2)大学生在入学后,在教学过程中接受的礼仪知识有时还没有来得及被内化即已被淡忘,同时由于部分大学生的自律性较差,知而不行也会阻碍礼仪行为的养成。

三 断裂的弥合:礼仪实践

古代哲学家王阳明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家陶行知却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在我们认知与行为的不同阶段,在知与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完成了知与行的统一。如果只教不育 、只说不做不练,那么礼仪行为将最终无法落到实处;如果没有基础的礼仪认知作为指导,礼仪行为便成了无源之水,或者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若能使文明礼貌教育的理论认知与行为养成两个方面有机地弥合起来,必将取得良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弥合这二者之间的断裂呢?礼仪实践是弥合礼仪认知与礼仪行动的一剂良方。何为礼仪实践呢? 应该如何践行呢?

礼仪实践指的是大学生根据社交对象和社交场所的差异,将礼仪认知付之实践并将其内化并最终养成礼仪行为的过程。根据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目的,大体上可从以下三方面的实践入手,从而实现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的有效弥合。

1 个人社交礼仪实践

个人社交礼仪是指个人在参加人际交往中自身礼仪规范和行为举止要求,也是个人文化、品德、思想修养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发展自我、体现自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个人社交礼仪实践方面,需要遵循“仪容端正,服饰得体,举止从容”的路径逐步提高和深入。仪容,是包括仪表容貌、个人发饰、面容以及人体所有未被服饰遮掩等之类的总称。虽然不建议改变由遗传基因决定的自然形体,但是对于形体的修饰则是在一定程度上鼓励通过努力去实践。服饰可以说是服饰穿着、饰品佩带的二者统一。适当的服饰搭配不仅可以得体大方,更是能够遮丑扬美,进而通过服饰体现个人更佳的形象气质。服饰得体需要从仪容端正入手,逐步提高和深入。举止,是指人体的动作和表情,是人体静态与动态的造型。在重要性上,优雅的举止远远要高于形体服饰之美,从而将个人的气质形象彰显到极致。无论是在大学生教学的课堂内,还是在宿舍以外的其他生活场景中,鼓励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原初定位,不断地在个人社交礼仪方面去尝试,从而不断修正并最终为自身准确定位,既是大学生社交礼仪实践的目的,也是其社交礼仪水平提高的必然措施。

2 面试礼仪实践

当前,工作单位招收员工一般包括笔试和面试两部分,面试部分则是面试人与面试官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表现不善则可能直接导致面试失败。面试礼仪的要点在于:提前到场,面带微笑,谦和热情,适当的无声语言。面试礼仪看似简单,似乎通过面试前的突击即可解决,事实则不然。面试礼仪的有效实践是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数次的大学生社团面试和模拟面试来实现。在大学校园内部,有各类学生社团,社团在招聘新人入团时通常会举行面试,但是大学生对在参与过程存在的问题不够重视,因而其效果略差。大四时,大学生即将面临各种面试,为了增加录用的机会,建议大学的二级学院和学生社团可以举行各种模拟面试,以通过再现面试真实场景的方式,增加学生对面试礼仪的理解,从而达到有效的实践。同时,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会多次参加面试,前次的面试可以为后续的面试提供有效经验,但是需要在面试结束后及时总结。在各种方式的“面试”过程中,o导员或者礼仪教师的参与会使礼仪实践达到更好的礼仪教育效果。

3 职业礼仪实践

学习和掌握职业礼仪是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主要实践,其在职业操守中主要表现为言谈举止和行为规范。大学生尚未正式参加工作,而是处于职业准备状态,学习、掌握和运用职业礼仪显得犹为必要。那么,既然尚未正式工作,职业礼仪如何实践呢?其渠道大致有二,一为礼仪模拟,即根据大学生的专业设置和职业定位,适当举办职业礼仪模拟活动,从而在模拟实践中学习、掌握和运用职业礼仪;二为职业实习,多数大学在学生毕业前,或学校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或是学生通过自身资源获得实习机会。实习是正式工作前的重要阶段,这是在完全真实的场景中职业礼仪实践。无论是礼仪模拟还是职业实习,两种实践活动都是学生礼仪认知的真实实践。在这一阶段,行则是知之始了,从“行动”中获取的“知”又高于学生直接从学校礼仪教育活动中所获取的“知”,并将在正式参加工作后将这种“知”付之实践,为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梳理既有的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结合数年的大学生教育经验,我们认为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之间的断裂是目前大学生礼仪行为未能养成的主要原因。为了弥合这一断裂,笔者认为礼仪实践可有效地弥合大学生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之间的断裂。具体表现在:礼仪实践既可以将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学得的礼仪知识转变为礼仪行为,是礼仪行为养成的必然阶段,又可以深化大学生的礼仪认知并进一步付之礼仪的实际行动。但诚如已有学者所指出的,加强青少年的文明礼貌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文明礼貌素养,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不是抓一阵子、做几个报告、开几次座谈会、搞几场活动就能奏效的。实际上,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应该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只是在大学生的不同年级关注的重点不同而已。具体在大学生的不同阶段,各个阶段应该如何实施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教育并将二者通过礼仪实践弥合起来,则正是学校应该努力的方向,为社会输送的不仅是专业合格更是礼仪标榜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萍.大学生的基本礼貌常识[J].道德与文明,1994(4).

[2]李瑛.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礼貌礼仪教育[J].绿色视野,2013(2).

[3]李艳.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存在的问题[J].统计与管理,2015(6).

[4]陶行知.行是知之始[A],陶行知教育文选[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大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和理解篇(8)

关键词:

商务礼仪;课程特点;教学方法;保障性因素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146-02

商务礼仪课程是高校素质教育类课程,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礼仪规范,引导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行为习惯,从而提高自身修养和文明程度。学习并恰当运用商务礼仪有助于学生重视个人形象的塑造和维护,更好、更充分地展示个人修养与优雅风度,最终提升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并融人社会。

1 商务礼仪的课程特点

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形体仪态礼仪、职业形象礼仪、商务社交或称商务往来礼仪、商务办公礼仪、商务会务与仪式礼仪、商务宴请礼仪六大基本模块,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因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学内容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平常的行为举止规范,所以对于课程涉及的基本商务礼仪常识和规范,学生通常能够较容易地接受和理解。但想把这些礼仪知识和规范真正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乃至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言行习惯,难度却比较大。因此相较于其他课程,商务礼仪课程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知易行难。

近年来,很多高校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并全面调整课程体系以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设了很多素质教育类课程,商务礼仪课程便是其中之一。然而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成效并不显著,究其根本我们不难发现,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与商务礼仪课程实用性、操作性的特点相背离,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让学生知行合一、学做合一的教学目标。基于此,本文针对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特点对其教学方法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以期为高校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根据商务礼仪的课程特点结合其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2.1 行为性引导教学

如前所述,商务礼仪课程本身并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关键是如何进行有效引导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礼仪知识真正应用到现实生活和工作之中,更好地规范自身行为,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在商务礼仪教学过程中,除了通过必要的讲授进行理念和观念上的引导之外,教师的行为性引导尤为重要。所谓行为性引导就是指商务礼仪任课教师要以身作则,重视自身形象和素质的提升,通过自身的行为去影响、教育学生,让学生信服的同时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一个职业道德素养较高、个人形象气质佳、谈吐文明、举止优雅、礼仪实践经验丰富的商务礼仪任课教师,将能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直观地实施礼仪教育,对学生产生积极的认知和引导作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2 融合多元教学素材的课堂讲授

不可否认,无论商务礼仪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多么强,课堂讲授仍然是其最基础的教学方法,不可能被完全废弃。为了避免课堂讲授的枯燥感,增强其趣味性,任课教师除了要尽量使自身语言表达生动精彩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授课的优势,将案例、视频、图像等多元教学素材灵活运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切忌将书本上的大段文字内容打到屏幕上,而应根据教学内容,将文字和相关礼仪图片相融合,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视觉刺激。同时根据各礼仪模块内容合理插入引导案例、讨论案例和礼仪影像视频来导入、讨论和讲解相关商务礼仪知识和礼仪规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2.3 示范演示与行为训练

商务礼仪是一门应用性课程,包含有很多操作性较强的礼仪知识,例如仪态礼仪中站、坐、走、蹲等姿态的基本规范;着装礼仪中的领带和丝巾的打法;商务往来礼仪中介绍、握手、递送名片等的礼仪要求;商务宴请礼仪中西餐餐具的正确使用等。上述教学内容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语言表述或者参照图片和教学视频来学习的话,学生则很难真正领会。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勇于并充满自信地充当礼仪模特,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正确的动作示范和演示,同时讲解相关的动作要领和礼仪规范,以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和模仿。

教师的示范演示一定要和学生的行为训练有效结合,即在学生了解了基本礼仪规范的具体做法后.应让其进行实践训练。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礼仪知识,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进行练习,然后轮流演示,每组演示后先由学生进行互评,指出操作不当或动作不规范的地方,最后再由教师点评。

2.4 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

为了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礼仪知识融会贯通,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切实提升自己的礼仪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将各模块的礼仪知识进行融合,设计不同的商务场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情景模拟训练。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是行为训练的延伸,使学生在某一具体情境中通过扮演某一角色将多项礼仪规范和技能相融合,进行灵活运用。例如模拟商务谈判、商务接待和拜访、商务宴请等情景时,可以涉及到电话礼仪、仪表仪态礼仪、见面礼仪、语言礼仪、仪式礼仪、宴请礼仪等诸多礼仪内容。这种综合性实战模拟演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商务礼仪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采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教学方法时,应提前进行任务分配。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布置情景模拟任务,各组任务可以相同也可略有区别;之后各组根据自己的任务课后自行进行角色分配、对白和场景设计、道具准备等工作并进行排练。课上分组进行模拟演练时,可以先由学生相互点评,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也可将学生的情景模拟过程录制下来,集中进行点评。

在进行行为训练和情景模拟训练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综合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生的重视度和认真度,以确保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5 竞赛与社会实践

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内,也应积极开展课外教学。例如可以在校园内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礼仪知识竟赛、职业形象设计大赛等活动,在普及礼仪常识的同时提升学生学习礼仪的兴趣。

此外,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也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礼仪实践能力的一种很好的课外教学方法。商务礼仪任课教师可以积极与有合作关系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联系,在这些单位举办大型会议、展销会、庆典、开幕式等活动时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参与场地布置、会议接待等礼仪工作,通过亲身参与将课上所学到的礼仪规范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课堂与社会的结合,在不断提高学生礼仪操作能力和综合礼仪素质的同时,将学到的商务礼仪知识变为自觉的习惯。

3 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效用的保障性因素

3.1 任课教师的专业水平

目前,很多高校承担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多为“半路出家”,没有经过系统的礼仪学习和培训。此外,由于商务礼仪课程的理论知识较为容易掌握,所以学校在选择任课教师时相对随意,疏于对其自身礼仪修养和形象方面进行考查。因此导致高校商务礼仪课程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任课教师虽能将礼仪理论讲得头头是道,但实际应用和实践指导能力却较弱,教学方法单一。

任课教师对于自身形象塑造的不重视和礼仪操作能力的欠缺,使得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视觉感受相背离,而单一的理论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弱,难以获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商务礼仪任课教师的选择,并定期安排教师到专业礼仪培训机构或教育机构进行培训或到企业参与社会实践以提高教师的礼仪修养和礼仪教学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水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学生的学习意愿与重视程度

高校商务礼仪课程大多为素质公选课或专业选修课,大部分学生认为和专业核心课程相比商务礼仪课程可有可无,选修该课程的原因并非是觉得学习礼仪知识有多重要,而是由于其课程内容简单,期末考试容易通过学分好拿。由于学习意愿不强、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在听课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对于参与礼仪行为训练和情景模拟练习不积极,应付了事。面对这一情况,商务礼仪任课教师不能听之任之,更不能消极应对。而应根据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结合该专业人才的行业需求情况,针对学生未来的从业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取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内容,突出对象性、实用性、适用性。安排教学任务时以需求关键技能点的训练作为教学重点,尽量满足行业就业岗位对人才在礼仪技能和素质方面的要求。可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教学模块,使学生在模块教学结束后,能认识到礼仪在其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解决具体礼仪操作上的困惑,学会如何根据行业特点为自己设计得体的职业形象。此外,在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时,可以根据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实际要求,以够用为度,有所取舍,有所侧重,使课程内容针对性更强。与此同时,在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时,也要注意与学生的专业相契合,例如案例选择、情景设计、社会实践等都要尽量选择与其未来的从业行业相关联的,这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也能更好更充分地发挥各教学方法的效用。

3.3 教学设施的完善程度

为了提高学生对商务礼仪规范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教学中需要采用行为训练和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能否充分发挥效用除了取决于任课教师的礼仪素养和礼仪操作水平、学生参与的积极和重视程度之外,还受制于教学设施的完善程度。例如商务会议与仪式礼仪中的商务谈判、商务签约、会场布置等礼仪模拟训练,商务宴请礼仪中的中餐、西餐礼仪模拟训练,职业形象礼仪中的站、坐、走、蹲等各种仪态练习等等对于场地和设施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果缺乏商务礼仪实训场地和设备这些硬件条件,上述模拟训练只能在普通教室进行,不仅影响情景模拟训练的真实感,而且学生的参与兴趣也会大打折扣。因此,为了便于任课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保证商务礼仪课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高校应该加强商务礼仪实训场地建设,不断完善教学设施。

参考文献

[1]吕亚君.“商务礼仪”课程整体设计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6).

大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和理解篇(9)

一、如何理解“礼仪”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符合“礼”的精神的行为规范、准则和仪式的总和。[1]对礼仪内涵的认知,有几个需要厘清的问题:一是中国传统礼仪向现代转型中其内涵的变化,二是中国礼仪与西方礼仪的区别与融通,三是中小学礼仪的独特定位。

1.我们现在谈的礼仪,是对中国传统礼仪继承与现代转型的结果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其传统礼仪的内涵是非常宽广的,一是指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法律规定和伦理规范的总称;二是指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三是指礼节仪式和待人接物的方法。中国传统之“礼”是道德、观念、制度、法律、人际关系、习俗、仪式等内容的混合体,是礼的集大成者。[2]我们现在谈的礼仪,已经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传统礼仪,那么它的内涵界定到底在哪,还需要我们做更深层的思考。就目前而言,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明礼诚信”,到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我国现代礼仪较多地被定位于道德的层面,社会公德中的那些最简单、最易于操作的部分,与礼仪有着密切的关联,社会生活中符合“礼”的精神的行为规范、准则和仪式的总和,都可以称为礼仪。这里所说的“礼”的精神,更多偏重的是道德精神。也就是说,在现代语境里,礼仪既体现于一种道德精神状态,更体现于一种行为举止。礼仪是道德的外显窗口,美德是循礼的最高指向。

2.我们现在谈的礼仪,是中国文化与国际礼仪融通的结果

礼仪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礼仪根植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是我们本民族特有的循礼方式和规则。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礼仪的国际性特征也在凸显。特别是近代以来,西方礼仪借助国际交往平台形成国际礼仪通则,在言谈举止、服饰惯例、节日礼俗等方面对世界进行着广泛的渗透,这些规则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中国要走向世界,不可以无视国际礼规的存在。也因此,中国现代礼仪的内涵,必然不止是民族的,而且一定还是时代的和世界的。

3.我们现在谈的中小学教育中的礼仪,既是国家宏观层面所倡导的礼仪,又是中小学微观层面独特视域里的礼仪

国家层面所倡导的礼仪,是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而培育起来的道德精神和礼仪规范,其内涵具有完整性、规范性、国际性的特点,是在个人领域、社交领域、公务领域、商务领域、服务领域、涉外领域、习俗领域等方面可以用语言、文字、动作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规定的全覆盖式的礼仪,它贯穿于人的终身礼仪学习的全过程;而中小学礼仪教育中的礼仪,是中小学生成长阶段必须明白的礼仪,它是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科学地、系统地、有层次地进行构架的微观层面的礼仪。由于我国礼仪教育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目前对中小学礼仪的内涵界定尚不是很明晰,从而导致各校在推进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对礼仪的界定出现了许多问题,或外延扩大,或内涵缩小,教育的基本理念、运行模式差异很大,影响着中小学礼仪教育的基本水准。

二、如何把握“礼仪教育”

这里谈的认知问题,不是常规意义上对礼仪教育的意义、内容、方法的认知,而是针对容易或正在产生误区的几个领域的认知问题。

1. 把握礼仪教育的着力点

礼仪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它特别强调理论和实践的同时发力,能力与德性的平衡塑造。礼仪教育的着力点并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礼仪知识,形成外在的礼仪形式;而是能不能在这个形式中注入礼仪的品质,使学生形成律己敬人的道德情感和秩序意识。因此,礼仪教育不能单纯以知识的掌握作为着力点,而应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为着力点。目前,由于对礼仪教育理解的偏失,使得教育过程过于注重礼仪技能的灌输,如怎邮褂锰遄恕⑷绾问褂镁从铩⑷绾我潜碚洁、如何遵守秩序等,而较少关注德性的实践,对如何理解礼仪的精神,使用礼仪来表达律己敬人的情感,做得很不够,从而使礼仪学习颇显浅薄,呈现重形式轻内涵的弊端。在一些学校,礼仪教育是华丽丽的来,静悄悄的走。如果我们的礼仪教育不能给人以身心合一的情感和对人的礼敬,就缺失了最本质的人文情怀,教育的平衡点就出现了偏差。

2.重视礼仪教育的难点

礼仪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种教育资源的集聚和整合。当前我国礼仪教育中有许多困难,其中几个突出的难点直接影响着礼仪教育的水平。一是礼仪规范缺乏系统性和权威性。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仍然是旧礼已去,新礼未成,一些礼规靠约定俗成,一些礼规是西方舶来,还有些是传统与现代的杂糅。我们至今没有国家层面制定的《礼典》,在中小学礼仪教育中,甚至连最简单的国旗礼、校服礼、成人礼都没有现成的范本;二是师资队伍缺乏来源渠道。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里,没有礼仪这个学科和专业,没有统一的教学内容和师资培养计划,中小学系统化的礼仪课程开设缺乏强有力的师资支撑;三是教材编写质量参差不齐。一些教材是实用礼仪知识的堆砌,无法从理论上厘清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中国礼仪与西方礼仪、个人礼仪与公共礼仪的关系;一些教材是互相借鉴,缺少研究与创新,甚至出现知识点不规范的问题。教学内容、教学队伍、教材体系是学校礼仪教育的基础,要解决这些难点问题,需要政府层面、教育层面和全体公民的继续努力。

3.认识中小学礼仪教育的独特点

中小学礼仪教育与高等教育中的礼仪教育、职业教育中的礼仪教育相比较,有着自身的独特性。首先,它是一种奠基性教育,社会公德中与礼仪有着密切关联的那些最简单、最易于操作部分的掌握,必须在这个阶段的教育中解决,以此为我国公民文明素质的形成奠定基础;其次,它是一种习得式教育。需要反复学习、不断引导、贯穿始终,直至将知识沉淀为素质,将行为衍生为习惯,张口就来、伸手就有,举手投足、彬彬有礼;再次,它是一种系统性教育,需要课堂教学、校内外活动、学校日常管理等方面集体发力,内容、形式、资源、机制共同支撑,直至学生礼遇环境、礼遇他人、礼遇社会的文明习惯整体形成。

三、如何科学构架中小学礼仪教育

礼仪教育是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尚处在探索阶段的一个新生领域,需要从中小学礼仪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课程教育等角度,厘清、界定中小学礼仪教育的定义、功能、内容、特征和方法及其与相关领域的区别和联系等问题,这就必须对当前国内中小学礼仪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更好地形成礼仪教育的共识,整合礼仪教育的内容,凝聚礼仪教育的力量,对礼仪教育进行科学的构架。

1.内容构架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加强国民礼仪教育。加大对国家重要礼仪的普及教育与宣传力度,在国家重大节庆活动中体现仪式感、庄重感、荣誉感,彰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树立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研究提出承接传统习俗、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社会礼仪、服装服饰、文明用语规范,建立健全各类公共场所和网络公共空间的礼仪、礼节、礼貌规范,推动形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和礼让宽容的社会风尚。”这是对我国礼x教育内容的新的宏观诠释。中小学礼仪教育的内容也必须与时俱进,在个人礼仪和交往礼仪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国家重大仪式礼仪、民俗礼仪、网络礼仪的教育,培养学生仪容整洁,服饰得体、语言文明,举止优雅的良好社会形象。同时,要科学地整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精选出一些最普遍、最适用的礼仪规范形成中小学各个年级的礼仪教材体系。

2.环境构架

礼仪教育的环境具有广泛性特征,包括人伦环境、文化环境、道德环境、生活环境,是一个全民教育工程。礼仪几乎可以对所有的社会生活进行约束,所有的社会生活也可以对它进行影响。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提高认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实际出发,制定规划,全面布置,健全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公民礼仪教育,培养全社会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文明习惯,让中小学生在健康的文化氛围、优美的社会环境中感受到国家整体之礼;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要认真处理夫妻、长幼、邻里关系,将礼仪体现于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中小学生在家庭成员之间以及家庭成员与社会成员之间的礼让中感受人伦之礼;中小学在整体教育活动中,要将“守礼”作为对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基本要求,使师生交往做到彬彬有礼,营造出律己敬人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校园之礼。

3.方法构架

一是将礼仪校本课程与相关课程教学相结合。各校应尽可能地开设礼仪校本课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并利用小学和初中的《道德与法治》、高中的《思想政治》等相关课程渗透礼仪教育。二是将日常管理与学生自律相结合。要将礼仪规范写入日常管理的规则中,强调礼规的“刚性”约束力。比如对于国旗、国徽、国歌的礼仪;各种重大庆典的礼仪;公共卫生、公共设施维护和使用的礼仪等,应专门设计并自上而下地强制执行,使学生养成习惯并逐步形成自律。三是将校园文化活动与主题教育相结合。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抓住重要节庆日和公益活动的机遇,利用各类场所及传媒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教育活动。四是将学生实践与教师引领相结合。要鼓励学生将礼仪知识用于学习和生活实践;加强教师礼仪培训,发挥教师模范带头作用,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管理中创新礼仪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注重文明礼仪,养成良好习惯,真正做到寓礼仪教育于整体教育之中。

参考文献:

大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和理解篇(10)

礼仪,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经济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人们在人际交往、沟通、交流等活动中的重要素质。随着全国对礼仪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为保证学生的礼仪素养,为学生以后的发展进行铺垫,各个院校纷纷设立了礼仪教学课程,其中,社交礼仪有助于提示学生的自身修养,同时能够更好地树立学生和学校在社会中的形象。由于社交礼仪其具有重要性,往往成为礼仪教学的重点。社交礼仪主要是指在一些交往活动如国际交往、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中用来表示自己尊重、友好、亲善的行为规范。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具有悠久和丰富的礼仪传统和文化,目前国内外,对社交礼仪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讨。

邓力通过相应的调研和统计,对吉林省高校学生在礼仪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礼仪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品德建设方面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为创建和谐向上的校园氛围奠定了基础,同时强调了礼仪教育在高校开展的必要性;???等人通过对高校毕业生的调查发现,经过礼仪教育的学生往往成绩更高,而且更加受企业的欢迎;LJV mason通过调研学生之间交流的电子邮件的风格进行评估,认为目前高校学生在社交礼仪上还存在不足,同时提出了社交礼仪在高校教育中的一些建议,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王琳分析了目前社交礼仪教育教学模式的现状,认为当前的社交礼仪教育教学模式单一,不能有效地针对不同的专业情况,认为应当理论联系实际,将社交礼仪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徐海丽对传统的一言堂式的社交礼仪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利用模拟式情景教学方式,改革成绩测评制度,采用实践式教学方式,对提高大学生的社交礼仪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

社交礼仪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尚处在一个尝试和探索的阶段,对礼仪教学模式的研究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本文结合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特点和特色,采用调查问卷、文献调查、教学试点等方式,对社交礼仪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

二、研究内容

社交礼仪课程的开设对于高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社交礼仪教育可以培养高职学生的自信心,树立高职学生良好的精神形象;同时通过对学生的礼仪训练,可以使高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仪表仪态,从而塑造学生自身的外在之美;而且经过社交礼仪训练,可以使得高职学生掌握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塑造高校行为之美,为以后踏入社会做准备。并且可以培养高职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为学生的自主创业提供坚实的基础;通过对高职学生社交礼仪的训练,可以培养高职学生的全局观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且使高职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当前在高职院校开设的社交礼仪课中,由于受到我国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教育者在学生的素质培养上并没有过多的关注,教师往往是照本宣科地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和说明,课堂效率不高。教师仅仅是填鸭式地将课本上的礼仪概念和技巧强灌给学生,教学方式单一,内容枯燥无味;学生仅仅为了应付考试将知识强记于心中,而不能很好地领悟其内涵。同时,考核标准也仅仅通过一张试卷对学生进行考核。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可能仅仅是记住了名词解释或者礼仪方式等文字性的东西,对于礼仪的理解并不能达到要求,对于一些礼仪不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不能够很好地学以致用,达不到我们对于高职院校开展礼仪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有学生认为:“该表现的时候,我会按照礼仪规范好好表现,其他的时候还是随性情而做,否则别人说我‘太假’了,没有真正的朋友。”还有学生表示:“不重视礼仪和无所谓,谁愿意学谁学,与我无关,我就这样,我行我素不受拘束。”结合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和特色,本校毕业生主要方向为工作第一线或者自主创业,因此,社交礼仪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社交礼仪的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显得更加重要。目前,高职毕业生文明礼仪、职业规范、吃苦耐劳等职业素质呈现逐年下滑趋势。在对一些企事业单位的调研中,几乎全部企业认为学校开展职业礼仪教育非常重要,不光是学生的仪容仪表仪态方面,更重要的是对中国传统礼仪的教育。在单位方面看来,很多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专业知识方面基本上是没有大问题的,但是在个人素质方面却有所欠缺,尤其是在职业院校中,为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批工作人员,更加要增强职业礼仪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比如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等,还要在接待方面多多培养。同时,很多学生对于职业礼仪中的很多内容都不甚了解,部分学生对职业礼仪中初入职场时应该掌握的礼仪很茫然,这对于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才培养非常不利。还有很多学生单纯地认为,礼仪就是站、坐、行姿和打电话、递接名片、就餐等方面,忽略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礼仪美德,例如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尊师敬老、爱护环境等。这些方面正是“90后”的学生非常欠缺的。对此,高职院校应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需要,加强职业礼仪教育,促进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切实提高学生人际交往技巧和沟通、组织、协调等职业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礼仪理论知识和礼仪文化修养,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举止得体、人际交流技能娴熟、能直接胜任企事业单位管理和服务的综合型人才。本文试对高职开展职业礼仪教育进行思考,对社交礼仪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改进。

三、礼仪教育工作改进

在针对高职院校的社交礼仪教学中,应该有三个阶段,首先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了解社交礼仪是什么,有哪些社交礼仪;其次是让学生了解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要让学生知道进行社交礼仪时需要注意什么,要让学生存在一种礼仪意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养成一种礼仪习惯,对礼仪的内涵进行领悟,将礼仪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礼仪的前提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礼仪,并潜移默化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改进,我们应该对教育和教学的方法进行更好的改进。

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当更多地引入多媒体资料,如视频图像等,通过分析多媒体资料中的礼仪知识和规范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来评价对错,分析礼仪在一些环境中的用处,并且分析试听资料中存在哪些礼仪形式,寻找其不足,通过这种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形象地了解礼仪知识,从而激发学习礼仪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自觉地掌握礼仪,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书本上枯燥的知识与有趣的生活片段联系起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具体运用,可以将学生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完成转变成一个主动的探索者。

社交礼仪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因此,让学生真实参与其中是有必要的。为了使学生参与其中,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可以以虚拟情景再现的方式进行教学,即通过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让学生参与其中,对场景充分感受,进而让学生判断应该采用何种的行为礼仪应对当前参与的场景。在这个参与过程中,教师主要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方式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结束后,让参与者和观摩者对场景再现进行适当的评价。通过这样自己参与其中,以及同学间相互点评的过程,使学生实践礼仪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并能够将礼仪的内涵融入自己的思维,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自身的行为。

在开展礼仪教育课的同时,也应该发挥校园的优势,可以结合学校技工学校培训的特点,举行一些模拟求职大赛、模拟演讲比赛、礼仪文化知识竞赛、礼仪实践活动、团学活动等竞赛或者活动,让学生主动去掌握和了解社交礼仪。

大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和理解篇(11)

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一颗明珠,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1]。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养,也是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每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都希望求到一份既与所学专业相吻合,又与自己志向相一致的理想工作[2]。然而在求职中仅靠专业知识和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利用面试这个重要环节让用人单位喜欢你。良好的礼仪不但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细节也会给招聘单位留下深刻的印象。据报载,在人才招聘会上,言谈儒雅、服饰得体、仪表端庄、神态大方、礼仪到位的大学生更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也就是说,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之下,社会对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加具体的要求[3]。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求职礼仪加以普及与规范,大力普及求职礼仪教育。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是当前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时代要求。

1.大学生求职礼仪的基本要求

在求职过程中,个人礼仪素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是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待人接物应具有的基本行为和仪态规范。求职礼仪体现于求职者的应聘资料、语言、仪态、举止、仪表、着装等方面,是求职者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对于能否实现求职者的意愿、能否被理想单位录用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营造良好的面试气氛,更充分地在有限的时间恰当地表现自己,使自己求职成功,我认为每个大学生求职者都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礼仪。

(1)注意仪表。仪表指的是人的外表,它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仪表仪容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精神风貌、审美情趣和性格特征。一般讲,面试时男士要穿西装,忌穿运动服、牛仔服等休闲的服装,同时要遵守穿西装的礼仪规范,不能留长发、胡须,头发梳理要美观大方。女士忌穿时髦、性感的服装,发型以保守为佳,最好化淡妆,以体现女性端庄、文雅、自爱的形象。

(2)注意仪态。求职时要表情自然,与人说话时语气亲切,言辞得体,态度落落大方,应注意站、走、坐的姿势,能够较正确地使用体态语言。恰当地运用体态语,以姿势助说话、以眼神传递真情,能把主考官带入与面试十分相托的气氛中,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样,彼此之间的情感才能发生和谐的共振,产生同构效应,收到优化的求职效果,也会为应聘成功助一臂之力。

(3)注意语言。面试应使用礼貌语言,回答考官问题时发音要正确、清晰易懂,说话的速度不宜过快。语调是流露求职的真情和态度的一个窗口,切忌心不在焉、夸夸其谈。

(4)时间观念要强。首先要熟悉一下路线、交通工具。有条件的话可以事先预走一下路线,以免面试当天出现不必要的麻烦。路程时间应留出些余量,避免走进面试现场的时候还气喘吁吁,否则会影响第一印象。尽可能提前10分钟到达面试地点。

(5)诚信。一些学生抱着侥幸的心理去涂改成绩,假造证书,虚构工作经历,冒充学生干部,等等,用人单位一经发现就会一票否决。面试不仅是对能力的考验,而且是对人品的检验,诚信是绝大多数用人单位看重的。

总之,择业求职是每个大学毕业生必经之路,而面试是对毕业生的又一次考试,既考查专业基础知识,又考查综合素质。只要大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内在素质,并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最佳形象,充满自信心地表现自己真实的才干,就能够成功地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

2.对大学生求职礼仪失范问题的调查分析

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但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与求职礼仪相悖的现象日益严重,表现出礼仪规范的缺失,如在面试现场随地吐痰、排队加塞、不尊敬招聘单位人员、行为不端、穿着不得体等[4]。这些现象折射出学生求职礼仪规范和公德意识的缺失,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笔者曾对本校的300多名学生进行过一次相关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1)您在学校学习过有关求职礼仪的课程吗?您认为在大学教育中有必要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吗?46%的学生表示学习过。所有的学生都认为很有必要。

(2)您认为运用求职礼仪在求职过程中是否重要,是可有可无的吗?所有的学生都认为有必要。

(3)您是否确切意识到礼仪在求职过程中的重要性并能自觉运用?38%的学生能够意识到并能正确运用;40%的学生意识到其重要性,但不能自觉运用;22%的学生不清楚如何进行礼仪交流。

(4)您认为毕业生的礼仪与自身素养水平有无密切关系?能否通过训练得到提高?所有学生均认为有密切关系,并且通过训练能够有所提高。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很少关注自己在交流过程中的礼仪修养,并未在实际生活和求职过程中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对自身形象非常关注,强化各种能力的培养,追求时髦得体的着装,但却没有认识到用符合礼仪要求的方式推销自己更为重要,因而放松了对礼仪的修养。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运用,虽然认识到了礼仪的重要性或对礼仪知识有一定的甚至较高的认识,但缺乏在实践中的规范训练和持之以恒的培养。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笔者发现,求职礼仪是学生不太注意的一个环节。低年级的学生认为就业这个话题离他们太遥远,距离找工作的日子还长,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花费心思。即将毕业的学生则把太多精力都放在准备简历、成绩单、面试等上面,很多学生在准备面试技巧时,几乎都把重点放在了应付考官提问的逻辑思维问题,而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求职面试是一个人和人交流的过程,硬件部分如学历、资质、经历等,确实非常重要,但这些绝非求职面试成功的保证;软件部分如个人外表、谈吐、气质等,对招聘者的心理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它会影响求职的效果,毕竟细节决定成败。很多学生都存在进入招聘现场时不敲门,没等考官示意就坐到座位上,递送相关证明资料时没有用双手,离开时脚步不轻等小问题。用人单位认为,问题虽小,但反映了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这些小的方面都成问题,其他的大方面就很难成就。

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学生求职技能和技巧的训练远远没有达到助毕业生成功就业的目的。目前,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中,求职礼仪所占的比重并不大,而且较少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进行辅导。相关教材中对求职礼仪的讲解多是局限在求职礼仪表层上的求职技巧介绍,如初次见面的礼仪、服饰礼仪和姿态礼仪等,对如何提升毕业生的求职礼仪水平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系统的训练。尤其是针对本校毕业生求职特点进行的礼仪培训就更显薄弱,没有体现出所在院校的特点。这样的就业指导容易导致指导对象在求职过程中机械照搬书本知识,不能在求职中灵活运用,有可能造成本末倒置或者适得其反,影响求职的效果。另外,就业指导课时安排过少,在有限的时间内往往要灌输给学生很多的就业相关知识,进行求职礼仪教学的时间更短,而且多是采取集中授课、突击强化式教学。就一个人的礼仪修养是要靠平时的积累和培养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训练,就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这是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的。所以,求职礼仪不是“突击补习”两三天可以“及格”的,求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技能也不是通过几节课的讲解就能得到提高的。求职技能的训练应该从学生入校的那天起就开始了,而非“临时抱佛脚”。

3.加强大学生求职礼仪教育的具体途径

在学生求职技能训练教学中,求职礼仪的训练是指导和培养学生提高礼仪表达能力的重要课程。然而,长期以来,学校在进行求职礼仪的教学时,仅对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应有的礼仪进行简单讲解,对学生的礼仪训练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一些学生面试时手足无措,身体板滞,口语机械。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大多是学生缺乏礼仪知识,缺乏有意识的求职训练造成的。笔者认为,尝试运用立体训练法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择业观念与求职行为的全面训练,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1)加强高校教师职业礼仪修养,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榜样。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不仅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要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处世。教师的言行举止常常受到学生的关注和评论,对学生有着极大的示范性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求职礼仪修养,高校教师首先必须加强礼仪修养。为此,高校教师要为人师表,塑造好自我形象,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养,娴熟于礼仪,尊重并爱护学生,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言行举止,服饰整洁,举止大方,行为检点,于无声中将礼仪传递给学生,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

(2)开设求职礼仪课程,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大学时代是礼仪理性的升华阶段,学生有强烈的社交意识和自尊意识,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尊重,但是却容易按照个人的理想模式去和别人交往,自然容易产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大学生特有的困惑和苦恼。对此,学校应将求职礼仪教育纳入教学大纲体系,将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交际技巧,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求职礼仪修养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规范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安排求职礼仪知识讲座讲授相关礼仪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求职礼仪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意识;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求职礼仪教育课程,系统讲授求职礼仪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提高学生对求职礼仪的认知,培养学生正确的求职动机,鼓励学生勇于交往,引导学生在求职中能恰当地遵守和运用礼仪的原则和技巧,最终使学生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克服求职中的认知障碍,引导大学生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实践。

(3)开辟求职礼仪教育第二课堂,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大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习惯,逐步提高自身的求职礼仪素养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来指导大学生提高求职面试水平;通过定期举办讲座、沙龙、各类竞赛、演讲等给大学生提供求职面试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处世,不断提高自身的求职礼仪素养;通过网站、报纸、广播、宣传栏等媒介介绍名人轶事,树立优秀的学习榜样,在校园内掀起文明修身之风,形成人人学礼仪,处处用礼仪的风气;通过举办校园不文明现象评选,对校园内不懂礼、不讲礼的丑陋现象进行披露,引起大家共鸣,不断提高学生认知水平,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改正,使不文明行为无处藏身;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不断积累礼仪实践经验,最终将学生培养为求职过程中的“礼仪之人”。

参考文献:

[1]王新峰.基础文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5,(3):281-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