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成本会计核算的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11-13 11:26:44

成本会计核算的方法

成本会计核算的方法篇(1)

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有:制造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环境的变化,会计成本理论更迭新生。这些理论彼此之间看似相互独立、自成体系,但却彼此相融,相互补充,一脉相承。新的理论并不意味着前期的理论退出历史舞台,新旧理论之间彼此互补,相互取长补短。同时,这些理论的此消彼涨体现了成本会计从单纯的成本核算、信息提供到与企业管理相融合的过程。从制造成本法、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为企业管理提供信息,到作业成本法融入到企业流程价值链管理中,到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站在企业的战略管理的角度核算成本,再到生命周期成本法与企业管理的鱼水相融,每一个阶段的繁衍都是切合实际需求,理论与实际结合。本文从成本核算到管理会计的身份转化过程的角度,探究会计成本核算理论的相互融。

一、成本核算为主,信息提供为辅

20世纪早期,以美国纺织、铁路和钢铁制造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大规模发展客观上要求一种能够科学反映制造成本的核算方法。该阶段的会计主要通过成本核算和财务预算等方法,实施企业成本控制,进而实施财务控制,但重点在于成本核算。制造成本法主要由直接成本(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以及与企业生产产品或服务有关的间接费用(制造费用)构成。由于当时产品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材料费用和人工费用,制造费用以车间或部门为归口,以产量为对象的分配标准(如工时)分配到车间或部门的产品上。该种分配方法适合机械化程度低、产品品种稀少、制造费用占总成本比例不高的市场经济环境,但缺点是分配标准单一,且制造费用的划分简单,对具体的损耗认定和分解没有统一详尽的说明。作为管理会计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变动成本法的理论方法是将制造成本按其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其中固定成本被视为期间费用而计入当期损益;而变动成本则与业务量成正比,在一定时期按照变动制造费用计价、与直接人工、直接材料一起核算产品成本。除了将间接费用划分成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之外,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依据业务量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变动成本法的缺点是准确划分固定成本的变动成本的界限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完全成本法(又称吸纳成本法或吸收成本法)根据产品的经济用途,把包括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费用(包括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全部核算于产品成本中。该方法与产品产量直接联系,产量越高,成本越低,反之亦然,但缺点在于有时夸大业绩,不利于企业管理者分析、决策。

二、以价值链思维为导向,服务于企业战略,全成本、全过程参与企业管理功能体系

成本会计在由起初的成本核算、为企业提供信息的角色地位到今日的从价值链的角度审视思考企业的成本,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参与企业管理的期间,经历了一系列的核算方法的引入(如Dean预算方法)、调整变化。这一系列理论方法的提出依据客观市场环境变化而相应发展变化。市场国际化、竞争外延化,以及新的技术方法不断更新换代,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加之企业内部规模缩小、业务外包、管理扁平化等等现象的出现,客观上要求成本由核算信息提供转移到能够有助于创造价值的方法上,管理会计的着眼点立足于企业价值的创造。(一)作业成本法(ABC)传统的制造成本法由于在制造费用核算方面笼统而缺乏精致的推算,因而核算出的产品成本不准确,进而导致利润核算、产品定价等不准确,不能为管理者及外部投资者提供准确信息。作业成本法依据企业作业流程,根据作业消耗动因设定作业中心,根据作业与对象之间的关系,设定合适的分配标准,进而计算产品成本。理论上讲,作业成本法站在企业价值链的角度,扩大了成本核算的范围和广度,核算企业的制造成本、作业成本、甚至企业全成本。挑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不但利于成本的核算更加准确,而且使企业的流程再造成为可能。(二)标准成本法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标准成本法,预先制定标准成本,通过实践中操作的成本和预制的标准成本做比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异,找出原因,进行整改。该方法将事前分析、事中控制、事后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从公式标准成本法等于实际产量乘以单位产品标准成本中可以得知,计算出标准成本,需要企业各部门在生产经营条件及市场环境下经过分析研究制定出单位产品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法更适用于产品周期长、市场稳定的环境。(三)定额成本法于20世纪50年代引进我国的定额成本法,是基于标准成本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核算方法。该方法的运用即在事前进行分析、核算,在事中进行控制,最后在事后进行差异分析,从这一角度讲标准成本法也起到了这一功效。但区别在于,定额成本法则建立成本差异明细账户,在生产费用发生的当月将符合定额的费用和发生的差异分别核算,加强对成本差异的日常核算、分析和控制。(四)目标成本法目标成本法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根据客户的期望和竞争者的可能反应,估计未来某一时间点上市场售价,减去利润即得出目标成本。该方法的基本思想:计算、设定成本目标;计算分解目标成本;估计对比目标成本,是建立在作业成本法基础上,以企业战略为视野出发点的全过程、全方位、全人员参与的成本管理方法。(五)生命周期成本法(LCC)起源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生命周期成本法是学术界乃至企业都很重视的理论。“生命周期成本”理论和方法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认识。狭义的是指在企业内部由生产产品而引发的成本,包括产品之初的策划、设计、生产、销售甚至物流等全过程与产品相关的成本。广义上不仅包括由生产产品过程中由企业负担的成本,还包括销售后的顾客产品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放弃处置成本、甚至包括相应的环境成本等。该理论的思想是:细分基本的成本分类;归纳基本成本分类;定义和量化成本组成要素;估计生产体系的经济寿命;加总成本。在现代,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科技的投入,生命周期成本法的应用具有深远意义。

三、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融合

上述的成本计算方法产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有着不同的环境应求。但看似自成体系的各种成本法却相互取长补短、甚至一脉相承。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经过核算实际成本后发挥作用;制造成本法、完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及变动成本法在核算企业实际消耗成本,预估成本和实际成本双口径的有效对接实现企业控制成本。每种成本核算理论都有适用的经济领域。完全成本法主要应用于企业自身生产的产品及材料,以及对外财务报表的编制。变动成本法主要应用于企业自身产品、材料,以及对期间费用的分类整理分析。作业成本法不仅跳出了企业内部产品范畴,而且还将企业价值链、作业及客户等视角的成本囊括进了核算范围。标准成本法和定额成本法则专注于企业生产产品过程的成本控制。目标成本法则在产品的设计研究发展阶段设定好产品成本。生命周期成本法则将成本的核算从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售后等价值链进行核算。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结合。完全成本法将固定制造费用视作产品的组成部分,和其他与生产有关的费用一起核算成本;而变动成本法根据成本形态分析,将非生产成本和固定制造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处理。因此,两种理论方法的关键平衡点在于固定制造费用。而作业成本法则通过成本对象与固定制造费用的消耗关系,较准确核算固定制造费用的成本消耗情况。作业成本法与目标成本法、标准成本法结合。作业成本法长于间接成本核算;目标成本法长于依据市场环境在产品的设计研发阶段做好产品成本定位;标准成本法长于企业生产产品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可以说目标成本法位于成本核算的顶端,标准成本法位于中间段,而作业成本法则位于末端。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上中游三位一体的核算控制方式,更利于企业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是制造成本法的良好补充,是与变动成本法相得益彰的核算方法。因为变动成本法设计的初衷是设定成本与业务量的关系函数,站在企业利润的角度控制成本,而作业成本法因其长于制造费用的核算而补充制造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核算的成本。变动成本的工作原理可以应用到目标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中。生命周期成本法则可以通过作业成本法核算产品生命周期内的产品成本。

成本会计核算的方法篇(2)

一、工业革命时期的成本核算方法

成本会计是工业化的产物。随着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以工厂为代表的组织形式诞生了,为了核算原材料以及人工成本,计算利润,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应运而生。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完全费用计量法,就是将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切中间费用计入产品与库存货物的费用上,包括在生产期间耗损的直接材料、人力费用、制造成本等,因此,完全费用计量法亦被称为吸收成本法。以这种方法为标准的计价,每一单位产品价值的大小主要受产量规模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反相关关系,及产量的增加会促使产品价格下降,能在短期内刺激企业提高产品生产的积极性,但该法不利于成本管理和企业的长期决策。

二是变动成本法,指的是以成本形态为企业计量、核算生产成本时的基本依据,这里对产品成本的理解仅指可变成本,却把以固定资本和非生产费用等在内的一系列概括为期间费用,通过比较两者对于企业产品生产所做的贡献大小来统一核算生产成本的流程。

利用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获取的信息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的关联相差较远,无法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成本系统建立在“业务量是影响成本的唯一因素”这一假定基础上,成本核算相对简单的原因如下:

第一,工业革命时期的企业多为高度人工密集型企业,对成本所做的这种简单假定通常不会严重歪曲产品成本。因为生产中涉及的主要成本是公司生a系列产品所必须花费的直接材料以及直接人力资本,而制造成本所归集的间接费用,往往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较低,而且这些费用的发生通常又与直接人工成本高低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第二,市场竞争不足。在当时的条件下,交通运输不发达、全球性的工业生产有限而且顾客缺乏对商品价格的了解意味着企业不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一样能经营的很好。所以商家们采用了最简单的定价方法,即成本加成定价,而完全不用考虑市场的需求情况。

因此制造费用以直接人工成本为分配标准分配至各产品的做法能够适应传统的经营环境。

二、新时代成本核算方法的发展

然而,20世纪70年代爆发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科技在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企业的生产渐趋智能自动化。另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顾客获取产品信息的渠道拓宽了,全球市场逐渐形成,竞争日益激烈,逐渐由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这就要求企业提供与众不同、具有个性的差异化产品或服务。企业外部环境的这种巨大变化,必然要反映到企业内部生产组织与管理上来,做相应的配套性变革。当时企业面临的环境有以下特点:

第一,许多企业不得不放弃大批量的生产方式,采用以顾客为导向的生产方式,由大批量标准化产品变成小批量差异化产品,从而使生产过程的复杂程度大大增加。

第二,在高新技术生产领域,智能机械的广泛应用使得直接人工的花费在企业的生产成本中所占比重降低,反而促进了固定制造成本数额的增加。调查数据表明当时许多技术先进企业的间接费用为直接人工成本的4~5倍,并且间接费用所占比重还在不断提高。同时,间接成本是以人工工作时长和智能工作时长为分配基础的,工作时长的改变影响了产品的成本结构,导致企业在获取成本开支的相关信息时效率不高,无法及时做出决策。

依照此种现象,公司急需一种新的成本核算方法提供更准确的成本信息,于是作业成本法逐渐发展起来。

费用计量的核心内容以及核算的主要对象是生产作业,在核算过程中将产品生产和提供服务的总花销确认为实际损耗的企业资本。作业成本法受“费用目标损耗生产作业,生产作业损耗物资”口号的影响,统一将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直接或间接的费用纳入成本范围内,并给予其与产品或劳务消费成本同等的地位,这样做不仅延展了生产费用的计算内容,也能有效保证所得数据的精准与真实。

三、传统费用确认方法和作业成本法的比较

(一)作业成本计算与传统成本计算的差别

在核算生产成本的传统理论中,直接材料与人工不属于制造成本,其他的支出都会被归到制造成本理论中进行核算,然后以各个产品生产所花费的直接手工时间和机械智能时间的比重为基础开始着手分配,将企业生产产品的费用分摊到各个生产基地,最终确定单个产品的制造成本。这种方法对于产量大技术简单的产品来说,会增加生产成本;但对于数量小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来说则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甚至存在这样的情况,制造费用可能和直接人工或者机器工作小时无关,从而导致不同产品的成本和实际情况不相符,成本要素与产品的生产耗费之间存在脱节的现象,使得成本不能客观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资财耗费,从而误导决策者。

作业成本作为一种成本计算方法看,它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核算和初始的费用计量核算方式相差无几,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对制造花销的核算上。以作业费用核算法取代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就是为了能解决成本分配和实际耗用资源之间的匹配问题。

为了促进此类现象有效得到解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优化原有的由总部负责给各生产基地分配生产制造费用的措施,将自主分配权赋予生产中心;改变原有的单一分配制度,丰富分配标准的内容,明确分配的依据。通常是根据促使制造费用产生的变动因素进行分配。所谓的费用动因是指推动费用发生变化的原因,找出每个作业的成本动因对于建立一个成功的作业成本系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成本动因和作业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所以根据成本动因进行成本分配则更加的准确和科学。成本库和产品成本中心在实质上是一样的,特定的成本库有与之一一对应的作业模式。在作业成本计量中,由于促使制造费用产生的因素众多,要合理配置就需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成本库,将众多繁杂的内容进行细化分类,帮助成本核算更有效的施行,同时也提升了成本自身的归属属性,杜绝了制定分配标准的刻意性,这样做对提高成本的客观性无疑有很大帮助。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利弊,虽然作业成本法能准确科学的计算成本,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首先,作业成本法实施起来耗时长且成本高,平时还需要对该系统进行维护和更新,尤其是如果企业的业务量大且复杂,成本动因很多,那么成本就更高了。

其次,由于作业成本法操作起来非常复杂,提供的信息也较专业,对于一些缺乏专业知识的决策者来说,可能会比较难理解,那么对于做决策则不会有什么好处,相反还会带来额外的支出,企业有可能失去作业成本法所带来的好处。

作业成本法不是对所有企业都适用,对于一些进行大规模重复性生产的企业来说,传统方法带来的结果和作业成本法的结果可能一样,而作业成本法提供的定价和成本管理信息可能无法弥补选择该方法所产生的费用。

作业成本法可能带来一些计量和追溯成本的问题,因为不是所有的成本都对应着特定作业,而所有的制造费用又必须都划分到成本库中。对于那些无法确定成本动因的作业,可能就存在人为地随意分配成本,这样做也会导致数据的不准确。

如果大部分的作业成本都是固定不变的而不随着耗用的人工、材料而变化,成本和作业之间的因果关系就很难确定了,如果成本动因选错了,也会影响决策的正确性。

(二)如何规避作业成本法的弊端

从计算成本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角度看,作业成本法很有必要继续为企业所用,因为对成本精确的计算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更好地进行成本管理,并且最终达到降低成本的目标。

根据研究调查结果,规避作业成本法弊端有以下几项措施:

1.选取恰当的实施客体。作业成本法对于不同规模的业务效用不同。如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小、产品种类多样且间接费用外总的生产费用中所占比重较大时,采用作业成本法就是比较明智的选择。间接成本在企业总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足够大时,才能在利用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收益,同时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2.提高企业电算化水平。为保证企业成本经营的高效快速,计算机科技的应用不可或缺,企业的核心管理和核算都需要以此为媒介实现。为保证作业费用法实施的标准,企业需要建立完备的网络信息管理平台,同时还应加大对参与作业成本法核算的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保证核算工作顺利进行。

3.优化企业内部管控机制,协调与激励并重。针对员工工作及绩效制定详细的绩效考核细则,定期考评,督促员工形成节约时间成本的意识,加强主人翁意识,做到控制成本人人有责。另外,对于部门间的职责分工应该秉承公平性原则尽可能清晰明确的分配,避免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出现“踢皮球”的推诿现象,也为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创造良好发展条件。

四、现代管理会计的新领域

企业若想在新的经济大背景下,在众多竞争激烈的对手中脱颖而出,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此时,高效协调企业发展的完整的成本体系必不可少。公司通过调整生产费用,将其降到最低从而使价格更有竞争力,同时还需要实现企业的目标,即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1990年以后逐渐流行起来的作业成本法凭借自身的优势赢得了广泛赞许,并被大规模引用在企业的运营当中,其所提供的成本信息内容精准,有利于改善运行过程,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具有优化配置企业的各项资源、推进会计系统发展的特点。但是该方法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下面列示的是近几年产生的几种相对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可以配合作业成本法一起使用,有效规避弊端。

(一)生命周期成本法

产品的生命周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产品投产前阶段。成本包括研究开发成本、规划与设计成本、广告以及促销成本等;产品生产阶段。即生产产品过程中发生的所有费用;生产结束后阶段。包括售后服务费用、废弃产品的处理成本等。

传统的成本计算只局限于生产者成本领域(即生产阶段产生的成本)而不涉及使用者成本(即生产结束后阶段产生的成本),其视野是狭隘的,可能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无穷的后患。比如说汽车生产,其使用者在汽车产品上的运行成本及至它们最终被废弃时的处置成本的总和,往往比汽车的生产者成本大得多。

再从生产者成本的计算看,传统的做法着重于产品制造成本的计算,而对产品在研究与开发、规划与设计领域的成本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实际上产品的大部分成本都来自于产品投产前的研究与开发、规划与设计,所以只有把产前和产后阶段的成本都考虑进来才能高效全面的进行成本控制与管理。

(二)目标成本法

在传统的定价方式下,价格的制定通常都是将产生的总成本直接加到想要实现的利润上,这种方法在如今普遍的买方市场上是行不通的,和市场发展趋势相背离。

于是人们提出了目标成本法,即在产品投入生产之前先确定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利润,然后用市场价格减去目标利润,就得到了目标成本。和传统的定价方式最大的不同就是考虑到了市场的需求,从而能更好的控制成本。

成本会计核算的方法篇(3)

我国社会的市场经济不断的深化和发展,出版业也逐步向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在此我们必须提高出版业的竞争力,严格控制出版成本,从外部到内部严格监控,大力运用成本核算来提高出版社的良好竞争环境。因此,强化出版社的财务成本管理已经成为所有出版业正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求发展与生存的重要环节。

一、出版成本与出版成本核算的概念

(一)成本的概念

成本是一个较广的概念。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人们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所费资源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称之为成本。 并且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成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泛指为获得所付出的,是因创造未来收益而发生的。

(二)出版成本的概念

出版成本是指为取得可为出版单位带来当期或未来利益的某种产品而付出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对于出版社来说,收益产生收入,收入产生过程中,成本相应耗尽。具体来说出版社的图书成本是指为生产出版物、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三)出版业的两大成本

出版的主营业务成本主要分成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我们可以一次就分清使用的费用,即谁使用,使用在什么地方,使用多少,它可以直接计入产品的成本。例如,工作人员的审稿费、校对费、稿酬、编辑费、纸张原材料及墨汁等辅助材料的费用、工人的排版费以及出版社的印刷费等,这些均可以一次性直接分清,计入摊销的成本中。而间接费用是指不能够一次性分清楚的费用,明确不了使用者或使用范围,必须进行以分配率进行分配后,摊销在各个使用部门的费用。例如一些办公费用、电费、水费、资料费等等出版业中叫编录经费。编录经费应该采用组合的分摊方法,可按总定价、总印张、销售收入等,用组合的比例来分摊,使每一品种负担的成本更趋准确性、合理性。

(四)成本核算的概念

成本核算,对生产经营管理费用的发生和产品成本的形成所进行的核算。进行成本核算,首先审核生产经营管理费用,看其已否发生,是否应当发生,已发生的是否应当计入产品成本,实现对生产经营管理费用和产品成本直接的管理和控制。其次对已发生的费用按照用途进行分配和归集,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为成本管理提供真实的成本资料。

二、出版社成本核算与图书定价的问题

(一)出版发行工作中的核心问题

出版社成本的核算方法与定价问题是图书出版发行工作中的核心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所出台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均不断提升着各行各业的改革效率。在过去,出版行业的成本核算与定价方法均采用完全成本法。图书在发行时按照价格统一的定价或实行毛利率的定价方法来进行核算。随着我国的会计制度的改革,出版业的成本核算开始采用制造成本法来进行核算,于是对于图书的定价发行也开始采取有限的市场定价原则。

(二)出版发行工作中的特殊问题

并非所有的出版社都遵循有限的市场定价原则来制定图书发行的价格,由于有些出版社所出版的书籍类具有特殊性,例如,学术价值、科技含量、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都很高的书籍,就不能用市场定价来进行图书的价格导向。因为这一类的图书在发行与出版时均会有较高于普通书刊、书籍、杂志等的成本。那么在进行成本核算时这样的图书由于造价的成本高,所以定价就随之提升了。

三、对出版社成本核算进行有效的控制

(一)通过对出版社成本核算,计算其实际成本

1.对图书纸张材料的成本控制与核算

材料成本是出版企业出版物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般情况下,材料成本需占出版物总成本的30%以上。因此,降低材料成本是降低出版物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突破点。

这样就要求我们严格计算其材料成本,大量的图书纸张的进货成本也为材料成本的关键部分。只有增强纸张的利用率,加大产出,对所有进货进行统一的、有秩序的管理,做好出入材料的纪录。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材料额度使用率从而减小浪费,缩小材料成本的支出。

2.对图书印制批量的控制以降低成本

在需要印刷是首先进行严格的选材,然后进行最终的确定,以确保在因书中不会出现大量的浪费事情的发生,应主要考虑两个成本因素,即印制准备成本和出版物储存成本。

所谓的印刷成本是指在印刷之前的成本费用,例如墨、人工、纸张的准备等,这些均会记录在我们图书的成本中。而出版物成本则是由于大量的出版物以装订成册和装箱后,由于不能及时出货发往各地,那么就需要出版社提供存放这些出版物的地方,那么就会产生场地的租赁费用,人员的看管费用,这些也都计入在产品成本中。

只有严格的规划好印刷以及出货情况就会较少、降低出版社的成本,那么在核算上就不会存在着核算不准确的情况了。

(二)通过对出版社成本核算,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依据

通过真实准确的成本核算,将其全部成本如一、如实的记录、进行核算,那么在编制财务报告时就不会存在不确定性及错误。

只有通过真是的核算其成本,才会让出版社管理层一目了然的知道出版社的支出与收入、成本的确切数。为他们今后的正常管理中提供可以考的数据,进行产销的调整,从而也是为确立良好的出版社管理提供基础。

(三)通过对出版社成本核算,控制经营过程,加速资金周转

在仔细的计算出版社成本后,会对加强企业的运营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有利于资金的回笼,为不断循环利用的资金成本提供环境。

四、对出版社成本核算的新要求

(一)为反映出版社良好的成本核算须将管理服务纳入成本核算

出版社所出版的书籍作为一种产品必然存在其成本,所以我们在出版书籍时所产生的全部直接或间接的支出,都应计入图书的生产成本。大多数出版社的成本核算都是以此为主要内容的。然而在营销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部分的服务性费用,例如调研市场,回访客户等工作人员的费用也将记录在书籍的成本中。因此,出于全面反映图书成本为经营管理服务的需要,必须把这部分成本纳入出版社的成本核算的范畴中。

(二)出版社研发成本与生产成本并重

由于出版社的营销成本比重不断上升,那么在新书籍的研发成本中,应适时的加大成本投入,加强成本核算。使出版社的运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新型的研发与营销的形势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营销与研发也是密不可分的一体,自由不断的加强营销力度与研发成本,那么出版社的收益也会日益增大,而且此收益远远会大于生产的经营成本、费用。

(三)借助现代化资讯进行成本核算

在出版社经营模式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对成本核算管理也需要不断的加强,对单品种书籍的成本核算要更加准确、客观、具体,以此不断的提高经济效益。合理的降低成本要从整个出版社管理与经营中找到有效的方法,进行监控与管理,使每种类的书籍得到最有序的成本核算,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公共费用的均摊,较少出版书籍的成本。利用网络统一管理书籍的出版、装订等程序,严格控制成本输出,以做到最小化额度成本运用,达到最大化生产、盈利的效果。

五、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出版行业的供、产、运、销、收过程中,由于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成本核算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服务于出版社经营管理的需要与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极大的提高管理力度,完善成本核算制度与方法,加强成本核算人员的知识涵盖量,不断的调整出版社的出品种类,质量,降低成本让其在竞争市场中的位置稳固。

参考文献:

成本会计核算的方法篇(4)

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成本核算关系着企业的开支与经济效益,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再加上当前市场经济存在僧多粥少的激烈竞争局面,想要提升市场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加强企业会计成本核算,解决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下面从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概述,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问题的解决办法入手,对企业会?成本核算进行探讨。

一、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概述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即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支出,例如人工支出,物力支出等。在一般情况下,成本核算是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以及成本预测具有直接影响,因此,进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至关重要。进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首先需要对生产经营管理费用进行审核,审查是否已经发生,是否应当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生产经营管理费用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可以计入企业成本,以便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其次,需要对已经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归集与分配,计算产品的总成本与单位成本,为成本管理提供真实的资料,保证成本管理的合理性,科学性[1]。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决策与成本决策。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计算实际成本的直接手段,通过成本核算,企业可以清楚的了解产品消耗成本,依照成本核算结果,做出准确的决策,同时还可以确定企业盈利标准,切实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是优化资源配置的直接手段。在企业会计成本核算过程中,能够准确了解企业生产过程中各阶段的资源消耗情况,分析资源消耗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资源消耗大的原因,对症下药,从根源入手,对资源消耗问题进行改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达到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2]。第三,控制企业各部门财政支出,从根本上节约开支。通过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可以了解企业财政支出情况,为企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同时,还能够完善企业管理,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企业发展中的投资成本,促进企业的稳步发展。

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问题

(一)成本核算的审核及控制不够严格

成本核算的审核及控制不够严格是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会计成本核算过程中,需要做好各项费用的事前、事中控制,为事后核算做好准备。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企业对成本核算的审核及控制不够严格,缺乏必要的监督,过于形式化,制定的计划难以实施,往往会超出事先规定好的范围,脱离实际,脱离计划,甚至出现超额支出或者浪费的现象[3]。另外,在成本审核过程中,审核的依据需要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并非是企业私自制定的,但是,在实际审核过程中,审核的执行情况不佳,执行力度不够,企业的具体支出不明确,审核依据往往按照企业自己定制的依据进行审核,直接导致企业成本过大,容易造成企业的严重损失。

(二)核算内容不够全面,方法较为传统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普遍会受到核算内容不全面,核算内容不具体,核算方不恰当问题的影响,阻碍了企业的正常稳步运行发展,严重者影响到企业的整体运行,同时还造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经济收益下降。导致出现核算内容不够全面,方法较为传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点,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变化较快,企业发展日新月异,企业每天都有新气象,致使企业成本核算内容变化较快,不断发展,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企业又无法实时对成本核算内容进行补充完善,难免出现脱离实际的情况,导致出现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不完善的问题,影响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水平。第二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较为陈旧,依旧沿用传统的核算方法,致使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不够科学准确,影响了企业会计成本核算质量。

(三)相关人员素质水平有待提高

相关人员素质较差,素质水平有待提高是企业会计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技术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在现代企业发展中,企业为了获取经济效益,必须培养吸引大批人才,注重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合理运用,需要培养出高水平会计成本核算工作队伍。但是,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相关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综合能力较差,无法完全胜任工作。相关人员素质水平较差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相关人员未接受过严格的考核与培训,大部分从业人员均不是专业人士,不具备会计成本核算能力,专业技能较差。第二,会计人员管理意识与自我提升意识不强,未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再加上缺乏丰富的工作经验,无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信息设备,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无法合理应用先进成本核算方法,影响企业会计核算质量。

(四)核算理论与方法滞后

企业发展变化较快,传统的企业成本核算模式难以满足企业管理需求,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形同虚设,再加上在实际管理中,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成本核算管理不够重视,忽视了其管理的重要性,将重心放在企业经济效益上,导致出现企业管理模式滞后,企业核算方法滞后等问题,影响了企业的成本核算,影响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也影响着企业今后的长远发展,可见,核算理论与方法滞后对企业具有较大的影响,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解决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问题的方法

(一)对成本核算进行严格的审核与控制

严格审核控制成本核算是解决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问题的主要方式,通过严格控制审核成本核算,可以保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降低成本核算的失误率,解决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对成本核算进行严格的审核与控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通过健全监督机制,可以加强监督,加强管理,加大审核力度,从而有效解决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保证成本核算的科学性[4]。第二,将责任落实到个人,通过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明确分工,可以提高操作的可操作性,有效进行成本核算考核,保证成本核算质量。第三,明确审核内容与审核责任,需要使审核人员意识到审核内容包含哪些方面,审核的重要性,一旦出现审核不严格问题,需要对责任人进行追究,从而规范审核人员的行为,提高审核人员的意识,使审核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保证成本核算效果。

(二)不断完善会计成本核算内容

在企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成本核算管理逐渐完善,向着信息化方向发展,与会计信息安全与企业长远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因而,注重成本核算内容的完善十分重要。不断完善会计成本核算内容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加强对成本核算工作的管理,同时做好监督工作,保证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实施。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成本核算内容的信息化,实现成本核算内容的不断完善,在企业管理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完善会计成本核算内容。将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与企业生产,经营,销售等多个环节密切联系,并根??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对企业资金进行有效的利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撑[5]。最后,引进先进信息技术与设备,对信息技术与设备进行合理的应用,为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提供新的管理方法,提供有效的途径。

(三)提高相关人员素质能力

提高相关人员素质能力是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关键,在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较高的情况下,相关人员能够按照要求完成工作,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工作,保证成本核算质量,为企业的稳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节省财政支出,节约资源,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相关人员综合素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加大培训力度,开展针对性培训是提高企业人员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的直接手段。通过针对性培训,可以使员工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了解工作内容,知晓自己存在的不足,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第二,制定严格的考核与选拔制度。在员工选拔初期,需要设立一定的门槛,如规定企业人员需要具备会计或者金融类的相关证书,大学毕业,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等,从而选拔适应岗位需求的人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制定考核制度,从而鞭策员工不断学习。

(四)采取科学的、恰当的成本核算方法

成本会计核算的方法篇(5)

中图分类号:R197.3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2

在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的成本核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管理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省医院的成本支出,而且还可以提高医院在社会上的竞争力,这些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医院树立自身良好形象,为医院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提供有利条件。虽然新财务会计制度的运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在成本核算方面还是有一系列问题,这与传统核算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求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新财务会计制度的重要意义

1.为了满足医院自身发展需要。医院作为救死扶伤的特殊机构,具有公益性特点,医院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需要有自己的创收方法。如果医院一味的只追求经济效益,将药品收入和医疗服务费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必将使得看病贵问题越发突出,为了能够有效的避免这一矛盾的激化,医院在保证收入稳定的同时就必须加强对成本费用的核算和控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保证自身长久发展。

2.医院成本核算的改革可以有效的改变医保对医院的支付方式。合理、切实可行的医保支付方式需要医院在开展成本核算的基础上进行,新财务会计制度下的医院成本核算不仅可以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供真实、准确的依据,还可以增加卫生管理部门在制定特种病价格时的话语权。

3.可以有效规范医院成本核算。新财务会计制定对医院成本核算工作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和规范,在医院内部建立了一套相对合理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使得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具体流程和方法不断优化。在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工作正在朝着医院的实际财务情况方向发展,为各个医院寻找出符合本医院发展的成本核算方法打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制定切实可行的成本核算方法,可以有效保证医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使得成本核算越来越优化,促进医院健康有序的发展。

4.有利于医院成本核算管理技术的现代化。在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管理技术也在不断得到发展,不断改进过往不够完善之处,促进管理技术的现代化,形成行之有效的权责制度,逐步促进医院管理技术趋于完善,促进医院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新财务会计制度下,使得医院成本核算管理信息更加准确和客观,促进医院成本管理技术的现代化。

二、医院成本核算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1.对成本核算的认识不足

由于医院领导们对成本核算不够重视,使得医院整体职工对成本核算都不具备深刻的认识。长久以来医院都是依靠国家拨款,使得很多医院在正常经营上不存在任何压力,所以在成本核算方面缺乏一定的执行力,医院的成本核算都是流于形式,没有起到根本的效果,这样就造成了严重的医疗资源浪费。

2.医院内部财务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不够

一般在大型医院中,对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有着严格要求,而在大部分小型医院或是基层社区医院却对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没有严格要求,甚至存在一些非财务专业人员在岗现象,他们对医院新财务会计制度的认识和掌握不够,无法满足医院成本核算的需要。

3.医院经济管理不够限制了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

医院内部的经济管理活动离不开医院成本核算的保障,医院成本核算能够准确的反映出具体的成本状况,为医院的价格补偿、医疗付费标准的制订以及医院经营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而且还可以满足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需要,形成一套社会化标准。但是目前医院成本核算机构不够健全,人员管理与财务管理不协调,严重限制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

4.医院成本核算方法比较落后

受传统因素影响大部分医院的成本核算都比较落后和保守。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大部分是以科室作为单位,具有一定的利弊性,好处在于可以为医务人员增添更多的经济效益,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但是不足之处是会使医院的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执行力,比如很多科室会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医院服务水平的提高,在选购医疗器械的时候选择性能较差的产品,这样将不利于医院长久发展。还有一些医院对医院的成本核算有着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是按成本管理费用进行统一计算,缺乏细化的程序,使得成本控制无法具体到细节问题上,这样会无形增加医院额外成本支出。还有的是对成本管理费用进行平摊,就是根据员工人数进行分摊,这种方法也是不够合理的。以上这些成本核算方法都不能真实、准确的反映出医院的实际情况,缺乏系统性,将无形中提高医院成本,不利于医院的健康发展。

三、新财务会计制度下的医院成本核算方法

1.建立专门的成本核算小组

在财务会计部门成立专门的成本核算小组。成本核算小组的职责为以下几点:第一,有关医院内部的成本核算流程以及细节等制定明确的制度。例如对医疗器械的采购、药品出入库制度以及费用的日清月结制度等。建立健全原始数据的搜集和记录,统一数据口径,制定内部服务价格。第二,每个月对成本数据进行处理和核实,对每月成本进行详细划分。第三,负责医院成本核算相关培训工作,对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第四,成本核算小组要对成本核算相关资料进行整理,编辑成册,这样就便于以后的查阅和借鉴。

2.院领导要高度重视成本核算

只有医院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加强对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投入力度进而保证医院健康发展。医院管理者要结合医院的实际经营情况建立相应的成本管理机构,本院是全国有名的名老中医专科骨科医院,有着自己的自制药品(正骨一、二、三号,跌打酒等),这些自制药的价格成本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切费用核算出来的,如:原材料的采购价格,人员工资,水,电,煤,固定资产,维修费用等等。这些自制药对治疗骨科方面的疾病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药品成本核算在医院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促使医院管理人员采取相应措施控制成本费用,改善经营管理,还能够增强员工的成本意识,节支降耗,使患者以最大实惠得到最好的医疗服务,推动医院向优质、高效、低耗的健康方向发展。医院成本核算方法的规范化管理是顺应医院发展和时展的步伐的,因为它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医院整体管理水平。同时医院管理者可以大力宣传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要性,使成本核算成为医院文化的一部分,增强大家对成本控制的认识,并且对成本控制的具体细节进行完善,让医务人员真正的意识到成本核算的重要性是院领导应该履行的义务。

3.加强成本控制和管理

医院成本核算管理工作的实施和开展,可以直接的展现出医院的实际情况,只有对实际情况有了专门的了解以后,才能制定出科学的管理方案。所以说要保证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就需要对医院的成本预算工作进行落实。成本预算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杜绝不必要的问题发生,通过成本预算可以对医院成本收支进行动态监督和规范,这样才便于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医院的成本支出提供保障。但是目前很多医院将没能将医疗辅助部门独立出来,使得在核算过程中出现问题,所以要在原有的医疗管理中将材料收入单独进行统计,通过精细化的成本核算杜绝成本核算问题的发生,使管理更加规范。

将成本核算和医务人员的工资绩效相联系,t务人员本来就是医院成本管理的见证者,他们对于基层有关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是最为了解的,所以要多听取他们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各科室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还可以间接树立他们对成本核算概念的全新认识。而且医院可以根据他们的需求,结合医院具体实际情况,为医务人员制定一套完整合理的奖惩制度,这样才能提高医院管理者的权威性,提高医院成本控制力度。在新财务会计制度的规范化管理下医院成本核算对中大型医疗器材的采购等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可以有效减少医院决策的盲目性。

四、结语

在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和医院经济效益的提高。所以要不断纠正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提高医务人员对成本核算的认识,使得成本核算方法不断完善,进而降低医院的经营成本,使得医院成本核算方法达到更加科学合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成本会计核算的方法篇(6)

一、劳务成本核算的一般方法

1.成本项目(明细科目)的设置

“劳务成本”是成本类会计一级科目,会计科目统一编号:5201。企业应该按照不同的成本中心和业务种类,对其进行二级明细核算,并按照不同的成本项目进行三级明细核算。

会计期末,已经完工(或者按照完工百分比)确认收入的业务对应的劳务成本,结转为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成本,确认有关业务的当期损益。劳务成本的期末余额,是有关业务尚未完工结转损益的业务成本,相当于工业企业的在产品。

2.成本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人员,应该尽量利用软件系统进行企业劳务成本的归集和分配核算,尤其是那些订单或项目小而多的企业,面对大量的业务数据,手工几乎不可能完成这样企业真正的成本核算任务。

无论是专门的业务处理软件、成本核算软件,还是ERP系统,其成本归集和分摊的具体步骤和方法,都需要熟悉成本核算的人员参与设计确定。这直接关系到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成本数据的有效利用。

不同企业的劳务成本要素可能差别很大,在劳务成本核算中,对于成本项目的设置,成本会计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工业企业料、工、费的划分,而应借鉴作业成本的思维方法,考虑企业经营管理需要和绩效考核要求,考虑有关成本项目与本行业标杆企业或竞争对手的比较需要,考虑不同的成本动因和责任中心,对成本项目进行适合本企业特点和要求的划分。

例如,陆路运输业务的主要成本项目有:人工费(主要为驾驶人员或有关班组工资等费用)、燃油费、轮胎费、道路通行费、车辆停放费、维修费、保险费、事故赔偿费、折旧费等。

由于不同服务业的业务流程和内容千差万别,目前市面上很难有一款软件,能让企业买回来就可以用来核算劳务成本,而是往往需要企业对有关软件进行细致的功能设置,有的甚至需要二次开发工作,才能用于本企业劳务成本的核算。企业在选择成本核算软件时,要尽量选择那些不需要二次开发或者二次开发量比较少的软件方案。对于软件成本核算具体功能要求的确定,企业应该充分听取本企业有关业务高层管理团队或主管的管理要求,和熟悉本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专业团队或人员的意见,并在软件安装实施过程中,由成本会计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和规范验收软件的成本核算必需功能。

二、几种服务业劳务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举例说明

1.以人工投入为主的服务业,例如鉴证及咨询服务、项目监理、技术服务等

这类业务往往按照项目进行管理和收费,可能项目众多,项目大小差别很大。其相应的劳务成本核算操作步骤建议如下:

(1)利用软件系统管理和核算这类业务,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如上所述,这种软件系统,企业可以向软件公司定制开发,也可以直接选购具有相应功能的成熟的商品软件,例如可以结合整个企业信息化考虑的ERP软件。

(2)在上述的软件系统录入各业务项目基本信息,包括:项目合同或订单总额、预计的总成本、预计的工作总量(一般为人工天数即“人天数”,或者人工小时数即“工时数”)。

(3)项目分派给具体的人员或者小组执行时,有关人员或执行小组的信息应及时录入软件系统更新该项目信息,以便及时反映项目进度,以及核算和考核有关人员、小组和部门的业绩。

(4)随着项目执行的进展,可能原来预计的项目成本和项目工作量需要调整,甚至可能原定的项目收入总额也需要追加,软件的项目管理功能应该可以通过一定的审核或审批权限,随时更新这些项目信息。

(5)各项目上直接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随时通过一定的审核程序,例如费用报销手续、款项支付流程、编制记账凭证等,归集录入相关项目。

(6)与项目相关的间接费用,通过软件系统统计的相关项目数据,例如该期间该项目工时数等,合理分摊到各有关项目。

(7)期末,一般按照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有关项目的业务收入和业务成本。计算公式如下:

当期确认业务收入=项目合同总收入×当期累计完工百分比-前期累计已经确认收入。

当期确认业务毛利=(项目合同总收入-预计项目总成本)×当期累计完工百分比-前期累计确认毛利。

当期确认业务成本=当期确认业务收入-当期确认业务毛利。

项目完工百分比的具体计算公式可以从下列几种中选择:

①成本法:本期累计完工百分比=本期实际累计投入成本÷项目预计总成本

②工作量法:本期累计完工百分比=本期实际累计投入工作量÷项目预计工作总量

③其他合理的方法:企业可能由于项目众多,只能通过软件系统,按照设定的计算条件和公式,统一分类计算各项目的完工百分比、收入和成本金额,然后据此进行相应的劳务成本结转等账务处理。

2.以人工投入和设备使用并重的服务业,例如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业务劳务成本核算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业务成本与业务收入的配比、劳务成本结转损益时点的界定、拆单拼装或联运业务的业务成本核算等。

(1)业务成本的归集、分配,及与业务收入的配比

运输企业可以按照客户运单进行运输业务成本的归集和分配,及与收入的匹配核算。由于运单数量众多,企业还得利用软件系统进行各运单成本的归集与分配,及与收入的匹配核算。这种成本核算方法,相当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中的订单法,更确切地说,可以叫做运单法,因为一个订单或合同可能包括多个运单,所以运单才是可以分辨的运输业务最小单元,也就是成本核算对象,单位成本可以采用“元/吨公里”(货运)或“元/人公里”(客运)这类计量单位。

(2)劳务成本结转损益时点的界定

航空运输、陆路运输和短途水路运输,每个运单的实际执行时间,一般不会太长。因此,企业可在按照有关合同要求完成运单运输业务的当期,确认该运单的业务收入和业务成本。

长途水路运输,大多数为远洋运输,往往一趟运输业务的持续时间数月,这就存在不少的跨期业务,为了准确核算当期损益,会计核算人员应该按照完工百分比法核算和结转这类业务不同会计期间的劳务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和主营业务收入。

(3)拆单拼装业务的成本核算

有时候,客户的一个合同或订单,可能要求运输企业把商品分别运送到不同的地点,这就需要运输企业将同一个客户订单,拆分拼装到数个不同的运单去执行。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根据其业务模式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运输业务成本归集分配方法和分配参数,例如吨公里等,并相应地与客户订单的收入匹配。

例如:A客户订单D150001要求运输货物15吨,其中5吨从上海到成都,10吨从上海到广州。B客户订单D150002需要运输货物10吨,从上海到成都。那么,订单D150001中的5吨货物和订单D150002中的10吨货物,就可以拼装成一个15吨货物的运单WB1500001,从上海到成都。成本核算人员,先将发生在运单WB1500001上的各项成本归集起来,然后再将成本分配到订单D150001(该运单成本总额的5/15)和订单D150002(总成本的10/15)。

(4)联运业务的成本核算

联合运输简称联运,一般指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输方式,进行两程或两程以上的衔接运输,以完成一项进出口货物或进出境人员运输任务的综合运输方式。

虽然联运业务的具体情形差别很大,而且有的联运业务同时还可能包含了拆单拼装业务,牵涉面更加广泛和复杂,但是都可以参照上述基本原理和方法具体处理。

3.以人工投入和物料消耗并重的服务业,例如车辆或设备维修业务等

这类业务成本核算基本仿照工业企业的订单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直接人工成本的归集和分配、物料收发及维修业务直接耗用物料成本的核算、间接成本分摊。

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都离不开软件系统,市面上同样有专门的车辆维修业务管理软件,企业应该充分利用。但是,不管怎么好的软件,企业的成本核算都是万变不离其宗,需要成本专业人员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设计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成本核算方法。

(1)直接人工成本的归集和分配

以车辆维修业务为例,人工成本,应分维修工单和班组核算;同时,不同级别的技工,应该分别统计其用于各维修工单的工时。这样就为以后进一步实施标准成本核算和管理、成本分析和绩效考核等,做好了基础性工作。

(2)物料库存及收发管理与核算

企业应该使用有完善库存管理功能的软件进行维修业务的物料收发及库存管理和核算,这些物料,属于会计的“原材料”或“周转材料”科目,既包括各种新购入的材料、备品、备件、轮胎、专用工具等,也包括用过的旧件、废件的管理和处理。维修车间领用的物料,或直接计入各维修工单(订单)成本,或作为共用耗材合理分摊计入各维修工单成本。

(3)间接成本分摊

车辆或设备维修业务成本中的间接费用,主要是维修车间管理人员费用、共用耗材及工具费用、水电费、劳保用品费、设备维修及折旧费用、场地费用等,关键是这些费用的分配方法要合理。企业最好采用作业成本法中的动因分析思维,确定这些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同时,从企业管理角度考虑,应注意对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的分析管理,明确责任,并充分利用产能,减少浪费,避免将不必要的成本分摊到具体的维修工单。

三、劳务成本核算中容易产生的一些认识误区

1.劳务成本核算与完工百分比法

不是所有的劳务成本核算都适用完工百分比法。只有当服务项目持续时间比较长,有大量跨期项目,而且其跨期项目总收入、总成本、完工进度能够可靠计量时,其业务收入和业务成本核算才适用完工百分比法。

2.服务企业的混业经营行为

服务业务以前主要适用营业税,目前我国虽然部分现代服务业已经改为计征增值税,但是还有一部分服务业没有纳入“营改增”范围,即使以后纳入“营改增”范围,不同的服务适用的税率也可能会不同。因此,企业要注意区分不同税种、不同税率业务,按照有关税务要求分别核算。

参考文献:

[1](美)爱德华・布洛克,孔・陈,托马斯・林著,王斌等译.战略成本管理.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1月版。

[2]艾宝俊.竞争成本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3]傅胜,梁爽副.行业会计比较.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第五版

成本会计核算的方法篇(7)

1 作业成本的核算

1.1 划分作业中心

作业成本系统将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不同的作业中心,在每个作业中心要汇集其发生的各种费用,从而计算出该项作业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最后分配给每种产品负担。这与传统的成本核算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成本计算是将某一个生产部门作为一个成本中心,而作业成本法是将某一项作业作为一个成本中心。

1.2 成本费用汇集和分配的程序

(1)设立作业中心。在进行作业成本核算时,首先应找出成本驱动因素,建立成本中心。由于企业的生产活动较多,发生的费用也较多,若将每一个作业活动的费用都作为作业成本进行分配,虽然比较准确,但却比较复杂。所以,可对作业活动进行分类,划分为若干个作业中心。

(2)将间接费用按作业进行汇集,然后将作业成本分配到各种产品成本上。应正确确定作业成本与产品之间的关系,以便将作业成本分配于各种产品的成本上去。在进行成本的分配时,应注意其相关性原则,以某项作业与产品成本的关系为基础进行分配。

2 作业成本法的适用范围

作业成本法可以比较好地解决间接费用的分配问题,使成本计算所提供的资料更加准确可靠。不是所有间接费用都可以归属于不同的作业,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分配。在一般情况下作业成本法只适用于由于生产作业所引起的成本费用,而与作业活动关系不大的间接费用则不能采用此方法。从成本的构成来看,在生产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不但制造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增大,而且它的构成也大大复杂化了。

作业成本计算的优点是能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间接费用的来源,提出新的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并且通过该系统,找出不能产生价值增值的作业,借以降低成本。

作业成本计算以作业为基础,其计算工作贯穿于作业管理的全过程。由此实现对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地进行动态反映,从而充分发挥其在决策、计划和控制中的作用,促进作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业成本计算不仅是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同时它也实现了成本计算、成本管理相结合的全面成本管理制度。

3 作业基础成本会计的运行基础

根据调查显示,能否成功实施ABC,关键取决于如下几方面:(1)明确而一致的系统目标:系统的目标决定着系统的设计及其运行结果,目标不同,系统的结构设计、实施方法及其运行结果均会不同。如果没有明确而一致的系统目标,必将导致不明确甚至混乱的设计和结果。(2)最高管理当局的支持:ABC系统的运行涉及面广,并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最高管理当局的支持与否,是ABC系统能否实施的前提。(3)与业绩评价和报酬计划对接:变革常常会遭遇抵制。通过提供必要的激励,引导员工支持并参与ABC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并保证依据他们的业绩进行恰当的评价和奖惩,将有助于系统的推进。(4)非会计所有:ABC系统是贯串公司的所有成员的实践运用,而不是仅仅针对并依赖于会计部门。(5)培训:对管理阶层及全员进行有关ABC设计、实施及系统有效性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明白其概念并正确评价其优势,有利于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

4 作业基础成本会计的运行程序

作业基础成本计算(以下简称ABC)是一种基于产品或服务对作业的消耗而导致的资源消耗,从而将成本分配至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计算方法。这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前提: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由作业完成,而对作业的需求所耗用的资源导致了成本。资源被分配给作业,及其后作业被分配给成本对象均基于它们的耗用。

一个ABC系统至少应包含三个主要步骤,即:(1)识别资源成本和作业;(2)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3)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

步骤一:识别资源成本和作业。

设计ABC系统的第一步即识别资源成本并进行作业分析。资源成本为完成各种作业而发生,大多数资源成本都体现在总分类帐的一级明细帐户中,如材料、物料、采购、材料整理、仓库、办公场地、家具用具、建筑物、设备、公用事业设备、薪金和福利、工程等。

作业分析是识别和描述一个组织中所做的工作(作业)。作业分析通常采用从已有的文件和报告中收集数据,并且采用问卷调查、观察、与核心人物直接交谈等形式。作业分解的详略程度则取决于系统的目标。

步骤二:将资源成本分配给作业。

作业驱动资源成本的耗用。资源动因被用以将资源成本分配给作业。选择一个好的资源动因的重要标准之一即因果关系,典型的资源动因包括:

(1)用于公用事业的仪表数:(2)用于薪酬相关作业的雇员人数;(3)用于机器调整作业的调整次数;(4)用于材料整理作业的材料移动次数;(5)用于机器运行作业的机器小时;(6)用于门卫、清洁作业的空间大小。

资源成本应尽可能通过直接追溯去分配给作业。直接追溯要求计量作业对资源的实际耗用量。

成本会计核算的方法篇(8)

        1  作业成本的核算

        1.1 划分作业中心

作业成本系统将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不同的作业中心,在每个作业中心要汇集其发生的各种费用,从而计算出该项作业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最后分配给每种产品负担。这与传统的成本核算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成本计算是将某一个生产部门作为一个成本中心,而作业成本法是将某一项作业作为一个成本中心。

        1.2 成本费用汇集和分配的程序

        (1)设立作业中心。在进行作业成本核算时,首先应找出成本驱动因素,建立成本中心。由于企业的生产活动较多,发生的费用也较多,若将每一个作业活动的费用都作为作业成本进行分配,虽然比较准确,但却比较复杂。所以,可对作业活动进行分类,划分为若干个作业中心。

        (2)将间接费用按作业进行汇集,然后将作业成本分配到各种产品成本上。应正确确定作业成本与产品之间的关系,以便将作业成本分配于各种产品的成本上去。在进行成本的分配时,应注意其相关性原则,以某项作业与产品成本的关系为基础进行分配。

        2  作业成本法的适用范围

        作业成本法可以比较好地解决间接费用的分配问题,使成本计算所提供的资料更加准确可靠。不是所有间接费用都可以归属于不同的作业,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分配。在一般情况下作业成本法只适用于由于生产作业所引起的成本费用,而与作业活动关系不大的间接费用则不能采用此方法。从成本的构成来看,在生产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不但制造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增大,而且它的构成也大大复杂化了。

        作业成本计算的优点是能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间接费用的来源,提出新的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并且通过该系统,找出不能产生价值增值的作业,借以降低成本。

        作业成本计算以作业为基础,其计算工作贯穿于作业管理的全过程。由此实现对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地进行动态反映,从而充分发挥其在决策、计划和控制中的作用,促进作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业成本计算不仅是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同时它也实现了成本计算、成本管理相结合的全面成本管理制度。

        3  作业基础成本会计的运行基础

        根据调查显示,能否成功实施ABC,关键取决于如下几方面:(1)明确而一致的系统目标:系统的目标决定着系统的设计及其运行结果,目标不同,系统的结构设计、实施方法及其运行结果均会不同。如果没有明确而一致的系统目标,必将导致不明确甚至混乱的设计和结果。(2)最高管理当局的支持:ABC系统的运行涉及面广,并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最高管理当局的支持与否,是ABC系统能否实施的前提。(3)与业绩评价和报酬计划对接:变革常常会遭遇抵制。通过提供必要的激励,引导员工支持并参与ABC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并保证依据他们的业绩进行恰当的评价和奖惩,将有助于系统的推进。(4)非会计所有:ABC系统是贯串公司的所有成员的实践运用,而不是仅仅针对并依赖于会计部门。(5)培训:对管理阶层及全员进行有关ABC设计、实施及系统有效性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明白其概念并正确评价其优势,有利于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

    4  作业基础成本会计的运行程序

        作业基础成本计算(以下简称ABC)是一种基于产品或服务对作业的消耗而导致的资源消耗,从而将成本分配至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计算方法。这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前提: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由作业完成,而对作业的需求所耗用的资源导致了成本。资源被分配给作业,及其后作业被分配给成本对象均基于它们的耗用。

        一个ABC系统至少应包含三个主要步骤,即:(1)识别资源成本和作业;(2)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3)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

        步骤一:识别资源成本和作业。

        设计ABC系统的第一步即识别资源成本并进行作业分析。资源成本为完成各种作业而发生,大多数资源成本都体现在总分类帐的一级明细帐户中,如材料、物料、采购、材料整理、仓库、办公场地、家具用具、建筑物、设备、公用事业设备、薪金和福利、工程等。

        作业分析是识别和描述一个组织中所做的工作(作业)。作业分析通常采用从已有的文件和报告中收集数据,并且采用问卷调查、观察、与核心人物直接交谈等形式。作业分解的详略程度则取决于系统的目标。

成本会计核算的方法篇(9)

一、成本会计的职能

成本会计作为一种管理经济的活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就是成本会计的职能。由于现代成本会计与管理紧密结合,因此,它实际上包括了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现代成本会计的主要职能有: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在成本会计的各个职能中,成本核算是最基本的职能,没有成本核算就没有成本会计。成本会计的各个职能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并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在全过程中发挥作用。

医院成本会计工作是成本管理的基础,它是一项综合性高,复杂度大的系统工程,对促进医院管理,增强医院竞争力有很大的帮助,做好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是医院顺利实行成本管理的关键之一。

二、医院成本会计的重要性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医院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增强经营意识,调整服务结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降低服务成本,建立起医院成本会计工作不仅是简单的资金节约问题,更在于如何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经济利益的管理机制。在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经济中,作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的经济实体,医院必须主动地在重视业务总收入提高的同时加强成本控制,才能达到收支节余提高的目的。成本会计工作在实施过程中真正执行者是广大医院员工,工作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人员的协调工作程度,因此,应在完善内部各种原始记录,健全各个部门计量、验收等制度,以确保计量数据充分真实、准确无误的基础上,在医院内部各部门加大宣传力度,从医院主要领导、财会人员,到各个科室的主任甚至是广大医务工作人员,营造出一种全员参与、全员管理的浓厚氛围,使得每一位员工都能认识到成本会计工作在整个医院运行体系中的重要性,都能亲自参与到成本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

三、医院成本会计在核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成本会计对于成本核算的认识模糊,观念落后

医院成本会计人员往往只具备惯用的、基础的会计知识和工作方法,而缺乏高级的成本核算经验,又对成本会计的工作不够重视,很多详细的数据记录分析不完全,不到位。同时,各级管理人员对现代成本管理理念认识不够,往往固守传统的管理模式,盲目创收,忽视成本控制,出现了医疗收入高速增长的同时,医疗成本快速膨胀的不正常现象,甚至形成了零增长、负增长的局面,管理人员观念的落后也导致了医院成本会计工作上的疏忽,因此,加强完善医院的成本核算及成本管理工作意义重大。

(二)目前的成本会计工作多数情况下都只是一种事后的统计核算,其作用只能让管理者明确经营过程中的成本耗费状况,而不能对费用的合理性及可控性做出准确的评估及预测,缺失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职能,增加了医院开展系统性成本控制工作的阻力

(三)医院成本会计缺乏一套专业详细的会计电脑系统设备,医院的会计数据档案比较混乱,不便于查看,同时,医院成本会计对电脑操作系统不够熟练,仅仅只会基本的几个会计系统应用程序,为会计工作的进行带来诸多不便

四、改善医院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一)完善医院成本会计组织,解决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为了适应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必须完善成本会计的组织,建立和健全成本会计规章制度,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管理成本,使决策层和医院所有部门都重视成本,人人关心成本,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对于成本会计人员来说,除了应具备会计职业道德之外,不仅要懂会计和财务管理,还要懂相关的经营管理,特别是要学会运用价值工程、成本最优化理论和方法;同时还要熟悉并掌握现代成本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学会预测、决策和控制,学会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全方位的解决管理方面遇到的每一个问题。

(二)建立完善的成本会计核算计算机信息系统

医院成本会计核算的数据是相当庞大和繁杂的,如果仅靠手工来核算那是十分困难的,这就要求在成本会计核算中要实现计算机系统化、自动化,这是做好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比较关键的一步。要实现成本会计核算的计算机系统化,一是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进行编程,建立系统;二是直接购买比较成熟的“医院成本核算系统”软件。对于计算机系统的内容要考虑全面,应该包含有成本预测、科室成本核算、绩效考核管理、项目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等内容,还要考虑能否跟医院其他计算机系统顺利连接。

(三)开展成本预测,掌握未来成本水平及变动趋势

成本会计核算的方法篇(10)

[中图分类号] F275.15 [文献标识码] B

一、问题概述

近期证监会在上市公司年报检查中发现,部分公司对因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子公司引入新的投资者,造成上市公司丧失对原子公司控制权,进而使原子公司变为联营公司的交易处理原则不统一,由于2014年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及其应用指南中并未对这种交易的处理原则做出规定,未规范该类交易的会计处理,财政部会计司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7号(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对投资方因其他投资方对其子公司增资而导致本投资方持股比例下降,从而丧失控制权但能实施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会计处理原则进行了规定并公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对该类交易在个别报表中会计处理方式引起了较大的争议,财政部会计司在最终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7号》(以下简称:《正式稿》)根据意见反馈对上述交易的处理原则进行了调整,本文将结合案例讨论《正式稿》和《征求意见稿》对上述交易会计处理原则差异和各自的特点,并说明如何根据已生效的《正式稿》对该类交易进行计量。具体案例如下:

2015年1月1日,A公司支付1000万元取得了B公司100%的股权(非同一控制下合并),当日B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为900万元,账面价值为800万元,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异由一项固定资产导致,该资产账面价值100万元,公允价值为200万元,尚可使用10年,无残值。

2015年年末,B公司股本500万元,全年实现盈利300万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价值上升100万元,无其他导致B公司净资产变动的事项,B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1200万元。

2016年1月1日,C公司以3000万元取得公司750万股新发行股票,增资后B公司股本为1250万元,其中:A公司500万股,持股比例为40%;C公司750万股,持股比例为60%。交易完成后A公司不再对B公司实施控制,但仍对B公司实施重大影响。

A公司和B公司按照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不考虑其他因素。

二、个别财务报表中的处理

《征求意见稿》的处理原则如下:首先,将原长期股权投资视同自取得投资时即采用权益法核算进行调整;然后,按照新的持股比例确认本投资方应享有的原子公司因增资扩股而增加净资产的份额,与应结转持股比例下降部分所对应的长期股权投资按权益法调整后的金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正式稿》的处理原则如下:首先,按照新的持股比例确认本投资方应享有的原子公司因增资扩股而增加净资产的份额,与应结转持股比例下降部分所对应的长期股权投资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然后,按照新的持股比例视同自取得投资时即采用权益法核算进行调整。

对比《征求意见稿》和《正式稿》的处理原则可以发现,针对该类交易财政部会计司使用了不同的处理思路。

根据《征求意见稿》,上述案例的会计处理如下:

首先,将原长期股权投资视同自取得投资时即采用权益法核算进行调整: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1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1000

2015年按照购买日净资产公允价值持续计量的B公司净利润=300-(900-800)/10=29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290

贷:盈余公积29

未分配利润261

2015年B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综合收益100

贷:其他综合收益100

上述调整后,个别报表中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1000+290+100=1390

按照新的持股比例确认本投资方应享有的原子公司因增资扩股而增加净资产的份额=3000×0.4=1200,应结转持股比例下降部分所对应的长期股权投资按权益法调整后的金额=1390×0.6=834,差额=3000×0.4-1390×0.6=366: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366

贷:投资收益366

上述处理后,A公司个别报表中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1390+366=1756;影响当期利润366元、其他综合收益100、盈余公积29、未分配利润261。

根据《正式稿》,上述案例的会计处理如下:

按照新的持股比例确认本投资方应享有的原子公司因增资扩股而增加净资产的份额=3000×0.4=1200,应结转持股比例下降部分所对应的长期股权投资原账面价值=1000×0.6=600,两者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600

贷:投资收益600

按照新的持股比例(40%)视同自取得投资时即采用权益法核算进行调整:

2015年按照购买日净资产公允价值持续计量的B公司净利润=300-(900-800)/10=29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290×0.4=116

贷:盈余公积29×0.4=11.6

未分配利润261×0.4=104.4

2015年B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综合收益100×0.4=40

贷:其他综合收益100×0.4=40

上述处理后,A公司个别报表中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1000+600+116+40=1756;影响当期损益600、盈余公积11.6、其他综合收益40、未分配利润104.4。

三、差异及分析

对比《征求意见稿》和《正式稿》针对上述案例的会计处理可以看出,两种会计处理方式下长期股权投资在个别报表中的价值相同,差异体现在对投资收益的处理方式。从本质而言,《正式稿》采用了模拟处置法,在个别报表中,对应股权比例的下降部分视为对享有的新增投资者投入净资产的对价,而在《征求意见稿》中使用权益法进行了处理。两种不同的处理思路,导致了对投资收益的计算不同。

在《正式稿》中,其会计处理模式可以按照以下交易模式理解:2016年1月1日,A公司首先以3000万元向B公司增资,增值后A公司持股比例为100%,然后以3000万元的价格向C公司处置60%的股权。在个别报表中长期股权投资以成本法计量,处置前A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1000+3000=4000,处置部分的账面价值=4000×0.6=2400,处置部分收到对价为3000万,故投资收益=3000-2400=600。

《讨论意见稿》中,其会计处理模式类似于合并报表中使用的模拟权益法:2016年1月1日,A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使用权益法核算其账面价值=1000+290+100=1390。在增资后,B公司新增净资产归属A公司部分=3000×0.4=1200,权益法下需调增长期股权投资1200万元,同时A公司付出对价价值为1390×0.6=834,上述差额=366,计入当期损益。

两种会计处理方式不影响长期股权投资期末价值的计量,但对损益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笔者认为,《正式稿》的会计处理原则有利于实现企业会计准则的持续趋同与等效:首先,《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对于控制情形下,投资方长期股权投资以成本法计量,所以使用模拟权益法与现行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对后续计量的原则不符;其次,《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第15条第二款规定了投资方因处置部分权益性投资等原因丧失了对被投资单位的控制但仍可以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情况下处理原则,《正式稿》采用了与发生处置交易相同的处理原则,有利于实现长期股权投资计量方法的等效,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四、结论

本文结合案例讨论了投资方因其他投资方对其子公司增资而导致本投资方持股比例下降,从而丧失控制权但能实施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情况下,《征求意见稿》和《正式稿》对投资方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的问题。通过比较分析,《正式稿》中采用的模拟处置法更为合理,且可以实现和目前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的趋同和等效。

[参 考 文 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7号(征求意见稿)[R].2015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7号[R].2015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R].2014

成本会计核算的方法篇(11)

(一)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为提供详细的物流成本信息,有学者认为,物流成本核算应首先依赖于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但是仅靠传统的会计方法难以取得足够的所需数据来核算物流成本,而折衷之举就是对其作出若干修正。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采用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利用设置账户、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专门方法来记录和反映物流成本。完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在财务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明确物流成本项目。企业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时,首先要根据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对象确定本企业物流成本不同核算层级的具体项目。从目前看,企业物流成本的内容可以按照物流范围、支付形态、功能分类、对象等不同标准来确定,但要注意所确定的物流成本核算项目必须能全面反映本企业物流业务所发生的成本费用。

第二,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项目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管理的需要,设置好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薄,这是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企业可以选择采用单轨制(即在现有成本核算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薄)或双轨制(把物流成本核算与其他成本核算截然分开,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的科目、凭证和账薄)两种方式。企业应综合考虑自身的管理水平、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的高低来选择相应的会计核算模式。

第三,根据物流成本的核算特点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编制物流成本会计报表,提供本企业物流成本信息,是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所在。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管理需要来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的种类;根据企业物流活动的基本职能构成或物流成本的性质设计会计报表的内容,其具体内容应与物流成本项目保持一致。此外,还可以编制“物流成本明细表”反映物流成本的增减变动情况。

在实施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时,笔者认为企业还应关注以下两点:第一,物流成本核算属于管理会计体制范畴,不能纳入一般的财务会计核算体制中,以避免影响企业原有会计体制的正常运行;第二,个别物流成本科目的数据在原有会计科目中是无法获取的,也不能还原到会计科目中,如存货的机会成本这类损失必须在管理会计体制中进行核算。

(二)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是一种简单、易用的核算方法。这种方法利用统计原理,以公司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进行资料搜集、加工和处理,最后汇总出公司的物流成本资料。该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尺度,包括货币和实物尺度,并采用普查、重点调查等统计方法以获取所需要的核算资料。其具体做法是:首先对公司成本核算资料进行分析,从中分离出物流耗费部分,然后再加上会计成本核算中没有包括但需计入的部分,最后根据物流管理要求对上述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类得出所需成本信息。我国许多企业在还未建立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之前,一般都实施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体制,且许多企业不愿意改变其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

(三)物流成本的作业成本核算方法。传统的会计方法主要是沿着组织预算的思路对费用进行分类和归集,而物流活动常跨组织发生,两者之间存在矛盾。通常的财务会计在物流成本核算上存在着缺陷,因而不能提供对物流成本的准确量度。为此,理论界提出了作业成本计算法来解决物流成本的核算和管理问题。

作业成本计算是建立在“作业”这一基本概念基础上的,其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用作业方法计算产品成本时,需要将着眼点从传统的“产品”转移到“作业”上,以作业为中心。其计算程序主要为:首先确定主要作业,确认作业中心;其次以作业中心为成本库汇集资源,并将汇集的投入成本或资源分配到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最后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按各种成本动因分配到最终产品。该方法是以作业为单位,把成本按作业进行分摊,并以此为依据计算出产品成本,部分地解决了传统会计方法核算的缺陷,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是一种有利的尝试。同时,由于作业成本计算把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能提供更为准确真实的产品成本信息,从而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二、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

进行物流成本核算应首先明确影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的因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主要受三种因素的影响:(1)成本与收益的配比。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是提供准确的物流成本资料,找出并消除物流成本的不合理部分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但同时物流成本的核算本身也有成本,需要消耗一定的经济资源。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前应对取得物流成本资料的耗费(成本)与取得的成本资料所能带来的经济所得(收益)进行权衡,进而决定应该选择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以及核算的详细程度。(2)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会对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成本核算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需要会计基础工作的支持,而会计基础工作的效率又与电算化程度关系密切。(3)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物流成本的核算是一项以人为主体的会计活动,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的高低会对物流成本核算模式的选择产生影响。不同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这两者的要求不同,所以在选择核算方法时要考虑到企业这两个因素的现状。

其次再来谈三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特点及选择。企业应根据不同核算方法的特点,综合考虑影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的各种因素,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核算方法。

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是一种较简单,实施成本较低的核算方法。该方法的缺陷主要是不能连续、全面、系统地反映物流费用,采用该方法得出的物流成本信息精确度相对较差。但由于目前我国企业还不能很全面、系统地把握物流这一概念,对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较低的企业而言,这种方法是可行、有效的。笔者认为,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具有简单、成本低、对会计基础工作水平要求不高等特点,中小企业可考虑使用该种核算方法,其适用于处于物流成本管理和核算初期阶段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