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老年人护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11-14 11:09:18

老年人护理

老年人护理篇(1)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随着人口逐渐老龄化,我国六十岁以上的人口有1个多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1%,人口老龄化,无疑会给社会以及家庭带来诸多问题,如:养老、家庭、环境、社会福利、收入保障等,但是,社会人口的老龄化,是我国社会稳定,人民生活福足的具体标志,同时老年人是社会和家庭的宝贵财富。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初级阶段,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仍然难以面对如此庞大的就医需求,养老是一门科学,不能粗放管理,从而,医疗服务模式社区化、家庭化成了必然趋势,老年人将会是社区、家庭健康护理的主要受益者。

要做好家庭老年人的护理,必须了解老年人的特点:

1、老年人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其生理、心理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也是各种疾病的好发时期,因此了解老年人的特点,及时予以生活及心理护理,能不同程度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其愉快度过晚年生活。

2、心理特点

当人步入老年后,社会角色会发生重要改变,似乎已退出了社会舞台,退休后的失落、与子女的代沟、与社会的脱节等渐渐被忽视凸显了他们的矛盾心理,会出现强烈的失落感和无力感,也会相应引发一系列特征如:自卑、孤独、固执、落寞、怀旧等。

3、生理特点

进入老年,从外观到内在生理代谢、器官功能都有相应变化,外观形态的变化自然一目了然,如须发渐白,稀疏。老年人皮肤弹性减弱,皮肤松弛,眼睑下垂,面部皱纹增多,额头、眼角出现抬头纹、鱼尾纹.皮肤出现色素沉着、褐色斑.反应迟钝,步履蹒跚等。

3.1代谢功能改变―基础代谢率下降、合成代谢降低,分解代谢增高,基础代谢率下降,加之老年人体力活动量减少,结果是能量消耗减少。

3.2中老年人骨的无机盐含量下降,导致骨密度降低。一般在30岁~40岁时人体的骨密度达到峰值,以后随年龄增高逐年下降,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绝经期妇女更是严重。

3.3消化系统的变化,如牙齿松动、脱落,会影响食物咀嚼。舌上味蕾减少,使老年人味觉明显减退,对甜、咸味都不敏感。老年人胃酸分泌不足,各种消化酶活性下降,影响对食物的水解及消化。将导致各种营养素的吸收率降低。肠蠕动缓慢,易患便秘,同时增加了有害物质在肠内停留时间。

3.4心血管系统功能变化,由于老年人心肌细胞内有脂褐质集聚,胶原和纤维增多等导致心肌细胞功能减退,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不能承担过重的体力活动,又因血管硬化,中老年人易患高血压,老年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远高于其它年龄段人群。

3.5视觉器官的功能变化,老年人眼球晶体弹性降低,眼周肌肉的调节能力减弱,视力减退。易发生白内障、青光眼等眼疾患。

3.6神经系统变化,老年人记忆力、听力下降。反应能力降低,肢体动作不到位导致老年人易发生意外伤害。

3.7 免疫系统功能改变,伴随老化进程的进展,免疫功能逐渐降低,使老年人对外界的刺激、伤害的应变能力下降,对各种疾病更为敏感,整个机体的协调作用和对环境变化适应能力也会减退。

3.8此外,神经与心理功能、肾功能、肝代谢能力均随年龄增高而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3.9老年人的体成分、新陈代谢、器官功能等的改变,是一个随年龄增高而缓慢的生理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可因疾病及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加速或延缓。老年人个体差异十分显著,因此加强身体、心理各方面的保健对预防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及推迟生理功能老化进程尤为重要,在膳食营养方面的妥善安排与调整亦是重要措施之一。

4、 老年人需要的是安静、舒适、卫生、整洁的生活休闲环境,家庭的环境因素有:

4.1为老年人营造良好的休息环境:

当所处环境的噪音在50^60分贝时,会有吵闹感,并引起强烈的情绪波动,长期停留在嘈杂的环境会引起人体内分泌紊乱,此外,对于心脏病的老年人,安静也是一种治疗手段,家庭中创造一个宁静、优雅的环境,同时,老年人起居的房间,光线要比较好,阳光中的紫外线还有消毒、杀菌作用,日光照射,可以改善皮肤组织的营养状况,维持适宜的室内温度,保持最佳的湿度一般在50^60%,给人以舒适感,有利于老年人修养身心,每日应开窗通风,新鲜的空气对老年人尤为重要。

4.2为老年人营造良好的饮食起居环境:

老年人的饮食,是老年人健康的保障,但是,由于老年人的牙很多失落,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减弱,所以,我们要争取老年人的意见,选择适合她们的口味,同时保证老年人的营养,老年人的床,以床垫不下陷为宜,床的高度应以小腿的长度相等,便于起居,必要时选用辅助器。

老年人护理篇(2)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而逐渐衰老,各项共仍呈直线下降,如食欲减退,误及记忆力和认识功能减退,失眠、视力下降、两耳失职、头发变白、免疫功能低下等等。这些都是老年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伴着健康状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老年人的心理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变化,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社区护理针对老年人的这些特点,对老年人的心理进行护理指导,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

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1失落感

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有的沉默寡语,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凡事都无动于衷;有的急躁易怒,易发脾气,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

2孤独感

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减少,社会及家庭地位改变,生活中空间增多或身体心理及其它原因导致的行动交往不方便,使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心理上往往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进而感到烦躁无聊。如:有的老年人患脑梗死、脑萎缩而行动不便,心理上则产生自卑感,不愿意出门怕见熟人,自感低人一等,整天待在家里象与世隔绝一样,这样未免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

1.3恐惧感

老年人由于担心患病,自理能力下降以及给心理加重负担等问题的发生,心理上会产生忧虑感或恐惧感,从而表现出冷漠或急噪的情绪,有的老人身体早感不舒服,考虑到自己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对自给儿女增加经济负担,所以耽误了最佳治疗的时期,使身体雪上加霜,增加了心理上的恐惧感。

1.4抑郁

呀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和心理失调,随着老年人的逐渐衰老,情绪变化也日益明显,有的老年人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抑郁多由于老年人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及死的威胁,从而心理产生恐惧抑郁心理,有的老年人则因生活单调或失去配偶,家庭不和,内心空虚而产生了焦虑及抑郁,有的老年人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交往减少,缺乏归属感,造成心情抑郁,遇事灰心,悲观失望。

1.5健忘

老年人的年龄逐渐增加,身体日渐衰老,智力水平也会随之下降,表现为近期记忆力减退,常出现健忘,由此老年人经常忘记吃药,刚刚手拿着的东西,一会儿就东找西找;出门忘记关门,然后自问我关门了吗?这些都是老年人十分常见的健忘现象,这也是老年人近期记忆力衰退不明显,所以会出现经常唠叨自己年轻时候的事情,留恋过去,而对率挛锊桓行巳ぃ荒芙邮埽枷肜匣?/P>

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

2.1角色转变

这是老年人离退休后的心理不适应之一。离退休后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化,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却不太一样。据调查工人退休前后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她)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足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并且有够的退休金和公费医疗,所以心理比较满足,情绪比较稳定,社会适应良好。但退休干部的心理状况就不大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和重心是机关和事业,离退休后的生活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特别是一些领导岗位的老干部更是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

2.2经济状况

经济是保证老年人正常日常生活和享受健康的基础,目前我国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一般都低于在职人员,加上医疗服务费用的逐渐上升,使老年人的经济来源缺乏独立可靠的保障。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靠自己的劳动和儿女供给,对于丧失劳动能力,儿女收入不佳的老年人而言,经济问题更加突出。经济收入的不足,社会地位不高,因而这类老年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所以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营养,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服务的享受,从而影响了其身心的健康。

2.3家庭环境

家庭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单位,老年人离退休后,从社会转向家庭,家庭便成为老年最重要的精神、物质和生活的依托。因此家庭对老年人具有特殊的意义,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具有重大的影响。然而许多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夫妻争吵,亲友亡故,婆媳不和,突发重病等意外刺激,生活于“空巢家庭”及不愉快的家庭之中,从而不仅导致生活上的诸多不便,而且在心理上也产生了许多问题,最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2.4身心衰老

具有价值观念和思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他(她)们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再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所谓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便是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然而,许多志高不减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却并不理想。他(她)们或者机体衰老严重,或者身患多种疾病,有的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能力的衰退方面,也非常明显,这样使得一些老年人陷入深深的苦恼和焦虑之中,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3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目前,我国导致老年人死亡的前三种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致病原因多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因此,社区护士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及对老年人的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预防疾病和生理改变给老年人带来的影响,还能使老年较好地处理好各种自身的、家庭的以及社会的心理问题,使老年人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健康长寿,具体措施如下:

3.1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及康复,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疾病,增强自我保健和自我照顾的能力,有的老年人总有躯体的某种病症,可能会加得他(她)们的狐独、恐惧、抑郁的心理,社区护士要和蔼、友善热情的服务,这样,可以增加老年人对生活的信心。教育老年人要树立坚强的信念,树立正确的生死。从生活中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乐趣。善于安慰、控制自己,对不良情绪进行调节,适当参加社交活动,充实精神生活,安排好家庭生活、保持家庭和谐与温馨,取得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照料,从而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消除或减少各种心理问题。

3.2帮助老年人保持与社会的接触社区护士应多给予老年人特别的关心,经常主动与他(她)们沟通,帮助他(她)们认识自身的变化,尊重衰老的客观规律,帮助他(她)们安排适应新的生活,使生活充满情趣,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她)们走向社会保持与人交往,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生活动力,摆脱孤独,消除失落感和不必要的担心。如介绍同龄同爱好的人一起谈话,跳舞、扭秧歌,下棋等活动,使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得到满足。

3.3帮助老年人调整情绪社会护士多给予老年人特殊的照顾,热情的关怀,减少其精神刺激,帮助老年人积极面对疾病,积极面对各种生活中的问题,对立正确的对待疾病的志度和信心,向老年人讲述和示范各种情绪调节法,如自我教育法,活动转移法,沟通调节法,环境调节法和适当发泄法等,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和锻炼,除了语言交流外,社区护士还应该增加一些非语言的交流如轻抚老人,搀扶老人走路,帮助老人做一些喜欢的事情等。多与老年人交流,调整他(她)们郁闷的情绪。

3.4保持家庭关系和谐老年人身边关心,亲近的人越多,生活就越充实,因此要维持家庭关系和谐。社区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多与老年人的家庭进行多方面联系,教育家属密切配合,多关心体贴老人,特别是一些丧偶及患有身体疾病的老年人,安慰开导家属,使老年人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的志度,减轻其孤独、恐惧的心理。

3.5帮助老年人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培养适当的兴趣和爱好社区护士应考虑到老年人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鼓励老年人参加适当的活动如唱歌、跳舞、听音乐、打太极拳、练气功,健身活动等等。这样能保持机体代谢平衡,促进身心健康,延缓衰老,丰富他(她)们离退休后的生活,并鼓励老年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社会贡献点余热。

3.6帮助老年人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社会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指导老年人时刻保持乐观的态度,充满好奇心,培养生活情趣,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种美好的心表,比吃药更能解决生理上的痛苦”,老年人要学会挖掘自身的快乐的豁达,更要会享用自身宝贵的资源,只要每个人都能乐观、豁达,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么其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将具有更大的社会。

3.7强化老年人智力素质鼓励老年人勤于学习,科学用脑,善于用科学的知识养生保健,既锻炼了智力,又学会了自我保健和照顾的技能,不是有句话叫“活到老,学到老吗?”进入老年学习的东西也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家政学等,同时还可以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变更,更新观念,紧跟时代步伐,既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也锻炼了智力。

.3.8抑郁的护理对一些抑郁的老年人,社区护工应治疗其心理上的支持,经常与他(她)们交流,了解他(她)们的思想变化和情绪变化。在接触这类老年人时首先要尊重他(她)们,比如:主动与其打招呼,耐心听取意见,积极想办法解决他(她)们遇到的各种问题等等,使他(她)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被他人的重视。在尊的基础上关怀老人的生活,比如了解他(她)门的需求,沟通时的态度要和谐语言亲切温柔,从而消除他(她)们的抑郁心理,获得老年人的信任,使他(她)们充分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同时让他(她)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和室外活动,保持一定体力,维持自理生活的能力,并参加一些文娱活动,使其精神愉快。

9对老年人健康的护理首先帮助老年人安排规律的生活,老年人回将日常生活用品一放就忘,因此社区护工应指导老年人有规律地安放自己的日常用品形成固定的位置或指定日程安排,便于记忆,如帮助老年人将每日服用的药物固定摆放,安排合理的日程表,保持有规律的日常生活等,并指导老年人对健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告诉老年人健忘是正常的衰老现象,不必过分担心同时还要经常提醒他,这样可以减少健忘带来的麻烦和影响。

10老年人应“仁慈”社区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指导老年人认识到“仁慈”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仁慈”就是要心地善良,待人宽厚“仁者寿”为无数长寿老人的实践所证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长寿老人几乎慈祥善良,同情和帮助别人,同样也有自身的心理健康。常言道“心底无邪天地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说,对人宽厚,帮助别人,不仅有益于别人,也有益于自身。比如:有条件的老年人,捐助一些希望小学的贫困失学儿童或因家境贫寒上不起学的有志青年,或者灾区等需要帮助的人,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营造一个善良友好的生活环境,对自己的身心健康确实会起很大的帮助。

正确对待死之,消除对死之的恐惧

死之是生命历程终结,人们从古到今始终避讳讨论死亡,特别是老年人,更是忌讳死亡,由于人们长期对死亡采取不接纳的态度,对于一个人因疾病的发展而处于临终阶段,往往不是看作是生命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看作是医疗的失败,生命可能回被放弃。其实现代护理观念认为---死之理解为生命的一个自然阶段,死之只是生命有机体的自然变化,是临终阶段为患者提供了完美自我和个人发展的最后机遇,因此人们不应该对死之采取拒绝的态度,而应该采取接纳的态度,人们对死之的种种恐惧不是来源于死之的本身,而是来源于对死之的恐惧和焦虑,特别是到晚年或身患疑难病症时,便会掉进死之恐惧的旋涡,愁绪满怀,忧心忡忡,弄得自己卧不安席,食不甘味,梦幻纷扰,进而自暴自弃,消极悲观。[5]这样不仅会加速死之的到来,纵然活着,也将会把生命的乐趣剥夺。

人生必有死,这是人生的客观规律“人生自古谁无死”如果真正懂得了这个道理,便会消除不必要的恐惧感,抱着坦然处之的态度,报纸乐观豁达的情绪,这样便可以使人摆脱恐惧感和忧虑感,使人心情安静,延年益寿。常言道“不怕人老,就怕心老”年老真言老,人老心不老,就会从内心里产生一种青春活力。面对死之,心理状态好的人,心志安定,气血调和,身体各项机能必然和谐,生理活动运行正常规律,就会硬朗,福寿永存,反之,则会激起神经系统的功能,必然导致许多身心疾病的发生。

“信心是半个生命,淡漠是半个死亡”,人有了信心才能激发人的拼搏精神,产生顽强的意志,保持坦然的心境,乐观的态度,才能产生自身的抗病的潜在能力,任何时候,求生观念不可淡漠,老年人进入晚年并不意味着等待人生的结束,而是重构新生活的始端,因此社区护士应引导老年人正确对待、认识死亡、冲出死亡的恐惧,老年人唯有端正世界观,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规律,这样既可以不忌讳死亡,亦不会陷入恐惧和焦虑之中,坦然面对一切,安度自己宝贵的晚年。

5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增加,老年人的身心问题及社会环境引发的各种问题也日益突出,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身心健康水平也有待提高,因此,社区护士在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区护士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帮助老年人改变不良的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指导他(她)们自我的心理适应和调节,帮助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及良好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和自身健康的群体水平。

参考文献

刘纯燕主编,社区护理学,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01。142-149

王青杨代红,军队离退休干部社区保健需要与对策,中华护理杂志,199833(8):489-490

老年人护理篇(3)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而逐渐衰老,各项共仍呈直线下降,如食欲减退,误及记忆力和认识功能减退,失眠、视力下降、两耳失职、头发变白、免疫功能低下等等。这些都是老年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伴着健康状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老年人的心理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变化,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社区护理针对老年人的这些特点,对老年人的心理进行护理指导,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

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1失落感

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有的沉默寡语,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凡事都无动于衷;有的急躁易怒,易发脾气,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

2孤独感

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减少,社会及家庭地位改变,生活中空间增多或身体心理及其它原因导致的行动交往不方便,使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心理上往往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进而感到烦躁无聊。如:有的老年人患脑梗死、脑萎缩而行动不便,心理上则产生自卑感,不愿意出门怕见熟人,自感低人一等,整天待在家里象与世隔绝一样,这样未免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

1.3恐惧感

老年人由于担心患病,自理能力下降以及给心理加重负担等问题的发生,心理上会产生忧虑感或恐惧感,从而表现出冷漠或急噪的情绪,有的老人身体早感不舒服,考虑到自己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对自给儿女增加经济负担,所以耽误了最佳治疗的时期,使身体雪上加霜,增加了心理上的恐惧感。

1.4抑郁

呀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和心理失调,随着老年人的逐渐衰老,情绪变化也日益明显,有的老年人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抑郁多由于老年人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及死的威胁,从而心理产生恐惧抑郁心理,有的老年人则因生活单调或失去配偶,家庭不和,内心空虚而产生了焦虑及抑郁,有的老年人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交往减少,缺乏归属感,造成心情抑郁,遇事灰心,悲观失望。

1.5 健忘

老年人的年龄逐渐增加,身体日渐衰老,智力水平也会随之下降,表现为近期记忆力减退,常出现健忘,由此老年人经常忘记吃药,刚刚手拿着的东西,一会儿就东找西找;出门忘记关门,然后自问我关门了吗?这些都是老年人十分常见的健忘现象,这也是老年人近期记忆力衰退不明显,所以会出现经常唠叨自己年轻时候的事情,留恋过去,而对率挛锊桓行巳ぃ荒芙邮埽枷肜匣?/P> 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

2.1角色转变

这是老年人离退休后的心理不适应之一。离退休后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化,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却不太一样。据调查工人退休前后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她)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足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并且有够的退休金和公费医疗,所以心理比较满足,情绪比较稳定,社会适应良好。但退休干部的心理状况就不大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和重心是机关和事业,离退休后的生活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特别是一些领导岗位的老干部更是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

2.2 经济状况

经济是保证老年人正常日常生活和享受健康的基础,目前我国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一般都低于在职人员,加上医疗服务费用的逐渐上升,使老年人的经济来源缺乏独立可靠的保障。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靠自己的劳动和儿女供给,对于丧失劳动能力,儿女收入不佳的老年人而言,经济问题更加突出。经济收入的不足,社会地位不高,因而这类老年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所以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营养,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服务的享受,从而影响了其身心的健康。

2.3家庭环境

家庭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单位,老年人离退休后,从社会转向家庭,家庭便成为老年最重要的精神、物质和生活的依托。因此家庭对老年人具有特殊的意义,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具有重大的影响。然而许多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夫妻争吵,亲友亡故,婆媳不和,突发重病等意外刺激,生活于“空巢家庭”及不愉快的家庭之中,从而不仅导致生活上的诸多不便,而且在心理上也产生了许多问题,最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2.4 身心衰老

具有价值观念和思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他(她)们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再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所谓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便是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然而,许多志高不减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却并不理想。他(她)们或者机体衰老严重,或者身患多种疾病,有的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能力的衰退方面,也非常明显,这样使得一些老年人陷入深深的苦恼和焦虑之中,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3 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目前,我国导致老年人死亡的前三种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致病原因多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因此,社区护士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及对老年人的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预防疾病和生理改变给老年人带来的影响,还能使老年较好地处理好各种自身的、家庭的以及社会的心理问题,使老年人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健康长寿,具体措施如下:

3.1 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 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及康复,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疾病,增强自我保健和自我照顾的能力,有的老年人总有躯体的某种病症,可能会加得他(她)们的狐独、恐惧、抑郁的心理,社区护士要和蔼、友善热情的服务,这样,可以增加老年人对生活的信心。教育老年人要树立坚强的信念,树立正确的生死。从生活中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乐趣。善于安慰、控制自己,对不良情绪进行调节,适当参加社交活动,充实精神生活,安排好家庭生活、保持家庭和谐与温馨,取得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照料,从而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消除或减少各种心理问题。

3.2帮助老年人保持与社会的接触 社区护士应多给予老年人特别的关心,经常主动与他(她)们沟通,帮助他(她)们认识自身的变化,尊重衰老的客观规律,帮助他(她)们安排适应新的生活,使生活充满情趣,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她)们走向社会保持与人交往,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生活动力,摆脱孤独,消除失落感和不必要的担心。如介绍同龄同爱好的人一起谈话,跳舞、扭秧歌,下棋等活动,使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得到满足。

3.3 帮助老年人调整情绪 社会护士多给予老年人特殊的照顾,热情的关怀,减少其精神刺激,帮助老年人积极面对疾病,积极面对各种生活中的问题,对立正确的对待疾病的志度和信心,向老年人讲述和示范各种情绪调节法,如自我教育法,活动转移法,沟通调节法,环境调节法和适当发泄法等,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和锻炼,除了语言交流外,社区护士还应该增加一些非语言的交流如轻抚老人,搀扶老人走路,帮助老人做一些喜欢的事情等。多与老年人交流,调整他(她)们郁闷的情绪。

3.4 保持家庭关系和谐 老年人身边关心,亲近的人越多,生活就越充实,因此要维持家庭关系和谐。社区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多与老年人的家庭进行多方面联系,教育家属密切配合,多关心体贴老人,特别是一些丧偶及患有身体疾病的老年人,安慰开导家属,使老年人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的志度,减轻其孤独、恐惧的心理。

3.5帮助老年人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培养适当的兴趣和爱好 社区护士应考虑到老年人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鼓励老年人参加适当的活动如唱歌、跳舞、听音乐、打太极拳、练气功,健身活动等等。这样能保持机体代谢平衡,促进身心健康,延缓衰老,丰富他(她)们离退休后的生活,并鼓励老年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社会贡献点余热。

3.6 帮助老年人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 社会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指导老年人时刻保持乐观的态度,充满好奇心,培养生活情趣,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种美好的心表,比吃药更能解决生理上的痛苦”,老年人要学会挖掘自身的快乐的豁达,更要会享用自身宝贵的资源,只要每个人都能乐观、豁达,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么其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将具有更大的社会。

3.7强化老年人智力素质 鼓励老年人勤于学习,科学用脑,善于用科学的知识养生保健,既锻炼了智力,又学会了自我保健和照顾的技能,不是有句话叫“活到老,学到老吗?”进入老年学习的东西也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家政学等,同时还可以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变更,更新观念,紧跟时代步伐,既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也锻炼了智力。

.3.8抑郁的护理 对一些抑郁的老年人,社区护工应治疗其心理上的支持,经常与他(她)们交流,了解他(她)们的思想变化和情绪变化。在接触这类老年人时首先要尊重他(她)们,比如:主动与其打招呼,耐心听取意见,积极想办法解决他(她)们遇到的各种问题等等,使他(她)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被他人的重视。在尊的基础上关怀老人的生活,比如了解他(她)门的需求,沟通时的态度要和谐语言亲切温柔,从而消除他(她)们的抑郁心理,获得老年人的信任,使他(她)们充分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同时让他(她)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和室外活动,保持一定体力,维持自理生活的能力,并参加一些文娱活动,使其精神愉快。

9对老年人健康的护理 首先帮助老年人安排规律的生活,老年人回将日常生活用品一放就忘,因此社区护工应指导老年人有规律地安放自己的日常用品形成固定的位置或指定日程安排,便于记忆,如帮助老年人将每日服用的药物固定摆放,安排合理的日程表,保持有规律的日常生活等,并指导老年人对健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告诉老年人健忘是正常的衰老现象,不必过分担心同时还要经常提醒他,这样可以减少健忘带来的麻烦和影响。

10老年人应“仁慈”社区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指导老年人认识到“仁慈”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仁慈”就是要心地善良,待人宽厚“仁者寿”为无数长寿老人的实践所证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长寿老人几乎慈祥善良,同情和帮助别人,同样也有自身的心理健康 。常言道“心底无邪天地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说,对人宽厚,帮助别人,不仅有益于别人,也有益于自身。比如:有条件的老年人,捐助一些希望小学的贫困失学儿童或因家境贫寒上不起学的有志青年,或者灾区等需要帮助的人,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营造一个善良友好的生活环境,对自己的身心健康确实会起很大的帮助。

正确对待死之,消除对死之的恐惧

死之是生命历程终结,人们从古到今始终避讳讨论死亡,特别是老年人,更是忌讳死亡,由于人们长期对死亡采取不接纳的态度,对于一个人因疾病的发展而处于临终阶段,往往不是看作是生命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看作是医疗的失败,生命可能回被放弃。其实现代护理观念认为---死之理解为生命的一个自然阶段,死之只是生命有机体的自然变化,是临终阶段为患者提供了完美自我和个人发展的最后机遇,因此人们不应该对死之采取拒绝的态度,而应该采取接纳的态度,人们对死之的种种恐惧不是来源于死之的本身,而是来源于对死之的恐惧和焦虑,特别是到晚年或身患疑难病症时,便会掉进死之恐惧的旋涡,愁绪满怀,忧心忡忡,弄得自己卧不安席,食不甘味,梦幻纷扰,进而自暴自弃,消极悲观。[5]这样不仅会加速死之的到来,纵然活着,也将会把生命的乐趣剥夺。

人生必有死,这是人生的客观规律“人生自古谁无死”如果真正懂得了这个道理,便会消除不必要的恐惧感,抱着坦然处之的态度,报纸乐观豁达的情绪,这样便可以使人摆脱恐惧感和忧虑感,使人心情安静,延年益寿。常言道“不怕人老,就怕心老”年老真言老,人老心不老,就会从内心里产生一种青春活力。面对死之,心理状态好的人,心志安定,气血调和,身体各项机能必然和谐,生理活动运行正常规律,就会硬朗,福寿永存,反之,则会激起神经系统的功能,必然导致许多身心疾病的发生。

“信心是半个生命,淡漠是半个死亡”,人有了信心才能激发人的拼搏精神,产生顽强的意志,保持坦然的心境,乐观的态度,才能产生自身的抗病的潜在能力,任何时候,求生观念不可淡漠,老年人进入晚年并不意味着等待人生的结束,而是重构新生活的始端,因此社区护士应引导老年人正确对待、认识死亡、冲出死亡的恐惧,老年人唯有端正世界观,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规律,这样既可以不忌讳死亡,亦不会陷入恐惧和焦虑之中,坦然面对一切,安度自己宝贵的晚年。

5 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增加,老年人的身心问题及社会环境引发的各种问题也日益突出,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身心健康水平也有待提高,因此,社区护士在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区护士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帮助老年人改变不良的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指导他(她)们自我的心理适应和调节,帮助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及良好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和自身健康的群体水平。

参考文献

刘纯燕主编,社区护理学,湖南 湖南科技出版社,2001。142-149

王青 杨代红,军队离退休干部社区保健需要与对策,中华护理杂志,1998 33(8):489-490

张小玲 老年痴呆病人的家庭护理及预防保健,护士进修尽修杂志,1998,13(5):19

老年人护理篇(4)

1 离退休综合征

离退休综合征是指职工在离退休以后出现的适应障碍[1]。主要表现为坐卧不安、行为重复、犹豫不决、不知所措,偶尔出现强迫性定向行走,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而容易做错事;由于情绪的改变而易急躁和发脾气,对任何事情都不满或不快;易回忆或叙述以往的经历;有的老人因不能客观地评价事物甚至发生偏见;有的老人情绪忧郁,以至引起失眠、多梦、心悸、阵发性全身过热等。这种现象对于平时工作繁忙、事业心强、争强好胜的老人尤其明显,无心理准备退休的老人表现较重。据报告,因离退休引起情绪失落感的占75%[2]。针对离退休综合征老年人的特点,社会要给予离退休老年人更多的关注。家庭要关心和尊重离退休老年人的生活权益,鼓励老年人适当参加老年协会或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参与社会义务工作,做些老年人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儿孙分忧解愁,使家庭和睦。定期进行检查,及早发现急、慢性疾病的发生。

2 空巢综合征

空巢是指无子女或子女成人后相继离开家庭,形成老年人独守空巢的特点,特别是老人单身家庭。由于社会文化的变迁,家庭结构向小型化转变,人们的家庭观念淡薄及工作调动、住房紧张等原因,使年轻人不能或不愿与父母住在一起。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常偷偷哭泣,顾影自怜。针对社会单身老人越来越多,他们最易患空巢综合征的特点,无论社会,还是家庭都应该多关心单身老人。作为子女,应尽量与老人一起生活或经常回家探视。鼓励老人参加老年协会或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在那里结识多些朋友。

3 脑衰弱综合征

脑衰弱综合征的表现有:疲乏,整日精疲力竭、脑力和体力活动均极易疲劳,头晕、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不易入睡、睡眠不安稳等。有些老年人及其亲属认为脑衰弱是人类衰老的自然规律,不予重视;而另一些病人则过度紧张,产生焦虑、疑病症。脑衰弱综合征老人的社区护理,应认真观察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关心老年人,鼓励老年人适当参加老年协会或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参加一些温和的室外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向病人讲解要重视脑衰弱综合征,但不可要过度,以免产生焦虑疑病症,四处求医,补药不离身。

4 焦虑症、抑郁症

焦虑是个体由于达不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导致自尊心或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性的情绪状态。容易焦虑的老人衰老过程可加快,助长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甚至引起脑卒中,心肌梗死,青光眼眼压骤升而头痛、失明;或发生跌伤等意外事故。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功能性精神障碍,以持久的抑郁心情为主要表现。老年人自杀通常与抑郁障碍有关[1]。抑郁障碍的发生是渐进而隐伏的,早期可表现为神经衰弱的症状,头痛、头晕、食欲不振等。后期表现为情感障碍、思维活动障碍、精神活动障碍、意志行为障碍、躯体症状。由于老年人离退休衰老孤独及其他原因使老年人产生焦虑和抑郁症。对这部分老人要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经常上门与老人谈心,使他们感觉受到尊重与关心。帮助老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自我疏导、自我放松。鼓励老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阅读书报、看电视、散步与朋友闲聊,适当的体育锻炼,使老人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及广泛的人际关系,从而减少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发生,减少患病的机会,降低老人自杀事件的发生。

5 老年期痴呆

是以后天获得的持续时间较长的精神神经功能多方面障碍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随着人口老龄化,处于痴呆危险的人群数量增加。老年痴呆起病缓慢,病程一般在5~10年。本病尚无理想治疗药物,以预防为主。对此类老年人应加强管理,设立家庭病床,请专人在家看护,负责日常生活护理,安全保障,定时服药,适当活动及肢体锻炼。家庭病床医生进行定期巡诊,或将老人安排到老人福利院进行护理。

老年人护理篇(5)

【中图分类号】R4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071-01

我国现有老年人口1亿多人,为全世界老年人口的1/6,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一个国家,80岁以上的人口达900余万。人口平均寿命普遍延长,老龄化问题也日益突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环境的改善,身体疾病得到良好的救治,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卫生水平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主要研究课题。

1 临床资料

我院老年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共收治老年患者162例,男129例,女33例,年龄58-96岁,平均77岁。其中冠心病61例,糖尿病33例,高血压33例,脑腔梗35例。

1 老年人生理心理的特点

1.1 老年人的感觉器官退化使得老年人感觉功能下降,耳聋眼花,老年人肌肉开始萎缩,使老年人的形体缩小,肌力下降、力量减弱,骨质疏松、易跌倒、易骨折,心血管系统的调节功能减弱,心率容易不齐、血压易升高、毛细血管变脆易破而出血,肺活量低,呼吸减弱,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减弱,影响食欲和胃口,免疫系统的整体抗病能力下降,使得老年人易感冒发烧,体弱多病,认知功能和智力水平也开始下降。

1.2 由于离退休后,社会角色的转变,一时难以适应,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有的沉默寡语,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凡事都无动于衷;有的急躁易怒,易发脾气,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人际交往减少,心理上往往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老年人由于担心患病或疾病缠身,自理能力下降,可能也会想到死,但对死亡又充满了恐惧。

2 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2.1 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及康复,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疾病,增强自我保健和自我照顾的能力。

2.2 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确立生活的意义。虽然社会和家庭不再是靠老年人来支撑,但也不是老年已经没有用了。让老年人发挥余热,老年人不仅应老有所养,也要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2.3 帮助老年人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培养适当的兴趣和爱好,老年人参加各种体育运动能增强自己的体质,克服或延缓增龄所带来的各器官功能的衰退。运动不仅指的是体力运动,也指的是脑力运动。跑步、打球、太极拳等是体力运动,适当进行脑力运动能延缓大脑的衰退,能有效地延缓记忆力的减退、思维能力和精力等高级心理功能的减退。

2.4 帮助老年人保持与社会的接触。保持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即与自然、社会与人的接触。这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愉悦心情,又可以及时的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在退休之前先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工作,认识到退休是将工作岗位让给青壮年,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从而有利于社会发展,护士应多给予老年人特别的关心,经常主动与他(她)们沟通,帮助他(她)们安排适应新的生活,使生活充满情趣,使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得到满足。

2.5 帮助老年人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指导老年人时刻保持乐观的态度,充满好奇心,培养生活情趣,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吃药更能解决生理上的痛苦”。

2.6 家庭和社会的关心。老年人和未成年人一样,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关心。生病时需要照顾,需要子女和亲人在身边并握着自己的手。家庭和社会的关心是老年人心理保健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不具备,老年人再努力也不可能满意自己的生活质量。所以老年人更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帮助和关心。

老年人护理篇(6)

一、心理问题及护理原则

1.焦虑不安

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护理原则:解释一支持一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例1:男,“岁,以心源性晕厥”首次入院。病人不知道自己患了何种严重的心脏病或是脑血管病,因此焦虑不安,经用上述原则进行心理护理,取得了理想效果,确诊后二周出院。

2、孤独寂寞

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

护理原则:建立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的渠道是消除孤独寂寞的最好方法。这类病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病人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病人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例2:男,68岁,临床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病人很少讲话,独自活动,常在床上长时间静卧。我们就主动同他交谈,有针对性地将同病室的病人集中起来参加一些活动,并向病人讲解交往的好处和方法,鼓励他多和别人接触。经过一段时间,病人已和病友们建立了感情,不再感到孤独寂寞了。

3、悲观消极

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

护理原则:关心一支持一鼓励。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例3:女,62岁,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期伴消化性溃疡”而入院。平素生活能力很强,患脑血管病后左侧肢体功能未完全恢复,又患新病,思想负担较重,认为年龄偏大,恢复无望,遂产生悲观心理,甚至不想活了。经与家属配合,关心病人,讲清道理,积极配合治疗并加强营养和功能恢复训练,经三个月的住院治疗,生活能够完全自理。

4、恐惧紧张

主要见于病情加重或癌症病人,认为病入膏育,正向死亡靠近,与求生的本能形成强烈冲突,因此产生恐惧紧张。

对这类病人要给以更多的同情,护理要更加细心,服务周到,言行要谨慎,不要让病人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同时向病人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可以减轻恐惧心理。

例4:女,68岁,肺癌,病情加重,咳嗽加剧伴咳血,胸痛明显加重,病人异常恐惧。我们在加强医疗护理措施减轻病人痛苦的同时,告诉病人这是肺结核所致,随着上述症状的缓解,病人也减轻了心理负性压力,后虽死亡,但在这期间病人恐惧紧张心理明显减轻,减少了临终前期的心理压力。5、疑病

在老年病人中较为多见,此类病人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如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护理原则:有充分依据的适度保证一疏导一解释。

例5:男,65岁,以“高血压原因待查”入院,一周后血压恢复正常,查无器质性原因。然而病人自觉身体多处不适,对找不到病因感到很不满意。对此我们采用疏导的方法,耐心地向病人解释血压升高而住院期间查不出器质性病变原因,说明与病人入院前一天与人吵架有关,并作了适度的保证性说明,二夭后病人高兴出院。

6、情绪不稳

多见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

对此类病人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给以周到的服务去感动病人,使其改变态度。

例6:男,71岁,冠心病,总是嫌别人讲话声音大,护士打针太疼,动作不轻柔等而大声斥责。对此,我们不计较,反而更加关心他帮助他,在护理操作上动作更加柔和细致,病人很受感动,后来向我们再三道歉7、过分依赖

老年住院病人不同程度存在这一心理,但以依赖性较强和长期有人陪护的病人为明显。他们事事想让别人帮助,即使自己能做的也不想去做,完全适应了在别人的照料下生活,形成了依赖性,对康复十分有害。

护理原则:向病人讲解活动的重要性,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少不必要的帮助,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

例7:女,64岁,肾孟肾炎,经治疗已显著进步,但病人已卧床一月余,很少起床活动,凡事由家属或护士帮助完成。根据该病人的具体情况,我们首先改变了护理级别,让病人下床作适度的活动,并规定每日活动次数和时间,在家属陪护下鼓励病人做生活自理训练,三周后病情痊愈出院。

二、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创新性研究——有效沟通

1语言性沟通

1.1劝说开导

《素问·汤液·醴论》曰:“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也。”历代名医一再提倡“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故护理人员应“视人犹已”,满腔热情对待病人,要主动找病人交谈,对思想不暴露的患者要有耐心,关心同情和体谅病人,把患者的痛苦视为亲人甚至是自己的痛苦,“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病人悲观失望时,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鼓励病人,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语言是情感交流最主要的方式,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故护理人员与患者应“两神相照,两心相注”,耐心说理开导,达到有效沟通,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威力,诱导鼓励患者,使其提高机体对情感刺激的耐受性,以促使脏腑功能的协调,有利于疾病早日康复。

1.2交心谈心

可以通过交心谈心的方式,接近患者,闲谈,聊天,拉家常,“问者不觉烦,病者不觉厌”,这样可以详细了解病人得病的根本原因,疾病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病人在患病前后的心理状态,尤其是疾病发生以后的思想情绪的急剧变化,可以进一步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知识基础,以及对疾病的认识,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对疾病的态度,是紧张害怕、恐惧还是乐观,有没有战胜疾病的坚强意志,同时还可以了解病人家属的思想状况,想法,要求及存在的实际困难。这样,就能有效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消极因素,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为治疗疾病做好心理上的准备。2非语言性沟通

2.1移情相制

2.1.1移情

移情就是注意力的转移。通过语言、行动等方式,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精神内守状态,移易精气,变利气血,调动人体自身的祛除病邪的能力。有些人患病后,往往将注意力经常集中在疾病上面,怕病情变重,怕不易治愈,怕因病影响工作、劳动、学习和生活,整天围绕着疾病胡思乱想,陷入苦闷,烦恼和忧愁之中,甚至紧张、惶惶不可终日。对于这类病人,护理中可采取诱导的方法转移注意力,转内病为外病,转心病为腿病,以不治为乃治,每每收到不药而愈的疗效。还可以在病区加强有效卫生宣教,组织卫生知识小讲课,讲些预后好的病例给病人听,以解除顾虑。也可以在病区建立病房阅览室,购些书报杂志给病人看,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组织一些体育活动,如做健身操、气功、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还可以组织病人搞些娱乐活动,看看电视等。正如清代医家吴尚先的《理瀹骈文》中所说,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心曲消愁,有胜于服药也。

2.1.2相制

相制,即是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一种精神疗法。如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对忧伤的患者给予更多的照顾,关心他们的生活,以真诚的态度聆听他们的烦恼的诉说,并且有意识地多说些令人愉快的事或笑话,让其听听相声,看看喜剧,保持一种愉快的情绪,以制约忧伤之情,这正是中医学中独特的情志治疗方法——“喜胜忧”的思想体现。

在新的护理模式中,护理工作已不是简单的打针、发药等技能工作,而是包括了有心理护理在内的更为复杂的,具有独立性的、创造性的活动。这些创造性活动需要通过有效的护患沟通来完成,有效沟通则是实施心身整体护理的关键,通过有效沟通来提高护理质量,使病人从身心两方面得到最满意的康复。

参考文献:

老年人护理篇(7)

1 对老年病人精神和情绪变化护理

老年人患病后多有精神和情绪的变化,表现为情绪急躁、易怒,或悲观失望、精神状态差。护理工作更要耐心细致、体贴和周到,要得到老年人的信任和合作,就要从言语态度、操作手法的掌握上下功夫。要熟悉老年病有并发症多、病情多变和错综复杂的特点,故观察要严密细致。老年人的主诉往往不多且出现晚,因此通过护理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和妥善处理尤为总要。

2 对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老年人患病后食欲更差,易发生营养不良和水电解质紊乱,在护理时预防和妥善处理以上问题关系到老年病的预后。因此,随时观察患者情况,并根据医嘱即时给予补充营养物质,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老年人患病后卧床时间长,抵抗力低,极易发生并发症,如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后并发肺炎,卧床不起的病人易发生血管栓塞症等。为此,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应是老年病患者护理工作的重点。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皮肤、血管等是并发症最易发生之处,加强以上器官的护理对老年病人尤为重要。

3 对老年病人用药期间的护理

保证给药途径的畅通,严密观察老年病人用药时易出现的副作用和过敏反应。采取措施预防胃肠道用药的反应,合理的应用和保护好老年病人静脉血管以保证用药。

4 对老年病人其他方面的护理

大小便失禁在老年人患病后容易出现或加重。为此,护理时应创造条件方便老人大小便及便后保持会清洁干燥。更应注意的是,随着老年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器官和系统的功能常有不同程度的受累,其中脑、心、肺、肾及 骨骼肌肉最为常见,应注意维护其原有功能和改善已受损的功能。加强康复期老年病人功能锻炼,使其能生活自理。

老年人护理篇(8)

【关键词】老年病人; 出院后; 长期;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440-01

1 老年病人的概况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医疗保健得到了提高,人均寿命显著延长。现今我国逐步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慢性疾病必然增多,老年病人住院也逐渐增多,老年病人出院后的护理,特别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出院后的护理,必须要了解老年病人各方面的情况和相应的护理知识,不仅要帮助老年病人身体健康,更要帮助老年病人的心理健康。

2 老年病人出院后的护理现状

2.1 家庭

2.1.1 年龄: 老年病人的年龄以71―80岁为例,老年病人子女的年龄以41―60岁为例。子女状况有①子女的孩子上高中或上大学,孩子升学的压力、孩子上学的经济压力、孩子的就业压力、孩子的购房压力;②子女自己工作压力,如电脑操作方面;③子女下岗,子女本身经济状况差;④子女退休,子女自身收入较低;⑤子女健康,女性处于更年期,本身需要调理,有的子女本身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病;⑥自己的子女在外地工作,特别是子女忙,子女有了小孩,对下照顾子女的小孩,对上照顾生病后生活不能自理的父母,对单位,有的退休了还要忙于单位的事。

2.1.2 住院:老年病人住院次数以4次为例,一次住院费以5000―20000元为例,4次住院费为20000―80000元,报销比例以百分之三十为例,报销费用6000―24000元,自付费用14000―56000元,很多老人无法承担这个数字。

由于住院费用高,老年病人不能长期住院治疗;由于医院的资源有限,床位紧张,同时老人住院后24小时需要家人陪伴,老人住院需要家人送饭,一位老人住院,需要多位家人才能完成陪伴、送饭、交费等工作。故老人病情稳定后,将老人接回家治疗、护理。

2.1.3 费用:老年病人出院后如果生活不能自理,保姆费每月800―1000元,药品费每月200―1000元,老人生活费每月400―500元,保姆生活费每月400―500元,老人每月开支费用数为1800―3000元。老人的收入:有工作单位的每月2000―3000元,没有工作单位每月1000元,以上可以看出,部分老人不够开支。

2.1.4 数量:家庭老人数不等,有1―4位老人。如果4位老人生活都不能自理,对于家庭将是沉重的负担。

2.1.5 居住:卧室以3间,老人和子女同住为例。子女的孩子未成年或成年后没有住房。卧室分配:老人住一间、子女住一间,子女的孩子住一家,保姆只能住客厅或老人房间加床或老人和保姆同住一张床,给老人、子女、保姆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2.1.6 专业:保姆多数来自农村,懂得老年病人的护理知识少,子女对于老年病人的治疗、护理绝大多数非专业。

2.1.7 陪伴:老人居住地以县城为例,有的县城全是楼房,绝大多数没有电梯,老人如果行动不便,无法上下楼,老人只能成天在家,陪伴老人的只有家人、保姆、电视或只有家人、电视或只有家人。

2.1.8 地区:老人的子女以1―4个为例,1―2个子女在本地居住,1―2个子女在外地居住。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后,绝大多数老人不愿离开现居住地到外地子女处居住。老人的护理全落在本地子女身上,时间长了以后,老人的子女之间难免不产生分歧。

2.1.9 朋友:老人的朋友来家看望老人,多带来礼品,增加老人朋友的开支。老人收礼后,想办法回送朋友礼品,增加老人开支。老人的朋友年龄多数在71―80岁。上下楼,多数行动不太方便,故老人的朋友不能经常来看望老人。

2.1.10 病种:老年病,病种多,有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妇科或男科疾病,同时还有视力、听力、认知方面疾病。一位老人可同时有多个疾病存在,子女及保姆难以应对。

2.1.11 卫生:老年病人如生活不能自理,个人卫生,老人无法自行完成。洗头、洗澡、换衣服需要帮助。对于不能下床的老年病人,需要2人才能帮助老人完成洗头、洗澡、换衣服。由于老年病人洗头、洗澡、换衣服难度大,夏天老年病人不能保证每天洗澡,只能将洗澡改成每天床上擦澡,梳头、剪指甲均需要帮助才能完成。

2.1.12 进食:老年病人生活不能自理后,进食、饮水、服药均需要帮助才能完成。

2.1.13 营养:营养来源于饮食,营养是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为人体组织修复和维持生理功能提供必需的营养和热能。营养状况的优劣直接影响老年病人的康复。不同的病情,对营养的质和量的需求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患病情况,功能逐渐下降,消化功能也不例外,它们对食物的消化、营养的吸收功能减弱,从食物中摄取的营养相对减少,所以老年病人的营养,必须根据老年病人的生理和病理特点,给以合理的饮食护理,家庭为了满足老人的营养,均单独为老人准备一份食品。

2.1.14 康复治疗:老年病人生活不能自理以后,家人和保姆忙于老人的生活照顾,没有精力和能力来为老人进行理疗、按摩等康复治疗。

2.1.15 心理:老年病人生活不能自理后,日常生活均由家人及保姆帮助完成,老人的生活习惯发生变化。如老人生病以前,冬天每4天洗头,每2天洗澡,换内外衣服。老人生病后生活不能自理,难以像以前,有的老人适应不了这一变化。老人生活不能自理以后,担心拖累了子女,合理的需求,也被老人拒绝,如饮水,老人本应每次饮水100ml,可是老人怕解便,少饮水或不饮水,时间长了,对身体不利。不能上下楼,长期陪伴老人的只有家人及保姆,给老人带来的心理问题,如焦虑不安、孤独寂寞、悲观消极、拒绝治疗。

2.1.16 指导:老人在家生活、治疗、护理,全由家人及保姆进行,没有专业的医护人员指导,质量得不到保障,亲人及保姆由于不是专业医护人员,老人发生了异常情况不能及时观察到,得不到及时处理和治疗,使得老人的病情加重或增加新的病种。

2.1.17 质量:老人生病时间长,护理质量得不到保障。

2.2 老年公寓

2.2.1 费用:生活不能自理,每月费用1500―1800元。有的还需要医疗费用每月200―1000元。共计1700―2800元。

2.2.2 居住:城市周边老年公寓,多为楼房,无电梯,老人行动不便,只能在公寓内有限空间活动。

2.2.3 质量:老年公寓质量相对优于家庭。

2.2.4 问题:老人公寓缺少专业医护人员指导,缺少经费。

3 老年病人出院后的护理建议

老年基金。政府牵头,通过银行,个人定期存入专用帐户,本人到达法定年龄,每月领取老年基金。对于社会,今天的老年基金,用于今天的老年事业,明天的老年基金,用于明天的老年事业,即A用B的老年基金,B用C的老年基金。这样就能保障今天老年事业经费,立即改善老人护理质量。

专业医护人员,不定期到老年公寓指导或工作,医护人员的劳动,记入老年基金。

其他人员,不定期到老年公寓工作,其他人员的劳动,记入老年基金。

老年人护理篇(9)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世界人口老化日益明显,老年人的生活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1 老年人健康状况

老人慢性病患率为77.4% ,患病率居前五位的疾病是高血压、白内障、心脏病、关节炎和肝胆疾病,其中患一种及以上对日常生活有影响疾病者占66.8%,年龄越大,所占比例越高。对老人日常生活影响最大的前五位疾病是痴呆、失明、中风、关节炎和慢性肺部疾病[4]。

2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和精神问题

2.1 离退休综合征 离退休综合征指职工在离退休以后出现的适应障碍[5]。主要表现为坐卧不安、行为重复、犹豫不决、不知所措,偶尔出现强迫性定向行走,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而容易做错事;由于情绪的改变而易急躁和发脾气,对任何事情都不满或不快;易回忆或叙述以往的经历;有的老人因不能客观地评价事物甚至发生偏见;有的老人情绪忧郁,以至引起失眠、多梦、心悸、阵发性全身过热等。

2.2 空巢综合征 空巢是指无子女或子女成人后相继离开家庭,形成老年人独守空巢的特点,特别是老人单身家庭。由于社会文化的变迁,家庭结构开始向小型化转变,人们的家庭观念淡薄及工作调动、住房紧张等原因,年轻人不能或不愿与父母住在一起。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常偷偷哭泣,顾影自怜。调查表明,我国的大多数老人与子女同住,占调查对象的56.4%,独居者为8.39% ,夫妻同住占35.3%,身边无子女老人比例高达32.4%[6]。

2.3 脑衰弱综合征 脑衰弱综合征的表现有: 疲乏、整日精疲力竭、脑力和体力活动均极易疲劳,头晕、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稳、不易入睡等。

2.4 焦虑症 焦虑是个体由于达不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导致自尊心或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性的情绪状态。容易焦虑的老人衰老过程可加快,助长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甚至引起脑卒中,心肌梗塞、青光眼眼压骤升而头痛、失明;或发生跌伤等意外事故。

2.5 抑郁症 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功能性精神障碍,以持久的抑郁心情为主要表现。老年人自杀通常都与抑郁障碍有关[7]。抑郁障碍的发生是渐进而隐伏的,早期可表现为神经衰弱的症状,头痛、头晕、食欲不振等。后期表现为:情感障碍、思维活动障碍、精神活动障碍、意志行为障碍、躯体症状。

2.6 老年期痴呆 痴呆是以后天获得的持续时间较长的精神神经功能多方面障碍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随着人口老龄化,处于痴呆危险的人群数量增加。老年痴呆起病缓慢,病程一般在5-10年。本病仍未有理想的药物,以预防为主。

3 老年人的社区护理

3.1 健康状况良好老人的社区护理

3.1.1 成立老年协会、老人之家或休闲活动中心 由于退休后突然增多了休闲时间,帮助老人培养个人爱好和兴趣,使其能善用退休后的许多时间,丰富退休生活。

3.1.2 推广义务工作制度 在美国、日本、泰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老人生活中,义务工作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8]。在我国,义务工作较少,可以鼓励老人去帮助照顾高龄老人或残疾人。

3.2 离退休综合征的社区护理 针对离退休综合征的老年人的特点,社会要给予离退休老年人更多的关注。家庭要关心和尊重离退休老年人的生活权益,鼓励老年人适当参加老年协会或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参与社会义务工作,做些老年人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儿孙分忧解愁,使家庭和睦。 转贴于

3.3 空巢综合征老人的社区护理 由于单身老人越来越多,他们最易患空巢综合征。无论社会,还是家庭都应该多关心单身老人。作为子女,应尽量与老人一起生活或经常回家探视。鼓励老人参加老年协会或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在那里结识多些朋友。

3.4 脑衰弱综合征老人的社区护理 认真观察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关心老年人,鼓励老年人适当参加老年协会或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参加一些温和的室外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向病人讲解要重视脑衰弱综合征。

3.5 焦虑症和抑郁症老年人的社区护理 由于老年人离退休、衰老、孤独及其他原因使老年人产生焦虑和抑郁症。对这部分老人要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经常上门与老人谈心,使他们感觉到受尊重与关心。帮助老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自我疏导、自我放松。

3.6 老年期痴呆的社区护理 对此类老年人加强管理,设立家庭病床,请专人在家看护,负责日常生活护理,安全保障,定时服药,适当活动及肢体锻炼。家庭病床医生进行定期巡诊,或将老人安排到老人护理院进行护理。

4 小结

对老人的服务应做到“善始善终”,对临终老人协助家属送医院抢救,对在家庭病床的临终老人,协助家属做好临终前准备,帮助他们联系救护车辆,尽量满足临终老人的需要,减轻其痛苦。安慰家属,特别是配偶,减轻他们的悲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老化,老人社区护理的开展势在必行。据调查报告,我国的老人社区护理需求占70.1%[9],我国的老人社区护理起步迟,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

参 考 文 献

[1]殷磊.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9 :3

[2]付东波.老年综合健康功能评价及其用途[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98 ,15 (2) :49 -52.

[3]殷磊.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9 :3.

[4]吕探云.社区老人长期护理需要的调查与护理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1 ,6 (16) :419.

[5]殷磊.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9 :50.

[6]李继坪.老人健康保健现状与社区护理需求调查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1999 ,15 (4) :54.

老年人护理篇(10)

一、 家庭护理的重要性

近年来医疗技术的进步,不少疾病经治疗后,死亡率大大降低。但还有相当部分的病人,虽然能够继续生存,却遗留慢障碍或需要长期持续的医疗措施来维持生命。这些病人大部分是老年人。例如脑血管意外引起的偏瘫失语,经过手术或仍在进行化疗的癌症病人,心肌梗塞病人(尤其是使用起搏器者),人工术后的病人,需要透析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晚期肝硬化、糖尿病等,都需要不断的观察治疗。疾病的转归已不能简单地分成痊愈与死亡,还存在着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状态。这类中间状态的老年病人不可能无限期地住院医疗,但却需要在家庭中继续得到医疗照顾。也有一些老人虽然急性病已彻底治愈,但因代偿和修复能力降低,身体功能受到限制;还有高龄老人,虽然没有疾病,但衰老带来了功能减退,也需要护理照料。进入八十年代后家庭康复护理已愈来愈受到社会的重视。这类在家庭中的老年病人,大部是从疾病和残疾过度的病人,只有通过医师和护士的指导,在家属积极配合下,做好家庭护理,才能使老年病人有可残疾,减少痛苦,逐步恢复健康,重新走向社会。

治疗老人的疾病不仅需手术和药物,更重要的是护理。护理不仅是执行各项医疗措施,还有病人的生活护理和精神护理;不但在病人的患病期需要密切照料,即使在疾病缓解或痊愈后,往往或心理上不能适应社会,甚至留下残缺,依然需要细心的照料。

二、 家庭护理的要求

家庭护理不仅要求治疗好老人的疾病,更应保持或恢复老人的健康作为目标。因此要从病人的整体出发,既针对病人患病的器官,也要保护健康的器官;既为了身体健康,也要照顾心理健康;既照料疾病,又照料生活;不但通过护理手段去减轻病人的痛苦,还要使病人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其功能。在对家庭内老人护理时要求做到几点:

1 要耐心对老人

老人由于耳聋、记忆力差,高龄老人还因伴有脑动脉硬化而理解力减退,常不能确切地回答问题,因而耐心对待老人,使病人感到安全放心,并获得病人的信任。在和病人谈话时,应该正面对着他,或倾身向前以手倚床对着他,坐在他视线所及之处,面部应流露自然的表情和亲切的态度,如握住老人的手,更会使他产生强烈的舒适和安全感。说话要平稳缓慢,音调不高不低,如病人不能听清,决不能因要重复而显出不耐烦。老人的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皮下脂肪少,进行生活护理要有耐心,翻身或其他接触病人的动作都要轻柔。

2、 要减轻病人痛苦

很多老年病人不能治愈,故怎样对疾病终末期或晚期癌症的老人进行积极医疗护理来减轻以疼痛为主的上环。依法尽最大努力减少老年病人的痛苦,将病人的自觉症状控制在最低限度。过去对濒死的患者处理放在延长生命上,在而忽视了病人残存生命的存活质量和濒死前老人精神上的期望和要求。故不仅要使用药物和其他对症疗法,以缓和濒死患者的痛苦,还应通过心理治疗给予定神上的安慰。

3、 要善于观察病情

老年病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老人不能清晰地诉说自己症状,老人的病情有时会突然恶化,所以应经常对病人进行观察,不但要环绕原来疾病的症状观察,还要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特征的变化,甚至细小的面部表情。对老人一般的主诉,如怕冷、疲倦、头晕、腹胀、胸部闷胀都不应疏忽,要弄清楚老人抽诉说不适的确切含意。如老人说消化不良,可能包括很多意义,从胃口不好、便秘、腹胀、上腹不适,一直到胸部闷胀。特别要注意勿把发生的新情况与原来疾病混淆起来,因而在对老年病人的护理中随时注意观察病情,及早发现新的情况是极为重要的。

4、 要重视预防护理

老年人护理篇(11)

1.2恐惧与害怕这是老年人进入病人角色的初始反应。害怕医院陌生环境,过分担心自己的病情,怕连累家庭,怕别人厌烦,怕医务人员态度不好,怕发生意外等产生恐惧感。

1.3焦虑与忧虑忧虑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表现。既往身体好,突然患病,正常生活被打乱,无足够的思想准备,涉及未来不知所措,心理矛盾及产生焦虑心理。患慢性病者需长期治疗,若效果不佳,对自己的康复产生忧虑心理。

1.4绝望的心理认为自己老了,病后前途渺茫,已频临死亡边缘,心灰意冷,消极等待,甚至不接受治疗。

2老年人的心理护理[2]

要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不仅要了解病人的心理,而且要善于对病人心理作出正确诊断,给予心理治疗,针对病人个体差异及疾病阶段所表现的不同心理,遵循心理护理程序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

2.1心理评估细致观察了解病人的性格、爱好,病情变化和家庭环境情况,收集病人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收集资料的方法,一是通过直接和病人交谈,二是通过和病人亲人交谈,也可通过心理问卷调查形式,从中收集其心理变化信息。

.2心理诊断分析病人的心理,提出心理护理诊断。针对老年人来说,心理诊断不是一次完成的,而须不断完善。

2.3实施措施对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措施的实施可采用心理咨询及启发开导法。具体措施如下。

2.3.1尊重、理解、关心、爱护老人从温暖的家庭到陌生的医院,对周围一切环境不适应,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和对疾病认识不足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作为和病人密切接触的护士,首先要尊重、关心、爱护他们。讲话礼貌,态度和蔼,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对老人的健忘和罗嗦给予谅解,对老人的要求尽量满足。

2.3.2努力消除孤独情绪对老年病人的影响由于老年人依赖性强,易孤独,子女平日工作忙,只有利用业余时间陪伴,尤其是丧偶老人,他们有“感情饥饿”现象,特别需要护士关心,所以护士要有耐心,平日多去巡视,帮他们干一些事情:打开水,打饭,洗碗等。尽可能多与他们交谈,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从心理上得到满足,对护理人员信赖。同时,指导家属也这样做,鼓励亲友常探视。对病情较轻的老人,动员他们到院内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酌情做些喜欢的活动或适合老年入特点的体育锻炼,如气功、太极拳等,鼓励他们与周围的病友多聊天,看看电视,听听广播,阅读各种书刊杂志、文艺小说等。培养多种兴趣,丰富生活内容,以达到分散注意力,调节紧张情绪,消除孤独寂寞心理,增强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保持精神愉快的良好心理状态为目的。

2.3.3积极维护老年病人的最佳心理状态,是取得良好心理治疗的必备条件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及性格出现明显变化,我们时时、处处、事事给予理解、尊重、同情、体贴,以科学态度给予实事求是的解答,以维护老年人的最佳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具备“五有”:即:一有情:有情才能亲切感人;二有礼:有礼才能体现尊重;三有心:有心才能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四有信,这样才能取得信赖和配合;五有益:安排一些有益于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活动。

2.4效果评价可采用观察法和调查法对心理护理的效果作出单独或综合性评价。一般反应在心理情绪变化上。通过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及时调整病人角色,稳定情绪,帮助其增强适应能力,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以达到促进机体抗病能力,加速身心健康恢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纯艳.社区护理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4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