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大全11篇

时间:2023-11-20 09:53:35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篇(1)

2013年毕业季马上到来,新一批毕业生即将迈入社会,在他们迈入社会之前,首要的就是解决就业问题。当前,大学生毕业人数呈不断递增态势,但是,数量庞大的毕业生军却不得不接受一个高毕业率低就业率的事实。2003年,中国大学生毕业人数为212万人,而2012年则达到了680万人,十年时间,毕业人数猛增。2003年毕业生就业率为70%,而到2012年,毕业生就业率却降到了令人咋舌的55.7%,如此巨大的差别让人不禁汗颜。2013年毕业期将至,即将有699万毕业生走出校园,开始面临就业压力。伴随着毕业生如潮水般地涌向就业市场,而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则是呈现一个缓慢增长趋势,毕业生与就业岗位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现象。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成因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

客观方面主要是结构性矛盾突出,结构性矛盾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大批毕业生涌入经济发达地区的矛盾。在我国,沿海城市及北京、上海等地经济发展迅速,这些城市企业多,机会多,薪酬高,文化氛围浓,成为毕业生首选的理想就业地。根据我们的调查,选择到上海、北京和以深圳为代表的沿海地区就业者高达65%以上,而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条件较艰苦的地区人才奇缺,大城市的一些边远郊区、县、乡镇一级的民营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也远未饱和。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人才“扎堆”现象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虽然国家有很多的优惠措施鼓励学生支援西部,去艰苦地方,但这些政策很多难以兑现,成了空头支票,因此毕业生对西部、农村、落后地区望而却步。

高校专业设置与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的矛盾。高校在规划自身发展时,存在令人担忧的专业及课程设置盲目现象,具体表现在高校在设置专业的时候“扎堆”现象严重,很多高校为了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短时期内开设近乎相同的专业,这样造成某个专业的学生在短期内严重供大于求,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一些人或许会认为既然是热门专业,那么社会上的需求量就大,工作自然就好找。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这也就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现行许多专业设置都是在过去计划时期确定的,根据教育部的专业目录而来,而且国内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几乎都一样,教材也基本相同。现在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有了新的要求,可是高校要想根据需求设置一个专业却很困难。此外,一些学校还是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方式,仍然以培养理论型人才为目标,殊不知,运用传统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而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动手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现在需要的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所以很多学生到了工作岗位处处碰壁,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

毕业生数量与社会需求的矛盾。自我国政府1999年作出了高校扩招的战略决策后,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步伐迈人新的发展时期,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在校生猛增。从1999年开始,中国以每年40万—50万人的速度扩大高校招生。高校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108万上升到2013年的699万,15年里增加了6倍。加之目前整个社会面临着城镇2000多万新增劳动力、356万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三峰叠加”的局面,再加上历年待业的毕业生,就业竞争更加激烈,中国面临空前的就业压力。

造成当今大学生严峻就业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原因,也有体制、制度上的问题,既有高校和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国家、社会、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二、化解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对策

要化解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局面,不能单独依靠某一方的努力,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同配合和共同支持。

就毕业生自身方面来说,首先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因为社会、体制方面的原因我们无力改变,我们只有通过改变自身来进行“自我救赎”。转变就业观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根本,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传统观念。经验才是生存之道,就业指导专家建议先就业再择业,之后通过经验积累,在时机成熟后再进行择业,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其次,大学生应该降低就业期望值,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定位,不要一味地选择经济发达地区,盲目地选择高收入的岗位,应该看到偏远地区,经济落后的农村、基层为大学生提供的机遇,条件虽然艰苦,但仍可以从艰苦复杂的环境中有所作为。再次,应该充实完善自已,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多参加和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同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拓宽视野,攻读第二学位,努力成为一名通晓多学科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高校应该优化专业设置,加快高校课程改革速度和力度。高校在制定计划时,应该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办学规模、师资水平等因素的前提下,合理设置专业,避免出现短期内“专业扎堆”现象。另外,高校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了解社会所需人才,加快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具体来说就是学校改变过去重知识、轻实践,重理论、轻能力的培养模式,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加强政策扶持。主要体现在统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宣传和政策的落实,抓紧制定优惠政策的实施办法,统筹协调大学生见习制度和实习制度,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统筹相关政策资源,形成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行政合力,统筹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在转型升级中拓展大学生就业空间,统筹人才需求规划与大学生培养计划,实现大学生需求与供给的有效衔接。

造成当今严峻就业形势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是某个单一的因素,所以解决这个难题也得靠多方的努力,只有通过政府、学校和学生自身共同努力,我们的毕业生在毕业季才能笑迎毕业。

【参考文献】

[1] 徐雪.如何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扩招引发的问题及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02.

[2] 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 邵际珍.对大学生就业与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06.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篇(2)

中图分类号:G444?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273-02 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形式。它既为大学生提供了公平竞争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加,在当前金融危机使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显,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就业心理障碍。

一、高校毕业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障碍

1.矛盾心理。大学生择业时,面临着各种选择性的心理冲突,心态矛盾:既希望自主择业,又不愿承担风险;既渴望竞争,又缺乏竞争的勇气;既胸怀大志,又不愿正视眼前现实;既注重专业发展空间,又在价值取向上重视物质利益;既对自我就业信心十足,但在遇到挫折之后,又容易自卑;既崇尚个人奋斗、自我实现,又有较强的依赖感。理想和现实的反差,自傲与自卑并存,独立性和依赖感错位,导致大学生在就业中感到迷惘和困惑。

2.焦虑心理。焦虑的产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因素,即环境的压力与潜在的心理倾向性。从环境压力来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我国大学生呈逐渐增多的趋势,与社会需求相矛盾。从主观上来看,焦虑体验是通过环境要求与自身能力的矛盾的认知评价获取的,这种认知评价具有极大的主观性。大学生在职业定向时,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完美化、理想化倾向:或职业期望过高,不切合实际;或希望尽快落实就业单位,急于求成;或幻想无须付出多大的努力就能得到称心如意的工作,而实际生活中往往事与愿违,拉大了职业要求与自身能力的差距,当求职屡遭挫折时,难免产生焦虑情绪。

3.依赖心理。当前,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仍广泛存在。一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信心和勇气不足,缺乏主动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在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依靠自身的努力去赢得用人单位青睐,而是寄希望于学校,静候学校的安排,依靠家长去四处奔波,缺乏择业的主动性和积极,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4.自傲心理。大学生传统的择业心态仍有市场,其中,自傲心理反映最为突出,以“天之骄子”自居,自认为高人一等,过高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就业期望值过高,要求“必须”、“一定”是“高薪、稳定、体面”的工作机会和有“行政编制”的岗位,择业脱离实际,怕吃苦、讲实惠,不愿到基层地区工作。在择业过程中,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踏实的印象,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5.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也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体现在对职业自我评价过低,低估自己能力和职业素质水平,因自己在学历、成绩、能力、性格、学校名气等方面的不足而丧失了择业竞争的勇气,悲观失望,抑郁孤僻,自信不足,过于拘谨,不敢参与市场竞争,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我,从而坐失良机。

6.攀比心理。青年大学生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理、攀比心理较强。表现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就是对自我缺乏客观全面的认识,不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盲目攀比,总想找到一份超过别人的十全十美的工作。

7.从众心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受同辈群体与大众传媒的价值取向影响因素较大,择业的过程,具有从众性,择业行为功利化、物质化、实用主义思想严重,忽视自身性格和专业特点,盲目趋向经济发达地区,一味追求所谓的热门单位、热门职业,没有从个人发展、社会需要去考虑,增加了求职的盲目性,减少了有效性。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归因分析

1.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取向的影响。我国还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逐利性、竞争性、功利化的特点也影响到大学生职业选择过程上,大学生择业观呈多元化的趋势,不能统筹兼顾自身特点、自我发展、事业成就、社会需求,择业过程中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地域范围。造成了大学生矛盾、攀比等各种就业心理偏差。

2.就业机制不完善的影响。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机制尚不健全,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和措施有待于进一步的建立和完善,就业市场尚未规范,社会上仍然存在就业不“公平、公开、公正”的现象,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部分学生产生了一定就业心理失衡,使毕业生对就业产生了担忧和疑虑、焦虑情绪。

3.传统教育体制弊端的影响。当前大学就业由双选的市场机制负责,培养由高校独立负责,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环节上,常常与市场相对脱节,“传统专业多,实用专业少”、“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不利于“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矛盾,竞争力不强。用人单位也常会质疑大学生的培养质量,给毕业生的就业双选工作造成一定困难,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不高。

4.大学生自身因素缺点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使得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成才意识和自主规划意识得到了明显的增强,但是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不能全面正确认识自我,理想往往脱离现实,择业时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在初次择业就业中,对待就业困难和挫折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能在就业压力面前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观念和就业心态,不能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各种不健康的心理。

三、建议与对策

1.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设,完善市场机制,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针对大学生就业市场和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积极制定配套的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完善法规建设,把就业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整顿就业秩序,规范就业行为,纠正就业过程中的无序状态,进一步增加就业工作的透明度,加强廉政建设,排除不正之风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干扰,形成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合理优化配置毕业生资源。

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职业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面对新时期对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高校必须重新思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方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促进学生专业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突破口,真正体现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新理念,高等院校应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从专业设置、课程计划、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资源的利用等方面进行整体考虑,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加大实践教学模块组成,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职业素质,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3.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大学生就业新形势下,高校必须继续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就业指导工作力度,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系统性、全程性、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为大学生提供全程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指导,择业方法和择业技巧的指导,加强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主动拓展就业路径;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择业时统筹兼顾个性特点、自我发展、市场需求、社会环境,提高择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开展就业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高校须加强就业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培育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客观、全面认识自我,避免过度自负、自卑、矛盾、焦虑、依赖、攀比、从众等各种负面心理;引导大学生制定合理的择业期望值,选择适合自己性格、特长的职业;引导毕业生积极参与竞争,做好择业受挫的思想准备;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正确对待挫折,调节个人情绪,保持一种积极的择业心态,最终赢得就业市场的竞争。

参考文献:

[1]曹绍平.女大学生就业焦虑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6).

[2]潘少兵,周葆华,刘峰,朱超平.高校师范毕业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探讨――以安庆师范学院实习支教为案例[J].高等农业教育,2009,(6).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篇(3)

0 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一直是一个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十二五”期间,应届高校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艺术类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艺术类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加、就业难度的加大,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更大,由此导致某些艺术类大学生出现了失落、偏执、自负等一系列的就业心理问题。

1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中的主要心理问题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与普通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很多共同之处,如自卑心理、从众心理等,但是由于艺术类大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一般大学生所不具有的特质,因而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着很多尤为明显的心理问题,如失落心理、偏执心理、焦虑心理等。

1.1 失落心理

艺术类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高投入使得他们希望毕业后同样有一个高回报,但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这种希望往往是很难实现的。当他们因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频频碰壁无法就业,或者找到的工作离预期目标相差过大时,支撑他们的精神理念就会轰然倒塌。这种因为自我价值无法在短期内实现的失落感在一定程度上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最终导致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难以自我认同。当他们因为难以就业而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时,他们的失落心理就会愈加强烈。

1.2 偏执心理

相较于普通大学生而言,艺术类学生个性较强,在考上大学前就开始了数年的专业基础学习,加之大学时期的专业课程学习,他们非常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学以致用的专业职位。但理想与现实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大量的储备人员接受小需求的市场挑选时,必然面对的是激烈的竞争。面对就业面的狭窄,有的学生不能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不能干本专业就不签约,长时间地执着于择业的定向性问题会引起不良的情绪反应,进而引发一定程度的偏执心理,自我价值无法实现的抑郁心理,这样的偏执心理在艺术类毕业生身上体现得更为突出。

1.3 焦虑心理

艺术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个性,自视很高,他们非常希望能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且具有很大发展空间的职位。但理想与现实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当他们理想的职业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时,焦虑之情就会占据他们的心头。于是,他们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成天装着各种不必要的担心,无所适从,难以排解,甚至对未来的职业生活彻底失去信心。这种焦躁不安的心理,很容易导致他们行为表现反应迟钝、手忙脚乱,影响用人单位对其做出正确评价,进而加重了他们就业的难度。

1.4 依赖心理

当代艺术类大学生是承载着家庭的希望走向校园的,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于普通大学生家庭来说较好,他们的父母为他们的成才付出了较多的财力、精力。而父母在为他们提供优越成长环境的同时,也使他们缺乏基本的自理自立能力的锻炼,导致他们养成强烈的依赖心理。当艺术类大学生不得不走向社会,面对就业时,往往不知所措,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只是一味地依赖学校的联系,听从家长的安排。一旦希望落空,往往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甚至会出现很极端的行为。

2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不健康心理存在的原因

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着多种心理问题,可以说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多方因素共同促使的,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他们自身等方面的原因。

2.1 社会因素

由于高考对艺术类考生文化课要求较低,艺术类专业报考和招生持续升温。报考艺术类的学生在逐年成倍地增加,一些高校也纷纷开设艺术专业,加之每年各个培训机构培训出来的社会人员,每年希望从事艺术类相关行业的人员数量规模相当可观。而与此同时,但艺术类专业社会需求还是整体较小,即使一些大城市对艺术生需要也非常小,而一些中小城市的需求就更小了。这些就业机会对于毕业生的需求而言仅仅是杯水车薪,加之社会上还存在着不正之风,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产生巨大冲击,使一些学生心态失衡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

2.2 高校因素

高校因素主要包括: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不充分,使艺术类大学生不符合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培养方式落后,培养出的大学生大多基本功扎实,但创新能力不足;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陈旧,影响了艺术类大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使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心理健康指导教育滞后,造成了学生心理素质较低,不能有效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对就业指导工作不重视、就业指导方法单一、脱离实际,使有的大学生不知该如何择业、不懂得择业的方法和技巧。

2.3 家庭因素

艺术是一项需要高投入的教育,艺术类学生的家庭条件整体而言要优于普通文理类的学生。艺术类学生的父母从小就在他们身上倾注了大量的财力精力,事事都为子女安排妥当,对他们期望值过高往往会使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时产生不良心理。

2.4 自身因素

由于艺术类专业对考生的文化课成绩要求相对要低,很多学生只是为了上大学而在高中时期突击,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是真正地喜欢艺术,对相关专业工作并不是很了解。考上学校后专业基础较差,专业课程学习吃力,面临毕业时更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人们常说搞艺术的人感性思维大于理性思维,很多艺术类学生不善于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当他们所追求的理想不能实现时,他们就会产生不良心理。

3 解决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历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指导,应成为当下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一项重要内容。

3.1 完善社会的就业机制

各艺术类高校也应该加大改革力度,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同时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加强自身专业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应对市场挑战。

3.2 重视家庭教育

就业是大学生家庭生活的大事,家长更要理解和关心孩子的就业。家长要切实估计子女的能力和素质,不对子女的就业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家长应尊重子女的主观愿望,不要代替子女进行职业规划,要给子女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家长要主动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就业过程中的各种矛盾,缓解他们的紧张心理,帮助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就业压力。

3.3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3.3.1 引导艺术类毕业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

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评价过高或过低,对未来的职业要求过高,艺术类毕业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就业观念,给自己一个正确的社会定位。因此我们要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纠正艺术类毕业生的认知偏差,改变其不良心态,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定位,使他们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心理问题更需要靠他们自己去不断地调适,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不要过于焦虑。要学会全面了解社会,客观地分析、评价自我,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关系,根据社会需求正确解决自己就业定位问题,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

3.3.2 引导艺术类毕业生形成合理的就业观念

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不合理是其就业压力增大的主要原因。很多艺术类毕业生对于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不能充分估计就业的难度,正确为自己定位,而是在择业过程中一味攀比,盲目追求高收入、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还有部分艺术类毕业生将就业定位在大城市、大单位,对于一些基层工作不屑一顾。目前,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已出现明显的供过于求的趋势,我们要引导艺术类毕业生摆正就业心态,将眼光放低、放长远,就业可向基层、向西部、向私人企业转移,要认清现实,适时择业。同时要强化艺术类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观,鼓励艺术类毕业生自我创业。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篇(4)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110—03

党的十七大以来,尤其是中央16号文件颁布以来,笔者所在的四川文理学院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形势政策宣传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经过几年的实践,四川文理学院对大学生的形势宣传教育取得了明显的实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政策宣传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高校形势政策宣传教育的本质和任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教育部联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强调:“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因此,搞好对大学生的形势政策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正确把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维护稳定大局,而且还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具有大局意识和战略眼光的高素质人才。《通知》还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明确了五个方面的任务。一是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教育;二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的教育;三是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四是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五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政策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大局。

二、精心编写形势政策教育参考资料,建立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

《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思想理论课的一个不同点在于,其他各门课程教育部或省教育厅都统一编写了教材,而每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部只了国际国内形势的讲授要点,无统编教材,这在实际讲授过程中造成了困难。我校根据中央和省委“定期编写形势政策宣讲提纲,建立形势政策资源库”的要求以及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任务,从2005年上半年开始,每学期组织校内专家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的讲授要点和学校实际,编写《形势与政策》教学参考资料,着手建立四川文理学院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

2004年—2005年下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五讲:一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经验及重大意义;二是正确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思路;三是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四是国际形势与展望:2005年的世界;五是我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及对策。前两讲主要给学生讲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2005年—2006年上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七讲:一是学习新《规定》,践行新《规定》。主要给学生讲解教育部新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二是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是党的建设永恒主题。主要讲授当时全党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背景、内容及大学生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要求。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讲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四是努力解决“三农”问题。主要分析我国“三农”问题的基本状况以及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和措施。五是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主要讲授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意义和中央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和措施。六是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七是2005年—2006年国际形势综述。

2005年—2006年下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主要讲授“十一五”期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面临的形势、“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等。二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主要讲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及特点。三是当前我国的教育形势。主要分析“十五”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成就与经验,“十一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和2006年的重点工作。四是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主要讲授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驳斥西方国家“中国”。五是当前的国际形势。六是为了这片热土的呼唤——与时俱进的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要讲授我校近30年的创业历程和学校在“扩校升本”过程中的政策措施。

2006年—2007年上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先进性常在,生命力永存。主要讲授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的讲话精神。二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主要讲授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三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讲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介绍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依据、意义以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四是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主要讲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了解当前中国科技发展形势及中长期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五是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六是国际形势回顾与展望。

2006年—2007年下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把四川文理学院尽快建成合格本科院校的思考。主要给学生介绍我校升本后如何把学校建成合格本科院校的政策与思路。二是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主要讲授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三是当前的国际形势问题。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五是关于反腐倡廉的形势与任务。六是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现状与展望。

2008年—2009年上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七讲:一是四川省、达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分析;二是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三是弘扬奥运精神、增强爱国热情;四是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五是正确判断当前的物价上涨和宏观经济形势;六是坚持科学发展,推动文明创建;七是国际形势及我国。

2008年—2009年下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形势与政策及川东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困境与出路;二是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重大问题;三是我国三次思想解放的历史回顾;四是国际金融危机与当前经济形势展望;五是反腐倡廉的形势与任务;六是当前的国际形势。

2009年—2010年上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七讲:一是新中国60年的发展历程;二是新中国60年的发展成就;三是坚持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四是深刻认识“门徒会”的反动本质和严重危害;五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六是我院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综述;七是国际形势与我国。

2009年—2010年下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我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二是办好世博会,展示新形象;三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纲领性文献;四是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五是国际形势问题;六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2010年—2011年下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伟大的历程,光辉的成就;二是当前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四是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五是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及特征;六是当前国际形势问题。

2011年—2012年上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三大事件”彪炳史册,“三大成就”继往开来;二是做到“五个必须坚持”和“四个坚定不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三是解读达州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四是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五是科学重建,伟大壮举;六是当前国际形势综述。

2011年—2012年下学期,我院《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九讲:一是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二是大学生涉入非法传销的危害、原因及防范对策:三是吹响文化强国的进军号角——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四是新时期的宗教问题和宗教政策;五是探寻伟大的李林森精神;六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七是国际形势回顾与展望;八是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九是其他地区问题。

从综上内容可以看出,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包含了三大部分;一是国内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涉及国内经济形势与政策、政治形势与政策、教育形势与政策、就业形势与政策、社会形势与政策以及地区问题。二是国际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涉及中国与各大国、各地区联盟和周边国家的关系,世界热点问题概述以及我国对外交往政策。三是爱校教育。主要涉及学校艰辛创业历程、扩校升本和创建合格本科院校的政策措施以及加强学生管理的一些政策措施。从目前我校建立的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中,可以清晰看出最近几年国际、国内和我校发展的脉络,为我们讲好《形势与政策》课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整合学校形势政策教育资源。为讲好《形势与政策》提供时间、地点、师资保证

在以往组织形势政策教育过程中,我们深感形势政策教学组织难度大。主要体现在:一是学习时间长。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大学三年或四年,学生每学期都要接受形势与政策教育,这是其他任何课程所没有的;二是涉及学生广。所有专业的所有学生都要上《形势与政策》课,全校性与全员性是形势政策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可以说,在同一时间,只有《形势与政策》课才具有如此的广泛性,涉及全校各年级的每一个同学。上述这两个特点,给《形势与政策》课的组织实施造成了一定困难,使《形势与政策》课的组织难度大。一是师资队伍无法满足《形势与政策》课的要求。现在的高校几乎都是万人以上大学,如果采取听报告的方式。邀请校内外专家作几场报告,固然可以解决师资问题,但每场报告学生都有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偶尔一、两次还可以,但时间长了这种报告方式效果不理想。如果采取分班教学,则需要上百个形势与政策教师,师资无法保证;二是上课地点和时间不好安排。由于《形势与政策》教育学习时间长和涉及学生广,无论采取固定时间、地点和临时时间、地点,都有一定的困难。

针对《形势与政策》的上述特点与困难,我校整合学校教育资源,采取领导形势报告与教师课堂讲授相结合的办法。领导形势报告就是请市委领导和学校领导针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和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每期给新、老校区学生在学术报告厅作一场形势报告,由党委宣传部贴海报,分配各系名额由各系组织学生参加;考虑到《形势与政策》在教师、时间、地点安排上的难度,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中加一节作为《形势与政策》上课时间,这就解决了教师、时间、地点问题,当然,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都是专职教师。对于没有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四,由于毕业班课程本身就少,就安排兼职教师兼任。

四、认真备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形势政策教育的实效性

1.坚持“大范围”与“小范围”相结合的集体备课制度。所谓“大范围”,就是每学期开学前,由党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学校全体《形势与政策》课专、兼职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对本学期形势政策教育内容进行安排并提出具体要求;所谓“小范围”,就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和各系为单位,针对教学中的某一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通过组织教师集体备课,集思广益,使教师在上课前对每一专题都有深入的了解,这样讲起课来就得心应手。

2.教学要与大学生实际利益与发展紧密联系,促进其对课程兴趣的增长。《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一般都是影响和关系世界及国家发展的所谓“大事”,似乎与个人利益没多大关系。但是,每个人都具“趋利避害”的心理倾向,因此对大学生而言,与自身利益和发展有某种关联的事情常常会非常关心也很感兴趣,而对与自身利益及发展无关的事情不会十分关心。因此,如果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对这些“大事”的讲解脱离大学生实际,而不与其利益及发展直接或间接联系起来,则他们会认为这些“大事”距离自己太遥远,对于课程的兴趣就会减弱。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要求在教学中真正讲清楚国际国内大事对国家、对社会意义何在,对个人而言又意味着什么,从而使学生真正认清形势、把握政策。

3.在教学中重视对分析问题方法的传授,重视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了之后感到有用。在教学中一些教师把《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当成一般“新闻”,将课堂教学变成“传播新闻”,无疑会使大学生丧失对课程的兴趣。因此,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除了尽可能地对国际国内重大问题深入浅出地作出分析外,还应重视对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对某一热点问题的讲授,可以先让学生收集资料,了解问题的一些常识,在此基础上,教师重点分析这一热点产生的背景、来龙去脉,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态度,为什么坚持这一态度等。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其感到这一课程对他有用。

4.在教学中重视对现代技术的运用。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传媒技术等现代技术的优势,通过直观、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国际、国内大事;我们每年都要购买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形势》影视资料,定期在学校录像厅给学生放映,增进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了解。

五、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师资队伍建设

我们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密的组织纪律,而且对学历和职称都有明确要求。我们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必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在目前的教师队伍中,80%以上的教师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和硕士以上学历。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篇(5)

1 前言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是各大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及德育教育时,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高校都十分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形势与政策》课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客观的面对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主要是以《形势与政策》课的现状为切入点,再结合它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革措施。

2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现状

2.1 教学效果的现状分析。《形势与政策》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沿袭着以往比较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只是在近两年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才使用了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这就让形势政策课的课堂氛围显得沉闷,教学方法也太过单一,主要都是以教师讲、学生听这样的教学模式来教学,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也是按传统的试卷来进行考查[1],有些是让学生写小论文来评定成绩。

然而通过调查,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一般每期由教育部思政司提出教学要点,列出主要专题,各高校相关部门再根据本校实际确定内容,教学人员一般是学校及院系领导、辅导员、马院和思政部教师,采取大会讲座、分阶段排入课表多班讲解等授课方式,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随意、教师队伍参差不齐、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不够新颖和缺乏创新等等,以至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逐渐失去了学习热情。很多教师在授课时,往往采取满堂灌,从而出现教师在讲台上神采飞扬地讲课,学生却了无生趣的在下面发呆。试问这样的一种教学状态,怎么能让《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呢?

2.2 《形势与政策》课存在的问题分析。很多高校的学生都会有这样一种共识:《形势与政策》课又不是我们的专业课程,学分也少,上不上都无所谓,只要不影响拿毕业证就行[2]。正是因为学生的这种思想,让部分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老是出现上课精力不集中、打瞌睡、开小差,上课三不带(书、笔、笔记本),只带手机,更有甚者干脆就选择旷课,这些现象在大学生中占相当比例。

另外,《形势与政策》课的任课教师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授课内容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让课堂缺乏应有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这种情况下就直接会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加深,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3 现存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3.1 任课教师的选配不科学。《形势与政策》课的任课教师有很大一部分通常都是学校和院系领导以及辅导员来兼职,不少人专业不对口,平常工作多而繁杂,特别是辅导员大多年轻,学历较低,阅历简单,知识储备不足,队伍选配的不科学就难免会让人产生《形势与政策》课谁都可以上、谁都能上的误解,当然也就不能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的质量。

3.2 课堂缺乏应有的互动。课堂上的互动活动能够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很多任课教师都忽略了这一点,让本可以很生动、很活跃的一堂课,上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这无疑是费力不讨好,因为教师虽然讲得很辛苦,可学生却接受不了,就相当于是浪费了[3]。

3.3 教学手段及教学观念的制约。《形势与政策》课的任课教师中的很大一部分是辅导员,他们大多对教学观念的认识还不够清楚,对于教学手段的应用也缺乏经验,而平时的工作量那么大,根本就没有时间进行培训或者是进修,所以在教学手段的应用和教学观念上面就存在着不小的制约性。

3.4 学生自身素质的因素。随着各大高校不断的扩招,导致学生的素质日益呈现下降的趋势,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必然会导致其不能很好的正视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自然也就不会认真的学习《形势与政策》课。

4 解决问题的改革措施

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现状和成因分析,为了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探索出了一些改革措施,以求能对提高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有所启示。

4.1 培养稳定的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政治品质和高尚的师德修养,这样的教师讲课,知识传授正确,有深度;这样的教师综合素质高,学生耳濡目染,易信服,易接受。高校应以马院和思政教师为主体,辅以校院(系)领导和辅导员,建立准入制度,严格挑选,相对稳定,适时送培,不断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

4.2 正确制定教学内容。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教育部思政司有统一要求,高校应围绕教学专题,结合本校实际,认真确定教学内容,注重时政性,突出针对性,杜绝随意性,备课,把讲课内容和精神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品质。

4.3 改革原有的教学思路。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教学中努力寻找教学亮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一大二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关心时事的良好习惯,大三大四深度讲解,引导学生自觉学习领会党的方针政策,理性地、辩证地看待和分析国内外热点难点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以及面对问题、正确的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4.4 创新教学模式和成绩评定方式。一种好的教学模式能够起到推进教学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教学模式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4]。现在的大学生大都很活跃,知识面较宽,不少人有思想、有个性,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营造出适合他们特点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情景中不断增长知识,不断成熟起来。

5 结束语

总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但教学现状还不是很让人满意,还需要依赖广大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科学和客观的分析,找出与之相对应的改革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让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得到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苟爱萍.美术院校形势政策教学现状分析与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2011(4).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篇(6)

KAID、教育部于2004年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因此,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是发挥课程作用的基本要求。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经济专题的特点和教学要求

(一)时效性

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经济主体成为区域乃至世界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受到全球经济和主要经济体的影响越来越大;更重要的,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经济数据不断更新,经济政策推陈出新,经济现象瞬息万变,因此,经济专题的授课内容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二)联系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每个公民都是经济的参与者和影响者,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国家、地方的经济政策变化均会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特别对于大学生而言,将来的职业规划受到经济发展趋势影响更加显著[2]。因此,经济专题不仅仅包含讲授经济政策和一般的经济理论,还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密不可分;经济原理也能轻易在身边找到案例,因此经济专题的内容往往和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等存在直接关联。

(三)政策性

经济专题的授课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必须包含宣传党和国家的经济政策。了解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掌握政策的基本内容,科学分析政策的影响过程是授课的基本要求;同时,学习和掌握国家的经济政策,也是分析经济现象和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因此经济专题的教学具有较强的政策性。

(四)思考性经济专题授课的思考性,是指引导学生科学分析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思考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增强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识,科学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思考,日常观察的经济现象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掌握的知识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基于上述经济专题的特征,需要授课教师掌握扎实的经济理论知识,特别是对于工科院校而言,避免出现忽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现象,坚决杜绝形势课“谁都能讲”的误区[3],选配合格教师,熟练掌握国家经济政策内涵,主动联系大学生感兴趣的经济现象,引导大学生主动思考,科学把握经济发展趋势。

二、KAID教学法设计

基于经济专题的特点和教学要求,作者多年来采用访谈和问卷等方式,在数百名大学生中进行了关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需求”的调查,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KAID教学法.

(一)KAID教学法基本内容

KAID教学法包含四部分内容:(Knowledge)经济学知识的讲授。包括根据课程要求,理清相关的经济学原理和理论知识,讲授理论知识,一般来说这是经济专题教学的第一步;(Analysis)运用知识分析经济现状。包括运用讲授的经济学知识分析身边的经济现象和典型案例,一方面可以作为教学的导入、迅速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学生主动思考奠定基础;(Industry)结合专业把握趋势。即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把握相关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深化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做到课程教学与专业素质培养相互促进;(Demand)集合大学生发展需求。即了解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新、学科竞赛等需求,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互动性。

(二)KAID教学法实施

K-A-I-D教学法四个部分内容存在逻辑关系,一般来说教师可以按照K-A-I-D的顺序备课,但需要指出的是,K-A-I-D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互为前提,因此准确的讲教学过程应当是“K-A-I-D-K……”环状的结构,如在了解大学生学科竞赛、专业需求、职业规划等方面的需求后,可以以此继续提取一些相关经济学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K-A-I-D教学法应用中,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如也可以以D(需求)为起点,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采用经济知识释义,然后解释现象,把握专业发展趋势,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实际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对象、授课特征等确定K-A-I-D教学法的切入点和过程。最后,在K-A-I-D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始终要围绕党和国家的经济政策进行讲授,不能偏离、更不能违背政策,这是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KAID教学法的核心。

三、KAID教学模式的保障及要求

(一)经济与管理学相关学科的基础

鉴于经济专题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专业性,要求配备具有经济与管理专业背景的教师,便于分析经济政策制定的依据和政策实施作用过程,建设稳定精干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选择形势与政策课主讲教师时,不要拘泥于思想政治教育部的专任教师[4]。相反,如果授课教师缺乏经济与管理相关知识,则容易出现对经济政策解释不全面,分析经济现象及其与实际的联系不透彻,偏离授课目标。

(二)教学对象的专业及相关的产业背景掌握

授课教师不仅需要掌握经济与管理的相关知识,还需要掌握受众学生专业相关的知识。以电气信息类专业为例,结合学生的就业方向,将物联网、智能制造、大数据的发展趋势与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大学生职业规划结合起来,则能显著提高授课效果。

(三)身边的经济学现象的搜集与整理

结合大学生的需求,注重搜集身边的经济现象典型案例,才能使得分析经济现象的过程更具吸引力,也符合大学生的需求。

(四)注重后续授课效果的关注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依据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课下积极思考问题,集合职业规划和学科竞赛等,持续引导学生关注经济现象,把握市场需求。四、结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掌握必要的经济学知识、正确看待和分析宏观经济现象、深入理解党和国家经济政策已经成为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形式与政策课经济专题作为大学生课程体系中有机组成部分,其教学应当在宣传党和国家经济政策基础上,以学生成才需求为中心,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只有不断优化KAID教学法,才能进一步满足形式与政策课教学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EB/OL].[2016-12-03].

[2]冉欣,郭智芳.形势与政策课实践环节的优化[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5(6):116-118.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篇(7)

[2] 穆林.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灰色区域及其调整[J].青年探索,2005(05):54- 55.

[3] 白龙.大 学 生 就 业 心 理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3(05):60- 61.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篇(8)

几年的大学生涯,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自我的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即将毕业的我如何才能吸引HR的眼球呢?从营销学的角度,我对自己进行了如下的营销策划。

二、营销环境分析

从宏观环境看,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招聘单位更加看中人才的综合素质,多向型、复合型的人才却供不应求;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的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微观环境看,主要是应届毕业生与应届毕业生之间、应届毕业生与有经验的人士之间的竞争。

从自身来看(即SWOT分析)

1.优势: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有闯劲,胆子大,思维活跃,独立思考能力强。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对工作有很大的热情;学校期间表现优秀,有较好的外语、计算机技能等等;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较强的创新精神。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认真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己的潜力,从而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心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协调组织和管理能力。学而知不足是我大学期间学习和工作的动力,除了必修课之外,我还坚持自学了office,flash,photoshop,dreamweaver等多种专业软件。在思想行为方面,我作风优良,待人诚恳,能较好的处理人际关系,处事冷静稳健,能合理的统筹的安排生活中的种种事务。

2.劣势:学校知名度不是很高,缺乏适当的自我定位,加之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以及延续着天之骄子的梦想,却忽视了残酷的社会就业现实;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学的不够扎实;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经验,尽管在校期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汲取了相关的社会经验,但是这种社会经验和社会所需要的经验还是存在着差距的,不能够真正的形成短时间内的竞争力;另外,关系网络的构建也十分重要,应届毕业生还没有足够宽广、覆盖面广的关系网。

3.机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对大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支持和鼓励;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给更多的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各企事业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给大学生带来了就业困难,但也带来了创业契机。

4.威胁:由于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及生源的不断融合,导致专业能力水平存在相近因素,增大了毕业生之间的竞争;人才市场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断变化使供求关系发生逆转,出现了行业性的就业困难;二次从业人员比应届毕业生拥有更加丰富的经验,并且对现状更加了解,给应届毕业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三、营销战略定位

1、品牌形象定位:塑造积极向上,个性独特,大胆创新,实事求是,勤奋刻苦,激情持久,自信自强的形象。

2、自我定位:做事认真踏实,注重持久稳重,敢于创新,有一颗清醒的头脑,对市场分析有较好的把握,内敛含蓄,肯吃苦耐劳,有顽强的毅力,较感性。四、营销战略规划

1、提升自我策略:通过在大学里艰苦而丰富的学习打到知本的积累,科学的运用智慧即思想方法及工作方法,具备现代人才的四大技能电脑操作能力、汽车驾驶能力、英语绘画能力和外交能力,积极、主动地出头锻炼自己,不放过一切在校锻炼自己的勇气的机会。勤学苦练,知难而进,积极钻研,培养自身的学习精神,探寻机遇,找到实现个人价值的支点。

2、营销推广策略: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或参加各地的人才市场推广自己,为自己量身制作一份符合真实情况的简历,注重创新点及差异化,引起用人单位的注意,同时注意保持自身良好的形象。还可以通过在网上宣传自己获得求职机会。另外还可以通过老师、朋友或同学的推荐推广自己。

五、结语

我不是个很聪明的人,不相信笨鸟先飞,但我相信拥有创新,能够时刻抓住机遇的人才会离成功更近。我是个很平凡的人,但是我会一步步踏踏实实的走我的路,相信那条路会通往更高的地方。未来的路上不管会遇到多少困难,我都会用我坚强的毅力一点点的去克服,我会用我的梦想为自己的将来撑起一片艳阳天!

大学生自我营销策划方案范文2一、自我介绍

我是一名普通的大三学生,学习成绩中等,个人外形算不得优异,但是言语交际能力还可以,有一些实践经验,明年就即将面临大学毕业后的挑战,所以,我对自身环境及目前的社会环境做了一个简要的分析。

二、市场环境分析

㈠就业环境分析

目前的中国,在高等教育大幅扩充的背景下,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很难找到工作,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并且我国的总体就业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每年的劳动力人数都在不断的增加,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专业性非专业性人才都在不断扩充,并且一部分大学生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定位在哪里,对前途充满迷茫。

㈡市场需求分析

虽然从就业环境分析,大学生就业十分艰难,但是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许多方面都还在不断完善,还处于经济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还是很需要非常优秀的人才,而现在大多数企业及用人单位则更多偏重于新型的综合性人才,注重毕业生的各项综合能力,对人才的多样化全面化,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交能力、组织能力等都有很高的要求。

㈢竞争对手分析

针对我们本身的就业需求分析,我们的竞争者众多。包括我们同届的竞争者,其中学历也各不相同,另外还有一些社会上的例如下岗工人、一些跳槽的已工作者、甚至有一些还没毕业就已经找工作的下一届毕业生,这些对我们而言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竞争压力,其中主要存在的则是和我们同届同学历的毕业生。

三、自我环境分析

我本人外形一般,性格相对外向,对人热情,喜欢和人交流。学习上还算比较认真,成绩中等,但可以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社交能力不错,并且在大学四年中经常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及有做过一些零散的社会工作,个人认为整体能力还是可以的。

㈠自身SWOT分析

⑴优势strength

性格外向,喜欢冒险有冲劲,对工作认真负责,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思维活跃有创意,并且和人交流能力强。有责任感有事业心,对工作绝对有热情,专业知识不错,有自己个人特长,学习能力抢,并且处理问题果断认真,绝对不会半途而废。我喜欢做事井井有条,会关心别人,合作能力强,适合团队工作,适应能力强,很少和他人有冲突,乐于展现自己的优点,绝对不会畏缩,本人品德端正,诚实善良,认真向上、乐观积极。

⑵劣势weakness

个人自觉性较差,很容易受他人影响,有的时候容易冲动,专业知识学习不够系统,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社会实践经验没有完全和本身专业知识相结合,一些重要的知识方面有欠缺,例如英文不是很好,没有过六级,另外就是外形方面需要改善和注重。

⑶机会opportunity

本身是广告专业,对活动类营销类方面感兴趣且有一定的实践,现在就业前景还比较广阔。个人社交关系网方面还可以,有一些可以帮助到自己成长的地方。另外国家政策方面也会有一些有利的地方,作为本科生也会比一些低学历的有优势,或者比一些高学历高要求的更容易找到一些上升的空间。

⑷威胁threat

一些学校更好专业更好的毕业生是我们的威胁,他们往往会比我们能力高,从而造成一定的威胁。并且广告专业本身,如果继续从事这方面工作的话,会对创造性有很大的要求,尤其是一些长期的创意工作,很有可能会思维枯竭,从而导致一些方面的失败。是否能在刚开始的工作中坚持下去并且学到好东西,以利于往后的发展,这是十分重要的。

㈡就业SWOT分析

⑴优势strength

广告专业本身是个正在发展的专业,就业前景广阔,且我个人很喜欢,并且有一些参加广告比赛的经验,有一定的创作能力,而且具有一些社会实践经验,适应能力强,综合就业前景不错。

⑵劣势weakness

对创造能力要求很高,很容易创意会枯竭,要求强大的电脑操控能力,对社交能力要求十分高,就业面较窄。

⑶机会opportunity

行业正在高速发展,急需人才,有较多的学习机会。

⑷威胁threat

竞争激烈,社会压力较高。

四、营销战略定位

㈠品牌形象定位:个性外向,对人热情,社交能力强,有责任感。

㈡自我定位:品德端正,诚实善良,认真向上、乐观积极,合作能力强、适应能力强、有责任感、有事业心、有热情。

五、自我营销战略规划

㈠提升自我策略:在最后一年时间里多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多参加社会实践,参加一些与专业有关的工作,努力锻炼自己,积累创意和提高创造能力,多与人交流,提高社交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个人形象。

㈡营销推广策略:多参加一些人才市场的招聘推广自己,为自己积累经验,结合自己的优劣势及专业特点为自己制作一份有特点的简历,引起用人单位的注意,同时注意提高自身个人的良好形象,还可以通过在网上宣传自己获得求职机会,通过老师、朋友或同学的推荐推广自己。

六、总结

我认为我个人需要在更多的锻炼中成长,我相信年轻没有失败,只要我努力,就可以成功,让自己越来越优秀。

大学生自我营销策划方案范文3一、前言

三年的大学生涯即将结束,我始终坚持以提高自身的科学思想素质为学习目标,以自我的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以确立正确社会人格为精神追求。即将毕业的我怎样才能吸引用人单位的目光呢?从营销学的角度,我对自己进行了如下的营销策划。

二、市场环境分析

(一)就业环境分析

现今,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逐年增多,毕业生就业日益困难,20XX年全国高校本科毕业生约34万人待业,以后几年同比增长,到20XX年底,已有过百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此外,我国总体就业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国新增劳动力人数不断上升,就业结构不断调整,以及高校继续扩招及20XX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些因素严重滞后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大学生总体就业形势变的更加严峻。

(二)市场需求分析

虽然我国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很严峻,但从另一角度看,由于我国目前处于调整产业结构,经济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经济建设仍然需要大量的人才,可见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仍然很高且质量要求也逐渐增高,招聘单位更加看中人才的综合素质,多向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供不应求,而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的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竞争对手分析

从就业角度来看,我们的竞争对手包括应届本科专科毕业生、研究生及有经验的人士等。由于本科生对薪金要求较低,另一方面来看,如今企业还是比较看重学历文凭和工作经验,因此对专科生而言,工作范围容易受到限制。总的来说,我们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应届毕业生与应届毕业生之间、应届毕业生与有经验的人士之间的竞争。

三、自我环境分析

在性格上表现:内外向结合、不善交际、乐于助人,开明大义;在校学习情况:专业知识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功底;在工作能力:积极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自我评价:从大学这近三年来看,我的生活上感到比较充实且有意义,学习工作上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另外自身的道德素质及能力也有一定的提升,也积累了一定的人际关系,与同学老师都相处融洽。

(一)自身SWOT分析

1.优势:有闯劲、胆子大、思维活跃且独立思考能力强。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对工作有热情和创新精神。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认真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思想行为方面,我作风优良,待人诚恳,能较好的处理人际关系,处事冷静稳健,能合理的统筹的安排生活中的种种事务。

2.劣势:专业优势较差,缺乏适当的自我定位;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学的不够扎实;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经验,与社会所需要的经验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不能够真正的形成短时间内的竞争力;此外,关系网方面较薄弱。

3.机会:国家的一系列鼓励措施、优惠政策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各企事业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也日益增大。

4.威胁:专业能力水平的相似性,增大了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市场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平衡,且行业需求结构也不合理;再从业人员比应届毕业生拥有更加丰富的经验和对现状更深入的了解,给应届毕业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二)就业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旅游英语专业是需求较大的专业,就业前景很广阔,历年平均就业率均占个专业之首。所以我们拥有专业优势。

(2)拥有一定的英语和计算机能力。

(3)热爱从事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4)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2、劣势分析

(1)就业面较窄。

(2)英语水平需求很高。

(3)性格要求较强。

3、机会分析

(1)行业进入门槛低。

(2)国家政策扶持和经济发展下,旅游的大发展。

4、威胁分析

(1)因为旅游英语专业的特殊性,旅游和外语专业,形成了本专业学生的强劲的对手,具有一定的压力。

(2)竞争较激烈。

四、营销战略定位

(一)品牌定位:塑造个性独特,大胆创新,积极向上,勤奋刻苦且自信自强。

(二)自我定位:认真踏实,持久稳重,敢于创新,头脑清醒,善于对市场分析,肯吃苦耐劳,有顽强的毅力。

五、自我营销战略规划

(一)提升自我策略:

在大学里通过努力的学习以完成知识的积累,获得科学的思想方法及工作方法,培养现代人才的四大技能即电脑操作能力、汽车驾驶能力、英语会话能力和外交能力,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努力锻炼自己,不能放过一切提高自己的机会。勤学苦练,不断奋进,积极钻研,勇于创新,培养自身的学习和发现精神,探寻机遇,最终实现个人自身价值。

(二)营销推广策略: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篇(9)

一、前言

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从事货币和信用经营活动的特殊服务企业,较之一般工商企业有其特定的职能和特点,其职能可概括为:(1)信用中介职能;(2)支付中介职能;(3)信用创造职能;(4)金融服务职能。这些职能决定了银行市场营销的含义是银行以金融市场为导向,通过运用整体营销手段,以金融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客户需求和欲望的管理过程。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是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包括市场分析、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和管理的一个过程。

二、银行市场营销的环境分析

银行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不能在真空中运行,而是无时无刻不与外部社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银行制定营销策略不仅要分析市场,还应认真研究市场营销环境,使企业营销策略与其环境因素相一致。所谓市场营销环境是指对银行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它是银行制定营销策略并开展一切经营活动的基础。它分为宏观营销环境和微观营销环境两方面。

1.宏观营销环境

(1)经济环境。通过对经济发展状况、商品市场的情况、产业周期的变化、通货膨胀情况等经济形势的分析,找出有利于或制约营销业务的因素,把握未来的变化趋势。对居民收入的变化、居民家庭支出模式的变化、居民储蓄和消费信贷情况的变化等家庭收支状况分析,从而确定金融市场容量和购买力的大小。

(2)政策法律环境。通过对经济政策和计划的研究、分析,确定银行未来的资产业务规模和方向;通过对财政预算政策和财政收支状况的分析,预测未来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变化趋势:通过对金融政策和法规(主要是信贷货币政策、利率政策等)的研究,预测银行未来业务变化趋势,规范业务行为。

(3)人口环境。通过对人口数量、教育程度、年龄结构、人口增长、地理分布及地区间流动等因素的分析,预测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向和规模。

(4)社会文化环境。通过对社会成员的道德规范、风俗习惯及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分析,找出对银行市场营销策略和工作方式的影响。

(5)技术环境。通过对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电讯设备的研究,分析由此带来的新的市场机会、金融创新能力、新的分销渠道和新的服务功能对目标市场的影响。

2.微观营销环境

(1) 银行客户。通过深入了解客户需求特点及变化趋势,为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并最终制定营销组合策略奠定基础。

(2)竞争对手。通过对金融市场潜在进入者的数量、现有竞争对手的营销活动情况、竞争对手占有市场的大小、竞争对手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等方面的分析,了解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及其营销策略的特点,根据自身资源条件,确定合理的竞争策略。

(3)社会公众。通过对媒介公众、政府公众、一般公众、内部公众等不同层次利益趋向和关注重点的分析,找出符合各类公众利益,并能得到理解、支持的营销策略。

三、目标市场策略

银行的目标市场策略即如何在对金融市场细分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并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特点和竞争要求,做好其金融产品的市场定位工作,因此它包括三个方面。

1.市场细分。这是根据客户对金融产品(或服务)需求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客户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的不同,将银行客户整体划分为不同顾客群的过程。其中每个顾客群就是一个细分市场,整体市场经过细分后,就分成若干个子市场。不同细分市场之间顾客需求有明显的差别,但同一细分市场内部顾客需求却有相似性的特点。

2. 市场定位。是指在对细分市场顾客群和竞争对手充分理解,并对自身优势和资源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确立商业银行及其产品在市场之中的位置,以适应顾客特定的需要和偏好。定位就是要设法建立一种竞争优势,以便在目标市场上吸引更多的顾客,能为尽可能多的客户接受和认同,使其在市场中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

3.市场选择。目标市场选择是在对金融市场细分基础上,根据自身优势和资源产品特点、各细分市场需求情况、以及竞争对手的优劣势所确定的特定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主要客户群体,并全力满足其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的过程。目标市场的选择,可以是少数几个细分市场或多个细分市场,也可以是整个市场。

四、市场营销策略

1.产品策略。产品策略是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及客户需求,通过产品开发和产品组合的手段,扩大经营范围,调整产品结构,吸引现有市场之外的客户,提高现有市场的容量,降低提供同样的或类似的服务的成本的竞争行为。

2.定价策略。价格是代表银行产生利益的唯一要素,在银行的整个市场营销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制定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时,又必须兼顾政府金融政策、顾客特点及竞争需要。银行的产品价格可分为有形产品价格(存、贷款),无形产品价格(中介服务)。有形产品定价往往受政策、法规及竞争对手价格限制而很难发挥价格优势;无形产品价格则需根据不同的追求目标即生存目标、当前利润最大化目标、市场份额领先地位目标、服务质量领先目标,并充分考虑政策、成本(盈利性)、风险、客户需求(购买力)、综合收益、竞争对手价格等因素,确定能达到目标的合理价格。

3.分销渠道策略。分销渠道策略是银行通过何种方式,将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方便快捷地提供给其目标市场的顾客。通过分销,能够提高银行服务的可用性或便利性,从而增加其使用或从使用中增加收入。随着银行业中各种因素的变化,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分销渠道也越来越复杂和趋多元化。只有适应市场需要,不断增加新的分销渠道,才能增强银行提供服务和产品的能力。

4.促销策略。促销即促进销售,指银行不能消极地坐等顾客要求服务,而应将自己的市场营销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将本银行及银行的产品和服务的特色及优势主动介绍给目标市场的客户。产品促销是决定银行顾客多少、营业额大小和市场份额高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5.营销管理策略。营销管理就是通过创造、建立和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有益的交换和联系以实现组织的各种目标而进行的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从市场营销管理的全过程看,应包括设立专门的市场营销研究开发评价机构,配备专门的人才,建立营销管理评价与调控体系,对确定的营销目标根据策略执行时的环境、结果变化进行动态计划管理,以确保营销策略及组合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篇(10)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实效性;高职

Key words: the situation and policy;effectivenes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0-0265-02

0 引言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等院校对青年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承载着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等多重职能。在大学生群体中高职生的比重越来越大,高职院校的形式与政策教育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断研究教学方法,提高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实效性,有着很强烈的现实意义。

1 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课时比重不够、分配不合理 在教学安排中高职院校往往以就业为导向,倾向于降低公共课比重,提高专业课程比重。很多高职院校在课时安排上给《形势与政策》课偏少,有的院校甚至在教学计划中就没有安排,由任课教师穿插在其他思想政治课中进行。这显然与、教育部的要求相悖的。部分院校还存在着将课程集中安排在学期初、或者期末进行,课时分配不合理的问题。课时安排集中于学期初或者期末,时事新闻缺乏时效性。很多重要的时事、政策的解读很不及时。这种不合理的课时安排使《形势与政策》课流于形式,难以达到让学生及时了解时事、关心国家大事的目标。

1.2 授课形式枯燥乏味,学生参与性较差 现行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依然以理论灌输、宣传为主,以教师的讲授行为为主导,学生的参与性很差。有时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课,学生却自顾自的在下面干自己的事情,教学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逆反心理;授课模式呆板,枯燥乏味,缺少针对性案例,结合实际的分析少;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授课偏少,教学方法单一,无法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受理论水平、学历、工作环境、视野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对重大政策性问题,进行准确的解读等等,这些因素使《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课堂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1.3 缺少优秀的主讲教材和辅助读本,与学生关注的热点联系不够 《形势与政策》课有政策性、突发性、时效性等特点,配套教材一直是一个难题。学校组织教学时往往依据教育部规定的教学重点进行授课,以配发的《时事报告》杂志、配套光盘为授课的主要内容,时效性较差。现在的学生运用网络的能力已非常高超,网站新闻、报纸、电视等媒体提供了及时新鲜的资讯,微信、微博、qq等工具给学生传递了大量的信息。传统的期末“总结”式的讲授无法抓住学生的心、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部分枯燥陈旧的教学内容也给教师教学造成一定困难,影响教学质量。这就迫使授课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仓促忙乱的去搜集、整理教学资料,教学内容往往缺乏连续性。怎么合理的设计编写配备教材已成为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难题。

2 提高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2.1 高职院校应从讲政治的高度重视《形势与政策》课,规范课程设置,增加课时 高职院校不断提高课程的重视程度,加大投入是非常必要的。须知,形势与政策教育不仅仅是一项政治任务,在及时传递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更能够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其准确把握时事、观察时政的能力。在综合素质方面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大事,爱国、爱社会的高贵品质,对高职生来讲,会受益终生的。高职院校应从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师资配置等方面高度重视起来,使《形势与政策》课步入规范化、程序化、正常化的轨道。

2.2 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 高职生相对本科生而言,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社会科学知识比较匮乏,学习兴趣不高。在高职院校开展《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必须在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上动脑筋,想办法,提高课堂的吸引力。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多的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在视听方面给予学生以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多开展一些类似专题视频、新闻、新闻评述、热点讨论、形势分析、讨论交流等课堂活动,让学生受到教育。在课堂外,可以采用参观、访谈等鲜活的形式,辅助开展形势政策教育。例如:有针对性地邀请党政机关、学术团体等直接参与事件的组织者、实践者或者专家学者与学生面对面的讨论交流,进行形势与政策报告;让学生走出校园,通过时事采访、新闻调查、数据分析等方式,缩短新闻事件、政策方针与学生心理上的距离;开设网上论坛,让学生做主讲人,在网络平台上讲新闻、解读对国家政策的理解等等。通过这些比较新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形势与政策》课真正成为受学生喜爱和欢迎的课程。

2.3 在讲授内容上注重时效性、必要性的特点,以教材为主,但不拘泥于教材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及时的了解国家大事,进行及时有效的教育。在教授内容上应以的《时事报告》为蓝本,但也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材。教师应在符合形势与政策教育要求的前提下,有选择的选取一部分教材中没有讲到的内容,及时补充给学生。特别是针对学期中的突发性重大事件,要给予足够的关注,特别是涉及国家统一、安全稳定、民族团结、重大自然灾害、重大国际时事等内容,一定要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指导下,及时有效的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关注事件的发展。特别是在重大事件引发学生不同程度恐慌、躁动时,做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和政治使命感,不能懈怠,把握时机,对学生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疏导情绪,化解矛盾,帮助学校相关部门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将不良事件防止在萌芽状态之中。

2.4 形势与政策教育要注意高职院校的特点,在学生关心的就业、职业发展等问题方面有所侧重 明确的就业方向和鲜明的职业特点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学生对家乡发展、生活环境、经济利益等因素非常关注。教师应有所侧重的重点讲解所在院校的行业新闻、所在地域的相关信息、关系到学生职业发展的重大政策,以及学生们所关注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问题、医疗保险问题、就业等问题。贴近高职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形势与政策教育变得生动起来。高职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就能真正做到面向生活、面向学生,真正实现了接地气、有人气,可以顺利的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篇(11)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1(a)-0165-04

近年来,伴随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走向深入,社会大众对医疗服务需求和期望日渐提高,特别是国家关于扶持中医药事业的政策性文件的陆续出台,开创了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大型公立中医医院如何找准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已经成为了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医院管理者对此肩负着重大的责任,纷纷开始找寻科学管理的方法,其中,部分管理者认识到可以通过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医院内部、外部的各种条件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也就是通过SWOT态势分析法清晰地梳理出医院的整体优劣,及时掌握医院现有的赢得竞争的优势要素以及妨碍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弱势要素,清楚把握医院今后的发展方向以及所利用的措施手段,确立医院战略,增强医院竞争力,提高核心能力,保证医院科学发展。笔者通过多年在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管理工作实践,尝试利用SWOT分析法对大型公立中医医院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就如何能够更好地应对新形势,为实现科学发展探讨相应策略。

1 SWOT分析方法

“SWOT分析法”最早于1965年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威力里克教授使之在管理学中得到了应用和完善。所谓“SWOT分析”即态势分析,是指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内部优势(Strengths,S)、劣势(Weaknesses,W)、机会(Opportunities,O)和威胁(Theats,T)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按照矩阵形式排列(表1),然后动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带有决策性的结论[1]。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SW,用来分析组织的内部条件;第二部分OT,用来分析外部条件。SWOT分析法是现代管理中制定战略计划的一种方法,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用来确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战略。在西方,SWOT分析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被用于卫生组织与卫生系统的相关分析,而直至21世纪初,这一方法才在我国的卫生领域研究中得到初步的应用[2]。在实际分析过程,要注意对医院内部的优劣势和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进行综合分析,尤其需要将这些因素与竞争对手加以比较,确立战略目标,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与外界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相匹配,利用环境,避免或解决可能遇到的威胁。在现代医院管理中,通过SWOT分析,对一个医院的综合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有利于医院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规划。

2 医院SWOT分析框架

医院优势(S),是指医院在进行医疗市场细分之后,基于对自身情况的研究以及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提出医院所具有的资源、技术或其他方面的强势,确定医院在同类竞争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医院劣势(W),是指通常是由医院内部的资源、技术、能力、设施、管理存在关键性的问题,从而阻碍了医院的经营与发展,形成医院劣势。

医院机会(O),具体指医院在某一竞争市场的外部坏境中存在的对于医院发展有利的、积极的、正面引导性的因素,医院若能抓紧利用机会,会使医院的发展带来无限的机遇。

医院劣势(T),主要指外部坏境中存在的对于医院发展有害、消极、负向的因素。医院如若不能有效回避或者准确处理外界劣势,就可能威胁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3 大型公立中医医院管理的SWOT分析

3.1 竞争优势

3.1.1 规模、品牌优势 医院品牌是患者等服务对象产生的对医院的良好印象、理念与认同感,医院品牌对患者的就医选择有着重要的指向作用。大型公立中医医院的社会知名度很高,信誉好,其公众形象一直很好,医院的无形资产具有很大价值,技术优势、设备优势、服务优势、信誉优势等构成了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在卫生服务市场中具有一定的优势[4]。

3.1.2 中医药特色优势 中医文化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思维、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体现,中医药(民族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已成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中医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医学模式,进行辨证论治的个性化治疗,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除采用中医汤剂、成药等复方药物治疗之外,还有针灸、推拿、刮痧、导引等非药物疗法,在医药费用高涨局面下,适于推广和实践[5]。

3.1.3 人才优势 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医疗卫生服务行业对人力资源要求较高,人才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质量的优劣与服务机构的生存状况。根据我国相关政策规定,拥有事业单位身份的公立医院在职称评定和基本福利方面优于其他类型的医院。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培养的医疗卫技人员均进入公立医院,经过多年的人才储备,公立医院无论从科研还是临床等方面都拥有一支很强的人才队伍。因此,公立医院相比于民营医院或私立医院而言,具有较强的人才优势[6]。

3.2 竞争劣势

3.2.1 激励措施不健全 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公立医院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部分医院表现出的行政事业单位“痕迹”过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进展缓慢,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绩效管理有待加强,员工的积极性不高,人才外流现象严重,随着人才争夺战的白热化,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将成为公立医院的重要管理课题。

3.2.2 医院内部运行成本较高 因为体制和历史问题,公立医院行政和后勤保障等部门冗员庞大,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同时,退休人员数量不断增多,此项经费开支也逐渐增加。整体表现为运行效率不高,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偏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医院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

3.2.3 现代化管理理念意识淡漠 各公立医院自计划经济条件下逐渐形成的现有管理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目前,我国很多医院采取隐式的战略管理模式,即医院发展战略只存在于院长的头脑中,并依靠个人魅力来进行管理,有些医院甚至根本没有对未来发展进行规划,这种战略管理是通过医院各职能部门的活动以隐式演进,如果听任各部门自行其是,则将不可避免地依从于其业务性质和负责人兴趣的驱使而各自为证,这些部门各自为政的集合却极少是医院的最佳战略[7]。

3.3 面对的机遇

3.3.1 国家政策支持 医疗体制改革是医院发展最大的机遇。党中央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明确提出要“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大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同时为公立医院改革指明了方向。特别的是,2009年5月《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意见》不仅表明了党和国家重视和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鲜明态度和坚强决心,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时展的要求,为整体中医药事业以及广大中医医疗机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3.3.2 医疗卫生资源需求增加 公立医院都是非营利性的,其定位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这样就保证了公立医院具有其他性质的医院不可比拟的患者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医疗消费支付能力的提高以及全民医保的逐步推进,广大患者对于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逐年攀升。

3.3.3 中医药医疗服务要求增大 在推进深化医改过程中,一个集医疗、中药、养生、保健、中医药旅游等在内的多元化、综合性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正在形成,这对拉动内需、保持经济增长等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百姓在获得丰衣足食生活的同时,对于中医药的养生与健康保健越来越成为了社会的普遍期望和认同的价值取向,对中医医院的医疗服务需求更加旺盛。

3.4 面临的威胁

3.4.1 医院补偿机制尚不明确 深化医改进程中,要实现基本医疗的公平性、回归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是公立医院和公立中医院改革的共同目标。此外,取消药品加成已经在部分公立医院推行,要实现这些目标,医院需要合理的补偿机制。补偿机制的来源主要靠政府,但无论是中央或地方政府目前尚未明确出台相关补偿机制。

3.4.2 市场经济下竞争日益激烈 外国资本、民营资本的涌入使得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价格战、服务战、技术战将在各医院间打响,高薪酬和灵活的分配制度也将成为他们争夺人才的主要手段,公立医院高层次人才或优秀技术骨干的流失,将对公立医院医疗队伍的稳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类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管理体制比较新,运行机制比较活,其优良私密的就诊环境、人性化个性化的医疗服务更加成为其与公立医院竞争的最大筹码之一。由于国家对营利性医院实行市场调节价,医院还可根据实际服务成本和市场供求情况进行自主定价。

3.4.3 医疗行业医患关系紧张 患者在就诊时对医疗服务质量变得敏感,对治疗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医患之间不信任有所加深,出现了诸多利益冲突和纠纷,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危机[8],再加上少数媒体导向存在偏差,在这种情况下,造成整体医疗行业市场都面临着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医院正常工作秩序,给广大医务工作者带来强大的心理压力。

4 大型公立中医医院发展的SWOT策略选择

通过对大型中医医院进行SWOT态势分析,笔者认为,大型公立中医医院普遍具有规模大,拥有众多知名专家,享受国家对于事业单位的政策照顾,医疗技术水平较高,特色明显等特点和优势。通过对医院自身优劣势及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进行详细分析,提出大型公立中医医院发展的SWOT策略选择。

4.1 SO策略

SO策略为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的策略。按照《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各级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相关扶持中医药文件的具体目标要求,公立中医医院要紧抓发展机遇,开展科学管理,精细化医院管理,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中医医院影响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4.2 ST策略

ST策略为发挥内部优势,克服外部劣势的策略。大型公立中医医院应以坚持中医简、便、验、廉优势原则,充分挖掘、发挥医院中医药特色优势,梳理优化重点病种临床诊疗方案,稳步开展中医优势病种项目,积极推进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加大特色药剂的使用,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努力在医疗市场激烈竞争中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塑造医院品牌形象。

4.3 WO策略

WO策略为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在劣势的策略。随着医院科学管理的不断深入,医院发展模式要逐步摆脱经验式管理,由简单粗放型向效益集约型转变。现代化医院管理不应该再停留在为患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上,更加应该倾向于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深入开展人性化、个体化、温馨化服务,注重医患服务细节,提高患者满意度[9]。

4.4 WT战略

WT策略为减少内部劣势,回避外部威胁的策略。公立医院应以公益性办院为原则,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增强医院的竞争意识,树立新的人才观念,提高人才培养和使用效益。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利用物质、精神激励的方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工作人员敢于承担责任、积极开拓创新、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以提高管理和业务工作效率[10]。同时,加强人员教育和培训,提高管理和业务人员的理论及技术水平,紧密结合中医药学科人才的特点,在培养方法和内容上积极为人才培养创造优越条件,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建立高效的人才团队探索有效途径,增强医院职工的凝聚力,推动医院良性发展。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医疗市场的逐步放开,竞争逐步展现,大型公立中医医院不可再固步自封,而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分析管理,审时度势把握机会,充分利用人才济济、设备先进、区位优越及良好的信誉口碑等综合优势,在本地区乃至全国创造出独特性和特色性,提高社会满意度,同时加强对外交流及信息沟通,才能真正把握住发展的空间和成长的机会,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医院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少辉,杨凯洪,熊影.基于SWOT理论的高校学科交叉融合现状浅析―以四川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0,(7):67.

[2] 柯雄,李宁秀,高博,等.四川省县级医院发展的SWOT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卫生政策与管理,2012,39(7):1673-1676.

[3] 徐新献,胡德龙.创建三级甲等医院的SWOT分析与策略[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3):2079-2080.

[4] 韩玉珍,武继兵.国企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11):41-42.

[5] 王成岗.综合医院中医科发展的SWOT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0,24(6):502-504.

[6] 李习平,刘薇薇,杨柳青,等.“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卫生软科学:医院管理,2012, 26(8):687-689.

[7] 李理,李建涛,郑建中.大型公立医院现状及其SWOT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0,30(6):445-447.

[8] 范咏燕,朱伯强.新形势下苏南某县(市)级医院SWOT分析及发展战略选择[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0,6(21):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