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科学思维能力训练大全11篇

时间:2023-11-22 10:51:20

科学思维能力训练

科学思维能力训练篇(1)

思维是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的认识活动的过程。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笔者以为,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的思维,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常识思维,这类思维是人们认知事物最基本的判断,用来解决“什么是什么”的问题。另一类是学科思维,这类思维是指,学生在高中阶段借助所学各科的基本概念、公式、原理等,运用学科术语,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用以解决各科学习中遇到的“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的思维。第三类是综合思维,这类思维是指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现新问题,准确解决新问题,进行知识运用,方法与能力迁移的思维。这三类思维,是课堂教学教师必须注重予以训练的思维。现实中,一些教师讲课,用知识的简单诵读与识记,代替常识思维的训练,把书教成了死书。也有一些教师把学科思维的训练与综合思维的训练,混为一谈,不顾层次。这样的做法违背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教育教学规律,无形中制造了教学的困难,降低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二、训练思维,提高实效,教师要有“五”有

一有像学生一样的思考能力 教师执掌教学,专攻一门,自是熟悉吾侪所言三类思维,加之多年教学,更是对学科思维和综合思维了如指掌,自不必言。然而,高中阶段学生所学科目较多,又是初学,肯定不熟各科学科思维与综合思维。因此,学生在某一课的学习上,思维水平如何,首先要看教师对学情的判断,而学情判断的关键在于判断学生的思维方法的好坏,思维水平的高低。所谓找到起点,把准思维的脉搏,才好对症下药,训练学生思维。在此情形之下,要训练学生思维,就具备像学生一样的思考能力,教师才能目标清晰,方法得当地长期训练学生的思维。若教师不具备此种能力,就极容易拔苗助长,不易在课堂上提高教学实效。

二有化结果为过程的教学能力 教师在课堂之上,能将问题的结果由自我的直接呈现,转为得出结果的思维过程的精细演绎,就能很好地展示思维的过程,使教师无形的思维化为学生可以领悟理解的“有形”的思维,将知识的准确理解、方法的流畅运用、巧妙结合之结合的要素突出出来,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就有了重点。教师演绎的思维过程就是学生可以模仿利用的思维过程,长此以往,学生必将获得学科思维和综合思维。

三有超级演员的表演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思维必然是通过言语与板书,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若教师能具备超级演员的表演能力,在课堂内外,将自己对本学科的知识、方法、技巧,以及运用学科术语,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学科思维的各要素,在自己的表情、神态、日常的生活中体现出来,表达出来,运用起来,则是对学生最好的言传身教。这样的思维引领必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训练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充分的开启,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

科学思维能力训练篇(2)

[作者简介]陈秀泉(1970- ),女,广西柳城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文秘专业带头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文秘学;莫勇明(1969- ),女,广西平南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写作和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广西 南宁 530008)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厅新世纪教改工程2011年重点项目“广西产业背景下的高职特色专业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JGZ08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153-02

一、引言

思维训练是针对人们智能开发而进行的训练。基于“人脑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后天的训练强化”的理念,思维能力(思考力)在高职教育中不可或缺,它是一个人把握全局、抓住关键、概括抽象、触类旁通、观察环境、发现机会的潜质和能力。近年来思维训练逐渐被企业引进培训领域,受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高度重视。思维能力已经成为目前世界500强企业推崇的优秀员工必须具有的能力素质之一。高职教育要培养出与工作岗位相衔接的社会急需的实用型人才,实现和社会的无缝对接,就要优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运用思维训练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特别是高职文科生学会思考,以思维能力拓展发展性职业能力,增强自身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二、思维能力与高职文科学生的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据此,我们可以把高等职业教育理解为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

长期以来,高职教育的所谓能力就是动手操作能力。这是我国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形成的共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特色。但是,仔细分析高职文科专业学生和理科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构成,我们会发现有很大的不同。一般而言,理科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更多侧重于对可操作、可衡量的技能的培养,侧重于培养对“机器”等“物”的驾驭能力。理科类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主要是为生产一线领域输送人才,他们掌握的技能通常称之可视的“硬技能”。而文科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职场上更多地表现为“文字撰写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管理能力”等看不见的通常所说的“软技能”方面。从学生职业能力构成看,获取知识与信息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终身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对于高职文科学生而言显然要比理科学生更为重要。以上这些能力的获得和完善,很大程度上有赖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这就意味着,高职文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更加注意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复合能力和职业素养,注重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思辨能力、交际能力、活动组织能力以及协调合作等能力。

另外,文科类学生职业能力的层次性体现在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而不是工作过程的精细程度,这也决定了我们高职文科学生的教育要强化思维能力的训练,注重心智模式的培养,通过仿真情景问题的设置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关系的处理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未来职业的迁移能力。

三、提升高职文科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杨叔子院士指出:“我们的高职教育,一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二要教会学生如何思维,三要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方面的知识与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①因此,高职文科教育在注重与工作任务直接相关的能力培养的同时,必须强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职业生活所必需的广泛的迁移能力,把单纯的“职业能力”培养转变为“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要使高职文科学生学会打破传统的思考框架,掌握思维的规律,找到专业与社会生活、逻辑与形象之间的契合点,从而有效地拓展职业发展能力。

1.以“思维导图”为导向,构建与职业领域相衔接的课程体系。课程的构建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职文科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应该包括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两大部分,专业能力又包括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三部分,而关键能力则应包括获取知识与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构建与职业领域相衔接的高职文科课程体系,可以通过围绕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这个中心,画出“思维导图”,并通过“思维导图”指向明确训练项目,引导学生找到各层级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构建与职业相衔接的高职文科课程体系必须以高职文科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具体的构建步骤可以分为:调研―分析―设想―实施―评估,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2.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目标,开发以思维训练为导向的行动课程。如前所述,思维能力在高职文科学生职业能力构成中占有重要位置。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文秘专业行动课程开发为例,该学院成立教师、企业技术骨干、课程专家组成的课程团队,对数十家企业的职业岗位进行工作任务与工作过程的逻辑分析,与职业领域相衔接,对课程体系进行解构与重建,以思维能力提升为导向,开设帮助学生获得最受企业关注的与职业领域相衔接的职业能力课程;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案,课外对班级实施公司制管理,课内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职业情境模拟”,以任务激发、项目引领模式主导教学过程,对文秘核心课程进行实际研究。课程设计思路见图2。

就思维能力训练的课程而言,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文秘专业开发设置了“秘书思维训练”课程,课程内容包括直觉思维训练、换位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联想思维训练、逆向思维训练、形象思维训练、类比思维训练、超前思维训练等非逻辑思维训练,以及逻辑思维训练的基础逻辑训练、论证思维训练、辩证思维训练和实性思维训练,同时,课程还设置了领悟思维训练、潜概念思维训练、创新思维训练等综合创新思维训练。通过这些系统的思维训练,对学生各门课程的学习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在学生心中建立起文秘专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找到各层级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工作生活的运用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开发学生大脑的潜能,使学生能体会到其自身发展的优越性和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以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在于自身是否能主动的求知,因此教师要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下工夫,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文秘专业开设的“会议管理”课程为例,这是该专业的核心课,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努力培养学生会议管理者角色意识,特别是在各项目训练中指导学生反复训练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样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最终内化这个思维过程,形成一种“本能”的思维能力。这样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的反复训练,使学生在“具象”中懂得“范畴”,形成概念,提升职业能力。

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写道:“未来的资讯开放之路,将会由了解思维导图和脑力开发的人来引导。”高职文科类专业就是要培养那些有较强的概念技能,善于发现机会,能够较快抓住关键环节、实质问题和发展方向的高职生,这样他们才能“从稀薄的空气中赚取财富”。

[注释]

①许苏民.人文精神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37.

[参考文献]

[1]程宜康.基于专业思维的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论”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7).

[2]刘葵,宋翎.高职院校文科类学生职业能力本质特性及其培养策略[J].职教论坛,2011(10).

科学思维能力训练篇(3)

一、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要把语言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语言训练,是指对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思维训练,是指对学生思维能力、思维品质的培养。语言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基本内涵是: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教学内容,思维训练不是游离于语言训练之外,另搞一套,油水分离,变成“两张皮”,而是渗透其中,水融,即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要强化、渗透思维训练,使学生通过积极思维以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加速获取新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质,增强语文能力。同时,语言又是对思维的加工,是思维结果的外化,语言的学习能够促进思维的传递交流,语言的发展对思维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能达到增强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双重目的。

上海市的著名语文教师于漪积几十年的教学经验,深感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学生要学好语文哦,提高语文能力,取得综合效应,应该进行扎扎实实地思维训练。如果忽视这一点,学生不认真进行思维训练,读,就有口无心;看,浮光掠影;说,不得要领;写,内容干瘪,词不达意;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思维方面往往有很大的弱点。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于老师总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精心选择恰当的“钥匙”抓住“激疑”、“辨疑”、“析疑”重点突破等基本环节,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使爱思考的学生多思、深思、让不会思考的学生会思、爱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为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领航开道,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语文教学全过程中,要结合语言训练,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方法是认识的桥梁。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思维习惯,增强思维能力。因此,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要十分重视交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思维活动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现象,按照不同的标准,思维方法有多种分类。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开展思维科学的研究》一文中指出:“以三种思维的划分是为了科学研究的需要。实际上人的思维活动过程都不会是单纯的一种思维在起作用,往往是两种,甚至三种交错在起作用。”同样听说读写也是各种思维在起作用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强化思维训练,不要拘泥于思维方法的名词术语,要重在引导学生把握思维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钥匙,同时,还要非常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品质是思维个性差异的表现,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条理性、创造性、逻辑性和敏捷性等。这些,反映了学生思维个性的差异,是区别智力高下的重要标志。正因为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的表现,不同的思维品质必定表现不同的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突破点,也是提高语文训练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还要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这也是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之谈。

如上海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总结自己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指导思想,以“自读、教读、作业复读”为组织教学的基本程式的“语文导读法”。他认为:“听说读写必须以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否则就可能变成一种教育价值不高的机械性训练。”教学中,他把语言和思维训练有机结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既要强化、渗透思维训练,又要充分发挥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结构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

智力,又称智能或智慧,是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认识能力的有机结合,是一种综合性的整体结构,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诸方面。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因为它是信息加工的最高阶段,又在观察、注意、记忆、想象的基础上形成的。思维与智力的其他因素关系密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取得的知识又恰恰是思维的矿石和原料,是语言和思维互为羽翼的中介,这进一步表明智力结构的其他因素是发展思维的重要条件。

科学思维能力训练篇(4)

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有着与其他专业不同的特殊性,那就是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而且形象思维要与逻辑思维协同发展。思维素质与心理素质一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主要靠后天的学习培养养成。但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教育中,并没有思维的训练教育,学生的思维素质与能力只是在课本知识学习中不自觉习得的,缺乏有意识的引导培养。目前,一些艺术类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不够强,重技巧,轻思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创造力的发挥。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对于他们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艺术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艺术类大学生存在的思维问题

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既有与其他学科相同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个性。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人两种最主要的思维方式。这两种思维方式在人头脑中是并存的,互相交错、协同发展的。艺术类大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但长期以来以升学为主的应试教育,并没有在形象思维上给他们足够的培养训练。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发展。

艺术类大学生存在的思维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形象思维没有充分发展。形象思维是对具体事物的认知观察,从表象、联想、想象到形象表达的思维方式,但在长期的中小学升学教育中,这方面的思维能力几乎得不到培养,导致考入艺术院校的学生形象思维并不比其他专业学生占多少优势,艺术类大学生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技法的训练,而忽视从根本上加强观察、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这就不利于他们今后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形成。

2.逻辑思维缺乏严密性。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如一对双胞胎,在人们头脑中是同时起作用的。完全单一的逻辑思维或单一的形象思维,都是不存在的。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也离不开逻辑思维。逻辑思维重在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在形象思维运行的同时,逻辑思维也在对形象进行判断。大学生逻辑思维的养成,主要是通过中学阶段各科知识的学习形成的。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基础课,尤其是数理化等理工科的课程薄弱,导致逻辑思维普遍较差,缺乏思维的严密性,学习接受理论知识能力不强,这种现象也较普遍。

3.两种思维的混乱交错。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协同性如何,是衡量人们的思维素质好坏的尺度。良好的思维品质,总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相互配合、协同运行,形象在逻辑思维中起到辅助与例证的作用;形象思维中,又有逻辑思维对形象进行判断。不良的思维素质,会出现两种思维的混乱交差,协同性差。比如,艺术创作过程主要运用形象思维时,逻辑思维按部就班的定势会影响思维的发散,或在学习理论知识主要运用逻辑思维时,形象思维的跳跃性会干扰理论的接受。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中,中学阶段的教科书模式的逻辑思维方式不利于他们的创造性的发挥,但他们在大学阶段开始发展形象思维、改变思维方式时,又不能及时地协调两种思维方式。

这些问题的出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升学的应试教育问题。首先,学生在题海式的考试中做了许多题,而不知道总结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学习与思维,极易形成思维定势,影响大学阶段思维的发展。其次,与应试教育相关的艺术课程在高中阶段因为没有纳入高考科目之内,在一些学校成为可有可无的“副课”,根本不教不学,导致了中学阶段美术音乐等艺术课的缺席。美术与音乐作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重要的课程,有着其他课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报考艺术院校的考生只有通过考前辅导培训或强化班、特长班,通过学习一些基本的应试的技法参加考试,并没有在形象思维上受到多少教育。再次,艺术类大学生文化基础课普遍相对薄弱。我们曾在南京艺术学院做过新生调查,因兴趣爱好报考本专业的只有15%,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达不到本二线,占72%,其他原因13%。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课平均总分,不到本二分数线的70%。文化基础课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逻辑思维的发展;逻辑思维的欠缺,反过来也影响形象思维的发展。思维科学研究表明,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任何一方面过于欠缺,都会影响到另一方的发展完善的。

因此,在大学阶段开展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与教育,是一项带有“补课”性的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通过有目的的思维训练与教育,尤其是通过相关的文化基础课,进行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学习以及创造性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艺术类大学生专业要求与思维训练目标

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要求,是我们考虑进行思维教育的出发点。只有根据其专业要求进行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才可能有的放矢,起到应有的效果。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要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丰富的想象力。艺术是由诉诸形象的语言,如线条、色彩、声符构成的,不管是听觉的,还是视觉的艺术,都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形象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借助于形象进行思维的能力。

2.丰富的感情。艺术作品是借助于形象抒发人们感情的,感情既是从素材到作品的动力,也是与读者观众共鸣的首要因素。不管是直接的抒情,还是自然的感情流露,艺术创作中都不能没有感情,感情的丰富细腻是虽然决定于气质,但也与思维密不可分。心理学研究中,丰富的感情总是伴随着形象思维——特别是联想与想象而产生的,多愁善感的人往往是善于联想的人,也是形象思维特别活跃的人。相反,逻辑思维占优势的人,往往是感情比较隐含或冷静的。

3.较强的表达能力。艺术的表达也是以形象为媒介,对客观事物从观察、联想、想象到表达出来,形象思维起着主要的作用。同时,逻辑思维对于表象的判断、推理、论证也在深处起着作用,可以说是共同促成了艺术表达的完成。

转贴于 4.较高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在美的环境与境界中长期熏陶养成的,是以直觉的感性的形象为主。

从创新的角度来讲,创新要取决于创造性人才,而创造性人才必须先具备创造性思维。艺术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两种思维协调发展的思维。艺术类大学生思维训练正是为培养他们这种协同发展的能力。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目标,主要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第一,打破思维的单一与定势,形成开阔发散的思维向度。单一与定势是应试教育所产生的不良的思维现象,思维不活跃,陈陈相因,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创造力的发挥。艺术创造中的灵感,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顿悟思维,灵感是在思维中最活跃、不同思维方式碰撞时才有可能产生的。通过多种向度的思维训练,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潜能。第二,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接受能力,改变目前文化课普遍基础差、缺乏文化素养的现状,学会创造性学习,自我教育与学习,提高文化内涵,并最终促进他们艺术专业的提高。第三,学会审美,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事物,学会艺术的形象思维,提高形象思维的自觉性。在审美过程中,虽然用的是形象思维,但对于形象思维中的意象,对其意义与价值的判断,对于艺术作品的思想与主题的认识,都要经过逻辑思维的判断确认。艺术的最高境界,就超越了艺术本身,上升到哲学的层面了。第四,学会对思维过程的控制调节。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就是心理学上讲的元认知或元思维。当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控制、调节,来改善自己的思维。学会思维的控制与调节,是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思维的关键。

三、艺术类大学生思维训练方法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对大学生培养的总体要求,同时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色,对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所达到的目标、途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并通过教学改革进行实践性研究,以期达到提高艺术类大学生思维水平,使他们既能适应学习,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学会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艺术创造中形象思维的能力,挖掘潜能,提高艺术类大学生艺术创造能力。

1.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基本知识训练。思维训练是综合性的,本应在各科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教会学生思考方法,但由于应试教育对思维素质教育的忽视,需要在大学阶段进行适当地引导教育和训练。“普通(形式)逻辑”课是一门关于逻辑思维的科学,对于思维知识起到普及的作用。笔者认为,艺术院校应当开设相关的思维科学课程,普及思维知识。对思维科学的了解,是思维训练的前提与基础,通过对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基础知识的讲解,起到普及作用。特别是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实际,通过艺术创作与欣赏实例,讲解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在其中的作用,同时,通过古今中外艺术家成功的案例,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引伸思维的习惯与养成。

2.发挥高校人文学科课程的作用,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的思维。大学课程教育的意义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能力尤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艺术院校开设了诸如哲学、文学、美学、艺术心理学、中国文化概论等课,应发挥相关人文课程对艺术类大学生思维训练的作用,增强教师思维训练的意识,适当增加实践的环节。比如,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中外哲学课,训练他们学会思考,学会理论分析,用分析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哲学课中对事物认识与分析的能力,美学课中强调审美能力的培养,心理学中的联想与想象力的培养等。通过古今中外艺术教育案例,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引申思维的习惯与养成。

3.艺术相近学科的相通训练。不同艺术门类专业在形象思维上的共性,决定了他们在思维方式上是相通的。艺术专业相近学科,可以互相启发借鉴,丰富自己的艺术底蕴。通过相近学科的互通训练,比如,诗歌与书画、音乐的相通训练,分别从音乐上、绘画上或舞蹈上来表达,训练表达的构思技巧,从不同的角度来体会艺术形象思维的能力培养,并以古今中外成功的个案,引导学生从相关艺术学科打通训练。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打通”训练,建立在感觉移借(通感)的基础上,把文学的语言文字想象,与艺术的视觉、听觉的想象沟通,如诗歌与绘画的互通、绘画与音乐的互通,把相邻的人文学科合在一起,构成综合的形象思维训练。

4.创设情景的思维训练。开设相关的思维训练课程,创设一定情景,并在相关情景中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思维操练。比如,即兴式的艺术创作,以形象思维为主,进行艺术的构思。过一段时间,可以再创设另一种情境,如艺术的组织管理。教师进行评点与引导,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最终形成创新型的思维。现在艺术院校中重视艺术的技巧手段练习,而忽视观念与思维的创新,学生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埋头绘画或练嗓,而不去考虑如何在练习的基础上创新。如何突破艺术上的因循,通过自己的思维判断,创新的艺术的主题与表达方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技法可能很好,但只能是很好的匠人,却不是艺术家。

思维训练是一项很复杂的教育工作,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可奏效,艺术活动中思维的复杂性,是思维科学中至今仍有争议的问题。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必须建立在遵循思维科学的基础上,遵循思维科学的原则,循序渐进,让课堂与课外相结合,训练与自我习得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才会有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金辉.大学生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思维关系新探[J].高等理科教育,1997(3).

[2]林金辉.加强大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2(1).

[3]唐月娥.论逻辑思维对创造性思维的作用[J].湖湘论坛,1999(5).

[4]赵雪梅,么元煜.浅论艺术类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1).

[5]张洁玉.艺术设计中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J].艺术百家,2006(2).

[6]宋黎明,乔启霞.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大学生的思维素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7]李宪忠.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科学思维能力训练篇(5)

在小学美术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心智,通过各种途径训练学生的手脑操作的能力。小学生在感知学生的客观事物并采用美术来表现这种感知的时候,想象和幻想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在小学美术课中,美术教师如何科学训练,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效率,是每一个美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1.教师要把握学生的美术素养的层次,从备课到授课都要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有所得

小学生的美术能力包括小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对艺术的鉴赏力,对构思的想象力以及对生活艺术再创造的能力。每一个小学生的美术素养的层次不一样,小学美术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层次不同的要求,让学生都能在训练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能够突破知识难点。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不同的训练环节以及训练项目中独立思考,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训练题目。

2.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能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重点难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训练,并能够把握住各种教学环节,让学生能够根据训练的知识点举一反三,在对美术知识的运用中逐步提高能力,在一定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训练,又在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美术知识的灵活性和逻辑性。美术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完成知识的学习,并提炼出美术应用的方法。因此,教师要抓住课堂进行显性训练和隐性训练。教师要从美术的工具性着眼对学生进行显性训练,从图画范例中提取方法,对学生进行隐性训练。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妙设计教学环节,科学训练

1.教师要运用颜色、图形等,科学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小学生喜欢使用颜色以及图形来表达自己对外界的感受,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通过科学训练来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受力,并在这个基础上巧设教学环节,让学生能够掌握住调色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具有相应的直觉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形式让学生拥有图形感知,以便进行初步的写生等美术技巧的训练,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2.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科学训练绘画方法来提高小学生的美术学习效率

教师要安排科学训练绘画方法的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绘画方法的训练。教师要能够借助实物绘画以及默写绘画或者其他绘画方式,让学生不断地提高形象记忆能力,并不断地在这个过程中,强化科学绘画技巧,引导学生探索科学绘画能力。

三、科学训练小学生多维思维,提高小学生的美术学习效率

小学生的各种基本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多种思维的运用以及迁移,教师要通过科学训练提高学生的多维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独创力等,使学生的大脑运转更为灵活。

总之,要提高小学生美术学习效率,不仅需要教师巧设各种教学环节进行绘画方法的科学训练,还要不断地在这个过程中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各种教学氛围,培养小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等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科学思维能力训练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材;技能训练;教学模式

基于新课标编写的普通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技能训练栏目有实验设计、理解图表、分析数据、解释现象、类比推理等,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过程技能而设置的练习性活动。每个训练项目都是以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侧重于某一项技能的训练,所设计的问题及提出的要求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且都难以在教材中找到现成的答案。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技能训练的素材,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模式,全方面、多层次地提高学生科学探索能力。

一、高中生物教材中技能训练的类型

高中生物教材中技能训练的类型和内容较为多样,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为例,必修模块共安排了14个技能训练活动及相应的16个技能应用习题,按照所训练技能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四大类:

1.数据分析、解释和处理的技能训练

这种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解释、处理以及运用数据进行推论并证明推论的能力。例如,《生物1》第56页的“解释数据”,要求学生从研究者的角度根据实验数据通过归纳推理得出结论,并且要发挥想象力,分析这些实验数据所隐含的规律,实验设计方面是否存在着漏洞,是否可以从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规律中寻找原因,如何为实验中有核细胞的大量死亡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等等。

2.图形、图表的解读和处理的技能训练

这种技能训练是引导学生学会将科学探究中所得出的实验数据或观察结果,整理成表格、图表或图形的形式,以便于发现其规律,理解其含义,推导出结论,并且培养学生解读图表及绘图的能力。例如,《生物1》第73页“解读图表”中的“动物细胞内外离子的相对浓度”柱形图的解读,训练的是学生数据转换的处理能力;《生物2》第25页的“识图和作图”,要求学生参照曲线图填表与绘制曲线图,就是要训练学生分析图表及作图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减数分裂的理解。

3.模型建构的技能训练

这种技能训练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模型建构活动,学习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来解释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活动规律。例如,《生物3》第6页“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活动,其目的是训练学生迅速抓住事物的本质,化繁为简,以模式化的形式呈现生命现象原型的精巧结构与其特定功能之间的相适应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4.实验设计的技能训练

这种技能训练旨在模拟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以问题解决为中心,通过“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与评价”等过程,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共设置了6个该训练项目,分别针对不同环节的实验设计技能,如《生物1》第36页的“设计实验”,要求学生学会“控制变量、确定变量的测量方法、合理计划实验过程”;《生物2》第30页的“类比推理”,提出了“推断基因与DNA长链的关系”的问题,需要学生搜集资料,理性思维,推出结论;《生物3》第114页的“运用术语准确表达”,是科学探索中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要求学生从丰富的感性材料中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并能用明晰确切的专业术语表述概念。

二、高中生物教材中技能训练的教学功能

1.提升生物实验教学的地位

长期以来,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着“重视实验操作技能传授,忽视过程能力培养”、“重视实验结论的获取,忽视科学方法的教育”等弊端,尤其是在“重逻辑思维轻形象思维”“科学就是逻辑思维”等认识的影响下,生物实验教学目标仍侧重于“双基”,科学方法及科学思维训练处于被弱化、被边缘化的地位,这显然已不适应当今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需要。利用技能训练栏目,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科学思维技能,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而且有助于拓展生物实验教学的教育价值,提高生物实验教学地位。

2.促进师生教学角色的转变

技能训练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教师则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协助者和组织者。教师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查阅资料,搜集证据,提出假说并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学会用规范术语或图表阐明研究结果,利用证据与逻辑做出合理判断,对结论进行辩护及做必要的反思与修正。学生通过模拟科学家科学探索过程的技能训练,从过去那种“看实验、听实验、模仿实验操作”,追求反复记忆和重复训练的“实验操作工”角色,转变为以“做中学”的学习方式建构知识、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技能、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的主动探索者角色。

3.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技能训练的教学强调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发散性和批判性思维、联想能力的训练,促使学生初步形成独特的、新颖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这种以求异思维为核心的创造性思维品质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填鸭子”教授而成的,而是学生在长期的成长过程中以求知欲和好奇心为动力,展开丰富的想象,克服思维定式而逐渐形成的。教材技能训练所设计的问题,并没有给学生条条框框的限制,而是注意激发学生独特的、灵活多样的思维活动,鼓励学生从多维角度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独立思考,从分析到综合,再从综合到分析,举一反三,进行发散性思维,寻找答案。

4.有助于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

科学方法既是实验技能形成的基础,又是调节和连接知识与技能的工具及桥梁。教材设置的14个技能训练活动中就包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如实验设计过程中的条件控制法,实验数据处理中的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实验观察法及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法,实验结论推断过程中的科学抽象、概括和模型建构法,获得实验结论所运用的科学逻辑法等。

通过这些科学方法的训练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探索规律。

三、高中生物教材中技能训练课型的教学模式

技能训练课型的教学目标是训练科学过程技能,对学生能力要求比较高,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使之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同类型的技能训练课型其教学模式有所不同,以“分析与处理数据”与“实验设计”技能训练课型为例,初步探讨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

1.“分析与处理数据”技能训练课型的教学模式

(1)教学程序

(2)教学过程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3》第5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的技能训练“分析和处理数据”为例。

阶段一:准备活动。通过参考经典的生态学实验案例“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引导学生学会定量地分析和处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的数据,进而归纳概括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初步形成活动的思路。

阶段二:分析数据。学生根据已形成的思路,所掌握的科学方法及思维方式,解读、分析在玉米田这个具体的新情境中所获得的数据。资料所提供的数据信息无法直接利用,必须结合化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进行分析,从已知数据中整理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新数据,获得绘制能量流动图解的有效信息。

阶段三:处理数据。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数据信息进行转换,以更为直观、简练的图形或图表形式表现出能量流经该玉米种群的变化情况,从而来训练学生信息转换与表达能力。

阶段四:交流与评价。各小组推荐代表以准确的术语汇报计算结果,听取其他小组的质疑并进行释疑、解疑,对计算结果出现差异的原因进行辩护或做必要的修正;各小组展示图表或图解,比较、分析哪些作品更具科学性与直观性;学生自评、互评,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总体评价。

2.“实验设计”技能训练课型的教学模式

(1)教学程序

(2)教学过程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2》第1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中的技能训练“设计实验程序”为例。

阶段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提出一个生产中与植物杂交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建立起问题的框架:本来开白花的自花授粉的花卉,出现了有观赏价值的紫花,那么,如何能获得可商业化生产的开紫花的纯种呢?

阶段二:诱导点拨,做出假设。教师要诱导点拨学生以已有的遗传规律知识、经验或证据为依据,如子二代的性状分离现象及其解释、以测交实验验证假说的科学方法等,归纳提炼出自己通过发散思维形成的观点,言简意赅地表达出假设。

阶段三:抓住核心,制定方案。学生回顾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探索过程中假说――演绎法的运用,概括总结实验设计的程序及注意事项,以表格形式列出实验设计的要素。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实验设计的核心,关键在于如何控制实验的变量,给出可操作的定义,如何建立对照实验等。参考教材中“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过程,确定本育种实验所需的设备、工具、药品试剂等,列出详细的实验步骤以及在实验中要进行哪些观察或测量、注意事项等。

阶段四:做出预期,准确表述。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计划实施后“可能发生什么”做出推理,判断预期的合理性,判断假设与预期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以规范的专业术语简洁明了地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即如果将所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就能获得开紫色花的纯种植株。

阶段五:表达交流,反思评价。各小组展示实验设计方案,共同交流探讨,相互启发和资料共享,评价实验设计方案是否合理、可行、简便,并且通过对比与反思,总结本组方案设计的严谨和巧妙,也要找出疏漏之处,在吸纳中肯意见的基础上修正和完善实验方案。

3.技能训练课型教学模式实施的指导原则

(1)面向全体,尊重差异

技能训练教学成效如何,关键在于大多数学生能否主动参与、亲自动手操作、创新性的思维。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权利,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起学生最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投入到技能训练活动中。

(2)注重过程,激励创新

技能训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实验过程技能,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体验过程中,目的明确地锻炼各项技能。教师在引导学生提高其技能的同时,尽量创造条件给予学生自由思考、努力探索和大胆创新的机会,这是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基础。

(3)灵活机动,效率优先

教材中个别训练内容设置过于简单,缺乏思维训练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进行修改、补充,以提高教学效率。例如,《生物2》第25页的“识图和作图”可要求学生再制作一个柱形图,反映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这样,用一道题训练了学生两种作图方法,而且能使学生比较两种数据处理方式的异同,加深对减数分裂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陈继贞,张祥沛,曹道平.生物学实验教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科学思维能力训练篇(7)

G623.5

数学学科注重的是学生逻辑能力的培养,而逻辑能力的提升是离不开思维训练。这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掌握的技能,相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平方开展,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并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这一训练过程中来。因此,如何开展这项工作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密切关心的问题。笔者也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提出了几点观点。

一、思维训练的意义

思维训练的意义非常明显,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分不开的,所以良好的数学能力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也能有效运用,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思维训练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数学能力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现阶段教育部门也非常重视学生思维训练的培养,也在学校中纷纷开展类似的教学活动[1]。

二、思维训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1.提升学生的思考主动性

现阶段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小学生本身注意力就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二是枯燥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思维训练的开展,教师可以从这一方面入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教学目标[2]。换而言之,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营造一个良好的情境让学生主动融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去。而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将知识教授给学生。例如在讲解到“比例分配”这一部分时,可以利用举例的方式。例如两人需要卖出100本书,有100元的酬劳,甲卖出了65本,乙卖出了35本,此时按照每人50元的酬劳,分配是否公平?这种问题的提出可以使学生进入思考模式,从而从数学问题的根本出发,探索出结果。这种方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思考主动性,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思考的过程中来。

2.巧用规律来引导学生引导

数学是规律性很强的学科,而利用规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而通过这种规律的利用,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合理训练。例如数学学科中非常经典的泳池问题。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一个游泳池内有1500立方米的水,开1号开关50min可以放空一池水,开2号开关25min可以放空一池水,那么两个开关同时开着,多久能放空一池水?通过一般的解法:1500÷(1500÷50+1500÷25)≈16.67min。在讲解完之后,教师可以尝试将1500的数字进行替换,让学生解答。而学生在解答后可以发现,无论水的量如何发生改变,开关同时开的状态下放空一池水的时间都是一样的。而教师此时可以将题目再作改变,例如1号开关需要花费30min,2号开关需要花费75min,再让学生进行结果计算。而此时学生又会进入思考的状态,并且也可以利用规律减少思考的时间。而学生也可以发现结果与之前计算的差异性。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思维训练方式[3]。

3.通过知识的相同和差异性来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有相同的地方,同样也有存在差异的地方。而有些情况下,一个量不变的情况下,结果会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利用这一原则,辅助教学过程。例如在学习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让学生利用硬纸板或纸条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都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而此时教师让学生拉动图形,改变图形的形状,再让学生进行计算。学生在思考过后,也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底的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面积是随着高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利用知识的相同和差异性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考,不失为一种科学的思维训练方式[4]。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也是未来教学的主要工作。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思维训练对于小学生的重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改革和创新,将思维训练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德琼. 简析小学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策略[J]. 文理导航(下旬),2015,01(41):28.

科学思维能力训练篇(8)

1 《科学思维训练》课程简介

《科学思维训练》课程是高职院校新开设的一门课程,主要目标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多模块多角度的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面对问题会思考,面对任务有方法,面对工作能做好。为将来能够成为具有优秀的人格素质、职业素质并被企业所赏识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一个较好的基础。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科学思维常识、逻辑推理训练(思维逻辑、图形逻辑、数字逻辑)、数字应用能力训练(数据获取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训练、管理思维训练(目标管理、计划管理、时间管理、事件管理)、建模思想初步训练。

2 调研统计与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对《科学思维训练》课程的喜好程度与真实感受,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东区15级296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这296名被调查对象分布于三个不同的二级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102名)、软件与信息工程学院(84名)与经济管理学院(110名)。

下面分别从对所学内容的喜好程度、喜爱的“学习方式”、本门课程的真实感受三个方面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喜欢的学习内容

将本门课程的内容分为逻辑推理、图形推理、数独游戏、数字推理、创新思维、管理思维、数据处理七个部分,让学生确定每个部分的喜好程度,设置了三个级别:非常喜欢、一般喜欢、不喜欢。

从调查结果(表1)看,三个学院的学生整体来说,学生更喜欢逻辑推理、图形推理、创新思维这三个部分,喜欢人数比例分别占96%、94%、95%,比较不喜欢数据处理部分,不喜欢人数占了总人数的17%。

而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内容的喜好程度也是不同的,比如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偏向文科,不喜欢有关数学的内容,数独游戏、数字推理与数据处理这三部分不喜欢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6%、14%、20%。

软件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偏理科,除数据处理部分之外,最不喜欢管理思维部分,不喜欢的学生比例为12%。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的学生也不是很喜欢管理思维这部分。(数据见表2、表3、表4)

逻辑思维的学习和训练可以提高学生严谨的思维和严密的逻辑分析能力,其中图形推理训练可以提高敏锐的观察力。创新思维可以打破人们的常规思考方法,人一旦形成了思维定势,就会习惯地顺着定势思维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影响对事物的分析、判断以及做事情的方法,创新思维的学习和训练正好可以改变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从而更好地去解决问题。

数独游戏与数字推理内容不是学生非常喜欢的部分,数独游戏虽然很好地把游戏与学习结合了起来,但仍然是与数字、数学相关,那些害怕数学的学生实在没法喜欢起来。

数据处理的学习和训练是要培养学生会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能从大量数据中抽取对研究问题有用的信息,并作出判断。这部分内容不受学生的喜欢,可以是其中涉及数学软件的使用,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有必要对其内容进行修改。

2、喜爱的学习方式

本次调查还设计了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问题,让学生在讲授式、讲练式、互动式、学生独自练习式、学生一起讨论式中多项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从结果(表3)来看,学生普遍认为互动式与学生一起讨论式的学习方式比较好,各占47%和39%。

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让老师与同学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相互交流、沟通、探讨,当观点不同时,会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并营造一种和谐氛围。

学习一起讨论式的学习方式,可以使每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并增进学生间的感情,制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3、学习的真实感受

在调研中,学生还写下了他们学习本门课程的真实感受。

有的学生写到“从不喜欢到喜欢,最后爱上这门课程。不喜欢是因为刚接触这门课时,感觉很难,并且觉得自己数学没有学好可以学不好这门课;学了一阵子之后,感觉思维训练一下子有意思起来,可以激发大脑,能使自己的大脑灵活起来;学到最后才发现思维训练的有趣与有用。”

还有学生写的感受是“课程不像之前学习的数学那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而更多的是想象、思维,并发现在数学的领域中,想象也是极其丰富的。其中创新思维和管理思维能够应用到专业课中,有创新的策划案才容易被采纳,展会的管理中也会用到管理思维。”

3 结论

《科学思维训练》课程的开设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受学生的喜欢,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的学习,开拓了思维方式,提高了思维的敏捷度,创新了思维方法。以后的《科学思维训练》课程教学中,教师们要区分不同院系的学生,讲解不同的学习内容,而数据处理部分内容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改,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王倩.科学思维能力训练[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

[2]刘清华.科学思维训练[M].中国质检出版社,2013,2.

[3]孙国红.浅谈问题讨论教学法在科学思维训练课程中的运用.《新课程(中旬)》,2012,7:68.

科学思维能力训练篇(9)

当前,运用科学理论创新训练方法已经成为训练方法发展的特征和主要方式。本文对训练方法的创新研究进行探讨,并提出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以把握训练方法发展的时代脉搏。

一、运动训练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运动训练方法的创新是21世纪发展的主题。21世纪竞技体育的发展对于新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理论的依赖将越来越强。而运动训练方法的创新也正是在顺应竞技体育发展的这样一种趋势和需要,同时,运动训练方法的创新,本身也将是竞技体育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一种必然。运动训练方法创新的研究和应用,将会对运动训练的实践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支持,也会为运动训练方法的科学运用以及不断创新提供保证。所以,加强对运动训练方法的创新研究,不断完善中国自己的运动训练方法体系,进而为中国竞技体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方法论上的支持,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运动训练方法的创新,必须要借助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相关知识和理论,使得运动训练方法建立在一种更为全面、更为厚实、更为科学的基础之上。

二、运动训练方法创新的必然性

随着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水平不断提高,训练的层次和难度显然也相应提高,每一次促使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现实状态向目标状态的转变,都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任务,所进行的训练活动决不是以往训练活动的简单重复。要顺利开展训练活动,必须预先确定最理想的训练方式和方法。在以经验训练为主的情况下,对训练方法的选择基本上是参照在记忆中的过去训练活动的先例,对训练方法的选择也基本上属于对过去的重复这显然与训练活动的发展要求相矛盾。因为,为把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而进行的训练活动,对于人们的创造性提出了要求,以往的训练经验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现成的、可以适用于一切训练活动的方法,单纯地求诸于经验很难保证在新的训练活动中获得预期的训练效果。这时就会陷入竞技能力停滞或倒退的训练困境之中,而且因为是在说不清所以然的经验知识指导下所导致的结果,最终人们就会陷入认识的困境。为了摆脱训练困境,首先必须走出认识困境。实践证明,要走出认识困境,进行科学训练,以科学理论为依据选择、创造训练方法是必由之路。

三、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

要培养创新能力,不仅在思想上要有创新意识,认识到创新具有积极的、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且必须要掌握具体的创新方法,才能逐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才能使训练水平和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1.破旧立新法

要创新必须从破旧着手,不破旧就难以立新。例如教练员平时要对自己的训练思路、训练方式方法、手段等,加以审视:是否已经当作“经典”而长期固定不变,已成为一种思维定势,一种模式?是否已经过时了,原来先进的现已变成落后的?是否对运动员训练到一定程度就难以再有提高了?是否训练水平落后于形势的发展等等?许多陈旧的方面必须通过创新来改变其面貌、改变其效益,从而提高训练效果。立新要以创造性思维去思考、解决各种问题,去寻找新的突破口,开辟新途径,去发现新的思路、观点、方法、手段等,从而才能获取新的成效。

2.克弱转强法

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要善于主动地挑剔自己的弱点、缺点或不足,并对其作为探索研究的基准点,努力攻克它,使弱转化为强,从中获得创新的成功。假如在训练中,采用某一训练方法而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这并非教练员训练方法的问题,而是在于自己的训练方式上,这时应该对训练方法加以深入剖析,找出其不足或落后的方面,并加以弥补、修正,或创造出新的训练方法。通过克弱转强法,从中不断经过创造过程,使训练出成效。

3.逆向思维法

训练目标、计划、训练方法等内容往往容易习惯依据传统观念、经验和权威人士的意见来思考,容易将自己框定在一定的模式中去思考、解决问题,逐步形成了思维定势,慢慢抹杀了创新思维及创新方法的思路。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要适应现代形势发展,就要善于转换思维方式方法,善于用逆向思维法去突破传统的观念、经验或权威人士的束缚,突破陈旧的思维定势,去开创、形成新的思维定势,激励自己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总结新经验,开创新的训练思路,进行新的训练决策等。

4.移花接木法

现代知识的综合运用程度越来越高,新成果大量地涌现,知识的渗透力越来越强,综合聚变效应也越来越强。我们要善于将其他学科中的原理、规律、方法等移接到本领域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中去,进行巧妙地衔接,创造出新的高效的训练原理、规律、方法等,从而有效地促进自身学科的不断发展与壮大,提高训练效果。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移接到体育各个领域中已发挥出巨大的效果,有力地促进了体育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铁.科学方法在体育运动中的运用.国外体育动态,1987,(25):194.

科学思维能力训练篇(10)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2-0097-03

二零零八年以来我国为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不仅在体育硬件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体育科研领域也投入了相当可观的财力、精力。国家体育总局多次组织各专项国家队教练员、运动学专家到美国考察、学习、观摩。

很多美国最新的训练理念、科研引入中国,中国体育界的专家也从美国引进了许多比较现代化的训练手段及相关的训练器材。一时整个中国体育界刮起一阵强烈的美国风暴,博速球、平衡垫、易化牵拉、核心力量、弹力带等等。每一位专家每一次出现都带给大家一种全新的训练理念,全新的训练器材及相应的使用方法,这股席卷中国体育界的风暴越来越强烈,不会运用美国训练器材就是落伍,不懂美国训练方法就是不时尚。美国体育产品在中国体育界比较时髦倍受青睐。

美国是有很多比较先进的训练理念及相关的训练用具和使用方法,这说明美国在体育科学研究上确实做的很认真,很有成效。中国体育自建国以来就在不断努力发展,中国女排、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好像并不是在学习这些先进的美国训练理念后才获得了成功。中国体育如果没有一点长处,或者说没有优点的话,也就不可能获得中国体育今天的成绩了,就中国的国家体育政策这一点来说,就是很多经济发达国家正在学习、研究、效仿的。二零零八中国体育健儿的辉煌并不是向美国学习的成果,没有国家的体育政策,没有广大体育工作者长达几十年的积垫,单靠向美国人学习几个训练套路中国体育就成功了,这是什么逻辑!要真是这样的话金牌不都被美国包了?美国有更新的我们没听说过的训练理念,还有更新的我们没见识过的训练器材,中国体育如果只是跟着别人走,如果没有属于自己的特点和精神,我们是根本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中国体育一贯秉承着继承与发展并行不悖的原则,学习与创新并行不悖的原则。

体育科研训练工作实施中,要想站得高、看得远、统观全局、预测未来,不为细枝末节所左右,不为表象所迷惑,就得有良好的理论思维能力,理论思维又可以说是哲学思维、辩证思维,对于体育科研工作者和教练员来说,这种思维实际是一种认识能力,一种境界,它标志着一支队伍或一个人的素质和认识水平,是体育界每位教练和科研工作者必须选择的思想方法和带队艺术。

向美国学习势必会出现两种现象,即:把自己的优势放在次要,全身心的去学好先进的技术理念,从此跟在美国的先进技术后面发展,看着美国体育科研的脸色发展中国体育,你学、我学、大家学,就看谁学的用心,学的全面,学的彻底,为了学的纯正干脆大家都把队伍拉去美国训练或请美国教练。

学习本来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学习是为了发展自我,但若为了学习而学习那就有问题了,再者,当大家都学会了美国的训练方法,掌握应用的都很好,那比赛比什么?还是得回到根本的比人的能力,更高、更快、更强是竞技体育的发展宗旨、目的。抓住根本谋求发展才是核心,有目标,怎么走都是可以的,只要遵循正确、快速、省力的原则,大凡竞技体育强的国家,都是经济、医学、科学技术都发达的国家,科学技术发达才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核心,才是强国之本。

学会辩证思维,谨防片面性,直线型导致主观主义辩证思维方法是总结人类认识所得到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方法,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就是一种工具,而且是锐利的工具。冷静的观察使我发现,在向美国学习,引进先进训练技术及器材时,每个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少都是为了把事情办好,但不懂辩证或忽视辩证法,缺乏辩证思维的人是无论如何都做不到以实际出发的。犯错误的人往往把认识过程中某一个成分片面加以夸大,把复杂的工作中的某一个组成部分或某一件具体事物片面加以夸大。自己认为还挺能说服人蛮有道理,甚至能摆出一些事实来,比如:把力量训练中核心部位的力量训练这一成分,夸大成力量训练的唯一,把素质训练向美国学习使用美国器具,夸大成运动训练的全部,以此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实际上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起的作用,他们没有把事物放到全局,总体联系当中来把握,导致主观离开了客观。尽管他们也强调辩证法和唯物论,但由于只看到事物的局部,片面的听取情况,主观脱离可观,最终只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导致工作的失败。

我们的一些同志,在工作中犯错误的原因是:把认识过程中不可少的某种成分,片面的加以夸大,夸大成脱离了物质的绝对,主要表现为:观察问题时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既不从大赛竞争的激烈程度、自己与对手的实力对比、裁判因素、观众因素等全面情况出发,而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当成实际,把片面当成全面,局部当成全体。有些同志在探讨问题时,习惯就事论事,取其一点不及其余,表现出他们的思维方法比较主观,这种思想方法的最大恶果,就是在竞技体育的实践中导致训练工作与实战(比赛)的脱节,而这一脱节正是竞技体育工作中所有问题之大忌。

在学习美国先进训练技术和使用先进器材的时候,由于训练学专家和教练员思维方法的局限,片面地理解,只看到如何学习的一面,仅仅把向美国学习当做训练工作内容的全部,尤其是运动成绩落后的情况下,不分青红皂白,不分析,不总结,只认一条:学习美国训练方法,最终运动员成绩还是不理想,不懂得把运动训练过程中向美国学习当成手段,通过学习先进技术提高成绩,然后再去学习,再提高,而是把学习美国当成目的,用这种形而上学的方法贯彻训练工作,只能是造成人财物极大的浪费,其结果是背离和亵渎了它的科学精神。

美国的训练专家自己都认为,基础的才是有效的,简单的才是先进的,任何运动训练最有效、最简单的都是最原始最基础的训练。力量训练中,发展大肌群是基础,杠铃练习是最有效、简捷的训练方法,其他的训练都是在此基础上的辅助和补充。在训练工作的开展中,不能舍本捉末,本末倒置。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越,是探索规律的必经之路,列宁说: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时间,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经。人的认识是从感性阶段开始的,理性认识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加工制作,从而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我们从事实践训练工作的教练,既要重视深入实践,收集“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更要学会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以求达到对事物规律性的把握,组织实施训练工作的教练,如果不着眼探讨项目规律,只从现象或具体经验出发,最终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运动员技术水平,同志说得好:“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因此我们从最基本的单元认识理解一下运动。

运动的基本概念:

体育锻炼和竞技发挥是由人体随意肌通过骨骼杠杆系统运动产生力而完成的。

在完成运动的过程中,为了产生力,肌肉与骨附着点间运动单位的动员可能(也可能不)引起肌肉的缩短。使肌肉与骨之间的附着的肌肉拉的更紧。肌力与外力的相互作用,会导致静力性运动(相关关节无运动)或动力性运动(关节角度加大或减小)。

骨骼肌是人体的最大的运动器官,由数百块肌肉构成,约占体重的40%,为了完成正常生活所必须的各种运动,人体每块肌肉都承担着各自的特殊任务,每块肌肉又都由大量的肌纤维组成,肌纤维呈平行排列。

肌纤维(骨骼肌细胞)只有一种功能,即产生力,肌纤维属于大型单位细胞,宽约为50um,长达10cm。细胞核数量可达数千个。细胞的80%为具有收缩功能的柱状原纤维,这些肌原纤维的直径为1-2um,通常纵贯肌纤维全长。

骨骼肌在出生后化为红(慢)肌、白(快)肌或混合肌这种分化取决于运动神经元与肌纤维之间复杂的营养与神经生理学相互作用。不仅快肌和慢肌的生物力学性能会发生变化,而且快肌与慢肌之间许多组织化学,线粒体和结构差异也受神经元的控制。

肌纤维可分为以下类型:

1型:慢收缩纤维,耐受疲劳糖元含量低,线粒体含量高,适于持续低水平的力输出,在红肌中能量供应来自致密毛细血管网,也称慢红肌。

2A型:快收缩肌纤维耐受疲劳,糖元分解酶与氧化酶含量高,适于较长时间的强力输出,也称慢白肌。

2B型:快收缩肌纤维,易疲劳糖元含量高,线粒体含量少,通过糖酵解短时间供能,适于间歇性强力输出,例如:快速跑,也称快白肌。

2C型:中间型纤维,介于l型和2型之间,组织化学研究显示它们对快收缩肌与慢收缩肌型抗肌凝蛋白均有反应,也称混合肌。

运动员力量训练出了增强力量本身以外,最明显的效果是增大肌肉体积,由于较大的肌肉能产生更大的力,因此肌肉增大是对力量训练的一种适应,对肌肉力量的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持续数月或数年的训练中,力量的最大增长取决于运动员通过增大肌肉体积而不断地对训练产生适应的能力,当力量的增长近极限时,进一步增加肌肉体积和力量就会变得十分困难。这种难度以及相应的成绩停止不前和挫折,可能是引发企图使用合成代谢类固醇以刺激肌肉体积和力量进一步增长的原因,然而,力量的发挥不仅取决于相关肌肉的体积,也取决于神经系统合理动员肌肉的能力。

科学思维能力训练篇(11)

(1)抓住特殊能力――数学能力的培养。

近十年来,许多教师对教学进行改革,重视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等。我觉得这些能力属于一般能力。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分学科进行的,不同学科还有不同的特殊能力。如语文能力、数学能力、生物能力、音乐能力等等。我们要使培养能力的教学改革深入下去,取得更好的成效,就不能停留在培养一般能力,而要深入到学科,根据学科本身的特点,研究如何培养学科的能力。这是培养能力如何深入的一个重要问题。我注重抓住特殊能力――数学能力的培养。我根据小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主要培养掌握数学问题结构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和数学概括能力。以掌握数学问题结构的能力为例。什么叫数学问题结构?通常人们在解答一个问题前,必须先了解这个问题,分析这个问题,找出问题的已知条件和要求,这就要进行分析、综合研究条件之间的关系,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然后把这些成分综合成一个整体,抓住问题中具有本质意义的那些关系。这就是抓住了数学问题的结构。“能力强的学生拿到一道数学题时,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的结构,就能把已知条件联系起来,而数学能力平常的学生遇到一类新问题时,一般说来,他们只是感知问题孤立的数学成分,并不理解这个问题。对于平常的学生来说,特别重要的是要能通过分析和综合过程把问题的各种成分联系起来。”(克鲁切茨基《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心理学》252、254页)我在教一步应用题时,就着重地抓了数学问题结构的训练。如画线段图的训练,补充问题与条件的训练,题意不变改变叙述方法的训练,自编应用题的训练,根据问题说出所需条件的训练,对比训练等。在讲两步应用题时,重点上了两步应用题的“结构课”,同时进行变直接条件为间接条件,变换问法,让学生扩题、缩题、拆题,看问题要条件等四个方面的训练。讲多步复杂应用题时,又进行了多步应用题的“发散思维课”及相应的各种训练。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和训练,使每个学生都掌握了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2)重视解题思路的训练。

应用题之所以难学,问题本身一般比较复杂是一个原因,但从教学法来说,更重要的是解题思路(思维过程的顺序、步骤与方法)缺乏应有的训练,使许多学生感到问题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去想。对于这一点,我们只要把它同计算题作一比较,就清楚了。如做计算题时,学生对运算法则、运算顺序和步骤,都是清清楚楚的。学生的思维过程同运算顺序是一致的。计算的每一步都在式子里反映出来,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计算得对与错一目了然。计算题通过训练学生容易掌握。而解应用题就不同了,学生要了解题意,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各种数量关系,要通过分析、综合,找到解题的途径和方法。从审题到列出式子,思维过程少则也有几步,都是用内部言语的形式进行的。这种用内部言语进行的思维过程,教师既难以知道学生的思维是否合理、正确,有无错误,更难以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对于这样的问题,我根据学生智力活动的形成是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这个特点,在应用题教学中设计了一套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解题思维过程化,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下面是我的训练方法:

①读题。通过读题使学生理解题中的情节和事理,知道题中讲的是什么事;已知条件中,哪个是直接条件,哪个是间接条件,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是什么关系。读题的过程,就是了解题意的过程。

②画批。就是把题中的重点词、句和思维分析、判断的结果,用文字、符号(箭头、着重点、圆圈、横直线、曲线等)划出来,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每个数量的意义及数量间的内在关系。

③画图。就是画线段图,用线段把题中所讲的各个数量及其相互关系表示出来,直观地、形象地反映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④说理。说理就是在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用清晰、简洁、准确的语言,说出自己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思维过程及相应的道理。

通过上述读、画、说,学生把解题的内在思维过程,变为外在的表现形式,这就非常有利于训练、培养学生解题过程中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解决了应用题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3)以培养数学能力为中心,进行系统的训练。

我在应用题教学中,改变了那种一类一类问题地教、一个一个例题地讲的教学方法,以培养数学能力为中心,重新设计编排一套练习,反复地系统地进行训练。这种训练的目的不是停留在一问一答单纯解题式的技能训练,而是着眼于培养举一反三和思维的灵活性,形成数学能力。因此,在我的重新编排的练习题中,不仅有问题的解答训练,而更多的是各种思维训练:有扩题、缩题、拆题、编题的训陈,还有发散思维训练,对比训练,一题多变训练,一题多解的训练,系统思维训练等。为了进行这些训练,我采用了“结构课”、“思维分析课”、“变式课”、“发散思维课”等形式的教学结构和一系列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下面,以两步应用题的“变式课”为例,说明我是怎样进行思维训练的。

“变式课”的教学,有五种基本做法。

①改变叙述方法。就是题意不变,仅改变题中某些词、句的叙述方法。

②改变重点词语。重点词语是连接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纽带。它是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方法的主要线索。

③改变条件。就是把直接条件改变成间接条件,把间接条件改变成直接条件,应用题的问题不变。

④改变问题。就是条件不变,只改变应用题的问题。改变应用题的问题,不仅使题意发生了变化,而且使解题的思路和具体方法都随之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