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预防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大全11篇

时间:2023-12-15 10:05:25

预防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预防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篇(1)

我国预防医学教育源自20世纪50年代苏联模式,以培养具备预防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卫生监测技术,能在卫生防疫、环境卫生或食品卫生等监测机构从事预防医学工作的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虽然高校护理专业预防医学教材在不断修改,但仍侧重于五大卫生内容,而随着现代社会疾病谱的改变,传染病逐渐减少,慢性病、身心疾病等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卫生问题。在预防医学教育中,有关人类行为科学方面的知识缺乏;随着预防医学任务的分化,有关卫生管理、经济、法律以及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知识严重不足。

1.2教学方法陈旧,学生主动参与少

在教学方法上,仍采用传统灌输式方式,缺乏启发式、研究式教学及师生交流。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最终导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低下。虽然近年来也强调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汲取知识,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仍是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创造性也必然受到影响。

1.3缺乏实践机会,学生动手能力差

传统的预防医学教育也有实践教学环节,但在实施过程中,有的学校主观上重视不够,有的学校教育经费不足、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缺乏,以及大学不断扩招导致实验实习开出率不足、满足率不高,针对医疗护理实践的训练不足,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因而,实践性内容逐渐减少,学术性和理论性内容不断增加,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训练,使得动手能力差。

2预防医学教学活动中进行创新教育的策略

2.1创建浓厚的创新氛围和创新环境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首先要树立全面开放的教学观,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全面发展。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挑战权威。例如,在讲授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时,有学生就质疑为什么要以无效假设为中心进行检验(即作为原假设),相反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本质差别作为备择假设?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把不轻易否定的命题作为原假设。如临床比较甲、乙两种护理措施效果时,不能轻易说甲好或乙好,总是先假设甲、乙效果一样无差别(原假设),再作进一步研究(备择假设是否成立)。

2.2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型课堂教学体系

(1)引入预防医学发展史内容。

教师应在授课内容中增加一些经典史料,使学生了解预防医学的发展进程及产生的巨大效益,增强学科兴趣,扩展科学思维,这有益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新意识。

(2)慎重选择教学内容和侧重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中学课程对环境及生态平衡已有较为详细的讲授,故对空气以及土壤环境的组成、人和环境的关系等内容进行适当删减;传染病防治、医源性疾病防治章节中大量内容已在临床护理和基础护理中讲授,故可略讲。同时,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大量新型建筑、装饰材料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可结合生活实际补充室内空气污染等内容。教师应在课程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不同内容选择的方法不一样,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只有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发掘预防医学教学内容中的创新因素,让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利用学习、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和学生讨论生活与生产环境、食品安全与健康等问题。对于教材中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的讲解,可采用案例导入教学模式,通过回顾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在教师的启发下,指出现行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微量凯氏定氮法)的缺陷,引导学生发现和思考改进检测方法,从而更好地保护人民健康;对于教材中的卫生统计和流行病学内容,可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内部规律,比较不同统计方法的原理、应用条件及结果分析,消除学生学习时的畏难情绪;对于教材中环境污染、食物中毒等内容,则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各抒己见来集思广益、互相启迪,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达到开拓思维、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3)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

在多媒体教学实践中,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开发多媒体课件供学生课后自学;介绍一些预防医学方面的网站辅助学生学习;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通过在线测试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并提供相关知识的查询(如食物营养成分表、各种统计用表、卫生标准等);指导学生自行制作课件等。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和主动探索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及创新能力。

2.3设计相关实验、实习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科研能力

通过前期学习,学生基本掌握护理学和预防医学理论知识,为此,应针对专业特点设计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实验实习。例如,膳食调查和营养评价、糖尿病食谱的制定、常用护理科研方法的应用等。在实验实习过程中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科学研究方法。其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设计—收集和整理资料—分析并得出结论。让学生根据特定的背景材料提出问题(如国内某品牌茶油苯并芘污染事件),自己设计方案,通过观察、分析、思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如何防止食品污染)。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

2.4改革考核形式,正确评价学生综合能力

考试是教师和学生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模式起着决定性作用。多年来预防医学课程考试沿袭单一闭卷笔试模式。我们在注重考核预防医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对考核方法进行了必要改革。

(1)开卷考试:着重考查专业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

学生可查阅具体参考资料,促使学生自学。

(2)案例分析报告:考查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将实际问题转化为预防医学问题,运用卫生学和统计学相关知识来解决。

(3)护理论文:可以体现学生对预防医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学生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归纳,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

另外,对学生学科成绩的评定也作出相应调整,即理论和实践的比例为60∶40,理论考核采取闭卷答题(占60%),实践技能考核为开卷考试,包括案例分析报告(占20%)和护理论文(占20%),共占40%。这样,既增加了应用能力考核,又能发挥学生潜能,避免了传统考核形式弊端,深受学生欢迎。

预防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篇(2)

中图分类号:R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5)04-0048-02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the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on the ninety-six suspected patients with th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JIANG Yun

(Pengpuxincu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Zhabei District, Shanghai 200435, China)

ABSTRE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the health intervention on the suspected patients with th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Methods: Total 96 suspected patients with th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managed in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between 2012 and 2013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ened with the health education and its effect was evaluated. Results: After the health intervention, the knowledge of the tuberculosis symptom, transmission, policy and prognosis in the suspected patients with th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P<0.05). The treatment consultation rate in the designated hospital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P<0.01). Conclusion: The health education enhances the knowledge related to the diseases and the treatment consultation rate in the designated hospitals of the suspected patients with th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The management of the suspected patients with th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KEY WORDS pulmonary tuberculosis; health education; consultation in the designated hospital

我国肺结核发病率仍居高不下,据统计每年新发患者约100万例[1],居各类传染病报告率之首。加强疑似肺结核者的防治知识教育,提高其疾病知识认知和就诊依从性,及时赴定点医院就诊,是当今结核病早发、早诊、早治的重要策略[2]。2012年-2013年我们对疑似肺结核患者,实施结核病健康干预,观察疾病认知改变,并追踪就诊结果,研究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对2012-2013年上海市闸北区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属辖区内疑似肺结核患者96例纳入研究,其中男69例,女27例;年龄20~69岁。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

自制调查问卷[3],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性别、年龄、户籍、文化程度)、收入、是否首次发病等;结核病防治知识,包括结核病症状和传染性知识、有关卫生政策和结核病愈后知识。三部分题,每部分10题,每题2分,总分为60分,分数越高说明知识掌握的越好,疾病的认知度越高。采用二次调查法,由经培训的医务人员与肺结核疑似患者面对面调查。首次调查为健康教育前,4周后进行第二次调查。

健康干预

发放统一的结核病防治所编印的《结核病防治知识》小册子、宣传折页。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时间为30~40 min。健康教育内容为结核病症状和传染性知识、有关卫生政策和结核病愈后知识。健康教育前、后分别填写结核防治知识调查表。比较健康教育前、后肺结核疑似患者对知识掌握情况、得分高低情况进行分析, 以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

结果

干预前后的认知比较

干预前疑似患者对肺结核相关知识相当缺乏,干预后知晓率显著提高,如政策和愈后知晓率为81.3%(78/96),传染性知识知晓率为80.0%(76/96),症状知识知晓率为87.5%(84/96)。干预前后疑似肺结核患者相关知识得分见表1。

干预前后定点医院就诊率比较

干预后疑似患者对结核病认知水平提升,遵医行为、赴结核病定点医院就诊率较干预前的36例增加至84例。

讨论

本研究中疑似肺结核患者年龄在50~60岁者较多,相对年龄偏大,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5.6%,高收入的仅占24%,文化程度低下说明这些人群接受知识的理解力相对较低,低收入的疑似肺结核患者往往会考虑就诊的医疗费用,而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期,针对这些人群大力宣传国家相关免费政策,打消这些人群在经济方面的顾虑,有利于疑似肺结核患者及时得到诊治,对传染源的控制,肺结核的早发现,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4]。所以,有必要对这些人群进行干预。

本研究显示,健康教育使研究对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认知率较干预前大幅提高,健康意识的改变促使其主动配合,提高了赴结核定点医院就诊依从性和就诊率,避免耽误早诊断、早治疗的最佳时期,已成为结核病患者及时发现和控制的关键环节。从个人角度来说,干预后减少了由于知识匮乏而影响疑似肺结核患者正常的工作和家庭生活,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浪费,表明健康教育干预是有效的。

结核病定点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三位一体”新的防治模式和运行机制,三方各施其职,才能有效地促进结核病控制工作[5]。督促指导疑似肺结核患者赴定点医院就诊,是基层单位职责,对肺结核及时发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成为疑似肺结核患者追踪工作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 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办公室. 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 中国防痨杂志, 2012, 34(8): 485-508.

郭洪菊, 袁萍, 王谦, 等. 结核病可疑症状者首诊选择结防机构医生的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22): 4327-4328.

高秋菊, 高连勇, 刘天鹏, 等. 基层官兵肺结核知识?态度?行为干预效果评价[J]. 中国公共卫生, 2009, 25(6): 641-643.

预防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篇(3)

摘要:本文通过对环境卫生学期末考试试卷的信度、难度、区分度及学生成绩进行分析,评价试卷质量并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本试卷客观题信度为0.82,主观题信度为0.68,难度为0.575,区分度为0.375,试卷信度、区分度较好,但多选题、简答题偏难。学生及格率为50.63%,今后应适当降低试题难度。

关键词:环境卫生学;试卷分析;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7-0056-03

环境卫生学既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预防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在保护环境、促进健康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环境卫生学涉及学科面广,涵盖知识点多,实践性强,学生难于记忆、理解和掌握[1]。因此,如何准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授课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考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教育目标管理的主要手段[2]。试卷分析在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检查和评估教师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本研究对环境卫生学期末理论考试试卷及考试成绩进行了评价与分析,以期为更好地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山西医科大学2011级预防医学专业160份环境卫生学期末理论考试试卷为研究对象。该课以杨克敌教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环境卫生学》(第7版)为教材,共90学时(理论课54学时,实验课36学时);结课考核总分为100分(理论考试80分,实验考核20分)。

2.试卷构成。试卷满分80分,题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简答题和论述题,采用闭卷考试,在期末考试周进行,时间为2小时。

3.阅卷方法。由各章节授课教师根据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进行流水阅卷,专人复核并录入成绩。

4.统计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考试成绩及其正态性检验,试卷的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二、结果

1.试卷构成和成绩分布。参加考试的学生共160人,81人及格,及格率为50.63%;平均分48.17分,标准差8.96,最高分69分,最低分14分,全距55分,成绩近似正态分布(Z=0.544,P=0.928)(見表1)。

2.试卷信度。试卷客观题信度为0.82,主观题信度为0.68。

3.试卷效度。试题类型和分值由教研室主任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及各章节授课学时确定,试题内容由授课教师根据知识点认知分级确定,教研室主任和其他高年资教师一致认为该试卷效度很高。

4.试卷难度。试卷平均难度为0.575。单选题的难题、较难题和较易题、易题占比相同;多选题的难题占60%;75%的简答题为难题;论述题为中等难度题(见表2)。

5.试卷区分度。试卷总体区分度为0.375。简答题区分度最好,除3个单选题和1个多选题的区分度小于0.2外,其余试题区分度均在一般及以上(见表3)。

三、讨论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考试成绩是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较客观地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11]。对《环境卫生学》试卷进行分析,对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状况,进行针对性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考试的均分和及格率分别为48.16分和50.63%,造成本次成绩较历年成绩下降较多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客观题比例增多及个别试题偏难;学生对知识理解不透彻,掌握程度较差;教师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多选题得分率最低,仅为53.31%,提示学生对“三基”掌握不扎实,容易混淆。学生简答题和论述题得分率相差较大,反映出学生对教师授课依赖性大,课堂强调更多的知识,学生成绩较好,反之则较差;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相对较差,对知识的归纳、应用与总结能力欠佳。

一般试卷要求信度达到0.5以上[12]。本试卷信度均在0.6以上,信度较好,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难度是评价试题质量的重要指标,其与试题本身难易程度和学生对试题的适应程度有关[13]。一般试卷较合理的难度为:难题、易题各占5%—10%,较难题、较易题各占20%—30%,中等难度题占25%—40%[14]。从整体看,本试卷属难题,难题比例达51.25%,而其他难度题比例较低,难易题比例不当,影响了考试的均分和及格率。从题型看,客观题特别是多选题难度大于主观题。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如下:(1)多选题题型本身难度较大,学生对“三基”的理解和掌握不够全面、深刻。(2)简答题难度较大可能与部分学生仅根据授课重点而未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全面学习和复习以及学生对知识并未真正理解有关。(3)论述题难度中等,说明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有待提高。区分度是判断试卷区分应试者能力水平高低的指标。本试卷总区分度为0.375,说明试卷整体区分度良好,基本能够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本试卷信度、效度及区分度均较好,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学生对该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但由于部分试题偏难,使学生平均成绩和及格率均较低。今后的命题工作应适当增加易题和较易题的比例,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针对学生知识掌握不全面、不深刻,综合应用能力不强的问题,在今后教学中应加强综合性知识的讲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预防卫生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的基本情况分析论文

摘要:了解我国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的基本情况。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中的26种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通过期刊网站及中国知网(CNKI)的全文数据库、中国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文献评价参考系统对26种期刊期刊的基本情况、网站建立情况、载文量、总被引频次、影响因予、H指数等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为预防医学工作人员有选择性投稿、学习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期刊预防医学;卫生学中国知网;情况分析

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所说的中文核心期刊,是指经北大图书馆联合众多学术界权威专家鉴定,每4年出版一次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所列出的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中第五编医药、卫生类中R1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共收录26种期刊,现对这26种期刊的基本情况、网站建立情况、载文量、被引频次、下载量、H指数等信息进行分析,以期较全面的了解各刊的基本情况,为预防医学工作人员有选择性投稿、学习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中第五篇医药、卫生类R1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所收录的26种期刊为研究对象。

1.2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2014年4月通过google搜索引擎在互联网分别对26种杂志名称进行搜查,发现自建网站的对网站基本信息进行统计。通过中国知网(CNKI)的全文数据库、中国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文献评价参考系统等搜索各杂志自创刊以来至2013年的所有数据信息,包括载文量、被引频次、下载量、影响因子、H值等进行下载统计分析。本次分析以CNKI数据库已收录信息为准,期刊的序号依照要目总览的顺次排序。

2结果与分析

2.1基本情况主办单位:26种期刊由中华医学会主办的有4家,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或与其他单位联合主办的有13家,其他学会主办3家,其他单位主办6家。创刊时间:50年代创刊2家,70年代创刊5家,80年代创刊15家,90年代创刊4家。出版刊期:旬刊1家,半月刊3家,月刊13家,双月刊9家。核心期刊次数:6次入选核心期刊的12家,5次入选3家,4次入选3家,3次入选的4家,2次入选1家,3家期刊首次入选。

2.2期刊网站建立情况期刊网站的建立是顺应现代互联网社会的需求,是期刊功能的延伸,以期实现期刊编辑办公自动化,降低办公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预防医学、卫生学类26种核心期刊中有19家已建立了独立域名网站(不包括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等大型期刊数据库上网),占73.1%。期刊网站上刊登的信息和功能一般包括期刊介绍、编辑委员会介绍、稿件在线处理、期刊在线阅读、新闻公告、联系方式等。17家期刊已实现“在线投稿”、“在线审稿”、“在线查稿”等稿件在线处理功能,方便了作者与审稿人员。19种期刊网站均期刊目录,包括往期及本期目录。13家期刊全文,占68.4%,其中7家实现全文开发存取,有调查表示,科技期刊实现开放存取(OA)可提高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1];另有6家网站通过链接CNKI或是办理会员等方式,付费阅读,见表1。

2.3期刊的载文量情况载文量作为期刊计量学指标的基础和基本参数,常被用作衡量期刊吸收和传递科学信息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有时也被作为遴选核心期刊的重要指标之一[2]。对CNKI收录的26种期刊的载文量分析,发现总载文量、年平均载文量最高的为《中国妇幼保健》杂志,分别达到26万多及900多篇,为旬刊出版杂志;期平均载文量最高为《现代预防医学》杂志,为半月刊出版杂志,高达84篇。总体分析,半月刊杂志期载文量较高,平均为78篇;月刊杂志期载文量平均为39篇,双月刊杂志期载文量最低为32篇。

2.4期刊的被引频次、下载频次被引频次是指期刊自创刊以来所刊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该指标可以客观地说明该期刊总体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国内多数学者认为论文的被引用和被下载均应作为衡量论文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3]。通过CNKI数据库检索发现,被引频次最高杂志为《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接近13万次;被引频次在5~10万的有5种杂志,被引频次<5万的有20种杂志。下载频次>100万的有6种杂志,30~100万的有14种,<30万的有6种。

2.5影响因子影响因子是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的被引用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2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该指标是一个相对统计量,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级指标。通常认为其值越大,该期刊的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4]。经查CNKI数据库,26种期刊综合影响因子最高值1.133,为《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影响因子在0.8~1的有3家,0.4~0.8的有14家,<0.4的有7家。

2.6期刊H指数期刊H指数定义为:某一期刊在一定的引文时间内,有h篇论文每篇至少被引用了h次,自然数h即为该期刊的H指数[5]。从定义可以影响期刊H指数的因素为期刊发表的论文数和对应论文的引证频次,也就是说,期刊H指数综合考虑了期刊论文的质与量[6],H值越高,表明该种期刊的影响力越大。目前H指数在科技期刊评价中得到了较广泛应用,研究学家认为H指数在期刊评价方面有其特质,有其独立性[7]。从表3中可以看出,26种期刊H指数跨度比较大,数值从26~92,《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H值最高,分别为92、91。26中期刊中H指数>60的有4家,40~60的有14家,<40的有8家。

预防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篇(4)

社会医学是医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社会性的医学问题及医学的社会方面的问题,是人文教学中难度较大、比较难以理解和记忆的一门涉及面较广和整体性较强的学科。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中,社会医学从开始的预防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逐渐扩展成为所有医学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程[1]。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社会医学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如构建了社会医学网络课程、循证医学思想教学法、Seminar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主题教学法、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法等。上述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和有效的举措,但非预防医学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往往缺乏深入的思考,停留于表面,对社会医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一些缺陷。不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了解我国目前主要的社会卫生问题,无法比较准确地分析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加之社会实践环节的脱钩和对医疗体系本质的模糊认识,更不能提出改善卫生状况的“社会处方”。

有必要探索出新的适合非预防医学类专业的社会医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用社会医学的思维和视角分析和处理健康与卫生问题,以现代医学模式指导医疗卫生实践。近年来,我们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应新的医学发展的要求。

一、社会医学教学现状分析

国家卫生部于1980年发出了《关于加强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教学研究工作的意见》,要求医学院校,开展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教研工作[2]。此后一些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纷纷建立了社会医学教研室,并把社会医学纳入部分专业的教学计划。这是我国社会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是,目前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特别是地方医学院校并未在“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开设社会医学课程。或仅作为学年学分制医学院校有名而无实的任意选修课,绝大多数医学院校没有独立的社会医学教研室,无专任教师,以理论灌输为主,没有实习教学,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这远远不能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实现全球卫生战略目标和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3]。

课程教学存在偏差,将更多的精力花在课程的理论知识部分,而忽视了最重要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教学方式、手段单一化。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较少运用讨论式、案例式教学方法,出现教师与学生交流不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等现象。

学生方面:教学中发现部分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认识不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可能是由于《社会医学》作为医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未引起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足够的重视,多数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只重视专业必修课,社会医学属于交叉学科,课程内容感觉与预防医学专业的有关,出现学生只关注期末考试,不注重平时课程学习的现象。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教师忙于讲,学生疲于记,学生无暇思考,比较被动。

二、明确学习社会医学的任务,构建社会医学观念和思维模式,树立整体医学和大卫生观念

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大会发表著名的《爱丁堡宣言》指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为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指出了新的方向,即要求医学生必须获得不仅对个人而且对人群的健康促进和处理疾病的能力。因此,医学生必须了解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和健康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具备健康教育、卫生管理、社区卫生及预防医学的知识[2],[4]。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它要求医学生用新的医学思维观念思考解决医学问题,社会医学正是促进医学生思维转变的重要学科。各项社会卫生和保健制度改革,客观上要求医务人员掌握社会医学知识,注重研究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问题,运用多种医学手段加强防治工作。我国已实施的执业医师考试制度把社会医学作为一门考试课程,意味着对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医学教育改革提出了加强社会医学教育的新要求[5]。

三、教学方法的优化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视野,应用网络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组织学生8~10人一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名组长。

1.注重案例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

在教学过程开始一周之前,将即将要进行的案例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完成对与案例相关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只有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学生才能够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观点;案例的分析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就案例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案例讨论小结。再分组讨论归纳意见,写出分析报告,最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评。

2.社会医学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

让学生分组查阅相关知识点领域文献,分小组,然后制作PPT并请3-5名同学做评委全班答辩打分。让学生们自己组织讲稿,自己讲课,这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学生讲解,同学和老师打分点评,形成互动式教学模式。形成适度竞争的学习状态,这样使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并且相互配合,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习社会医学的兴趣[6]。

3.微课和QQ平台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1)微课的建设。目前高校教学面临的普遍难题是部分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他们在别无选择的、被逼无奈的甚至痛苦的心理状态下完成学习,创造性思维能力远远没有得到发展。为此,应当结合学生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其独立观察、主动思考和沟通表达的能力,使其能自己发现问题,构思解决问题方案,归纳总结知识并加以综合运用。这是学生踏入社会后应该具备的能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老师说,学生听,锻炼了学生听的能力而弱化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微课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8―20分钟甚至更短的微课具有主题突出、目标明确、短小精悍、使用方便、资源多样等优势,易于与现代的一些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实现在线自学和教师讲授,正在逐渐被普遍认可,符合微时代人们对信息获取的实时、互动、高效的需求和注意力持续时间缩短的特征。

(2)基于QQ空间平台支持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构建。所谓的混合式学习是指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结合,尤其是将面对面的课上教育方式与运用网络进行教学的方式结合。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作为一种多人系统,QQ空间具有极其强大的合作、互动与共享性。包括:日志、相册、留言板、主页等部分,可以实现以网络为基础的学习交流讨论和资源共享等。

4.建立“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课程组教师鼓励学生课外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活动,通过具体的科研实践训练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学习能力。同时,课程组教师积极参与和组织学生的课外实践小组活动及假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帮助学生设计实践活动内容,亲自参与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撰写研究和社会实践报告等方式,将课程教学从有限的课堂内的理论讲授延展到课外无限的社会实践活动中[7]。

四、改革考核方法,建立课程成绩综合考核体系

在教学考核方式上,改革终结式教学考核方式,增加教学过程的考核,改变了过去单纯以课程结束后的一次性卷面考试确定课程成绩的考核方式,突出和强调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强化过程性考核。改革只注重机械记忆的卷面考试形式,缺乏客观性、公正性,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成绩。增加对实践课程的考核,增加学生案例讨论、小组学习、课堂互动的考核比重。课程成绩的构成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考核方法为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其中平时成绩考核方法如下:出勤:占10%;平时作业:占20%;课堂互动:占10%。总之,引导学生自觉地加强实践能力的全面训练,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学生为主体”,增进师生互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由单纯的知识记忆型的被动学习,转变成思考与探索问题的主动学习,以社会医学的大卫生观和新医学模式的基本理论观点研究和探讨社会卫生问题,能够将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医学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掌握当前医疗卫生改革动态,提高医学人文素养,成为站在更高起点上的医务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尤华,彭志行,陆慧.Seminar教学法在社会医学教学实践中的尝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74-75.

[2]龚幼龙.社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2.

[3]靳曙光,王月霞.关于地方高校医学类专业加强社会医学教学必要性的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1):2096-2097.

[4]耿庆茹,吴小桃,薛秦春,等.浅析社会医学与初级卫生保健的关系[J].医学与社会,2000,13(1):27-28.

预防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篇(5)

引 言:预防医学是从医学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它是研究预防和消灭病害,讲究卫生,增强体质,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的科学。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预防医学日益显示出其在医学科学疾病防治中的重要性。

一、预防医学概述

预防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群,并划分为多个分支学科。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人类组成,医学应用理论包括社会医学、环境医学以及生物医学,并结合微观以及宏观的方法,研究疾病分布规律、发生规律以及有害健康的多项因素,从而决策预防措施及对策,实现提高生命质量、有利健康以及预防疾病的一门学科。根据预防医学的相关学科资料显示,其学科群有环境卫生学、少年与儿童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职业病与劳动卫生学、社会医学、毒理学、医学统计与卫生学、地方病学、性传播疾病学、媒介生物学、卫生检验学、流行病学、消毒学、寄生虫学、传染病学等学科。

二、我国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

(一)非传染性慢性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加剧

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死亡率占全世界所有死亡原因的1/4 以上,是各种残废原因中比例最高的。据统计,我国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肿瘤、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所造成的死亡,目前已占全部死亡 的 70 %以上。估计目标高血压患者有8000 多万人,预计2014年将达1.5 亿人。癌症已成为城市居民的首位死因,其中肺癌占第一位,脑血管病、心脏病的死亡率达 100/10 万左右,我国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危害将呈持续上升的趋势。

(二) 职业病的长期存在,危害严重

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我国职业病迅速上升。慢性职业病中毒以铅、苯、二硝基甲苯、汞、锰等为主;急性职业病中毒以有机磷、氯气、硫化氢等为主。此外,我国每年发生急性农药中毒达10 万例。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职业病也必将随之增加,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还将会产生一些新的职业病。

(三) 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社会的变革,工业化、都市化进程,家庭、社会结构的变化,精神疾病患者有上升趋势、相关资料表明,门诊病人中半数属于心身病,我国大城市约占1/3。心身病是指由于精神紧张、情绪压抑等原因引起的器质性疾病,如高血压、神经衰弱、抑郁症等。此外,酒精和其他药物依赖也在急剧上升。心身疾病和精神疾病不仅危害个人健康,而且影响家庭和社会安定。

三、 当前我国在职业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对职业病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乡镇企业、个体经济企业法律意识淡薄、漠视职业病防治;有些用人单位负责人既不参加《职业病防治法》的培训,也不派人参加培训,采取不学习、不接触、不执行的“三不政策”,使《职业病防治法》难以执行。

(二) 职业卫生监督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通过培训加以提高

目前在我国虽然已经初步形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网络,但是职业卫生监督机构和队伍依然存在队伍数量少,质量不高,检测设备陈旧,装备落后;文化素质偏低,责任性差,现场技术服务人员比例较低以及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以致对于有些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难以掌握,工作中常常出现管理滞后的现象。

(三)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估工作不够完善

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估报告,未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核同意,有关部门不得批准该建设项目。而有较多项目建设单位尚未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交预评估报告就开工建设,以使职业病危害前期预防措施得不到落实,给职业病防治造成了隐患。同时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未按规定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未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验收而擅自投入生产或使用,以使建设项目成为监管盲区。

四、 预防医学在职业病防治中的作用

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从群体的角度探索与人类疾病和健康相关问题,预防疾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发展及促进健康的一门科学。医学发展的趋势之一,是从个体医学发展到群体医学,今天许多医学问题的真正彻底解决,不可能离开群体和群体医学方法。预防医学的任务要求它必须高瞻远瞩,面向医学的未来,从战略的高度考虑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

(一) 预防医学的特点

(1)价值导向的超前性

(2)服务对象和研究对象的整体性

(3)研究方法的独特性

(4)工作范围的全球性和广泛性

(5)工作效率的紧迫性和时效性

(6)工作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7)工作效果评价的滞后性和效益影响的深远性。

(二)预防医学对职业病防治的作用

(1)健康认识

完善的保健与预防疾病之道。我们每天经由阳光、空气、水及食物获得所需的营养素和氧气,却也不知不觉累积了许多的毒素于体内。再加上细胞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等,如不被排出而留在体内时,会妨碍消化、血液酸化,引起细胞及多种器官的疾病。毒素累积而附著在肠壁皱折中成为所谓的“宿便”无法排出体外,导致细胞缺氧,并刺激五脏造成体内生化的紊乱,所以说毒素乃万病之源,非排除不可。

(2)树立健康观

健康和疾病是医学的核心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无病即健康”是生物医学模式的健康观,它仅以躯体生理功能正常作健康的指标,未涉及心理和社会方面,因而是片面的和消极的。1948年WHO成立时在章程序言中指出“健康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代医学模式认为健康受到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与WHO的健康定义一致,健康被理解为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维组合概念,即“三维”健康观,健康的内涵由生物学健康向心理学、社会学领域拓展,这对现代的职业病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加强预防医学教育,培养职业病防治方面的医学人才

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模式是在生物医学模式框架建立起来的,具有该模式的内在缺陷,目前全国大多数医科院仍以招收、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主,毕业生“医疗第一”的思想根深蒂固。世界著名的“爱丁堡宣言”指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学教育培养的医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要有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献身精神;具有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在专业方面除具有临床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基本的预防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

五、结束语

总之,医学模式的转变使预防医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预防医学正在向社会预防的方向发展。现代社会工业化程度加深,也从另一个层面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精神和心理问题,都需要得到社会的关心、国家政策的支持。从而把职业病防治工作做好,把职业病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预防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041-02

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其开课时间一般集中在本科教学的中后阶段。学生在前期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学习中已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而预防医学实验课程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现行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多采用教师讲授实验课的相关理论知识,学生根据操作流程,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过分重视实验操作,而忽视了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预防医学人才的需求。因此,为促进预防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们应尝试对预防医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核模式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输送复合型人才。

一、以实践为基础,丰富实验教学模式

我们以国家对公共卫生方面人才的需求为标准,立足实际,不断丰富实验教学模式。(1)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可在保留具有代表性的基础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对公共卫生行业人才能力的需求而适量增加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基础性实验不仅可强化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而且可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实践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因此,我们可依据不同学科的交叉知识设计一定量的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例如,我们可通过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探索,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增强学生灵活运用现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也可采用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和小组讨论等模式,尝试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能力。(2)开放实验室,使学生可在课余时间参与教师科研环节,提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公共卫生人才的需求不再停留在掌握传统卫生知识的层面上,而不断增加了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高校可通过开放学院实验室,给有兴趣的学生提供发挥自身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平台。学生可通过与科研指导老师的沟通,自行查阅资料,不断丰富科研知识。同时,学生也可通过参与研究生科研项目的形式,提高他们对已学习的实验方法的应用能力,加强自身在实验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3)合理安排实验课的开课时间,加强预防医学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的联系。学院应合理安排实验课的开课时间,尽量将实验课程安排在相关理论知识结束之后;同时统筹安排实验内容,精选实验项目,使更多实验课程能与理论课相关联,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度理解和认知。与此同时,学校还应注意不同预防医学实验课程之间的联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使整个预防医学的实验教学构成一个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二、以需求为向导,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向导,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现代的实验设计思想、方法和技术手段,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1)增加实验课中结果讨论部分所占的比例,改变以往教学中注重操作、学生过分关注自己实验结果的模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实验结果,认真分析结果出现较大偏差的原因,进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鼓励教师不断更新实验方法。教师可根据需要将现有的、较前沿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法融入到现行的实验教学中,增加学生对本学科前沿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3)增加学生感兴趣的、且与实际应用关联性强的实验。新型教育理论认为,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比单纯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应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应以实验教学为突破口,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在预防医学理论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更新现有的实验教学内容,增设学生感兴趣的实验。例如,近年来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学生对环境相关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我们可通过增加现场参观自来水厂、空气、水样的现场采集、运输和保存、大气和室内空气污染物快速检测设备的见习使用等内容,使现有的教学内容与我国所需的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管理人才的培养接轨。

三、以过程为重点,优化实验教学考核模式

改变过去单纯依靠实验报告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方式。这样的考核模式使学生往往过分关注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一旦结果出现了偏差,他们便不知所措。为了实验报告能够得到比较理想的分数,他们甚至出现借用别人数据的现象,明显违背了实验教学的初衷。因此,我们应该多注重学生在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学习和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我们可将实验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考核成绩,并对二者进行一定的比例划分,将二者综合起来作为最终的实验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可包括实验预习情况、操作过程和实验报告三个部分。预习情况可由对实验目的的理解、实验步骤的拟定、实验记录表格的设计、思考题的解答等方面予以评定;操作过程可以从实验过程中对实验设备的使用、实验试剂的配制、实验步骤的具体操作、故障排除等方面进行评价;实验报告则可根据实验数据处理、结果分析及提出建议等内容的质量来判价,而将不再单纯局限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考核成绩则是在实验课程的最后阶段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考试,主要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的撰写等方面的内容。然后,教师根据整个实验的完成情况给出考核成绩。以这种综合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不仅有利于增进学生在日常实验课程中的主动性,加强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提高了日常实验教学的质量,能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

四、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实验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在强调培养知识面宽、能力强、高素质人才的形势下,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实验教学成效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入。高校应根据国家所需预防医学人才的要求,造就合格的实验教师队伍。首先,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利用各种政治活动和政治学习的机会,增强教师的责任心,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爱岗敬业精神。其次,加强实验教师专业技术素质的培养。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层次和实践经验,具有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作风,才能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最后,实验教师队伍还应具备一定的管理素质。自古以来,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综合素质培养等的重要因素。因此,实验教师应该善于和学生交流,关心他们的学习,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应讲究方式方法,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建立融洽的新型高校师生关系,以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验课程的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增强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等方面的能力,提高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整体质量,是培养高素质公共卫生领域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我们高校工作人员应从现有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实验考核及实验师资建设等发面的改革入手,结合时展和学生的需求,增设一定的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逐步建立基础、综合和研究型实验相结合,由浅入深的多层面实验教学体系。在实验结束时,教师通过增加结果讨论、问题分析等环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思维能力。将预防医学实验课与现有的公共卫生人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接轨,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输送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晓峰,高淑英,任锐,张,李百祥.预防医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模式[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3,30(1).

[2]王宁,尹杰云,陈国元,杨克敌,刘烈刚,陈建伟,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教学法之浅析[J].医学与社会,2009,22(10).

[3]李明元.高校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J].高等教育研究,2009,26(4).

[4]曹杰旺,解德爱,陈传万.高校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15(4).

[5]苗小艳,贾莉.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J].检验医学教育,2007,14(2).

预防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篇(7)

本刊讯 卫生部近日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含兴奋剂药品使用管理,做好奥运期间医疗保障工作。

通知强调,医师在开具含有兴奋剂目录所列物质药品处方时,应当首先询问患者是否为运动员身份。为运动员开具处方,应当首选不含兴奋剂药品;确需使用的,应当充分告知药品性质和使用后果,在运动员按照国务院体育管理部门有关规定取得同意使用的证明后,方可为其开具含兴奋剂药品的处方。急诊情况使用含兴奋剂药品前,要取得运动员签字的知情同意书。承担奥运医疗保障任务医疗机构的医师在开具含兴奋剂药品处方前,要充分核实患者是否为奥运会运动员身份。在为奥运会运动员开具的处方右上角要用红色字体注明“奥运会运动员”,如所开具的药品中含有兴奋剂药品时,还要用红色字体注明“含兴奋剂药品”。为奥运会运动员开具的处方要单独保存备查。医疗机构药学部门,特别是承担奥运医疗保障任务医疗机构的药学部门,在调剂处方药品时要加强对处方的审核。发现含兴奋剂药品处方且患者为运动员,特别是奥运会运动员时,应当与开具处方的医师进一步核对,经确认无误后,方可调剂含兴奋剂药品,并向运动员提供详细的用药指导。

会议活动

卫生部启动中西部六省出生缺陷防治项目

本刊讯 4月14日,卫生部召开中西部六省出生缺陷防治项目启动暨培训会。据悉,该项目将覆盖神经管缺陷高发的山西、内蒙、陕西、甘肃、青海、新疆6省、自治区,共293个国贫和省贫县。

据介绍,该项目根据我国出生缺陷需要优先解决的领域和优先解决的问题,通过实施有效的出生缺陷干预措施,提高贫困地区干预措施的可及性、可获得性;加强贫困地区的出生缺陷干预体系和服务能力的建设,促进公平性和可持续发展;通过项目的实施,达到降低我国重大出生缺陷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目的。项目以我国重大出生缺陷――神经管缺陷为首要的干预目标,在高发地区和高发人群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从而达到降低神经管缺陷发生的目的。项目目标为项目地区育龄妇女预防出生缺陷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达到80%以上;受孕妇女叶酸服用率达到50%。支持性目标包括:项目地区各级卫生行政管理人员相关培训率达到80%;项目地区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相关服务人员培训率达到80%;项目地区育龄妇女健康教育覆盖率达到80%;项目地区常住受孕妇女叶酸发放率达到90%;项目地区常住受孕妇女叶酸服用随访率达到80%。

项目人员培训将贯穿项目的全过程,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的目的、意义、职责、项目实施及经费管理、项目监督及协调;出生缺陷基本知识及防治措施,出生缺陷诊断,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核心信息,叶酸的防治作用;叶酸的管理和使用,目标人群的随访,相关信息的收集和上报等。培训对象有:省(区、市)、地市、县级政府相关部门(卫生、妇儿工委、民政、残联)等主管领导及项目管理人员;乡村医、妇幼保健员、妇女干部。

医药教育

首都医科大学建中西医结合学系

本刊讯 首都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系4月12日在北京友谊医院正式揭牌,正式在西医大学里培养中西医结合医生,并计划建立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实验室。

首任系主任王宝恩教授介绍,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我国独创的一门新兴学科,中医和西医优势互补,可扩大治疗病种,并可提高一些临床常见病、疑难病的疗效,降低医疗费用。目前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重点方向是肝纤维化、危重症感染、脑动脉硬化、小儿支原体肺炎等病的诊治。该系计划今后将培养一批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名医,在每个重点研究方向培养两名年轻的学术带头人。同时他们还计划建立一个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实验室,所需费用首期投入达1 000万元。

医药监管

ONTARGET 研究揭示心血管保护新手段

预防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篇(8)

1.1研究对象以传统教学法为对照,在我校2007级口腔医学本科专业的预防口腔医学部分理论及实践教学内容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模式。

1.2教学方法

1.2.1传统教学法由教师以传统的课程授课形式完成理论教学,以示教方式进行实践教学。

1.2.2研究性学习教学法①提出问题: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引导学生制定问题提纲。②收集信息、研究问题:教师根据问题提纲指导学生收信息、共同研究问题。③组织交流,归纳总结:组织各学习小组代表汇总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并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和答辩。④组织实践:若为实践课程,各小组则依据最张的讨论方案进行实践学习,最后撰写实践调查报告。

1.3教学过程①理论教学:将预防口腔医学中“口腔健康调查、龋病的预防、口腔健康教育”这三章书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其余章节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的教学方式。②实践教学:选择预防口腔医学实验教程中“口腔健康调查、龋病的预防、口腔健康教育”三部分为研究内容,将52名学生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6名学生,实验组采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进行,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进行。

1.4教学效果评价指标采用成绩分析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对本次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评价。①理论考核:期末进行理论闭卷考试,与教改内容(口腔健康调查、龋病的预防、口腔健康教育)相关的考题共35分,由同一教师对每份试卷实行盲法评分。②问卷调查:课程结束后给52名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问卷包括有助于掌握理论知识等9项评价内容,采取不记名的问卷方式。学生就两种教学方法对每项内容打分,最高的10分,最低的0分,赞成度为各项内容的原始得分。

1.5统计学分析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的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实验组学生的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学生对两种教学法赞成度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与传统教学法比较,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各项评价指标的赞成度均有显著提高(P<0.01),见表2。

预防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篇(9)

WU Jibin Deji Lhabasangzhu Zhaxideji Cisong

Departm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Medical College of Tibet University, Tibet Antonomous Region, Lhasa 85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satisfaction and related suggestions of preventive medicine students,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curriculum schedule of preventive medicine. Methods 231 preventive medicine bachelor students from 2008 to 2012 grade were selected by cluster sampling, and they were give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dvices and suggestions from teachers and staffs in college and practice base were collected. Generally information of students, satisfaction for courses, number of class hours, practice of clinical and preventive medicine, as well as quality of teaching were inquiried, and suggestion and comment of curriculum were included. Results The satisfaction of curriculum was good in most of students, but there were 57.0% students (non-native Tibetan language) need strengthening of skill of oral Tibetan, students needed to improve their English ability and capacity of profession accounted for 43.3 % and 51.1%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Curriculum of preventive medicine needs further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in order to adapt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health challenges Tibet.

[Key words] Preventive medicine; Curriculum; Satisfaction; Countermeasure

公共卫生是医学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自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事件后,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重视。近年来国内医学界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较多,但是,对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较少[1]。当代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存在着知识结构不合理,应急能力偏低,公共卫生教育被忽视等问题,指出当前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公共卫生人才的需要,必须进行有效的改革[2]。随着开设预防医学专业的院校逐渐增多,2003年起,全国每年预防医学本科招生已超过6000人[3]。西藏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于2004年招收了首届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班。为了培养适宜西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预防医学应用性人才,制定较完善的培养方案是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因此,本研究对我校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了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我校2008~2012级预防医学专业231名本科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所选对象为我校5个年级的本科班学生。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内容 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了解对课程设置、学时安排、临床实习、预防医学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方面的满意度,任课教师教学质量,收集学生对课程设置的建议和意见。

1.2.2 问卷的录入和分析 课程设置满意度调查问卷录入到SPSS 18.0,就业信息通过Excel导入SPSS 18.0分析。主要分析率、构成比。

1.2.3 质量控制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2008级预防医学专业的10名学生进行了预实验,对问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提高了问卷质量。在2008~2012级预防医学专业各班班主任和学生科的积极配合下,每个班级所填的内容都是根据目前已开设的课程填写,发问卷前都做了详细解释并现场调查,现场核对,做到准确无误。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008~2012级在校学生231名,其中男136名(58.9%),女95名(41.1%),藏族学生113名(48.9%),汉族学生104名(45.0%),其他少数民族学生14名(6.1%)。调查期间2009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正在进行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2010级学生正在进行临床实习。2011级学生正在进行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2012级学生正在进行公共基础课程、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本次调查共发放231份问卷,收回231份,问卷有效率达100%。

2.2 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的满意度

主要从以下12个指标进行分析,表明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培养方案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在不满意选项中,对藏语会话能力(母语为非藏语学生)、外语能力的不满意率较高(分别为57.0%、43.3%),其次为科研能力的培养(33.8%)。见表1。

表1 学生对培养方案的满意情况[n(%),n = 231]

注:藏语会话能力是指母语为非藏语学生的日常藏语会话能力

2.3 对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的满意度

主要从公共基础、医学基础、临床专业、预防医学专业等课程的理论、实验和实践等课程设置的11项指标进行了分析。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安排满意度,2008级学生中有45.9%的学生认为满意,而2012级学生中有87.1%的学生认为满意。对医学基础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也是2012级学生较高。2008级学生中有67.6%的学生认为预防医学专业实习时间安排较短。2010级学生中有57.6%的学生认为临床实习时间安排较短。见表2。

2.4 需要增减的学习内容

预防医学专业2008~2012级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需要加强专业技能培训,2008级学生认为需要加强计算机、外语、人文素质和藏语口语能力。见表3。

3 讨论

课程体系是人才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课程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因此课程的设置将决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为了全面达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依据《公共卫生教育基本要求》(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public health education,ERPHE)[4],专业人员知识结构和核心能力培养涵盖了6个领域的37个条目。为了达到全国的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必须对预防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不断的改革。随着西藏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卫生服务和医疗保健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西藏地区地域辽阔,交通相对不便,卫生服务的半径大、难度大,同时,目前缺乏公共卫生专业人才。我校作为培养西藏地区公共卫生人才的主要高校,需要针对西藏地区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适时调整课程设置,修改培养计划。因此,在2008~2009级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本研究修订了2010~2012级新的培养方案,通过问卷收集学生对课程设置,课程时间,临床专业和预防医学专业实践等满意度,以及对任课教师和实践基地教师收集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安排的意见建议,本研究将进一步修订完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针对调查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的对策。

调查结果显示,2010~2012级预防医学本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总体满意度高于2008~2009级学生,但也存在着西藏地区预防医学专业培养的特殊性问题,如需要加强藏语口语能力(母语为非藏语学生)、外语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训等要求在五个班级中具有共同性。在教学改革项目中,2008级学生被安排在西藏拉萨市林周县、曲水县4个乡卫生院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社会实践调查、临床专业实习,在进行入户调查和门诊就诊时,非藏语为母语的学生们发现与当地农牧民之间语言交流有障碍,极不利于开展专业工作[5]。在西藏自治区,80%以上的人口为农牧民[6]。目前的现实是,绝大部分中年以上的农牧民不懂汉语文,藏语文是基层主要的交流工具。我校培养出来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应当具备与广大农牧民群众沟通的基本能力。母语为非藏语的学生除了要达到学校规定的藏语文等级考核要求外,还应加强藏语口语的学习,特别是医学术语方面的藏语交流能力、防治疾病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应当成为今后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今后培养方案的修订和课程设置中,在原有的公共藏语文76学时的基础上,我校计划在第5学期增加藏语文医用口语课程36学时,同时开发与编写相关的教材,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非藏语为母语学生的藏语交流能力。与此同时,也需要加强英语能力的培养,我校在应届学生中推荐免试研究生时,有外语能力的要求,部分来自基层的学生专业课程的成绩达标了,但因英语能力差而失去了进一步学习深造的机会。运用英语能够及时查阅国际上发表的各种文献,与同行业进行学术交流,也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条件之一[7]。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应加强英语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课程设置中增加专业英语课时数。当然,在语言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还需要由教师和学生做出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预防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篇(10)

doi:10.14033/ki.cfmr.2017.15.08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5-0157-02

军事训练伤作为作战部队的常见职业伤病,已逐渐受到广大医务人员的注意。由于作战部队自身作业环境的特殊,使得新兵的心理与生理受到较大影响[1]。若要保证训练的效果,提升部队战斗力,则需要在训练中解决新兵们的心理障碍问题,以提高其综合心理素质的形式来减少训练损伤的发生[2]。此次研究特选取某作战部队480名新兵作为研究对象,以观察心理干预为核心的健康促进方案对作战部队新兵训练伤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某作战部队480名新兵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以症状自评量表对其进行心理测定,并将其以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40名。对照组:年龄18~22岁,平均(20.1±1.7)岁;身高172~189 cm,平均(180.1±4.3)cm;体重55~77 kg,平均(66.1±4.3)kg。观察组:年龄19~23岁,平均(21.2±1.5)岁;身高170~188 cm,平均(179.8±4.1)cm;体重58~76 kg,平均(67.2±4.2)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心理状态调查 此次研究以症状自评量表对480名新兵进行心理调查[3],并将调查问卷以营为单位向下发放,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

1.2.2 干预方法 给予对照组以常规卫生教育,观察组则在其基础上实施以心理干预为核心的健康促进方案。两组新兵皆以部队常规训练要求进行训练,在训练完成后对其心理健康水平、训练损伤情况进行对比。

观察组:在训练过程中对存在心理障碍的新兵进行积极地疏导,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寻找出解决方法,从而使其能够克服情绪上的障碍,恢复其与环境的协调性,促进其身心健康,通过降低新兵训练中所出现的焦虑与抑郁情绪,可有效预防新兵训练损伤。加强新兵心理技能的训练,即采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使训练者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进而调节自己的运动行为的过程。包括模拟训练、合理冒险训练、自我认知训练、信念强化训练、情绪控制训练、团队合作训练等。由专门的心理训练人员负责,为期3个月,每周安排2~4次,每次约1~2 h。在训练结束后应采取积极的心理康复,给予全面的关怀,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通过团队的力量,例如与战友、指导员、领导、心理专家互相交流,增归属感。并通过战友之间的互相鼓励来促进康复。其他健康干预措施:(1)加强安全防护教育,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掌握不同训练科目的致伤环节、发生的原因、有效预防方法。(2)科学组织训练,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科学组织;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好训练时间,以减少因训练疲劳、情绪消极而发生训练伤。

1.3 观察指标

1.3.1 新兵心理状况评价标准 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新兵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测试人员皆经团体测试,指导语统一,并要求参试人员在30 min内完成答卷。SCL-90由9个项目组成,单项为分值在0~3分,其中0分为无症状,1分为轻度,2分为中度,3分为重度,分值越低,则心理越健康。

1.3.2 训练损伤诊断标准 此次研究参照总后卫生部所制定的《中国人民军事训练伤诊断分类标准》的统一诊断标准,将因军事训练所致的骨、软组织或韧带损伤,导致功能障碍,影响正常训练1周以上者,确诊为训练伤[4]。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均以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心理状况差异

两组新兵实施干预前心理状况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后,观察组心理状况各项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精神病性除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新兵训练损伤情况对比

观察组训练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有相关研究指出,入伍新兵在日常训练及军事演习中极易出现抑郁症,这对于部队建设及军人的心理卫生而言是极为不利的[5]。由于新兵在入伍之前会对军营的神秘感到向往,再加上初入军营,其精神会长期处于紧绷状态,因此其心理状况会受到巨大的影响和冲击[6]。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新兵展开心理状况调查,可知其新兵的各项心理因子较高,表明其在训练期间均存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应针对新兵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针对此种情况,部队领导和卫勤干部应注意配合协调,在管理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训练和疏导,并结合训练伤防治教育,进行必要的心理学干预,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新兵训练伤发生[7]。心理干预为核心的健康促进方案对军事训练水平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8]。掌握作战部队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培养新兵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新时期条件下的一项政治任务,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9]。因此,新兵入伍前进行心理评估,有针对性地、及时而有效地制定出一套适应部队官兵训练的健康促进方案、措施,能最大程度避免严重训练伤,对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通过研究发现,有效的心理干预及综合防治措施后,新兵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并促使新兵及时了解新环境,面对困难、接受自己遇到或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危险,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从而提高新兵训练的成绩,并降低新兵训练损伤的发生率。在本次研究中,经干预后,观察组新兵心理健康水平较之前有明显提升且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通过对作战部队新兵实施以心理干预为核心的健康促进方案,可显著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减少训练伤病率。

参考文献

[1]张英梅,杨骏,吴丽心.基于心理干预为核心的健康促进方案对作战部队新兵训练伤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2):308-310.

[2]张建涛.健康促进方案对战士体能训练伤和运动能力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28):160-161.

[3]李春伶,高永艳,孙鲲,等.武警部队新兵训练伤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预防医学杂志,2015,33(2):163-164.

[4]徐鹏霄,谢荣厚,史娜,等.医学干预措施对武警某部官兵擒敌术训练伤发生情况的影响[J].预防医学杂志,2013,31(2):138-139.

[5]陈伟明,陈燕,段博,等.医学干预对某特区部队军事训练伤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33(20):2206-2208.

[6]赵晓晶,侯明山.团体心理素质训练对新兵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37-39.

预防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篇(1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群体性不明原因疫病、重大食物中毒、自然灾害、核事故、生化恐怖袭击、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等突发事件;其特点是突发性、多样性、严重危害性、多区域性、恐慌性,影响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人兽共患病不仅危害畜牧业安全生产,而且是造成公共安全事件的因素之一。加大人畜共患病防控力度,有效控制疫病的发生不仅稳定畜牧业生产的需要,更是保障人民健康,防范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需要。

二、公共卫生安全与人兽共患病防控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政府对动物疫病防控的投入有所改善,但由于县乡两级政府的财政问题,尚未建立乡镇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其派出机构。乡镇兽医站和村级防疫员承担疫控、监督检疫、繁育改良、畜牧生产、兽药检查等工作,且面临严重的老龄化、专业人员缺失等危机。现今我们的兽医工作还处在电话、传真、寄信时代,无法适应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网络建设和信息化公布平台建设严重滞后,无法做到与省级、部级的对接,信息化办公、网络监测平台亟待建设和改进。

同时由于体制变革等原因,医疗体系内的医生只关注个体的疾病诊断治疗,对传染病的群体发病现象越来越忽视;公共卫生体系的医师越来越强调实验室检验检测技术和群体预防措施,难以实现传染病个体差异化预防保健服务。

三、人兽共患病防控与公共卫生安全关系的思考与对策

1、建立理顺公共卫生安全管理体制

管理学提倡垂直层次分权,即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网络。就目前我国的行政管理格局而言?公共卫生安全管理体制并非单纯的医学问题,而是多个相关部门、机构在政府领导下,有效运行的系统工程,需要逐步建立“政府领导、技术部门支撑、其他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推进改革,尽快健立以全面促进健康为使命的财政、卫生、环保、畜牧、教育等部门合作,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的公共卫生综合立体预防管理体系,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确保人民健康。

2、强化畜牧部门的公共卫生责任意识

畜牧兽医部门应努力提升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力度,为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运行贡献积极的力量;建立健全基层兽医机构,送技术进农户、送服务进企业,服务广大养殖户和养殖企业;健全疫病预防控制、应急救治、快速诊断、健康养殖等专业服务网络;建立动物疫病监测与风险评估体系,增强重大动物疫病、突发卫生事件以及食品安全监测预警和处置能力;建立并加强与卫生应急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的沟通机制;建立和完善疫情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同时继续实施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开展布病、结核病、狂犬病等人畜共患病检测,实施布病、结核病扑杀补偿,鼓励养殖户积极检测和阳性畜扑杀、无害化处理,切实清除患病动物,消除传染源。

3、促进兽医体系与医疗卫生体系之间的协调与融合

兽医体系与医疗卫生体系有一个共同目的,即促进民众健康。在宏观管理体制上,兽医体系与医疗卫生体系建立无间的沟通体系,建立起一个信息畅通、反应灵敏的信息沟通网络;建立长期的会晤和沟通机制,相互交换和协调人畜共患病的发病、调查情况,便于统一行动,及时发现病患,控制疫源。

4、加强人兽共患病防控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