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预防医学专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3 15:14:14

预防医学专业论文

预防医学专业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110-01

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群体性、综合性和独特性等特点。预防医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将面对社会,面对职业群体,搞好社区的医疗保健和卫生预防工作,确保人员的身心健康,任重道远。因此,要求学生不仅具有牢固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无私奉献、克服困难、团结协作精神,又有领导、组织和指挥的能力。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是预防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撰写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科研能力的全面检验,其完成过程是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因此,努力搞好和提高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预防医学本科生经过四年多的基础、临床和专业课的系统学习,掌握了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但缺乏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锻炼,为此,在毕业实习期间应着重抓好操作技能和组织才能的全面培养。我校自1976年开始培养预防医学专门人才,是国内较早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之一。我们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加强毕业论文规范化、严格化管理

遵循教育规律,建立和完善毕业论文的规范化要求,加大管理力度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和根本保证。为此,学校制定了有关条例,对毕业论文工作有明确的整体要求,有完整的工作规范和系统的管理制度,有切实可行的质量评价标准和监督机制。各院系根据学校的计划要求,制定出符合本院系专业特点、切实可行的工作细则并实施全过程的管理。2007年,我校已制定《广西医科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管理办法》,对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目的、指导教师的要求、开题、中期检查、答辩、考核及成绩评定等进行了细化要求。明确了教研室主任和指导教师的职责,并成立了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

2 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的好坏和总体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本科生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论文带教,教师是关键。因此,对指导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指导教师要有认真工作的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密切关注学生毕业论文进程,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和方法指点,及时发现问题并敦促学生适时调整和修改,以确保论文高质量按时完成。其次,指导教师应注重自身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提高。积极申报各类科研课题或参与其他教师的科研活动,广泛阅读相关的书籍和刊物,把握相关领域的学术动态,这样在指导学生论文时才能给予有效地启示和帮助。其三,加强师德教育和人格修养。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也是一项重要的育人工作,指导教师的品德、文化素质、人生观和才学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力,在指导毕业环节工作中,指导教师的人格感染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特别注意加强指导教师的师德修养,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素质。

3 抓好毕业设计选题和立题工作

这是搞好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的关键。因此,我们要求指导教师根据各人承担的在研课题、横向科技开发项目以及预防医学工作实践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等要求上报课题,经教研室集中评议,并报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领导小组综合评定后公布,由学生填报选题志愿表,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确定学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题目,学生一人一题。

4 全方位培养

目前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死记硬背,思维僵化,束缚了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在毕业实习阶段注意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讨论,勇于探索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着重全面系统地培养毕业生的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使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就能尽快胜任本职工作。具体的做法是对每位毕业生严格进行包括课题选择、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文献综述、课题设计、专题报告、实验室工作和现场调查、资料分析统计、撰写论文及论文答辩等全过程的培养,使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能力。通过实验室工作和现场社会调查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在资料统计分析和撰写论文过程中,学生熟悉微机操作和统计软件的使用,提高了科研综合分析能力。经过全面系统的培养锻炼使学生参加工作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求。

5 加强过程检查,保证进度质量

组织毕业设计初期和中期检查,对任务书填写、毕业设计进度、外文翻译、学生及教师到位情况等方面进行检查,并有详细记录。各个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也都提供了详细的毕业设计进度计划,100%的学生有毕业设计进度计划,以便督促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

通过多年工作实践,我们认识到做好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关键在教师。选定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思想道德品质好、精通业务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是搞好毕业设计工作的关键,认真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是该项工作的保证,消除学生毕业前的各种干扰,专心做好毕业设计,是本阶段学生思想工作的重点。

要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锻炼,要使广大教师真正认识到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培养阶段,是学习升华的重要过程,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因此,如何提高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质量,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使教师认识到位,才能树立责任感、使命感,以更加严肃认真的态度去完成这项工作。充分发挥老教师的经验和敬业精神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加强青年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要他们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要对教师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如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责任心不强等,仅靠规章制度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应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把对指导教师的工作考核与其切身利益挂钩如提职、升级、评优、奖励等,这样才能引起教师对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的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预防医学专业论文篇(2)

职称网

一、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1.加强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每一学科基本的教学条件之一。尤其是中医院校开设的预防医学专业,在专业方向上存在着很大的优势,因为深厚的中医学理论与预防医学专业存在着天然的结合点,中医在早期就提出中医治未病的成熟理论,这就使中医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就业方向更灵活,专业口径更宽阔。因此,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是中医院校预防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主导,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校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针对中医院校预防医学专业属于初期发展阶段,师资队伍比较薄弱的特征,教师队伍建设应以引进和培养有资历、有经验、有科研能力的学科带头人为首要,以培养、稳定骨干教师队伍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建立一支数量够、素质高,结构合理、业务优良、治学严谨、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同时,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向预防医学专业教师倾斜的分配制度和管理机制,确保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3.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

随着国家对社区建设的逐步重视,投入的进一步加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更多的将走向社区工作,因此,为突出中医院校预防医学专业的特色,修订适于中医院校该专业发展的教学培养方案,如将中医基础理论、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学科融入预防专业的学习中,让学生毕业后在社区工作中技能更多,能力更强。同时,为了宣传、突出预防医学的特点,开展优质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推动课程建设的有效形式。建立中医特色的预防医学“五大卫生”的教学梯队,严格主讲教师岗位资格,严把教学质量关。

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教材建设。要突出中医院校的预防医学特点,可能在教材建设上还存在着学生无教材或无统一教材可参考的现实,因此,组织教学团队,编写适用于预防医学中医特色学科的教材是主要任务之一。同时,我们应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不能滞后于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应紧跟全国西医院校预防医学的大发展,并突出中医特色。

4.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建立和完善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充实专业课实验室设备,改善实验教学条件,积极开展学科具代表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同时,探索中医、中药与预防医学结合的实验教学内容,多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5.加强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建设

毕业论文是预防医学专业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学生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的一项主要表现形式。论文写作的好与坏,直接反映了学生在学校、医院、疾控和监督所所学基本功是否扎实及科研能力的强弱,也是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必须加强管理,确保质量。从实验的选题、开题、实施及统计分析都应严格按照专业要求来做,不能与临床医学生要求一样,因为,我们着眼的是整个人群的监控和环境,并最好能突出中医特色。

二、加强专业教风与学风建设

教风建设是建设良好学风的基础。教师应当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学生树立典范。学风建设是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习习惯。考风考纪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加强考风建设,采取得力措施,严格考试纪律,杜绝考试舞弊现象。

总之,教育质量是学院的生命线,是高校赖以生存的根本。学生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就业、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学生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外语水平。学生运用外语的阅读能力、听说交流能力,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等,都是专业教师在日常学习中指导学生的方向。二是信息处理能力。包括学校是否开设了计算机公共课,学生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能力,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专业学生是否熟练掌握相关专业软件,如营养与食品卫生的计算器,流行病与统计学的SPSS等相关软件。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中医特色的预防医学药兼顾中医和预防两个方向,因此,平时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将中医基础与预防疾病有机结合,对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科技论文都很有帮助,也为大学生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开阔了口径。四是融入社会的能力。作为预防专业的学生,工作对象是整个人群,因此,将坚实的课堂知识和工作特点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中医院校预防专业学生平时培养的重要能力。

对中医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要逐步凸显特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需要领导的重视,增加教学投入,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生也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全面培养自己的能力,将自己的专业特色体现到社会当中去。

参考文献:

[1]朱惠莲,洪微,张作文.我国预防医学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生命科学,2006,(01).

[2]孙涛.中医治未病[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3]王宏.预防医学专业高级人才素质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08).

[4]钟贵良,梁维君,刘爱忠,杨光凡.新的公共卫生形势下深化流行病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03).

预防医学专业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174-0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和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的新时期中国卫生工作方针;其中农村卫生、预防、中医药是我国卫生工作的战略重点。培养预防医学人才充实预防医学,捍卫我国居民健康及生命安全已成为当代医学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目前我国有一百余所高校开办预防医学专业,各抒所长,在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各具特色[1]。为了使本校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同时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教学满意度,广州医科大学预防医学教研室对本校预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进行调查,以期为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案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2013年年底,就读于广州医科大学已经开始以及完成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的2009级和2010级本科生。

2.调查内容 2013年11月25日-11月29日,采用普查的方式,集中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预防医学教研室统一设计。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9份,有效回收率99%。问卷内容包括:①对预防医学专业的兴趣和认同度(5题);②专业课程设置看法(7题);③对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看法(2题);④学习效果(7题);每题采用“1~5分制”法进行评价,“1”表示十分同意,“2”表示同意,“3”表示中立,“4”表示否定,“5”表示完全不同意;问卷还有一道开放式的问题:请问你对于专业课程的教学设置和教学手段有什么建议?

3.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Excel录入,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率、构成比、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利用χ2检验进行统计推断。

二、结果

1.基本情况。共收回有效问卷99份,其中2009级学生(大五)49人(50.0%),2010级学生(大四)49人(50.0%);男性35人(35.7%),女性63人(64.3%);平均年龄22.5±0.97岁。

2.专业兴趣认同度。 调查对象对专业兴趣认同度(完全同意+同意)为49.4%,见表1。统计分析显示不同年级调查对象对“喜欢所学专业”(χ2=11.014,P=0.026)、“打算攻读预防医学专业硕士”(χ2=18.877,P=0.001)的认同度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3.专业课程设置认同度。调查对象对专业课程设置认同度(完全同意+同意)为30.8%,见表2。统计分析显示不同年级调查对象对“课程设置合理”(χ2=12.567,P=0.014)、“注重专业知识”(χ2=12.549,P=0.014)认同度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4.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认同度。调查对象对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认同度(完全同意+同意)为24.3%,见表3。统计分析显示不同年级调查对象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认同度差异均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5.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认同度。调查对象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认同度(完全同意+同意)为60.0%,见表4。统计分析显示不同年级调查对象对“渴望学习”(χ2=8.342,P=0.039)和“希望所学知识能有广泛应用”(χ2=12.849,P=0.005)的认同度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1.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多个研究显示学生普遍存在对所学专业兴趣不高的现象,并具有所占比例高,专业覆盖广的特点[2,3]。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和兴趣相对较高,50%左右的学生对预防医学专业有较好的兴趣,仅10%兴趣不高,与以往结果不一致。对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高考失利,或没有被所报志愿所录取而调剂至其他专业。二是对所学专业不了解。笔者曾对大一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到大一学生因其基础课程与高中时期所学内容差不多,而对专业课程失去兴趣三是教学方法不当,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所学专业的就业情况不佳也会影响到学生对专业的兴趣,这一点在高年级学生中更加能够体现出来。

2.优化课程设置。本研究结果显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认同度不高,与以往结果类似,说明课程设置及其优化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综合其他高校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本次调查结果,笔者认为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

(1)考虑学生的需求,合理安排基础课和专业课。通过访谈发现,有些学生希望能够减少或压缩数学、物理、化学、政治思想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希望更早地接触到与专业相关的课程,让其了解本专业的工作性质、发展前景、市场需要及社会意义。

(2)加强应用型课程和实践教学。预防医学专业主要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增加“实践性、应用型课程,以及对今后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起很大作用的工具性、方法性课程”十分必要。在加强实践教学方面,我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如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进入社区实践基地实习、毒理学实验教学的实践改革等。

(3)注重人文科学素养的培养。医学模式和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化对预防医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防医学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基本理论、知识、技能,还必须有广博的人文社科知识。能从预防观念、群体观念、环境观念出发,开展工作。在卫生服务方面,要求预防医学专业人员具有调查研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卫生管理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疾病预防和干预能力。因此,必须对预防医学专业加强和优化人文社科课程设置,提高预防医学生的人文素质[4]。

3.改革教学,增强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对老师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认同度亦不高,提示专任教师要进一步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目前我校在多个专业开展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5],如理论课教学在传统目标的教学基础上采用经典案例教学法CBL(Case Based Learning)和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实践课采用多种形式小组讨论法,如专题小组讨论法、病案讨论法、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法等,这些教学方法以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均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乐,龙鼎新,唐双阳,等.新形势下应急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举措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8):765-767.

[2]余燕平,王安定,沉文丽,等.地方高校本科生专业兴趣的现状及引导措施[J].教学研究,2010,35(1):39-41.

[3]胡延吉,梁红.基于学生视角的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及教学调查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13,()4:87-91.

[4]李永珍,井西学,王金民,等.预防医学专业人文社科课程设置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2:49-51.

预防医学专业论文篇(4)

 

一、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1.加强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每一学科基本的教学条件之一。尤其是中医院校开设的预防医学专业,在专业方向上存在着很大的优势,因为深厚的中医学理论与预防医学专业存在着天然的结合点,中医在早期就提出中医治未病的成熟理论,这就使中医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就业方向更灵活,专业口径更宽阔。因此,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是中医院校预防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主导,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校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针对中医院校预防医学专业属于初期发展阶段,师资队伍比较薄弱的特征,教师队伍建设应以引进和培养有资历、有经验、有科研能力的学科带头人为首要,以培养、稳定骨干教师队伍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建立一支数量够、素质高,结构合理、业务优良、治学严谨、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同时,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向预防医学专业教师倾斜的分配制度和管理机制,确保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3.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 

随着国家对社区建设的逐步重视,投入的进一步加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更多的将走向社区工作,因此,为突出中医院校预防医学专业的特色,修订适于中医院校该专业发展的教学培养方案,如将中医基础理论、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学科融入预防专业的学习中,让学生毕业后在社区工作中技能更多,能力更强。同时,为了宣传、突出预防医学的特点,开展优质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推动课程建设的有效形式。建立中医特色的预防医学“五大卫生”的教学梯队,严格主讲教师岗位资格,严把教学质量关。 

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教材建设。要突出中医院校的预防医学特点,可能在教材建设上还存在着学生无教材或无统一教材可参考的现实,因此,组织教学团队,编写适用于预防医学中医特色学科的教材是主要任务之一。同时,我们应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不能滞后于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应紧跟全国西医院校预防医学的大发展,并突出中医特色。 

4.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建立和完善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充实专业课实验室设备,改善实验教学条件,积极开展学科具代表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同时,探索中医、中药与预防医学结合的实验教学内容,多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5.加强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建设 

毕业论文是预防医学专业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学生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的一项主要表现形式。论文写作的好与坏,直接反映了学生在学校、医院、疾控和监督所所学基本功是否扎实及科研能力的强弱,也是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必须加强管理,确保质量。从实验的选题、开题、实施及统计分析都应严格按照专业要求来做,不能与临床医学生要求一样,因为,我们着眼的是整个人群的监控和环境,并最好能突出中医特色。 

 

二、加强专业教风与学风建设 

教风建设是建设良好学风的基础。教师应当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学生树立典范。学风建设是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习习惯。考风考纪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加强考风建设,采取得力措施,严格考试纪律,杜绝考试舞弊现象。 

总之,教育质量是学院的生命线,是高校赖以生存的根本。学生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就业、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学生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外语水平。学生运用外语的阅读能力、听说交流能力,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等,都是专业教师在日常学习中指导学生的方向。二是信息处理能力。包括学校是否开设了计算机公共课,学生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能力,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专业学生是否熟练掌握相关专业软件,如营养与食品卫生的计算器,流行病与统计学的spss等相关软件。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中医特色的预防医学药兼顾中医和预防两个方向,因此,平时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将中医基础与预防疾病有机结合,对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科技论文都很有帮助,也为大学生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开阔了口径。四是融入社会的能力。作为预防专业的学生,工作对象是整个人群,因此,将坚实的课堂知识和工作特点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中医院校预防专业学生平时培养的重要能力。 

对中医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要逐步凸显特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需要领导的重视,增加教学投入,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生也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全面培养自己的能力,将自己的专业特色体现到社会当中去。 

 

参考文献: 

[1]朱惠莲,洪微,张作文.我国预防医学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生命科学,2006,(01). 

[2]孙涛.中医治未病[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3]王宏.预防医学专业高级人才素质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08). 

[4]钟贵良,梁维君,刘爱忠,杨光凡.新的公共卫生形势下深化流行病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03). 

预防医学专业论文篇(5)

一、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1.加强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每一学科基本的教学条件之一。尤其是中医院校开设的预防医学专业,在专业方向上存在着很大的优势,因为深厚的中医学理论与预防医学专业存在着天然的结合点,中医在早期就提出中医治未病的成熟理论,这就使中医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就业方向更灵活,专业口径更宽阔。因此,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是中医院校预防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主导,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校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针对中医院校预防医学专业属于初期发展阶段,师资队伍比较薄弱的特征,教师队伍建设应以引进和培养有资历、有经验、有科研能力的学科带头人为首要,以培养、稳定骨干教师队伍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建立一支数量够、素质高,结构合理、业务优良、治学严谨、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同时,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向预防医学专业教师倾斜的分配制度和管理机制,确保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3.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

随着国家对社区建设的逐步重视,投入的进一步加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更多的将走向社区工作,因此,为突出中医院校预防医学专业的特色,修订适于中医院校该专业发展的教学培养方案,如将中医基础理论、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学科融入预防专业的学习中,让学生毕业后在社区工作中技能更多,能力更强。同时,为了宣传、突出预防医学的特点,开展优质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推动课程建设的有效形式。建立中医特色的预防医学“五大卫生”的教学梯队,严格主讲教师岗位资格,严把教学质量关。

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教材建设。要突出中医院校的预防医学特点,可能在教材建设上还存在着学生无教材或无材可参考的现实,因此,组织教学团队,编写适用于预防医学中医特色学科的教材是主要任务之一。同时,我们应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不能滞后于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应紧跟全国西医院校预防医学的大发展,并突出中医特色。

4.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建立和完善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充实专业课实验室设备,改善实验教学条件,积极开展学科具代表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同时,探索中医、中药与预防医学结合的实验教学内容,多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5.加强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建设

毕业论文是预防医学专业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学生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的一项主要表现形式。论文写作的好与坏,直接反映了学生在学校、医院、疾控和监督所所学基本功是否扎实及科研能力的强弱,也是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必须加强管理,确保质量。从实验的选题、开题、实施及统计分析都应严格按照专业要求来做,不能与临床医学生要求一样,因为,我们着眼的是整个人群的监控和环境,并最好能突出中医特色。

二、加强专业教风与学风建设

教风建设是建设良好学风的基础。教师应当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学生树立典范。学风建设是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习习惯。考风考纪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加强考风建设,采取得力措施,严格考试纪律,杜绝考试舞弊现象。

总之,教育质量是学院的生命线,是高校赖以生存的根本。学生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就业、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学生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外语水平。学生运用外语的阅读能力、听说交流能力,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等,都是专业教师在日常学习中指导学生的方向。二是信息处理能力。包括学校是否开设了计算机公共课,学生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能力,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专业学生是否熟练掌握相关专业软件,如营养与食品卫生的计算器,流行病与统计学的SPSS等相关软件。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中医特色的预防医学药兼顾中医和预防两个方向,因此,平时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将中医基础与预防疾病有机结合,对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科技论文都很有帮助,也为大学生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开阔了口径。四是融入社会的能力。作为预防专业的学生,工作对象是整个人群,因此,将坚实的课堂知识和工作特点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中医院校预防专业学生平时培养的重要能力。

对中医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要逐步凸显特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需要领导的重视,增加教学投入,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生也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全面培养自己的能力,将自己的专业特色体现到社会当中去。

参考文献:

[1]朱惠莲,洪微,张作文.我国预防医学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生命科学,2006,(01).

[2]孙涛.中医治未病[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3]王宏.预防医学专业高级人才素质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08).

[4]钟贵良,梁维君,刘爱忠,杨光凡.新的公共卫生形势下深化流行病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03).

预防医学专业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R3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2016)14-0013-02

医学类专业中合格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临床实践操作学习是很关键的。临床实践是为了通过临床思维和技能的学习、提升达到向高水平高层次的临床医师的跨越。增强医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提升医学教师的培训、矫正医学生对实际操作过程的轻视、合理安排考研、实习与就业的矛盾、使用进步的临床教学方法,进而满足人类医学需求和推进国家医学教育、事业的全面进步。

1.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的实践教学问题

1.1缺乏对临床实践重要性的认识

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不注重对医生职业道德、医生职责、临床实践工作关心,这是很多医学院学生的问题。这些医学生往往更专注于医学书本的学习和对资格考试的准备,思想中并没有以病人、救治工作为主要关注点。在医学生学习过程中会认为等到未来进入医院参加工作接触患者再学习、总结经验,学习过程中的目标仅仅是拿到资格证书和毕业证。这种对医学实践过程的消极看法容易让学生产生散漫自由的心态。

1.2医学生实践阶段压力较大

我国是在过去医学界工作者在研究和实践中总结规律安排预防医学生在毕业前进行实习锻炼,在这个阶段医学生往往还面对考研或者就业的选择。准备考入更高等学府的医学生在考研过程中把大量的实践花费在专业知识的复习上而准备就业的医学生在联系医院等工作单位。这样,学生对学校安排的医学生的实习丧失了积极性[1]。

1.3医学生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常,医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是在教师的安排下对医学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对病人体质、症状的分析和解决往往不知所措。在实践过程中脱离了老师的指点后缺乏思考或者在老师的指点下有盲目听从、过分依赖,不能独立地在遇到棘手问题时候自主地思考、解决问题。

2.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2.1是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2001年中国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指出临床医学生要多见识各种普通病种,对其原因和影响熟悉,而且应该熟练掌握医疗技能和熟记医学教育疾病等知识,把预防、治疗疾病做为最终的目的。爱丁堡宜认为“病人理当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生,而不再满足仅仅治疗某些疾病”[2]。

2.2符合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需求

随着医疗教育和卫生事业的进步,我们国家医学事业的方向就是提升社区医疗条件和服务水平。预防医学生未来的方向是从事医疗服务事业,是集疾病的预防、诊疗为一体,同时肩负着传播医疗教育保健知识的传播重任。预防医学生是医疗教育事业实施的关键执行者也代表着国家的医疗事业水平,可以推动国家医疗卫生进步的速度。预防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将来的医疗工作态度、工作质量有很紧密的联系。

2.3拉近预防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教育

曾经非典病的传染证实了我们国家的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脱离。大批的预防医学生没有前期预防和后期诊疗的水平,在治疗过程中显现出很多不足。而且,预防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多年来是脱离的,预防医学生通常在需要临床实践时表现出很多不足。对预防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可与拉近这两者之间的鸿沟,也有助于培育可靠地预防医学生。预防医学生只有在了预防医学中加强临床实习,才能够在未来的医疗工作者为社区医疗、为人类医疗事业做贡献。

3.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对策

3.1端正预防医学生的学习观念

医学教育过程需要预防医学生积累、学习和实践医学基础知识。预防医学生参加工作之后的工作态度、职责和水平的质量与医学生的实践过程有紧密联系。要从基础培养、端正预防医学生的观念和态度,让其对自己的专业和职业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和强烈的职业使命感。

3.2要树立崇高的医德

作为医疗工作者自身有对人类生命要有高尚的的救死扶伤的道德意识,要对病人、病情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医德水准是每一位预防医学生应有的基本职业准则。在预防医学生实践开始到走入工作岗位,崇高的原则性医德应该在其思想中树立。预防医学生从接触医疗专业的第一天起就应该意识到这是一种艰巨的任务,其本质就是要拯救生命于危难之间。

3.3合理安排考研、就业和实践

预防医学生毕业之际的考研、就业和实践都需要丰富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医疗水平,从本质上来讲是不充裕的。医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利用相关的专业知识运用所学的实际操作技能,这样既满足了考研需要复习的医学专业知识也为未来的就业做充分的准备。实践出真知,实践过程可以帮助医学生复习医学理论知识,并且促进医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使用,可以发现自身技能水平的不足。

3.4培养预防医学生的临床思维

预防医学生的临床思维直接关系着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水平和表现。预防医学生的临床思维是指学生通过自身的理论知识,根据对病人病情的了解、诊断,对病人进行分析下定论的思维方法,其需要多种临床思维因素的综合。医疗工作者的诊疗水准可以通过对病房病人的接触、对特殊病例的研究、对医疗书籍的阅读、向高级的有经验医师的学习等方式提升[3]。

3.5注重临床操作技能经验

一位预防医学生能将课本专业理论和临床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并且成功地解决病人问题,相信其在日后医疗工作中是一位优秀的专业医师。预防医学的学科专业特点要求医学生把医学理论知识带入医疗工作中,让临床实践发挥诊疗和教育的作用。预防医学生要善于发现自身的操作弱点,多参加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提升自身的医疗水平和技能。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教育中培育综合实力较高的合格的医师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艰难的一个环节。当前的医学教育过程中对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伴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职业医师制度的全面推进,预防医学生在临床教学中的临床实践教育亟待完善、改革。

参考文献

[1]张晓方.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4,9(1):77-79.

预防医学专业论文篇(7)

关键词:中医特色 预防医学 教学改革 

 

一、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1.加强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每一学科基本的教学条件之一。尤其是中医院校开设的预防医学专业,在专业方向上存在着很大的优势,因为深厚的中医学理论与预防医学专业存在着天然的结合点,中医在早期就提出中医治未病的成熟理论,这就使中医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就业方向更灵活,专业口径更宽阔。因此,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是中医院校预防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主导,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校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针对中医院校预防医学专业属于初期发展阶段,师资队伍比较薄弱的特征,教师队伍建设应以引进和培养有资历、有经验、有科研能力的学科带头人为首要,以培养、稳定骨干教师队伍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建立一支数量够、素质高,结构合理、业务优良、治学严谨、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同时,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向预防医学专业教师倾斜的分配制度和管理机制,确保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3.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 

随着国家对社区建设的逐步重视,投入的进一步加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更多的将走向社区工作,因此,为突出中医院校预防医学专业的特色,修订适于中医院校该专业发展的教学培养方案,如将中医基础理论、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学科融入预防专业的学习中,让学生毕业后在社区工作中技能更多,能力更强。同时,为了宣传、突出预防医学的特点,开展优质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推动课程建设的有效形式。建立中医特色的预防医学“五大卫生”的教学梯队,严格主讲教师岗位资格,严把教学质量关。 

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教材建设。要突出中医院校的预防医学特点,可能在教材建设上还存在着学生无教材或无统一教材可参考的现实,因此,组织教学团队,编写适用于预防医学中医特色学科的教材是主要任务之一。同时,我们应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不能滞后于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应紧跟全国西医院校预防医学的大发展,并突出中医特色。 

4.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建立和完善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充实专业课实验室设备,改善实验教学条件,积极开展学科具代表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同时,探索中医、中药与预防医学结合的实验教学内容,多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5.加强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建设 

毕业论文是预防医学专业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学生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的一项主要表现形式。论文写作的好与坏,直接反映了学生在学校、医院、疾控和监督所所学基本功是否扎实及科研能力的强弱,也是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必须加强管理,确保质量。从实验的选题、开题、实施及统计分析都应严格按照专业要求来做,不能与临床医学生要求一样,因为,我们着眼的是整个人群的监控和环境,并最好能突出中医特色。 

 

二、加强专业教风与学风建设 

教风建设是建设良好学风的基础。教师应当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学生树立典范。学风建设是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习习惯。考风考纪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加强考风建设,采取得力措施,严格考试纪律,杜绝考试舞弊现象。 

总之,教育质量是学院的生命线,是高校赖以生存的根本。学生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就业、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学生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外语水平。学生运用外语的阅读能力、听说交流能力,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等

[1] [2] 

,都是专业教师在日常学习中指导学生的方向。二是信息处理能力。包括学校是否开设了计算机公共课,学生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能力,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专业学生是否熟练掌握相关专业软件,如营养与食品卫生的计算器,流行病与统计学的SPSS等相关软件。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中医特色的预防医学药兼顾中医和预防两个方向,因此,平时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将中医基础与预防疾病有机结合,对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科技论文都很有帮助,也为大学生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开阔了口径。四是融入社会的能力。作为预防专业的学生,工作对象是整个人群,因此,将坚实的课堂知识和工作特点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中医院校预防专业学生平时培养的重要能力。 

预防医学专业论文篇(8)

从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至今,社会体育已成为体育专业教育中的主干专业,办学规模仅次于体育教育专业,布点院校也从单一的体育类院校扩展到师范、综合、工科、医药、财经、农业、民族等类型院校。[1]但其毕业生改行易业的现象严重,这与课程本身的设置有很大的关系。在《专业规范》中,设置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三个专业方向。陈章玉在《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社会体育专业方向设计及其课程设置的研究》中指出在社会体育大专业下细化专业方向的必要性,提出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保健康复专业(医疗体育和矫正体育)三个方向。[2]本文就健身指导这一专业方向的运动人体科学知识体系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适用性进行判别,其依旧沿袭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课程体系,例如以生理学、运动医学和生物力学等为代表的传统学科体系,其服务对象仍然限定在部分高水平的运动员,目标也只是提高运动成绩。尽管有的学校也开设了一些符合专业特色的学科,如华南师大开设的《运动与健康促进》,但就全国范围而言,预防的观念、服务于“亚健康”人群的观点还需要一个讨论、推广的过程。大多数高校如成都体院、华东师大、首都体院、广州体院、广西师大、湖北大学、湖南师大、云南师大等学校的运动人体科学课程以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为主,[3]这些课程的设置与运动训练等专业的课程区分不明显,沿袭了传统的运动人体科学课程,服务于正常人运动状态下人体的变化,并以此为研究基础。其理论基础的构成是“运动”,并没有体现出社会体育专业服务于大众体育健身的特色。

显然,这与社会体育培养的目标———即大众体育健身的专业体育指导人才是相悖的。预防医学作为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卫生学基础理论,必然与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与实施有着极为重要的逻辑关系,其中的“一级预防”是最积极主动的预防,更是与体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体育运动是预防医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级预防”。而传统预防医学从中医“治未病”的角度出发,对影响大众健康的社会、心理、生物等因素有着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尤其在亚健康预防与调治上也有着独到的优势。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建立新的社会体育课程体系,把“预防医学”理论引入大众健身指导的理念中,从而培养出能够运用专业的体育健身和预防医学知识来指导大众健身、缓解社会亚健康危机的专业人才。马玉成在《体育学科加强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中提到:在当前的专业设置下,改革课程,加强体育专业中健康教育的比重或加强预防医学专业中体育的教学内容。[4]

2预防医学理论对大众健康的理论指导

数据表明我国大多数人群属于亚健康状态,而预防医学理论无论是在现代医学还是传统中医中,都是维护人群健康的主要理念;以预防医学理论为基础的大众体育健身是缓解亚健康、促进大众健康最为简单、有效的手段。

2.1中国的人群健康分类和亚健康人群

众所周知,21世纪是健康的世纪,人们对于健康的诉求超过以往任一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文明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并且使疾病谱出现新的变化趋势。这些“文明病”的产生与病变,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属于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苏联学者将这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根据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人群健康基本分为健康、不健康和亚健康三类,分别占的比例为15%,15%,70%。(见图2)对于这70%的庞大亚健康人群,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临床医学对此人群的干预也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和被动性。它是一个动态的状态,或者向疾病状态转化,这是自发的;或者向健康状态转化,这就需要自觉,需要付出代价和努力,同时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

2.2预防医学思想与运动干预理念对预防、治疗亚健康的指导

预防医学是研究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学科。中西医的预防医学思想同多异少,双方的预防手段都多样而有效,两者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

2.2.1现代预防医学

现代医学由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三大部分组成。应该指出的是,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预防医学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预防为主的思想,探讨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分析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研究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通过公共卫生实践,达到预防疾病,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目的。[5]促进健康和防止发生健康向疾病转化正是预防医学所研究的范畴,亚健康也成为新世纪预防医学所面对的重要研究课题。

2.2.2传统预防医学

传统预防医学即中医预防,早在二千多年前,《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观点,已经孕育着“预防为主”的思想。它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从预防观点出发,通过研究人类健康与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规律,探索消除对人体健康有害因素和利用有益因素的措施,以预防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的系统理论。[6]现代预防医学重视外因,重视群体,主要是针对疾病,尤其是流行病、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规律,探索和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目的。而中医“治未病”思想则更重视内因,重视个体,主张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促进人体的阴阳和谐,提高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能力。[7]

在新的健康医学观的指导下,中西医的预防医学体系正在走向融合,并将成为指导大众健身、促进民众健康的理论基础。体育健身在各个方面都对人们的健康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一,体育运动能够有效治疗心理疾病,排解紧张烦躁等不良情绪。其二,长期合理的体育活动能够有效延长寿命、增强体质,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其三,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使大众的娱乐生活方式体现健康、阳光、科学和文明的特点,防止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侵蚀人们的健康。通过专业的运动健身指导,充分发挥预防医学的理论优势,现代预防医学能够为社会体育工作者开具“运动处方”提供理论基础,而推广传统预防医学的健身气功及一些养生术可以有效促进大众健康。总之,社会体育工作者应该合理运用预防医学知识,及时把介于健康与非健康之间的“中间人”拉回到健康人的队伍中来。

3“医体结合”与健康促进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取得金牌总数第一的优异成绩,奥运争光计划基本完成。北京奥运后,作为我国体育工作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全民健身计划,也借着奥运之东风开展的如火如荼。而要想真正在理论上对体育的健身意义和作用有较高的认识,必须借助于预防医学的深入发展。因为社会体育的服务对象是人群,调查研究人群的健康与疾病状况,了解引起疾病和健康的背景和原因,是制定体育保健措施的基本前提。没有基本的预防医学的理论指导,全民健身运动就难以有的放矢。[8]在预防为主观念上建立起来的三级预防原则是预防医学的核心,它体现在对个体及群体在疾病发生前后的各个阶段的全方位预防,其中的一级预防是指控制和减少有关危害健康的任何危险因素,建立并维护有益于人类身心健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体育运动正是属于“一级预防”。[9]医学家认为,当代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主要在一级预防上下功夫,因为这些疾病的病因都来自不合理和不正的“生活方式”。而体育的本质和特点决定了体育是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它的价值在于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培养人们的生命活力、心理品格和社会能力。[10]因此,从本质上来讲,体育锻炼和预防医学的根本宗旨都是预防疾病,提高大众抵抗疾病的身体素质。那么,两者在具体的实施途径上都有众多的相通之处,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可见,医体结合对健康的促进是全方位的,“医体结合”的健康中心是防治生活方式疾病的新载体,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在健康促进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10]所以在体育基础理论教学中将两者紧密结合就具备了足够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4把预防医学理论引入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必要性

预防医学专业论文篇(9)

从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至今,社会体育已成为体育专业教育中的主干专业,办学规模仅次于体育教育专业,布点院校也从单一的体育类院校扩展到师范、综合、工科、医药、财经、农业、民族等类型院校。[1]但其毕业生改行易业的现象严重,这与课程本身的设置有很大的关系。在《专业规范》中,设置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三个专业方向。陈章玉在《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社会体育专业方向设计及其课程设置的研究》中指出在社会体育大专业下细化专业方向的必要性,提出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保健康复专业(医疗体育和矫正体育)三个方向。[2]本文就健身指导这一专业方向的运动人体科学知识体系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适用性进行判别,其依旧沿袭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课程体系,例如以生理学、运动医学和生物力学等为代表的传统学科体系,其服务对象仍然限定在部分高水平的运动员,目标也只是提高运动成绩。尽管有的学校也开设了一些符合专业特色的学科,如华南师大开设的《运动与健康促进》,但就全国范围而言,预防的观念、服务于“亚健康”人群的观点还需要一个讨论、推广的过程。大多数高校如成都体院、华东师大、首都体院、广州体院、广西师大、湖北大学、湖南师大、云南师大等学校的运动人体科学课程以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为主,[3]这些课程的设置与运动训练等专业的课程区分不明显,沿袭了传统的运动人体科学课程,服务于正常人运动状态下人体的变化,并以此为研究基础。其理论基础的构成是“运动”,并没有体现出社会体育专业服务于大众体育健身的特色。显然,这与社会体育培养的目标———即大众体育健身的专业体育指导人才是相悖的。预防医学作为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卫生学基础理论,必然与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与实施有着极为重要的逻辑关系,其中的“一级预防”是最积极主动的预防,更是与体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体育运动是预防医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级预防”。而传统预防医学从中医“治未病”的角度出发,对影响大众健康的社会、心理、生物等因素有着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尤其在亚健康预防与调治上也有着独到的优势。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建立新的社会体育课程体系,把“预防医学”理论引入大众健身指导的理念中,从而培养出能够运用专业的体育健身和预防医学知识来指导大众健身、缓解社会亚健康危机的专业人才。马玉成在《体育学科加强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中提到:在当前的专业设置下,改革课程,加强体育专业中健康教育的比重或加强预防医学专业中体育的教学内容。[4]

2预防医学理论对大众健康的理论指导

数据表明我国大多数人群属于亚健康状态,而预防医学理论无论是在现代医学还是传统中医中,都是维护人群健康的主要理念;以预防医学理论为基础的大众体育健身是缓解亚健康、促进大众健康最为简单、有效的手段。

2.1中国的人群健康分类和亚健康人群

众所周知,21世纪是健康的世纪,人们对于健康的诉求超过以往任一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文明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并且使疾病谱出现新的变化趋势。这些“文明病”的产生与病变,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属于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苏联学者将这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根据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人群健康基本分为健康、不健康和亚健康三类,分别占的比例为15%,15%,70%。(见图2)对于这70%的庞大亚健康人群,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临床医学对此人群的干预也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和被动性。它是一个动态的状态,或者向疾病状态转化,这是自发的;或者向健康状态转化,这就需要自觉,需要付出代价和努力,同时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

2.2预防医学思想与运动干预理念对预防、治疗亚健康的指导

预防医学是研究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学科。中西医的预防医学思想同多异少,双方的预防手段都多样而有效,两者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

2.2.1现代预防医学

现代医学由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三大部分组成。应该指出的是,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预防医学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预防为主的思想,探讨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分析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研究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通过公共卫生实践,达到预防疾病,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目的。[5]促进健康和防止发生健康向疾病转化正是预防医学所研究的范畴,亚健康也成为新世纪预防医学所面对的重要研究课题。

2.2.2传统预防医学

传统预防医学即中医预防,早在二千多年前,《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观点,已经孕育着“预防为主”的思想。它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从预防观点出发,通过研究人类健康与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规律,探索消除对人体健康有害因素和利用有益因素的措施,以预防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的系统理论。[6]现代预防医学重视外因,重视群体,主要是针对疾病,尤其是流行病、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规律,探索和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目的。而中医“治未病”思想则更重视内因,重视个体,主张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促进人体的阴阳和谐,提高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能力。[7]在新的健康医学观的指导下,中西医的预防医学体系正在走向融合,并将成为指导大众健身、促进民众健康的理论基础。体育健身在各个方面都对人们的健康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一,体育运动能够有效治疗心理疾病,排解紧张烦躁等不良情绪。其二,长期合理的体育活动能够有效延长寿命、增强体质,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其三,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使大众的娱乐生活方式体现健康、阳光、科学和文明的特点,防止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侵蚀人们的健康。通过专业的运动健身指导,充分发挥预防医学的理论优势,现代预防医学能够为社会体育工作者开具“运动处方”提供理论基础,而推广传统预防医学的健身气功及一些养生术可以有效促进大众健康。总之,社会体育工作者应该合理运用预防医学知识,及时把介于健康与非健康之间的“中间人”拉回到健康人的队伍中来。

3“医体结合”与健康促进

预防医学专业论文篇(10)

1.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专业教学与实践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发出“加强对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通知,90年代教育部又在“面向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中专门设立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所以各大高校就开始了对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医学生进行了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研究,并将其投入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对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开设了预防医学的课程,但是,由于此课程面对的是非预防专业的学生,所以,对从教教师是一种考验,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现状制定新的教学计划,不可以将其与专业的医学生进行同等的教学,需要把握一个度。但是,由于这不是医学生所学的本专业,许多学生认为学习这门知识也不能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就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所取得的教育成果就不是很明显。

2.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专业教学与实践的措施

2.1选用教材是要严格

对于非预防专业的学生的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预防观念、群体观念环境观念有所认知,进而是他们形成良好的预防观念与思维。因此,这就对教科书具有一定的要求,所选的教材的内容必须是在非预防专业学生的接收范围之内的,还需得到国家卫生与教育部门认可才可以。不得随意选用网络上的没有认证商标的教科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对非预防专业医学生的教学质量。

2.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由于对非预防专业学生的教学是新开始的教学课程,所以,该学科的教学的各个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没有完整的、固定的教师团队,大多数都是从预防专业里借调过来的教师,或者是从校外聘请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也就是说,非预防专业的教师的流动性很大,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加强非预防专业教育的师资团队的建设很重要。因为,具有结构合理、水平高超、相对固定的师资团队是提高非预防专业的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2]。

同时,还要做好教师团队的教学质量的监督工作。一方面,要让参与教学的教师进行集体的备课、试讲与教案的编写,这样可以让教师就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共同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从教师的试讲中寻找出教师在讲课中存在的不足,及时的改正,确保非预防专业医学生的教育的质量;硕士论文另一方面,要求校领导或者是教科研的人员进行听课,监督教师在课堂上对非预防专业学生的教学,并给予适当的评价与指导。还要求教师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不断丰富非预防专业教学领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完善教学模式的创新。

2.3增强学生的对预防专业的重视

要知道,对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进行预防专业的教学使为了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为他们着想。但是,许多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因此,就要提高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的预防专业的重视,让他们认识到这门学科对他们的重要性,只有这样,非预防专业的学生才可以认真的学习这门课程,也只有这样,才可以不断地提高非预防专业医学生预防专业的教学质量[3]。

2.4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

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让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把所学到的专业的知识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到相应的社区进行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医学预防专业对他们将来的从医道路上的重要性,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以此为未来的工作中做好铺垫。

总之,要通过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的教育,让这些医学生建立起疾病的预防理念,增强学生的群体健康意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完善的稳定的师资团队,采用科学的、适当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同时,还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与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才可以不断地提高我国医学团队的整体素质,才能做好保障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工作。

参考文献:

[1]郭爱民,魏守刚,路孝琴等.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研究,2004,7(7):459-460.

预防医学专业论文篇(11)

在医学影像专业预防医学教学中,首先要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让学生充分明白,作为医学生掌握预防医学知识和方法,树立预防为主的大卫生观念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上第一次课《绪论》时,应充分挑起学生对预防医学的兴趣火花,从古至今阐述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易经》中曾提出“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千金要方》中提出“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这表明自古就形成了预防为主的思想。结合预防医学三次卫生革命和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发展,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大幅度增高,以及近几年来发生的一些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成功控制,突出预防医学在当代医疗卫生事业中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例如2003年发生在我国的“非典”、曾经肆虐的“禽流感”、2009年全球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等都是利用预防医学的理念和技术才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应让学生了解到,近十年来,由于个人不良行为习惯、生活方式所引起的慢性病呈明显上升趋势,不少慢性病的防治都与合理的膳食、改善生活方式、个人卫生习惯有着密切联系。这都要求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运用预防医学知识,进行对自身和他人的防病教育。强化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的预防医学观念不仅仅是医学发展的必然,医学工作的需要,更是对自身的保护,从而引起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学科的高度重视。

2改革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预防医学的实用性

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一直认为预防医学对他们而言实用性不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预防医学的实用性,重点讲解与学生自身密切相关的知识,让他们感觉到预防知识就在身边。比如讲到饮用水消毒,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对分散式给水的消毒很有兴趣,还有很多学生家庭有外出务工人员,他们对职业中毒的危害和预防很关注,这些都需举出实例进行详细讲解,讲到营养与健康,同学会比较关注如何吃得科学营养,在当前食品安全问题、转基因食品也是同学们比较关心的问题,对于这些知识结合实际进行讲解,比如“三鹿奶粉”事件,甚至是购买食品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怎么看食品的包装标识等都突出了预防医学的实用性,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

3优化多媒体课件,配合视频短片,进行案例讨论

当前的教学都是利用多媒体进行,好的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配合视频短片,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直观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水俣病时,配合播放发生在日本水俣病事件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水俣病的病因、危害。在讲解地方性氟中毒时,播放我国氟中毒的视频画面,学生能充分认识我国氟中毒的病因、病区分布、临床表现、预防和治疗。在介绍矽肺时,利用当前影响比较大的农民工开胸验肺事件进行案例讨论和分析,讲解食物中毒利用发生在本校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案例讨论,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所学的内容。通过实例讲解和启发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如何探索病因和预防医学在其中发起作用。

4开展专题教学,互换师生角色,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如今的教学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我们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倡“交互式”的教学形式,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还有情感、思想以及观念的交流[4]。教师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教”还可以是“学”,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学”,也可以“教”。为了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创造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环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我们在教学中开展了“专题”教学。如在对“生产性粉尘与职业性肺部疾病”进行教学时,把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小专题,包括“矽肺”、“煤工尘肺”、“硅酸盐肺”三部分。让同学们分成三组,每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去查阅资料,收集资料,做多媒体课件,每组派一名同学上到讲台充当老师的角色,做专题汇报。在这过程中,不但能够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查阅文献主动获取知识、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动手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兴趣。在进行专题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得到了增加,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学到一些与学生如何互动的知识,更加了解本班学生。

5开展科研带教活动,实现教学和科研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