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预防医学的主要任务大全11篇

时间:2024-01-09 11:07:40

预防医学的主要任务

预防医学的主要任务篇(1)

20世纪80-90年代,我院非预防医学专业讲授预防保健知识的科目主要是预防医学(包含卫生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三部分)和社区医学两门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大多采用照本宣科的讲解方式,由预防专业的教师按照预防专业的分科体系组织教学,现有的教材及教学大纲大多未能真正结合非预防专业的特点、性质和服务对象,教学内容仍是预防医学专业课的压缩。实习课是在实验室内模拟现场利用课题分析的形式完成的。这与人群大环境现场差距太大,导致学生学而无趣。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树立“预防、群体和环境”的观念,培养的学生仍然是重治轻防或只治不防。而且,我校多年来始终坚持为农村办学、为基层办学的“两为”的办学理念,大多数毕业生都要到基层社区服务,基地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中加强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教育、建设预防医学实习基地是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培养防治合一的特色应用型医学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

2联系实际,建立预防医学实习基地

大多数部、省属重点院校,设有公共卫生学院或预防医学专业,已建有完善的预防医学实习基地,其师资力量雄厚,物力、财力都有一定的保障。作为我院这样一个省属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只能从本院的实际出发,创造条件,建立预防医学实习基地,灵活安排实习内容,保证实习效果。

实习基地的选择直接影响实习质量。2000年后,我们选择了牡丹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职业病防治所、市第一、第二人民医院及我院的两所附属医院作为主要实习基地,市疾病控制中心和市职业病防治所是牡丹江地区疾病预防和控制的核心,四所综合性二、三级甲等医院是卫生部确定的全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试点先进单位,医院内部均设有预防保健机构,而且他们之间医疗实践联系较为紧密。学生在这样的基地内轮流实习,加深了对“三级预防”意义的认识,有利于在临床医疗实践中树立预防观念,贯彻预防策略。

3因地制宜安排实习内容,依靠基地解决师资不足

我院制定了统一的实习计划和大纲,但各基地具体的实习内容不强求统一,根据各基地优势、工作任务与特点,与他们共同制定具体的实习计划和大纲,确定实习进度及内容。如市职业病防治所重点实习生产环境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预防保健措施;市疾病控制中心侧重疾病控制、流行病学调查和卫生监督监测等;附属医院和市级综合性医院则侧重于院内感染、妇幼保健和社区保健等。尽管内容各有侧重,但目标统一,要求明确。

我院从事预防医学教学的现有近20名专任教师,终年有教学任务,且常有几名教师在外学习,无法在每个基地都安排专职教师带教实习,考虑到基地教师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基地兼职教师完全可以承担带教任务。因此,每个基地指定1名责任心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医师担任兼职班主任,全面负责每批实习生的实习安排、考核及思想工作,各部门、科室的兼职教师根据事先拟定的实习计划、大纲和内容进行带教,指导每批学生实习,并要求学生对在实习过程中将获得的数据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资料整理分析,独立撰写出实习报告或实习论文,由基地的兼职教师批改及考核成绩,并结合实习情况对每位学生写出评语或鉴定。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学院及教研室负责实习的教师定期与基地沟通,每个月下基地了解学生的意见及存在的问题,与基地兼职班主任共同研究解决。在全面掌握每位学生在基地的实习情况后,参考带教教师的考核评语及成绩,确定每位学生的综合实习成绩。学校每年轮流在各基地召开一次由基地分管实习的领导、兼职班主任及学院专职教师参加的基地现场教学研讨会,交流带教经验,调整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预防医学的主要任务篇(2)

基金项目:内蒙古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NGJHG06010)

医学应积极适应社会的进步、努力满足大众的需求,紧跟社会经济的步伐,紧随人类科学的发展,这样的医学才是先进的、科学的。在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整个社会对医学的本质、根本目的、发展趋向、工作重点等却缺乏深入的、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对于预防医学在医学中的位置,包括相当一部分医学工作者,都没有正确的认识。在国际的大环境中,普遍存在着“重临床、轻预防”的实际,由于难以证实公共卫生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收益,公共卫生通常被政府和公众所忽视,一旦发生重大疫情,即会想到应加强公共卫生,但当疾病从记忆中消退时,公共卫生又重新从其脑海中消失[1]。在我国,“预防为主”的口号一直喊了几十年,而“临床为主”的现实却依然存在。作为培养高等医学人才的摇篮,在相当一部分高等医学院校,预防医学教育却很难被重视。通过调查发现了诸多问题,包括是学时少,开设相关选修课程较少;课程结构不尽合理,内容枯燥;教学的组织形式不尽人意;教学设施缺乏;实习基地建设力度不够;教学方式单调;七是学生对预防医学缺乏认同感,对其重要性缺乏认识,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2-3]。

改变医学现状,不仅需要政府在医疗卫生工作中作出大刀阔斧的改革,而且需要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等进行有力的改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我们党把医疗卫生工作放在了十分突出的地位,针对医疗卫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了重要部署。其中首要的是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高等学校所肩负着培养人才与社会服务这二大主要任务,要求办好高等医学教育必须与当前医学发展的形势、趋势紧密结合起来,与医疗卫生工作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这样的高等医学教育才是先进的、科学的、和谐的、正确的。

1加强预防医学教育的必要性

医学的发展形势、医疗卫生工作发展的紧迫需要与医学教育承担的重要使命不仅要求政府转变医疗卫生观念、切实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而且也要求高等医学院校、高等医学教育、医学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转变医学教育观念,切实重视并加强预防医学教育,尤其是要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育。

1.1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这一缺陷限制了它对健康和疾病的观察视野,妨碍其对健康和疾病受到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全面认识。而现代医学模式从医学的整体性出发,分析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综合作用,突出了社会因素的决定作用。这就要求临床医生更新医学观念,将生物医学预防扩大到社会预防。因此也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在医学生中积极开展预防医学教育。

1.2医学教育发展与医学教育模式变化的需要

从国际医学发展的动态来看,全球经济和政治环境对医学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卫生服务需求的不断变化导致全社会对医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发生改变。为与之相适应,全球医学教育也进行了很多改革,包括教育理念的转变、课程体系的优化等加强非预防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措施。医学教育的发展对加强预防医学教学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

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学教育培养的医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要有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献身精神;具有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在专业方面除具有临床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基本的预防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医学教育模式的变化不仅要求进一步加强预防医学教育,而且要求急需对预防医学课程内容结构进行改革。

1.3大众对健康需求不断增长的需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众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我们党、政府、社会也越来越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要求我们医学工作者必须时刻扫描大众对健康的要求,时刻透视包括寿命延长及人口老化、经济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社会变革等各方面因素对健康带来的威胁,切实从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出发,做好三级预防,在医学教育中更加注意培养学生运用三级预防的观点处理日常医疗保健康复的有关问题,针对疾病发生、发病过程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

1.4学科发展的需要

1.4.1临床医学发展的需要

临床医学学科的发展要求我们深刻理解“向病人学习”的意义,即要从医学、心理学、社会背景对病人进行全面考虑,这样不但有利于诊断治疗疾病,还有利于从心理健康、环境改善、健康生活方式指导的角度为病人提供帮助,也有利于总结临床治疗规律,提高对疾病研究的科学性。医学的最大目的应是如何保持健康,而不是如何治疗疾病[4]。医学功能的整体化、综合化、社会化趋势越来越显著。预防和控制疾病,增进人类健康,已不只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任务,也是临床医学整体功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5]。

1.4.2预防医学发展的需要

预防医学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制订防治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6]。事实证明预防医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门综合性科学,不仅在医学科学中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间互相渗透,互相促进,而且已向自然、社会、精神三大领域纵深发展,它已突破了自然科学范畴,和社会发生了广泛的联系。预防医学越来越受到更高的重视,预防医学也更加关注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1.5以人为本的需要

在医学实践中,“以健康为本,以生命为本”就是以人为本。胡锦涛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改善民生的六大任务之一,就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而要实现这一任务,明确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党和政府已经把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那么作为医学工作者,更应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以健康为本,以生命为本”,切实把“预防为主”付诸于医学实践、医学教育之中。

1.6科学发展的需要

科学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是高层次的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我国卫生事业的现状,就会发现许多问题,其中包括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不完善,一些重大传染病仍在严重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这一突出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科学分析、科学决策、科学发展。

1.7现代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疾病谱、死亡谱的改变,与社会化、产业化相伴而来的心理疾病日益增多,公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增高,这些都要求未来的医生不但要通晓治疗,更要懂得预防、保健、康复、心理、社会及促进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知识和技巧。加拿大从1993年开始设立研究课题,到2000年公布了皇家医学院学会的专项研究结果:社会对医学院毕业生担当医生角色的期望要求,结论是医生的角色应当具备七个方面的要素:医学专家/临床决策者,交流者,合作者,管理者,健康促进者,学者,职业家[7]。临床医生是预防保健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的重要力量,而医学教育中加强预防观念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预防疾病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任务是在“预防为主”的思想指导下,增加学生识别、评价和控制各种不良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思维方式和工作能力,使学生掌握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预防措施,从而在工作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将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控制坚持一、二级预防范围内。

1.8卫生服务模式变化的需要

随着卫生工作的发展前进,医院卫生服务模式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卫生服务模式向着预防、医疗和保健综合型方向转变。医学教育如何适应卫生体系改革的需要,加强临床专业学生的预防保健能力,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这对于深化医学教学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

2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预防医学教育

预防医学的主要任务篇(3)

随着医学模式、疾病谱和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要求培养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全方位医学人才。西医医学模式要求一名合格的医师不仅要完成治疗疾病的任务,而且还要能预防疾病,保护和促进健康,成为“既懂治、又懂防”的21世纪新型医学人才。尽管全国各大医学院校已将预防医学作为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必修课,但是在重视程度教学内容与方法上还存在许多不足。本文拟结合我校预防医学教学的实际,对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现状、制约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索进行分析以期对预防医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

1我校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时数少,时间安排不合理我校开设预防医学课程的专业主要有临床、妇幼、护理、针推和卫生检验专业,各专业教学时数、教学形式与时间安排,由表1可见

临床、妇幼、护理、针推专业的教学时数少。预防医学主要包括生态环境与健康、生产环境与健康、食物因素与健康和医学统计学方法、流行病学方法等几大方面的内容,教学面广,内容较多,在学时少的情况下,教学无法做到深入细致,难以突出重点,很多重要内容也只能一带而过,因此学生掌握的知识少而肤浅。另一方面,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授课时间大多安排在基础阶段进行,如临床与妇幼专业安排在新生入校时。鉴于学生在此阶段尚未接触到临床医学的内容,学生还不具备医学方面的基础知识,理论教学与实习内容不具有针对性,学用脱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

1.2领导与学生预防观念淡薄,不够重视预防医学

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人持有临床医学优于预防医学的观点。尽管在高校开展了预防医学教育,但实际,不论是在卫生工作实践或医学教育中,预防医学仍未被摆在适当的位置。医学专科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问短,学习任务重,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偏重临床专业知识,轻预防医学教学,使预防医学教学课时少,教学设施不齐全,很多实践内容无法开展,难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预防观点淡薄,觉得与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关系不大,没有多大用途,加之课程内容繁杂,难学、难记,学了就忘,因而不重视,不感兴趣,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不来上课,考试则主要是应付及格。

1.3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很多高职高专医学院校

预防医学专业教师少,师资水平不高。目前,我校只有3名专职教师和1名兼职教师上课(其中1名副教授,3名讲师),教师少课时多,该教研室承担的上课任务重,课程种类繁多,包括预防医学、医学统计学、卫生毒理学、卫生监督学、社区卫生服务、口腔预防医学、临床营养学、卫生理化检验等课程,平均每位老师上4门课程。另外,学校扩大招生规模,护理与临床、妇幼专业约有两千多学生,且预防医学上课内容都集中在一个学期完成,教师上课任务繁重,对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教师没有多余的时间学习专业知识,也没有出去进修学习的机会,难以提高教学整体水平。

1.4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陈旧现在我校大

多数都采用多媒体教学,但只是简单的Powerpoint演示,没有很好地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内容也多以教材为主,以老师为主体,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没有重视实践教学,实习课很少。少量实习课也只是两个简单的理化实验、部分统计学练习、食物中毒和职业病案例分析。其他实验课由于时间、条件的限制无法开展。学生没有到社区、防疫部门及其他工矿企业参观实践的机会,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1.5考核方法单一,不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

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毕业生不仅是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者,还应当是统计学与流行病学的应用者、社区保健的支持者和卫生保健的提供者。但目前我校预防医学考核仍沿袭单一的书面考试方式,结合平时表现及课堂实习作为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没有实践基地实习成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体现和重视。

2提高预防医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我校预防医学教学存在的问题,现结合本人从事该门课程教学几年来的亲身体会,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希望能引起广大医学高等院校领导及老师的重视,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2.1坚持预防为主的思想,强化预防医学教育的地位

SARS与禽流感的流行,让我们看到预防医学教育对保护健康、提高全体人群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强化预防医学课程的学习重在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讲好绪论课是转变学生思想观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通过绪论课教学让学生对本学科有一个总体的初步认识,了解其性质、任务、地位,掌握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基本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其次,教学中始终贯穿群体观念、环境观念、大卫生观念,使他们懂得在服务内容上由治疗扩大到预防服务,由病理扩大到生理、心理服务,由院内扩大到院外服务,掌握促进群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基本技能,逐步认识医学功能的整体化、综合化、社会化。为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在非预防医学专业中加强预防医学的教学地位,对于培养新型医学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提高预防医学的教学质量,首先是管理者、决策者要端正预防医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形成培养预防保健型新型医学人才的目标意识。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校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学校必须从管理机制上确保培养和造就一支能胜任培养跨世纪医学人才的教授专家群体和素质优良的基础医学研究教师队伍,早实现学术队伍“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低年龄”的总体目标。目前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等影响,高学历、高职称的中青年教师陆续调离学校,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因此,迅速改善预防医学的教学条件,提高教师生活待遇,加强在职中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是稳定教师队伍、搞好预防医学教学的关键所在。

2.3适当增加教学课时,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内容

鉴于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内容杂、知识面广,学生要在短时间内全面掌握该门课程是很困难的,教师也因为授课时数少,上课很难做到重点突出、讲解深透。尤其是统计学与流行病学的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多,又比较抽象难懂,且没有结合实际工作进行实践的机会,学习起来更是觉得枯燥无味,没有兴趣。因此,建议学校适当增加预防医学授课学时。

也有学者认为鉴于流行病学和统计学作为方法学学科,对临床医学的教学、科研、医疗具有重要意义,宜将其单独作为一门或两门课程设置,卫生学则应与社会医学进行有机的组合。另外,建议学校将临床与妇幼专业的预防医学安排在第二个学期上,在学生懂得一些医学基础知识与高等数学基本知识后再来学习该门课程,让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与该门课程联系起来,更能提高学生的认识与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4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预防

医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为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讲授方法,要采用电教、多媒体和现场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如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等。

学习新内容之前,先安排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找出难以理解的地方,上课时再提问,由老师有针对性地解答,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另外,在教学中多举生活中发生的案例,比如讲解食物中毒时,可以联系我国2008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中毒事件”,在讲解职业中毒时可联系私企“苯中毒”如白沟事件等,讲解环境污染时可联系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水俣病、痛痛病等生动活泼的案例,加深学生的理解,也提高了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现在各大医学院校都在实施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问题式教学模式,现已得到世界医学教育界的肯定,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模式,强调从问题提出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探索并运用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评判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其直观、简捷、效果明显,目前已在国外很多大学广为应用。我们应该以PBL教学模式为主,以传统模式的教学为辅,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整个预防医学教学。

2.5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预防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掌握基本的方法和技能。各校应组织教师自编《预防医学实习指导》,并适当加大实习课比例。适时安排学生参观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牛奶厂、工矿企业、社区医疗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充分了解预防医学在基层卫生工作中的作用。另外,也可让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活动,把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善预防医学实验室条件,购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建议成立一个统计学实验室,让学生有条件学习利用统计软件分析所收集来的资料,提高学生应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6重视预防医学实践基地的建设

近年来,广州医学院等兄弟院校在加强和改革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习基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校应尽快改变临床医学专业没有预防医学实习基地的状况,将实习基地的建设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结合办学指导思想等实际情况,与预防保健机构健全、技术力量较强的城市社区医疗保健机构和县、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建立正式、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实践教学提供可靠的保障。将预防医学教学内容作为临床专业毕业实习的部分内容。毕业实习中除内、外、妇、儿科以外,还应增加预防医学实习内容。每名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疾控中心实习2—4周,增强预防、保健、康复服务观念。

2.7改革课程考核方法从单一的书面考试转向

多形式的考试。增加试卷中解决问题型考题的比例,增加实践考试所占的比例,毕业实习增加预防医学内容,并作为预防医学考试成绩的一部分等。

预防医学的主要任务篇(4)

预防医学诊疗服务主要是一种应用预防医学的理论与技术,是将一、二、三级的预防相互结合起来,对那些具有危险因素,或亚健康状态,或早期病人,或轻型病人等提供健康并促进诊疗的管理服务,从而进一步对危险因素进行控制,避免转变成相关疾病,进而使病人的相关症状得到减轻,病情得到控制以及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等的一类诊疗服务[1]。该预防医学诊疗服务其服务的对象较广,从造成疾病前的相关健康危险因素到亚健康状态,都是服务的对象,该服务不仅落实到了社区卫生的服务中,也弥补了个体和群体之间诊疗服务的裂痕,该服务化被动预防为主动预防,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对预防和控制疾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的特点

预防控制疾病是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的主要目的,其主要从群体的防治出发,从个体的服务入手,在总结个体防治的基础上,制定出群体的防治方案,从而对群体的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一定的指导依据。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预防医学诊疗服务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②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目的:将一、二、三级的预防措施相互结合起来,有效的指导高危因索的干预作用,疾病的及时发现、及时诊断以及及时治疗,将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真正落实好;③预防医学诊疗服务对象:包括具有危险性因素的、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或是为了消除危险性因素,诊治早期或者潜在性的病人;④预防医学诊疗服务治疗方法:主要是采用综台防治的措施,将健康教育、咨询以及健康促进都贯穿于服务的整个过程之中,进而促使患者能自觉、主动而又积极地去改变自身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2开展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的重要性

2.1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的重要性: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的开展对疾病防治和控制机构带来极大的帮助,它不仅有利于把流行病学引入到相关临床医学界,而且还有利于大众群体观点的传播,进而促使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的联合行动,一起寻找更有效的普查、诊断以及治疗的技术。预防医学诊疗服务是医学界科学快速发展的需要,是相关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需要,同时也是人民群众疾病基本防治的需要。因此,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防与治、群体与个体以及自身实践与指导基层,都不应该被机械地分割开,而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其共同的作用。

2.2预防医学诊疗服务是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基础:从过去的相关疾病、传染病以及寄生虫病等的防治和治疗经验来看,其病院的控制和消灭,主要都是以控制传染源以及预防性等作为主要措施之一,因此,预防医学诊疗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流行病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也需要有坚实的生物医学以及临床保健来做基础,而建立合理的疾病预防和控制系统,其工作人员必须要懂得相关的基本操作过程,具备防治结合的基本知识、技能以及实践技巧,而这些都是预防医学诊疗服务中所涉及到的。再者,对痰病的预防和控制,首先也是要防治结合的。可见,预防医学诊疗服务涉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涉及面较广。 转贴于

3如何开展预防医学诊疗服务

3.1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国家相关部门在《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的一文中提出,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组织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主要从事的是预防、保健、相关健康教育、计划生育以及常见病或多发病等的治疗和康复。对于身肩负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社区卫生服务平台的全科医生来说,任务是繁重的,再加之这两区域也是最薄弱、最重要、最需要大力研究合开发的领域,因此,必须要做好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指导其技术规范以及技术措施的实施,此外,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也应该积极而主动地到社区进行“防治结合”的开发与研究,真正做好相关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3.2因地制宜,开展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应该充分利用预防医学的相关理论、技术以及设备优势,探索并推广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法,尽量将疾病预防和控制的诊疗服务真正落实到社区的卫生服务中。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开展预防医学诊疗服务,从而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此外,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还应该做好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的社区示范点工作,作为自身实践的基地,并进行不断的研究、总结经验,从而发展和完善防治结合的技术与方法。

3.3开展有特色的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在开展预防医学诊疗服务时,要有所区别,不能等同于一般医疗机构的临床医疗服务,要尽量开展有特色的预防医学诊疗服务。因此,在开展预防医学诊疗服务时,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要和社区处理好以下方面:不争利、不负面竞争,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相互团结,配台默契,通力合作,尽量扩大组织系统的整体功能,进而做大做好社区的疾病预防和控制的综合防治[2]。

4结语

开展预防医学诊疗服务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以及控制医药费用的高额增长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预防医学诊疗的开展,首先应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进行防控,其次,要对当地的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将基础防控和特色防控相结合,最后,应该积极的开展相关的“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的宣传工作。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起到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最终实现预防医学诊疗服务治病救人,提高患者相关疾病防治的知识水平,促进患者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主要目标。

预防医学的主要任务篇(5)

【关键词】 中医 全科医师 社区卫生服务 作用

中国分类号:R2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331-02

1在承担个体与群体的预防服务与使命中的作用

个体与群体的预防服务,是指在关注个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社区人群(含家庭成员)整体的健康。社区卫生服务是基层医疗,它面向社区,关注既病者也关注未病者、关注就诊者也关注未就诊者,由于贴切居民,被称为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代言人和管理者,因此运用中医理论提高社区居民预防思想,实现预防服务非常有利。

1.1认识健康

即帮助居民认识健康是一种“状态”。

在社区,“没病就是健康”等是百姓普遍的健康观,常常导致他们在生活习性、求医行为、遵医性等方面的偏歧,缘由于对人往往波动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的认识不清,特别是对许多病理基础不明的疾患或功能问题、心理欠衡问题等这些在生物医学领域中仍不能定义或称作疾病的状态无法甄别,却与生活习性、求医行为、遵医性等方面长期不良密切相关。因此帮助居民正确理解“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的健康概念,是个体与群体的预防服务思想的重要策略。中医“治未病”、春“发陈”夏“蕃秀”秋“容平”冬“闭藏”之“四气调神”、“整体观念”等理论,可帮助社区居民加深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健康观的理解和认识,改善不良生活习性、求医行为、遵医性等,并自觉承担自我保健的责任具有积极意义,而且这些理论简朴、贴切生活、哲理丰富,易于理解和强化。

1.2结合中医理论开展疾病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是依据疾病周期进行的综合性预防措施,社区卫生工作的重点是慢病管理,

需提供长期、综合、持续、协调的照顾,其中改善不良生活习性至关重要。中医思想在日常生活习惯中有很好的指导教育意义。王蕊芳等[2]从精神防御、运动防御、饮食防御、卫生防御及药物防御总结概括了民俗文化中的中医预防思想,五大防御思想归纳出生活常见良好和不良的风俗习惯,并援引了诸如“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怒则气上……思则气结”、“五谷为养……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等中医经文,颇具说服力;梁承志[3]引用了复方丹参滴丸对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的防治作用,对“治未病”包含未病预防和已病防变进行了说明,尤其对心血管疾病不同发展阶段,从微观药理到临床实践结论,充分阐述了中医药毒副作用少,便于长期运用的优势地位;赵贵军等[4]阐明亚健康与治未病的关系等,均论述了中医对“无病防病”、“有病早查防变”和“限制残障、减少后遗症,改善生活质量”的现代三级预防措施的作用。

2在承担发展“照顾医学”的任务与使命中的作用

“照顾医学”[5]源于对“医学目的”的讨论,通过“审查医学目的”,敦促从对“治愈

和高科技”医学的优先选择转移到重点为公共卫生和预防的“照顾医学”上来,提出“预防疾病损伤,促进维持健康、解除疾病引起的痛苦、治疗照顾患病与无法治愈者、避免早死、追求安详死亡”,为此需要在医院以外的广大社区发展“照顾医学”,用主流医学和替代医学为手段,实现为慢病患者解除痛苦和改善生命质量。在国外,“世界各地很多病人转向选择医学,原因就在于正统医学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2002年为了回应日益高涨的使用选择医学的浪潮,WHO创立了第一个全球战略规划,分析传统和选择医学治疗,力图推进其成为卫生保健服务的一个部分”[6]。“照顾医学”的提出,说明了当现代医学对治愈无望时,以其他替代(选择)医学的手段加以补充是极为必要的,我国中医学有着几千年临床实践形成的完善理论体系,是社区“照顾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医学手段,针灸、中药、推拿、太极、气功等疗法多样,经济实用,广受欢迎,况且中医乃我国主流医学之一,应在社区卫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3在承担重朔医生形象、推进卫生改革任务与使命中的作用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医改的重要部分,由于全科医师是接受立足于社区的全科医学

的专门训练,在服务模式、重点、对象、内容、主动性、连续性、服务单位、处理问题特点、诊疗手段与目的和医患关系层面上与专科医生有着很大区别。回顾全科医学马鞍式的发展历程;当“治愈和高科技”等弊端使社会的负担过重、民众对医疗的不满、医者疲于应付时,就无不怀念通科“郎中”在民中的和谐互惠时代。要重朔过去郎中下社区的服务形象,而不要冰冷的“高科技”来替代一直以来的温馨言语和肢体触摸的温暖,全科医师任重而道远。中医的诊疗技术是望闻问切,体系的独特性,要求在诊疗中收集大量的信息,使得医患交流更充分,了解更深入,体念更深刻,因而拉近了医患距离,成为长久以来患者对中医颇具好感的原因之一,这为中医在促进改革、缓解医患矛盾,重树“白衣天使”形象中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我国提出发展中医药的根本原因之一是要缓解看病难和看病贵的矛盾,中医药历来以其经济实惠等广受民众的欢迎,为此全科医师应当注重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地位并加以探索运用。

参考文献

[1] 梁万年, 郭爱民主编.全科医学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9-20.

[2] 王蕊芳, 于恒, 曹瑛.论中国民俗文化的中医预防思想[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9):20-21.

[3] 梁承志.从复方丹参滴丸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看中医治未病的理论[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3):643-644.

预防医学的主要任务篇(6)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接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①

根据该定义可以分析“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有以下重要特征:

(1)合法接种者,应有实施接种的资质,且对受种者接种过程符合国家要求预防接种工作操作规范,对于未有接种资质的医疗机构以及违反国家要求的预防接种工作操作规范要求的接种者,不构成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可能涉嫌构成医疗事故;

(2)接种疫苗产品经国家相关检验机构检测质量合格,疫苗生产企业有法律规定的生产资质,且产品的说明书对使用的不良反应进行详细陈述。不具备疫苗生产资质的企业生产疫苗,或者有资质的疫苗生产企业的疫苗产品未经国家相关机构检测,可能涉嫌产品侵权责任或者其他法律责任;

(3)接种者对受种者实施疫苗接种后,造成受种者身体组织的器官、功能损害,而一般的不良反应不能导致受种者身体组织的器官、功能损害,具有可恢复性,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4)涉及的各方主体在主观上和行为上均无过错,不属于医疗事故中的过错。

(5)异常反应不可预见性,异常反应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生产企业按照当时的医学知识进行研发和制造,使疫苗隐藏了不为人知的缺陷;二是少数受种者属于特殊特异体质,对于特定药剂表现出与常人不同的反应。如果可为人类所预见的反应,则不属于异常反应。②

二、医疗事故概念、特征

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③

其特征如下:

第一,医疗事故责任主体的限制。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是医疗事故责任主体。该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必须经过法律授权的国家行政机关考核批准。

第二,医疗事故主体行为的限制。条例将医疗事故行为限定在“医疗活动”,且该行为违反了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若患者在医疗机构挂号排队与他人发生纠纷,其中一名患者心脏病发作导致无效死亡,显然这与医疗活动无关。

第三,医疗事故主体在医疗活动中存在过失。实践中,应将医疗事故与医疗过错中的不可抗力予以区分,若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具有主观上过错,即使对患者造成了损害,也不应承担医疗事故的民事赔偿责任。

第四,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严重后果,若患者未有人身损害,即使医务人员存在医疗过错行为,不属于医疗事故。

第五,不良后果与过失行为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医疗过程中,必须查明不良行为与医疗行为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过失行为未必引起不良后果的发生,有可能不是医务人员的过失行为一种原因引起,可能是多因一果和一因多果。④

三、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医疗事故的比较

1、预防接种的医疗行为可转化为医疗事故,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无法转化为医疗事故

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⑤在预防接种实践中,接种者的工作人员未履行接种前知情同意和告知义务,未按照疫苗接种操作工作规范进行接种,比如说接种者用错疫苗、接种对象选择不当、接种部位错位、重复接种相同疫苗,以及有吸附剂的疫苗未充分摇匀引起的接种事故等。⑥接种者对受种者实施接种行为实质上属于医疗行为,由于接种者的医疗过错行为造成了受种者人身损害的严重后果,应当承担医疗事故的法律责任。

然而,接种者在对受种者实施疫苗接种过程中,其不存在过失行为,未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的规定,接种者的接种行为与受种者人身损害后果不存在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因此,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不构成医疗事故。

2、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医疗事故的不同点

第一,涉及的法律主体不同,前者包括政府、接种者、受种者、疫苗生产企业,后者主要包括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患者。

第二,涉及法律关系不同,前者涉及私权-公权法律关系⑦,而后者仅仅涉及私权法律关系。

第三、适用鉴定的法律依据以及鉴定的具体要求不同,前者适用卫生部颁布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后者适用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两者鉴定主要有:专家库组建与设置、委托鉴定的途径、启动前置程序、不予受理情形、专家组法定人数、鉴定主要内容等。

第四,关于补偿或赔偿范围不同。前者一旦认定为异常反应由政府补偿,且补偿由各省级政府制定相应的补偿办法;后者由医疗机构赔偿,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标准予以赔偿。

四、结论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医疗事故系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预防接种过程中,接种行为实质上属于医疗行为,一旦违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这种特殊的医疗行为转化为医疗事故,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两者在主体、法律关系、鉴定的法律依据和方式、赔偿或补偿范围等方面不同。(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

注解

①《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四十条,本文所述均为一类疫苗。

②焦艳玲,“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法律救济制度探析”,《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5年12月第18卷第6期总第104期,页93-95。

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

④乔世明,《医疗纠纷与法律责任》,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年第1版,页20-21

预防医学的主要任务篇(7)

第二条医院感染管理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针对诊疗活动中存在的医院感染、医源性感染及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的预防、诊断和控制活动。

第三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防护,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及其配套规章和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医院感染管理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院感染管理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五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和工作标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防止传染病病原体、耐药菌、条件致病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第六条住院床位总数在100张以上的医院应当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住院床位总数在100张以下的医院应当指定分管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部门。

其他医疗机构应当有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

第七条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务部门、护理部门、临床科室、消毒供应室、手术室、临床检验部门、药事管理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主任委员由医院院长或者主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担任。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是:(一)认真贯彻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标准,制定本医院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规章制度、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并监督实施;(二)根据预防医院感染和卫生学要求,对本医院的建筑设计、重点科室建设的基本标准、基本设施和工作流程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三)研究并确定本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并对计划的实施进行考核和评价;(四)研究并确定本医院的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流程、危险因素以及采取的干预措施,明确各有关部门、人员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的责任;(五)研究并制定本医院发生医院感染暴发及出现不明原因传染性疾病或者特殊病原体感染病例等事件时的控制预案;(六)建立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问题;(七)根据本医院病原体特点和耐药现状,配合药事管理委员会提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导意见;(八)其他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事宜。

第八条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分管部门及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管理和业务工作。主要职责是:(一)对有关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二)对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针对问题提出控制措施并指导实施;(三)对医院感染发生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并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或者医疗机构负责人报告;(四)对医院的清洁、消毒灭菌与隔离、无菌操作技术、医疗废物管理等工作提供指导;(五)对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提供指导;(六)对医务人员有关预防医院感染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提供指导;(七)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进行报告和调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并协调、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处理;(八)对医务人员进行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培训工作;(九)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工作;(十)对消毒药械和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十一)组织开展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科研工作;(十二)完成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或者医疗机构负责人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九条卫生部成立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专家组,成员由医院感染管理、疾病控制、传染病学、临床检验、流行病学、消毒学、临床药学、护理学等专业的专家组成。主要职责是:(一)研究起草有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诊断的技术性标准和规范;(二)对全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进行业务指导;(三)对全国医院感染发生状况及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四)对全国重大医院感染事件进行调查和业务指导;(五)完成卫生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十条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成立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专家组,负责指导本地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技术性工作。

第三章预防与控制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消毒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并达到以下要求:(一)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二)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三)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

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具体措施,保证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诊疗环境条件、无菌操作技术和职业卫生防护工作符合规定要求,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控制。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隔离技术规范,根据病原体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工作的具体措施,提供必要的防护物品,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加强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和耐药菌监测管理。

第十七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针对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与控制措施。

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和医院感染的暴发,分析感染源、感染途径,采取有效的处理和控制措施,积极救治患者。

第十八条医疗机构经调查证实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所在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确认后,应当于24小时内逐级上报至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后,应当在24小时内上报至卫生部:(一)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二)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三)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第十九条医疗机构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报告:(一)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二)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三)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第二十条医疗机构发生的医院感染属于法定传染病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

第二十一条医疗机构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时,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感染因素,采取控制措施,防止感染源的传播和感染范围的扩大。

第二十二条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应当根据情况指导医疗机构进行医院感染的调查和控制工作,并可以组织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第四章人员培训

第二十三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医院感染管理的学科建设,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制度,充分发挥医院感染专业技术人员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的作用。

第二十四条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医院感染专业人员岗位规范化培训和考核制度,加强继续教育,提高医院感染专业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

第二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对本机构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工作规范和标准、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

第二十六条医院感染专业人员应当具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专业知识,并能够承担医院感染管理和业务技术工作。

第二十七条医务人员应当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和要求。工勤人员应当掌握有关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卫生学和消毒隔离知识,并在工作中正确运用。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对所辖区域的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对医疗机构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是:(一)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及落实情况;(二)针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各项工作和控制措施;(三)消毒灭菌与隔离、医疗废物管理及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工作状况;(四)医院感染病例和医院感染暴发的监测工作情况;(五)现场检查。

第三十条卫生行政部门在检查中发现医疗机构存在医院感染隐患时,应当责令限期整改或者暂时关闭相关科室或者暂停相关诊疗科目。

第三十一条医疗机构对卫生行政部门的检查、调查取证等工作,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和阻碍,不得提供虚假材料。

第六章罚则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未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履行监督管理和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报告、调查处理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人和相关责任人予以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

预防医学的主要任务篇(8)

2课程内容

2.1选择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的职能从过去单一的以临床诊疗工作为重心转移到以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等“六位一体”的综合[2]。选择目前乡镇卫生院承担的10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作为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包括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社区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管理、糖尿病患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将这些内容融入到预防医学的各个章节中进行讲授,如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这一章中,插入高血压患者管理、糖尿病患者管理的知识内容。为了巩固学生所学习的统计和流行病学知识,插入社区健康调查与社区卫生诊断知识,并选择某一社区开展调查活动,形成社区诊断报告。2.2基于岗位工作技能设计教学活动围绕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实现技能教学和技能训练课程化,即先对岗位工作技能所需的理论知识安排一定课时进行课堂教学,如重点介绍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规范和流程,然后在经过一定理论教学后,让学生以动手操作、情景模拟、小组完成典型任务等方式进行强化训练,以获得综合职业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2.3基于岗位工作任务选择特色教材在教学中,作为理论知识讲授使用的教材,选取了由我校教师主编和参编的全国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教材,同时以校企合作开发的方式,与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家共同编写了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医学院校实践教学教材,该教材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任务,以12个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按照背景描述、事件处理过程、基本理论支撑、问题判断分析等内容编写,注重培养医学生对所学课堂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现场实战能力。

3考核内容与方法

传统的预防医学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笔试,未能体现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水平的高低,特别是其今后进入工作岗位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因此采取了理论笔试和项目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项目实践操作考核主要围绕十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如以情境模拟的方式进行家庭访视、高血压患者随访;以小组团队分工的方式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考核成绩依据学生课堂讨论、课堂表现、项目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团队解决问题能力等进行综合评分。

预防医学的主要任务篇(9)

【中图分类号】R19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420-02

公共卫生服务是通过评价、政策发展和保障措施来预防疾病、延长人寿命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一门科学和艺术,是一种以低成本换取高服务的模式,是一种社会效益回报周期相对较长的服务。在发达国家,政府在公共卫生服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政府的作用(比如政公共卫生管理论文策干预)在公共卫生工作中是不可替代的。许多国家对各级政府在公共卫生中的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并作为政绩考核的一项指标,以督促各级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

(1)在我国,由于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部分行政决策者受经济利益驱动,更重视一些可以短期收益的项目,削弱了政府对于公共卫生的重视程度和行政干预力度。

即便在一些城市,也没有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政府对于公共卫生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分工和职责范围,因此,尽快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任务,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都应该强化公共卫生服务概念,建立相匹配的体制,以解决广大人们群众长久的健康生活难题。

(2)当前,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一下几个主要问题

重大传染病仍在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预防和控制各种传染病仍是今后较长时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城市化和工业化加剧,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癌症、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威胁群众生命安全的杀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仍不完善,正确指挥、协调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是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组织保障;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差,农村卫生工作仍未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基础薄弱。因此,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需要在以上各个方面加强公共卫生建设。

(3)预防医学,是指以环境、人群、健康三个基点为模式,运用基础科学、临床医学和环境卫生科学等理论方法,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原理和方法,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作用规律;以“预防为主”为指导思想,制定疾病的防制对策,并通过实施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预防、控制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4)预防医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它的对象包括了个体和群体;重点在于那些健康以及无任何症状的个体,以公共卫生管理论文预防为主;重视临床医学的结合,将预防整合于治疗之中,理论实际相结合;注重环境、健康和人群三者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

临床与预防医学的整合是预防医学发展的方向,将基础和临床医学相结合,提出新的理论,作为预防医学的依据,能够有效的推进疾病早期防治,提高疾病防治的科学性和效果,促进新的卫生保健服务体系的构建。这种发展方向完全适应了时展的要求,可以成为加强社区疾病防控等预防措施的有效途径。

预防医学的主要任务篇(10)

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预防为主的兽医工作方针,按照政府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以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确保动物产品安全为目的,以健全和强化基层动物防疫体系为重点,改革兽医管理体制,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水平和动物疫病防治公共服务能力,促进畜牧业快速发展和农牧民持续增收,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

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本着“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健全机构,明确职能,理顺关系,构建符合我市实际的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兽医行政执法机构和兽医技术支持机构,逐步建立科学、统一、透明、高效的兽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建设,稳定基层队伍,提高兽医管理机构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全市动物卫生工作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我市动物卫生和动物产品安全水平。

二、我市兽医工作机构设置方案

(一)市级兽医机构

1、市级兽医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机构。成立酒泉市兽医局(加挂市重大动物疫病防制指挥部办公室牌子),为县级建制,隶属市农牧局,内设防疫科、监督科(加挂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市兽药饲料监察所的牌子),履行动物疫病防制、动物防疫免疫监督、兽医医政药政管理、动物检疫监督、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监督、饲料和动物产品安全监督等方面的行政管理和执法职能。局长由市农牧局主管兽医工作的副局长(市畜牧中心主任)兼任,设专职副局长(副县级)1名。

2、市级兽医技术支持机构。整合酒泉市动物检疫站和兽医站,组建酒泉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隶属市兽医局,内设检疫科、防疫科、动物疫病检测室3个科室。履行动物防疫检疫技术支持、技术培训、兽药饲料和动物产品质量检验等技术服务职能。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市畜牧中心加挂牌子,市畜牧中心现有建制、编制不变。

(二)县(市、区)级兽医机构

县(市、区)参照市兽医工作机构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规定,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兽医局、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县级兽医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兽医技术支持机构。

(三)建立健全基层动物防疫体系

l、按乡镇设立畜牧兽医站,与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合署办公,实行乡镇和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双重管理。根据经营性业务和公益性职能分开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公益性职能,剥离兽药饲料经营、诊疗等非公益性职能。

2、根据预防免疫工作需要和畜禽饲养量配备村级动物防疫员。村级动物防疫员由村民委员会推荐,乡镇政府初审,经县(市、区)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培训、考核合格和核发“动物防疫员证”后,由乡镇政府聘用。村级动物防疫员在乡镇畜牧兽医站的监督指导下,承担预防免疫、疫情报告等防疫基础工作,并协助县(市、区)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开展产地检疫和畜牧兽医技术服务。

3、大中型养殖企业、国有农牧场和其他动物养殖、屠宰、诊疗等相关单位配备的兽医、动物防疫员须经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考核认证,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指导下,负责本企业动物防疫工作。

三、兽医队伍建设

(一)加强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各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培训、考核、认证辖区内动物卫生监督员、动物卫生检疫员、动物防疫员和兽医执业人员,努力提高动物防疫人员和兽医执业人员的业务技能、服务水平。

(二)逐步推行官方兽医制度和执业兽医制度。各级兽医行政、执法和技术机构的国家兽医工作人员,经资格认可、法律授权或政府任命,逐步进入官方兽医队伍。根据国家有关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执业兽医管理办法。凡从事经营性兽医诊疗和动物保健的兽医人员,在具备规定的学历和专业经历的基础上,经培训考核,取得执业兽医资格后从业。

(三)加强各级兽医工作机构和人员的管理。各级兽医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技术支持机构和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具体编制员额,由机构编制部门会同人事、财政和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兽医工作的任务核定。其中,乡镇畜牧兽医站按每站2—3人配备,以保证工作需要。乡镇畜牧兽医站在编的非专业人员要通过兽医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分流,退出财政供给。对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中分流出来的兽医人员和非专业人员,要依法纳入当地的社会保障体系,对已参保的分流人员,要按规定及时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做好各项社会保险的衔接工作。

四、公共财政保障机制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充分利用、整合现有兽医设施、设备等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完善有效的动物防疫体系。按照国家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制定“*”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财政预算。并随经济发展逐年增加对兽医工作的投入,重点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和乡镇站基础设施建设。

(二)控制和消灭动物疫病。以防控重大动物疫病为重点,认真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制定动物疫病防控5-10年规划,确定各类动物疫病控制消灭计划和目标,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科学有效地指导和开展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三)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兽医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持工作经费及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补贴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各级兽医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持机构和乡镇畜牧兽医站实行全额预算管理。村级动物防疫员劳务报酬纳入财政预算,劳务报酬补贴标准由县(市、区)财政、兽医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承担的工作任务核定。疫苗购置、疫情监测、疫病预防、控制、扑灭以及兽药、饲料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及时拨付。根据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设立动物防疫应急物资储备。

(四)强化收费管理。各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按规定依法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要严格执行核定的项目和标准,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全额上缴财政。

预防医学的主要任务篇(11)

第二条为切实保证全县公共卫生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建立完善公共卫生工作体系。各乡镇(中心)卫生院设立相对独立的公共卫生科,县属医疗机构和民营医院设立相对独立的预防保健科,具体承担辖区和本单位的公共卫生(预防保健)任务。

第三条公共卫生工作是社会主义公益性、福利性事业,必须坚持以县财政投入为主,鼓励多渠道筹集经费,向公共卫生事业倾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保证公共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四条公共卫生工作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为指导,以“三个有利于”为准则,以突出“社会效益”为中心,开展各项公共卫生工作。

第二章工作职责

第五条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科的职责任务是:

1.负责组织实施本辖区疾病预防控制和免疫规划工作;

2.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及管理工作,及时准确收集、整理、上报辖区疾病控制工作信息;

3.组织开展孕产妇系统管理,推广母乳喂养和住院分娩,负责辖区婚前医学检查;

4.组织开展儿童系统管理或生长发育监测,组织开展妇女、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普查、普治;

5.负责村级卫生人员的预防保健等社会公共卫生工作的业务技术培训,对村级预防保健工作实施督促指导;

6.开展群众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7.负责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和爱国卫生工作的技术指导;

8.受县卫生局的委托开展卫生行政执法监督工作;

9.完成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业务单位交办的其他与公共卫生相关的工作任务。

第六条县级医疗机构和民营医院预防保健科的职责任务:

1、承担传染病疫情和疾病监测以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负责本单位就诊病人中各类传染病疫情监测和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收集和及时报告。

2、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参与指导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工作。

3、协助院领导组织完成卫生行政部门下达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卫生保健的指令性任务。

4、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参与重大传染病疫情及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的处理;承担医疗活动中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监测和相关信息的报告、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协同医院感染科加强医源性感染和医院内感染的管理。

5、按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机构的要求,加强对单位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相关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责任、义务的教育与技能培训。

6、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指导和考核,对本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劳动条件、卫生防护设施等开展监测,并提出改进意见。

7、做好院内《出生医学证明》管理、母婴保健专项技术管理,完成院内孕产妇、婴幼儿死亡的死因调查、分析报告。

8、承担卫生行政部门临时交付的有关预防保健工作。

第三章人员配备与管理

第七条乡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科工作人员,按各乡镇幅员面积大小和服务人口多少,适当向沿江、沿线倾斜的原则进行配备;县属医疗机构和民营医院预防保健科要落实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单位预防保健工作。

各乡镇(中心)卫生院卫生监督人员一律由公共卫生人员兼任。个别面积较大、人口密集的乡镇,根据工作需要,可在本单位的公共卫生人员编制数中,设专职卫生监督人员1-2名。

第八条乡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科科长由院长兼任,实行科长负责制。为确保公共卫生科日常工作的开展,设副科长一名,具体负责日常事务工作。县属医疗机构、民营医院预防保健科科长由院长或分管副院长兼任。

第四章公共卫生人员的选聘

第九条公共卫生人员任职的基本条件是:本人热爱公共卫生工作,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扎实的工作作风,组织观念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能自觉遵纪守法,具有一定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经验或经历。同时,必须具有与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相关的、国家认可的中专以上学历,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或相近执业资格。在同等条件下,具有公共卫生(或预防医学)、妇幼卫生专业较高的学历者优先。

对边远山区乡镇公共卫生人员的准入条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条件。

第十条本着“学以致用,专业对口,严格准入,保证素质”原则,采取本人申请,单位推荐,县卫生局根据本人综合情况和单位推荐意见,组织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院、县卫生监督所的领导和相关人员对其进行审查,报县卫生局批准,然后由县卫生局正式行文予以确定。

各单位要确保公共卫生队伍的稳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更换公共卫生人员。若因特殊原因确需变动的,须报县卫生局批准。否则,将按其变动的人数,相应扣拨该单位的公共卫生任务补助份额。

第十一条公共卫生人员(防保人员)的选聘,原则上首先从现有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人员中严格按照第八条所规定的条件进行择优选聘。若在现有从事公共卫生工作人员中,挑选不起编制人数的,本着更加接近条件的原则,可将范围扩大到全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杜绝非专业人员从事防保工作。

对于原从事公共卫生工作而又落聘的人员,该院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另行安排工作。若本人愿意,可向组织申请调入缺编的山区乡镇卫生院专职从事公共卫生工作。

第五章管理体制

第十二条对公共卫生科(预防保健科)实行“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即行政上隶属于本单位的领导;业务上,接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院、县卫生监督所的管理和指导。各业务主管部门务必切实履行起各自的业务指导、督促、检查职能,各乡镇(中心)卫生院和医疗机构必须接受、服从县级公共卫生(防保)业务主管机构督促、检查和指导,并积极配合其工作。

对县级医疗机构防保人员的管理则以所在单位为主,以单位的规章制度实施统一管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院、县卫生监督所只能对其进行业务指导、检查,不得干预其内部事务。

第十三条对乡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科和县属医疗机构(含民营医院)防保科的业务工作考核,由县疾病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院、县卫生监督所代表县卫生局负责实施,并报县卫生局对其考核结果予以确认,兑现公共卫生(防保)工作任务补助经费。对公共卫生(防保)人员个人绩效考核和工资奖金兑现则由所在单位负责,县疾病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院和县卫生监督所不得干预。个人与单位绩效的考核结果差异太大,明显不符实际情况的,由县卫生局复核认定。

第六章人员待遇

第十四条对乡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工作实行任务补助,按编制人员平均基本工资标准进行全额预算。对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的预防保健任务每年按4000元标准,对县精神病医院和3所民营医院的预防保健任务每年按2000元标准,予以定额任务补助。任务补助(定额)经费实行按季度拨付,并将其40%作为浮动,与全年工作目标任务挂钩,年底考核兑现。

公共卫生(防保)工作专项经费,根据任务完成情况按比例拨付,不冲抵任务(定额)补助经费。

第十五条乡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科在保证公共卫生工作指令性任务完成的前提下,要积极发挥人员、技术、设备优势,要组织开展社会需求的公共卫生有偿服务,其收入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做帐、单独核算,其收支节余部分主要用于解决公共卫生人员的工资、福利,改善工作条件,弥补工作经费不足和工作应急等开支。

第十六条对乡镇公共卫生人员实行每月保底预支工资制,其标准不得低于元,以切实保证其基本生活和工作需要。先由单位按时预付垫支,年底按目标管理考核结果结算,实行多退少补。各乡镇(中心)卫生院在制定收入分配方案时,要对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给予照顾,确保公共卫生人员全年的绩效工资不得低于全院职工平均水平。

第七章财务管理

第十七条乡镇卫生院对公共卫生科的收入支出,要严格按照国家《医院财务管理制度》有关规定,实行统一做帐、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并接受财政、审计、物价等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科在组织收入中要严格财经纪律,不得私设小金库和私分公款。

第八章组织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