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资源回收发展前景大全11篇

时间:2023-12-20 11:39:35

资源回收发展前景

资源回收发展前景篇(1)

解决城市生活垃圾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垃圾的产生量,即垃圾减量化。实施垃圾减量化的措施包括源头减量,最大限度地废品重新利用和最大程度地回收可再利用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中包含了一些珍贵的可再生资源,我们必须加强这些资源的回收和利用,从有效利用现有资源的角度看,每种资源和原料的开采、加工都要消耗一定的能源,产生一定的污染,如果我们从垃圾中回收并重复利用,这就意味着不仅节约了能源,而且也减少了污染。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是治本之策,有利于减少最终需要处理的垃圾量,从而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提高“无害化”处理率,因此,研究解决垃圾中可回收再利用的技术问题,是不仅达到资源循环利用,而且为社会发展提供变废为宝的一条途径。

一、北方城市生活垃圾的特性分析

城市生活垃圾十分复杂,北方生活垃圾因气候影响有其独特的特点,居民生活垃圾随季节性变化而变化,虽然近年来百姓的居住条件有了大幅度的改善,但在偏僻地区,特别是城乡接合部还存在许多冬天取暖、夏天烧煤做饭的住户,因此而产生的垃圾是大量的。据统计数字显示,一年中有三个峰值产生大量的垃圾,即每年2月份春节前后的取暖、做饭用煤量陡增,无机垃圾出现峰值;8月份,蔬菜水果大量上市,有机垃圾出现峰值;10-11月份,秋菜上市、取暖用煤陡增,有机垃圾、无机垃圾又出现峰值。

二、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的前景

人类生活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从国家的环境保护目标和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看,我国垃圾综合利用产业市场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必将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

1.垃圾分类、收集势在必行。生活垃圾处理必须实现分类收集、分类处理,分类利用。走资源化、减量化和生态平衡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是生活垃圾资源化。生活垃圾不分类那就是一堆垃圾,一旦分类那就是宝贝,废旧玻璃、铜、铝、铁皮、塑料和纸壳等,都不宜进入垃圾而直接回收利用。生活垃圾一经分类就是再生资源的“宝库”。二是生活垃圾减量化,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是城市垃圾处理的发展方向,实行垃圾减量化,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是关健,只有先分开才好利用,需要社会各界都关心支持和参与这项工作。

2.建立废品回收和垃圾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体系。要使垃圾综合利用体系成为一个独特的产业,最根本的条件是有一个能使从事废品回收、垃圾综合开发利用的链条,持续、稳定的经济运行机制,大力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将回收物品分类、捆扎、打包,并分别送往各处理场。成立垃圾资源利用公司,负责废物综合利用的研究、生产、销售与技术服务。把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和国内外合作各个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对垃圾资源化技术进行筛选、推广以及再生产的系列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使之成为高新产业。

资源回收发展前景篇(2)

人造景观自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内旅游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重新出现了开发建设的新高潮。作为13朝古都的西安也在这一热潮中,除了上世纪修建的秦王宫、阿房宫、秦陵地宫等,新世纪又快速修建了一批人造景观,其中规模最大、投资最多、影响最广的当属近年开放的大唐芙蓉园。

除秦陵地宫外,大唐芙蓉园与曲江海洋馆都是近年开业的主题公园,其投资规模巨大、占地面积极广,各方面的设施也相对完善,与社会环境效益也基本协调,而且因其开业之前的宣传力度大,社会反应也相对强烈,所以开业至今客源状况还属良好。

1 西安市人造景观经营状况及原因分析

1.1 跟风盲目,市场定位不清晰

所谓市场定位,即产品与企业在目标消费者中的地位。在现代社会中,市场在企业的竞争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起着主导的作用。“得市场者得天下”。若一个景点尤其是人造景点没有根据旅游市场条件和地区经济状况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就不能产生很好的客源。没有充足的客源,景点的优势就无从体现。

西安是西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人均GDP为2000美元,在西部尚属较发达城市,但在目前的经济水平下让该地居民经常性地花一百多块钱参观一个人造景点,显然是比较奢侈的行为,更不用说周边邻近GDP更低一点的西部别的城市了。因此,西安所建的人造景观主要针对的是东部和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客源市场以及海外旅游市场。问题就出在这里。有句话说:“看十年的中国,去深圳吧;看千年的中国,去上海吧;看百年的中国,去北京吧;看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来西安吧。”这就是西安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13朝古都,一切以“古朴”为重,来西安旅游所要体会的就是其浓厚的历史文化沉淀,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因此,在古代文明面前,现代文明的生命力就很薄弱。尤其对于外国人,他们更爱看中国历史沉淀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历史博物馆,兵马俑、黄帝陵,就连一个土包包也惊叹不已,而对中国的人造景观兴趣不是很浓厚。由于在市场定位、目标市场的选取上竞争优势不明显,使得西安的人造景观不能充分发挥其在千年古都这样一个旅游氛围的优势,不能形成当地旅游产品差异性鲜明而具强大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1.2 产品个性化差异不明显

自深圳的“锦绣中华”、“世界之窗”等人造景观走红之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大建人造景观的浪潮。仅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大观园在华东就一下子冒出了7座,吴承恩笔下的《西游记》游乐宫全国竟有近40座,各类民族文化村等主题公园更是数不胜数。西安自然也不甘落后,大肆修建水上乐园、复原古代建筑,主题类似、节目雷同。就是近年开业的大唐芙蓉园,他的首推节目是号称全球最大的水幕电影,在东部及东南沿海也是随处可见,而且大多还是免费欣赏;重头戏《梦回大唐》歌舞表演,竞争也是非常激烈,与之类似的仅西安就有3家:陕西歌舞大剧院、阳光丽都夜总会、唐乐宫。这些同类产品之间激烈的竞争,其收益可想而知了,对于人造景观来说,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获取强大的经济效益,有了好的经济效益才能收回投资成本,才能维持正常运转,延长产品或企业的生命周期。

1.3 人造景观:投入高,维护费用高,回收周期长

人造景观从其旅游服务功能上看,只能是对自然风光和历史古迹的补充,而目前人造景观的开发建设投资少则数百万、数千万,多则数亿元人民币,超过亿元人民币的占75%以上;圈地少则几百亩,多则数千亩。就如阿房宫,投资1.3亿,占地780亩;大唐芙蓉园更大,投资13亿,占地1000亩。在旅游资源丰富、历史古迹众多的西安,就目前的经费投资中,对当前众多的旅游资源特别是文物古迹得不到足够的经费来修葺和保护,还会出现大量新建人造景观重复建设搁置的现象。其次,由于其投资规模的巨大,收入方式单一,大多只是提供初级体验(经历)的机会出让——出售门票来,对与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服务方式,西安的人造景观目前是较为欠缺的。大多的散客或团队在游览过后都有自己事先订好的住宿宾馆和酒店,至于当地居民在景点内的额外消费少之又少。因为游客消费的单一,导致景区收入的单一,要回收大量的投资资金,自然需要很长的投资回收期。

1.4 娱乐设施少,体验性,参与性不强

人造景观是现代人根据市场需求,以现在尚存或曾经存在的名人、名事、名著、名景为蓝本,再创造出来的景观。这种景观不受时间限制,数百年、数千年的历史场面都可以十分逼真的再现出来,也可以不受空间的阻隔,全世界的名胜古迹都可以浓缩在某一空间。因此,人造景观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而非真实性和科学性。深圳的“锦绣中华“、“世界之窗”、““民俗村”,通过他们的节目表演或是民俗节日,使游客参与进去,既达到了观赏又达到了娱乐的目的,是一种动静结合的交流过程。美国的迪斯尼乐园,西班牙的唐吉珂德旅游线上的诸景观,都明显是偏重观赏和娱乐的特点。而西安的人造景观,大多是古代建筑、历史的一种模拟复原图,是一种“博物馆式”的旅游方式,只是一种纯粹的以观赏建筑为主的人对物的静态交流过程,只能达到观赏的目的,而对提倡体验,参与其中的节目几乎微乎其微。因而达不到娱乐,轻松的目的,旅游仅处于简单的观光层次上,游客回头率低,更多的是感觉枯燥和乏味。导致游客只能是在景点间穿梭,逗留时间短。游览项目单一,多为展览馆、商店,其表演性、游客参与性不强,据统计: 到西安的外籍游客平均开销为300美元左右,其消费水平不及发达城市的一半,娱乐设施少,游客消费渠道窄,有钱花不出,而固守门票销售为主的旅游经营者又有钱赚不到。

2 对改进西安市人造景观建设的几点建议

2.1 资源与市场的准确定位

资源和市场是发展旅游业不可缺少的依托,尤其是在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已经深入人心的今天,在进行人造景观的开发和建设时更应以当地的资源为依托,在市场竞争的动态中去分析自己的产品所应针对的特定的目标市场。

同样作为古都的西安,旅游资源,尤其是人文古迹旅游资源太丰富了!仅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314处。“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人们到西安旅游,主要就是祭拜皇帝、参观皇帝陵,来参观这些名胜古迹的。因此,针对外地客源市场,主题公园之类的人造景观的竞争力度就很薄弱。但是,随着今年假日时间的调整,闲暇时间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整个社会旅游大气候的形成,人们出游观念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已经从以往省际的长途旅游,转变为选择休闲的短途旅游。大多数旅游者选择在自己居住的城市周边旅游。针对目前出游的方式及西安旅游资源的在游客中的整体形象,在旅游资源开发时或人造景观建设时应该对客源市场进行细分,主题公园之类的人造景观的开发建设应主要考虑当地或附近的客源市场,满足其在工作之余的休闲生活;而对外地游客如沿海一带,港澳台同胞等应加强历史文物,历史文化内涵的宣传。只有做好了市场细分,才能瞄准自己的目标市场,才能更好的去做大做强,才能让游客真正自由的选择。 转贴于

2.2 丰富盈利模式,缩短回收周期

一般来说旅游景区(主题公园)的盈利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而其盈利模式就是这几种盈利方式的混合。①提供初级体验(经历)的机会出让,比如:出售门票,这是每个景点获得收入的最基本的方式。②提供有助于丰富体验(经历)的相关服务以及相应的服务体验本身,比如:提供餐饮,住宿服务。在西安小吃非常的有名而且数不胜数,如老孙家羊肉泡馍,德发长饺子馆等等,如何把有名的小吃融入到景观周围,势必能增加企业的收益。③出让围绕旅游者(潜在旅游者)的消费能力所带来的可能的收益机会,比如:旅游区内的招商、景区节庆活动商业赞助。在大唐芙蓉园内可根据区域划分,可以分旅游观光游览区,商业区,游戏或节目参与区等在确保与景区内环境氛围协调一致的前提下,并进行区内招商。节日活动的赞助也能带来大比客观的收入,例如苏醒在湖南卫视快乐男生出名后,在西安的答谢歌迷会就吸引了上万的观众参与,不仅带来的可观的门票收入,而且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对所在的景区做了盛大的宣传收到了良好的潜在效益。④获取资本投入后在旅游项目所在地溢价收益的其它商业开发,比如景区,旅游目的地的房地产开发,房地产的开发如果能与旅游结合起来,肯定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根据资料分析,西安南郊大雁塔一带的房产现在可谓是西安市区价位最高的地区之一了,已经成熟的楼盘也带动了周边环境效益的提升,同时也聚集了大量的人气,对人造景观的发展建设是相得益彰。⑤出让、出售具备知识产权特点的商品,比如:玩具,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等。旅游商品的设计或出售,同样是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渠道,如西安的唐三彩,蓝田玉等享誉中外。

2.3 乐在体验参与

人造景观,不管是古代建筑、民族建筑的复原,还是以主题公园的形式出现,它们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观赏、娱乐、休闲的需要,都要调动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积极参与,从而达到娱乐的目的。参与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表演节目的参与,如华清池《唐王选妃》露天歌舞表演为例,游客可以自愿参加选妃仪式,然后让她们进行才艺表演,得掌声最多者选为王妃。也可以是建筑设计的参与或其他活动的参与,让游客能融入到当地的民风民俗中去感受其与自己长期居住地不一样的文化和氛围。这样才能 心情得到彻底放松,提高旅游的质量。美国的好莱坞,保留并开放实景拍摄现场,展现特技效果和制作技巧。虽然各个景点性质不同,模式、主题也各有自己的特色,但都应调动游客积极参与,让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达到放松心情、休闲娱乐的目的。

3 结语

充足的客源是人造景观富有生命力的根本体现。因此,如何保持人造景观持久的生命力、强大的吸引力,如何使游客行为从单一的“博物馆式”的参观转变为“体验式的”游憩活动,如何形成稳定的客源市场,并获得良好的效益,最终达到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目的,就成了人造景观的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张丽,吴必虎. 人造景观地区旅游产品的选择与切换[ 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7,(11).

资源回收发展前景篇(3)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5-0071-03

引言

云南省地处西南边陲,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自1978年开始起步,经过 30年的发展已成为云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云南省旅游业增速放缓,旅游产品单一、基础建设及配套设施薄弱等问题已成为云南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另外,过去依靠自然资源的单一发展模式受到环境和资源的制约,难以持续发展。据云南省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云南省接待入境旅游者同比增长速度自1999年世博会大幅增长,到2005年达到最高峰,增长率为36.49%,此后增长速度不断放缓,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下的影响下更跌到历史最低12.76%;同时国内旅游市场发展也有所减缓:接待国内旅游者虽未出现大幅下降,但旅游者数量增长率一直维持在14%左右,市场份额也呈下降趋势。在当前国内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国际经济状况持续低迷,而国家出台扩大内需政策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投资,扩大国内旅游市场、保持国际旅游市场份额是云南旅游业未来发展的重点。

一、文献综述

对影响经济增长因素的研究始于斯密[1],他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劳动分工、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而哈罗德―多马模型[2][3]则认为提高投资、进行资本转移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关于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胡永政、胡庆龙[4]使用了线性随机过程简要地描述和分析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水平和旅游信贷对黄山旅游的影响,认为资本的结构和资本积累一样对旅游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唐晓云[5]通过对“大口径”旅游经济系统(即包括旅行社、旅馆、交通、公共实施等13个行业的广义旅游业)发展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回归,得出结论,即资本投入、制度因素、居民可支配收入等因素主导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小口径”旅游经济(即狭义旅游业)的发展索洛方程回归及要素投入产出有效性测算,得出结论,我国旅游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资本投入。王静[6]、谭抗美[7]通过对云南省旅游收入、各州市旅游景点的统计,发现云南旅游产品在总体上仍然以观光为主导,旅游开发与经营比较粗放,创新不足,难以持续发展。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学者对云南旅游经济研究主要是对旅游经济总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进行研究,而对影响旅游经济增长的因素也只限于描述性分析,实证分析较少。因此,本文以云南省为研究对象,选取了旅游收入、旅游业投资、旅馆投资、交通投资四个变量,综合了时间和截面数据作计量分析,分别研究其对云南旅游经济的拉动作用。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旅游业涵盖广泛,包括餐饮、旅馆、交通、通讯、商业、娱乐业等行业,这些行业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服务,统计和分析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为了避免旅游业的模糊性和交叉性为分析带来的困难,本文选择了和旅游经济增长相关程度较高的四个因素:旅游投资、交通投资、旅馆投资以及公共设施投资作为要素投入进行分析,论证各要素与旅游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这里所指的旅游业投资是狭义旅游业投资,主要包括旅游设施、旅行社建设等方面;而旅馆投资即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是旅游投资的重点;交通运输投资虽不是旅游经济的直接拉动要素,但是,云南省旅游景点分布在省内各个州市,完善的交通网对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公共设施投资包括市政设施管理、城市绿化管理及游览景区管理三个方面,是旅游业得以全面高质发展的软条件。

综上,本文将以上四项投资作为要素投入加入生产过程,建立线性生产函数进行分析。论证各要素与旅游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建立的生产函数为:Y=f(I)、Y=f(T) 、Y=f(H)和Y=f(G),其中,Y代表旅游收入,I代表旅游业投资,T代表交通投资,H代表旅馆业投资,G代表公共设施投资。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云南统计年鉴》1992―2007(因公共设施投资统计数据自1994年后才列入统计年鉴,因此公共设施投资统计包括1994―2007年数据)。

三、实证分析

(一)云南省旅游收入和旅游投资的实证分析

在研究旅游投资时,通常使用旅游投资效率进行分析,即旅游投资引起旅游收入的变化情况,具体以旅游投资效率系数反映,即是旅游投入与产出的比值。该数据选择若干年份的数据采用回归方法来确定[8]。

根据旅游投资效率系数公式及统计数据,我们得到了各项投资的效率系数方程:

在5%的显著水平下,除旅馆业投资的回归方程以外,其他三个回归模型均通过t检验、F检验,回归系数也较高,说明拟和较好。

回归方程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投资对旅游经济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但不同行业的投资对旅游收入的增长作用不同,且由于旅馆业投资方程未通过检验,因此分类对投资结构进行分析。

(二) 投资对云南旅游经济增长分析研究

1.旅游业投资

自1992年以来,云南省旅游收入呈上升趋势。旅游投资对旅游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但2002年开始,云南省对旅游业的投资有明显减少,原因包括旅行社饱和、旅游开发速度减慢等,因此以2002年为分割点,分别作回归分析。1992―2001年的回归方程中可以看出旅游投资对旅游收入的增长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投资效率系数为41.05。但以2002―2007年的数据作回归分析,投资效率系数为-437.32,对旅游经济增长出现负作用。截然相反的数据反映了云南旅游业投资存在的问题:云南旅游业投资于旅行社建设的数目较大,但数量多、规模小、旅游线路雷同且无新意、销售网络局限,抗风险能力较差,造成整个旅行社行业恶性竞争,而对旅游景点的规划研究、开发、宣传都远远不够。

在当前旅行社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旅游业投资资金应更多的流向旅行社的管理与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应对旅行社进行整合、治理,对旅游市场要进一步深化管理,强化旅行社行业管理体制,规范旅行社经营管理的法规及运作,关闭或合并亏损旅行社,努力营造有序、公平的经营环境;在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旅游人才培养上投入资金,加强旅行社旅游产品开发力度;还应在云南旅游品牌宣传、景点维护等方面增加资金投入,以此加强云南旅游业的竞争力。

2.旅馆业投资

旅馆业,即旅游住宿接待设施。旅馆业的回归方程投资系数未通过t检验,从历年统计数据中也发现旅馆业的投资从1992年开始增加,到1998年达到顶峰,这一数据的背后原因是为迎接199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云南省加大了各类旅游住宿设施的投资,但1999年之后投资逐渐减少。如果以1992―1998年的数据作回归分析,得到的回归方程能通过t检验,投资效率系数为11.43,旅馆业的投资对旅游经济增长同样具有较大贡献。但随着世博会的闭幕,云南省旅馆业供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存在着大量规模小、质量差的旅馆,既不能盈利更不能树立云南旅游业的良好形象;与此相对的是缺乏高质量住宿设施满足人们对品质的要求,除昆明、大理、丽江和西双版纳等发展较成熟的景区有层次相对高的住宿条件,其他景区的住宿设施还非常落后。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提高,旅游业竞争加剧,旅客更注重住宿设施的服务舒适度与价格合理性。因此,资金应投放在现有设施改造、建立经济型酒店方面,也可吸引知名饭店集团、连锁酒店进驻,既节约了社会成本,也可以从资本和管理上实现改革。

3.交通设施投资

旅游是以交通为主要工具的活动,畅通的交通网络是旅游发展的必要条件。云南省地处高原,94%为山地,山峦起伏、地形复杂,加之经济开发相对滞后,交通网非常薄弱。与之相对的是多数景点都位于偏远落后地区,交通设施投资对云南旅游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从回归方程中看目前交通投资对云南旅游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不足。目前,云南省交通网络仍然薄弱,一些近年来日渐升温的旅游景区,如怒江、腾冲、广南等具有云南原生态特色的景点多数位于较偏远的落后地区,薄弱的交通、住宿等基础设施降低了旅游地的可进入性,严重影响了云南旅游业的发展。欠发达的交通网络一方面增加了旅行社的成本,直接影响旅游收入的增长;另一方面,路况的优劣程度直接影响到旅客的旅游质量,省内大多数景区都没有高等级路面直达,颠簸的长途旅程不仅使旅客无法很好的欣赏云南景色,更难以形成良好的旅游形象,无法形成持续效应,吸引更多的游客。因此,在交通方面重点应放在省内公路投资建设上:一方面加强对现有公路的维护、扩宽,以适应大量旅游者;另一方面,争取各项基金、贷款及吸引外部投资建设通往迪庆、怒江、文山等民族地区的高等级公路,提高旅游地通达性的同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从而再反向作用于旅游业,两者协调发展。

4.公共设施投资

公共设施本身并不属于旅游开发,但是,良好的公共设施条件是增加旅游地竞争力,促使旅游者消费增加、停留时间增长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了市政设施管理、城市绿化管理及游览景区管理等方面。

回归分析说明了公共投资对旅游收入的增长同样起着明显的拉动作用,投资效率为2.80。但和旅游业、旅馆业的投资比较,投资仍不足。事实上,在目前各地均积极开发旅游、不断改善旅游环境的情况下,良好的城市环境对吸引顾客起着关键作用。所以,不可忽视卫生、绿化、服务质量等软环境的建设对旅游收入增加的作用。同时,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开发与保护并进是发展旅游的重要前提。但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云南省在公共设施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且投入额不稳定,而项目的建设需要连续性的投入,在各地创建优良旅游的激烈竞争下,只有稳定有序的投资才能逐步形成好的旅游环境,增加竞争力。因此在软环境上的投入同样不能缺少。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结合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分析了云南省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选取了旅游业、旅馆业、交通设施及公共设施投资四个变量对旅游经济收入进行回归分析,并结合云南旅游业发展情况利用统计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限于数据资料的局限及旅游业统计数据综合关联性,一元回归并不完全精准。但简单的模型即支持了投资是旅游经济增长的关键的理论。利用旅游业、旅馆业、交通设施及公共设施投资建立的回归方程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不同行业投资对云南旅游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各异。

旅游经济本身的产业特质决定了它必然会受到内外因素的冲击,甚至于包括经济的和非经济的因素,上述的分析已经给出了一定程度的解释。就投资对旅游经济的影响而言,我们一方面要注意资本数量和规模对旅游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加重要的是发挥投资的导向作用,调整旅游发展模式,优化投资结构,从过去单纯强调增加引资数量转向提高引入资本的质量,提高旅游投资的产出效率,以投资带动旅游经济增长。

同时,在旅游业的投资中,政府在投资区域、资金结构方面必须起到导向作用,这是因为旅游业是以具有公共性的旅游资源为存在基础的产业;另外,旅游产业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多为公共物品,其外部效应导致私人部门不愿意承担基础设施的建设;最重要的一点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在保护环境、资源的前提下进行,私人部门往往为追求利润,而没有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只有政府主导,起到调控作用,才能使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资本来源方面应注意:对基础建设大项目,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或者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其融资;在旅游经济发达地区对旅游企业按一定比例收取费用,建立地方旅游发展基金,投资于其他区域及基础设施;发行旅游国债,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而以股份制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明晰,责任明确,交易费用少,利于资金的有效利用,因此,可以合并集团化小型旅游企业,实行股份制,从而整合分散力量,有效利用资金。另外,云南省旅游业目前只有西北和西南地区发展较完善,知名度较高,而其他地区则开发缓慢,投资严重不足,而实际上各个片区的旅游资源都有各自的优势与特色,缺乏的是便利的交通设施和开发完善的旅游景区。因此,在投资中应将政策和资金向这些地区倾斜:由经济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发展,将公路、水利、电力等设施扩展为网络,同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各方资金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中,而投资的乘数效应决定了任何一个产业的投资都会带来整个国民经济的成倍增长,整体经济发展从而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Smith, A.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the Wealth Nations. New York: Random House, Vol.1937:1776.

[2] Harrod, R.F. An essay in dynamic theory, Economic Journal 1939.Vol.49:14-33.

[3] Domer, E.D. Capital Expansion,Rate of Growth,and Employment Econometric 1946.vol.14:137-147.

[4] 胡永政,胡庆龙. 基于金融支持视角的旅游收入增长研究――来自黄山旅游业的经验数据分析[J].经济管理,2007,(24):82-87.

[5] 唐晓云.中国旅游经济增长因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优秀硕士论文库,2006:10.

[6] 王静. 论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背景与途径[J]. 经济问题探索,2006,(10):14.

资源回收发展前景篇(4)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3179

“十五”规划以来,山西省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旅游业确定为第三产业的先导产业,列为全省重点培养和扶持的优势产业之一。2004-2010年,山西省旅游总收入年平均增速为40.25%,居中部六省之首。但山西旅游业毕竟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山西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山西旅游业的主题形象不鲜明

每个省市的旅游业必须有其鲜明的标志,游客提到这个省市,马上会想到它。譬如,去陕西看文物,去北京看长城、故宫,去云南看民族风情,去桂林看山水,去杭州看西湖。去山西看什么呢?山西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却尚未形成具有号召力的主题形象。查阅各省市旅行社组织的山西旅游线路,主要集中在云冈石窟、五台山、平遥古城、乔家(王家)大院、壶口瀑布等热点景点,这些景点各自为战,相互之间缺少关联,未能形成鲜明统一、一致对外的宣传标志,在竞争激烈的国内旅游市场不具有号召力。

12旅游产品比较单一,缺乏多样性

山西旅游的产品结构以观光旅游为主,其他形式的旅游产品比较欠缺。观光旅游是最基本的旅游产品形式,在旅游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最为常见。观光旅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淡、旺季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差别很大,观光客在旅游目的地停留的时间相对较短,旅游购物不是观光旅游的目的,在旅游过程中的非观光消费比较少。山西旅游要有更大的发展,必须改变现在比较单一的旅游产品形式,走多样化的道路。此外,山西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也相对滞后。在山西,除了以煤炭为原料制作的手镯、项链、佛像之外,几乎很难找到具有山西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13旅游资源开发不足,大多景区尚处于粗放式的开发阶段

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和程度决定着一个地区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山西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较低,大部分景区的开发处于低层次、初级化的状态。譬如大同的九龙壁是全国仅有的三座九龙壁之一,也是全国最早、最大的九龙壁,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距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无论是文物价值,还是建筑价值,在国内都是首屈一指。可惜的是,九龙壁的旅游开发,尚处于建一道围墙、看门收费的原始阶段,游客来这里参观,先阅读二百字左右的文字说明,然后与九龙壁合影留念,仅此而已。大同悬空寺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是国内现存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在国内的知名度很高,是来山西旅游的首选之地。悬空寺的旅游开发主要是观光旅游,在悬空寺的建围墙,进院落收费,攀登寺院要二次收费,高额的门票使得不少游客选择站在院落外的公路上,远眺悬空寺,拒绝购票参观。这种开发形式既未能挖掘出古代建筑文化的精髓,也未能向游客宣扬悬空建寺的哲学理念,更未能传递佛道儒的文化要义。高额的门票阻挡了游客参观的脚步,造成景区的门票收入减少。此外,旅游娱乐开发不足,旅游者的夜生活比较枯燥。平遥古城在这方面做出了比较好的尝试,大型实景演出剧《又见平遥》成为平遥古城旅游的必看项目,180元的门票与其他印象系列相比真正做到了物有所值。《又见平遥》是一个很好的先例,其他地方可以尝试开发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艺演出形式。

14旅游景区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交通住宿滞后

山西省是能源大省,一直以煤炭的开采加工为支柱型产业,与其他省市相比,旅游业起步较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山西省内城市建设和道路建设比较滞后,高速公路、国道、省级公路的建设比不上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尤其是通往各个景区的公路建设还不够完善。景区的可进入性较差,大多数景区没有直达的旅游专线,主要依赖旅行团用车、出租车和旅游私人包车,费用远高于旅游巴士,又极不方便。这种做法有利于增加旅行社、出租车行业的就业机会,带动当地人实现就业,增加了收入,但造成旅游者交通费用的增加,给旅游者进入景区带来很大的不便。另外,旅游景点的住宿条件较差,旅馆档次不高,收费不低,选择在景区住宿的游客较少,造成旅游消费的减少,不能形成对当地旅游经济的持续注入。餐饮是另外一个制约山西旅游收入增加的因素。在景^周边,成规模的餐馆不多,餐馆的卫生条件和口味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旅游业的需要。面食是山西人喜欢的食品,也是山西人擅长制作的食物,对北方游客有相当的吸引力。但是,山西旅游业并未很好地开发这一餐饮资源,不能在旅游者之中产生很好的反响。

2山西旅游发展的对策

21以“古建学习游、太行精神游”为山西省的主题旅游形象

山西省缺少旅游主题形象,影响了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的判断,也减弱了山西旅游在全国旅游市场的竞争力。认真梳理山西的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不难发现山西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自然资源主要有部级风景名胜区5处,部级森林公园18处,太行山峡谷,所面临的问题。

(1)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机制,完善城市矿产政策,加大对从事城市矿产企业主体的扶持力度,规范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培养企业、家庭、个人及中介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到城市矿产相关技术的研发应用,因地制宜地支持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政府要加强推进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技术开发和循环利用等相关工作,中央财政资金要发挥引导和鼓励作用。

(2)基于“互联网+”建立线下、线上回收市场。2015 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政府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强调互联网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在今天互联网走入千家万户的时代,依托互联网,建立线上资源回收平台,线下预约交易,通过互联网将人、物、资金串联,以快速的信息流动和智能的监控管理将城市矿产回收规范化。通过线上预约交易、线下建立城市矿产回收网点,积极推进回收智能化、自动化。

(3)加大资源回收科技的研发力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西方国家非常重视在城市矿产技术研发资金上的投入,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城市矿产的发展与利用,最终需要依靠科技。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在城市矿产技术研发上,起步晚、投入低。因此,在城市矿产回收利用技术上还不够成熟,需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

5结论

城市矿产的应用,有助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一条良好的发展道路。经过这几年发展,已经取得部分成就。当然,我国城市矿产的发展和应用还处于初始阶段,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多需要完善和改进之处。推进城市矿产开发和应用,需要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质量,才能真正使其成为我国可持续利用的再生资源。

参考文献:

[1]曲永祥解读“城市矿产”[J].中国有色金属,2010(24):30-31

[2]王昶,徐尖,姚海琳城市矿产理论研究综述[J].资源科学,2014(8):1618-1625

[3]JANE JACOBS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M].Vintage Books,1961

资源回收发展前景篇(5)

关键词: 铜矿;现状;低品位;共伴生;前景

Key words: copper mine;situation;low-grade;associated ore;prospect

中图分类号:TD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034-03

0 引言

铜是国民经济建设常用有色金属之一,广泛应用于电气、机械制造、交通、建筑等行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铜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预测至2015年,湖南省铜供需缺口将达到3.8万吨以上。作为铜矿缺乏省份,从实际出发,经济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合理利用0.2-0.5%的低品位铜矿和其他有色金属矿床中的共伴生铜矿是解决当前供需矛盾的重要手段。

1 铜矿资源现状

矿床数量较多,矿床类型多样,以中小型规模为主。截止2011年底,湖南省发现铜矿床(点)319处,提交原生铜资源储量的矿区49处,提交伴生铜资源储量的矿区22处。省内铜矿床类型主要有矽卡岩型、中低温热液型、砂岩铜矿及各种围岩中的脉状铜矿4类。全省4个矿区达到中型规模,其中麻阳九曲湾为砂岩铜矿,浏阳七宝山、桂阳宝山和郴州柿竹园为矽卡岩型。

资源总量不大,分布相对集中。截止2011年底,湖南省保有非伴生铜金属量约78万吨,伴生铜金属量约22万吨,约占全国总量的1.91%。全省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主要体现在两方面:85%以上的保有资源储量分布在郴州、衡阳、长沙3市;51%以上的保有资源储量分布在中型矿区内。

单一矿产少,共伴生矿产比重大,伴生矿多赋存于铅锌、钨、锡多金属矿床中。全省以铜为单一矿产的矿区仅8处,保有铜金属量小于4万吨;以铜为主要矿产的矿区19处,保有铜金属量40万吨;以铜为共生矿产的矿区22处,保有铜金属量34万吨;伴生铜矿22处,保有铜金属量22万吨。全省共伴生铜矿约占保有总量的56%。全省11个铅锌多金属矿、8个钨多金属矿、2个锡多金属矿床估算了伴生铜资源量。

2 开发利用情况

2.1 资源利用现状 湖南省铜矿开发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麻阳铜矿的开采。

全省49个原生铜矿区,已有35个开发利用;主采铜的矿山21家,综合回收铜矿山有28家,以私营和股份制企业为主,国有企业11家。主采铜的矿山规模普遍较小,生产规模较大的矿山有麻阳铜矿、七宝山矿,开采规模5-12万吨/年,其余矿山开采规模3-5万吨/年。

全省铜矿山从业人员8649人,年产矿石产量35.7万吨,铜精矿0.77万吨,矿山平均采矿回采率为67.50%,选矿回收率为71.06%。

以省内某铜矿为例,年产矿石4万吨,原矿品位铜1.18%,选矿回收率铜矿回收率74%,按产率8%计算,年生产13.5%的铜精矿3200吨,折合铜金属432吨。矿山矿石采选成本304元/吨,以45000元/吨金属现价计算,扣除增值税及各项税金附加、资源税、资源补偿费等,可实现税前利润385万元,经济效益较好。

2.2 存在的问题 ①矿山规模小,产能和产量都小。全省铜矿资源总量不多,且矿床(点)分布分散,各矿山产能低,受资源规模、开采技术条件和矿石质量限制,矿山产量往往较产能更小,无中型以上主采铜的矿山。②铜矿开发利用强度大。全省已占用的非伴生铜矿区25个,已占用的伴生铜矿区10个;矿山资源储量占用比例达69%。相对非伴生铜矿,省内伴生铜矿已占用比例更大,一半以上已占用保有矿石品位小于最低工业品位。③矿山后备资源不足。经多年勘查,省内未发现大型规模矿区,可采铜资源短缺是导致湖南省铜矿产量低的主要原因。2009年以来,全省新增铜资源储量26.4万吨,资源保障程度依然较低。

3 低品位、共伴生铜矿利用前景分析

3.1 铜选矿技术新进展 近年来,国内浮选工艺、设备技术及非传统铜矿选矿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低品位、共伴生矿产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探索省内铜矿采选技术发展指明了新的出路。

3.1.1 浮选技术进展 浮选工艺方面,以“快收、早收、早丢”为原则,多碎少磨、异步浮选、分支串流浮选、电化学控制浮选和原生电位调控浮选等新工艺受到广泛重视和推广应用。“中矿选择性分级再磨新工艺”技术提出 “中矿选择性分级再磨”和“磨浮大循环”两个新概念,通过不断循序渐进地对有用矿物进行磨矿浮选,打破了原常规磨矿、浮选作业为两个独立作业的流程,达到精矿品位所需的单体解离度要求。经生产实践证明,该工艺浮选过程稳定、易于操作,选铜回收率较高,可在省内部分矿山推广应用。

浮选设备方面,大型磨选机械的运用较小型浮选机具有明显优势,处理量大的低品位铜矿石时,使用大型、节能型、高效能的选别设备对提高精矿品位、回收率和经济效益的一种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大型磨选机械粗矿粒浮选回收率高,生产指标稳定,可在省内规模较大矿山推介应用。

浮选药剂方面,捕收剂的有效利用和伴生元素的回收方面有较大进步。使用具有气泡性能的捕收剂(如A2、DY-1、T-2K、PN405、NXP-1等),可降低或减少药剂成本,降低生产成本;以混合药剂替代单一药剂,如Z-96与PEX混合使用、ZH与Y-89混合使用等,可在提高主金属回收率同时提高伴生元素的回收;新的螯合捕收剂,如BJ-60、B-130、ZH等,在提高浮选效率上具有一定优势。省内部分矿山已开始改进浮选药剂,效果较好。

3.1.2 浸铜技术进展 生物浸铜技术发展成果显著。细菌浸铜工艺发展,为处理批量的含铜贫矿石、尾矿、废矿和小而分散矿山的铜矿石,回收铜品位0.1%~1.0%矿石具有实际操作空间。国内某大型铜矿堆浸厂在原生黄铜矿占90%以上,且含铜废石铜品位仅0.09%情况下,通过酸性水闭路循环、萃取有机闭路循环和电积液、反萃液闭路循环,将废石中的铜提取出来,成功地实现了细菌浸出提铜工艺,达到以废治废,回收资源目的。

堆浸逐步受重视。作为一种简便、经济有效的铜浸出技术,由于生产成本低,已在工业生产中获得广泛应用。近年来,堆浸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规模大型化、机械化、堆层薄化、矿石制粒堆浸等方面。国内堆浸厂也逐步发展,但现规模较小。

地下溶浸技术取得突破。通过化学溶剂注入地下矿岩中使铜金属溶解出来,然后收集溶液,从中提取有价金属产品的工艺。近年来,该技术在铜矿山地下溶浸技术亦取得重大突破。我省柏坊铜矿的地下溶浸技术正在进行科研攻关与小型试验,这种技术不需要将矿石采出地面,省去了建选矿厂、冶炼厂的高昂费用,一般不产生废水、废气、废石,不破坏地表植被,并能有效保护环境。

3.2 低品位铜矿利用前景分析 低品位铜矿是指矿区内单独圈定的,品位0.2-0.5%,介于铜矿床的最低工业品位和边界品位之间,在现有开采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单独开采经济可能亏损的矿石。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矿产资源一直延续从富而贫的开采发展方向,随着国家对铜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和铜矿的不断减少,矿石品位也不断下降,分析低品位矿可利用性越显重要。

全省现有低品位铜矿区9处,除衡南县谭子山为未利用矿区,其他全部分布在生产矿山之中,资源开发利用条件成熟。铜矿床类型包括矽卡岩型铜矿、中低温热液型铜矿、砂岩型铜矿,保有铜金属量约3万吨,分布在全省主要铜矿区内的生产矿山之中。

省内单独圈定的低品位矿体一部分与表内开采矿石搭配进入选厂,另一部则作为边角余料保留在矿山内,单独开采开发利用成本高,经济效益差。实际开采过程中,矿床工业指标是一个动态指标,随矿床探采的不断加深及市场行情变化,矿山通过加强低品位矿勘查、取样、分类、圈定、评价工作,并根据市场行情不断地进行试算,可适时回采原圈定的低品位矿。由于省内低品位矿主要分布在生产矿山,随着铜矿采选在技术上的不断发展,引入先进技术后,利用该部分矿产资源前景较好。

3.3 共伴生铜矿利用前景分系 共生铜矿是指同一矿区内,达到工业指标的要求的非主要矿产,一般矿床中铜品位达到最低工业品位以上。伴生铜矿是指存在于某矿床中,含量不高,不具备单独开采价值,未能单独圈定矿体和计算资源储量,但能与其他主要矿产一起被开采利用的有用矿物或元素。根据各矿种地质勘查规范,当矿床中的铜含量达到下表指标时应注意综合评价和作为有用组分综合回收。

根据资源赋存特点,分析铅锌、钨、锡多金属矿床中共伴生铜的可利用前景具有实际意义。

3.3.1 铅锌多金属矿中的共伴生铜 湖南省铅锌多金属矿中13处含共生铜,保有资源储量20万吨;11处含伴生铜,保有资源储量5万吨;矿石以硫化矿为主,性质复杂多变,含铜较低、铜嵌布较细。因铜矿物单体解离度低、铜铅分离难度大,部分矿山往往只生产铅精矿和锌精矿,部分综合回收矿山或者铜精矿和铅精矿互含高,质量差,回收率低。

国内近年在铜铅锌复杂多金属难选矿技术领域进步显著,据国内某研究院技术成果,通过对选矿工艺流程创新,采用高效选矿药剂、无毒铜铅分离技术和中矿再磨技术,铜铅混合浮选—铜铅分离—铜铅尾矿浮锌的部分混合浮选工艺流程,在原矿含铜0.25%时,小型试验可获得含铜20.57%的铜精矿,铜回收率75.45%;工业试验获得含铜21.41%、铜回收率73.27%的铜精矿。借鉴该技术成果,对省内浏阳七宝山、桂阳宝山等重要矿山的综合回收率有重要作用,也是其他矿山改进选矿技术的方向。

3.3.2 钨多金属矿中的共伴生铜 钨多金属矿中铜以伴生为主,全省钨多金属矿中3处含共生铜,保有资源储量1万吨;8处含伴生铜,保有资源储量15.2万吨;矿石普遍含铜较低、铜嵌布较细,大部分矿山未综合回收铜。根据中南大学对省内某大型钨矿伴生低品位铜锌硫的含铜原矿研究,通过采用优先浮铜-锌硫混选再分离的工艺流程,可回收铜原矿品位0.1%以上铜矿,铜精矿品位Cu18.63%,回收率87.47%。该选矿流程简单实用,药剂制度成熟,易于实施。该技术成果的成功,可实现省内钨多金属矿中的大部分共伴生铜可回收利用,对其他矿山有重要借鉴作用。

3.3.3 锡多金属矿中的共伴生铜 省内锡多金属矿种共伴生铜主要分布在郴州柿竹园野鸡尾矿段,其矿床类型多样,伴生有益组分复杂,主要有Cu、Fe、Ag、Bi、WO3、Ag等。根据实验室选矿流程试验研究,区内锡矿共伴生组分中的Cu、Fe、Bi等组分能综合回收利用,铜富集于硫精矿中,含量2.14%。经多年研究,该矿区主矿种锡矿选矿工业试验尚未解决,共伴生矿产也暂不能利用。

4 结语

本文根据湖南省“发展矿业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业”总体思路,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立足省内有色、贵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低品位、共伴生矿产多的基本特点,全面摸清省内铜矿低品位、共伴生矿产资源家底,总结铜矿资源特征、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推介国内铜矿新的选矿方法,综合分析主要有色金属矿床中共伴生铜矿利用前景,得到低品位铜矿利用前景较好,大部分铅锌多金属、钨多金属矿中共伴生铜矿可利用,主要锡多金属矿中共伴生铜暂不能利用的结论,对进一步提高全省铜矿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盘活难利用资源,做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盛,汤亚平等.湖南省铜矿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成果汇总报告[R].湖南省国土资源厅,2011,7.

[2]陈甲斌,梁振杰等.中国铜资源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05(12):8-11.

[3]赵福刚.铜矿的选矿技术进展[J].铜业工程,2006(4):13-7.

[4]金鸣.我国低品位铜矿石选矿技术的进展[J].矿业快报,2008(11):5-7.

[5]彭会清.中矿选择性再磨工艺.中国专利:98113134.4,1998.

10.07.

资源回收发展前景篇(6)

四会市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珠江三角洲的西北边缘,西、北、绥三江下游。四会市从属于肇庆市,是肇庆市的东部并与佛山三水区邻接,西北与广宁县比邻,西南与鼎湖区相接,经济方面在肇庆市相对较发达。作为一个县级城市,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四会面临的问题是城市建设不断扩大,使城市的生态环境、资源配置、地域空间以及城市人文景观等与日益发展不相适应,有待在经济大环境下,认清城市发展中城市景观的重要性,并实现城市可持续的发展。

走进我们的城市,相当部分城区映入你眼中的是一幅幅的画面:一群人拥挤着坐在铁质的栅栏上歇息,神情疲惫;城市中到处充斥着同样的一根根拔地而起的混凝土“桩子”或一个个玻璃“盒子”、污浊的空气以及各种生活垃圾,一棵乘凉的小树都是一种奢侈,人们难得找到一块休息、交流和活动的地方。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的气候变化(如热岛效应)和环境污染;二是自然资源的耗竭与短缺;三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大量的社会问题,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绿地减少、教育与卫生滞后。

因此,建造一个可持续的、“绿色的”城市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目标,也是保持城市环境良性发展的必然趋势。

1.城市景观设计的“绿色”化

城市景观的“绿色”化表现为城市要求具有良好的区域景观和生态环境,各类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因地制宜地确定植被的覆盖率和乔木、灌木、草皮合理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环境、水环境达到清洁标准,噪声得到有效控制,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回收效率高;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物环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生态建筑得到广泛的应用等,如四会飞鹅岭森林公园的建设,为市民提供回归大自然的感觉的活动场所(图1、2、3)。

1.1自然景观要素的引入

人类与自然长期共存,其生命活动本能地与自然相互联通。人们一旦失去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人的自律性就会丧失,生物钟就会失调,新陈代谢会不平衡。但是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当前的城市人口的快速膨,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许多生态资源、环境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大量土地资源、风景资源为工业化的负作用所破坏和浪费,市民的健康生存和发展都受到了严重威胁。

植物、水体、岩石、土壤等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要素,它们在自然界的能量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城市景观中不可缺少的要素。针对目前城市的绿地和植被覆盖面少、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和噪声等现状,把自然界之中的景观要素引入到城市之中,适当的配置建筑小品,以改善城市整体的人文环境质量,使自然离人们更近。并通过对当地植物和材料的使用,也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还因为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环境问题。

以自然的花、自然的叶营造自然的园艺景观,一种模仿自然生态,各自宿根、观花、观叶植物错落有致,相互映衬的园林艺术新形式――花境(图4、5、6、7)。

1.2景观设计中的观念

自然资源分可再生资源(如水、森林、动物等)和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等)。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以它们的使用也需要采用保本取息的以节约资源、再利用资源和回收资源的设计理念和出发点,就是所谓的设计观念。

1.2.1 节约资源

节约资源,可以理解为通过量的减少而实现生产与流通、消费过程中的节能化。由于我们的资源和能量是有限的,有的甚至是一次性的,无法再生的,因此应该尽可能减少包括能源、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设计中如要合理地利用自然的过程如光、风、水等,则可以大大减少能源的使用。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可以数以倍计地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城市景观设计中尽可能多的采用新技术来减少资源的浪费。四会六祖寺就是选址在荒凉的山丘,不占用良田基地,充分利用可开发的资源,发挥了山地效益,建成了旅游观光基地,是四会一个重要的城市景观亮点(图8、9、10、11)。

1.2.2 资源再利用

再利用是指城市总是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随时进行着新旧更替和能量的转换,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或者废弃地,重新再利用废弃的土地,原有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服务于新的功能,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耗费。如: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关闭和废弃的工厂可以在生态恢复后成为市民休闲地,在发达国家的城市景观设计中,这已成为一个不小的潮流。在我国目前也在形成一股改建的潮流,把原有的建筑改做他用,增加城市活动场所。

1.2.3 回收

回收是指在自然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是一个由“能源――消费――能源”构成的,头尾相撞的闭合循环体系。因此在人们消费和生产的同时,产生了垃圾和废物,造成了对水、大气和土壤的污染。在我们的城市中必须建立起一个相对闭合的“循环系统”,对一些废物进行利用和回收,或者在景观设计和建筑材料的使用过程中尽可能的使用能够回收或者比较利于回收的材料,同时利用先进的技术构建成使自循环的系统,如把小区或建筑的水系统分成为两个。一个是可饮用水,另一个是洗涤用水,这样可以利用中水处理系统,可直接处理生活水后供给到建筑或小区中作为洗涤用水和浇灌植物用水(图12、13)。

2.城市景观设计的“双重价值”

城市的价值取向是人本身,更确切地说是每个普通的城市居民用他们本身的日常工作、生活、休闲和娱乐的需求来衡量、评价和缔造城市景观,这样的城市景观是战略性的,而绝不是眼前的、投其所好的。在人们的心目中存在一个记忆当中的“景观”,其次是现实景观。目前城市环境的延续性正在逐步消失,忽略了人们对旧时环境的需求。市民记忆中的地标性建筑,如四会市交警大队大楼、四会市财政大楼已被“三旧改造”中拆除建为商住楼。

2.1城市景观所面临的问题

城市景观是一座城市在其长期的发展建设中形成的历史的、文化的、特有的、地域的、h境的氛围,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目前,普遍存在着低水平的、低层次的简单城市更新,不注重保护和延续城市的“记忆”,使城市的文脉受到破坏和人为的割裂。

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使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衰微,建筑文化的多样性遭到扼杀。在城市的更新改造中由于不注重传统街区、传统风貌的保护和继承,使城市原有的特色风貌遭到破坏,并被一些低级和赶时髦的东西所替代,使人们对所居住的城市和环境产生了一种陌生感,丧失了认同感和归属感。城市在它发展中,正在丧失它的形态、地标、可识别性和历史特征(图14、15、16、17)。

2.2营造城市环境的“双重意义”

城市本身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它记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城市的文化、经济、社会以及风俗习惯的特征,只有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和传统才能体现它的延续性。因此,在城市景观的更新和改造中要特别强调被保护设施的利用问题,处理好更新、保护、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合理的,适度的利用是最好的、最有效的保护方法。在城市景观的更新和建设中要延续和发展城市景观文化和历史意义,新与旧、现代与传统要有机结合,一脉相承,要有所发展和创新。把历史的、传统的与当代的、时尚的特点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给现代城市景观注入新的内容,建立新的城市景观环境形象,给后人留下高品位的、有生命力的景观作品(图18、19、20、21)。

2.2.1 尊重传统和乡土文化

每个民族、每一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文化习惯和生活传统,创造了各自的文化、服饰以及建筑等,从而形成了自己对自然的理解,与自然建立了特有的“情感”,这些都是当地人的经验,当地人依赖于其生活的环境获得日常生活的一切需要,包括水、食物、庇护所、能源以及精神寄托。他们的生活空间中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有他们的含意的,是被赋予灵魂和情感的。他们关于环境的知识和理解是场所经验的有机衍生和积淀。所以,一个适宜于场所的生态设计,必须首先应考虑当地人的或是传统文化给予设计的启示,是一个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设计。

适应场所自然过程 现代人的需要可能与历史上该场所中的人的需要不尽相同。因此,为场所而设计决不意味着模仿和拘于传统的形式。生态设计告诉我们,新的设计形式仍然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依据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

当地材料 、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而且管理和维护成本低,还因为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所以保护和利用地域性物种也是时代对景观设计师的伦理要求(图22、23、24、25)。

2.2.2 建造现代与传统文化共存的城市环境

城市景观应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设计城市景观时,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设计的传统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景观环境。文化环境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例如:文脉、传统、源与流、历史、宗教、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原始艺术、人类的能量、文学与书法、诗意、符号学等等。设计师在设计中可以表达自己的特定的意境(图26、27、28、29)。

景观文化的延续性就是于把它放入整个大环境之中去理解,应该从人的角度去考虑,注重人对它的感悟和体验,只有人在其中它才能具有意义,否则,它不具有任何价值。只限于这样它才能体现出了景观的地方性特征,同时,新的地方主义的出现有效的反对了各种形式的艺术流派和文化的“大统一”。

景观设计的生态化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它需要众多的学科和技术进行参与。包括:艺术、技术、文化和经济等,不仅仅单纯的表现为植树、草地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环境,同时,它还包括人文环境、地域文化和传统意义的延续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人类文化和自然环境的有机协调,与自然的“和平”共处,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景观环境。

资源回收发展前景篇(7)

中图分类号:S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加剧是当前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开源、节流”已成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不仅关系到建筑项目本身安全卫生和经济高效的用水能力,同时也会影响到周围的生态环境和在较低水环境负荷冲击下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地使用水资源,充分利用雨水、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可以充分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保护环境。雨水回用处理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合理规划设计雨水回用系统,切实提高系统使用效能,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至关重要。很多工程由于前期的规划设计不合理、特别是回用雨水量的计算、各项设计参数的不匹配等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雨水回用系统无法高效运行,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本文结合实际工作案例,就非传统水源利用率的计算方法及对设计的指导意义,与同行进行切磋交流。

制约雨水回用量的因素有实际的汇水面积、雨水蓄水池容积、回用管网的用水规模、雨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这些参数中只要有一个匹配得不当,设计取值偏小,将会影响全年的雨水回用效能。目前非传统水源利用率的计算方法差异较大,不同的计算方法会产生不同的雨水收集利用设计方案。

一、 项目概况

本项目为苏州高新区规划展示馆,可资利用的非传统水源为屋面及场地雨水,场地内有一个天然景观内河,属生态水景,与外界河道不相通,可作为天然的雨水蓄水池调蓄雨水,同时建筑内设置了250 m3的雨水原水池,雨水经工艺处理达到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后,用于本项目的绿化灌溉、冲洗道路等。

二、 设计及计算标准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GB50400-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2006

《建筑中水设计规范》 GB/T50336-2002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 GB50555-2010

三、 用水量计算

以下计算是依据《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相关条例

3.1设计生活用水量

1) 办公

节水用水定额取30L/人.班,人员100人,按365个工作日考虑,

年生活用水量为:

30 x 100 x 365=1095 m3/a

2) 展厅

节水用水定额取3L/ m2 展厅面积.d,展厅面积10000 m2,按365个展览日考虑,年生活用水量为:

3 x 10000 x 365=10950 m3/a

两者合计生活用水量:10950+1095=12045 m3/a

3.2道路、广场冲洗用水

道路、广场等硬化地面面积为15957m2,用水定额为0.5 L/ m2.次,

年浇洒次数按30次

年用水量为15957.6 x 0.5 x 30/1000 = 240 m3/a

3.3绿化浇洒用水量

绿化浇洒用水定额选用按《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第3.1.6条选用,苏州地区属冷季型,一级养护为:0.50 m3/ m2.a,

总绿化面积为(含屋面)S=34794m2

年绿化需水量为34794 x 0.50 = 17397m3/a

3.4景观水体用水量

本项目生态水景面积(内河面积)= 9139 m2 平均水深:0.4m

日均蒸发量和入渗量按总水量的1.5% 考虑,不考虑自用水量

9139 x 0.4 x 1.5% = 55 m3/d

55 x 365=20075 m3/a

3.5建筑总用水量

四、 再生水月水量平衡计算

苏州年降雨量为1100mm,考虑到实际雨水径流及早期弃流等因素,雨水收集利用率按70%计。场地硬质铺装(地面+屋面)径流系数为0.9,场地透水地面(含绿地、绿化屋面)径流系数为0.3, 采用上海龙华地区多年平均月降雨量

雨水设计径流总量:(m3)

逐月水量平衡计算表

五、 验算景观水景面积

上述计算表中,+为需要排出的多余水量,-为不足水量,需自来水补给,根据上述计算,可以看出杂用水需水量远大于雨水回收量,如此庞大的杂用水量完全靠自来水补充是极大的浪费,违背了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生态水景补水量占了杂用水量一半以上的比例,应适当减少生态水景的面积,减少蒸发和渗透所消耗的水量。应根据项目的雨水汇水面积,估算出合适的生态水景面积,这里按一半的雨水汇水面积用于生态水景补水,估算水景面积如下:

—水景面积,m2

--水景在常水位上下波动范围,本项目取 =200mm

--汇水面积平均径流系数,

=(20187.6×0.9 + 34794×0.3)/(20187.6+34794)=0.52

—雨水汇水面积,m2;按雨水汇水面积的一半用于水景补水,

=27490 m2

--当地年平均降雨量,mm;苏州地区 =1100mm

--年平均蒸发量,mm;苏州地区 =2196mm

6011 m2

生态水景面积应减少至6000 m2左右,再重新进行水量平衡计算,这里不再赘述,这样做同时也提高了非传统水源的利用率。

六、 验算雨水收集池容积

0.52×55.7×(20187.6+34794)= 1592 m3

其中:

--汇水面积的平均径流系数按下垫面种类加权平均计算, =0.52

--常年降雨厚度(按上海龙华地区一年一遇日降雨量), = 55.7mm

—雨水汇水面积,m2;

本项目因为将小区内生态水景作为雨水收集池兼调蓄,按最新验算的水景面积6000 m2计算,容积约为2400 m3,故能够满足杂用水量的储存。道路和屋面初期雨水弃流排入市政雨水管,干净的雨水直接进入内河道,用于生态水景的补水,其余雨水经雨水处理工艺处理后,达到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后,用于绿化浇灌和道路冲洗。

小结:通过非传统水源利用的详细计算与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规划设计不合理之处,水景规模应根据所在地区水资源状况,合理规划水景面积,水景的补水量应与回收利用的雨水水量达到平衡。同时非传统水源利用率的计算作为雨水回用系统设计选型的理论依据,避免了盲目设计,使雨水回用系统更趋合理完善。

参考文献

[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组织编写《绿色建筑评价技术指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资源回收发展前景篇(8)

一、中哈两国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中国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至今,旅游业发展速度惊人。2012年比2003全年接待游客量增长131.08万人次,增长14%。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值在10年内增长近一倍,旅游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截至2012年末,全国纳入统计范围的星级饭店11367家,全年平均客房出租率为59.5%,旅行社共有24944家,比上年末增长5.3%。

中国旅游业迅猛发展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法律制度尚不完善;二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三是目前国内散客服务体系不完善;四是旅游安全问题迫在眉睫。

(二)哈萨克斯坦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哈萨克斯坦旅游业发展在中亚地区处于领先水平,旅游业成为哈萨克斯坦7个优先发展的行业之一。2008年哈萨克斯坦出境旅游人数433万人, 2012年出境人数为906.6万人,增加了473.6万人。2008年哈萨克斯坦入境旅游人数411.7万人,到2012年又增加了204.6万人。

哈萨克斯坦旅游业在不断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政局不稳定因素对哈萨克斯坦的旅游业发展影响很大;二是旅游服务及配套设施不完善;三是旅游人才短缺、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四是旅游接待服务水平较低。

二、中哈两国旅游差异性分析

(一)两国旅游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中国地处亚欧大陆的东南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国家。自南而北分布有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等六个温度带,旅游气候资源极为丰富,在世界各国中无与伦比。境内既有东部长白山和东海岸的东亚景观,又有天山、阿尔泰山和伊犁、阿勒泰大草原的西部风情;既有内蒙古大草原和万里长城的北国风光,又有东南沿海风景各异的海滨旅游景区。中国全境多样性旅游地貌环境和南北方季节气候的反差,与哈萨克斯坦旅游地理环境形成明显的差异性。

哈萨克斯坦领土横跨亚欧两洲,是中亚地区的一个典型的内陆型国家,哈萨克草原旅游景观和亚欧民俗风情独特,但缺乏海滨景观和热带旅游风光。这与中国旅游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十分明显。

(二)两国旅游经济基础的差异性

中国经过30年改革开放,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亚国家的旅游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旅游业专业人才缺乏,这些已成为中亚国家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哈萨克斯坦经过20年发展建设,国民经济体系逐步完善,经济快速发展,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00亿美元,增长率为7.3%。但由于在苏联时期形成的重工业、石油工业强,民用工业弱的国民经济畸形发展的状况尚未完全改变,其经济实力与中国经济实力相比具有巨大的差距,为发展旅游强国提供的经济基础和旅游物质条件较为薄弱,这与中国旅游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差异性。

(三)两国旅游资源品质和种类的差异性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旅游资源差异性表现在历史文物古迹旅游资源、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和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等方面。新疆公众对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旅游资源差异性问题的看法与作者的观点基本相近。在回收的527份问卷中,对“你认为中国旅游资源与哈萨克斯坦旅游资源最大的区别(可选2项)”的7项选择中,选择民俗文化为467人,占比88.61%,自然景观为357人,占比67.74%,人文景观为265人,占比50.28%,这三项都超过回收问卷的半数以上。其余选择旅游设施占19%,海滨旅游资源占16%,娱乐休闲场所占11%,其他占13%。由此可见,多数人认为民俗文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两国旅游资源最大的区别。

(四)两国特色旅游产品的差异性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本国游客特需的特色旅游产品具有差异性。中国游客特需的特色旅游产品主要有: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红色旅游产品,观光农业旅游产品,海滨旅游产品等,这方面的旅游产品在哈萨克斯坦较少。

哈萨克斯坦游客特需的特色旅游产品主要有:医疗保健旅游产品――全国有100多个医学旅游度假胜地,高山滑雪旅游产品――被称为“世界上最出色的滑冰场”、考古旅游产品――有9000多个考古和历史遗址,这方面的旅游产品与中国有一定的差异性。

三、中哈两国旅游互补性分析

(一)两国旅游客源市场的互补性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尤其是新疆与中亚的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为双方合作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中国近年来接待外来游客数量逐年上涨,哈萨克斯坦作为中国客源国之一,2004-2007年哈萨克斯坦来华游客增长了47%。2017年中哈两国在哈萨克斯坦举办“中国旅游年”预期中哈两国将互为对方的重要客源市场。笔者通过对回收的527份调查问卷的分析,在回答是否愿意前往哈萨克斯坦旅游的问题时,回答非常想去的为83人,占15.8%,想去的为320人,占60.7%,两项合计占回收问卷总人数的76.5%;在回答到中亚五国旅游最想去的国家选项中,选择哈萨克斯坦为379人,占到71.92%,比值最高。对回答哈萨克斯坦能否成为中国的旅游客源国问题中,认为一定能成为中国客源国的为123人,占23.34%,认为可以成为的340人,占64.52%,两项合计占回收问卷总人数的87.86%。

由此可见,哈萨克斯坦是中国潜力巨大的客源市场且亟待开发。特别是中国高端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需要大量的哈萨克斯坦游客来参与和体验,通过中哈两国游客出入境旅游互动拉动中哈两国旅游业和商贸物流业的大发展。

(二)两国生态景观旅游的互补性

中哈两国生态景观旅游资源均很丰富,互补性也较强。中国海滨生态景观旅游和热带风光生态旅游产品是哈萨克斯坦游客所向往的,恰好弥补了哈萨克斯坦旅游在这方面的空白。

哈萨克斯坦具有一些独特的自然生态旅游景区和高质量的生态旅游产品,如,恰伦峡谷旅游风景区、卡拉吉耶洼地以及世界最大的麦迪奥山高山冬季运动综合体等;哈萨克斯坦的一些自然景观生态旅游景区,成为中国科考、探险和户外运动游客所向往和追求的特殊旅游产品,与中国生态景观旅游产品形成了较强的互补性。

(三)两国历史文化旅游的互补性

一是中国以农耕文化和佛教文化为主线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与哈萨克斯坦以游牧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为主线的旅游产品体系,既有差异性,也有互补性,可以满足两国游客对不同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的好奇心和需求。

二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草原文化,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中国草原文化包含蒙古草原文化、哈萨克草原文化、草原文化及其他少数民族草原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保留了较浓厚的原生态民族特色。哈萨克斯坦草原文化民族相对单一,加之哈萨克民族现代化的特色,两者具有互补性。这为两国共同发展丝绸之路草原文化国际旅游提供了合作条件。

(四)两国特种休闲旅游的互补性

目前中国旅游主要是观光旅游及公务旅游,哈萨克斯坦则以购物旅游和休闲疗养旅游为主,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一是中国目前有众多中高档温带和热带度假休闲旅游景区,可以为哈萨克斯坦旅游者到中国享受高质量的度假休闲提供旅游产品。

二是旅游购物已成为哈萨克斯坦居民的特种旅游形式。笔者分析调查问卷发现,对于中国旅游资源对哈萨克斯坦游客最具吸引力的项目,回答为“商品购物市场”所占比例为41%,仅低于文物古迹。原因在于哈萨克斯坦国内民用工业体系尚不完善,他们需要经常以旅游签证的方式,就近到中国新疆的城市和市场采购商品。

关于中哈两国旅游互补性问题,笔者对回收的527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其中68人认为互补性很强,占13%,348人认为具有互补性,占总数的66.85%,两项合计占回收问卷总人数的79.85%。由此可见,对中哈旅游互补性问题,被调查问卷中多数人的意见与作者的理论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四、结论

首先,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在旅游发展层次、旅游地理环境、旅游经济基础、旅游资源品质和种类、特色旅游产品等五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其次,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在旅游客源市场、生态景观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特种休闲旅游等四个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资源回收发展前景篇(9)

一、问题的提出

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是指以自然景观和文物景观等公共资源为依托的自然景观类景区和文物景观类旅游景区,包括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历史文化名城等,是旅游景区发展的重点。旅游景区特别是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的门票价格从2004年至今,呈现大幅上涨的趋势,这一“门票经济”现象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与反思: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探索政府在公共资源类景区旅游经营过程中应该以什么角度介入;怎样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结合力量;如何来协调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有效刺激和规范各类主体的行为;怎样寻求到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制度均衡点,最终实现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赢的局面,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上涨的原因分析

(一)弥补经费不足,维持景区的正常运营的需要

限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目前政府财政收入投入有限。据资料统计,国家每年对177个重点风景名胜区的财政拨款总和仅1000万人民币左右,远远不能维持景区的正常运营;国家只给政策、不给经费,靠门票收入自收自养的世界遗产地和风景区在全国也很普遍。一些景区为了抵消因资源保护、基础设施的新建扩建、物价上涨等因素带来的运营和管理成本的增加,不是积极地挖掘景区潜力、延长景区产业链,积极主动地多渠道筹集资金,而是利用门票涨价来弥补经费不足,缓解运营矛盾和增加景区收入。

(二)景区的经营目的错位

景区的类型不同,其经营目的、社会价值、功能定位也应有所不同。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具有公共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等社会属性,应该为全体人民共同享有,不能仅为少数付得起费用(或有能力付较高费用)的人享有,这是全世界各国建立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保护管理系统的初始目的,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许多国家以景区的低额门票给公众提供娱乐休闲场所,回报国民,使人民从中获得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的教育,这是正视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社会效益的明智举措。显然,门票不应成为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最主要和最直接的收入,也不应成为控制拥挤问题、阻挡部分人群进入的调控工具。而我国的现实是,很多公共资源类景区的经营管理者把景区的经营目的放在经济创收功能上,忽略了景区的社会价值和功能,导致以财富为选拔机制将一部分公民拒之门外。

(三)控制拥挤、保护景区的需要

随着日益攀升的大众旅游需求,国内外游客数量与日俱增,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的环境问题逐年显化,旅游容量一再被人为突破,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实践中受到了大众旅游的挑战。再加上我国的休假体制过于集中,人为地促进旅游者大量集中出游,导致旅游市场供求矛盾的加剧。这种集中性的供不应求的局面也是造成了门票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

(四)景区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

景区管理体制混乱是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景区管理体制混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多年来,我国世界遗产和部级风景区等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普遍实行的是分权化管理体制,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具有管理权、经营权和所有权。加上国家缺乏法律、制度上的监督措施,使得地方政府成为景区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较低级别的地、县政府不可能站在全国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而只能从局部的利益和地方政绩出发;相关地方政府还将部分门票收入纳入了地方财政收入,通过门票价格上涨,对公共资源过度利用以赚取更多收益。第二,旅游景区多头管理、体制不清导致景区门票价格上涨。

目前,我国的各大旅游风景区管理权限混乱。主要表现有:多头管理、多重目标,条块分割、秩序混乱。比如国家风景名胜区由建设部管辖;文物单位由国家文物局管辖;国家森林公园属林业局;国家自然保护区分属环保总局、农业部、林业局、海洋局、地矿局、水利部等部门,如此繁杂的管理部门,致使各个景区产权不明晰,利益主体不明确。地方政府常常以为当地谋取最大利益为出发点,不惜以国家利益为代价,充分发挥其自由度,利用景区大做文章。这样,涨价行为就再所难免了。

三、抑制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门票经济”的几点建议

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具有独特的地位和性质,是否能够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有效保护、可持续发展是衡量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主要标准,同时也是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合理制定门票价格的标准。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现状,建议如下:

(一)完善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政策法规

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节节升高现象与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建设未能跟上密切相关。我国政府急需建立一套合理的旅游景区资源保护与价格规制机制,以确保旅游景区门票的价格调整行为能够有法可依,并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取得一个利益的平衡。参照国外相关法律的原则和内容,这部法律应该明确:我国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的使命、性质和国家责任;相应的各级政府资源保护和管理的主管部门和监管职责;各级保护地名单的进入、退出和批准机制;对破坏和损害资源行为的惩罚措施等。当前应优先在立法中明确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设定主体,即解决价格最终决定权的制度安排,超越法律授权而为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笔者认为,为了保证我国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的公益性及可持续发展性,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不能实行市场定价。目前,我国法律制度中关于旅游景区定价权主体的规定是《价格法》第十八条,规定了对于资源稀缺的少数商品价格以及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极少数商品价格可以实行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这给政府规制旅游景区价格调整行为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但在具体的规定上不十分明确。因此,完备现行的法律体系是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得以科学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根本所在。

(二)将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的管理权限收回中央

管理体制是造成我国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价格上涨的根源。从管理体制方面的应变对策是对分权化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将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的管理权限收回中央。当然,管理权向中央集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就我国国情和旅游景区的实际情况,作为切实可行的管理体制改革的第一步,是从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中选择一部分珍贵的、重要的、极具代表性的世界遗产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将其管理权限由地、县收回至中央政府或至少至省(直辖市)政府的职能部门。由中央主管部门行使对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的管理职能,可以有效地避免条块分割管理体制下地方保护以及管理环节多、路径长的缺陷。

(三)规范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的监督体制

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作为供给社会的准公共产品,有必要建立一个独立、公正、高效的监管机构,一个全面、有效的社会监督体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法律规范的欠缺和管理制度的不足。第一,规范价格听证会制度:召开价格听证会的目的是通过吸收社会公众的参与,防止旅游景区管理者滥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同时对社会公众要求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利予以保障。但我国现行的价格听证制度存在严重的问题,不能体现消费者代表的广泛性以及消费者代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独立性,几乎是“逢听必涨”,因此规范现行的价格听证会制度很有必要。第二,建立由各相关专家、政府官员、非政府组织和周边群众组成的监督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世界遗产和部级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管理工作进行评估,提出对资源保护不利的管理机构进行惩罚的建议,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

(四)采取多样化方式解决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的投入不足

世界上很多国家对带有公益性质的景区景点都实行低价策略:如美国规定所有国家公园门票价格不得超过90美元;与我国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埃及和印度,他们的景点门票价格对本国公民也定得很低。所有这些国家景点的日常支出是通过国家投入、配套商业运营、发行、社会捐赠等多种手段共同支持景区运营和资源维护费用,门票收入只占其中很小一部分。国际上一些风景名胜区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第一,拓宽收入渠道,实现多样化经营:除国家财政拨款,门票收如外,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还可采用捐如赠、基金、发行等多种手段增加景区的收入。第二,重视旅游购物,增加旅游商品收入:据统计,在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旅游购物收入一般占到旅游业总收入的45%以上,而我国多年来绝大部分景点都将门票收入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收入来源,对旅游购物等其他收入不太重视,旅游购物收入一直徘徊在20%左右。我国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要在旅游购物、商品开发方面深入挖掘,利用自身品牌优势,推出具有景点特色的旅游商品。第三,在游客食宿和娱乐等方面拓展思路,缓解资金不足:如增加大众旅游娱乐项目,提高旅游舒适度;开发地方特色饮食,特别是当地独有的风味小吃;合理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等。这些途径,使游客在景区的停留时间延长,消费项目增多,可以给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促使其持续发展。

目前,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上涨问题的探索在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如对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存在着低价格门票才是公平的认识问题。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对于重要的有特殊价值的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政府大都采取了公益性的国家公园管理模式。然而,对于我国来说,如果不具备或者没有准备好其他国家所具备的那些前置条件,盲目照搬他国经验可能会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如何从现实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经验,设计出合理的制度安排,是今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仅仅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了一些努力,相信今后会有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问世。

参考文献:

1、刘啸.关于旅游景点门票价格确立模式的探讨[J].旅游学刊,2005(3).

2、戴斌.自然景区价格形成初探[J].财贸研究,1995(6).

3、宋子千.景区门票价格偏高的一个博弈论解释[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报,2004(1).

4、田勇.国外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特征及其启迪[J].价格月刊,2003(5).

5、依绍华.对景区门票涨价热的冷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5(1).

6、向荣.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及其门票定价机制探讨――对景区门票价格上涨现象的反思[J].江苏商论,2006(9).

7、刘易斯.M.布兰思科姆,菲利普.E.奥斯瓦尔德.高科技风险管理[M].中信出版社,2004.

资源回收发展前景篇(10)

(一)坐西面东的朝向与园林式布局呈现出伊斯兰建筑的传统和回族建筑文化的特征。东方清真寺的坐向,遵循着穆斯林朝拜天房的方向进行定位,将其主体建筑建造在山水映衬、林木环绕的开阔地带和穆斯林社区之中,便于穆斯林聚集活动。中华回乡文化园依然遵循这一理念,进行构思规划布局建造。

(二)园中各单体建筑,依其在景区中的功能,在形体构造和内外装饰上,都选取伊斯兰建筑的优秀造型风范和装饰图案,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采用不同的设计施工手段进行创建,使得主体大门楼、回族博物馆、礼仪大殿、民俗村、演艺大厅、餐饮中心,各单体建筑的体量造型和装饰各具特色,而整体色调又相协调一致,高低错落、奇伟雄浑、纯洁庄重,饱含着伊斯兰风韵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彰显当代中国回族开放的胸怀,充分满足了做为回族伊斯兰文化旅游景区的景观艺术需求。

(三)园区各项特色建筑,运用系统详实的回族伊斯兰历史文化资料、民俗和传奇历史人物史迹资料,进行系统陈列展示展演,充分发挥了单体建筑的实用功能,对回族文化进行收藏集成、弘扬传承。在创办开拓文化产业,将回族文化推向市场的同时,普及了回族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知识,满足了广大民众的文化需求,促进了民族团结。

中华回乡文化园最引人瞩目的,是回族博物馆和金色礼仪大殿。回族博物馆是一座借鉴伊斯兰建筑的优美造型与回族文化传统的特色建筑,是文化办园的支撑和艺术精髓所在。该馆平面呈“回”字形布局,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内置六厅四室:五个陈列展示厅、一个演播厅和保管室、办公室、接待室、研究室。具备收藏保管、陈列展示展演、研究交流、接待参观四大功能,为西部地区文化建设和景点建设,增添了一道瑰丽的风采。

资源回收发展前景篇(11)

旅游业日益成为各国和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扶持的战略产业,对推动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它可以有效地提高本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促进与国内外的经贸合作,增加外汇收入和税收收入,还可以拉动和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已经成为宁夏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同时也已成为宁夏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点产业。

一、宁夏县域旅游资源的特点

宁夏位于祖国的西北内陆地区,黄河中游,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沙湖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湖面、沙丘、芦苇、珍鱼、候鸟,是生态旅游的“黄金宝地”;沙坡头景区是黄河和沙漠的交汇的地方,也是4A级景区,开展了骑骆驼穿越沙漠、乘羊皮伐子漂流黄河等特色旅游项目;六盘山旅游区山势雄伟,景区内有被称为黄土高原“绿岛”的泾河苑,有纪念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创作《清平乐·六盘山》的将台堡,有以丹霞地貌著称的西吉火石寨,有海原大地震遗址公园;首府银川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都市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休闲旅游的好去处。目前宁夏已有各类自然保护区8个(部级4个,自治区级4个),部级森林公园2个。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有历史遗产类旅游资源,比如:水洞沟遗址是中华史前文明的见证;西夏王陵规模宏大,造型奇特,被誉为“东方金字塔”;宁夏还是长城和黄河唯一交汇的地方,自治区境内有秦、汉、隋、明等朝代的古长城遗址,素有“长城博物馆”之称。有文化类旅游资源,比如:宁夏镇北堡的华夏西部影视城和金水旅游区曾拍摄了《红高粱》、《贺兰雪》等一批优秀获奖影视作品。有民俗类旅游资源,宁夏回族风情浓郁,清真寺建筑别具一格回族风味小吃美味可口,风俗歌舞优美动人,吸引着海内外众多游客。

二、宁夏县域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够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凭借和依据。宁夏县域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目前县域旅游资源开发仍较为落后,除一些中心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对较好外,大部分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偏低,有的甚至还处于待开发状态。宁夏县域旅游资源整体上存在着分散性、可进入性差、基础设施简陋、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薄弱、品位较低等主要问题。

2.资金投入不足,旅游设施建设落后

宁夏大多数县域由于经济不发达,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如吴忠市旅游局一年经费不足3万元,其他县可想而知),旅游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一些经济效益可观的旅游资源得不到及时开发,即使是已经开发的景点,由于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档次低,接待能力有限,服务质量差,也不能满足游客的消费需要,影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旅游质量的提高。

3.发展旅游产业的意识有待加强

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旅游景点的文化科技品位重视不够,不能深入加以挖掘其文化科技内涵;在政策保障体系上仍不够完善,特别是在投资、财政、金融、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不能到位;对旅游促销的宣传力度不大等等。二是发展旅游业的意识还不强,导致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缺乏新思维、新观念和创新精神。

三、加快县域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1.树立科学发展观,合理开发县域旅游资源

(1)树立精品意识,努力培育世界级、部级和自治区级的旅游精品

吸取和借鉴国内外经验,选择一批旅游景点、景区重点扶持和培育,使之成为世界级、部级和自治区级的景区景点。要聘请旅游业专家加以规划设计,促使宁夏县域的旅游景点能普遍上一个档次,以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2)努力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宁夏县域旅游结构比较单一,要进一步增强当地旅游的竞争力,就必须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充分发挥宁夏县域旅游资源的优势,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多方筹集资金,改善旅游设施,加快县域旅游业的发展

(1)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以及西部旅游开发专项资金等办法争取资金

推行“东联西出”计划,促进欠发达地区与国外和国内其他地区的经贸合作,提高西部地区整体开放的程度;还可以前向拉动和后向推动关联产业的发展;同时可以通过旅游扶贫开发,帮助那些旅游资源富集的贫困地区尽快走上富裕之路。积极开展旅游信贷业务,支持县域旅游业发展。

(2)努力拓展民间筹资渠道,促进县域旅游业的发展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金投向旅游饭店、旅游商店、旅游娱乐场所、旅游信息咨询公司以及游乐园、健身俱乐部、高尔夫球场等具有高盈利、服务性强的项目。各级政府只要充分调动起各种所有制企业及个人投资于旅游业的积极性,发展旅游业的资金渠道就会拓宽,宁夏县域旅游业的发展就会有一个新的突破。

3.树立开发县域旅游业的创新意识

(1)树立环境意识

宁夏特别是南部山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较差,环境遭到破坏后自然恢复的难度很大。因此,要把保护环境放在首位,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环境效益应该重于经济效益,应在旅游开发中做好并落实生态环境的保护规划。

(2)树立市场意识

各县(市)在旅游资源和其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该树立市场意识,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产业效益比较,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需要和市场需求进行,切不可盲目发展,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

(3)树立特色意识,这是保持旅游业生命力的关键

注意发挥宁夏地处西部,自然景观粗犷、荒凉、壮丽,人文资源奇特而神秘的特色,围绕西夏古都、回族风情、黄河文化、塞上江南、红色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途经地等特色,开发县域旅游资源,促进县域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4)树立民族意识

宁夏是回族聚居的地区,在县域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千万不可忽略民族意识,应该特别重视民族和宗教政策,旅游开发必须要顾及当地的民族信仰,要防止因开发不当而引起民族矛盾和冲突。

参考文献

[1]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3]杨桂华.旅游资源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4]保继刚等.旅游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6]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7]徐进.旅游开发规划及景点景区管理实务全书[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