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大全11篇

时间:2024-01-14 15:49:23

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

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篇(1)

高等学校是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因此,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即在高校进行普遍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这是改造旧教育,建设新教育的题中之义,是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实践。当时,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动这一工作,为新中国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新型知识分子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对这一历史进程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对当今高校的思想理论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建立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平台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并颁布的《共同纲领》提出了新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1]为改造旧教育、创建新教育,人民政府在接管、接收公、私立高校时,废除了原有法西斯式的训导制度、特务统治和反动的政治教育,取消了“国民党党义”、“公民”、“军事训练”等反动课程。重视对高校师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早在苏区中央局创办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延安的抗大、陕北公学均开设了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与党的基本政策知识课程。新中国初期,在高等学校开设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就成为改造旧大学、建设新大学的重要措施。

1949年上半年,燕京大学自动添设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问题、马列主义基本问题、中国社会史、历史哲学、共产党宣言和联共党史等新课。1949年10月,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各大学、专科学校文法学院各系课程暂行规定》,以“废除反动课程(国民党党义、六法全书等)”、“添设马列主义课程”、“逐步地改造其他课程”为各院系课程的实施原则;同时规定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包括社会发展简史)、新民主主义论(包括近代中国革命运动史)和政治经济学为文学院与法学院的共同必修课程,前两门为各大学专科学校各院系共同必修课。这个规定还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文法学院的文学、哲学、历史、教育、经济、政治、法律等七个系的课目进行改造,各学科添加不少与学科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的课程,这“是用新民主主义的、科学的、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用马列主义观点和方法,代替国民党反动统治时充满唯心论、机械论,以及封建、买办、法西斯主义的反动课程的重大措施。”[2]

1949年11月17日,刚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华北地区及京津19所高等院校负责人会议,讨论高等教育改造的方针,明确指出:当前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加强政治课学习。这确立了政治理论课在新中国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1949年12月和1950年6月先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第一届全国高等教育会议再次强调,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新型知识分子作为我们国家建设的新型骨干,高校要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肃清封建、买办、法西斯主义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会议通过的并由教育部于1950年8月14日颁布的具有法规性质的文件《高等学校暂行规程》,把对学生进行革命的政治思想教育列为高等学校任务的首条。教会学校亦不例外。1950年8月19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天主教、基督教问题的指示》中明确指出:教会学校应遵守政府法令设政治课为必修课。之前,即5月19日,教育部颁发了经过政务院文教委员会批准的《北京师范大学规程》,规定政治课约占本科各系全部课程的15%。同时强调,在文化业务课中,也应贯彻革命的思想与政治教育,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3]这些规定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列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予以法制化。

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篇(2)

1 课题的提出

新课改要求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教学活动,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要求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是课堂情境的创设者,是课堂中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的营造者,是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依据主体性原则、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及政治学科的特点要求,在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尝试综合运用体验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和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心态与学习行为,实现三维教学目标,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今年4月底,笔者听了我校陈老师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课,感受很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②政治生活》中的一框。按照传统的讲授模式,学生在学习这一框时,最多仅能做到将教学内容当作知识点记忆下来,却并不能真正理解政体、政体于国体、民主集中制、根本政治制度,也就无法产生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想法,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无法得到升华。陈老师根据新课程理念,设计了体验活动,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课例的描述

陈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体验式学习的环节:

(1) 体验民主集中制原则(注:本框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一步:[多媒体展示案例:教育公平,高考一张卷、一条线]

第二步:活动的内容:假如你们就是与会的各省的人大代表,那么请大家针对议案发表意见。

学生一看到这个议案,兴趣很浓,“福建省的代表”和“广东省的代表”,立刻响应,认为应该统一分数线,这样才体现公平,北京等地的学生不应享受特权;“青海省的代表”则认为如果全国实行统一高考分数线,教育发达地区必然高考升学率遥遥领先,不发达的地区必然成为高考的沙漠,实际上是让不发达地区的考生承担了教育不发达的恶果,很显然是不公平的。“北京的代表”认为高考的目的是选拔人才,如果单凭高考的成绩录取,素质教育就成为空话,应试教育将更加猖獗,选拔出的“人才”只会考试。“上海的代表”认为提出这个议案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道理……学生们畅所欲言,积极讨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老师主持学生对该议案的表决,简单统计人数后宣布:该议案没有通过。

第三步:通过问题――在表决过程中,怎样体现了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还表现在哪些方面,来引导学生总结这个体验活动。体验成果(学生):1.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2.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中,法律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由人民代表充分讨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民主决定;3.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4.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通过这一活动,难点问题迎刃而解。

(2) 体验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注:本框中的又一个重点)

第一步:[多媒体展示案例: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图)PK台湾议会选举中“打架”画面]

第二步:活动内容,要求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材料,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进行对比。

第三步:活动成果,学生明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明白人民代表大会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3 课例的反思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一切为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新的课程标准的提出对课程的价值趋向、目标要求以及课程的实施过程做出了新的要求。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过程中,把教学反思分成了三个阶段: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总之,把反思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3.1 课前反思,完善教学设计。课前反思是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反思,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教学环节更加合理,教学活动设想更加符合现实条件和实际情况。课前反思的环节,教师提前考虑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学生可能出现的反应,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在原有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实现了变被动为主动。

例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学设计中,陈老师设计了两个体验活动,一个是人大代表的选举过程,另一个是讨论“全国统一分数线”的议案。但是美中不足,一是因为时间不允许,二是因为体验活动较多多,学生容易浮躁,体验的感受不够强烈。果然这种设计更切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时间要求,能够取得了更好的课堂效果。所以说,课前反思很重要。

3.2 课中反思,紧抓课堂生成。思想政治教学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信与不信的矛盾相当突出。学习其他课程,如语文、数学、外语、自然学科等,中学生对这些学科的科学性很少怀疑。学习过程中,他们的头脑就像一块“白板”,有什么就印上什么。假如遇到自己的思想与教材不合,他们通常怀疑的是自己而不是教材,因而总是努力使自己的思想去符合教材。学懂了一条数学公式或物理定律,搞清了一项语法规则或历史事实,学生随之也就相信了它们的真理性,“知”与“信”往往是直接统一的。但是,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时,情况就有所不同了。学生搞懂了一个基本概念的含义,了解了一条基本原理的内容,并不等于就相信了它的真理性;学生可以把概念和原理记得很熟,但心里却可能对此存有疑虑,甚至大不以为然、公开唱“反调”。这就体现了课中反思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课中反思”,与以前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对比。以前在讲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时,学生总以为老师是在为社会主义唱赞歌,形成抵触情绪,这次采用体验式方式来教学,学生自己很容易就理解并认同了民主集中制。教师提供资料,给学生探究结论的空间,他们明白了中西方的差异,明白了西方选举制度的局限性,更明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它的优越性,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中国应该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是照搬西方的模式。可见,采用的体验和探究的教学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存在的现实问题,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

3.3 课后反思,提升教学层次。课后反思是个人反思的重要阶段,它主要是在课堂教学完成之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得出经验教训,并将其升华成理性认识,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层次。听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课后,总结了如下的心得体会:

3.3.1 政治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学生关心的讨论内容来拉近学生与之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3.2 要针对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民主集中制这一教学内容如果用讲授的教学方式学生也能了解知识,但是却不能心悦诚服的接受它,也就无法真正实现教学的情感目标。但是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却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接受民主集中制,体验中国的民主。就这样,不同的教学方式取得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3.3.3 教学活动,不能简单的为活动而活动,要明确达到的目标,而且要有思维的痕迹。讨论“全国要不要统一高考分数线”是为了体验民主集中制,所以我在活动之后提出了问题:在讨论和表决过程中,怎样体现了民主集中制,以及民主集中制还表现在哪些方面,来引导学生总结这个体验活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避免学生活动之后没有收获。

3.3.4 要注重生生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我们的政治课要上活,就应该更好地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的能力会让老师刮目相看。例如,有的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哲学原理来审视这个议案;有的学生思维相当敏捷,能够抓住对方的弱点进行反驳等,都充分显示了学生的才能。

3.3.5 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根据学生的需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鼓励者和兴趣的调动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外部的动力,提供质疑……”

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篇(3)

16世纪是欧洲进行宗教改革的时期,而与此同时的法国则是封建君主专制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1562年―1598年之间长达三十多年的“胡格诺派战争”使得法国法国当时产生了两种政治思想:一种是“宗教容忍思想”,另一种思想就是“胡格诺派理论思想”,即以人民、社会契约、自然法理论和反暴君思想为基础的政治理论,尤其是圣巴托罗缪大屠杀后的反暴君思想为当时的宗教战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对法国甚至是欧洲的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胡格诺派理论背景

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其实就是王权与教权之争,也是政治与宗教的抗争。早期的胡格诺派继承了加尔文的思想,并不想对抗王权,但是加尔文新教教徒、胡格诺派教徒在法国从一开始就遭到了宗教迫害,虽然早期加尔文劝胡格诺派教徒不要反抗,而胡格诺派也听从了加尔文的劝告不去对抗王权,但是他们遭受的宗教迫害却愈演愈烈。

此后,宗教纷争持续不断,直至1598年4月,国王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为国教的同时,给予新教以合法地位,在担任公职方面与天主教教徒享有同等政治权利, 天主教与胡格诺教派之间的纷争得到缓解,长达三十六年的宗教战争终于结束,但是,国王路易十四却在 1685 年颁布枫丹白露敕令,撤销了“南特敕令”。于是,胡格诺派教徒只能选择改信天主教或者是逃离法国,胡格诺教派也至此不再存在。

二、胡格诺派的政治理论思想

早期的胡格诺派与加尔文的思想一致,并不想真正的伤害王权,只是想在法国境内被认可,但是却一直遭受着来自王权与天主教的宗教迫害,且遭受的迫害愈演愈烈,在屡次宗教斗争中失败,可谓是屡战屡败,损失极其惨烈,所以,在“圣巴托罗缪大屠杀”以后,胡格诺派逐渐抛弃了加尔文关于不反抗的政治思想,且根据形势需要,逐渐发展出逻辑严谨的反抗暴君的政治理论思想,他们主张人民、社会契约和反抗暴君等政治思想。代表者是奥特芒及其《法兰克高卢》、贝札及其《官员的权利》、莫尔奈及其《论反抗暴君的自由》,他们都反对绝对的王权,反抗暴君的统治。

1.奥特芒及其《法兰克高卢》

奥特曼作为法国信奉新教的教徒,在《法兰克高卢》一书中极力地捍卫了胡格诺派教徒的权利,他说:“不是一个民族为国王而存在,而是国王为民族而存在。” 他认为,君主是人民选举产生的,君主所拥有的王权不是绝对的,应该受到一定的限制,否则,就是暴政。在奥特芒看来,当国王妨碍了人民的自由,违反大众的利益的时候,国王就变成了暴君,人民就有权利反抗他。国王的设立不过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所以国王应该服从代表人民公共利益的国会的意志,但是,遗憾的是奥特芒并未详细阐述关于“公共利益”的问题。

2.贝札及其《君主的权利》

作为加尔文新教的精神领袖,“圣巴托罗缪惨案”之后,贝札在其著作《君主的权利》一书中明确的,反对君主专制统治,“他解释说,国家制度应建立在政府与人民的契约基础上……理性昭示人们:必须保有判定业已确立的政治秩序是否是公正的自由,并且拥有终止契约和起来反抗的权利。” 由此可见,贝札是主张社会契约以及人民的,当国王统治无序的时候,人民有权反抗,并且暴君统治。贝札认为由公民个体来反抗暴政,会导致无政府状态,所以,需要保留一些人民限制王权的权力,限制王权的权力应由国会与下级官员的行使,这样才会达到反抗暴政限制王权的目的。

3.莫尔奈及其《论反抗暴君的自由》

莫尔奈是胡格诺派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在纳瓦拉・亨利(即后来的国王亨利四世)信奉新教时,他就一直担任亨利的私人顾问,为其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作为胡格诺派政治理论的集大成者,莫尔奈在继承发展奥特芒与贝札的政治理论的同时,更加重视新教理论的神学基础,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为详细严谨的反暴君思想的政治理论体系,其中莫尔奈的《论反抗暴君的自由》一书更是胡格诺派政治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充分表达出胡格诺派的政治理论思想,即人民、社会契约、反抗暴君等主张,这在近代西方政治哲学史上有着重要影响。

三、莫尔奈的政治理论

莫尔奈在《论反抗暴君的自由》主要通过四个问题来阐述他的反暴君思想:“

a.如果君主的命令有悖于上帝律法,必须服从吗?

b.如果君主违背上帝律法并使教堂荒废,可以反抗他吗?如果可以,由什么人以何种方式在何种程度上反抗呢?

c.当君主压制并蹂躏国家,可以反抗他吗?如果可以,由谁反抗、如何反抗、依据何种法律原则反抗?

d.如果君主以推行某种真正的宗教为理由而实行暴政,邻国或其君主是否有权利,甚至有义务救援该君主统治下臣民?”

莫尔奈根据两种社会契约对这四个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这两种社会契约是政治社会赖以建立的基础,即上帝、君主、臣民之间的契约。详细的来说两种契约分别是:“第一种是上帝与国家成员(包括君主)之间的契约;第二种是君主与人民之间的契约。前一种契约的目的在于保证“人是属于上帝的人”,即上帝超然的父权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后一种契约则保证人民必须服从君主,同时君主也有义务尊重人民的权利和习俗,为增进人民福利而统治” 。

通过这种契约关系,可以明确的看出政治社会所面临的社会关系不过就是上帝、国王、人民之间的关系。在论述三者的契约关系时,莫尔奈始终以上帝为中心,把国王和人民的权力置于上帝的权力之下,他认为上帝才能拥有绝对的权力,不管是君主还是臣民都是上帝的子民,即使国王拥有统治世俗国家的权力,但是过往的权力也是来源于上帝,所以,国王与普通臣民都要服从于上帝。另外,君主虽然是由人民产生的,但是他也有义务尊重人民的权利和习俗,国王要增进人民的福祉,为了社会公共利益而进行公正的统治,所以人民也必须服从君主的统治,必须要对国王忠诚。

四、结语

胡格诺战争给当时的法国造成了剧烈的社会动荡,但是16世纪的宗教战争也给法国带来的深刻变化。它不仅沉重地打击了法国的封建天主教会势力,而且也削弱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同时,胡格诺派战争也促进了法国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并对法国甚至是整个欧洲的政治与文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虽然由奥特芒、贝札、莫尔奈开创的胡格诺派立宪主义政治理论思想在法国未能持续,但是它对欧洲其他国家宗教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尤其是莫尔奈的《论反抗暴君的自由》,作为反暴君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历来为西方政治哲学所重视,为后世各国反封建革命运动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如莫尔奈的政治理论思想在荷兰与西班牙的抗争中被借鉴;英国1688年的“光荣革命”也援引了莫尔奈的相关政治理论。虽然难以定位胡格诺派理论在西方立宪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但是其在欧洲宗教改革尤其是法国的宗教改革中的有着重要影响仍是不可否认的,它对西方近现代政治学说有着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美)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M]江苏人民出版社.

[2]田垣. 圣巴托罗缪之夜──法国史上的一桩宗教惨案[J]. 世界宗教文化,1998年01月.

[3]金海民. 胡格诺派教徒[N]. 学习时报,2009年11月.

[4]赵鑫. 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加尔文[J]. 天风,2014,04.

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篇(4)

一、马克思主义在黄埔军校传播的可能性

(一)马克思主义在黄埔军校传播受到苏俄影响。经过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进步人士才认识到只有学习西方的思想才能救中国。随着苏俄的日益强大和中国共产党的逐渐发展,以孙中山为首的意识到与苏联、中国共产党合作救国的必要性,他提出“以俄为师”的主张。孙中山对苏俄的“红军的人数、其组织和政治教育很感兴趣”,同时他认为苏俄的革命成功是因为“其军人皆有主义,有目的,故能与农、工联合而改造新国家”;所以苏俄对马克思主义能在黄埔军校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国共两党的合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政治基础。国共合作体现的不仅是政治军事方面,更有指导思想和共同目的的共通性。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政策大体上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的具有一定认同感。基于此,“三大政策”也是黄埔军校的开办的政治基础,这对于马克思主义在黄埔军校创造了条件。

(三)新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契合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了可能。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即使孙中山没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但也的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孙中山称“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有人公开场合宣称:“你们要晓得反对共产主义,就是反对三民主义,怀疑三民主义,亦就是反对共产主义。”①一大会议上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政策大体上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这种新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契合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了可能。

二、马克思主义在黄埔军校传播的必然性

(一)教学宗旨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在黄埔军校传播的合法性。孙中山在经历数次革命的失败意识到“主义”和“目的”对革命军队的重要性,他认为苏俄能够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因为“其军队皆有主义,有目的,故能与农、工联合而改造新国家”②。在共产党人的主持下,黄埔军校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了解党的主义与政策意义”的革命军队骨干力量。黄埔军校的政治部在的领带下制定了《政治教育纲要》,其规定:“一方面积极进行三民主义教育,另一方面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黄埔军校在教学宗旨上完全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在军校内传播的合法性。

(二)政治教育的教官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传播源。内却十分缺乏政治教育方面的人才,共产党先后选拔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去军校任教。被任命政治部主任以来吸纳很多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素养的共产党员教官,所以被称政治部“赤色黄埔系”,其中包括:挥代英、肖楚女、熊雄、聂荣臻等大批共产党员;这些共产党员每一次讲课学生都很认真,很受学生的欢迎,如肖楚女上课时,听课者“二三千,大礼堂亦不能容,则在操场中授课”③。他们“无论是在内容设置,还是在与学生口常的交心谈心中,或是在具体的革命战争中都注意将积极宣传马列主义与革命军的革命活动结合起来”④。可见,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教学具有必然性。

(三)政治教学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在黄埔军校传播提供了传播载体。校党代表在训令中规定:除阅读三民主义的书籍外,“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书籍”,“本校学生皆可购阅”⑤。同时,还开设了《社会主义原理》、《社会主义史》、《帝国主义》、《苏联研究》、《农民运动》等课程,这些都是宣扬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或以马列主义为指导进行革命理论教育的课程。以外,党的著名领导人、张太雷、瞿秋白等应邀前来演讲。还有相关的特别演讲,例如:《国民革命运动之过去与现在》、《广州工人运动之实况》等。黄埔军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机会。

三、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了关键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黄埔军校中的传播,起着“英雄人物”的关键性作用,受到俄国顾问尼古拉・捷列沙托夫高度赞扬,他套用《共产党宣言》的言辞说:“一个幽灵在黄埔游荡―”。

(一)健全了政治部的机构。军校政治部在的主持下,逐渐的健全组织机构,设“总务、宣传、党务三科”,“总务科分设事务、财务两股”,“宣传科分设编纂、发行、指导三股及俱乐部、图书馆、书报流通处;党务科分设组织及调查统计两股”。从第一期毕业生中遴选李汉藩、杨其纲、蒋先云、李之龙等优秀人才担任政治部各项工作。担任军校政治部主任以后,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迅速提高,“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

(二)重订军校的政治教育计划。政治部的前期工作中虽然开设了政治教学,但是没有真正的落实。恩来到任以后,说服同意制订重新制定了政治教育大纲。采用不同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包括:政治演讲、政治讨论会、政治问答、组织宣传队和出版刊物等提高学员对政治教育工作的认同,促进军校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政治课程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除原来定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照旧讲授外,还增加了“社会主义发展史”、“帝国主义侵略史”、“中国近代史”等20多门课;并且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三)注重发展党员和进步力量。在的发动下,建立“中共黄埔特别支部”,吸引了很多教职工和优秀学生加入共产党,组织队伍很快得到壮大。1924年底,为了加大党影响力和党的政策宣传力,成立了以共产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为基础的“火星社”;1925年2月,在指导下,成立了以共产党员、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和进步力量为主的“青年军人联合会”,其主要成员有蒋先云、周逸群等。这个联合会的主要任务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吸收更多的党员。

四、结语

黄埔军校虽然早已成为了历史,为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军事人才提供了思想保障,推动了我国近代革命历史的前进;为和中国军队所作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在新时期,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值得当下的每个高校学习。(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基金项目: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马克思恩格斯公正思想的考量及其当代价值――基于对对现实不公正与抽象公正的批判,批准号:2013PYML02”;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般项目“‘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创新的思考”。

注解:

①陈以沛:《黄埔军校国共合作历史实录》,《广州文史资料》第27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0页。

②《国父全集》第2册,(台北)国防研究院1960年版,第505页。

③《茅盾散文速写集(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704―705页。

④田智超:“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其启示”,《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月第6卷第6期。

⑤《汪党代表训令》,《黄埔军校史料》,第79页。

参考文献:

[1]黄埔军校史料(1924一1927)[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

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篇(5)

经过建国后7年卓有成效的恢复工作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国内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主要矛盾已基本解决,但人民内部矛盾已日益明显地突出出来,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普遍的、大量的、居于主要地位的基本矛盾。对此,许多党员和干部思想上缺乏准备,陷于被动地位;一些人认为群众闹事和尖锐批评是阶级斗争的新表现,主张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进行镇压。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使消极因素变为积极因素,就成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全新课题。在这种情况下,1957年6月19日,正式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从而在科学社会主义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思想,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一、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

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的关键时刻,针对当时思想政治工作一度减弱,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和一部分人民忽视政治的倾向,提出要注意纠正忽视政治的倾向,反复强调各级党委抓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他指出:“现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活动及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科学,它不仅要解决人们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行为等问题,还必须解决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问题。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

坚定不移地加强和改进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保证,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从广义上讲,是指党对舆论宣传工作的领导、文化教育工作的领导、理论教育工作的领导和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强调党委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党委第一书记要亲自出马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以推动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还在这部著作中首次提出了全社会都抓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他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实践证明,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建立起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党政各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保证把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落到实处。

二、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

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的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主观世界的改造,二是客观世界的改造。强调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努力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能力,从而成为一个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觉悟的新人。在《正处》中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人人需要改造,剥削者要改造,劳动者也要改造,工人阶级同样需要改造”。同时又指出:“不能把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改造混为一谈。工人阶级要在阶级斗争中和向自然界的斗争中改造整个社会,同时也改造自己。工人阶级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学习,逐步克服自己的缺点,永运也不能停止。”还通过自身改造的体会,谈了自己如何克服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在长期的阶级斗争中改造自己思想的情况。总之,人人都需要改造,需要继续学习,这样才有可能进步,否则就要落后。

还明确提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要求,即“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和任务。

三、确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

《正处》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以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为核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得胜利的思想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无论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还是建设,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因此,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基本内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党把思想政治工作看成是用马克思主义培育人的工作。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才能使人们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号召大家要认真看书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理想前途教育与勤俭建国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理想,它是一种科学的预见,召唤和动员人们去为之奋斗。指出,有些青年人以为到了社会主义就什么都好了,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它的各方面都有待继续完善。这些青年人由于缺少政治经验和社会生活的经验,不善于把旧中国和新中国加以比较,不了解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要经过怎样的长时间的艰苦努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达到理想境界的道路,要把理想变为现实,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的奋斗。

勤俭节约、勤俭建国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党也十分重视节约和勤俭建国的思想教育和宣传。在《正处》中专门强调指出:“我们要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但是我们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这是一个矛盾,全面地持久地厉行节约,就是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个方法。”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精简机关,下放干部,使相当大的一批干部回到生产中去,既克服了上述的危险倾向,又可以达到增产节约、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的上述论述,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把人生理想教育与基本国情教育结合起来,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引导人们从现实出发,为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积极创造条件。

3、集体主义教育。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进行规模的经济建设,会遇到很多矛盾。这种矛盾经常地反映在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上,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引起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对立。这就要求进行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调节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之间利益关系的根本准则。指出,在处理这三方面的关系时,在经济上必须兼顾三者利益,经常注意调整其中的矛盾。有些群众往往很注意当前的、局部的、个人的利益,而不了解或者很不了解长远的、全局性的、共同的利益。思想政治工作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并使这种积极性持久,需要在群众中经常进行这种教育。一方面要教育、引导人们把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结合起来,使个人从切身利益上关心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还要教育、引导人们在三者利益之间发生矛盾时,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决不做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来满足个人利益,以牺牲长远和根本利益来换取眼前和暂时利益的事。为此,除了经常把发生的困难向人们作真实的说明,和他们一起研究如何解决困难的办法外,还要使人们在思想上认识和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4、社会主义民主与纪律教育。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既要反对教条主义,又要反对这种主张实行西方的两党制,鼓吹绝对民主和绝对自由的倾向。社会主义民主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社会主义纪律教育最主要的是要帮助人们正确理解纪律与自由的关系。民主与集中,纪律与自由是辩证的统一,两个方面都不可偏废。这种统一就是我们的民主集中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享受着广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时又必须用纪律来约束自己。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还表现在: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局部服从全局。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时,必须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形成正确的民主与自由的观念。

四、确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原则和正确方针

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社会主义社会,从理论上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矛盾产生的根源、矛盾的性质和解决矛盾的一些重要原则和方针。

1、坚持民主的原则。

所谓民主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民主集中制原则指导下,正确地发扬民主精神、民主作风和坚持民主方法。从本质上说,民主原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疏导原则,即运用人的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进行疏通和引导。疏通,就是创造条件,让受教育者畅所欲言,把自己的观点及意见充分表达出来;引导,就是集中群众的正确意见,同时又针对受教育者的思想症结,按规律发展趋势,加以正确的和积极的教育引导。把疏通与引导统一起来,在疏的基础上导,在导的要求下疏,即是“疏导”。

指出,我们的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的国家。“的制度不适应用人民内部”,“在人民内部是实行民主集中制”。这个民主是集中指导下的民主,不是无政府的状态。为了贯彻民主的原则,正确地阐明了民主与自由的辩证关系。他说:“在人民内部,民主是对集中而言,自由是对纪律而言。这些都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矛盾着的侧面,它们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我们不应当片面地强调某一侧面而否定另一侧面。在人民内部,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纪律;不可以没有民主,也不可以没有集中。”他特别强调:“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他还严厉地批评那种“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这就告诉我们,要做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民主的原则,说理的原则。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就要受到惩罚,根本做不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2、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在《正处》中,总结了历史经验,特别是1942年以来成功地解决党内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经验,指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要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就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这是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总结出来的一条正确方针。后来把这一方针推广到党外,去解决干群之间、军民之间、官兵之间、几部分军队之间、几部分干部之间、共产党与各派之间的矛盾等,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个方针是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总结出来,又在革命实践中被证明是正确的方针。它要求我们既要反对取消积极的思想斗争的自由主义,又要反对“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式。取消积极的思想斗争,就无法分清是非,无法坚持正确的原则,也就没有团结的基础。“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主观上根本没有团结的愿望,只有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才能有效地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党30多年来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总结。思想政治工作是说服人、教育人、转变人的工作。对于人民群众中的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不能采取强制的、压服的办法和行政命令的办法,而必须坚持疏导方针。这个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方针,是一个容量大的正确方针,它是对“团结―批评―团结”方针的继承和发展。疏通是发扬民主,引导是厉行集中,对不正确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坚持以说服教育为主的方针,视情况必要时采取行政、法律等引导手段。

强调,对于少数人闹事的问题,要采取教育和引导的方针。他指出,发生少数人闹事的重要原因是由于领导上的与对于工人、学生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有些群众往往注意当前的、局部的、个人的利益,而不了解或不很了解长远的、全国性的、集体的利益。不少青少年缺少政治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因此需要在群众中间经常进行生动的、切实的政治教育,并且应当经常把发生的困难向他们作真实的说明,和他们一起研究如何解决困难的办法。

另外,在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之间关系上所遵循的“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在处理与各派关系上所提出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方面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也是在社会主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的正确方针。

五、提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

指出,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群众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处理这种矛盾,不能运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为此,他规定了一系列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方法:

1、民主的方法。指出:“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所采取的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就是疏导教育的方法。人们的各种思想认识问题,只要存在,就会以各种不同形式,通过各种思想认识问题,只要存在,就会以各种不同形式,通过各种渠道表现出来。堵,是堵不住;压;也是压不服。堵塞言路,强制压服,都不符合人们思想变化发展的规律,只有采取疏导的方法,让人们畅所欲言,把各自的思想、观点和意见都充分讲出来,充分掌握人们的思想情况,然后再加以引导,以促进人们的思想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方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方法是对提出的民主方法,积极引导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2、自我教育与互相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这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普遍采用的工作方法。认为,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少数人做的,而是群众性的工作。他主张各行各业的党员、干部都要做思想工作,人人都要做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群众性的特点,决定了这项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自我教育与互相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所谓自我教育,就是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自觉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中央文件,自觉地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自觉地学习先进思想,克服错误思想和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改造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自己教育自己,自觉改造思想,自己做自己思想工作的过程。指出:对于人民说来,不是采用强迫的方法,“而是用民主的方法,就是说必须让他们参与政治活动,不是强迫他们做这样做那样,而是用民主的方法向他们进行教育和说服的工作。这种教育工作是人民内部的自我教育工作,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就是自我教育的基本方法。”自我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如组织群众自学理论、开展演讲、讨论、辨论等活动,进行自我鉴定、批评与自我批评、自我总结经验才识,在实践中锻炼等,可根据各种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坚持自我教育方法,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生动活泼,有广泛的群众性,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进行自我教育的同时,人们还需要互相教育。所谓互相教育,就是指人们在思想上、政治上的互相批评、互相影响、互相启迪、互相帮助。认为;人们在进步的过程中是离不开互相帮助的。

3、批评教育的方法。指出:马克思主义者不应该害怕任何人批评。相反,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要在人们的批评中间,在斗争的风雨中间,锻炼自己,发展自己,扩大自己的阵地。同错误思想作斗争,好比手中牛痘,经过了牛痘疫苗的作用,人身上就增强了免疫力。我们在解决人民内部思想认识问题时,要坚持批评教育的方法,必须实行“三不主义”,即“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扣帽子”。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具体思想情况,立足于摆事实,讲道理,以言语感化人,以道理说服人。对于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是一定要反映出来的,在他们表现的时候和他们辩论,进行适当的批评。但这种批评不应当是教条主义的,应力求用辩证方法。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失,区别对待,与人为善,恰如其分。

4、比较鉴别的方法,也可以叫比较教育的方法。比较鉴别法是通过比较对照辨别真伪,是非以及正确与错误,提高人们思想认识的教育方法。指出:“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段话不但揭示了真理的发展规律,也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在人们头脑中形成、发展的规律,比较鉴别的方法就是从这个规律中提炼的。这种方法是定性、定量的科学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它是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各种思想、观点、学派进行比较,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对照,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在比较中发现什么是正确和错误的,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者从正面,反面,相异,相同,对立统一等各个角度更全面、准确、深刻地分析思想信息,掌握思想发展变化的特点和思想教育的规律。它有利于被教育者在鲜明与强烈的比较中,辨明是非,鉴别真伪,判断正确与错误,更自觉、坚定地接受正确思想,批判错误思想,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性和成效性。

《正处》是在社会主义时期写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经验,奠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重读这部著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书目:

1.《选集》第5卷1977年第一版

2.陈登才、董京泉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张慰萍主编:《思想政治工作学说》,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篇(6)

[中图分类号] B91;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5-0060-03

民族团结是福,民族分裂是祸,这确实是一句被实践多次证明的真理。随着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极端宗教加紧对我国的渗透,特别是西部高校,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反渗透斗争“没有硝烟”的重要战场。这是关系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问题。

一、西部高校、反渗透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西部高校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资源,他们的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向西部高校渗透的敌对势力――,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一直将西部高校,尤其是新疆高校作为其渗透的重要对象,通过各种手段发展组织成员,煽动民族宗教狂热,开展分裂活动 。一些中亚国家也或明或暗地支持“东突”分裂运动,允许其在本国境内开展活动、建立基地,向外输出“泛突厥主义”,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祖国西北边疆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反动势力对西部高校渗透的主要方式与特点

(一)利用互联网的形式

从互联网建立之日始,敌对势力便以互联网为渗透活动的重要阵地,把西部高校作为重点觊觎目标,依靠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化通讯手段在互联网上推行“西化”、“分化”的和平演变战略,以此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二)以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的方式

西方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加紧对西部高校进行“西化”、“分化”,加紧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极端宗教主义的宣传,与我国争夺西部高校阵地,争夺学生。近年来,以宣传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对华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对西部高校的稳定形成了一定的威胁。

(三)以张贴散布标语口号的形式

民族分裂分子公然在公共场所(包括西部高校校园)张贴带有民族分裂色彩的标语口号,散发小广告、小邮袋,在人民币上翻印反动言论等,蛊惑群众和大学生。

(四)以宗教文化宣传的形式

利用大学生对忏悔、祈祷等宗教仪式的好奇心理,诱导学生参与宗教活动,接受宗教教义教规,从而达到控制学生信仰的目的。同时国内的民族分裂分子利用宗教文化在西部高校引诱学生加入到民族分裂组织中,并以宗教文化的幌子从事民族分裂活动。

(五)利用交友与散发宣传资料的方式

高校学生有着交朋友的激情和拓宽人际关系网的渴求,分裂分子利用接触高校学生的机会,通过书籍、传单、录音带、光碟等,宣传民族分裂。少数大学生由于交友不慎和疏忽受到蛊惑而上当受骗。

三、当前新疆西部高校、反渗透的基本状况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自治区教育工委、教育厅及各高校的广大干部师生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加大、反渗透斗争的力度,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有效地遏制了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势力对高校的渗透侵蚀,为新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西部高校、反渗透的对策及建议

(一)净化校园社会环境

宗教是人类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不可理喻及无法驾驭而产生的一种意识现象,是人类对于支配人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心理反映。则是人们通过对宗教教义中所宣扬的宗教精神、宗教思想、宗教意识及宗教文化等的笃信和认同而产生的一种稳固持久的情感寄托和意识依附,从本质上看都是源于人类的内心活动所产生的某种心理需求。

高校一方面要尊重自由,引导大学生进行健康的信仰生活,弘扬宗教教义中的积极向上的内容,鼓励大学生为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制止校内外的非法宗教活动和一切借助宗教名义进行的迷信活动,保持学校纯净的学习氛围。

(二)提高正面的宣传引导和知识的普及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高校、反渗透的宣传还需进一步加强。高校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和党的宗教政策,使大学充分认识民族分裂主义的危害性,要旗帜鲜明地反对“”。

(三)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

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利用政治课、团课、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党校培训等形式,宣传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坚持用中国特色理论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探索和献身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念和信仰。

(四)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

宗教既反映了人的某种心理需求,又反过来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种种心理冲突,产生无力感、无望感、孤立感,即将踏入社会之时又面临着种种压力。当解决不了遇到的问题或是得不到外界及时的关心和帮助时,就会转向宗教,寻求心理平衡。所以高校辅导员和教师应当经常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关心。学校应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咨询场所,帮助学生积极应对压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塑造健全人格。

(五)加强网络防御体系建设

在网络安全管理方面,高校相关部门要坚持依靠广大师生,大张旗鼓地宣传网络安全知识,力争高校网络安全的主动权。

五、西部高校、反渗透的措施

(一) 健全西部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体系

西部高校处在、反渗透工作的前沿阵地,鉴于此,高校应构建和完善思想政治建设体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加强西部高校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

分裂与渗透活动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我们同敌对势力、分裂势力的斗争,是一个特殊的斗争领域。这就要求西部高校的领导干部要增强坚定的政治性和敏锐的观察力,善于用政治的头脑和眼光思考和审视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识别民族分裂势力披着各种外衣、打着各种旗号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破坏行为,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有力的防范和打击措施,不断清除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对广大教师、学生的影响和侵蚀,始终掌握斗争的主动权。

2.加强教师队伍政治素质的培养

多年来,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千方百计地在我们教师队伍中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分裂宣传和宗教渗透。我们要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大张旗鼓地在广大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中进行、反渗透教育,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理论和党的宗教政策,建设一支政治上合格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加强学生骨干培养

(1)完善培训形式

在培训的形式上,采取“三个结合”,即学校与学院相结合、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学习与研究相结合,使学生干部的培训走上科学有序的轨道。具体要做到:①校、院两级学生会、团委干部及社团负责人由学校负责组织培训;学生中的预备党员、党员由学校业余党校进行较高层次的培训,而学院党总支、分团委则可根据学校的要求对分院的入党积极分子、一般班干部进行培训。②对大一的学生干部进行定期培训,实行持证上岗的制度。通过各种培训,既可使学生干部接受到比较系统的理论学习,又可使他们得到锻炼。

(2)丰富培训内容

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学生骨干素质,主要包括几个方面:①政治理论培训。增强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站稳立场、明辨是非的能力,更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③基本素质训练。增强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公共交往能力。

(3)加强制度建设

①建立学生骨干奖励制度。高校要坚持每年开展评选“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等活动,对表现突出的学生骨干应给予一定条件的优先原则。②逐步健全学生骨干考核制度。对学生干部要定期进行考核奖惩。③逐步完善学生骨干管理制度。首先,明确学生骨干的管理办法;其次,要填写相应的学生骨干登记表等。

(二) 构建新型西部高校学生管理模式

1.构建新型宿舍楼栋党团组织体系

宿舍是学生相对时间内最集中的场所,是与学生交流思想、与学生沟通的最好平台。笔者认为可在宿舍建立相应的党团组织,形式可以因需而定、灵活设置。学管部门应与宿舍管理部门相互配合,成立党团工作楼栋委员会,充分发挥其在学生教育管理中“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学生楼栋党团组织与学院分离,可以促使学院集中精力搞好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2.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随着敌对势力分裂渗透形势的发展,西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笔者结合西部高校学生管理的特点,认为应切实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理论政治课教学,严格执行和认真组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中心内容的课程体系建设。

(2)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

(3)大力建设校园文化。要通过校训、校歌、校徽、校史等有效载体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要加强校园网建设,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三) 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内容

1.公民道德意识教育

通过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公民道德意识教育,帮助他们了解和认识自己应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帮助学生认识新疆各地域、民族的个性及群体差异,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同时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使其具备权利意识、义务意识以及延伸的平等意识、独立人格、公共精神、自主理性,等等,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培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2.普法教育

(1)学习《国家法》

西部高校要利用手册、讲座、黑板报、专栏、广播站、校园网络、主题班会、写心得体会等形式组织广大师生学习《国家法》。通过学习,西部高校师生就会充分认识到分裂渗透势力分裂、破坏国家的行径,了解的法理依据,树立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维护国家和领土完整的意识,从而坚决抵制各类分裂渗透势力的非法活动。

(2)学习《宗教事务条例》及相关法规

西部高校要认真组织学习并贯彻实施国务院颁布的《宗教事务条例》(2005年3月1日施行),教育大学生明确认识到公民有信教与不信教的自由,但绝不能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以及其他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活动。

3.“五观”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形势下需要进一步突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的“五观”教育。通过成立宣讲团、民汉学生联谊、民汉同住、民汉“一助一”等多种形式,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使广大学生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使广大学生巩固的思想防线,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4.民族团结教育

各民族的团结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和重要前提,是民族地区长治久安和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更是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需要。因此,西部高校需把各民族师生的民族团结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给予高度重视。

六、结束语

西部高校、分渗透斗争是一项长期的政治斗争, 其形势复杂,任务艰巨,意义重大。这是一项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头等大事,是关系西部高校人才培养的重大问题,需要各级党政组织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持久地开展、反渗透斗争教育,努力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育人环境。只有切实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反渗透的各项工作,才能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打击民族分裂势力,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新的贡献。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Z].教社政[2004]6号.

[3]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

[4] 李理,孟历.当代大学生状况调查分析[J]. 中国经贸(学术版),2007(11): 143-144.

[5] 郑晓丽.丽水市大学生信教的基本情况――对大学生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 科学与无神论,2006(2): 35-36.

[6] 李幼穗,李维,吕勇. 信仰现状的心理学研究[J]. 心理科学,2002(6): 660-663.

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篇(7)

因此,和邓小平对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在各个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目标和任务。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服务。在土地革命时期,革命的中心任务是巩固和发展苏维埃政权,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是:“苏维埃政权必须实行文化教育的改革,解除反动统治阶级加在工农群众精神上的桎梏,而创造新的工农苏维埃文化。”[1](P21)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2](P25)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服从这一中心任务,必须进行抗战教育和为抗战服务。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解放全中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动员各级学校以及一切社组织,发挥教育上的有生力量,直接或间接地为解放战争服务”。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中心任务发生转移,不再是搞急风暴雨式的群众运动,而是要恢复和发展生产,因此,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然而在的晚年,由于对当时的形势作出“左”的估计和判断,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路线,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进行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的教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中心任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且实行改革和对外开放,时代的主题由冷战变为和平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的教育,因此,邓小平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方针。邓小平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当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自觉,越加刻苦。”[3](P104)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必须是又红又专的人,而不是只红不专或只专不红的人。针对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由和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潮,1989年邓小平深刻而尖锐地指出:“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我们经过冷静考虑,认为这方面的失误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4](P290)邓小平的以上论述,纠正了“”中、“”把政治推向极端的错误倾向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段时间内社会上出现的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潮。继承和发展了提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光辉思想。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中把思想政治教育标准作为选拔接班人的首要标准。他指出: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而且还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根本保证,并且把干部的品德如何作为提拔培养接班人的首要标准。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很多,但环境不同,任务不同,其内容也不尽相同。进行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应当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达到胜利。”[5](P706)1942年我党开展的整风运动,实际上就是一个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仍非常强调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他要求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除了学习专业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

其次,还非常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抗日战争时期,提出:文化教育“应以提高和普及人民大众的抗日知识技能和民族自尊心为中心”。并且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了“爱祖国、爱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备的公德。

第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在其著作《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点,新中国成立后,在1963年3月5日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

第四,强调革命纪律教育。早在土地革命时期,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后,与等领导同志亲自动手,向部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中包括进行红军纪律教育。向工农革命军颁发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在抗战时期,针对的分裂行为,提出:“必须对党员进行有关党的纪律的教育,既使一般党员能遵守纪律,又使一般党员能监督党的领袖人物也一起遵守纪律。”[5](P528)新中国成立后,多次阐述了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的关系。指出:在人民内部,不可以没有民主,也不可以没有集中,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纪律;这种民主与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就是我们的民主集中制。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思想。首先,邓小平特别重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纪律教育,把理想和纪律作为人才素质的两个重要标准及“四有”新人的重要标准。由于邓小平所处时代与所处时生了变化,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多种文化的渗透和激荡,多种价值取向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要克服过去单一运行模式,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因此,邓小平在强调理想教育的同时,把它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把理想分为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两个层次,使之符合我国的实际,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邓小平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因此,我们才能够团结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叫做万众一心,有了这样的团结,任何困难和挫折都能克服。”[4](P190)

邓小平在强调理想教育的同时,把它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把理想建立在踏实工作基础之上。邓小平指出:“青年应当有远大理想,又要十分重视任何细小的工作。要有远大的理想,才能永远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向。而达到理想的道路是要由无数细小的日常工作积累起来的。”[6](P8)

邓小平把理想和纪律结合起来论述纪律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在安定团结的条件下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我特别强调有理想、有纪律,就是这个道理。”[4](P111)邓小平认为,没有理想和纪律,建设四个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对青年进行理想和纪律教育,使他们懂得自由和纪律的关系,因为许多青年崇拜西方的所谓自由,但什么叫自由他们不懂。

其次,邓小平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注重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邓小平根据时代的特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科学概念,并且强调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必须要加强四项基本原则教育。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宣传工作还存在严重缺点,主要是没有积极主动、理直气壮而又有说服力地宣传四项基本原则,对一些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严重错误思想没有进行有力的斗争。”[7](P364)1989年邓小平又指出:四个坚持本身没有错,如果有错误的话,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不够一贯,没有把它作为基本思想来教育人民,教育学生,教育全体干部和共产党员。

第三,邓小平非常重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并且赋予其时代的特征。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种种崇洋丧失民族自尊心的行为,邓小平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邓小平批评了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分离,宣扬抽象爱国论的错误观点。邓小平说: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下的每一个公民,每一个青年,我们的要求当然要高一些。邓小平在谈到爱国主义时,是把它和时代的特征联系在一起的。

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出现的拜金主义和个人利己主义思潮邓小平指出:“要批判和反对崇拜资本主义、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批判和反对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批判和反对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6](P124)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尤为重要。

第四,非常强调民主和法制,但是他的晚年却没有坚持这一正确思想。邓小平总结了“”的教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注重民主和法制教育。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3](P168)特别是在国门打开后,西方的民主思潮通过种种渠道流入中国,引起人们思想上的混乱,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向人民和青年着重讲清楚民主问题。”[3](P161)邓小平还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以及为什么中国不能搞多党制和直接选举等问题。邓小平认为民主是和法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民主要坚持下去,法制要坚持下去。

这好像两只手,任何一只手削弱都不行。”[3](P189)“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法制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如何加强法制?邓小平认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8](P136)在邓小平倡导下,我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普法教育,从小学开始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的同时,也进行民主、法制教育,从而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公民意识。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原则

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时,非常注重运用恰当的方法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倡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方法。指出:“我们决不能一见成绩就自满自足起来。我们应该抑制自满,时时批评自己的缺点,好像我们为了清洁,为了去掉灰尘,天天要洗脸,天天要扫地一样。”[9](P935)在看来,自律是良好道德形成的内在因素。

其次,民主、说服、疏导的方法。认为“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一定要学会通过辩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来克服各种错误思想。”[10](P332、337)

第三,实践锻炼的方法。指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是在群众斗争中产生的,是在革命大风大浪的锻炼中成长的。应当在长期的群众斗争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挑选和培养接班人。的这一观点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来说都必须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去,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第四,榜样的教育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树立榜样来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这是倡导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抗战时期写下了《为人民服务》这一光辉著作,号召人民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在解放战争时期,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雷锋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邓小平继承了的这些正确思想,并且有所发展。首先,邓小平强调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进行思想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努力帮助群众解决一切能够解决的困难,暂时无法解决的困难,要耐心恳切地向群众解释清楚。”[6](P12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感情共振的基础,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实处,取得更大的实效,同时也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其次,尊重、理解和关心群众是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进行的前提。鉴于“”思想政治工作采取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这种大批判的做法,不仅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反而带来负面影响,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邓小平在总结这一教训时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尊重、理解和关心群众为前提条件。邓小平指出:“不仅要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6](P62)邓小平的这一观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求根据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规律、特点、学会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对于不同的观点甚至是不正确的倾向应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批判”。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身作则。强调榜样的力量。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邓小平更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产生“无声”的威力。如果教育者言行不一,思想政治工作就会缺乏说服力。因此,邓小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得有针对性,细致深入和为群众所乐于接受。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凡是需要动员群众做的,每个党员,特别是担负领导职务的党员,必须首先从自己做起。”[3](P301)邓小平在1978年6月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政治干部更要强调以身作则,我们过去在战争年代就是这样。那时,你打仗不勇敢,怕死,你不同战士心连心,不联系实际,不联系群众,做政治工作就没有人听。政治干部不能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邓小平的讲话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与邓小平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原则等根本问题上是一致的,但由于时代主题发生了变化,同时中国在对外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因此邓小平特别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提出以德为首,“四有新人”的人才标准,赋予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特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丰富和发展了思想。

【参考文献】

[1]同志论教育工作[Z].

[2]选集(第1卷)[Z].

[3]邓小平文选(第2卷)[Z].

[4]邓小平文选(第3卷)[Z].

[5]选集(第2卷)[Z].

[6]邓小平同志论教育[Z].

[7]邓小平论文选(第2卷)[Z].

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篇(8)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专题,结合执法规范化建设、执法档案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深入学习培训,查摆存在问题,集中加以整改,使广大干警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做到执法理念进一步端正,执法能力进一步增强,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改革方向进一步明确,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对政法队伍和政法工作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富裕、平安、文明、开放、生态、活力的“新兰山”做出突出的贡献。

二、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内容

总书记指出:“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施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体现,是司法行政工作的灵魂,是确保司法行政系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思想基础。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适应新时期司法行政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需要,是确保司法行政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客观需要,是建设高素质司法行政队伍的客观需要。认真搞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对于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坚持党对司法行政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在政法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保证司法行政机关永远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基本内容: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原则。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五个方面的内容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反映和坚持了社会主义先进性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反映和坚持了人民民主的国体,反映和坚持了党的领导,反映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反映和坚持了从中国国情出发的原则要求,反映和坚持了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治理念,是真正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法治理念。结合我局队伍建设和司法行政工作的实际,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要做到五个坚持:既坚持对法律负责、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统一性,履行司法行政机关管理职能、服务职能的一致性;坚持公正执法、一心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党对司法行政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要以人为本,推进全区司法行政工作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坚持司法行政工作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高度统一。

二、方法步骤

这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共分五个阶段,即:动员和培训阶段、集中学习教育阶段、查摆剖析整改阶段、检查验收阶段、巩固提高阶段。版权所有

(一)动员和培训阶段(5月下旬至6月初)

5月27日局党组组织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召开动员大会,下发实施方案,使全体干警明确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目的、意义、方法步骤和要求,澄清模糊认识,进一步端正态度,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重大部署上来。

(二)集中学习教育阶段(6月初至9月下旬)

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总书记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学习中央和省、市委、区委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有关文件和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学习中央和省、市、区委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关文件;学习全国、全省、全区政法工作会议文件;按照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专题。认真研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及《辅导教材》。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每名干警要根据自己的岗位特点精读有关内容。学习过程中,要对五个专题逐一进行讨论,干警要紧密联系自己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本质要求”、“价值追求”、“重要使命”、“根本保证”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理解上狠下工夫,认真清理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习惯认识和做法,切实把思想观念统一到中央确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上来。对每一个专题,人人要写出自己的思想总结,包括思想认识、学习收获。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专题辅导与座谈讨论相结合、理论引导与现实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使全体干警普遍受到一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三)查摆剖析整改阶段(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

1、查摆问题。局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普通干警和职工按照中央和省、市、区委的指示精神,根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从五个方面进行查摆:一是依法治国的理念树立的强不强,有没有“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二是执法(执业)为民的理念树立的准不准,有没有对“为谁执法(执业)、靠谁执法(执业)、怎样执法(执业)理解得不准的问题;三是公平正义的理念树立的牢不牢,有没有执法(执业)不公的问题;四是服务大局的理念树立的实不实,有没有大局意识不强的问题;五是坚持党的领导的理念树立的坚定不坚定,有没有党性观念不强的问题。各单位在查摆问题过程中,要着重从涉法涉诉案件中查找问题,从人民群众的投诉和反映中查找问题,从人大、政协及社会有关方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中查找问题,从新闻媒体披露的执法不公案件中查找问题,从执法权力相对集中、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点部门、重点单位以及容易发生问题的重点执法(执业)环节、重点执法(执业)岗位和工作人员中查找问题,从查处的干警违法违纪案件中查找问题。

2、剖析思想。对照查摆出的问题,认真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意义。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普通干警和职工都要对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深入剖析,找出问题,形成思想分析材料。凡查找问题不认真、思想分析不深刻、整改措施不扎实的,要推倒重来。

3、整改问题。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及公证、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单位要根据查摆出的问题,分析原因,找准症结,从源头上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并逐一列出台帐,明确整改的时限和责任人。所有参加教育活动人员的整改措施,要分层次在本单位以适当形式公布,接受群众监督。领导班子成员的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要向区司法局审查备案。在整改期间,要对照2005年先进性教育活动和专项整改活动中查摆的问题看有没有还没整改的,或还没完全整改的,要结合这次教育活动一并彻底整改。

4、警示教育。利用反面典型在全体司法行政干警和公证、律师、基层法律服务人员中开展一次警示教育,通报一批干警及执业人员违法违纪的典型案例。

(四)检查验收阶段(11月中旬至11月底)

全员考试。根据省市区政法委的安排,组织全体人员参加中央政法委统一安排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知识考试,并采取适当形式对考试成绩予以通报。

检查验收。活动结束后,要组织检查验收。区司法局要对各单位的法治理念教育工作情况进行检查验收,主要看组织领导是否得力、学习教育培训是否扎实有成效、查摆和整改问题是否彻底、思想剖析是否深刻、制度规范是否健全、成效是否明显。主要采取明查暗访、重点抽查等多种形式,开展检查验收。检查要走群众路线,通过问卷调查、群众评议等形式对干警、执业人员的执法(执业)行为、服务态度、工作效率等进行监督评判。对不符合要求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补课。各单位要对本单位的活动情况进行自查,将自查报告于11月1日前报区司法局政工科。版权所有

(五)巩固提高阶段(12月份)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好政治法工作的重要保障,各单位要在巩固提高上下功夫,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作为一种经常性的教育来抓。在教育活动的后期,要组织开展一次回头看活动,针对查摆整改问题台帐,看有没有还没整改好的问题。要进一步查摆问题,看近期有没有新的问题出现,做到查漏补缺。要继续学习有关领导讲话、有关会议的精神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

三、基本要求

各单位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作为统一执法(执业)思想,提高执法(执业)能力,理顺执法(执业)关系,加强执法(执业)队伍建设的思想基础,作为执法(执业)规范化建设的首要环节,精心组织,抓好落实。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纳入本单位工作全局通盘考虑,建全领导机构,建立长效机制和责任机制。单位负责人负总责,各职能科室处所分工负责,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局成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实行联络点和定期巡查制度。

2、突出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各单位领导干部不仅要抓好本单位的教育活动,还要以身作则,积极参加教育活动,带头学习培训,带头清理整改。领导班子成员,要对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对本单位在法治理念和执法(执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深刻反思,总结教训,认真整改,作出表率。

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篇(9)

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包含了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纪律建设等方面,她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党性和实践性,她指导党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况下的工作与活动,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和伟大胜利的指南针。在党的建设中,思想建设是第一位的,是党的建设的灵魂。笔者以为,在大学生中充分运用党的思想建设理论,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法宝。

一、党的思想建设理论是教育大学生正确看待党的丰功伟绩的重要法宝

伟大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重视科学的革命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正确指导作用,认为无产阶级政党有很大的优点就是有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基础。他们强调党员必须接受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并放弃非无产阶级世界观。列宁强调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党员,指出马克思主义不能在工人中自发产生,必须自觉地给工人灌输马克思主义,并指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同志十分重视党的思想建设,提出了“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的重要原理。邓小平同志强调:“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思想路线不是小问题,这是确定政治路线的基础。正确的政治路线能不能贯彻执行,关键是思想路线对不对头”。说:“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根本的是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同志深刻指出,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系指用马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教育和武装全党,克服和改造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坚持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领导。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求党的组织和党员在思想上保持高度的纯洁性,时刻牢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只有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等院校,所培养的是党的事业的接班人,即“四有”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教育大学生拥护“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阵地,理应得到高校和大学生的高度重视和广泛认同。但现实情况却不是很理想。有些高校口头重视,行为上有意或无意的不重视;上级检查时重视,不检查时不重视。在骨子里总认为大学生只要掌握生存技能就行,其它有无都无所谓。如此的认识误区,直接导致了许多大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重要的误区。曹殊同志在《甘肃社会科学》发表的《论新时期高校党的群众工作――对西部地区部分高校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与思考》文章指出:“在学生中,部分学生入党积极性虽高,但动机复杂,调查普遍显示,高校学生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动机主要是‘为了个人的政治前途’、‘为了获得一个理想的职业’,直接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连,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动机已退居末位。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青年学生的号召力有下降的趋势。……在‘两课’教学中,‘两课’作为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学生对此有自己的心理预期,但实际教学效果不能令学生满意。‘两课’教师当中,除少数人员功底深、水平高,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地搞好教学外,多数教师对自己所讲述内容不熟悉,甚至不相信,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不热爱,甚至有反感,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不关心,甚至有误导。正是心理期望与现实条件的反差长期存在,最终结果是学生对‘两课’的失望与冷漠。据西部某大学调查问卷表明,对‘两课’‘感兴趣’、‘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只有32.4%,而67.6%的学生对‘两课’‘不感兴趣’、‘非常不感兴趣’。”上述情况表明,某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大学生在思想上对党的伟大和丰功伟绩缺乏坚定的、正确的认识,这是十分危险的。

“读历史可以智明。”“忘记历史等于背叛。”翻开中国的历史画卷,我们清楚的知道,中国古代曾经辉煌,到了近代,尤其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的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和民族及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许多仁人志士为了救国救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如、义和团运动以及辛亥革命等。但由于没有先进的政党组织和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最后都以失败告终。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真理的指导。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诞生,从此,中国共产党义无返顾的承担起救国救民的重大历史使命。

在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光辉灿烂的新中国,随后着力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和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不断进行改革开放,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做了实质性的探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了加快发展的春天。

在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认识,不断深化改革和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现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人民意气风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一所在思想上和行为上没有政治责任感的高校是很危险的;一名在思想上和行为上没有政治责任感的高校领导和教师是没有生存空间的;一名在思想上和行为上没有政治责任感的大学生是没有前途可言的。因此,必须用党的科学的思想建设理论武装高校意识形态;武装高校领导、教师和大学生的头脑。党的思想建设理论是有效教育大学生正确看待党的丰功伟绩的重要法宝。

二、党的思想建设理论是教育大学生要加强思想道德素养和法纪观念的重要法宝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和新观念正在丰富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应该说,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在主流上是积极健康的,在价值判断上高度认同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国家和集体利益等。但与此同时,在大学生个体和群体中出现的思想道德和法纪观念需要净化和纯洁的问题也日益凸现,令人忧虑。如针对某些大学生的颓废问题,有人描述为:素质流氓化(男生开口,女生张嘴我靠,事无大小都他妈的。);接吻旁若无人化(有些大学生接吻、拥抱甚至是相互抚摩都不需要考虑场合,只要有情绪就来一把。做的人不觉得难为情,倒是看的人像偷窥了别人隐私觉得难为情。);消费白领化(有些大学生们的手机一个比一个高档、吃饭请客一个比一个讲排场、旅游娱乐一个比一个在行、衣着时尚、处处品牌);上课梦游化(睡吧,反正是交了学费费的,想怎么睡怎么睡);逃课普遍化(逃课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普遍现象);女生恐龙化(女生的打扮一个个社会化、成人化、妖冶化。);男生痴呆化(夜夜网络游戏、麻将、扑克牌等。长期如此,只见一个个精神恍惚,痴痴呆呆,全然没有一点年轻人的活力);恋爱闪电化(不需要天长地久,不需要太多的磨合与了解,直奔主题,然后迅速厌倦,闪电分手);补考专业化(扩大招生必然招录大批实在不具备学习能力的人进入大学,这些学生的作风又带动更多的学生鄙视学习,根本就不当补考是件羞人的事情,害群之马发展成害马之群)。还如大学生的违法犯罪问题: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首次公布的一项在校大学生犯罪调查表明:从2005年至2006年,该院受理审查批捕的在校大学生(包括统招、民办、自考、成教等)犯罪总计85件,114人。其中盗窃犯罪占到50%以上,其他涉及罪名还包括故意伤害、寻衅滋事、抢劫等。男性学生和外地学生犯罪比例,双双占到此次公布的在校大学生犯罪的80%以上。再如大学生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金融时报》曾报道:“全国助学贷款逾期90天以上的违约率平均为20%,个别高校(大学生)的违约率高于80%,有的地方甚至达到90%以上。与此相对照,很多地方小额农贷还贷率高于80%,有的地方甚至达到90%以上,还息率则普遍高于90%。天津农村信用社2003年160亿元小额农贷款,到期还贷率高达100%”。就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典型,即大学生的诚信还不如农民。

同志2008年12月19日在《第十七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高校党的建设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高校培养的人才是不是合格,首要标准是思想政治素质是不是合格。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对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此论断深刻的说明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笔者以为,要实现这个目标,党的思想建设理论是教育大学生要加强思想道德素养和法纪观念的重要法宝,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道路;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与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打下知识基础;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三、党的思想建设理论是对大学生进行反腐败预防教育的重要法宝

大学是个小社会,大社会的腐败问题已经引起小社会大学生的普遍关注,同时对大社会的腐败问题的认识出现复杂的心理,具体表现是:对社会、尤其是对党和政府内存在的腐败问题感到困惑不安,对党和国家的前途产生怀疑;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希望党和国家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有些大学生对社会上的腐败现象不但不憎恶,反而表示“羡慕”,甚至已尝试了一些“准腐败”活动,如考试作弊、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等。因此,用党的思想建设理论是对大学生进行反腐败预防教育已迫在眉睫。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这有力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以实际行动,不断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把人民群众关注和痛恨的腐败问题作为重点,要点长期不懈的抓。这也为高校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明了方向。

2009年底,全国发展党员297.1万名,其中发展大学生党员数量占全国发展党员总数的38.5%,全国党员总数达7799.5万名。如何用党的思想建设理论对大学生、尤其是对要求入党、或者已经入党的大学生进行反腐败预防教育呢?

首先,要对大学生进行反腐败理论预防教育,把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理论注入大学生的心田。实现“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的效用。

其次,要用社会上的反腐败典型案例对大学生进行预防教育,如中新网2007年9月2日载:据统计,自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累计查处严重腐败的省部级以上官员16位,平均每年3位,过去5年,由于中央连出重招铲除腐败“毒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势头在一定范围内得到遏止,违纪违法案件总量也呈下降态势。2003、2005年、2006年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处分的党员人数分别为17万、11万、9万人。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对任何腐败分子,都要依法严惩,决不姑息!

再次,要实现大学生的反腐败的“高校化”和“生本化”预防教育,即用高校教职工和已经毕业的本校、它校的大学生因腐败而受严厉处罚的典型案例教育大学生,起警示作用。如,武汉理工大学原副校长李海婴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总额达1400多万元;延安大学原校长惠延德在任榆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党委书记期间受贿60余万元。这些蛀虫最终受到法律严惩。再如,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的郭京毅。2008年8月13日,因其涉嫌受贿被宣布“”,成为商务部2003年设立以来落马的最高级别官员。2010年5月20日,北京市二中院宣判其受贿数额总计价值人民币845万余元,以判处其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这就是罪有应得。

综上所述,党的思想建设理论,是教育大学生正确看待党的丰功伟绩的重要法宝;是教育大学生要加强思想道德素养和法纪观念的重要法宝;是对大学生进行反腐败预防教育的重要法宝。

参考文献

[1]当代大学生的“十大专业化坠落”表现[OL].省略.2006-09-04.

[2]大学生与农民谁更诚信?[N].金融时报,2004-8-22.

[3]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戴小江.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强化对大学生的廉洁教育[OL].www2.cquc.省略.

[5].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开创高校党建工作新局面――在第十七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08-12-19.

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篇(10)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专题,结合执法规范化建设、执法档案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深入学习培训,查摆存在问题,集中加以整改,使广大干警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做到执法理念进一步端正,执法能力进一步增强,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改革方向进一步明确,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对政法队伍和政法工作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富裕、平安、文明、开放、生态、活力的“新兰山”做出突出的贡献。

二、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内容

总书记指出:“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施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体现,是司法行政工作的灵魂,是确保司法行政系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思想基础。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适应新时期司法行政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需要,是确保司法行政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客观需要,是建设高素质司法行政队伍的客观需要。认真搞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对于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坚持党对司法行政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在政法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保证司法行政机关永远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基本内容: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原则。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五个方面的内容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反映和坚持了社会主义先进性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反映和坚持了人民民主的国体,反映和坚持了党的领导,反映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反映和坚持了从中国国情出发的原则要求,反映和坚持了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治理念,是真正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法治理念。结合我局队伍建设和司法行政工作的实际,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要做到五个坚持:既坚持对法律负责、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统一性,履行司法行政机关管理职能、服务职能的一致性;坚持公正执法、一心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党对司法行政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要以人为本,推进全区司法行政工作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坚持司法行政工作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高度统一。

二、方法步骤

这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共分五个阶段,即:动员和培训阶段、集中学习教育阶段、查摆剖析整改阶段、检查验收阶段、巩固提高阶段。

(一)动员和培训阶段(5月下旬至6月初)

5月27日局党组组织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召开动员大会,下发实施方案,使全体干警明确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目的、意义、方法步骤和要求,澄清模糊认识,进一步端正态度,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重大部署上来。

(二)集中学习教育阶段(6月初至9月下旬)

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总书记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学习中央和省、市委、区委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有关文件和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学习中央和省、市、区委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关文件;学习全国、全省、全区政法工作会议文件;按照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专题。认真研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及《辅导教材》。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每名干警要根据自己的岗位特点精读有关内容。学习过程中,要对五个专题逐一进行讨论,干警要紧密联系自己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本质要求”、“价值追求”、“重要使命”、“根本保证”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理解上狠下工夫,认真清理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习惯认识和做法,切实把思想观念统一到中央确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上来。对每一个专题,人人要写出自己的思想总结,包括思想认识、学习收获。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专题辅导与座谈讨论相结合、理论引导与现实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使全体干警普遍受到一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三)查摆剖析整改阶段(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

1、查摆问题。局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普通干警和职工按照中央和省、市、区委的指示精神,根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从五个方面进行查摆:一是依法治国的理念树立的强不强,有没有“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二是执法(执业)为民的理念树立的准不准,有没有对“为谁执法(执业)、靠谁执法(执业)、怎样执法(执业)理解得不准的问题;三是公平正义的理念树立的牢不牢,有没有执法(执业)不公的问题;四是服务大局的理念树立的实不实,有没有大局意识不强的问题;五是坚持党的领导的理念树立的坚定不坚定,有没有党性观念不强的问题。各单位在查摆问题过程中,要着重从涉法涉诉案件中查找问题,从人民群众的投诉和反映中查找问题,从人大、政协及社会有关方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中查找问题,从新闻媒体披露的执法不公案件中查找问题,从执法权力相对集中、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点部门、重点单位以及容易发生问题的重点执法(执业)环节、重点执法(执业)岗位和工作人员中查找问题,从查处的干警违法违纪案件中查找问题。

2、剖析思想。对照查摆出的问题,认真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意义。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普通干警和职工都要对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深入剖析,找出问题,形成思想分析材料。凡查找问题不认真、思想分析不深刻、整改措施不扎实的,要推倒重来。

3、整改问题。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及公证、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单位要根据查摆出的问题,分析原因,找准症结,从源头上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并逐一列出台帐,明确整改的时限和责任人。所有参加教育活动人员的整改措施,要分层次在本单位以适当形式公布,接受群众监督。领导班子成员的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要向区司法局审查备案。在整改期间,要对照2005年先进性教育活动和专项整改活动中查摆的问题看有没有还没整改的,或还没完全整改的,要结合这次教育活动一并彻底整改。

4、警示教育。利用反面典型在全体司法行政干警和公证、律师、基层法律服务人员中开展一次警示教育,通报一批干警及执业人员违法违纪的典型案例。

(四)检查验收阶段(11月中旬至11月底)

全员考试。根据省市区政法委的安排,组织全体人员参加中央政法委统一安排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知识考试,并采取适当形式对考试成绩予以通报。

检查验收。活动结束后,要组织检查验收。区司法局要对各单位的法治理念教育工作情况进行检查验收,主要看组织领导是否得力、学习教育培训是否扎实有成效、查摆和整改问题是否彻底、思想剖析是否深刻、制度规范是否健全、成效是否明显。主要采取明查暗访、重点抽查等多种形式,开展检查验收。检查要走群众路线,通过问卷调查、群众评议等形式对干警、执业人员的执法(执业)行为、服务态度、工作效率等进行监督评判。对不符合要求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补课。各单位要对本单位的活动情况进行自查,将自查报告于11月1日前报区司法局政工科。

(五)巩固提高阶段(12月份)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好政治法工作的重要保障,各单位要在巩固提高上下功夫,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作为一种经常性的教育来抓。在教育活动的后期,要组织开展一次回头看活动,针对查摆整改问题台帐,看有没有还没整改好的问题。要进一步查摆问题,看近期有没有新的问题出现,做到查漏补缺。要继续学习有关领导讲话、有关会议的精神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

三、基本要求

各单位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作为统一执法(执业)思想,提高执法(执业)能力,理顺执法(执业)关系,加强执法(执业)队伍建设的思想基础,作为执法(执业)规范化建设的首要环节,精心组织,抓好落实。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纳入本单位工作全局通盘考虑,建全领导机构,建立长效机制和责任机制。单位负责人负总责,各职能科室处所分工负责,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局成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实行联络点和定期巡查制度。

2、突出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各单位领导干部不仅要抓好本单位的教育活动,还要以身作则,积极参加教育活动,带头学习培训,带头清理整改。领导班子成员,要对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对本单位在法治理念和执法(执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深刻反思,总结教训,认真整改,作出表率。

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篇(11)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都是引导、启发和团结人民实现理想目标的“生命线”。实践证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党的建设以及中华民族的民族独立与解放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运用起着关键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指在一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下,教育者运用言语传递积极的话语内容满足教育对象的一定心理与精神需求,进而促使教育对象将话语内容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外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教育言语媒介。

本文对自中国共产党建立之日起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向进行脉络梳理,以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综合来看,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向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阶段:1921年――1949年9月起步发展阶段;第二阶段:1949年10月――1966年稳步前进转向阶段;第三阶段:1967年――1977年变异转向阶段;第四阶段:1978年至今变革与拓展阶段。

一、1921年――1949年9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起步发展阶段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党就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随之产生。但是在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并没有正式确立,为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继续沿用了革命导师们的提法即“宣传工作”。

在1921年――1949年9月期间,话语的内容更多的是侧重于反帝反封建。针对农民阶级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主要是说服农民阶级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来。“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脚”[1],通过反帝反封建的话语内容宣传与说服,其目的是唤起农民的革命精神、唤醒阶级觉悟,从而积极投入到反帝反封建革命中来。于工人阶级而言,话语内容主要是灌输给工人阶级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正确的思想引导。列宁曾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2],故而,中国共产党需要积极组织工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通过理论宣传说服工人参加革命,积极扩大阶级基础。同时还进行说服话语的推广,通过以反帝反封建为话语内容的宣传,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提高工人阶级的阶级觉悟,教会工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方法来认识问题与分析问题。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要手段是宣传,通过宣传达到凝聚人心,共同建设新中国的作用。宣传手段又分为文本宣传和口头宣传的形式。文本宣传主要是依靠报刊小册子以及纲领性文件的学习。口头宣传主要是通过开讨论会、诉苦、谈话以及歌曲等形式。抗战期间,党组织通过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的文本发放给全军干部同志学习,再到各部队进行宣讲,并通过各级宣传机构、宣传部门大量发表社论和文章,从而使得全军上下在思想和行动上逐渐达成共识,为抗战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解放战争时期主要是通过选择典型案例或者人物进行诉苦,也就是诉阶级剥削之苦,表达农民百姓的心声,形成思想上的共识,从而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群众基础。

二、1949年10月――1966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稳步前进阶段

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上下处于一种新的民主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也在逐渐的由建党之初的“宣传工作”转变为“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最先由刘少奇提出,他说:“今天,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更加提高了,更加需要加强党的思想领导”[3],从新中国的发展来看,1949――1956年,也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的过渡阶段以及1956年――196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的探索阶段,这一时期党和国家的建设还不是特别成熟,都处于不断探索与完善阶段。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1953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不再是建国之前的反帝反封建了,而是以社会主义政权的稳固为话语内容。这一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主要以政权的巩固、党风建设以及社会主义的改造为主。通过爱国主义的教育为政权的巩固提供思想基础。通过对党员的整风教育,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与党员队伍的素质水平,抵制资产阶级的思想侵蚀。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通过开展总路线的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改造的洪流中去,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

这一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主要是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说服教育以及榜样教育法。说服教育同样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重要方法。除了以上两种方法之外,榜样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一种重要话语形式。榜样教育的方法在新中国全面建设的十年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各个先进榜样的学习,一方面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另一方面也使得人们的精神境界不断提高,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尤其是在三年困难的时期,榜样的力量成为一种重要的示范力量,激发了人们的建设热情。

三、1967年――1977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异转向阶段

1966年之后,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这一时期党的工作中心是“以阶级斗争为纲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不再是原来的“思想政治工作”了,而是转变为“政治思想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用生物学的术语说是发生了一种话语基因突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有之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颇带有唯心和变异的政治性的色彩,极力过分宣传个人英雄事迹,大搞个人崇拜,有用唯心话语取代唯物话语的倾向。如当时集团大肆鼓吹的“顶峰”思想。“凡是的指示,就要坚决拥护,坚决照办,上刀山下火海也要保证完成”[4]。“顶峰”论的思想之后,集团又抛出了“天才”论的思想,在中共的九届二中全会上,竟然发放了《恩格斯、列宁、关于“称天才”的几段语录》的材料,毋庸置疑,这些都扭曲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本质内涵,使得其作用被恶意利用。同时,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变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强烈的政治色彩,最主要的表现是宣称“政治决定经济”。

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主要是教材话语和以开会为主的实践话语。原本教材话语和实践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传递话语思想的重要途径,通过教材文本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基本理论与思想。通过开会等实践形式,可以相互交流,更好的理解话语传递的精神思想,同时也能够认识到话语宣传在实际中的不足与问题。但是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两种话语方式却被和“”集团别有用心地利用了,他们片面地利用教材话语和实践话语,通过“口号式大会”或“运动式学习”等,以达到他们对群众的控制与愚弄,故而使得话语的方式逐渐扭曲,思想政治教育成了为“”推波助澜的工具和实现他们政治野心的“大棒”。

四、1978年至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与拓展阶段

随着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到重新确立。改革开放使得党的中心逐渐由阶级斗争走向经济建设,党的指导思想也正本清源逐渐明朗化,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也逐渐走上了正确的道路,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此时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逐步恢复正常,摆脱变异的色彩,话语的功能逐渐由政治工具性转向价值理性。话语的内容也逐渐的与时俱进,如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话语内容,以及以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内容,“中国梦”的话语内容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容时刻体现时代精神,并且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汲取有益的思想充实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的话语的领域也逐渐拓展,如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近年来不仅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而且投入了相当多的力量加强网络话语的研究与引导,并逐渐构建起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近年来,话语的形式更偏向实践话语,尤其是随着网络的兴起,实践话语的运用更加明显。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活动缅怀逝者,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静心自省,感悟人生历程与人生价值。同时,伴随着网络草根文化的兴起,生活化的实践话语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诠释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出现了又一次新的方向性改变,大大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也促进了传播的实效性。

总之,通过对思想政治话语发展历程的梳理,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有效开展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发展与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要不断满足人们新的精神需求与实际需求,不断民主化,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健康发展,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实践生命力,更能彰显时代特色。故而,理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历史脉络,对我们新的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注释]

[1]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