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医院建筑与设计大全11篇

时间:2024-01-29 15:18:14

医院建筑与设计

医院建筑与设计篇(1)

【Abstract】A modern hospital building design and equipment is in many ways embodies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services to people-centered human nature, transportation, and the form of a preliminary settlement pattern vision,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creation, and constantly adapt to changes in the medical model.

【Key words】Hospital Design; Ventilation and lighting; Traffic

引 言

随着社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水平的追求和对医院设施、环境的需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对医院建筑的功能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的功能不再是单纯追求治疗疾病的唯一手段,还要通过病人的心理的和社会的需求营造一个方便、安静、祥和、温馨的环境,而医院的环境对病人的生理和心理有着特殊的治疗作用。因此,医院建筑的设计也随着社会要求的变化而出现了新的理念与手法,通过医院环境的良性改观,消除和缓解由于疾病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焦虑,改变病人的心态情绪,这就要求现代化的医院,在医院规划设计时多一些人性化的考虑。

一.在前期策划阶段必须完成的几项任务

首先,在项目的开始建筑师就应该参与可行性研究过程,对建设项目的必需性及可实现性进行分析。医院建筑相对投资大、要求专业全面,一旦某方面考虑不周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所以应全面了解(或协助院方分析)医院对建设项目的规模、档次的实际定位,以及建成后要达到的目标。

其二,在选址程序之前,应对建设项目的构成与面积分配有一个大概分析估算,获得确定建筑物(群)大致体量、高度、占地面积等总体规划条件的第一步信息;在选定建设用地后,应针对医院建设项目特点提出对医院用地基础设施现状的要求以及医疗设备设施的要求、了解医院用地和周边城市道路、市政设施现状条件,获得确定建筑物总体规划条件的第二步信息。

第三,设计前期另一个重要工作是分析和决定项目建设的阶段目标,即确定医院建设发展的近期远期目标。这有利于我们全面的分析研究问题,使工作具备前瞻性,使近期建设在建筑、设备设施等各方面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

二.单体方案设计

医院建筑设计方法及概念:

A.模块式设计――门急诊、医技部门的设计

各国建筑师一直在探索合理有效的医院设计方法,目前较为成熟的一种概念即模块式设计。具体方法是尽量归纳每功能区特点,形成标准化的单元,发展成可应用于各种不同医院或院区的可重复使用的设计。模块式设计的优点是由于标准化的单元形成前对其组合曾进行过比较细致的分析研究,因此投入使用后效果较好且运行费用较低。前苏联及东欧国家最早开始尝试标准化的设计方式,其更倾向于医院整套设计与建设的标准化,因此医院的灵活性及扩建发展的可能性较差。从事这项研究的还有英联邦国家的部分国家卫生保健体系,他们提出的方法不同前者,采用的是标准化单元的模块,根据用地等具体情况机动灵活的进行组合,因适用性更强被广泛采用。

B.类型化设计――病房楼护理单元的设计

医院中存在一些有特别要求和固定做法的特殊部分,由于其具有普遍性和通用性,因而从一般的标准化设计中分离深化并重新组合,形成某些固定形式的做法即为类型化设计。类型化设计常应用于病房楼护理单元的设计中。下面以病房楼护理单元设计为例说明类型化设计的特点。约占医院总面积40%的病房部分设计一直是各国医疗部门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最初阶段即上世纪50年代,病房楼的形式以单内廊条板式为主,护理单元为长条形布置;至二十世纪后期,随着建筑设备技术的发展医院建筑的体量进深普遍加大,病房楼的形式以复廊有内区的形式居多,复廊式护理单元不断发展优化,最后形成了几种较成熟的护理单元类型。其共同特点是:标准层设有两个病房设于有自然通风采光的外部,工作辅助用房设于内区采用机械通风和人工照明,护理单元病房构成以四人间为主(约占75%),其它为单人间和二、三人间(约占25%),护士工作站(NS)的位置更加合理,使员工的行走路线缩短以及便于观察,同时利用内区设置完整的物资供应药品管理的工作区域――护士角(NC),大大减轻了工作强度。目前,“T ”型和双“T ”型护理单元是欧洲及日本医院病房楼设计主要形式,其中双“T ”型护理单元因其可以灵活调节相邻护理单元的病房数量以适应医院科室不同需求而更加得到认同;另外其它几种集中式(方形、三角形、Y型)护理单元及组团式护理单元也被广泛采用。

C.手术部的设计

手术部是外科系统乃至整座医院的心脏,其对洁污分区、洁污分流及人流物流线路要求十分严格。传统的手术部是单走廊布局,划分为污染区、相对无菌区、无菌区。伴随传统医院总体布局方式的改变,现代医院的手术部多布局在住院部与门诊之间,采用大进深多通道布局,同时生物洁净空调技术的发展,也提供了满足空气层流净化要求的保证。现代医院的手术部一般采用回收廊式设计与供应大厅型设计两种形式。前者侧重手术使用后污染品的管理,后者侧重使用前无菌物品的清洁管理。在我国,手术部一般采用回收廊式设计。回收廊式手术部的人流、物流线路由一条内部清洁走廊和外部环状闭合的污染回收走廊构成,手术使用后的物品只能通过污染走廊运输、回收。病人与医护人员分别由两口进入清洁走廊,医护人员经过更衣淋浴卫生通过进入无菌区,手术病人由污染区经过相对无菌的过渡空间换推床后才能进入无菌区。洁净物品可通过两种方式送至无菌区内,一是由专用垂直清洁电梯直接运输,清洁电梯如设于无菌区内应加双向无菌隔离门;再一种是由密闭的水平运输工具经过相对无菌的过渡空间经风淋消毒后送至无菌区内。

D.影像科室的设计

影像诊断技术是医疗技术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虽然一座几万平方米的医院中影像科室的面积仅占2000平方,但医院设计中影像科室的设计布局是非常关键的。影像中心的布局应介于门(急)诊、医技(手术部)与病房之间的有利位置,通常影像中心采用集中式布置的方式,但近年来一些医学专家提出分散式布置影像科室方案,认为“影像诊断的服务范围不断扩大,集中式布置相对造成诊疗过程、候诊时间长,应使其服务靠近病人而不是病人去寻找影像科室”,此观点有一定程度预见性,但目前分散式布置尚未成熟。

三.医院建筑室内环境人性化设计的内容

3. 1 室内通风与采光

在病房及医护人员的办公室中安装窗户,病人和医护人员可以感受到自然的宁静、城市生活的忙碌、季节的更替、昼夜交替的日常模式。使之可以调整自己的心理到最佳状态,由此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辅助加速病人的康复。设计中采用低位大窗可取得较大的室外景观,较大的通风面积和新风率,降低室内细菌浓度,同时可改善采光并引进阳光杀菌。

3. 2 室内热环境、声环境和光环境

室内热环境。人体的新陈代谢率是室内热环境设计的一项决定性生理指标。医院室内设计应该考虑可使病人方便控制室内环境温度的装置。室内声环境。其主要任务是降低噪声值,保证病人能安稳入睡。

室内光环境。光环境设计是塑造室内空间的核心要素,光环境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必须以能充分发挥医院的功能,满足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的要求,以直接或间接地对医疗起作用为目的。

3. 3 室内色彩环境

病人的色彩心理是丰富而变化的。就总体而言,医院适宜以中彩色的混合色组合为宜;就室内而言,建议分区配色,依据各单元的病人性质而定。医院的色彩环境设计是以色彩对人的心理、行为的作用为基础的,根据研究表明,不同的色彩可以引起人的色彩联想。而色彩的联想可以作为医院色彩环境设计优化的依据,对病人有辅助治疗的作用。

3. 4 室内绿化、装饰和无障碍环境

植物能够提供一处更寻常的家庭式环境,并可以帮助病人放松。自然化的景色更容易使病人变得平静、坚强,而且可减轻压力。而在医院室内空间进行适当的装饰,可以活跃医院的空间气氛,转移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

医院室内的无障碍环境设计应更加完善。那些重症或行动不便的患者相对于医院的内在环境是一种被动的属性,只能默从,纵使不满意也无能为力去改变,因此,不好的以及不适当的环

环境设计会使病人产生反感心理,而使其被动地位更加剧,最后从间接到直接延缓其疾病的治愈。因此,设计者更应努力为病人创造一个舒适且促使其进行一定积极主动行为的就医环境,以真正使其成为一个主动的环境使用者。

四.交通流的划分

医院的交通流线是否畅通,直接关系到医疗行为和病人就医流线的便捷及效率。医院的交通组织,除应一般的组织原理外,还应符合医院的医疗流程,并充分考虑到医院组织模式的可变性,为医疗将来的变化发展留有余地。目标明确、流线清晰、联系迅速、医患分流各自领域互不影响,建立一个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就诊环境。建筑的外部交通从主要形式分可分为车流和人流两种。细分可将车流分为急救车流、门诊车流、出租车流和服务车流。人流可分为医护、门诊、急救和探视。一般的医院中,车流和人流重复交叉,不做分流处理,往往人车混杂,交通恶化,车与车、人与人之间也难以有效组织,造成人流流线复杂,不能迅速抵达目的地。静态交通主要是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两种。外部交通的解决需要作大量的研究和尝试,调整,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①总平面布置中可考虑急诊、妇产、传染、核磁共震门诊等与常规门诊分设,单独留出就诊“绿色通道”。

②利用目前建筑设计中主入口往往设在二楼的做法,考虑人车分流,人流和车流分别利用不同的高差的

道路,形成立体交叉,立体分流。

③在门诊楼中,从大厅处按照导流图所示,以不同的颜色和箭头标识在走道地面或墙角线上指向各检查科室位置,以减少患者家属往返路程。

④充分考虑机动车拥有量的大量增加,结合人流,将停车场放入地下。

⑤留出医护人员单独的出入口,突现医患分流。

结语

医院建筑的使用功能是十分复杂的,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医疗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出现许多边缘学科和新的治疗技术,这就要求医院要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特性,设计时考虑医院的动态发展规律,运行模式的可变性,采取切实可行的建筑形式,保证医院的顺利运行,实现可持续发展。

医院建筑与设计篇(2)

1. 引言

医院建筑设计反映了该类型建筑特定的功能需求和营运机制,同时也是特定时代下医疗观念模式、相关医疗技术的产物。中国医院建筑面对国家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完善、医疗科技和设备的高速发展,正处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高峰;如何在外部条件快速变化的情况下,通过设计的手段使医院建筑具有足够的弹性适应能力,在满足现有的功能需求的同时,又能充分适应未来的发展变化需要,是目前我国医院建筑设计的重要课题。

2. 项目概况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肇庆医院位于肇庆新区政文组团内XQ-A04-01地块内,靠近鼎湖山和西江水道,风景优美。项目照综合三级甲等医院标准建设,用地面积213亩,项目一期按日均门、急诊量为5000人/次日,住院病床数量为1200床标准建设实施;同时需预留床位600床建设用地作为远期发展用地,中期床位达1800床,远期床位可达2700床。

项目的任务需求清晰的反映了现代医院动态持续发展的需要,如何在准确满足近期医院功能需求的同时确保远期持续健康的良性发展,并使医院建筑面对未来未知的功能需求具有充分的应变能力,成为了本项目的设计出发点。

3. 弹性发展设计策略

方案密切结合现状地形和项目需求,顺应当地的山水脉络和城市肌理,医院退缩城市交通干道形成景观绿带,使主体建筑被轻柔地包裹在绿化中,设计将医院建筑布局的弹性发展轴线与肇庆新区山水轴线、季风轴线相统一,具体提出如下五点弹性发展设计策略:

1. 近期集约布局充分预留远期发展用地,绿满院区

根据分期发展的要求,结合周边环境及道路条件,规划首先明确入口朝向和路网架构,将医疗区布置于用地居中位置,行政办公区、生活区和国际高端医疗预留发展用地置于医疗区的上风向,后勤区和感染楼置于西侧下风向。医疗区主体建筑采用集中式布局,最大限度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确保在远期规划中的各医疗单元扩展的可能性。(图1、图2)

图1:一期总图 图2:远期总图

与此同时,预留发展用地形成集中绿地,使医疗区被绿地环绕,为病人和医务人员提供环境优美的院区环境,结合园林式停车解决首期医院停车需求。与此同时,门诊用房内部形成若干组尺度宜人的庭院,可引入阳光和新鲜空气,在改善建筑内部环境的同时,也促使建筑内外花园情景交融,给病人和医护人员提供更美好的视觉感受。

2. 以复合轴为脉络,搭建医院持续发展结构体系

南向的医疗区主入口,明确了首期医疗区由南至北的“门诊---医技---住院”的功能轴线,以南北向的医院街为载体构建医院功能主轴;而位于门诊与医技之间的东西向医院街,则作为医疗发展轴线为各医疗功能单元构建了扩建发展的骨架,门诊、医技、住院三大功能组团平行发展,确保了医疗区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各组团始终保持最短的联系距离。两条轴线相辅相成,既确保了医院功能的有序构架,也创造了医院发展的灵活性,十字形的复合轴构建起了医疗区的持续发展结构体系,也成为了模块化功能单元的联系载体。(图3)

图3:功能结构图

3. 以模块化设计理念为基础,应对复杂多变的医院功能需求

医院建筑设计是功能性极强而且最为复杂的公共建筑设计类型之一。相对医院整体而言,医院建筑的各个不同的部门都是具有不同的功能特点的子系统,它们的彼此配合才构成了具有完整功能属性的医院建筑,而各个子系统对各自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都有不同的组织方式,对功能布局都有不同的需求,发展更新周期也不尽相同。在以往的设计过程中,往往一个部门的改动,导致了其他医院部门的一系列变更,“牵一发则动全身”。这样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各个部门的往往为了“迁就”其他部门的需要,而做出让步,影响功能需求。

模块化是处理复杂问题的有效方法,模块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使复杂系统简化。把复杂系统分解,在保证必要的统一性的前提下(包括:接口的统一化、参数的统一化、设计规则以及兼容性互换性的标准统一化),将其功能由独立模块(各个医院部门子系统)承担,而模块便成了“黑箱”,除了接口和少数技术参数之外无须过问。这就使设计过程大为简化,而且彼此在遵循统一原则的前提下互不干扰,对复杂医院系统的认识和控制也变得相对的容易。

设计以十字形医院街骨架为基础,采用标准模数规整柱网,根据门诊、急诊、医技、住院各主要功能分区功能特点,制定相应类型的门诊模块、医技模块、住院模块。根据上述模块化设计的特点,各种模块具有统一的接口、模数以及设计规则:门诊模块和医技模块在水平向与医院街具有统一的联系接口、在垂直交通设计上将竖向交通设置与四角,保证了每个模块具有完整内部空间;采用统一规整的柱网体系,保留远期功能调整的可能性。住院模块则以护理单元规模为设计依据,一期采用每层两个护理单元规模的平面模块,而二期则采用一个护理单元规模的模块,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各功能模块在以上设计前提下,设计还充分保证了每个模块对于自然采光通风、绿色节能的需求,在满足感染控制的原则下避免主要功能房间对于人工采光、空调设备的依赖。各功能模块沿东西向发展轴不断扩展,充分适应医院的分期发展需要,同时又不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营。(图4)

图4:模块化扩展示意图

4. 搭建清晰独立的院区流线体系,确保有序运营

医院内部形成两条环路,机动车绕环路行驶。主体建筑集中在中部,通过绿化组团与机动车道分隔,病人可在医疗综合体内畅通无阻,实现人车分流。

医疗综合体内布置了不同的垂直电梯组,分别面对不同使用对象,以满足综合楼内复杂的垂直交通需求,力求做到洁污分流、医患分流、患患分流。

洁污分流:洁净物品入口与污物出口分处医疗综合体的东、西两侧。污物输送首期在地面解决,通过管理与洁净物品流线区分;远期在院区内建立地下污物通道,通过立体交通方式实现洁污分流。

医患分流:医务人员和洁净物品有独立出入口和医务专梯,可通过智能化控制确保专梯专用,实现医患分流。

患患分流:本项目为综合医院,人员混杂。设计对门诊病人、急诊病人、儿科病人、传染病人以及体检人员、探视人员和行政人员等健康人群的流线都予以区分,设置独立的出入口,可减少不同人流交叉感染的几率。

5. 生长式的建筑形态兼顾医院首期及远期形象

医院在内部功能不断扩展完善的同时,医院的外部形象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生长式的医院建筑外观形态需要兼顾医院近远期形象的各个阶段。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既要避免一期建筑群“未完成”的外观形象,也要保证远期建筑的风格统一。

结合本项目分期设计,首期外观形象确保院区整体外观架构和整体风格,医疗组团居中布置,布局方正,高层住院楼面向主入口,建筑形象完整。随着二、三期建设的开展,医疗组团朝两侧展开,建筑形态舒展。二、三期住院楼与一期住院楼呈斜角布置,可同时照顾到国道和站前大道上的医院展示形象;三栋高层住院楼构成半围合形态,面向院区中心绿地,可远眺西江水道,视野开阔,风景优美。在整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医院整体形象最终得以完成。(图5)

图5:远期鸟瞰图

4. 结语

医院建筑与设计篇(3)

关键词: 医院 建筑设计 节能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现在,我国每年有近三成的医院进行改扩建,医院建筑能耗已占医院总能耗27%左右,而建筑能耗中,中央空调系统占60%左右,并有逐年攀升的趋势,不少医院仅空调、电梯运行电费每小时就可达万元,开始出现“造得起、用不起”的尴尬局面。综合性医院作为医疗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建设绿色医院、如何建设绿色医疗建筑,成为医院管理者和医院设计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强化建筑节能在医用建筑设计中的地位

传统的设计模式中,设计人员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委托单位要求,对拟建现场进行场地条件分析后,依据功能要求进行初步平面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造型和外立面设计,直至施下图的最终完成。在这种传统的设计指导思想中,设计图纸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委托单位的功能目标和使用要求,得到广大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肯定。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传统设计指导思想对医疗建筑的能源设计和建筑寿命缺乏思考,特别是对能源的利用和节约缺乏足够重视。比如,某综合性医院在对建筑群的重新规划和改扩建过程中,2012年的能源使用费开支为8757万元,两年内就相当于新建一幢12万平方米医疗建筑的全部费用。因此,现代医院建筑的设计理念应由“功能设计”模式向“能源设计”理念转变,将“能源设计”作为进行建设规划和衡量、评价建筑成果的首要标准。

“能源设计”的理念将能源的利用与节约作为设计的一项基本要求,即:要求设计单位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以建筑具有可持续性和降低能源运作费用为设计准则,把最大限度降低能量损耗的方法论运用到所有设计阶段。其目的就是为了自始至终都能贯彻能源意识,达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有效减少能源浪费,确保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存。

二、在医院建筑中广泛运用建筑节能方法和技术

医院建筑实现绿色环保,除采用常规节能措施外,目前还采取主要包括热回收技术、冰蓄冷技术、智能化综合管理、垃圾自动回收等新方式在内的综合节能措施。

(一)在建筑“第五立面”运用节能设计

屋顶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屋顶设计也被称作建筑的“第五立面”设计。利用现有建筑物进行屋顶绿化,是拓宽狭小的绿化空间,增加绿化量和绿化率,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建筑生态环境,提升整体环境绿化水平的有效手段。一方面屋顶绿化节能环保的作用非常明显,夏天黑色沥青屋面温度高达83度,表面光细石混凝土屋面温度高达480度,而有植物栽培的屋面温度仅为300度,因此种植屋面极有利于调节温度和减缓大气热岛效应;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经实验测算,在绿化覆盖下的屋顶平均寿命是40-50年,而屋顶寿命只有25年。

屋顶绿化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屋顶草坪,荷载轻,适合种植管理粗放的景天科、多年生地被植物;另一类是空中花园,将乔灌花草搭配,亭榭花架、小桥流水、体育设施综合在一起。先进的屋顶绿化系统应该包括4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是过滤层,其确保土壤微细颗粒不会进入蓄排水盘内;二是蓄排水盘,既可大量保存雨水。又能快速排走过剩雨水;三是保湿保护毯,既可以蓄水,也可保护防水层和隔根层;四是隔根层,可以有效地阻止植物根系对建筑物结构和防水卷材的破坏。

(二)在建筑外观上运用节能设计

建筑的综合节能不单单是靠外墙的保温是否良好,以及设备的节能性能是否满足要求来实现的,而是规划设计之初的建筑体形就决定着今后使用当中的能耗情况。高层建筑护墙体耗能较大,占整个建筑耗能的25%左右。建筑的形体变化是建筑外露面积的主要因素之一,体形系数越大,耗能越多,因此,国外的一些高层建筑多呈圆塔形,可使建筑外露面积较小,从而减少耗能。基于能量损耗的考虑,我们在进行医疗建筑设计时,不但要从建筑与医院环境的协调性和建筑自身的美观性出发,也应该从节能的观念考虑,尽量减少高层建筑的形体变化。

(三)建筑外立面应选择节能材料

建筑的内部能量与外部能量的交换有一大部分是通过外立面,因此,材料的选择尤其重要。下面就两种近几年开始大面积应用的材料进行分析。一是“陶板”幕墙的选择。目前国内外幕墙面板的选材已经由以前的单一追求现代化,逐渐转向追求人文艺术气息、天然环保、节能降噪的趋势。“陶板”作为世界建筑学史上的一种新型材料,具有材料环保、易洁功能显著、热传导系数小、降噪效应好以及自重轻的特点,因此在医疗建筑的建设中,选用“陶板”的幕墙形式,既可保持传统风格,又能体现出现代的时尚设计。二是遮阳系统的设计。遮阳对防止室内温度上升具有明显作用。根据实验数据,当建筑物采用室外电动遮阳百页时,如果没有空调,遮阳将使室内温度下降最大值为8.4度;如果安装空调,遮阳将降低空调电能耗约45%;当使用室内遮阳系统时,节能是室外遮阳节能作用的60%。从天然采光的观点看,遮阳措施会阻档直射阳光,防止眩光,使室内照度分布均匀,有助于视觉的正常工作。对于室外环境说,遮阳可分散玻璃幕墙的反射光,避免了大面积玻璃反光造成的“光污染”。

(四)在建筑室内环境中运用节能设计

在医疗建筑设计中,病患人员住院期间,相对处于一个封闭环境,更加渴望与自然、绿色环境的接触,更希望体验到一个生机盎然的具有生命力的空间环境。传统医疗建筑中,室内空间远离绿色,使得二氧化碳含量高,氧气含量低,需要大量人为方式从室外环境吸取能量,而恰当的室内绿化正是改善空间微循环的有效因素。例如在重庆新桥医院病房楼的建设中,每4层设置一个空中生态园林,在与室外环境相连的“灰空间”中布置一定数量的盆栽植物。此种设置,一方面柔化了建筑与大自然的界限,使得“生命线”在病房楼内水平、垂直贯通;另一方面增大了室内氧气含量,降低了新风系统的换气量,大大节约了空调能耗。

(五)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现有医院规模化发展是一对天生的矛盾。地下空间受土地及地面植被的影响,具有冬暖夏凉的天然节能优势,为丰富医院空间的构成形式创造了条件。因此,医院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必须从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出发,把医院的地面、高空和地下,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规划建设,树立立体化观念,反对把空间开发利用局限于地面和高空,排除地下空间的片面观点。在医院的建设中,必须充分考虑地下空间可用性,利用地下空间连廊,解决楼宇室外管线的走向,为医院内部人流、物流设置遮风避雨的长期使用环境;将地下设施建成一物多用、一物多能综合体,使地下设施不仅具有综合防灾功能,还应充当城

市功能的载体,为医院的行政、生产、生活、消费、服务提供适宜的场所。

结语

总之,医院节能设计,要充分调研,精心设计,设计建造出适应未来发展的现代化化医院。在节约能源的前提下,用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环境和一流的服务手段为患者服务,提高医院整体水平实力。

参考文献:

[1]王欣. 浅析我国建筑设计民族传统的传承及问题[J]. 城市建筑,2012,(11):11+20.

医院建筑与设计篇(4)

引 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现代社会对于公共建筑的要求也不断地增加,而作为与人们最为切身的公共配套设施――“医院”更作为现代城市的主要公共服务对象。而作为医院建筑设计更是作为重中之重,因为如此重要的公共建筑的设计考虑到许多人们日后的日常使用,所以,医院建筑设计的考虑需要十分周详与细致,既要考虑现在的使用要求,也要考虑日后扩建或加建的技术需要。本文以海南省临高县南宝镇南宝医院的规划及建筑设计为例,对医院建筑设计与规划进行一些探讨与研究。

1 场地及建筑概况

临高县南宝卫生院位于海南省临高县南宝镇,在原来的卫生院内,场地东边是南兴路,南边是卫生路。场地地处南宝镇中心地段,交通便利发达,公共设施和交通运输条件良好。

临高县南宝卫生院场地方整平坦,地面标高90.03~91.45m(85高程),相对高差1.42m,场地地貌单元属山前堆积平原。地块地势平坦,设计结合地形的特性,尽量减少土方量。

南宝镇位于临高县西南部,距县城30km,毗邻儋州市,与西联、西流、新盈、加来四个国营农场接壤,是边远偏僻的革命老区镇。全镇有3065户人家,总人口13019人。拟建的临高县南宝卫生院项目包括1幢3层门诊主楼、1幢1层发热、肠道门诊楼、1幢3层宿舍、1幢2层宿舍、1幢1层电房和1个污物处理点。

临高县南宝卫生院总用地面积为28755.83m2,总建筑面积为5011.88m2。门诊主楼建筑面积3252.72m2,发热、肠道门诊楼建筑面积164.85m2,宿舍建筑面积1381.91m2,电房建筑面积162.40m2,污物处理建筑面积50m2。

医院建筑耐久年限为50年以上,耐火等级为二级。建筑结构设防烈度为七度,结构形式为框架混凝土结。

2 建筑所在地区的气象、地理条件、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

2.1 气象条件

南宝镇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年均气温23.4℃,极端最高气温39.6℃,最低气温2.2℃。年均降雨量1733mm,最多年份2274.2mm,最少年份822.2mm,受海洋季风影响,降雨量多而集中,气候湿热。

2.2 用地现状

临高县南宝卫生院位于海南省临高县南宝镇,场地方整平坦,地面标高90.03~91.45m(85高程),相对高差1.42m。场地地貌单元属山前堆积平原。

2.3 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

地基稳定性良好,场地未见影响场地稳定性的活动断裂、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

3 设计指导思想

建筑规划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的地形特色及景观条件,创造相得益彰的生态环境,规划布局运用了城市设计的手法,创造优质的人文景观。

由于医院建筑为公共性建筑,对于地区的设施配套相当重要,所以本着对社会,对业主,对用户负责的态度,在设计时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严格按照民用建筑的抗风、抗震、消防、交通、环保、安全等有关规范、规定进行设计。

4 总平面布置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医疗设施包括医院建筑的设计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确划分被服务者(患者),服务者(医务人员)的空间,创建幽雅,宁静,富有人情味的医疗环境,这是病人的需要,也是建筑师的职责。

4.1 规划布局

4.1.1 确定总体规划中医院区出入口

(1)门急诊出入口:位于南兴路中,前广场及停车场的设计方便交通出入,疏散及人流交汇。

(2)宿舍出入口:有相对安静的室外环境,并且单独出入口设置,与医院院区相对独立分开设置。

(3)后勤货物出入口及污物出入口:布置适当的集散场地,同时做到隐蔽、易清洁,与医院主入口相隔较远,不影响日常人流交通。

4.1.2 院内交通环境是就诊环境的保障

(1)机动车流:设计合理地考虑了外部车流,内部车流与货流之间的交通流线,做到车流线之间互不干扰而又有效运输。

(2)人流:建筑单体考虑各种人流性质:①医护、后勤人员;②病人(急诊、急救、门诊、住院、传染病);③陪同人员;以满足人流之间有导,有序的集散。

(3)货流:医院总体考虑、清洁品及污物的运输,做到隐蔽而方便,易清洁。

4.1.3 功能分区划分直接影响医院合理运行。

(1)医疗功能分区:诊断、护理、检验、放射、治疗、理疗、取药等用房。

(2)交通空间功能分区:门厅、走廊、楼梯间等。

(3)候诊空间功能分区::候诊厅、候诊廊等。

(4)等候空间功能分区:休息厅、小卖部、餐饮部、交费厅、共享空间等。

(5)卫生空间功能分区:公共卫生间、医护人员专用卫生间、浴室、清洁间等。

(6)辅助空间功能分区:各种设备机房、电器用房、管道井等。

4.2 医院与周边城市规划环境的关系

本医院建筑规划设计遵守城市规划中的条件,并且满足城市规划中的日照间距及卫生间距(视觉和防护)。同时,医院建设也考虑了为城市公共交通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充分重视与其紧密联系。

4.3 绿地系统规划

本项目中的绿地系统有医院公共绿地和庭院绿地,公共绿地是医院前广场、公共停车场,和门诊主楼后的庭院绿地成为该区的一大主轴,充分体现了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融为一体的设计概念。绿地采用了铺植自然草地、种植灌木乔木,保留原有的绿化等全自然的景观手法,在不失其自然风貌的前提下,保证建筑可亲近自然,体现环境自然化的构思。

(1)门诊楼直接通向疏散走道并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房间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距离不大于35m;直接通向疏散走道并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房间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距离不大于20m;房间内任一点到该房间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疏散门的距离不大于20m,满足安全疏散距离的要求。发热/肠道门诊楼房间内任一点到该房间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疏散门的距离不大于20m,通向疏散走道的疏散门到直接通向室外的疏散门的距离不大于20m,满足安全疏散距离的要求。电房和水泵房房间内任一点到直接通向室外的疏散门的距离不大于22m,满足安全疏散距离的要求。1#,2#宿舍房间内任一点到该房间直接通向疏散楼梯的疏散门的距离不大于22m,满足安全疏散距离的要求。

(2)门诊楼设有两座封闭楼梯,楼梯可以直接对外采光通风,其窗扇可开启面积三层加起来大于2.0m2。楼梯开向走道的门均为乙级防火门。楼梯梯段净宽不小于1.65m,疏散楼梯的平台深度,不小于2m,梯级高度不大于0.16m,宽度不小于0.28m。首层疏散外门净宽不小于1.4m。疏散楼梯间的门净宽不小于1.4m,开向疏散走道的房间门宽度不小于0.9m。各疏散楼梯间可直通室外进行疏散。走道和楼梯均设明显的防火疏散标志。

(3)1#宿舍属于通廊式非住宅类居住建筑,每层最大建筑面积不超过500m2,第二层使用人数不超过100人,设有一座开敞式楼梯满足防火疏散要求。楼梯梯段净宽不小于1.2m,梯级高度不大于0.165m,宽度不小于0.27m。疏散楼梯间直通室外进行疏散。宿舍开向疏散楼梯的疏散门宽度不小于0.9m。

(4)2#宿舍设有二座开敞式楼梯满足防火疏散要求。楼梯梯段净宽不小于1.2m,梯级高度不大于0.165m,宽度不小于0.27m。疏散楼梯间直通室外进行疏散。宿舍开向疏散楼梯的疏散门宽度不小于0.9m。

(5)电房和水泵房直通室外疏散门宽度不小于0.9m;发热/肠道门诊楼开向疏散走道的房间门宽度不小于0.9m,直通室外疏散门宽度不小于0.9m。

医院建筑与设计篇(5)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一医院建筑工程,总建筑面积148 314. 64 m2 ,建筑总高度42. 6 m,室内外高差0. 5 m。医院分为门诊、医技、住院楼。住院楼11 层,地下1 层。门诊楼、医技楼地上3 层,地下1 层; 医技楼3 层上部局部设设备层。本设计分为了三个区域,Ⅰ区为门急诊楼,Ⅱ区为医技楼,Ⅲ区为住院楼。

2 系统设计

2. 1 生活给水系统

1) 本工程生活给水水源为城市自来水,水质应符合现行的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甲方提供该区域城市供水管网压力为0. 15 MPa。

2) 本工程生活给水分为高区、中区、低区,低区为地下1 层,由城市给水管网直接供给; 中区为1 层~ 4 层,由地下1 层水泵房内的中区给水加压泵由室外生活水池吸水加压供给; 高区为5 层~ 10 层,由地下1 层水泵房内的高区给水加压泵由室外生活水池吸水加压供给。生活给水系统均为下行上给枝状供水。水泵房内的中区给水泵还供给行政科研楼、后勤楼等附属建筑。

3)本工程最高日生活用水量为1 435 m3 /d,最大时生活用水量为130. 27 m3 /h。

4) 各层支干管装设水表进行计量,水表设在各层管道井内。

2. 2 卫生热水系统

1) 热源: 新医院集中热水供应主要服务于门急诊、医技、住院楼,热媒采用太阳能和蒸汽。考虑到该地区属于太阳能资源较丰富的区域,保证率在50%以上。在住院楼和医技楼屋顶设置集中式太阳能间接加热系统,蒸汽作为生活热水供应的辅助热源(考虑冬季最冷时和连续阴雨天) ,蒸汽由锅炉房提供,表压为0. 4 MPa。

2) 热水量: 设计小时热水量按统一时间内出现用水高峰的主要用水部门(住院楼) 的最大小时用水量加其他部门的平均小时用水量计算,设计小时热水量为42. 57 m3 /h,热水设计小时耗热量为2 800 kW。

3) 卫生热水系统: a. 热水系统竖向分区同生活热水系统,热水水源由相应的各区生活给水变频泵供给。b. 热水供水温度定为60 ℃,热水系统管路为同程设置,各区循环泵由各区回水管上的温控阀控制起停。c. 系统配水管道的热水温度差按10 ℃ 设计,分区设循环泵,每区2 台,1 用1 备,保证各系统正常工作温度。d. 各病区供水枝干管及回水枝干管在管井内设热水水表计量。e. 婴儿房之洗婴池上设置恒压水箱,设温度计显示水温,出水设恒温龙头(35 ℃ ~ 37 ℃) 供应洗婴使用,手术室刷手池设冷热水恒温阀,自动调节刷手池水龙头出水水温,水温控制在35 ℃ ~37 ℃之间。f. 卫生热水机房布置: 热水供水系统分为4 个机房分别供给,住院楼内地下1 层设2 个机房,供给住院楼高区和低区热水系统。每个机房内设高区和低区热交换器各2 台。医技和门急诊楼内地下1 层各设一机房,内设热交换器2 台,供给医技和门急诊部卫生热水系统。g. 住院楼内高低区热水系统、门急诊及医技楼内的热水系统,分别由住院楼屋顶和医技楼屋顶集中太阳能集热器系统,板式换热器,热水储水箱,循环泵及地下1 层导流型半容积式汽—水热交换器联合供给。住院楼屋顶热水储水箱容积为100 m3,由4 座热水箱储存。医技楼屋顶热水储水箱为2 座,容积各为20 m3 (分别储存门急诊和医技楼热水用量) 。住院楼和医技楼屋顶热水储水箱均按一天热水用量考虑。h. 生活冷水经位于住院楼和医技楼屋顶集中式太阳能的热水储水箱,通过板式换热器和循环泵加热后储存于热水储水箱内,屋顶热水储水箱出水经位于地下1 层各机房内汽—水半容积式热交换器加热至60 ℃供给各区热水系统。i. 为保证太阳能集热性能的稳定性,避免水垢沉积在集热管内降低集热器性能,采用间接换热方式。j.太阳能系统的供热能力按照生活冷水由4 ℃加热到45 ℃ ~ 60 ℃设计,当热水储水箱的水温达到60 ℃时,热水储水箱与板式换热器之间的循环泵停泵,太阳能系统停止供热。储水箱的水温低于60 ℃时重新启动循环泵。k. 当连续阴雨天和冬季最冷时太阳能系统不能正常工作时,可由位于各区机房内的汽—水半容积式换热器由蒸汽直接加热至60 ℃供应各区热水系统。l. 太阳能热水系统本次设计仅提供水量、水温、工艺流程,屋顶部分均由太阳能专业厂家负责设计、安装、调试。

2. 3 排水系统

1) 生活污水排水系统及透气系统: 医院污水必须进行消毒处理。室内生活废水与粪便污水合流排出,首层以上(含首层) 生活排水靠重力由管道直接排至室外污水管网,经化粪池后排入医院区域内污水处理站进行二级处理,处理后的水质应符合现行的《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然后排入城市污水管网。核医学等废水的放射性物质含量高于现行国家标准GB 8703 辐射防护规定规定的浓度限值时,应单独排至室外,经衰减池处理后排至污水处理站进行二级处理,处理后的水质应符合现行的《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然后排入城市污水管网。本工程最高日排水量为1 291. 5 m3,最大时排水量117. 24 m3。

2) 透气系统: 住院楼卫生间部分采用专用通气系统,其余均采用单立管伸顶透气系统。

3) 雨水排水系统: 屋面雨水内排水系统按照建筑专业在屋面设置的雨水斗,由本专业用管道内排至室外散水。选用87 型雨水斗,本工程设计重现期为2 年。

2. 4 医用气体系统

1) 医用气体种类: 本工程根据甲方要求,手术室内设置5 种医用气体,其中手术室墙壁式设双氧气、双真空吸引、单压缩空气、氮气、笑气; 塔吊设单氧气、单真空吸引、单笑气; 其余用气点均设置3 种气体,为氧气、真空吸引、压缩空气。

2) 医用气体气源及敷设: 本工程所用氧气的气源由室外起源站供给,压缩空气、真空吸引的气源分别由住院楼地下室内的压缩空气站、真空吸引站供给。各种气体进入新建门诊、医技楼、住院楼内的医用气体管井内,引至各层护办处集中管理,经二次稳压箱调压至使用压力后再分送到各用气终端。在各种气体终端设维修阀、调节装置和指示设施,终端面板根据气体种类注明显示标志,各种终端接头不具有互换性,选用插拔式自封快接头。气体管道均做接地,接地电阻不大于4 Ω。氮气及笑气设于手术室旁的设备间内,经管道送至各手术室。

3) 楼层发生火灾时,本层及其上下层的氧气管道应有自动关闭设施。

2. 5 开水供应

开水供应在楼内各层设电开水器,供应工作人员和病人饮用开水。电开水器应带有保证使用安全的装置。

2. 6 蒸汽系统

1) 蒸汽供应范围: 蒸汽主要供给中心供应、换热站。

2) 蒸汽用量: 换热站共需蒸汽量为4 t /h,中心供应需蒸汽量为0. 5 t /h。

3) 供汽方式: 蒸汽由室外锅炉房供至门诊医技的管道层,然后再供至换热站、中心供应,蒸汽凝结水收集后再回至锅炉房。

3 人防部分

本设计为战时施工图设计,要求给水引入管和排水系统(包括防爆地漏) 一次施工完成,战时给水系统内战时水箱、战时旱厕仅预留位置,管道穿墙时预留孔洞。

1) 人防工程简介: a. 此次人防工程为12 个防护单元,为核6 级二等人员掩蔽所,其中住院楼地下室西侧平时为核医学科、肿瘤科,战时为2 个防护单元,层高为6. 0 m; 门诊、医技楼地下室平时为地下车库,战时为10 个防护单元,层高为4. 8 m; b. 此次人防工程的功能设置: 防护单元平时为戊类库房,战时为常6 级乙类人员掩蔽所; c. 地下人防结构形式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临空墙为钢筋混凝土墙。

2) 给排水人防工程: a. 防护工程水量及水箱: 住院楼地下防护工程:战时人员饮用水标准3 L/(人•d) ,贮水时间15 d,生活用水标准4 L/(人•d) ,贮水时间7 d。b. 当管道穿防护密闭门或人防围护结构时,应在防护密闭门内侧或围护结构内侧设闸阀,人防围护结构内侧距离阀门的近端面不宜大于200 mm,闸阀应设置在便于操作处,并应有明显启闭标志,闸阀工作压力不应小于1. 0 MPa。并应采用阀芯为不锈钢或铜材质的闸阀。给水管采用衬塑焊接钢管,螺纹连接。穿过人防围护结构的压力排水管采用衬塑焊接钢管,法兰连接; 人防围护结构内的重力排水管采用离心铸铁管,管箍连接。所有穿越人防的管道其工作压力不小于1. 0 MPa。c. 管道穿人防围护结构时采用刚性防水套管,详见05S2 /194。d. 人防主要出入口设集水坑,集水坑污水用手摇泵排水,手摇泵型号SH-38(Q = 3. 53 m3 /h,H = 30 m) 。e. 人防口部设冲洗用水水箱。管道泵和手摇泵对人防口部染毒区墙面、地面进行冲洗。供水压力不小于0. 2 MPa。f. 防护单元自动喷水系统伸入人防口部外管道上设阀芯为不锈钢或铜材质、工作压力不小于1. 0 MPa 的明杆闸阀,此阀战时关闭。

医院建筑与设计篇(6)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social econom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 domestic most large comprehensive hospitals are facing an important task of expansion. This paper fully know the current situation large general hospital,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hospital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the large expansion of real examples for hospital and expansion of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Including a planning and design strategy formulation and expansion of the efficient way to hospital, comprehensive and the whole hospital environment planning three aspects of humanity, and finally achieve the effective in ensuring large general hospital and expansion of the programm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large comprehensive hospital; Reconstruction; Planning; Architecture design;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医院建筑相比于其他建筑而言,要求通常较为严格,其中融入了较强的专业技术。特别是针对于某些大型综合医院,由于医院建筑价值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功能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当今形势下,社会经济、医疗技术取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与进步,由此对医院设施、环境等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国内大型综合医院步入了改扩建的特殊时期。基于此,我国相关部门规定从2008年12月1日起,大型综合医院应严格按照《综合医院建设标准》进行改扩建工作。大型综合医院改扩建是一项专业技术含量高、涉及面广及程序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因此在进行改扩建施工前,相关部门应充分做好医院改扩建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对策,从而实现改扩建的高效性和完善性。本文就大型综合医院改扩建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对策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阐述。

一、大型综合医院改扩建规划与建筑设计策略的合理制定途径

大型综合医院的改扩建是一项要求严格且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为此在进行改扩建时,应制定出合理的规划与建筑设计策略。以下本文将对医院改扩建规划与建筑设计策略的途径进行有效分析,以保障改扩建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1、充分了解将改扩建大型综合医院的现状

就目前来看,我国多数老牌大型综合医院建设时间较为久远,通常初建于20世纪。然而由于我国20世纪时的经济因素、文明因素等社会因素不同于当前,所以在进行综合医院建设时,事先并未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导致医院整体建筑考虑不周到、设计不全面的局面。20世纪所建设综合医院一般处于市中心位置,在医院建设之后,不懂得合理利用医院建筑周围的土地资源,而是任其自由发展,从而因土地面积不足而限制医院的发展及规模。除此之外,传统综合医院的室内空间结构、各功能室的分布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更不能满足现如今先进医疗技术和设备的要求。因此不论从传统医院的现状,还是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传统医院都应经过改扩建这一过程。同时充分了解传统医院的现状,有助于改扩建过程中医院建筑整体规划与建筑设计对策的高效制定。

2、改扩建分期建筑规划与设计的制定

由于大型综合医院的改扩建关乎医院今后的生存发展大计,所以施工前制定出改扩建的规划和建筑设计策略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改扩建规划与建筑设计对策,第一应深刻掌握医院现状,并对其的空间和资源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估,从而有利于下一步的工作,即制定医院改扩建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对老医院的综合性评估除对规划设计有重要作用外,还可有效避免现有资源的浪费现象。第二,由于大型综合医院改扩建工程的规模性及复杂性,应制定出改扩建分期、分阶段的建设计划。分期、分阶段的建设计划有两点好处:首先可以满足老医院的正常运营;其次便于规划设计对策的高效制定;最后便于管理,可确保规划设计实施的有效性。

二、明确改扩建医院综合建筑高效性的重要意义

明确大型综合医院进行改扩建综合建筑高效性,对于有效促进改扩建后医院的高效运营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前文所述可知,综合医院与其他医院相比有着其自身的特点,由此决定了医院高效性综合建筑价值大于建筑本身等性质。

要实现改扩建医院综合建筑的高效性,可通过控制医院医疗区建筑规模与规划、做好医疗功能分区规划、合理的流线组织和功能布置三种途径实现。其中控制医疗区建筑规模与规划,即在进行正式的改扩建施工前,应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周边环境进行全面、细致的调研工作,以便于对改扩建医院规模的管理和控制;对于做好医疗功能的分区规划,即针对医疗区内不同患者的情况,可进行降低楼层数、分散或集中管理的规划与设计。通常大型综合医院的医疗区分为医疗区、康复疗养区及传染病区等,合理的功能分区对于提高医院建筑的高效性有重要作用;而对于合理的流线组织和功能布置,其主要对象为改扩建建筑单位,医院建筑内,建筑综合效率会随着附加功能的增加而降低,因此通过合理的功能区布置和流线组织,可提高改扩建建筑的综合效率。经实践证实,对于高层医院建筑而言,标准层面积在700m2~2500 m2时,综合效率的高低与面积的大小成正比,可用下图1示意。除上述外,影响综合建筑高效性的因素还包括护理单元、电梯等。

图1

三、注重医院改扩建后整体环境的人性化

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人性化的医院环境是必然的。传统的医院往往给人恐惧、凄凉、呆板的感觉,而现如今对于医院的建筑及环境,在注重患者身体上疾病的同时,更加注重患者的“心理治疗”。因此在医院进行改扩建中,应充分重视建设之后医院整体建筑及环境的人性化。实现医院扩建后整体建筑及环境的人性化,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医院室外的人性化规划

要实现医院人性化的建筑及环境,患者首先接触到的是医院的室外环境,因此医院室外的人性化规划设计不可忽视。从心理学上讲,安静、优美的环境对于患者的身体治疗有着一定的辅助作用,为验证此事,美国宾州郊区的一家医院曾做过相关实验,将相同病情的患者置于同样的治疗和护理中,而不同的是其中一组患者病房朝向绿化的庭院,而另一组则没有,结果一段时间过后,朝向绿化庭院患者的住院时间通常要比另一组短,因此证实,医院室外的绿化、美化符合人性化的规划设计。由于医院建筑面积较大,涉及到室外绿化的范围较广,其中包括门诊广场及周围的绿化、住院部周围的绿化等。

2、医院室内空间的人性化规划与建筑设计

与患者接触时间最长的无疑是医院的室内空间,包括医疗公共空间、影响科室的室内空间和办公空间等,通常室内空间人性化的规划设计以医疗公共空间为主。随着我国临床医学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于医院门诊大厅、医疗候诊区、护理单元及患者家属等候区等室内空间的设计有了较为严格的规划设计要求。这就要求负责室内空间环境的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建筑知识和经验,在进行设计规划的同时,能够切实的将人性化规划设计有效的应用于医院的整体室内设计中。从而使医院改扩建后,营造出充满人性化的室内空间。

四、有效确保改扩建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特色化

不同地区的综合性医院有着其独特的自身特点,对于医院改扩建规划与设计应结合地方特色,实现与城市周边环境的有效融合,以打造出医院改扩建后的区域特色化。以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为例,通过其改扩建前后的对比,可充分表明改扩建后医院的特色化,如图2所示。具体对策可从以下两点做起:

图2

1、保证改扩建后建筑与原建筑布局的协调性

大型综合医院的改扩建工作是一个规模较大的系统性程序,所以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应从医院的整体布局出发,并体现上述医院建筑的人性化。为确保医院营运体系的高效性,应将合理高效的功能分区整合在医院一个有机的整体之中,从而实现改扩建后建筑与原建筑布局的高效协调性。

2、树立改扩建后医院的新形象

医院改扩建后,不但要保证其与原建筑的协调统一,还应顾及到与周边城市建筑及环境的有效融合。医院在进行改扩建的过程中,应全面结合周围城市交通及人流等因素,从而保证医院在运营中可有效的将人流疏散到个功能区,切实的做到与城市交通的完美结合。另外改扩建后医院的建筑还应与周边的环境和城市风貌保持协调的关系,如涪陵中心医院改扩建后无疑给城市增添了胰岛亮丽的风景线,从而树立起了医院改扩建后的新形象。

综上文所述,对于20世纪建设的综合医院的改扩建规划和设计,不但要求相关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还要求设计者对医院的建筑特点有着深厚的了解。唯有在较高设计水平、较强分析能力和认真工作态度的共同协作下,方可实现综合医院改扩建综合建筑的高质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刘学志 王伟.医院建筑改扩建与总体规划.科技传播.2012年第1期.

[2] 李焕杰 龙灏.大型综合医院改扩建中的规则与建筑设计对策.《建筑实践》.2010年12月.

医院建筑与设计篇(7)

安全是医疗建筑品质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建筑设计角度考虑患者的安全问题,如地震、火灾等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使患者和医务工作者的安全得到保证是设计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一个值得我们设计者研究的问题。尽管我国现行规范及有关规定对此有相应的规定,但是在目前医疗建筑高速发展建设的今天,这些规定的针对性、防御技术还不完善,对该类建筑的认识、对使用者特殊性的认识程度和设计水平还都没有达到足够的重视程度。一些已建成的医疗建筑的安全措施远没有达到对这类特殊人群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所能提供的必要保证。

现今,医疗建筑高速发展是建国以来空前的时期。同时,我国经济的迅猛飞跃,使得人民群众对自身健康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政府对如何解决好人民群众就医问题报以高度的重视,力求向人民提供一个透明的、高效服务的医疗体系。因此地方官员对该类建筑的建设更为关注。

在急于建设,突显地方政绩而经济投资不足的前提下,对安全措施的重视并没有放在重要位置上。出现诸多如选地不合理,用地过小等问题。强调住院或门诊楼的高度以为该地区标志性(医院应为标示性建筑)。用于规范对该类建筑的针对性条款不全面,各地执法水平的不一致等诸多因素,给设计带来了很多困惑。一些以垂直交通模式为主的一层一个护理单元的高层住院楼拔地而起,给安全疏散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很大困难。于是形成了越来越多体积庞大的医院建筑,这给消防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自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关注的焦点也转移到了建筑预防和控制火灾设计以及火灾发生后的紧急预案上。那么牵系着万千人身安全的医院建筑,该如何在设计上控制火灾发展势头以及疏散人群。在我们设计的医院建筑中,如何在遇到火情而消防人员没有及时到达之前,通过完善消防设施能够让医护人员在短时间内,自身不受到生命威胁的情况下,去帮助那些没有自救能力者或自救能力非常差的患者助救逃生,是一个当前在医院建筑设计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医院建筑与设计篇(8)

首先,“中国式”医疗建筑在设计前期存在着设计依据不足的问题,整个医院建设只有几页或十几页纸的设计依据,几乎没有一个合理完整且专业的未来规模策划,项目一开始院方便急于开始设计招标,整个医院设计过程中没有和医疗建筑师一起按照设计进程编制三次专业设计依据的过程,同时也没有用三次设计依据来指导不同阶段的设计。

院方与设计院在设计前或设计中同样也没有编制一部 Room Data (房间设计依据),几百页的房间数据是医院设计的专业依据,也是后期施工的依据和医疗建筑工程预决算的依据,它是指导设计院的“建筑专业”将设计深度深化至1:50比例的重要文件,它甚至能帮助医疗建筑工程实现未开工先“决算”,是控制整个医疗建筑工程建设的必备“法宝”。但很遗憾的是,在中国式“粗线条”的医疗建筑设计过程中,医院方和设计院的设计师们都没有去重视和编制这套专业的Room Data。

其次,“中国式”的医疗建筑施工图设计图纸深度只能到1:100的比例,达不到医疗建筑设计图纸所必须的1:50的比例深度。在中国起牵头作用的“建筑专业”提供给其他专业的图纸(又称建筑专业条件图)的深度只能做到1:100,而在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建筑专业提供给其他专业的设计图纸深度是1:50的比例。1:100比例的施工图设计深度所产生的问题是:无法完整准确地表示出各个房间的各种医疗设备、电器、气体等的接口与插口的位置与数量,从而导致了水、电、弱电、空调等专业的设计图纸不能准确地标注与布置各个房间内的各种管线、接口与插口等,导致医院在建成后安置的时候才发现各种管线、插口的问题,甚至根本就没有预留。由于目前中国医疗建筑设计深度的不足,使整个医疗建筑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先天不足”,并且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导致了医疗建筑工程在建成后的安置过程中需要大量返工或者二次施工,甚至多次施工。

第三,目前大多数中国设计院的医疗建筑师没有能力质疑和纠正院方科室主任所提出的要求,医院科室主任懂医学,懂患者,但未必懂医院!医疗建筑的整个设计过程是由院方(医生)来主导,却不是由专业“医疗建筑师”来主导,医疗建筑的建设作为一个面积的概念,医生是无法掌控的。

以上三大问题形成了一个“中国式”的医疗建筑设计体系,其设计深度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设计标准,因此在中国,医疗建筑工程所造成的大量浪费与功能缺陷也是普遍存在的。

设计过程缺乏三次设计依据

中国建设一个投资几亿甚至十几亿元的医院工程所对应的设计依据往往只是仅有几页或几十页图纸的“简版”,这在任何其他国家都是不可思议的。医院方面和设计院的设计师在建设前期整理不出合格专业的设计依据,而大多数设计单位里没有真正的专业医疗建筑师,最终的结果变成是医生指挥着设计师按照他们或许不完整的想象来画图。

而在发达国家,医疗建筑设计的做法则更为严谨。根据医院设计进程的不同阶段,院方在“医疗建筑师”的辅助下,分别提出针对总体规划、针对单体建筑设计(包括方案阶段)和针对房间功能布置设计的三个详细设计依据(Room Data)。一个医院的建设,院方在医疗建筑师的辅助下,至少要提出三次设计依据,这三次设计依据包含非常详细的医院设计要求,少则几百页纸多则几本书的厚度,因此像我国只靠几页纸的设计依据就建起来几十万平方米的医院,这在发达国家是件不可想象的事。

当下,门诊手术在全球快速发展,医院设计对医院门诊科室的规模把握变得相对复杂,门诊量与科室面积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变得难以掌握,尤其表现在对各科室候诊区面积的分析与掌控方面。因此院方往往需要单独委托有经验的专业“医疗建筑师”来辅助编写现代医院建设的三次设计依据。

将问题不断地传递给下家

现代医院的大部分房间都要求配置医疗器械、电器、气体、上下水等各种接口与插口,那么问题来了:是谁在设计中“完整全面”地决定这些设备插口与接口的数量与位置?答案是“医疗建筑师”!因此“医疗建筑师”必须完整地了解每个医疗房间的使用功能,但目前中国设计院在房间功能布置的设计中存在着“缺失与不清及设计深度不够”的问题,这是造成医院建设返工或多次施工的最主要原因。

很多医疗建筑是在医院方、设计方(包括设计方内部的各个专业)、施工方、装修方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建起来的,从设计到施工几乎都是在一种“不清楚”的状态下进行,整个建设过程将“不清楚”进行到底。

第一个“不清楚”者:医院方(甲方)。医院方在医院建设前期更多地关注项目的设计外观,在没有完整的功能策划和专业的未来功能评估前,就急于开始设计招标,而不是去花时间与精力对不同科室的各个医疗房间提出非常具体的设计要求,医院方也不会委托专业的医疗建筑师去详细地研究各个房间的设计依据问题,而是将这些问题交给了设计单位去决定。第一次将对于房间内各种接口与插口的详细位置与数量问题“不清楚”地绕过去了,移交给了设计单位!

第二个“不清楚”者:设计院建筑专业的建筑师。设计院接到任务后,由于建筑专业的设计师比院方更不了解不同科室的医疗程序与医疗设备情况,因此对房间的构建只能按照建筑图(又叫建筑条件图)设计到1:100比例的深度,但这个比例的图纸并不能准确全面地表示出各个房间的平面、立面及接口的具置和数量。从图纸上看基本上是个空房间,建筑专业把这套深度不够的图纸又移交给了下家,即水、电、弱电、空调等专业,将其用于进行设备专业的施工图设计。

第三个“不清楚”者:设计院的设备工程师。在多数情况下,设计院的设备工程师们就更谈不上了解医用房间了。既然建筑图上没有详细全面地标识出各个房间医疗设备、电器、气体、上下水等的接口与插口情况,也没有各个房间的完整设计依据,因此这些设备工程师就按照自己的想法为每个房间接上插口,其准确性和完整性无从谈起,最终把这个问题留给了施工单位。

第四个“不清楚”者:土建施工单位。土建施工单位接到设计院的施工图后,会遵循按图施工这个基本原则。他们不会去了解每个房间建成后的功能,也不去深究各个医用房间接口与插口的数量与位置,更不可能准确地去预留各种必要的管线和接口与插口等,在医院大楼被建起来后甚至还会还告知院方,这些预留都是下面装修公司的事。

第五个“不清楚”者:装修施工单位。毋庸置疑,装修施工单位更不懂医疗建筑,因此也谈不上了解各个医用房间。多数情况下,施工单位在赶工期的压力下不会腾出时间和精力去认真研究这些与医疗装备有关的问题,只是按照医院方的要求,尽快完工。因此装修单位基本是参照原设计院的图纸进行施工,自身不会深究某个房间的某个墙面该有什么样接口与插口,该预留什么设备的安装条件等。

最后又转给院方,虽然从表面上看医疗大楼是建了起来,但最初的问题从设计依据开始,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医院。大楼建好后,院方搬入时会发现建筑各个房间的接口、插口、端口等没有预留,该留管线的位置管线没有接来,甚至该放医疗设备的地方都没有提前做安装预留,这个时候医院方不得不开始策划各个房间,并讨论房间的医疗设备、电器、家具等的具体安置问题,然后再找来施工单位二次施工,把刚刚装修好的墙面重新打掉,再引入各种管线,有的即使搬进去了也仍需再拆砸修补,这就是“本末倒置”地把 “不清楚” 进行到底。

缺乏真正懂医疗建筑的专业医疗建筑师与规划师

很多设计院声称自己的设计特长是医疗建筑,但这不并能说明他们有真正懂医院各科室的“医疗建筑师”,或许他们曾经深度设计过很多中国式医院,但这其中主要是指建筑外观,至于对内部的详细医疗功能了解的也许并不多,也没有能力去指导医院各科室主任该怎样规划和使用自己的科室。

医院建筑与设计篇(9)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social and medical and health development, People on the health level of the pursuit and on hospital facilities, environmental demand also profound changes have occurred; the hospital function is no longer simply pursuit of curing diseases only means, even by the patient's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needs to create a convenient, quiet, peaceful, warm environment. The hospital environment aiming at the patient's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have special curative effect.

[Key words] Hospital Building; Intelligent Design

引 言

步入21世纪,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医疗保健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医院建筑的设计也随着社会要求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理念与手法,适应建设现代化医院的需求。但医院建设如何根据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状况,充分考虑世界医疗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值得建筑师以及相关人士深入探讨。通过几个医院建筑设计中的问题的探讨,更新传统医院建筑设计中的一些观念,防止设计中走弯路,利于医院建筑的实施和使用。

1、医院建筑设计中的服务主体

医院建筑设计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明确医院建筑设计中的服务主体,指导建筑设计。当代建筑,无论是整体规划,还是单体建筑的外部设计或内部功能,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从精神上“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已是无可争论的。人的需要,人的感受,人的情感是建筑设计时要考虑的第一要素。以这样一个理念,建筑师为医院设计,它既要满足医院内部医疗技术功能各部分合理管理、操作的体系;又要正确划分被服务者(患者),服务者(医务人员)的空间;同时,要有一个具有医院本身内涵与地方特色的造型,创建幽雅,宁静,富有人情味的医疗环境,这是病人的需要,也是建筑师的职责。近年来,我国医院建设有了空前的发展,新建与改扩建任务不断增多。但许多新建医院满足于一般的功能关系,只注重建筑设计的堂皇与华丽,而忽视了对病人的心理与生理特殊性的考虑。

2、医院建筑设计应克服我国 现代化医院发展的盲目性

回顾我国医院建筑设计发展的历程,虽然取得可喜可贺的成绩,但医院建设急剧发展亦带来规划建设上相当的盲目性。如不顾实际情况,盲目扩大规模、盲目追求高标准、高层数、大气派等现象,建设观念上的误区需要辨清。

3、我国医院建筑设计现代化的发展

现代化医院应表现在医院医疗技术装备的先进性,管理的科学性,护理素质的高层次,以及医疗服务与建筑环境的有机结合等方面,缺一不可。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医院是我国医院建设的必由之路,片面追求高标准,医院养不起,病人住不起。现代化医院应加强医疗装备的先进性;洁净标准;采用科学合理的医疗运作模式;更新设计概念;社会化,紧跟发展需求。医院建筑设计概念更新体现在功能环境、卫生环境、空间环境、人际环境的设计,如:

a.总体布置适当集中,以利于发展、节能、交通与管理;

b.争取良好朝向应以自然通风、采光(能采取自然环境的,不取人工环境),避免暗室出现,建设新时代的绿色医院;

c.外部简洁内部舒适考究,注意色彩运用,环境雅致,空间宜人,营造家庭气氛;

d.选用适当的建筑模数,护理单元、规模化,建筑设计具有通用性,为未来的发展变化做准备。

4、建设智能化医院建筑

建筑智能化是实现医院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建筑智能化在医院建筑设计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正逐步改变着医院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医疗习惯,也影响了医院建筑功能布局和设计要求。由于综合布线和电脑技术的应用,一些综合性医院改变了传统的集中挂号,收费方式,采用分散挂号,收费方式,简化就诊手续,减少了病人往返路程,使门诊,挂号大厅的布置方式随之改变。另外,处方电脑化的实行,缩短了病人取药的时间,对中西药房侯药空间设计也产生了影响。医院的一切运行和原理都离不开计算机,因此,信息中心真正成了医院的心脏。它的位置选择,建筑布局,电源保障以及多层次的保护,成为医院建筑设计必须重视的问题。

5、构筑通畅的交通流线

医院的交通流线是否通畅,直接关系到医疗行为和就医流线的便捷和效率。医院的交通组织,除应符合一般的交通组织原理外,还应符合医院的医疗流程,并充分考虑到医院组织模式的可变性,为医疗流程的变化留有余地。

5.1组织便捷的建筑外部交通

建筑外部动态交通从主要形式分,可分为车流和人流两种。细分可将车流分为急救车流、门诊车流、出租车流和服务车流。人流可分为医护、门诊、急救和探视。在一般的医院中,车流与人流重复交叉,不作分流处理,往往人车混杂,交通环境恶化。并且车流与车流之间、人流与人流之间也难以有效组织,造成人流流线复杂,不能迅速抵达目的地。外部交通的彻底解决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和尝试,我们可以从几个方法考虑:一是总平面布置中可考虑急诊与门诊入口分设,单独留出急诊“绿色通道”;二是利用目前建筑设计中主入口往往设在2层的做法,考虑人车分流,人与车流分别利用不同高差的道路,形成立体交叉,立体分流;三是留出医护人员单独出入口,突现医患分流;四是充分考虑机动车拥有量的大量增加,结合人车分流,将停车场库放入地下。

5.2设计流畅的建筑内部交通

在医院建筑的功能组织中,内部人流交通组织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牵扯到医院的医疗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与管理水平及智能化管理的程度有着极大的关系。在交通组织中,也要动态得考虑医院的发展变化,为新的运行机制留有余地。

结 语

不可否认,医院的使用功能十分复杂。然而同样无法否认的是:没有一种不变的医疗模式可以引导医院建筑建立一套固有的设计模式。使用功能的复杂性,不仅在于它的多样性,复合性,更重要的是它的可变性,即可持续发展的特性。即使认识了这些功能的全部,有时也会因为某些认识是基于一种主观的经验,缺乏必要的科学评估和前瞻性的技术分析,而忽视了功能内在的动态发展规律,从而使医院建筑设计陷入误区。设计人员只有充分了解并考虑到医院的运行模式及发展趋势,认真分析医院切实可行的建筑形式,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打开设计思路,敢于尝试新的医院格局,才能设计出能顺利运行的医院建筑,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薏珊 浅谈现代医院建筑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安徽建筑 2003年第10卷第4期

【2】杨莉萍 医院建筑设计随感 中外建筑 1999 (01)

医院建筑与设计篇(10)

【Abstract】hospital services in the main building design, Intelligence, pattern form and transport organizations, Initial solution ideas, and proposed building design should continue to adapt to changes in the medical model.

【Key words】People-oriented; Separation of people and vehicles; Doctor and patient triage

导 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医疗设施包括医院建筑的设计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建筑的设计也随着社会要求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理念与手法,适应建设现代化医院的需求。本文试图通过几个医院建筑设计中的问题的探讨,更新传统医院建筑设计中的一些观念,防止设计中走弯路,利于医院建筑的实施和使用。

1.医院建筑设计中的服务主体

医院建筑设计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明确医院建筑设计中的服务主体,指导建筑设计,著名建筑师章斌欢女士曾说道:新世纪的建筑,无论是整体规划,还是单体建筑的外部设计或内部功能,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从精神上“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已是无可争论的。人的需要,人的感受,人的情感是建筑设计时要考虑的第一要素。以这样一个理念,建筑师为医院设计,正确划分被服务者(患者),服务者(医务人员)的空间,创建幽雅,宁静,富有人情味的医疗环境,这是病人的需要,也是建筑师的职责。 近年来,我国医院建设有了空前的发展,新建与改扩建任务不断增多。但许多新建医院满足于一般的功能关系,只注重建筑设计的堂皇与华丽,而忽视了对病人的心理与生理特殊性的考虑。

1.1 病房个人领域空间的限定 患者因病入院,希望能远离外界干扰,按自己的意愿支配环境,维护个体的私密性。如果在多床间病房的设计中,变化平常布局形式为病人提供明确的个人领域空间,就能更好地满足病人对私密性的要求。

1.2 公共交流空间的创造 病人是社会的人,需要与他人进行信息、思想和感情沟通。人在患病的情况下,更需要与他人交流,这样,可以减轻痛苦的困扰,缓解心理压力,对康复极为有利。

1.3 舒适宜人的声、光、色环境 为住院病人创造安静的康复环境,除合理进行医院的总体布局外,还需在病房内有效的运用建筑材料与构造手段,防止噪音的干扰。 目前有些住院病房楼追求立面效果,外墙多开满玻璃窗,过强的光线对卧床病人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争取良好日照的同时,应防止室内炫光。 病人都是来自多姿多彩的生活环境,只有多色彩的病房环境才能使病人消除对单一的“白色‘病房所产生的陌生,紧张等不良心理。

1.4 便捷的就医,治疗流线 病人和家属心理负担严重,很容易产生焦躁和不安的情绪。复杂的交通路线,迷宫般的医疗建筑为病人和家属带来极大的不便,影响病人的康复。清晰明了的就诊路线,也消除了医疗人员不必要的来回奔波。

2.建设智能化医院建筑

建筑智能化是实现医院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建筑智能化在医院建筑设计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正逐步改变着医院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医疗习惯,也影响了医院建筑功能布局和设计要求。

2.1 由于综合布线和电脑技术的应用,一些综合性医院改变了传统的集中挂号,收费方式,采用分散挂号,收费方式,简化就诊手续,减少了病人往返路程,使门诊,挂号大厅的布置方式随之改变。另外,处方电脑化的实行,缩短了病人取药的时间,对中西药房侯药空间设计也产生了影响。

2.2 医院的一切运行和原理都离不开计算机,因此,信息中心真正成了医院的心脏。它的位置选择,建筑布局,电源保障以及多层次的保护,成为建筑设计必须重视的问题。

3.尝试新的医院格局

一般的医院由三部分组成,门诊、住院部、医技。门诊出于功能的要求,应靠近城市中心,交通方便,利于病患就近,从速地看病。住院部为住院病人服务,该类病人一般在医院住一段时间,要求环境优美,病人心情舒畅,最好远离城市噪声和废气污染。 所以,可以尝试一种新的医院格局,当医院达到一定规模时,可以将门诊和住院部分开布置,门诊还是布置在城市中心人口密集的地方,而住院部则可建在交通方便,环境优美,地价便宜的郊区,从而利于医院病人的康复,避免城市中心区地价昂贵,用地局促,无法形成优美的医疗环境的问题。 但门诊与住院分离后,将会产生新的矛盾,如医技设施的重复增加,交通联系不便,急诊手术和会诊的困难。所以门诊和住院分离需要良好的交通条件,雄厚的经济基础等前提条件来支持。但作为一种新格局的尝试未尝不可。

4.构筑通畅的交通流线

医院的交通流线是否通畅,直接关系到医疗行为和就医流线的便捷和效率。医院的交通组织,除应符合一般的交通组织原理外,还应符合医院的医疗流程,并充分考虑到医院组织模式的可变性,为医疗流程的变化留有余地。

4.1 组织便捷的建筑外部交通 建筑外部动态交通从主要形式分,可分为车流和人流两种。细分可将车流分为急救车流、门诊车流、出租车流和服务车流。人流可分为医护、门诊、急救和探视。 在一般的医院中,车流与人流重复交叉,不作分流处理,往往人车混杂,交通环境恶化。并且车流与车流之间、人流与人流之间也难以有效组织,造成人流流线复杂,不能迅速抵达目的地。 静态交通主要是机动车停车和非机动车停车两种。 外部交通的彻底解决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和尝试,我们可以从几个方法考虑:

4.1.1 总平面布置中可考虑急诊与门诊入口分设,单独留出急诊“绿色通道”

4.1.2 利用目前建筑设计中主入口往往设在2层的做法,考虑人车分流,人与车流分别利用不同高差的道路,形成立体交叉,立体分流。

4.1.3 留出医护人员单独出入口,突现医患分流。

4.1.4 充分考虑机动车拥有量的大量增加,结合人车分流,将停车场库放入地下。

4.2 设计流畅的建筑内部交通 在医院建筑的功能组织中,内部人流交通组织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牵扯到 医院的医疗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与管理水平及智能化管理的程度有着极大的关系。在交通组织中,也要动态得考虑医院的发展变化,为新的运行机制留有余地。 创造出良好的建筑就医环境为病人服务。在设计中,应明确医护人员完整独立的工作区域,符合专业学科细分,边缘学科渗透,功能区域可变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最终达到如下目标:目标明确、流线清晰、联系迅速、医患分流、各自领域不被穿越,建立一个以病人为中心,医护人员方便使用的医院诊疗环境。

结 语

不可否认,医院的使用功能十分复杂。然而同样无法否认的是:没有一种不变的医疗模式可以引导医院建筑建立一套固有的设计模式。使用功能的复杂性,不仅在于它的多样性,复合性,更重要的是它的可变性,即可持续发展的特性。即使认识了这些功能的全部,有时也会因为某些认识是基于一种主观的经验,缺乏必要的科学评估和前瞻性的技术分析,而忽视了功能内在的动态发展规律,从而使医院建筑的设计陷入误区。 只有充分考虑到医院运行模式的可变性,分析医院切实可行的建筑形式,考虑今后医院的发展和医疗模式的变化,才能使医院建筑顺利运行,实现可持续发展。

医院建筑与设计篇(11)

北京市东直门医院

北京人民医院

北京市朝阳医院

北京市积水潭医院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交通部医院

北京安定医院

青岛东方医院

福建省立医院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西安儿童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海南省人民医院

哈尔滨第二附属医院

……

为了解医院太平间的内部结构,曾经有一段时间,她频繁地出现在北京各大医院的太平间内。“刚开始走进去的时候,感觉真的特恐怖……”她现在回忆起那段日子,似乎还惊魂未定。但她没有退缩,坚持着走访、记录――努力画下每个太平间的内部结构及其在医院的位置,同时进行总结、思索。不久,《论太平间设计》一书问世!

为了设计精神病医院,她亲自到医院里,在一旁观察医生怎样为患者诊断及治疗,以便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行为特征。在设计安定医院(一所精神病医院)病房楼时,她打破了传统精神病医院男女患者绝对隔离的做法,创新性地设计出开放式的活动空间,使男女患者可在固定的时间内在同一个区域里活动,以利将来出院后适应社会。结果,这种设计有效地改善了治疗效果,得到了医院上下的一致好评。

她就是这样,设计什么,就去学习什么,每设计一类新项目,她都会想方设法从医院图书馆借阅很多有关这类项目的医书,学习专业知识然后再加以实践。她就是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我国较早进行医疗建筑设计的女建筑师――苏雪芹。

在组织的安排下,学习医疗建筑

1948年,沈阳解放时,苏雪芹参加了革命,当时非常想参军南下,但由于家人的要求,于1949年经过学习班的培训后,先在东北航务局人事科开始了工作。那时的她,一心想学习知识,正好当时非常缺少人才,于是局里就决定派她去东北工学院念预科。1951年,苏雪芹考上了东北工学院,并在组织的安排下,学习了建筑专业。

1955年大学毕业后,苏雪芹被分配到建筑部设计院工作。后来,设计院合并到了北京市建筑设计院,苏雪芹就到了该院的第四室工作。当时,设计院按项目划分科室,她所在的第四室,是专搞医疗建筑设计的科室。从此,就与医院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做好设计,主动去医院体验生活

不断的设计实践,使苏雪芹深刻地体会到,一个医院建筑设计师,如果不了解医院工作的流程和管理,就无法把医院设计好。于是,上世纪60年代初,她开始主动要求去医院体验生活,给自己“充电”。

她先后到过朝阳医院、宣武医院等单位,跟医生、护士在一起,协助医务人员做过各种工作。她仔细地观察每一个科室的工作流程,甚至连电源插座应该放在哪,手盆应该放在哪里,都力求了如指掌。比如在急诊室实践时,她就接触到了很多急救患者,也亲自参与急救工作,逐步掌握了急诊时的医疗流程。

“有了这些实践,在以后设计医院时,我就有了与医生的共同语言。” 苏雪芹回忆道。

每次实践后,都会进行系统总结

苏雪芹在每次“实践”结束后,都会进行总结,其中有对医院科室流程的总结,还有自己对设计工作感悟的总结。单单她积累的医院局部的流程图,就有厚厚的几大本,而且全部都是手画、手写的。

在设计高压氧舱时,她不仅参考国内外的文献资料,而且还与全国有氧舱的医院取得联系,进行实地调察,以便研究氧仓的特殊要求。此后,她写出了《高压氧仓设计总结》和《高压氧仓建筑设计》两书,虽然没出版,但却是我国医院建筑领域很宝贵的专业学术资料。

由于她的医院建筑设计方案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所以设计院决定让她组织编写医院建筑的标准图,当时编写的《医院建筑构造配件试用图集》曾在设计院内通用。其中包括各科室的标准大样和一些在当时还没有成品的医疗器械的设计。这在当时还是首例。

努力跟上时代的脚步

苏雪芹曾主持设计北京垂杨柳医院、东直门医院、北京人民医院、朝阳医院、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北京安定医院、交通部医院等,但是到目前为止,苏雪芹说还没有她自己特别满意的作品。

“建筑设计与艺术一样,本身就是一种综合艺术,往往会留有遗憾。因为你虽在前进,但时代却在飞越,所以人要努力跟上时代的脚步。”她说,自己不是一个聪明人,就像郭沫若所说那样――“我既不聪明,也不愚蠢”,而是一个平凡的人。

想要做出成绩,要有奋斗的劲头

苏雪芹觉得,要想做出成绩,一定要有为事业奋斗终生的劲头。她说自己当时在朝阳医院体验生活时,家住得很远,天气不好时没有车坐,那就走路过去。说到这时,苏雪芹开玩笑说:“当时年轻,干劲足,现在让我走过去是不行了,走不动了。”

总是很低调的苏雪芹,在医院建筑设计的道路上,一直在马不停蹄地前进着。

采访后记

当记者看着面前这位面容慈祥、始终面带微笑的老人家,想象着她去太平间、精神病院学习、考察时的动人情景,聆听着她叙说年轻时候的奋斗的故事,记者突然意识到,这位与新中国的医院建筑事业一同成长起来的“女强人”,她给予我们的最宝贵的东西,不是她设计的许多座医院,也不是所写的好几部书,而是一个拥有成功人生和事业的重要法则!

印象

“能很好诠释人性化设计理念的人”

苏雪芹老师是我国老一辈医院建筑设计专家,我与苏老的合作是从2001年建设医科院肿瘤医院外科病房楼时开始,苏老任项目总工程师。该项目总建筑面积41723m2,550床位,24间手术室。设计理念较先进,体现在大进深、复廊式护理单元;沿建筑周边布置病房,采光通风好;中心区为医护用房,双护士站缩短了护理动线;24间手术室位于大楼三层,洁污分区明确,动线简捷,空间紧凑合理。人性化的设计体现在空间宽松、功能齐全的家属等候区,大楼内简易的购物店、小吃店、花店及视野宽阔的电梯前厅。

项目施工期间,苏老常率设计团队深入现场调研解决问题。

该项目投入使用以来,肿瘤医院的年门诊量、住院人数、手术台数等主要指标逐年升高,2010年国家发改委组织了该项目的后评估,认为项目投入使用后医院事业发展快,社会效益显著。

――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基建处处长 孙红兵

对话设计师

问:对于设计师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不断学习、研究、总结,让建筑设计与时俱进。

问:您最欣赏的设计师是谁?

答:能让我学到新东西、能让我不断进步的设计师都值得我去学习。

问:您喜欢的医院建筑设计方面的书刊有哪些?

答:只有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不落伍。所以,凡是对医院建筑设计有帮助的书刊,都应该认真学习。比如《中外建筑》、《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等。

问:项目设计过程中,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