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价值观调研大全11篇

时间:2024-01-30 15:24:58

价值观调研

价值观调研篇(1)

总信度

因素一 因素二 因素三 因素四

.837

.852 .773 .651 .602

2.2.2 问卷的效度

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因素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检验问卷的构想效度,从而对研究生职业价值观结构的理论构想做进一步的探讨。

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将239人对18个题项的回答作探索性因素分析,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陡阶检验准则提取因子,抽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4个,能解释的总变异为57.446%。旋转后的因子负荷情况见表2。

表2 价值观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表

题号

项目

共同度

因素负荷

因素一 人际关系 (特征值为5.280,贡献率为29.334%)

T17

和同事在一起感到心情愉快

.709

.833

T16

能常有一种愉悦的感受

.665

.779

T18

下班后,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570

.742

T15

能获得他人的好评

.538

.713

T12

上司和同事好相处

.519

.688

T11

能受到他人尊敬

.501

.674

T9

能有许多亲密的同事

.467

.451

因素二 职业优越感 (特征值为2.112,贡献率为11.732%)

T1

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674

.815

T5

工作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629

.766

T6

可以获得事业上成就感

.596

.705

T2

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

.517

.673

因素三 物质生活(特征值为1.729,贡献率为9.603%)

T4

单位解决户口问题

.642

.743

T7

单位能够提供住房

.565

.721

T3

单位解决两地分居

.508

.711

T8

能使我方便照顾父母

.388

.517

因素四 职业发展(特征值为1.220,贡献率为6.777%)

T13

较少考虑名利报酬

.659

.802

T10

单位少有改革或风险

.574

.671

T14

领导的性格人品符合期待

.619

.572

从表2可看到,抽取的4个因素共包括18个题项。因素1主要涉及与同事和上级的关系,命名为“人际关系”。因素2反映个人的才能发挥,命名为“职业优越感”。因素3集中体现单位能为自己解决的现实问题,命名为“物质生活”。因素4反映单位的发展前途,命名为“职业发展”。

为进一步检验问卷的效度,还考察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效度,见表3。

表3 题项与因素及问卷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表

因素一

因素二

因素三

因素四

tota

T17

.822**

.640

T16

.769**

.595**

T18

.738**

.554**

T15

.717**

.590**

T12

.713**

.592**

T11

.722**

.594**

T9

.623**

.629**

T1

.768**

.425**

T5

.797**

.377**

T6

.786**

.531**

T2

.739**

.589**

T4

.748**

.339**

T7

.721**

.480**

T3

.707**

.363**

T8

.615**

.519**

T13

.745**

.348**

T10

.701**

.446**

T14

.492**

.645**

结果表明,除第9题以外,题项与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均显著地高于它们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这说明各个题目之间的内部一致性效度较好。

3 研究生职业价值观的特征

3.1 研究方法

3.1.1 被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西南大学选取330名研究生作为测量样本。有效样本220名,男155名,女67名。

参 考 文 献

1. 张进辅.论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引导.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3):82--87

2.杨静,张进辅.青年职业价值观研究述评.价值工程,2004(9):37—41

3.于海波. 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4.黄希庭,张进辅,张蜀林.我国五城市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调查.心理学报,1989,3:274一283

5.郑伦仁.国内外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比较研究综述.高等工程价值研究,增刊,1998,68—71

价值观调研篇(2)

    价值观是人类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等的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感情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对个人的行为及其生活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职业价值观(work values)是个人追求与职业有关的目标,以及在从事工作时所追求的职业特质或属性。黄希庭等〔i7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职业价值观既表现在人们的择业观上,也表现在具体的工作态度上。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职业价值观与个体职业选择、工作满意度和道德判断均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影响到工作绩效。因此,无论是对个体还是组织,了解其职业价值观,并尽可能保证职业价值观与工作的匹配,将有利于个体和组织的良好发展。本研究旨在探讨药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取向和特点,以便为药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价值观塑造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上海市复旦大学药学院2007届本科毕业生问卷调查。共发放职业价值观量表78份,回收67份,回收率85. 90%。有效问卷67份,有彭率100 %。应用excel软件将问卷表数据录人,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方法采用宁维卫修订过的萨巾〔( Super)职业价值观量表[’〕( Work  Values Inventory简称WVI),修订后的量表既适用于在职人员,也适用于学生。萨帕将职业价值观分成3个维度,即内在价值(与职业本身性质有关的因素)、外在价值(与职业本身性质无关的因素)和外在报酬(在职业活动中能获得某种满足的因素),每个维度下又组分为若干个价值尺度,共有巧个。它们的含义分另L是:“生活方式”指希望工作能带来消遣、休息或享受的生活方式;“经济报酬”指希望通过工作获得优厚的报酬;“成就”指不断完成自己的目标;“工作环境”指希望有优越的工作条件;“同事关系”指希望与同事的相处感到愉快;“独立性”指工作时不受他人的干扰;“变动性”指希望工作内容丰富多彩;“利他主义”指希望工作能为大众谋利;“创造性”指希望工作能不断产生新想法和新东西;“声誉”指希望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监督关系”指希望与上级容易相处;“安全性”指希望工作稳定;“美感”指希望工作能追求美的东西,得到美的享受;“智力激发”指希望工作中充满困难和挑战;“管理”指希望通过工作能获得对人、事的支配权。每个价值尺度都通过四个问题来测量,共60题。测量采用五级评分法,分别为“很重要”分、“较重要”4分、“不能确定”3分、“不重要”2分、“极不重要”1分。

    2结果与分析

    2.1药学生职业价值尺度得分的总体情况67份有效问卷中,男生34人,占51%,女生33人占49 %;上海学生29人,占57%,外地学生38人,占43 %。按照平均分排序,药学生最为看重的工作价值是生活方式、经济报酬和成就等,各价值尺度的重视程度如表1所示。按价值维度打分,内在价值平均得分14. 89分,外在价值15. 36分,外在报酬15. 61分。

    由表1看出,在得分排序最高的5项价值尺度中,除“成就”属于内在价值外,“生活方式”、“经济报酬”、“工作环境”、“同事关系”均属于外在价值或外在报酬。说明药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外在价值和外在报酬高于内在价值。

    2. 2职业价值取向受社会宏观文化的强大影响本研究与杨慧[2〕对华中科技大学201位本科生的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进行了比较(见表2),表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具有一致性。重视“生活方式”、“经济报酬”、“成就”、“同事关系”等价值。这说明在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社会宏观文化具有强大的整合同化能力,其他影响职业价值观的因素只在有限范围内产生作用。

    3讨论

    3.1大学生正处在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期,其职业价值观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尽管药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主要受宏观社会文化的影响,但是,专业教育亦有不可忽略的影响。郑伦仁等〔’〕曾对全国14所高校1 044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文科生和理科生职业价值观尺度的重要性顺序显着相关,但在某些尺度上具有显着差异,如文科生对美感和成就的评价高于理科生,理工科大学生对变动性的评定高于文科大学生。孟续铎〔4〕2006年对北京地区25所大学425名应届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调查发现,不同专业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的某些因素上有显着差异,如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看重工作的自由性和经济报酬,法哲类大学生则对社会声望与地位特别看重。

    3. 2药学生职业价值观呈现外在价值高于内在价值的倾向,可能与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有关现实生活表明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对职业行为具有不同影响,西方学者研究发现,有外在动机倾向的个体在工作雇佣期有如下表现:偶然性习得比较粗糙、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降低;得到的知识比较粗糙;比较急躁、刻板;需要打破工作定势时的固化思想较高;在变化的工作中创造力较低。此外,有外在动机倾向的人,经常是服从权威的,或想得到奖赏的;而有内在动机倾向的人,经常是独立的,不迷信特权的,自信的。曹娟I进行的教师的职业需要与教学成效的相关研究发现,优秀教师比一般教师更注重职业的内在价值。因此,帮助药学生发掘职业的内在价值,将职业与兴趣、能力相结合,将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潜力。

    3. 3通用职业价值观量表可能无法满足药学生核

价值观调研篇(3)

价值观是人类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等的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感情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对个人的行为及其生活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职业价值观(work values)是个人追求与职业有关的目标,以及在从事工作时所追求的职业特质或属性。黄希庭等〔i7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职业价值观既表现在人们的择业观上,也表现在具体的工作态度上。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职业价值观与个体职业选择、工作满意度和道德判断均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影响到工作绩效。因此,无论是对个体还是组织,了解其职业价值观,并尽可能保证职业价值观与工作的匹配,将有利于个体和组织的良好发展。本研究旨在探讨药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取向和特点,以便为药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价值观塑造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上海市复旦大学药学院2007届本科毕业生问卷调查。共发放职业价值观量表78份,回收67份,回收率85. 90%。有效问卷67份,有彭率100 %。应用excel软件将问卷表数据录人,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方法采用宁维卫修订过的萨巾〔( Super)职业价值观量表[’〕( Work Values Inventory简称WVI),修订后的量表既适用于在职人员,也适用于学生。萨帕将职业价值观分成3个维度,即内在价值(与职业本身性质有关的因素)、外在价值(与职业本身性质无关的因素)和外在报酬(在职业活动中能获得某种满足的因素),每个维度下又组分为若干个价值尺度,共有巧个。它们的含义分另L是:“生活方式”指希望工作能带来消遣、休息或享受的生活方式;“经济报酬”指希望通过工作获得优厚的报酬;“成就”指不断完成自己的目标;“工作环境”指希望有优越的工作条件;“同事关系”指希望与同事的相处感到愉快;“独立性”指工作时不受他人的干扰;“变动性”指希望工作内容丰富多彩;“利他主义”指希望工作能为大众谋利;“创造性”指希望工作能不断产生新想法和新东西;“声誉”指希望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监督关系”指希望与上级容易相处;“安全性”指希望工作稳定;“美感”指希望工作能追求美的东西,得到美的享受;“智力激发”指希望工作中充满困难和挑战;“管理”指希望通过工作能获得对人、事的支配权。每个价值尺度都通过四个问题来测量,共60题。测量采用五级评分法,分别为“很重要”分、“较重要”4分、“不能确定”3分、“不重要”2分、“极不重要”1分。

2结果与分析

2.1药学生职业价值尺度得分的总体情况67份有效问卷中,男生34人,占51%,女生33人占49 %;上海学>,!

2. 2职业价值取向受社会宏观文化的强大影响本研究与杨慧[2〕对华中科技大学201位本科生的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进行了比较(见表2),表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具有一致性。重视“生活方式”、“经济报酬”、“成就”、“同事关系”等价值。这说明在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社会宏观文化具有强大的整合同化能力,其他影响职业价值观的因素只在有限范围内产生作用。

3讨论

3.1大学生正处在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期,其职业价值观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尽管药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主要受宏观社会文化的影响,但是,专业教育亦有不可忽略的影响。郑伦仁等〔’〕曾对全国14所高校1 044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文科生和理科生职业价值观尺度的重要性顺序显着相关,但在某些尺度上具有显着差异,如文科生对美感和成就的评价高于理科生,理工科大学生对变动性的评定高于文科大学生。孟续铎〔4〕2006年对北京地区25所大学425名应届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调查发现,不同专业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的某些因素上有显着差异,如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看重工作的自由性和经济报酬,

法哲类大学生则对社会声望与地位特别看重。

3. 2药学生职业价值观呈现外在价值高于内在价值的倾向,可能与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有关现实生活表明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对职业行为具有不同影响,西方学者研究发现,有外在动机倾向的个体在工作雇佣期有如下表现:偶然性习得比较粗糙、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降低;得到的知识比较粗糙;比较急躁、刻板;需要打破工作定势时的固化思想较高;在变化的工作中创造力较低。此外,有外在动机倾向的人,经常是服从权威的,或想得到奖赏的;而有内在动机倾向的人,经常是独立的,不迷信特权的,自信的。曹娟I进行的教师的职业需要与教学成效的相关研究发现,优秀教师比一般教师更注重职业的内在价值。因此,帮助药学生发掘职业的内在价值,将职业与兴趣、能力相结合,将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潜力。

3. 3通用职业价值观量表可能无法满足药学生核

价值观调研篇(4)

[作者简介]谭明(1960-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杂志社社长、职业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编审,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方翰青(1968- ),男,江西崇仁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心理、心理测量。(江苏 常州 213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心理实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SJB190001)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166-03

学界对于职业价值观的定义大多围绕如何进行评价和进行职业选择这一核心内容展开。黄希庭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凌文辁则强调,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就是职业价值观;金盛华、李雪将职业价值观定义为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标准。已有职业价值观研究关注职业选择、工作态度、职业行为工作的意义与重要性、性别差异等方面的研究,并注重客位研究和主位研究的结合。新生代农民工是社会弱势群体,关乎他们的职业价值观研究较少。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价值观进行定量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为用工单位制定用人决策,为各级劳动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此次研究采用金盛华、李雪编制的“职业价值观量表”,该量表由34个条目构成,其中包含16个项目4个维度的目的性职业价值观问卷,18个项目6个维度的手段性职业价值观问卷。目的性职业价值观指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内隐的动机性标准;手段性职业价值观指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外显的条件性标准。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影响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同一目的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达到。量表采用5级评分法,5为“很重要”、4为“较重要”、3为“一般”、2为“较不重要”、1为“很不重要”。该量表的克龙巴赫α系数分别为0.80(目的性职业价值观问卷),0.86(手段性职业价值观问卷),0.89(总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

2.研究对象。本研究对常州某些新生代农民工共随机发放了500份问卷,回收487份,有效问卷370份,有效回收率为75.98%。被试分布情况为:从性别的角度来看,男性155人,占41.89%,女性215人,占58.11%;从年龄的角度来看,16~22岁194人,占52.43%,23~27岁137人,占37.03%,28~32岁39人,占10.54%;从学历角度来看,初中级以下者101人,占27.29%,高中(职校、中专、技校)155人,占41.89%,大专及以上114,占30.81%;从婚姻状况来看,已婚者78人,占21.08%,未婚者289人,占78.11%,离异者3人,占0.81%;从工作年限的角度来看,一年及以下者95人,占25.68%,1~3年185人,占50%,4~8年75人,占20.27%,8年以上者15人,占4.05%。

3.数据处理。主要使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

二、研究结果

1.新生代农民工职业价值观各因子得分基本情况。新生代农民工职业价值观各个因子的均数及标准差分别是:“目的性职业价值观”3.4856±0.60547。其中“家庭维护”3.5638±0.89635,“地位追求” 3.2328±0.79889,“成就实现”3.8178±0.75008,“社会促进”3.2748±0.83235。“手段性职业价值观”3.4110±0.55913,其中“轻松稳定”3.0825±0.73508,“兴趣性格”3.3664±0.84081,“规范道德”3.6385±0.80165,“薪酬声望”3.0458±0.75997,“职业前景”3.8445±0.76745,“福利待遇”3.4884±0.80885。“职业价值观总量表”3.4461±0.52312。由这些数据资料可知,新生代农民工职业价值观均值为3.45,标准差为0.52;新生代农民工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均值为3.49,标准差为0.605;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均值为3.41,标准差为0.56。各因子分由高到低排列为:职业前景、成就实现、规范道德、家庭维护、福利待遇、兴趣性格、社会促进、地位追求、轻松稳定、薪酬声望。

2.人口学业变量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第一,性别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在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分量表均分上,男性为3.33±0.56,女性为3.47±0.55(t=-2.239,p=0.026),男女性别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女性新生代农民工在手段性职业价值观方面的均分显著高于男性。而在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分量表及总量表均分上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福利待遇

因子均分上,男性3.34±0.79,女性3.60±0.81,(t=-3.035,p=0.003)女性新生代农民工得分显著高于男性新生代农民工。其他因子均分之间不存在性别差异。

第二,学历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价值观的影响。由表1可知,学历在对家庭维护、地位追求、成就实现、兴趣性格、职业前景的影响显著。学历对目的性职业价值观、手段性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总体均具有显著性影响。

经事后q检验发现,在“家庭维护”“地位追求”“兴趣性格”“职业前景”因子上,“大专及以上”学历组得分显著地高于其他两个学历组,而且其他两组得分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成就实现”因子上,“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得分显著地高于其他两个学历组,而“高中”学历者得分则显著地高于“初中及以下”学历者;“目的性职业价值观”“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总分”都体现共同的特征,即“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得分显著地高于另两个学历组,而且其他两组得分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第三,婚姻状况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由于离异者人数太少,不具有统计分析意义,该组数据舍弃不计。在地位追求因子均分上,已婚者3.406±0.741,3.181±0.810,(t=2.222,p=0.027);在薪酬声望因子均分上,已婚者3.197±0.672,2.997±0.778,(t=2.063,p=0.040),可见,婚姻状况对地位追求、薪酬声望有显著影响,“已婚者”得分都显著地高于“未婚者”。

第四,年龄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价值观的影响。由168页表2可知,年龄对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家庭维护、地位追求、薪酬声望有显著影响。

经事后q检验发现,在“家庭维护”“地位追求”因子上,“28~33岁”组得分显著地高于“22~27岁”组和“16~21岁”组,而“22~27岁”组得分则显著地高于“16~21岁”组;在“薪酬声望”因子上,“28~33岁”组和“22~27岁”组得分显著地高于“16~21岁”组,其他组别得分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分量表上,“28~33岁”组得分显著地高于“22~27岁”组和“16~21岁”组,“22~27岁”组和“16~21岁”组之间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分析讨论

1.新生代农民工职业价值观总体状况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价值观各因子分由高到低排列为:职业前景、成就实现、规范道德、家庭维护、福利待遇、兴趣性格、社会促进、地位追求、轻松稳定、薪酬声望。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结论,和郑全全、王宏伟等前人的研究结果有很大的不同。本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最看重的因素是职业前景,然后依次是成就实现、规范道德、家庭维护,福利待遇和薪酬声望则排在第五和第十位。这不能不说是很大的进步,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价值观方面,更注重自己的职业前程,寻求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职业道德规范,具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而薪酬福利不再是他们重点考虑的因素。由此,我们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价值观由功利性价值取向逐步转向为非功利性价值取向,即越来越注重内在精神追求。

2.性别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分量表和“福利待遇”因子上,女性新生代农民工得分显著高于男性新生代农民工,说明女性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选择和评价职业时,比男性新生代农民工更看重福利待遇。这和前人的研究结果完全相反。究其原因,我们认为,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男女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基本一致,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也许更注重同工同酬,追求经济独立,以此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谋求更高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

3.学历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学历在对家庭维护、地位追求、成就实现、兴趣性格、职业前景的影响显著。学历越高,这几方面职业价值观的水平也越高。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新生代农民工不仅注重事业的发展,追求职业成就感,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注重自己的职业前程,注重内在价值和社会声望,希望通过获得成就体现自身价值,而且他们也更愿意担当家庭的责任,注重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从事的职业岗位相统一。此外,高层次的学校教育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价值观有较大影响,因此,对于学历层次较低的新生代农民工,在进行学历补偿教育、岗位培训和职业技术培训的同时,要加强其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促进其更高层次的职业心理需要得以满足。

4.婚姻状况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地位追求、薪酬声望两个因子上,已婚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得分显著高于未婚的新生代农民工。已婚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重担,经济负担是未婚者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就不难理解已婚者对于“薪酬声望”的渴望和追求。社会地位是人们衡量配偶、选择婚姻的重要标准,“围墙”内的男女都试图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能带来经济上更大的实惠,还能带来更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感,从而使得自己的家庭生活更幸福,夫妻关系更和谐。

5.年龄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对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家庭维护、地位追求、薪酬声望有显著影响。年龄越大,家庭责任感越强,对地位追求、薪酬声望就越看重。新生代农民正处于职业生涯的初始阶段,他们的社会阅历和个人经验往往比较贫乏,在择业时往往比较理想化,更愿意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担负起来自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的责任,残酷的社会经历、城市体验也使他们趋于现实和追求稳定,在职业价值观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理想变得更加讲求实际。

新生代农民工并不是被动的教育培训接受者,在接受他人服务和向他人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他们发挥自身潜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发展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主动抗衡社会对他们的排斥。具体而言,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推进。第一,开展职业教育,使新生代农民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端正就业思想,正确进行职业生涯自我设计,处理好个人职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同时,企业要培养新生代农民工的核心技能,以提高其职业竞争力。第二,采取激励措施,调动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积极性。营造新生代农民工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氛围,培养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发展能力,帮助他们充分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薪酬体系和福利制度。采用弹性管理制度,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使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乐趣。第三,提倡属地培训,共建学习型社会。

[参考文献]

[1]黄雪娜.职业价值观研究述评与反思[J].学习与探索,2011(2).

[2]金盛华,李雪.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手段与目的[J].心理学报,2005(5).

价值观调研篇(5)

当今社会传统的价值体系受到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变得非常浮躁,社会行为中的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等日趋严重,现在道德滑坡和人格扭曲比比皆是。而青年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因此了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是非常有必要的一项工作。大学时期是价值观形成、完善、改正的重要时期。希望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从而对学生个人、学校、社会起到一个警示的作用。

一、调查因素框架分析

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首先列出价值观调查的因素,如表一。

根据因素扩展,整理出调查问卷,问卷共60道题,采用里克特量表的问答形式进行提问。问卷调查方法属于主观调查方法,需要用其他调查数据去验证比较该调查结果,保证真实性和全面性。本问卷不是系统调查,而是有针对性地深入调查,因此建立了问卷层次。本问卷属于基本层次。下面还应有更深入的调查。本次调查共进行了两次试调查,以大连民族学院2010级学生为调查对象,每次数量为100,分别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最终调查数量为1500,对所有问题进行均值排序,取均值数最低的前十个问题,进行分析解读。然后就财富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二、问卷质量分析

问卷设计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信度和效度。问卷的信度讨论的是问卷测量的可靠程度,大部分信度指标都是以相关系数表示的,称为信度系数。本调查数据用Conbanch’s Alpha系数来评价信度问题。

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问卷的有效性,即问卷是否测量出了研究者想要测量的东西,所测的结果是否能正确、有效地说明所要研究的现象。如果我们编制了一份测量学生学习态度的问卷,可是问卷中的题目很多是问对足球的喜爱程度,与调查目的完全无关,显然这份问卷的有效性值得怀疑。

(一)信度分析

在试调查中,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共分为8组,整体Alpha值不高,原因是(1)修改问卷时将与大学生实际联系不太大的题目删除了,留下的题目类别较为集中。个别一级类别只留了2个题,所以系统聚类较为集中。(2)被调查对象为上晚自习同学,多数为女生。(3)对问卷的修改不够细致,对最终结果产生了一些影响。因此对题目进行了大量修改、补充、删减,如图一。

(二)效度分析

效度分析的目的包括三点:真实性、全面性、目的性。通过效度分析尽量保证问卷题目能够反映真实的情况,问卷题目能囊括价值观方面所有大类的因素,并且时刻围绕调查目的设计问卷题目。效度分析主要有三种方法:

1、结构效度分析:问卷的设计思想。本调查不是系统调查,而是调查比较贴近大学生的价值观问题,了解本校大学生的价值观。

2、预测效度分析:样本调查不具有普遍性,不能反映全局不能推广到全体大学生,只能反映该样本此次的调查结果。

3、分析效度分析:本文主要分析的目的是对价值观的分析。

三、分析问题方法

(一)如何分析数据

从3个方面分析直方图:

第一,从核心价值的变化趋势分析瓦解程度。第二,如何看待中性值4?假如选择4的人比较多,说明不愿意暴露自己,这说明可能是环境存在舆论压力,这是传统的作用;也可能说明还没达到稳定状态。第三,如何看待正态分布?要从动态变化角度去看,最初存在核心价值的时候,几乎人人都选择7,如今变化了,选7的人逐渐变少,选6、5、4的人逐渐增多,这也说明当前选7可能守不住;它说明选6的人并不是向7变化,而是向5、4、3……变化,因此不能把选6的人与选7的人当作同一类型。

(二)如何验证调查结果

验证调查数据与分析结论。这也是社会心理方面的难点之一。如果缺乏验证,那么调查结果是无法确定真实性、全面性的。除了这次调查问卷外,还应进行以下2个调查:社会,家庭等对大学生的反映。这样才能得到更全面地关于大学生价值观方面的结果。

四、均值排序分析

以下对均值(从低到高)排在前十位的题目进行分析,如右表二。

现在大学生的价值观较为混乱,问卷所设置题目没有一道能成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较为严重的问题如下:

(一)诚信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全人类所认同的道德规范。诚信,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诚信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道德基石。在当今金钱至上泛滥的社会,面对金钱,人们的诚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大学生不讲诚信是很难立足于社会的。此题均值为2.54说明97.5%的大学生在金钱面前还是能讲诚信的。但诚信依然没有成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二)孝道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在家庭方面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不是挂在嘴边说说而已,需要我们付出实际行动,但我们常以忙为借口,不去关心和联系父母,不和父母进行沟通,认为有代沟。97.5%的大学生能与父母沟通,但不排除出于虚荣心和想要掩饰自己不愿与父母沟通而选择与父母沟通的很好的。97.4%的人认为“打是亲骂是爱”的家庭教育不是很合适说明新时代的思想产生了变化,需要更人性化的家庭教育,需要得到父母的尊重。

(三)责任

责任可分为自我责任心、他人责任心、集体责任心、任务责任心、承诺责任心和过失责任心。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性人格品质,责任心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一项基础要求。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从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发展和提高自己的责任心。97.3%的人选择能承担责任。

(四)勤俭

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种美德,曾经的我们从小被这样教育着,而现在的物质条件远比那个年代丰富,艰苦朴素的概念似乎也慢慢变得模糊起来。追求美,追求时尚并没有错,艰苦朴素并不是简单的节衣缩食,而是对所拥有的一切保持一颗感恩的心,“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五)权力

“我爸是李刚”等近些年来的一些社会问题越来越让人觉得有了权利就有了一切,而中国的媒体也是这么引导的。这个问题很严重,媒体有很大的责任,大学生对这个问题有错误的认识也很正常。互联网日益普及,除了方便我们学习和交流外,也方便了各种“门”比如“艳照门”之类的,网络包罗万象,当然也保罗色情暴力,这不是网络的错,而是自己没有把持住自己。

参考文献

价值观调研篇(6)

A survey on sex valu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WEI Hanbing, WANG Hui

Baotou Medical College, Inner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ermongolia 014010, China

【Abstract】Sex value,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value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study and lif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society. In the rapid growing information era with all sorts of sex conception entering into the society, it becomes even necessary to have sex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made a survey on college students' sex value and proposed some viewpoints concerning sex value instruction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collected data.

【Key words】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Sex value; Survey

引言

性是人的一个基本需要。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性,人既是性的产物,也是性的实践者。性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它既要受到人类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的支配,又要受到人类文化和道德发展的制约。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发育的青春后期和性心理发展的恋爱期,他们的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都趋于成熟,对性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如今互联网及各种媒体高度发达,各种性观念充斥社会,特别是西方性自由、性放纵思想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的性价值观。潘绥铭认为性价值观是指人对自身和他人的性活动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性活动包括,也包括非直接肉体接触,但仍以获得或性感受为目标的行为。性价值观是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关系到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与进步。因此,对当代大学生性价值观的调查研究显得格外重要,这为如何采取正确方式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的性价值观提供了依据。

1 研究方法

笔者对包头市三所大学在校大学生作了一次有关大学生性价值观的现状社会调查。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形式。

1.1 样本抽取本调查从2010年3月开始,2010年5月完成,采取调查问卷形式,随机选取包头市三所高校的在校学生500名,抽取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四个年级的学生,主要以大二、大三为主,男女生比例为1:1。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2份,有效回收率96.4%。

1.2 调查方法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形式。调查问卷涉及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大学生对性知识的了解概况、大学生对学生发生的看法、大学生关于性与婚姻的关系等问题。

2 当代大学生性价值观现状

本研究在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对大学生性价值观现状作如下概括。

2.1 大学生对性基本知识了解概况

调查结果显示,有23.77%的学生经常有性冲动,有49.06%的学生偶尔有性冲动,有10.75%的学生没有性冲动,有16.42%不知道自己是否有性冲动。当有性冲动时,有37.88%的学生采取转移注意力,有12.69%采取压抑,有34.81%的学生采取性,有7.88%的学生选择发生,有6.73%的学生选择其它。

2.2 大学生恋爱及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有32.35%的学生曾经谈过恋爱,有44.12%的学生正在谈恋爱,有5.88%有过单相思,17.65%的学生没有经历过恋爱。

有23.76%的学生与异性的关系是一般朋友,22.77%的学生与异性有过约会,24.75%的学生与异性有过接吻的行为,8.91%的学生与异性有的行为,9.90%的学生与异性发生过,有9.90%的学生与异性同居。

2.3 大学生对学生的看法

关于性观念问题,有16.35%的学生认为自己很传统,35.58%的学生认为自己较传统,31.73%的学生认为自己处于中间状态,15.38%的学生认为自己较开放,0.96%的学生认为自己很开放。关于婚前的“童贞”问题,有33.33%的学生认为对女性很重要,对男性无所谓,0.98%的学生认为对男性很重要,对女性无所谓,51.96%的学生认为对男女都很重要,13.73%的学生认为对男女都无所谓。关于爱情与性的关系问题,有4.95%的学生认为有爱而无性,65.35%的学生认为先有爱后有性,27.72%的学生认为爱和性可同时产生,1.98%的学生认为先有性才会有爱,没有学生认为最好有性而无爱。关于与发生性关系的异性结婚的可能性是多少的问题,有11.11%认为没有,26.26%的学生认为是40%,24.25%的学生认为是60%,24.24%的学生认为是80%,14.14%的学生认为是100%。关于与异性发生的最大障碍问题,有21.85%的学生选择怕被同学知道,23.84%的学生选择怕被家长知道,12.58%的学生选择怕被老师知道,25.17%的学生选择缺少金钱,16.56%的学生选择有罪恶感。关于是否会影响到学习的问题,有26.73%的学生认为会,有50.50%的学生认为不会,22.77%的学生选择不知道。关于是否会影响到以后的婚姻生活的问题,有29.70%的学生认为会,37.62%的学生认为不会,32.67%的学生选择不知道。关于如何评价有过的同学的问题,有3.96%的学生表示支持,6.88%的学生表示鄙视,38.12%的学生表示理解宽容,51.04%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3 结论与思考

3.1 多元性价值观的相互碰撞及其引发的矛盾心理

从宋代开始中国人性观念变得越来越否定、压抑。中国人在性问题上,历来是暖昧的,是谈性色变的,所以,性在我国传统的文化中,一直处于含糊、不明朗、彼此心照不宣的状态。但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当代大学生接触多元文化信息的可能性比以往任何一代都要高,这一方面,开拓了他们的眼界,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另一方面,也对他们传统价值观包括性价值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使当代大学生性价值观的形成既受到东方否定、压抑性文化的影响,又受到西方近代性解放思潮的冲击。当代大学生性观念是中西文化相互冲击、相互碰撞的产物和必然结果。选择“性解放”还是“性保守”,或是折中,当代大学生必须面临选择。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性价值观处于矛盾之中。例如:11.11%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可能与发生性关系的异性结婚,只有14.14%的学生认为自己会100%与发生性关系的异性结婚,而且38.12%的学生表示对有过的学生表示理解宽容,51.04%的学生表示无所谓,这些都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性“解放”的渴望与肯定;另一方面,16.56%的学生表示与异性发生性关系最大的障碍是罪恶感,23.84%的学生认为与异性发生性关系最大障碍是家长,51.96%的学生认为婚前“童贞”对男女都很重要,这些又体现了传统性观念对于大学生性价值观的影响。

3.2 客观、理智的认识和评价大学生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他们已经是成年人,渴望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能得到性的满足,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大学生的不应该遭受过多的指责和批评;另一方面,他们还没有完成学业,没有经济基础,思想观念还处在不稳定期,从这个角度看大学生的应该更加的慎重,因此,大学生受到了社会、学校、家庭的广泛关注。那么,我们――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应该如何认识和评价大学生的呢?笔者认为:

首先,我们应该对大学生表示理解与宽容。毕竟,性是人的一个基本需要,人类的繁衍生息离不开性,人类的社会生活也离不开性。性的满足作为评价人是否幸福的指标,是任何成年人都有权利获得和享受的,大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对于大学生的我们应该从对人性的关爱角度予以理解和宽容。

其次,在我们为大学生的表示理解和宽容的同时,也要让大学生明确理解不等于支持。一方面,我们要为已经有过的学生解除心结,消除他们的罪恶感,因为在这次调查过程中发现,有23.84%的学生认为与异性发生关系的障碍是怕被父母知道,有12.58%的学生怕被老师知道,有16.56%的学生有罪恶感。因此,为了使这些学生能够安全的渡过后的心理障碍期,使其以后的学习、生活不受影响,我们必须理解和宽容这些学生。另一方面,我们要尽可能的使大学生认识到大学生的不良后果,例如,会分散学习精力,意外怀孕对女生身心带来的巨大伤害等等,使他们更加理智的对待问题,尽量减少大学生对他们造成的心理和生理上的伤害。

3.3 对大学生性价值观进行积极的、有效的正确引导和教育

由于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他们对问题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因此,在这一阶段的性价值观教育应该采取更多的引导手段。采取家庭配合、学校主导、社会影响的方式。

首先,性生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的性生理知识教育内容比较广泛,包括解剖学知识、卫生常识、、遗精、月经紊乱、避孕等问题;男女性别的心理差异和男女性社会角色的特征;障碍的表现、医治与预防的知识以及遗传与优生问题等等。通过这方面的教育使大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性知识,既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对异性的神秘感与好奇心,有效地消除由性生理的变化而带来的紧张与不安情绪,为大学生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又可以减少大学生由于性知识缺乏而造成的身体伤害。

其次,性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也可以看的教育。要让大学生理解性不仅是为了生理的需要,同时也是情感的需要,是爱的表达方式之一。性与爱是不能分割的,不能为了释放自己的性冲动而去伤害其他人。有性无爱是错误的观念,同时有爱无性也是不正确的,在调查中发现有4.95%的学生认为应该有爱而无性。因此,必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异性,正确对待,正确对待性与爱的关系。

一个人的价值观指导着他的行为,只有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下,大学生的才可能更加健康。国外的性教育也表明了,仅仅教授学生性知识,并不能达到性教育的目的,一定要注重价值观的教育,这才是更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明.性教育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2.

2 潘绥铭,曾静.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与[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2.

3 郑连斌,等.当代大学生性观念调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0,(4):36-41.

价值观调研篇(7)

[作者简介]贾虹(1967- ),女,江苏无锡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创业教育;孙若颖(1985- ),男,江苏苏州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师资处,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苏州21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高职院校学生求职行为及其指导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D/2011/03/092)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101-02

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在西方国家已经有七十多年的历史。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学者对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研究史。关于职业价值观的概念,于海波、张大均等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了较全面和操作性强的职业价值观定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依据自身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一套信念系统。它是个体一般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体现,不但决定了人们的择业倾向,而且决定了人们的工作态度。

职业价值观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变化中所获得的关于职业经验和职业感受的结晶,属于个性倾向范畴。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自身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对他们今后选择何种职业生活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不仅决定了他们的择业行为,而且对于他们的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乃至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笔者依据职业价值观问卷,选取高职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职业价值观进行测量,分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以期能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做出良好的职业决策,提高学生职业行为的有效性。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随机分层取样,从江苏地区相关高职院校的学生中抽取一部分在校学生,共发放问卷450份,实际回收428份,回收率为95.1%,筛除无效被试后,共获得有效问卷418份,有效率为97.7%。其中,男生346人,女生72人;独生子女222人,非独生子女196人;文科184人,理科234人。

2.研究工具。职业价值观量表采用吴铁雄等1994编制的“职业价值观量表”。全量表共有 49 个题目,7个分量表各有7个题目,采用六点计分,请受试者依据自己对各题的主观感受分别就“非常重要”“相当重要”“一般重要”“有些重要”“稍微重要”“不重要”等6个选项中,择其一作为答案。量表旨在协助受试者了解自己在“目的价值”与“工具价值”两个领域,以及在“自我成长取向”“自我实现取向”“尊严取向”“社会互动取向”“组织安全与经济取向与经济取向”“安定与免于焦虑取向”及“休闲健康与交通取向”等7个工作价值观。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同质性信度为0.97,分半信度为0.92,表明数据稳定可信。

3.研究程序。以班级为单位,使用统一指导语进行团体施测。主试是接受过心理学专业培训的教师,试卷统一发放,在有效时间内做答,当场回收。使用统计软件SPSS18.0完成数据录入和相应的数据分析工作。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总体情况。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各分量表得分及总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发现,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各分量表及总分上均处在较高的水平,对7个职业价值观的分量表得分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依次为:社会互动、组织安全与经济取向、自我成长、尊严取向、休闲健康与交通取向、自我实现、安定与免于焦虑取向。(见表1)

价值观调研篇(8)

关键词:

90后;女大学生;恋爱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3013902

从十七八岁到三十岁是亲密与孤独的关键期,是建立友谊和爱情等亲密情感的重要发展阶段。“90后”大学生正是处在这一心理关键时期内,如果在这一阶段他们不能与他人进行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就会陷入孤独和寂寞。调查显示,大学生恋爱人数约占在校生的1/3甚至1/2以上,恋爱观是人们对待恋爱与爱情的基本态度,它是由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的,是作为个体对待恋爱的一种内部标准和价值尺度。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90后”女大学生进行恋爱价值观的问卷调查,了解女大学生对恋爱动机和择偶动机及其影响因素。

1 研究方法

1.1 问卷

本次调查采用杨良群编制的“大学生恋爱价值观问卷”。该问卷共42道题,包括恋爱动机和择偶标准两个分问卷,共10个因素。其中恋爱动机份问卷中,包含6个因素,分别是性、情感性、婚姻性、功利性、面子性、消遣性。在择偶标准分问卷中,包含4个因素,分别是家庭背景、个性品质、外貌和才智。该问卷是五级评分制(1-完全不赞同,2-不太赞同,3-难以确定,4-比较赞同,5-完全赞同)。问卷的信效度均较好,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1.2 被试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选取吉林市某医学院校在校90后的女大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80份,回收有效问卷363份,其中大一有效问卷为89份,大二84份,大三93分,大四97份。有效回收率达95.5%。

2 结果

2.1 90后女大学生的恋爱现状

对363名90后医学院校女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正在恋爱的人数为158人,所占百分比为占43.5%:其中;大一31人,占大一调查人数的34.8%,;大二人数为35人,占大二调查人数的41.7%,;大三人数为46人,占大三调查人数的49.5%,大四人数为46人,占大四调查人数的47.4%。大三、大四正在恋爱的人数所占百分偏大。

2.2 90后女大学生恋爱价值观的诸因子比较

根据描述性统计结果,在恋爱动机分量表的平均数顺序由高到底排列为:情感性(3.55±0.73)>婚姻性(3.40±0.88)>消遣性(2.38±1.30)>功利性(1.84±0.60)>性(1.75±0.66)>面子性(1.62±0.59)。总体来看,女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以积极性为主。

在择偶标准分量表中,各因素的平均数排列顺序为:个性品质(4.14±0.55)>才智(3.90±0.69)>外表(2.67±0.70)>家庭背景(2.63±0.79)。由此看来,在选择恋爱对象时,我校女大学生较为注重对方的个性品质,而不是对方外在的条件。

2.3 90后女大学生恋爱价值观在年级上的差异

在恋爱动机分问卷中,(1)性存在年级上的差异(F=3.31,P=0.020)。进一步采用SNK-q进行比较,发现大二与大三两者有高度统计学差异(P<0.01),大三和大四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二得分高于大三,大四得分高于大三。(2)情感性存在年级差异(F=3.13,P=0.026)。进一步比较得出,大一和大二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二和大三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3)面子性存在年级差异(F=3.32,P=0.020)。进一步比较得出,大三与大一、大二两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一与大二得分均高于大三。(4)婚姻性、功利性和消遣性均不存在年级差异。其中,各年级的婚姻性动机的平均分均大于三分,功利性动机和消遣性动机的平均分均小于三分,由于问卷是五级评分,评分1-5分分别是“完全不赞同,不太赞同,难以确定,比较赞同,完全赞同”,因此可以说明,女大学生恋爱动机中的婚姻性动机较高,而功利性和消遣性动机较低。

在择偶标准分问卷中,(1)家庭背景因素存在年级上的差异(F=2.73,P=0.044),进一步比较得出,大二和大三之间有差异显著(P<0.05),大四和大三差异显著(P<0.01)。(2)个性品质、外表和才智因素均不存在年级上的差异性。从平均数结果看,个性品质和才智性因素均在四分左右,外表因素平均分低于三分,因此可见该校女大学生比较注重恋爱对象的内在,而非外在(见表1)。

3 讨论

3.1 90后女大学生的恋爱现状分析

本次收集调查数据显示:“90后”女大学生恋爱人数所占百分比呈上升趋势,正在谈恋爱的女大学生中,一年级占到将近20%,女大学生的恋爱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这时大一的学生首先想到的不是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而是放在情感的释放上,尤其是对异性的好感上。低年级女大学生很多都是第一次离家独自到外求学,缺少了父母及同伴的在身边的照顾与关爱,正处于心理断奶期,“爱与归属”的需求更加强烈。大一女生因此就需要从别的地方继续去寻求这样的照顾与关爱,这也是移情的一种表现。因此,大一的女生的恋爱人数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3.2 女大学生恋爱动机的特点

从年级上看,女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主要以情感性为主。究其原因,低年级的女大学生正处于离开家长,独自在外适应的一个过渡时期,而对于恋人的情感体验,也正弥补了她们对于家长那样关怀、照顾、爱护的需要。基于这样的情感需求,低年级的女生在恋爱动机上,较高年级的更加注重情感性动机。生理上的成熟,必然会导致性意识的萌发,导致对异性向往,追求和爱慕的情感产生。这是人类的自然属性,也是爱情萌生的原始契机,也是大学生恋爱的内驱力。大四女生较大三女生而言,更加的成熟,思想更加接近于成人,她们正逐渐融入到这个社会中去,思想上不免受到其他影响。而大三的女生,还处于校园中,在面临性的问题上,校园的这种传统道德标准还是对她们有一定的约束力。

事实上独生子女更多的是城市背景,而非独生子更多是城乡或农村背景,这两种大学生的恋爱观的差异更可能是城乡差异而非独生子女差异。此次调查显示恋爱动机的功利性在居住地上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城市的学生表现的更为明显。来为自己谋求生活上的保障,而不是通过吃苦耐劳,自己与恋人共同奋斗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物质上的需求。

3.3 女大学生择偶标准的特点

本研究发现,女大学生的择偶标准上,高年级趋于现实化,希望恋人具有良好的家庭背景,这个结果与现实相符合。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多处于依附地位,找寻男友时多注重其家世背景或个人能力。这可能是因为临近毕业,面临就业的压力,而这种压力也反映在了大四女生的身上。大四的女生更加的现实,其实质是希望从男性那里获得安全感。在择偶时,独生子女的女大学生更看重对方的家庭背景、经济收入。从居住地上看,也体现在家庭背景,得分是城市>城镇>农村,女大学生也更看重家庭背景,由于地理差异和城乡差异,毕业来临之际,双方在就业城市的选择上容易出现分歧,因而更注重家庭背景避免劳燕分飞的结局。

参考文献

[1]胡申生.女性与恋爱[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

[2]杨艳玲.当代大学生恋爱现状调查与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学院学报,2008,24(5):5051.

价值观调研篇(9)

(一)理想观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与内地一样,并没有失去青少年浪漫的天性,他们对人生、对未来也充满信心和希望。他们的理想观有如下特点:

1、人生目标取向多元化。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当问及“最重要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时,回答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建立事业,追求知识、财富、爱情、服务社会,成立家室和献身祖国等等都有涉及,与内地学生相比,在目标取向方面存在差异,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既有高尚的人生追求,也有庸俗低级的人生追求。这与开放地区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思潮多种并存相联系。

2、社会理想层次较低,往往与个人利益相联系。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虽然对生活充满信心,但对于社会理想则比较淡薄。有的人对政治不感兴趣,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存在不少糊涂观念。他们更重视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的追求,把个人利益与社会理想联系在一起,希望在满足自己的兴趣、才能的前提下,服务社会,热爱祖国。但如果把开放区的青少年学生与香港相比,开放区学生的社会理想则更浓些。这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对学生思想的不同影响。

(二)公私观

公与私是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范畴。公私观是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要求的体现。目前开放区青少年学生在公私观方面表现出多元的选择趋向和讲求个人实际的特点。

从以下四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外开放区青少年学生公私观的特点。

1、传统的大公无私的道德观念趋于淡化,明显让位于先公后私,尤其是公私并重的道德观。

2、公私兼顾的观念已成为学生公私观的主流。

3、在公私兼顾这个天平上,开放区青少年学生明显把砝码加在个人利益一头。从中可以看出开放区学生对公私并重和先私后公选择均比内地高,而先公后私却远比内地低。

4、先私后公、有私无公的观点也露出苗头。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公私观变化的特点和趋向,说明当前学生在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方面已由只重社会价值向寻求二者统一的方向发展,这是初级阶段商品经济的影响在学生道德意识观念中的反映。但是学生在公私兼顾的思想中缺乏那种为祖国为人民献身,只讲贡献,不求索取的忘我型思想。这与社会主义德育目标是不相符合的,值得开放区教育界的普遍重视。

(三)苦乐观

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感受,通常是通过“苦”与“乐”的感受表现出来。什么是苦,什么是乐,这里有一个衡量标准,这个标准是与个体自身内在的价值体系相联系的。因此苦乐观可以反映出价值观的特点。

1、强调自我发展,以自我理想的实现为乐。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绝大部分都有自己追求的理想,自我意识强烈,他们在幻想年龄中构思自己的未来,以自己的理想未来的实现为乐。如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实现自己的理想或实现自己的某些愿望。然而他们的这种理想追求往往与自身的利益相联系,讲求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缺乏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尚精神。

2、传统的艰苦奋斗精神淡薄。

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把苦与自身的实际生活如学习相联系,认为条件困难,学习不如意就是苦,而对于“以苦为乐”的看法则持反对意见。他们的苦乐观是以实际的体验为标准,缺乏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与开放区青少年讲求实效的价值观相联系的。他们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化,国外社会思潮的影响,已经不再追崇那种精神式的苦乐观,取而代之的是实际体验式的苦乐观,因而对于体力劳动有着鄙视感,吃苦精神不够,在挫折面前有进取心,但缺乏顽强的毅力。

3、在自身理想追求的同时,重视享受,出现了某些消极的享乐主义。

由于受社会上某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开放区的部分青少年学生在思想上也出现了消极“享乐”主义观念,认为人生最大的乐趣在于“享乐”,而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没钱,把金钱看成是享乐的前提,这种思想虽然为数不多,但代表了开放区青少年学生的一种心态,不可忽视。

二、影响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价值观变化的因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发展国民经济,同时,西方的一些文化思潮、生活方式也随之而来,特别是处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开放区,受到影响最深刻,人们的社会意识、生活方式等等都起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讲求经济价值、经济利益的意识观念,形成一股“经商热潮”,促进人们竞争意识、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私有观念的滋展,从而直接、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特别是以家庭和小团伙影响最为主要。一些家庭成员的意识观念、家庭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如出现“一切向钱看”思想和讲排场、摆阔气现象,以及学校、社会小团伙的意识观念,都给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以一定的影响。学校德育并没有完全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在观念和工作上存在不足,造成一定的失误。

首先,学校德育目标单一,忽视了“双差生”的思想教育。传统观念认为德育就是讲求步调一致,讲求单一思想,忽视学生活跃的思想和独立的个性。特别是对于“双差生”,往往按优秀生的统一要求来教育,结果使得学校德育失去针对性,在学生中出现思想断层。

其次,德育内容空洞无物,脱离现实实际。许多教师为搞好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升学率,忽视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在工作中空谈教条理论,空喊政策口号,不能就社会的实际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与具体的生活实际偏差太远,使得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社会理想、政治思想薄弱。

第三,德育的方式方法形式化,德育工作不能深入到学生的心理内层。很多德育工作者往往是追求形式上的目的,在方法上,认为“政治教育就是灌输”,把德育与教学割裂开,造成学生的品德游离现象,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前面三个因素对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变化都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其中开放的影响是客观的因素,而学校德育则是主导因素。因此加强学校德育建设,是当今开放地区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关键问题。

三、教育对策。

对外开放区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表现出与其它地区不同的特点,如何针对这些新特点进行教育呢?这里主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问题来探讨。

(一)德育的微观建设

德育的微观建设主要是指学校德育自身内部的内容、目标、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的问题。前面分析过,由于“左倾”思想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德育长期处于目标单一化、方法形式化、内容抽象化的现象,与开放的局势不相适应。学校德育必然针对这些方面进行改革。

1、学校德育目标层次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目标应该是多层次、多水平的网络结构体系。同时,对外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价值又是多元化、两极化,因此青少年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也应该是层次化。

第一层次要求青少年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提倡和树立“大公无私”、“勇于献身”、“艰苦奋斗”的崇高价值观念。这是高层次的目标要求。广大学生特别是党团员、少先队员、先进分子必须以此作为最高行为目标和准则,不断进取和奋斗。

第二层次要求青少年具有社会主义的理想观,提倡和树立“先公后私”,在服务社会,贡献祖国的前提下实现个人发展的价值观。这是一般性的要求,全体学生必须以这种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第三层次是一种基本的要求,就是消除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反对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不择手段获取经济利益的思想,培养青少年以自我的行动、才能为社会贡献的思想品质。

多层次的德育目标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加以教育,而不是片面地降低德育标准。应根据三层次步步提高,而不是让学生自由发展或停滞不前。

2、德育内容系统化。

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阶段性和差异性,特别是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价值观的成熟程度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因而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应富有针对性,形成系列化。具体说,青少年阶段德育内容应形成循环,分成多层次来进行教育。

现阶段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应以社会理想、集体主义、党的革命传统等为主,但内容的要求不同。少年时期主要强调学生的认识,并引导他们化为行动,解决“是什么,怎么做”问题,而青年阶段则解决“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两个阶段在具体环境中可分成多层次进行教育。这样,环环紧扣,层次递进,循环发展,形成一个有机的内容系列。

3、德育方法灵活多样化。

为了解决青少年学生品德游离现象,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学校德育的方法要灵活多样。要把德育与教学,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如主题班会、夏令营、演讲、革命优良传统和先进事迹介绍、影视教育等,各种具体方法如情境陶冶法、心理疏导法、自我教育法等等,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实际的集体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在实践的锻炼中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二)德育的宏观建设

德育的宏观建设是指把德育当作一个整体,放在社会的大环境中,从宏观的角度来探讨学校德育的改革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变化升华的过程,具有阶段性和延续性。因此必须把中小学的德育看成一个整体、多个层次,在目标、内容、方法上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统筹安排。特别是小学向初中过渡的阶段,必须注意衔接,避免成为“三不管”地带,给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不良的影响。

价值观调研篇(10)

一,要从人的发展角度去确立教育目标,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需求之中

检讨和反思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我们会发现,多年来我们习惯于把正确的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理念和思想传递、灌输给青少年.并在不自觉中从整体事业的视角,把青少年作为传输先进价值体系过程中的一个被动的客体,主流价值观的教育与青少年自身社会性发展的需求相脱离。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些大的、抽象的、理论性的、与孩子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的,甚至是相对较为空洞的观点、理论转化为孩子们切实需要、乐意接受、能够理解的东西。这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了整体教育观念和价值的思考和转变。其核心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青少年成长发展统一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青少年自身道德发展的需要。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哈维格斯特(r.j.havighurst)是发展任务学说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无论是处于什么社会制度背景下.也不论生活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一个时期的发展任务完成得好,这一个体与外部,包括社会、他人、自然等关系就会和谐,其个体的生存状态就会顺畅快乐;相反,则会与外部适应不良,冲突不断,甚至.自身也会面临多方面的失败。在这一学说给6岁一12岁的人生开出的九项任务中,有一条很突出的任务就是“形成对社会制度和社会集团的看法”,这实质上就是对社会制度价值和主流意识的认同,作为一种以西方中产阶级为主要对象群体的理论,我们不去全面评价其优劣。但它可以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视角,即从未成年人个体的发展出发去思考社会价值和思想道德教育。依我看,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快乐的人生,必须构建起三个支撑:物质支撑、自我精神支撑、社会支撑。而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帮助孩子搭建起这三个支撑。帮助他们获得物质支撑的能力,就需要培养其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帮助他们获得自我精神支撑的能力,就需要培养其坚定的信仰和完善的人格;帮助他们获得社会支撑的能力,就需要推动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学会与他人的沟通和合作。这些能力是建立在青少年所处的社会和他们的现实生活之上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论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还是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必然是这些支撑的重要内核。

例如,爱国主义教育是个很大的题目,但爱国主义情怀却是一个孩子正常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一些学校和家长把精力和注意力全部放在孩子的身体键康和学习成绩上,以为只要把这两点抓好了,孩子的前途就有保证了。这是极大的误区,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离得开国家,国家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也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一个没有国家观念的人,一个对国家没有情感的人,怎么能够快乐和发展呢?使爱国主义情怀伴随孩子的每一步成长,伴随孩子价值观、情感、社会性的发展,是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比如,韩国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就把民族文化传统融入孩子的现实社会生活之中。虽然传统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髓,似乎很抽象,看不见、摸不着,但却让一个人在不经意处闪现出它的痕迹。因此,在小学阶段,韩国强调学习正经的生活之道,即个人生活上强调端正、诚实、节制、创造、深思:社会生活上强调宽容、爱家庭、和睦、亲切、公益精神、责任意识、团结合作、公正;国家生活上强调三爱教育:爱国家、爱民族、爱人类。实现了社会提倡的主流价值与孩子的日常生活的统一,其思路非常值得研究借鉴。

二,价值观念、行为能力、道德情感三位一体,化“强制性的观点灌输和行为制约”为“全面的人生发展辅导”

对一个人来说,价值观念绝不是孤立单一的。但长期以来.不管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在社会上,我们都习惯把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简化为道德价值、伦理、观念、信条的传递与灌输。对处于人生学习阶段的未成年人,即使注意到行为的重要作用,我们大多数时间里也习惯于使用教训、限制、规定、惩戒等手段。特别是现代的孩子,他们享受了中国人从未经历过的物质成果,必然也就形成了同父辈完全不一样的物质态度;他们在思想空前解放的宽松空气中呼吸,自然就更加重视自我的发展,追求着父辈想也不敢想的自由和放纵;他们经受着快速发展的高科技的冲击,必然视野开阔、思维敏捷、蔑视权威、崇尚创新。一定意义上,他们比以前任何一代人都更具人性,发展也会更加全面。在社会性发展上,价值观念、行为能力、道德情感三位一体,是这一代孩子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其内在成长的必然选择。而全面理解和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则是我们必须充分重视的问题。

在社会价值观念上,祖国利益至上、坚持人民利益方向、诚信守纪、崇尚科学、热爱劳动、和谐与包容,等等,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也是当代青少年自身成长发展、积极适应社会的必然要求。在行为能力上,对他人的理解、包容和接纳的能力;对社会元素,包括祖国、人民、制度价值的适应能力;通过创造性劳动,实现“天人合一”的能力;正确地认识、评估、接纳自我的能力等四种能力,反映了道德价值的几个基本关系,既是一种规则能力,也是一种在价值指导下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而情感则是一个人道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一个人生存状态的好坏、关系到一个人生存环境的优劣、更关系到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状况。当一个人与他人相处时,如经常面对一种正面的如尊敬、信任、赞美、喜悦、热情等情感及态度的话,他必然会是精神愉快,获得支持的;反之,一个人总是处于仇恨、嫉妒、厌恶、冷漠、怀疑、恐惧等负面情感和态度时,他必然会情绪低落,远离人群。所以,培养孩子对祖国、人民、劳动、科学的正面情感,激发孩子对损人利己、愚昧无知、好逸恶劳、骄奢淫逸等负面情感进行调整的情感能力,同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略。

例如对孩子的“人民”观念和价值的教育,这是主流价值观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以往的教育中找们往往忽略了启发孩子对“人”的关注,不知不觉中就把“人民”抽象起来。其实,以人为本,不仅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指导价值观,也是服务人民的道德和品质的认识论基础。对未成年人进行服务人民的教育,必须注重培养他们对“人”的正确认识和态度。这包括对每一个个体意义上的“人”的尊重,特别是对社会弱势人群的同情、感悟和援助支持,从“人”’的角度引导未成年人去理解服务社会及人民大众的榜样人物的行为和思想,等等。教师、家长平时注意对他人的尊重,在未成年人周围培育起互相尊重的氛围,这些看似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等核心价值的教育关系不大,但对于未成年人的影响却绝不可低估。

再如,爱国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念,但对一个社会个体而言,它更是一种真实的情感。运动员获得世界冠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往往会泪流满面。而此时,国家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爱国也不再是干巴巴的道理,其澎湃的情感、蕴含着的丰富的内容,激荡着每一个人的心田。幼年的生活是一个人情感发育的基地和摇篮,更是一个人爱国主义情感的最主要的发生地。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爱国主义的情感元素,使之对未成年人的爱国情感养成起到渲染、感动、激发、加强等作用;善于制造情绪场景,活动的准备、物件的摆设,都努力创造一种氛围,让未成年人在接受价值观念的同时,心灵也能够受到震撼,这对于爱国主义核心价值的确立特别重要,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更是意义重大。

三,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改“把真理交给孩子”为“带领孩子去寻找真理”

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带领孩子去寻找真理”,就是真正把未成年人放在教育的主动者的地位;真正实现未成年人的积极主动探索状态;真正改变主流价值观念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积极灌输自说自话、被教育者消极接受不激不动的状况。

一是要在教育理念上不断更新,特别是在和孩子具体接触时,要树立正确的工具价值,即具体的、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那些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如,正确看待少年儿童,真正把他们作为能动的、具有发展性的主体来给予应有的尊重;把每一个少年儿童都看作是唯一的、不同的实体,应该受到不同的对待;始终采取接纳的态度,即从理解出发积极面对少年儿童;树立尊重的观念,即在工作过程中尊重少年儿童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权利;注意对少年儿童负责与对社会负责的一致性,注重把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孩子自身的发展需求统一起来,等等。

二是围绕社会现实和儿童需求寻找教育主题,我们的道德教育的计划绝不能只来源于上级的精神、下发的文件,好的教育主题一定来源于孩子成长的焦点,他们关注和议论的热点,他们与社会、与成人、与自身的矛盾点,他们发展的关键点,等等。我们习惯于以系统观点,如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理想信念等为主要的教育组织形式,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可能更需要“以问题为中心”“问题”,就是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就是跨系统、跨学科的,就是孩子有兴趣,并且需要主动去思考、去探究的。离开这些与未成年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教育的实效性很难提高。

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必须强调实践、体验、创造的过程,尽可能通过孩子自己的角色体验、情景体验,让孩子成为社会化成长中的主动者。特别是那些离他们实际生存的现实社会有较大距离,甚至在孩子看来是矛盾的、相反的纯理论、观点和认识,如果没有孩子的主动积极的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认同。

例如,“诚实守信”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如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诚实守信教育却是教育中面临的困惑和难题。除了孩子自身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之外,社会多元化的思想意识以及成人间的道德失范行为,也对以简单讲道理、提要求的诚信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挑战。

此时,订立孩子认同的“规矩”,让抽象的团结友爱的思想品质条文化、规则化,就是发挥孩子主动接受教育的积极性的好方式。在家里订立一些体现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等关系的规矩,比如尊重老人的规则:有好吃的要先给爷爷奶奶,出门要和爷爷奶奶说再见,下学回家要主动向爷爷奶奶问好,拿长辈的东西要事先征得同意等:比如文明用语的规则:见了老师或长辈问声”您好”;与同学或家人道别时说声“再见”;得到别人的帮助说声“谢谢”,;无意做了影响他人的事说声“对不起”;别人向自己道歉时说声“没关系”;回到家时说声“我回来啦”,等等。

规则的内容、适用范围、奖惩方式等,要和孩子一起讨论、商议决定;一经确立,家长带头执行,不小心违反,就主动接受惩治;规则还要随社会形势变化和孩子的成长,不断修订,丰富其内涵。对于孩子来说,规则是一种外在的制约,而自我参与订立,会帮助他使这种外在制约逐渐内化,让他在自我的约束下、在不断强化的行为训练中逐渐懂得,自己应具有对父母的孝心、对同学的善意、对老师的理解、对朋友的宽厚、对团体规则的遵循、对冲突的理性、对不同意见的包容、对弱势人群的尊重、对异族文化的接纳、对外部的主动适应以及对世界的爱心,等等。这些团结互助的价值和行为习惯将真正深植心中。

再比如,对孩子来说.参加一次社会公益劳动,植树节在郊区种上一棵树,帮助社区里一位需要帮助的邻居,创作一幅歌颂祖国新风貌的作品,等等,都是他们乐于参与的事情。成人积极引导,孩子们就会在这些实践中获得书本上无法得到的东西,点滴之间明是非、辨荣辱。很多社会道德行为都具有利他和自觉两个特点,只有调动了自觉的积极性,价值观才是牢固的,利他也才能是主动的。

四,以变迁中的社会为道德教育的背景,敢于面对社会道德领域中新的挑战,重视现代社会道德价值辨析,让孩子心目中确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在真实的现实社会基础之上

作为先进的社会思想体系,其特有的抽象性、超前性,往往会使得这些价值理念与社会现实生活,特别是孩子的世界存在一定的距离。我们常看到的小学共产主义、中学社会主义、大学爱国主义的道德教育层次跌减的现象,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主流价值体系教育与现实社会巨大作用间的博弈;而遍布社会的正确价值观念表达与实际行为选择两种模式、两种话语体系的现状,更是可以从青少年基础的道德教育中找到端倪,甚至源头。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渗透在现存中国社会生活之中的、活生生的、影响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思想价值.是引导未成年人完成社会化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现代成功教育的内在原则。对未成年人的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能脱离未成年人真实的现实生活。所以,以变迁中的社会为道德教育的背景,特别是要敢于把现实社会道德领域中一些新的挑战放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之中,是今天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多元化意识形态并存的社会环境背景下,未成年人每日每时面对的是鲜活的现实,活跃的媒介不断推动着未成年人认知社会方式的转变,正统的、主流的、过去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及其教育的影响力日渐减弱,并对青少年社会价值观念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一定意义上,提高价值选择能力代替接受面面俱到的主流意识教育,成为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重要任务。企业家包机送高分学生进京值不值得称赞,是不是捐助贫困学生更好?富家子弟在海外被害,该痛剿罪犯还是给他们及其家庭以道德上的拷问?忙的时候,花钱雇人为未成年人做家务合适不合适?诸如此类的问题靠我们一一为孩子解读是永远也解读不完的,只能充分发挥未成年人自主认知的功能,把问题交给孩子们自己,运用多种形式(讨论、辩论)来引导他们不断进行价值辨析。

例如,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和青少年的文化生活紧密相连,如果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青少年流行文化“两张皮”,互不对接,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有价值的教育。所以,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内容,推进青少年文化建设,努力构建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当代青少年流行、时尚文化,是教育者和青少年共同面临的任务。这包括认真研究、积极面对和引领青少年时尚及流行文化;培育、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健康社区文化、特色企业文化等。

价值观调研篇(11)

得益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和积累,浙江商人在经济上首先成为富有者。由此,他们也成为了社会上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其观念和行为在整个社会中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尤其是其价值取向和实践行为不仅关系到自身和企业是否能健康成长,而且对其他阶层的价值选择具有示范作用和深刻影响。因此,对商人群体的价值取向进行了解和把握,研究其价值引领工作也成为了当前一个新的方向和重要的课题。

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办法。定量方面采取问卷调查法,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理论,结合文献和资料等展开分析,最终形成研究报告。课题主要通过随机问卷调查的方式来了解浙江商人群体人生价值观的基本状况。课题组于2012年6、7月,向全省11个地区的各个行业的民营企业主共发放随机调查问卷950份,共回收问卷910份,回收率95.8%。其中,有效问卷904份,有效回收率为95.2%。

一、样本的基本状况

(一)性别分布情况

受访者中,虽然男性依然是主体,但女性的比例逐渐上升。在本次904名调查对象中,男性为524人,占比58%;女性为380人,占比42%。由此我们看到,在浙商群体中,女性创业人数不断上升,性别比不断趋于平衡。女性企业家成为了浙江这片创业热土上一道靓丽、婉约而又清新的风景。

(二)年龄分布情况

受访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下,年龄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在接受调查的904个样本中,40岁及以下的人有627人,占总人数的69.4%,其中30岁及以下的有373位,占总样本的41.3%,占年轻人群体的59.5%。31~40岁人群占总样本的28.1%,41~50岁的人群占总样本的9.8%,51岁及以上的占11%,61岁以上的只占1.2%。

(三)学历分布情况

调查显示,浙商群体的学历呈现走高趋势,接受过大学以上教育的浙商占比增加,新一代的知识型企业家将成为浙商的主体。浙江省创业者的主体人群也将从“资本家”转向“知本家”。在接受调查的样本中,接受过大学专科以上教育的人数为455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0.3%,而其中又以接受过大学本科教育的为主体,接受过本科教育的为295人,占总样本量的32.6%,占接受过大学以上教育的64.8%。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创业人群还是非常稀少的,总共只有20人,占2.2%。

(四)政治面貌情况

在904名调查对象中,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的比例不断增加,其中中共党员的比例为19.8%,共青团员的比例为32.7%,两者总和占据了一半以上。群众的比例为37.2%,派和无党派人士比例为10.2%。因此,浙商在政治上不断趋于成熟。

二、浙商人生价值观现状:价值选择趋于多元化、高层次精神需求凸显

本文从浙商的人生目标、人生态度、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以及对社会和个人的认识等几个方面来考察其人生价值观。总体来说,浙商价值选择趋于多元化,人生态度积极向上,被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等高层次精神需求凸显,具体情况如下。

(一)看重健康的身体、良好的社会关系

在“您认为哪几种要素在人的一生中是最重要的?”这一问题上,答案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健康(70.6%)、关系网(67.6%)、友谊(64.6%)、能力(60.2%)和知识(58.5%)。金钱(50.1%)被排在了第8位,地位(51.1%)排在了第6位,权力(41.3%)排在了第11位。

(二)热爱学习,重视家庭生活,业余生活健康

关于“您平时都有哪些业余爱好?”的调查显示,读书和看报时在平时的业余生活中成为主要的两个项目,分别被排在了第1位和第3位。和家人一起看电视被排在了第2位,读书与家人同样重要。业余选择读书和与家人一起看电视的分别占52%和51.3%。聊天、听音乐和上网是其第二重要的业余生活,较少的人在业余时间打麻将。因此,浙商是一个热爱学习、重视家庭生活、业余生活健康积极的群体。

(三)人生目标多元化,个人主义占主导,爱国和集体主义上升,金钱和地位不断下降

在回答“人为什么而活着?”的问题时,64.4%的人选择“为自己和家人的幸福”居于首位,排在第二位的是实现自我价值,共有53.9%的人选择此项。其后的排位顺序是名誉和地位(36.8%)、为祖国的繁荣富强(36.3%)、金钱等(24.3%)、为全人类的解放(18.4%)。

(四)人生态度方面,主体积极向上,消极、懈怠情况仍不容乐观

总体而言,浙商在人生态度上总体是积极向上的。53.5%人认为人的一生应当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但是,持有消极、懈怠的人生态度的人也占较大的比例,认为“只要活着舒服,哪样活着都可以”、“无所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社会太不公平,活着没意思”的人分别占17.5%、16.6%、11.9%。

(五)高级需求凸显,被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成为人生价值的主要追求

浙商作为一个先富群体,由于其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掌握较多物质资源,因此衣、食、住、行、性等生理需求已经能够满足。随着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尤其是21世纪以来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他们的安全需要和社交需要都能得到较好的满足。这样一来,这两个层次的需求就会相应消失、弱化或变得不重要。由此,随之而来的更高级的需求――尊重的需要(尤其是被人尊重的需要)就产生了,并且需求较为强烈,进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也产生了。59.1%的人认为人生在世应能博得社会的尊重,60.8%的人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是否得到他人的尊重,40.7%人认为人生在世应当能拥有社会地位。

同时,分别有50.1%和50.3%的人认为人生在世应能“追求崇高理想”、“把生活安排得多姿多彩”;有42%的人认为人一生应当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人生最末三位的追求是“赚很多的钱”、“吃喝玩乐”和“其他追求”。而一个人价值的第二决定因素是“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共有50%的人选择了此项。而决定一个人价值因素的最末三项分别是声誉的高低(31%)、金钱的多少(28.4%)和其他因素(24.2%)。

(六)个人与社会的整合程度上升,个人主义仍占上风

过去,在人们的印象中商人都是一帮个人至上的利己主义者,他们贪婪、自私自利。本次调查的数据显示,浙商在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整合程度上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他们同时看重个人与社会。这一问题是通过索取和奉献、个人与社会、自己努力和他人帮助之间的关系等三个方面来考察的。关于奉献和索取之间的关系,62.4%的人赞成奉献和索取同样重要,28%的人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只有7.7%的人认为要“视利益情况来确定如何做事情”。关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40.7%的人认为实现个人价值才能实现社会价值,33%的人认为实现社会价值才能实现个人价值,14.1%的人为了追求社会价值而追求个人价值,只有12.1%的人认为为了追求个人价值而追求社会价值。在价值实现的途径上,53.4%的人认为自己努力和他人帮助同样重要,19.5%的人认为要靠自己努力为主、利用别人为辅,只有17%的人认为主要靠个人努力。

三、对策与建议

对浙商人生价值观的引领要重视和加强人的因素,既要考虑到浙商的自我教育与培养,同时也要考虑到周围人对浙商的影响。

(一)对浙商加强教育培训引导

关于对浙商进行教育培训工作,其实我们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目前,教育和培训工作的主要对象是浙商代表人士,在培训内容上也主要侧重于参政议政能力的提升上。我们认为,这无可厚非,而且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加强和深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训工作。同时,我们认为需要突破原有的教育培训观,建立大教育培训观,对浙商的教育培训工作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一是教育培训对象。要从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扩大到浙商,在浙商中首要培训“创二代”。二是教育培训机构。要从过去的各级社会主义学院为主体,拓展到各级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各级社会主义学院、各类高等院校协同配合,形成一个教育培训网络体系。三是教育培训内容。过去教育培训的内容主要限于思想政治教育,现在要在教育培训的内容上有所拓展,要涉及法律、慈善、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内容。同时,尤其要让浙商认识到这一阶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作用及他们在现实中的地位,以此来提高浙商的自我价值感及自我效能感。四是教育培训方式。在培训方式上要进行多样化的探索,可以采用到高校请培训、进企业送培训等各种方式,力求做到全员培训。同时,还可以进行间接培训,编印一些相关的资料、手册,免费赠送给所有的浙商,通过他们的自学达到教育引导的目的。

(二)要重视“创二代”――民营企业接班人的教育培训工作

经过30年的发展,广大民营企业相继面临着传承的问题,而民营企业接班人的健康成长不仅对企业本身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关系到未来中国的“两个健康”能否持续的问题。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的责任,形成合力,切实提升民营企业接班人的能力素质和整体素质。关于这个问题,不少地区已经注意到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浙江省专门针对接班人成立“创二代”协会,积极探索对他们进行培养和引导的途径和方式。我们要总结现有的经验,加强对“创二代”的关注和研究,要多渠道拓展培训平台,多层次延伸培训的触角,立体化提升培训的内涵,认真扎实地做好“创二代”的教育培训工作。

(三)要充分发挥“老一代”企业家的作用

很多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或优秀建设者的资料显示,他们遵纪守法、诚信等美德都与上一代的教育有关,因此长辈对晚辈的言传身教对价值观的培育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老一代浙商的年龄渐长,新一代浙商将逐步登上历史舞台。要完善企业家的退出机制,让老一代浙商退出企业,但不退出事业。可以成立老一代非公企业的企业家协会,让他们充分发挥智囊团的作用,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项问题多提意见和建议,同时让他们成为浙商价值引领的主要参与者。此外,我们还要关心老一辈企业家的晚年生活。企业成功实现代际传承以后,老一辈企业家的心态调整和角色转变非常重要。他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对接班人及其他的企业家具有较强的示范和警示作用。我们要借鉴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一些做法,继续发挥工商联的作用,由工商联牵头,搭建各种平台,组织丰富的业余活动,多多关心他们的晚年生活。

(四)要重视和加强浙商的心理建设工作

根据价值引导的需求满足原理,价值引领要充分考虑和尽量满足浙商的需求。调查显示,浙商目前的高级心理需求强烈。高级心理需求的满足主要依靠自身的内部建设,而不是外部的满足,这种内部建设也主要是通过心理建设来完成的。同时,中国广大民营企业家的心理疾病也日益成为企业家群体发展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了。据调查,有53%的中青年企业家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所做的《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显示,患有心理疾病的企业家“有时出现”或“经常出现”“烦躁易怒”症状的占70.5%,“疲惫不堪”的占62.7%,“心情沮丧”的占37.6%,“疑虏重重”的占33.1%,“挫折感强”的占28.6%,“悲观失望”的占16.5%。事实上,据业内专家分析,企业的心理疾病大多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偏执”等项上,明显高出常模值;大多深感事务繁忙,时常对工作产生厌烦感,心情恶劣,心力疲惫;大多缺乏知心朋友,亲情淡薄,内心孤独,缺乏安全感;大多精神疲劳,幸福感淡薄,有的焦虑不堪、抑郁缠身,有的则最终淡出江湖,甚至一死求解脱;一部分则人格分裂,公众面前形象高大完美,却心里阴暗。

心理健康问题与价值取向问题不仅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也具有直接的正相关性。相对而言,心理健康的人更具有健康的价值观,其社会整合程度也更高。而有心理疾病的人相对而言在价值取向上也更不健康,其社会整合程度也越低。要在企业家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心理健康测试。通过专家讲课,有针对性地采用集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咨询等措施提高企业家的心理素质。有条件的企业可配备“企业总心理师”,企业老总个人可以配备心理咨询师。因此,充分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加强浙商的心理建设将对浙商高级心理需求的满足及价值引领发挥重要的作用。

(五)要重视和加强浙商的“圈子”建设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浙商对人生的价值的认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首先体现在业余的社交生活中。业余社交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对人价值取向的影响是巨大的。当前的浙商业余时间非常喜欢聚会、聊天、读书。他们自己组织自己的社交活动,自己主导自己的社交,是企业家圈子里悄然兴起的潮流。他们根据各自不同的喜好组成各种读书会、瑜伽会、禅修会等。而未来关于企业家的各种圈子会越来越多,这些圈子的共同点是:企业家们开始主导自己的社交,挑剔组织里的玩伴并诉诸以商业。未来浙商的“自组织”社交圈子活动将会取代主要由媒体、俱乐部等第三方组织的社交圈子活动。这种“自组织”活动是广大浙商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的一个极为重要而有效的途径。统战部门要对此密切关注,要适当利用这种途径达到价值引领的目的。关注“圈子”,要区分现实的社交圈和网络的虚拟圈。除了按照兴趣、爱好组成的现实的社交圈,网络上的博客、微博等也是浙商形成的一些虚拟舆论圈。这些圈子中发表的言论不仅对浙商自身具有很强的价值观影响,同时对社会其他群体的影响也是较大的。要充分挖掘和运用这些虚拟舆论圈中“意见领袖”的功能,从而达到价值引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国中.失落的天堂――会诊中国企业家心理健康问题[J].现代人才,2007(02).

[2]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晏辉.现代性语境下的价值与价值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