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生活教育的内容大全11篇

时间:2024-02-07 14:45:33

生活教育的内容

生活教育的内容篇(1)

《德育》课程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但是职业院校《德育》课程的教学工作仍然存在一定滞后现象,这种滞后不仅体现在教材内容方面,也体现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德育》课程的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实现《德育》教育生活化无疑是《德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传统意义上讲,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统治阶级)的政治观点、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及行为规范,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待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德育的具体内容是随着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因此,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德育》课程也要做到与时俱进。与时俱进的《德育》教育,应该是生活化的,具体地,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框架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生活化的内容:

一、课程内容生活化

当下,我国民众对教育功能的畸形认识,客观上夸大了科学文化知识的作用,而忽视了道德情操、行为修养、个体思想意识、职业意识对个体成长的重要作用,使得现行的教育只停留在“成才”教育的阶段,这一现状不但阻碍了个体综合素质的提升,严重影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且也将成为影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进步的制约因素。《德育》课程在内容设定上应该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以“成人”教育为目标,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继续推行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是新世纪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素质之首,其作用和地位是其他任何素质无法替代的”。当下,中国生活却“面临着道德淡化与理性缺失的危机,道德庸俗化、生活媚俗化、唯商业化、物欲化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更突显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作为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德育》课程中思想道德的首要内容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把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有机的结合起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架构在受教育者的深层思维中。其次,进行以社会基本的伦理道德为内容的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学会处理各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老爱幼等等。再次,使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深入人心。第四,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道德品质。

(二)继续深化社会规范教育

社会规范是个体满足其物质与精神需要的标准,社会规范越完善、越充分,就越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社会规范主要包括法律规范、经济生活规范、政治生活规范、社会生活规范等内容。继续深化社会规范教育,能够使受教育者顺利的行使不同社会角色所享有的权利和履行需要承担的义务,从而,保证了社会的正常运转。

(三)努力拓展生活知识教育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个体必须与他人交流,融入社会,才能获得生存发展的空间。生活是一部百科全书,要想生活精彩,就必须努力成为“百科”的人。“百科”的人应该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机制的人、积极争取正当权利的人、身心健康的人、知书达理的人、能够规划人生达成目标的人,这就需要《德育》课程的内容充满方方面面的生活知识。

(四)不断充实意志品格教育

意志品格教育在当下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中国人口政策的客观影响、家长“护犊心切”的心理存在,加之学校教育重智轻德的现状,使得很多受教育者的意志品格发展严重滞后于智力发展。短木片必然影响整个木桶的容水量,充实意志品格至关重要。培养意志品质可以从自制、自觉、自信、自立、自强、自主、自省等方面入手,使受教育者能够成为直面困境、乐观进取、独立自主、意志坚强、团结合作、宽容仁爱的人。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莎士比亚曾说过,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理,不同的教育工作者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也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职业院校《德育》课程应该是开发式的,各个教育工作者可在统一的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充分结合自身的特殊性,灵活地实施教学活动。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学内容不局限于统一教材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德育》课程大都采用统一的教材,而各个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学生实际情况却千差万别,致使《德育》教育往往不能有效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不仅对学习内容有一定的抵触心理,更甚者会认为这门课程可有可无。当然,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而不去考虑教材统一有利的方面。笔者认为,可以示范教材取代统一教材,主管部门可以在统一的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提纲挈领的设定教学的方向或可称为教学模块,至于如何达到预订的方向或填充这些教学模块则可由不同的职业院校或更具体的教育者根据学生实际进行设计。

(二)教学方法不局限于课堂讲授

教育者教授、受教育者被动接受知识是中国最传统的授课方式,这种方式自有其可取之处,但并不完全适合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实际。《德育》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将社会主流价值传递给受教育者,教学方法活泼多样,“易于使学生接受这种价值观念,并形成完整的思想观念体系”。在职业院校的实际授课过程中可以充分将传统的单一讲授和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通过自学、资料搜集、讨论、演示、展示等方法将课堂从平面变成立体,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三)教学场所不局限于单一教室

无处不学习,无处不教育。教学不应仅局限在教室里,学校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授予教学工作者更大的自由,将学习的场所扩大到整个学校,乃至社会场所。一方面,本文所提倡的参与实践活动必然要求教学场所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德育》课程的理论教学场所也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教学场所。

(四)考核评价不局限于标准化考试

《德育》不同于其它基础课或专业课,《德育》课程设置的初衷并不完全在于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相反的,《德育》课程的目的应该是补基础课、专业课之不足,造自由全面发展之“人”。因此,决定了《德育》课程的评价方式,也应该有别于传统的统一考试、标准化答案的模式,做到考试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既要考察学生对必要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切实考核教学内容对学生实际行为的同化程度。即既要看学生怎么“说”,又要看学生怎么“做”,考量“说”与“做”之间的同一性程度如何。

(五)师生关系不局限于“师”与“生”固定位置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教师和学生之间归纳为很多关系,如代际关系(上一代与下一代)、政治关系(权威与服从)、文化关系(传授与接受)、教育关系(教育、组织、引导与被教育、被组织、被引导)等等。虽然划分标准不同,但这些关系中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点,即教师处于相对高位,而学生是被动低位的接受者。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自有其功用,但相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则未必能发挥其真正的功效。《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指向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社会道德内化及最终实现符合社会标准的行为外化,这一过程的实现更多的需要教育工作者用朋友般方式将有效信息传递给学生,而非简单灌输。而前文提倡的将传统的单一讲授和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也客观上要求教师转换角色,不仅要做课堂的教育者、组织者、引导者,更应该是参与者、聆听着,甚至是学习者,接收学生传递的各种信息。在《德育》教育生活化的实践中,应该建立起以“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共享共创,教学相长”为特征的理想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生活教育的内容篇(2)

多年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社会实践。实践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现实生活变化、反映现实生活需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给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当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覆盖学生全部的生活内容;一些已经涵盖学生生活的内容也没有回答生活提出的问题;有些教育内容只有广度没有深度,看似在做,而实际没做;无视大学生的主体价值,要求大学生接受单向度的强塞硬灌,成为道德知识的“容器”。这些情况必然导致部分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失去活力、生命力,从而走进了边缘化的泥潭。正因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生活世界”的研究成为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世界的内涵

从狭义的角度来讲,生活世界就是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生活世界就是日常生活世界和非日常生活世界相统一的世界。本文所指的“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世界也就是张耀灿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世界”是指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领域,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生活世界,展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过程,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特性和社会的客观要求。

二、大学生生活世界内容

从生活中取材,应该从学生所有生活空间、从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选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不应该忽略、回避或抛弃其中的某些方面。大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主要可以分为专业学习、校园课外生活、校外生活三个方面。

专业学习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多数同学在专业学习上态度是端正的,一直延续着高中的学习习惯,以积极的心态读大学。然而,也有些人跨进大学校门,从梦想来到现实中就疲软了。他们中有的人是因为对专业不感兴趣;有的人压根就以为考大学苦,上大学应该轻松了,对紧张、艰苦的专业学习毫无思想准备;还有的人由于身体疾病,或因为人际关系的烦恼,或因为经济生活拮据等种种原因累及学习。总之,他们迷茫了,困惑了,甚至痛苦。于是,生活松弛了,不知道自己该到哪里去,得过且过,迟到、早退、旷课习以为常,贪图享乐,不愿在学习上钻研、下功夫,心有侥幸,考试作弊。当下的大学校园,学风不良成为一种顽疾。专业学习呼唤着深入细微的思想工作,呼唤着学生工作老师,犹如病人呼唤大夫,尽快确诊,对症治疗。

大学生除学习生活之外,就餐、住宿、消费购物、锻炼身体、娱乐休闲、上网冲浪、谈恋爱、交朋友、参加社团、加入学生会、受到奖励、得到处罚等这些日常的校院课外生活也时刻围绕在他们左右。从高中到大学,多数学生第一次离开了父母,开始以乐观的心态去适应独立的生活,然而也有一些同学会无法应对日常生活的难题:没有父母、老师的管教后,自我管理、约束能力差,不会合理安排时间,虚度年华,不会理财,上网成瘾;吃喝浪费、水电浪费现象屡见不鲜;交友、加入学生会、参加社团、入党的动机不纯,功力心强;学生会、班级、社团内部官本位不正之风盛行;集体观念淡薄,独来独往,对班级、团的活动感到没有兴趣,不愿意参加等。本是多彩的大学生活在他们的眼中却是暗淡无色,于是,“暗淡”的大学生活需要恢复应有的色彩,大学生需要思想政治走进生活世界,去引导他们进入、体验丰富的大学生活。

我国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社会发展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我们的社会由单一、保守走向了多元、开放,这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社会的舆论、价值观、大众传媒都会影响着学生与社会的交流沟通。但是面对纷杂的社会问题部分学生感到无以应对,他们发现在校期间学习的理论知识似乎无法解决社会的现实问题,在接触到社会一些热点问题时会感同身受,在社会态度、利益诉求上有某种一致性,或者感受到自身的利益正受到侵害或受到威胁时,就会形成“同病相怜”的心理境遇。社会其他成员产生的焦虑、浮躁、颓废、怨愤都会直接或间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

三、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遇到的问题

笔者了解到,多年来,高校比较重视在大学生中开展学风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自我教育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学风教育问题依然突出,结合专业学习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一些学生工作老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习两分离,也缺少有效的工作方法;学风建设面上的工作多,针对性不强,给学生解决的具体困难少,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学风教育就事论事,深度不够,没有引导学生从人生观上分析问题,反省不良学风的严重危害性。人生观教育没有在学生头脑中扎根,学生多为被动接收,没有学会主动思考人生价值,理论没有结合实际进行,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价值观教育方面,社会“正能量”宣传力度不够,弘扬、表彰先进、模范力度不够,进行教育时,不重视教育内容的选择、不重视授课的方法,死板、教条的教育方式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不能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四、思想政治教育应全面覆盖学生生活

现实告诉人们,专业学习、校园课外生活、校外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折射出部分大学生对大学生活不适应,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走进了误区。思想政治教育应全面覆盖学生的生活,应该重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循循善导,开展工作,引导他们站在新的起点上,对自己的今天和未来有一个新的理解、新的安排,以积极的姿态面对挑战、思考人生,问问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为什么上大学?再问问自己:为什么活着,自己的人生目的和理想是什么,大学生活的目标指向哪?思考一下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生命历程,怎样对待困难。应该重视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真善美与假恶丑,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加以抵制,金钱不是衡量成功的标准,享受也要建立在辛勤劳动之上,个人的选择只有和集体相一致才会最大限度的实现个人价值。应该重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觉悟达到改变自我行为,提高自我思想境界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自我约束力。重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改革开放随之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模糊,甚至对社会的发展抱以消极的态度,因此要纠正学生思想误区,能够辩证的看问题,让学生加深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当前,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走进学生生活,取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才可以真正走进他们的心间。

参考文献:

生活教育的内容篇(3)

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现化、集体化和活动化的一种形式。体育与健康课的典型成绩体现于学校体育活动,虽然体育与健康课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保他们身体健康,但在学生当中有一些体育表现技能和兴趣很高的学生。已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目标,对那些高技能的学生根据教学要求进行技能教育,能促进他们培养独特的技能,打下学校体育活动的社会基础。平时,学校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的。比如:广播体操比赛、田径比赛、球类比赛、较量型的比赛等等。通过在大项目中,还组织并举行具体项目比赛,一方面可以活跃学校气氛,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学校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表现于以下几点:

集体主义教育。绝大部分体育项目要求参赛队员要有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比如:球类比赛、较量型的集体比赛等。在此种比赛中,参赛队员要忘自己地为集体的荣誉而奋斗,要无私地跟其他队员合作,团结奋斗,要有集体的利益与荣誉高于自己的高度集体主义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胜利。通过以上集体性极强的各种比赛,使学生获得集体主义精神的实际利益。此时,学生懂得教师的教育不是空话,就培养并促进集体主义精神。

坚强精神教育。众所用知体育活动是很艰苦的,它不仅要求参赛队员只培养体育技能,还要求队员要有高度坚强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比如说:90分钟的国际足球比赛中,球员在球场上不停地跑90分钟,这要求球员要有吵架的忍耐性和高度坚持不懈的精神,如果在比赛中,某个球员放松自己,那么他属于的球队肯定会输。学生懂得这种道理后,刻苦训练,绝不放松,培养坚持到底,为胜利而坚强的奋斗的精神,并珍惜这种精神。

生活教育的内容篇(4)

2.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原则

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健康第一”的原则。这是体育活动的初衷,也是体育活动最重要的指导思想。要求优选能够增强学生体质、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日常体育教学内容。所选的内容应大众化,能够面向全体学生。②“目标指向性多”的原则。所选的体育内容应具有多种目标指向性,以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能力达到要求。③“符合时展需求”的原则。所选内容应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即紧跟时代脉搏,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内容。④“操作难度不大”的原则。结合学校提供的条件以及学生的特点,选择操作难度不大、能普遍使用的内容,有利于形成稳定的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⑤“延续性”原则。教学内容应注意延续性,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激发其创造性。

3.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教学结构

以往的体育教学内容结构主要以体育项目为主,并以掌握运动项目技巧为主线。在这种内容结构下,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一定影响,且体育的健身、娱乐、教育等功能的发挥也受到一定的抑制。构建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以娱乐、健身、保健以及竞技为主干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再将内容进行划分:基础性内容、提高性内容、专项性内容。根据教材情况,又可将教材内容划分为重点教材内容、一般性教材内容两种。通过以上多元化的内容设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体育能力。

4.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要求

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要求:①应符合学生的体育需求、使其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和意义,并主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②制定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使其真正走进中学体育课堂,真正达到体育教学的总目标。唯有将体育真正融入日常生活,并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发挥其健身娱乐的效果。

5.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生活教育的内容篇(5)

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学的一门应用性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B>课程和教育活动的一般理论及各种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手段,方法,以及教师的指导等问题.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B>课程和教育活动的理论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和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态度,基本知识及技能,为开展各种幼儿教育和科研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二,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

B>课程

1,基本内容

(1)B>课/!/程的概念

(2)B>课程的要素

(3)B>课程的结构

(4)B>课程的与实施

2,基本要求

了解B>课程概念,理解B>课程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理解B>课程的结构;掌握B>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在实践中加以实施.

重点:B>课程的结构

B>教育活动

1,基本内容

(1)幼儿活动理论

(2)幼儿教育活动理论

2,基本要求

了解幼儿活动划分标准,确立游戏是幼儿主导活动的思想.了解幼儿教育活动的主要类型,特点和B>教育活动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理解幼儿活动,幼儿教育活动,B>教育活动之间的关系.

能分析B>教育活动的特点,理解B>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及其关系.

掌握B>教育活动的组织途径,方法和实施原则.

重点:B>教育活动的组织途径.

难点:B>教育活动的目标.

B>健康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基本内容

(1)B>健康教育活动的概述

B>健康教育的目标

B>健康教育的内容

B>健康教育的途径和组织

B>健康教育活动的方法和原则

(2)B>健康教育活动的

具体活动内容的选择和创编

活动

(3)B>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与指导

实施与指导的一般要求

体育课的实施与指导

早操活动的实施与指导

户外体育活动的实施与指导

2,基本要求

(1)掌握概念:健康,体质,健康教育活动

(2)从身体保健和身体锻炼两方面把握B>健康教育的内容,掌握B>健康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原则和方法,了解B>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与组织.

(3)明确B>身体锻炼具体活动的内容主要有:游戏和基本体操.能遵循B>体育活动性游戏的原则进行游戏的创编.学习创编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基本体操.

(4)遵循一定的规律B>体育课,幼儿早操活动,能根据户外活动的不同类型进行.

(5)了解指导幼儿实施体育课,早操与户外活动的一般要求.

重点:健康教育的原则

难点:户外体育活动的类型与组织

B>语言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基本内容

(1)幼儿语言的概述

何谓幼儿语言

语言对幼儿的重要性

幼儿语言获得良好发展的条件

(2)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

确定幼儿语言教育目标的依据

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内容

(3)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与组织

B>语言教育的一般方法

对B>语言教育活动与组织的一般要求.

2,基本要求

(1)掌握影响幼儿语言的因素,幼儿语言的特点.

(2)了解B>语言教育的类别与方法,能运用基本原则,方法分析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并能出科学的语言教育活动.

重点:B>语言教育活动的原则

难点:语言教育目标的表述

B>数学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基本内容

(1)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逻辑准备及特点

(2)B>数学教育活动概述

数学教育活动目标

数学教育活动内容

数学教育活动组织途径和方法

(3)B>数学教育活动与指导

操作活动的与指导

集体教学活动的与指导

数学活动区(角)的与指导

2,基本要求

(1)了解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及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2)了解幼儿数学教育的主要内容,理解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重点理解和掌握B>数学教育活动的途径,方法及数学教育活动的与指导,学会各年龄班数学教育活动并能辨析数学活动角的设置.

重点:掌握幼儿数学教学的内容和数学的途径与方法.

难点:掌握B>数学教育内容体系.

B>科学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基本内容

(1)幼儿学科学的心理特点

(2)B>科学教育内容的选编原则和具体方法

(3)B>科学教育的方法

(4)B>科学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2,基本要求

(1)能通过实例了解,分析幼儿学科学的心理特点并提出改进措施.

(2)区分"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选择性科学教育活动"与"偶发性教育活动"的概念.

(3)能理解B>科学教育的目标和科学教育内容的选编原则,能熟练掌握B>科学教育活动的方法,能创造性地进行B>科学教育活动的.

重点:掌握幼儿科学教学的内容和学习科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学时分配表

序号

内容

总学时

讲授

实践

1

B>课程

4

4

2

B>教育活动

6

6

3

B>健康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2

8

4

4

B>语言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4

10

4

5

B>数学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2

10

2

6

B>科学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6

12

4

合计

64

50

14

四,有关说明

1.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 初以来,我国B>的课程内容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幼教教材的"三学六法"结构已不适应当前B>课程改革新需要.《B>课程与教育活动》是专门培养,训练B>教师组织和B>课程与教育活动能力的教材.它既包含传统六法(语言,科学,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的内容,又增加社会教育,健康教育等新内容.

2.本课程不仅内容新,时代性强,而且实用性,操作性强.因此,学习本课程时首先以讲述为主,用描述性讲解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基本概念,实例分析式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理论,从典型事例中推出一般的原理.其次,学习本课程必须辅之以练习法,要求学生能具备与指导各类教育活动的基本技能.

3.做到理论指导实践,我们既要重视平时的见实习工作,同时还可以利用有关的音像资料制作CAI课件,利用学前教育实验室(模拟B>活动室)进行教学训练.

课程的学习必须在三学(学前卫生保健教程,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概论)的基础上进行.

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倪编.B>课程与教育活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__

周兢主编.语言.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张慧和主编.B>课程指导丛书·健康.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许卓娅主编.B>课程理论与实践.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__

六,考核方式

平时加强实践能力的考核,期末以闭卷考试方式进行考核.

执笔人:陈蓓

审定人:陈蓓

批准人:刘维俭

二四年六月

B>教育活动与指导(下)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26学分1.5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目标

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学的一门应用性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B>课程和教育活动的一般理论及各种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手段,方法,以及教师的指导等问题.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B>课程和教育活动的理论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和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态度,基本知识及技能,为开展各种幼儿教育和科研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

(一)B>社会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基本内容

(1)B>社会教育概述

B>社会教育是B>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2)B>社会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

目标

内容

方法

(3)B>社会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活动目标的与拟定

活动的准备

活动过程的与活动的指导

基本要求

(1)识记概念:移情训练法,角色扮演法,观察学习法.

(2)了解B>社会教育是B>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B>社会教育目标的几个层次,掌握B>社会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原则,

重点:学习运用B>社会教育活动的特殊方法教育活动.

(二)B>美术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基本内容

(1)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与幼儿发展

(2)B>美术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3)B>美术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基本要求

(1)了解幼儿绘画,手工发展各阶段的基本特征.

(2)掌握B>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能正确表述教育活动的目标.

重点:掌握B>美术教育活动的和指导方法,能B>美术教育活动.

(三)B>音乐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基本内容

(1)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与幼儿发展

(2)B>音乐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3)B>音乐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2,基本要求

(1)了解世界儿童音乐教育流派的主要内容,理解音乐活动对于幼儿全面发展的影响.(2)理解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

(3)逐渐理解和掌握各项音乐教育活动的与指导原则与方法.

重点:B>音乐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法.

(四)B>生活活动与指导

基本内容

(1)B>生活活动概述

(2)B>生活活动的内容与指导要点

基本要求

了解B>生活活动的意义,目标和内容.掌握各类生活活动的指导要点.

(五)B>区角游戏活动的与指导

基本内容

(1)B>区角游戏活动的概述

(2)各类区角游戏活动的与指导

基本要求

能根据B>区角游戏活动的与指导原则,编写各年龄班各类区角游戏活动的教案.

(六)B>综合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基本内容

(1)什么是综合教学

(2)综合教学的意义

(3)综合教学的案例分析

2,基本要求

初步学习B>综合教育活动.

(七)B>教育活动的评价

基本内容

(1)B>教育活动评价的原则和作用

(2)B>教育活动评价的范围和类型

(3)B>教育活动的评价方法

基本要求

了解B>教育活动的评价原则,范围和类型,掌握评价的各种方法.

三,学时分配表

序号

内容

总学时

讲授

实践

1

B>社会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4

2

B>美术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4

3

B>音乐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6

4

B>生活活动的与指导

2

5

B>区角游戏活动的与指导

4

6

B>综合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2

7

B>教育活动的评价

4

合计

26

四,有关说明

1.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我国B>的课程内容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幼教教材的"三学六法"结构已不适应当前B>课程改革新需要.《B>课程与教育活动》是专门培养,训练B>教师组织和B>课程与教育活动能力的教材.它既包含传统六法(语言,科学,数学 ,音乐,美术,体育)的内容,又增加社会教育,健康教育等新内容.

2.本课程不仅内容新,时代性强,而且实用性,操作性强.因此,学习本课程时首先以讲述为主,用描述性讲解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基本概念,实例分析式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理论,从典型事例中推出一般的原理.其次,学习本课程必须辅之以练习法,要求学生能具备与指导各类教育活动的基本技能.

3.做到理论指导实践,我们既要重视平时的见实习工作,同时还可以利用有关的音像资料制作CAI课件,利用学前教育实验室(模拟B>活动室)进行教学训练.

4.课程的学习必须在三学(学前卫生保育教程,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概论)的基础上进行.

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倪编.B>课程与教育活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__

B>课程指导丛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陈帼眉主编.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孔起英著.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许卓娅编著.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六,考核方式

平时加强实践能力的考核,期末以开卷考试方式进行考查.

执笔人:陈蓓

审定人:陈蓓

生活教育的内容篇(6)

一、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意义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是职业学校体育课程改革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多寡,决定着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才能完成学校体育教学的各项目标任务。在职业学校,要想通过体育课程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就必须在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上下功夫。

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依据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必须从体育课程的职业教育地位出发,依据体育培养目标,确立体育课程内容开发的基本范畴和框架。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也要从学校环境和学校的体育活动条件出发,学校环境和学校的体育活动条件是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离开这个基础任何好的体育活动方案都无法实现。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还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体育活动项目的目标定位,教学程序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按一定的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进行。

(一)教学目标依据。

体育教学目标和其它学科教学一样,存在三个维度。一个维度是体育知识目标;一个维度是体育技能目标;一个维度是情感态度目标。体育教学内容资源的开发,要从体育目标的三个维度出发。具体地说,开发一个体育活动项目,要看这个体育活动项目是否有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要看这个体育活动项目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能,是否存在一定的技术和技巧,还要看这个体育活动项目是否有利于德育渗透,美育渗透,或者是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在职业学校,体育课有其特殊的学科基础性地位,有其一定的总体目标要求,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不能偏离这个目标方向。

(二)设备条件依据。

体育教学活动受场地、器材条件制约。场地、器材是学校体育活动最基本的条件,有足球场可以开展足球运动项目,同样可以开发一些与足球运动相关新的足球活动项目。有游泳馆可以开展游泳运动项目,同样可以开发与游泳运动项目有关的活动项目。学校都有特定的地域环境,不同的地域环境具有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开发价值。靠山,可以开发与山有关的体育运动项目,近水,可以开发与水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学校周围,如果环境开阔,就可以搞航模,放风筝等活动项目。完备体育器材是体育运动项目开发保证,对于职业学校而言,除了要有球类、田径类、棋类等基本的运动器材外,还应具备一些与专业技能相关的体育运动道具。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开发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项目。

(三)师生素质依据。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还受教师体育素质和学生体育素质的制约。教师的体育素质如何决定着项目的能否教,学生的体育素质如何决定着项目的能否学。所以,要开发更多,更好的体浅谈职业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郭开宇(淮安市淮阴区职教中心 江苏省 223300)摘 要 不断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要依据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依据学校体育设备条件,要依据师生的体育素质。体育教学内容的开发应取向于活动的娱乐性和规范性、动作的协调性和技巧性;应取向于良好品德的养成。体育教学内容开发基本途径有四条:一是整合现有的体育教学内容;二是到生产劳动中去发掘提炼;三是到民间的体育娱乐活动中去寻找;四是到大自然中去寻找。

转贴于

关键词 职业学校 体育教学 内容开发育运动项目,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学生要参与各种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全面提高体育素质。

三、职业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基本取向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性,决定了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学科教学内容的选择。作为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之一的体育课程,其教学目标确立、教学内容选择必然受到学生的就业发展的指导和制约。从职业学校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发展角度考虑,职业学校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有一些基本的取向。

(一)娱乐性教学内容开发取向。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职业学校所有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对于体育学科教学来说尤为重要。娱乐的主体是学生,体育活动的本身只是引起娱乐的原因,学生娱乐的对象和载体是体育活动。体育教师在开发这方面体育活动内容时,一定要注意三点,一是趣味性;二是健康性;三是规范性。活动带有趣味性是学生产生愉悦心理的基本保证;关注活动过程是否健康,是避免活动本身给学生带来不良的消极影响。注意活动规则设置是养成学生遵守规范的常态要求。

(二)协调性、技巧性教学内容开发取向。

体育教学主要内容是肢体运动的训练,学生在体育课上,既能身体得到有效锻炼,也能使身心获得愉悦。科学的训练方法是讲究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技巧性的。很多体育运动项目都具备讲究准确性、协调性、技巧性的条件,学生通过这方面体育运动项目的训练既能得到体能的提高,也能获得智力的开发。另外,运动态度的训练,对学生今后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具有很好的帮助。

(三)能吃苦、耐挫折教学内容开发取向。

在体育课教学中,许多体育训练项目是需要学生有坚强的毅力和体力的。学生参与这方面的体育项目训练,往往会出现畏惧心理,出现半途而废现象。在项目训练过程中,那些遭受一次次失败,在一次次失败中爬起,并最终获得成功的学生,获得不是仅仅掌握一项体育技能,更主要的是在自己的身上形成了一种可贵的品质,那就是勇于拼搏,败而不馁,坚持不懈的行动品质。

对于职业学校学生而言尤其需要尽早具备这种品质。学生就业后,很容易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困难和挫折是每个人成长发展的必然经历。所以,体育教师要注意开发这方面的教学训练内容。

生活教育的内容篇(7)

在开展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与领会,发现教材内容中的德育因素,通过这些内容引导小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当代小学音乐课本中有着极为丰富的德育内容,许多音乐作品都歌颂祖国,歌颂共产党,弘扬亲情与友情。丰富的音乐教学内容题材,给德育的实施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教师要掌握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类型,考虑每一个音乐作品可能会给小学生带来的影响,从而将德育内容有效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二、于课上授课过程中领悟德育内容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许多机会落实德育。教师要关注小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以教学内容为基础,观察学生的行为,创造德育的机会,促进德育与小学音乐教育的结合。

第一,教师要挖掘小学音乐课本中的德育内容。像《爱我中华》《我的好妈妈》《我们多么幸福》这类歌曲,都可以成为教师渗透德育内容的载体。当小学生听到这样的音乐作品时,他们很容易理解到音乐作品中所传达的信息。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的内容进行分析,有利于小学生于音乐学习中获得正确的德育信息。对一些德育内涵较为隐晦的作品,教师可以进行对比与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实施德育。

第二,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小学生感受到音乐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像在教学《卖报歌》这样的作品时,教师给学生讲解《卖报歌》中的故事,主人公为了能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饿着肚子去风雨中卖报,痛苦的生活不知如何诉说,让小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自己生活的美好,珍惜美好生活。

三、于音乐教材欣赏过程中表达德育内容

对课本音乐进行欣赏,是课堂中的重要教学方法。音乐之所以是实施德育的重要载体,是因为无论是音乐学习内容,还是音乐学习手段,都极具美感。音乐教育与德育的结合,就是于音乐作品的艺术美中发现人文美,促进教学活动的升级。小学音乐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情感基调活泼鲜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选择一些小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组织学生了解音乐作品中的内容,激发小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同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融入更多的德育内容。

像在教学《听,谁在唱歌》的时候,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中的声音,通过猜测去了解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小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从而树立起正确的自然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给学生一段时间进行讨论,去分享他们听到了什么声音。之后,教师让学生再一次欣赏音乐作品,将自己听到的画面绘制出来,做一个音乐欣赏成果展。于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体悟音乐作品的美感,自主领悟音乐作品中的德育内容,有利于促进小学生音乐欣赏水平的提高以及个人品德素质水平的提高。

四、于音乐课外活动过程中实践德育内容

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只利用课堂教学活动有限的时间是明显不足的。在新课程标准出台与实施的今天,在教育部创新教育思想的引导下,教师需要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去扩展教学思路,丰富教学形式。教师也可以利用课外活动这种教学形式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加强德育的落实。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出发,为小学生设置贴近教学内容、可行性高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于课外活动中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磨炼小学生的意志。为了促进教育预期效果的实现,教师要在课外活动开展之前做好规范的时间规划,并按照这一规划严格执行,从而促进课外活动教学效果的达成。教师要用严格的课外活动规划要求学生,定期开展课外活动,促进学生持之以恒精神的形成。

生活教育的内容篇(8)

一、游戏与游戏精神

1、游戏与艺术,游戏与幼儿艺术教育

当我们在考察艺术的起源的时候,发现游戏与艺术有着深刻的渊源,“儿童艺术:游戏的孪生姐妹。” ①他们之间有着异质同构的关系。艺术起源于游戏,游戏是艺术的雏形,艺术是游戏的高级形式,当游戏发展到高级形态时,不再称之为游戏而是艺术了。鉴于幼儿的艺术感知能力,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游戏与艺术也是常常交织在一起,“幼儿艺术教育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或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游戏活动的外在表现也可以是艺术”②游戏既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内容。

2、游戏精神的内涵

对于游戏的定义目前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因为游戏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我们很难用一种判断性的方式给他下一个定义。当笔者进一步考察游戏时发现所有不同种类的游戏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特质,也只有具有这些特质的活动,才能称之为游戏,这些所谓的特质即从游戏活动中提炼出来最能反映游戏活动最本质的,核心特点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游戏精神”。关于“游戏精神”有人从儿童文学创作,文艺学,教育学上进行过相关研究,综合前人的论述,本人认为“游戏精神”具有如下特点:“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游戏精神”是一种愉悦的精神; “游戏精神”是一种创造的精神; “游戏精神”是一种超功利的精神; “游戏精神”是一种平等的精神。详见本作者论文《试论“游戏精神”的内涵-----从幼儿教育的视角》发表在《科教文汇2009年9期》。

二、以“以游戏精神”改革当前的幼儿艺术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指一整套以教学计划的具体形式存在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它们是根据各种社会为学校规定的目的和目标而设计的……是构成一个具体过程的学习对象。”②总之教育内容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的。“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开放、创造的精神。因此在这种精神观照下的艺术教育在组织幼儿艺术教育内容时不仅是单个艺术门类,还可以是多个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融合,所采择的内容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的来源不仅可以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事先预设的,也可以是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敏锐地捕捉来自幼儿生活和兴趣中突发性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件来调整教学内容,生发出新的更适宜的活动主题,使活动主题呈现动态、灵活的特性。游戏既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艺术教育的主要方法,把游戏作为艺术教育的内容吸纳进来,能更好地丰富艺术教育内容。为此在这种精神指导下的艺术教育内容应该有以下特点:

1、内容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

“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愉悦、创造的精神,是幼儿生活状态的本真的精神反映。幼儿的生活是自由、偷悦的,进行艺术活动是为了满足自己精神需要。因此在这种精神指导下的幼儿艺术教育内容的选择是贴近幼儿的生活的,以幼儿生活中的素材作为艺术教育内容,让幼儿自由选择,自由创造。同时,幼儿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离不开人的生活的,艺术教育是幼儿真实生活体验的反映。因此艺术教育内容应该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多采择那些充满幼儿生活气息的题材为教育内容,选择容易让幼儿理解和接受的艺术年个十时毫作为教育内容。这样一方面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也能够照顾到幼儿的兴趣及满足幼儿从事艺术活动的自由,愉悦的情感需要。众所周知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把陌生于人的外在世界转换成人的生活世界,建构起人与世界的活泼、生动、富于教育意义的关系,改善人的生活品质,充实人的生活与人生,把教育与人的生活统一起来,在教育与人的生活的整合中建构人的各种素质。培养人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幼儿艺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将满足幼儿的基本学习需要以及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

以《孔雀的生日》为例:活动的设计是围绕为庆祝孔雀的生日展开的,幼儿动手制作蛋糕、装饰孔雀漂亮的羽毛、给孔雀唱生日歌,然后大家一起围着孔雀翩翩起舞。就这样在幼儿熟知的活动情节中,展现他们许多平时隐藏着的艺术潜力,将幼儿学到的成果学以致用,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的愿望。因为艺术教育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联,幼儿容易获得成功感,愉悦感,从而拥有学习艺术的信心,就这样在生活的情景中幼儿从中既学到了艺术的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2、幼儿艺术教育内容走向综合

“游戏精神”是一种创造的、自由的精神,因此在它的观照下的艺术教育内容应该是各艺术门类自由往来,自由创造,相互交融的。艺术教育的内容不再是定位于单科艺术知识的灌输和某一种艺术技能的训练,而是富有创造性地将不同的艺术门类相互交叉,选择融音乐、美术、舞蹈、戏曲等整合为一体的教育内容。同一教学内容中幼儿自由地,创造性地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这样就使得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效果更好。其实“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主要要素,音乐中有旋律、声音、节奏,绘画中有色彩、线条、质感,诗歌中有比喻、形象、韵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每种艺术都可以借用其他艺术的要素,再与各自的领域同化,而许多艺术又可以借用非艺术的要素,艺术地加以运用,转化成表现素材。”③由此可见各种艺术门类的综合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就象语言教学能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一样,艺术教学也可以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多种感官通道融合为一体,为幼儿艺术综合能力以及整合性艺术感觉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对视觉、听觉、触觉等的直接体验,幼儿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力都会得到发展。因此综合式的幼儿艺术教育内容能够为幼儿艺术才能的表现创造良好的环境,艺术学习不再局限于音乐就是纯粹的音符、旋律,舞蹈就是单纯的动作练习,综合式的艺术教育内容就是融多种艺术门类于一体,幼儿在其中能够自由的载歌载舞,吹拉弹唱,是“游戏精神”的充分彰现。

3、教育内容既可以是教师预设的,也可以根据活动发展需要随机生成

“游戏精神”是一种创造的,平等的精神,因此在这样一种精神观照下的艺术教育内容应该是动态的富于变化的和创造性的。能够平等关注到不同幼儿需要,教育内容既可预设也可随机生成。但是传统的教育内容是教师在开始上课之前就已经预设好了,只是等到在课堂上按部就班的进行表演,毫无创造性可言。若教师根据本班本园的特色,生成指向每一位幼儿的艺术内容,就能够更好地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尊重其独特的智力特征。比如,教师原本预设以唱歌、跳舞的内容方式为活动主题来庆祝“六一”,表达幼儿的快乐感情。大部分幼儿按照幼儿预设的内容载歌载舞的,煞是高兴,但是教师注意到少部分幼儿并不很积极主动的参与歌舞活动,一问为什么,幼儿说:“我喜欢画画,不想唱歌、跳舞。”这时教师就可以灵机一动随机要求幼儿以画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快乐之情,这样很自然的就生成了的新的教学内容。当然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来生成教育内容也并不等于教师被幼儿牵着鼻子走,教育内容毕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目的性是教育内容永远抹杀不了的特征,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时机,因势利导,不露声色地随时把幼儿拉回到“正轨”上来,从而使师生生成内容与教师预设的内容结合得恰到好处。这种教师预设与随机生成的艺术教育内容就是“游戏精神”的高度体现

4、将游戏本身进一步纳入幼儿艺术教育内容

游戏是“游戏精神”的物质载体,特别是对于幼儿,游戏就是幼儿的生活,幼儿的生活状态是一种游戏的生活,是一种富有“游戏精神”的生活。在幼儿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艺术,处处存在着游戏,处处闪烁着“游戏精神”的光芒。“早期的艺术活动,就是人类闲暇之余的游戏。”在儿童的生活中游戏与艺术总是交织在一起,特别是对于早期幼儿来说,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游戏与艺术是融合一体的。比如一些民间游戏本身就是民间艺术,幼儿经常玩的一些表演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等都富有浓厚的艺术气息。特别是一些歌舞类表演游戏,皮影戏等就更是纯粹的艺术了。就是在这样的游戏过程中幼儿体会到了艺术的元素,体会到了艺术的美感。在这样一种张扬充分张扬着“游戏精神”的游戏与艺术糅合的过程中,幼儿对艺术的把握,对艺术的欣赏和创造得到了提高。因此,幼儿艺术教育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把游戏本身作为艺术教育内容纳入到里面来。

参考文献:

①乔卫平,中国古代教育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p178

②拉塞克马胜利等译从现在到2010年教育内容发展全球展望[m] 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年版,第90页

③转引自腾守览主编艺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第178页。

④沈建洲,幼儿艺术教育的性质,早期教育[j] 2002(3)

生活教育的内容篇(9)

一、游戏与游戏精神

1、游戏与艺术,游戏与幼儿艺术教育

当我们在考察艺术的起源的时候,发现游戏与艺术有着深刻的渊源,“儿童艺术:游戏的孪生姐妹。” ①他们之间有着异质同构的关系。艺术起源于游戏,游戏是艺术的雏形,艺术是游戏的高级形式,当游戏发展到高级形态时,不再称之为游戏而是艺术了。鉴于幼儿的艺术感知能力,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游戏与艺术也是常常交织在一起,“幼儿艺术教育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或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游戏活动的外在表现也可以是艺术”②游戏既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内容。

2、游戏精神的内涵

对于游戏的定义目前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因为游戏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我们很难用一种判断性的方式给他下一个定义。当笔者进一步考察游戏时发现所有不同种类的游戏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特质,也只有具有这些特质的活动,才能称之为游戏,这些所谓的特质即从游戏活动中提炼出来最能反映游戏活动最本质的,核心特点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游戏精神”。关于“游戏精神”有人从儿童文学创作,文艺学,教育学上进行过相关研究,综合前人的论述,本人认为“游戏精神”具有如下特点:“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游戏精神”是一种愉悦的精神; “游戏精神”是一种创造的精神; “游戏精神”是一种超功利的精神; “游戏精神”是一种平等的精神。详见本作者论文《试论“游戏精神”的内涵-----从幼儿教育的视角》发表在《科教文汇2009年9期》。

二、以“以游戏精神”改革当前的幼儿艺术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指一整套以教学计划的具体形式存在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它们是根据各种社会为学校规定的目的和目标而设计的……是构成一个具体过程的学习对象。”②总之教育内容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的。“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开放、创造的精神。因此在这种精神观照下的艺术教育在组织幼儿艺术教育内容时不仅是单个艺术门类,还可以是多个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融合,所采择的内容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的来源不仅可以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事先预设的,也可以是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敏锐地捕捉来自幼儿生活和兴趣中突发性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件来调整教学内容,生发出新的更适宜的活动主题,使活动主题呈现动态、灵活的特性。游戏既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艺术教育的主要方法,把游戏作为艺术教育的内容吸纳进来,能更好地丰富艺术教育内容。为此在这种精神指导下的艺术教育内容应该有以下特点:

1、内容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

“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愉悦、创造的精神,是幼儿生活状态的本真的精神反映。幼儿的生活是自由、偷悦的,进行艺术活动是为了满足自己精神需要。因此在这种精神指导下的幼儿艺术教育内容的选择是贴近幼儿的生活的,以幼儿生活中的素材作为艺术教育内容,让幼儿自由选择,自由创造。同时,幼儿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离不开人的生活的,艺术教育是幼儿真实生活体验的反映。因此艺术教育内容应该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多采择那些充满幼儿生活气息的题材为教育内容,选择容易让幼儿理解和接受的艺术年个十时毫作为教育内容。这样一方面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也能够照顾到幼儿的兴趣及满足幼儿从事艺术活动的自由,愉悦的情感需要。众所周知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把陌生于人的外在世界转换成人的生活世界,建构起人与世界的活泼、生动、富于教育意义的关系,改善人的生活品质,充实人的生活与人生,把教育与人的生活统一起来,在教育与人的生活的整合中建构人的各种素质。培养人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幼儿艺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将满足幼儿的基本学习需要以及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

以《孔雀的生日》为例:活动的设计是围绕为庆祝孔雀的生日展开的,幼儿动手制作蛋糕、装饰孔雀漂亮的羽毛、给孔雀唱生日歌,然后大家一起围着孔雀翩翩起舞。就这样在幼儿熟知的活动情节中,展现他们许多平时隐藏着的艺术潜力,将幼儿学到的成果学以致用,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的愿望。因为艺术教育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联,幼儿容易获得成功感,愉悦感,从而拥有学习艺术的信心,就这样在生活的情景中幼儿从中既学到了艺术的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2、幼儿艺术教育内容走向综合

“游戏精神”是一种创造的、自由的精神,因此在它的观照下的艺术教育内容应该是各艺术门类自由往来,自由创造,相互交融的。艺术教育的内容不再是定位于单科艺术知识的灌输和某一种艺术技能的训练,而是富有创造性地将不同的艺术门类相互交叉,选择融音乐、美术、舞蹈、戏曲等整合为一体的教育内容。同一教学内容中幼儿自由地,创造性地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这样就使得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效果更好。其实“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主要要素,音乐中有旋律、声音、节奏,绘画中有色彩、线条、质感,诗歌中有比喻、形象、韵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每种艺术都可以借用其他艺术的要素,再与各自的领域同化,而许多艺术又可以借用非艺术的要素,艺术地加以运用,转化成表现素材。”③由此可见各种艺术门类的综合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就象语言教学能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一样,艺术教学也可以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多种感官通道融合为一体,为幼儿艺术综合能力以及整合性艺术感觉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对视觉、听觉、触觉等的直接体验,幼儿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力都会得到发展。因此综合式的幼儿艺术教育内容能够为幼儿艺术才能的表现创造良好的环境,艺术学习不再局限于音乐就是纯粹的音符、旋律,舞蹈就是单纯的动作练习,综合式的艺术教育内容就是融多种艺术门类于一体,幼儿在其中能够自由的载歌载舞,吹拉弹唱,是“游戏精神”的充分彰现。

3、教育内容既可以是教师预设的,也可以根据活动发展需要随机生成

“游戏精神”是一种创造的,平等的精神,因此在这样一种精神观照下的艺术教育内容应该是动态的富于变化的和创造性的。能够平等关注到不同幼儿需要,教育内容既可预设也可随机生成。但是传统的教育内容是教师在开始上课之前就已经预设好了,只是等到在课堂上按部就班的进行表演,毫无创造性可言。若教师根据本班本园的特色,生成指向每一位幼儿的艺术内容,就能够更好地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尊重其独特的智力特征。比如,教师原本预设以唱歌、跳舞的内容方式为活动主题来庆祝“六一”,表达幼儿的快乐感情。大部分幼儿按照幼儿预设的内容载歌载舞的,煞是高兴,但是教师注意到少部分幼儿并不很积极主动的参与歌舞活动,一问为什么,幼儿说:“我喜欢画画,不想唱歌、跳舞。”这时教师就可以灵机一动随机要求幼儿以画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快乐之情,这样很自然的就生成了的新的教学内容。当然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来生成教育内容也并不等于教师被幼儿牵着鼻子走,教育内容毕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目的性是教育内容永远抹杀不了的特征,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时机,因势利导,不露声色地随时把幼儿拉回到“正轨”上来,从而使师生生成内容与教师预设的内容结合得恰到好处。这种教师预设与随机生成的艺术教育内容就是“游戏精神”的高度体现

4、将游戏本身进一步纳入幼儿艺术教育内容

游戏是“游戏精神”的物质载体,特别是对于幼儿,游戏就是幼儿的生活,幼儿的生活状态是一种游戏的生活,是一种富有“游戏精神”的生活。在幼儿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艺术,处处存在着游戏,处处闪烁着“游戏精神”的光芒。“早期的艺术活动,就是人类闲暇之余的游戏。”在儿童的生活中游戏与艺术总是交织在一起,特别是对于早期幼儿来说,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游戏与艺术是融合一体的。比如一些民间游戏本身就是民间艺术,幼儿经常玩的一些表演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等都富有浓厚的艺术气息。特别是一些歌舞类表演游戏,皮影戏等就更是纯粹的艺术了。就是在这样的游戏过程中幼儿体会到了艺术的元素,体会到了艺术的美感。在这样一种张扬充分张扬着“游戏精神”的游戏与艺术糅合的过程中,幼儿对艺术的把握,对艺术的欣赏和创造得到了提高。因此,幼儿艺术教育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把游戏本身作为艺术教育内容纳入到里面来。

参考文献:

①乔卫平,中国古代教育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p178

②拉塞克马胜利等译从现在到2010年教育内容发展全球展望[m] 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年版,第90页

③转引自腾守览主编艺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第178页。

④沈建洲,幼儿艺术教育的性质,早期教育[j] 2002(3)

生活教育的内容篇(10)

“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如果将“法律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环保教育”,甚至“性教育”等纳入“德育”,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混乱和麻烦:德育概念的泛化,德育地位的异变。德育方式的偏颇等。教育“是人们尝试持续在任何一方面改善他人心理素质结构,或者保留其心理素质结构中有价值的部分,或者避免不良心理素质形成的行动”。相应地,“道德教育”就是通过教育形成或者改善个体品德素质,让个体成为“有道德”的人。在杜威看来,“教育即生活”,教育与个体生活具有先天的血缘关系。而道德则是生活的“构成性因素”,不能脱离生活存在,生活也不能离开道德进行。可以看出,生成有道德的人是教育的重要的目的之一,道德教育则是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在我国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把教育等同于道德教育的现象。如在古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被等同于道德教育;在近代和现代则又有把德育空虚化的倾向,名义上给德育一定的地位,而在落实中不是用意识形态的东西来替代德育,就是把德育完全流放到边缘地带。对这种种情况,虽然已有不少学者进行过反思,但是仍有进一步厘清德育与教育之关系的必要。

从教育目的看,培养“有道德”的人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在这里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在制定教育目的时,一般都能通盘考虑。着眼于完整的人的培养;而在具体实施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则往往会把该目的分割成一些独立的部分,而对这些独立部分之间的关系又缺乏恰当的处理。在古代,把教育等同于道德教育,只注重个人品德的发展,而轻视其他方面,教育成了国家意识形态的代言人,“目中无人”;当今的教育似乎走上了相反的道路:只重视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知识技能的获得,而把道德品质培养流放到了边缘地带。道德是生活的一个“构成性”因素,离开生活无以存在。而生活也离不开道德,离开了道德生活就会枯萎。因此,如果教育只重视智育,只看重科学知识的价值而无视道德教育,就会造成一些精神器官不协调者,正如一四肢极大而躯干极小之人。

学校教育在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逐级内化的过程中,也把教育目的进行一次次的分解,最终落实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在受教育个体的发展上。而在一次次分解的过程中,需要区分两种不同的目的。一种是“固定目的”,另一种是“流动目的”。“固定目的”指那些在特定时段、可以用确定的内容来完成的方面,比如各类科学素养、动作技能等。这种教育目的更多的是针对个体的物质生活进行把握和谋划。“流动目的”则是指那些伴随着生活本身的流动而不断变化、生成着的目的,它并不固定在人生的某一时段,也没有一个确定的最终状态,很难用特定的内容来形成,只能通过每个人的经历独立地实现。这类目的更多指向于人的精神生活,指向于人的意义世界。这两类目的是互相结合的,尽管可以分开来认识,但在实际教育中却是不容分割的。如果把教育目的比喻成一辆车的话,“流动目的”可以说是车的方向盘,指引着所要开往的方向,但它不能离开车身而独自起作用;“固定目的”则好比是车身,载着方向盘,而自身却不能抛开方向盘而前进到某个地方。德育更多地属于教育目的之中的“流动目的”部分,尽管也包括具有“固定目的”性质的、相对确定的规范教育在内,但它的主要内容是要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做出说明,并促进实现。在实际教育中,存在着简单、机械地把教育目的肢解的做法,分割成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这种做法常常导致产生许多没有“方向盘”的“车体”和没有“车体”的“方向盘”。因此,在把教育目的进行分解时,通常只宜把“固定目的”进行分解,而“流动目的”则应附着于每一个“固定目的”。这样“固定目的”才能有的放矢,而“流动目的”也不至于盲目泛空。

教师是教育目的能否实现的关键性因素。教师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以道德教育为纲的。首先,德育是全体教师共同的责任。有些学校设置专门的德育工作部门和配备专职的德育工作者,将德育工作化,忽略了其他教师在德育中的作用。这种做法严重地影响了学校德育目的的实现。其次,德育作用的发挥依靠每一个教师真实、真诚地对待学生。杜威曾经说过:“不能有两套伦理原则,一套是为校内生活的,一套是为校外生活的。因为行为是一致的,所以行为的原则也是一致的。”教师如果搞“两套伦理”,一方面容易使自己迷失于异己的世界,既劳累了自己,也丧失了职业的尊严与自由;另一方面则给学生一种虚假的熏陶,这种虚假的熏陶无论被学生识破与否,都对其人生有百害而无一利。最后,教师需积极作为,不能消极避事。尽管学校教育经常与社会影响不一致,但教师必须机智地把这种矛盾转化为德育的资源和动力,要化负面影响为有教育意义的事件,开发“恶”的教育价值。

生活教育的内容篇(11)

“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如果将“法律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环保教育”,甚至“性教育”等纳入“德育”,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混乱和麻烦:德育概念的泛化,德育地位的异变。德育方式的偏颇等。教育“是人们尝试持续在任何一方面改善他人心理素质结构,或者保留其心理素质结构中有价值的部分,或者避免不良心理素质形成的行动”。相应地,“道德教育”就是通过教育形成或者改善个体品德素质,让个体成为“有道德”的人。在杜威看来,“教育即生活”,教育与个体生活具有先天的血缘关系。而道德则是生活的“构成性因素”,不能脱离生活存在,生活也不能离开道德进行。可以看出,生成有道德的人是教育的重要的目的之一,道德教育则是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在我国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把教育等同于道德教育的现象。如在古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被等同于道德教育;在近代和现代则又有把德育空虚化的倾向,名义上给德育一定的地位,而在落实中不是用意识形态的东西来替代德育,就是把德育完全流放到边缘地带。对这种种情况,虽然已有不少学者进行过反思,但是仍有进一步厘清德育与教育之关系的必要。

从教育目的看,培养“有道德”的人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在这里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在制定教育目的时,一般都能通盘考虑。着眼于完整的人的培养;而在具体实施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则往往会把该目的分割成一些独立的部分,而对这些独立部分之间的关系又缺乏恰当的处理。在古代,把教育等同于道德教育,只注重个人品德的发展,而轻视其他方面,教育成了国家意识形态的代言人,“目中无人”;当今的教育似乎走上了相反的道路:只重视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知识技能的获得,而把道德品质培养流放到了边缘地带。道德是生活的一个“构成性”因素,离开生活无以存在。而生活也离不开道德,离开了道德生活就会枯萎。因此,如果教育只重视智育,只看重科学知识的价值而无视道德教育,就会造成一些精神器官不协调者,正如一四肢极大而躯干极小之人。

学校教育在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逐级内化的过程中,也把教育目的进行一次次的分解,最终落实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在受教育个体的发展上。而在一次次分解的过程中,需要区分两种不同的目的。一种是“固定目的”,另一种是“流动目的”。“固定目的”指那些在特定时段、可以用确定的内容来完成的方面,比如各类科学素养、动作技能等。这种教育目的更多的是针对个体的物质生活进行把握和谋划。“流动目的”则是指那些伴随着生活本身的流动而不断变化、生成着的目的,它并不固定在人生的某一时段,也没有一个确定的最终状态,很难用特定的内容来形成,只能通过每个人的经历独立地实现。这类目的更多指向于人的精神生活,指向于人的意义世界。这两类目的是互相结合的,尽管可以分开来认识,但在实际教育中却是不容分割的。如果把教育目的比喻成一辆车的话,“流动目的”可以说是车的方向盘,指引着所要开往的方向,但它不能离开车身而独自起作用;“固定目的”则好比是车身,载着方向盘,而自身却不能抛开方向盘而前进到某个地方。德育更多地属于教育目的之中的“流动目的”部分,尽管也包括具有“固定目的”性质的、相对确定的规范教育在内,但它的主要内容是要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做出说明,并促进实现。在实际教育中,存在着简单、机械地把教育目的肢解的做法,分割成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这种做法常常导致产生许多没有“方向盘”的“车体”和没有“车体”的“方向盘”。因此,在把教育目的进行分解时,通常只宜把“固定目的”进行分解,而“流动目的”则应附着于每一个“固定目的”。这样“固定目的”才能有的放矢,而“流动目的”也不至于盲目泛空三

教师是教育目的能否实现的关键性因素。教师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以道德教育为纲的。首先,德育是全体教师共同的责任。有些学校设置专门的德育工作部门和配备专职的德育工作者,将德育工作化,忽略了其他教师在德育中的作用。这种做法严重地影响了学校德育目的的实现。其次,德育作用的发挥依靠每一个教师真实、真诚地对待学生。杜威曾经说过:“不能有两套伦理原则,一套是为校内生活的,一套是为校外生活的。因为行为是一致的,所以行为的原则也是一致的。”教师如果搞“两套伦理”,一方面容易使自己迷失于异己的世界,既劳累了自己,也丧失了职业的尊严与自由;另一方面则给学生一种虚假的熏陶,这种虚假的熏陶无论被学生识破与否,都对其人生有百害而无一利。最后,教师需积极作为,不能消极避事。尽管学校教育经常与社会影响不一致,但教师必须机智地把这种矛盾转化为德育的资源和动力,要化负面影响为有教育意义的事件,开发“恶”的教育价值。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