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大全11篇

时间:2024-02-08 15:45: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篇(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对中国人的民族特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及社会进步发挥正面积极影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从表面上继承,而是从骨子里继承,是批判的吸收,是“扬弃”。中国共产党要继承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作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的民族精神。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进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中国共产党人用“实事求是”作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的中国化、通俗化的表述,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又很好地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实事求是一词,最初出现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讲的是西汉景帝第三子河间献王刘德一生酷爱藏书,自己花钱从民间收集了很多秦始皇焚书后残留的先秦时期旧书。他不仅收藏古旧书,而且进行系统整理并认真地研究。在经过调查研究对事实充分考证以后,才做出可靠的结论。东汉史学家班固在编撰《汉书》时,为刘德立“传”,赞扬刘德有“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品格。

“实事求是”精神贯穿古代中国历史,从战国末期荀子的“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到汉代“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精神,再到南宋朱熹提出“格物穷理”的方法强调通过接触参与事物来加强对事物的认识;从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提倡“君子之学,唯求其是”的“求是”学风,到明末清初的哲学家王夫之提出“即事穷理”思想,再到乾嘉著名史学家钱大昕表明自己治史“惟有实事求是,护惜古人之苦心,可与海内共白”,一条脉络清晰可辨。

实事求是原本指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改造为自己的思想路线和根本工作方法。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进行重新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并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按实事求是的要求做事。实事求是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它的内容却是博大精深。它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内容。第一,同志所说的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从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现实出发,这是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第二,实事求是包含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在实事求是中所说的“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我们要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中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这正是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第三,实事求是包含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强调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过程。而实事求是中的“求”,就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的研究、探求的能动过程,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循环往复的辩证认识过程。

中国共产党人把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作为自己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这就把优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进了党的思想路线,成为党的灵魂。

二、传统文化融进国家基本制度

(一)“一国两制”是中国基本国家制度,邓小平用“一国两制”解决香港难题,是运用儒家传统中庸思想的典范

1982年9月末,撒切尔夫人访华就香港问题进行谈判。这是中英双方在香港问题上进行的最关键的一次会谈和较量。23日撒切尔夫人与会谈时提出香港问题的三个国际条约依然有效,想留香港,被回绝。24日,小平同志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撒切尔夫人。撒切尔夫人要求在1997年后继续维持英国对整个香港地区的管辖权,并威胁说:“要保持香港的繁荣,就必须由英国来管治。如果中国宣布收回香港,就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和后果。”撒切尔夫人以为,中国如果要搞现代化,就离不开香港的繁荣;而要保持香港的繁荣,就离不开英国的管治。邓小平同志针锋相对: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他说:“我们还考虑了我们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15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怎么办?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

(二)中国共产党在香港问题谈判中确定的“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战略的确立充分体现了儒家中庸思想

“中庸”不仅是一种伦理道德观,也是一种思想方法。首先,“中庸”是一种高远的道德标杆,《中庸》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之道成了君子小人的道德分野。“中庸”一词在《论语》中只出现一次:“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可见,“中庸”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其次,中庸还是一种思想方法。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原则,有一个“度”的限定。“中”是适合,“庸”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中”的基本原则是适度,无过不及,恰到好处。朱熹在《中庸章句》中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中庸精神”就是适度把握,按照适中方式做事,不走极端。崇尚“中庸”思想的中国人做人做事追求执中用两,内外协调,保持平衡。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稳健淡定、宁静致远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这种民族特质。

香港问题谈判,英国人先威胁我们不要收回香港,我们提出问题不容谈判,但可以保证香港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这就是中庸。他们又提出要治权,要管理香港,我们提出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治权归港人,又是中庸。他们又提出不能保证香港平稳过渡,我们提出实在不行,我们军队开进去,这也是中庸。最后,我们提出的“一国两制港人治港”被各方接受。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中庸之道的成功范例。“一国两制,港人治港”还体现“和而不同”的儒家思想。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进国家发展战略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是和平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背后有一个战略哲学,这就是邓小平提出的“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韬光养晦是中国传统道家思想,韬光是隐藏自己的光芒,养晦是使自己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就是甘愿让对方处在重要的位置,让自己处在次要的位置。韬光养晦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的意思。如果没有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邓小平是不可能用“韬光养晦”来表达其战略哲学思想的。

老子在《道德经》七十八章中提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柔弱胜刚强”思想。他说:“守柔曰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如何才能做到“柔弱胜刚强”?第一是不敢为天下先。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六十七章)邓小平所说“决不当头”就是这个意思。第二个办法是知雄守雌,韬光养晦。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二十八章)这是一种比较积极主动的政治策略,实际上是以退为进,以守为攻。邓小平所说“韬光养晦”就来自这里。第三个办法是处下不争。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八章)“… ‘不争’而善胜”(七十三章)。这“不争”是等待机会,即邓小平所说“有所作为”。

冷战结束后,美国一家独大,中国要发展必须避开其锋芒,国内稳定压倒一切,国际和平压倒一切,为自己赢得战略机遇期。在“韬光养晦”的和平发展战略引导下,中国国家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近30年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每七年翻一倍。尤其是从2005年超过意大利、法国后,经济大跨越的步子就没有停止:2006年,超英国;2007年,超德国;2010年,超日本,站在美国后面。现在中国拥有外汇储备世界第一,2012年达到3.31万亿美元。2012年财政收入11.7万亿。购买美国国债1.2万亿美元。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军事实力也迅速增强。

美国国防部历年的《中国军力报告》把中国的韬光养晦战略解释为“掩盖自己的能力,等待时机东山再起”。美国人的认为,中国的韬光养晦战略就是卧薪尝胆战略,现在保持低调,将来定会与美国争高下。于是,美国在反恐战争基本结束后把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地区,建立东亚、中东反导系统,全面围堵中国。美国人怕什么?很明显,他们怕的是中国的“韬光养晦、以柔克刚”战略,怕的是中国共产党熟练运用的道家学说中所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在思想、制度、战略层面传承与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在根本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因此,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是一种实事求是的说法,这种说法是经得起历史经验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 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 北京: 人 民出版社, 2011.

[2]钱均鹏.中国共产党90年来的文化选择与文化自觉[J]. 军队党的生活,2011,(12).

[3]吴立红,许艳丽.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进程中的作用机制解析[J].学理论,2012,(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篇(2)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重德”的传统。总结中华传统道德,有许多道德需要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美德起始于中华传统道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是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早在春秋前期,一些学者已经谈到一些道德规范,如仁、礼、惠、忠之类。后来孔子加以发展,提出以“仁”为最高规范的,包括“三大德”的道德规范体系。这些内容包括了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各个方面。新时期并赋予了传统美德新的内涵:“孝”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第一要义;爱国是传统美德的核心;诚实守信的诚信精神是基本内容;自强不息的民族魂是落脚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反映了中华历史上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其中蕴含着优秀的道德思想文化精华,作为当代大学生要适应时展的新要求,弘扬传统道德文化精神,努力做好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思想的接班人,把祖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继承并发扬光大,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相协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当中,使大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得到更好的开展。它底蕴深厚、博大精深、格调高雅、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至今仍对中国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总书记在中华书局成立100周年的贺信中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1]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传播、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就要切实起到传承、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在中华民族前进的各个历史时期表现了它强大的融合力、同化力、延续力和凝聚力,其精髓已经深深融入到国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并继续成为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前进的强大动力。在当前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西方经济文化的不断渗透,社会上狭隘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自由主义不断地侵蚀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对大学生也产生了不可小视的影响,在如此紧迫的社会形势下,高校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几千年中华民族文明的精华,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节的体现,蕴育着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底蕴和内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向上的吻合,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国家培养品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应源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和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1.当前大学生思想现状分析

大学生们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逐步确立的人生阶段, 经济全球化同时的文化多元化给新时期的大学生带来了多元的文化价值取向,在现代人文精神影响薄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熏陶薄弱的情况下,思想容易受到冲击和影响。当前, 在网络文化的全面渗透下,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在媚俗文化的不断冲击下,大学生逐渐出现越来越明显的功利思想、自我意识膨胀、道德观念淡薄、诚信意识沦丧、生活行为有失规范等现象。如不及时对大学生进行正确思想的引导与教育,极容易出现偏差。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生追求与人生态度方面提倡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对培养大学生勇于开拓、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观起到重要的作用;关于国家观念和社会责任方面提倡的天下为公,先义后利的大局意识,对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到重要的作用;关于品德操守方面提倡的仁义,知耻、言行一致等自律理念, [2],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高度的荣誉感,自尊心,自律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个人自觉地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变为个人道德品质的内在过程。古代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理论,“内省、慎独”的修身方法,如能充分用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思想境界的提高,大学生高尚品德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作用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堂教育

高校可以利用开设选修课来增加大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引导学生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和理念在日常言行中体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增加文化底蕴的修养。

2.中华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体现

校园文化直接反映出大学生的综合实力,反映着大学的文化品位,是大学发展的灵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体现了大学的文化气息和历史渊源。大学生在浓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氛围的熏陶与响下,从做人和学习上,都会以史为鉴, 以提升人格品位。还要发挥学生社团的优势,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避免单调枯燥的教育形式,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

3.推进社会实践活动

道德学习向道德行动的转化,从而形成道德理念最好的途径就是道德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利用本土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参观博物馆,参观历史文化遗迹等。通过对历史人物言行的了解和学习,加深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激情,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实践促进道德教育,是德育实践的有效方式。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作用,高校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的对大学生进行传播,挖掘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途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作用和应用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篇(3)

当今世界,弘扬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国争相“破译”本国传统文化对本国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作用,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可以继承、发展和创新的“文化基因”,从而在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本国的文化优势。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炎黄子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宝贵资源,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这一工作的重要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阶段的落实需要以各学科课程教材为载体,语文、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都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旨在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及政治核心素养,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沿阵地,其重要性突出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与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的一致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衔接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思想理论课,与时事政治教育相互补充,着力于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品德高尚、政治素养过硬的青少年。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旨在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导思想同宗同源,具有高度内在一致性。

2.德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阵地

高中思想政治课肩负德育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及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目标高度一致。

3.与传统文化的互补性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体系完备,贴近学生生活,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涵丰富、意境广远可以形成高度契合的互补效应。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既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润物细无声”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使青少年学生在全面准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树立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从而坚定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难点在于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素材。选择适当的策略来收集、选择、加工及应用相关素材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关键。

1.素材收集策略

收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素材时要处理好“学生需要”和“学生想要”的关系,即选择学生需要的内容要以学生想要的角度来选取。在宏观上需要贴近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依照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顺序来收集素材,在具体处理上则要更加注意选材的角度,以学生更感兴趣的方式来选取对学生有所帮助的素材,在素材收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在收集素材的过程中,要注意“由己及人”的认知规律,依此教导青少年学生学会处理个人与自己、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教师要从学生力所能及的事情切入,收集相应的素材,如“谨守本心是智慧”、“百善孝为先,人首先要尽孝”、“珍惜盘中餐是爱自然也是爱国”等等。这样以小见大的解读,不会使学生觉得教师说的离自己的生活很远,很“假、大、空”。从学生举手之劳能做到的事情出发,一步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逐步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育人的效果。

2)从学生的关注角度收集素材

青少年学生思想活跃,猎奇喜新,要对他们的“胃口”似乎很难。实际上,以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来调整我们的选材角度会获得意外之喜。以北京2014年高考作文题《老规矩》为例,如果是语文教师来讲解这篇作文的写作技法,学生很难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如果在思想政治课上,由思想政治教师“错位”地讲解我们生活中的老规矩,就会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在必修3《文化生活》中,“老规矩”这样的素材既可以用来导入课程,也可以作为案例详细讲解,都可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选择“学生有所关注,但理解不够深入”的问题作为素材

青少年学生朝气蓬勃,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都有所关注。但有一些问题他们不曾深入了解和思考,这样的问题恰恰是最有价值、最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最能让学生既有所思又有所得的问题。例如,在必修2《政治生活》第七课第一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的授课过程中,有一个小活动是让同学辨别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文字。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将其省略而将答案直接告诉给学生。但笔者在观察中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非常感兴趣,有的学生甚至会拿出口袋中的钞票观察并和同桌讨论。实际上,这一课“食之无味”的“民族文字”正是必修3《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反复强调的“文化的基本载体”,而学生渴望交流、渴望学习的表现也正是教师求之不得的理想学习状态。只要教师能关注到教学中这些被忽略的细节,选择这样的问题作为素材,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就能成为既受学生喜欢,又能在无形当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赢课程”。

2.因材施教的选择、加工策略

素材的收集是前提,而对其选择、加工的过程也是课堂成败的关键,不可忽视。

思想政治课教材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线索,选择和加工素材最基本的策略就是要因“材”(教材)施教。思想政治教 师既要充分了解教材的编排逻辑和重难点知识,又要明确教材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关联程度,综合考虑并确定选择和加工素材的具体方式方法。

以必修3《文化生活》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为例。“文化生活”的内容“易学难精”,重在文化现象背后的精神内涵,贵在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本课教材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高度相关。教学的难点是理解传统文化的特征,重点则在于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在这样的章节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以“面”的形式展开,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学需要选取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素材辅助教学。

与之相反,必修4《哲学生活》中虽然也须穿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但教学的重点在于阐释哲理,教材编排也不允许教师大篇幅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两者关联程度不足的情况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要以“点”的方式进行,不能过分占用课堂时间,影响正常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进程。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有所侧重、点面结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融入思想政治教材当中。

不论是素材的收集还是选择和加工,最终的目的是要运用,这是赋予素材活力和生机的途径,也是完善课堂教学的关键,而对于素材的运用,不可盲目,要要遵循一定的策略。

3.素材应用策略

1)结合教师特点和学生兴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的具体应用必须结合教师自身特点与学生的兴趣需要。教师的个人文化素养与文化特长对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很大的影响,但课堂并非是教师一人的“秀场”,教师同样需要考虑自己的应用策略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是否利于学生接受和学习。

2)教师的“画龙点睛”

“画龙”就是要做好课前准备,整合相关素材,根据每个班同学上课的特点制定每节课特有的应用素材策略。“点睛”则是指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现场生成最富针对性的“临场发挥”,通过少而精的“生花妙笔”让学生得到最大的收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没有固定的方法,需要教师的“独具匠心”。同样的素材在不同教师手中其应用方法千差万别,效果也各不相同,教师们只有在一次次的探索中形成自己的应用心得,才是最佳的素材应用之法。

三、思想政治课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1.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须突出重点内容

在思想政治课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不是没话可说,而是有太多的内容可以选择。所以我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突出最重要的内容。

1)人格修养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教会学生处理“个人与自己”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以德立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华传统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养成之法,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使青少年学生正心笃志、崇德弘毅。

2)社会关爱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教会学生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极具特色、行之有效、发人深思的“为人处世”之理:面对他人要“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面对社会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面对自然则要讲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些中国古代先人富有哲理的思考,至今也仍然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3)家国情怀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教会学生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当中“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一次次战胜磨难与外侮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是国荣我荣、国耻我耻的深刻爱国情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要加强家国情怀教育,使青少年学生成为爱祖国、懂自尊、有自信的中国人。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思想政治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1)明确思想政治课所具备的传统文化教育意义

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提高对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要性的认识,要明确思想政治课不仅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也能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平台。在思想政治课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不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工作,还能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的精准阐释需要思想政治教师极高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功底。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知识面本就很广,既需教师对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又需紧密关注时事,时刻更新教学内容。如今,还要在此基础上更加关注中国古代的历史史实、历史故事、风俗习惯、名人轶事、名言警句、传统文艺等方面的内容,这需要思政教师持续不懈的努力。

3)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

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需要教师们的共同努力、合作交流,通过现代教师交流手段在相互学习交流的过程当中产生新的灵感和创意,共同探索在思想政治课上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应用之道。

3.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形成“学科合力”

思想政治课、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都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平台。各个学科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互动、互助、互补可以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从可行性来看,首先,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各学科教师共同需要完成的工作,各学科共同协作、相互交流对完成这一工作大有裨益。其次,同一学校、同一年级的教师交流更加直接、更加频繁,这样的环境对跨学科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再次,共同的教学安排和校园文化有利于统筹一致,整体安排。

从有效性来看,第一,跨学科的交流可 以形成“美第奇效应”,激发教师的创造性。第二,打破学科的藩篱能让学生真正地成为知识的主人,能够真正的从更高更全面的角度来印证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悟。第三,跨学科的学习体验,更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对青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是一项光荣的事业,值得我们为之终身奋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篇(4)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之一,也是培养受教育者爱国主义情感,促使其融入社会的重要手段。新时期 ,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一项事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课题,具有必要性。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是重要的教学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教师的口耳相授,对学生传达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因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某种意义而言,也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之义。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带领学生学习、继承和发展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这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了政治、历史、哲学、宗教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诸如儒家的“以人为本”、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道家的“无为而治”以及法家的“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等思想主张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蕴含的道理要义仍然值得后人深深体会和把握。可以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进行文化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文化基础,失去了这个文化根基,犹如大海失去了一汪海水,文化教育也就无从谈起,而变得没有意义。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文化基础,提供了可靠的文化来源,而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由此可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期的重要理论成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育内容。因此,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时展的客观需要。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帮助学生树立“三观”认知的重要教学手段。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特殊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的“三观”认知还不够成熟,对外界社会的各种思想,尤其是西方的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还不能够作出理性的判断,极容易受到外界思想的侵蚀。这时,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便成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教学手段。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其主要目的便是帮助学生克服以往的错误思想,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认知,从而促进其成长成才,达到育人为本的教学目标。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其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可谓是博大精深,其中有许多宝贵的思想值得当代的大学生去挖掘。诸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勤劳勇敢的革命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直到今天仍然值得学习和借鉴,尤其是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更应该大力继承和弘扬,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也有许多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相通的地方,如“躬行践履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革故鼎新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天人合一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物极必反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以及大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论”[2]等等,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可以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求取教育真谛,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则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源泉。2013年3月,在中央党校

80周年校庆发表讲话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可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认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 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强化学生民族认同感的重要环节。“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智慧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身份证’”。然而,时下大多数学生对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知识还很薄弱,甚至是一无所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渗入,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西方的传统文化加深了认知,甚至还大加崇拜。举例来说,当前,西方的情人节在中国的很多大学校园里深受欢迎,而中国的七夕节可能无人问津,甚至当问起部分大学生来,他们甚至对此不屑一顾。同样,对于电影院里播放的美国好莱坞大片,学生们是大加赞赏,争相追捧,而对于中国的国粹――京剧,可能整个剧院里在校大学生的身影寥寥无几。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指导学生查补缺漏,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认知。费孝通先生曾说过:“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 高校作为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有义务、有责任带领学生继承和发展民族的精神血脉,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中,通过渗透相应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加强大学生的文化教育,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和吸收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对于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形成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途径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离不开校园优秀传统文化环境的构建。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一方面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知,使得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潜移默化中受到教化,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如前面所说,大学阶段正是学生“三观”认知成熟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极容易受到外界各种不良信息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为学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指导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善恶,以理性的思维去评判周围的人与物。当然,提及营造文化氛围,多元化的校园活动的开展无疑在这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开展中国传统节日宣传活动、举行校园戏曲比赛、观看爱国电影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感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此外,也可借助校园媒体,通过校园广播、校园论坛等媒体平台来广泛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达到‘耳濡目染,不学以能’的效果。”

(二)构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作为高校,对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社会义务。”然而,目前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编入教材,开设相应课程的仍然较少。对此,高校应该依据自身发展状况,制定切合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的教学计划,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作为选修或者必修课纳入课程体系,融合大学里开设的《大学语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进行传授讲解。课堂上,思想政治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也可恰当地穿插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并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从而刺激学生的感官神经,增强学生的吸引力。此外,教师在教育方法和手段上也需要改革和创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要逐渐由灌输式教学向讨论式、互动式教学转变”,力求寻找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的相似相通之处,继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觉得学以致用、学有所成。

(三)建立高素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队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的实践者和传播者,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主体。为此,高校应该尽可能地整合校园的师资力量,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师队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发挥教师的带头引领作用,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去影响学生。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要努力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并且要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素材,注意结合相关社会热点问题,及时地为学生进行分析、讲解。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也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首要的就是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发挥好榜样示范作用。另外,对于专门从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工作者,学校应该重点进行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适时地选拔出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专业的角度,带领学生解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篇(5)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3-0253-02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价值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沉淀和积累,本身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高职医学院校的教育提供了宝贵且丰富的教学素材。纵观医德所倡导的核心思想,以及社会普遍反映的医德问题,大多都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答案,例如:“推己及人”、“医非仁爱不可托”等,这些医德的理念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应该将其精髓引入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贯穿于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2014年5月4日主席考察北京大学在师生座谈会上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必须从中汲取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高职医学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型医务人员的重要阵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中来,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们担负起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内在统一的。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和价值观为教育的目的。例如其内容包括理想信念的教育、思想道德的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这些内容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谋而合。在高职学院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善于挖掘中华文化传统的精华,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缺失及其原因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缺失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所有的高校中都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们都非常的时髦,他们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西方的文化和节日非常了解,并被卷入“海外热”的浪潮中。最热衷于韩剧、美国大片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名人、名著等了解甚少,尤其是在高职院校,由于学生文化层次的差异,他们对中华优秀文化相关的知识十分薄弱。

(二)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缺乏的原因

1.高职医学院校教育的弊端。高职医学院作为职业教育的医卫类学院,主要是培养与社会接轨的医务人员,医学技术人才作为主要目标。学院都会比较偏向于医学知识的专业教育,而对于基础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一般都处于比较边缘化的状况,更不用说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导致培养出来医务人员并不具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都比较差的现象。这就是为什么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脱节的重要症结所在,也是现在医患关系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师正确地传授观念。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教育中,教师应该对学生正确地进行知识的传授,除了重视本课程的传授之外,对其他门类的课程也不应该持有偏见。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老师,更应该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要做好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除了高校任教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外,需要全体的教师们共同地参与其中,对学生进行正确观念的传授。

3.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的影响下,很多高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目标非常的明确,这是为了提高学校的就业率,让学生更好地就业就成为一个比较单一的培养方向。但很多的企业因为发展的需要,比较青睐复合型人才,他们更注重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养,以及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我们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综合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篇(6)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传统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它既以有关的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又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1]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由于各时代的局限,传统文化是养分与毒素并存。

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社会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形成并支配着大多数中国人的具有积极影响的价值体系、观念形态、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等的总体表征。

优秀传统文化是是经过历史检验、扬弃和熔炼的中华民族的思想结晶,它是中A民族最突出的优势,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深厚的土壤,从中汲取精华。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延续五千多年而未曾中断,它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源泉,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已经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以及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也是我们立身于世界的宝贵精神支柱。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的认识我们民族的发展历史,增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新思潮、新观念不断涌入,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局面。由于对多元化的文化现象缺乏应有的鉴别分析能力,部分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而贬低优秀传统文化,滋生了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现象。这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有很大关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操

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这种情感表现在对祖国的山河、祖国的历史和优良传统、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心,它要求我们把爱国、报国、救国、兴国、强国看做崇高的美德去践行。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涌现出许多爱国、报国的经典思想和故事,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报国之情,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精神,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担当等。这些经典思想和故事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瑰宝,成为中华儿女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利用这些丰富的爱国主义资源对大学生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使大学校园充满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可以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在校园的硬件方面,通过校园内放置人物塑像、书法碑刻,修建优秀传统文化走廊,用优秀传统文化素材装饰建筑物,校园教学楼、会议室等醒目位置处张贴优秀传统文化名言警句等方式嵌入传统文化元素,使大学生置身在一个处处充满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氛围之中。

二是在校园的软件方面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以宣传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的文化活动,例如可以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孔子诞辰日等特殊时刻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还可以以校园文化节、班团主题活动、社团活动为载体,开展诸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书画大赛等活动让大学生加入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交流中;可以借助校广播台、电视台、宣传栏、网络平台等媒介宣传、展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让大学生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应努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融会贯通,使课堂传授成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最可靠的途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要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授课时就可以融入古代先贤的故事,强调大学生应当把担当社会责任与个人道德修养结合起来,激发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再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可以在授课内容中融入一些仁人志士为争取民族解放、实现民族独立的史实,从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是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授的课程设置上要更加充实。高校应当开设“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其作为公共必修课在全校范围推广。还可以开设“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选读”等课程,加入《诗经》、《论语》、《孟子》等经典文献内容,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是结合当前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社会发展趋势等因素,仔细斟酌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模式,运用灵活多样、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起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自然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中。

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统文化内容广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非常重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自身要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自觉不断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另外,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对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强教师分析研究能力,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授的师资力量。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宝贵资源,充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成为有素质有修养有担当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顾冠华.中国文化论略[J].扬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6).

[2]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3] 李阳,梁婷.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新西部,2014(3).

[4] 孙岳鹏,李亭.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的实现策略[J].中国西部科技,2014(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篇(7)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中共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特别指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由此可见,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 并且至今仍在影响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它既以有关的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 又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 ①。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诸多现实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背景。

文化具有“化人”和“人化”的社会功能,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相契合。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阶级或者集体为了建立或巩固其政权而进行的符合本阶级或者集团根本利益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和宗教等思想的教育,也就是意识形态的教育”②。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维护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服务的思想教育。从历史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深受它所依托的民族文化的影响,更与宽广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相联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上,我们应该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理性梳理, 挖掘传统文化精华,融汇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支撑。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无数伟大、优秀的思想道德观念,其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爱人者人恒爱之”的和谐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气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谋而合,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支撑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爱国主义精神、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甚至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相吻合的内容都应积极挖掘,都可以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丰富的内容。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

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教育教学方法的论述有诸多精辟之处。我们不仅可以将传统经典中的精华借鉴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还可以针对受教育对象的不同情况与特点,综合运用儒道释文化经典事例和经典文字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变无味的理论说教为生动且内涵深刻的经典教化。正如学者李大伟所说,“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以道德感化、心理感化、自我教化为主导的教育方法,以及所形成的伦理、心理的教育模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路径创新可资借鉴的有效方法”③。

二、中华传统文化在高校大学生中的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在高校大学生中的存在现状,笔者所在课题组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江苏省十余所高校部分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3份。其中男生35人,占19.13%,女生148人,占80.87%。调查者的专业涉及理工类、经管类、医学类、农林类、法学类、文史类、艺术类、哲学类等。问卷设计主要围绕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践行和接受渠道等方面展开调查。

经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1.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知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比较理性,38%的大学生普遍认同并肯定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认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以继承发扬为主。62.84%的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接受时要有所扬弃。只有0.55%的不关心传统文化的发展。这说明大学生普遍认同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当今社会的重要作用,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抱有高度信心。

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多局限在知识层面和艺术形式呈现层面,较多关注的是历史文学知识及传统艺术,64.48%的大学生对古典诗词赋、小说、民族音乐或舞蹈、戏曲感兴趣, 42%的受访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儒释道的三大思想精神能够了解和予以区分。同时,大学生对于传统哲学思想特别认可,超过70.49%的受访者认为特别有必要学习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所载的内容及哲学思想对现代人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2.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践行

受访大学生普遍能理性地认识传统文化,认为当前传统文化正面临诸多挑战,如传统衣冠服饰、民间工艺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正在淡出人们的生活,并对此表现出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强烈的使命感。同时有69%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在实际生活中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仁义礼信忠孝廉耻作为自己的道德标准。

49.73%的受访者认为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应担负重要责任,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社会并体现其价值。45.36%的表示会在平时适度了解和关注传统文化,慢慢积累并积极影响别人,93%的愿意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自己的努力。

3.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接受渠道

在当前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知识的渠道日益多元化。调研显示,影视作品、书籍报刊、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介是大学生群体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反映了大学课堂传播传统文化功能的欠缺,也反映了传统文化教育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虽然不少高校均已开设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但因师资水平和重视程度的差异,导致教育效果差别显著。不少高校传统文化课程占学校课程总量比例不足;课堂教学整体覆盖面有限,课堂教学缺少系统性和整体性。

80%的受访者欢迎传统文化进校园,愿意选修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认为传统文化可以凝聚师生人心,丰富校园人文底蕴,有助于同学们修身养性、塑造健康人格。但不可否认,当前一些高校缺乏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和有效途径,传统文化教育存在品位有待提高、设施不完善、底蕴不够、建设缺乏整体性等一系列问题。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明显呈现碎片化和表面化,侧重传统知识的传播,忽视精神内涵的传承和人文底蕴的培养,对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目标要求还有不小距离。

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传统文化中拥有非常丰富的可应用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虽面临西方文化的冲击,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互相融合与互相促进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

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野出发,在借鉴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已有理论进行完善,进行以“身体素质-人格修养-社会道德-家国情怀”为主要内容的青年学生教育培养工作实践与探索。

具体来说,即切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基本价值理念,引导其从个体出发,不断强化自身素质,提升人格修养,逐级上升,进而促进良好社会道德的养成并达到以国家民族使命为己任的内在共识,最终实现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理想的统一。

身体素质是对于个体而言的,作为承载国家梦想、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青年,具有强健的体魄是一切之根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医、气功、武术等很多都表达了对于身体的关注,体现了对于健康长寿的追求,例如:《庄子》的《养生主》提出“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的养生思想④,正契合我们当今所愈来愈重视的青少年身体素质。

人格修养主要指向个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建立在心性论基础之上,强调道德修持是每一个人都所应当具有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方面内容可以通过中国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茶艺戏曲等作为代表陶冶当代青年的心性和情操,提升他们的个人修养。

社会道德则从对个体的关注逐步上升到群体。中国哲学中的各家都对道德的概念和内容有着自己的论述,有为学为道的区别。如果说之前的身体素质和人格修养是通过增加积极的知识来实现为学的功用的话,那么社会道德方面的内容就是通过提高精神境界来达到道德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约束,体现为道的目的。

家国情怀主要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教化之学,尤其强调合理把握个人与国家民族的辩证关系。《大学》强调儒者要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与家、家与国乃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正是在这种家国情怀的培育下,才会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才会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可以说,家国情怀已经在千百年来“成圣”理念的教化之中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成为民族精神中的核心要素,并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而这也正是如今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内容之一

总之,关于身体素质-人格修养-社会道德-家国情怀的内容,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要求,四个方面之间存在着从个体到共同体逐级上升的内在联系。同时,笔者及所在课题组在梳理构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的脉络的基础上,以“身体素质―人格修养―社会道德―家国情怀”为主要内容,综合利用各种现代媒体等手段,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的调研获得相关情况并进行分析、总结,在所在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实验性的实践探索,即从大学生入校开始,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同时借助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强调学生的内省教育,在培养、教育、引导的过程中强调将知识、能力等显性教育的东西,通过大学生的心灵感知,内化为心,外化于形,实化于行。

首先,以内化于心为切入点,培养目标由知识填充转变为人格塑造与底蕴培养,引导学生自觉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理念。在结合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尊重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我们统筹布局传统文化教育,将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认同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具体要求逐级内化到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当中,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之中。立足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养成,积极营造乐善好学的文化氛围。定期举办“传统文化学习”等主题活动,通过促进学生形成感恩意识,发挥其在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力量。

其次,以外化为行为着力点,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传统文化实践。学校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创新教育方法和内容,以体验式和互动式的教学增强吸引力和效性,注重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的结合,以历史事件来解释时事发展,用传统道德来诠释社会现象,将传统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之中等。举办民俗文化节等同学们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活动,广泛吸引同学参与,在互动中使同学们将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外化于行。

最后,以分层培养为生长点,针对不同学生群体需求策划组织了“寻迹博物展馆,强化民族豪情 ”、“品味民俗国粹, 尽享非遗之美”、“亲历文化讲堂,结交文化友人”、“倡导博雅教育,培养博学才俊”、“构建实践基地,内化德行修养”五大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类分层育人社会实践活动,对理工类学生侧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历程和基本内容的学习,旨在养成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对有兴趣的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类型、特征、价值等深层次问题开展研讨,增强大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推送传统文化信息,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修己慎独、克己奉公、精忠爱国,取得了积极成效。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学习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更通过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并自觉将学习传承传统文化上升为实现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使命的高度,对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顾冠华.中华传统文化论略[J].扬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6).

②王威威.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4).

③李大伟.基础传统文化维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究[J].江苏高教,2012(2).

④刘永.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机构视域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J].改革与开放,2015(11):91-94.

参考文献:

[1]顾冠华.中华传统文化论略[J].扬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6).

[2]王威威.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4).

[3]李大伟.基础传统文化维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究[J].江苏高教,2012(2).

[4]刘永.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机构视域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J].改革与开放,2015(11):91-94 .

[5]冯友兰,著.涂又光,译.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篇(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4-0042-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将自身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的主渠道作用全面发挥,充分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是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还是现阶段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因此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成为了现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焦点话题。本文首先阐述了高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然后介绍了高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工作的原则,最后阐述了高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工作的具体途径,旨在为更好地开展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工作提供一定得意见与建议。

一、高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多元文化共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了高度关注

现阶段,随着世界的深入发展与不断变革,呈现出了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势态,使得世界上多种多样的思想文化:过去的和现在的、外来的和本土的、正面的和负面的,彼此产生了严重的激荡,有的互相吸纳,有的互相排斥,有的互相渗透,有的互相矛盾。对于这些情况,中华文化也不例外,在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日渐突出下,使世界各国区域产生了学习中华文化的思想,由此,中华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然而,中华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不足也在世界上泛滥影响,一些不怀好意的人常常钻中华传统文化漏洞的空子肆意妄为的攻击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现代大学生实际中也受到了各种文化的影响。当面对文化复古主义时,大学生们显得十分的兴奋,同时却又十分的迷茫;当面对东突、达赖的民族分裂言论时,大学生们在表现痛恨的同时又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没有能力判断分裂主义分子的言论是对还是错。由此可见,现代大学生关于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所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工作,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西学东渐情势下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目前,虽然多数大学生都存在主流文化意识,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但随着整个世界形势的不断变化,部分大学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产生了自私自利、拜金主义的思想,尤其是部分大学生丢掉了中华优秀的道德风尚,诚信降低、价值观扭曲严重,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严峻的社会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散发着浓烈的人文精神与民族精神,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情怀、努力奋斗的决心、自强不息的态度,这些文化精华的价值不应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而逐渐削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避免的会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对于处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核心地位的大学生,应及时全面的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据此抵制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影响。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学生头脑,已经成为了西学东渐情势下传承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际需求。

二、高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工作的原则

中华传统文化涉及了思想、文字、语言,礼、乐、射、御、书、数,以及书法、音乐、武术、民俗等。传统文化具有世代相传、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特点。虽然人类创造的一切都能纳入文化的范畴,但由于历史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部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使用并不合适,所以应清楚获悉传统文化传播中应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价值观、人身观的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对高校提出的本质要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并非一直注重于传统文化的传授,而是保证传授的传统文化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服务。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我国历史中一些享誉盛名的爱国主义者、革命先烈、优秀人物的所作所为都能有效激励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传统文化中的群体本位、道德本位价值取向是道德教育过程中必要的素材,孔孟等人的道德名言,教育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合思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的关键素材。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了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实现,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理念、优秀素材。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两者间的辩证统一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良好运用。

(二)贯彻中华传统文化“多元一体”的内容

中华民族具有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而中华民族中汉族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其他少数民族也贡献巨大。中华民族文化体现出了多元性特点。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进中华传统文化过程中,应将其多元性全面体现,不仅将传统的汉族文化传授给学生,还应使大学生掌握了解各种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少数民族文化逐渐朝着商品化方向发展,人们常常通过贩卖少数民族落后的文化来获得经济利益,而对于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重视这一点,加大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

三、高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工作的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篇(9)

[2]新闻网.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EB/OL].(2014-05-05)[2015-04-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篇(10)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需要内容对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注重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且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其中。就二者的关系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可以实现内容上的完美对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当前的主流文化,它是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指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多种文化和谐共生的文化。盘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出诸多育人的宝贵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如在“原理”课的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契合深化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如从古代神话的开天到女娲补天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人对人所生活的世界充满了探索的渴求。通过神话故事的推介激起学生学习与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的思想介绍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并形成深入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习惯,增进文化自信。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开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济思想。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存在某种“抑商”倾向,但在发展经济、解决民生问题上,中国古代先哲也形成了自己的“经商之道”,并积极探索经济运行规律。如春秋末年的“范蠡认为物价变化是有规律的,可以预测的”。他指出:“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所揭示的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中国古代的经商之道与价值规律虽表述形式稍有不同,但实质相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崇尚大同理想,在科学社会主义部分,不能忽略诸如“大同理想”一类的重要社会理想资源。如《礼记•礼运》中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及近代康有为、孙中山等分别阐扬的“大同理想”,尽管他们的大同理想有美化资本主义制度的某种痕迹,但其在中国社会形成较为广泛的影响,是中国本土关于未来美好社会理想的典型代表,其思想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存在内在契合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充分挖掘其中有代表性的思想、观点,通过两者的比对、分析,建立两者间的内在联系。不仅通过马克思主义自身的逻辑证明马克思主义,还从西方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理论资源,拉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大学生的空间距离,缩小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大学生的时间跨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其在育人化人中的作用。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需要载体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创新传播载体,即不断创新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具体而言,要注重实现口语表达精致化和演示文稿即PPT展示精美化。口语表达精致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个充满智慧的宝库,在其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接过程中,要注重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方式现代性的双重转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现代语言展现古典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与奇效。口语表达可以采用古文的方式,但要做适当的解释,否则,学生没有听懂,起不到交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教学语言上做好马克思主义话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的结合,展现出其历史的生命力与思想的深邃力。PPT展示精美化:现代化条件下的教学往往借助PPT的手段,PPT具有易保存、易共享的特点,特别是学生在课后可以下载PPT,考前复习会阅读PPT,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PPT展示精美化不仅体现在制作的精细与美工上,还应注重将现代艺术元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元素有机结合,在PPT平台上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灵动性。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需要理性批判

大学时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恢复其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自主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发挥理性思维的批判作用。教师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时,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自觉开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学会用理性批判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讲到历史观时,涉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可以引入历史上现实存在的、且争议较大的人或事,如清末帝后之争。有的同学可能将清朝的灭亡归结为慈禧一人之过,甚至将中国近代的受欺压、受的悲惨史实归到慈禧一人头上。一方面,允许学生积极思考,开动头脑,对问题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另一方面,通过引导,让学生从思考“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的作用”转到思考“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让学生从人物的批判到封建制度的批判,并在批判封建制度的同时,正确对待封建制度中的优秀文化。除了在课上引入中国历史上的人与事外,还可以引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若干观点,如讲人的本质时,引入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性非善非恶论等,一方面,介绍他们思想中的合理之处;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他们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并与马克思“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学说加以对比,进一步指出强调阶级社会中人性是具有阶级性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篇(11)

[2] 顾冠华.中国传统文化论略[J].扬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9(6)59-63.

[3]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 2006- 10- 19(1).

[4] 李阳, 梁婷.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 科技视界, 2013(30)124-125.

[5] 迟成勇, 吴锦旗.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8(3)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