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大全11篇

时间:2024-02-08 15:45:3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

篇(1)

DOI:10.15938/ki.iper.2016.03.015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3-0066-04

一国优秀传统文化是这个国家的“根”和“魂”,它催生着这个国家的民主文化、政治文化、社会文化等等,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只有根植于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上,才能沐浴明媚的阳光,充分发育与生长,从而再现这个国家的生机与活力。同样道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依托着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吸取营养,取其精华,承袭符合国家风格的教化传统,不仅如此,优秀传统文化也在此过程中实现了现代转化,完成华丽蜕变,被年轻的大学生所接受、认同,从而生生不息。

一、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优秀传统文化之于思想教育相当一源活水,不断为其注入新的内涵,提供丰富的资源,它所积淀的最深厚的精神追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永不枯竭的动力。

1.优秀传统文化与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

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观点也闪耀着的光芒,实现了与殊途同归的相互呼应。例如《大同书》中对大同社会的美好憧憬,想要建立一个公正有序、互助互爱的社会,这与要解放全人类、解放人民有着相通之处;再如《易经》中讲到阴阳,与的辩证法也有共同的基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地人合,五行之说也蕴藏了唯物史观,等等。[1]这种不谋而合的文化元素,穿越时空,影响至今。我们知道是人类社会优秀文明成果的集成,它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和普遍规律,探寻了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正确路径,反映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本质与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普遍的真理性。然而就是这样的理论,其基本观点与中华传统文化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使在中国找到了生长的土壤,能够获得民族心理上的接近和容纳,有着文化上的亲切感。

2.优秀传统文化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向

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亘古相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是一种内在的最根本的精神力量,虽然出现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但核心的精髓都有着共同的表现,哪怕是战乱、社会动荡,这种绵延不绝的精华依然能超越时空。并且它也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一个明确的指向,还将是未来的一种根柢,历经岁月更迭,始终存在于人们的内心深处。所以今天我们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指导,未来它也必将是中华民族的理念价值,这种指向不会随历史时间的推移而蜕变。就像德国哲学家布洛赫认为的“在人类历史中始终伴随着无所不在的乌托邦精神,这种精神可以游离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跨越时空被积淀下来”,[2]一旦某一时代的社会基础和意识形态衰落,唯有它“经久不息地存于各个时代,作为其他时代培育果实和提供遗产的始基而继续存在”,[3]这种美好期待也指向久远后的未来。

3.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厚的传统滋养

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思想教育资源,为大学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它有治国安邦的睿智灼见,有彰显时代价值的真知理念,亦有教人修身涵养的鞭策警言,这些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需求资源。比如“仁者爱人,厚德载物”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原则的教诲,“言而有信、一诺千金”就是教育大学生要做诚实守信的谦谦君子的告诫,而“明礼为仁,仁爱孝悌”就是对大学生的伦理规范,“内省慎独”又为大学生提供了人格修养的方法,等等。所以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丰富的思想宝库,无论是孔子、荀子、老子、庄子的辩证法,管仲的人本思想,孟子的以民为贵的民本观点,还是老子的上善若水、廉政恤民的善政理念,墨子兼爱非攻的和谐认知,这些都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厚的滋养,成为对大学生教育的重要思想元素。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历史传承、现代表达和时代创新

篇(2)

当今世界,弘扬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国争相“破译”本国传统文化对本国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作用,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可以继承、发展和创新的“文化基因”,从而在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本国的文化优势。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炎黄子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宝贵资源,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这一工作的重要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阶段的落实需要以各学科课程教材为载体,语文、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都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旨在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及政治核心素养,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沿阵地,其重要性突出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与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的一致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衔接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思想理论课,与时事政治教育相互补充,着力于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品德高尚、政治素养过硬的青少年。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旨在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导思想同宗同源,具有高度内在一致性。

2.德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阵地

高中思想政治课肩负德育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及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目标高度一致。

3.与传统文化的互补性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体系完备,贴近学生生活,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涵丰富、意境广远可以形成高度契合的互补效应。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既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润物细无声”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使青少年学生在全面准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树立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从而坚定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难点在于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素材。选择适当的策略来收集、选择、加工及应用相关素材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关键。

1.素材收集策略

收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素材时要处理好“学生需要”和“学生想要”的关系,即选择学生需要的内容要以学生想要的角度来选取。在宏观上需要贴近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依照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顺序来收集素材,在具体处理上则要更加注意选材的角度,以学生更感兴趣的方式来选取对学生有所帮助的素材,在素材收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在收集素材的过程中,要注意“由己及人”的认知规律,依此教导青少年学生学会处理个人与自己、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教师要从学生力所能及的事情切入,收集相应的素材,如“谨守本心是智慧”、“百善孝为先,人首先要尽孝”、“珍惜盘中餐是爱自然也是爱国”等等。这样以小见大的解读,不会使学生觉得教师说的离自己的生活很远,很“假、大、空”。从学生举手之劳能做到的事情出发,一步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逐步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育人的效果。

2)从学生的关注角度收集素材

青少年学生思想活跃,猎奇喜新,要对他们的“胃口”似乎很难。实际上,以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来调整我们的选材角度会获得意外之喜。以北京2014年高考作文题《老规矩》为例,如果是语文教师来讲解这篇作文的写作技法,学生很难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如果在思想政治课上,由思想政治教师“错位”地讲解我们生活中的老规矩,就会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在必修3《文化生活》中,“老规矩”这样的素材既可以用来导入课程,也可以作为案例详细讲解,都可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选择“学生有所关注,但理解不够深入”的问题作为素材

青少年学生朝气蓬勃,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都有所关注。但有一些问题他们不曾深入了解和思考,这样的问题恰恰是最有价值、最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最能让学生既有所思又有所得的问题。例如,在必修2《政治生活》第七课第一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的授课过程中,有一个小活动是让同学辨别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文字。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将其省略而将答案直接告诉给学生。但笔者在观察中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非常感兴趣,有的学生甚至会拿出口袋中的钞票观察并和同桌讨论。实际上,这一课“食之无味”的“民族文字”正是必修3《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反复强调的“文化的基本载体”,而学生渴望交流、渴望学习的表现也正是教师求之不得的理想学习状态。只要教师能关注到教学中这些被忽略的细节,选择这样的问题作为素材,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就能成为既受学生喜欢,又能在无形当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赢课程”。

2.因材施教的选择、加工策略

素材的收集是前提,而对其选择、加工的过程也是课堂成败的关键,不可忽视。

思想政治课教材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线索,选择和加工素材最基本的策略就是要因“材”(教材)施教。思想政治教 师既要充分了解教材的编排逻辑和重难点知识,又要明确教材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关联程度,综合考虑并确定选择和加工素材的具体方式方法。

以必修3《文化生活》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为例。“文化生活”的内容“易学难精”,重在文化现象背后的精神内涵,贵在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本课教材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高度相关。教学的难点是理解传统文化的特征,重点则在于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在这样的章节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以“面”的形式展开,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学需要选取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素材辅助教学。

与之相反,必修4《哲学生活》中虽然也须穿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但教学的重点在于阐释哲理,教材编排也不允许教师大篇幅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两者关联程度不足的情况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要以“点”的方式进行,不能过分占用课堂时间,影响正常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进程。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有所侧重、点面结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融入思想政治教材当中。

不论是素材的收集还是选择和加工,最终的目的是要运用,这是赋予素材活力和生机的途径,也是完善课堂教学的关键,而对于素材的运用,不可盲目,要要遵循一定的策略。

3.素材应用策略

1)结合教师特点和学生兴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的具体应用必须结合教师自身特点与学生的兴趣需要。教师的个人文化素养与文化特长对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很大的影响,但课堂并非是教师一人的“秀场”,教师同样需要考虑自己的应用策略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是否利于学生接受和学习。

2)教师的“画龙点睛”

“画龙”就是要做好课前准备,整合相关素材,根据每个班同学上课的特点制定每节课特有的应用素材策略。“点睛”则是指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现场生成最富针对性的“临场发挥”,通过少而精的“生花妙笔”让学生得到最大的收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没有固定的方法,需要教师的“独具匠心”。同样的素材在不同教师手中其应用方法千差万别,效果也各不相同,教师们只有在一次次的探索中形成自己的应用心得,才是最佳的素材应用之法。

三、思想政治课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1.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须突出重点内容

在思想政治课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不是没话可说,而是有太多的内容可以选择。所以我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突出最重要的内容。

1)人格修养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教会学生处理“个人与自己”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以德立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华传统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养成之法,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使青少年学生正心笃志、崇德弘毅。

2)社会关爱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教会学生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极具特色、行之有效、发人深思的“为人处世”之理:面对他人要“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面对社会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面对自然则要讲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些中国古代先人富有哲理的思考,至今也仍然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3)家国情怀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教会学生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当中“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一次次战胜磨难与外侮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是国荣我荣、国耻我耻的深刻爱国情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要加强家国情怀教育,使青少年学生成为爱祖国、懂自尊、有自信的中国人。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思想政治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1)明确思想政治课所具备的传统文化教育意义

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提高对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要性的认识,要明确思想政治课不仅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也能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平台。在思想政治课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不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工作,还能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的精准阐释需要思想政治教师极高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功底。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知识面本就很广,既需教师对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又需紧密关注时事,时刻更新教学内容。如今,还要在此基础上更加关注中国古代的历史史实、历史故事、风俗习惯、名人轶事、名言警句、传统文艺等方面的内容,这需要思政教师持续不懈的努力。

3)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

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需要教师们的共同努力、合作交流,通过现代教师交流手段在相互学习交流的过程当中产生新的灵感和创意,共同探索在思想政治课上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应用之道。

3.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形成“学科合力”

思想政治课、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都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平台。各个学科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互动、互助、互补可以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从可行性来看,首先,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各学科教师共同需要完成的工作,各学科共同协作、相互交流对完成这一工作大有裨益。其次,同一学校、同一年级的教师交流更加直接、更加频繁,这样的环境对跨学科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再次,共同的教学安排和校园文化有利于统筹一致,整体安排。

从有效性来看,第一,跨学科的交流可 以形成“美第奇效应”,激发教师的创造性。第二,打破学科的藩篱能让学生真正地成为知识的主人,能够真正的从更高更全面的角度来印证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悟。第三,跨学科的学习体验,更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对青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是一项光荣的事业,值得我们为之终身奋斗。

篇(3)

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五千多年文化发展史中形成、积淀、流传,影响人们生活的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它赋予了一个民族深厚而睿智的思想,民族的观念、情感、价值取向等都被涵盖其中,并且人们从事的所有活动都在无形中受其支配。高等院校的学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1.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保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党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批判地继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得到不断改进,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为了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这样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弘扬,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

2.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改善大学生道德修养现状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了解,没有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道德素质有待提高。结合当前大学生道德现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一)理论价值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具体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资源,如爱国主义情怀、诚信品质、艰苦奋斗精神等,应该将其中的精髓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贯穿于高校教育整个过程,用中国几千年积累的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一整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如言传身教法、因材施教法、内省式教育法、陶冶情操法、实践教育法等,可以将这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合理有效地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供借鉴意义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不断凝聚、更新、整合,成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面对个性张扬的大学生,我们将中华民族创造的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与时展、现实社会、学生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实践价值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加强大学生人格道德修养的教育

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提炼出了进取精神、包容精神、博爱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等一系列的民族精神。当代大学生用这些民族精神武装头脑,可以抵御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应对文化全球化的思想渗透

文化历来都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多元的文化不断冲击着人们,由此带来很多的价值观和道德方面的问题。而对于涉世未深、信仰立场不坚定的大学生而言,全球文化中的某些消极因素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熏陶感染,能提高大学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

篇(4)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3-0253-02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价值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沉淀和积累,本身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高职医学院校的教育提供了宝贵且丰富的教学素材。纵观医德所倡导的核心思想,以及社会普遍反映的医德问题,大多都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答案,例如:“推己及人”、“医非仁爱不可托”等,这些医德的理念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应该将其精髓引入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贯穿于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2014年5月4日主席考察北京大学在师生座谈会上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必须从中汲取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高职医学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型医务人员的重要阵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中来,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们担负起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内在统一的。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和价值观为教育的目的。例如其内容包括理想信念的教育、思想道德的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这些内容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谋而合。在高职学院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善于挖掘中华文化传统的精华,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缺失及其原因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缺失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所有的高校中都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们都非常的时髦,他们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西方的文化和节日非常了解,并被卷入“海外热”的浪潮中。最热衷于韩剧、美国大片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名人、名著等了解甚少,尤其是在高职院校,由于学生文化层次的差异,他们对中华优秀文化相关的知识十分薄弱。

(二)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缺乏的原因

1.高职医学院校教育的弊端。高职医学院作为职业教育的医卫类学院,主要是培养与社会接轨的医务人员,医学技术人才作为主要目标。学院都会比较偏向于医学知识的专业教育,而对于基础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一般都处于比较边缘化的状况,更不用说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导致培养出来医务人员并不具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都比较差的现象。这就是为什么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脱节的重要症结所在,也是现在医患关系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师正确地传授观念。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教育中,教师应该对学生正确地进行知识的传授,除了重视本课程的传授之外,对其他门类的课程也不应该持有偏见。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老师,更应该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要做好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除了高校任教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外,需要全体的教师们共同地参与其中,对学生进行正确观念的传授。

3.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的影响下,很多高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目标非常的明确,这是为了提高学校的就业率,让学生更好地就业就成为一个比较单一的培养方向。但很多的企业因为发展的需要,比较青睐复合型人才,他们更注重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养,以及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我们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综合素养。

篇(5)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以及各个班级的辅导员、学校的党政工作人员,全体高职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通过思修课、时事政治课等课程学习与国家政治、世界实事相关的内容;通过学校党政工作以及辅导员的日常教育,达到思想发展的目标。这是大多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结构和路线,但是,这样的教育模式与现今学生的思想发展并不完全符合。一方面,学生容易受到互联网环境的影响,对于思政课和党政教育的很多内容,接受度并不高;另一方面,学校思政教育对学生个人人格发展的关注特别少,没有将思政教育内化成学生的个人特征,而是作为一种“教学?热荨鼻考痈?学生,教育的效果有待提高。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用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积淀和传承留下来的中华文明之核心。传统文化涉及到个人生活、个人发展以及对社会的态度、家国信念等各个方面,接受并继承传统文化,是先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式,通过社会行为而内化成个人特征,通过个人特征的的集体化展示,形成民族精神。无论从内容方面,还是从教育途径方面,传统文化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既符合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求,又能够展现出充分的教育效果,值得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行应用。

二、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不失为一个良好的途径。目前高职院校思政政治教育的内容直接取自教材,教材上有什么内容,教师就讲哪些内容。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等。课本上的举例内容以及观点大多都是建国前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个人事迹,这些事迹虽然具有明确的教育意义,但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在于目前的生活环境与书本中的存在很大不同,社会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时候,教师应该主动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扩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内容,不仅能够使学生更能够理解我国社会传承已久的家国精神,更能够将优秀文化利用在当今的生活当中,形成良好的思想态势和正确的政治方向。我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有很多可用于思政教育的内容,例如,孟子所说“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老子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就是教导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同时也要努力做好当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爱国主义最好的体现;根据学生实际以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积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以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目前高职院校选择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课堂教育为主;党政工作对国家政策和会议精神的传达,以宣传类的活动为主;辅导员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日常的观察以及对学生的沟通和说服教育为主。这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只能做到从表面上推行思政工作,并不能保证思政工作真的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发展中。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个人的素质发展,无论从外显的行为上还是从内在的心理层面,都应该表现出较为一致的思想状态。因此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号召,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个人情怀。要做到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需要进行改进,参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以及传承的过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策略。首先,从学生角度来看,以个人的性格特征为教育的中心,有些学生在集体荣誉感方面感受性较强,有些学生更重视个体的发展,教师可以将这两部分学生组织起来,举行辩论会,请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引经据典,分析集体荣誉感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此形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其次,从学校环境的角度看,中华传统文化蕴含在生活当中,形成了很多与民族精神相关的纪念日以及节日。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节日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在端午节组织学生进行缅怀屈原,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活动,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三)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无论是个人素养的发展,还是高职学生集体的成长,都应该表现在高职学生在校生活以及毕业后的就业当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突出实践性,而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诸多关于个人以及集体活动中的行为指导,可以在高职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中予以验证。以高职学生的实训为例,在企业实训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遵守企业管理规则,需要积极发挥个人能力,同时展现出个人的优秀素养。这些都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明确的表现。《弟子规》的“出则悌”篇,可以作为高职学生进入实习岗位,怎样听从企业指导者以及老员工教导的准则,辅导员和职业指导教师,可以将这部分内容作为职业指导教育的“基础理论”,在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在实训中践行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表达的积极价值,通过指导教师以及企业的评价,反思自己的行为,进而形成合理的处事态度。这是高职学生思想发展的表现,也是思政教育工作有效的表现。又如,很多高职学生在毕业时都会面临着较为明显的就业选择困难,面对应聘失败也很容易灰心丧气,这时候,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其中“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精神,以及“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道理,都能够为学生择业以及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有利于学生的思想发展,也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发展。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篇(6)

( 一)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强不息精神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劳动实践中,逐渐孕育出了自强不息、宽厚包容、艰苦朴素、奋发图强等高尚的品质,这些品质既是中华民族深入血液的精神命脉,同时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绵千年而不衰的精神动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君子气概激励着每一代奋发图强的青年学生,使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富强而奋发学习。这种思想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激发着中华民族的青春和活力。

( 二)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自古以来,爱国情怀一直都是中华民族永恒的话题,我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激励无数中华儿女为国家之富强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根源。从古代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近代的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再到现代的中国梦,伴随着五千年文明的爱国主义情怀一直教育着广大的学生,引导着学生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而努力。

( 三)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本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讲求的人本主义精神一直提醒着人们要注重人和,提倡自身的修养。在当今时代下,人本主义精神所倡导的是个人价值的提升,以人为本的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立脚点,也是思想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优秀文化作为我国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大学生思想素质提高和我国大学生总体思想水平的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对于思想层面的教育需求日益增加,希望通过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来沉淀自己,塑造良好的品质。但是,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浮躁之风在大学生群体中日渐扩大,大学生的思想尚处于塑造期,容易受到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而迷失自我。目前,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解决。

( 一) 高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

所谓传统,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是指那些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凝聚、沉淀下来的,具有一定特点并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人们所传承的社会元素,其表现形式比较多样,如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从理论意义上来说,传统优秀文化是一种观念、意识的内容,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表现出多种形式。只有那些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文化元素才能够随着时代的变迁沉淀积蓄下来,成为优秀文化的主要成份。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往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能够对外来文化产生包容和同化。另外,对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并没有足够地重视,也没有重点地进行教育和传播,学校重学术轻文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由于学生处于复杂的社会背景下,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扭曲,不能够很好地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忽视对于自身文化素质的培养。

( 二) 大学生的传统道德观念淡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伴随而来的是一些低俗文化的盛行,诸如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在高校大学生中得到了传播,造成奉献精神弱化、失信违法现象滋生,严重影响了大学的德育教育,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蚀,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健康发展。同时,由于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冲击,一些学生对于传统道德观念愈加淡薄,盲从和迷信的思想充斥着学生的价值观,使他们怀疑甚至产生否定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 三) 缺少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

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还不够,不能真正认识到礼文化的内涵和实质,甚至出现了错误的认识和抗拒的态度。而随着全球化范围的扩大,思想多元化,也出现了多种文化交织碰撞的情况,如果大学生认识不到位,不能认真对待就很容易盲目跟从落后腐朽的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是深远的,其发挥的价值也是深远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在于通过文化将一些民族气质和精神传至人们的内心深处,去影响其行为习惯,塑造其独特的个性。而大学生目前处于成长和成熟期,一些轻浮的情绪严重影响了其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可,加之功利性的影响,使得学生产生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并不大的误区,从而阻碍了学生对于优秀文化的进一步学习的吸收,长此以往,将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发展。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作用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笔极具价值的精神财富,是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通过这种精神资源的作用,可以促进我国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 一) 能够有效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21 世纪以来,我国面临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实现,思想文化的全球化也在逐步蔓延,对于这种形势,我们要善于辩证地看待。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提出,各种外来文化必然会充斥到我们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一方面,这种文化全球化能够丰富我国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更加面向现代化和国家化; 另一方面,却也要看到,随着西方文化中一些负面、不良的文化的进入,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会潜移默化地产生新的变化,这对于我国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乃至未来社会的发展十分不利。面对复杂的形势,我国深深植根于大学生思想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起到有效的弱化负面思想的作用,使我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更加充分地发挥功效。

( 二) 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社会的良性发展

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大学生能够将所接触和学习的外在的社会规范、道德法律等内容内化为自身的一种品质,然后指导自身的行为,形成一种观念和信条,使自己的行为更加理性。如果大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提炼和升华,作为自己内心的一种行为原则,那么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将会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也能够有效地抵御不良思想的腐蚀,独善其身。同时,大学生群体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主体,随着其思想素质的有效提升,社会整体的文化素养、行为模式也将更加趋于良性发展。

( 三) 能够塑造良好的人格魅力

篇(7)

XIAO Yiyao

(Collage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He'nan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7)

Abstract Integrat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for young people to cultivate the values of civilization. It is facing many reality plights including teachers' traditional literacy, teaching methods,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network culture shock and family education environment. We should take appropriate measures including enhancing teachers' traditional literacy,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 construction learning atmospher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pplication modern technology and building interactive mechanism between parents and teachers, etc.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civiliz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iddle school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青少年树立现代文明理念、传播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传统优秀文化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内在一致性和契合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培育青少年价值观和现代文明建设中应该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青少年的文明理念。

1 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学的障碍分析

首先,教师对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不足。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是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实施者,肩负着对青少年世界观、价值观的引导、启迪和培育使命。然而,受应试教育、多元价值观、经济利益等多种影响,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对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不足。

其次,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形式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积极性。传统优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将以文言文为主导的传统优秀文化传播给现代青少年,需要通过喜闻乐见、形象生动和富有乐趣的多种教学方式进行。笔者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如果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以填鸭式、满堂灌、照本宣科等方式进行教学,只有33%的学生表示能够注意听讲,58%的学生表示存在思想开小差的现象,6.3%的学生表示几乎没关注课程内容,2.7%的学生表示几乎完全放弃课程学习。偶然的课堂提问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考查,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利性与碎片化。传统文化教学与其它学理性、知识性学科教育不同,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内容形成价值认同,力求通过文化知识熏陶来培养其现代文明理念,内化其心理和价值观念。在调查中发现,高达65%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系统认知,73%的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知识缺乏系统认知,传统文化的欠缺和人文素养的缺失使传统优秀文化难以有效和系统传播。

第四,网络冲击与传统优秀文化教学的扭曲。互联网已经成为开阔学生视野的重要渠道,对于充满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学生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获取信息、相互沟通的重要平台,甚至在某些方面替代学校成为影响学生价值观的重要载体。98%的学生使用过互联网,由40%的学生每天上网1~2小时,20%的学生每天上网3个小时以上。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常受到网络信息的干扰,尤其是受网络传播的封建迷信、谣言和西方文化冲击,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教育产生疑虑,导致传统优秀文化融入中学思想政治教学遭遇障碍。

第五,父母文化素质与家庭教育的局限。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优秀文化既需要教师的主导和推动,也离不开家庭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可与支持。很多家长受知识局限而对传统优秀文化缺乏科学认知,尤其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家长在子女教育中认为传统优秀文化在高考中的比重较低,没必要投入过多的精力进行系统学习。家庭教育的局限使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面临障碍。

2 传统优秀文化难以融入思想政治教学的原因分析

首先,传统文化底蕴与生态文明理念不足。部分思想政治教师传统文化底蕴不足,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和掌握程度不足,难以将传统优秀文化以生动有趣、乐以接受的方式传播给学生,进而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受多元价值观和经济利益导向的影响,部分思想政治教师对学生传统优秀文化的培养观念相对淡薄。这对学生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和文化理念自然不利,学生汲取传统优秀文化和树立现代生态文明理念能力势必削弱。

其次,功利性的应试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基于提升高考成绩的目标导向,主要围绕考试大纲和考试重点进行教材钻研、课堂提问设计,而对传统优秀文化等内容相对重视不足;现阶段我国中学教育面临着激烈的考试、升学压力,学校和教师基于学生前途和社会公众压力而积极追求升学率,教师教学围绕升学考试设计内容,学生学习成了任务,考试成了目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注重对科学知识传播和考试技能培训,而对人文精神的培育相对欠缺,导致传统优秀文化教学的功利性和碎片化。

第三,网络文化的冲击。由于互联网的信息良莠不齐,网络对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在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和进行交流沟通平台的同时,互联网中的一些负面信息、虚假信息也会对学生价值观培育产生冲击,造成学生思想观念的困惑与迷茫,导致其价值观的错误认知。

第四,家庭缺少传统文化氛围。现代大多数中学生的父母出生在上世纪60~70年代,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的内容较少。受市场经济竞争文化熏陶,这一代父母为了孩子在未来的就业与发展竞争中取胜,对孩子的教育多是“高标准、严要求”,希望子女能够通过中学教育中应试技能的提高,考入知名大学,实现较好的就业。很多家长在子女教育过程中过度追求应试能力和成绩提高,而不顾孩子成长的客观规律,忽视孩子的兴趣与自身条件。

3 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首先,提升教师文化素养与教学积极性。中学政治思想课教师应该以一颗虔诚的心和崇高的使命感来传播传统优秀文化,以提升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优秀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教师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程中需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结合新时期学生思想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对新事物的好奇心,要将传统优秀文化与新媒体结合,以创新的形式和内容进行讲授、讨论,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提升学生学习、接受和内化传统优秀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改进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传统优秀文化学习兴趣。孔子指出,“不愤不言,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进行传统优秀文化教育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愤”与“悱”的契机对学生进行启发,通过“循循然善诱人”的教育启发过程达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的教学目的。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要让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感悟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如在“天人合一”、“仁爱万物”等内容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考察严重污染导致生态破坏的地区和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地区,通过比较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使学生领悟传统优秀文化的现实价值,培育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第三,构筑浓郁的传统优秀文化学习氛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将传统优秀文化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渗透到校园、书店、家庭等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融入到高考试卷中去。学校在教室、广场、草坪等场所以板报、标语等为载体宣传优秀的传统优秀文化,校园建设着力保留和建设传统建筑、文化遗迹,提升学生生活环境的传统优秀文化色彩,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从学校实际出发,构筑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传统优秀文化学习兴趣的氛围,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传统优秀文化的教学效果。

篇(8)

研究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其目的是实现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中国化、本土化。借鉴这一教育模式的方法来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的过程中培养民族情感。比如说《三字经》是中国传统蒙学著作,有迹可考已达七八百年的历史,已经成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一个经典著作。这部中国传统蒙学著作,三字经中的许多字句内涵均与蒙氏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有许多不谋而合相似之处。比如“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与蒙台梭利教育的激发孩子生命、塑造人格的观点相契合,“性相近,习相远”中蕴含的个性化教学与蒙氏的混龄个别化教学理论相契合,“教之道,贵以专”的理念与蒙台梭利教育中对幼儿专注力的培养的契合。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契合的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儿童本位的观点——“儿童是成人之父”与“复归于婴儿”

蒙台梭利的儿童精神哲学主要体现《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有吸收力的心灵》等一系列著作中,她认为“儿童是成人之父”,她的这一思想是在父权本位的社会背景中提出来的的,标志着传统的成人与儿童的关系发生了一种革命性转换。这对于促进传统儿童观的现代转换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儿童观的现代转换又必然影响着教育观念的变革。蒙台梭利认为,“我们要强调的是,与所有人类一样,孩子本身也有其独特的人格。”[2]蒙台梭利提出要“跟随儿童,向儿童学习”,她认为“与儿童接近能够表现我们最高尚的一面”,她提醒我们,儿童教育变革的方法十分简单,那就是——孩子是真正的老师。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正是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存在而不仅是肉体上的存在,才给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她指出,儿童是新人类的创造者,是社会的建设者……儿童能够给与我们内在的力量并将引导我们至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儿童的精神决定了人类发展的进程,并有可能把人类引向更高级的文明,从她的思想里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对儿童的尊敬之情。

蒙台梭利的这一思想其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子的“儿童本位”思想是内在相承的,都表现出了儿童崇拜的思想。《老子》第四十九章中有这样的感叹:“圣人皆孩之。”道德高尚的圣人的精神状态宛若婴儿,修道之人,最终“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这是《老子》第二十八章中的表述,意思是,不失去平常的道德,与物混同,复返本真和平常人一样,就像婴儿赤子般的淳朴无华。《老子》二十章有这样的表达:“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婴儿的知识和欲望及其淳朴,有修养的人就应该像婴儿赤子的状态。在老子眼中,“道”生动的体现在婴儿的身上,最符合“道”的人是婴儿。老子教育思想认为要消除纷争混乱就必须使人们回归到自然本真的状态,而儿童就是保留了自然本真的人,尤其是“如婴儿之未孩”者,新生儿则可以说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自然天性。所以老子的观点认为,儿童就是保留自然天性的人,其人格越健康。

中国文化历来推崇含蓄,强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种文化熏陶出来的儿童多顺从、听话。“中国人最欣赏的是乖孩子,……一个‘乖’字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自然而然,这个‘乖’字也是中国传统儿童观与教育观的核心——这就是左右了中国几千年的“儿童观”[3]!而我们从蒙台梭利与老子的论述中都能提炼出他们共同的儿童观,那就是成人要向儿童学习。

二、教育理念的本质——“精神胚胎”、“吸收性心智”与“良知良能”

蒙台梭利认为,当一个新的生命降生时,他自身包含了一种神秘的本能,这个本能将指导他如何活动、形成什么样的特性以及怎样适应环境。“成长是一个神奇的过程。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种内在的能量再启动新生儿原本能够自主的身体。这个能量一启动,新生儿的手脚便开始运动起来,他也开始学说话了。自此,新生儿不只具备了行动的能力,也有了表达思想意见的能力,这便是人的内化过程。”[4]这种“内在的能量”,蒙台梭利称之为“精神胚胎”。何谓精神胚胎?是指6岁之前的儿童所具有得一种“吸收的心智”。儿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接触和情感交流与沟通,获得各种印象、感觉与经验,并由此来构筑自己内部的精神世界。“儿童利用他周围的一切塑造了自己”,从而形成个性和一定的行为模式,儿童在幼年期所获取的一切将一直保持下去,甚至影响一生,所 以教育者要尽可能为儿童提供完备的教育环境。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儿童自出生就具备主导本能,教育的本质就是去激发儿童的内在的“精神胚胎”。“大自然最辉煌的奇迹之一就是使没有任何经验的新生儿拥有力量去适应外部世界,并能保护自己免受外界的伤害。这些新生儿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借助了敏感期部分本能的帮助。”[5]儿童具有的敏感性是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潜能的迸发,是一种在内在冲动力的驱使下所表现出的积极的活动力量。

良知良能是孟子提出的概念,《孟子·尽心上》载:“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所谓良知良能,是指天赋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他讲的道德内容主要指四善:仁、义、礼、智。他认为这四善道德是天赋的,人生固有的,不是外加的。但这种天性只是萌芽状态,是“端”,称为“四端”或“四善端”,需要加以扩充,才能发展成四善,又要不断抵制、排除欲望的障蔽,才能顺利发展。孟子良知良能说对后代有很大影响。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良者,本然之善也。”又引程子曰:“良知良能,皆无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本然,指本来自然,不是人为加工的,而是天赋的。出于天,也是指天赋,意为自然天成。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从自然本性的意义上使用“良知”“良能”概念。孟子的“良知良能”学说可能蕴涵着重大的价值,值得我们给予充分的发掘。“良能”是最根本的东西,它才是我们之所谓未发的心灵原初状态。“良能”涵盖了知、情、意:发而为知,是为“智”;发而为情,是为“仁”;发而为意,是为“义”以及“礼”。所以,“良能”乃是全能的心灵德性的未发状态。

既然儿童与生俱来就具有“良知与良能”,而且具备了对周围环境的”吸收性心智”与“精神胚胎”,那么教育的任务就是如何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孩子健康的、自由的去发展自己的“良知与良能”,去培养、塑造健全的人格。

三、教育境界的阐述——“让孩子回归自然”与“道法自然”

蒙台梭利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以儿童为中心,促进其生命与人格的发展,是培养健全的儿童。“激发生命,让生命自由发展,这是教育者的首要任务。”[6]蒙台梭利的教育原理可用“工作”二字来总结,借助“工作”帮助儿童形成健全人格,事实上就是以“工作”为其核心所形成的教育体系。她认为关键在为孩子准备一个可以自由自在的环境来完成他们的工作,这些工作能滋养孩子饥饿已久的心灵。蒙台梭利在百年前就深刻认识到了当时教育的问题所在,“显而易见,在旧式教育和一些较为认知的教育方式中,孩子并未被视为真正的人。在他们生命的最初几年,孩子往往被迫去适应大人的社会,因而完全背离了孩子的天性。在这些教育形式里,孩子只是一个‘未来式’而非‘正在进行式’。因此,在孩子们长大成人之前,他们通常不会受到真正的重视。”[7]“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因为婴儿越是能得到自由的发展,他就越能形成更为协调的身体比例,越能造就更为健全的机能。我主张取消各种束缚,应该让他们在‘恬静的状态下’保持‘最大限度的安宁’”[8]。蒙台梭利曾荣获三次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他本人的理想是建立和平的人类世界。为此蒙台梭利力主营造在教室中教师与儿童共同的合作、不同年龄同伴之间的合作与和平共处,大家生活在爱与自由的环境中,这是一种体现教育人文生态环境和谐构建的思想。这种和平教育超越了幼儿教育的小圈子,迈向了构建和谐世界、创造人类幸福的崇高境界。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都流露出对于培养人的符合自然、符合道、贴近人性的思想,讲究和谐、道法自然。老子在《道德经》中要求人类顺其自然的与人共处,合乎社会规律的生存,提出不争的人生态度,提出以柔胜刚的人生态度。老子面对当时的社会的纷争,认为人生应当致虚、宁静、虚怀若谷,要心胸开阔。孔孟的教育思想彰显人能够主导自己生命的方向。孟子说:“尽其心身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天矣。”孔孟思想的精髓,即: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重在修身。其中,“仁”的内涵十分丰富,以《论语》中“仁者爱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言论可以看出“仁”是一种高尚的境界和宝贵的情操,也是一种个人对于他人及群体的价值取向。

学习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的相处的知识与艺术,而绝非应试教育的知识与技巧,是当前儿童教育要追求的方向,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最终促进人类的发展与和谐。

四、教学方法的实施——“追随孩子”与“因材施教”

由于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以“儿童为中心”,迥异于传统幼儿教育。“在我们的方法中,必须采取的第一步是唤起他们。我们时而唤起他们的注意,时而唤起他们内在的生命,时而唤起他们和别人一起创造生命的激情。”[9]蒙台梭利教师的教学的特点是“帮助儿童生命成长”,不以灌输知识给孩子为教育目的,以启发为手段,而让孩子乐于自由、自动地去选择自己的工作,使智力和体能不断地增长。“蒙台梭利老师不是孩子的贴身的仆人,要替他清洗、穿衣、喂食。孩子必须自己学着做这些事,以使自己独立。我们必须帮助孩子为自己行动、自己做决定、自己思考,这是为心灵服务的艺术。”[10]蒙台梭利教师称之为“导师”更合适。她要耐心地观察孩子,关注孩子们的内在需要。教师能根据观察所得,设计出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是一个教材、教具和良好气氛的预备 者。教师要能保证、维持教育环境的完备,让孩子的每一次接触,都是完整的学习。“蒙台梭利教师在事先要花很多时间准备。之后老师的悠闲与被动,是成功的表征,表示任务的顺利完成。受到祝福的老师,是那些已经把他的班级带到一个阶段的人,他可以说:‘不管我在不在,教室一样照常运作,这个团体已经完全自立了。’”[11]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等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中追求的境界,崇尚以自然为师。反对以人的因素等外在干扰阻碍生命的生长,与蒙台梭利追求生命成长的立足点是异曲同工的,所以两者对儿童教育的方法有共通之处。中国传统教育中提出了自得、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与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非常相近。与循序渐进相通的一个教学原则是因材施教,“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是王守仁的观点。也就是说就像人们种树,有这些萌芽,只需这些水去灌溉,萌芽既长,便又多浇些水。教育人就像从幼苗到合抱的大树的灌溉,皆随其分限所及。意思就是教学要顺着成长的程度而逐渐增高,因人施教。

中国在几千年前就提出诸多适应个体发展的教育思想,对明确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当前的教育仍然是把具有个体差异的儿童放到应试教育的同一模式中,必然要抹杀部分孩子个性,失去人生发展的机会与选择。而蒙台梭利呼吁的教育要“追随孩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

参考文献:

〔1〕〔3〕刘晓东.解放儿童[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5,12.

〔2〕〔7〕〔10〕〔11〕玛利亚·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149,149,169,166.

篇(9)

一、德育为先: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再加上互联网发达,各种各样的信息扑面而来,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问题。这就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践行为本:通过实践教学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大学生身处信息时代,接受的信息量大,深受各种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冲击。视野也更为开阔,不盲信权威,善于质疑,同时,对人生、社会问题备感困惑,决定了他们需要一套正确、健康和可以明辨是非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这要求高校广大工作者寻求一条行之有效的德育模式,转变传统的训导式模式。我院在人才培养上以适应本市工业体系的工科人才为主体,故要充分利用工科学生的思维特点来推行德育工作。工科擅于通过实操来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就决定了他们更适合做中学、从实践到理论、从具体再到抽象的学习模式,因此我院积极运用各种实践教学项目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这充分体现了德育的根本规律。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培养和形成不是讲出来而是践行出来的。

我院采取多样化的实践教学项目,其设计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密配合形成一个整体。这一整体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立足点,通过传统优秀文化的浸润,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归依。

1.以酃主义教育为立足点

(1)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巡礼活动

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的保障,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国人民是捍卫祖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柱石。当前,世界正发生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也面临复杂严峻的风险挑战,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国防建设必不可少。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巡礼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相当重要。

(2)“红色记忆”电影展播活动

弘扬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充分发挥优秀影像资料的育人功能,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在回顾党的光辉历程的同时,深化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激励学生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添加正能量。由思政课教师推荐影像资料,以班级实践教学形式进行。观看结束后,每位学生写出不少于500字的观后感的交流会发言稿,并推荐优秀选手在交流会上发言。

2.通过传统优秀文化给予浸润

(1)赏岭南文化,塑人文精神

通过参观学习,同时结合党的十的精神,引导学生自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接受本土文化的熏陶,培养我院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喜爱,自觉树立文化强国意识,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长远理想和远大抱负。选择考察地点为能够反映岭南优秀文化的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名胜古迹,由学校配备资源,让思政教师带队参观,学生以这次参观的经历完成一份调查报告书的撰写,在考察结束后两周内交到思政部。各班学生团队把所见所闻所感汇集起来,用课件的方式,配置文字、图片、视频等,选派一位代表在各班进行宣讲。

(2)岭南文化面面观活动

为了深入学习岭南文化知识,领会十报告中关于“文化强国”的理念,激发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生动的爱国教育。活动方式采取现场展演的形式进行,形式多元化,可采用武术、粤曲、相声、小品等形式,旨在展现岭南文化的魅力。

(3)开展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实践活动

依托当地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目前,我院已经拥有多个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等红色教育基地。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感受传统红色文化的洗礼和熏陶。通过参观、考察,亲身体验,认真思考,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达到知情意的统一。通过大学生的体验和认知,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由理论到实际、由接收到创造、由学习到实践的转变,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体验。通过参观革命展馆,组织学生重温革命先烈和先贤哲人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学习精神。通过丰富的感性体验与理论思维的结合,使课堂教学的抽象理论知识转变为活生生的图像、景观和事实,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这些实践活动能够让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认识和行为趋向等方面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心灵,落实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而取得理想的德育效果。

3.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归依

通过发现身边的好人好事,颂扬校园里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学生。宣传阶段,设计一份活动开展通知的海报,利用佛职院的院Q群和微博以及学生会、社团各部门干事的人际关系网进行宣传;推选阶段,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维度推选一定比例的候选人;表彰阶段,通过表彰大会的形式发挥榜样的示范力量。

三、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项目的开展要做到形式多样化、生活化、体验化,力求将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为一体,两者之间相互增益。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乐于参与,在实施中体验德行的重要性及其真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因此,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植根于民族的土壤,立足于传统文化,并要在现实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研究,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以有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10)

1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作用

一是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广大师生更加深切地认识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进一步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发展和弘扬。广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祖国、了解了家乡,激发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国学教育能使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二是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底蕴。通过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工作,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底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些学校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扎实推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教育,都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反复品味优秀传统艺术的内涵,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进一步提升。还有的一些学校举办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营造儒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提高文学艺术鉴赏水平的同时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对于提升校园文化文明水平、塑造学生形象乃至提升学校形象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保护、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也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国学教育、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使民间艺术、民族文化、传统体育、传统文化理念等在校园生根发芽,使大量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可以代代相传、荫泽后人,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使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发扬和光大。

2让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沟通,形成共识

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头脑,就是要用中华民族积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熏陶、感染、影响学生,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切实提升校园文化体系的整体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第一,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也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途径。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之中,真正做到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头脑。第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一是积极倡导国学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底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加强国学教育对于传承中华文明,提升公民道德水准,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学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学教育活动,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文化品位和底蕴。二是组织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水平。三是扎根文化沃土开展社会实践,培养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挖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实践活动,着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创建学生传统文化社团,丰富学生自我教育载体。学生社团组织是改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学校应组织指导学生依托传统文化活动项目创建学生社团,不断丰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载体。第四,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搭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民族文化血脉,构建尊重包容、和谐发展的人类文化生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应该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传承、保护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核心就是精神文化,守护好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就是守护好我们的精神文化家园。

作者:毛砚单位: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篇(11)

1.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人文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人文精神带有很深的儒家文化烙印,即崇尚礼教、修身,强调人自身的修养和人格的完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和合精神”。“和合”一词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同心,也指事情的协调和顺利。《论语·学而》讲“礼之用,和为贵。”后来,孟子将这一思想作了更深层次的发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从而,“人和”超越了“天时”、“地利”,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处世法则。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自然精神”。在传统文化思想中,道家以崇尚自然闻名,老子注重天道,把自然摆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看来,道是世间万物的母亲,而自然则是道的终极。中古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通变精神”。求新求变是人类社会始终不渝的追求,中华文明一步一步走向辉煌,就充分体现了“通变精神”所包含的智慧。中国人的“通变精神”在《周易》中得到系统的表达,《周易》的核心理论就叫“穷则思变”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担当精神”。所谓“担当精神”,就是勇于承受,敢于负责的意思。“担当精神”建立在儒家积极入世的哲学基础之上,强调“公利优先”的原则,它体现了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传统文化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生活依然存在密切的联系。它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一致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优秀的民族文化,进而进行不懈的自我更新。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体现着凝聚力。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从未中断过,究其原因,它与中华民族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源泉和载体,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核心机制和基础。一个民族的生生不息,在于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能够进行不断的创新。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和体现,民族文化的创新也蕴含着民族精神生命的创新,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民族文化长期故步自封,停滞不前,没有及时的创新,是导致民族精神衰老、陈旧以至丧失生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3.传统文化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