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互联网思维的定义大全11篇

时间:2024-02-21 14:42:12

互联网思维的定义

互联网思维的定义篇(1)

关于互联网思维,百度百科是这样定义的:“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的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这个定义应该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为“互联网思维”这个词本身,据说就是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先生提出来的。

估计从字面上,大家都能看懂这个定义。遗憾的是,看懂和会用完全是两码事。更遗憾的是,基于童话般成功案例,很多人将“互联网思维”读懂为“快速提高销售思维”,或者干脆“一夜暴富思维”。

那么,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思维?先不管是什么思维,可以肯定是:乔布斯、马云、雷军的经历恰恰证明,他们不是一夜成功。用马云自己的话说就是:那些马上可以挣大钱的好事是轮不到我们这样草民的。我们现在做的,是为了十年后可以挣钱。

可见,硬是把他们的成功归结于互联网思维,不仅荒唐,而且可笑。因为当时根本就还没有今天意义的互联网,何谈思维?

任何一个新技术的产生,都必然会带来与此相适应的思维。

比如,蒸汽机的诞生和电力的广泛应用就有了工业化思维;计算机的诞生就有了信息化思维;网络和智能终端的诞生就有了互联网思维。自耕小农生产方式时代产生的,就是小农思维了。

工业化思维的突出特征是:系统,标准,规模,公共。

信息化思维的突出特征是:系统,标准,规模,公共、精细。

互联网思维的突出特征是:系统、标准、规模、公共、精益、移动、透明、个性。

不难看出,互联网思维的基础是工业化思维和信息化思维,或者说互联网思维是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对工业化思维和信息化思维的逻辑延续。

进一步追问:应用和发展新技术的原始动力到底是什么?回答这个有点哲学味道的问题其实很简单:提高效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降低价格,改善服务,进而达到提高销售的目的。这几乎是中外所有成功企业或企业家之所以成功的宝典。苹果、联想、阿里巴巴、小米、沃尔玛、德国ALDI、等等,无一例外。任正非说过:我们生存下去的唯一出路是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改善服务。华为成功了,而且举世瞩目。这才是马云雷军们得以成功的思维,也是互联网思维的基础所在。

遗憾的是,我们许多零售企业仍然用传统的“小农思维”来看待新事物。比如应用新技术首先是为了提高销售额,互联网自然也不例外。一味提高销售额的最终结果是提高了零售价格。当互联网挟携价格透明化浪潮席卷而来时,我们零售实体店销售额不下滑才怪。试想,如果,通过应用先进科技,把提高效率、杜绝浪费所节约出来的成本让利给顾客,我们的零售价格还会那么高?网商对西方发达国家实体零售业造成的冲击远小于我国,其实就是这个道理。仔细研究我们零售业现在面临的种种困难,比如管理效率极低、浪费极大、成本极高等,都是小农思维所致。小农思维的突出特征是,只顾自己、急功近利、肥水不流外人田。还把这些奉为是天经地义,不为耻,反以荣。这就是为什么遇到问题时,我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用小农思维来对待的原因。这样的例子很多。在此,不妨列举几个:

一方面;人工时效极低;另一方面,总是想增加人手。何故?人多好种田。

看得见的浪费拼命节约,看不见的更大浪费随便挥霍。何故?只顾眼前。

把加强管理,等同于加强销售。何故?急功近利。殊不知,管理的根本目的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以为有了先进的硬件,就等于有了先进的管理。工作中笔者常常遇到这样的尴尬,很多企业花大钱买了PDA,却仅用于几个功能,而且这些功能还相互孤立。其结果,不仅没有提高管理效率,反而额外增加了管理新设备的工作。其实,用小农观念来运用先进硬件,就好比在巴掌大的自留地里开拖拉机。既劳命,又伤财。

所以,对于我国零售来讲,不克服小农思维那些企业必死,而克服了小农思维的那些企业未必就一定能活。这就要看,企业是否能成功完成由小农思维向互联网思维转型。阿里巴巴、小米、华为、联想、海尔、格力等等,就是这种成功转型的杰出代表!

其实,“互”、“联”、“网”这三个字义本身,就是对小农观念的完全否定。你要想“互”,就不可能只顾自己;你要想“联”,就不可能只看眼前;你要想“网”,就不可能“肥水不流外人田”。本文开始引用的关于互联网思维的定义,也只不过是对这三个字进一步的诠释而已。顺着这个定义的思路,我们再来讨论以下几点:

1、互联网思维下的市场。市场的核心因素之一是零售价格。通过互联网,商品价格越来越透明。换句话说,商家必须放弃之前的高毛利润政策。通过信息精益化管理,来大幅度高效率、节约成本,给降价腾出空间,进而重新赢得顾客对实体店价格的认同。

2、互联网思维下的供应商。厂商及供应商与顾客见面的渠道不再仅仅是零售实体门店。通过互联网的短路,生产厂商甚至直接可以与最终客户触电。所以实体门店作为上承厂商、下启最终顾客的优势地位将会越来越弱。只有把双赢的理念落实到实处,才能与厂商结成真正的商业生态链,才能进一步降低成本,才能重新赢得客户信任和未来。

3、互联网思维下的顾客。中国有句老话: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以此来证明秀才们有学问。就这个意义而言,如今的顾客个个都是秀才。因为,顾客不出门,便知天下货。不仅如此,顾客不出门,还可买到天下货。所以,以前我们把顾客奉为上帝,那是因为上帝虚无缥缈,其服务挂在嘴上就可以了。现在,需把顾客视为婴儿。因为父母对婴儿的服务,才是真心实意的服务。只有这样的服务,才能建立起与顾客牢固的信任关系,正如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信任关系一样。

4、互联网思维下的实体店。千百年来,不管朝代如何更迭,人们始终前往寺庙朝拜,那是因为供奉的菩萨始终没变。其实,零售实体店很类似佛教寺庙。只是这些年来,我们实体店里供奉的不再是老百姓真实需求,而是供应商。那个供应商付的钱多,那个就可入店当佛。所以,在互联网这个全新的商业环境下,人们不愿意进店拜供应商,理所当然!因此,不管零售实体店愿不愿意,现在必须是把老百姓的真实需求重新请回来供奉的时候了。

可见,所谓互联网思维给商业带来的变化,并不是如何应用眼花缭乱的各种高科技,而是回归商业的本质。那就是提供顾客确实需要的、质高价低的、售后服务放心的商品。不管是商业形态如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

互联网思维的定义篇(2)

贾伟:其实有了互联网思维之后,我们一直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我认为不能狭义地看互联网思维。狭义的互联网思维是指借助互联网络平台来销售。广义概念就是指从消费端更清晰地知道消费者的需求。只不过现在的互联网思维更多地是在考虑最低的价格。团购就是一个最简单的互联网思维――大家一起买东西能便宜。但是便宜不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我认为互联网思维最核心的一个要素,就是体验性思维。要变成一个完全以用户为中心的体验性思维。从我一个设计师的角度来讲,以前是用品牌概念、产品概念、科技概念,或者是生产概念来主导消费概念。

而今天,互联网让消费变得更简单了之后,让消费者变成了主体。以前更强调的是消费者的使用体验,现在要触发消费者的情感体验。如今所有的设计师创作产品的时候,首先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而不是首先关注成本、工艺、材料、技术、物流等。其实互联网思维就是借助互联网更深度地挖掘消费者需求的思维。因为互联网思维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大数据。互联网能提供大数据,而大数据第一个核心的要素是预测:预测消费者的消费取向,预测消费者的动向。那大数据预测之后紧接着就可以想办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现代企业文化》:就是打破并颠覆了原有的商业模式,然后对自己的思维进行一个重构,是这样吗?那您认为互联网时代带给企业的是怎样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您公司是如何抓住互联网思维带来的新机遇的?

贾伟:我们原来第一考虑的一定是品牌。我做一个设计,我要考虑客户的品牌利益、成本利益、生产的便捷性等一大堆客户层面的东西。我为这个客户定制一个东西,让消费者被动买单。现在不是这样了。现在所有产品全都可以快速地呈现在消费者面前了。

那么谁首先从消费端去思考,谁就能占据互联网的先机。互联网思维对于一个企业和品牌来说,意义挺大的。首先互联网是一个有效的工具,互联网思维可以让一个企业借助这个工具来丰富自己的营销手段。其次,互联网没有所谓明确的地域性,它让企业和品牌能够借助网络,从一个草根很快地成为一个路人皆知的品牌。互联网思维是一把双刃剑,从品牌角度和企业角度来说,它也有缺陷。一个品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是两个概念,而互联网用户的忠诚度并不够。如果你犯了错,很容易被口水淹掉,或者说你自身会很快地被冷落。所以我觉得互联网思维一定要考虑到品牌的美誉度。而美誉度不能完全靠互联网去解决。大家一定要想清楚互联网思维能解决的方面和不能解决的方面。

对于互联网思维的机遇,一方面,我们通过互联网传播我们业务的一些形态、产品、客户等,互联网可以让我们和客户之间加快了解。另一方面,我们同样注重和用户的深度交流。我们会邀请客户来我们公司,让他们通过讲座和深度体验来感受创意的魅力。比如“上上”这个品牌,我们给它的准确定位是以设计师为概念的生活方式品牌。我们通过互联网快速地传递我们的生活主张、美学主张,我们对物品的理解和判断。然后把我们创造的好东西,传递给更多的消费者。基本上所有的设计师都是一个生活上的引领者。所以我们的方式是通过网络将信息传递给更多设计师,设计师再在线上和线下去引领消费。

《现代企业文化》:洛可可公开课曾经邀请天使投资人王利杰老师为大家分享“重新认识互联网”,您看到了互联网思维哪些好的机遇呢?

贾伟:其实我认为互联网思维是这个时代的一个趋势。就像今天有汽车,我们做什么都要步行的话,肯定是要晚人家一步的。今天已经有了互联网这样的信息快车,所有的设计师要学会借助这个信息快车。比如,我今天想一个信息,我应该选择开会的方式,还是选择通过网络传播给十万粉丝的方式。其实你两者都可以,但是在互联网思维的情况下,我们是要有所选择的,哪个更便捷,哪个更经济,哪个更有效。

《现代企业文化》:公开课这个想法是怎么产生的?是为了迎接互联网的冲击,还是您认可它是互联网思维的一种? 互联网思维对洛可可设计艺术品推动效果有多好?

贾伟:其实我认为互联网思维的另外一个概念就是信息的公开和信息交流的通畅。互联网精神有免费精神和分享精神,我们的公开课是有分享精神的。我们希望知识不是禁锢在象牙塔、博物馆或者是设计公司里的。公开课把原来知识的内循环变成了社会的大循环。把我们的知识传递给社会,社会大咖又把他们的知识融入到我们公司,我们希望借助互联网将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

互联网思维的定义篇(3)

摘 要:互联网作为有极强渗透力的先进科技传入我国以来,得到了飞速传播与发展,并广泛融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主要对人们思维、价值观、交往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重要的变化。机遇与挑战共存,互联网发展现状的分析对今后进一步推进社会健康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字:互联网;传播;发展;变革;启示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1.041

作者简介:杨明艳(1989-)女,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哲学;张密生(1962-)男,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科技哲学

收稿日期:2015-04-16

1 互联网在我国当前发展现状

互联网作为继海陆空太空之后的第五维空间,自问世以来不断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军用价值到今天家喻户晓的生活应用,给社会带来的变革不亚于工业革命、电力革命。我国在1990年11月28日以国家域名.cn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迄今已有二十多年。中国作为世界上第77个加入国际互联网的国家,由于人口基数庞大,经济不断发展,中国的网民也越来越多,推动了互联网在世界的普及。

互联网创建的平等、自由,超越时间与空间概念的平台,任何人不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只要能连接互联网,就可以分享网络信息与资源。据CNNIC最近数据显示,“截至到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 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13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 69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进一步提升,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3.4%,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PC网民规模。”互联网的普及率以及移动客户端的增速,预示着我国互联网发展光明的前景,同时数字鸿沟也在相对减弱。

2 互联网对日常生活的变革

日常生活主要是指人们一定思维方式上的价值观念,交往方式和行为习惯的统一。互联网以用户为导向,提供越来越便利的产品和服务,从各个方面潜移默化的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

2.1 思维领域的冲击

思维方式是历史的凝练和时代特征作用于人的思维的主观意识的能动反应。“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在自然经济、中央集权、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建立的,这使它具有整体性、直觉性、封闭性、保守性、中庸性、和道德化等非理性的特点。”伴随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思维也一度成为网络热词。针对互联网思维是什么,各学者不用视角给出不同见解。笔者比较赞同姜奇平老师的观点,”互联网思维是智慧思维、社会网络思维、低成本产异化思维、分享与创新思维,是互联网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和制度等客观变化在一般人思维中打下的烙印”。与传统思维方式的固化态势相比较,互联网思维具有明显的发散性、创造性、互动性特点。企业必须以这种思维方式谋求新的发展拓展新的疆界,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个人生活在诸多方面也深受互联网思维的影响,这种思维的转变是人们日常生活接收到的信息、服务、生活习惯的综合产物。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在今天互联网时代拥有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创新思维,个人就能够做到改变一个行业,甚至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

2.2 价值观的多维度变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演进,人的价值观念也在随之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价值观念形成途径主要来源于传统文化的影响、父母教导和学校灌输。互联网创造的完全开放的平台,人的思想观念变得多元化。不仅有正面的激励,还存在负面的影响,不仅有东方的观念,还有西方的信条,各种意识形态在生活中传播,其直接影响是导致受众群体在接收价值观或改变价值观的点变得复杂。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商业媒体与影视节目引导互联网社会群体的价值观走向。目前我国互联网领域缺乏完善明确细致的监管条文,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复杂的信息,网民对这些信息的浏览、自由言论的传播,都对传统价值观的解体,新型价值观的构建产生重要作用。互联网领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主流意识形态深入到每个民众的内心,这在互联网时代对当前政府和媒体提出挑战。商业媒体追求目标为点播率的数量,政府目的为弘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和谐社会,这二者需要找到最大程度的利益契合点来实现民众价值观的再塑。

2.3 交往方式的变革

交往方式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基本的来往方式。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的形成原因之一来源于相互交往。在最初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主要局限于面与面的交谈或书信往来。21世纪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交往方式逐渐让位于互联网技术产生的交往方式如电话、QQ、微博、微信,在新一代年轻人群体中尤为突出。通过朋友圈个人心情就可以达到所有熟知的人群中了解到自身状态,这种具有即时性、便捷性、高效性特点的语言传输与文字交流方式,给新青年提供广阔的表达个性和自由的空间。各种社交网站改变着人们相互认识的途径,依据大数据库点的链接的相关性,来推测个人社交圈并合理科学的向用户推荐好友。交往方式的转变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成本,也形成了人与人之间淡漠、孤独的个性特征。

2.4 行为习惯的变迁

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交往方式对行为习惯具有先导作用。个人闲暇习惯的改变,从相聚而谈、聚会等为主要活动到网上“独居”的转变。在接触到互联网的人们日常生活中,倾向于网络购物与网络消遣甚于其他生活习惯。互联网领域的各种商业活动、游戏与娱乐改变着每一个人的业余生活。电脑支付、手机支付各种智能软件的升级,让互联网消费走向平常化,仅2014年11月11日淘宝天猫交易量就创历史新高达到571亿元。各大网站如苏宁、京东、当当等商家相互竞争,争相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给传统商业模式提出挑战。民众对各种信息量的获得方式方面,也倾向于互联网搜索、互联网新闻。我国4G网络正在逐步普及,这也将给互联网移动客户端提供更良好的土壤来促进发展。

3 互联网在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启示

3.1 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应凸显人的主体性

互联网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使人同自己相异化。首先,互联网是人类发明的先进工具,旨在为人类服务。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人却被工具奴役、主宰,表现一种极度依附性,违背了自然状态。其次,互联网增加了人们的惰性,手机控制人的思想和消耗时间。各种智能终端与设施,降低了用脑的机会,智力普遍呈现下降趋势。比较常见的是电脑输入日益替代手写汉字,导致很多汉字逐渐被人们遗忘,练书法成为少数人的休闲娱乐。虽然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类似活动的出现,根本上难以改观新时代的书写现状。其次,部分人群对互联网游戏的沉迷影响正常学习工作。对青少年成长不利,对中年人家庭不利,对老年人健康不利。互联网作为先进的发明,在使用的同时应该合理运用这种工具,不能沦为工具的奴隶。单从人作为社会主体的角度看,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相互之间许多日常生活细节,实质加深了各自的孤单感、不信任感、缺乏存在感。人与人之间应多些直面沟通、倾诉、了解、关怀,营造良好温暖融洽的生活氛围。

3.2 互联网发展应始终贯彻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互联网发展引发青少年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交往方式行为习惯倾向于西方化,而漠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先人创造的巨大民族宝藏,是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标志。互联网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西方文化表现出极强传播力,开始主导部分人群的生活。主要表现在当代青年对西方节假日的重视,而对中国的隆重节日如春节的意识淡薄;西方社会通过影视节目传达出来的所谓的自由平等民主(这是牺牲多数民众的利益建立少数人的虚假的观念)的价值观念也引发部分网民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前社会现状的发展存在异议等方面。不可否认西方文化里存在值得学习的地方,但过分崇拜西方文化,则会导致对传统中国文化的彻底丢弃。各种网络文化的交织碰撞,中国传统文化是否会像雅典文化的没落一般,需要广大民众共同努力对传统文化加强重视,对西方文化取舍有度,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来捍卫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3.3 互联网惠民应注重技术上深度发展的走势

互联网当前在对人们日常生活改观的方面,在广度上包罗万象,在深度上有待商榷。如互联网医疗,在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可以全方位完工,我国只停留于浅层次的挂号工作;互联网教育如幕课,投入很大收效甚微;移动办公普及率也不甚理想。缺乏深度的发展难以推动巨大的生产力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对整个国家发展存在滞后性影响。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必须创造出比资本主义社会更辉煌的成果,当前社会主义国家缺少一种发展环境去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生产力的解放和给人民带来最大的福利。就国际局势来看,互联网的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发达国家。我国的技术不发展将会面临巨额的专利购买费用,这就告诫各商家在以用户为导向的基础上,适度进行更深层次的服务软件开发的必要性,同时政府也应出台相应决策让高校与企业达成联盟进行高科技研发。

3.4 加强互联网法制建设应更好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互联网兴起的快速性、传播的广泛性,对完善的政策法规的制定提出迫切要求。互联网政策法规如果落后于发展的脚步,对个人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将产生不利影响。互联网领域缺乏完善的条文来束缚言论的传播,规范网络秩序。表现在各种夺人眼球的新闻横行其道而忽略了互联网受众群体年龄分布的不均衡性;沉迷于网游的玩家完全依据主观意志自由遨游;各种意识形态碰撞,对社会主义认同感,民族归属感,社会道德感的弱化;网络流行的各种快餐文化对传统文化表现出的腐蚀作用;网络交易欺诈现象依旧存在等。就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言,互联网充斥着各种超越成长阶段的内容,让青少年语言、心理、行为等各方面都受到影响。加强互联网法制建设,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互联网发展中创造一个纯净健康的环境是广大民众的共同期待。

4 结语

互联网改变日常生活,但仍然客观存在若干现实问题。2014年11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致辞说“互联网发展即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不少风险挑战。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互联网,关系国家主权、尊严和发展利益,关系国际安全与社会稳定,关系世界经济繁荣和发展,迫切需要国际社会共担责任,共对挑战。谋求共治,实现共赢。”便利服务同时注重生活温馨,发展经济同时弘扬中华文化,关注外界动态同时关注内心世界,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于整个人类。

参考文献

互联网思维的定义篇(4)

没有互联网思维,就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有人说,过去企业的失败是因为竞争对手,现在企业的消亡则是被时代淘汰。发展互联网文化产业,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国家推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更是需要我们强化互联网思维。因此,多次倡导强化互联网思维。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是人们立足于互联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互联网发展和应用实践在人们思想上的反映,这种反映经过沉积内化而成为人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认识方式或思维结构。

 

首先,互联网思维是一种高度重视互联网的思维。这是互联网思维的第一个特征。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人,对互联网极为关注,十分重视。不把互联网当一回事的人肯定没有互联网思维;重视互联网就初步具备了互联网思维;重视互联网,可以看作是有没有互联网思维的第一个标志。倡导互联网思维,就是倡导人们首先要重视互联网:认真学习互联网知识,努力掌握互联网特点,充分了解互联网作用,清晰认识互联网对生产生活带来的变革甚至颠覆,改变对互联网漠不关心、一无所知、不求甚解的态度。

 

第二,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力求适应互联网的思维。这是互联网思维的第二个特征。机关推行无纸化办公,参观采取网上申请,购物在网上进行,研究项目通过网上招标……所有这些,只有适应,才有可能,如不适应,一切可能都关上了大门。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人都要学会适应互联网。如果不适应,自己的工作舞台、生活空间、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只能萎缩,难以拓展。当一个人想到要努力适应互联网、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时候,他的互联网思维就开始萌发了。互联网思维就是努力适应互联网、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思维。

 

或许有人质疑:这叫什么互联网思维啊?我的回答是:不仅是,而且是极其重要的互联网思维。因为适应互联网的人越来越多,互联网的市场才能越来越大,互联网才能又好又快地发展。比如,只有越来越多地到网上欣赏微电影、动画片、听音乐,互联网文化产业才能不断发展。由此可知,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互联网思维创造互联网文化产品,消费者的互联网思维消费互联网文化产品,它们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供给与需求双方的协调与平衡,表面上是产品与消费的协调与平衡,实质上是背后思维方式的协调与平衡,即认识、兴趣、价值(包括审美)等等方面的一致与认同。

 

第三,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如果说适应互联网更多地带有被动应对的成分,那么利用互联网就是互联网思维的主动自觉的方面。互联网思维不光支配着人们去重视和熟悉互联网,适应和配合互联网,而且驱使人们积极主动地思考如何利用互联网作为新型工具服务于自己的创造性劳动。管理、设计、生产、销售、创业、创新等,都要努力借助互联网实现转型升级、集聚智慧、获取信息、拓展深化、方便快捷、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国家大力提倡和推动“互联网+”,主要目的即在于此。在这里,互联网思维就是“互联网+”的思维。

 

可以说,“互联网+”是一种标志。是不是借助互联网,在一定意义上成了传统管理与智慧管理、传统产业与新型产业、传统销售与现代销售、传统金融与现代金融的分水岭。倡导养成互联网思维最核心、最重要的目的,就在于倡导各项工作、各个领域都要学会利用互联网。谁利用了互联网,谁就是追赶时代大潮的人;哪个领域利用了互联网,哪个领域就是紧跟时代步伐的领域。反之亦然。例如,办理一笔贷款,传统银行的考察、论证、决策,要花几个月乃至更多时间,而基于淘宝卖家的营销数据,互联网银行就可以知道商家的利润率,从而对有能力偿还的商家果断提供贷款,快速一秒到账,而且坏账率非常低,这是传统银行无法做到的。

 

第四,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大数据思维。数据是对客观世界的测量和记录。测量是传统的小数据,无数人的出行、坐车、购物、吃饭、游玩,看病、吃药、健身,无数企业的规划、设计、生产、销售、进货、运输,世界各地的人流、车流、物流、气象流等等连续不断地通过计算机、传感器、互联网记录下来、互联起来,连同传统的测量数据,就构成了大数据。大数据不仅大而且多源。从多个源头的数据去互相印证一个事实,这就是“大”。在互联网时代,数据就是资源,数据就是财富,数据就是竞争力。收集数据、积累数据、分析数据,据大数据思考,靠大数据决策,用大数据立业,就是大数据思维。众包、众筹、共享经济,都是大数据思维的产物。因此,作为大数据思维的互联网思维,绝不仅仅是重视、适应、利用互联网的问题,而是一种要充分运用大数据的思维。

 

互联网思维怎样思维

 

互联网思维当然也是思维,因此,它也具有人类思维的共性,比如,思维形式离不开概念、判断、推理;思维方法也使用分析和归纳、综合和演绎;思维类型也包含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思维原则也要遵循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一点尤其重要。

 

思维,一旦不从实际出发,就偏离了思维的正道,走上了思维的旁门左道。例如,思维从自己的大脑(如愿望)出发,就成了主观主义的思维;思维从书本出发,就成了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思维;思维从自己或他人的经验出发,就成了经验主义的思维。这些不从实际出发的思维所导致的行为,最后只有一个结局:失败!原因就在于,它们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离、理论和实际相脱节为特征的——这是世界上一切错误的总根源。互联网思维要想获得正确的结果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就一刻也不能偏离从实际出发的要求。

 

有鉴于此,互联网思维应当这样去思维:

 

一是按互联网特点和规律思维。互联网特点和规律是需要用心总结和把握的,至今我们仍然处在认识过程中。开放、平等、互动、协作、共享,目前被公认是互联网最重要的几个特点。互联网思维就是要按照互联网的特点和规律思维。比如,互联网是开放的,开放就是互联互通,开放得以至于打破了一些边界,因此,互联网思维就要按照这种开放的特点去思维;不这样思维,就无法与互联网相匹配;互联网是平等的,因此,互联网思维就要遵循平等要求,只有与网民、网上客户平等地交流共商,才能赢得他们的关注和使用兴趣;互联网的特点是互动,因此,互联网思维就要把如何实现最优互动、确保信息对称,作为考虑问题的重点之一。

 

二是按互联网用户需求思维。努力适合互联网客户需求,这是一切互联网和“互联网+”行为的不二准则。不研究互联网客户,不适合互联网客户需求,还要“触网”,那是完全不可思议的。因此,“用户至上”的理念在互联网思维中更加居于核心位置。互联网客户习惯于“免费”或廉价使用,互联网思维就要把免费或廉价作为谋划产品的切入点,首先考虑获取用户而不是获取收入,赢得大量用户才能具备赚钱的基础;互联网客户喜欢方便简单快捷,互联网思维就要把简单方便快捷作为追求,努力降低使用或购买门槛;互联网客户比任何其他客户都更担心假冒伪劣,互联网思维就要把货真价实作为永恒的信条……互联网客户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互联网思维就要跟踪这种变化,随时把握甚至超前预见这种变化。不按互联网客户需求思维,任何互联网和“互联网+”行动都只能是“自娱自乐”。

 

三是按行业规范和产品质量标准思维。尽管互联网使一些产品由滞销产品变畅销产品,由小众产品变大众产品,但不能由此结论说“在互联网条件下,再次的产品也不愁没有销路”。质量是一切产品的生命,产品研发、材料改进、实用美观、生产工艺革新,互联网功能再强大,也没法取代,更不能被忽视。互联网思维一定是讲究产品质量的思维。现在网购中出现大量的产品质量问题,平台、电商和生产厂家都要引以为戒,否则会毁了网购的声誉,败坏这个产业。

 

互联网思维的底线在哪里

 

凡事都有底线。所谓底线,就是不能跨越、必须坚守的起码界限。做人有做人的底线,做事有做事的底线,同样互联网思维也有必须坚守的底线。

 

就拿互联网文化产业来说,无论未来互联网发展到什么程度,无论文化产业在互联网上多么千姿百态,互联网思维必须坚守的底线是:

 

“内容为王”的底线。丰富多彩的形式可以大大增强产品的吸引力,但如果只是讲究形式,忽视内容,就会渐渐招致冷落或厌倦。只有内容的魅力是无穷的。互联网为文化产业插上了翅膀,极大丰富了文化的产品形式、传播方式和消费方式,拓展了文化产品的消费市场和消费群体,这是我们青睐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原因,但我们第一位的功夫要永远下在内容上,力求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社会责任的底线。文化的作用不仅是娱乐,文化承担着感染、熏陶、教化、引领人的责任和优化社会风气的责任,这就是文化的社会效益问题。互联网文化产业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在坚守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力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决不可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去谋求经济效益。否则,既坑害了社会,也损害了自己。社会责任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必备因子。

 

诚实守信的底线。这是一切领域、一切产业、一切岗位都必须坚守的道德原则,互联网文化产业也不例外。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信守合同……都是诚实守信的具体内涵,互联网思维必须坚守。离开了诚实守信的底线,互联网思维就是自毁家门。

 

互联网思维的定义篇(5)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7)01-0007-0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着引领方向、扶正祛邪之“道”,也作为教化育人、治国理政之“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承载着国家与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精神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与传播方式的创新和选择密切相关。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传播性教育。在数字化、信息化和移动化的传播新格局下,以政府宣教、官方传达为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方式已难以吸引受众。2015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以加强高校网络等阵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了互联网传播的重要性。互联网已经成为受众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获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息资源的主渠道。

“互联网+”的新技术呈现出破界性、双向性、海量性、多媒体与超文本等新特征,从而打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时空限制,建立传受一体的交互模式,发挥高效快捷的搜索功能,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技术支撑,进而实现“用人类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的目的。按照强化互联网思维,促进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示精神,新形式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要顺应“互联网+”的时代要求,以“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维为契机,实施“融媒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战略,提升受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资源的接受度,完成从单向、孤立、平面的宣传报道,转向互动、多元、立体的崭新传播模式。

对于“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来理解:其一,“互联网+”是指“互联网思维+”,即形成的一种互联网思维:其二“互联网+”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利用互联网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和作用:其三“互联网+”是指“意识形态生态+”,即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生态和网络教育生态。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更好地契合“互联网+”的新特征,真正实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互联网上传播流行起来”?既要防止过于强调互联网的强大功能而忽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又要避免因缺少真正的互联网思维而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具体而言,亟需关注三方面的着力点。

一、形成互联网跨界创新思维理念,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

“互联网+”应用范式加速了当代世界的变化,造就了一个传播型社会,这也不可避免地改变了传统互联网的传播观念和传播方法论

“互联网+”将以互联网的规则、精神和价值,重新构建互联网与一切客观事物的关系格局,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官方新闻媒体发声为主的传统传播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强化了传播效果。

其一,“互联网+”重塑传播观念。互联网思维强调“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的支持下,利用互联网的规则和机会来创新”,“设善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信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物与物之间关系的规律和方法”。由此可以反映一个事实: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人们的行为规律都发生了深刻而明显的变化。如何真正理解、认知由于互联网思维改变所引发的传统传播规律和方式的变革,关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这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们树立一种互联网思维传播观念,主动以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分析国内外用户的需求和特点,敢于打破传统传播链条和传播形式,以创新、跨界的视野为用户提供多样化体验:树立数据思维,从“海量”数据中精确筛选价值信息,整合优质信息资源,创新网络信息采编模式,实现信息资源在数量、时间、空间上的科学合理配置。信息资源处理的准确性和效率决定了信息传播的影响力,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互联网意识形态控制力和引导力的关键。

其二“互联网+”创新传播手段,“互联网+”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实现好网络化传播的引擎,也成为全方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创新的关键之举。首先“互联网+”要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导向的正确性。“互联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传播的形式,所传播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立场观点的正确性是基本要件,这也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成败。其次,“互联网+”要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受众点。意识形态的教育和传播,务实是第一原则,要能够以大众口味为信息创新点,以期达到由“众口难调”转变为“众人皆捧”的目的。最后“互联网+”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品传播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应强化市场意识、融合意识、用户意识,精选选题,融合资源,打磨精品,做到产品有深度、有广度,形成社会各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合力。

其三“互联网+”重构传播格局。“互联网+”的时代气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式传播格局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契机。首先,互联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理念的重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的“我传你受”关系随着“互联网+”的兴起逐渐消逝,取而代之的是“互联网+”开放、平等、共享的去中心化精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理念从政府主流媒体的单一渠道传播转变为多向互动传播,从后期媒体转变为实时传播,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硬性传播转变为迎合受众接受心理的内容多样化传播。其次,互联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全过程的重构。互联网的发展转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资源生产的全链条,重构了资源的结构和风格,以及受众的习惯和心理。最后,互联网重新定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产业形态。一是传播服务的大数据应用。大数据的应用直接解决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类资源精准投放的问题。针对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等各类群体提供个性化的定制产品服务,强化受众黏度。二是传播资源的泛社交化。互联网基于网络新型社会关系所形成的网络社群日趋明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圈层化和社交化越发突出,完全改变了传统意识形态简单宣传的传播形态。

二、关注互联网受众主体能动作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价值

“互联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在于强化了开放环境中互联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积极意义,以互联网思维充分遵循“以人为本”的根本精神,发掘受众的主体性,而不是以传统的行政思维主导用户需求,从而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互联网实际生态中以文化人的最大效度,不断增强互联网主体黏度。

(一)以人为本:明确“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r值观”的传播意义

尊重人性是“互联网+”的根本精神,互联网力量之强大源于人的创造性最大限度的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满足主体的精神需要,而互联网是主体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方法之所需。所以“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逻辑是基于人的本质需求,规避了传统价值观教育传播手段的单一生硬,彰显了互联网理念促进主体全面发展的网络德育价值。

一是互联网个体传播格局使价值观引领成为人之所需。“互联网+”打破了以机构为单位的传统传播格局,以个体为单位的社会传播格局促进了人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与拓展,价值观引领也随即成为网络主体的迫切所需。当前一些网络“大V”将非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到互联网上“肆无忌惮”的个人“思想发声”扰乱了网络的清新空气,尤其是对作为网络主力军的青年群体极具诱导性和干扰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应担当起网络价值观引领的作用,满足网络主体明辨是非、澄清真相、扶正祛邪的迫切精神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充分利用网络格局变化特点,激活个体敢于发声、勇于辩驳的主体意识,引导个体运用互联网手段主动进行资源配置和功能整合,使每一个网络主体不仅是受众,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资源的分享者和传播者,促进网络主体主动正确“发声”,自觉担当起“网络清道夫”的角色,营造“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精神的浓厚氛围,还给属于互联网的“碧水蓝天”。

二是互联网技术兴起使教育方法的创新成为人之所需。“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维,使互联网从一种传播工具演变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性力量,使个体获取信息的渠道由传统依赖转变为主动建构,进而表现出强烈的实践体验需求,这也是“互联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技术的创新独到之处。以虚拟体验平台为例,移动互联网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体验,实现“理趣”的多样化手段。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虚拟主题公园、主题展览、主题游戏等虚拟空间平台,积极调动网络主体的多种感官能动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内涵转化为身临其境的虚拟体验平台,为网络主体适配各种场景服务,让网络主体在参与互动、游戏娱乐中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并感受互联网技术的无限魅力。这种足不出户的虚拟体验支持网络主体日常使用的移动客户端,使网络主体潜移默化地获得更多的价值观体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和传播效果。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呈现出混合式传播方式,依托新技术创新形式,发展线上线下的融合创新。

(二)以文化人:突显“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目的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具有了资源聚合、实践体验、社交分享等“融媒体”传播特点。但是,无论何种传播形态,其出发点和立足点始终要以化人和育人为根本目标,培养人们能够自觉自律地接受、认同和践行主流意识形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互联网传播主阵地,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人“知止”作用在互联网中的功能拓展和教育优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思想精髓。“文”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哲思“化”就是要对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邃思想文化内涵来“化”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人们在育心、育德、育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最大程度地挖掘潜能并加以实现,使之在观念、心理、行为上达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找寻到自身安身立命的价值根本,从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类灵魂”的教育作用。

所以,互联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紧紧抓住以文化人的根本精神,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之人文精神的充分彰显。以互联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理解“以文化人”的深层次内涵有两个维度:一是以圣人之精神和情操作为“文”,以互联网观念更好地完成“文明的教育化”过程,塑造文明化的社会人。二是以人的社会需要为“文”的教育内容,以互联网观念更好地完成“教育的文明化”过程,塑造教育化的社会人。前者重点在于作为主体的人去学习,而后者更多强调作为主体的人去参悟,二者合一说明“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是一个外在输送与内在生成的学思统一过程。

人既是“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对象和主体,也是“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目的,实现以文化人是“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价值旨归。从本质上讲,“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核心要义就是解答“互联网+”时代下如何坚守以文化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根本精神的问题。所以,“互联网+”不能使人成为网络的奴隶,而是要让互联网为人所用:人主动运用互联网的过程,就是自觉接受和践行以文化人的过程。简言之‘‘互联网+”不是让人去逞能,而是让人能够更好地完成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文化涵养与文化修行。

三、打造互联网意识形态生态环境,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

“互联网+”重新构成了一个网络生态系统。如果将移动互联网比作一个圆环,网络用户的网络行为则形成了一个闭环。在互联网生态圈中,网络用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黏度将被记录下来,点击次数、搜索内容、使用群体等数据细节将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全貌,从而有利于打造互联网意识形态生态圈,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一)以权威信息平台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命力

互联网的去中心化、扁平化等特性将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生态系统,网络用户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机会将不断增多,各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自媒体也将层出不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在互联网中绽放出强劲的生命力。然而,互联网积极传播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非主流意识形态信息,浑水摸鱼、混淆视听,甚至泛滥成灾,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虽然互联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海量的信息内容和多样化的传播渠道,但传播的生命力仍旧主要取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内容的含金量,优质上乘的信息资源才能最大程度地达到传播的预期目的,这就需要打造权威信息平台。

一是汇聚一批学术界专家和党报资深评论员,加强传播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信息技术学等不同专业专家之间的沟通联系,发挥各自专业所长,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计不同板块,打造一批经得住公众评论检验的精品栏目,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息内容权威真实、鲜活可信。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融媒体”的传播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字、音频、视频、图片、3D动漫等多种信息资源相互结合,将生硬刻板、抽象乏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多媒体信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形象自然、亲切直观地表现出来,提升网络用户的使用频度和受教育效果。三是依托互联网的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挖掘呈现出网络用户的心理需求和关注焦点,根据不同目标人群来“量身定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服务。如针对少数民族地域,应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用户的喜好和需求,为其提供有侧重性的主题信息网络宣传资源,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四是在发生突发事件形成网络舆论时,要及时有效地组织权威发言人第一时间权威发声,不仅要客观、真实、全面地呈现事态全貌,而且要能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进行事件的分析解读,向公众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引导网络意识形态舆论走向,消除人们的错误认知,解疑释惑,稳定人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成为一个有公信力、值得信赖的权威网络信息品牌。

(二)以中国文化自信发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强音

互联网思维的定义篇(6)

1引言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并指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这是第一次在政府级的报告中突出互联网在经济结构转型中的显著地位,并提及互联网的升级概念“互联网+”。由此,“互联网+”一词被强势推进了我们的视野。

2“互联网+”理念的理解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领域,传统行业企业与互联网的结合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互联网的本质是一切互联与共享。互联网是一种趋势,“互联网+”是一种新形态,只有顺势而“+”,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2.1“互联网+”的涵义

“互联网+”即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是集移动通信网络与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化等一系列创新信息技术于一体的新商业模式和体系。“互联网+”不仅在传统行业中实现移动互联与共享,还在各领域实现数据的收集、挖掘、分析与整理,推动了经济的开放与创新,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同时也在引领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与聚变。

2.2“互联网+”的意义

“互联网+”不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企业的简单相加,而是传统行业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平台、互联网数据等,并与之有效协同,在原创造价值的基础上,以“+”的态势再创造出增量的商业价值,是传统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互联网+”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可以与任何模式进行合作,综合高效的利用社会资源,在社会经济的各领域发挥优化与集成的作用,实现全社会的协同跨越式发展。

3“互联网+”的多维模式

“互联网+”传承着互联网的开放、共享、创新等优势,并以互联网思维为出发点,目标锁定社会的全行业,与之形成“互联网+全行业”的新的商业与业务模式。“+”实现了各行业与新技术的连接与融合,同时也实现了对传统行业的升级和改造。这种新形态体现了效率的提高和能力的增长,既而也让“互联网+全行业”的模式通过人、物、平台实现万物互联的境界。

3.1“互联网+”模式的本质

“互联网+”是一种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将使市场格局发生改变。“互联网+”已经突破传统意义上的互联信息网络,它使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在技术、数据、信息上相互交融实现共享、创新,并以“+”的方式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互联网+”合作模式上的双赢共荣局面。

3.2“互联网+”的多维模式

3.2.1“互联网+人”

目前,实体经济正借助互联网并以各种创新的模式实现变革和发展,不论是商品交易、贸易往来、信息通讯等市场,还是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均已被网络所覆盖,网络技术不断在实体经济中大展身手。互联网概念涉足到了传统各行各业,传统行业通过网络得以互联互通,通过网络技术得以支撑升级,继而实现了实体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然而,无论各行各业与互联网实现何种战略合作,如何对接、升级、创新,都将围绕着一个永恒的核心――“互联网+”的发展战略,即“互联网+全行业”的发展要取决于人的思维,要定位于人的思想,要服务于人的需求目标。“互联网+人”才是“互联网+”的落脚点,才是“互联网+全行业”的核心精髓。

3.2.2“互联网+物”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也改变了各种传统的商业模式,“互联网+全行业”的合作模式透露出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融合的缩影。如果说“互联网+”的核心是人,那是因为互联网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以服务于人为最终目标,实现人人互联。而这种互联需要一定的物理对象作为连接的介质,这些物理介质通过网络及信息技术把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扩展到了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因此“物联网”的概念应运而生,成为互联网的升级版,将人人互联发展到了物物互联。

对于“互联网+”而言,物才是“+”的着力点。“互联网+全行业”的思维,就是要把各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归集在产品及服务上,让互联网成为传统行业企业的助推器,实现物有所值。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互联网+”发展为“物联网+”也将成为必然。

3.2.3“互联网+平台”

在“2015‘互联网+中国’峰会”上,腾讯公司负责人表示,“互联网是技术工具,是传输管道,‘互联网+’则是一种信息能源。”这是将“互联网+”定位为一种能力,在“互联网+全行业”的合作模式中,这种能力是信息化进程的推动力,是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合作的融合剂。“互联网+”的合作模式,需要“+”人的思维、“+”物的联接,同时也需要“+”平台与渠道的支撑。

进入“互联网+全行业”的时代,新合作模式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开放与共享,新技术和新能力为企业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渠道。原有诸如电商平台、支付平台、物流平台、信息平台、社交平台等各种平台面临着转型与升级。在互联网与企业融合过程中,各方组成共同的价值链利用平台将数据、技术、智能等资源与能力进行着优化,使传统企业实现品质、效率、能力上的升级,在“互联网+”的全新平台上借道超车。

4“互联网+”的支持条件

互联网发展意欲覆盖全行业,各行业更关注于“互联网+”概念的应用为自身带来的新机遇。面对新技术、新模式的挑战,需要在从思维、技术、资源方面获得动力与支持,并为“互联网+”的发展护航。

4.1互联网化思维

互联网影响了.人类的智慧,同样也转变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在传统企业利用互联网改造自身经营模式的同时,互联网化的思维呼之而出,企业需要利用这种思维进行自身改造,将传统与创新有效融合。互联网强调开放与分享,“互联网+”更注重协作、融合、品质、效率。因此,冲破思维方式的局限性,激发互联网化思维活力,是拓展和创新“互联网+”实施空间的动力。

4.2信息技术

互联网与各行业的融合空间非常广阔,信息技术推动企业向在线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各行业合作创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互联网+”理念指导的信息技术将促进企业间的实时信息交互,促进生产与经营的有效协同,成为成功企业的制造引擎,实现互联网与各行业的互通、协同和集成。

4.3数据资源

互联网思维的定义篇(7)

小米手机没有实体销售店,却通过互联网直销集聚了大量忠实客户,并借此助力于手机的研发;黄太吉煎饼不做广告,却用微博、微信成功吸引10万粉丝促使生意红火;海尔利用互联网整合全球研发资源平台,不到1个月的时间就收到了100多万台定制冰箱的订单……互联网思维正在无声无息地对企业及公民个人的生产和生活模式进行着重塑,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我这位朋友的话讲:“不以互联网思维思考这个时代,你就OUT了。”

何谓互联网思维

4月20日,中国互联网迎来了自己20岁的生日,奇虎360市场公关副总裁曲晓东说,如果把互联网思维定义为关于互联网的思考方式,那么中国互联网思维20年来则不断地在更新换代。但如何准确理解或定义互联网思维,网络上也存在着不小的争议。仔细阅读后,记者发现,争议主要来自“黄太吉”等营销案例。

“黄太吉”是一家卖煎饼果子的企业,他们没在传统媒体上做广告,却依靠微博、微信甚至陌陌等社交媒体大肆宣传自己“使用无矾手工油条而不用具有地沟油嫌疑的薄脆”的健康理念,在短时间内集聚了10多万粉丝,每天各店门前都会排起长队,还开通了开奔驰送货的业务。这家企业公开表示,要用互联网思维促传统营销模式转型。

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工信部电信管理局巡视员张新生表示,对互联网思维的认识应该从其意义、价值、市场、精神四个方面综合进行。“黄太吉”案例中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实际上只是其中的市场部分,是在市场上利用互联网平台并吸纳经济学理念形成的营销思路,不是互联网思维的全部。张新生认为,认识互联网思维还必须考虑互联网的“DNA”,即以用户为中心、重视用户的体验和感知、不断创新。“互联网思维概括起来有五个词,开放、共享、服务、互赢、创新。”他说。

业内非常火爆的《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一书作者、和君集团高级咨询师赵大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时代的思考方式,“黄太吉的火爆从产品和营销层面体现了互联网思维的作用,但仅仅是互联网思维对生产模式重塑的一个方面”。

互联网思维如何重塑生产模式

赵大伟表示,企业与用户的关系是业务层面,企业与员工是组织层面,企业与企业是战略和商业逻辑层面。黄太吉等案例,以用户为中心关注产品体验,是关于产品和营销的改变,是互联网思维对其业务层面的重塑,但没有上升到组织和战略层面。

“互联网思维对生产模式的重塑是全方位的,但很多自媒体人因为对传统商业理解不透只能从营销角度来看,把这种重塑都归结到业务层面,但事实绝对不止如此。”赵大伟说。

赵大伟举了个例子,除了比较明显的利用互联网聚合用户这一业务层面的改变,互联网思维对小米和海尔生产模式的重塑就已经延伸到了组织和战略层面。在组织层面,小米实行三层扁平制,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海尔也是,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转型从改变从金字塔架构开始,把8万多人划分成2000多个自主经营体。

在战略层面,小米聚集的大量用户成为其研发团队成员,按用户需要生产产品,仅用了3年时间,市值估值就达到了100多亿美元。海尔同样将用户需求出来,吸引大量科研资源上门,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说:“世界就是我的研发部,世界就是我的人力资源部。”

赵大伟认为,互联网思维对生产模式的重构有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传播层面的互联网化,比如利用社交网络口碑传播;第二个阶段是渠道层面的互联网化,即依靠电商在网上卖东西;第三个阶段是供应链互联网化,即以用户的需求倒逼企业产品的研发和设计;第四个阶段是经营逻辑的互联网化,即用互联网思维重构价值链,涉及金字塔能否变成扁平模式,领导拍板能不能变成用户导向等等。

“传统企业在互联网时代转型,一定是走完这四个阶段,才算被互联网思维彻底重塑了生产模式。但遗憾的是,我国很多企业目前的探索仅停留在第一和第二阶段。”赵大伟说。

何以重塑:究竟谁改变了谁

海尔、小米、黄太吉等企业的例子已经鲜活地展示了我国生产模式正在被互联网思维重塑的现实,但一个疑问也随之而来,互联网作为一种虚拟介质为什么可以有这么巨大的能量来重塑生产模式?究竟是谁改变了谁?

回到记者朋友用微信扫一扫、进而在网上买书的故事,记者原本认为,是互联网的这些功能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模式。但朋友则反问:“难道便宜、快捷的购物不是消费者需要的吗?”接受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及专家均表示,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在于用户,互联网思维得以重塑生产模式的根源在于用户的需求通过互联网改变了企业的生产模式。

赵大伟指出,原来企业的品牌附加价值都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基础上的,利益分配层层剥皮。比如原来海尔至少有50%的利润放到了渠道环节,但消费者无法了解这些,也不能了解其他人对产品的评价。“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真正实现了去中介化和去中心化。”融360公司CEO叶大清这样说。

赵大伟认为,在以前,用户的意见或建议很难反馈,现在只要发条微博,其他人就会看到,特别是一些大V,其影响更大。比如俞敏洪吐槽东航,罗永浩吐槽西门子,被吐槽的企业都出现了业绩下滑。用户权利大大提高,企业不得不与用户认真对话。现在不少企业都在逐步去掉中间商,通过互联网与客户直接接触,客户的需求直接成为企业生产的依据,这其实是用户在改变企业。

一个行业的消失还是一种生产力的崛起

赵大伟认为,互联网是基础设施而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业,企业被称为互联网企业的原因是其所在行业较早地被互联网化,比如网易最早是一个互联网化的游戏公司,而京东、一号店则是互联网化的零售企业。未来,所有的企业都将是某种程度上的互联网企业。

互联网思维的定义篇(8)

引言

工业设计本质是工业社会人类的基本造物方式,与人类最初制造各种原始的工具一样,充斥在我们生活之中的各种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其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各类型现实的问题,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然而,在大数据时代下多元化的信息途径对工业设计产生了非同寻常的影响,并且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工业设计产业也表现出新的变化。

1 大数据时代下对工业设计的改变

大数据促使公司企业发展和转型,推动了经济转型发展的进程,成为打造部级竞争的优势的重大升华。大数据思维具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大数据思维必须随机抽样数据进行分析,必须掌握数据复杂性,减化精确性,必须重点了解数据相关性。第二层含义是要把数据当做一种可以升值的重要资产,而不是只做研究对象,研究完之后就束之高阁。第三层含义是数据有变现功能,通过挖掘数据价值,就能改变价值的生成基础和价值链条。

大数据非常重要。这是因为,思维方式的改变引起了巨大的商业变革,在面对思维逻辑时,传统的经济体制和旧的商业理念一定要与时俱进,吸取并创新的服从先进的新思维,通过新的思维模式重组企业战略和各种策略。在旧的信息时代,击落他们的是被互联网武装起来的大数据思维,因此,这些昔日看起来极为庞然的巨人,就这么轰然倒塌,留下的知识唏嘘声声。然而大数据思维的基础是互联网,而互联网思维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精神、价值、技术、方法、规则、机会来指导、处理、创新、工作的思想。互联网思维是相对工业化思维而言的,是一种商业民主化的思维,是用户至上、扁平化的思维。

这也与工业设计的理念不谋而合。两者都在强调用户驱动产品的设计需求方向。这也是大数据时代下表现出来的设计机遇。由用户行为习惯形成的大数据思维和互联网思维快速更新,也让设计师及时更新得到用户的真实反馈。这种互联网+的结合让设计师的设计作品更多的符合用户的需求,服务社会。

2 “互联网+”对工业设计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互联网+”向技术、服务、创新思维、研发模式等全方面进攻的过程中,这些变化都以“互联网+”为原点重新组构,并带领工业4.0的进程,因而带动了“互联网+”工业设计产业的转型升级。而在“互联网+”工业设计产业的情况下,设计师本身角色就像过山车一样,高速发展之后开始下行,从市场角度来说设计行业不容乐观,从创新精神来说也不容乐观。我们赶上了最好的时代,也赶上了最坏的时代。所以,随着互联网模式的不断深化,我们设计师的很多思维模式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首先,思维的转变是必要的。长期以乙方的身份服务于比较强势的甲方,设计师所有的来源与收入都基于这种关系,设计师没能真正思考设计是什么,他只是一名产品的设计师,而没有成为生活方式的设计师。什么是成为生活方式的设计师,就要深入到人的生活当中,像德国设计师或其他欧美设计师一样,不但能做产品设计,还能做生活用品设计、展示设计、小产品设计、桌椅设计、标识系统设计等,这叫生活方式的设计,关注生活中的每一点滴,与生活方式的内容紧密联系。中国设计师尤其工业设计师则少有甚至没有能做到这些,但未来多样的设计肯定会融为一体,在未来,建筑、室内和产品设计又会融为一体,西方设计师走过的路,我们得重走一遍。我希望重走这条路不是以外来的理论体系做支撑,而是基于本土,最核心的就是十二个字“道法自然、因地制宜、天人合一”,这是所有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这也是在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带给工业设计最大的改变。

其次,市场变化很大。第一,有些项目缓建,有些项目停建,我觉得这是好事,因为要将未来的发展方向思考清楚。前十年工业设计行业的设计师是在以甲方的需求做设计,大都失去了设计的本真。所有的设计都围绕甲方转,突然发现这有如空中楼阁,特别虚幻。当“互联网+”到来以后,你会发现原来做的很多工作,很多体系,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与价值。尤其中国当下经济正处在一个新常态的转型期,我觉得设计行业和设计师都要思考,有没有这么多项目需要做设计。是不是应该把设计的重点选在减少设计垃圾上面。第二,做设计的价值在哪里,是为工程项目服务,还是为设计的产值,还是为有需求的人服务?设计的社会价值是设计师要思考的问题。现在的新的转型升级正好可以让设计师停下来或慢下来去思考设计的本质是什么。

最后,设计师的需求转变。如果一个设计师,或者一个设计工作室愿意从研究人性的需求作为出发点进行工业设计,当项目本身还没有成型的时候,相关部门就要做认真的归纳,并且将研究成果用一种公开的方式进行倡议宣讲,当这个项目实现时,其实现的成功率就会符合消费者用户的真正需求,我觉得这是互联网思维模式下设计师的一种转型方式。

“互联网+”工业设计更多的是一种创意+设计+运营+资本的模式,创意属于顶层设计思维,对新生事物有敏感的感知反应,而且能产生出与众不同的设计新思维。在这种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工业设计是能够让思维体系完美落地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只要能你创造一种为生活方式服务的工业设计产品,再有一个不错的商业运营的模式,肯定会有为这一体系买单的资本家涌现出来。工业设计的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

3 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也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只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快各种资源的整合,工业设计也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新的信息技术在发展的道路上,必然会引起人们情趣、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重大变化。两种思维恰好带来深刻的思维转型升级。大数据时代和“互联网+”思维再加上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三者融合为一体,其影响的不仅是其中的某一个元素,而是相当大的用户群。当用户用已融合的新互联网思维去解决工业设计的问题时,工业设计产业必然在创新的思维、方式和产业的形态和发展模式上生成相应的巨变。这都是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工业设计产业面对的新影响,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

互联网思维的定义篇(9)

党的十报告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炼为24字,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当前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各种西方思潮、西方的价值观暗潮涌动,在大学生群体中和宣传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必将对“中国梦”的实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根据CNNIC的调查数据,截止2014年底,我国互联网网民高达6.49亿,大学生更是成为智能手机覆盖率最高的群体,笔者所在高校大学生的智能手机覆盖率为100%,90后大学生群体成为互联网世界里的原住民。大学生群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中国梦的伟大使命,同时也是活跃在互联网世界里的重要力量,因此“互联网+”网络发展趋势下,如何在高校学生中宣传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各大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互联网+”的背景与本质

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谓“互联网+”就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目前“互联网+”到什么程度呢?目前“互联网+”模式已经成功与零售业、批发业、制造业、外贸、农业、金融、物流、教育创新性的结合,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形态,同时“互联网+”模式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网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成果和集中反映。本质上是信息的在线化、数据化,“互联网+”兴起也宣告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是传统产业的创新升级,如一些传统纸质媒体创新性的运用“互联网+”,将难以消化的“大骨头”,分而化之,利用碎片化的信息,借助于“三微平台”焕发了新的生命。无论是淘宝、美团、快的打车等其基本工作都是努力实现交易形态的在线化。只有交易的主体双方和交易过程深刻的记录在网络上,才能形成可供监控的实时数据,成为可分析、可监控的数据流,从而促进经济产业链的持续发展。

二、作为“用户”的90后大学生的社会观和文化观分析

“丰裕”或成解读90后的关键词。40、50后是“贫乏的一代”,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百废待兴,很多建设成果的取得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完成的,是在物质极具匮乏的环境中艰难生存的一代;60、70后是“温饱的一代”,新中国发展的动力和中坚力量,在社会大生产和改革开放初期集中全部力量将自己的价值实现于国家发展和进步的社会价值中;80后是“发展的一代”,他们有了更好的物质条件,不再有“温饱”的困扰,更加注重知识和自身价值的实现。90后作为真正的“丰裕一代”,物质条件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独生子女的比例增大,受教育的机会和程度更加受到重视。伴随中国经济高歌猛进,90后大学生自然而然成为幸运的一代,享受着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取代的巨大成就”,90后大学生追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但不盲目崇拜,不会陷入拜金主义和金钱的奴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大地的蓬勃发展,90后的竞争意识进一步增强并倡导和认同良性竞争,相信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生存境遇,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充满信心;伴随互联网迅猛发展,90后大学生在接受西方文化的洪流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保持一定的增长,如《舌尖上的中国》普遍关注,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

(一)90后大学生的社会观:崇尚市场经济,政治事务“冷漠”

90后大学生崇尚市场竞争,相信市场主导的经济治理方式。有学生明确表示,垄断必然有弊端,没有竞争就不会有进步。在可清晰判断态度的样本中,大多数(66.8%)大学生相信市场主导是更好的治理方式,29.6%认为政府与市场需要相互配合。

与大学生个体的自身发展相比较,大学生群体对国家政治、国家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等政策等比较冷漠。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调查数据显示,65.21%的大学生的微博基本没有当前政治议题的内容,78.69%的大学生的微博、微信、QQ空间没有或者不转发与政治相关的文章,根本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体系的身影。与大学生呈现出的高发展效能微信感相反,大学生的政治效能感相对较低,即对于自己可以在多大程度上通过政治参与影响政治过程的信心不足。[4]调查结果显示,仅3.75%的大学生对国家政治保持“强烈”的敏感度,80.4%的大学生表示学校或者其他组织没有活动安排的话,自己不会主动关注。

虽然90后大学生群体政治敏感度低,政治态度冷漠。但是对当前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和人民生活质量,所调查学生中70%的大学生表示“非常拥护”或“非常满意”,100.0%受访学生对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认同”,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价值的认同度很高,94.3%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中国梦”的实充满乐观态度。

(二)90后大学生的文化观:立足传统,洋为中用,理国

在网络信息急剧膨胀的环境中成长的90后大学生也是互联网的一代。面对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和西方思潮的渗透,90后一方面对西方思想文化持开放态度,如在对待日本发展的问题上,并非一味主张不屑一顾,部分网民跟贴表示关注日本普通民众的理性发展经验。另一方面,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渊源、发展及继承和发扬和以往比较有个更多的关注。

三、“互联网+”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的实践探索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除了云计算、大数据与新分工网络提供动力支持,互联网思维提供了其核心建构。互联网思维主要表现为:用户至上、用户参与、个性化定制和体验至上。“互联网+”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也应该有“互联网思维”,即学生至上、学生参与、学生体验,善于将各方合力形成联动机制。

(一)学生至上思维下的“话语权”再定位

学校的官方微博、学工系统微博群、辅导员个人的微博、微信、博客、QQ、人人网等在承担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职能时,其对象已经有别于传统的“一对一”或者“一对多”,互联网的世界里,教育的对象已经由个体教育转向群体教育。此时的“话语权”不是来源于身份而是网络权威和网络大V。因此,脱离学生的关注点和行为习惯指向,将传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说教”式的搬到网络上肯定是没有粉丝,没有点赞的。因此,“互联网+”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应当着力培养一批深得“民心”的大学生“意见领袖”,牢牢把握教育的“话语权”,通过他们的个人新媒体网络平台,用生动、形象、生活化的语言和符合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的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积极引导身边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思想隐形渗透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

(二)学生参与思维下的互动教育过程

网络的开放性与隐匿性使信息的传播者和者的界限不再分明,正是网络的开放性和隐匿性共存的特性,使得信息数据不断更新,从而形成强大的信息流。与传统传媒相比,网络媒体几乎没有准入门槛,各大高校及学工系统也创建了大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博、微信、QQ群甚至专门的网站,但是实践中的大多出现费力建成的网络只为“一时之需”,大多建成的网络都出现无更新、无人问津的局面。因此,众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新平台建立以后,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段子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中的应用,及时更新维护好平台,创新学生参与机制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的重要一环。在给予学生充分的网络参与权的同时,在互动的学生群体中会形成强大的舆论洪流,此时借助网络“意见领袖”的引领,分秒就可以在网络世界掀起一场风暴。“橘子哥”意外走红――仅数日,美国网络上的帖子辗转之后就于茫茫人海找到了中国的“橘子哥”,这是众多传播者与接受者即时互动、共同接力的结果――网络舆论的形成亦是如此。

实现教育的有效互动,需加强舆论引导。做好舆论监督工作,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实施监督的保障。权威机构(官方网站、主流媒体等)要及时回应舆论,不回避热点问题,在双向互动中释疑解惑,提高时效性,公正坚定地站在正确立场,把握舆论导向主动权。

(三)学生体验思维下的活动教育创新模式

“互联网+”的跨界链接和其产生的巨大的经济增长率一定程度上很好的挖掘了用户的体验效果所产生的效益。如炙手可热的苹果手机红遍了大江南北,这和分布于全国的客户体验店是分不开的。因此,互联网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的开展,要开发与创作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户端和新媒体产品。如上海的易班和重庆大学的“E颗红心―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如核心价值观中“爱国”的表达,区别于以往的写出你的故事、征文、朗诵、影视作品展播,主题团日活动的开展。“我与国旗合个影”的微信活动一经转发,竟有了数以万计的跟帖,“爱国”情感的表达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旋律。

其次,在对传统媒体革新的基础上实现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新媒体的结合。因受众对传统媒体信息质量信赖的历史惯性仍起作用,所以传统媒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就不能忽视。而新媒体具有很强的媒介融合特征,正如麦克卢汉所指出的,“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媒介”。因此,我们可以结合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各自的优势,实现两者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融合。具体来说,充分发挥网络电视、网络电台、网络杂志、网络报纸、手机电视、手机报和电子报等革新于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平台,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新媒体形式,拓展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唐绪军.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4)[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熊澄宇,廖毅文.新媒体――伊拉克战争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J].中国记者,2003,(05).

[3]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4]尹韵公.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互联网思维的定义篇(10)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在加强对互联网思维进行辩证、理性地认识和运用。“互联网+”并不是“互联网+传统行业”的简单相加,“互联网+”理念应用于沂蒙红色文化信息化传承,也不是简单的对沂蒙红色文化信息化的提升,而是对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创新,对沂蒙红色文化的传播与渗透,对沂蒙精神的弘扬与践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一、树立“互联网+”理念的重要意义

“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1]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理念,它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我国经济文化及科技创新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互联网是人们在选择信息传播媒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能够更好地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媒介。

1、理论意义

第一,“互联网+”理念的提出是对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充分肯定,又一次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二,“互联网+”理念充分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引发生产关系的调整,并决定上层建筑;第三,“互联网+”的理念为实现人类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现实意义

第一,推动互联网产业与传统行业的高度融合,加速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互联网+”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第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广泛展开对于我国夯实互联网基础设施搭建,对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将起到推动作用;第三,“互联网+”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拓宽了改革之路,延伸了开放的深度和广度。

二、沂蒙红色文化信息化程度分析

沂蒙红色文化是在以蒙山、沂水为主要象征的沂蒙地区这一广大的地理与文化空间内,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先进的沂蒙人民支持革命、参与革命、献身革命以及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红色物质文化、红色精神文化等红色文化形态的总和。

1、沂蒙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化程度的现状

按照沂蒙红色文化资源传播媒介可将其分为纸质资源、影视资源、旅游景区资源、歌舞资源、情境再现式资源、口述式资源等六大类。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的信息化程度普遍偏低,不利于应用“互联网+”理念广泛传播。互联网中红色旅游信息的商业性质过于浓厚,对红色资源开发不足,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同时红色文化系统传播效果不佳。

第一,纸质资源由于其传播成本(包括印发成本及学习过程中耗费时间成本)的限制,很难实现大泛围传播。因此需要将纸质资源科学分类,高度整合,通过有效传播媒介有针对性地传播;第二,沂蒙红色文化影视资源较为丰富,但由于设备及技术的限制,经典作品需要重新搬上荧幕,在拍摄制作过程中添加时代新元素同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第三,沂蒙红色旅游景区信息化资源的集成度较低,互联网中全面收集与其相关的信息难度较大;第四,歌舞资源由于时空限制,传播受限。沂蒙红色歌舞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应当以弘扬沂蒙精神为核心,在互联网上广泛推广,结合传统舞台表现形式进行传播;第五,情景再现类资源如沂蒙深情、沂蒙红崖等较少,需要节选典型历史情景,精心排演,使游客有可能亲身体会,感受历史情景重现,加深观众对沂蒙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识;第六,口述式资源较为稀缺且容易流失,对口述式资源的开发亟需完成,此项资源能够形成许多生动、令人信服的历史细节描绘。

对于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及信息化发展,要寻找各类资源的内在联系,科学整合各类资源,为应用“互联网+”理念弘扬沂蒙红色文化奠定基础。

2、红色文化传承过程的信息化程度

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化程度直接影响着沂蒙红色文化传承过程的信息化程度,互联网中有关传承沂蒙红色文化的主题网站极少,即使有但也由于访问量过低而很少及时更新维护。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沂蒙红色文化传承平台也未及时创建和运用。因此,在整合、开发沂蒙信息化红色文化资源之后,必然要着手搭建此类平台,应当充分借鉴此类平台搭建过程中的相关经验,结合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征,科学地构筑适用于弘扬沂蒙红色文化信息化传播的平台。

3、红色文化传承效果的信息化程度

红色文化传承效果的信息化反馈较低。传承效果信息化使得传承效果的定量评估成为可能,充分利用互联网采集大众反馈信息的便捷性,对其进行汇总、分析,弥补传承过程中的缺点与不足,进而为改善传播方式提供可靠思路。

三、将“互联网+”理念应用于沂蒙红色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必要性

沂蒙红色文化的传承已经获得显著的效果,传统的文化传播模式仍然受限于传统传播媒介的制约,无法解决其传播范围较小,传播时效较低等诸多瓶颈难题,“互联网+”理念的应用能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传统的传承方式多以口耳相传或文字阐述为主。传播理论认为,人类在接受信息时,对于单一的传播形式,得到的传播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只有充分调动接受者的所有感官,以不同的形式刺激接受者,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互联网相对于传统媒介,它在传播形式上更加多样,为传播形式的创新提供了宽广的空间。“互联网+”理念的运用能够使沂蒙红色文化传承效果的量化评估成为可能,运用传统的传承方式,很难收集接受者的反馈信息,不利于改善传播策略。“互联网+”理念能够在创新传统传承方式的同时,对互联网技术自身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可行性

在互联网环境下形成的网络文化,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学习工作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极为明显的影响。这也说明,主动运用“互联网+”理念传承沂蒙红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人们对沂蒙红色文化的认识。我国互联网的覆盖率能够保证大部分群众通过互联网接受沂蒙红色文化的熏陶、感染,尤其对主观上愿意通过互联网更加深入领悟沂蒙红色文化的大众来说,互联网资源获取的便捷性不容置疑。互联网在其他传统行业的实践经验都能为其所用,能够避免许多弯路,沂蒙红色文化信息化绝非天方夜谭。广大群众的信息素养在其他领域中得到了充分的学习与提高,为传承沂蒙红色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互联网具有传统传播媒介无法比拟的实时交互功能,能够实时对广大受众对沂蒙红色文化的认识程度进行监测。

四、“互联网+”对沂蒙红色文化信息化的启示

1、加强沂蒙红色文化信息化传承刻不容缓

沂蒙红色文化信息化现状不容乐观,不利于沂蒙红色文化高效传播。盲目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而不考虑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与运用“互联网+”传播理念弘扬沂蒙精神背道而驰。运用“互联网+”传播理念绝非对传统传播媒介的全盘否定,做好传统传播媒介与互联网的对接工作,是运用“互联网+”理念成功实现信息化弘扬沂蒙红色文化的关键。

2、整合优质资源,注重资源创新

沂蒙红色文化资源集成度、设计度较低,不利于人们全面、系统的感悟沂蒙红色文化,这是导致人们对沂蒙红色文化理解片面、甚至误解的直接原因。对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新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过于浮夸必然会使读者质疑其真实性,适得其反。资源创新应当适当结合当代科学技术,以激发人们的学习兴趣,继而收获更好的传承效果。

3、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坚实的信息化基础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运用“互联网+”理念的基础和保障。2013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提出了2015年、2020年两个阶段性目标并明确了发展时间表及路线图。加快实施“宽带中国”战略,组织实施国家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宽带网络光纤化改造,提升移动通信网络服务能力,促进网间互联互通,大幅提高网络访问速率,有效降低网络资费,支持农村及偏远地区宽带建设和运行维护。互联网的惠及、互联网设施的互联互通,为沂蒙红色文化的传播拓宽了时空领域,提升了沂蒙红色文化的渗透力,能够坚实沂蒙红色文化的信息化基础。

4、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大力弘扬沂蒙精神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具体体现,互联网思维还包括运用大数据采集分析数据;运用众筹的方式实现高效的分工合作;利用O2O模式溶解联系在产品与客户之间的中介;使得用户获得最大的优惠;时刻关注用户体验;互联网“免费”营销策略,快速迭代思维能够加快传统实践模式的创新速率。互联网思维对于应用“互联网+”理念科学弘扬沂蒙精神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充分运用“互联网+”理念,将信息化的沂蒙红色文化在互联网上进行广泛传播,必然能得到传统媒介无法实现的宣传效果,但存在的问题是相关经验较少,需要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展开探索,摸着石头过河。将“互联网+”理念应用于沂蒙红色文化信息化传承进程中,更好、更快地弘扬沂蒙精神,发挥沂蒙精神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 解读:政府报告中的“互联网+”是什么http://econom .cn/20150305/3832729.shtml,2015-03-05.

[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274.

互联网思维的定义篇(11)

截至2014年底,微博和微信用户分别达到4亿和5亿,互联网就像空气一样,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从一种科学技术走向了思维方式。这种在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产品、市场、用户、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经济圈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倒逼教育等传统行业迎新求变。“互联网思维”在商业上的成功运用,也为教育行业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借鉴思路。

曾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载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必须强化互联网思维,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教学改革创新,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然选择。

二、互联网思维下教学创新的可行性

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9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高达88.9%,“90后”大学生群体(15-25岁之间)是当前我国网民的主体。湖南大学的一份统计数据表明,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比例已经高达89.47%,移动互联网成为其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用智能手机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领域和基本生活方式。

据调查,有71.3%的学生每天都会用手机上网,有76.5%的“90后”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1小时以上。在移动互联时代,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更加便捷,学生只需一部手机就可随时随地学习并自由支配学习时间,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利用互联网思维创新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必要条件。

三、互联网思维下的教学创新探索

(一)用户思维与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心的转换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思维。用户思维是指产品在设计、服务等各个环节中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去考虑问题。“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灌输教学方式,将学生自主意识淹没于教师滔滔不绝的说教之中,难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思政课必须从各个环节,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只有从学生角度出发、深度挖掘学生的需求,才能让思政课的效果最大化。用户思维的4个法则对教学创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得“草根”者得天下。正是因为抓住了“草根一族”的需求,很多互联网产品才得以成功,这也是我们常提到的“粉丝经济”。学生正是“草根一族”的代表,因此,我们的思政课在内容上要更加贴近生活,可以从学生关注的恋爱问题、工作中遇到的哲学问题谈起,例如将量变质变原理与恋爱相联系,培养正确的爱情观,或将“矛盾论”与择业相联系,培养合理的就业观。让人感觉哲学不是一门“高不可攀”的学问,而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

第二,提升用户参与感。让用户与参与产品的优化,小米手机的成功就是“兜售”参与感的结果,小米让用户在设计甚至定价等各个环节都通过论坛深度参与,直至为产品代言买单。互动性不足是思政课堂的普遍现象,四川的部分高校在思政课引人“讲新闻”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主寻找感兴趣的社会和经济新闻,通过学生“讲新闻”、全班讨论、教师点评的方式,强调课堂的互动,并通过互动让学生有参与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将思政课与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

第三,用户体验至上。它要求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将服务贯穿于每一个细节,让用户感知,并且这种感知要超出用户预期,甚至给用户带来惊喜,这也是互联网思维中“极致思维”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也要细分“用户”,将教学与学生的需求相结合。据统计,普通高校中,有考研、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意向的学生超过50%,因此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把曾经出现在考研或者公务员考试中出现过的真题和课程本身相结合,让这些学生受用。当前考研和公务员培训机构的火爆,恰恰反映我们在思政课上对学生的需求关注不够,如果教师能将相关真题和教学结合,例如在讲授“矛盾论”时,分析这一考研热点在历年的不同考法,以此满足考研学生的需求,把“产品”(课程)做到极致,从而超越“用户”(学生)的想象。

第四,用简约吸引用户。在移动互联时代,人的专注力愈发不足,产品必须更加专注,如果短时间内无法抓住用户,那么就很难再重新吸引到用户,这就是基于以用户为中心的“简约思维”。“苹果”品牌就是典型的案例,乔布斯在1997年苹果接近破产时,砍掉了70%的产品线,重点开发“iphone”手机,使得苹果扭亏为盈,一直保持全球销量第一。思政课也完全可以借鉴这样的“简约思维”,在课程设计和安排上可以大胆创新,未必非要“大而全”地将整个哲学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本、专科阶段,完全可以从几个贴近生活的哲学原理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说起,从学生爱听的趣味性强、更加生活化的故事说起,例如将社会分配制度与学生毕业后工资情况相联系,将消费理财和政治经济学相联系,先要让年轻人首先对这门课程感兴趣,给“消费者”(学生)一个选择的理由,要让学生自始至终感觉到思政课是一门用来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学科,而不仅是一堂意识形态的教育课程。对于马克思主义相关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再从知识体系和专业角度来安排课程,让本专业的学生接受系统深人的学习。

(二)平台思维与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理念创新

“共建、共享、共赢、开放、平等”的理念构成了互联网的平台思维,它也是互联网精神的重要体现。平台模式的精髓,在于打造一个多主体共赢互利的生态圈。它包含人才交流平台、社会化新媒体平台和大数据平台。

第一,平台思维下教师交流平台搭建。全球排名前列的100强企业里,主要收入来自平台商业模式的企业超过60%,包括谷歌、苹果等,都是通过搭建平台实现企业和用户的共赢。当前,很多基层的思政课教师都渴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但却缺乏一个教师的交流学习平台,我国大学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不少教师对教学的投人相对不足,对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创新意识也不够。与此同时,成都、上海一些高校的教师在授课方面非常有创意,有的教师将哲学课程拆分成哲学家们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深受学生喜爱,但是他们成功的教案和授课方式,却缺乏平台与广大思政教师分享,这对学科体系的建设是十分不利的,迫切需要教育部门或有实力的高校搭建各类学习交流平台,将优秀的教学方式和案例通过QQ、慕课等方式共享出来,让广大专业教师共同进步。

第二,社会化思维下新媒体平台建设。社会化思维就是要利用好社会化媒体平台,这是平台思维的延伸。10条微信、100个微信群讨论和3000人转发,曾经帮助一款智能手表在12小时内售出近2万只,订单金额达到9百万元,这就是新媒体平台的营销魅力。在互联网时代,要提升教学的质量,利用社会化的新媒体对思政课教学的辅助也是非常重要的,将教学渗透到日常生活当中是一种趋势。然而,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相关专业的新媒体建设力度明显不足,微博哲学类认证用户不足200,微信的哲学类公众账号也不足50,相当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学院都没有开通微博或微信,个别专业期刊开通了微博和微信,也只刊发自家的文章,其中还有不少账号虽然开通,但是运营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因此,在现阶段,我们要鼓励专业教师开通微博,鼓励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教师和学生团队开通有专业特色的微信公众号,拓宽思政课的教学载体,通过“大V”教师和微信公众号分享专业知识,通过“一图解说”等受网友欢迎的模式将课堂延伸到日常生活当中。优秀的专业文章或内容,我们也可以模仿互联网时代小微企业的微信集赞的方式,用物质奖励广泛传播,在社会化思维的指导下,给开通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的个人或院校一定的物质奖励或支持,通过社会化的传播,在辅助教学的同时,扩大整个学科的影响力。

第三,大数据思维下学生数据分析。云技术让数据的采集和获取更加便利,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或预测可以进一步提升用户的满意度,有助于提升企业或用户进行各类决策的准确性,这就是大数据思维。这种思维对于思政课教学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对学生在各门思政课的成绩和出勤率进行分析,或是对网上答疑平台上学生问得最多的热点问题进行收集,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改善学科教学。新东方英语教学的成功也是源于这个思维,通过全国的师资交流平台,对学生的课堂反应和关注热点进行数字化研究,将学生关注的问题和知识点进行不断积累,作为全体教师培训的方案,将“标准化”教学和教师个人创新相结合,从而让每项课程都深受学生喜爱,新东方也因此成为教育培训业的巨头。如果我们能对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建立大数据库,分析学生关注的重难点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求点,以此为依据进行“标准化教学”教学的改革,将从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喜爱程度。

(三)其他创新路径

第一,迭代思维与课堂教学的微创新。“互联网+”时代的“迭代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循序渐进”,不求产品一步到位,允许产品存在不足,不断试错,在“微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360安全卫士就是以“免费杀毒”作为微创新的内容,不断完善其软件的功能,后来成为国内IT界的巨头。“微”,就是要从用户每一个细微的需求着手,抓准用户的需求,贴近用户的心理。例如,针对学生上课喜欢玩手机的现实情况,很多院校采用收手机的方式,效果并不理想,而在南京大学,部分教师通过微信公众号甚至LBS技术(实时定位技术)点名,在课程中的指定时间让学生通过微信公众号答题,同时还作为点名的依据,如果不认真听课,答不上题,甚至还会影响平时分数,思政课往往都是上百人的大课,这样的微创新不仅可以起到节约点名时间的作用,还让大学生有“新奇”的感觉,提升了他们在课堂上的专注力。据南京大学的统计,使用该种方式授课后,课程的“到课率”和“听课率”都高于以往。可见,在互联网时代,一个不起眼的课堂微创新,都会对教学产生意想不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