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要大全11篇

时间:2024-03-18 15:10:4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要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要

篇(1)

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审美的观念,民间艺术形式表达了人民对日常生活的真实体验和美好愿望,不仅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和程式化特点,还具有强烈的艺术感。利用民间艺术的形式通过包装自身的造型、结构、图形、色彩等形式体现,能更好的实现包装的实用和美学价值,展现产品的民间文化特色,并且传统民间艺术样式繁多,伴随着历史遗留的风俗习惯仍在民间沿袭,它以甚为独特的符号体系、含蓄的表达手法、多元的造型特色生动地传递着民间艺术的风味。它所代表的民族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素养早已悄无声息地融化在民族文化之中并维系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一)民间剪纸的发展现状

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最具特色的形式之一,风格独特,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由于中国人的传统气质是偏于内敛,在感情的传达方式上以含蓄为美,而剪纸创作表现中民间艺人善于以比兴、拟人等手法来表述自己的内在的情感,但其造型却蕴含着深刻象征意义,它们往往采用思维互渗方式,创作出幻想性综合形象,使其在展现自己独具的风味时也体现了民间生活浓重的审美意趣和整体概括的装饰美感。它是中华民族深远传统文化的民俗载体,是探求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富矿藏,也是深受民众普遍喜爱和认知的艺术形式。

(二)民间年画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历史的长河,民间年画也在以其独特的传承方式不断吸取时代气息发展至今,它画面布局丰富饱满,内容完整,富有极强的装饰性。根据内容需要造型适度夸张,整体形象和谐统一,更好地突出画面的主题,并且色彩明快浓艳,高纯度是年画突出的特征,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年画色彩浓重、对比强烈,而且民间年画中皆有黑白线描轮廓加之留白处理局部渲染,使得画面在对比与调和中形成和谐统一的效果,总体展现喜庆、欢快、鲜明、热烈的调子。

(三)刺绣艺术的发展现状

我国对于民间刺绣的理解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它伴随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一起传承。最早的刺绣记载“予欲观古人之像,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衣。”它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是以物质材料通过某种技艺表达人们的观念和感觉,它与民间的观念、民间信仰和民族的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最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着从古至今的民俗文化,记录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情感特征、审美感悟和文化的演变,同时也折射出绵延千年的中华文化。

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于此同时西方的经济大国也不断的向我国进行技术和资本的输入,西方的观念、文化和生活方式随之涌入。面对这种形态,设计师们必须在汲取优秀文化的同时抓住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掌握技能运用到设计中以此来展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使之源远流长不断传承下去。

篇(2)

(一)学校文化建设

我们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传统文化,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表现在走廊文化:从民间工艺到水墨丹青、从诗词歌赋到人物故事,处处彰显着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伟大精神。这些建设都是传统文化教育、文化立校理念的展示。

(二)和谐校园创建

中华传统文化讲究群体和合,既是人与自然的和合,更是人与人的和谐。年,我校就启动“创建文明和谐校园,人人行动起来”系列活动,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学校倡导:平等、礼貌、准确、高效、微笑待人。开展感恩系列活动、温暖工程爱心捐助、公德比赛活动、文明办公室、文明礼仪班评比,让师生情在校园生根,如今的校园一张张美丽的笑脸,一声声礼貌的问候,一句句真诚的关怀洋溢着春天的气息,绽放着夏天的热情。相信这所校园定会成为我们心中美丽可爱的家园。

(三)书香校园创建

教师读书工程的启动,让教师在品读古诗文、《论语》和名著中,人生得以丰富;在研读教育业务书籍中,教育理念得以提升。学生大量读写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读《金博士》、《上下五千年》、《中华古诗文》等书籍中眼界得以开阔,心灵得到净化,阅读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图书阅览室开放;

班级图书角的创建、运用;

图书漂流活动的开展;

名人读书方法介绍;

好书推荐;

读书体会交流;

读书知识竞赛;

读书之星评比……

从读书氛围的创设到过程、措施的保证,都实现一个宗旨:读书增长知识,引领一个人走向更大的智慧,创书香校园。

(四)我们将传统文化教育引入课堂,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将《三字经》、《千字文》、《唐诗宋词》等编入教材、引入课堂,每天早自习、阅读课、教室里书声琅琅,不绝于耳,传承着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精髓和先哲圣贤的谆谆教诲。

(五)特长活动:在19个特长项目中,涵盖了大量传统文化活动项目,包括:太极拳、腰鼓、剪纸编织、面塑、国画、书法等活动项目,今后还将要开设舞龙等项目。

这里,传统文化教育在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中整合,我们将会深入下去,以凸显特色、提升办学品位、办学效益为目标而不断努力。

二、精细化管理

以安全管理为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建章立制、细化管理、明确责任、奖惩分明

1.建章立制:制度做到全面、切实、可行。

2.细化管理:每一处、每一点都有人抓、有人管。

3.明确责任:实行责任追究,主要有管理责任、经济赔偿、法律责任。

4.奖惩分明:对于大小不同的安全事故,都要与考核、奖励、经济赔偿等方面挂钩。

一年来,学校安全工作成效显著,校园内安全事故逐渐减少。

(二)安全维护日常化

由于学校大、设备老,房屋、点、教学设施等存在安全隐患多,所以学校定期大排查、进行日检查,时时处处处理安全隐患。日常保障学校每年安全维护投入都在5万元以上。

三、校本教研

学校本着“教师发展学校”的原则,通过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采取以年组为核心的管理方式,以教科研为核心的研究体系,校本教研在教师五认真、六保证、专业培训、业务考核和课堂教学研究等方面实现突破。

学校确定以“主题式研讨”为主要形式的校本教研,注重三种内容的主题研讨:(1)为解决某一问题确定的主题研讨(2)集体备课的沙龙式研讨(3)公开课后的反思研讨。

在坚持常规,不断深入完善中,教师的整体水平在提升,全校教职工202人中有国家级劳动模范1人、辽宁省拔尖人才1人、县市级优秀教师52人、各级骨干教师81人、各级优秀课教师123人,学校的校本教研经验在铁岭市专题现场会上做交流。

四、德育工作

以“公德”为主题贯穿学期。

本学期开学第一天,由校长在国旗下讲话上对全体师生做动员引领,并宣布“公德比赛从今天开始”。而且学期国旗下讲话主题都是关于公德意识方面内容:

再通过讨论,明确和强化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强化德育工作者的职责,增进对少年德育教育的深刻认识,达到自身使命的紧迫感。通过月主题活动的开展、通过细化管理、通过评比,每月要评出10名礼仪小标兵,在月初的升旗仪式上在主席台表奖。并在学年开学典礼上对100名好孩子、100名好公民、100名好学生表奖,树立学生公德意识,做一个文明的好少年,阶段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项活动我们将继续开展下去,让一小校园里的孩子们每一个都成为健康、文明、活泼、向上的好少年。

五、校园建设

1.实现了主楼的走廊和教室的改造和系统文化建设,办学环境较好。

2.建设改造成了实验室、图书室、农远室、大会议室、多媒体室、书法室、棋室、科技室、音乐室、舞蹈室,办学条件较好。

3.自筹资金引进了120套办公桌椅,办公环境得到了改善,办公环境较好。

篇(3)

(一)学校文化建设

我们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传统文化,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表现在走廊文化:从民间工艺到水墨丹青、从诗词歌赋到人物故事,处处彰显着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伟大精神。这些建设都是传统文化教育、文化立校理念的展示。

(二)和谐校园创建

中华传统文化讲究群体和合,既是人与自然的和合,更是人与人的和谐。年,我校就启动“创建文明和谐校园,人人行动起来”系列活动,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学校倡导:平等、礼貌、准确、高效、微笑待人。开展感恩系列活动、温暖工程爱心捐助、公德比赛活动、文明办公室、文明礼仪班评比,让师生情在校园生根,如今的校园一张张美丽的笑脸,一声声礼貌的问候,一句句真诚的关怀洋溢着春天的气息,绽放着夏天的热情。相信这所校园定会成为我们心中美丽可爱的家园。

(三)书香校园创建

教师读书工程的启动,让教师在品读古诗文、《论语》和名著中,人生得以丰富;在研读教育业务书籍中,教育理念得以提升。学生大量读写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读《金博士》、《上下五千年》、《中华古诗文》等书籍中眼界得以开阔,心灵得到净化,阅读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图书阅览室开放;

班级图书角的创建、运用;

图书漂流活动的开展;

名人读书方法介绍;

好书推荐;

读书体会交流;

读书知识竞赛;

读书之星评比……

从读书氛围的创设到过程、措施的保证,都实现一个宗旨:读书增长知识,引领一个人走向更大的智慧,创书香校园。

(四)我们将传统文化教育引入课堂,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将《三字经》、《千字文》、《唐诗宋词》等编入教材、引入课堂,每天早自习、阅读课、教室里书声琅琅,不绝于耳,传承着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精髓和先哲圣贤的谆谆教诲。

(五)特长活动:在19个特长项目中,涵盖了大量传统文化活动项目,包括:太极拳、腰鼓、剪纸编织、面塑、国画、书法等活动项目,今后还将要开设舞龙等项目。

这里,传统文化教育在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中整合,我们将会深入下去,以凸显特色、提升办学品位、办学效益为目标而不断努力。

二、精细化管理

以安全管理为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建章立制、细化管理、明确责任、奖惩分明

1.建章立制:制度做到全面、切实、可行。

2.细化管理:每一处、每一点都有人抓、有人管。

3.明确责任:实行责任追究,主要有管理责任、经济赔偿、法律责任。

4.奖惩分明:对于大小不同的安全事故,都要与考核、奖励、经济赔偿等方面挂钩。

一年来,学校安全工作成效显著,校园内安全事故逐渐减少。

(二)安全维护日常化

由于学校大、设备老,房屋、点、教学设施等存在安全隐患多,所以学校定期大排查、进行日检查,时时处处处理安全隐患。日常保障学校每年安全维护投入都在5万元以上。

三、校本教研

学校本着“教师发展学校”的原则,通过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采取以年组为核心的管理方式,以教科研为核心的研究体系,校本教研在教师五认真、六保证、专业培训、业务考核和课堂教学研究等方面实现突破。

学校确定以“主题式研讨”为主要形式的校本教研,注重三种内容的主题研讨:(1)为解决某一问题确定的主题研讨(2)集体备课的沙龙式研讨(3)公开课后的反思研讨。

在坚持常规,不断深入完善中,教师的整体水平在提升,全校教职工202人中有国家级劳动模范1人、辽宁省拔尖人才1人、县市级优秀教师52人、各级骨干教师81人、各级优秀课教师123人,学校的校本教研经验在市专题现场会上做交流。

四、德育工作

以“公德”为主题贯穿学期。

本学期开学第一天,由校长在国旗下讲话上对全体师生做动员引领,并宣布“公德比赛从今天开始”。而且学期国旗下讲话主题都是关于公德意识方面内容:

再通过讨论,明确和强化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强化德育工作者的职责,增进对少年德育教育的深刻认识,达到自身使命的紧迫感。通过月主题活动的开展、通过细化管理、通过评比,每月要评出10名礼仪小标兵,在月初的升旗仪式上在主席台表奖。并在学年开学典礼上对100名好孩子、100名好公民、100名好学生表奖,树立学生公德意识,做一个文明的好少年,阶段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项活动我们将继续开展下去,让一小校园里的孩子们每一个都成为健康、文明、活泼、向上的好少年。

五、校园建设

1.实现了主楼的走廊和教室的改造和系统文化建设,办学环境较好。

2.建设改造成了实验室、图书室、农远室、大会议室、多媒体室、书法室、棋室、科技室、音乐室、舞蹈室,办学条件较好。

3.自筹资金引进了120套办公桌椅,办公环境得到了改善,办公环境较好。

篇(4)

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内涵丰富、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精华,对于政治、习俗、哲学、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极其重视德育教育,德育被看作是人的核心素养中的核心,一个人的才能在高尚的道德情操下才会达到良好的与效果,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才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一个人有才无德,他的才能越高,对国家与社会的危害才会逐渐加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一个人教育需要从德育开始,对孩童的启蒙教育就是德育教育,三字经、百家姓等故事都说明了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一个人的道德具有重要的影响,必须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的德育水平就具有重要的影响。鉴于此,笔者将探讨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对幼师教育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对幼师教育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传承中,教师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建设中,教师具有重要的特殊的地位。特别是学前教育的幼儿,他们的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在幼儿的心里,教师所说的一切都是正确的,教师就是整理,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他们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们会将教师所说的作为道德标准,可以说幼儿教师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教师高尚的、仁爱的道德品质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个性特点非常重要,如果教师的行为、道德比较败坏,那么对孩子的医生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造成恶劣的效果。因此,在培养幼儿教师的时候,应该利用传统文化教育,在幼师教育中的学生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内化为自己优秀的品质。

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德育教育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道德教育直接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就形象的说明了幼儿教育中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幼儿教师幼儿一生开始的基础,幼儿教师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但是当前的幼师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非常缺失,道德教育、感化教育的功能基本上没有被展现出来,幼儿教育缺少传统文化素养与高尚的道德青瓷,不利于幼儿教育的发展。

在经济高速的发展下,社会不断进步,人口增多、规模扩大,各个地区都有区域中心与城市中心,在这个中心内部的教育、医疗、就业资源都比较好,这些地区的幼儿教育资源比较好,幼儿教师都想要进入到这些地区进行教学,这些都是因为幼师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幼师教育的功利化。当前幼儿教师的资源比较短缺,公立幼儿园的数量较少,对受过正规教育的幼儿教师的需求量比较大,没有办法满足幼儿教育的需要。从这方面来讲,幼儿教师的就业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幼儿教师供不应求。但是在幼儿教师的教育内容上,大多数的课程都是关于如何教育的方法与教学手段,幼师教育中的内容往往具有直接性与实用性,都是教导幼儿教师如何进行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幼师教育的目标往往出现了偏差,在教育教学中往往只是进行理论的传授,缺乏基本的道德教育,幼儿教师成为冷冰冰的教育机器,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让幼儿教师对自身的职业缺少本质的认识,这种冷漠的职业观,幼儿教师忘记自己是幼儿道德的引导者,缺少对幼儿教师的工作与敬重,缺少对幼儿教育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幼师教育传统文化缺失的主要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的指出,在学前教育中要对幼儿的思维发展、身心健康、智力发展、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教师需要从幼儿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保证幼儿能够积极的、健康的、快乐的发展。并且提出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国家对幼儿教育的发展给与高度的重视。因此在幼儿教育重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力推进幼儿教育事业向前发展。因此,针对幼师教育中文化教育缺失的现状,应该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

1.高校应该重视幼师教育的通识教育。在高校幼师教育中,不要仅仅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还要加强对幼师教育学生的通识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与综合素养,不仅仅要幼师教育的学生具有基本的技能,概要具有良好的素质,幼师教育的学生具有完整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化的技能培训,促进幼儿教育不断发展,提升幼儿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2.在幼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中融入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内涵,具有广泛的体系。但是必须承认的、不可避免的是,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难免存在着封建文化固有的糟粕,在幼师教育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必须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传统文化进行筛选,针对幼师教育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课程教学,可以进行音乐鉴赏,诗词欣赏,传统音乐、古典音乐的赏析,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互融合,全面的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魅力,而不是要仅仅局限于对传统知识的背诵与理解,全面提升幼师专业学生的素质。

3.在幼师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对职业道德培养。幼师专业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关键因素,在道德教育中应该与幼儿教师的教育相互关联。传统文化中的师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职尽责的精神,对幼师专业的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幼儿教师需要为人师表,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要引导幼儿教师对幼儿教育进行全面的投入,培养幼儿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因此,需要发挥传统文化中积极的道德作用,培养幼儿教师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幼儿形成良好的、积极的影响,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品质。

篇(5)

在未来的中国,将是中国传统文化唱主角的时代。

中华大地 ,流淌了五千年的文明血脉,华夏民俗,钤记着老祖先的生生不息,民间剪纸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民间传承的文化活动。剪纸不只是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更是为了见证与记载祖先赋予我们的历史精神。传统的民间艺术剪纸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一民俗艺术来自于民间,造福于民间,繁荣于民间,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日渐被大家认可、喜欢。流传面之广、数量之大、样式之多、基础之深比任何一种艺术都更加突出。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她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附丽于生活,充实了生活,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对国富民康的企盼;她将人们平凡的生活点缀得如此瑰丽多姿,充分寄托和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她为满足人们更高的社会性的精神需要而茁壮成长。

剪纸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之一。这些色彩缤纷.形象生动.风格迥异.美不胜收的剪纸深受大众的喜爱!每个生动的剪纸背后,都有一个神秘精彩的故事。今天,我看到了一幅精美的剪纸,它的样子大概是这样的:一个穿着五彩斑斓裙子的年轻少女头上顶了三个雕刻精致的陶瓷碗,在生机勃勃的麦田里跳着欢快的舞蹈,好像有天大的喜事似的。我呆呆的凝视着这幅精美的剪纸,情不自禁的摆动着洁白的翅膀,飞向了想象的王国。

如今,剪纸的天地更为广阔了,它早已走出了庄户人的小院,走入现代设计的广阔天地,在产品包装设计、商标广告、室内装演、服装设计、书籍装帧、邮票设计、报刊题花、连环画、舞台美术、动画、影视等各个方面都有她的清影;她也走向世界,名扬四海,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与艺术瑰宝。随着历史的进程,许多民族的、传统的东西被渐渐淡化、湮没了。然而,真正文明的标志应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存,共同发展。

(一)民间剪纸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吕胜中说:“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中最普遍的,也是作品最多的一种形式,它的生命力很强,能适应不同的文化转型。”这种论断产生于历史的认识,也产生于艺术观所处位置的一种发展了的认识,它来源于思想的深处。早在1988年冬,艺术家吕胜中就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次“剪纸艺术展”。这次展览一时成为了美术界的热门话题,将古老的传统民间剪纸艺术融入了现代艺术的血液。如他后来的作品,《众》、《人墙》和《合诗歌》等,带来的视觉感受无疑是震撼的。虽然作品不再有了民间剪纸艺术中的功利性,但是它传承了剪纸很多意蕴上的表达。之后,全国各地相继刮起了“民间风”。一部分艺术家寻求变革的取向,试图从民间艺术中的原始野性与现代艺术的稚拙中找到契合点。这一点也深深地影响了艺术设计,由于剪纸材料的二维属性,首先在平面设计领域捷足先登。如中国银行标志设计,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设计者也充分运用了剪纸中的传统思想的象征表达形式――“天圆地方”。借用蕴涵着“天圆地方”的古钱币造型,钱孔与红绳构成了“中”字,表明了中国银行是面向全球的国际性金融机构,同时也标示出了国家概念。在这里,现代设计传承着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着自己的民族特色。这个设计恰到好处地借用了剪纸的迹象特征,平面剪影以及镌刻式硬边处理与剪纸的效果一脉相承。而且“平安圆满”的吉祥之意也如民间剪纸一般地寓于其中。剪纸的这些特点在此标志设计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

(二)民间剪纸在立体作品中的应用

民间剪纸这一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立体设计作品中的运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将剪纸作为元素和部件直接嵌入设计作品中。如云南大理寺的剪纸佛灯。它以质朴的细微繁缛好像在倾听着世事的变迁,告诫着人们“天地一浮云,此身乃毫末”。这种神秘而美妙的效果直接来自环绕在四周的剪纸图案及其材质感。通透以及几何化特征使其能与灯罩的造型形成完美的结合,一刚一柔,一简一繁,相得益彰,辉映成趣。同样的手法也体现在时装设计上。这些不失纯净和清新的民间剪纸图形也被融入服饰而增添特殊的魅力。那带有圆润、动感、活跃而有趣的剪纸风格图案的衣服是节日中的人们穿着的最爱。还有城市雕塑、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剪纸艺术以它的鲜活、强大的生命力融入了具有现代设计性质的生活产品的方方面面。

二是将剪纸的造型原理和视觉样式间接代入设计作品中。在运用民间剪纸符号进行三维立体作品创作的时候,力求把这些经典的符号和深厚的文化意蕴贯穿到作品中的同时,也赋予了作品新的生命。如笔者的系列作品“灯・爱”。作品的主材料是玻璃,之所以用玻璃的材料来表现,是因为这样不仅可以让其以一种时尚的姿态展现,而且还可以更好地赋予古老传统图形以新的风貌。

创作者要积极地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去观察各种艺术形式的特色,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那些情景交融的构思和寓意,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风采。只要我们以传统艺术为根本,把握住了神与形,继承传统含蓄、意境、简洁的精华,将其与当代的新兴理念以及自我个性中独特的一面相结合,最终一定会寻找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周旭.中国民间美术概要[M].人民出版社,2006

篇(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279-02

在当代的高校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成为高校综合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文化背景。正确引导大学生主动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有价值的部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产生积极影响,养成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青年学生健全人生的重要基础。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多源发端、多元融合而成的,以道统为核心,以儒家学术思想为主干的,儒、释、道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汇集多种成分的多维文化复合体,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社会习俗等方面。综合学术界意见,公认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内容有:“天人合一”的天人观与人天观;以家为本位,以伦理为核心的人生观;“知行合一”的认识观和实践观;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发展观;崇尚和谐统一的价值观[1]。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代表中国文化发展方向,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特征的那些主要思想观念,它对中国文化起到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信奉“天人合一”的和谐天命观;崇尚中庸中和、团结统一、包容乃大的思想;包含深厚的爱国主义激情;充满厚重的谦让、诚信道德品质;倡议孝道,注重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由于历史的原因,20世纪我们都以“废除封建传统”为名彻底否定中国历史传统文化,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文化传统在部分学者的关注下开始重新得到了比较多的重视,1995年前后提出在高校中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但在整个社会里,包括多数大学生在内依然没有对中国文化传统有足够的尊重[2]。所以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民族文化的整理、挖掘和振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有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提升,但是,当下不少中国人的生活普遍是焦虑的、没有方向感,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杰出群体也不例外,究其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忘、断裂,致使众多青年的人生价值空虚,出现孟子说的:“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所以,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建设,坚持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容,坚守非功利的人文与科学精神来应对时代的挑战,是增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是锻造当代优秀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增强大学生的诚信行为能力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固有美德,高校通过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营造诚信环境,熏陶传统文化的诚信美德,使广大青年学生认识诚信品德的重要性,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守信意识和诚信自觉性,重建大学生的诚信行为能力,对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经济建设和发展,乃至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华民族的未来、“中国梦”的实现都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三)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高校思政课加强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增进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了解,增强当代青年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和与他人、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必须重视高校对大学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推动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四)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陶冶

虽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但远远谈不上太平盛世,南海海疆遭受侵扰,经济全球化的西方文化强势涌入中国,与我们争夺青少年的文化阵地,不少大学生对西方文化了如指掌,可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却孤陋寡闻,凡此种种现象,都严重说明了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他们对祖国、对民族的无限热爱,中国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才会更有潜力和希望。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实施途径与方法

加强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可是现在不少大学生在就业压力下,几乎所有时间都泡在专业课上,或者忙着考四六级和一些实用的证书,把中国文化选修课当作浪费时间、毫无用途的课,这种观念不但在学生中存在,甚至部分专业教师也持有这种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造成很大的障碍,因而在高校的思政教育课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

(一)改变部分高校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无用”的认知观念

通过在教职员工和学生中发现和培养传统文化的骨干,以点带面,把传统文化建设与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成为全体教职工、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关心的话题,形成人人齐参与;同时设立科技成果、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奖项,鼓励学生钻研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学生的专业教育中发挥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广大师生体会到传统文化在现实中发挥的绝非“无用”的作用,认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二)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及学制和专业特色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如三年制的高职教育与四年制的普通本科教育就存在着培养目标、学制、教学模式等不同,两种不同类型的学制要求教育者结合各自的情况展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有各自的特色。其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地域特色相结合,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地域特色认同感,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强家乡的宏愿,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授课效果,提升课程质量

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程,决不能寄希望于一两节课或一两个学期的课堂讲授就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只能通过长期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大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设计少而精的课程内容,打破不同文化和领域的壁垒,融入英语、中文、哲学、历史等课程,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等课程融合,条件具备的学校还课与国内外友好学校进行深度交流、互动游学,相互学习,满足学生的现展需求,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提高高校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高校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教师的讲授,而且现在许多高校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都渗透在思政教育中,思政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成效,所以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教师队伍,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师的职前培训、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建立健全的教育、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完善高校教师的培养质量,建立思政教师的学习培训制度,完善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机制,完善教师的表彰奖励制度;同时还要健全教师的社会保障制度,着力提高思政教师的地位待遇,免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配合高校思政课的传统文化教学

社会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大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最佳途径,是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渠道,是将专业教育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的必要手段[3]。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期间,人的需求是动态的,工作生活环境也是动态的,这就要求高校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必须让学生在校期间学会具有个体的普适性、专业的普适性、岗位的普适性、时间的普适性的本领,才能最大限度地成就学生的一生。所以让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社会、接触实际,体验社会文化的熏陶,感受文化育人之魂,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技能培育相互融合。

(六)充分利用各种现代科技媒介打造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熏陶大学生的文化底蕴

当今科技日新月异,各种电子媒介层出不穷,高校思政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可以尝试和使用各种新出现的科技媒介,开设校园电台、理论视听中心、微博大讲堂等,依托主流网站和央视传媒展开传统文化视野,推荐专家、筹办规模不等的宣讲会,通过各种形式的音视频、生动的宣讲稿,建立立体的文化环境,濡染广大师生的人格和言行,吸引大量传统文化的“粉丝”,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播影响力,才能不断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质量,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和效果。

(七)在高校思政教学中与时俱进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精华与糟粕、积极因素同消极因素并存的两面体,这种复杂情况要求高校思政教学中必须审慎地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通过系统学习、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的方式进行有意识的渗透,突出其目的性和倾向性,增强其积极影响的效应,与时俱进,在传承中扬弃,在继承中创新,建设新的文化和新的人文精神体系,使当代大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接受,在潜移默化中趋于高尚,进而推动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4-0167-02

电影海报是电影宣传的重要视觉表现形式。早期电影海报多为手绘,在给受众传达电影信息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电影中表达的思想精华,侧面反映了电影的艺术审美价值。在大量电影涌现的今天,电影海报大多采用电脑制作,如何在众多的电影海报中脱颖而出,成功抓住观众的眼球,收到极好的收视效果显得极为重要。同时,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国电影更好地走向世界也显得至关重要。作为我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书法、篆刻元素在电影海报中的运用大大丰富了海报的表现形式,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完善并发展了我国电影海报设计的领域,成为传播中不可小觑的因素。

一、电影海报片名中书法篆刻元素的应用

书法按字体分可分为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五种基本形态。其中,隶书、楷书和行书较为易识,因而也被多数电影选为海报中电影片名的字体。篆书由于笔形屈曲,难以辨识,因而较少用于电影海报字体中。篆书通常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即以篆刻――中国印的形式辅助主片名进行宣传。草书起源于“急就”[1],简化笔形,使书写快捷,因而形体较为简单,笔形具有符号化的特征。由于草书和主用字体相比变异度大,不易辨识,因而也很少用于电影海报字体的设计。

1.篆书特点及其应用

广义篆书指秦以前古文字的总称,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文字、小篆等。狭义的篆书单指大篆和小篆。其古老而朴厚,体现了先辈们朴素求美的精神和其创造意识。从实用文字的角度来看,篆书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较少,但作为一种独具特色,高古典雅的传统艺术,篆书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无论是在当代书法创作还是现代设计中,篆书仍被普遍采用,且装饰特点别具一格。在我们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尤其是在汉字和书法的发展史上,篆书具有其他书体不可比拟,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在电影海报字体的设计中,篆书直接出现在海报上的形式较少,但依旧有相对经典的海报设计以篆书的形式呈现,如1982年取材于敦煌壁画艺术的电影《丝路花雨》,选取婉转悠长、连绵多姿的篆书作为片名字体,以工笔画歌舞伎英娘辅助,展现了呼之欲出、婀娜多姿的飞天形象,让无数观众触摸到了魂牵梦绕的敦煌。

在海报片名字体设计过程中,“识别功能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设计准则。一个不具备识别功能的字体设计,是不能够让观者正确阅读的,因而文字的传播意义也就不复存在”[2]。篆书形体复杂,笔画较繁,在识别上存在难度,因而海报中篆书多以篆刻的形式出现,起到装饰性、辅的作用。如电影《西游降魔篇》,“降魔篇”三个字就采取了印章篆刻的形式,作为对电影片名的辅助补充。又如电影《叶问前传》的海报中,“前传”二字也采用了印章篆刻的形式。可见,海报设计中篆刻元素的出现多是对影片主片名作补充说明时采用,亦或是作为和主片名有着密切关系的元素而使用。

2.隶书特点及其应用

隶书字形多取横式扁方,布列均匀,平中寓奇,挪移生动。隶书的产生彻底改变了古文字的面貌,使汉字更加点画化、符号化。汉隶字形宽扁,中宫紧收;其笔画丰肥,波磔中呈现出“蚕头雁尾”的形象,一笔之中一波三折,两端浑厚丰满,中间纤细有力,力求多变,可以随性肆意舒展,使得简朴、直观的隶书更显得细腻婉转,变化丰富,形神兼备。隶书的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在现代社会的实用和装饰设计中,被广泛采用。电影海报中也多采用隶书作为影片片名的字体。如电影《黄土地》,用隶书的稳重与古朴,展现了一个突破封建桎梏女子的爱与愁,表现了陕北人民热爱黄土地、努力生活的积极心态,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回荡在山谷与人心。同样使用隶书作为片名字体的电影还有《菊豆》《宋家皇朝》等。

3.楷书特点及其应用

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正和楷都有规范之意,因而楷书被作为主用字体沿用至今。楷书端庄沉着,结构间架平稳不欹,线条沉实稳健,整饬中不失微妙细腻的变化。用笔不轻浮、不纤巧、不薄弱,线条浑厚饱满,给人以如锥画沙,力透纸背,遒练顿挫之感。电影《山河故人》便使用了颜体来做影片片名的字体,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端庄雄伟,正与其电影的风格有着密切联系。

楷书作为主流字体,易识易认,因而也多被选为电影海报片名字体。同样用楷书作为电影海报片名字体的影片还有《大唐玄奘》《唐人街探案》等。

4.行书特点及其应用

行书是居于草书、楷书之间的字体,古人最初称为“行狎书”。“行狎”二字点明了行书特征:“行”指笔势流动连属,“狎”指形态不如正体字庄重。行书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显示出它的实用性,和其他书体相比,行书既不像楷书那样过于规范严谨,又不似草书那样草率难认,更不像篆书那样盘曲难写,亦不如隶书那样左波右磔,而是流动、自如、轻松、潇洒。行书运用到字体设计中有两个优势:一是书写简便(相对楷书),二是易于识读(相对草书)。如电影《建国大业》,以行书“建国大业”四字作为影片片名字体,体势开张,遒劲刚健,反映了指点江山的豪迈,侧面提示电影主人公及影片讲述的历史所处时代。此外,电影《英雄》《夜宴》等都采用了行书作为影片片名的字体。

5.草书特点及其应用

草书从篆、隶衍化而来,因删繁就简而使结体发生了极大的变异,与篆、隶、楷书完全不同,与行书也有很大差别。草书的形态特点主要是简约,以符号代替偏旁。草书点画线条的运动多呈圆弧形,这是行笔速度快而流畅所产生的用笔效果。草书连绵用笔,常常一字一笔或数字一笔,线条牵连不断,有时难以辨识。其形态变化极为丰富,各种俯仰、疏密、向背、迎让,参差的对比可以夸张到很强烈的地步。有些草字如果不熟悉篆、隶就无从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草书如今已基本失去了作为文字的实用功能,尤其是章草和狂草,多用于书法艺术创作,极少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书写。因而在电影海报中草书的使用并不多见。

二、书法篆刻元素在历史文化题材电影宣传中的特殊作用

“图形、文案、色彩是构成招贴海报的三大要素。……文字是招贴海报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配合图形要素来实现海报主题的创意,具有引起注意、传播信息、说服对象的作用。[3]”而电影海报特别是历史文化题材片名字体融入中国传统书法篆刻元素进行宣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效果:

1.彰显文化的厚重感。

电影海报往往都蕴藏了有关电影主题的相关信息。针对不同主题和内容,影片片名字体会采用不同形式的书法来表现。电影《⒐Α肺传记题材电影,讲述了我国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期间及改革开放后的故事。海报采用了启功先生清朗挺拔、气韵生动的“启体”,并附以启功先生本人的印章“启功之印”,表达对书法艺术大师启功先生的无限敬仰。又如电影《红衣小女孩》,片名字体选用红色,字体多露锋,字形纵长。这部电影题材定位是惊悚片,以此种字体设计再加深黑背景营造了一种恐怖的氛围,正好与电影主题相映照。

2.增强视觉的冲击力。

“文字在视觉传达中,作为画面的形象要素之一,具有传达感情的功能,因而它必须具有视觉上的美感,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人们对于作用其视觉感官的事物以美丑来衡量,已经成为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标准。[4]”电影海报是影片宣传至关重要的途径之一,因而其设计必须吸引观众的眼球,使观众产生观影的冲动。汉字书法已大大超越了外象表意的功能。选择与影片相契合的书法字体进行片名设计,增加了海报的趣味性、故事性、内容性,且与海报整体画面相融,成为海报中重要的视觉信息,丰富了电影海报的视觉表现力。

3.突出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我国在现代社会中保持民族性的基础,将代代相传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结晶与电影海报融合到一起,无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全球化的传播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是“用最现代的艺术语言来体现最传统的中国文化。[5]”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国电影往往都在海报中融入汉字书法,从而彰显电影的本土性、民族性。如电影《红高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英雄》等电影,对外传播时带给观者第一视觉信息即“这是一部中国的电影”。电影海报中融合入书法、中国印的元素,以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凸显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国电影独特的标志。

三、结 语

优秀的电影海报能够在电影和观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巧用书法篆刻元素使之融入片名字体的设计无疑能为电影增彩,有效丰富了电影海报的视觉效果。反之,电影产业的发展兴盛,也能为中国书法的传播助力,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舞台,被更多人认同。

参考文献:

[1] 李洪智.汉代草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

[2] 凡鸿,荣梅娟,孙学瑛.字体设计原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3] 陈原川.字体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4] 谭璜.字体设计之美[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3.

篇(8)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234-01

21世纪是崭新的世纪,学校要培养跨世纪人材,不仅要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而且要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美术教学大纲中也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中学美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美术教学以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为主的特点,在中学美术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一是在欣赏课,二是在技法课这样两个教学过程中进行,即通过欣赏美等审美教育和表现美等课业实践来实现,开辟一个贯穿爱国主义教育与继承发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的教育新天地。本文旨在从欣赏课和技法课教学以及注重教学方法等方面,来探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1 在绘画课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绘画在高中美术课教学内容中占有很大比例。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精致文化,是我国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情感的表现。由于表现独特,风格高雅,在世界林苑中占有重要位置,无论从工具、材料、技法、表现内容到审美意蕴上都与西方绘画有很大差别。它熔诗、书、画、印为一炉,具有独特的怡神功能和鲜明的风格。中国画的绘画材料:笔、墨、纸、砚、色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悠久的历史,其中“笔墨纸砚”中纸的制造被称为四大发明之一。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习作,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思想、陶冶他们的爱国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绘画习作课中,教师在课题设计时要新颖。例如:采取《家乡巨变》、《迎》等具有教育意义的题目,能有效地唤起同学们对周围新鲜事物的想象,对学生渗透了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香港、祖国大家庭之际,抓住这一有效时机,向学生讲叙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及它们过去的耻辱和今日的繁荣,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以绘画形式表现回归后的喜人景象,这些对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非常有利。

2 在欣赏课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欣赏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通过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简介和欣赏,让学生基本了解我国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的情况,使他们对祖国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高中美术教材中的欣赏部分,有大量的中国历代以来各种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图片资料,如彩陶、青铜器、石雕、秦陵兵马俑、秦长城、汉画像石、壁画、帛画、版画及有代表性的美术家及其作品等。这些教材中,又有大量的内容蕴含着爱国思想情感因素,可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揭示教材的内在思想性。在教学中,应首先围绕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向学生作简要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对作品有关的爱国主义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进行分析,使学生逐步加深理解、领会东方文化的骄傲

我国历代美术作品自信、豪迈、博大、精深的艺术所孕育的民族传统文化精神。通过教学,引导和启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的光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美术;培养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加深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同时,欣赏教学可采取多种形式,如结合挂图和课本图片及平时收集的史料典故进行分析讨论,可以运用投影仪放映幻灯片展示并作简要讲解,也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和画展等,使欣赏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教学方式,始终落实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之上。

篇(9)

中图分类号:J29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210-02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瑰宝,其萌生于汉字之始。原始社会陶器上留下的刻画符号与汉字息息相关,它虽不是文字,但对原始文字产生起到了引发作用。东汉时期书法就已成为自觉的艺术,经过历史的不断发展,时至现代中国书法教育的出现,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现代书法教育主要分两大阵营,一方阵营是社会上的书法教育培训机构,其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面对生源复杂多样。它以教授书法技法为主,也就是拿毛笔写字。而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其扎根传统文化之中,而这样的教授对学生的文化修养视而不见。培养优秀书法专业人才不仅要手上技法功夫过硬,对其文化修养也是极为重要的!另一阵营就是当今各高等院校书法专业人才教育。

中国高等书法专业教育始于1962年,但经历了一番曲折。20世纪初,使广大人民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但人们对民主科学认识不充分、不全面,甚至出现偏颇。“西风东渐”之下,多数人认为西方的思想、文化一定是好的,全面给予肯定,而对本国思想、文化信心缺乏,这样的认识实为可怕。在书法方面,西方的钢笔、圆珠笔传入,国人将毛笔搁置一旁,硬笔代替了毛笔书写,毛笔书法的实用性开始远去,而成为文化回忆。书法艺术式微,让人担忧至极!

1961年,由文化部组织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教材编写会议上,潘天寿提出在高等艺术院校中开设书法专业。次年,文化部决定,在浙江美术学院试办书法篆刻专业。从此伊始,现代高等院校书法专业人才培养提上日程,焕发出古朴光辉!

近些年,高等院校书法教育发展迅速,培养了大批书法专业人才。书法名家也多入职高校来主宰书坛风云变化。截止2014年止,全国开设书法专业学习的高校增至百所,而且还有上升之势,不禁让人想起“”一词。从而出现的生源、师资、课程设置、就业去向等问题需冷静下来有所思,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注重生源,理性招生

目前我国教育现状来说,中小学为应试教育,升学考试是其主要任务,与升学考试无关的课程不会被重视甚至不开设。在中小学中,开设书法课的学校不多,从而中小学书法学习处在真空状态,中间断层,使大学书法专业生源基础薄弱。而目前看来,学习书法的学生多是文化课高考无望,才在高中开始书法的学习,甚至高三上学期才开始学习书法的人也大有人在,进行半年速成学习参加艺考。而这类学生文化课成绩较差且通过书法半年速成招进高校,其综合素养多是单薄的。更何况有些学生只是冲着大学文凭而无意于书法的深入研究。

这让我们认识到应注意中小学书法人才的培养,避免断层现象的发生。可以在中学阶段根据需要开设艺术班,如书法班、音乐班、美术班等,在这些班上学习的学生文化课和艺术都应两手抓。这样的好处在于:(1)有效的提高升学率;(2)艺术生的文化课成绩不至于过差;(3)有利于艺术专业特长的学习。这样对学生负责,也保证了高校的生源质量。

目前各高校对书法的录取标准各有不同,但不外乎三种情况。一种是注重书法考试成绩,只要文化课过线,按书法成绩由高到低录取。这样的录取方式可以招收到目前阶段书法技法水平较高的学生,但文化课成绩往往较低,学生文化素养不足。另一种是注意文化课考试成绩,只要文化课和书法成绩都通过,按文化课成绩由高到低录取。这样的方式将有一大批书法技法水平较高而文化课相对差些的学生拒之门外。最后一种是文化课和艺考成绩按百分比录取,比如文化课成绩占50%,加艺考专业成绩的50%分数,由高到低录取。相比较而言,此方式不激不厉,注重考生综合水平的考察。由于书法与高中语文知识最为关联,语文单科限定分数在各高校书法招生中也开始实施,这应是招生理性的体现。

在招生数量上,学校之间数量标准大有不同,少至几人,多至百人。对于招至百人的现象让人惊讶,其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可否跟上百余人的书法学习,像在熬大锅粥一样,鱼龙混杂。教育部门应引起重视,制定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人数标准,达到怎样的考核标准招收多少人数的考生,切勿让高校盲目招生赚取学费,而枉费大学教育之本,发霉变质。

由于多数学生是考前艺术集训后招至高校,本身的基础尚未牢固,高校书法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的开设应在第一学年多普及基础理论知识,如:中国书法史、中国美术史、古代汉语、古代书体研究、中国古代书论、古文字学等。以填补基础理论知识的薄弱,然后在今后对书法深入学习中才会道路清晰,有扎实的知识理论做后盾。

二、明确专业名称,合理设置课程

在高校设置书法专业学习现已有几十年时间,但书法专业一直以来都十分尴尬,此在于国家学科专业目录中未有书法专业的名称。

1994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中,艺术学为国家一级学科,在艺术学一级学科之下设二级学科,艺术心理学、音乐、戏剧、戏曲、舞蹈、电影、广播电视文艺、美术、工艺美术、书法、摄影、艺术学其他学科。此处可以看出美术和书法是平级的二级学科,属于并列关系。但另由中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经过1987年、1993年、1998年和2012年四次修订,在目录中均未出现书法专业名称。最近一次修订是2012年9月,艺术学下分艺术学理论类、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类、美术类、设计学类。其中美术类又分美术学、绘画、雕塑、摄影,也未见有“书法”字样,不得不让人感到费解,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书法”竟然没有名分!何等悲哀!高等院校招生时,因书法不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不得以将书法专业置于其它学科之下,如美术学(书法方向)、绘画(书法方向),属美术学院或艺术学院,也有隶属文学院的,如太原师范学院。这些让人感到的是书法专业一直没有自己的名分,寄人篱下,夹缝生存之状。望国家教育部门能够在众学科专业中尽快给予书法一席之地!

书法专业以上情况也必然导致各高校教学大纲及培养方案的不规范性、不完善性。专业艺术院校、师范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是目前招收书法专业学生的三类高校,各高校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专业艺术院校注重学生的专业技法水平,侧重创作能力及创新性。师范类院校注重理论及技法的讲授,其中心理学和教育学是他们必须学习的课程。而综合类院校就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与其他院相联系,培养复合型宽口径人才,提高学生对艺术的综合感悟。在大学期间,对于书法生的培养应更侧重综合文化素质的提升。这对学生将来迈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是大有裨益的,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过硬的文化理论基础是多数高校对本科生培养所欠缺的。应多督促学生读书,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学习书法等艺术,直接会接触或旁涉中国传统文化,因为艺术的母体是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大至儒道禅的哲学思想,小至竹石梅兰的小品趣味,皆蕴含宇宙规律,目击而道存。思考书法的存身之道和创作之源,无不要贯通‘天地人’之三才,打通彼此之间的隔阂,融合升华,互相关照,这是宋儒所谓的‘圆照’之法。若偏执一隅,株守一家,则很难透彻”①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一小枝,但内涵深刻,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容分割对立而待的。如若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学习书法此路难通,只会写字,做一个写字匠罢了。宋黄庭坚在《论书》中云:

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②

学书需要胸中有道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然后要广泛学习圣贤之学,书才可超凡脱俗。一味追求技法层面是不可取的。学书者多读书而有涵养,其书自然而然不俗气。所以,明倪后瞻在《倪氏杂著笔法》中云:

学字既成,先养其心无俗气。③

若无俗气,需先养心。心与书法的关系是微妙的。早在汉代,杨雄《法言・问神》就提出了“心画说”: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④

认为书法是作者内心的写照,通过书法作品可看出创作者内心品性及修养。这也成了后来“书如其人”说的发端。总之,广览圣哲之学是做好“书乃可贵”的重要方面。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云:

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蔬笋气,皆士之弃也。⑤

言而总之,高等院校对书法专业学生的培养应文化和技法都要抓,其文化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显更为重要。应多开设传统文化或是“国学”之类的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发散思维,提升综合素养。如:中国古代哲学简史、老庄孔孟解读、书法与传统文化、禅学与诗歌美学、文学作品导读、文献学概要、艺术概论、书法美学等等。相信学生在其中会有新的领悟,这是书本中不可学到的。“道可道,非常道”,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正所谓“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关注社会变迁,训练立身之本

如今社会变迁日益加快,“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模式已不适用于当下。书法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书法艺术招生火热,社会上艺术高考培训班层出不穷,各高等院校也是有扩招书法艺术生之势。随着多年来书法毕业生走向社会补缺书法相关工作职位后,社会对书法毕业生的需求慢慢趋向饱和,在此等情况下需引起各高等院校及书法专业学生的注意。

书法专业属于特殊门类,这就意味着口径窄,就业面窄。现书法毕业生走向社会,多在各中小学、博物馆、艺术馆、拍卖行等地方工作,选择机会甚少。所以需要我们认清形势,关注社会发展及情境变迁。

高校应积极调整教学模式及课程内容,应适当讲授与学科相关的发散性知识内容,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达到“一专多能”综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那如何才能做到呢?笔者在此抛砖引玉,说明一下自己的想法。在书法专业学生学习期间,可开设与书法有关联性的选修课乃至必修课。“书画同源”是由来已久的命题,书法专业学生可开设中国绘画课程,如中国绘画史、白描、花鸟画临摹与创作、山水画临摹与创作、人物画临摹与创作、画家专题研究、中国画赏析、中国美术鉴藏史等相关课程,还可开设更为特殊的课程,如书画艺术市场概论、书画艺术市场投资、书法与瓷器、书画作品装裱与修复、书法材料与制作等,供学生选修,丰富关联学科技能与理论知识,在综合培养上迈出一步,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适应当今社会变迁。

另外,高等院校书法教育应加强之间的教学交流,建立卓有成效的高等院校书法教育联盟平台,笔者看到在“书法江湖”网设有“书法专业院校区”子版块,其中包含32所高校。在“中国书法网”设有“艺术院校”子版块,其中包含50所高校(其中含有高校的书法协会)。在“中国书法研究论坛”网中,设有“艺术院校联盟”栏,其中只有中央美术学院、聊城大学书法系、杏坛学院书法专业3所院校。各高等院校开设书法专业教育的有近百所,而现在的高等院校书法教育平台是远远不够的,且不具有独立性。应建设独立、完善的高等院校书法教育联盟平台,将现有的已开设书法专业的院校全部包含进来,以便高等院校书法教育教学交流,相互学习经验,立足于建立健全当今社会发展变迁下高等院校书法教育体制。

四、结语

总之,书法是中国“古老”的艺术,书法传承意义深远,当今高等院校是培养书法专业人才的主力军。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书法”在高校专业目录中未列及,使之处之尴尬,不禁发人深省。高校的招生、在校学习、就业是十分重要的。应注重招生生源质量,禁止非理性的盲目的招生。在校学习时,高校要注重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合理性,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授,多读多看多想,提高综合感悟。学生要关注社会变迁,调整自身以适应当下社会。拓宽就业口径,培养综合的复合型人才。如今,国家日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对书法的重视有目共睹。韩国女总统朴槿惠访华,主席赠书法作品《登鹳雀楼》。夫人参观泰戈尔国际学校时,教印度学生练习书法,用毛笔写“温故知新”。如今,高等院校对书法人才的教育可谓责任重大,书法教育事业将会不断创新和发展,培育出更为优秀的书法人才。

注释:

①祝遂之.2010杭州国际高等书法教育论坛论文集[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180.

②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355.

③崔尔平.明清书论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537.

④汪荣宝.法言义疏(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M].北京:中华书局,1987:160.

⑤崔尔平.明清书论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1196.

参考文献:

[1]崔尔平.明清书论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篇(10)

引言

文学作品是一部部生动的记录画卷,是对当时人民生活的一种客观记载和反映,对于后代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华民族的武术文学源远流长,对古代的武术文学进行研究和挖掘,有助于了解我国武术文学的起源和形式,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繁荣当代的武术文学创作。

一、有关《战国策》的文学价值总体概述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一部优秀的历史文学巨著,对于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详细地描写,它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简称《国策》或者《短长书》。《战国策》主要是战国时期各国游说之士的著作,更多的是关于谋士之间纵横捭阖的战术,全书按照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约12万字。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筑击秦始皇,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战国策》是历史和文学完美结合的文学作品代表。下面我们就选取其中一些精彩的文字片段,对其中有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影子进行挖掘,从而了解并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的武术精神。

二、《战国策》中有关武术文学记载的解读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长期的生活和劳作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民族运动项目,有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踢毽子、跳绳,也有现在编入正规比赛的赛马、击剑、武术等等,这些都是文人进行创作的主要对象,留给我们进行研究的文本。《战国策》主要是对战国时期生活的描述,文章的描述中也涉及到很多中华民族的传统运动项目,下面我们就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学片段对其中所蕴含的运动项目进行分析和挖掘。

(一)有关射箭活动的文学记载

天下合从。赵使魏加见楚春申君曰:“君有将乎?”曰:“有矣,仆欲将临武君。”魏加曰:“臣少之时好射,臣愿以射譬之,可乎?”春申君曰:“可。”加曰:“异日者,更赢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赢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赢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赢以虚发而下之。”

――《楚策・天下合纵使魏加》

《楚策・天下合纵使魏加》这一文学记载中,魏加面见春申君,以射箭为譬喻来说明曾被秦军打败的临武君去担任将领是不行的。文章就是想要利用这个故事来映射临武君与大雁一样,“尝为秦孽,不可为拒秦之将也”。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得知射箭自古以来就是我们民族的一项传统运动,一直传承到现在。在战国这个纷乱的年代中,弓箭成为一种最为常见的武器,射箭训练是士兵们进行体育训练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有关骑马活动的文学记载

楚兵在山南,吾得将为楚王属怒于周。

或谓周君曰:“不如令太子将军正迎吾得于境,而君自郊迎,令天下皆知君之重吾得也。因泄之楚曰:“‘周君所以事吾得者器必名曰谋。’楚王必求之,而吾得无效也,王必罪之。”

――《楚兵在山南》

从《楚兵在山南》这一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楚国在打仗的时候是让士兵们骑着战马一直绕到了山南,可见骑马活动对于古代士兵来说是一种常见的体育训练活动,骑马是一项必备的代步工具。在战乱纷飞的战国,我们可以想象出骑马的重要性,那么这一时期主要的活动就应该是以骑马这种体育运动为主。在现代的体育活动中,我们也还可以看到有关骑马比赛的项目,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一直流传到现在,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和健身强体的作用。

(三)有关击剑活动的文学记载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拔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抗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掺其室。时怨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燕策・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荆轲刺秦”是《战国策》中最为有名的故事之一,主要讲的是荆轲受燕太子之托去刺杀秦王,用的是匕首,而在刺杀的过程中,秦王所用之物就是剑。在上面《燕策・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的选段中对秦王的描写是:“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掺其室。时怨急,剑坚,故不可立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秦王那生动形象的击剑动作,可见当时击剑活动在人民生活运动中的普及程度。剑在远古时代是人们的狩猎工具,到了古代就成为了一种御敌的武器,而近代到现代,击剑仅仅成为一项运动。剑术以中华民族发展中传承下来的一项运动,对于现代人来说,穿上防护服具进行一场击剑比赛,又可以释放压力,又没有什么危险性,这是中华民族运动传承中的一块瑰宝。

(四)有关武术动作的文学记载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燕策・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在《燕策・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这一文学记载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大量的武术动作,在侠士鼎盛的时期,武术成为了人们护身和进攻的主要手段,在战国时期的战争中,武术就显得更加重要。武术分为套路和攻防两种,而战国时期是多事之秋,一般都是以攻防为主,这样才能保护自己、家人和国家,而现代武术以套路为主。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发展到现在一般都是招数的展示,但还是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没有违背武术精神的本质。

三《战国策》中武术文学记载的价值解读

《战国策》中很多的文学记载中有着我国古代武术运动的雏形,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武术运动和文学创作的起源有着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通过对《战国策》中武术运动的记载解读,我们可以得知我国古代的武术运动形式多样,参与人数众多,中国古代的武术运动已经初具规模,一直流传到现在。正是因为古代武术运动的丰富多彩,古代文人的文学创作才有这么广泛的取材空间,这也是我国古代体育文学创作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中武术活动记载描写的解读,可以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武术精神,激励我们当代的武术运动和武术文学的创作,促进文学家的创作,希望更多的优秀武术文学作品的出现。

结语

《战国策》是一部具有非常高文学价值和历史研究意义的史书,对于古代人民体育活动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文字记载意义。《战国策》中有关武术运动的文学记载可以弥补我国古代体育文学的空缺,形成我国完整的体育文学记载体系,对于我国的文学创作研究也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向(西汉).战国策[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1.

篇(11)

武氏太极拳小巧紧凑、中正安舒,起承开合、进退自如,重气势不重形式、重身法不重招法、重内不重外,被形象地称为“干枝老梅、中庸捋顺”之拳架。现浅谈特点如下:

一、拳架小巧紧凑

武氏太极拳属太极拳系中的中小架势,又称中捋架。由于武氏太极拳的创始人出自于书香门第,平时穿长袍大褂,不迈大步,不下大势,特别注重内在修养,所以在练功时架子较高,拳势紧凑舒缓。武禹襄祖师早年随父武烈习练长拳、洪拳已有深厚的功底,到赵堡得有《王宗岳太极拳论》等归里后,另创有二路太极炮捶和三路太极小架,于对敌应用,蹦跳蹿跃,贴身近打,发力快如闪电、用劲动如雷霆,步伐变化快速、身法有刚有柔。此拳法充分发挥了武氏太极拳的文武兼备之特点,但由于古时思想观念和社会时代背景等种种原因,此套拳法只在永年广府西街武(李)氏家族门内传承。现在为了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笔者于武术杂志上刊出了部分内容。2004年出版《武氏太极拳秘笈》一书著有二路炮捶。另由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武术协会录制的《中华武藏》系列大型电视教学片,其内容包括:基础内桩功、一路中捋架、二路炮捶、三路小架、陇西氏太极刀、陇西氏太极剑、刀剑对练、一路十三杆、二路十三杆、一路二路对练杆、四杆对练、四刀对练、摈杆、通杆、摔杆、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单推手、双推手等十八种套路20张光碟(中英文版)已公布于世,以期武李氏太极拳系列套路能发扬广大。

二、重内不重外

武氏太极拳尤其是永年广府武(李)氏家传太极拳,要求虚实开合都在体内中求,外形的招式不要过于表现。棚捋挤按四法融于筋骨之内,用意领气,意到气到、气到身到、身到劲到。要求在行功走架中必须“腹内松静气腾然、周身轻灵顶头悬”,气势宏大,逐步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衰,麇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所以老前辈经常说练拳先练心,这也就是“意气君来骨肉臣”之用意。练习武氏太极拳还要求骨肉分离,节节贯穿,舍去后天肌肉之拙力、开发先天骨肉之灵劲等等,这些都说明了武氏太极拳更重视内涵修养。

三、步法灵活多变

步法在练习拳架中占有更大的比重。武氏太极拳的步法灵活多变,实用性较强。在步法上,除了包括普及太极拳中常用的弓步、马步、丁步、虚步、扑步五种步型和退、进、横跨三种步法外,尚有叉步、后虚步、下势步、横裆步、三七步等步型和扣步、摆步、碾步、践步、跨步、引进落空步等步法,以及蹬脚、起脚、踢脚、十字摆莲脚、二起脚等脚法。上述种种步法皆以丁八步为主,也可称“不丁不八步”,两脚前后沿线为60度左右,每一动作所迈出步都是以脚跟先着地,脚尖翘起,以后脚跟蹬地推动身体重心前移,随后前脚掌慢慢踏平,进步必跟,退步必随,进步退步都要以虚腿的脚尖点地。虚实变化在脚跟,每一转以实腿脚跟为轴虚实变化,两脚间的距离在进步与退步定势之后,应保持有一脚的距离,步法必须虚实分明。后脚定势后是推动身体发力的主根,不可随意挪动,更不可离地,前脚是调节人体运动的方向和角度。身体调正两脚在定步后不可在一条直线上。始终保持自身重心平稳变化。

四、注重理论

注重太极拳理论总结。除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太极拳概要图”等拳论外,现其他创新各派的太极拳著作理论无超越武氏太极拳祖师武禹襄的(敷、盖、对、吞)和第二代宗师李亦畲的(擎、引、松、放)经典著作的概括性的。说明前辈文化水准武功境界已达到上乘。所以说武氏太极拳的理论对太极拳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再如武氏太极拳第四代嫡系传人李公锦藩恩师集毕生精力著有《悔艺精言》上、下两册,《旧谱再善》,《掘遗缀初》四本拳谱。并经常叮嘱我们:学习武氏太极拳要把它当成一种传统文化来学习,读书志在圣贤、学拳志在苦练。要用心揣摩,善写练功笔记总结成文,为后学者留下宝贵的经验财富。

在此我再浅谈一下习练武氏太极拳中捋架与推手应用中的随曲就伸的问题:我们在行功走架中一举手,一投足,应做到目有所视,意有所念,身有所行,劲有所达。一静无有不静,一动无有不动之境界。上下四肢周身一家,手脚相随,随曲就伸。首先要安排好自身骨胳、肌肉、气血、意念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同时应有眼前无人似有人、眼前有人似无人之意念,专注对方随时随刻向我方进攻。我方随时随刻应战对方,化解对方进攻。并且要认识到化即是打,打即是化。化打不可分割。随曲就伸就是随着对方而曲,应着对方而伸。用着自身的曲、就着自身的伸,而进行攻防。敌强我让化解其力避而进之,敌弱我强勇往直前曲中求直而攻之,使其不得力、使其被动,我方占领优势地位。但身法中正始终贯穿整个套路之中。

随曲就伸与舍己从人是相辅相成的。舍己从人并非完全把自己一切都舍去服从于对方,而是暂时的局部的随从于对方去变化,去摸清对方虚实状况,攻防主动权仍在我方,可更好地利用我方的优势来战胜对方的劣势。例如:在太极推手训练过程中,两手臂的随曲就伸,是听从对方的棚、捋、挤、按……了解对方曲伸变化程度,摸清其力度的大小和方向及速度,我方绕内圈走小圈去随从对方而走捷径,逼近对方、掌握重心、战胜对方。但我们的主干腰脊一定要正直的,丹田气一定要充实饱满,内气内劲的阴阳变化由我方来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