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企业创新战略大全11篇

时间:2024-03-18 18:28:52

企业创新战略

企业创新战略篇(1)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企业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也伴随着来自全球的竞争。在这样的经济浪潮中,若是保持一成不变必然会被市场淘汰出局。创新成为企业生存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不仅如此,当今世界的创新并不能仅仅为产品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在战略上的创新。本文正是以此为背景,阐述了企业战略创新的构成及创新的能力,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企业该如何实施战略创新。

一、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战略创新,学者给出不同的解释,综合来看主要集中在对旧的战略模式的重新构造,解决who(企业的顾客是谁)、what(企业生产什么产品或服务)、how(企业怎么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上。国外学者的观点有以下几点。明茨伯格(Mintzberg)和韦斯利(westley)(1992)认为企业战略创新就是企业愿景、定位的改变,是组织程序、设施的改变。Rajgopalan&Spreitzer(1997)把企业的战略创新定义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表现在企业形式、质量或状态等方面的不同,前提是企业和外部环境保持一致性。对此,国内的学者也有相应的解释。罗珉等(2003)在把战略定义为,由于企业的物质资源与环境经过长时间的调整相适应了,认为战略创新就是如果环境变化后原有的体系将不再协调不再适应,而且不适应的程度很大,这就需要打破旧的协调体系建立新的协调体系,也就是说,突破原来的战略惯性,建立新战略。由上可知,国内外学者对于企业战略创新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和深入,并且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如马克蒂斯(Markldes)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明茨伯格(Mintzberg)和韦斯利(westley)从企业内部外部资源整合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此进行了阐述。

二、企业战略创新途径

研究企业战略创新新途径是由于竞争市场的不断变化,对企业变更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企业除了在原有战略创新的基础上必须得寻找新的战略创新方式,这也会使企业更好地实施战略创新,更快的实现战略创新目标。在分析战略创新途径前,应明确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企业战略创新能力。

战略创新不仅仅是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或管理创新,而是企业创造顾客价值发现市场空缺或者创造新市场的过程。

1、寻找战略创新动力。

寻找战略创新动力也包括寻找战略创新机会。企业战略创新的起点就是在对环境的认知基础上对环境做出正确分析判断,在众多的创新机会中选择适当时机,并形成战略规划。

2、克服战略创新阻力。

战略创新阻力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分为企业阻力与个人阻力。企业阻力主要是指企业组织惯性。个人因素主要体现在员工的惰性和管理者的战略思维惯性。企业大部分员工都是规避风险的,员工在适应了长期的稳定环境后,工作方式和思考方式已经形成习惯,对外界的风险意识也会逐渐减弱。当企业采取新的战略思想时,大多数员工从心理上和行动上都会产生抵触。

3、落实战略创新能力。

创新战略实施能力需要紧密的人员合作力和切合的制度适应力。人员合作是指企业员工相互配合,共同将战略创新目标实施。企业高层需要将新的战略创新计划清楚并向下级传达,下级人员必须充分领会上级的精神,及时调整原有的思维惯性,上下一致才能经战略创新实施到位。

(二)战略创新的途径。

具体来说,战略创新的途径包括思考企业的商业定义和客户,思考企业提供的价值及提供价值的方式。

1、思考企业的商业定义和客户。

商业定义是企业战略创新的核心,是企业在竞争中的战略定位,通过产品服务向客户创达企业宗旨。思考的方式可通过以下途径:首先列出所有可能的定义,如长安公司是汽车公司、微型车公司、发动机研发公司、零部件生产公司等等。其次根据确定的标准,考虑企业汽车的顾客是谁?竞争对手是谁?本行业的成功关键是什么?对每个定义进行评估,然后确定一种定义,最后协调企业的定义的各个方面,使其保持一致。对企业来说“顾客是上帝”是举世皆准的道理,因而思考“谁是我们的顾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思考企业提供的价值及提供价值的方式。

企业提供的价值通俗来说就是企业向顾客销售什么产品或服务。企业要随时关注顾客的需求变化,及时进行调整,还要与企业有密切关联的供应商和销售商展开联系,以此形成利益结合体,形成自本文在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战略创新的基础上,研究了企业战略创新的机制。战略创新能力又包括取得战略创新动力、客服战略创新阻力及落实战略创新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研究企业战略创新的途径,包括思考企业的商业定义和客户,思考企业提供的价值及提供价值的方式。企业战略创新需要企业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整合各方面的资源,综合考虑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既要使员工合作、资源集中、制度调整,又要使外部供应商经、销商等连贯配合,还要以顾客为导向,服务顾客,引导顾客,并创造顾客需求,最终为企业及相关企业、政府、顾客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亮亮,冯家平.现代管理:浅析企业战略创新[J].商场现代化,2009(06)

企业创新战略篇(2)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7-0162-02

1 技术创新战略概述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在市场发展方向、顾客需求以及自身资源及能力的指导之下,结合企业自身的总战略,而对产品的品种、产量、质量、服务等进行创新,为企业谋划新的长期优势。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所涉及到的创新目的、时间、方向、程度、重点等一系列问题,均要在实践中得到落实。一个企业在选择自己的竞争战略时,要做好企业自身的定位,确定在多大的市场范围内构建及发挥竞争优势,从而让自身的核心专长占据最有利位置。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按照不同的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即自主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合作创新战略,它们自身各有特点。一般来说,自主创新对于企业的资金、研发能力、创新思路等要求很高;模仿创新则对这些方面的要求偏弱一些,但在对企业吸收和应用所引进技术上要求高效果,进而依托工艺上的创新来增强企业竞争力;合作创新则要求合作主体之间划分细节清晰,权责明确,这也是很多企业现在正在采用的方式。

2 企业技术创新的意义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将不断发展的科技应用于企业创新战略之中也成为大势所趋。无数企业崛起以及在激烈竞争中屹立不倒的实践已经表明,技术创新给企业带来的核心专长,将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主要支撑力。由此可知,企业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这也给企业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结合企业的内部与外部环境,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创新战略并有效实施,以促进企业的长效发展。

3 不同种类技术创新战略的特点

战略是指全局性的重大谋划,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具有协调性、全局性和可持续性这三大特征。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不同分类,三种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各有其

特征。

3.1 自主创新型战略

自主创新型战略以生产技术为中心,以强大的技术实力为基础,并保持后续的研发能力,使企业在行业技术领域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这样的企业在基础科研方面必须持续地投入资金,具有研发的独立性和不可预见性,而且对后续研发工作不需要依赖外部的技术和科研力量。企业往往有自己比较成熟的研发团队及实验室,并在该领域拥有大量专利,能够独立自主地实施从技术向产品的完整转化。

要制定自主创新型技术创新战略,要求企业具备以下几个基础条件:首先,具备良好的管理体制和人员配备;其次,具备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再次,具备强大的资金实力;最后,能够很好地保护和分享专利。以福建省华隆机械有限公司为例,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把数字仿形控制技术、激光对刀、PLC控制技术等应用于传统的石材桥式切割机上,为企业创造了价值,也赢得了发展机遇。又如福建科创光电有限公司,以“新型高分辨率多点触控电容屏”等新产品带动生产,也依次成为莆田知名企业。

3.2 模仿创新型战略

模仿创新型战略指的是企业不以研发新产品、新技术为战略中心,而是通过逆向工程手段来制造领先者成果的产品,从而以低成本的优势抢占市场。模仿型战略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中应用较多,这些企业在没有研发团队的情况下通过反向工程手段获得技术及信息,在竞争中,其技术实力与自主创新型企业和合作创新型企业都有着相当大的差距。由此可知,在自主创新型企业的一线市场中,模仿创新型企业很难与之直接竞争,它往往会通过购买自主创新型企业的技术或者有偿使用技术,来体现自身的成本优势,以此重新占领市场。例如三星电子公司,它在整个70年代前半期一直致力于模仿合资企业的先进技术,广泛掌握先进技能,优化企业管理模式及产品零部件生产,为今后的发展之路奠定了基础。

一般来说,模仿创新型企业具有以下几点特质:首先,具有非常敏锐的技术信息嗅觉;其次,具备异于另外两种类型的其它优势,如成本优势、政策优势以及在成熟工艺技术基础上直接打造新技术的优势等。当然,模仿创新型企业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技术创新的后续能力不足,当自主创新型企业有了技术上的突破时,就会将模仿者甩在身后,而模仿者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摸索阶段才能够弥补,这样的时间差会令模仿创新型企业陷入被动发展状态。与此同时,出钱购买技术的使用权,会增加这类企业的成本,不利于之后的成本优势显现。总之,企业欠缺自己的技术力量始终会受制

于人。

3.3 合作创新型战略

合作创新型战略是指企业主题之间在生产方面联系紧密,如一方向另一方提供零配件生产,彼此之间形成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除了客户要求提供新的产品技术之外,合作创新型企业一般不会对其产品进行技术改造或者模仿其它产品。在目前的发展中国家这种企业形态较为多见,其中有些企业在保持合作关系的同时,还会利用资金改进自己的设备、技术,培养研发团队,努力做自主品牌。

4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问题及对策

4.1 现状及问题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不高,由于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和科技人员比例等指标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所以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成果、创新效益等方面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普遍来说,影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欠缺融通资金。企业的资金获取和融资渠道较少,同时相关的信用和担保机制也不够健全。第二,欠缺高新技术人才。高新技术人才是企业形成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只有在数量和质量上合理拥有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才能够使企业在人才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第三,欠缺信息资源。企业外部的有效信息是企业发展技术、把握市场机会的基础,如果外部信息缺乏广泛性、准确性、及时性,会给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实施造成不利影响。

4.2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对策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在企业整体发展与进步中功不可没。在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低成本和高差异战略是目前适于企业发展的战略。同时,实行先动战略能够使企业在动态的市场中环境获取竞争优势,进而打破和改变原有的竞争格局,并获得低成本、高差异及范围经济的优势,再让这些优势服务于企业技术创新战略。

具体来说,企业应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率先创新,即依靠自身的努力及探索,产生核心技术并自主完成创新的后续环节,率先实现技术的商品化和市场开拓。其次,模仿创新,即以率先创新者的思路和行为为榜样,以创新产品为示范,通过反求破译或引进购买等手段来吸收和掌握核心技术,并对技术进行改进及完善,在此基础上研发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最后,合作创新,企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应当加强联系,取长补短,共同开拓技术及市场。尤其是在与大企业的合作中,小企业能够发挥自身创新机制灵活、反应快的优势,充分利用大企业的设备、科技、资金等,快速提升自身的创新水平。

综上所述,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市场大潮中,技术创新战略在企业整体战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是企业技术进步的体制保障,为整个企业运作提供着新鲜的血液。只有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实现企业自身技术创新的多样化战略,才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宫兴国.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管理系统理论构

建及应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1.

[2] 吴焱,刘云彤,焦黎.现代企业管理创新初探

[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企业创新战略篇(3)

二、市场营销的作用分析

(一)改变与刺激市场需求

对于某个产品,如果消费者不了解它、甚至厌恶它回避它,那么可以预见,销售工作难以顺畅开展。市场营销的任务就是要借助合理的方法和工具改变市场需求、一定程度创造市场需求。诸如营销团队要通过分析产品不受欢迎的原因,结合目标客户的需求,对产品重新进行调整、定位和包装,并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促销活动以达成销售。更重要的是通过营销策略调整和消费引导,改变顾客对一些服务或产品的固有认识,打破“框视”效应,力争将负需求转变为正需求。在企业产品无法吸引目标市场的情况下,企业营销管理部门需要从内部获取突破,从营销战略和具体策略入手进行创新,以期能够改变需求、引导需求、刺激需求。一般来说,缺乏市场需求的产品主要包含以下类别:一般认为已经过时的、不具有收藏价值的商品,价格远远高于价值的商品或服务,饱和市场中缺乏亮点和竞争力的商品或服务等等。但情况并非绝对的,在特定环境中没有价值的物品可能在大环境中有待开发的潜在价值;因为消费者不熟悉的新兴商品或服务,接受程度不够高的商品或服务恰好需要通过市场营销行为创造需求、拓展需求。

(二)开发与重振市场需求

在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有强烈需求,但现有的市场供应无法满足该需求的情况下,反馈并敦促企业满足潜在市场需求就成为市场营销的重点任务。先通过对潜在市场需求的准确评估、反馈,制定策略并相应采取措施来进行有效服务或产品的提升、增量。对于企业产品或服务,市场需求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时,企业市场营销管理部门必须第一时间找出出现该问题的原因,及时采取措施让市场需求得到恢复。常规可通过了解顾客需求、改变产品特色或有效的沟通等方法来刺激需求,也可寻找新的市场来保证市场份额。

(三)维持和降低市场需求

当产品或服务的当前需求水平及时间和预期需求水平及时间持平,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任务仅需使之维持就行,此时市场营销的任务转为对顾客满足程度的估计,及产品质量的维持或改进,确保产品需求维持现状。该状态也是市场营销环节最为理想的需求平衡状态,一般很少出现。当某些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超出了企业的供给水平时,为使市场维持均衡,企业营销管理工作的重点是调整策略降低市场需求。普遍做法是通过减少促销、减少服务、适当提高价格等措施来一定程度抑制市场需求。现实工作中,企业需要降低市场需求的时候比较少,基于对企业后续发展和客户保有的考虑,对象最好选取要求不高、利润较薄、非企业战略合作伙伴的目标客户。

(四)消除有害的市场需求

有害需求是指消费者对某些有害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此类需求也许并不源于企业本身,比如盗版和假冒伪劣商品等,对于此类需求,最直接的做法是将其消除。企业市场营销部门可通过传播相关知识、提价等方式来减少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减少购买机会,必要时候可以借助相关法律法规来阻止销售。

三、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的必要性

市场营销战略作为一种重要的企业经营战略,其主旨是提高企业营销资源的利用率,使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由于营销在企业经营中的特殊地位,使其连同产品战略组合在一起,被称为企业的基本经营战略。市场营销战略对于保证企业总体战略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对处于行业成熟度高、市场竞争激烈的企业,创新市场营销战略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时代性和选择性两个方面。首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企业面临的生存和竞争环境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在这样的环境中,企业面临着来自全球的竞争者,他们有着领先于我国传统企业营销新型战略,并凭借产品和服务本身的价值在中国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面对这样的时代环境,我国企业不得不在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同时重新进行自我审视,在找寻契合新时代市场竞争环境的新型营销战略,为现实的生存和未来的发展做好充分准备。其次,迈进21世纪,整个世界已经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技术,也是时代的必然选择。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众多竞争者中获得生存和发展机遇,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传统营销战略升级是可行的创新之举,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在充分展示传统营销战略优势的同时,融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协同效应,进一步将优势扩大,从而提高传统营销战略的效用,并在全球化的竞争当中,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机遇。

四、当前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问题

由于中国庞大的市场体量潜藏着巨大的需求,使大量的外企涌入我国市场企图分一杯羹,这无疑使原本紧张的市场竞争环境变得更加的白热化。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获得长足进步,但是就目前的市场营销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许多影响企业发展的现实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循规蹈矩,缺乏创意。由于国内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在市场营销方面,多以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起步,因此就市场营销战略而言是缺乏先进性和新颖度的。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市场经济获得飞速发展,但是大多数的企业仍然习惯沿用传统的营销模式进行市场营销战略规划,而不愿轻易尝试创新,这样虽然降低了试错风险,但也阻碍了对新兴市场信息的获取和高效利用,导致不能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灵活变通应对策略。

(二)既有的营销服务体系欠完善,影响市场营销战略的实施。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消费者更加注重个性化的服务体系构建,企业产品和服务能否顺利赢得消费者,直接取决于消费者的关注度和体验满意程度。也就是说从市场层面看,除了企业经营获取合理利润,回归到消费者的满意度是衡量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成功与否的核心指标,是衡量企业营销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但在现实的营销活动中,很多企业过于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了消费者感受,更无从谈起对既定营销战略的贯彻实施,这样的短视行为极大地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市场的长期稳定,对企业持续经营是非常不利的。

(三)管理层缺乏现代化的营销理念,缺乏创新精神。知识经济时代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极好的外部环境,创新作为企业营销的基本战略,主要包括观念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其中最首要的是观念创新。我国大多数企业领导者,尤其是国企管理者关于现代化的营销理念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依然坚持传统的“以不变应万变”思维来决策和应对瞬息万变的新兴市场,凭个人经验来操作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大都忽视了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战略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

五、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的对策

企业为适应环境和市场的变化,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从长远、全局的角度研究市场营销问题,策划整体市场营销活动,因此营销战略的创新显得尤为关键,它不是简单地将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等混在一起,而是基于对市场认真的调研分析后,根据现实环境、特定市场条件、行业特征和企业自身特点,从产品特点和满足消费者体验出发,构思整体战略、制定具体实施策略。

(一)树立消费者品牌归属感,发掘市场潜在需求

顾客是上帝,消费者营销活动的开展都有特定的市场环境背景,环境对于营销活动的开展有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企业想要做好市场营销,首先必须要立足客观透彻的市场分析,制定合理、完善的市场定位战略。不论国际还是国内,市场竞争形势都异常激烈,企业想要在开拓市场时取得胜利,首先要树立强大的品牌意识,用各种广告宣传和促销手段,不断提高企业声誉,创立名牌产品,将自己的品牌形象运用各种途径顺利推向市场,深入消费者的心里,以“形象竞争”抢占先机。此外还需要从产品质量、销售模式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具体着手配合产品品牌形象打造,赢得消费群体对产品的认可。市场营销策略必须配合整体战略设计,最大限度地运用最适合的营销手段满足和启发消费者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于营销战略创新和方案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持续不断的验证、修正、调整。

(二)尊重市场参与者,树立营销新理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活动决定了生存和发展状况,是检验企业成败的重要标准,而市场营销又是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营销和网络营销的实践中,建立富有挑战性的销售目标和激励制度,帮助营销人员将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双赢是一个企业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标志。现代企业的市场战略要求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以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尊重每一位市场行为的参与者,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塑造和展现有益于公众和社会发展的良好形象,企业才能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产品本身的竞争,扩展到所能提供的附加利益的竞争。企业营销的重点也不限于仅关注产品,更要从消费者的感受、情感、愿望等因素出发,结合各方因素打造营销战略、建构营销理念、设计营销行为。

(三)转换营销模式,构建立体化营销体系

虽然传统的市场营销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也离不开企业需要充分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因为其中蕴藏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两者之间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要了解市场营销的规律和模式,首先需要企业必须清楚市场规模的大小和发展趋势,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市场新形势的要求,那么营销模式就需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和市场竞争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甚至创建新的更加立体化的营销体系,只有与时俱进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获得发展机会。随着国内生产水平的逐年提高和贸易往来的增强,市场出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的提高,并且有着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这就对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带来更大的挑战。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更加迫切地需要和其他相关要素进行有效的整合再建,建立立体化营销体系势在必行。在市场活动中,营销相关的各种变量相互之间不仅相互影响,而且和企业的非营销变量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立体化营销体系的建立既是一个统筹协调的过程,也是一个具体的工程。通过开发、投放类别丰富的产品线、构架建设合理的营销网络、实施多元化的市场营销策略等营销结构布局,具体从产品结构、价格体系、顾客层次、销售渠道实行多重并进的策略,最终达到扩大市场容量,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目标。

(四)重视人才与文化,用新观念引领企业经营活动

企业创新战略篇(4)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在中国,“战略”一词起初源于军事,最早是分开使用的。“战”是指战斗和战争,“略”是指筹略、策略、计划。而在西方,“战略”则来源于希腊文“Strategos”,其含义是“将军”,也是一个与军事有关的词。现在,“战略”一词被引申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其涵义泛指统领性的、根本性的、全局性的、左右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几十年前,“战略”一词被逐渐引入到企业管理中来。广义的战略管理,是指运用战略对整个企业进行管理;而狭义则是指对战略管理的决策、实施、控制和修正进行的管理。不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定义,企业战略管理都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特点。

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将新的管理要素(如管理方法、手段、管理模式等)引入组织管理实践,从而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即通过创造一种新型的、有更高效率的资源整合的范式,对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从而有效整合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全过程管理或细节管理,是企业面对技术和市场的变化,所作出的相应的改进和调整。学术界关于创新管理的研究较为丰富,并总结了一些比较典型的创新管理模式,如技术推动模式、市场需求拉动模式、技术与市场的耦合互动模式、集成模式、系统集成与网络化模式、开放式创新模式、全面创新管理模式等。然而,关于企业战略管理创新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探讨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现状,分析企业战略管理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为激励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提供理论参考。

1企业管理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已逐步步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时代,工商业迅速发展,社会进步明显,尤其是科技与生产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虽然企业管理经历了科学管理、现代经营管理、系统管理等历史发展阶段,但与生产需求依然有相当大的差距。旧体制的管理因素还没有完全消除,新的管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传统的企业管理方法,已不能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和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改革的不系统和渐进性,仍然维系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模式,导致企业管理问题更加突出,缺乏对企业管理进行总体规划和长期安排,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由于受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单位各级管理人员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模式,仍然是会议――文件――检查――总结的工作方法,因此,改进现有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全局性的、根本性的、长远性的战略管理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2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党的十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建设。把十精神转化为企业管理创新的动力。美国学者托夫勒认为,“科学技术越发展,人类按照自己需要创造资源的能力就越大,那时唯一重要的资源就只剩下信息和知识,知识将是未来贸易的中心。”企业为求生存和发展,必须追求卓越,因此,不断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管理创新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等,而其中管理创新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也在顺应市场需求,不断制定创新性发展策略。虽然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各企业之间仍然存在明显的不平衡发展。企业要想在新形势下求得生存与发展,在管理方面就必须要摒弃原有的、滞后的管理模式,大胆探索,进行有效地管理创新,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进行变革。具体来说,即应转变机制适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进行有效配置,合理调整生产力要素,从而实现最有效的管理。全球化的背景下,日益变化的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特点,给企业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的发展取决于竞争优势,决定竞争优势的主导因素是人才和科技的管理优势,而决定人才、科技管理优势的是企业的管理创新。企业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拥有自己的竞争力,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只有通过管理创新,创造新价值,企业才能立于市场不败之地;也只有不断进行管理创新,企业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健康发展。

3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的策略

3.1推动企业管理思维的变革

(1)管理观念的创新。观念创新是对现有的思维定势、内容、构想的突破,甚至是对以往的思维方法的全盘否定,而树立起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融合了对企业内、外部环境深入的分析和理解。管理思想、管理观念是企业管理的灵魂,在当今全球化时代,面临着各种新形式的变化,迫切需要企业解放思想,创新管理思维,变纵向思维为横向思维;企业核心管理层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彻底摆脱旧体制的束缚,建立起全球化经营管理的新思维。

(2)企业经营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国企业要坚持“人本管理”的管理观念,把经营目标从以盈利为中心转向强调社会责任,把企业利润最大化转向社会和谐,建立超越“顾客导向”的竞争新思维,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建设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体系。未来企业的导向就是客户的利益,无论创新的源头是一个好的想法、高深的技术、还是一种社会趋势,客户都必须自始至终处于所有流程的中心。企业经营者的思维方式要走出政企不分和粗放经营的模式。积极推动企业经营思路、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的创新,改善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外部环境,在企业中建立起浓厚的管理创新意识和氛围,要大力在内部倡导管理理念的转变,通过定期培训或者是引入新的管理人才。提高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为管理创新的顺利实施创造一个良好思想基础。

3.2企业价值观要突出以人为本

(1)建立激励以人为本的创新体制。创新型人才是管理创新的主要承担者,要在企业内部形成一整套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和育才、聚才机制,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创新型人才积极投身于企业的创新活动之中,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激发和调动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共同促进。完善奖励制度,使受奖励者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鼓舞。同时应该创造适当的人才工作环境,如和谐轻松的人际关系、适当的挑战性工作、合理的升迁渠道、公平的竞争环境等,使人才能够热爱自己的工作并自觉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劳动和创造。为此,企业选拔、培训适应战略管理新要求的管理者,用全新的视角来改善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满足员工工作质量的要求将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

(2)以人为本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企业是员工的集合,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职责已逐渐从作业性、行政性事务中解放出来,更多地从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企业管理的实质就是对企业员工的经验、知识、能力等因素的管理实现共享和有效的价值转化。以人为本,实施企业知识管理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发生转变,突出地表现为企业的管理方式正从生产管理向创新管理和知识管理转变,即企业不再单纯的金融资本或自然资源来表明本企业的与众不同,而是通过知识获取竞争优势。树立“以事就人”,以人为主,人适其所,人尽其才,“人才决定企业前途”的经营理念,建立一支在管理、开发、营销等方面富于开拓精神,具有创新品质的人才队伍。

3.3调整组织结构

(1)组织结构的优劣是反应企业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和效益最大化的经营战略,对企业内部的各类组织重新设计、规划,实现管理组织的创新。管理的低效率的部门采取精减。在市场的环境发生变化时,给企业提供足够企业管理体制和组织上的创新由于工作数量的不断增加,生产产品和服务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必须进行管理体制创新,将企业原来相对独立的管理职能组织成为联系紧密、协调一致的生产经营统一体。

(2)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和富有经验的专业性管理。企业制度的实施,产权关系的明确,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使企业具有经营自的市场主体,促进企业更好地学习、消化、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并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不断进行完善,对面临的新问题、新要求进行整合,使得各级政府部门从对企业的直接干预转变到搞好结构调整,加强对企业的协调、指导和监督。

3.4根据情势,适时调控好战略

战略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情势适时做出调控。这体现了战略管理的灵活性。情势,是指种种情况和形势,包括很多方面。从企业外部来讲,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政治情势主要是指国家的方针政策、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等。经济情势主要是指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市场情况等。文化情势主要是指企业文化的现状与发展等。社会情势主要是指居民的收入和购买力等。生态情势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时,与自然及资源环境的和谐关系等。一旦这些情势有变,企业的战略应适时做出调控,以求得生存与发展。

从企业内部来讲,情势主要包括人员的情况、资源的情况、财务状况等。企业内部情势一旦有变,战略也应适时做出调控,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势。如一家企业以前实行的是市场开拓性战略,但其现在的财务状况已不堪重负,没有余钱了,这时,企业就必须进行战略调控,改变市场开拓性战略,以适应自身情势的变化。

3.5具有全球视野,主动走向国际化

全球视野的意思主要是指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从全球高度出发,放眼世界。企业国际化的过程就是指企业的产品及其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对于一家企业而言,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的生产国际化、销售国际化和管理国际化等。随着中国加入WTO,与世界经济已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世界市场上与其他国家展开竞争,实现共赢。毫不夸张地讲,世界经济打一个喷嚏,中国经济也会感冒。在这种形势下,企业主动走向国际化是必由之路。只有主动走向国际化,企业才能拥有世界市场的通行证;只有主动走向国际化,企业才能与世界共享资源;只有主动走向国际化,企业才能获得更多更大的发展机会。

3.6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体系,促进管理创新

现代企业要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经济的新要求、新特点、新规律,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从增强企业的整体功能着眼,按照体系化的思想来设计和规划,既要有整体设计,又要从关键环节抓起,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实现对企业管理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意义。

4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战略管理创新是企业赢得市场、赢得未来的必要条件。企业要适应市场并谋求领先,就必须根据瞬息万变的信息,不断调整,不断强化企业管理方面的意识,密切关注企业管理发展的最新动向,学习和借鉴国际、国内的成功经验,抓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相适应的企业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管理创新是信息时代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企业只有不断地通过管理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沈小平,孙东川,等.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互动模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10).

[2] Rothwell R. Towards the Fifth-Generation Innovation Process[J].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1994(1):7-31.

[3] 许庆瑞,顾良丰.中美企业全面创新管理模式比较――海尔模式与惠普模式[J].科学学研究,2004(6).

[4] Chesbrough H. Managing Open Innovation[M].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4.

企业创新战略篇(5)

1企业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企业的发展不仅是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创新的管理模式、具备完善的内部结构、良好的技术项目,同时还是企业可以生存发展的决定因素。但是现在很多传统企业没有接受新时展的思想,认为不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并没有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还是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但是近几年我国经济在迅速发展,各个企业都在利用互联网,这样导致企业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进行分析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1.1经营模式单一、没有形成企业管理体系

传统企业的经营模式一般以自我为中心,同时还不能为客户提供契合的服务。利用互联网主要目的是能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加强企业创新机制,但是由于企业的管理机制不成熟,导致流失大量客户[1]。

1.2传统管理模式限制创新的发展

受计划经济影响,制约企业进行改革和创新,因此,导致企业在各方面的创新受到限制。我国企业在早期主要是广告宣传这种营销模式,这种模式下,客户不能全面了解到企业相关信息,同时企业也不能收集到客户信息[2]。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和客户都可以利用网络搜集到对方信息,这样就避免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传统企业组织管理构架是多层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很难适应随时变化的市场,阻碍企业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1.3缺乏创新人才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采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采取严格的监督和控制方式管理人员,对员工的不信任导致员工工作效率低。并且在我国企业的管理创新中,严重缺乏战略性管理人才,导致现代企业战略管理创新不足[3]。只有积极培养企业战略创新人才,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才可以推动企业的发展。

2“互联网+”时代优化企业战略管理战略

2.1创新管理理念

传统企业主要管理产品以及其他厂商,这种管理模式可以快速拓展企业规模,主要优势是成本低。由于“互联网+”兴起,淡化了这种管理模式的优势,带来更多的竞争优势。用户和企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并且用户需求在不断增加,企业为满足用户需求,提供多样化服务,创新调控和管理非常有必要,因为企业的选择的理念是企业进行管理与创新的根本[4]。企业创新理念,必须要舍弃之前的错误认识,不断建立共赢理念,才可以与互联网市场融合。

2.2创新战略管理模式

传统企业的管理模式是一种旧式信息互通方式,因为采用的是逐层传递信息方式,这种方式降低了信息和意向的有效沟通,使员工和管理人员平时的沟通效率降低。长时期客户的需求不能被满足,客户就会放弃原来的合作,去找可以满足客户本身需求的企业进行合作。信息化管理不足是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弊端,在以后发展中企业需要摒弃这种构架模式,创新管理战略构架,以便适应市场发展环境。在实际工作中,企业需要简化管理层次,采用扁平化管理战略构架,来不断提高信息的传递速率。企业为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企业需要定期给员工培训,为员工建立能力提升平台,才可以促进企业长期发展。虽然企业在改制过程中会投入一定资金,但是在后期会促进企业发展。

2.3创新营销模式

企业创新战略篇(6)

2、创新

科技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创新。失去了创新性的科技就是“伪科技”,就是古董。人类历史上多少伟大的发明、创造,在今天看来都再通常不过、已经不再具有科技的意义。科技需要在动态中保持创新活力。企业科技管理要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的位置。通过企业科技管理要让企业科技具有先进性、让整个企业具有创新能力,从而突破传统束缚、打破现状的局限。企业在具有稳定利润的前提下,为了保持现有的利润,经常会遵从保守的原则,让企业的各种要素遵从现有的发展惯性。比如,一些垄断性的、传统型的企业集团经常会这样做。虽然美国可口可乐的配方至今没有人知晓,但是从企业诞生至今一百多年来配方始终没变。可口可乐公司算是一个独特的例子。一般情况下,企业保持技术惯性时间一久,自身的发展就会出现瓶颈。企业科技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不断打造本企业的创新性。在具体实施上,突出表现为“针对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技术开展重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主要的项目有:技术改造、技术引进、设备更新、新产品设计,试制新产品等。这些是贯彻科技创新的途径,也是科技创新的表现。

3、效益

从政府的角度来开,公益是科技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但对企业来说,效益才是科技管理的最高目标。在企业科技管理中,要按照企业经营规律和科学技术工作自身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企业科技力量和资源,让科技实力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取得的效益越来越明显。在2011年度颁发的北京科技奖中企业占七成,创造的经济效益明显。例如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获得2011年北京科技奖的“面向无线城市信息应用的融合业务平台”项目取得直接经济效益22.4亿元①。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依靠资源消耗型的增张已经行不通,依靠科技进步将是企业取得自身发展和良好效益的根本途径。

4、安全

科技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但科技上的失误也是最容易导致生产事故的。特别是在从事尖端科技的企业,企业科技管理必须要到位,确保企业不因技术问题出现重大的安全生产事故。2011年的日本核泄漏事故虽然有天灾的成分在里面,但电力公司在核电站上的技术设计与管理方面也是有诸多不足的。比如,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发生的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就是核电站抗震能力不足和设备老化所致。②重大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人为因素作祟,不重视技术管理,如果能从技术上采取有力措施,好多重大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企业要依靠科技管理手段,制订和执行技术标准、建立科学的工作程序、健全技术操作规程、做好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防范重大事故的发生,确保企业安全生产。

5、人本

科技的进步、企业的发展,人是根本。企业的科技进步需要科技人员的努力,企业的科技管理需要懂得现代企业运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双料管理人员。从根本上说,企业的发展最终是为社会造福,为企业所有员工谋取实际的利益。因而,企业的科技管理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要管理好科技,也要以宏观、全面的视角管理好人,“知识经济时代员工的管理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3]。知识员工与普通员工的管理有很大的差别,这种管理应该是服务和引导为主要的手段,让科技的创造者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来自企业的温暖,感受到自身在企业里的重要性。知识员工的劳动难以形成流水线,要让知识员工发挥出创造性,推动企业的科技进步,就应该给他们更大的自主性。当个人得到个性满足和发展的时候,也正是企业收获最大的时候,企业的科技水平必然也会上一个新台阶。

企业创新战略篇(7)

中小企业占我国注册企业总数的99%以上,是我国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然而,由于历史和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中小企业在创新技术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何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于更好地提高我国国家创新力、拓展中小企业生存空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

1、技术创新观念落后、意识淡薄。在现代经济发展趋势下,一个有信誉的企业品牌代表着企业的形象、企业的经营、企业的信誉、企业的服务质量等等,它们是企业的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甚至比有形资产价值更高,企业必须花费大量的精力来树立、经营自己的品牌。因此企业要发展,必须从一开始就在经营企业的同时策划、培育、经营、发展自己的品牌,牢固树立长期经营企业品牌的思想。我国大部分民营中小企业的领导人素质不高,缺乏对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思维方式跟不上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满足于企业已取得的成绩,不思进取,有些人虽然已经意识到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但一想到自身实力有限,创新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风险,就变得畏手畏脚,徘徊不前了;还有些人认为技术创新是大企业的事,凡此种种,严重地阻碍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造成了目前民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落后。

2、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阻碍了技术创新的步伐。企业的财力资源是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前提,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中小企业规模相对小,资产少,风险大,资信程度较差,银行一般都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因而中小企业得不到有力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为国有大型企业配套供货的中小企业普遍遇到货款被拖欠的问题,更加剧了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致使有的中小企业不得不以高利率拆借资金来弥补资金缺口。

3、中小企业创新性人才匮乏。企业的竞争是全方位的,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围绕企业竞争战略,用好人才,管理好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能力。不良的人力资源管理,会削减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经营和发展的要求,构筑不同层次的人才平台,尊重不同员工的个性和差异,相信、关心他们,从而形成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人力资源。而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资源实力的不足很难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普遍注重短期效益,对人力资源的再培训不足,没能形成持续的人力资源的竞争优势。而且中小企业的技术人才在申报户口、职称评定、医疗保险等诸多方面没有完全享有与国有企业相同的政策,使得民营企业一方面招不来人才,另一方面又留不住人才,造成中小企业的内部技术创新能力弱化。

4、信息不灵和技术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企业要进行成功的技术创新,必须要有可供利用的信息。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有一系列的中介机构为其提供包括培训、信息、技术、法律等内在的“全方位”社会化服务。中小企业由于缺乏人才,缺乏必要的和正规的信息来源渠道,使其获得上述信息的能力很弱。不利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二、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

技术创新战略决定和统率企业创新的具体行为。企业能否正确选择并贯彻实施良好的创新战略,是其能否顺利推进技术创新,赢得创新利益的先决条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创新的企业必将走向衰亡,但创新战略选择失误所导致的不良创新反过来可能会加速企业衰亡的进程。因此,如何选择正确的创新战略是目前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是涉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

1、自主创新战略。即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攻破技术难关,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的商品化,获取商业利润,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

自主创新企业的技术突破来自企业内部,是企业长期技术积累和研究开发努力的产物。技术突破的内生性有助于企业形成较强的技术壁垒。因为跟进者对新技术的解密、消化、模仿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从投资到形成生产能力,发展成率先创新者的竞争对手也需一定的时间,在此时间内必然会形成自主创新者对新技术的自然垄断,从而在一定时期内掌握和控制某项产品或工艺的核心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行业或产品技术发展的进程和方向。借助专利保护,自主创新企业可自己确定是否转让其核心技术,以及向谁转让,转让到何种程度等等,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由于自主创新一般涉及的都是全新技术领域,在此方面的技术突破很可能会引致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形成创新的集群现象和簇射现象,带动一大批新产品的诞生,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这有利于促进企业多元化投资,获得丰厚的利润。如海信以拥有强大的创新体系和开发能力而著称,其在经营过程中大多以自主创新的发展方式进入新行业。现在海信以每周两个新产品的速度向子公司提供新产品和新技术,仅数字化和模拟化相结合及数字化产品的技术储备已达百余种。

2、模仿创新战略。即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取率先者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进一步开发。在工艺、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大批量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创新链的中后期阶段投入主要力量,生产出在性能、质量、价格方面富有竞争力的产品与率先创新的企业竞争,以此确立自己的竞争地位,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行为。所以,模仿创新并不完全照搬照抄袭别人的技术,它同样要投入一定的研究开发力量,以对率先者的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因而模仿创新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一种渐进性的创新行为。模仿创新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创新行为,是当今许多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利武器。

企业创新战略篇(8)

企业在市场中的营销成功与失败主要是根据企业的发展前景所做出的科学预测。市场营销主要是以消费者的利益核心进行的。市场中对于商品交易的活跃程度和消费者的需求量,企业需要针对产品的观念和推销观念以及市场营销观念进行不断的创新。于此同时在营销中还需要以适当的价格和适当的营销方式逐渐的向市场提供相对合适的商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市场的供给力和消费者的购买力需要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创新,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发掘市场潜在需求,确立消费者品牌归属感

营销活动的开展都是有着一定的市场环境,环境对于营销活动的开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企业想要做好市场营销就必须要要制定完善的市场定位战略。我国目前市场竞争趋势愈演愈烈,企业想要在其中开拓市场取得完美的胜利,就应该将自己的品牌形象运用各种途径得以顺利的推向市场,推向消费者的心里。这就需要针对自己产品质量和销售模式以及售后服务方面着手,取得社会中消费人员对产品的认可。需要从对消费者负责的角度不断开拓创新,向社会不断的提供安全便利的产品全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在产品的经营过程中需要制定良好的营销方案,这样企业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才能够获取一个市场先决条件。企业在市场营销模式中只有不断的更新营销观念和改进经营方式,才可以在市场营销中将自己的品牌做得更大更强,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市场营销必须要有意识的尽最大限度的运用最好的方式满足消费者的现实和潜在的需求,企业可以通过定价促销等活动方式满足市场的广泛需求,将买卖双方进行有效的协调,使得社会上的供需矛盾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企业在市场中对于营销方案创新的工程其实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市场竞争中的每个不同的企业产品都市场状况都具有着各不相同的特征,所以企业就必要全面的掌握这些特征然后在运用相对应的营销策略,如此一来才能够更好的取得营销效果。对于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企业也需要明确的了解,努力的发掘市场中潜在的商品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增加消费者的品牌归属感。

二、明确市场细分目标,树立营销新理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成败,而市场营销又对企业生存与发展起到直接的作用。在传统营销和网络营销的实践中,建立富有挑战性的激励制度,帮助营销人员将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是一个企业生命力的重要标志。现代企业市场营销要求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以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的。只有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塑造和展现有益于公众和社会发展的良好形象,企业才能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产品的市场需求量是一定时间、一定区域的市场容量,表现为产品总的市场购买力,由消费者的规模及其购买倾向等因素决定。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是产品本身的竞争,还包括产品所能提供的附加利益的竞争。企业生产产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要有明确的市场营销目标。产品的价格不是企业生产成本及利润的综合,而是消费者对该种产品的价值认定,或者是该产品能给消费者带来的价值。市场营销就是供给战略,企业营销的重点是要发挥整体营销力量,从消费者的感觉、情感、行动等角度,在中长期目标下设计一系列的短期目标,使消费者方便购买和使用,不断发掘消费者的新需求,重新建构营销理念,设计营销行为,增加消费者的忠诚度。

在消费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今天,市场营销是创立名牌、更新与消费者价值链关系的有效途径,是商品发展到更高层次的表现,是市场竞争的更高层次。价格是商品营销的重要手段,产品的设计和价格都应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在企业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下采取适当的营销策略,运用科学的营销方式,顺应市场的变化,满足市场的需求,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要着眼于营销活动的结果,以达到营销目标为前提,在对市场全局把握的基础上,开展营销活动和使用营销工具,使整个市场营销活动处于有序的状态。营销活动不可能脱离营销环境而独立存在,可以直接让消费者参与产品的设计,开发出自有品牌,使消费者在参与产品的设计过程中了解企业的情况,不断创新产品。

三、转换营销模式,建立立体化营销体系

市场营销是有规律可循的,企业需要充分了解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其行为,因为消费者这两点和企业的市场营销有着极其密切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企业在市场中需要了解市场营销的规律,这就需要企业必须清楚市场规模的大小和增长率的多少等,都需要做到心中有数。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化市场新形势的要求,企业的营销模式就需根据自身和市场竞争的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胜利运用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占领市场,企业就必须要充分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经济市场为中心利用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作为企业营销策略创新的向导。

我国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市场由卖方市场逐渐的转向了买方市场,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的提高,并且有着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所以,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也需要和其他相关要素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协调。在市场营销中各种变量相互之间不仅具有着相互影响,而且和企业之间的非营销变量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21世纪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管是在空间上还是在时间上对于传统的营销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于市场营销要深化对其本质的认识,对于市场营销的理论概念要具有明确的认识,使其对市场营销实践做出指导性的运用。企业商品在市场进行营销必须要适应消费者的心里需求和购买的动机,全面了解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这样才可以将商品在市场中的占有率加以提高,全面实现市场的经营目标。社会当中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环境以及营销观念都制约着企业营销的运作水平和运用程度。经济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不仅仅是企业产品本身的竞争,而且还关乎到产品所能够提供的附加利益的竞争。企业在市场的竞争过程中,产品的消费者是具有动态性质的,那么消费者的忠诚度也是有着一定的变化,他们在选择消费品的时候会将忠诚度转移到其他企业商品中。企业市场营销的活动过程及其规律性,是企业为满足消费者现实和潜在的需要所实施的以产品、定价和促销为主要内容的市场营销活动过程及其客观规律性。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营销的时代,企业将商品在市场中进行营销的时候更加的注重传播新的消费方式,更加的注重强调企业产品的文化含量,将商品的文化含量与消费者的需求相互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创造消费者的需求或者直接更新需求,在市场中活动竞争的优势。市场需求是在特定的地理范围内,特定的消费者群体可能购买的某一产品总量。要以全球市场为视野,制定和选择有利于企业与外部环境相匹配的市场营销战略。在商品经济社会,市场营销系统中各因素必然是相互联系的。在营销沟通活动中,各因素之间通过双向沟通的过程,达到双赢或多赢的结果。在企业进入市场之前或营销过程中,必须对所处的市场营销环境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掌握市场环境的特性。企业要获得消费者的忠诚,就必须使消费者认为其获得的产品价值比实际支付的货币价值大,感到实现了其购买行为的价值。

企业市场营销风格是在企业发展中长期沉淀所形成的,具有企业自身的特点。对现代市场营销本质的深刻揭示,可以为现代企业构建营销理念提供理论基础。市场营销要对消费者心理加以诱导,适应消费者心理的过程,促成消费行为实现。营销人员可以借助调研识别消费者需求,为制定营销策略提供信息和细分市场,并评估营销规划与促销活动的效果。要以质量为基础,树立企业形象和鲜明的企业经营理念,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运用各种途径将企业的经营理念表达出来,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朱天博 曲 方 宋香云:市场营销组合及影响因素分析[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0(22).

[2]林振江:基于消费者心理因素的企业营销策略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3]刘 哲 王雅娟:浅谈企业市场营销战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China’s Foreign Trade. 2011(10).

企业创新战略篇(9)

中粮希望能在传统的粮油食品行业里面做出一些新产品和新品牌。因为这个行业是比较传统的行业,不可能突然之间“放卫星”。比方说中粮尝试做电子商务“我买网”,尝试做一些新的食品,尝试和农民建立新合作模式;以前中粮只做玉米贸易,现在中粮把玉米做成糖、淀粉、柠檬酸、乳酸等,尝试把产业链做长,希望把新产品做出来。这是我们在传统行业里提升现有的产品,去开创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品牌,这都是创新的过程。

中粮未来应该继续导向营养健康,生产出对生命力有影响的新产品。现在为什么花很大精力去做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聘请四十几个营养学、生物学博士,其中还有几位博士进入了国家千人计划之中,就是为了真正地使中国食品的营养性有所提升。

以前我在公开场合说到中国的企业创新力还不够,是有感而发。有一次在西单中粮大悦城客户招待会上,前面就座的两排人全是老外。为什么呢?因为大悦城里,吃的方面,星巴克、麦当劳、肯德基等全是外国品牌;穿的方面,有H&M、ZARA、优衣库,当然还有苹果,也都是外国品牌。大家总是说中国创新环境不好、政策不好,所以导致无法创新,但现实情况是老外都来了,如果环境不好,他们会来吗?实际上中国的企业,当然中粮也是其中之一,创新是不多的,大家比较追求规模和资源,短期的交易做得比较多。例如一个研发做5年,实验做了5年,经过15年一个产品出来后,一下子就改变行业的情况比较少。中粮希望朝这方面努力,通过创新创造的价值能大过一般的规模提升和扩张所创造的价值。

一个企业要创新,最根本是要有一个创新的文化。企业创新文化是怎么形成的?我认为还是由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导向所形成的。这个导向可能是企业家自身的选择,也可能是社会的一种引导。从企业的投资者到企业的经营者的理念和定位,全都以技术或其他创新方式作为企业的重任,并通过这种手段来盈利,这样的话,它的评价系统就会使创造者在企业里面成为英雄、受到推崇,而不是守摊的人。

在企业里可能有一种现象,中粮也有这个问题,我希望能有所改变。某个人管一个企业,这个企业盈利10个亿,这个人地位就很高,因为他经营着一家很好的企业,稳定度很好,没问题。可另外一个人管理的是一家亏损企业,他刚开始做,投资很大,但仍在亏损,那他的地位远远低于第一个人。因为不赚钱,大家认为他不行,这就是非常惯性的思维。实际上反过来说,从企业的战略重要性考虑,还在亏损的那个人或许更重要,他的创造性也更强,他往往是做了第一个人绝对做不来的事;另外一个人可以守摊儿,但他绝对做不来创造性的事情,但是把这个创业的人放在那守摊儿,他也不一定行。从这个来说,就要看企业的评价系统、奖罚系统的文化导向了。这个公司喜欢什么、老板喜欢什么、奖励谁这些问题。

如果你的评价系统、奖惩系统能让整个企业里面都觉得,即使在一个老业务里面你也应该创造,在新业务里面更应该创造,那么这个创新文化就形成了。这当然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到目前为止我们也能容忍一些失败。

比方说,前一阵子我向中粮的小麦加工部门提出,最好的面包是现烤的面包,能不能生产一种机器,研发专门的面包粉,让大家在家里能特别方便地做面包?他们就投入了一点儿资金,研发了一种可以烤面包的面粉,然后又找工厂做了烤面包的机器,给我们公司里的人试用。我回家以后,做了一宿没做出来面包,公司总裁也没做出来。我就说这个东西不行,找我们的经理开会,他不敢跟我争论,但看得出来他不太服气,结果后面有人举手,说做出来了,最后公司里面除了我和总裁没做出来,其他人全做出来了。第二天老婆发短信给我,也说做出来了。我就把照片发给了面粉部的经理,我说我搞错了,这个东西还真行。

但后来我还是跟他讲,这个面包机还是有问题的,为什么呢?我说拿着傻瓜相机我也会照相,而你让消费者很费劲,仔细地看说明书才会用,要培训一个星期才会做,那行吗?但我为什么要跟他道歉呢?因为创新就是不知道对错的,如果把人家骂一通,以后就没有人敢创新了。我说希望你们真正把面包机做好,让消费者回家以后放进去面粉,一会儿面包就出来了,一定是比超市里卖的好,面粉要好、面包机要好、配料要好,还不能贵。能不能像研发iPhone一样来研发这个东西,从外观到内涵,可以烤出更好的面包来,如果说这个东西真的能做出来,我觉得它会改变中国人早餐的用餐方式。

这就是企业创新的文化,说起来很难,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容忍,可能一开始做的不太对,但是慢慢地就做对了。

不以慈善的方式服务“三农”

大家谈“三农”问题,基本上都是从政府视角来看待的:包括政府政策补贴,包括对农民工出台的各种政策等等。实际上要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可以做的工作非常多,央企也有这样的责任。并不是说企业要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做慈善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不管是农业企业、食品企业,或者是和农产品有关的企业,应该做的是从战略出发,从整体的战略构成出发,共同来创造一个新的附加值的战略设计,服务于三农。

实际上中粮的尝试就是这样的。中粮把所谓的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农村问题都囊括到中粮全产业链战略上。比方说东北的玉米、江西的稻谷、湖南湖北的菜籽、山东河北的葡萄,新疆的番茄等品种,这些品种都是中粮自身有产业链的,这些区域都是中粮的原料来源地。那么这些地方的农民不但增收了,而且增收是相对比较稳定的。中粮的这种方式,是把农民种植的东西创造了更高的价值,不是说给农民补贴了多少钱,那样农民的感觉也不是很舒服。

通过和农民的产业连接,中粮自身的产业链也恰恰就这样形成了。实际上从根本来说,农产品如果没有附加值的提升,仅仅去靠农产品自身的涨价来提升农民的收入,是有很大限制的。我们希望未来能够形成包括技术、种子、金融服务等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服务,加强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最终使农民和土地变成中粮全产业链战略的一部分,使农民成为中粮的战略合作者,这样对双方都是很有益处的。这也是政府的作用之外,企业在三农问题上可以起到的作用。

企业创新战略篇(10)

企业发展战略是对企业怎样变的谋略,是对企业发展中整体性、长期性和谋略性问题的科学实际、新颖、独特、简单的解决办法。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迅速发 展变化,竞争日益加剧,目标市场变得日益难以琢磨。实施企业战略管理必须培养企业的核心能力。只有拥有核心能力,企业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并获 取丰厚利润。建立核心能力所需的要素涉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文化等各个方面,企业的各部门只有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共同追 求如何获得在未来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地位,才能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自主创新是拥有核心能力的关键。自主创新的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来源于自主的研究开发 基础上的创新;二是来源于引进技术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强调科技自主创新并不是不要引进技术,而是要加强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奇瑞汽 车有限公司于1997年成立,至2003年已全部完成一期至二期投资建设,现已经形成年产40万台发动机和30万辆整车的生产能力。前两期工程都拥有各自 的轿车生产四大工艺,即冲压、焊装、涂装、总装,此外还包括两个发动机厂、一个变速箱厂。紧接着三期工程也正式破土动工,四期、五期工程也在紧张地规划之 中。奇瑞经过短暂的发展,已取得瞩目的成绩,其发展战略与企业一贯奉行的自主创新的宗旨密不可分的。

1 注重自主研发

奇瑞公司成 立以来一直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快速建设,滚动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倡导创学习型组织的现代公司氛围。就企业行业而言,汽车若没有自主品牌,我国 汽车业将永远是掌握核心技术的汽车企业的依附者。拥有自主品牌,才是支撑起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正道。作为汽车业的企业,搞自主研发要冒很大风险,同时也要 付出很大的代价。奇瑞在技术方面的进步,打破了汽车行业的技术神话,更为自主品牌的成长提供支持。几年来,奇瑞汽车在技术投入方面花了很大的精力,每年研 发投入占营业额的8%,占去了企业相当大一部分利润。自主研发以来,新技术、新成果不断出现,很多技术已经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研发投入需要长期 的努力才能奏效,而且有可能失败,是企业长期战略目标。为了适应市场和技术不断变化的要求,奇瑞成立汽车工程研究院,下设车身部、车型部、底盘部、发动机 部、变速箱部、电子电器部、CAE部、试验试制部等八大研发部门,深入研究汽车技术,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开发平台。年研发投放额达到销 售收入的10%~15%。仅2004投入就超过10个亿。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是对其核心技术的掌握,对于一辆车来说,发动机是它的核心部分,奇瑞汽车有限 公司积极涉足核心领域的研究。

在开发的全过程贯彻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思想即PLM思想,使产品紧跟市场要求;建立起3D设计软件系统的开发环 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奇瑞吸引了一批我国汽车研究方面最出色的人才。一方面是重视和发挥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作用,另一方面大力加强以企业为主体进行技术创 新。近年来,企业的技术进步也很快,“搞自主创新还要正确处理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的关系。”自主创新不排斥引进,市场永远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准则来选择最实 用的技术。奇瑞现已与欧美12家世界一流的轿车研发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奇瑞的科技人员常年在国际著名的汽车研发部门工作,参与全过程的研发,使奇瑞的技术 研发迅速跃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平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技术和人才资源,既冲破了少数跨国公司对我国自主品牌的技术封锁,又加快了自主研发的步伐。

2 自主创新成效

2.1 技术成就

奇瑞公司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获得了260多项专利技术,拥有一支较强的研发队伍,技术创新能力强。2001年奇瑞成为国内主流轿车企业,跻身国内轿 车行业“八强”之列;2004年成长为中国自主品牌的支柱企业;2005年奇瑞发动机二发启动及首台发动机点火仪式,实现中国在主要零部件自主研发上 “零”的突破。

企业发展战略本身就要求处理好技术研究与管理研究的关系及借鉴与创新的关系。既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其他企业成功的经验,也要注意吸 取其他企业失败的教训,更应注意不能照搬照套。奇瑞作为汽车业的后来者,要借鉴已存在的知识为我所用,才能快速发展壮大。借鉴原型车SPARK用动感的外 形设计来抢占市场,就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设计元素,赢得市场,也快速地提高了设计水平。奇瑞独特的开发模式投资不多,不仅有产权,更有知识,实现 奇瑞公司的技术积累。奇瑞公司汽车技术开发模式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熟练运用现在世界上的三种资源:一是国外的汽车设计公司,二是外国的技术人员,三是 模块式供货。中国良好的经济使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正释放出来,国外的汽车设计公司到中国来寻找机会,不少优秀的汽车技术人员也愿意来中国工作。

自主开发企业具有竞争力。产品开发成本比引进外国现成产品技术的成本低。虽然自主开发产品需要高投入,但比购买外国产品技术便宜且自主开发企业使用更大 比例的国产设备和材料也是事实,且建设投资成本低。自主开发企业因为掌握产品设计能力和设计确认权,所以也就掌握工艺设计确认权和生产设施建设的控制权。 自主开发企业也很可能在若干方面发展出对外国企业的优势。汽车工业是一个在技术上具有高度连续性的工业。技术能力只能通过学习获得,而技术转移的有效性取 决于接受方的学习努力程度。由于能力是组织内生的,所以只有自主开发产品,中国企业通过学习获得技术能力,才可能发展出能力,成为决定企业发展战略成功与 否的关键。

2.2 企业成长

奇瑞的出口销售不仅成绩显著,而且与伊朗SKT公司合作实现海外建厂。在进入中东市场后,东南亚、拉 美等地区也进入了奇瑞的视线范围。汽车市场的竞争焦点越来越集中在产品更新换代上,奇瑞公司将每年向市场上推出3~4款新车。车展上的M14跑车、B13 的MPV、NewCross-Over、S16概念车以及面向家庭的中型轿车A15等五款车,展出了代表奇瑞3个系列18款发动机所拥有的出色技术的以 3.0V6为主的六款发动机以及CVT自动变速箱,突出自身技术实力。科技部以奇瑞为依托单位建立国家节能环保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显示了科技部对奇瑞 的信任、支持和鼓励。

从奇瑞大幅度地提升产能、控制成本及提高市场占有率角度看,奇瑞采取的是成本领先型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奇瑞的一系列市 场行为此战略服务。自主研发促发奇瑞采用低价策略,一直凭借较低价格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积极发展壮大。2001年奇瑞风云上市10个月实现产销近3万 辆;2002年突破了5万辆,凭借在同类车型中低廉的价格优势进入国内轿车业8强;2004年奇瑞汽车以8.65万辆的销售量排名第10位,占据3.9% 的市场份额。

奇瑞汽车在原创技术与品牌塑造上持续不断投入,从而实现其在原创技术基础之上创造一个绝对差异化的汽车品牌企业发展战略。

奇瑞公司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自主开发,并制造出受到用户欢迎的轿车。通过整合和利用世界资源,奇瑞轿车的研发仅用几年时间就跨越了反向工程、模仿创新阶段,2002年就进入了正向研发阶段。

用不到10年的时间,从一个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几乎没有任何优势的企业,成长为国内乘用车市场前八强,自主开发结合市场需求,其出口量全国第一的自主品牌轿车企业。

3 奇瑞发展经验

在竞争激烈的轿车领域,我国自主品牌轿车相对来说仍缺少技术核心,发展经验不足,在研发上处在由模仿到真正自主的过渡期,国外厂商进驻中国,奇瑞面临更 大的挑战。以自主品牌和技术实力为起点,高举自主创新的旗帜,加强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发展我国自主品牌的汽车有效的营销手段,吸引媒体的注意力,进而扩 大奇瑞品牌的知名度。加上能源危机的威胁和小型车的逐步被认可,奇瑞因自主品牌而保持稳定的发展战略。

企业创新战略篇(11)

研发投入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奏效,而且有可能失败,是企业长期战略目标。为了适应市场和技术不断变化的要求,奇瑞成立汽车工程研究院,下设车身部、车型部、底盘部、发动机部、变速箱部、电子电器部、CAE部、试验试制部等研发部门,深入研究汽车技术,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开发平台。年研发投放额达到销售收入的10%~15%。仅2004投入就超过10个亿。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是对其核心技术的掌握,对于一辆车来说,发动机是它的核心部分,奇瑞汽车有限公司积极涉足核心领域的研究。

在开发的全过程贯彻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思想即PLM思想,使产品紧跟市场要求;建立起3D设计软件系统的开发环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奇瑞吸引了一批我国汽车研究方面最出色的人才。一方面是重视和发挥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作用,另一方面大力加强以企业为主体进行技术创新。近年来,企业的技术进步也很快,“搞自主创新还要正确处理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的关系。”自主创新不排斥引进,市场永远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准则来选择最实用的技术。奇瑞现已与欧美12家世界一流的轿车研发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奇瑞的科技人员常年在国际著名的汽车研发部门工作,参与全过程的研发,使奇瑞的技术研发迅速跃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平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技术和人才资源,既冲破了少数跨国公司对我国自主品牌的技术封锁,又加快了自主研发的步伐。

2自主创新成效

2.1技术成就

奇瑞公司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获得了260多项专利技术,拥有一支较强的研发队伍,技术创新能力强。2001年奇瑞成为国内主流轿车企业,跻身国内轿车行业“八强”之列;2004年成长为中国自主品牌的支柱企业;2005年奇瑞发动机二发启动及首台发动机点火仪式,实现中国在主要零部件自主研发上“零”的突破。

企业发展战略本身就要求处理好技术研究与管理研究的关系及借鉴与创新的关系。既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其他企业成功的经验,也要注意吸取其他企业失败的教训,更应注意不能照搬照套。奇瑞作为汽车业的后来者,要借鉴已存在的知识为我所用,才能快速发展壮大。借鉴原型车SPARK用动感的外形设计来抢占市场,就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设计元素,赢得市场,也快速地提高了设计水平。奇瑞独特的开发模式投资不多,不仅有产权,更有知识,实现奇瑞公司的技术积累。奇瑞公司汽车技术开发模式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熟练运用现在世界上的三种资源:一是国外的汽车设计公司,二是外国的技术人员,三是模块式供货。中国良好的经济使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正释放出来,国外的汽车设计公司到中国来寻找机会,不少优秀的汽车技术人员也愿意来中国工作。

自主开发企业具有竞争力。产品开发成本比引进外国现成产品技术的成本低。虽然自主开发产品需要高投入,但比购买外国产品技术便宜且自主开发企业使用更大比例的国产设备和材料也是事实,且建设投资成本低。自主开发企业因为掌握产品设计能力和设计确认权,所以也就掌握工艺设计确认权和生产设施建设的控制权。自主开发企业也很可能在若干方面发展出对外国企业的优势。汽车工业是一个在技术上具有高度连续性的工业。技术能力只能通过学习获得,而技术转移的有效性取决于接受方的学习努力程度。由于能力是组织内生的,所以只有自主开发产品,中国企业通过学习获得技术能力,才可能发展出能力,成为决定企业发展战略成功与否的关键。

2.2企业成长

奇瑞的出口销售不仅成绩显著,而且与伊朗SKT公司合作实现海外建厂。在进入中东市场后,东南亚、拉美等地区也进入了奇瑞的视线范围。汽车市场的竞争焦点越来越集中在产品更新换代上,奇瑞公司将每年向市场上推出3~4款新车。车展上的M14跑车、B13的MPV、NewCross-Over、S16概念车以及面向家庭的中型轿车A15等五款车,展出了代表奇瑞3个系列18款发动机所拥有的出色技术的以3.0V6为主的六款发动机以及CVT自动变速箱,突出自身技术实力。科技部以奇瑞为依托单位建立国家节能环保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显示了科技部对奇瑞的信任、支持和鼓励。

从奇瑞大幅度地提升产能、控制成本及提高市场占有率角度看,奇瑞采取的是成本领先型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奇瑞的一系列市场行为此战略服务。自主研发促发奇瑞采用低价策略,一直凭借较低价格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积极发展壮大。2001年奇瑞风云上市10个月实现产销近3万辆;2002年突破了5万辆,凭借在同类车型中低廉的价格优势进入国内轿车业8强;2004年奇瑞汽车以8.65万辆的销售量排名第10位,占据3.9%的市场份额。

奇瑞汽车在原创技术与品牌塑造上持续不断投入,从而实现其在原创技术基础之上创造一个绝对差异化的汽车品牌企业发展战略。

奇瑞公司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自主开发,并制造出受到用户欢迎的轿车。通过整合和利用世界资源,奇瑞轿车的研发仅用几年时间就跨越了反向工程、模仿创新阶段,2002年就进入了正向研发阶段。

用不到10年的时间,从一个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几乎没有任何优势的企业,成长为国内乘用车市场前八强,自主开发结合市场需求,其出口量全国第一的自主品牌轿车企业。

3奇瑞发展经验

在竞争激烈的轿车领域,我国自主品牌轿车相对来说仍缺少技术核心,发展经验不足,在研发上处在由模仿到真正自主的过渡期,国外厂商进驻中国,奇瑞面临更大的挑战。以自主品牌和技术实力为起点,高举自主创新的旗帜,加强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发展我国自主品牌的汽车有效的营销手段,吸引媒体的注意力,进而扩大奇瑞品牌的知名度。加上能源危机的威胁和小型车的逐步被认可,奇瑞因自主品牌而保持稳定的发展战略。

奇瑞在中国自主品牌匮乏、竞争力不足、加上汽车合资企业带来的技术外溢,技术经济的全球化流动,使我国汽车工业以模仿、创新等方式创建、生产和发展自有品牌汽车的条件已经成熟的情况下,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战略规划,赢得民心,有效结合技术引进替代策略,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广招人才,重视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靠领导的正确指引方向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为企业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国政府也正积极倡导、扶持自主创新,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