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现代科技创新大全11篇

时间:2024-03-21 14:50:25

现代科技创新

篇(1)

1.1可行性分析不到位

科技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和论证不到位,科技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主要是对项目的可行、可靠、是否先进以及社会经济效益等进行分析论证,目前科技项目论证不足主要是因为科技项目管理人员没有对科技项目的可行性以及应用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急功近利,没有对科技项目的承担单位进行科学、全面以及细致的考察,不了解相关单位的经营条件、信用以及组织管理等。而且一些项目管理人员的自我预期比较高,盲目扩大预期的目标,对自身技术水平评价过高。

1.2缺乏科学的项目监控

由于科技项目比较复杂,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完成一个科技项目,在科技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所以需要调动不同经历以及组织人员实现科技项目的管理和控制。然而目前科技项目管理人员不够重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进度、成本以及质量等,即使有些项目进行了节点控制,但是由于节点设计和控制数量过多,使其已经与原有的控制相偏离,不能对科技项目进行科学的控制,使得项目管理出现一系列问题。

1.3科技项目管理的信息化不到位

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进行管理,能够促进科技项目管理效果以及水平的提升,实现科技成果的共享和应用。当前,网络信息化的管理已经在大部分市级以上的科技项目中得到了应用,能够实现网上申请、提交、沟通、评议等管理,实现了科技项目信息的科学收集与分析,促进项目评估、跟踪以及管理的科学进行。作为科技项目的企业也需要努力实现信息化管理,解决好科技资料丢失、分散,缺乏统一管理等问题,避免影响科技项目的进度以及管理质量,阻碍科技成果的应用。

1.险管理认识不足

当前,很多企业存在着重技术,轻管理的现象,科技项目立项后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监督,后续工作开展受到严重的制约,科技项目管理也受到严重影响,一般情况下企业只是在领导的指示下对科技项目进行简单的验收,科技项目管理中的风险意识不足,风险管理的计划不到位,项目分析和识别的技术方法缺失,导致科技项目管理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得不到有效地评估,影响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

2现代科技项目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2.1创新科技项目的组织管理模式

要积极转变现有的科技项目管理模式,使管理方式与项目管理相适应。科技项目的组织管理模式应从战略目标出发,对科技项目进行战略性的规划与管理,做好科技项目的立项以及项目撤销等工作,对科技项目的进度以及成本等进行科学的评审。对于科技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重大决定要进行科学的评价,对于不同的科技项目情况,其相应的规范标准要根据项目的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以及人员考核等进行确定。实现以科技项目为主的管理,建立完善组织管理模式。同时应根据科技项目管理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机构,更好的促进科技项目管理效果的实现。

2.2完善科技项目监控机制

在科技项目管理中,应有的完善科技项目监控机制,实现科技项目的全面监管,能够更加准确的了解科技项目的运行情况,为科技项目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促进项目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在科技项目管理中,项目实施要受到进度、质量以及成本等的限制,使得科技项目的管理受到一定的影响。要提高科技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促进项目管理质量的提升,积极发挥人的作用,完善岗位责任以及工作的规范标准等,保证科技项目管理的顺利进行。同时,建立完善的质量责任机制,这是促进科技项目质量的重要手段,明确科技项目管理中各个机构以及人员的责权利,使每一位项目管理人员都明确自身的管理职责,将质量管理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此外,还应加强成本控制,由于科技项目的成本控制要求不高,因此,管理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也不强,需要积极转变管理理念,提高对成本管理的意识,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体制,促进成本管理效果的顺利实现。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利用计算机对成本进行科学的计算和控制,缩短科技项目互动的时间以及费用,节约成本支出。

2.3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要针对科技项目制定科学的风险防范机制,避免科技项目受到风险的影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影响科技项目的成功率。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对科技项目进行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做好风险规划、控制以及监测工作,定期评审,跟踪风险,对每一阶段的风险管理制定风险管理报告,完善风险反馈机制,将识别的风险反馈给项目管理负责人,并采取科学的措施对科技项目进行及时的调整。强化人力资源的风险管理,不仅要对科技项目参与者的教育培训与考核,还需要对科技项目人员的身体情况、实际的工作能力、对职位的满意度等进行充分的了解,对科技项目管理人员的流动情况进行事先的估计,然后明确人员流动的理由,在风险控制中明确人员流动的原因,完善档案管理,避免技术人员跳槽带来风险。同时强化人员的问责制,保证科技项目人员能够认真工作。

2.4实现信息化的管理

应努力实现信息化的科技项目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促进管理效果的顺利实现。建立项目管理数据库,为系统的长期保管提供基础,促进系统管理的完整。同时强化科技项目信息以及财务管理,实现合同、资源、质量以及风险管理等,实现科技项目的全面管理。

篇(2)

农业现代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明确指出,由于农业生产要素供给和技术条件保持不变,导致传统农业发展一直处于“低水平重复均衡”状态,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发展能力停滞不前。为此,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需要投入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同时,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过程是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快速提升的过程。按照生产理论的观点,农业产出水平与投入要素的数量、质量以及配置比例密切相关,只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生产要素更新换代、农业资源组合优化和农业内涵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目标。总之,从理论上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过程关键在于科技创新。

从世界范围来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建立在科学技术不断突破和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美国的资源条件是土地丰富而劳动力供给短缺,所以美国的农业现代化从机械化技术开始,走的是以节约劳动为特征的机械化技术农业现代化道路,20世纪40年代,美国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日本的资源条件是土地稀缺而劳动力丰富,由此诱导农民更多地选择多用劳动型技术和节省土地型的技术。所以,日本农业现代化是从生物技术开始,走的是以节约土地为主的生物技术农业现代化道路。日本政府对品种技术、操作技术、栽培技术、土壤培肥技术特别重视,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当前,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贡献率一般都在70%以上,随着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信息、生物、设施、加工、节水、生态等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全面渗透、广泛应用、快速产业化,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各国针对本国国情,重点研究适用的农业现代化技术和设施,如美国主要是高度机械化及良种化,荷兰是工厂化设施,以色列是温室和滴灌技术,加拿大是畜禽胚胎移植及杂交育种技术,日本突出了生物化学、机械技术等,最终实现了农业生产过程的现代化。

我国农业发展史,就是一部农业科技进步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突破与应用,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农作物品种高秆变矮秆,化肥、农药、农膜的普遍应用,耕作制度变革,良种培育与杂交优势利用,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和超级稻的大面积推广,节水技术、集约化养殖技术和现代造林技术等创新应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人民群众的粮食消费已由满足温饱升级为追求营养和品质,有效推动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二、加快推进江苏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科技创新

近年来,在农业科技支撑引领下,江苏农业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2014年全省粮食总产698亿斤,比上年增产13.5亿斤,实现“十一连增”,全省高效设施农业面积超过1136.5万亩,占耕地面积16.5%;高效设施渔业面积272.8万亩,比重达到23.8%,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农业科技功不可没。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江苏农业现代化建设要迈上新台阶还面临着一些新矛盾、新问题,亟待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以创新驱动江苏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村劳动力持续大量转移,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如果说之前“谁来养活中国”的悲观论调已经被事实否定,而如今“谁来种地”已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江苏社会经济发达,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高,吸引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随着这种转移速度和规模的持续,江苏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农业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双重下降的影响,农业兼业化、副业化、农民老龄化、妇幼化问题日渐显现。江苏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谁来种地,如何种地”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机与农艺融合,推动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才能实现农业生产方式根本转变。

资源约束和生态负荷日益加重,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体系。长期以来,以“米袋子”、“菜篮子”为纲的增产中心论,通过高水平投入、高强度利用实现高产出,造成了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据调研,目前江苏单位面积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和3倍,每年使用的65万吨农膜回收率只有60%左右,农业投入品使用量超出合理水平,造成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江苏每年产生4000万吨农作物秸秆,约有1/3被丢弃和焚烧,每年产生5000万吨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约有30%~40%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节水、节肥、节药等资源节约和循环高效利用技术,加快构建农田养分循环利用技术体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注程度提升,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农产品安全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全省居民身体健康,事关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近年来,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等食品质量安全事件频频发生,社会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注度不断提高,容忍度不断降低,对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产品的信任危机日益加重。针对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开发安全种植、健康养殖等标准化生产技术,研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质、植物源绿色农业投入品,建立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全程质量追溯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技术水平,全面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自然市场风险频发,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农业产业安全发展。农业生产既是自然再生产也是经济再生产的过程,既容易遭受自然灾害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的风险,也容易遭受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农业生产效益的大幅波动。如受天气连绵阴雨的影响,江苏2014年部分地区爆发了小麦赤霉病,不少农户因此遭受了严重的减产损失。又如最近发生的“倒牛奶”事件表明,潜在的市场风险对农产品生产具有毁灭性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快科技创新,将信息技术引入农业产业链,开发利用现代物联网信息技术,构建基于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农产品预警大数据平台,开展农业产业发展的风险预警与防范,有效降低灾害和市场风险对农业产业发展的负面影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满足适合规模化经营的品种和技术。当前,江苏农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不断涌现。与以往小规模分散农户相比,在现代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技术需求内容、方式均存在较大的不同,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研究形成符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特征的品种、技术和科技服务方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加快推进江苏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2015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暨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部署会,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江苏现代农业建设的目标任务,强调要以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着力培育新型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科技创新驱动,积极应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农业成本、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制约,用创新思维、改革办法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农业科技必须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技术水平等重点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做出更大贡献。

加快开展“三链联动”的顶层设计和宏观统筹。按照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等文件精神,继续深化江苏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在梳理全省农业科技和产业资源基础上,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实现“三链联动”的顶层设计和资源统筹,聚焦农业现代化的重大科技需求,集中资源、形成合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现代化建设整个进程和各个方面,形成农业科技和产业联动发展新格局。

加快创新农业科技进步机制和模式。推动农业科技创新,需要市场和政府两手发力、两手使劲。农业科技大多是公共产品,在厘清农业科技创新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与边界的基础上,既要发挥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主导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政府要从选拔式、分配式、间断式扶持,向普惠式、引领式、连续式转变,完善强化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体系。目前,农业技术遇到的“天花板”越来越多,引进门槛越来越高,必须更加注重原始创新能力,更好发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科教单位在农业科技资源方面的优势,强化需求导向和应用导向,大力开展基础前沿科技创新和公益性领域技术创新。同时,鼓励农业企业开展创新,与科教单位紧密合作,共同开展基础性前沿科技创新和公益性领域科技创新,构建企业主导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

加快启动一批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工程和重大专项。从江苏人多地少、市场消费水平较高、资源约束趋紧和环境压力大的现实出发,围绕稳定粮食生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满足市场需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强科技创新的前瞻部署和重点布局,尽快在种源农业、生物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信息农业等领域科技集成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在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方面取得更多原创性成果,更大力度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水平,推进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现代化,把过量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减下来,把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上去,把农业生态环境“欠账”补起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篇(3)

二、有线电视使学生走到创新前沿

1999年,在镇广播电视站的支持下,我校建立了校园有线电视网络,各班各办公室既可以收看外部输入的电视节目,又可以收看学校自办的节目。学校科技办以此为载体,把历届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作品放到自办节目栏目,每周组织学生收看。与此同时,学校科技总辅导员针对作品进行讲解,分析作品的创新思路,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各班辅导员承接总辅导员的思路,联系学生实际,组织讨论,或一个作品的创新点,或一个作品的发明思路,或如何改进一个作品……把观看与讨论紧密结合起来,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前沿的科技发展动态,普及了科技知识,更教给学生思维创新的方法。

三、多媒体点燃学生科技创新的火花

有线电视使全校师生同时受益,形成全面开花的氛围,这是不够的。各班科技辅导员组织的多种活动,培养了许多活动积极分子。多媒体教室成了积极分子创新的天堂,他们齐聚到多媒体教室,参加科技创新专题培训。辅导教师把精典的发明创新作品一件件投影到大屏幕上,师生共同分析作品产生的起因、加工的经过、创新点、成功的秘诀以及如何改进。剖析中,辅导员特别强调创新发明的背景和方法,更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以此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感。辅导中,教师特别关注学生的表情和言谈,一旦有人发表“奇谈怪论”,创新发明辅导就成功了一大步。教师立即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让表演者尽情地说,甚至在计算机上演示,让“听众”不断地批评、建议、争论,一场哄吵背后就孕育着一个作品的诞生。辅导教师还特意把搜集到的学生创新设计用Power-Piont、Flash等制作成演示文稿或动画片,组织学生直观感受。

四、视频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个性

篇(4)

(一)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显著。“十二五”以来,兵团获得国家、部、省等科技成果奖53项。培育出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52个,其中玉米新品种18个,大豆新品种11个,向日葵新晶种9个,小麦新品种10个,棉花新品种19个。此外,还研制出先进实用技术120余项,多项技术成为全兵团的主推技术,其中,“新陆早33号”和“新陆早42号”等棉花品种成为国家农业部推荐的主推品种。

(二)科技示范推广取得明显成效。兵团科技服务工作的实施,加速了农牧业新品种、新机具的引进和推广步伐,使药剂拌种、地膜技术、模式栽培、全层施肥、精量播种、节水灌溉、种子包衣、化除化控、大马力农机具和奶牛养殖等320多项实用新技术和一批先进科技成果得到了人面积应用,累计推广各种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面积达650万亩,良种普及率达到100%,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80多亿元,加速了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推广的步伐,为兵团团场的科技进步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三)科技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十二五”以来,兵团已具有国家博士后工作站、国家节水试验基地、国家棉花工程中心良种繁育基地各1个;拥有绵羊育种、节水灌溉、农产品监测、农业信息化等4个国家挂牌重点领域,是国家优质棉良种繁育基地;同时通过科技项目和技术合作共建了一批“可学、可看、可推广"的科技示范基地和试验站,如兵团农十师184团高纬度棉花示范基地、兵团农七师130团农作物(棉花、小麦、玉米)示范基地、兵团农五师87团葡萄示范基地、兵团农九师170团沙棘示范基地、兵团农二师库尔勒垦区农业科技园区等,有效地带动了区域的农业发展。

二、科技示范推广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协调,创新服务机制。一是与兵团相关的师、团场组成了科技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双方组成联合工作组定期检查科技服务工作进展;二是实施了“双向选择、合同管理、利益共享”的科技服务的“组织管理”机制,推动科技与生产要素的有效结合,促进了科技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三是结合兵团团场生产实际,集成农牧业新技术,实施了以科技示范带动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的工作模式。

(二)创新科技服务工作模式。创新成果转化模式,是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实用的农业技术尽快被团场职工掌握的有效途径。创新和完善了科技服务的“工作模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和开展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模式。促进了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加强团队建设,促进成果推广近年来。兵团通过组织“科技服务专家团队”通过深入服务团场,与广大干部职工、技术人员加强沟通交流,瞄准地方优势特色资源开发,针对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大力推广各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加速企业技术进步和成果转化应用,培育壮大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增强对兵团现代农业的支撑、推动和引领能力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积极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围绕兵团实施“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农业机械化推广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工作要求,大力加强以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为主体的科技服务工作,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积极推动兵团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发展。

(一)以“科技人员团场服务”为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根据兵团区域主导产业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科技、人才资源优势,主导产业全程服务,科技服务与技术推广密切结合,多种形式帮助团场发展生产,为兵团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提供全方位、全产业链科技支撑与服务。采取科技服务专家“长期驻点服务”与技术咨询专家“短期咨洵”结合形式,实施和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专家团队”为主的科技服务和技术成果推广模式。

篇(5)

1.1.1科技创新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核心。科学技术是企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当今经济的发展速度非常的快,尤其是科学技术的更新速度更是迅速,导致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的调整会更加复杂与严峻,因此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新动力,通过市场调研,不断探索最新的科技,并且将最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到企业生产管理工作中,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为企业的市场竞争增加砝码,最终促进企业的综合实力,比如格力集团依靠技术创新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实现了企业的规模发展,最终成为中国500强企业。

1.1.2科技创新与进步是现代企业生产元素结合的中介与手段。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竞争,谁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了市场主动权,我们分析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如论是成本优势的竞争还是差异化优势的竞争,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元素,因此企业为了更好地发展,企业会通过各种手段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需要科技创新与技术来支撑,也就是说企业资源的整合与重组必然会改变企业生产元素,进而激发企业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必然会提高企业的科学技术含量。

1.1.3科技创新与进步支撑现代企业的管理。科技创新与进步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因素,其对企业管理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一是科技创新与进步提升了现代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与进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就不能获得长期发展,因为科技创新可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先进的生产工艺以及掌握世界上最核心的生产技术等,进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二是科技创新与进步改变了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现代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除了具有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技术之外,还需要具有科学的管理模式,而企业通过科学创新与进步,会提高企业的管理由重视资源消耗管理向以经济效益提高管理模式转变。三是改变了现代企业的生产模式,通过科技创新与进步企业的投入与产出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技创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益,实现了企业以最低的生产投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目标。

1.2科技的进步与创新能够促进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

1.2.1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现代企业践行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企业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发展最终目标就是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责任,比如有的企业在国家发生重大灾害的时候,其想到的并不是如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是如何发灾难财。而企业通过科技创新与进步可以规范企业的发展模式,引导企业正视自己的社会价值,帮助企业树立正确的企业文化。

1.2.2科技创新与进步实现了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企业要想发展好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整合企业资源,优化配置资源,通过不断的整合与配置资源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时一定要围绕企业的成本管理规律,提高企业管理者对科技创新的认识,使科技创新在企业资源优化配置中发挥最大的效能。

1.3科技创新与进步对现代企业经济实力的提升。科技创新与进步对现代企业经济实力提升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技创新与进步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低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发展能力,如果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就说明企业的生产能力强,其获得的经济报酬就高,而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企业的科学技术有很大的关系,企业的科技含量高,就会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二是为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技术支撑。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我国企业必然要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我国企业如何与国际上的企业进行竞争是我国企业管理者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依靠科技创新与进步是世界上任何企业发展的不二法宝,通过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会大大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我国企业向世界500强方向发展。

2依靠科技创新与进步,提升现代企业管理的具体对策

2.1制定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

2.1.1培养优秀的企业管理的人才。企业要想实现科技创新与进步,就必须要为科技创新与进步提供良好的发展氛围,而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保障科技创新的基础,但是企业的管理制度建设与改革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持,因此要想实现企业管理制度的科学化、先进化就必须要大力培养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一是,现代企业要积极与高等院校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利用高校资源为企业培养具有高端知识的现代企业管理人才;二是,现代企业要借鉴与参考国外先进国家企业管理经验与成果,提高我国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

2.1.2完善与改革企业管理体制与制度。现代企业要通过完善的管理体制,优化企业的管理制度,形成严格的管理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与质量。企业要根据现代企业管理要求,明确企业的管理权限,制定清晰的规章制度,实现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科技创新与进步在企业中的应用。

2.2建立科技创新与进步的市场服务体系

2.2.1为企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统筹资金。发挥科技创新与进步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为科技创新与进步需要企业大量的资金,而企业受到自身发展的限制,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企业的科技创新与进步,为此国家相关部门要为企业的科技创新与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比如我国建立的融资担保政策、鼓励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上市、建立企业贷款风险基金等。

2.2.2建立企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信息化平台。随着信息化技术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企业的科技创新与进步需要企业为其提供一个成熟的信息平台,因为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将科技创新与进步应用到企业的每个管理环节中,比如企业的财务管理可以借助计算机工具实现会计的电算化,同时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手段的民主化,使得企业的管理决策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2.3强化政府的监督职能

现代企业的科技创新与进步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它需要企业不断地创新与改变,因此企业要想实现科技创新与进步除了在资金、管理手段上入手之外,还需要一个外在的监督机制,也就是政府部门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与进步。

2.3.1制定财税激励政策。基于科技创新与进步对企业管理的重要影响,国家要加强对企业科技创新与进步的支持力度,首先财政部门要增加对科学创新的支持力度,对具有科学创新的企业要给予资金支持,通过财政资助、贷款扶持等引导企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研究;其次税务部门对科技创新企业实施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比如对投资中小创业风险投资的企业,可以实施投资收益免税或者按投资额比例抵扣税收的优惠政策。

2.3.2增加政府财政补贴政策。一是,在企业引进科技产品时提供优先选择的待遇,对经过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生产的科技产品,纳入政府优先采购的范围,建立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来激励企业引进科技,形成创新概念;二是,政府对企业增加科技创新人才,扩大人才基金使用范围,以及第一次在本国或本市兴办高新技术的国外优秀企业,财政部门将给予专项奖励。

篇(6)

1 科技馆档案管理理念创新

管理理念是指导管理行为和构建管理模式的思想基础,先进的管理理念是科技馆档案事业蓬勃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因此,科技馆档案管理工作要跟上时代步伐,服务好科技馆运营管理乃至我国的科普事业,只有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将理念创新转化为新的管理方式,才能够打破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与理念,改变枯燥无味的工作状态,为档案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1]。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指导理念。科技馆档案管理工作理应遵循这一发展理念,从科普信息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基于科普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为导向来开展工作。科技馆档案管理观念应由“重藏轻用”转变为“管以致用”。

2 科技馆档案管理理论创新

档案管理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就是创新。创新是科技馆档案管理与时俱进的有效途径,是不被社会抛弃的唯一方式,是在社会面貌日新月异的今天得以立足的根本[2]。科技馆档案管理只有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才能在促进科技馆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科技馆档案管理创新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科技馆管理实践提供系统性的理论支撑,揭示新时代环境下档案管理的特点与规律[3]。科技馆档案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创新理论的重要性,并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任务去完成。科技馆档案管理理论研究应该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上主要是对科技馆档案管理创新理念和管理路径的研究。微观研究主要是在现代信息化环境下,以现代技术设备为依托,对各种载体的档案的管理和开发利用的研究。

3 科技馆档案管理技术创新

科技馆档案管理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以现代档案管理理论为指导,通过新技术应用来实现科技馆档案管理与科技馆发展同步。因此,新技术装备的引进与应用是科技馆档案实现创新管理的必要条件。新技术装备是指以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软件技术、数字化技术等为基础的技术设备,分为基础性硬件装备和实用性的软件装备。科技馆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用以新技术装备的购买,提高以计算机为主的硬件设备配置与更新,实现计算机应用的全面化,使档案管理系统的建立以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等为基础[4]。配备先进的硬件设施的同时还要加强科技馆档案管理实用性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方便档案的管理工作,为档案管理的资源共享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保持科技馆档案管理的先进性。

科技馆作为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要平台,需要以公众喜闻乐道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因而,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新时代,科技馆在开发科普展览、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开展科普交流活动过程中必然产生大量的以电子文档、数字化文档形式存在的图片、文件资料和视频、音频资料,而且这类型的资料在科技馆档案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我国著名的科普品牌活动“全国科普讲解大赛”整个赛程中,从选手的报名到选手的赛场风采展示再到评委的打分、赛后总结,整个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活动档案基本是以视频资料和电子文档形式存在的,离开计算机,是无法收集、管理这些档案的。再加上数字科技馆方兴未艾,这使得科技馆档案的收集、管理、开发利用和科技馆科普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都离不开科技手段。因此,开展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科技馆档案管理技术的创新研究,能从技术上保证科技馆档案管理、开发利用适应新时展的要求,能轻松地实现科技馆科普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4 科技馆档案管理机制创新

档案管理机制的科学性决定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先进性,保证档案工作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创新求发展的今天,科技馆档案管理工作机制需要紧随科技馆的创新步伐,以创新来激发档案工作活力。科技馆档案管理机制创新应以体制创新为引领,实现档案主体、客体的管理创新。

4.1 科技馆档案管理体制的创新

现代科技馆档案管理要求档案不仅仅具有记载历史与信息的作用,而且要为科技馆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全面有效信息。这就要求科技馆档案管理不能采用传统的档案、资料、信息分开管理模式,而是要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实现档案、资料、信息一体化管理,为实现科技馆档案信息实时的采集、积累、深度加工、及时开发和共享利用提供可能。

为此,档案管理部门要根据科技馆运营工作的需求,规划好档案管理工作,做好各类型档案数据的数字化处理,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等先进技术建立一套与科技馆运营工作相匹配的高效运行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4.2 科技馆档案主体管理创新

作为科技馆档案管理工作的主体,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科技馆档案管理水平。人员素质越高,档案管理创新的探索就越深入,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应用的阻碍就越小,反之档案管理的创新难度就越大。因此,现代科技馆需要紧跟时代节奏,通过档案主体管理创新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队伍。

科技馆档案主体管理创新首先是 “人才观”的创新。科技馆档案管理人才培养的方向应该是理论研究与操作技能并重。现代科技馆档案管理人员只有具备深厚的档案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开阔的视野和前瞻性的思维,才能灵活运用已有的档案专业知识解决新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并将其升华为理论成果,更好地指导下一步工作。另一方面,现代科技馆档案的形成方式和载体形式决定了必须运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实现档案的管理,以保持?c社会需求相符合的高效、可持续的现代化管理[5]。科技馆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归档、开发利用等工作都要依托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完成,因此,较高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成为档案管理人员必备的业务素质之一。

为了建设这样一支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科技馆需要为档案管理人员创造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机会,创建终身学习的环境,营造理论研究的氛围,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提升创新能力,从而推动科技馆档案管理的创新进程。

4.3 科技馆客体管理创新

科技馆档案管理的客体管理包括科技馆档案实体管理和档案信息管理。档案实体的管理方式方法已相当成熟,科技馆档案实体管理遵循已有的做法即可。科技馆档案客体管理创新的重点应在档案信息管理的创新。

篇(7)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7-0123-01

“要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良种繁育、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完善农业技术补贴制度,促进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到田到户。建好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高产创建和标准化创建。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

一、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农业科技创新

中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十二五”农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十一五”期间,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达到52%。同时也必须清醒意识到,迈入“十二五”,世情、国情、农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

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迫切需要科技。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近几年,中国粮食生产虽然已经取得“八连增”的巨大成绩,但农业基础设施差,抗风险能力弱、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人多、地少、水缺的趋势不可逆转,城乡居民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中国粮食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解决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供需矛盾,确保粮食安全,必须最终依靠科技创新,充分挖掘品种潜力,尽快突破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瓶颈,大幅度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迫切需要农业科技。近年来,农兽药残留、添加剂、防腐剂问题屡禁不止;“红心鸭蛋”、“多宝鱼”、“三鹿奶粉”等事件的发生又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此外,还有一些转基因食品、动物源性饲料添加剂等由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新问题。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和智能化种养,全面升级农业产业。

确保生态安全迫切需要科技。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等问题,再加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日益加重。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急需加强资源环境领域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技术,加快开发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建立实现“低耗、高效、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确保产业安全迫切需要科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农业领域也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力主要来自于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竞争实质上就是科技竞争,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技竞争的核心。目前,中国大豆进口量已经达到5000多万吨的水平,随着全球农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中国农产品的进口量仍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要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减少国际农产品市场对中国农业的冲击,就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生物质能源和资源环境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产业化,加快农业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有效增加科技储备,引领国际农业科技发展,力争占据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全面提升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面对需求刚性增加,资源日益紧缺的严峻形势,我国农业发展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确保粮食安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改善生产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空前提高。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迫切需要若干重大举措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依靠科技创新、科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三轮”驱动,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双轨”运行作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历史任务艰巨。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进我国科技管理制度,完善项目申报、经费分配和过程管理办法,突出农业科研的公益性特征,探索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和有效资助方式,形成有利于农业科研基础研究和公益研究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必须建立适合国情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做到有破有立,改革是手段,建立是根本,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8)

农 业 科 技

“要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良种繁育、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完善农业技术补贴制度,促进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到田到户。建好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高产创建和标准化创建。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

一、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农业科技创新

中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十二五”农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十一五”期间,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达到52%。同时也必须清醒意识到,迈入“十二五”,世情、国情、农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

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迫切需要科技。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近几年,中国粮食生产虽然已经取得“八连增”的巨大成绩,但农业基础设施差,抗风险能力弱、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人多、地少、水缺的趋势不可逆转,城乡居民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中国粮食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解决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供需矛盾,确保粮食安全,必须最终依靠科技创新,充分挖掘品种潜力,尽快突破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瓶颈,大幅度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迫切需要农业科技。近年来,农兽药残留、添加剂、防腐剂问题屡禁不止;“红心鸭蛋”、“多宝鱼”、“三鹿奶粉”等事件的发生又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此外,还有一些转基因食品、动物源性饲料添加剂等由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新问题。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和智能化种养,全面升级农业产业。

确保生态安全迫切需要科技。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等问题,再加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日益加重。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急需加强资源环境领域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技术,加快开发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建立实现“低耗、高效、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确保产业安全迫切需要科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农业领域也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力主要来自于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竞争实质上就是科技竞争,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技竞争的核心。目前,中国大豆进口量已经达到5000多万吨的水平,随着全球农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中国农产品的进口量仍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要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减少国际农产品市场对中国农业的冲击,就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生物质能源和资源环境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产业化,加快农业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有效增加科技储备,引领国际农业科技发展,力争占据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全面提升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面对需求刚性增加,资源日益紧缺的严峻形势,我国农业发展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确保粮食安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改善生产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空前提高。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迫切需要若干重大举措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依靠科技创新、科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三轮”驱动,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双轨”运行作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历史任务艰巨。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进我国科技管理制度,完善项目申报、经费分配和过程管理办法,突出农业科研的公益性特征,探索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和有效资助方式,形成有利于农业科研基础研究和公益研究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必须建立适合国情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做到有破有立,改革是手段,建立是根本,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着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需求,以夺取农业科技制高点、增强科技发展后劲,提高农业竞争力为目标,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等基础性工作。着力提高农业知识创新、生物技术领域、机械化技术领域和信息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篇(9)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

一、农业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中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十二五”农业发展的核心任务。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迫切需要科技。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近几年,中国粮食生产虽然已经取得“八连增”的巨大成绩,但农业基础设施差,抗风险能力弱、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人多、地少、水缺的趋势不可逆转,城乡居民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中国粮食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解决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供需矛盾,确保粮食安全,必须最终依靠科技创新,充分挖掘品种潜力,尽快突破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瓶颈,大幅度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迫切需要农业科技。近年来,农兽药残留、添加剂、防腐剂问题屡禁不止;“红心鸭蛋”、“多宝鱼”、“三鹿奶粉”等事件的发生又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此外,还有一些转基因食品、动物源性饲料添加剂等由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新问题。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和智能化种养,全面升级农业产业。

确保生态安全迫切需要科技。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等问题,再加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日益加重。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急需加强资源环境领域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技术,加快开发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建立实现“低耗、高效、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确保产业安全迫切需要科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农业领域也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力主要来自于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竞争实质上就是科技竞争,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技竞争的核心。目前,中国大豆进口量已经达到5000多万吨的水平,随着全球农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中国农产品的进口量仍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要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减少国际农产品市场对中国农业的冲击,就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生物质能源和资源环境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产业化,加快农业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有效增加科技储备,引领国际农业科技发展,力争占据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全面提升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面对需求刚性增加,资源日益紧缺的严峻形势,我国农业发展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确保粮食安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改善生产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空前提高。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相应措施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依靠科技创新、科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三轮”驱动,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双轨”运行作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历史任务艰巨。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进我国科技管理制度,完善项目申报、经费分配和过程管理办法,突出农业科研的公益性特征,探索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和有效资助方式,形成有利于农业科研基础研究和公益研究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必须建立适合国情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做到有破有立,改革是手段,建立是根本,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着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需求,以夺取农业科技制高点、增强科技发展后劲,提高农业竞争力为目标,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等基础性工作。着力提高农业知识创新、生物技术领域、机械化技术领域和信息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公益性农技机构改革,创新农技推广机制。强化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定位,积极推行“三权归县”,明确职能任务,合理设置机构,科学核定编制,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改革配套措施,提高工资待遇,全面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加强水利、林业、气象等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以及技术合作组织等,积极发展校市联建、院县共建等多元推广模式,并给予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同等的政策支持。

总之,建立一套适应农业科技创新要求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的机制和制度。加大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农广校和科研推广单位的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

参考文献:

[1]蒋康穆,王学林.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的阶段划分及其相关措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8).

篇(10)

中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十二五”农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十一五”期间,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达到52%。同时也必须清醒意识到,迈入“十二五”,世情、国情、农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

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迫切需要科技。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近几年,中国粮食生产虽然已经取得“八连增”的巨大成绩,但农业基础设施差,抗风险能力弱、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人多、地少、水缺的趋势不可逆转,城乡居民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中国粮食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解决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供需矛盾,确保粮食安全,必须最终依靠科技创新,充分挖掘品种潜力,尽快突破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瓶颈,大幅度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迫切需要农业科技。近年来,农兽药残留、添加剂、防腐剂问题屡禁不止;“红心鸭蛋”、“多宝鱼”、“三鹿奶粉”等事件的发生又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此外,还有一些转基因食品、动物源性饲料添加剂等由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新问题。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和智能化种养,全面升级农业产业。

确保生态安全迫切需要科技。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等问题,再加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日益加重。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急需加强资源环境领域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技术,加快开发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建立实现“低耗、高效、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确保产业安全迫切需要科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农业领域也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力主要来自于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竞争实质上就是科技竞争,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技竞争的核心。目前,中国大豆进口量已经达到5000多万吨的水平,随着全球农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中国农产品的进口量仍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要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减少国际农产品市场对中国农业的冲击,就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生物质能源和资源环境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产业化,加快农业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有效增加科技储备,引领国际农业科技发展,力争占据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全面提升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面对需求刚性增加,资源日益紧缺的严峻形势,我国农业发展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确保粮食安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改善生产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空前提高。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迫切需要若干重大举措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依靠科技创新、科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三轮”驱动,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双轨”运行作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历史任务艰巨。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进我国科技管理制度,完善项目申报、经费分配和过程管理办法,突出农业科研的公益性特征,探索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和有效资助方式,形成有利于农业科研基础研究和公益研究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必须建立适合国情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做到有破有立,改革是手段,建立是根本,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11)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3-0023-02

具有高投入、高潜能、高竞争、高智力、高效益等特点的林业科技创新,是林业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主要是指建立在牧业综合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林业新技术”运用推广的过程。将当今先进成熟的高新技术迅速推广应用到林业生产中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现状

虽然我国的森林资源十分丰富,但经过长时间的生产利用、乱砍滥伐,即使推出了退耕还林、绿化造林、天保工程等一系列措施,目前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仍严重不足,人均森林蓄积量9.42m3,人均森林面积仅有0.13公顷,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和22%,人工林生产力水平仅为林业发达国家的20%。可见,我国的森林资源同发达国家、世界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另外,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广泛地应用到林业生产中,致使林业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林木抚育、林木生产,还是林木加工等,其生产力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然而,据测算,我国目前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39.1%,低于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与林业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差距更大。再加上各国对原木出口的限制越来越严格,使得我国木材及林产品供给问题十分突出。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林业既面临着难逢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鉴于林业科技创新具有改造传统林业,推动林业生产力发展,促进林业由量变上升到质变,提高林业发展速度的功效,同时,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靠天吃饭”和“市场波动”给林民增收、林业增效带来的巨大风险,有助于实现林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因此,面对林业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如何进行林业科技创新,有力地支撑林业产业和生态建设的快速发展,大幅度地提高木材自给率和综合利用率,已成为我国林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大力加强林业科技创新为我国林业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2.1 突出重点领域

1)林业生物技术与良种培育科技工程方面:应针对我国林木良种培育滞后、林业生产良种使用率较低等问题,将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培育高产、多抗、优质的优良林木新品种,以此丰富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种质材料;

2)森林生物种质资源利用与保护工程方面:应针对我国森林生物资源破坏和流失严重的问题,在有效防止林业生物遗传资源流失的同时,加强森林生物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同时进一步加强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与管理;

3)生态建设与生态安全科技工程方面:应针对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和建设,重点开展防沙治沙、重大森林病虫防治和有害生物控制、重大森林火灾预警与防控技术、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育等关键技术;

4)林业生物产业发展科技工程方面:应针对我国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需求,利用生物技术,发展高效生态恢复和利用技术、高效生物生产和利用技术,以此加大在困难立地造林技术、高产速生抗病虫害良种技术等方面的投入;

5)数字林业科技工程方面:应针对林业数字化管理薄弱的问题,大力研究推广高效的林业信息管理技术、调查规划技术,建设智能化、网络化、可视化、数字化的数字林业应用体系和林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开展信息技术在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信息采集、综合监测等方面研究。

2.2 完善科技体系

1)建立推广机构

建立和完善中央、地方(省、地、县、乡)一体化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科技社团、林业合作组织等社会资源优势,加强林业名、优、稀、特品种推广示范、引种。

2)建立示范基地

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建立各具特色的、不同生态―经济类型的林业科技示范区、示范县、示范点以及示范基地、示范园区,为林业科技创新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3)建立服务中心

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可通过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和林业技术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批懂政策、有技术、会经营的林业科技骨干和新型林农。

3 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3.1 切实加强领导

要切实加大林业科技工作的领导力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科技创新的思想落实、投入落实、政策落实、组织落实以及措施落实。因此,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建立和完善科技支撑领导责任制,层层落实,进而把推进林业科技进步作为战略措施贯穿一切林业和生态建设全过程,从投入、政策和规划上保持林业科技创新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2 坚持自主创新

真正意义上的林业自主创新,就是把林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机地结合。为此,应加大对林业科技创新力度的投入,重点解决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困难立地植被恢复、提高森林覆盖率,及大幅度提高林地生产力和资源综合利用率等问题,并着重突破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在林业中的应用理论和方法,更多地发明生物制剂、植物新品种、林产加工业等领域的专利。

3.3 合理引进吸收

坚持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就要“闭门造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文明多元化趋势的引导下,根据我国林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需求,在广泛参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积极探索引进技术新模式,力求尽快转化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发明专利、植物新材料和新品种,进而大力提高我国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科学技术水平。

4 结论

总之,在建设现代林业进程中,我们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清醒认识林业科技发展与现实需求之间差距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林业科技创新在“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扎实工作、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加快林业科学技术发展,提高林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不断推进我国的林业科技工作和林业现代化建设又快又好发展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