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与体会大全11篇

时间:2024-03-25 14:44:00

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与体会

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与体会篇(1)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学者关于职业性向定位的概念解释不多,中国知网上“职业性向教育”的论文只有23篇。围绕着职业性向的相关概念,学者们对职业倾向、职业兴趣、职业选择等概念都有过研究。学者丁丽玮认为,职业倾向是一个人。这里所说的职业性向与上述概念密切相关,笔者认为,职业性向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有利于其在某一职业方面成功的素质的总和。它是与职业方向相对应的个性特征,也指由个性决定的职业。

职业性向定位教育对一个人未来职业的选择起着一个很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的职业性向定位教育涉及的很少,很多学生是在高考后根据自己的分数来选择自己的专业,岂不知高考志愿的填报很重要,它决定着你以后职业的选择方向。那么,教师在职业性向定位教育这方面的认识上有何差异?通过对这些差异性的分析,我们想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本研究根据目前职业性向定位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自拟量表,量表的内容包括“对职业性向定位意识的调查”、“关于职业性向定位教育的满意程度调查”、“对学生的职业兴趣了解程度的调查”以及“职业性向定位教育与高考志愿填报的公平性问题的调查”等四部分。每部分5道小题,共20道小题,每道小题设四个选项A、B、C、D,分别赋值4、3、2、1分,分值越高说明效果越好。我们依据教育统计学的变量,分别从性别、所教学科、任教年级、是否担任过班主任、职称、教龄、最终学历、所在高中地域等8个方面进行了变量设计。为了便于比较,本研究把每个量表的得分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使分值范围都变成了1到4分。大于2.5分的说明老师对职业性向定位教育的认识比较强,低于2.5分说明对这职业性向定位教育这方面的认识比较弱。分值越高,说明对这一方面的认识越好。

2.被试选取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对辽宁省一些普通高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92份问卷,收回84份,有效率为91.3%。本研究对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被试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普通高中教师基本情况统计表(n=84)

三、高中职业性向定位教育的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1.不同特征群体对职业性向定位教育的认识

表2中的A均值、B均值、C均值、D均值分别代表着调查问卷的四个维度,即对职业性向定位意识的调查、关于职业性向定位教育的满意程度的调查、对学生的职业兴趣的了解程度的调查以及职业性向定位教育与高考志愿填报的公平性问题的调查四个方面。从表2中可以看出,我们调查的所有老师对职业性向定位教育这方面的认识还是比较弱的,总均值2.4559小于2.5这个标准值。由此可以看出,我们需要加强普通高中职业性向定位教育的力度。

表2 不同特征群体对各个维度的分析(N=84)

2.不同特征群体的职业性向定位意识的差异性分析

由独立样本T检验的计算结果(表3)可知,性别以及学校级别不同的教师群体对职业性向定位教育的认识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而教师所教的学科、是否从事过班主任、最终的学历等这些因素的显著性均大于0.05,所以这些因素在这方面的差异性不显著。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教师的任教年级、教师的职称以及教师的教龄进行分析,这三个因素对职业性向定位意识的差异性不显著。

表3不同特征群体对职业性向定位意识的差异性分析

(n=84)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由于教师都有着不同的教育经历,所处的教学环境不同,因此对职业性向定位教育的认识程度也不同。

第二,城市学校的条件优于县域学校,整体师资力量高于县域学校。因此,教师的整体认识水平也都比县域学校的教师高。

第三,城市的学校为了更好的发展,会经常派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经验。而县域学校的教师学习机会少,甚至还不重视这种学习机会。因此,不同地域的教师在认识层面会有一定的差异。

3.不同特征群体对职业性向定位教育满意度的差异性分析

在对职业性向定位教育满意度的分析中,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的计算结果(表4)可知,不同地域学校的老师在职业性向定位教育满意度这方面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从表4中可以看出城市教师对这方面的满意度远远超过县域学校的老师。而教师的性别、教师所教的学科、是否从事过班主任、最终的学历等这些因素在这方 面的差异性不显著。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教师的任教年级、教师的职称以及教师的教龄进行分析,这三个因素对职业性向定位意识的差异性不显著。

表4不同特征群体对职业性向定位教育的满意度之间的

差异性分析(n=84)

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县域学校教师的认识层面不高,在教学上只管教和进度,不关注职业性向定位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第二,城市学校的教师认为职业性向定位教育对学生以后的职业选择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力度会大于县域学校。

第三,由于不同地域的学校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城市学校的教师会更多的注重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因此会对学生进行职业性向定位教育的指导。

4.不同特征群体对学生职业兴趣了解程度的差异性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的计算结果(表5)可知,性别与地域学校不同的老师对学生职业兴趣的了解程度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女老师对学生职业兴趣的了解程度高于男老师,城市学校的老师比县域学校的老师更关注学生的职业兴趣。而教师所教的学科、是否从事过班主任工作、最终的学历等这些因素在这方面的差异性不显著。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对教师的任教年级、教师的职称以及教师的教龄进行分析,这三个因素对职业性向定位意识的差异性不显著。

表5不同特征群体对学生职业兴趣了解程度的差异性分析

(n=84)

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由于男女教师的细心程度不同,导致其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也不同。因此,对学生的了解会存在一些差异。

第二,教师对自己专业知识的运用程度不同,对学生的关注点不同,所以会影响其对学生职业兴趣的了解程度。

第三,城市学校由于生存压力可能会更多的考虑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职业兴趣来培养学生。所以相对于县域学校来说,城市学校对学生的职业兴趣的了解程度会高于县域学校。

5.不同特征群体在职业性向定位教育与高考志愿填报的公平性这一认识上的差异性分析

由独立样本T检验的计算结果可知,教师的性别、所教的学科、是否从事过班主任工作、学历以及学校的级别在职业性向定位教育与高考志愿填报的公平性这一方面的认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由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教师的任教年级、教师的职称以及教师的教龄进行分析,这三个因素对这一方面的认识也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我们调查的教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之所以不存在差异性,很可能原因是这些教师在职业性向定位教育这方面的认识还不够,从来都没有想过把这方面的教育与高考填报志愿结合起来。因此,教师更需要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培训。

四、关于普通高中职业性向定位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通过上述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教师的性别与学校的级别在职业性向定位教育的认识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通过对这些差异性的分析,提出了如下几点策略。

1.以课程形式推进普通高中职业性向定位教育

目前的普通高中很少有关于职业性向定位教育这方面的知识。所以,职业性向定位教育可以课程的形式来凸显其在普通高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里的课程形式分为两种:一是短期课程。学校可以定期对各个年级的学生进行短期培训,让学生由浅入深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另外,学校还可以定期聘请校外的专家来为本校的学生及教师进行职业性向定位教育知识的指导,让教师及学生共同意识到这方面知识的重要性。二是长期课程。长期课程指的是关于职业性向定位教育的校本课程。高中阶段可以开设相应的职业性向定位教育必修课程或者选修课程,课程目标是基于职业性向定位教育与学生发展的需求,通过拓宽课程范围为学生提供较多信息,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2.以培训方式增强高中教师的职业性向定位教育意识

职业性向定位教育是普通高中的一项基本工作,与教学、管理并行,不可替代,是学校改变单纯追求升学率的一项教育。因此,学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性向定位教育的培训。学校领导可以利用寒暑假期间聘请一些专家为本校的教师进行这方面的培训,也可以鼓励教师利用业余的时间外出学习,多为教师提供一些进修的机会。教师也应注意自我学习、自我提升,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来参加一些关于职业性向定位教育的指导课程。只有学校重视了这方面的教育,教师们才会意识到这方面知识的重要性,并且会通过培训方式来提高自身的职业性向定位意识和能力。

3.以政策形式营造普通高中职业性向定位教育环境

普通高中教育在一些地区已经成为普及教育的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升学。想要让普通高中职业性向定位教育在大部分的普通高中扎根,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门设置督导制度,使该项教育作为每个普通高中的一项重要的培训课程,真正为学生营造职业性向定位教育的环境。就政策规定而言,目前尚无全国性的职业性向定位教育的政策规定,仅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了职业性向定位教育。所以,我们应该从宏观角度提高对这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的重视程度,增强这方面的立法强度。

4.以共同体形式推进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的公平

促进地方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的公平和均衡发展是共同体应承担的责任。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解释教育共同体:第一,学校共同体。目前我国普通高中分布于城市和县域地区,县域学校在师资队伍、教学质量与城市学校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城乡学校的领导及教师应该定期互派交流,要求在各教育共同体内建立稳定的学校干部、教师互派交流机制。第二,家长共同体。孩子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和支持。所以,可以定期的开办家长会,使不同层次的家长与教师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有一个交流。或者是建立一个聊天群,使教师与家长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联系,能够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第三,城乡共同体。从总体上来看,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学校经费缺口大。农村学校的教学设备、师资队伍以及教学质量与城市学校相距甚远。所以教育资源配置应以省政府为主,提高其在农村教育投资中的比例。实行“以省为主”的高中教育经费投入体制,以更 好地把握全省教育发展中的城乡差距,适时合理地分配各项教育经费,从而有利于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的公平。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们调查的所有老师对职业性向定位教育这方面的认识还是比较弱的,从每个维度的总均值来看,调查的84名教师对职业性向定位意识以及关于职业性向定位教育的满意程度这两方面认识效果比较好,而在对学生的职业兴趣了解程度以及职业性向定位教育与高考志愿填报的公平性问题这两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两方面的重要性,以及普通高中职业性向定位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普通高中职业性向定位教育任重而道远,还有待于我们做更深入的研究。

————————

参考文献

[1] 丁丽玮.师范生职业倾向调查.考试周刊,2009(43).

[2] 王来顺.霍兰德职业选择理论及其现实运用.求索,2009(7).

[3] 范云霞,钟建安,陈子光,谢萍.当代高中生职业选择调查研究.应用心理学,2004(3).

[4] 赵冬芝,施俊琦.霍兰德职业性向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人才资源开发,2006(12).

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与体会篇(2)

我国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极少关注生命成长过程。这种教育模式容易使受教育者缺乏对生命科学正确的认识,造成生命意识淡薄、人格发展不健全的现状,遭遇挫折时甚至引发恶性伤害事件。本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当前高职生生命观现状,从中发现高职学生生命观存在的问题所在,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生命教育相关教学活动提供依据,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提高生命质量。

一、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随机选择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校高职生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51份,回收251份,其中有效问卷247份,有效回收率98.41%。男生198人,女生45人,4人未报告,性别比例与学院情况基本对等;电力系73人,机电系93人,信管系78人,3人未报告;独生子女98人,非独生子女142人,7人未报告。

(二)调查工具

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分认识自我、生命态度、价值取向、挫折应对、安全意识5个维度,另对高职生进行生命教育内容需求调查,共14个题目。

三、结果与分析

(一)对自身的认识与评价

83.8%的高职生满意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12.5%对自己当前生活不满意,3.6%的高职生表示对现在生活状况没特别的感觉,既没有满意,又没有不满意。说明大部分高职生对当前的生活较为满意,生活质量总体较高,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

被调查的高职生中有11.7%的认为自己很了解自己,43.3%的比较了解自己,35.6%的认为对自己只是一般了解,7.3%的不太清楚,1.6%的表示非常不了解自己。超过一半的高职生自认为对自我的了解程度较高,少部分(不到10%)的高职生对自我了解比较模糊。

对自己的评价上,61.1%的高职生认为自己优缺点共存,34.8%的感觉自己很平凡,觉得自己很优秀的占2.8%,不如别人的占1.2%。表明当今高职生大部分能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自己,能够接纳自我、肯定自我,个别有自卑、不自信的表现。

在对自身的认识与评价上,高职生整体而言有较正确的认识,能够客观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生活满意度较高。少部分自我评价不高、缺乏自信的高职生则需要个别的关怀与辅导。

(二)对生命的态度与认识

对待生命的态度,82.2%的高职生认为生命只有一次,应该好好珍惜;11.7%的认为生命应为自己而活;3.6%觉得生命的意义在于获得他人的承认;1.2%的高职生表示生命没有意义,0.4%的则无所谓。说明大部分高职生能够意识到生命的宝贵,认识到应当珍惜生命。个别生命态度比较消极、或模糊,对生命的认识可能存在各种程度的偏差,缺乏生命活力。

对于社会上常见到的大学生自杀行为,68.4%的高职生认为这是对生命的漠视,不懂得珍惜生命的表现;10.9%的人感到不可思议;8.1%的人认为与己无关;0.4%的人感到害怕,自己有时也想过。说明高职生对自杀行为基本持否定态度,对待生命有比较明确及正确的认识。也有少数高职生对自杀行为持不可思议、与己无关的态度,觉得自杀离自己很遥远,这类高职生比较缺少对生命的思考,对他人生命缺乏敬畏感,需要对之进行相关的引导教育,增强其同理心,感知生命的价值与力量。极少高职生有过自杀念头,则需对其加强行为关注与社会支持,引导其学会求助,体验生命的积极情感,增强责任意识,感悟生命的珍贵与广博。

人和动植物,哪个生命更重要?高职生中有64.0%的认为生命平等,22.7%的支持人的生命更贵重,13.0%的表示无所谓。数据反映,不少高职生的生命观认为人的生命比动植物贵重,可能是对生命缺乏敬畏意识。

在对生命的态度与认识上,相对而言高职生能够较正确地认识生命的珍贵与意义。部分高职生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相应的需要体验式的生命教育,让其切身感受生命、了解生命的承载,探寻生命的意义,以感悟生命的馈赠,提高生命质量。

(三)对价值的看法与倾向

人的价值取决于什么?被调查者中,64.0%的认为取决于过好个人的每一天,13.8%的认为应该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11.7%的认为取决于金钱和地位。另有不少学生在开放式提及人的价值在于做自己想做的、有意义的事。由此可见,高职生的人生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并且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价值实现的途径上,56.3%的倾向于既靠自己努力,也争取他人帮助;19.8%的认为以自己努力为主,利用别人为辅;8.9%的认为应该靠个人奋斗;14.2%的选择顺其自然。从高职生的选择可以发现,努力奋斗是高职生价值实现的主流思想。

33.6%的高职生认为父母及家庭对其生命价值观影响最大,26.3%的认为自己本身的性格才是最大的影响因素,23.9%的认为社会中的各类现象对自己影响最大,5.7%的受朋友和同学影响最大,4.5%的认为学校教育对价值观影响最大。数据显示对高职生个人价值观影响按选择多少排列依次为父母及家庭、自身性格、社会环境、同学朋友,最后才是学校教育。可见家庭环境在个人的成长乃至生命观、价值观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生命教育最需要家长在家庭中潜移默化的指引,学校教育更多的是起辅助作用。

在对价值的看法与倾向上,高职生更多地受家庭及自身的影响。价值观总体呈积极、向上之势。虽然学校教育对高职生的价值观影响有限,但也可通过相应的教学与活动培养高职生的价值观,纠正其价值观偏差。

(四)对挫折的应对与处理

当把一件事情做得很糟糕,81.4%的高职生相信自己能力,下次会做得更好;11.7%的感到自己很没用,永远都做不好事情;6.1%的表示无所谓。大部分高职生能够正确看待挫折,少部分需要有效引导,增强自信,应对挫折。

面对压力和挫折,被调查的高职生中,61.5%的会自己想办法解决,19.4%的选择寻求帮助,15.0%的选择发泄,3.2%逃避。可见,高职生遇到困难倾向于依靠自我排解,懂得向外界求助的很少,求助意识有待提高。少部分高职生选择逃避,方式消极,且有可能走极端。

在对挫折的应对与处理上,学会舒缓压力,转化消极情绪,用积极的方式调节,是高职生需要的生命教育内容。尤其需要强化其向外界求助的信念,增强其求助意识,既是应对和处理困难、挫折的有效方法之一,更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责任。挫折教育是高职生比较需要的生命教育的内容之一。

(五)对安全的意识和关注

高职生中,15.8%的会经常关注与逃生、自救有关的知识;76.5%的偶尔关注;7.7%的从不关注,可见高职生普遍对该类信息关注度不够,安全意识不强。

有5.3%的高职生表示非常了解饮食、锻炼等养生保健方法保养身体,27.5%的比较了解,42.9%的对养生之道一般了解,14.6%的不太清楚,6.5%的非常不清楚。数据说明大部分高职生对营养保健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这与高职生当前的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也有部分高职生较关注饮食和锻炼,健康意识较强。

在对安全的意识和关注上,高职生表现出较忽视的态度。因为年轻,身体机能处于最黄金的时期,少有人懂得对身体的保养与维护;也因为年轻,普遍缺乏与安全、健康相关的阅历,大部分高职生的安全意识弱,不注重饮食健康与身体锻炼。

(六)对生命教育的需求

从对高职生生命观态度调查角度对上述结果进行梳理可以发现:第一,鉴于高职学生安全意识普遍低下的实际状况,提高安全意识是高职生最需要的生命教育内容;第二,基于高职学生自我排解能力较差、向外界求助意识较弱的现实情况,挫折教育是高职生比较欠缺和需要的生命教育内容;第三,由于生命教育的特点,以及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普遍缺少亲身经验与深切感悟,体验式的教育模式较为适合当前高职生的需求。因此,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安全意识的提升,重视挫折教育的有效性,尤其是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和向外界寻求帮助的意识。可结合心理健康、思想政治等课程的教学,或学生会、团委等学生活动,将生命教育内容融于其中,以体验式的方式对高职生进行生命教育活动。

从高职生对生命教育内容的需求角度进行调查,让高职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需求的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结果显示:67.2%的选择逃生技能、62.8%的选择人际交往、53.8%的选择养生保健、51%的选择心理问题、32.8%的选择生命起源、24.7%的选择交通安全。遇到危险时的逃生技能成为高职生选择最多的课程内容。一方面,反映高职生普遍能够珍爱自己的生命,有提高自我安全防卫的意识。另一方面,反映学校在逃生技能相关课程方面的不足:相关训练活动或学习课程太少,不能满足高职生的需求。人际交往在高职生的生命教育需求中排列第二。怎样处理人际关系、如何与人交往是困扰多数高职生的问题,折射出高职生人际交往水平普遍偏弱的现状,也反映出学校在人际交往课程或活动方面的不足:课程数量少或效果不明显,不能满足高职生提高交往能力的要求。养生保健与心理问题两项内容均有超过半数的高职生选择,意味着起码有一半左右的高职生具备一定的健康意识,珍爱生命,平时能够关注自我的健康状况,有意识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高职生对生命起源和交通安全缺乏兴趣,主要原因可能在于高职生感觉二者与自身关系不密切。由此可见,高职生只有经过亲身体验才能感悟其中的重要与意义。因此,生命教育若能采取体验式的教育方式,效果更好。

四、结语

高职学生生命观态度表现为积极、向上,个别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需要进行专门的教育引导或心理辅导。根据生命观态度与生命教育需求的调查结果,从整体而言,高职生的安全意识有待提高,挫折教育、逃生技能、人际交往等内容是目前高职生最需要的生命教育内容。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更能适应高职生的特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宁.从生命观调查看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必要性[J].开封大学学报,2012,26(1):59-61.

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与体会篇(3)

问题的提出

在教育过程中,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其内涵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智慧的信任,对人的向往自由民主的追求,强调要突出人的完善与发展,要关注人的情感与人格的健全,要尊重人、理解人、温暖人、体贴人、提高人、发展人。

思想教育作为塑造学生灵魂的主渠道,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因为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也成为每个人自身最为关切的现实问题。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高职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自由、民主条件,增强了其自身的主体性与竞争性,创造了其发展的广阔空间。这也是人的发展的根本性进步。但长期以来,我们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过程中,往往将学生仅仅作为施加影响的对象,忽略了他们的主体地位与主体需求,这种忽略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需要、意志锻炼、行为实践与主体性发挥的思想教育,很难使学生做到知、信、行的统一,思想教育也就很难获得理想的效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人为本”

(一)要正确把握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行为特征,促进其知、情、信、意、行等心理因素作用的发挥与积极转化

高职学生由于生理基本成熟,心理趋向成熟,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了,从而具有强烈的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愿望。他们自信、自强、自尊、开放、思维活跃,但感情色彩过于浓厚,理性思维与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不同程度地表现为冲动、偏激和容易走极端;他们关心国内外大事,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对社会的改革与发展进步期望值较高,但缺乏辩证思维能力;他们积极追求真理和人生理想,但往往忽略对个人思想道德与人格方面的要求;他们具有自我追求和奋斗精神,乐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思想道德观念呈多元化趋势,但对外来信息缺乏辨识能力与理性分析。因此,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其心理、思想发展所具有的双重性与易波动性的特点,要抓住要害,或说服教育、以理服人,或关心体贴、以情感人,或启发诱导、促其觉悟,努力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着重解决高职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需要、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首先,应遵循认识规律,引导高职学生的正确认知。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有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积淀的过程。高职学生在接受特定的教育信息之前,已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与知识,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思维习惯和较为稳定的认知方式,这使得他们对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文化信息表现出选择性与倾向性,并影响到接受活动的走向。所以,应从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努力研究他们的认识心理过程,以科学的理论为导向,从认识的规律出发,解答他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努力化解他们的困惑与迷惘,纠正认识上的偏差,进行科学引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与自我教育方法。

其次,应以需要为切入点,激发高职学生高尚的人生追求。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人的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具有对象性、动力性和社会性。我国学者肖川教授认为,学生主要有探究的需要、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责任承担的需要,关注与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所以,在高职学生思想教育中,要全面了解、正确对待、合理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其形成高尚的动机,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应将思想教育内化为高职学生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高职学生认识到教育者与其自身接受思想教育目的的一致性,即都是为了他们成长成才以及继续发展的需要。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代热点,激发他们的内在需要,同时要紧密联系他们思想、心理、感情的实际,以满足其需要作为切入点,使思想教育既能解决他们的发展方向问题,又能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解决现实问题,最终激发他们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再次,应实施情感渗透,升华理想信念。情感操纵着人们心灵大门的启闭,对接受外来的教育影响起着过滤与催化作用,情感体验影响着人们的认知与行为走向。高职学生遇到的往往不是认知障碍,而是情感或情绪障碍,甚至会出现认知接受而情绪抵制的现象。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所以,思想教育要遵循高职学生情感心理过程的规律,注意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进行情通达理、顺情入理的教育,要以高尚炽热的情感真心实意地去关心、感化、激发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克服消极情感,发挥情感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应对学生充满爱心,争取以情感叩开学生的心扉,努力进入他们的精神天地,从而引导高职学生在理智上不断升华社会主义理想与信念的境界,以健康、稳定、高尚的情感去塑造自己的人生。

最后,应注重践行教育,提高实践能力。教育要发展人,必须在活动中进行。行是知、情、意的外在表现与强化巩固的基础,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互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只有让他们参与各种互动实践,才能领会思想、感悟道德。所以,应从知与行的结合入手,充分发挥高职学生特有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的作用,让高职学生在体验竞争与合作、分享失败与成功的实践活动中,进行自主的、自觉的实践能力培养。学校要为高职学生拓展思想教育实践的空间,为高职学生提供各种实践的条件与机会。除了必需的专业实训外,还可以开展勤工助学、助残扶困、爱心义演、社会调查、社区援助、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使高职学生在知与行的反复循环中体悟思想道德的真谛,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要培育与发展高职学生的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人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规定着人的发展状况。高职学生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影响的对象,他们也不会简单地、原封不动地把外在的社会要求移植于自己的头脑中,而是能动地对教育者施加影响的内容进行分析、评价,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认知能力、思想基础、内在需要、心理环境及其他因素有选择地接受。所以,在高职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应自觉地注重培育他们在接受环境影响和思想信息方面的能动性与自觉性,培养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自主选择的能力与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精神以及敢于创新,能独立思考和健全自律的社会公民。

首先,应唤起并强化高职学生正确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与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其强弱程度决定着主体对自身发展的自知、自控、自主的程度。高职学生的主体意识越强,参与自身发展、在各种活动中实现自己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越强,从而也就越能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主体自身的能动力量,不断地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与行为方式。高职学生的主体意识越强,对自身发展的责任感就越大,对自身提出的要求也就越高,也就越来越容易开展思想教育,实现思想教育的价值。但也要认识到,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增强虽是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具体体现,但不能过分强调自我,使主体意识急剧膨胀,排斥他人与集体。有部分高职学生不是自我意识不强,而是自我意识过强,以致排斥他人,走向个人主义。所以,要强化高职学生正确的主体意识,使其认识到主体意识是一种平等人格的自我意识,是自我主宰与内在自律的统一;要引导他们在认清自身主体地位的同时勇于担当责任;要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自我之间的各种关系,使他们能够在充分认识与积极发展自身主体性的同时,尊重和肯定他人的主体性,并使自身主体性的发挥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

其次,应发展高职学生良好的主体能力。主体能力是指作为主体的人所具有的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内在力量,是人成为主体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着人活动的顺利与否与效率的高低。高职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判断能力、思想政治品德选择能力与思想政治品德行为能力。学生的主体能力发展水平如何关系到能否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发展自身。所以,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主体能力,需要发展学生分析与辨别各种思潮并择善而从的选择能力;发展学生善于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学习最新知识,及时掌握最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从而使自身的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协调能力等。

再次,应塑造高职学生健全的主体人格。人格是人的素质的基础,是个体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主体人格是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与行为特征的综合,对人的主体性的发挥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与激励作用。大学阶段是高职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出现人格障碍或人格扭曲,就会发生悲剧。教育包括思想教育的核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如何健全自己的人格,忽略了这一点,悲剧就会层出不穷。所以,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高职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崇高的人生理想,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坚强的意志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与健全的主体人格。

参考文献

[1]郑永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性课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3,(21):14.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2:271.

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与体会篇(4)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途径和载体,使思想教育融入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而职业生涯辅导恰恰解决了这样的难题。可以说,职业生涯辅导的开展,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大学生在校期间如何做好就业准备,毕业之际如何确定职业目标、如何求职择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如何适应社会等等,都是他们极为关心的热点问题。职业生涯辅导能够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准备,让他们正确择业、有效就业。在职业生涯辅导中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个性特点和当代人才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在每一次就业指导活动中艺术地体现出来,可以避免理论上的空洞说教。从而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乐于并易于接受,同时也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1.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职业生涯辅导的全过程

生涯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伴随着个体的身心发展而展开。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的过程中,内容需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如大一阶段,主要进行心理指导,使学生顺利实现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并接受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的教育,认识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以及适应的职业。可以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测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规划大学生涯。大二阶段,主要进行综合能力培养,使学生认识到综合素质在今后就业和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作用,增强其危机感和紧迫感,巩固学生的成才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锻炼其成才素养,培养其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并进一步确认职业目标。大三阶段,应主要提供尽可能多的锻炼机会,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并对照自己,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培养学生自觉成才的意识,锻炼学生各种职业能力,进一步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毕业阶段,择业、就业问题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思想和情绪极不稳定,必须对他们进行集中强化教育,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做好相应的就业准备,培养学生诚信意识。树立学生感激母校,回报社会的信念。

2.职业生涯辅导体系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职业生涯辅导把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统一到职业生涯设计的过程中,使教育的内容更加具体化。将就业形势教育、自我认知教育、职业价值观教育、诚信教育、就业心理教育、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教育等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融入到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辅导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设计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纵深化的过程,使思想教育的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得到更加充分地发挥,使教育的内容更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

3.职业生涯辅导的体验活动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应用方式

职业生涯辅导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职业生涯辅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相应地也是多种多样的。著名教育家鲁洁就曾指出:“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应该是体验者的认识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结合”。因此,职业生涯辅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发应在做好知识传播和价值引导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的专题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回归真实的生活,缩短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未来职业生涯的体验、预演,可以缩短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期,使学生在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职业需求,认识自我,发展个性,增长才干。同时检验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

学生是职业生涯辅导的对象和主体。职业生涯辅导实际上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要想使职业生涯辅导中的思想教育富有成效,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把外部的指导与学生的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择业能力。为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多采取讨论、辩论、咨询等形式,使学生直接参与其中,亲身体验。

职业生涯辅导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忽视造成了大学生工作选择上的悲观情绪,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失败导致了工作选择的功利性。对职业道德培养的忽视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不稳定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注重培养大学生科学的职业理想、健康的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1.有效实施职业理想教育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陆士桢教授2004年的一项调查表明,有67.29%的大学生选择了自己的职业定位,但是其中有49.84%的大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了解。从数字来看,大约只有34%的大学生有比较明确的职业目标。与此相对应,大学校园里被迷茫和困惑占据大部分时光的学生大有人在。因此,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是非常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的,树立职业理想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

2.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我

目前,在大学生中因自我认识教育的缺乏,在择业时不能结合自身特长、专业、个性等自身条件,或盲目攀比,择业期望较高,缺乏现实性;或对社会的了解不多,认识较浅,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或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把社会上传统的观念作为自己选择职业的依据,贪图享受,缺乏艰苦创业的准备等,这些表现均表明加强大学生的认知教育十分必要。大学生应在充分认识自己,全面分析、评价自己的基础上找准自己在择业中的适当位置,找到自己的兴趣、特长与社会需求的最佳结合点,以避免择业方向和择业目标的盲目性。高校也只有在职业生涯辅导过程中强化认知教育,才能引导大学生加强学习、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正确认识社会,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并以积极的心态正视社会现实、学会主动适应社会,在竞争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实现自身价值。

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现在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期望值过高等情况影响到大学生在社会主流中的发展。一个人的事业究竟如何发展,方向如何,他的一生要稳定从事哪类职业,扮演何种职业角色,都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设计作出规划。我们必须引导大学生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做好择业的前提工作。个体只有正确认识自己各个方面的特征,才能够有依据地进行职业选择。同时自我认识又是职业概念形成的基础。职业生涯辅导以心理测试为基础,广泛应用各种心理手段,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充分了解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和气质对个人未来职业的影响,更好地设定和不断完善职业生涯目标,逐步明确和适时调整职业生涯路线,提高个人的自信心;全面开发个人的潜能,树立健康的心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4.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大学的教育已从精英化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大学生也不再是天之骄子,只是社会各阶层的一个普通成员。就业的双向选择代替以前的包分配。虽然就业市场机制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调配,但也对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提出新的挑战。以择业观和从业观为主要内容、以职业价值观为核心的职业观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职业生活领域的具体体现。择业观既对大学生的就业的方向、领域和具体业务具有指导意义,也直接关系到其求职的成功率:从业观则决定着每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职业表现以及他们走向职业成功的可能性。而职业价值观则对一个人的择业观和从业观起着核心和统率作用。职业生涯辅导应当引导学生树立这样的职业价值观:选择并从事与自己的兴趣、能力相适应的有利于自己未来发展的职业和工作岗位,在这一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从而完整地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5.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与适应能力

职业体验训练鼓励发展个人的才能及更复杂的行为和生活技巧,通过生涯体验训练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与适应能力。培养敢于接受挑战、具有领导才能的社会精英和具有广泛适应能力的社会通才。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生涯发展教育之中,培养了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6.加强创业意识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创业意识教育逐步引起广大高校的关注,逐步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种新模式、新趋势,对拓展大学生就业途径,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职业生涯辅导注重提高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流畅性练习,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将学业、择业、就业等实例,分步交给学生进行讨论与总结,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主体直接参与思想教育,发挥受教育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受教育的自觉性,强化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高校一方面应该开设相关的课程,培养大学生具有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素质,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树立“不靠岗位维持,要靠岗位创新”的观念,扩大就业视野,使毕业生在择业中,能对三资企业、集体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给予必要关注,鼓励他们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方法

1.日常辅导与毕业教育相结合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职业规划教育已不再是针对高校毕业生的阶段性工作,所以,我们应该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平台,对学生进行全程化的职业指导。从入学教育开始,把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容渗透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去,渗透到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生活中去,渗透到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和实习当中去,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在日常辅导中要分阶段有侧重点地进行教育。把日常辅导和毕业教育结合起来,确保思政教育的全程性。

日常教育主要是针对大学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针对大一学生,应注意他们在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很迷惘,或者有具体的学习目标而没有长远的人生目标,究其原因有两条:一是制订目标的意识不强,跟着感觉走;二是自主性差,缺乏独立制订目标的能力。在这个阶段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展职业生涯辅导,主要内容是人生观、职业价值观、国情教育、职业认识等,指导学生进行切合自身实际的科学设计。第二阶段,针对二、三年级的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这个阶段,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其主要内容就是学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和培养职业素质,引导学生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培养职业素质,职业素质包含的内容非常广,如:终身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交能力、演讲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帮助大学生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确立职业素质的培养计划,计划内容应包括职业素质的总体目标是什么,阶段性目标是什么,对个人计划实施的监督力量是什么等内容。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比较有效的手段:一是合理开发各种文化载体,比如说图书馆、校园网等;二是充分利用各种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一些对抗性的球类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进取精神,演讲比赛能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和自信心等。

毕业教育主要是指针对毕业班学生的抉择教育。指导毕业班应侧重于择业指导、升学指导和创业指导的抉择教育,引导毕业生转变角色,适应社会。目大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锻炼、素质养成,在前两个阶段已基本完成,这一阶段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给学生分析就业形势,为毕业生提供报考硕士研究生、报考公务员等方面的政策指导,并引导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

2.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融合

职业生涯辅导应凸现教育个性化,把个人的成长需求转化为教育的内在动力,改变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凸现学生的主体性的地位,把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有效融合起来,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与体会篇(5)

【中图分类号】C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16-02

随着我国教育的快速发展,终身教育理念得到广泛推崇,受到越来越多学校的关注。近年来,高职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由于高职教育与终生教育的联系,在高职学校开展终身教育,创新教育,不仅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关系着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终身教育源于对成人的教育

终身教育作为现代社会认可度高的一种教育理念,最初源于对成人教育的倡导。高职教育是成人教育的一部分,因此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有着必然联系。

20世纪60 年法国著名教育思想家郎格朗通过对终身教育的研究,提出终身体教育。在1919年,英国复兴部成年人教育委员会指出终身教育具有终身性与普遍的。终身教育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与一个人的一生成长紧密相连[1]。因此,终身教育最初是指职业教育,对象刚开始是成人,后来在所有的学校开始推广。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普通教育也开始倡导终身教育,积极地发展终身教育。

从上述分析可知,终身教育是从职业教育发展而来,随着它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被推广到整个教育系统,融入于整个教育的全过程。随着终身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发展终身教育。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职业教育发展终身教育面临着诸多机遇。国务院发表大力支持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决定,随着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提升,近年来,我国高职学校的招生规模也不断上升,高职学校的整体实力的不断增强。在良好的发展机遇下,我国高职学校要加强终身教育的改革与探索,使高职教育上新的台阶。

2我国高职学校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终身教育体系很早就被提出,但是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高职学校,在近年来的发展中未充分发挥终身教育功能与作用,这与高职学校对终身教育理念的认识,以及办学特色有很大关系。

2.1对高职学校终生教育认识不清:在欧美发达国家,政府很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很快。在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拥有一样的地位,甚至一些国家更重视职业教育。我国的教育理念落后,最近几年才开始重视职业教育,开始注重职业教育的终身教育。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往往认识职校是学习不好的学习才会选择的大学,认识职校是不好的大学,好的学生都不会选择职校的。由于人们对职校的不正确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职校的发展。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由普通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组成,但是国家对普通高校的投入远远高于职业高校。在职业教育长期的发展中,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与投入不足,导致职业学校由于资金不足,使职业教育在终身教育中的作用无法更好地发挥出来。

2.2高职学校没有办出特色:高职学校不是普通的高等学校,他是全民的职业教育,并不仅仅是针对未成年人的职业教育。目前在我国由于受传统的“重学轻术”思想的影响,导致人们不重视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缺少长远的战略规划,没有办出高职学校的特色。很多高职学校的领导与老师对于高职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价值认识不清,对于为什么要发展高职教育,怎样更好地发展高职教育没有清晰的认识。在他们的思想里,高职教育的学生比普通高校的学生素质低,因此对他们的培养只是掌握一门技能足已。现在一些高职院校在办学时,更注重学术研究,使高职学校成为普通高校的压缩板,没有任何特色。一些高职学校的办学条件远远比不上本科,因此他们将高职学校的教育层次定位为专科,意识不到高职学校的终生教育功能与作用[2],缩小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只有高职学校真正意识到终生教育的理念,并以此为指导,才能真正将高职教育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提升高职教育的办学效果与特色。

3终身教育理念下我国高职学校的改革建议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由于管理与制度不完善,在发展终身教育中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为了更好地发挥高职教育终身教育的作用,我国高职学校要转变观念,加快改革与创新,提升高职教育的质量与特色。

3.1转变观念,提供政策支持:1993年我国教育纲要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2007年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国家要发展与大力支持职业教育,要在社会确立职业学校的地位,使职业学校真正办出特色,成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看出,职校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政策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在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方面要制定适当的优惠政策,可采用多种途径、采取多元政策激励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这样才能使社会、学生与家长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更好发展。

在当前的发展条件下,高职学校要转变落后的观念,要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作用,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终身教育功能。随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科研人才,更需要技能人才,高职学校一定要意识到职业学校发展的良好机遇,使社会增强对职业学校的认可,提升职业学校的办学影响力。

3.2促进高职教育的特色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新的职业出现,一些原有的职业慢慢消失。职业的种类不断变化,对我国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要不断调整教育专业。职业的不断变化说明人们流动性很大,但是同时又使人们增强对职业技能的需求。我国传统的教育只是给学生灌输相关的知识,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技能涉及少,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毕业后岗位的需求。随着终身教育的发展,高职学校要不断建设成全人、全程、全面的职业生涯培训,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广泛而有效的学习机会。高职教育不仅可以提供职前教育,而且可以加强职后技能培训,它与成人教育相融合,将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以后的发展中,高职教育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高职学校可以设置硕士、博士教育。随着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中国高职教育应该向职业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社区学院、成人高等院校、夜校、周末学校多元化发展[3]。高职学校还应该大力发展社区教育、远程教育,通过举办等多种办学形式,突破时空与地域的限制,满足人生不同阶段对知识技能的渴求,使高职教育成为人人学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的多功能学校。

3.3加强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的衔接:现在我国大多数高职学校虽然都设有中职与高职两个不同的层级,但是对两者的连续教育却做得不好。很多高职学生对中职生的继续教育少,使他们意识不到在本校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一些高职学校会考虑就业的影响,在中职生毕业后就积极地为他们联系工作,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从而获取高的就业率,为来年的招生做宣传。但是由于职业生所学的技能与知识有限,在社会长期发展中处于劣势,加强继续教育很有必要。针对这种情况,我国高职学校要加大对中职生的宣传,使他们更多地选择继续参加高职学校,提升技能,然后再就业,就业后还可以继续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周末或网络学习班,使他们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目前我国的高职学校教育资源和高等学校的教育资源是独立的,不能实现共享受。在发达国家拥有一定的高职学校,可以直接到高等学校继续深造,拥有一定的高等学校文凭也可以到高职学校进行学习。为了更好地实现高职学校与高等学校的资源共享,更好地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我国教育部门要不断完善相关的证书认证,使高职学校与高等学校有机结合,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这样就能使高校教育体系发挥更大作用,推动我国终身教育向前发展。

高职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高职学校的终身教育功能,不仅利于高职教育体系的完善,更能促进高职教育多样化与特色化发展,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人们的职业需求,提升高职教育的服务质量。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我国高职教育在发展中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为不同智力类型的人才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为社会培养多层次人才,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我国教育的和谐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桂生.“终身教育”辨析[J].江苏教育研究(理论版),2008(01)

[2]石兰月. 终身教育理念下学校教育地位与使命的转型[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3]向春,肖海涛. 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高职教育结构与体系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8(21)

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与体会篇(6)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1 职业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思政理论教育的价值

一般认为,职业素质表征为人们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等方面,是人们对于职业的了解和适应情况的综合体现,它是人们在先天基础之上,通过自身努力与后天教化而形成的,具有稳定、发展的特征。职业素质是高职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教育对职业素质的理解存在偏颇,片面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把职业素质的培养理解为技能教育,致使学生职业素质中的人文素质缺失;二是学生对职业素质的认识也不够深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重证书重技能,缺乏职业伦理学习的自觉,导致学生自身发展潜力的缺失;三是社会特别是企业在参与高职学生培养过程中,侧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略企业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没有把企业文化的传承作为一种职业素质培养的手段。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不仅仅影响到了他们的职业生涯,从某种意义上也影响到了他们人生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更是彰显了思政理论教育的价值。思政理论教育在目标上追求学生基本素质特别是思维能力的提高,这是学生职业素质提高并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内容上涵盖了职业道德教育诸如敬业、创新、合作等方方面面的要素,这些都是职业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育的方法手段上,也会用到社会实践、企业实践等职业素质培养的方式,两者具有一致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是可以在思政理论教育中找到答案。

2 思政理论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中的障碍分析

2.1 主观障碍

(1)高职学生自身对职业素质的内涵不了解。很多高职学生对职业素质的认识不够深入,不明确未来就业应注重培养自身哪些能力和素质,特别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很多学生都存在浮躁心理,较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证书等“硬件”,以及实效、能够直接给予帮助的人际关系。而对团队合作、创新精神、思想品德、敬业精神、文化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职业素质的重视程度则居其次,没有意识到“就业竞争软实力体现出来的强烈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高职学生的顺利求职、成功就业起着决定作用。”对职业素质认识上的偏差,让高职学生无法意识到思政理论教育在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2)高职学生对思政理论教育作用认识不到位。思政理论教育究竟有什么用,现实中高职学生的认识呈现出两张皮的现象。一方面,高职学生对思政理论教育培养职业素质作用基本认可的同时,却认为思政理论教育难以在就业中发挥大作用;另外一方面,从整体上来看,真正从内心接受和认同思政理论教育的高职学生还比较少,较多学生是因为学分要求等种种被动的原因才上思政课,甚少学生会把思政理论教育作为培养自身职业素质的手段。总的来说,高职学生对思政理论教育的作用和价值认识还不够全面、充分,并没有充分意识到思政理论教育在培养职业素质中的价值。

2.2 客观障碍

(1)思政理论教育内容存在的缺陷。联合国1975年对“发展(公民)教育”给出了定义,即“关注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人权、尊严、自主及社会公益等活动;鼓励思想交流及汇集,并行动起来以推动社会改变;塑造一个较合理和公正的社会和经济秩序。”可以看出,公民教育的内容包含着培养个人自身职业素质(如创新、协作精神)的内容。但是从当前的思政理论教育的内容来看,与学生自身发展关系密切的公民教育内容缺失,致使高职学生难以认识到思政理论教育在培养职业素质中的作用。现实中,学生无论是对思政理论教育与职业素质之间关系的认识,还是对思政理论教育的价值评价,大都受到思政理论教育“泛政治化”影响,难以深刻认识思政理论教育在培养和提升职业素质中的价值。很多学生简单认为思政理论教育是为政治服务的,其政治性特征决定了其与职业素质之间的关系是微弱的。可见,公民教育内容缺失,高职学生抵触思政理论教育的政治特性,是高职学生对思政理论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关系认识出现偏差的重要原因。

(2)思政理论教育与现实的脱节。思政理论教育作为人文教育课程,要解决的是人们的思想问题。而人们思想是现实社会的反映,因此思想问题的解决最终取决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思政理论教育在教学内容、上课形式和考试方式相对刻板一些,很多学生认为不能及时深刻地反映时代和社会的现实问题,“脱离生动鲜活的现实生活,空对空,缺乏吸引力、说服力和感召力”,直接影响了高职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学生逃课,甚至讨厌、厌烦也就不让人意外。这种情况下,学生也就不可能真正认识到思政理论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

3 发挥思政理论教育在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作用的对策

3.1 思政理论教育主体要有职业素质培养的意识

要提高思政理论教育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中的作用,思想理论教育主体必须更新观念,在思政理论教育中同时树立职业素质培养的意识。首先,教师与学生都有必要对思政理论教育的任务进行再认识。思政理论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政治过硬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它还担负着提高学生个体的品德、增强其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等功能。因此,在思政理论教育中,要正确处理思政理论教育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关系,合理突出思政理论教育的个人价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择业、就业等困惑,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思政理论教育的意义,激发他们思想政治学习的内在需求。其次,全社会包括学生、老师、用人单位都应树立科学的人才观。高素质的人才,不仅体现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上,还体现在其思想道德素养、心理素质、法纪素质、创新素质等方面。真正的人才应当是德才兼备,高职学生如果只有专业技术而没有思想道德和敬业精神,无论对用人单位、还是对学生自身来说,都是一种损失甚至灾难。

3.2 思政理论教育内容要融合职业素质培养的要素

新颖、紧跟时代的教育内容有利于增强思政理论教育的针对性,提升其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中的作用。“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应做到巩固基础性内容,强化主导性内容,拓展时代性内容”,把新事物、新问题、新观点补充到思政理论教育中来,以实现思政理论教育内容的的具体化,增强其可感受性。根据职业素质培养的需要,完善、更新思政教育内容要有“三贴近”理念,即: 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兼顾思政理论教育的品德教育需要和高职学生提升职业素质的需求;贴近就业实际,兼顾思政理论教育的现实功效和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工具作用;贴近生活实际,兼顾思政理论教育的的理论性和现实生活的鲜活性。

3.3 思政理论教育方法要与职业素质培养相衔接

改进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模式是促进思政理论教育发挥职业素质培养作用的关键环节之一。针对传统思政理论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创新思政理论教育方法和模式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首先,创新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理论灌输是当前思政理论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手段,这在资讯封闭,教育者具有绝对权威时代具有其必然性、优越性;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通过“灌输”来完成教育任务已经不能适应学生思维的发展的需要。启发式教育具有提升学生创造力,发挥其主动积极性的作用,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创新能力、主动精神的有力武器。因此,思政理论教育在方法上应对充分发挥启发式教育的作用。其次,加强思政理论教育教学的实践性。“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生命线’”,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思政理论教育应强化实践环节,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热情,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并转化为积极的行为。

3.4 思政理论教育考核要体现对职业素质培养的导向

当前,要提高思政理论教育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中的作用,就必须改革现行的考核方式,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首先,考核方法上要改变单纯的试卷考试形式,把期末考试和平时考核、课堂表现和课外实践表现结合起来,使考核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真正发挥考核对学生的导向作用。其次,考试命题要突出考察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考核设计上应当减少对知识点的考核,增加主观题的分量,通过案例、材料分析、辨析等题目突出对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的测试。最后,考核成绩评定上,要突出动态原则,避免以僵硬的标准化答案来评价学生的考试成绩,对于学生平时表现出来的创新性和思维闪光点应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人们对思政理论教育认识的深化,思政理论教育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中的作用已被确证,它不仅仅是培养政治合格的人,还在浮躁、功利主义比较严重的社会现状中,为高职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提供很好的精神食粮与实现途径,从而实现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与体会篇(7)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3-031-01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中职教育取得不菲的成绩。中职教育是社会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在中职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中职体育教育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现阶段人才竞争激列,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但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还要有健康的体魄,才能适应社会发展之需要。然而在现在的中职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健身习惯与意识,成为中职体育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职体育教学面临的困境分析

虽然教改使中职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中职教育发展时间短,教学设备不完善的情况普遍存在,尤其是体育教学设备的缺乏,使得中职体育教学面临许多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缺乏对体育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中职学校的发展是以培养专业的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对体育教学缺乏认识。在中职学校管理的过程中,对体育教学的要求不高,没有规章制度的约束。同时,中职体育教学也以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少,使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体育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由于中职学校对体育教育的不重视,对体育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体育教学器材、场地严重缺乏。既使部分学校配有体育场地,大多也是闲置,没有得到合理的使用。再次,中职学校对体育课的课时安排少,更有甚者占用体育课,教授其它专业知识。体育课形同虚设,面对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职教育的体育教学质量不言而喻。

2.中职体育教师综合素质不高。在中职体育教师中,由于学校方面的不重视,导致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学方法枯燥、单一。体育课也是走走形式,对学生进行一些理论知识的传授。在中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还是使用的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提起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体育课质量不高。同时,中职体育教师的师资来源,大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缺少体育教学经验,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育学习氛围不强。

3.中职学生缺乏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中职学生来源一般都是初中毕业生,他们由于中考的失利,才选择职业学校进行学习,部分学生文化基础不高,缺乏自信心、自制能力和厌学情绪。同时,由于中职学习没有升学压力,只有就业压力,对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加之教学没有激情,不能提起他们学习体育的兴趣。中职学生处于青春叛逆期,个性强,体育教学不能因人而异,很容易引起学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很容易引发师生冲突。

二、中职体育教学出路建议

面对中职教育特殊情况,中职体育教学要正确看待所面临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端正态度,才能有效提高中职体育教学质量,培养出既有专业水准,又具健康体魄的新一代综合型人才。

1.增加资金投入,提高中职学校对体育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度。中职学校要端正态度,正确认识体育教学在中职阶段的重要作用。根据中职学生的结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在提高学生专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因而,在中职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使学生在身、心、专业知识、社会交际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明确全面素质育的内涵,实现在中职阶段培养出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学校在提高认识的同时,加大对体育方面的资金投入,完善教学设施、设备,以满足体育教学之需要。在课时的安排上,除了体育课程外,还要多为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条件,以增强学生体质。加强对体育教学的监督,加大对体育教学的评价力度,要求学生必须达到体育锻炼的标准,教师必须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目标。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使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自觉的参加体育运动。同时,学校还要加强体育教学队伍的建设,对在职的体育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提高其教学水平和能力,才能有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3.提高中职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中职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者,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能否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密切相关。因此,学校对体育教师的选用要有明确的标准和政策,体育教师自身也要加强学习,不断进步。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一条适合中职学生的体育教学方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完善,大胆创新。结合中职教育的实际情况,根据中职学生特点,开创出一套与学生自身相适应的体育教育模式。通过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热情,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把体育锻炼作为终身习惯进行培养。同时,教师还要培养自身的责任心与责任感,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转变观念,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才能有效的提高中职体育教学质量。

3.因材施教,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学习热情。由于中职学生个体差异大,不同的学生应制定不定的体育教学标准,统一的教学模式会使部分学生对体育产生恐惧心理,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允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制定不同的健身方案,因材施教分层次进行才能允分调动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4.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中职学生走向社会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只有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才能适就现代社会人才需要。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和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集体的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友谊,在这样的环境中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集体意识和团队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的相互协作的精神,形成互相支持,共同进退的良好氛围,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进而提高中职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与体会篇(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155-03

会计职业道德是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和各种经济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等。2000年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三十九条明确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专门为会计行业立法,本身就说明会计行业法治是刚性的,而且具有不可逾越的底线。但是,目前从事财务工作的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现状不容乐观。部分会计人员法律意识不强,职业道德观念淡薄,违规操作、造假账,导致财务信息失真,恶性经济犯罪案件时有发生。这些与财会内部监控机制不健全,监督职能弱化有十分重要的关系,除了给经济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外,也会给企业组织、银行和国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每年约有10万左右毕业生进入会计职业队伍。因此,对在校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有效的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一种必须的源头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比较薄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课程设置上,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 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对会计职业道德在会计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设置与设计有很大缺陷。首先,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职业道德课被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代替,而且由政治理论课教研室负责组织教学。从形式上看,主要承担对学校全体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但授课教师往往对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与《会计法》知之甚少,所选用的教材与所涉及的道德教育基本上与会计专业无关。其次,由专业课教研室负责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很少有学校把会计职业道德作为单独一门课程纳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有一部分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虽然涉及会计职业道德,但是,由于课时及课程内容所限,专业教师很难讲透。再次,一般院校由学生管理部门负责学生的养成教育,很少把学生的日常表现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从形式上看,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各种专业课及学生管理似乎都与职业道德教育有关,但从实质内容上看都难以让学生接受会计工作中真正需要学习的职业道德内容,会计的法制教育就更谈不到了。可见,在高职教育教学中,会计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进行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的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由于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课程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边缘化,使得教师与学生都轻视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一部分人认为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隶属于思想品德教育范畴,既然课程设置中有思想品德和法律基础课,也就不需要再进行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事情,只要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就能做好会计工作。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及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考核,但是,由于过分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就忽视了对学生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的感性认识,也忽视了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对于一个职业会计的重要性。这样的教育与教学,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树立起会计的职业道德观念、会计的法律意识、职业的风险意识、保密意识及责任意识。因此,当学生毕业之后,面临实际工作中的道德冲突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对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的关系认识不清 道德与法律关系密切,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就涉及它们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往往会影响我们对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关系的正确认识。在一般意义上,不难认识道德观念与法律意识具有同一属性而且相互联系,也不难认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之间有所重叠而相互包容。也就是说,凡法律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法律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培养和倡导的行为。而在会计专业的范畴里,两者在发生关系的过程中,不仅是相互包容、相互补充,更重要的是相互作用,体现了高度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体现在违反会计法律制度时,一定会违反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律制度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即坚守会计法律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底线,失去这个底线,会计的职业道德是很难形成和坚持的。这种一致性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一定要以法治教育为基础,法律基础教育一定要切合会计专业的特殊性。

加强高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对策

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会计专业师资队伍 要保证能充分体现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关键取决于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素质水平。高职院校必须建设一支数量上适应办学规模要求,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与职称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的需要,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增加会计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教师的比例,安排会计专业教师到企业财会部门进行实践锻炼,积累企业会计实际工作的经验,搜集会计职业道德和法规执行方面的典型案例。同时,要聘请企事业单位财会部门的会计专业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提高兼职教师的比例,聘请专家、学者定期为学生举办有关会计职业道德、法律及人生观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使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融入每位教师的教学活动之中,逐步成为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渗透到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中。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强化职业道德与法治教育 根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要求,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应专门开设“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法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向学生传授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熟悉会计职业道德内容,培养会计的职业理想,树立职业道德观念,增强法治观念,为毕业后从事会计职业打好道德和法律基础。“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法规”课的教学可以采取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鉴别是非能力和解决道德与法律冲突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是每一位会计专业教师的职责。在专业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例如,在讲授“财务会计”课时,首先,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会计管理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结合社会实际案例设计课程。例如,讲存货计价,在物价上涨时采用后进先出法符合谨慎性原则,若某一企业采用先进先出法,则会虚增利润和资产,导致财务信息失实。又如,在“税务实务”教学中,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税收法律常识。讲到税收业务处理时,教师应教育学生按照税法规定的要求处理业务。在讲授“税收征收管理法”时,可运用案例教学向学生表明不按期纳税、偷税、漏税等违反税法的行为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纳税意识。

通过实习强化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观念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包括企业见习、会计模拟实训及顶岗实习等。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了解会计整个工作流程与工作职责,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在企业实习时,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到会计的实际工作,可以让学生体验其未来将要从事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实习岗位上,可以使学生了解坚持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必要性,促进其职业情感、道德意志及法治观念的形成。顶岗实习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顶岗实习中,实习指导教师要抓住学生与生产实际、岗位实际一线劳动者及单位负责人密切接触的机会,进行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内容的会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增强学生讲安全、守法律、重质量、求效率的意识。要教育学生向实习单位的师傅学习技艺,锤炼吃苦耐劳的意志,养成严谨认真、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职业道德情操和法律意识。顶岗实习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1)要选择好的企业,对某些在行政管理上法治意识淡薄,会计监督制度缺位,有虚账、假账现象的企业要尽量规避。(2)要增强防范意识,一旦发现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有违背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行为,要及时进行消解,避免使学生产生意识上的困惑。(3)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现实,理性面对现实,强化职业道德和法治观念,养成良好的素质,坚定融入现实并逐渐与现实融合的信念。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和法治意识培养 要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创业园、第二课堂、体育场等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平安、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操和法律意识。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订阅一些财会方面的报刊、杂志,引导学生访问一些职业道德与法制专家的博客网站,并结合社会实际让学生经常关注,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识别和判断虚假会计信息,教会学生如何拒绝各种经济利益的诱惑。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提高了,职业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也就会逐步提高。会计专业班级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会计职业技能竞赛、文明风采竞赛、大学生创业及工作体验等活动,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寓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为实现实践教学目标提供平台。

单纯靠讲解和说教是很难使学生形成职业道德和法律观念的,学校必须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提出要求。专业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潜移默化地使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深入学生心灵深处,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榜样力量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8(2):33-34.

[2]王学宝.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05-107.

[3]张莉.拨云见日——新《会计法》解读[J].事业财会,2000(2):5-6.

[4]齐水忠.当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探讨[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9(4):36-37.

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与体会篇(9)

所谓“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可作如下界定:它是指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持的教育思想,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境界。[1]基于这一界定,本文拟从两个方面就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作一解析。

一、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

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其实是对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定位的认识,即理清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等教育体系的关系的问题。只有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系,才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实然”、“应然”状态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有了理性的认识,才能在办学实践中真正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现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实然”状态。(1)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尚未理顺。第一,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它与普通高等教育一起构成了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但是,两者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前者具有职业技术性的特点,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业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其包括:能把科研与开发设计成果应用于生产中去的以工艺技术为主的专门人才;能把决策者的意图具体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的一线管理人才;具有特定专门业务知识技能以及某些特殊的智能型操作人才。而后者的培养目标则具有学术和研究性,其主要任务是培养科学创新人才,发展科学技术。[2]第二,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都具有职业教育的属性,但是两者分别属于高等教育、中等教育两种不同层次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适应面比中职的专业适应面大些,不是对应特定的职业,而是从属于一定的行业(或较大的职业群),培养目标适应于行业发展需要。:习总之,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因此,应该理顺其与普高、中职的关系,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替代。(2)现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定位单一,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的普通教育系统,包括普通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斗博士研究生教育;而职业教育系统却只有职业高中、职业技校或中专高职(大专)。随着世界高科技的发展,生产从劳动密集型向高科技知识密集型转化,社会对劳动力层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发展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例如,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在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甚至被誉为德国“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是劳动密集型与高科技知识密集型并存,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生产将不断向高科技知识密集型转化。如果把高职教育的最高层次仅定位在大专,甚至把它当作是安排高考“落榜生”的渠道,或者把它当作现行高校规模难以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需要时的应急措施,这显然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也无法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3)招生体制不合理,造成人们思想上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误区。目前,普通高等学校生源主要来自高考,而高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来自两种渠道,一部分来自高考,但却是那些普通高校的“落榜生”,其录取分数线不仅大大低于普通高校本科分数线,而且还低于普通高校专科分数线,这不但给人们造成高职低人一等的误解,而且也是造成高职生源质量远远低于普通高校,高职毕业生往往缺少继续深造的后劲的实际原因;另一部分来自“三类生”(即技校生、职高生、中专生),就目前来说,“三类生”尤其是前两类却又往往是那些上不了普通高中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不如“普高生”扎实,专业适应能力较差,这就为今后进人高职学习,尤其是进入高职本科以上层次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4]

2.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应然”状态。(1)“高”和“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高”,决定了它必须以一定的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和管理知识及其学科为基础,着重进行高智力含量的职业技术教育,要求毕业生能够掌握熟练的、高智力含量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并具有一定的对未来职业技术变化的适应性,这是它区别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特征。“职”,则决定了它主要强调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知识及其学科基础注重综合性,围绕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以必需、够用为度,这是它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5]高等职业教育的这两个本质特征,其实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明确定位,既与普通高等教育作了区分,也将其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差别体现出来。(2)完善健全高等职业教育多层次的体系,培养多层次的人才。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更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应改变现行高职教育体系只有大专层次的落后状况,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大专一本科斗硕士研究生一博士研究生的完整体系,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同时,建立高职教育本科以上体系,可以纠正人们认为高职低人一等的观念,有利于缓减高中毕业生的升学压力,为考生架起进入高等学校(主要是高等职业学校)的另一座桥梁。(3)改变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办法和政策。当前,由于我国现行高考制度有不尽合理之处,使得高等职业学校在生源选择上基本没有自主权,在人们思想认识上,仅把高职当作“高考落榜生”的“收容所”,因此,改革现行的高考制度是确保高等职业学校生源的关键。如果采取两种不同的招生制度,每个学生都应该有资格参加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考试,高职招生除了应测试考生必要的文化知识以外,还应该测试考生的专业技能。而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则侧重于文化知识。这样,一方面,给考生提供了二次“高考”的机会,减轻了高考的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高职的生源质量,为提高高职教育层次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真正体现服从学生个性发展起到导向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应试教育带来的各种问题,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分数为本”,为素质教育解困。[6]尽管任何事物的“应然”状态都难以真正实现,但这种状态是人们行动的指南。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然”状态在当前也同样难以一一实现,但对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仍有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教育思想

综合比较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概况m,我们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然而,起着决定作用的最终还是各国政府在职业教育方面实施的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是基于一定的教育思想而制定的。本文对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教育思想作一梳理,希望能对政府制定政策起到一点借鉴作用。

1.市场需求论。1999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对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可见,高等职业院校要立足区域,着眼当前,面向世界,研究市场,学校要围绕市场办,专业围绕市场设,质量检验靠市场,培养受社会欢迎的实用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市场定位”要求学校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出发,确定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运作体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调整要紧紧抓住市场脉搏,对市场有敏锐的感受力,在充分了解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未来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及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作出科学预测,采取积极主动的办学应变措施,创造条件开设新专业。另外,由于市场的千变万化,必须建立灵活的反应机制,增强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使专业设置积极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Isl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将有效地发挥高等教育的作用,促进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

2.能力本位论。能力本位论的核心是CBE(Competencv Based Education)理论,其宗旨是使受教育者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具备某个职业所必需的实际工作能力,而且把是否具备这种能力作为评价学生和教师,乃至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CBE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强调教学的灵活多样性和管理的严格科学性,真正体现重能力培养。从 CBE的实施过程(见第9页图),我们可以看出关于能力本位论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的作用。一方面,它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动手能力较强的实用人才;另一方面,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个性化教育,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需要选择不同的专业。能力本位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对教学管理系统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除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外,学校在专业设置、师资配备、基础设施等方面也要跟上学生的实际需要。

3.创业教育的思想。1998年10月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提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使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一思想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创业教育是一种旨在提高受教育者自我谋职或就业能力的教育,是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重要内容。创业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形成创业初步能力。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实施创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使他们毕业后无论是应聘就业,还是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都有信心和勇气,有能力干出一番事业。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是学生基本素质的综合反映,也是学校教育质量的一种体现。创业教育的思想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其实,创业教育的实质还是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师资力量配备的一个高度检验,没有合理的课程体系,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将无从谈起。

4.终身教育的思想。建立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体制是21世纪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许多发达国家为了增强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都在纷纷制定实施终身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德国、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都已制定了实施终身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和法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8届大会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要求各国政府把职业教育贯穿人的一生之中。1999年4月在韩国汉城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则将大会的主题定为“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大会强调职业技术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会议号召各国政府要以终身教育思想指导职业技术教育……”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职业变动和职业技能的更新加速,从业人员在一生中会多次变动职业和更新职业技能,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因此,高职院校在办学中应尽可能综合化,拓宽专业服务面,培养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经济技术结构变动对高级技艺人才的需求。同时,建立与中职相通、与普通高等教育相连的“立交桥”,为具有不同禀赋的社会成员提供多种成才的途径,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多种多样的人才群落。

5.产学结合的理念。高职产学结合是学院小课堂与社会大环境直接结合的形式,是企业参与教育教学、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产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使德国从废墟中崛起,使日本从低谷中起飞,使美国成为经济发达国家,也使世界其他国家更清醒地认识到产学结合的必要性。产学合作的典型模式国内外基本相同,按年份来分,有“2+2式”、“3+1式”、“3+2式”等;按是否是全日制学习或工作来分,有全职交替式(即全日制在校课堂学习的学期和全职工作的学期交替进行,工作学期与在校学习学期的时间长度大致相等)、平行模式(即采用半工半读的形式)、组合交替式或组合平行式(即两种模式的组合)。产学结合的组织形式呈多样化状态,从空间上分,有院外基地、院内基地和高职办学集团中的产学结合,有按专业或者分年级、分班组开展的产学结合;从时间上分,有先“学”后“产”、边“学”边“产”、“产”后又“学”。[11]产学结合是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也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精神的途径之一。今后,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层次的不断提升,除了产学结合抄,、,研究也将跻身其中,发挥产学研结合的效益。

综上所述,关于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思想我们在此并没有穷尽,随着各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各国教育改革步伐的推进,还会不断涌现新的教育思潮,一种新的教育理论的产生必然会对当前的教育发展或多或少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只有认识并理解了这些教育思想对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才能做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发展各地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才能真正达到我们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

本文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解析仅从概念入手,至于其合理性和准确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论证。笔者希望以本文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从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问题进一步加以澄清和确立,让所有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者和工作者都树立明确的教育理念。有了理念的引导,高等职业教育才能慢慢步人特色之轨,真正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参考文献]

[1]卢红学.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人才理念[J].职业技术教育,2004, (25).

[2][4)[6]姒建英.构建21世纪高职教育新体系[J]教育与职业,2000,(2).

[3][8][11]杨念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王冀生.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与创新[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与体会篇(10)

[作者简介]罗映霞(1974- ),女,山西运城人,北京联合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齐再前(1964- ),女,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管理;陈玉花(1964- ),女,河南周口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和数学教学。(北京 10010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北京市高职‘专升本’学生学业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DA13097,课题负责人:罗映霞)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170-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高职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对在人才培养中该不该纳入通识教育仍存有不少争议。不少人认为,高职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就业能力”,没有必要加强通识教育。尽管仍有高职院校重视通识教育,也多因实施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适切或教学条件不到位等问题遭遇尴尬。本文旨在从通识教育的内涵出发,进一步厘清通识教育对高职教育的必要性,并对于高职院校落实通识教育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与回顾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后经美国高等教育创新,主要强调人的均衡、全面、和谐发展,旨在防止后现代社会中单纯强调专业知识技能而呈现出的实用主义、工具主义、功利主义。美国哈佛大学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中认为通识教育是“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接受的那部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的、非功利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可以赋予人们在生活中必备的各种知识、能力、思考、信念、修养等”。通识教育的内涵和界定自20世纪末以来成为很多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共同认可并遵循的基本思想。其实,通识教育的内涵与我国实施的全面素质教育的理念异曲同工。由于我国素质教育在21世纪显露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关于教育思想大讨论,及对西方经典大学理念的重新学习,在中国大陆重新激起了共鸣,开始对素质教育的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为便于国际比较,通识教育成为普遍的提法。

二、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1.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职业教育思想家蔡元培先生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从教育的角度看,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重在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非拘泥于一技之长的培养;以专业教育为主线,重在融合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于一体,而非局限于职业能力的构建。加强通识教育是目前高职院校面临的紧迫任务,要超越“技术至上”的实用主义思想,真正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现代职业人。

2.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经济进入信息时代,学科交叉,行业交融,技术人文相互交织,社会发展对职业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再也没有单一技能“一劳永逸”的职业了。加强通识教育已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劳工组织制定的新一代劳动力能力要求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正如麻省理工学院校长保罗・格雷博士在《工程师教育探索性改革计划》中所指出:“一位专业工程师再也不能仅仅驻足于工程技术一隅了。他生活并活动在一个社会系统中,需要理解文化和人类的价值。”

3.高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当前高职生源的普遍特征表现为学习兴趣一般,学习思维僵化,学习能力较弱,学习习惯欠佳,潜在兴趣较多,自信有待加强;聪明点子不少,知识有待储备;动手能力较强,团队精神缺乏。这种现象究其根源与基础教育阶段通识教育的缺失不无关系。如果说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能使人在当下得以安身立命,那么必要的人文素养和宽泛的职业发展素质将有助于人生马车驰骋万里。因此,高职教育既要着眼于眼前的就业,又要站在学生自身发展的高度,助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三、高职院校提高通识教育成效的策略

1.树立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的通识教育观念。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化发展时代的到来,通识教育应改变专科阶段通识教育“够用为度”的传统观念,重新认识通识教育的重要作用,树立新型的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的通识教育观念。既要继承本科通识教育注重人的发展和文化传承的丰富内涵,又要关注高职教育的特色,兼顾人自身发展与职业发展、职业生涯发展。实际上,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观、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境界,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教育模式。因此,高职院校不能完全照搬普通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而要考虑高职教育的实际,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素质、习惯养成、教学过程的产学研密切程度、师资的专业性和丰富性、校园氛围人文气息、教学学制、就业面向等。高职教育特色鲜明,高职院校应构建适合自身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协同作用,将通识教育融入并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2.以“社会自我”和“职业自我”为主线,构建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针对高职院校生源的实际情况,对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使高职学生尽快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发展自我,高职院校应弥补通识教育的不足,以“社会自我”和“职业自我”为主线,构建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如下表所示。支撑“社会自我”和“职业自我”的两部分课程群应相辅相成,共同推动高职学生全面发展。

“社会自我”是高职学生对自己所担任的各种社会角色的知觉,以促进认识社会、自然和自我起关键作用的能力和素养的课程群为支撑,主要包括思政与哲学思维修养类、文化与艺术素养类、沟通合作与信息应用类、心理素质与体能发展类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基本的理性思维方法,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规律,养精神和艺术素养,掌握必要的交流合作和信息处理能力,构筑健全的心理和体魄。这一课程群主要对应院校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职业自我”以支撑适应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和素养的课程群为支撑,主要包括行业岗位公共基础知识类、基本技能类、基本素养类课程,帮助学生开拓跨专业兴趣和技能,加强创新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提高职业素养,拓展职业生涯,该课程主要对应院校开设的专业大类、跨专业素质教育平台课。

3.开发和完善以专业实践为主体的教育活动。注重实践能力是高职教育的鲜明特色,除课堂教学外,人才培养活动中多半学时用来设置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在承担专业技术培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承载了通识教育的内容,应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精心进行体系化设计。通过体系化的实践教学活动,丰富通识教育的内涵,主要表现为:一是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突破课堂的封闭和单一的局限性,促进对企业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扩展人文、文化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完善认知结构,增强对社会现象的正确理解;二是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包括职业意识、职业规范、职业标准、职业道德,以准职业人的眼光看待社会问题;三是高职学生正处于逐步独立及进入职场的过渡期,正确认知能力正在形成,通过这类实践活动,有助于帮助他们做好心理调整和管理调控,促进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完善。

4.营造和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校园环境也是通识教育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开展有效的通识教育,除课堂和专门实践场所外,还应高度重视校园环境建设。“要重视大学文化氛围的营造,与企业文化、行政文化一起融合” ,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指出,这“对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熏陶和引领非常重要”。在“手脑并用、宽广学养、关怀情操”的理念指导下,我国台湾地区校园建设处处彰显人文精神,校园活动丰富多彩,包括“劳作教育”“社团活动”“企业文化”“技术发明”“名人讲学”“志愿服务”和“校园规划”等,这些活动绝不是漫不经心、可有可无的单纯休闲和娱乐,而是统筹学校特点、培养目标、职业要求等实际情况精心设计的教育活动,是通识教育第二课堂的必要延展和生动补充。学生置身其中,长期耳濡目染,不断参与、感悟、领会,进而逐渐内化、升华到形而上的、内在的东西,如精神、态度、心灵、价值观等。

5.加强制度引领的保障机制建设。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整体来看,通识教育普遍相对薄弱,制度建设成为需探讨的重要课题。高职教育的开放化、体系化的发展,必然对通识教育的组织管理和评价理念提出新要求。我国台湾地区高校普遍设置独立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统筹全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规划、监督、评估,并根据需要不断发展通识教育的目标、内容、体系、方式、方法等思路和做法值得借鉴。因此,理念先行,顶层设计,多种举措保证师资水平,整合管理,形成制度,完善机制,实为当下保证教育品质所必须统筹规划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职院校应勇敢担负起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以人为本,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无论如何都必须克服技术至上的职业印记,避免教育活动被技术奴役,让培养的人才更有思想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恩维,高宇.美国通识教育理念与课程设置的变革及其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2).

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与体会篇(11)

近几年,学界关于大学生权利意识的调查与研究有不少成果,而专门针对高职高专学生权利意识的调查与研究相对来说则较少。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跨越式发展,它已经占有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高专学生的权利意识是大学生整体性权利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专门的课题研究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1 调查实施方案

笔者以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所收集的材料为基础,对高职高专学生权利意识进行探讨。

1.1调查对象与方法。为深入了解高职高

专学生权利意识现状和特点,同时考虑调查便利与效率,本课题组于2009年10月以抽样方式选取了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五所高职院校的2o08级和2009级共计800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这些高职院校集中在合肥市区,学生中有文科生,有理工科生,有艺术学生,有体育学生。在800位调查对象中,以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的学生为调点,共计400人,其他四所院校各计100人。

在充分考虑专业覆盖面和性别比的基础上,对被调查班级和调查者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在课题组成员的主持下,现场发放调查问卷,60分钟后统一回收,确保了被调查者思考问题的独立性和问卷调查的真实性。另外,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课题组还结合个别访谈、小型座谈等方式,从多侧面获取相关信息。课题组对所有调查问卷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

1.2调查样本的主要特征。在所有被调查者中,大一和大二学生各占50%,其中男生占45.2%和女生占63.8%。问卷调查涉及艺术、经济、理工、体育等学科l6个专业。800份调查样本设计了50个调查试题,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732份,其中2008级大二为371份,2009级大一为362份,有效回收率为91.5%。

1.3调查的主要内容。调查问卷圉绕高职

高专学生的权利认知、权利主张、权利要求等三类问题设计调查试题。问卷内容一部分选取高职高专学生作为公民在我国《宪法》中规定的政治权利、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受教育权利等;另部分选取其作为学生在我国教育法》或《高等教育法》中规定的参加教育教学活动、使用教学设备设施的权利,获得奖学金、助学金的权利、学业成绩和品行获得公正评价权,宿舍隐私权,参加学生干部选举和被选举、组学生礼团,对学校、老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的申诉权,等等。

2 高职高专学生权利意识的基本状况和特点

权利意识,是指特定社会成员对自我利益和自由的认知、主张和要求,以及对他人认知、主张和要求利益和自由的社会评价。它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对自我权利的认知、主张和要求,二是个体对他人的认知、主张和要求的社会评价。

2.1高职高专学生权利意识的基本状况。为了获得高职高专学生权利认知、权利主张和权利要求的基本现状,笔者对此设计了三个问题来进行分析。表1和表2的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个体对自我权利的认知、主张和要求;表3的问题反映了个体对他人的认知、主张和要求的社会评价。

调查显示,“完全了解”仅为1%到2%之间,而“了解甚少”和“不了解”高达35%到45%。这表明高职高专学生不能完全了解自己应享有的权利和实际享有的权利,对权利认知程度不高。在权利主张和权利要求方面,4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知道的权利就会主动要求学校确认,涉及切实利益的就会主动要求学校确认权利这一选项所占比例高达45%以上,同时不会或无所谓这一选项也占到10%左右。这说明高职高专学生对于“权利”具有强烈的诉求,自我主体意识比较强,特别关注与自己切身利益攸关的权利,但权利主张和权利要求存在一定的被动性。

表1和表3反映,高职高专学生整体权利意识不高,无论对自己的权利认知、权利主张和权利要求,还是对他人的权利认知、权利主张和权利要求的社会评价的认同和尊重不够。调查显示,无论是2009级大一学生,还是2008级大二的学生,认为周围同学的权利意识很强的不超过13%,而认为周围同学的权利意识一般或较弱的两项加起来高达90%左右。

同时,在对2009级大一和2008级大二的列比分析后发现,无论对自己的权利认知、权利主张和权利要求,还是对他人的权利认知、权利主张和权利要求的社会评价,2008级学生的权利意识郡比2009级学生的权利意识要强,并且增强的趋势明显、凋查显示,在“对自己应享有的权利和实际享有的权利的认识与了解”这一问题的选项时,2008绒选择“完全了解”和“了解部分”两项比例相加为67%左右,而2009级的比例为47%左右,2008级比2009级高出20%;回答“主动要求学校确认你们的各种权利”问题时,在主张和要求权利的选项中,2008级的比例比2009级的比例同比比较都高出4%;而在回答“你对周围同学的权利意识的评价”问题时,在“较弱”选项中,2008级的比例比2009级的比例同比比较却低出10%。可见,高职高专学生无论在个体对自我权利的认知、主张和要求方面,还是在个体对他人的认知、主张和要求的社会评价方面.2008级大二学生都比2009级大一学生较高,权利意识增强趋势明显。

研究发现,高职高专学生权利意识的基本状况表现为学生在权利认知、权利主张和权利要求等仍然薄弱,权利意识整体认识水平不高,但权利意识呈不断增强的趋势。

2.2高职高专学生权利意识的特点。为了把握高职高专学生权利意识的基本状况所呈现的一些特点,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分析与概括。

其一,高职高专学生对自己应该或实际享有的权利认识与了解模糊,相关法律理论知识一知半解,文理专业之间差别不大,但文理专业学生与艺术、体育专业学生之间差距明显。对于“你可以说出多少部法律”这个问题,有92.1%的学生选择5到10部,而有32.3%的艺术、体育专业学生选择5部以下。文理专业学生有82%的知道每年的l2月4日为全国法制宣传日,而72.5%的艺术、体育专业学生的选项错误。有51%的知道公安机关是行政机关,33.6%的认为公安机关是司法机关,21%的对此说不清楚,而只有289%的艺术、体育专业学生知道公安机关是行政机关,53.4%的认为是司法机关。有55.7%的文理专业学生可以说出4项以上消费者的权利,而高达81.2%的艺术、体育专业学生只能说出3项以下的消费者权利。以上充分说明文理专业学生与艺术、体育专业学生对某些法律知识的认知存在明显差异,对于后者的法律宣传教育更为迫切。

其二,高职高专学生对权利期待的目标、内容比较实在,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度较高,尤其对受教育的诸多权益。调查显示,高职高专学生最关心的四项权利分别是:人身权(57.7%),平等权(50.6%),受教育权(26.3%),就业权(24%),说明在读书期间更希望实现人格方面的权利,这可能与他们在中小学受到诸多管教与压力有关,转而希望在较为自由的大学校园得以释解。“你希望加强和完善哪些方面的权利?”则是一道体验题,试图想了解通过1—2年的学习、生活,对权利的感悟、期待: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等方面获得公众评价权(50.2%),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及助学贷款(49.6%),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处理有异议,提出申诉权(41.7%),使用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31.8%),参加社会服务和参加学生社团及文体活动(30.3%)。这说明学生对《教育法》或《高等教育法》给予受教育者的权利都很关注,普遍认为涉及自身利益与自由的权利很重要,并迫切希望学校确认与改善他们的这些权利。课题组还设计了“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增强会导致大学生和校方的关系如何改变?”这样一道意境拔高题,目的是了解权利的互动结果:最终是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55.6%);校方会改变管理方式,增强服务意识(40%);影响和谐校园建设,很多问题无法调和(6.7%),说明对权利实现的良性后果充满信心,对教育者和管理者实现依法治校充分信任。

其三,权利意识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主张权利的愿望强烈。调查问卷设计了一道给被调查者自由表达的填空题:“利用本次问卷调查,围绕大学生法律意识这个主题,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53.5%的新生表达的基本意思是:很有必要增强权利意识,学习法律目的是应用法律,而应用法律主要就是维权。调查问卷还设计了一道敏感性的选题:“大学生是否可以随便在校园贴吧上传对学校或教师不满的言论?”42.2%的认为可以上传,但要注意方法;19.3%的认为如果是真实的,什么都可以大胆地说;l1.2%的认为可以随便上传,这是公民的言论自由。这两道调查题足以说明高职高专学生极其强烈的权利欲望,这与法治社会的基本目标不谋而合,是现实性与合理性的有机统一。

3 应对性的意见与建议

探讨高职高专学生权利意识整体现状及其特点,旨在寻求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性方法。面对当前高职高专学生权利意识整体认识水平不离、重视与自己切身利益与自由相关的实体权利、权利意识呈现明显的增强趋势这佯的现状与特点,笔者结合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工作实际,提出了以下三点应对性的意见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