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预防接种护士工作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2-11-09 17:49:17

预防接种护士工作计划

预防接种护士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 接种儿童; 接种护理;儿童保健、计划免疫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预防接种,8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和计划免疫都属于免疫接种的范畴。目渗免疫儿童接种工作已经深入人心,并成为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一项有效措施。随着我国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自我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对免疫接种工作的需求愈来愈高。同时,随着科学校术的发展、对外交流的增多,我国新近研制的和从国外进口的疫苗种类也大量增加,需要进行免疫接种的疫苗品种日益增多。儿童预防接种的工作关系到我们儿童的健康成长,是一件利国利民的预防保健工程。

1 当前儿童预防接种存在的问题

一些地方接种率未达期望指标,主要是不合格接种较多占75%。造成此状况的原因主要是:(1)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有关部门及工年人员放松或忽略了对计划免疫工作的管理,督促、检查、指导不利;(2)乡、村级防保医生在经济大潮中由于劳务报酬问题得不到解决,不愿意承担繁重复杂的社会服务性工作,致使漏种,(4)外来流动儿童流动频繁不利于预防接种登记管理,有些社区医院接种也是出于情面相义务,接种后无人认真负责地整理、核对和填写卡、证。怎样解决新形势下的这些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当前应实现以社区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军营到98%目标的任务,计划免疫工作面临的任务重、时间紧。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增加对计划免疫工作的投入。

2. 儿童预防接种后的护理

各级计划划免疫工作人员要增强责任心,严格科学管理,加强业务培训和督导,坚持冷链运转和常年接种.最大限度地减少漏种不合格接种、为保护儿童健康,造福子孙后代多做贡献。

2.1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造温馨、整洁、舒适的接种环境

在几年的工作中从儿童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我们的服务理念是“一切为了孩子”,环境的设置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环境整洁明亮,色调柔和,墙上张贴了儿童喜爱的卡通画报,窗台上摆放着各种绿色植物,充满了生机,就像到家的感觉,让儿童忘记了陌生环境造成的焦虑和不安,减少了对接种人员的恐惧感,取得了儿童及家长的配合和信赖,推动了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

2.2 为接种儿童提供优质的服务

2.2.1 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护士不断学习服务礼仪,注重护士的整体形象,仪表整洁,端庄得体,态度和蔼、热情,面带微笑,对儿童充满了爱心,因为爱是动力的源泉,它和护理同等重要。说话用文明语言,常用敬语回答家长的各种问题。充分履行告知义务,让家长具有“知情权和选择权”,并告知受种者或者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让家长对疫苗接种的副反应有正确的认识,同时,一丝不苟地对受种者进行预检,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过敏史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使家长了解了疫苗的相关知识,增强了彼此的信任。

2.2.2 护士必须具有娴熟、过硬的操作技能,并有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儿童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家庭模式中的“小太阳”,陪护很多,加上陪护人员的文化水平、自身素质的差异,对接种人员的言语、操作、接种的安全性要求很高。对此,接种护士要具有较深厚的医学知识,扎实的基本功,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如谈话时一定要摘掉口罩,接种时再戴上。操作时一定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认真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动作要温柔、娴熟。接种疫苗后,针头拔出时应当马上用无菌棉签(球)在皮肤上稍压数分钟,防止疫苗流出或出血,不要反复按摩注射部位,避免局部皮下毛细血管出血,引起感染性炎症。另外,要冷静、谨慎处理意外情况的发生。个别孩子注射时,由于疲劳、饥饿、过于紧张,可能发生出汗,面色苍白等虚脱症状,这时护理人员不能出现紧张无措的状况,要镇静,迅速让其仰卧,将头部放低,给予口服糖水,并严密观察。沉着、恰当的处理会减轻儿童及家长的恐惧,加深对我们的信任。

2.2.3 做好接种后的护理工作。接种完毕后,让儿童静坐休息,观察15-30min,出现反应及时处理,观察无反应再让其离开,同时做好离院的健康教育,让家长了解如下内容:短时间内让孩子适当休息,注意多喝水,不要剧烈的活动;保持皮肤、衣物的清洁、干燥。注射部位瘙痒时,告诉孩子不要用手抓以免诱发感染,并防止感冒;大多数婴幼儿注射疫苗后局部和全身反应较轻微、短暂,不用做特殊处理,这是接种疫苗后常出现的正常反应。极少数孩子会有头疼、头晕、发热、乏力和全身不适等症状。个别孩子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这些反应一般在1-2天内自然消失,很少持续3天以上。局部反应表现为接种部位红、肿、热、痛或淋巴结肿大,多数1-2天,少数3-5天消失。孩子接种后出现轻度发热和局部反应,可不用来医院,家长多给孩子喝水,加强生活护理和观察,体温均在2天内降至正常。接种含吸附剂的疫苗如百白破疫苗,局部受种者会出现注射局部不易吸收,刺激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硬结,可告诉家长用干净的生土豆片持续帖敷几天,一般不会形成硬结。儿童接种后出现轻微反应我们指挥恰当,家长护理得当,无异常变化不要去医院治疗,如体温过高或偶合反应,家长应去医院就诊,并联系电话以便于随访。通过上述健康指导,增加了儿童家长对接种后的护理知识,减少了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提高了预防接种的安全性,取得了家长的理解。

3. 结束语

总之,儿童预防接种工作是关系着国民身体体质健康的一件重大工程,接种门诊护士优良的服务态度、过硬的技术操作、谨慎的工作态度、周到细致的指导,使家长能提高对我们的满意度,工作气氛和谐,家长对预防接种工作有了正确、全面的了解,能主动配合工作,大大提高预防接种率。

参考文献

预防接种护士工作计划篇(2)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23.319

为了做好患者安全护理管理,降低医院患者脱管发生率,我院组织相关护理人员开展脱管管理工作,采用分析原因-制订计划-人员培训-规范操作程序-专人巡查-各案会诊-总结反馈的模式实施。现总结归纳如下。

护士工作方法

制订患者防脱管计划:回顾统计2009年1~12月全院患者发生脱管情况,分析发生原因,调查临床护理人员及患者或家属的防脱管意识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我院实际情况制订防脱管工作计划,通过相关部门审核、批复、支持开展工作。

建立为带管患者服务联络员队伍:在护理部专科护士管理委员会的督导下,成立服务带管患者联络小组。各联络小组分别由科室选派的联络护士组成。联络护士要求为从事护理工作三年以上的具有爱心、责任心一定沟通能力的护士承担。主要工作是负责本科带管患者的管理与教育,并指导全科开展防脱管工作的。如督导全科护士对带管患者进行脱管高风险评估、教育、相关技术指导,对复杂个案联系会诊等。

防脱管知识技能培训:将预防脱管纳入医院的安全管理目标,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健康教育能力是执行《患者安全目标》的基础。对护理队伍分层次进行防脱管工作的动员及相关知识培训:①培训对象:护理管理阶层、全员护士、护理学生及陪护人员、卫生员等。②培训内容:医院内发生脱管的概况及后果,原因分析评估识别,防脱管的措施及护理流程;患者发生脱管后应急预案及不良事件上报程序等。确定培训时间并遵守。

规范防脱管的护理程序:①脱管高风险评估:患者根据病情治疗护理需要置管后,护士应从患者一般情况、疾病史、现临床表现采集可靠资料等;最后根据院管委会通过的脱管风险评估表进行风险评估。②实施防脱管干预:评估为脱管高风险的患者,在床头挂防脱管警示标志。护士根据评估确定患者的危险因素,并进行干预与宣教,如为术后患者根据患者神志情况,护士会妥善固定管道并向患者及陪护讲解留置管道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的配合。指导患者床上床边活动时引流管的正确放置及固定方法。有需要时及时按呼叫铃。加强对脱管高风险患者的巡视,并在他们需要时及时提供帮助,将他们作为交接班内容。③落实防脱管宣教,评估为高风险的患者床尾挂警示牌,部分患者对护士的宣教依从性差,有的患者习惯很难纠正等,脱管仍有发生。因此护士应将宣教贯彻整个护理工作中。护士宣教后请患者或家属在宣教告知书上签名确认。

对各案病例进行会诊:各病区在进行防脱管护理过程中遇到的复杂、疑难病例,联络护士组织联络病例讨论,由相关护理管理人员、专科护士参加。复杂、疑难病例包括评估高风险脱管但护理措施落实有困难的患者、多种危险因素并存的患者及依从性差的患者等。由护理部总护士长或专科护士主持,病区护士汇报病例及护理问题,专科护士从专科角度提出建议,书写会诊单,病区护士长及联络护士监督执行。并及时进行效果反馈以便调整措施。

对各病区发生脱管病例进行资料回访:防脱管小组要求不良事件24小时上报护理部,病区护士填写脱管上报表上报,护理部通知专科护士在24小时内到发生脱管科室进行资料回访,回访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脱管发生时间、脱管类别,脱管后患者病情状况及后果,医护人员应急预案措施。回访方式为查看患者、询问患者及知情家属、病友、护理人员。将回访表上交护理部。

专科护理小组每半年向全院进行防脱管工作汇报:专科护士总结半年全院防脱管工作并向护理部质量管理委员会及全院进行汇报。汇报内容包括:各病区发生脱管患者的回访统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整改措施,防脱管工作进展等。定时向全院进行防脱管工作汇报,不仅使护士从脱管病例中吸取经验教训,也可结合临床工作中找到不足,从而启发护理人员不断提高自己的护理质量。

结 果

我院全年脱管发生率下降:通过查阅病历及护理记录、各病区上报不良事件统计等方法,统计出2009年1~12月我院脱管发生率020%。2010年1月开展防脱管工作以来全年脱管发生率下降至006%。

培训干预前后护士及患者或家属对防脱管知识知晓状况调查:在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防脱管知识培训前后随机发放调查表,对评估为脱管高风险患者,护士进行防脱管干预前及干预后1周对防脱管知识了解程度调查结果:护士知识知晓率培训前58%培训后85%。患者及家属知识了解率干预前12%干预后50%。

讨 论

预防接种护士工作计划篇(3)

    法定人:瞿为民,瞿疏朗之父。

    法定人:邹芸,瞿疏朗之母。

    被告: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以下简称省级机关医院)。

    瞿疏朗于1994年2月25日出生。出生时,其身体一切正常,当时在右臂部注射了“乙肝疫苗”。之后的97天里,瞿疏朗虽看过病,但未注射针剂。1994年6月3日,瞿疏朗的母亲按规定带瞿疏朗到指定地点省级机关医院儿保科注射“百白破”三联针的第一针,注射部位为瞿疏朗的左臀肌,操作者为该医院儿保科护士。1994年6月18日,瞿疏朗父母发现瞿疏朗左脚掌下垂,足趾活动迟缓,左脚无力,即向有关部门反映该情况,并带瞿疏朗在南京市多家医院诊治。同年7月,省、市、区防疫站有关人员对瞿疏朗左腿及病历进行了查看、分析,称此属预防接种异常反应。1994年9月,瞿疏朗父母向区防疫站申请医疗事故鉴定。1995年3月,瞿疏朗去上海市就诊。次月6日,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对瞿疏朗施行了左坐骨神经探查、松解手术,手术诊断结论为瞿疏朗左坐骨神经损伤(注射性)。瞿疏朗虽经手术补救,但其神经恢复正常已不可能,5岁时还须再次手术。瞿疏朗在南京的医药费已报销,在上海的医疗费2006。71元、交通费102。50元、住宿费1060元。1995年5月,瞿疏朗诉至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原告法定人诉称:1994年6月3日,其按计划免疫要求,带瞿疏朗到省级机关医院儿保科注射“百白破”三联针第一针。左臀肌注射防疫针两周后,发现孩子左脚掌下垂,足趾活动迟缓,扶立时左腿明显无力。经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手术探查,确诊瞿疏朗为注射性左坐骨神经损伤。请求法院判令被告承担原告的一切损失计193458元及今后再次手术的费用。

    被告省级机关医院答辩称:其是根据有关规定,应区防疫站的要求,为区防疫站提供条件和技术人员,实施计划免疫工作的。在为原告进行“百白破”三联针注射时,其严格按计免操作规程进行。本案纠纷是在实施计划免疫工作期间发生,被告应是区防疫站。且本案损害发生的原因和责任尚在鉴定之中,现不宜进行实体审理。

    审 判

    审理中,于同年10月,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医鉴定中心对瞿疏朗的病因作出鉴定结论:瞿疏朗左坐骨神经损伤系注射所致。1996年9月,南京市鼓楼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对瞿疏朗病例作出鉴定称:本例系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不属于医疗事故范围。1997年1月,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医鉴定中心对瞿疏朗残疾等级等作出鉴定结论:伤者瞿疏朗左腿伤残程度属六级,须终生使用特殊生活用具。

    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认为:原告按计划免疫要求,在出生后第98天到被告处注射出生后的第一针。被告处医护人员在为原告注射后,致原告瞿疏朗左坐骨神经注射性损伤,其行为与原告被损害事实之间有直接因果关系。该医护人员在履行职务中的过失行为给原告造成的损失,依法应由其单位被告承担责任。原告依法要求被告赔偿医疗费、残疾生活补助费、残疾生活自助具费及残疾赔偿金等费用应予支持。原告5岁时须再次手术的费用因尚未发生,不宜一并处理。被告称本案应由区防疫站承担责任,因证据和理由不足,不予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一款第(七)项的规定,于1997年6月18日判决如下:

    被告省级机关医院于本判决生效后30日内,赔偿原告瞿疏朗医疗费2006。71元、交通费102。50元、营养费246。03元、住宿费1060元、残疾生活补助费49206元、残疾生活自助具费38649。33元、残疾赔偿金24603元,合计115873。57元。

    一审宣判后,省级机关医院不服,向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称:其是应区防疫站的要求和委托,依照有关规定给区防疫站提供条件和技术人员,实施计划免疫工作的,本案被告应是区防疫站。实施接种的儿保科护士,每年均因工作认真负责被区防疫站评为先进,其行为不存在过失。不排除此前瞿疏朗因其他原因而注射针剂。一审未使用权威证据——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导致判决不公。要求撤销原判,驳回瞿疏朗的诉讼请求。

    被上诉人答辩称:瞿疏朗残疾是打针引起的,针是上诉人的医护人员所打,故以上诉人为被告合理。原判正确,应予维持。

    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瞿疏朗按计划免疫要求到省级机关医院注射出生后左臀部第一针,注射后15天即发生左脚掌下垂,足趾活动迟缓等情况。经手术探查及法医学鉴定,瞿疏朗系左坐骨神经损伤,该损伤系注射所致。据此,可以认定瞿疏朗左腿损伤系省级机关医院护士注射“百白破”三联针第一针所造成。瞿疏朗居住地的计划免疫工作虽由区防疫站和省级机关医院共同进行,但双方分工不同,具体接种是省级机关医院的职责。该医院护士在履行职责时造成瞿疏朗人身损害,应由该医院承担赔偿责任。瞿疏朗5岁时需再次手术的费用,可待瞿疏朗再次手术后,另案处理。原审人民法院所作判决并无不当,省级机关医院上诉理由不能成立。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于1997年10月13日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评 析

    该案是一起因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引起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对此类纠纷如何处理,国家目前规定不明确。本案的审理,注意把握了下列问题:

    一、纠纷定性。本案原告左坐骨神经损伤致六级伤残,是在医院进行预防接种时,因医院护士注射部位错误而导致的。这是否属于医疗事故争议引起的赔偿案件,是值得探讨的。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是医院工作人员的过失行为造成原告残疾,且鼓楼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的医疗事故鉴定结论,适用的是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中“发生不可避免的并发症”的条款而确定其不属医疗事故范围的,并没将其排斥在医疗事故争议范畴之外,因此,本案属于医疗事故争议引起的赔偿案件。对此观点,我们不敢苟同。因为,《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第二条规定:“本办法所称的医疗事故,是指在诊疗护理工作中,因医务人员诊疗护理过失,直接造成病员死亡、残废、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的。”卫生部《关于〈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若干问题的说明》中又将“必须是发生在诊疗护理中”作为医疗事故的构成要件。上述规定将医疗事故的发生范围明确限定在诊疗护理工作中。本案原告是在预防接种中致残的,虽然这是医院医务人员过失所致,可是因该医务人员从事的不是诊疗护理即治病工作,而是预防接种即防病工作,故其主观过失和客观后果上虽符合医疗事故的要件,但因行为不是发生在诊疗护理中,因此不属医疗事故争议范畴。根据《预防接种后异常反应和事故的处理试行办法》的规定,在预防接种后出现的难以确诊或病情严重的病例通常分为异常反应、偶合和事故,本案病例显然在此范畴。从异常反应的特点看,它是人的机体对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这一异物所产生的严重的排异现象。偶合则是某一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或前驱期,或患有某种慢性病症状不明显者因未被发觉而进行预防接种,无意中恰巧相合发生某种疾病。本病例是预防接种护士在预防接种工作中因注射部位错误导致原告伤残,不符合异常反应和偶合的特征,却与预防接种事故的三个特征相吻,即发生在预防接种工作中;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人员在预防接种时主观上有过失;产生的后果严重,因此其有可能是预防接种事故。但其究竟属何,依照《预防接种后异常反应和事故的处理试行办法》规定,应提请预防接种反应诊断小组鉴定后确定。据此,本案应为预防接种事故争议引起的赔偿案件。

    本案诉讼前,原告因缺乏专业知识曾申请进行医疗事故鉴定。诉讼中,鉴定结论虽作出,但因本事故非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鉴定范畴,故尽管鉴定结论认为原告系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不属医疗事故范围,被告却不能以此作为免责的抗辩理由。

    二、预防接种事故鉴定结论是否是本案诉讼的前置程序。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是否定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医疗事故争议案件人民法院应否受理的复函》规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所作的医疗事故鉴定结论,系卫生行政部门认定和处理医疗事故的依据。……当事人仅要求医疗单位赔偿经济损失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的规定,按民事案件立案受理。”从该司法解释中可以得出下列结论:医疗事故鉴定结论不是对医疗事故争议仅主张民事赔偿案件诉讼的必经程序;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起诉条件,是人民法院对平等主体间民事诉讼决定是否立案的唯一依据。最高人民法院虽未对预防接种事故争议引起的赔偿案件的受理问题作出司法解释,但其上述司法解释体现出的精神,应该说在预防接种事故争议引起的赔偿案件的受理问题上同样适用。因为:1。国家目前尚无法律、法规规定鉴定结论是人民法院审理预防接种事故争议引起的民事赔偿案件的前置程序;2。该类纠纷属平等主体间的民事诉讼,其是否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起诉条件,才是法院决定是否立案的唯一条件;3。如将鉴定作为立案必须条件,鉴定机构的不作为将会成为受害人索赔的程序障碍,至少使受害人不能即时主张权利,这不利于及时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本案原告瞿疏朗起诉时仅主张民事赔偿,且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起诉条件,故未进行预防接种事故鉴定不能妨碍他行使民事诉讼的权利。

    三、责任人的认定。《全国计划免疫工作条例》第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和全体医疗卫生人员,均有执行本条例的责任和义务。”根据条例第8条、第9条对卫生防疫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各自的分工规定,卫生防疫部门在计划免疫工作中负责制订计划,培训人员,发放生物制品,考核预防接种效果,处理异常反应,进行免疫水平的监测,冷链管理以及对医疗卫生单位进行计划免疫工作的业务指导、督促、检查。医疗卫生单位和医疗卫生人员则按当地卫生防疫部门的统一安排,开展计划免疫工作。由此可见,实施计划免疫工作的主体包括卫生防疫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但他们各有分工。原告居住地的卫生防疫工作根据上级组织的统一安排,由南京市鼓楼区防疫站和被告省级机关医院共同进行,他们按条例对其的分工规定各司其职,具体接种工作由省级机关医院进行。由于卫生防疫工作是他们双方而并非区防疫站一方的职责和法定义务,因此,对按法定分工履行各自职责时发生的事故,就应由职责段的过错方承担法定责任。如区防疫站和省级机关医院系共同过错(如区防疫站发错接种疫苗,省级机关医院注射时又未对疫苗进行查验就接种,导致损害发生的),就应由双方共同承担责任;如是一方的过错,就应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责任。原告残疾是省级机关医院儿保护士在实施预防接种注射时所致,该护士具有多年预防接种工作经验,其注射部位错误并非区防疫站培训有误或指导不当所致,而是其自身过失造成,因此区防疫站对损害后果的发生并无过错。本案是基于过错而由责任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区防疫站作为无过错方无须承担民事责任,故被告关于责任人应为区防疫站的主张不能成立。省级机关医院儿保护士实施接种行为是履行职责,其间因过失致残原告是有过错的,该职务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应由其所在单位省级机关医院承担,因此本案的责任人应确定为省级机关医院。被告所作的关于自己是应区防疫站的要求,无偿提供条件和技术人员,实施计划免疫工作的抗辩,将国家赋予自己的法定的计划免疫义务曲解成受委托行为或无偿帮助行为,从而得出应由负有计划免疫义务的委托人或被帮助的受益人区防疫站承担赔偿责任的错误结论,该免责抗辩不能成立。

预防接种护士工作计划篇(4)

为了正确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1],积极做好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并保证工作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儿童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2],目前,对儿童预防接种的心理学研究及护理已得到广泛重视。在护理工作中,要获得儿童的配合,除了护士熟练的注射技术操作外,还必须针对儿童注射及注射中不同的情感及心理特点运用儿童心理护理方法,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以适应环境、配合接种,保证预防接种的顺利进行。

1 一般资料

2009年1-12月到本院计划免疫预防接种门诊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6385例次,年龄1个月~7岁。按照湖北省计划免疫程序进行接种一类疫苗及二类疫苗。

2 儿童心理特点分析

2.1 社会因素

首先,现在绝大部分儿童是独生子女,平时受到长辈们的过分宠爱、呵护,使部分儿童养成娇气、任性、爱哭闹的性格特点。其次,家长们对计划免疫工作的认识欠缺,对预防接种工作的方针、政策及方式、方法和程序的了解程度不够。

2.2 年龄因素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婴儿期对母亲有着强烈依恋感,避开和拒绝陌生人,不能用言语表达自己的主观感觉和要求,主要表现为焦虑、啼哭、寻找亲人。幼儿期情绪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见到工作人员穿着白大衣,手拿注射器,很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甚至抗拒和躲避行为。学龄前期初具个性特点,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喜欢受到表扬,智能发育更完善,好奇、多问、好模仿,言语和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容易受工作人员的言语影响。学龄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情绪相对稳定,亦喜欢受到表扬,好表现自己,对工作人员预防接种知识的宣教似懂非懂。

2.3 个性气质因素

不同的儿童个性差异很大,其心理特点也很不相同。

3 心理干预方法

3.1 创造温馨和谐环境以稳定儿童情绪

预防接种门诊环境尤其重要,接种环境以卡通化的特色布置,周围张贴一些色彩鲜艳与宣传预防接种有关知识及画面,能够让儿童看懂、听懂,提高儿童的认识,缓和儿童对陌生环境的紧张不安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接种。设置有候诊室、登记室、接种室、观察室、各室应保持通风、空气清新,尤其冬、夏季要保持适当的室内温度。

3.2 做好宣传,取得家长配合

取得儿童家长的配合是接种顺利进行的关键。接种前必须向家长宣传预防接种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配合要点及免疫接种程序等,使家长理解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争取家长的密切合作,充分发挥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

3.3 与儿童建立友好信任的关系

计免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沟通技巧,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接种完毕后的儿童,集中在观察室,不再进入候诊及接种室,防止他们哭闹影响别的孩子,保证接种顺利进行。

3.3.1 婴幼儿期

从接触开始就以微笑、抚摸、闲聊、哄逗等表情语言或予其喜爱的玩具分散其注意力,当注意力转移后即给予接种,接种时及接种后继续哄逗他们开心或嘱咐家长安抚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接种。

3.3.2 学龄前期

先与他们亲切闲聊,称赞长得漂亮、穿得好看,使他们对工作人员产生亲切感,给他们留下热情、和蔼、耐心、亲切的良好印象,并带其观看其他儿童接种时的勇敢表现,减轻他们紧张恐惧情绪,接种时表扬他们勇敢,接种后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增强其自信心,使其今后的预防接种能更好地配合[3]。

3.3.3 学龄期

应以表扬、鼓励等方式取得儿童的信任,同时给以讲解相关易懂的计划免疫知识、预防接种的好处等,并用浅显易懂语言耐心回答他们的提问,让他们明白预防接种的目的,尽可能促使儿童主动参与配合。一般不需采用威吓及强制手段,对不合作儿童多采用示范法,必要时取得家长的配合结合适当的强硬措施,注射后则要表扬鼓励,不伤其自尊心,增强自信心。

3.4 工作人员素质要求

随着现代儿童预防保健工作的发展以及“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的深入贯彻执行,要求计划免疫门诊接种护理人员应该是多元化角色,不仅要求掌握良好的业务技术,还要求护士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观察问题,掌握儿童的心理特点,善于与儿童沟通;要有爱心,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应变能力;要仪表端庄,穿着整齐,对来注射的每一位儿童多鼓励、微笑服务,热心接待每一位儿童及其家长,把每一位儿童都当成自己的朋友、亲人;要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点,应用不同心理护理,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改进工作方法,做到人性化、亲情化服务;应熟练掌握正确的注射技术,改进注射措施,接种动作稳、快、准、接种的准备时间不要太长,做到安全注射,尽量减轻和消除注射时的疼痛刺激。

4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儿童的预防接种越来越普及,预防接种的人群不断增加,预防接种是预防疾病最经济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也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一项基本国策。在预防接种工作中,不仅要求护士具有熟练的业务素质,还应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医德医风,热心、耐心、细心的服务,亲切的语言、和谐的态度,争取家长及儿童的信任与配合,保证预防接种工作顺利进行。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不同心理护理,使预防接种工作在轻松的环境及气氛中进行,对预防接种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预防接种护士工作计划篇(5)

本文通过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两个不同等级的3所医院的儿科护士,就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找出医院儿科儿童保健教育的薄弱环节和误区,为今后加强儿科护士儿童保健教育的培训,提高儿童保健教育的工作质量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两所二甲医院和一所三甲医院的40名儿科护士。其中工作5年以下13名、6-10年11名、10年以上16名;学历:中专10名、大专22名、本科8名,年龄20~48岁,平均31.55岁。

1.2 方法

1.2.1 问卷设计 依据卫生部颁发的《儿童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4-5],选取在日常工作中最常用的儿童保健相关知识,设计成调查问卷,共设计6个问题,每个问题给出多个选项答案。

1.2.2 判定标准 (1)依据《儿童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儿童体检:①1岁以内:3个月一次;②2~3岁:半年一次;③3~6岁:一年一次;(2)儿童开始添加辅食的时间:4个月[6];(3)含铁量较高的食物:鸡肉、猪牛羊肉、豆腐、绿叶菜[7];(4)依据《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基础免疫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5)疫苗最常见的反应为发热、硬结[8];(6)肺炎疫苗主要预防B型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依据疫苗说明书)。

1.2.3 调查方法 分别向两所二甲医院和一所三甲的40名儿科护士发放问卷(三所医院儿科护士人数分别为12名、13名、15名)。采用打钩的形式答卷,40份问卷全部有效。依据判定标准,(1)、(2)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3)题选对4种食材为正确,选对2~3种食材为基本正确;(4)题选对5种疫苗为正确,选对3~4种疫苗为基本正确;(5)、(6)题选对2项为正确,选对1项为基本正确。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表格对所有数据进行整理,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儿童体检及辅食添加时间的知晓情况 由表1可见,这40名护士对儿童保健中简单的儿童体检时间的知晓率较高,平均达到了78.33%;对儿童保健中辅食添加时间的知晓率次之,为55.0%。

2.2 较高含铁食物及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情况 从表2中可以看出,对儿童保健中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则较低,如基础免疫正确和基本正确率仅为30.0%;最常见接种反应,正确和基本正确率仅为27.5%;而对含铁食物的了解也较差,回答没有完全正确的,基本正确率仅为27.5%,欠缺较多,且存在着较大误区。

表1 儿童体检及辅食添加时间的知晓情况

项目名称 正确(例) 错误(例) 正确率(%)

1岁体检时间 28 12 70.0

2~3岁体检时间 34 6 85.0

3~6岁体检时间 32 8 80.0

辅食添加时间 22 18 55.0

表2 较高含铁食物及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情况

项目名称 正确

(例) 基本正确(例) 不正确

(例) 正确率

(%)

较高含铁食物 0 11 29 27.5

基础免疫 4 8 28 30.0

最常见接种反应 6 5 29 27.5

肺炎疫苗 5 25 10 75.0

2.3 不同年龄对体检及辅食添加时间调查情况的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年龄的护士对儿童保健中的儿童体检及添加辅食的时间,除了31~40岁的护士对辅食添加时间的知晓率较低为59.1%,其余人员对上述问题的知晓率均达到了66%以上。通过对上述各年龄段回答正确人数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各年龄段之间对体检时间及辅食添加时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不同学历对儿童体检及辅食添加时间调查情况的比较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中专学历的护士对儿童保健中的辅食添加时间知晓率低为40.0%;本科学历的护士对1岁以内儿童体检的时间知晓率较低为55.6%;而大专学历的护士对上述问题的知晓率均在70.0%以上。由此可知,中专和本科的总知晓率与大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不同年龄之间对较高含铁食物及预防接种知识的比较 由表5中可知,将正确和基本正确都视为正确来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护士对儿童保健中贫血的食补指导、基础免疫包含的疫苗、疫苗最主要的反应及肺炎疫苗预防的细菌等这部分知识的知晓率总体较低,说明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较欠缺。特别是对日常生活中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了解太少,且有较大误区。从表中可得出,≤30岁和31~40岁这两个年龄段对上述知识的知晓率差异不显著(P>0.05);≤30岁和≥41岁这两个年龄段差异不显著(P>0.05);而31~40岁和≥41岁的护士对上述知识的知晓率则有显著差异(P

2.6 不同学历之间对较高含铁食物及预防接种知识的比较 在表6中,通过对不同学历的护士进行儿童保健中较高含铁食物、基础免疫包含的疫苗、疫苗最常见的反应及肺炎疫苗预防的细菌等内容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大专学历的护士知晓率明显高于本科学历的护士(P0.05)。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健康保健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各医院普遍开展了健康教育活动,且许多医院还对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考核。健康教育的形式已被广大护士、患者广泛接受。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掌中宝,家长对儿童保健越来越重视,对儿童保健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儿童保健具有很大的潜在市场需求。儿童家长除了在科普书中、网上获得一些儿童保健知识外,更希望从专业医务人员那里获得有针对性的儿童保健知识。对于健康儿童家长来说,主要从儿童保健医护人员的儿童保健教育中获得保健知识;而对于住院儿童的家长,仅能从儿科医护人员的儿童保健教育中获得极少的保健知识,因此,医院儿科所提供的儿童保健教育严重不足。

护士是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的主体,儿科护士对儿童保健知识的知晓率高低,直接影响着儿童保健教育的效果。在日常工作中,由于儿科护士和儿童保健工作人员获取专业知识的渠道不同,且未建立沟通机制,儿童保健教育内容、标准又不一致,直接误导了儿童家长,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使得儿童保健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一方面,很容易使家长产生迷茫和对医务人员不信任的情绪,进而使儿童家长对接种疫苗产生抵触情绪,使很多孩子错失了接种疫苗的机会。例如,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注射过肺炎疫苗(7价肺炎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23价肺炎疫苗统称)的孩子得肺炎,一些家长就错误地认为肺炎疫苗可以预防所有肺炎,因此而出现不满的情绪,儿科护士由于缺乏对此疫苗的了解,无法纠正错误的观点,也无法对相关疫苗进行宣传,使得儿童家长对接种疫苗产生抵触情绪,使很多体质较弱的孩子错失了接种疫苗预防相关肺炎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儿科护士对相关喂养知识的缺乏,不能指导家长正确喂养,就使得儿童贫血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纠正。

预防接种护士工作计划篇(6)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9-0147-02

doi:10.14033/ki.cfmr.2015.29.074

“戴明循环”学说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W.Edwards Deming)阐明管理环节的科学理论。戴明认为,一切有过程的活动,都是由计划(Plan),实施(Do),确认(Check),处置(Action)四个环节组成的,管理目标反复循环,也称为“PDCA”循环[1]。压疮是临床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11%[2-3]。笔者所在科室分析2013年7月-2014年6月住院危重患者压疮发生原因,应用PDCA循环模式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后制定出预防措施,提高压疮治愈率的工作计划,实现皮肤问题管理的持续质量改进,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科压疮管理小组成员将2013年7月-2014年6月收治的压疮高危患者59例进行统计,其中男32例,女27例,年龄37~90岁,平均63.5岁,Braden评分属高危者(分值10~12分)20例,极高危者(分值≤9分)7例,将2013年7-12月住院的3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4年1-6月住院的27例作为试验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工作方法对危重患者出现的各种皮肤问题进行常规管理,试验组应用PDCA循环模式对高危患者实施管理,即对2014年1-6月住院危重患者(包括院外带入、院内发生)的压疮发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各种相关因素分析,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计划,并由压疮管理小组组长定期对工作进行检查,确认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再对存在的问题重新制定计划,开始新的循环,不断改进提高。具体如下。

1.2.1 计划阶段(P)

1.2.1.1 调查现状 找出原因,(1)科室护理管理问题,缺乏对各种皮肤问题的应对措施,未组织相关知识培训,人力资源缺乏,临床护理工作繁忙;(2)护士自身对评估皮肤状况的忽视,专科知识缺乏导致护理措施不全面;(3)物资设备方面,科室供应的翻身垫和气垫床不足,预防用敷料不能及时供给;(4)患者个体状况,包括基础疾病、营养状况、经济状况等。

1.2.1.2 提出实施方案 加强培训力度,对关于压疮的各项知识和应对技能进行全员培训,改变护士对压疮的重视态度,成立科室压疮管理小组,对各种压疮情况予以指导[4]。

1.2.2 实施阶段(D) 科室成立以护士长为组长,护理骨干为主要成员,全科护士共同参与压疮管理小组,即持续质量改进(contin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小组,负责对全科危重患者压疮发生的护理状况进行分析、总结、督导和改进。科室在每月一次的业务学习讲课时间安排30 min作为压疮专题汇报时间,包括全员学习《皮肤管理的整体评估》、《压疮预防和处理原则》、《压疮危险因素的评分》、《各种敷料的作用及正确使用》以及《如何正确的翻身与摆放》等,同时结合案例分析和经验分享,展示收集到的皮肤问题的图片,大家共同讨论相关护理措施,改进临床压疮护理[5]。建立健全各种相关制度,如交接班制度,每班护士床旁交接患者皮肤状况,尤其术后要与手术室护士交接,使患者的皮肤护理得到延续;如上报制度,24 h内上报医院护理部,由医院专家组成员对不良事件进行评定,督导;还有会诊制度,对科室疑难病例则邀请全院压疮护理骨干进行会诊,共同探讨护理计划。不断完善护理措施,对Braden评分在12分以下的高度危险患者,填写预防压疮危险因素报告表,建立翻身卡,并使用翻身垫和气垫床,合理应用减压贴,床头悬挂“预防压疮”警示标识,提醒护士和家属重视患者的皮肤[6]。

1.2.3 检查阶段(C) 科室CQI小组成员收集资料,对每月出现的危重患者皮肤问题做出系统的分析和整理,包括各种护理技术,各岗位职责,管理制度并积极改进,制定有效措施,加强临床危重患者的护理力度。对高度危险患者则由CQI小组专员每天现场指导,即对压疮危险因素评分处于高危的患者在摆放,合理运用减压贴,护理各型伤口等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正确指导[7]。

1.2.4 处理阶段(A) CQI小组在检查阶段收集到了大量的信息反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在科室培训会上总结成功案例及不足之处,对比压疮发生的各种因素相关性,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并督促整改与跟踪反馈,提高全科护士的安全防范意识,而不能解决的遗留问题则纳入下一轮PDCA循环。

2 结果

实行PDCA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危重患者压疮发生率有下降趋势,PDCA管理模式组压疮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管理组,详见表1。

3 讨论

PDCA循环不是一种简单的周而复始,也不是同一水平上的循环,每次都有新的目标,会使质量不断提高。这种螺旋式的逐步提高,使护理工作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8]。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使科室护理人员有了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积极思考解决方案,对医院开展的关于压疮知识讲座能够积极参加,使得压疮护理能力持续提高,向实现危重患者皮肤管理的目标奋进。

参考文献

[1]郑军,贾冬云,向红.PDCA管理方法在提高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中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8):115-117.

[2]朱开梅,朱郭婷.预防危重患者压疮发生的重点环节管理[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4):546-547.

[3]冯蕊珍,畅海芳.气垫床预防脑卒中危重患者压疮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0,8(8):692-693.

[4]胡玉红.PDCA循环在危重患者护理记录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19(7):175-176.

[5]金海莲,罗琴.自制水枕在危重患者预防压疮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5):2577.

[6]雷霞.ICU危重患者压疮的预防和护理进展[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19(5):10-13.

预防接种护士工作计划篇(7)

护士职业风险方面,急诊患者由于需要紧急进行抢救,护士的护理操作时间往往快于传染病检测结果,一旦有高传染性疾病患者,如梅毒等,当护士不够重视出现针刺伤等,会造成自身感染;而急诊科患者和家属往往求医心切,一旦不如意就会出现情绪激动,有敌意,而其多将此情绪向医生和护士发泄,造成暴力事件的发生。

急诊护理风险预防措施

针对我院的分析结果,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几点对风险进行防范。

首先,护理管理者要加强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积极增强护士的法律意识,组织其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纠纷防范及对策》,并将风险预防贯穿到护理工作中,制定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并注意增加其应急能力。

其次,科室需要制定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包括入院前的急救制度、交接班的制度、查对制度等,并积极寻找出科室存在的护理风险。

第三,要保证急救的器械和药品完好齐全,护士每日早晚进行交接班,检查所有仪器及药品,专人负责清点和检查,并为仪器建立档案。

第四,要制定各级护士的培训考核计划,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岗前培训方式,要求对护师和高年资的护士做好帮带工作,护士要熟练地掌握正确的心肺复苏和气管插管等方式,熟练使用各种仪器。将培训与考核相结合。

预防接种护士工作计划篇(8)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外科护理质量,有计划的提高我院医疗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外科专科医疗护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掌握多项具有专科特色的实践技能;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护理队伍。

二、工作目标

1规范术前备皮方法,减少切口感染发生。

2规范术前呼吸功能锻炼,减少术后肺部感染发生。

3规范疼痛管理,提高患者舒适度。

4严格体液管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稳定。

5关注高危手术患者,减低手术风险。

6提高留置管道安全性,减低非计划拔管率。

7早期下床活动,促进康复。

8预防手术后低体温的发生。

9术后早期锻炼,减少DVT及肺栓塞发生。

10加强围手术期卧床患者皮肤护理,减少压疮发生。

三、具体工作职责

1.不断强化护理安全教育,由专科护士负责定期培训各科室联络护士,对全院外科患者护理进行质量干预,协助制定医院专业护士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掌握外科患者护理技能的护理人才。

2.参加护理部领导的专科护理管理委员会,参与相应专科护理工作小组的工作。

3.组织、参与本院本专科领域的业务技术工作,组织制定本专科护理工作指引, 协助制定所在专科各项护理工作标准、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等。

4.参加医疗查房,外科患病例、疑难病例讨论,分析病人的护理问题,针对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组织院内护理会诊,实施循证护理,解决护理疑难问题导临床护士工作,确保本专科护理质量。

5.掌握本护理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积极组织本专科的学术活动,根据本专科发展的需要,确定本专科工作和研究方向;有计划、有目的、高质量地推广和应用专科一.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完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有效的回避护理风险,为病人提供优质、安全有序的护理服务。

2.将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监督相关人员,并有监督检查记录。

3.加强重点环节的风险管理,实行责任组包干,新老搭档,保证每时段都有责任护士,减少交接班的频次,让患者得到连续性的治疗及护理,减少工作中的漏洞,同时年资老护士要带头作用,注意培养护士慎独精神。

4.加强重点管理:如病重病人交接、压疮预防、输血、特殊用药、病人管道管理以及病人现存和潜在风险的评估等。

5.加强重点病人的护理:如手术病人、危重病人、老年病人,在早会或交接班时对上述病人做为交接班时讨论的重点,对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作出评估,达成共识,引起各班的重视。

6.对重点员工的管理:如实习护士、轮转护士、新入科护士以及低年资护士等对他们进行法律意识教育,提高他们的抗风险意识及能力,使学生明确只有在带教老师的指导或监督下才能对病人实施护理。同时指定有临床经验、责任心强具有护士资格的护士做带教老师,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临床操作技能等。

7.进一步规范护理文书书写,减少安全隐患,重视现阶段护理文书存在问题,记录要“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避免不规范的书写,如错字、涂改不清、前后矛盾、与医生记录不统一等,使护理文书标准化和规范化。

8.完善护理紧急风险预案,平时工作中注意培养护士的应急能力,对每项应急工作,如输血、输液反应、特殊液体、药物渗漏、突发停电等,都要做回顾性评价,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护士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四.以病人为中心,提倡人性化服务,加强护患沟通,提高病人满意度,避免护理纠纷。

1.主管护士真诚接待病人,把病人送到床前,主动做入出院病人健康宣教。

2.加强服务意识教育,提高人性化主动服务的理念,各个班次随时做好教育指导及安全防范措施。

3.建立健康教育处方,发放护患联系卡,每月召开工休座谈会,征求病人及家属意见,对服务质量好与坏的护士进行表扬和批评教育。

五.建立检查、考评、反馈制度,设立可追溯制度。

护士长及质控小组,经常深入病室检查、督促、考评。考评方式以现场考评护士及查看病人、查看记录、听取医生意见,发现护理工作中的问题,提高整改措施。

六.加强“三基”培训计划,提高在职护理人员整体素质。

1.每周晨间提问2次,内容为基础理论知识,专科理论知识,院内感染知识等。

预防接种护士工作计划篇(9)

1 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1.1 医源性感染损伤 医源性感染主要是指锐器伤,锐器伤包括:注射器针头刺伤、输液器针头刺伤、手术时缝针刺伤、手术刀片划伤、安瓿划伤、玻璃划伤等等。而针刺伤是感染科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损伤,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和感染[1]。国内调查显示[2],80%以上的护士发生过针刺伤,每年1~3次不等,被HI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器械刺伤皮肤会有0.3%的感染危险:被HB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器械刺伤皮肤会有6%~30%的感染危险,只要有0.004ml的含乙肝病毒血液就可使正常人感染:被HC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器械刺伤皮肤会有3%~10%的感染危险。

1.2 生物性危害 生物性危害主要是各种血液传播性疾病;呼吸道传播的疾病;特殊病菌因素包括细菌性和病毒性因素。由于收治患者大多病情危重,感染的病原菌复杂,感染科护士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因针刺伤、锐器伤、黏膜或破损皮肤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可能受到感染。目前,在通过血液传播引起感染的血源性疾病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综合征是最具威肋的,给感染科护理人员的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1.3 化学性危害 工作中所接触的有毒化学物质所致的危害。这些可在消毒液的配制、使用过程中发生;某些医疗器械损坏所致的毒物外漏,如体温计水银、血压计损坏时造成的汞外漏;执行化疗过程中对机体的损伤等[3]。

1.4 护上职业防护意识淡漠,知识缺乏 临床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对普遍性预防原则了解不够,通过调查241名护士发现,高达51.1%的护士在注射、输液操作中不戴手套,而护士不戴手套的原因是“操作不方便”占84.6%,是医院没有要求戴手套的占1 5.4%,这反应了护士防护意识的淡漠和管理人员缺乏全面性防护的管理理念[4]。

1.5 心理性危害 护理人员的心理性危害主要由精神压力过大,工作紧张,生活缺乏规律等引起的,可导致睡眠障碍、饮食结构改变、代谢紊乱、慢性疲劳等。

2 防护措施

2.1 标准预防

2.1.1 标准预防[5]的基本观点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均含有传染性物质,无论何时接触以上物质都必须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1.2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2.1.3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2.1.4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也可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2.1.5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2.2 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2.2.1 加强教育提高自我防护。目前,护理人员普遍缺乏防护意识,对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应通过职业教育,组织继续教育课程,增强专科理论知识,深入了解各种职业暴露的危害性,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掌握防护原则和具体防护措施。护士应加强自我防护知识的学习,保障自身的身心健康,充分发挥护士在维持人类健康中的积极作用。

2.2.2 尽量减少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对人体的污染,尽可能地防止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溅至衣服、皮肤、床面、地面等处,所有接触过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器具都要经过1:2000的过氧乙酸浸泡消毒。床与地面用过氧乙酸擦洗消毒后再接受下一个患者。

2.2.3 针刺伤、皮肤破损发生血液、体液接触时,应立即按程序进行局部紧急处理。若无伤口则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有伤口则应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以减少受污染程度。同时用肥皂液和流动的净水冲洗,禁止伤口局部挤压,冲洗后用3%碘酊、75%乙醇或1%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被暴露的黏膜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同时留验标本。

3 规范护士操作行为

3.1 规范护士操作行为 护士在进行日常诊疗活动中应遵循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不要徒手处理污染的针头和锐器。

3.2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强化洗手意识,教育护理人员重视洗手环节,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及防护措施。医院感染病原体传播最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护理人员因工作接触手上携带的细菌较多,因此卫生洗手、去除手上的暂住菌,预防交叉感染、做好自我防护意义重大。

3.3 加强对传染病的防治,以及在传染病流行期或遭受各种传染物质污染后,应及时进行各种相应的免疫接种。如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等。

4 建立保健制度

4.1 建立医务人员保健档案 凡有血液、体液暴露事故必须在24小时内报告有关部门。要求护理人员在发生了医疗锐器伤害后,要将锐器名称、伤害部位、是否受到感染等做详细记录,一方面可追综医护人员受伤伤害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不断总结避免锐器伤害的经验。

4.2 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进行定期随访和体检,并提供心理支持和医学咨询。

5 体 会

作为感染科的护士在应对各类传染病的同时,还需要接触各类新发感染病,掌握职业防护的相关内容、医疗废物分类处理和有关传染病的治疗、护理及健康宣教。增强护理人员法律知识学习,戒备职业风险。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日益增强,医疗纠纷时有发生,护理工作往往首当其冲地受到瞩目口因此,要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增强护理工作中的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并结合典型病例,分析护理差错高危因素,对可能发生的主观风险,制定预防措施,减少护士在工作叶的职业损伤。

参考文献

[1] 阮 征,刘 芳.护士职业防护新进展[J].现代护理,2008,2,(1 4):333.

[2] 吴丽军,何 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388.

预防接种护士工作计划篇(10)

1、健康促进能力

(1)学校健康护理:对学校的环境和师生的健康进行管理,负责收集整理及统计分析学生的健康资料,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注意发现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找出不良因素,参与处理和预防意外紧急事件,如爆发性传染病发生的预防。

(2)学生、老师健康的保健指导:主要是日常生活与健康。利用定期检查、座谈,在饮食、起居及青少年的生理变化给予卫生保健指导。

(3)健康教育:运用护理程序,通过给学生讲课,发放宣传资料,宣传栏等多种形式教育。教育内容包括疾病的预防、生理、卫生常识、精神心理卫生知识,了解影响他们健康的主要危害因素,纠正不良生活行为习惯,阻止疾病的发生发展。

(4)计划免疫与预防接种:参与完成计划免疫任务,进行免疫接种的实施与管理。如筛查需预防接种疫苗的人群并实施,然后,记录、投药。

(5)定期检查:进行健康普查的组织、管理和医生诊查时的辅助,并对相应的问题给予生活指导和保健指导。

(6)传染病的防治:负责学校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组织学生进行预防传染病的宣讲,发放预防传染病的资料并进行指导、消毒、隔离等。

2、综合护理能力

主要包括各专科护理技能及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技能,根据医务室护士工作的条件和服务的对象必须是全科护士。如突如其来的意外伤害、中暑、各种传染病、晕厥、痛经、心理障碍的患者等。在工作中,就不免应用到各科的护理技能才能满足师生的需要。

3、独立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务室护士不同于医院护士,常常处于独立工作状态。在医院遇到问题往往可以与其他护士、护士长、或医生研究解决;但在医务室,护士将独立地进行各科护理操作,独立地运用护理程序,独立地开展健康宣教,独立地进行咨询或指导。此外,其护理条件及设备均不如医院。这就要求医务室护士具备较高的解决问题和应变的能力。因此独立判断、解决问题和应变能力对于医务室护理人员非常重要。

4、语言表达能力

医务室护士每天面对的是学生、老师,健康宣传是医务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医务室护士要能够清楚、准确、无误地交给他们防病、治病的知识,改变其健康态度,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另外,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老师的工作压力是造成他们心里障碍的重要因素。所以需要医务室护士去做心里疏导,消除消极因素,树立积极因素。因此,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医务室护理人员是至关重要的。

5、协调沟通能力

医务室的护理工作既需要合作者的支持、协助,又需要其护理对象的理解、配合。如.餐厅人员的消毒指导,传染病的隔离、消毒、预防等均需要与其他各部门协调、沟通、支持。医务室护士必须具有社会学、心理学及人际沟通技巧方面的知识。从而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6、调研科研能力

医务室护士不仅负责向师生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同时也肩负着发展医务室护理,完善护理全科的责任。因此,医务室护士首先应不断地充实理论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护理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护理人员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护理学的发展。其次,医务室护士应具备科研的知识,能独立或与他人共同进行护理科研活动,在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提出新的观点,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作出应有的贡献。

预防接种护士工作计划篇(11)

军事训练是和平时期部队工作的中心任务,是部队战斗力生成的根本途径。新兵刚到部队,由于身体和心理素质不够成熟,随着训练强度和难度不断增加,如不注意防护,往往容易发生训练伤,所以,扎实做好训练伤的伤治工作是新训卫生工作的重点。为此,笔者对近几年新兵军事训练伤发生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发现,军事训练伤的发生固然有偶然因素,但与教育、管理、医学监督等预防措施不到位和训练不科学等因素密切相关。

1发生原因

1.1身体及心理素质较差:部分新兵年龄较小,骨骼发育尚不完全成熟,协调性不够,肌肉韧带力量薄弱,受到高速牵拉使易发生损伤;部分新兵心理和生理年龄都还不成熟;有的新兵入伍前很少或者没有进行过体育锻炼,短期内还不能适应部队的高强度、紧张的军事训练;有的新兵思想过度紧张,甚至对训练怀有恐惧心理,对高强度、高难度的训练课目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导致动作难以做到位,使军事训练伤的危险性增加。

1.2组训不科学:平时训练计划性不强,训练时间安排不合理,随意增加训练强度、难度或长时间进行单调性训练;遇到上级检查或考核时,临时突击集训,随意超时、超强度、超负荷训练,使部分士兵训练时的动作协调性与准确性降低,从而导致军事训练伤的发生。

1.3带伤带病训练:由于基层新兵连队队部人员少,新兵骨干为了出成绩,提高政绩,营造军事训练的“热闹气氛”,经常让轻伤小病人员以及刚出院或半休、身体虚弱人员参加训练。这种“不科学、不合理”的安排,常常导致军事训练伤的发生。

1.4准备活动不充分或动作不规范:按照规定在每次军事训练前应先进行热身运动。但少数指挥员忽视训练前的准备活动。训练时部分指挥员要求不严,未做到训练项目的示范动作,未讲解训练注意事项和要求,致使参训士兵动作不规范。另外,训练场地不够规范,有的训练器械固定不牢等,这些都常常是军事训练伤的直接诱因。

1.5宣传教育不到位:军事训练前,卫勤防护和安全教育未落实;军事训练中的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新兵缺乏运动医学和运动心理学知识等,没有开展针对性的军事训练伤预防知识的教育等,也是导致军事训练伤发生的重要原因。

1.6争强好胜:新战士年轻气盛,人人都有不服输的劲,生怕训练成绩差,让人看不起,于是有的新战士便不顾及、不讲究方式方法,一味“硬拼”,使训练强度超过了身体的承受负荷,再加上要领不熟悉,动作失调、变形,易导致训练伤的发生。

2预防对策

新兵训练初始,切忌求快求高,要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循序渐进,按照先易后难,先弱后强的原则,各种项目穿插进行,切忌进行超负荷训练。在新兵出现身体不适时,应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做到劳逸结合。

2.1健全组织,适时检查指导:卫勤部门要严格按照《军事训练健康保护规定》,对军事训练伤预防工作进行计划指导,并协调军训、管理、宣传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开展工作,并对军事训练防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适时对新战士的训练伤防护知识掌握情况、训练计划的制定、组织实施,训练场地达标情况,训练伤发生等情况进行综合检查指导。一是检查各级对军事训练健康防护工作的重视程度,指导部队真正把预防军事训练伤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制定科学的军事训练计划和与之相适应的军事训练健康防护教育计划,并检查组织落实和监督情况。二是检查训练设施情况,指导部队不断完善训练设施建设,杜绝带故障使用,及时整改训练场地存在的不安全隐患。三是检查保障工作是否到位,指导部队加强对一线保障人员的培训。

2.2加强宣传教育,做好防护措施

2.2.1心理健康教育。注意心理疏导,根据新入伍的战士不同的文化水平、家庭背景、性格特点等情况,搞好分类教育和个别疏导,帮助其克服对高难度训练课目的胆怯、紧张和恐惧,调整其心态,锻炼其意志,增强其心理素质。训练前要讲清动作要领,使新战士消除恐惧心理,增强信心,从而减少或避免训练伤的发生。

2.2.2防护常识教育。新兵开训前,组织有经验的医务人员进行预防军事训练伤的知识讲座,是新战士学习有关的人体生理解剖、运动生理学等知识,了解发生训练伤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2.2.3安全常识。通过黑板报、安全训练小手册等形式大力开展安全常识教育,教育新战士自觉遵守训练场纪律,训练操作规程,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做到令行禁止。使大家在训练的每一阶段、每一环节、每一训练场所都能自觉做好训练伤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