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传统文化培训心得体会大全11篇

时间:2022-07-17 20:33:16

传统文化培训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培训心得体会篇(1)

培训机构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可以使社会成员通过短期训练,提升自身素质、学会某项技能或者发展自身职业空间等。随着国家不断鼓励社会团体及个人来大力兴办培训机构,社会上出现了不同类别和大小规模不等的培训机构。作为我国新兴产业的培训机构,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培训机构是我国近十几年来的新兴产业,由于产业类别属于服务行业,无法向大众出售有形产品,使得学员很难在消费之前获得有关质量方面的信息。学员更多的是通过视觉、听觉来了解品牌,形成自己的观念以主导对企业品牌的感受。企业应抓住这一特点,发展适合自身的个性化品牌形象。其次,培训机构的服务过程,是由教师及学员进行互动与交流的过程,优质的服务可以使学员的精神情感获得很大的满足。如学员在选择培训机构时两所机构教学实力相当,学员会更倾向于选择使自己内心感到愉悦、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具有人性化服务的对象。最后,培训机构对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了培训机构的教学理念和企业文化内涵等。企业在借鉴国际教育培训机构管理模式、教学服务方式的同时,根据国内发展状况特点,融合中国传统教学方式来调整自身企业整体战略,以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内涵和品牌形象等。所以,企业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但要注重自身实力、与时俱进抓住自身特点,关注大众内在的精神需求变化,还要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拥有属于企业自身的文化内涵,这样才有利于品牌的长远发展。

(二)标志

标志作为企业品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品牌在竞争中获胜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标志设计更加重视人的心理和情感需求,融入了个性化、人性化、民族化等设计理念。首先,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建筑师路德维希•凡德罗说过“less is more”(少即多)这句话,提倡简单,反对过度装饰。然而,历经几十年后,人们慢慢发现“less is more”这一设计理念使标志缺乏了各自独特的个性与内涵。设计出来的标志作品,由于无视人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商业色彩浓厚,导致标志越来越同质化。其次,由于人们多年来在视觉上总是看到大量几何化标志,造成了人们的视觉疲劳、心理情感上的抵触。并且随着当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也随之增大,当代人越来越注重有趣味的、人性化的标志设计,来满足心理和情感上的愉悦与放松。最后,由于近年来的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标志也随之走国际化路线多年,缺乏对自身民族文化的挖掘与思考。而现代标志逐渐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国际设计理念相互融合,在标志中注入传统美学形式和民族传统元素,因此,民族化也成为不容小觑的发展趋势。所以,现代标志设计作品融入个性化、人性化、民族化,重视现代人的心理和情感需求,才能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从而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形成有意义的符号。

二、培训机构标志设计现存的问题

由于我国培训机构起步较晚,在培训机构标志设计方面还处于摸索和借鉴阶段,因此,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设计师去思考。首先,培训机构的产品是无形的,所以在设计标志时能够选用的有型元素也会受到限制。目前,我国中小型培训机构的标志有明显的同质化、形态单一现象,大多数的培训机构标志中会出现书本、翅膀、双手等元素来象征知识、理想和关爱等等。标志元素的大量重叠,缺乏个性化,也导致培训机构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而大型培训机构需要面临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在拓展新领域的同时,因定位不清晰,标志需表达的内容太多而出现过多的设计元素,导致大众逐渐将其淡化,失去了可持续性的竞争力。其次,培训机构属于服务行业,有些企业在设计标志时过于功利忽略了学员的心理、情感等人性化的需求,导致学员缺乏对品牌的理解和认同,失去凝聚力。真正的商业营销战争并不是发生在人和街道或者商店,而是发生在消费者的脑海里,消费者的脑海和脑海中的记忆才是营销竞争的“终级战场”。由此可见,想在学员脑海里留下一个好印象,人性化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最后,在设计培训机构标志时,因部分国内企业缺乏深厚的文化内涵,标志设计只是一味地形式化,局限在中英文缩写字母的变形、变色之中。文化内涵是一个企业品牌核心的价值所在,只有将企业文化内涵与标志的民族化紧密联系,才能使大众体会深刻的文化烙印,最终赢得市场竞争。

三、研究分析

鉴于培训机构的特殊性,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非常重要,只有设计与企业本身相符合的标志,才能产生对品牌形象更有利的影响。通过分析培训机构的特殊性与标志的发展现状,设计师若要设计出与企业自身特点相符的标志,必须注重以下几点。

(一)强调个性化

现代标志设计提倡个性化的发展,而这一点也正迎合了培训机构树立个性化培训理念的需求,所以,个性化是培训机构标志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各培训机构在其功能上有相对一致之处,但是,在培训机构办学条件、传统、基础以及师生等诸方面都会产生差异,而差异的产生正是形成培训机构特色的主要原因。因此,设计培训机构标志时,设计师必须探寻企业与众不同之处,有针对性地满足企业对标志的个性化需求,形成标志差异化优势,支撑企业品牌特色以吸引消费者。如很多高端的培训机构不仅能够展示优质、高效的课程,还能提供一个平等交流的场所,成为众多企业家创建拓展人脉的平台。这类企业特点偏向于注重高端消费人群之间的交流合作关系,标志要诠释出富有感召力、热情友好及高品味的设计理念等等,从而根据企业自身这一特点形成标志差异化优势,找到相应标志设计元素,设计与之相符的个性化标志。例如,深圳的“众人行培训”属于管理型培训机构,主要从事提升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技能和相关专业的认证、考核培训,注重团队合作精神、沟通交流能力、实战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标志设计中由三个抽象的人形组成“人”字,突出三“人”成“众”,底为外圆内方的绿色铜钱造型,象征为学员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培养学员将利益最大化的能力等。如此,找到培训机构自身与竞争对手的差异之处,强调标志的个性化,设计符合自身特色的标志,有利于提高学员对培训机构的认知。

(二)重视人性化

美国设计家普洛斯曾说过: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然而更重要的是第四维:人性。标志设计是为人服务的,而培训机构也恰恰正是服务行业,因此,在标志设计过程中更要重视人性化的表现。标志设计是人类情感生活中的一项载体,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时思想感情的桥梁。标志的人性化设计这一点与后现代主义“以人为本”理念相符合,通过标志图形来体现出为大众服务的平等公平原则,以一种具有亲和力的方式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培训机构在教学的过程中会相对枯燥,设计师可以通过象征、幽默、正负形等手法设计有趣味性的、有丰富内涵的标志。例如,美国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分校的标志在设计过程中运用了正负形的手法,将蓝色英文缩写字母“UAF”中的大写字母“A”与一头站在雪地里白色北极熊的抽象图形相结合,蓝白相间的平行线也体现了学校开设北极地区计算机工程研究和北极生物研究等课程。巧妙地运用正负形关系既可以增加造型元素以有利于培训机构的信息传达,还可以增加趣味性,是人性化标志的一种体现方式。或者利用标志中辅助图形的延展性,变换辅助图形的结构、色彩、肌理等,形成新的表现方式,把这些运用在标志的应用系统中,如宣传册、课件、办公用品等各类载体上,从视觉、听觉或触觉上为学员带来情感上的愉悦与精神上的享受。带有情感因素的标志设计使学员在观赏和互动时,根据学员自身不同的生活阅历通过联想、想象等思维过程来感悟出不同韵味,产生丰富的心理情感和精神共鸣。因此,在标志中注入有情感、有趣味的因素,多注重人的心理及精神需求,能够拉近标志与学员之间的情感距离,还能增进学员与企业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加深培训机构在学员脑海中的记忆。

(三)注重民族化

我国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上下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标志设计提供了灵感上的启迪,并且也为培训机构的品牌文化内涵提供了充足的养分。想要在标志图形设计的形式上力求突破,就要对本土文化进行再发掘与思考,优秀的标志创意设计过程应该是从感性创意到理性分析的过程。但是,将培训机构标志设计民族化,并非摒弃现代标志设计的理念,而是要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标志设计理念相融合,寻找文化和表现形式上的交叉点进行融合。例如,我国培训机构以自身文化内涵来命名带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企业名称,来体现仁、义、礼、智、信等等,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可以用企业中文名称的汉字进行图形化、符号化等表现形式使标志延其“意”、传其“神”。在设计汉字标志时,可以运用传统的篆刻、书法或者将印刷字体进行变形、加以装饰等手法重构字体,既易于本土大众识别,又具有较强的民族化感染力。以文字作为符号的形式来进行标志的创意,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视觉感染力,是标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标志设计的新导向。但如果只是简单地挪用传统文化元素,并没有深刻的理解和思考,设计出来的标志也会空洞乏味、缺乏生命力。所以,要求设计师必须挖掘培训机构的文化内涵,经过思考之后,根据传统美学形式灵活应用、进行思维创新,探究出能代表该企业文化底蕴的设计元素,创造性地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到现代标志设计中。这样设计出的标志才能避免空洞和乏味,更具有民族文化气息和内在美,使人体会到企业深厚的文化底蕴,达到怡情悦志、陶冶情操的目的,更有利于使培训机构深入人心。

传统文化培训心得体会篇(2)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和追求

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之所以几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经磨难,一次次凤凰涅??,最根本的就是深深植根于民族基因的伟大精神支撑和崇高价值追求。所以,一方面,党中央把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成为治国理念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要实现两个百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必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强大精神力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合中国和时展的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条强国富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通过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今时代特征紧密结合,更加坚定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

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仁爱”“诚信”“天下为公”等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主要是它既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人们的普遍愿望及基本诉求。做好对优秀传统文化深层价值理念及其现代意义的挖掘和阐释,把优秀传统文化义理讲透、意义讲足、现代性讲好,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丰富和发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文理念、道德观念,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到当代中国人心坎上的有效路径之一。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在近代以来的磨难曲折和抗争中,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民族复兴梦想的追求。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正在一步步接近实现梦想的目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

二、依托社区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

1.文化对于职业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无法脱离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独特的文化积淀。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借助社区教育大平台,向广大社区群众传播文明礼仪、弘扬优秀文化,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进而推动社区整体道德教育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2.职业学校把社区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范畴

职业教育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学校不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更担负起社会责任,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辐射到社区,也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公益性社会服务工作,坚持立德?淙耍?培育全民的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传递正能量,学校责无旁贷。

3.学校拥有师资和教学资源优势

学校把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工作范畴,建立一支胜任教学工作的师资队伍,并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教学经验及可圈可点的成功做法,无疑为社区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工作提供了师资保证。同时,借助学校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为社区群众建设和配送电子课件、微课及学校图书资料等教育资源,为社区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工作开展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优势十分明显。

三、依托社区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举措

1.制定培训计划

对社区广大群众,包括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教育,是一项长期、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学校要把这项工作切实纳入教育教学整体工作之中,摆上学校工作日程,设专人负责。选择适合社区教育实际,推动社区居民品质和能力提升、社区家庭和睦、社区矛盾化解和问题解决的内容,进行现代化改造。通过制定中长期培训计划,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同步实施等方式使其发挥作用,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两个文明成果一起要”。

2.开发培训教材

学校要在开发国学教育校本教材的基础上,组织编写通俗易懂的国学文化培训教材,以及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大道理等书籍,拓宽受教育面。制定培训大纲,以突出儒家思想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载体,确立社区培训工作目标和培训重点,做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为社区群众所接受,为社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3.组织社区培训

本着“有利于社区群众文化学习、方便生活”的原则,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期培训班、国学讲座、理论研讨、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促进社区培训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务求方法新、理论新、重实效。培训教师要做到备教师、备教材、备学员,理论联系实际,充分结合现代化信息教学手段组织培训,全面提高社区培训教育质量。

4.参与社区活动

传统文化培训心得体会篇(3)

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人们也越来越关注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复兴。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组成之一,也逐渐被教育系统重视,并参与到教学中。中国武术作为一项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不但可以增强习武者的体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坚毅品德。在当前的武术训练中,很多教师只注重学生的武术训练,对于学生的武德培养则草草带过。导致部分运动员武术技能突出,但个人素质较低,不能着重突出中国传统武术的民族内涵和文化底蕴。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会有很大影响。如今,深层次探索和研究武术训练对于学生的品格塑造和整体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广大武术教师需要不断研究和分析,通过研究目前的教学模式,总结相应的经验,让学生在学习武术技巧的同时培养高尚的武德。

一、学生在武术训练中的品格塑造

“文以平心,武以观德。”长期以来,武德的重视程度在武术教育中要比技巧更受人关注。崇德是武术学习的重要基础,习武者要崇尚高贵的道德修养,养成宽厚待人、吃苦耐凇⒆郧坎幌⒌木神。武术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品德,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武术训练培养学生的恒心毅力

受到武术自身特征的影响,武术训练的过程往往都是艰苦的,且周期较长。学生在长期的艰苦训练中,信心和恒心都会得到提升。如今生活条件提高了,许多学生存在不能吃苦、没有恒心和毅力的现象。调查表明,学习武术后学生的恒心和毅力都会在学习过程中完善。

2.武术训练培养学生仁忠义信的品德

在传统的中国武术传习过程中,师傅选徒的标准很多,而人品则是一项重点的考查内容。因此,在开始武术训练之初,老师都会对学生进行礼仪训练。礼仪是进行教学的一项基础,更是培养学生今后发展的先决条件。受到传统武术学习的影响,学生在老师的教导下会逐渐养成尊师重道、仁忠义信的高贵武德。

武术作为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它还从不同层面上体现了强大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学生在习武初期通过学习基础的相应技巧和动作,武术动作要求学生一招一式都要到位,因此,学生在一招一式的训练中养成细心、平和的心态,随着训练的深入,学生会达到神形兼备的效果。在每个训练阶段和学习中,学生的相关品德也都会得到锻炼。长此以往,学生会形成吃苦耐劳、敢于创新的精神,以此形成良好的武术品德。

3.武术训练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

目前,多数学生对于自己的行为和言语都缺乏责任感,具体体现在不争取自身的合法权利、不注意自身言行、对于别人的权益也多有侵犯。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形成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要求很高。面对重复的武术动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烦躁和焦虑的心情,但是又需要及时将这类情绪消除并全身心投入到训练中。学生在不断焦躁和消除过程中,忍耐性会逐渐提高,心理素质也会有所加强,这就养成了与常人不同的抗压能力。

二、武术训练对学生造成的身心影响

通过调查发现:35.1%的学生认为,学习武术可以防身、自卫、强身、健体;27.4%的学生认为,通过学习武术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使民族精神得到弘扬和发展;3.7%的学生认为,武术学习可以增加气质,让其他学生崇拜;还有33.8%的学生认为,学习武术可以使自身品德得到提升。这表明,很多学生在进行武术训练时,不明确武术对于自身品德提升的作用,理解意识偏差,导致学生只顾着学习武术套路而不重视武德的培养。

此外,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由于目前的生活条件好,不进行科学的体育项目锻炼,优越的家庭环境也导致很多学生心态不好,不尊重、理解教师,遵守纪律的意识单薄,缺乏同情心,不懂得以礼待人,而进行武术训练后,此类学生的部分陋习会在武术训练过程中逐渐改正,这亦是武术训练带来的良好作用。

学生的品德素养,是由其生活学习的环境所影响形成的。这必然导致学生的品格形成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长期武术训练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武术作为传统的中国体育项目之一,学习者在习武过程中便可学习到很多优秀的传统品德,教师需要加以讲解让学生明白。让学生明白学武要先学做人的道理,明白武术学习武德为先的思想。同时注重学习文化知识,成为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传统文化培训心得体会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103-03

保护与弘扬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6月1日文化部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要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要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载体是人,只有众多的人来共同参与学习、研究、推广,才能使文化得到承传与弘扬。而学校则是聚集的地方,是文化普及、推广、繁荣、发展的中心,是优秀文化的未来和希望。因此,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应从校园文化建设抓起,突出优秀传统太极拳文化的学校教育保护与发展。其意义在于,第一,可以协调太极拳的保护与传播方式,对太极拳及太极文化进行科学、系统、规范的挖掘与整理,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良好的继承;第二,可以调动更多青少年参与到太极拳文化的承传过程中来,既实现了文化惠民,又促进了河北省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提高了青少年的健康水平;第三,可以继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对提高我省、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河北邯郸作为杨、武式太极拳的中兴发祥地,更加注重太极拳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在邯郸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和各级学校的努力下,太极拳文化在邯郸中小学得到了广泛普及与推广。太极拳文化学校传播的举措使太极拳传承老龄化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太极拳文化的健身价值、艺术表演价值均得到了体现,在内容、形式、风格、特点等方面也较为统一和规范。但受到师资力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升学等方面的局限,太极拳的文化价值、技击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等尚有待开发,太极拳文化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传承以及太极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需进一步改进、完善和强化。因此,学校太极拳文化发展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太极拳文化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保护与繁荣发展[1]。

要使太极拳、太极文化能更加深入地走进校园文化,让学生们真心喜欢太极拳,让优秀文化遗产得以更好的保护与繁荣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加强宣传,激发兴趣

请民间大师到学校做现场表演,重点突出他的防身技击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定期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太极拳的优秀影片;利用地域优势引领同学们到广府城太极圣地去参观学习;充分利用校园宣传场所进行太极文化宣传,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太极拳的魅力,并逐渐产生兴趣,让学生不自觉地喜欢上太极拳。

二、提高太极拳在中招考试中的比重

将太极拳考试成绩按中考体育成绩的一半记入中考总分。升学考试对教学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想让学校、家长、学生充分重视太极拳教学,把太极拳作为中招体育考试单列项目列入考试范围将是十分有效的方法,他所占的比重更是家长和师生所关注的焦点。

三、依据青少年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制定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结合学校体育教育和青少年及儿童的生理发育、心理特征、兴趣导向等诸多内在因素,以杨、武式太极拳为基础,编写出统一的,适合各级学校、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学习的太极拳故事、太极拳基本功、太极拳基础套路、太极推手入门、太极拳初级教法等太极拳文化系列基础教材[2],为太极拳文化在中小学的普及奠定基础。

在教材编写上按学生年龄分为五个年龄段,即小学低年龄段(1~3年级)、小学高年龄段(4~6年级)、初中段、高中段、大学段;内容、练习方法等具体设定如下(见表1)。

四、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技术水平

依托邯郸学院、邯郸太极文化学院建立太极拳师资培训基地,聘请杨、武式太极拳大师、传人、专家等担任教练,对邯郸市所有担任或能担任体育课教学的教师和从教人员进行分期分批集中培训,培训周期为一个月,要严格考核制度,一期不合格的要进行多期培训,直至合格为止。首次培训可由政府或单位承担所需培训费用,二次培训的要自费参加,以确保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前期确保使全市中小学都能有一至两名教师得到先期培训,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通过轮流培训,最终使所有中小学太极拳任课教师都能得到规范培训,以确保师资的数量。同时,每年都要对这些经过培训的教师进行验收和再培训,以确保技术的规范和师资的质量。

太极拳教师除了进行业务培训外,还要定期举办太极拳技能比赛,太极拳技术水平、教学能力突出者,要给予相应的表彰和奖励,并给予年终评优优先权,从而提高太极拳教师学习太极拳、提高业务能力的积极性。

五、改进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采用以攻防促兴趣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了动作的技击含义,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要推广太极拳就要从它的历史渊源抓起,从它的本质功能抓起,让太极拳真正地成为中小学生最喜爱的健身项目[3]。

另外,在师资水平不够的情况下,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聘请专家到校讲学等多种方法,以保证太极拳教学动作教学的规范性。

六、强化巡回督导

建议由市教育局组织成立“太极文化进校园”督导组,进行巡回督导;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高度重视,成立相应机构,制定有效措施,落实到人,广泛发动,大力推进活动的开展;督导小组将对督导结果进行及时通报;把太极拳督导结果和比赛成绩作为年终评优评先的条件之一。

从总体情况看,邯郸市委市政府、邯郸市教育局等主管部门对太极拳文化的普及推广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扶持,邯郸市(县、区)中小学太极拳文化的普及、推广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如能在学校太极文化发展中从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出发优化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师数量与水平,完善考试与奖励机制并且加大宣传力度,将对太极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繁荣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靳周祥.太极拳走入中小学课堂的必要性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0,(8):99-100.

[2]李建设,李敬勇,牛秀荣.太极拳锻炼对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43-44.

传统文化培训心得体会篇(5)

2010年3月至2011年11月,全国宣传干部学院组织开展了全国县级党委宣传部长集中轮训工作,举办培训班15期,培训学员2553名(其中县级党委宣传部长2346名)。集中轮训工作贯彻“贴近基层、服务基层”精神,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安排、服务保障等方面有了新的变化,受到广大基层宣传部长的欢迎。

师资力量权威。县级党委宣传部长轮训师资主要由宣传思想文化部门部级领导干部担任。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单位领导同志亲自作辅导报告,全面深入地解读宏观形势,权威准确地阐释方针政策,及时到位地部署工作任务,既从理论上进行系统阐释,又从实践层面进行有力指导。此外,学院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科领军人物开展专题讲座,专业性、知识性、操作性、实用性强,进一步增强了学员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很好地起到了增强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增强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作用。 培训内容务实。为了使培训真正收到良好效果,课程在内容安排上密切结合当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中心任务,及时传达学习中央最新精神和最新部署。先后组织培训班学员集中学习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和十七届五中全会、六中全会精神,开展专题研讨,进行深度辅导,切实增强学员对事业的认同感、对岗位的归属感。同时,紧紧围绕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际和基层宣传干部关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根据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重在执行、贵在落实的特点,围绕意识形态安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新闻工作、互联网工作、基层文化工作、精神文明创建等方面和领域,分板块、分单元安排课程,切切实实增强学员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方式灵活。集中轮训专门针对基层宣传工作的需要和基层宣传干部的特点,不断丰富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互动式、案例式、研讨式、体验式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得以综合运用。“情景模拟课”主要采取模拟新闻会的方式,通过现场体验式教学,提高学员的媒体沟通与新闻应对能力。“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桌面推演课”侧重于了解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基本原则、主要流程和具体要求,掌握应急处理的实招和办法。“案例研讨课”主要通过对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典型案例的学习研讨,与案例单位负责同志面对面交流,把学习与应用结合起来,研究实际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工作规律。“拓展训练课”使学员在轻松活泼的项目活动中互相认识熟悉、加深了解,形成紧密的学习团队。

组织工作规范。为适应培训班时间跨度长、班次人员多、工作密度大、安排要求高的特点,集中轮训工作特别注意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根据课程的实际需要和学员的意见建议,培训时间由最初的7天延长到12天,以便于学员消化吸收学习内容、充分研讨交流、广泛参与演练课程,强化培训效果。每期培训班开班前召开预备会,向学员介绍培训班的背景和安排,以及对办好培训班的希望和要求;召开座谈会,向学员下发调查问卷和授课效果反馈征求意见表,听取学员的意见建议。培训结束后,及时将学员的心得体会文章编发《发言摘报》,并择优推荐刊登于《人民日报》、《党建》等刊物,注重加强学习成果的转化。

通过集中轮训,基层宣传领导干部系统学习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核心课程,深入研讨了如何做好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方法和策略,进一步加深了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方针政策、原则要求和相关知识的了解掌握,进一步提升了做好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业务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传统文化培训心得体会篇(6)

作者简介:徐洪亮(1974-),男,山东滨州人,淮浙煤电有限责任公司凤台发电分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助理,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会计师,审计师。(安徽 淮南 232000)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0-0152-02

企业文化以全体员工为工作对象,以最大限度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为企业总目标服务。它体现为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行为规范。企业文化对形成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将文化建设和文化的实施与约束主体——全体员工有机结合起来,笔者从企业管理实践出发,认为教育培训工作是合适且有效的结合点。把内嵌企业文化的培训工作提高到战略规划层次,以文化的视角培养人,在专注业务和技能提升的同时关注人格、人文的修炼,把企业文化贯穿其中,实现企业文化的落地生长。以某电力企业积极开展践行的培训文化为例,探讨如何以文化的视角来塑造企业培训工作。

一、把企业文化作为培训的指南

企业文化属意识形态的范畴,但它又要通过企业或职工的行为和外部形态表现出来。建设企业文化必须首先从培育职工的思想观念入手,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凝练文化精神,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特点的共同愿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哲学思想。企业的共同愿景应当志存高远,展现自信,为全体员工所高度认同接纳,并成为指导个体行为的行动指南,且要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统一思想,凝聚合力恰恰需要通过培训工作的开展进行正确的理念引领。

策动之初,企业决策层应主导文化战略的制定和宣贯。作为皖浙两省合作项目的凤台电厂为此成立了企业大讲堂。大讲堂成立以来,企业领导登上讲台,针对素质提升与全人教育以及以企业变成一个大学校为主旨进行讲课。同时根据企业发展理念,大讲堂不定期邀请外部讲师、行业内专家来讲课,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达着企业文化。凤台电厂的培训始终围绕“博纳、和谐、活力、创新”、“企业以人为本,发展以人为先”的理念,结合企业多元文化背景,以创业、创造、创新的“三创”文化为根本,以事业心、进取心、责任心的“三心”文化为取向,以朝气、正气、大气的“三气”文化为引领,努力打造人文校园、和谐家园、平安乐园和建企即建校、建企即建家、建企即树人的“三园三建”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以团队学习打造企业文化的特色

善于学习的组织才能创造和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发展出超出成员才能总和的集体智慧和能力。基于此,企业文化建设应通过团队学习展现特色,企业组织的持续培训工作正是学习型团队建设的有力保障,这种培训应贯穿于企业管理和生产实践的全过程。

要加强组织上的培训,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在决策层的规划引导下,主要依托企业中层和管理骨干去实施。这部分人的执行力如何是学习型团队得以形成的关键环节。中层和管理骨干是团队学习的关键,选用哪种培训内容有利于学习型企业建设?根据几年来的实践,笔者认为做好企业标准化工作是抓手。标准化是高效组织的行为特征,一个卓越的管理团队,没有高效统一的标准是不可想象的。标准化建设、宣贯、实施的培训过程,可以作为团队学习建设的有效途径。

凤台电厂自2011年提出“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的目标以来,始终把企业标准化工作作为强化企业管理提升的重要手段,始终坚持“标准领先,效率优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日固日进,持续改进”的工作方针,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网络人员;加强宣贯培训、提高思想认识;规范体系运作、夯实基础工作;牢抓标准实施、坚持监督检查。目前,已全面建成了符合企业实际、体现自身特色,并融合“三标一体”管理体系,科学、合理的企业标准体系。此外,还研发投运了系统完善、功能齐全的企业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标准三稿定标及标准修改建议提起、审批、的全过程网络化管理,实现了标准、法律法规、统一表式等信息快速查询、检索、汇总统计功能,满足了企业标准化、信息化、网络化管理的需求。通过标准化建设以及全员、多维参与的培训工作,为凤台电厂建设以团队学习为特征的企业文化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三、员工全面进步的文化是培训的出发点

优秀而富有远见的企业文化,应以员工的全面进步为出发点。每个企业各有不同的特点,反映在文化上各有特色,在人才开发与培养方面企业应结合自身规模、人员结构、地域、股权治理结构等特点,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全面开展人文教育、人格教育和人才教育活动,不断促进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秉持培训是员工自身价值不断得以实现的必由路径,是企业发展目标得以达成的切实保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员工的全面进步为出发点,要求个人素质能力必须适应企业的发展,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企业对员工的要求通过制度进行压力传达,在具体工作中,以文化的视角设计培训计划、明确培训任务、开展培训工作、完善培训评估。在选贤任能上,通过健全的培训架构和完善的评估平台,积极推行公开、公正、公平的遴选标准,使企业的压力变为职工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始终通过培训来提升,最终成为员工的发展机遇。凤台电厂以建标杆,创卓越为目标,以“全人教育”为培养方向,促进员工的全面进步,在企业全体员工中形成了厚植、共享、全人、卓越为底色的培训文化。

为促进员工的全面进步,可以系统设计企业全员职业素养提升工程中长期规划,以全面提升员工的职业素养,全方位、分层、分级、系统打造全体员工职业素养提升工程。配合此类规划,企业应编制员工多层多要素行为评价指标,完善职工多渠道发展通道,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将个人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企业要求紧密结合起来。

四、文化融合以知识共享为纽带

企业文化要融合,知识的交流、共享是纽带。企业内部应积极培养内训师队伍,倡导员工是主体,人人上讲台的培训氛围。凤台电厂每月通过公开的信息渠道(OA、教培网)公布各部门的内部讲课计划,包括讲课人、内容、时间、地点,内部课堂面向全厂公开,对课堂内容感兴趣的员工都可以参与。内部课堂学习形式多样,既有课堂教学也有现场教学,鼓励员工相互之间无私传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凤台电厂的内部课堂在生产部门、管理部门都开展的有声有色,对于授课人和听讲人都有非常大的收益。部分课程根据员工要求会安排循环讲课,由员工自主安排听课时间。员工的学习热情很高,讲课室内往往座无虚席。讲课过程中,组织者不时地结合实际进行提问,引发员工们深入思考,也时常有员工积极地提出问题,不断探讨,力求学懂、学精。讲课人的课件在课后将由教培专职上传到培训网络,并定期组织对授课效果的评比打分,根据评比情况予以奖励。

浓厚的学风已经深深影响着该厂还在见习期的新员工,他们不但传承了老员工工作一丝不苟的好传统,还在专业学习中互帮互助、共促进步,充当着“小培训员”的角色。在完成部门规定学习任务的同时,主动根据各自专业学习进程,互相出题摸考,互相批阅并展开讨论。这正是企业文化通过培训这个桥梁传递融合的例证。

五、创新培训手段引领班组文化

班组是企业最小的行政单元,在统一的企业文化理念指导下也会形成班组文化。提高基层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增强内部凝聚力,应以班组工作的核心——班员岗位技能的掌握和提升为切入点。提升岗位技能应创新培训手段,激发职工兴趣,让班组职工从培训中不断提升素质,赢得自身的成长。要结合日常工作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岗前培训、岗位练兵、案例教育、观摩学习、分析讨论、预案演练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做到寓教于乐,使员工有新鲜感。为激发学习热情,巩固培训效果,班组内可不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劳动竞赛、知识竞赛和技术比武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处处体现企业文化,拉近彼此的距离,完成阶段培养目标,形成比学赶超的良性风气。

在班组中,老员工与新员工的协作开始于师傅与徒弟的授艺跟班学习、理论实践的传授。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与否,都与老师傅的言传身教密切相关。培训对文化的传达,应采用体现企业文化的师徒合同,然后对师带徒培训效果从职业素养到技能掌握,多维正向考核激励。师傅要认真履行带徒义务,徒弟考试测评不合格,师傅负连带责任。每次考试成绩测评结果既是新员工定岗的依据,也是师傅进行评先推优和绩效评定的依据之一。

传统文化培训心得体会篇(7)

 

在我省监狱布局调整和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实现科教兴狱战略,办好新世纪的教育培训,迫切需要我们尽快适应新时期教育培训的新变化、新要求。教育培训历来是提高警察队伍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渠道和途径,但传统的教育培训一直是以知识更新式的培训为主,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更新,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形式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了。学院积极改革培训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拓展培训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笔者结合学院培训工作实践,对拓展培训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谈一谈粗浅的认识。

一、拓展培训的理论探索

拓展培训又称体验式培训,起源于英国,是走出教室,利用自然或社会环境,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使学员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过程中,达到“磨练意志、完善人格、挑战自我、熔炼团队”目的的一种训练形式。

目前我国监狱警察教育培训的种类主要有:学历教育、岗前培训、晋升(晋职、晋衔)培训、专业培训、更新知识培训以及专题教育培训(如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大练兵大比武活动、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以及十七大精神学习活动)等几种教育培训形式。拓展培训只是传统培训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对其认识程度、效能发挥方面还重视不够。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社会教育大背景的变化,给警察教育培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干警培训需求的多样化和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给教育培训又带来了多重挑战。警察培训亟需实现从传统模式到新的模式的转变。拓展培训就是对传统模式的改革和探索。

二、学院拓展培训现状及作用

从2000年上半年,学院围绕警察素质的提升,第一次组织轮训班的学员到青岛海尔、烟台南山集团、上海宝钢集团、浙江华西村实地考察,借鉴企业管理经验、感受经济发展成果、学习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等,组织学员到上海提篮桥监狱、南京青浦监狱等学习交流管教、生产经营经验,组织学员到南部山区进行野外团队训练,开始了一种与以往培训完全不同的培训。通过拓展培训培养了干警之间的合作精神和积极进取的心态,具有以下积极作用。

一是能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在浙江华西村考察时,请老书记吴仁宝作报告,学员们对和谐社会建设、基层建设与管理、基层政权与经济社会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概念有了更多的了解;到青岛海尔实地考察时,对自主创新、循环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等有了新的认识。通过拓展培训,大家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充分体验到这些地区在科学规划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管理与教育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感受到了这些地区老百姓和员工较高的生活质量和良好的精神风貌,认识到了实行精细化管理和高效服务,对司法行政工作同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是能够找到差距,增强危机感。学员在学习考察上海提篮桥监狱、南京青浦监狱等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带着问题去思考,在参观考察了这些监狱之后,通过对照比较山东监狱与上海、南京等监狱监所环境、管教方式、监狱布局、经营管理、干警待遇等差异,能够清醒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感受到山东与这些地区的差距。更促使干警学员认识到不转变发展模式、不重视科学发展与规划、不提高监管水平、不提升警察的素质,就难以实现山东监狱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是能够纠正培训偏差,提高培训自觉性。随着我省监狱事业的改革、创新、发展,省厅局近几年来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建设和谐监狱的战略目标,加大了对警察培训的规划指导,学院努力改善培训条件,改革教学方法,为培训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但是在部分干警中“培训无用”论、“培训浪费”论时有出现,存在着赶形式、走过场,消极应付现象。通过拓展培训,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提升了自我思想和观念,增强了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优化了工作心态、工作思路、工作效率,使得学员对待培训的重要性的认识有了质的提高和飞跃。

三、拓展培训的特点

(一)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向自主建构

在拓展培训中,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员已有知识和能力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每个学员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原有知识和能力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同时,学习既是学员个人的建构活动,也是学习共同体的合作建构过程。于是,拓展培训强调共同参与和协作学习,让学员个体在以自己的方式对事物进行体验、理解的同时,通过合作、协商、对话和思维互动来增进个体对事物的洞察力,促使个体对问题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客观地说,监狱人民警察,与其他系统的干部有着明显的不足,环境较为封闭,知识更新较慢,工作压力较大,资源利用较低,社会地位不高,等等。通过走出去学习和比较,对自身及工作的感性认识更为清晰,学员们发现固步自封必然不利于发展,而“天外有天”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重要。科技论文。

(二)学员由接受客体转向能动的独立主体

在开展拓展培训过程中,学员始终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而存在,在一种平等融洽和谐的交往氛围中体现着自己的主体人格,是培训活动的主人,而不是被动承受教育影响的简单客体。同时,由于主观、客观因素不同,工作性质和学历背景不同,每个学员又有自身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走出熟悉而单调的监狱环境,走到陌生而新鲜的各类环境,有利于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培训中,去体验,去感受,去发现。比如,在南方考察期间,学员们除了集中组织的听取报告以外,还主动去寻找各种对自己有启发,对自身发展有帮助的事物去了解和学习,去认识和感知,这种能动性既很好地满足了学员需求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也调动了他们的培训学习欲求,提升了培训学习效果。

(三)培训者由控制者转向引导者

“传道、授业、解惑”是对传统培训教育观和培训者角色的形象概括,而拓展培训要求培训者不再是“知识传播者”,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而是整个培训的“组织者”、“催化者”、“引导者”、“主持人”和“研究者”。通过对学习培训一切的精心组织和设计,促使学员参与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改善心智。新颖的学习方式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发展场”,使学员的身心得到了放松,从而促进了学员学习。

(四)培训过程由局外观看转向亲身体验

传统教学更多的是教师单方面向学员灌输一定的知识,学员基本处于教学情境之外。而拓展培训倾向于以“学员为中心”,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教育程式由传统的“教程”向“学程”转化,学员在培训者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在培训组织形式上,自由组合给学员更多地空间。

(五)培训效果评价由常规参照转向非常规参照

在传统教学评价中,采用的是常规参照,以个人的卷面分数为标准,反馈滞后,是静止的、短期的。而拓展培训的效果并不是由卷面分数来反映,是根据培训的实际效果来衡量。如培训过程中学员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训效果与质量,对今后工作的促进与发展等,反馈先进,是动态的、持续的。对拓展培训的评价就必须着眼长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对待暂时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干警身心健康的关系。

四、拓展培训的发展趋势

拓展培训是对传统教育培训的继承和超越,不仅涉及到干警教育培训体系内部的变革,还涉及到司法行政系统的认可与支持;不仅需要转变相关培训主体的模式,还需要更多的实践操作和物质支持。发展、完善拓展培训模式对促进干警教育培训体系的科学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拓展培训要从以下方面下功夫。

(一)要实现培训理念转向,为干警培训提供动力源。科技论文。实现干警培训理念的创新,必须完成由“知识培训”转向以转变观念、提升能力为旨趣的“能力培训”上。在今天信息资源极其丰富,获取信息的手段也多种多样,传统的“知识更新”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显得无力,就算培训的时间再长、培训课程再多,也不可能穷尽工作中所有的知识和问题。但是转变观念、改善心知、提升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拓展培训却因“授人以渔”得到更多培训对象的认可。从“鱼”到“渔”的转变即是培训观念的转变。而要实现这种转变,具体来说:一是把教育培训的重点由知识的学习转到观念的更新、认识的提高上,有了对问题的重视和理解,对于办法的探寻就是必然的事情。二是树立教育培训的实效观念,根据培训需求设置培训课程、选择培训教师、创新培训方法;三是树立干警教育培训的比较优势理念,利用全省教育资源,对干警培训环节进行不同的组合,按照“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来确定干警教育培训的政策措施。

(二)要以需求为导向,重塑培训流程。传统的干部培训,往往从课程设置开始。依据“有什么教什么”的原则,教师有什么样的知识就开设什么样的专题,再通过组织部门强制调训学员来学习这些专题。这样的培训流程,忽视了学员的主体地位,很难满足学员对培训的实际需求,培训质量也很难保证。但是拓展培训能使学员获得的不仅是知识的更新,更重要的是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对实际工作的影响和帮助。

(三)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精心组织培训内容。传统的干警教育重在“求知”,“知”为过去的和静态的、已然的,而拓展培训关注的是现在的、动态的知识,甚至是未确定的答案。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拓展培训中,只有当学员的行为出现了相对持久的变化,培训才算真正发生。培训所设计的环节,要围绕当前国家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和政策法规、监狱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一线干警成长和发展中所需要的知识,使培训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科技论文。使培训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学员思考工作、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员在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获取更多的信息,提高解决工作的能力。

传统文化培训心得体会篇(8)

2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建设

国家电网公司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文化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企业的统一价值观念进行积极的培育,从而确立了建设国际上的一流电网和一流企业的战略目标;另一方面则是将企业文化进行贯彻落实,确保企业的全体员工都对企业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主要的方式是向全体员工发放有关企业文化的宣传手册,提出加强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的一些实施意见,并且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及国家电网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进行广泛的宣传,从而让企业文化走入每一个员工的心中,而不是只是作为假大空的口号而已,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宣传能够有利于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国家电网公司因此获得了“全国企业文化优秀奖”等荣誉。国家电网公司成立于2002年,自成立以来,对公司的品牌元素进行不断梳理,进而增强企业文化在公司中的渗透,使得企业文化充分发挥凝聚员工、统一思想的作用,通过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员工的行为和思想形成良性引导。在2009年的时候,国家电网公司为了能够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近些年来,国家电网公司为了能够塑造出国家电网的品牌与形象,国家电网公司根据其企业文化打造出了极具文化内涵以及企业自身特色的品牌识别相关系统,形成了具有国家电网特色的文化理念,从而促进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国家电网公司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时候,最根本的措施还是要持之以恒地在企业内部对企业文化培训进行贯彻落实。

3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艰难性

3.1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与传统的管理方式相比,通过企业文化在员工思想中的深入的管理方式更具有深刻性。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管理方式,对员工的管理更倾向于提高员工自身能动性,因此这种方式的作用效果远远好于传统管理方式。企业文化对现代企业而言,不是一种宣传口号,更不是企业的权宜之计,而是一种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机制,在机制的形成中需要长期凝聚。企业文化贯穿于企业发展中的每个环节,在企业的每个细节中都能体现企业文化。尤其在现代企业中,企业的成功与良好的企业文化息息相关。国家电网公司作为央企之一,公司的建设历史久,需要收拾的摊子比较大,工作人员众多,因此在公司内部有大量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想要将公司向着更高的高度发展还需要不断努力。而能否实现企业的发展,加强更加有效的运营和管理,企业文化将是其中的基础与关键。

3.2企业文化建设的艰难性

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建设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和建设。它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断寻求解决方法以及措施,通过公司员工的不断实践,将公司的解决方式逐渐演变为一种标准或是一种思维定式。国家电网公司长期受到了计划经济的影响,公司受到的约束和条框都比较多,再加上众多复杂的遗留问题以及较重的历史包袱,因此国家电网公司要想发展,外在以及内部的压力都很大。再加上公司管理层思想陈旧的原因,要想建立起一强三优的现代优秀企业,就必须首先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及内部和外部环境。任何的创新以及变革都会使得公司权力的重新分配以及相关利益的再次调整。如果企业的改革没有得到众多员工思想上的认同,改革的效果将会受到极大影响。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将企业文化带来的协调效益和规模效应发挥出来,更是需要在建立起与企业的运营相适应的组织以及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培养出适合企业的文化氛围。企业文化的传播是由上而下进行传播的,但是在员工中进行企业文化的传播时往往会受到一定的阻力,其中的原因在于员工对国家电网企业培养的企业文化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另一层面上来讲,在进行企业文化的培养过程中并没有以基层员工的认可作为基础。如果企业文化缺乏员工的执行和认可,那么任何企业文化都只是空谈,不能真正地运用到企业的发展中去。

4企业文化培训面临的问题

4.1培训方式单一

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培训的时候,一般都会将培训的地点选择在多媒体教室,通过播放宣传片、展示幻灯片等较为传统的方式进行培训与宣传。通过研究表明,企业员工大多都是成年人,如果以大学授课形式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的灌输,将会使得员工产生厌倦,从而导致员工在接受企业文化培训的过程中缺乏自身的思考,参与兴趣不高,将会大大影响企业文化的培训效果。

4.2培训内容较为枯燥

国家电网的五统一的企业文化体系在企业内部通过强力度的宣传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识,但是很多员工对五统一的内容并没有真正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的意思,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不深导致很多员工将企业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画上等号。将五统一的企业文化如何通过恰当的方式让员工能够进行深刻的理解与认识是培训中的一大难题。

4.3员工意识消极淡薄

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误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将企业文化简单地认为就是统一企业标志,统一员工服装。这些的确是大多数企业塑造企业文化常用的表现形式,但是真正的企业文化并不止于如此。企业文化需要有文化底蕴作为根基。员工的错误认识会让他们认为开展文化活动或是进行企业的相关形象设计就是企业文化,甚至将建设企业文化与政治思想工作等同起来,认识企业文化只停留在了形式上面,而没有真正地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内涵;其二,国家电网公司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公司对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变革十分重视,对文化软实力并没有真正重视起来。导致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意识也比较淡薄,只注重科技的发展,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建设。

5企业文化培训体系建设路径

5.1科学划分培训对象,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中员工们所处的岗位不同,对员工按照一定的层次进行划分,一般来说可以将员工划分为五类:新入职员工、基层员工、班长组长、中层管理者以及高层管理者。根据各类员工业务以及培训需求的不同,科学合理地安排相关的企业文化培训内容。对新入职员工和基层员工,企业文化的培训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其中包括企业的发展历程、企业精神、企业规章制度、企业的管理相关标准等,让员工在工作中能够明晰企业相关标准,并且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信心。对中层管理人员,企业文化的培训主要侧重于如何对下属进行考核、进行团队建设以及如何对下属进行领导。简言之,对中层管理者的企业文化培训是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相结合,从而使中层管理者有能力将公司的战略计划转变成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对高层管理人员,其企业文化的培训主要侧重于战略决策的实施、如何进行企业文化创新等方面,让高层管理人员能够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使高层管理人员能够制定切实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

5.2培训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企业文化培训中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将会大大降低员工学习了解企业文化的积极性。因此在进行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的培训时,应该将培训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使得企业文化作用能够在各个部门得到充分的发挥。另外,也会大大加深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让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对公司的企业文化理解并升华。培训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一改传统培训的枯燥无味,而且能够大大提高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传统文化培训心得体会篇(9)

6月4日,在贵州省教育系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讲堂”教师培训行动开班启动仪式上,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级督学邹联克受省教育厅厅长霍健康的委托,代表省教育厅作了重要讲话。邹联克说,这次全省教育系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暨“道德讲堂”教师培训行动,是根据党中央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按照省委、省政府“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要求组织实施的,目的是为培训一批具备基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基础,能从事“道德讲堂”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进一步提升全省教师思想道德水平,倡导全省教师用实际行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为加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作积极贡献。

邹联克指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暨“道德讲堂”教师培训,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以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是提升全省教师队伍文化修养及道德品质的需要;是提升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水平,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需要。

邹联克要求承担此次培训任务的省团校要确保培训质量,强化培训需求调研,遴选最优质的专家学者来承担培训授课任务,提高培训课堂效果,确保培训达到实效;要整合培训资源,要以贵阳孔学堂、阳明文化研究院等为重要载体,深入挖掘我省以阳明文化、沙滩文化、酒文化、红色文化等为代表的文化资源,以及“多彩贵州”等民族文化品牌的影响力,整合省内外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教育资源,提高培训多样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强化培训管理,严肃参训学员考核考勤,做好各位参训教师的后勤保障服务。

邹联克希望参训学员通过培训,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提升自己的职业内涵和人格修养,并在积极开展讨论交流的同时,自觉遵守培训班的各项纪律规定,在培训中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在接受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教育中进一步完善并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确保学习取得实效。

传统文化培训心得体会篇(10)

队组培训主要包括每周的安全会、政治学习会、班前会等形式,一直以来,“干部讲、员工听”的形式,使得信息传达的有效性打了折扣。高效交流沟通、有效的班组学习机制、员工的主动参与是高效队组培训应该考虑的问题,煤矿安全文化的大众化应该建立在高效的队组培训基础上。

1.2后续培训缺少情感触动

据调查山西省部分大中型煤矿已采用安全目标风险抵押、岗位风险评估等办法。这些办法完美的实现了安全量化管理与教育经济相结合,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对于违章人员也融入人本化理念,比如:帮教制度,安全抵押金双倍返都体现了这一理念。但是,安全量化管理与教育经济管理只是从制度的角度使得职工认知煤矿安全文化,煤矿安全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应是职工的情感认同,对于违章人员应增加体验触动环节。

2融入安全文化的安全培训新模式探讨

2.1丰富入职培训载体

1)影像案例教学方式。安全培训采取安全影像资料教学的方式,激发学员培训的兴趣,提高内心的震撼力和说服力。培训教师在培训前收集、整理本企业或外部的影像资料。然后,让学员经历分析讨论找原因提措施的过程。课后让学员写出心路历程、学习收获、个人建议等。最后,教师再根据学员作业补充所要传授的安全常识,让学员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从而让学员内心真正感受到事故的重大危害、吸取事故教训、学会煤矿安全常识。

2)计算机仿真安全培训是近年推出的一个比较全面、先进、模拟性强的培训系统。该系统功能十分强大,采用虚拟技术,计算机仿真操作培训,详细、直观、可视性强。在具体的安全培训使用中被分为3部分,虚拟井下瓦斯模拟系统模块、虚拟井下巷道系统模块和工种安全培训系统模块。

3)体验式教学方式。就是让学员做到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循环往复)的过程。首先,以观察、表达和行动的形式进行,然后通过相互交流、分享体验,最后通过整合应用到工作中。另外,现场操作演练、研讨法、网络教学、专题讲座、广播电视教学等方式,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目前,晋煤集团成庄矿的“晨光工作室”便采用此模式培训机电技能人才,这一模式应加大推广力度。

4)做到“3个挂钩”,让学员必须学。“3个挂钩”指的是安全培训与奖励政策挂钩,奖励优秀学员自主选择岗位;与经济效益挂钩,如果学员没有通过安全培训考试,必须重新进行培训,而且扣除一定的工资;与上岗操作挂钩,未经培训合格,不能上岗。

2.2队组培训健全评价机制

队组的日常培训的安全知识分为煤矿安全常识、近期安全形势、现场安全隐患。不同的安全知识应放在不同的会议上有针对性传达,从而精简会议时间,有效传达会议内容。比如:煤矿安全常识主要于入职培训时集中学习;近期安全形势由每周的安全会、政治学习会传达;班前会主要传达工作面现场的安全隐患。规范队组各类会议的流程,明确会议目标,增强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增加会议纲要记录、会议时间限度、会议反馈环节。会议纲要记录规范队组领导讲话内容,会议时间限度精简会议时间,会议反馈使得队组领导可以在反馈中不断提升领导力及信息传递技巧。队组培训是煤矿安全文化大众化的最关键的环节,如何真正地将其落实到队组日常管理、矿工日常作业的各个方面,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显得尤为重要。基层管理人员作为预防事故的主要力量,其领导力和交流有效性直接影响企业组织的安全管理实施。矿工的自主管理能力,即安全期望、安全认知及安全责任等都需要相应的指标去考核。日常队组培训评价指标。作业环境辨识、岗位风险防控、会议信息传达、矿工自主管理、奖惩激励机制、事故责任问责,通过这些评价指标的运用从而保障队组日常培训效果。第一闭合环路:首先,由队组领导、技术人员、有经验岗位人员一起对井下作业环境进行风险辨识,编制应急预案并制作《岗位风险评估提醒卡》。接下来,在班前会上传达岗位风险点、应急预案内容,发放《岗位风险评估提醒卡》。矿工根据自己的安全安全认知及提醒卡进行现场作业。第二闭合环路是对第一闭合环路的补充,矿工针对井下作业现场新出现的问题向值班干部反馈,并及时调整岗位风险防控预案。2个闭合环路的相互结合使得岗位风险防控预案具有时效性,可以准确导向现场安全作业。最后,建立完整的激励机制和责任问责体系,对于有效杜绝作业现场事故发生的人员给予奖励,对于没能阻止事故发生的人员进行事故责任问责。建设安全文化网络学习机制,对于队组工作面现场的安全隐患通过矿工论坛、QQ群、微博等形式组织员工发言讨论,并安排相应人员定期整理论坛、群组、微博的信息,对于有效信息的者给予奖励,从而提升员工积极性和对安全生产的重视,思想上逐渐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

传统文化培训心得体会篇(11)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5—045—03

企业职工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旨在优化职工的价值观、创新职工的工作思路、促进职工的业务技能、改善职工的工作方法、挖掘和发挥职工的潜能,实现职工和企业的同轨发展。但是,目前不少企业的职工培训却带有相当的行政色彩,把企业当作学校,把职工当作学生,把培训当作任务和指标。培训的管理者因为“该如何设计、实施和评估职工培训”而困扰,职工也因为培训的过于形式化和缺乏工作实质性的针对性而表现出疲态。

知识管理是近年来理论界关注的新课题,知识已经成为企业运作与管理的重要资源。在日趋复杂的企业管理变革中,知识管理的应用,尤其是知识转化的机制和水平,已成为企业科学发展、践行创新的核心因素。扩大企业知识的共享范围,拓展企业知识的传播广度和深度,将知识管理融入到企业管理,特别是职工培训环节,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SECI模型是企业实现知识转化的科学途径,也是职工获取、储备、共享、创新知识的系统方法,更是企业职工全面提升人力资本的有效手段。

一、SECI知识转化模型概述

日本著名的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于1995年在《知识创造公司》一书中确认了迈克尔·波兰尼的知识二分法(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并构建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相互作用,通过个人、团队、组织等不同的层次逐渐扩散的SECI模型,即知识由隐性转化为显性,再回归到隐性的知识进化螺旋过程,分别为社会化(即知识由隐性向隐性转化)、外部化(即知识由隐性向显性转化)、组合化(即知识由显性向显性转化)和内部化(即知识由显性向隐性转化)等四个转化模式。

社会化是隐性知识集中和分享的阶段,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完成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借助观察、模仿和实践得以获取。在这个过程中,对于隐性知识转化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隐性知识仿真的实现。无论是语言形态、行为模式,还是处世风格,都可以作为这一阶段隐性知识收集的渠道来源,关键在于收集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选择和剔除。外部化是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的阶段,个体利用演绎或推理技巧,通过各种编码将收获、心得、体会等隐性知识转化为具有逻辑性的显性知识,以文字、图形、数字等手段进行阐释。这是知识创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组合化是显性知识共享、传递、吸取的过程。在这一知识管理过程中,个体或群体在显性知识互相传递的同时,广泛获取他人的显性知识,并进一步对自身的显性知识进行调整、改进和补充,形成新的显性知识。内部化作为最后一个阶段,将汇总和组合产生的新的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通过组织内个体、群体或组织的吸收和消化,成为自身的隐性知识,这是隐性知识得以升华的环节。对于个体,学习显性知识,并将其内化为隐性知识,这是人力资本投资和形成的方法和方式;对于群体或组织,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途径。

高度个体化的隐性知识在整个组织内部通过传递、共享、创新和升华,才能被组织内部所有成员吸收,最终在实践中应用并产生价值。SECI知识转化模型能实现企业内部以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为目的的层级间的知识转化,基于个体学习和组织学习的组织间的知识转化,进而为企业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和提高经营绩效提供充沛和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持。

二、企业职工培训革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企业的重要战略资源,企业被视为一个由知识和知识流构成的组织。但是知识是静态的,只有在企业的各项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才能成为真正的绩效贡献者。知识管理的推行要求企业对于传统培训在认识、形、内容和方式等方面进行革新,突破固有思维的定式,使培训真正服务于职工的人力资本提升和企业的愿景规划实现。在新形势下,职工培训将始终面临如何把关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系统地转移给职工,如何把更多的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的任务。把SECI知识转化模型引入企业职工培训,通过学习机制和共享机制的建立,将构建一个开放的、以人力资本为中心的、以知识流动和知识转化为目的的新模式。

1.知识“社会化”(Socialization)的培训革新。在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过程中,特定对象的隐性知识通过被观察、模仿和实践将转变为目标对象的隐性知识。这里的“对象”可以是个体、群体或是组织,范畴既可以在组织内部,亦可在组织以外。

传统的职工培训多借助学徒制或导师制的正式形式,将隐性知识由师傅(或教师)传递给徒弟(或学生)。这种形式的优势在于充分利用企业内部优秀职工的高超技能和先进经验,帮助新职工和部分潜力职工尽快提高业务技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和职业发展的需要。但是在培训过程中,隐性知识的传递质量和转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双方的“教”“学”意愿、原有的知识基础、培训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调查显示,职工在工作中学到的知识80%不是来自正规的培训,而是来自非正规途径,比如,从每天与同事的合作中学习。《哈佛管理前沿》中提到企业应增加培训的非正式形式,例如,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已经废止了正规培训,代之以每个分行“自习室”的非正规培训形式,职工可以在“室”内沟通交流、互相请教,彼此辅导。IBM高级顾问托马斯(Thomas)和海茨(Heights)认为企业应致力于培训模式的创新,比如“讲故事”的方式可以实现并有效促进企业内部隐性知识的转移。因此,“社会化”过程的关键在于企业建立隐性知识传递和转化的长效机制,借助一些非正式的培训形式保障和提高这个过程的成效。譬如,固定的工歇时间,或者在工作场所设置休息室,能极大地促进职工与职工之间、职工与团队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的隐性知识的转移。自由闲谈是职工挖掘自身隐性知识,并与他人共享、创新知识的重要非正式培训形式,这种头脑风暴比职工传统的正式学习更具意义和效果。又如,针对新职工设计的“商务环境在职培训”也是“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通过给予新职工更为贴近企业实际运营的环境条件来实施人职后的非正式培训,新职工可以在企业内部各部门定期驻点观察和交流,也可以直接与供应商或客户进行深度访谈和沟通,识别和收集与企业和自身工作岗位相关的隐性知识。

2.知识“外部化”(Externalization)的培训革新。在这一过程中,知识由隐性向显性转化。个体或群体的隐性知识经过规范的系统处理,用显性化的概念、原理和模型转化为可供组织分享的、具有创新价值的显性知识,实现了知识理论化的升华。

目前,知识“外部化”过程主要借助企业的固有组织机制来实现。如企业在推行ISO9000标准之初,通过建立一个包括咨询专家、企业各部门关键职工组成的一个“贯标吧”来融汇组织内外的知识资源,将深藏于组织和个人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形成规范化、文件化的知识。在职工培训中,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成效主要受转化条件、体现形式、表达技术、工作局限等因素制约,并且现行的培训模式对于这一过程的体现缺乏一定的操作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职工对于培训中和培训后获取的隐性知识的外显化行动也未有较为积极的表现。

在传统的培训中,可以增加一些环节来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过程。譬如在培训的实施中,可以有意识地让职工把学习体会、培训心得、亲身经历或者相关的工作事例等内容进行交流,让职工之间相互学习和提高,实现阶段性的知识转化与知识的共享和创新。在培训的组织设计方面,项目化小组、特案小组、专家组、跨职能团队等能促使参与的职工以开放的态度彼此交换想法,并加以反省及分析,通过彼此充分对话,将隐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并创造新的知识及价值。在具体的培训形式方面,敏感性训练、无领导小组讨论、模拟决策、管理游戏等方法能有效地激发职工通过各种编码将自身工作过程中的收获、心得、体会等隐性知识转化为具有逻辑性的显性知识,并实现即时、高速地无障碍传递和分享。目前,不少企业在推行的读书会、研讨会、专项工作会议等非正式培训方法从知识转化的角度来看,也包含了大量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

3.知识“组合化”(Combination)的培训革新。“组合化”是企业显性知识系统化和集聚化的组合过程。企业利用各类媒体传播的编码和内部形成的知识进行整理和汇编,形成与企业需求相统一的显性知识。通过诸如文档、会议、电话记录或者计算机技术之类的工具或形式对显性知识筛选、补充、组合、分析等,可以产生新的知识,核心在于使之系统化,并且有效扩散和传播。在企业职工培训中,常见的显性知识组合化过程一般借助会议或者报告形式,进行双向传递。在之前涉及的读书会、研讨会、专项工作会议等非正式培训方法中,议题讨论和主题发言其本质上就是显性知识的组合化。

基于知识“组合化”的培训革新在于使职工充分参与显性知识的组合化过程。例如,企业在制订某项计划过程中,会收集外部各类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并进行筛选、分类、分析,形成规范的计划方案。同时,承担这些工作的职工还必须知晓财务、生产、人事等情况,利用企业的领导与协调机制,与企业内外的相关人员进行沟通,最终形成有指导意义的、可操作的、系统化的执行方案。参与其中的职工借助任务化的非正式培训,一方面能较好地完成显性知识的收集、甄别、汇总工作,同时对于显性知识的组合过程能极大地提升个体显性知识的存量和质量。另外,在岗培训、替补训练、轮流任职等形式中也均可设计相应的环节来应对显性知识的“组合化”。比如,针对潜力职工的替补训练,可以以实际或模拟的项目来驱动“组合化”的进程。职工结合项目的要求和目标,借助媒体进行广泛的知识获取,尤其是日益发达的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技术,确保了知识获取的广度、深度、速度和效度。并且,在中期的汇整、处理,后期的组合、传播过程,潜力职工全程参与,大大提高了“替补”的效果。

4.知识“内部化”(Internalization)的培训革新。“内部化”是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是组合之后的显性知识转化为企业职工的隐性知识,提升知识层次、实现知识升华的过程。这种隐性知识直接指向职工的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并借助练习、训练、实践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内化。

传统的企业培训以正式学习为主,企业根据其战略发展与业务需要,制定培训规划并统一组织实施。通常,企业将大部分精力和资金用于为职工提供正式的学习环境,一般常态学习多借助课堂教学的正式形式,将知识由授课者传递给受训者。但是在这种形式中,传递质量、转化效果、内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培训内容的工作指向性、授课者的培训技巧、受训者的培训需求、培训环境的选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隐性知识通常要比显性知识更为重要,并且能创造出更多价值,而价值创造则必须建立在实际应用的基础之上。因此,岗位模拟、实习或者实验都有助于实现新知识的内在化。比如,企业实施的教育类训练计划就是为了帮助职工更全面地了解整个组织及全体成员的情况。作为教育主体,训练导师可利用新的项目化操作,通过模拟和仿真来帮助职工借助之前的项目,或者是通过学习得到的显性知识,来获取新的隐性知识。廖开际提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实时培训的概念,他认为企业应把培训与业务流程相结合,尽可能减少举办集中培训的频次,更多地举办局部和实地培训。培训活动直接在工作岗位上进行,或在工作岗位附近举办,以最少的时间和费用取得最佳的效果。职工通过学习他人的显性知识,体会和实践后可转变为自己的隐性知识(如技巧和诀窍等),然后众多个体隐性知识通过目标一致的积累作用后可转变为企业的愿景。

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