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博物馆调研报告大全11篇

时间:2022-01-29 08:24:28

博物馆调研报告

博物馆调研报告篇(1)

3.2009年呼和浩特市脑包沟辽墓发掘简报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Inner Mongoli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 4.巴林左旗十三敖包镇辽代窖藏钱币 刘林海,孟令婧,Liu Linhai,Meng Lingjing

5.巴林右旗巴根吐金代界壕发掘简报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巴林右旗博物馆,Inner Mongoli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Balin Right Banner Museum

6.红山文化与西辽河流域文明起源的模式与特征 刘国祥,Liu Guoxiang

7.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 李少兵,索秀芬,Li Shaobing,Suo Xiufen

8.内蒙古凉城县小双古城墓地女性墓葬的社会地位试析 杨建华,曹建恩,Yang Jianhua,Cao Jian'en

9.拓跋-北魏墓葬研究的学科背景与核心问题 倪润安,Ni Run'an

10.释鲁之死考述 杨军,Yang Jun

11.蒙元时期蒙古人壁画墓的确认 张晓东,刘振陆,Zhang Xiaodong,Liu Zhenlu

12.鄂托克前旗明长城初探 甄自明,Zhen Ziming

13.民具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孟和套格套,Menghe Taogetao

14.内蒙古地区壁画保护修复的回顾与展望 杜晓黎,Du Xiaoli

15.鄂尔多斯博物馆馆藏北魏鎏金带饰的保护 张恒金,张晓岚,周双林,Zhang Hengjin,Zhang Xiaolan,Zhou Shuanglin

16.《藏传佛教寺院美岱召五当召调查与研究》出版发行 包博文

1.敖汉旗杜力营子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 敖汉旗博物馆

2.砚台山遗址(B2区)发掘简报 赤峰市博物馆

3.额济纳旗砾石沙梁墓葬清理简报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阿拉善盟博物馆,额济纳旗文物管理所 4.托克托县古城村墓葬发掘简报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托克托县博物馆

5.试析东北地区东部与朝鲜半岛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叶工业之间的文化关系 王春雪,赵海龙,陈全家,方启 6.大地湾地画新考 邵明杰

7.古代北方民族岩画创作艺术管见——以阿拉善右旗曼德拉山岩画为例 袁永春,宁国强

8.试论我国北方地区史前女性塑像与雕像 马金花

9.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店子墓地殉牲研究 陈全家,曹建恩

10.辽代夹山考 武成,燕晓武

11.内蒙古地区出土耀州窑瓷器 张红星

12.赤峰博物馆征集四块金代石刻 刘冰

13.我国大遗址管理机构现状和管理体制研究初探 张韵

14.虚拟现实在内蒙古博物院的应用构想 任巍,宁国强

15.运用计算机技术测定古代岩画年代的实验报告 姜涛,谭士俊,龚鹏,姜忠

16.金属文物的腐蚀结构及文物保护相关问题 贾莹,高秀华

17.克什克腾旗发现辽代骨雕鞍饰 韩立新

18."古代回鹘考古学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萨仁毕力格,徐峥,奥其尔

1.赤峰市红山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址调查报告 赵爱民,黄丽,张艳玲,于晓玲,Zhao Aimin,Huang Li,Zhang yanling,Yu Xiaoling

2.和林格尔县榆林城窑址发掘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Inner Mongolia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Institute 3.扎鲁特旗达米花鲜卑遗址调查报告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扎鲁特旗文物管理所

4.凉城县古城梁遗址发掘简报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Inner Mongolia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Institute 5.内蒙古苏尼特右旗德王府勘测报告 李中核,Li Zhonghe

6.红山文化研究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郭治中,Guo Zhizhong

7.小河沿文化聚落形态 索秀芬,李少兵,Suo Xiufen,Li Shaobing

8.鄂尔多斯龙首镳刍论 韩金秋,Han Jinqiu

9.老铁山·将军山积石墓浅析 高芳,华阳,霍东峰,Gao Fang,Hua Yang,Huo Dongfeng

10.汉武帝对北方地区的经营及其影响 郑承燕,Zheng Chengyan

11.七郎山墓地再认识 吴松岩,Wu Songyan

12.试谈辽代墓葬的研究和对契丹文化的再认识 张帆,Zhang Fan

13.西夏制瓷手工业述论 彭善国,Peng Shanguo

14.明代大同镇之败虎堡考略——兼论败虎堡石碑题字"永宁"所体现的蒙汉关系 翟禹,薄音湖,Zhai Yu,Bo Yinhu

15."高氏之宝"印章考释 辛蔚,Xin Wei

16.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藏一组珍贵的佛教石刻文物 郭涛,Guo Tao

17.阿拉善旗蒙古族妇女的传统衣着特征与习俗禁忌 蔡彤华,Cai Tonghua

18.《鄂尔多斯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杨泽蒙

1.杭锦旗塔拉沟汉墓清理发掘简报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Inner Mongolia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Institute

2.赤峰市哈喇海沟辽墓清理报告 赤峰市博物馆,松山区文物管理所,Chifeng Museum,Cultural Relics Administration of Songshan Borough

3.西辽河上游科尔沁沙地区域性生态环境考察与思考 孙永刚,赵志军,Sun Yonggang,Zhao Zhijun

4.赵宝沟文化与周围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索秀芬,李少兵,Suo Xiufen,Li Shaobing

5.郭家村遗址分期再研究 杨占风,昊,Yang Zhanfeng,Li Penghao

6.定窑瓷器分期新探——以辽墓、辽塔出土资料为中心 彭善国,Peng Shanguo

7.广化寺及全化寺佛教艺术特点 迟利,Chi Li

8.呼和浩特市大召寺经堂壁画的取材背景及布局形式 武晓怡,Wu Xiaoyi

9.边陲日伪建筑阿尔山车站 王文

10.内蒙古旧石器时代考古简史 王晓琨,Wang Xiaokun

11.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博物馆的任务——以内蒙古博物馆为例 孟和套格套,贾麟,Menghe Taogetao,Jia Lin

12.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翻译的几点思考 郑张敏,Zheng Zhangmin

13.赤峰博物馆馆藏辽代石幢浅析 刘冰,Liu Bing

14.鄂尔多斯地区汉代居民的人类学特征及相关问题 原海兵,赵欣,Yuan Haibing,Zhao Xin

15.鹿皮唐卡的修复 谭士俊,杜华,白云飞,Tan Shijun,Du Hua,Bai Yunfei

16.翁牛特旗发现红山文化时期兽面陶塑 庞昊

17.内蒙古红山文化学会正式成立 王大方,马晓丽

18.蒙古国南戈壁省西夏长城与汉受降城有关问题的再探讨 A·A·科瓦列夫,д·额尔德涅巴特尔

1.元宝山哈喇海沟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市博物馆,Inner Mongoli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es and Archaeology,Chifeng Museum

2.土默特左旗国营苗圃北魏墓清理报告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Inner Mongoli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es and Archaeology

3.通辽市孟家街遗址发掘简报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Inner Mongoli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es and Archaeology

4.2007年磴口县默勒赫图沟岩画调查报告 赵占魁,Zhao Zhankui

5.翁牛特旗清朝末年至民国初期民间碑刻调查 李俊义,庞昊,Li Junyi,Pang Hao

6.试析东北地区北部与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之间的关系 王春雪,赵海龙,陈全家,Wang Chunxue,Zhao Hailong,Chen Quanjia

7.小河西文化聚落形态 索秀芬,李少兵,Suo Xiufen,Li Shaobing

8.浅析辽西地区史前时代的陶窑 陈国庆,张全超,Chen Guoqing,Zhang Quanchao

9.从居室墓和石雕像看兴隆洼文化的祖先崇拜 陈苇,Chen Wei

10.匈奴、鲜卑的人种学研究综述 赵欣,原海兵,Zhao Xin,Yuan Haibing

11.契丹小字《耶律副部署墓志铭》考释 盖之庸,齐晓光,刘凤翥,Ge Zhiyong,Qi Xiaoguang,Liu Fengzhu

12.辽祖州"军"号及附近部分山名考 金永田,Jin Yongtian

13.美岱召旧存契约 苗润华,姚旭,姚桂轩,Miao Runhua,Yao Xu,Yao Guixuan

14.达斡尔族民间节日及其特色 王敏,Wang Min

博物馆调研报告篇(2)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5.089

Display equipment Design in View of Hubei Museum Spectator's Behavior

WENG ChunMeng, GAO Zhe, WANG Jie, ZHANG Ruike, WANG Jingran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5)

Abstract Museum in China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recent ten years, educational function will be the focus in the future. Based on investigation of Hubei Museum spectator's behavior and analyze its characteristics, design idea of display equipment is putted forward which add cultural experience and expands traditional exhibition content, to better meet spectator's demands. Therefore, it associates and completes a conceptual design of "Chime Music Game", as a derivative of museum exhibition terminal and enriches visiting experience.

Key words museum; spectator behavior; interaction; interactive design

近十年来,中国的博物馆事业迅猛发展,增长幅度在世界范围内名列前茅。2015年3月20日,国务院颁布的《博物馆条例》正式实施,其第一章第二条明确“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①旗帜鲜明的把“教育”列为博物馆各项功能之首;同时指出要“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活动”。②因此,博物馆的发展将更强化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属性,聚集观众需求,以公共文化资源的视野推动博物馆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结合时代前沿与最新手段,不断吸引更多观众,特别是学生走进博物馆,主动接受“教育”。

1 湖北省博物馆的观众行为调查

湖北省博物馆自2007年起,在全国率先实行免费开放,年观众接待量约140万人次。对参观博物馆的观众进行调查,目的在于获取他们在参观博物馆时的行为特征,有助于更加了解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促进“施教者”与“受教者”的有效互动,提供观众乐于接受的服务。

1.1 湖北省博物馆简述

湖北省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全国八家中央地方共建部级博物馆之一,藏品丰富、地方色彩浓郁,基本反映湖北传统文化的鲜明面貌,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元青花四爱图梅瓶等经典馆藏闻名海内外。

1.2 观众人群概况

观众作为博物馆的服务对象,职业、性别、年龄、地域、文化素养均有着较大差异,不同的分类标准会导致不一样的结果。本文参照《湖北省博物馆2012年度观众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将观众分为专业工作者、普通观众(零散观众)、游客(集体观众)和少儿观众(中小学生)。③

1.3 观众行为分析

我国博物馆发展中,曾经普遍存在重“物”轻“人”的现象,导致博物馆观众的相关研究远不及博物馆藏品等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传统的博物馆需要不断根据信息时代的特点,结合新手段、新方式来更新教育方式以提高博物馆的公共教育能力。而使博物馆的服务更具有针对性,更好的走向公众,首先须关注观众行为本身,并进行深入研究。

博物馆观众行为包括观众参观目的、参观偏好、停留时间等,既有集体性的趋同倾向,也因个体产生差异。根据《报告》,本文将博物馆观众行为作一个简单概括(见表1)。

除了上表总结的观众行为特点,还有研究表明观众对制作精良、体积庞大、工艺奇特,且位于独立展柜或醒目位置的展品的参观率较高;喜欢参观与日常生活联系较紧密、易懂或者展示手法独特的展品。④观众对于博物馆内的参观内容与信息获取,越来越具有主动性而非被动的知识性习得。

博物馆调研报告篇(3)

出版业,一向强调内容为王。译林出版社的传统强项是外国文学,之后又拓展到文教、社科、传记等各领域。2006年起,缘于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出版《国际博物馆》杂志中文版,译林社涉足博物馆与文化遗产领域。作为当事人,笔者也得以“跨界”数年,从负责一本高端学术杂志的引进出版,到行业学术图书的翻译引进,再到文博原创图书的策划。在此写下一点心得,供出版界同仁与博物馆界方家批评。

首先强调传统出版在与文博行业跨界交流中,应当以行业发展服务为要。原因很简单,至少到现在为止,文博业的普遍观念,是将出版作为实现博物馆教育、收藏、研究、传播职能的手段,而且只是众多手段之一。与一个博物馆的年展览量、年观众量相比,某个品种的出版物是很难在其考量体系中占到很大比重的。这一点从国内博物馆设置中几乎没有专门的出版部门也可略见。出版往往是博物馆各个业务部门在完成本部门任务之后所需要的一个成果体现渠道,像苏州博物馆专门设有编辑出版部的较为少见,像上海博物馆由社会教育部门承担绝大多数出版任务、甚至有选题开发等功能的,亦属稀有。南京博物院与译林出版社合作一家机构,可能算是更为特别的理念了。

文博行业中有足够的内容资源可供出版社发掘。大致包括考古报告、图录、学术著作与普及读物四种不同的形式。

考古报告:读者量虽小,含金量颇高

毫无疑问,考古报告是文博出版物中读者量最小、同时也最具有学术含量的一种。国内各出版机构中,文物出版社、科学出版社考古分社是全国考古报告出版的集中地,其余则散见于地方科技出版社之类。

考古报告的作者,基本上是各地考古所或博物馆考古部,对他们而言,一次考古发掘没有一份正式出版的、具有学术价值的考古报告,显然是有所遗憾的。对出版社而言,考古报告几乎都可以获得作者方的资金支持,同时具有获奖潜质。对于读者群来说,也只有极少数专业读者会对此感兴趣,且这部分读者里文博从业人员又习惯于通过资料交流而非购买获得,业外人士则欲购无门。可以说,在社会化媒体与网络发展之前,考古报告基本上摆脱不了量少、价高、难买的命运。

考古报告的读者群与一些学术著作读者群类似,有一个重要的特点:相对稳定且不断发展。这时,社交媒体的出现其实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人以类聚,当文博专业人员与喜爱考古的读者有机会通过社交媒体在同一个社交圈交流时,出版社就可以使这一媒体变成宣传考古报告的平台。在新浪微博上比较活跃的认证账号“考古书店”,据笔者观察,他们通过这一平台在开拓专业读者方面肯定是很有收获的。

译林社至今尚未出版过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考古报告。作为文博图书主要策划者,我社并非对考古报告不重视,而是权衡了编辑力量后给自己的定位。一是因为考古报告的专业性太强,若没有合适的学术编辑,很难把握质量关。二是考古成果与考古报告的出版往往时隔很久,某个重要考古发现之后,需要考古人员大量、长期的研究工作,一二十年后出版考古报告的现象相当普遍。三是因为有文物出版社与科学出版社这两个更专业、更合适的出版机构在前,因此,相对学术译作、图录等品种而言,考古报告非我社强项。

图录:印数少、定价高、流通窄、有出版资助

中国博物馆每年举办的展览越来越多,据《中国博物馆重要陈列展览年度记录2011-2012》,该书收录年度全国举办的重要展览陈列至少有363个,一个展览一本图录几乎已成惯例(本处所提及的图录,其主体是博物馆行业,而非其他社会力量编写的收藏鉴赏类图录)。加上每个博物馆都有几类图录,如博物馆全馆介绍图录,专题藏品图录,常设展览图录,临时展览图录,图录在博物馆出版物中占了极大的比重。其形式特点为:印数少,定价高,流通窄,以及有出版资助。国内博物馆图录出版的主要力量,无疑是文物出版社,其余则散见于各地美术专业出版社。出版这一环节在图录生产与流通过程中,多半扮演的也是“加工厂”角色。

其实,出版社在处理此类选题时,如果能做到前期介入,参与策划,还是可以更多发挥主动性。2013年,南京博物院策划了“藏・天下――庞莱臣虚斋名画合璧展”。该展集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与南京博物院三馆馆藏精品,引起相当大的反响。在策划展览同名图录时,相关编辑从展品选择时便开始介入,大到展览部题确定,小到展品标签,以及英文翻译、摄影及图片处理等各个环节,编辑与博物馆策展人员一直并肩工作。好的展览促成了优秀的图录,反之好的图录策划,不仅可以提升展览的品质,还扩大了展览的影响。以此书680元的定价,首印1500册在展览还未结束时几乎售罄,其物馆书店在两个月展览期间即售出近800册,我社网店亦有近百册销售,以至很快又加印1000册。

学术著作:要求编辑“内外兼修”的“重头戏”

学术出版是译林文博产品线的另一个方面。从选题策划来说,此类书策划的基础是编辑的“内外兼修”。“内”是指对国内本类图书阅读市场的了解与判断,“外”则是对国外行业学术动向与学术专著出版的了解。译林社最早为中国博物馆协会翻译引进《经营博物馆》一书。此书原编者为国际博物馆协会,该书的引进使国内博物馆经营管理者可以从中了解国际博协在博物馆经营管理上的新方法与新思路。之后数年,译林社还与国家文物局合作,翻译引进了一系列关于探讨文化遗产返还的法律与案例的图书,满足了行业主管部门了解国外追索流失文物状况的需求。2014年由湖南省博物馆主编、译林社出版的《博物馆变迁:博物馆历史与功能读本》更在文博行业形成良好的口碑,并获得当年“全国十大文化遗产优秀图书”称号。

学术类出版物的选题策划需要与行业建立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策划者本身要打入文博学术圈子,熟悉这个行业的学术带头人,这样才能有对话的空间和眼光,发现具有学术价值的选题。《走过关键十年: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经验》的源起,正是译林社社长顾爱彬先生对作者单霁翔先生学术领域的了解,以及对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敏感。这套书最终成功申请到国家出版基金扶持并被列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且在国家出版基金绩效考评时被评为优秀。

普及读物:挑战性和创造性极强的产品

对编辑而言,真正面向大众图书市场的文博普及类读物可能是最具有挑战性、最能体现创造性的产品。一个博物馆,一个展览,在策划该类出版物时应当有层次感,且这种层次感可以从内容、形式、定价、销售渠道等各方面得到体现。不过,因为博物馆自身对文博普及类读物的定位与部门分工问题,出版社应当更多地扮演策划与顾问的角色。例如配合展览策划的选题,除面向专业读者的图录,还可以考虑内容较为大众、印制与定价相对普及,以到博物馆参观的观众为销售对象的普及读物,同时也可以考虑形式更为活泼通俗、专门面向中小学生的教育普及本。除图录之外,大众版或少儿版的出版物,其销售渠道就可以不限于博物馆书店,而是扩展到整个图书市场。

以译林社出版、上海博物馆策划的《博物馆之友》系列为例。最初我们与上海博物馆社教部共同商讨时,就定下这套书的基调为普及版文博读物,以区别于传统的展览图录。在内容与体例的策划里,每一本的核心仍然是某个临时展览,如《行走俄罗斯》的核心是法贝热珠宝展,《和风汉韵――日本书道之美》的核心为同名展览。但是,在这一核心之外,编者更希望通过展出的文物及展览本身,给读者提供更多衍生的文化内容。

博物馆调研报告篇(4)

浓浓

学  号

   12345678

二级学院

学院

专  业

   级    班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指导教师

职   称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期限

(根据本专业毕业论文工作时间安排填写)

   2019年 9月 2日起至 2020年 5月 10日止

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地点

学院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近几年来在互联网背景和新媒体时代的推动下,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耳熟能详的地标性传统文化景点,成功转型为一代超级文化类大IP,成为国内外博物馆争相学习的典范。近年来,在文创产业带动下,故宫化身成为“网红”。到2019年,故宫文化创意产品研发超万件,文创产品收入年营收在2017年就已达15亿元。如今,故宫已不再仅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利用文化创意产品走进百姓生活的一个样板。故宫“年轻化”,文创的创造性开发和新媒体传播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故宫的成功并未带动国内其他博物馆文创产业的腾飞,文创产业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本文希望从对故宫博物院文创产业发展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些对其他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的借鉴之处。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本文着重分析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开发、营销与传播的成功方法,从研发,新媒体平台与营销渠道等方面研究新媒体时代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发展模式。文内除分析了故宫文创产品的开发外,还分部分展示了故宫品牌的营造 ,包括故宫系列APP,这些应用不仅推动了博物馆内文物知识的传播,而且丰满了故宫亲和的形象;“故宫六子”的拟人化推广,不仅与古代文化相对应,而且极受观众喜爱。

 

三、研究方法、设计方案及预期进度:

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取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先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活动策划、视频资料,然后到故宫博物馆进行实地调研。对故宫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进行分析和总结。

设计方案:整篇文章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故宫文创产品开发情况,包括开发理念、模式和特性;第二部分研究故宫文创产品的新媒体营销,包括故宫系列APP和故宫线上商铺;第三部分则是分析故宫文创品牌的跨界合作。

预期进度:

1、2019年7月1日-5日:毕业论文写作动员会议,安排指导老师;

2、2019年7月6日-9月1日(暑假):选择研究范围,酝酿选题;

3、2019年9月2日-11月24日:定题,修改和提交开题报告书;

4、2019年11月25日-2020年5月4日:毕业论文写作、修改、定稿、提交;

5、2019年12月23日-29日:毕业论文写作中期检查;

6、2020年5月4日-5月10日:毕业论文相似度检测;

7、2020年5月11日-15日:小组答辩;

8、2020年5月15日-17日:大组答辩;

9、2020年5月22日前:毕业论文工作建档、总结、评优等工作。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吴春晖,范文静. 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研究——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例[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27(04):37-41.

[2]石珺婷.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趋势分析——以故宫博物院为例[J].中国报业,2019(08):10-11.

[3]赵迎芳.中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理论与实践[J].山东社会科学,2020(04):169-176.

[4]宋云飞,张云笛.新媒体背景下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发展探究[J].新媒体研究,2019,5(06):124-126+137.

[5] 王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再设计研究——以中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为例[J]. 设计,2019,32(11):142-145.

[6]陈子焓,王晨奇,刘珈莉,刘倩.新媒体环境下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分析——以故宫出品App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5(10):78-80+90.

[7]王威娜.新媒体重塑旧传统——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品牌创新[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6(02):89-96.

[8]史灵歌,孙子惠.社交媒体时代故宫文创产品的网络营销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6):18-25.

[9] 何依宁. 新媒体时代故宫博物院的品牌文化传播路径分析[J]. 新媒体研究,2019,5(04):54-56.

[10]刘东昂.媒介融合背景下营销模式创新研究——以《上新了·故宫》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2):107-108.

 

 

指导教师审核意见(研究意义、创新点、前期准备工作、存在的难点和困难、建议等):

 

 

 

 

 

 

 

 

 

 

 

 

博物馆调研报告篇(5)

[中图分类号]G26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8-0078-03

甘肃省博物馆的前身是甘肃省科学教育馆(以下简称科教馆)。1936~1937年,中英庚款董事会戴乐仁、罗家仑、梅贻宝、顾颉刚、张涵英等组织西北教育考察团,经实地调查决定在兰州筹建甘肃省科学教育馆。

一、两位影响卓著的科学教育学家

最早建立科教馆的宗旨是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和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与社会教育、自然科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1943年,科教馆由教育部接管,更名为国立甘肃科学教育馆,直至建国前夕。在此期间,来馆工作或进行学术活动的有顾颉刚、裴文中、杨钟健、袁翰青、申泮文、王继泽、史念海、王永焱等专家、教授,其中半数以上是搞自然科学的教育家、科学家,资历最深者当属袁翰青先生。袁翰青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还曾担任全国政协七届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荣誉委员、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等职。著有《中国化学史论文集》、《溶液》等专著。

1940~1947年,袁翰青先生任甘肃科学教育馆馆长,对科学教育馆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首先,把任务不甚明确的自然科学组分为数理化股和博物股。数理化股除了搞调查、研究、化验工作外,并附设中心实验室(为中等学校物理、化学、生物做实验,提供实验机械,并由本馆派人进行辅导)和金木工室及制药室。博物股主持生物学及地学工作,兼筹备科学陈列室的设置。这种分工较之过去理化、工业、生物、农业四股的任务要明确,目标是专门从事基础科学研究以及科研成果的应用、转让。这段时期科教馆硕果累累,编辑出版了四种专刊。

1945年,袁翰青先生根据发展需要,在新馆址前院建成二层楼房,设有四个实验室。为使分工更明确,同年,组织机构又改为研究组、展览组、推广组以及总务组。1946年,又增建科学陈列厅一座,约60平方米,并将馆内保存的动物、植物、矿物标本公开陈列展出。继又将原来的金木工室扩充为仪器制造所,专门制造中小学教学用的理化仪器、生物标本及挂图等。这种明确的分工体现了博物馆收藏、科研和教育三大基本职能,比20世纪50年代国家有关部门从前苏联引进社会主义博物馆模式,最终确定博物馆的基本职能提早了近10年。

1941年9月21日,发生了一次罕见的日全食现象,国家有关部门在甘肃临洮进行了中国境内有史以来第一次日全食科学观测。利用这次机会,袁翰青在当地放映科学电影,举办科普演讲和日食图片展览,在兰州和临洮掀起了一次宣传科学知识、破除愚昧迷信的科学普及高潮。

1944年春,袁翰青积极筹备在兰州召开了中国化学会、中国化学工程会、中华化学工业会第二届联合年会。这是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科学盛会,对推动甘肃以及整个西北地区化工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此外,袁翰青还邀请国外知名专家到兰州做报告。1943年,袁先生接待了英国李约瑟先生在科教馆做了《国际生物化学的进展》学术报告。后来,又请来美国抗菌素专家在甘肃科学教育馆做了关于盘尼西林的性能、应用及制造方法的报告,并当场口译。

1945年4月,袁翰青在中正公园(即五泉山公园)四照厅做了题为《赛先生与德先生》的学术演讲。他说赛(科学)、德(民主)对人类有巨大贡献,中国只有按此原则迈进,才能“走向现代化之途径”。

1947年春,袁翰青先生离开兰州赴北平任新职,馆务由许继儒,基本沿袭先前的做法和管理模式。

这一时期还有一位知名科学家曾在科教馆工作,他就是王永焱先生。王永焱1914年出生,1934年东渡日本原明治工业专门学校(现为九州工业大学)矿山工学科学习,1937年因抗日战争爆发回国。王先生回国后,先在甘新公路工程处任帮工程师;1939年在甘肃省兰州阿干镇煤矿任副矿师;1941年应聘至国立甘肃省科学教育馆任地质干事,从事地质学的研究和普及工作;1951年调西北大学地质系兼职教授。在科教馆工作的10余年里,王永焱教授参加了多项大型陈列展览和野外科学考察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1947~1948年由王先生带队在甘肃武都县龙家沟煤矿区进行的科学考察。考察中他们发现了一批地质时代为上新世(现划归为晚中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当时这批化石标本由于无人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转交西北大学地质系并委托他们鉴定研究。

这批标本中最重要的一件是属于灵长类的森林古猿化石,据后来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王永焱先生发现的森林古猿化石为高等灵长类的大半个下颌骨,保存十分完好。因其为一新物种又发现于武都县龙家沟附近,故被命名为“武都森林古猿”。共生哺乳动物化石还有三趾马、大唇犀、始柱鹿、麒麟鹿类、剑齿虎、爪兽等。武都森林古猿这块下颌骨化石所显示的原始特征证实,它是在我国发现的最早森林古猿化石,对研究中新世晚期古猿类的演变情况和从猿到人过程中的分类系统位置有一定帮助。应该说王永焱先生的发现填补了中国古猿类(类人猿)研究方面的空白。

王永焱先生在科教馆工作期间还采集了大量地质矿物和岩石标本,足迹踏遍陕、甘、宁、青四省(区),经过整理建档至今仍属品级较高的标本。在从事科研、采集工作的同时,王永焱先生还积极致力于科学普及工作,一方面把成果反映在各类陈列展览中,另一方面主动向有关部门反映野外考察情况,为生产单位提供有科学价值的线索,如山丹煤矿、靖远粘土矿、宁夏贺兰山粘土矿等的开采,都参照过王先生提供的第一手地质资料。在科教馆工作期间,王永焱先生在艰苦的条件下发奋工作,成果显著,曾著有《静宁罐子峡煤田地质志》(原国立甘肃科学教育馆专刊,1944年2号)、《西北煤田》(未出版,内部资料)和《渭河流域史前考古调查报告》(与裴文中先生合作,1946年由原北平地质调查所油印发行)三部论著。

二、解放后十年科学教育的发展

1949年8月兰州解放,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成立后,科学教育馆直属西北文化部领导,改名为西北人民科学馆。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历史唯物主义,普及科学知识,制造教学仪器,设立中心实验室,辅导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实验,采集自然标本,兼为科研及生产单位提供标本、资料,分析化验和检定样品。围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先后举办过“生产力展览”、“电世界展览”、“动物进化展览”、“植物保护展览”、“天文展览”、“甘肃鸟类展览”、“天兰铁路展览”、“矿产资源展览”等陈列展览,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953年,西北大区撤消后,科教馆又隶属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化局领导。根据中央文化部关于在各省成立综合性地志博物馆的指示,遂在兰成立甘肃省博物馆筹备处,指派刘庆贤、乔国庆为正、副处长,积极进行建馆筹备工作。

在筹备期间,暂设征集保管组、陈列展览组、群众工作组和总务组,并撤销原来的自然标本、仪器制造所,将机器与工人全部拨交兰州工业学校。但自然部的工作并未受影响,由于在科学教育馆时就已采集了数千种动物、植物、昆虫、矿物、古生物标本,在此基础上因陋就简筹组了“甘肃自然富源”陈列室,供群众参观。

1956年2月12日,甘肃省博物馆正式成立,机构改设为保管、展览、群工三部。正式开放了“甘肃自然富源”陈列展览,面积为200平方米;“历史文物展览”也同时开放,面积为120平方米。从展出面积看,当时自然部的力量比较强,人员配备合理,馆藏标本丰富,而历史方面相对较弱,处于起步阶段。

1958年,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甘肃省博物馆合并,业务机构调整为自然部、历史部、社会主义建设部和群众工作部,并增设文物工作队。这是自然部首次作为一个业务部室而设立挂牌。从建立这个部室以来,开展了大量工作,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和陈列展览,将原来所藏1万多件动物、植物、矿物、古生物标本全部分类、编目、制卡,配合形势发展先后筹办过“小球藻展览”、“大办水利展览”、“积极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展览”、“除四害讲卫生展览”等共计16个小型巡回展览。

1959年,新馆展览大楼主体工程建成后,一方面布置了自然标本室,将全部标本按动物、植物、矿物、古生物、资料分成五个部分,分别收藏保管,初步达到妥善保管,取用方便。另一方面又积极筹备自然部的基本陈列。这期间根据甘肃省委作出的决定,将1958年10月甘肃省的第一个大型展览――“甘肃省十年建设成就”展览移交给甘肃省博物馆,自然部接收了工业部分中的动物皮张、矿物(包括石油原液及其副产品)等,充实了藏品存储量,有的动物皮张经过防腐防虫处理后制成标本,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经过修改、充实、扩建,重新筹办布置的“甘肃自然富源”的基本陈列于1964年国庆节正式展出,展出面积是原来的5倍,达到960平方米,展线长达250米,常年开放,前后共展出一年零八个月,接待观众达12万多人次。

1966年下半年,全国性的“”开始,由于当时极“左”路线的干扰,自然部从体制到陈列展览内容都遭到无理批判,刚刚开始发挥社会教育作用的“甘肃自然富源”展览也被迫关闭、撤除。

停顿的这段时期,值得一提的是举世闻名的“黄河古象”的发现和展出。1973年元月,在甘肃省合水县境内马莲河河口水利工地上,民工挖沙时发现一对粗壮的“龙骨”(象类的门齿),当即封存了化石发现现场,报告了合水县文化馆,同时转报上级主管部门。同年4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庆阳地区文化馆、合水县文化馆分别派员组成发掘队进行了发掘。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和该地地质勘探部门在物质和技术上的援助,发掘工作仅用了35天即顺利完成。据不完全统计,发掘过程中,先后有2万多干部、群众前往参观,是甘肃乃至全国古生物化石发掘中少见的热烈场面。发掘工作结束后全部标本运往北京,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和兰州大学有关同志参加,组成工作小组,从1973年6月至1974年6月对这具剑齿象化石骨架进行了修复、装架和研究,并写出专著《黄河象》。

1975年,甘肃省博物馆的自然科学工作者以合水出土的黄河剑齿象材料为主,举办了“黄河古象”陈列展览。当时该展览在本馆三楼正厅,陈列面积近300平方米,展出各类实物标本50余件,其中半数以上是化石真品,少部分展品是从北京复制的。这个展览开放近30年,观众逾百万,经久不衰,主要原因是它配合了学校教育。全日制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第十一册(曾为五年级课本第九册)编选了《黄河古象》一文,对全国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它既是语文课,又是科学知识课,也是爱国主义教育课。

三、结 语

回顾甘肃省博物馆的创立和早期科学教育发展的历程,从老一辈文博人创业开始,逐渐形成了一些优良的传统,需要很好地继承和弘扬。

第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开展科学教育方面的业务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是从事这一职业人的共同愿望。如1958年自然部成立以后,实验室不敷应用,仪器标本也不足,由于博物馆经费拮据,外出采集也受到限制。当时主管工作的乔国庆先生多次主动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写了关于开展自然方面工作的建议书,并为此积极奔走。同时,他还与同事们一起学习党的有关政策,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超负荷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自然部先后举办了16个中小型展览巡回于各个地县,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第二,认真工作,严格要求。老一辈文博工作者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为后来人树立了榜样。1984年,恢复自然部建制,杨永清、杨映华两位文博工作者已近花甲之年,他们每天很早到办公室工作到很晚,给了年轻一辈巨大的感染。对年轻工作者的言传身教多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随时补充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使年轻的文博工作者如见宝山、大开眼界。

第三,重视野外工作,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早年在自然部工作过的王永焱教授常说,大自然是巨大的实验室,真才实学,第一步来自野外工作,首先是从亲自实践中得来。事实也正是如此,出色的工作成果,有价值的科学论文,乃至出色的人才,尤其是对自然科学来说,是离不开野外工作实践的。在老一辈的开拓下,自然部历来重视室内实习、实验,重视野外采集和调查,这体现在每年的工作计划中。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第四,提倡严谨的工作精神,倡导科学的工作方法。袁翰青教授认为,真正做学问,既要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又要持有怀疑的态度。在科学教育馆的一次学术演讲中,他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很希望大家都取一种怀疑态度,不要为已成的学说压倒。”在前辈的启发下,在工作中,在撰写科学论文中,大家注意独立思考,既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又根据新的事实得出新的结论。正是这种科学、民主精神的发扬,培养和造就了一批追求科学真理、有所发现的文博人才,不断推进自然部的工作,为甘肃的文博事业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博物馆学会编.中国博物馆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2]政协甘肃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甘肃省博物馆历史概况[J].甘肃文史资料选辑,1983,(17).

博物馆调研报告篇(6)

关键词:

展示设计;博物馆展示陈列;分步骤教学

0引言

博物馆展示设计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点是多学科的综合,较为复杂。在博物馆展示设计教学中,由于所教授知识的系统性,需要前期学生对展示空间、展示道具、展示照明以及平面、数字多媒体等各种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论知识、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重点探讨的问题。在类似系统性较强的课程教学设计中,利用课内外分步骤、分阶段的教学法,能够将理论、实践相结合,达到知识巩固的目的,并且能够让学生熟知完成实际项目的相关步骤,将学院派的设计与社会实际项目相结合,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博物馆展示设计专业人才。

1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内分步骤教学

课内分步骤教学针对课程的系统性较强的特点,教师将各个步骤分开,把时间、任务划分明确,使学生明确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针对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的课内分步骤教学如下。

1.1基础理论、实践作业、知识巩固三步教学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的学时一般安排96课时,由于其学时长、周期长的特点,分步骤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教学,按部就班的完成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的教学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从理论到实践到知识巩固的三步骤教学中,理论课程讲解占到教学时长的四分之一。基础理论课程的讲解以理论配合实际案例进行,避免枯燥无趣理论知识的强行灌输。设计作业占到教学时长的四分之二。设计作业最好选择适合课时需要的实际项目,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进行运用,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设计作业环节要求教师根据实际项目的文本、设计、施工步骤等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要求,在课堂中模拟设计公司完成项目的工作模式,使学生有实践性的体验,为融入社会奠定基础。知识巩固占到教学时长的四分之一。知识巩固部分是通过模型的制作落实到三维可见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能够检验前期设计方案的可实施性。在模型制作过程中不仅能够明确博物馆的空间概念、细节部分设计的优劣,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2分阶段、分任务的学生汇报、教师讲评制三步骤的汇报、讲评制,需要前期教师规定好明确的时间表和任务表,在规定的时间要求学生按照要求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能够使学生树立明确的时间观。

(一)调研阶段调研在设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学开始就要锻 炼学生的调研能力。调研阶段开始前,教师应先做相应的调研要求,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调研、带着兴趣去调研。调研分为书籍、网络、市场、问卷等各种形式,通过广泛的收集相关资料,更能明晰自己所做博物馆的国内、外现状情况,以及目前现有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优缺点。通过自己的实际调研,将调研结果写成调研报告并做出汇报文件,在课堂中进行汇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锻炼学生的汇报能力。

(二)草图方案阶段前期的调研加上明确的主题,进入到草图阶段。草图阶段按照每人或每组选定的主题将学生组成讨论小组,进行头脑风暴的设计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平面图中设计出理想的方案,这个阶段要求学生能够自主、灵活的进行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不做过多的设计讲评干预,使学生能够顺利的将自己的初步想法进行表达。草图阶段对数量要求较高,当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草图时也会自我进行筛选出比较满意的几套方案,在自我筛选后进行草图方案阶段的设计汇报,汇报完毕由讨论小组成员提出方案中的优缺点,给予每个同学一次的点评机会,在点评他人方案中审视自我方案缺陷,锻炼学生跳出自我思维定式,以创新型、多角度的视角进行方案的初步设计。最后由教师做最后的点评总结。

(三)效果图、模型阶段初步方案完成后进行细部深化,效果图阶段将二维的设计稿转化成三维,在三维模式中能够深入推敲设计方案的细节部分,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再通过模型制作以更直观的模式,建立空间概念。

2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外分步骤辅助教学

培养学生建立课外自主学习式学习模式,能够更好的辅助课内教学。

2.1学习兴趣组在兴趣小组中,可以把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中的任务进行拆解,让学生自己选择较有兴趣的小组,进行分部的训练。例如将博物馆展示设计拆解为:展示道具设计、展示橱窗设计、展示照明设计、展示空间设计、展示色彩设计、展示心理学、展示平面设计等兴趣小组。在每个小组中根据设计比赛题目,布置相应的任务。分部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同时增加学生参与设计比赛的积极性。

2.2开放工作室在开放工作室的设立中,以设计团队为组合,起初可以通过真题假作来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慢慢培养对设计任务的敏感度。然后接收实际的设计项目,带领学生按部就班的完成项目,提供给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

3结语

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中的一部分技能是在课外知识的日积月累中形成的。只有具备较宽泛的知识面和眼界才能够更好的将课堂知识熟练的运用,完美的表达自我创意的思想。由于静态的、久远的、古老的展品自己不会说话,需要通过展示陈列将其展示,并向公众诉说展品的历史故事的同时,要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增强对其展品的理解力。这就要求学生了解所设计博物馆主题展示领域的展品及相关文化的历史信息,没有文化、没有故事只注重形象、外观的展示设计不能深入人心。因此倡导课堂内和课堂外相辅相成的分步骤式学习方式,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分步骤的对系统知识进行接纳,分步骤的进行知识巩固。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和课外实践能力的锻炼,避免了过多知识的堆积式灌输和短时性的知识学习。

参考文献:

博物馆调研报告篇(7)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我国迈向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北京市文物局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以文物保护利用改革为动力,围绕“一轴一城、两园三带、一区一中心”总体工作框架,在新的历史起点奋力推进首都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一、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将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继续发挥好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引领作用。继续强化党员学习教育,推动“五强”党支部建设,深化党支部“三个一”和“青年党员作主讲”活动。

(二)认真贯彻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继续开展关于文物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情况“回头看”,扎实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首都文博领域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文物工作的决策部署,统筹文物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

(三)认真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精神。深刻把握“十四五”时期首都文博事业发展面临的历史性机遇,科学编制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细致擘画新蓝图,奋力开启新征程。

(四)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持续推进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文物修缮或保养工作。积极组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活动。围绕革命文物、红色展览、文化名人等主题策划推出系列宣传。精选馆藏10种珍贵革命图书文物开展科研及展示活动。

(五)更好地发掘、阐释北京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以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目标,围绕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农业起源、城市考古、皇家建筑考古等研究方向,加强北京考古重点课题培育和科研能力建设,将北京地区古代文明牢固嵌入中华文明坐标体系。

(六)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深入贯彻《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落实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和基层党组织书记季度点评会制度。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化监督式调研,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持续纠正“四风”,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持续推动巡视整改,突出重点强化内部监察审计,加强结果运用。加强政治机关建设,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

二、持续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

(七)推进文物法治建设。积极配合国家文物局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开展的相关工作。推动颁布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按照北京市人民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办公室及牵头部门的工作要求,落实“放管服”改革各项工作任务,包括证照分离、推行告知承诺制等改革工作。

(八)促进文物合理利用。指导编制海淀区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并推动落实。制定文物建筑合理适度利用导则,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进一步完善北京文博衍生品创新孵化中心平台,以北京文博创意设计大赛为抓手,以博物馆文创试点单位文创开发工作为突破口,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深圳文博会等重点展会为契机,推动全市文博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

(九)强化基建考古制度建设。编制《北京市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经费预算定额管理办法(试行)》。研究扩大考古调查勘探赋权试点范围。

(十)深化文物资源资产保护管理。推进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政策研究。组织开展北京市第二批地下文物监测区划定工作,组织完成第十批十一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并报市政府公布,积极推进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多规合一”协同信息平台。组织完成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并报市政府核定公布。开展北京地区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登记成果复核。做好北京石窟寺专项调查。持续推动行业大数据基础平台建设。

(十一)加强博物馆之城建设规划统筹。编制博物馆之城建设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任务。编制印发《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的意见》,加强与资源单位的对接,激发社会力量办馆热情,推动新建博物馆在北京备案。

(十二)加强文博机构队伍建设。按照全市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安排,完成局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科学调配领导班子成员。加强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完善“选育管用”机制。加大文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围绕重点业务,开展分层次分类别专业化培训。研究制定《北京市文物与博物馆专业人员职称改革实施办法》,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评价机制。强化干部“四力”教育,持续举办局系统干部写作培训班,开展文博大调研。

三、提升文物基础工作和重点工作管理效能

(十三)推进中轴线申遗保护。重点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和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做实中轴线申遗保护管理机构并充实人员。争取开展“上游程序”合作,基本完成中轴线申遗文本,同步修订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加快中轴线沿线文物腾退和环境整治,提升遗产环境风貌。加强老城和中轴线遗产价值与保护研究。加强老城文物修缮保护,实施正阳门箭楼、钟楼等文物保护工程。举办中轴线保护学术研讨活动。摄制中轴线宣传片及策划同主题双语专刊。

(十四)统筹推进三条文化带建设。建立健全三条文化带协同工作机制,规范议事规则,有效发挥牵头单位的统领协调作用。统筹落实三条文化带年度折子工程,协同推进大运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公布《长城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指导编制完成居庸路等4个文化精华展示核心组团规划;重点推进首都博物馆东馆、路县故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建设和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实施万寿寺斋堂、箭扣长城四期等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和长城抢险加固项目;开展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二期建设,推进琉璃河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和考古研究工作,提升圆明园遗址考古与展示水平,推进上宅遗址保护规划编制报审;组织筹备北京长城文化节、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节以及首届北京公众考古季活动,积极参与中国(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

(十五)加强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利用。组织实施北京地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专项调查,编制保护修缮五年行动计划。指导推进管理使用单位启动天安门、双清别墅等重点革命文物保护规划编制。系统总结“十三五”以来革命文物工作,公布第一批北京地区革命文物名录,完成2016年以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文物修缮工程检查。总结北京地区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典型案例的成功经验,做好革命旧址保护利用优秀案例推介工作。

(十六)加强文物保护工程管理。以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资格管理为抓手,加强文物保护行业管理,做好文物保护工程资质单位数据库和在线管理系统的信息初核工作,加强资质管理,引导行业有序发展。研究文物保护工程全流程管理监管措施,加强对文物保护工程立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及验收管理的监管力度。研究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制度设计。

(十七)推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完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机制,推动建立北京地区世界遗产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世界遗产监测工作,指导完成亚太地区世界遗产第三轮定期报告和遗产监测年度报告上报工作。

(十八)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效能。结合教育部《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推进京津冀博物馆进校园项目。深入挖掘传统节日内涵开展传统节假日活动,指导博物馆提供线上线下等多渠道、多形式的文化活动。举办“文博纵横”公众讲堂,提供形式灵活多样的文化讲座。提高博物馆延时开放的文化吸引力,探索提升博物馆夜场文化活动效能,鼓励有条件的博物馆延时开放或推出夜场活动。

(十九)繁荣文物艺术品市场。初步建立全市文物经营企业信用信息记录档案,探索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机制。进一步加强文物拍卖标的审核,完善文物拍卖会监拍工作机制,研究网络文物拍卖监管方式,逐步完善与相关部门的文物市场联合监管机制。支持国内领先的文物拍卖企业做大做强,提升北京·中国文物国际博览会等品牌活动的影响力。编制持续推进全球知名的中国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建设规划。配合市有关部门做好文物进境关税政策调整,鼓励海外文物回流。

(二十)深化文博领域对外交流合作。积极配合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行动计划,保障做好北京-首尔混委会工作。精心组织筹备国际博物馆协会藏品保护委员会第19届大会及202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工作。配合召开“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对话会”,加强北京中轴线宣传和活动策划。

(二十一)强化文物安全管理。实施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示公告制度。启动市级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建设。持续开展全市文物火灾隐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抓好3个局属单位微型消防站试点建设。修订《北京市文物局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推动局系统对外开放单位完成“雪亮工程”建设工作。健全完善与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关于文物安全监督执法工作对接机制。

四、增强文物工作支撑保障能力

博物馆调研报告篇(8)

第一章绪论1.1博物馆角色的演变博物馆诞生之初的职能比较单一,是王公贵族为满足对珍奇好奇心而建立的收藏机构,并不面向一般社会公众开放。14至15世纪的文艺复兴,在社会上掀起了保存古物之风,博物馆也纷纷扩大收藏。1773年,英国的阿什莫林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成为了世界第一家公共博物馆,它同时也是一座依附于高校的博物馆,客观上就具有了教育的功能。19世纪的科学技术大发展,使博物馆加强了对研究工作的重视。

博物馆的藏品是人类创造力和智慧的结晶,博物馆的教育工作是在藏品和科研基础上展开的,一个馆的存在价值就在于能否有效地使收藏品及其研究成果为社会公众服务,能否有效地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审美、休闲等多方面的体验,具体方式包括陈列展览和相关教育服务。各国对博物馆的定义中,教育都是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如美国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是:“博物馆是收集、保存最能有效地说明自然现象及人类生活的数据,并使之用于增进人们的知识和启蒙教育的机关。”(AAM,1951)博物馆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其角色也在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一趋势在博物馆最近一百年的发展中越来越明显。与最初的收藏、研究功能相比,现代博物馆的职能中增加了社会教育、文化传播的功能。

美国新世纪博物馆委员会在其1984年的一份报告中,着重论述了博物馆的教育作用,该报告称:“事实上,许多人把公共教育看作为本世纪对博物馆概念发展所做出的最为重要的贡献。美国博物馆在1969年被正式规定为教育机构以前,就把交流思想、传播知识、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提高人们的鉴赏力作为自己的职责。}1]在国际博物馆协会最新修改的博物馆定义中,值得注意的是“教育”目的首次被放到了“研究”和“休闲”之前[2]。这一趋势在2008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中反映得更加激进—“博物馆:促进社会变化的力量”,该主题表明了博物馆参与推动社会发展的强烈愿望。博物馆角色的这一转变主要取决于以下三方面的要求,即:信息社会中对终身学习的要求21世纪,知识经济迅速兴起,以信息科技与生命科技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经济催生新文化,必然改变人们的精神文化状态和价值理念,引发教育观念的擅变。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出现的终身教育思想和全民教育思潮,将在21世纪发生重大影响,推进全民教育的实施和终身教育的发展,这不仅给教育事业提供了全新的课题,也为博物馆社会化提出了更加严峻的任务和要求。作为正规教育的重要补充,博物馆教育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体验经济下对休闲娱乐的要求尽管以往博物馆被广泛地视作一个社会教育机构,但单纯地强调教育功能或纯粹从教育的角度来安排博物馆的陈列和其它管理服务活动,并不能起到预想的效果,有时甚至会因观众的逆反心理而使效果适得其反。原因主要在于,观众来博物馆参观并非都是出于接受教育的目的,相反多是出于娱乐和消遣的动机。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众,博物馆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考虑到观众对于亲身体验、求知探索、休闲娱乐、社会交际等多方面的需求。丰富公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博物馆作为人类物质遗存的保存者、记录者和展现者,不仅展示着历史与现实间的关系,还为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其它文化的窗口,在拓展视野、搭建多元文化交流平台等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

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现博物馆、走进博物馆、宣传博物馆、服务博物馆。另一方面,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机构,除了能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还能为所有热心于博物馆事业的人提供一个服务他人、回报社会的机会。1.2不断强化的教育功能正是基于以上这些时代背景,肇始于上世纪末的新博物馆学,提出博物馆工作应该将焦点从“文物”转移到“人”身上;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博物馆都致力于对博物馆人性化的探索,使博物馆从各方面都能符合观众的需求:展示主题开始趋向多元化、展示手段也逐渐朝专业化与科技化的方向迈进;进入九十年代,大型特展盛行一时,博物馆展示开始借助大众媒体、社区关系等途径,与社会大众进行密切互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然而,国内博物馆在举办展览的同时,受到人力、物力的限制,不能同时提供配套的教育项目或文化活动,对于展览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也局限在参观人数的多寡,如此一来,不但导致博物馆展览内容流于形式;多媒体技术的滥用,既使观众容易疲劳,也起不到阐释信息的作用。一个博物馆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有效地使收藏品及其研究成果为社会公众服务〔3]。博物馆是一部立体的百科全书,是实物的图书馆,民族记忆的殿堂,对青少年来说是一个充满新奇和探索的天地,也是成年人补充新知识、开阔眼界的

博物馆调研报告篇(9)

随着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的内容、复杂性的不断增加,随着项目投资,承包商与相关人员的不断增加,项目管理的内容与复杂程度也在不断增加。如何做好项目的建设规划?如何估算项目成本并使其得到有效的控制?如何有效地控制项目的进程?如何保证项目的质量?如何控制项目风险?如何实施项目相关人员的有效管理?凡此种种,都是作为数字博物馆建设的甲方不可回避的问题。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数字博物馆建设就少走弯路,顺利进行,领导满意、用户满意、承包商也满意。因此,作为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的甲方代表,博物馆的信息化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项目管理,用先进科学的项目管理理论指导项目管理实践,以科学管理代替经验管理,正确发挥项目管理中的甲方作用,保证数字博物馆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数字博物馆项目管理的相关概念

(一)项目的定义

项目(project)是为提供某项独特的产品、服务或成果所进行的临时的一次性努力。确切地说就是用有限的资源(人、财、物)、有限的时间为特定客户(投资、确定需求并拥有项目成果的组织或个人)完成特定目标的一次性工作。

(二)项目管理的定义

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是把各种知识、技能、手段和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之中,以达到项目的要求。

(三)数字博物馆的定义

对于什么是数字博物馆,至今并没有一个权威且明确的定义。本文所指数字博物馆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数字多媒体技术等相关技术,将实体博物馆的职能以数字化方式完整呈现于网络上的博物馆。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国际互联网与博物馆内部信息网(局域网),将博物馆的传统工作方式与计算机网络上的数字化协作方式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实体博物馆的职能在现实与网络虚拟环境中都得到充分实现。

(四)数字博物馆项目的特点

从系统功能上看,数字博物馆建设主要包括:基础平台建设(计算机网络基础建设)、办公应用平台建设(藏品管理系统、展览管理系统、研究管理系统、OA系统以及图书档案管理系统等)与信息平台建设(内部门户网站、国际互联网的官方网站)。数字博物馆项目既有通用信息系统项目的共性,又有博物馆的专业特性,如虚拟展示技术的实现、高精度图像采集、存储与应用管理等。

二、数字博物馆项目甲方管理的内容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在博物馆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国内各大博物馆相继成立了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数字博物馆相关项目的规划、实施与使用的全周期管理。博物馆是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中的甲方,博物馆中的信息化主管部门是甲方利益保护者。按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数字博物馆各个项目的建设任务,是博物馆信息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数字博物馆项目的甲方管理贯穿于项目周期的始终,具体表现为以下七个阶段:

(一)意向提出阶段

通常情况下,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的意向提出主要通过两个渠道:一,业务部门根据工作需要提出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业务建设的需求,并提出建设信息化系统的期望;二,信息化主管部门根据数字博物馆建设总体目标与业务工作现状提出项目建设意向。

意向提出阶段是项目启动的开始。一个项目的启动必须经过意向提出,但不是每一个意向都能够进入开发、实施。

在意向提出阶段,项目管理的重点应是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进行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项目可行性分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项目的可实现性(技术可实现性、环境可实现性)

3、投入的合理性与可能性

4、与已建或在建项目的关系与影响

意向提出后的项目可行性分析是数字博物馆项目建设初期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只有经过充分可行性分析的建设意向才是好的意向。

(二)需求分析阶段

需求分析是数字博物馆项目管理中甲方管理的重点,需求分析的好坏,直接关系系统建设的成功与失败。什么是需求?对于一个项目来说,需求应包括两个方面:项目(自身)需求、产品需求。项目需求是指项目包含的工作内容,所要达到的目标,满足什么业务需求,交付什么成果的总和;产品需求是交付成果的特征,即产品功能性和非功能性的总和。为保证需求分析的质量,避免需求的频繁变更,博物馆信息主管部门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业务部门细化需求。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制定(自定或邀请外协单位)完整、清晰、详细的需求分析报告(方案)。

了解项目需求的过程是项目管理与用户的沟通过程,沟通渠道是否畅通、沟通内容是否充分,用户需求是否充分表达,项目管理者是否充分理解用户需求等等,都是影响项目需求调研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数字博物馆项目甲方管理的代表,博物馆信息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应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信息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具有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专长,还应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

一个完整的需求分析报告(方案)应包括:当前业务流程分析、未来业务流程分析、当前业务与未来业务的差异分析,信息系统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运行环境需求、安全需求),各项相关行业技术标准,以及需求的优先次序等。

需求分析报告(方案)形成以 后,需要得到使用者和业务主管的认可。

这个需求分析阶段基本是由博物馆信息主管部门组织应用需求部门进行的前期需求分析。当然,信息主管部门也可要求开发公司或软件专家参与需求分析。完成的需求分析报告(方案)将会以需求书的方式出现在项目招标文件中。

(三)承包商选择阶段

1、自选承包商或邀标

根据《政府采购法》的相关规定,在确定采用自选或邀标确定供应商的办法以后,选择供应商就成为甲方项目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也是极为费时费力的工作。供应商能否选好,直接决定项目的成败。选择供应商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技术领先原则,潜在承包商可提供的产品应是采用当下最先进的技术,产品符合各项国际、国内标准;二、综合评价原则,在制定供应商选择评估标准时要本着综合评估的原则,要从商务、技术、价格、服务等方面综合考虑。

此阶段甲方项目管理工作应包括:一、选择潜在供应商。通过市场调查、业内用户咨询、专家咨询等方式划定潜在承包商范围。二、接受潜在承包商项目解决方案。三、制定承包商评估方法与评估标准。评估标准应包括解决方案评估(对产品功能、性能、体系架构、规模、核心技术、成熟度、市场占有率、产品化程度、用户友好性、市场评价、费用等进行综合评估)、软件产品运行环境评估、项目实施评估(包括实施方法、实施费用、实施周期、相似案例等)、培训与售后服务评估(包括培训方式、费用、售后服务方式、响应时间等)、商务评估(企业规模、业绩等)。四、完成潜在承包其他相关调查。如公司实地考察、研发团队调查、用户满意度调查(产品、售后服务)、以及公司对本项目重视程度考察等。对于通用程度较高的产品开发,或技术较成熟的产品,接受承包商解决方案同时可提出产品试用或根据需求的演示性搭建,以得到对产品更直观的认识与感受。

2、公开招标

对于选择以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承建商的项目,博物馆信息主管部门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需求书的撰写上,对于投资大、功能复杂,系统集成、应用集成要求高的综合应用开发项目,甲方应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主持或帮助完成需求书的编写。

选择承包商阶段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商务谈判。在一定的策略指导下,通过与承包商反复谈判,确定最优价格与服务条款,最大化地维护甲方利益。商务谈判可以在立项报告审批阶段继续进行,但签订合同必须在立项报告审批之后方可进行。

(四)启动阶段

合同签订后,项目进入了成功与否的关键阶段――启动阶段。做好项目启动管理是甲方细化需求分析,有效控制项目风险、确保项目成功的关键。该阶段工作应包括:

1、确定项目干系人(利害关系者)。项目不同的干系人对项目有不同的期望和需求,关注的目标和重点也有所不同,甚至差异很大。例如,领导可能关注时间进度,用户更关注系统是否好用,能否提高工作效率。因此,明确项目干系人,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与希望,是项目管理者必须掌握的要素。干系人需求与期望得到满足,积极性得以调动,项目才能成功。

2、成立项目组

成立甲方项目组,确定相应职位人员,明确各自职责,是保证项目顺利进行并终获成功的一项重要工作。

甲方项目负责人应是技术素质与管理素质兼备人员,项目组成员应由信息、主管部门技术(系统实施)人员、业务需求人员组成。业务需求人员负责组织业务需求细化、确认,组织编写业务管理规定、系统使用培训等。系统实施人员负责系统架构、性能确认,用户与开发人员之间的工作协调,以及安装调试协调等。

3、细化需求

在项目进入实施之前,甲方项目组应与承建商一道,共同完成项目需求的细化工作,在得到应用需求部门(甚至是上级领导)确认后,形成新的需求报告。

功能需求明确后,系统架构也就能够确定了。系统运行环境等非功能性需求也在这个阶段确定,并由此确定其他产品的采购计划。

4、确定项目计划

在细化需求的基础上,甲方应对所需开发项目的最终目标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在明确目标与需求的基础上,双方制定完整的项目计划。制定合理的时间表,明确工作划分,确定责任人,以及项目里程碑(关键点)。

制定项目计划的同时,甲方要制定一系列项目管理制度。如:项目例会制度、通报制度、计划管理制度、文件管理制度,沟通流程,以及风险防范机制等。

签订合同需要在本阶段进行。

(五)开发实施阶段

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后,甲方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根据项目计划监督乙方项目开发进程,严把阶段验收、上线验收、竣工验收三关,将项目实施风险降至最低。

阶段验收:甲方信息管理部门要在现状分析调研、系统设计完成、产品测试等关键阶段进行阶段验收。

上线(测试)验收:系统测试完成时,甲方信息主管部门要组织上线(测试)信息管理部门、产品使用部门、项目建设单位及专家对项目进行验收。

竣工验收:完成上线验收、文档汇编后才可进行竣工验收。

(六)使用维护阶段

数字博物馆系统竣工验收后进入使用维护阶段。各博物馆应根据本单位情况决定维护方式:本单位自主维护或委托专业公司维护。此阶段甲方管理的任务是根据运行、维护的目标与原则规范运维流程、制定运维管理制度、突发事件应急方案。按照各项运行、维护管理制度保障系统正常运行,及时向项目建设单位反馈系统问题与用户意见,为系统升级做好充分准备。

三、数字博物馆建设对甲方管理人员的要求

通常情况下,数字博物馆项目的甲方管理都是由博物馆中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来承担。甲方管理人员,特别是负责人的素质对项目的成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合格的数字博物馆项目的甲方管理者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一)广博的知识储备

第一,数字博物馆是一个大型的综合性的信息化建设工程,要求管理者必须掌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知识,对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化资源管理技术等技术有基本的了解;第二,数字博物馆建设是围绕博物馆各相关业务展开的信息化工程,因此,对博物馆业务知识、管理运行机制的基本了解是数字博物馆甲方管理者必备的知识储备;第三,甲方管理是构成项目管理的一个方面,应遵循项目管理规律,应执行现代管理标准,符合现代管理要求。因此对现代化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基本了解,也应是数字博物馆项目甲方管理人员必备素质。只有做到以上三个基本了解,数字博物馆建设的甲方管理才能得心应手,数字博物馆的建设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二)丰富的管理经验

项目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优秀的项目管理人员是在多个成功或失败的项目管理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作为数字博物馆项目的甲方管理人员,具备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就可以使项目建设,特别是前期建设少走弯路,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最终达到预期目标,使数字博物馆的建设质量得到有效保障,使项目投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三)良好的沟通能力

数字博物馆项目的甲方管理人员既是甲方用户需求的调研员,又是甲方与乙方工作的协调员。需求调研过程就是与用户反复沟通的过程,沟通得好,需求调研就全面、细致,需求分析的依据就准确可靠,系统设计就少走弯路,项目成果就能较好的满足用户要求。

甲方与乙方是一个项目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是两个不同利益体为了一个建设目标走到一起。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让项目投资风险减至最低,让甲方利益得到保护,是数字博物馆项目中甲方管理的重要职责。因此,为了高质量履行甲方职责,甲方管理人员不能仅仅依靠合同这个防控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要积极主动,加强与乙方管理人员与实施人员的沟通,将监控落实于项目进行的各个阶段,在项目进程中控制风险。与甲方单位内部沟通相比,甲方与乙方之间的沟通更需要方法与技巧。

因此,对于数字博物馆项目管理的甲方人员来说,掌握甲方用户需求、营造良好的甲乙方关系,良好的沟通能力必不可少。

博物馆调研报告篇(10)

2005年6月,十分期待和杰斯特龙交流生态博物馆建设问题的人类学专家方李莉参加了贵州生态博物馆群建成暨国际学术论坛系列活动,但非常遗憾没有见到他。2005年,杰斯特龙在俄罗斯考察时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对于生活在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的人们来说,他们非常感激杰斯特龙,在生态博物馆里立下了一块黑色石碑,刻上了杰斯特龙的头像,对他表达了古老的敬意。

2011年,距离生态博物馆引入中国已经有16年了,当初的欢欣鼓舞演变成今日的萧条落寞。对当地人来说,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只是一个生活以外的世界。他们的文化地图正在断裂与重构,未来命运或许并不乐观。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标本,我们总结经验教训,是为了避免“后人可为前人哀,再后人复为后人哀”。

1995年的发现

为了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国内外学者都在苦苦思考着,并进行各种大胆的试验。生态博物馆便是因为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而成为现实。

世界上第一座生态博物馆诞生于法国,它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博物馆的概念。生态博物馆没有围墙,而是将保护范围扩大到文化遗产留存的区域,并引入社区居民参与管理,同时寻求文化遗产在未来的延续和发展,是一种世界流行的文化保护形式。

中国人到西方考察后,便决心将这一先进的模式引入国内。

于是,梭嘎凭借保存完好的民族文化有幸获得了建立生态博物馆的资格,成为亚洲第一。

1995年以前的梭嘎隐匿在乌蒙山腹地,共有4000多人。由于地处偏僻山区,受外界的影响非常少,原住民没有一个人懂汉语,就连都没有波及到梭嘎。世居于此的苗族人仍然延续古老而独特的民族文化,诸如婚恋、丧葬和祭祀礼仪,以及刻竹记事的传统。过去,无论男女头上都戴角,是为民族象征,因此他们也被称为长角苗。

对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来说,总有几个时间点显得格外重要。

1995年春天,被誉为“中国生态博物馆之父”的胡朝相随同挪威学者杰斯特龙发现了藏在深山密林里的“世外桃源”――梭嘎。在随后的考察报告中,他们评价梭嘎村寨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经济状况和精神生活保存在一种比较完整的文化生态中,是一个难得的、活生生的文化整体,全世界都找不到,具有唯一性和特殊性。考察报告得到了中国政府和挪威政府的认可,贵州当地政府也表现出了极大热情,建立生态博物馆势在必行。

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在现在看来都具有很高的规格,其为中国政府和挪威政府共同建设的文化交流项目。1997年10月,和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签署了《关于中国贵州梭嘎生态博物馆的协议》。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正式开始筹建。根据协议,挪威政府为此项工程提供无偿援助80万元人民币。

1998年10月31日,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正式开馆并对外开放。当时国内外媒体对这一文化项目寄予了厚望。挪威政府官员多次到贵州实地考察,随后又支援建立了花溪镇山、锦屏隆里、黎平堂安三座生态博物馆。

2005年6月,贵州生态博物馆群建成暨国际学术论坛在贵阳举办,专家云集,总结经验并提出问题。随着挪威政府与中国政府合作的文化项目的结束,挪威政府停止支援生态博物馆的建设。资金来源大大减少,贵州生态博物馆被迫踏上了自我发展之路。

一次失败的尝试?

2005年,已经有媒体关注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的生存困境,并解析得与失。

2006年,学者摩罗发表博文《主流的力量》,对梭嘎村寨发生的变化感到忧心忡忡,“这里究竟丧失了什么,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去盘点。”

2011年,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更加萧条落寞。据本刊记者了解,馆长也没有太多时间到偏远的梭嘎任职,生态博物馆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并没有任何改变。

很多人认为杰斯特龙无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为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约法三章:一、强调社区居民是文化的主人,他们是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他们有权利对自己的文化做出解释;二、当旅游业的发展与文化保护发生冲突时,旅游业应该服从文化,而短期的伤害文化的经济行为应该得到制止;三、生态博物馆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这就是中挪专家一致认同的“六枝原则”。

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建成后,梭嘎通电并引进了电视,修建了柏油路,安装了自来水,修建了希望小学,并对寨子里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民居进行重点保护。生态博物馆确实改善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这也使当地人看到博物馆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但据本刊记者了解,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生态博物馆带来的好处。前任馆长徐美陵说:“政府为他们修建了新寨,让许多人从山上搬了下来,又把老寨中的一些房子重新修建了,本来是好事,但也造成了矛盾。有些没有住上新房的不高兴了,没住上新房,旧房又没改造的就更不高兴了。以前各寨每家贫富都差不多,但由于新寨的建立,大家有了区别。”

至于杰斯特龙强调的“社区居民是文化的主人”的期望则成为了一种空想。在当地人的眼里,他们不知道生态博物馆是怎么回事,更没有参与生态博物馆的管理。政府和学者成了他们的文化人。

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与博物馆学教授潘守永告诉本刊记者,按照最初制定的生态博物馆建设原则,村民只是参与政府领导的生态博物馆建设,而在生态博物馆建设完成之后,政府仍是生态博物馆的所有者,村民对于生态博物馆并没有话语权。他们会认为这些东西都是公家的,他们是在为政府看管场地,并没有博物馆主人的意识。

“在生态博物馆里面,也有文化自觉心很强的人。熊光富是博物馆的义工,在技校读过书,比较有见识,受现代文明影响很深,对自己的长角苗背景很自信,自觉收集长角苗文化方面的资料。”正在梭嘎做田野调查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方汀告诉本刊记者,但这样人并不多见。

把生态博物馆当作旅游景点来开发未尝不是拯救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的办法。前任馆长徐美陵在2005年曾十分悲观地表示,梭嘎要么成为一个热热闹闹的旅游景点,要么就无疾而终,成为一个形式上的生态博物馆。事实似乎正如徐美陵所言,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并没有成功开发旅游。许多投资商有在梭嘎投资的意向,但最后都没有成为现实的文化项目。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也吸引了一些外来参观者,但人数有限。

本刊记者通过了解得知,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由政府一手包办,挪威政府退出后,意味着国外援助资金断了。“国外的生态博物馆是在政府持续支撑下维系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汪欣告诉本刊记者,“我也很疑惑,为什么在国外可以成功,在国内实践却很艰难,是不是生态博物馆只有在发达的地区才能成功?但中国最需要保护的和最具有保护价值的,其实多数在少数民族地区。”

欧洲经验中国化

2011年8月23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全国生态(社区)博物馆研讨会在福州召开,就生态(社区)博物馆理念的认知、各地的实践进行了研讨交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社区)博物馆发展之路。

而新一轮的实践已经开始,研讨会上命名了浙江省安吉县生态博物馆、安徽省屯溪老街社区博物馆等5个首批生态(社区)博物馆示范点。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与博物馆学教授潘守永告诉本刊记者,浙江安吉生态博物馆是我国生态博物馆理念在东部地区的第一次实践。自2009年起,浙江安吉结合自身文化资源,在当地民众的支持下,引入生态博物馆理念,建立了以安吉县博物馆为中心,包括竹文化展示馆、茶文化展示馆等12个分馆在内的生态博物馆群,得到了业界的肯定。

生态博物馆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十余年,从西部逐渐扩展至东中部地区,从专注于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扩展至关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其中的成败与得失,都被一五一十记录在历史的档案里。

博物馆调研报告篇(11)

参加本次座谈会的专家学者有: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马瑞芳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编审赵伯陶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学刊》编审张云教授、曹雪芹纪念馆荣誉馆长李明新女士、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恒展教授、原《福州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王枝忠教授、原《蒲松龄研究》主编盛伟教授、山东大学文学院邹宗良教授、河北大学文学院韩田鹿教授、《管子学刊》主编于孔宝教授,《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尹玉吉教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