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1 16:43:38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篇(1)

根据卫生部2006年第51号令,要求年医疗收入达到3000万元以上或拥有300张病床以上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职审计人员。这也是全国各省市二甲医院评审的考核内容之一。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内部审计有助于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医院内部控制、改善医院风险管理,保护资产安全完整。

一、内部审计在公立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一)促进医院管理的规范化发展

内部审计相对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而言,在公立医院监管中有着明显的优势。内审部门对医院的发展目标、各科室的职责分工和管理流程比较熟悉,又能及时掌握公立医院运行的风险点,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促进医院管理的规范化发展。其次,与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发现问题比较容易,审计成本相对较低。内部审计突出的优势是可以事前事中在医院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防微杜渐并能及时纠偏,把权力锁在制度的笼子。

(二)提高医院财务信息报告质量

内部审计对医院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独立监督,通过对财务的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日常审计,可以查缺补漏,确保医院经济活动合法合规,把财务风险控制在萌芽当中,合理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完整,为医院管理层决策提供可靠的财务数据,做好咨询服务和参谋角色。开展常规审计在提高医院财务信息报告质量的同时,可以增强领导和职工的法律意识,严肃财经纪律,把钱花在刀刃上,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医院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财务风险的概率,从而保证医院财务资金应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强化内控管理,对内控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根据2015年财政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公立医院全面推行内控制度建设,结合本单位的业务特点,建立健全各项内控制度,形成内部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的机制,增强了管理层的科学管理意识。同时,公立医院确定内审部门为内部控制的牵头部门,年终对本单位各科室部门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评价。内审部门应对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与执行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评价各部门政策和程序是否得以贯彻执行,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是否合理利用,且认真查找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和完善建议,及时将评价报告上报给院部管理层和同级财政部门,从根本上提高内控的有效性。

二、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管理运行中存在问题

(一)重财务轻审计,管理层重视不够

有些院领导将内部审计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并没有把内审部门融入医院管理体系中,使其担负起管理、监督的双重责任。正是由于医院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足,这就使得内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这就大大降低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没有发挥出内审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再者,院长和内审科负责人沟通不够,甚至年初没有制定详细的审计计划,确定当年度审计工作重点。

(二)信息化建设基础薄弱,制约审计工作发展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各项审计工作,改变审计手段落后、效率不高的状态,解决审计内审人力不足的问题。比如:新医改下,公立医院员工绩效工资考核由简单核算科室收支结余发放转变为提供医疗服务数量和质量为主的薪酬制度,绩效年薪关系每位员工的切身利益,虽然计算量大又还是要做到公平合理,因此必须借助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系统化、精细化的绩效考核审计。所以,公立医院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审计工作发展,服务服从于医院中心工作和长远建设。

(三)内审质量有待提升

虽然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由具备中级以上相关专业技术职称或5年以上的审计、会计工作经历的人员担任,但除专业知识外,内部审计人员还必须具备医疗部门和工程建设相关专业知识。这就需要积累工作实践经验和参加短期审计理论培训班来提升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内审人员参加培训的机会少,审计结论大多依赖于内审人员的经验判断,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审计报告的质量。

三、充分发挥内审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提升医院内审的管理效率

(一)完善公立医院内审制度

公立医院可以根据本行业适用的《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和《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的内审制度,做到制度管人,制度先行,提高审计效能。内部审计还应从管理者的角度考虑如何改进管理、完善控制,尽量从制度上防范类似风险的重复发生,促进和提高相关部门的责任意识和管理水平。

(二)为内审提供良好的环境

要想发挥内审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必须赋予内部审计相应的权利和地位,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定期听取汇报,研究部署工作,及时批复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审计报告,并督促有关部门、单位落实审计意见,保证内部审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

(三)立足于日常的财务审计,防范财务风险

内审部门对医院的日常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审核,审查收入是否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是否利用医疗信息不对称重复收费和套取项目收费,是否存在私收费现象;审查各项支出是否合法合规,是否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审查债权债务的明细项目是否清晰,特别是新医改下,医保基金按病种结算,对出现结余和亏损的医疗费用,是否浪费医疗资源,财务的账务处理是否正确。通过日常审计,事前、事中控制不断得到加强,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预警和服务作用。

(四)开展专项审计,加强医院风险监管

以大型医疗设备采购、药品采购、行政库存物质采购、后勤社会化审计和基建、修缮工程审计为重点,积极开展专项审计,审查单位资产配置、使用及处置情况,保证资产安全和使用效果。对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建议和意见,进一步发挥审计工作的监督与服务功能。

(五)做好医院内控评价工作,服务于医院发展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规范内部权力运行,将内部控制贯穿于日常工作中,把贯彻实施内控规范作为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作任务。各部门间协同配合,共同促进内控规范的贯彻实施。制订内部控制专项检查办法和内部控制考核指标体系,采用量化评价的方式,分别设置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评价指标。单位层面评价指标应主要考核内部控内部控制建设启动情况指标、单位主要负责人承担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责任情况指标、对权力运行的制约情况指标、内部控制制度完备情况指标、不相容岗位与职责分离控制情况指标和财务信息编报情况六大类;业务层面评价指标应完整反映本单位制度规定的各项经济业务控制流程,至少应包括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方面业务事项。

四、结论

综上所述,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参与是非常必要的,落实内部审计工作是优化医院管理的关键。内部审计熟悉公立医院情况,建立日常稽核与专项审计相结合的监管体系,涵盖事前、事中、事后各阶段,实现医院内部审计“免疫系统”职能。通过积极开展内部审计,不仅有效加强公立医院在制度建设、日常收支管理等方面的改进和提高,而且有利于行风廉政建设,进一步促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财参考文献:

[1]杨有旺.分析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医院内部审计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3,22:233-235.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篇(2)

一、样本选取与调查方法

按照卫生部颁布的《医院分级管理办法》对病床规模的分类,参与问卷调查的二级和三级医院较多。其中,病床数在500张以上的三级医院126家,占比为31%;病床数在100—500张的二级医院196家,占比为49%;病床数在100张以下的一级医院86家,占比为20%。样本医院年度业务收入情况如下:49%的医院在5000万元以下,15%的医院在5000万元到1亿元之间,30%的医院在1亿元到5亿元之间,4%的医院在5亿元到10亿元之间,2%的医院在10亿元以上。从被调查的医院回收的有效样本来看,有效样本为408家,调查范围涵盖河南省公立医院不同的隶属级别。其中,省级医院19家,占比为5%;市级医院125家,占比为30%;县级医院264家,占比为65%。从有效样本的数量上分析,基本上与河南省各级别的医院总数相匹配,且为随机取得,故较具有代表性。从有效调查样本的床位设置与年度业务收入上分析,样本也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有效样本具有统计学意义。本次调查主要是问卷调查,使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南省现有县级以上500家公立医院进行调查,以email的形式发放问卷,并要求各调查对象对问卷相关内容充分理解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选项。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实际回收调查问卷408份,问卷回收率为81.6%,根据课题组拟定的调查方案,对回收的调查问卷全面复核把控后,确认均属有效问卷。

二、当前河南省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独立性存在的问题

对调查情况进行归纳分析,在内部审计独立性上河南省公立医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内部审计机构设置覆盖面不全、独立性较弱

公立医院的领导层多为医疗专业出身,对医院经济管理缺少专业知识,对于各种新兴的经济手段多难以给予有力的支持。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手段,其绩效很难在短期内彰显,因此医院管理层往往对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不够重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很难成为医院管理层考虑的重要议题。在所调查的408家医院中,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有291家,占比为71%;未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有100家,占比为25%;统计缺失占比为4%。可以看出,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尚未完全覆盖,还有25%~29%的公立医院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与内部审计的规范要求仍有不小的差距。在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291家医院中,有38%的医院将其作为职能部门独立设置,有12%的医院将其设在财务部门,有3%的医院将其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有6%的医院将其与物价核算合署办公,有2%的医院将其与院办、人事合署办公,有10%的医院以其他形式设置该机构。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医院的内部审计机构并非独立设置。即使在设置有内部审计机构的公立医院中,也还有很多并不是出于医院管理的需要,而是迫于外部或上级的要求与压力,或者是基于同行之间的对比而被动为之。从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理论视之,若结构不合理,组织功能也就很难发挥出来。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缺失,势必会影响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功能的发挥。

2.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赋权不足

在291个设置有内部审计机构的医院中,有224家医院认为其内部审计被赋予了足够的权力,占比为77%;有67家医院认为其内部审计赋权不足,占比为23%。由于内部审计旨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常会遇到来自于各方面的压力和阻力,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拥有足够的权力以保障审计工作顺利进行,否则,审计的成效将会大打折扣。从调查结果可知,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公立医院没有赋予内部审计人员相应的权力,这是制约审计职能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

3.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的独立性有所欠缺

在320个对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是否能保持独立性的有效调查样本中,有278家医院的内部审计人员表示在审计过程中能够保持独立,有42家医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独立性现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仅指其机构设置的独立性,更重要的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的独立性。从调查结果可知,部分公立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还常常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如资料调取困难、审计范围受限、审计对象阻挠等。

4.对审计结果的干预难以消除

在346个关于审计结果干预情况的有效调查样本中,有83%的受访人表示单位领导不干预内部审计结果,有17%的受访人表示单位领导会干预内部审计结果。审计的本质是促进组织经济运行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审计所蕴含的巨大纠偏功能,是组织获取最大利益的有效保证。鉴于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独立是审计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前提,因此,应采取有力措施,消除对审计结果的人为干扰。

三、河南省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制约因素

上述调查结果反映了河南省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现状,整体而言不尽如人意。内部审计独立性的不足或缺失,会直接影响内部审计的效率和效益,进而影响到医院整体管理效益的提升。因而,对河南省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是提升河南省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前提条件。当前,影响河南省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构建动机出现偏差

从宏观视角分析,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机构不是在医疗市场激烈的竞争中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自发地组建起来的,也并非起源于内部受托责任,而是在政府推动下强制性建立起来的从属于国家审计下的审计,是国家审计职能的延伸和补充。具体到医院微观层面,很多医院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不是为了业务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等级医院评审的需要或其他各种检查的需求。组织构建动机的偏差会导致内部审计在发展过程中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要满足国家监督公立医院管理行为的需要,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内部审计的指导和监督,配合其他行政职能部门做好对医院的审计工作;另一方面,要向医院的主要负责人报告工作,满足公立医院增加效益的需要,为医院管理工作服务。这种角色上的矛盾、理念上的偏差,使内部审计无所适从:医院内部审计的重点到底是“对管理进行审计”还是“为管理而审计”。[1]这种两难处境,对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显然是一种强力的冲击,致使内部审计很难站在独立、客观、公允的立场上对医院的整体运行状况做出评价。

2.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制度支持匮乏

现行的医院内部审计制度源于2006年国家卫计委的《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这与其他行业的审计制度相比略显单薄,而相关部门至今尚未根据国家审计工作的发展与医院的实际情况对此进行补充与完善。[2]河南省的相关制度出台较晚,2012年河南省卫生厅制定并下发了《河南省省直医疗卫生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管理暂行规定》,但并未根据省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具体准则和实施细则。虽然有关制度均明确了医院内部审计独立性的要求,但是在微观层面,医院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还面临诸多操作难题。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制度的匮乏,使得审计工作缺乏相应制度保障,内部审计权力被削弱,这增大了审计工作难度,再加上大量人为性干预行为,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更难保证,相应的审计风险也会增加。

3.医院领导层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多数医院领导层在一定程度上均存在重视医疗经营而轻视内部深层管理的问题,这极大地影响了内部审计在医院管理体系中的准确定位。[3]多数医院领导较为关注经营结果,忽视控制过程,对审计的认识还停留在查错防弊层面,将内部审计工作重点放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没有意识到内部审计在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和对医院管理的价值。部分医院领导甚至认为内部审计是经济监督部门,代表国家对医院领导进行监督,是国家安插在医院的“眼线”,从而对内部审计具有一定的戒备心理。还有一些医院领导认为,医院内部审计机构仅仅是依要求而设置,或多或少地带有应付性,忽视了医院内部审计的应有价值。[4]由于缺乏领导层的支持,内部审计机构很难获得应有的地位和权力,也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审计人员对医院内部审计独立性的认识不到位

作为内部审计独立性的践行主体,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独立性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其效能的发挥。当前,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员对该问题的认识存在偏差。比如,有相当数量的内部审计人员认为,只要有单位领导支持,只要获得了足够的重视和权力,内部审计就能很好地彰显其独立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有一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存在顾虑,觉得本单位的人情面很难拉开,既想干好工作又怕得罪人,其审计结果难以反映客观事实;还有一部分内部审计人员认为自己是独立的监督部门,对部门之间沟通协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审计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沟通技巧,不注意言行和工作方法,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给被审单位造成了很大压力,直接导致审计部门与被审计部门之间的关系僵化,增加了审计难度。

四、提升河南省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对策和建议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由多个子项共同支持的闭合系统,诸如制度构建、机构设置、权力配置、责任赋予、人员配备、领导重视等,因此全面彰显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需从多个视角出发,修正各个子项的不足与缺陷,形成合力。

1.充分认识和理解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内涵

内部审计是内审人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利用专业的知识、手段和技巧,对组织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核,全面考量其合法性、合规性、真实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发挥着其他监督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无论是医院领导层还是内审人员、普通员工,都应该提高对内部审计的内涵、作用基础、应用机理、运行效用等的认识,加深理解[5],彻底转变审计就是“查人、治人、整人”的惯性思维和错误意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立身之本。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组织上的独立与精神上的独立[6]。机构设置不合理,内审机构很难取得独立性地位,内审部门也很难站在独立、客观、公允的立场上,对医院的财务状况做出评价。[7]因此医院管理层不能将内部审计置于摆设状态,更不能抱着应付检查、应付差事的思想,而应该在如何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方面多思考,摆正内部审计在整个医院管理体系中的位置。

2.强化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地位

2006年6月,卫生部的《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要求规模以上的公立医院必须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该《规定》颁布实施已有多年,但在公立医院中依然存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盲区。某些公立医院虽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却与财务、物价、监察等部门合署办公,内部审计机构显然被置于从属地位,扮演了边缘角色,带有不同程度的应付色彩,这使得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大大减弱。内部审计肩负着监督职责,行使的是监督职权,任何隶属性的存在,都会使监督职权大打折扣、监督效能有所削弱、监督的公正性与客观性受到质疑。因此推进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设置势在必行。在这种推进过程中,政府、医院管理层和内部审计人员三方应合力协同、并肩而行:政府应在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医院管理层应大胆尝试并创新管理模式;内部审计人员应积极呼吁,用实实在在的审计效能证明内部审计独立存在的必要性。

3.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沟通技巧与行为能力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效能的发挥与医院管理层和其他部门的配合密不可分,这就需要内部审计人员通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卓越的行为效果,取得领导层的支持,获得被审单位或人员的理解和配合。因此作为内部审计人员,应与医院领导层多沟通、多汇报,让领导层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自觉执行相关法律和规定。另外,应通过努力工作,多出审计成果,使内审人员成为医院名副其实的经济建设的“卫士”、领导决策的“谋士”、反腐倡廉的“勇士”,充分展示内部审计机构存在的价值,有力彰显内部审计工作效果,使内部审计机构切实获得应有的权力、承担相应的责任,进一步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4.积极引进外部审计模式

有选择地利用审计业务外包方式,是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独立性的重要体现和延伸。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核心内容就是将审计业务工作全部或大部分承包给外部审计组织。由于外部审计组织与委托人之间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因此在行驶审计职能和职权时,受干扰较少,能有效地对委托人的委托事项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审计,这对于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大有裨益。引进外部审计模式并不意味着医院对其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业务可以不管不问,而是要积极参与,加强与外包审计单位的协调和沟通。相对来讲,外包单位对医院的业务和流程不是十分通晓,对问题的界定可能会与医院内部审计机构有不同的看法和标准,这就需要双方有效沟通和交流,避免小问题扩大化、大问题缩小化的情况出现。对于外包单位审计发现的问题,内部审计机构要认真对待、深入研究、仔细甄别,看哪些是新问题,哪些是老问题,哪些是个别问题,哪些是共性问题,从而做出切实可行的审计报告或建议。同时,通过引进外部审计模式,内部审计人员可以获得较好的学习机会,快速提高审计技能,改变内审人员的惯性思维。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篇(3)

一、公立医院加强内部审计意义所在

新医改方案传递着党和政府暖暖的爱心,是党和政府倾心打造信任政府、振兴医疗事业的重大举措。而新医改政策下公立医院加强内部审计有助于发现内部财务矛盾,纠正公立医院在管理运行中留存的问题,践行好内部审计特有的监督职责。合理评估、预测公立医院今后发展的趋势。新医改政策下公立医院只有加强内部审计才能真正发挥内部监督与评价的巨大作用,才能真正响应政府号召使得医院审计做好医院领导的决策参谋,保证医院的财产、物资、财富的安全与完整,促进国家卫生事业的各项惠民政策、利民法规的有效落实,促进医院内部工作效率的提高,督促医院内部的资金运作、生产经营、财务收支、收入分配趋向于高效与公平。为医院缔造一个风清气正的良好工作氛围,并进一步提高了医院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向心力。

二、目前公立医院医院内部审计的问题所在

1、公立医院医院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

时下,许多公立医院的内审缺乏真正的独立性,导致审计的事项与实际不符,使内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审计的灵魂在于独立,其工作在不受任何形式的干扰下,才能起到监督的作用。独立性是审计人的立身之本,公立医院的审计活动不受内部干涉和外部的干扰,才能发挥其独立判断的能力,才能在审计工作中发现问题,并依靠自己的知识、能力、经验与技能对审计的事项作出公正的、客观的、专业的不偏不倚的判断与结论。目前,许多公立医院的领导对内部审计缺乏足够的认识,还没有赋予其独立的权利或特质。致使医院内审工作开展的不顺利,其监督作用没有得到施展。真正原因在于院领导的思维模式僵化,依然按照过去的行政治理模式开展各项工作,领导长官意志严重,民主意识模糊,其内部审计的作用难以发挥。

2、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素质不高

加强内部审计是新医改政策下公立医院提升“免疫功能”和用好管理工具的重要途径,是强化医院内部控制能力,规避风险,完善组织结构的重要手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医院经济活动的逐渐繁杂,医院在内部管理与运行上存在的风险越来越大。正因为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实施内部监管,其审计人员就必须要求有政治头脑、有审计专业素养、有现代管理知识、有电脑技术等综合能力强的人才来担当。然,许多公立医院无论在人员配备数量上还是配备的人员素质上都有欠缺,甚至一些医院领导将审计工作等同于财务工作把财务人员轮换为审计人员。囿于审计人员素质不高更没有审计能力,导致内部审计成为摆设。

3、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职能范围较窄

一些公立医院领导认为内部审计就是对医院财务、资金的后期管理监督,除此别无其他职能,致使内部审计工作的许多职能被忽略。许多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职责、职能范围较窄、覆盖面较低。其内部审计的重大作用诸如对组织机构的风险管理职能及内部控制、评价等作用都无法发挥。

三、强化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措施所在

1、科学配备内审人员合理设置内审机构

公立医院要践行内部审计职能,就必须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科学配备内审人员,这是完善内审职能的必要前提。如果没有完善的内审部门,健全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医院就会滋生腐败的土壤、给财务管理、物质调配等权利运行留下跑冒滴漏的空间。公立医院只有设置独立自主的内审机构,阐明内审机构的职责范围,配置具备审计专业能力的工作人员,才能发挥审计机构的管理、监督和评价特殊作用,保持审计机构的特有权威,对公立医院的所有经济活动的公正性、合理性给予有效的监督。

2、着力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要提高公立医院内审机构的工作效率,就必须加强内审人才的涵养。其内审机构需要建设一支政治自觉、品质优秀、审计业务功底扎实、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公立医院内审人才的涵养要从多方位、全方面着眼,提升内审人员的行政管理、经济监察、业务监督的技能水平。鉴于公立医院内审职能的宽泛性,其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很高的。公立医院内审计人员的配备往往囿于领导对资金、编制等问题的考量,一般都是从医院内部调配不愿从医院外部引进,这很难保证内审职能的实现。所以,公立医院领导要重视对内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采取让内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进行专业培训、参与职业资格考试或轮岗或交流等方式去拓宽内审人员的知识层面和知识结构,赋予他们更多的实践机会,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着力提高内审人员素质就要对内审人员给予严格的考核、对其能力、素质、水平实施科学评价,实行奖掖先进,惩罚落伍的办法,进一步促进内审工作人员审计能力的升华,督导其掌握更多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

3、完善审计制度、拓展内审范围、提高内审效率

公立医院要不断的完善内部审计制度,科学制定内审岗位职责、用制度约束审计行为、合理制定审计纲要、规划、目标等工作程序与内容等。使公立医院的内审工作有章可循更加规范、更加有序。公立医院内审机构要不断地拓展内审范围,进一步提高内审的效率才能更好的履行好对医院经济、管理等各项工作的监督、评价作用,才能更好的践行好效益监管的职能。医院领导可以考虑让审计工作者对医院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内容加以审计,寻觅这些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为医院减少开支、开源节流提供内在促进动力。

四、结语

公立医院内审人员要树立职业道德意识、风险防范观念,提高对内审工作的重视程度。努力掌握更多的会计、审计知识,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与效率,只有把内审的监督、评价、管理、服务职能履行到位,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公立医院管理运行的“经济卫士”,在公立医院发展、壮大、惠民的征途中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篇(4)

在我国新一轮公立医院改革深入推进实施的背景下,对于公立医院的内部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在健全完善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管理,改进公立医院的经济决策、内部管理、风险控制、效益提升等方面的管理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公立医院受到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的影响,在内部审计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加强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管理,已经成为公立医院管理工作的重点,这对于加强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管理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公立医院内部审计主要内容概述

现阶段,绝大多数的公立医院都已经按照中央要求,开展了一系列的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在改进公立医院内部领导,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安全以及推进公立医院医改深化实施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绝大多数的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财务收支审计

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对公立医院的各项经济活动以及资金收支的合法合规性所开展的审计,财务收支审计是公立医院内部的一项传统审计,在所有审计内容中所占的比例最高。

(二)经济合同审计

现阶段公立医院内部的经济合同审计是仅次于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业务,重点是对各类经济合同的效益、合法、公平、可操作性等开展的审计,并对合同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分析。

(三)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公立医院内部的领导层以及各个业务职能科室责任人所开展的责任审计,主要是对被审计人员的党风廉政情况、民主决策、权力运用等方面开展的审计,目的在于防范各类舞弊行为。

(四)其他审计

在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方面,除了上述内容以外,还主要包括效益审计、预算执行审计、投资决算审计等。效益审计主要是对公立医院资金使用效益等开展的审计,预算执行情况则重点针对预算计划是否得到有效执行以及所带来的绩效情况开展的审计,投资决算审计重点针对公立医院的投资项目所开展的系列审计。

二、当前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公立医院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视不足

当前,有的公立医院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还没有清醒的认识,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支持力度不大,尤其是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层次不够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较差,影响了内部审计质量。

(二)内部审计制度机制不够健全

健全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机制是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但部分公立医院不够重视这一基础工作,内部审计方面的制度较少,对于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没有形成有力的指导。

(三)内部审计技术手段不够先进

很多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手段都非常落后,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工作人员更习惯于采用财务分析、风险评估、管理战略分析等审计方法,而未能全面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特备是对公立医院的经营发展风险因素考虑不足。

三、改进加强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具体实施措施

(一)完善有关制度建设提高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规范化水平

公立医院的管理部门应该结合国家有关规定以及公立医院的实际情况,建立内部审计方面的相关规章制度,重点对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审计工作规范、内部审计职责权限、具体审计程序、审结报告要求以及审计结果运用等一系列的工作内容进行明确,通过完善的制度优化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注重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真正发挥内部审计在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中的作用,应该进一步的加强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质量。一方面,应该注重不断地改进内部审计的技术手段,特别是结合现阶段医院大多数采用信息化管理的方式,将内部审计工作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重点是建立医院内部经营管理的数据信息库,及时通过对各类经济活动信息重点是资金收支信息的监控,开展动态的审计管理。另一方面,应该制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细则,重点是明确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准则、审计质量标准以及制度落实等进行细化明确,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三)在公立医院内部审计中突出风险导向

当今公立医院自身的经营发展同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问题,因此在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应该重视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在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应该针对财务领域、非财务领域等方面,找到公立医院经营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点,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及时进行风险预警,并找到风险问题发生的根源,确保医院内部各项管理活动的合法合规。

四、结语

在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实施过程中,应该结合公立医院的内部实际情况,重点在营造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健全完善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制度,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等几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最大程度的提高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水平,为提高公立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张振华 单位:莱阳市妇幼保健院

参考文献: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篇(5)

前言

医院审计工作主要是对医院内部财务收支,合同签订,招投标及基建工程项目等相关内部控制活动进行审核,以保证医院所涉及经济活动的合理、合法的重要工作,在医院未来发展、经济效益的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公立医院要想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必须要加强医院内部审计,提升医院治理能力,完善治理体系,以促进医院的持续、健康发展。

1、治理视角下公立医院审计需求分析

公立医院主要是指我国境内各级各类独立核算的公立医院[1]。主要包括综合医院、疗养院、中医院及专科医院等。由于公立医院能够受到政府支持,利用政府资金弥补自身资金缺口,因此,存在着预算软约束风险。其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产生资金缺口的原因是否合理等,政府都需要充分了解,以作为激励、监管的依据,而现阶段,这一方面的绩效审计虽然需求较大,但并没有明确的审计制度。公立医院的绝大部分预算都由政府财政拨款负责,而由于委托人和人的绩效函数并不相同,会出现为实现自身利益而多报预算需求的情况,因此,医院在这一方面,也具有十分急迫的审计需求和专业的财务技术人员需求。据相关研究显示,医疗机构是非营利组织中盈利能力最强的一类[2]。由于公立医院具有公益性的特点,因此不能以营利为目的,但是医院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往往希望能够在报表上尽量存在较少甚至负的收支结余,以为申请更多的财政经费提供理由,导致医院盈余管理风险以及这方面的审计需求的产生。另外,公立医院多层次委托关系,也使医院的诱导需求风险不断提升,针对投资绩效审计工作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在医院的管理中,对其资金运用最为关心的就是医院的治理层及财政外部治理层,其次是医疗保险部门,在外部治理层对医院运营情况以及费用使用情况急迫需要了解的情形下,对医院的审计需求也有所提升。另外,公立医院作为政府支持开办的机构,代表政府进行资产管理,医院内部治理层需要维护员工利益,保障医院正常运行,因此,需要行使监督职能,这也使其对医院的审计需求不断增加。

2公立医院审计现状

目前,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服务范围较小。各公立医院审计只发挥了事后监督的作用,工作范围仅限于财务收支审计[3]。导致公立医院的单位增效等方面无法得到充分的考虑,难以为管理层提供有效的服务。同时,在审计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审计服务过于注重内部治理层,而忽略了利益相关方,导致对医院内部人员监督乏力的情况。另外,现阶段公立医院并没有建成完善的监管机制,医院管理方面处于多头管理的状态,因此出现了众多的审计种类,导致审计工作内容过于繁杂,且存在很多重复部分,造成了不必要的审计资源浪费。

3治理视角下公立医院审计服务模式完善路径

3.1公立医院审计目标的完善

医院内部审计服务难以满足现阶段审计需求,主要原因是由于审计观念的落后,无法与实际治理实务齐头并进。因此,公立医院应转变自身审计观念,基于治理视角,制定符合实际要求的审计目标。要求公立医院能够树立受托责任观,接受财政及相关责任方的委托,保证医院经营的合规性,并能够承担受托责任。同时,提升决策的有效性,通过对医院运营情况的绩效评价,针对不同方面的评价,提出有效、独立的审计意见。

3.2明确审计服务对象

应对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服务对象进行调整,使其关注利益相关者的服务需求,尽量避免仅服务于特殊受托人的情况,为利益相关者提供相应的审计报告和分析结果,尤其应注重财政、审计等相关主管部门对审计资料的需要,以充分满足外部治理层的审计服务需求。

3.3优化整合审计资源

公立医院多头管理的形势严重导致了审计资源的浪费和工作效率的降低,因此,应对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资源进行优化,重新定位审计活动。例如将专项经费设置为过程审计,将对财务报表的审计设置为结果审计,确保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公平性。同时,实现审计活动中有关资源的共享,以切实提升活动的有效性。

3.4建立完善的审计制度

完善的制度是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公立医院应根据各方面的审计需求,建立完善的审计制度,例如招投标制度、独立财务审计制度、经济合同管理制度等,对医院的实际运营情况进行严格审计,实现对医经营活动的有效监管,避免医院不合理、不合规经济问题的出现。结论:随着我国医疗机构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也应得到充分的发挥,以满足治理视角下公立医院各方面的审计需求以及内外部治理层对公立医院的审计需求,不断优化完善公立医院的审计目标、审计对象、审计制度、审计资源等,以提升其审计水平、审计效果,促进我国公立医院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洪学智.治理视角下公立医院审计需求和服务模式完善路径[J].中国卫生经济,2014,12(12):106-108.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篇(6)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公立医院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建立健全医院内部审计制度,促进医院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已经刻不容缓。尤其是公立医院属于公益性质的医院,如何保证广大职工的个人利益不受损失,又能使医院避免不合理的支出,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便成了医院内部审计人员的重要职责。而目前许多医院的内部审计大多是执行的传统审计方法,没有上升到对医院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的审计层面上来。医院为了适应新的医改形势,管理模式必然发生相应的改变,以便顺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而医院内部审计作为医院管理的一个方面,就要根据医院发展的新形势做出相应的改变。本文主要研究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专业素质不高

内部审计作为医院的一个科室,同其他科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难像社会第三方审计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一样独立的开展审计工作。很多公立医院甚至没有内部审计部门,缺少专业的审计人员。有些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部门成员都是从其他科室转型过来,或者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从财务部门抽调人员临时组成审计部门,这样在审计过程中就很难保证其独立性和客观性,同时由于医院审计人员的审计知识和技能不足,在执行审计工作时难以达到相应的效果。

(二)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不受重视

很多公立医院没有进行内部审计的主动性,认为内部审计工作不重要,都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者完成审计的职能,对医院的财务收支以及账务进行象征性的检查,这些检查往往流于形式,而在检查过程中,医院内审人员为了避免得罪人,对被检查科室往往不能深入检查,没有能够对医院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缺乏调查和跟踪,这就会使得医院内部审计质量很差,公信力受到很大的影响,由于没有能发现医院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每年的内审报告领导也不会重视,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三)医院内部审计方式传统、手段落后

目前很多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还是将重点放在了日常的财务核算上,主要针对的是财务收支的账务处理中是否存在差错、财务票据使用是否合理以及医院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等方面,没有上升到对医院财务管理和财务风险进行控制的层面上。财务信息都是滞后信息,内部审计在对上述方面进行审计时只能是停留在对结果的审计上,没有能够起到过程审计应有的作用,同时也缺乏对医院大型设备购置、基建项目审计等关系到医院未来发展的重大经济项目的审计。而随着医院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也日益成为医院之间竞争的焦点,这就为医院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大量的医院后台数据和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没有信息系统的支持是很难完成的。而目前很多公立医院的审计工作还是以手工查账为主,通过翻阅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会计报表等相关资料对医院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审计的信息化进程严重滞后,这样不仅很难发现财务处理方面的问题,还有碍于医院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

二、针对上述问题的对策

首先医院必须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这也是审计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医院领导要重视审计工作,认识到内部审计对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水平,降低医院财务风险、提高医院经济效益方面所起的重大作用,应该合理规划审计部门,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在内部审计人员审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要主动帮忙组织协调,给予必要的支持,这样才能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为内审人员的审计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其次要健全审计机构职能,不能仅仅把审计的工作重点放到医院财务收支、专项资金的使用以及设备购置和基建投入等方面,而是应该拓展审计范围,多角度、全方位的掌握医院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如审查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能否避免相应的财务风险、医院医保、农合报销流程是否符合制度规定等。加强与外部审计的沟通,充分利用外部审计的结果,应该把审计工作体现在事前事中监督、事后完善上,这样整个审计工作才算圆满完成,内部审计工作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对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向相关部门和主管领导汇报,督促相关科室尽快提出整改措施并完善相应的机制。最后,要注重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医院经济运行数据量十分庞大,内部审计人员要充分利用信息化优势,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对医院内部控制的风险点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控制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总之,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对公立医院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公立医院应该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扩大审计的影响,为医院的健康、良性发展提供必要的监督和保障。

作者:宋延海 单位:邯郸市第一医院审计科

参考文献: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篇(7)

(一)部分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相关法规不健全

针对医院的内部审计,国家没有出台过明确的具体准则和实施细则。因此,导致了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法规的滞后或缺失,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在对医院经济活动实施具体审计时,出现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尴尬局面,最终使得医院内部审计的评价与建议失去了应有的权威性,以至于审计出来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难以得到解决和有效落实。

(二)医院内部审计职能定位过于单一、忽视服务职能

医院的内部审计不仅只是一个经济活动的监督部门,同时也应是一个经济活动的服务部门。然而,目前很多大中型医院对内部审计职能的认识和理解,还仅仅停留在医院财务资金领域的后期监督层面,极大的忽视了医院内部审计的决策参与职能,以至于很多医院将内部审计工作的覆盖范围缩小,使得医院的内审工作处于被动地位。

(三)管理者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审计机制尚不健全

医院领导班子是医院的管理中心和决策中心,领导班子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决定着医院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因此,医院建立管理者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并要形成长效机制,每年一次。审计内容主要应包括:重大事项决策的正确性;计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情况等等,以此来加强对医院管理的监督力度,避免错误决策的发生,保证管理者在任期内完成任务的质量。同时,对医院领导班子内部好的工作作风、工作思路及长期的规划做出延续性评价,让医院的决策和政策能够拥有连续性。

(四)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人员力量有待加强

良好的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是保障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基石。相对企业来讲,医院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大都来自医院的财务部门或纪检监察部门,普遍存在着专业和知识机构比较单一,且工作人员少的情况,很难适应现代医院发展的需要,亟待解决。目前,对大型综合性医院来说需要充实懂基建、懂合同的专业人员到审计部门。当然,现有的审计人员也要做到不等不靠,努力学习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习和掌握相关学科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跟上医院发展的步伐。

(五)部分财务指标审计要重视和加强

1、加强负债审计。随着医院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医院的负债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因此,医院应将负债审计作为重点进行单项审计。在对负债审计的过程中,应该把重点放在长期负债和流动负债的划分;长期负债和流动负债形成的原因;长期负债偿还期限及使用效率;流动负债构成的合理性;各类应付账款清理的及时性以及账目真实程度。通过审计,对医院的负债规模控制提出意见和建议,引导医院合理负债、适度负债,避免负债过多,给医院造成负面影响。

2、重视坏账审计。随着医院业务量的不断增加,医院的应收款项的数额越来越大。为了体现医院管理的稳健性,在《医院财务制度》中规定医院要进行坏账准备金的计提和坏账损失的处理。在进行坏账准备金计提方面要注意审查:计提基数的确定是否准确,即是否进行了往来款项的及时清理,医疗保险机构拒付的医疗费用是否合理;坏账准备金计提比例是否按规定执行。在坏账损失处理方面重点审查:坏账损失确认是否按照规章制度办理了相关手续;是否按照上级部门规定及时进行了坏账冲销;对坏账确认后收回的款项是否及时进行了账务处理。

二、如何加强医院审计工作建设,适应医院发展要求

(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审计 医院想要健康发展,健全的内部控制必不可少。哈佛大学的Sabin教授认为,即使医疗卫生服务是纯粹的公共产品,但医疗卫生服务的支出任何国家都应该要有所控制。要想控制违规、防止工作中的差错、杜绝徇私舞弊行为,把医院的运作效率提高、更好的承担社会赋予的服务职能,就必须要有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管理审计、财务审计、工程项目审计、采购审计、合同审计等等,这些都属于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范畴。内部审计要在医院经济运行的内部控制中充分发挥其监督、评价以及改善、控制的作用,最终达到降低医院的运行成本、服务成本以及防范风险的目的。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篇(8)

一、引言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肩头的重任更加艰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医院的内部控制主要是保证医院的各项业务正常开展、防范医疗风险、促进和谐医患关系建立、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促进医院发展潜力提升的最佳途径。在医院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会存在各种不确定的风险,例如:财政拨付资金的违规使用、医院自筹资金不能如期归还、医院的重大基建项目签订的合同不合规等。无论是什么问题都会对医院的经济效益造成影响,严重的还将使医院的财务管理陷入危机。内部审计的完善与执行将大大降低医院经济活动中风险发生的几率。再例如:有的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环境差,一般而言,公立医院的领导都是由上级部门进行行政任命与委派的,这样的后果就很容易出现院长手中集中了医院的大部分权力,而各部门的分管领导的权利过小,这并不利于医院的协调与管理。特别是在应对风险时,院长手中过于集中的权利将加大决策的风险,而一旦出现错误后果一定十分严重。另外,权利的过分集中也为营私舞弊创造了条件。有的医院的领导权力过大,在对采购问题上经常论证不足,并未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自作主张购进医疗设备。对于医院的财务人员而言,很多已经意识到领导权力过大带来的风险,但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经常顺从领导的安排,按照领导的意图办事、弄虚作假、逃税漏税、非法转移资产、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等。

二、完善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制度,规范内部审计行为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科学的、完善的、规范的内部审计制度是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前提。目前大部分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制度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这主要是由于相关的主管部门在政策与制度的指导方面存在着空白,并没有为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完善指明具体的工作思路和方向。因此,卫生医疗主管部门应遵照本地的特点指导当地公立医院建立起内部审计制度,并对公立医院的机构设置、职业规范、经费保障、奖励、处罚、内部审计职责与任务等进行明确的规范。另外,内部审计部门在医院中具有权威性、独立性特征。因此,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医院内部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专门的警示讲座,对于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为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保证医院内部审计信息的沟通顺畅

医院应根据实际建立医院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负责对医院的各类财务信息进行确认、收集、整理,并将这些信息在医院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实现共享。让信息的使用者们积极参与到物资管理、财务管理、采购管理、合同的签订管理中来,在降低医院成本的同时保证医院工作效率的提升。例如: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对医院的重大财务事项召开座谈会,共同进行商讨、决议,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共享。

(三)加强风险识别能力,对医院的经济活动进行风险评估

随着新医改的实施与公立医院改革的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的经营权与所有权逐渐分离,医院的发展环境在不断地变化中,因此,各公立医院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公立医院风险防范体系,内部审计作为公立医院内部一项重要的约束机制与手段,已经成为公立医院风险防范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日趋复杂化的医疗运行环境,使得公立医院所面临的运行风险不断增加。公立医院的盈余能力、可持续经营能力、偿债能力等出现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任何细微的失误或错误的经济决策必将导致医院出现破产、兼并、重组等危机的发生。因此,有效的规避医院运行中的风险是公立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医院应加强对其内部经济活动控制的风险识别、评估、防范,并及时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监控。例如:医院可以组织专家对可能产生的风险活动进行评估;对医院的日常经营中经济活动带来的风险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医院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实际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对发生的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四)注重绩效考核与评估,将内部审计与之挂钩

公立医院的绩效评估不仅体现在人事部门的效益分配上,更体现在医院内部审计部门的效益审计上。所谓效益审计主要是针对某一项目资金的效益性、经济性进行综合性的评级,并通过审计进一步优化公立医院的支出结构,从而实现提高医院支出效益的目的。目前,公立医院中对绩效审计方面开展的相关工作还比较少,但是,绩效审计对于医院的经济活动而言有十分重要,它将是考核、评价医院的各项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并为医院的经济活动提供最具有科学性、有效性、直接性的手段和工具。

总之,医院的财务内部审计工作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综合性的工作,它将始终贯穿于医院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因此,建立完善的医院财务内部审计体系,不仅能够提高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更能够提升医院的综合竞争力,使医院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坚信,医院的内审工作将逐渐实现与国际的对接,并向着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篇(9)

(一)必须保持内审部门的独立

目前公立医院的组织架构中,内审部门往往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是等级医院评审的需要而设立。在行政隶属关系上,内审机构受财务分管院长或纪委书记领导,内审工作的独立性缺失,无法自主地开展工作,内部审计的公正、客观性也受到了影响。因此,医院应该提高内审地位,单独设立内审机构,并直接受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向院领导班子报告,从组织架构上确保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有效开展。

(二)必须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许多医院的内审人员大多数由财会人员转任或是兼任,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缺乏内审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胜任能力,审计范围往往局限于财务审计,难以满足开展增值型内部审计的需要。因此,医院应优化内审人员结构,构建一支由财务、审计、计算机、医护人员等组成的跨学科、多元化的审计队伍,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培训,不断更新知识,考虑到医院业务的特殊性,内审人员需要积极深入了解医院临床、医技等各部门的业务和工作流程,为实施增值型内部审计提供有力的保证。

(三)营造良好的内部审计氛围

在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理念下,内部审计不再只扮演医院运行“经济警察”的角色,而是要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当咨询、管理顾问的角色。增值型内部审计注重事前事中与事后的全过程的确认与咨询功能的发挥,内审人员与被审计对象是合作共赢关系,与被审计对象的目标应当是一致的。此外,为了实现价值增值,内审部门要积极向医院领导班子、各职能部门、业务科室推荐审计产品,使之充分认识到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价值,乐意接受内部审计,甚至能够积极主动邀请内审人员对其开展增值型审计,提高科室价值,在医院内部形成良好的内部审计氛围。

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

从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可以看到,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由确认和咨询两大活动构成,这两者在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开展中,并非相互独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的。确认类的业务包括财务收支审计、绩效审计、制度遵循性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物资采购审计、医疗收费审计等,确认类的业务也是传统的内部审计较为偏重的。公立医院尤其是要加强对医院药品、卫生材料、器械采购和医疗服务的审计,对采购过程和重点环节进行全程评价和咨询,有效减少医药购销领域产生的收受索要回扣、乱检查、“大处方”现象,帮助医院降低物资采购成本,减轻患者负担。此外,随着以药补医传统收入模式的破除,公立医院需要增加收入含金量,向自身管理要效益,提高自身绩效。因此,开展确认服务的内部审计也要积极开展绩效审计,通过对床位使用率、门诊及住院均次费用、医疗设备使用效益审计等评价,提高医疗资源使用率,促进医院增值,健康规范运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咨询类业务包括风险管理培训、内部控制培训、内部管理咨询,提供管理建议或意见等。增值型内部审计更为侧重咨询类业务的开展。例如,内审部门单独或与医院职能部门共同起草相关的政策、制度、规定,参与内部质量管理,接受医院临床科室邀请,参与科室管理,帮助科室发现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堵塞管理漏洞等。

三、公立医院实施增值型内部审计的途径

(一)通过评价和改善公立医院风险管理,增加医院价值。

当前公立医院改革背景下,医院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受内外部环境影响,遭遇风险无可避免。内部审计担负着对公立医院风险管理再监督的职能,在风险管理全过程的各个不同阶段,都要围绕着增值目标,综合分析医院内部外部医疗环境和经营环境,充分评价、识别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内部审计可以从评价医院各部门的风险管理制度规范等入手,在医疗、护理、教学、科研、财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领域查找管理漏洞,识别并防范风险,作出相关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内部审计需要深入到医院管理的细微环节上查找问题,分析其合理性;最后,内部审计人员以风险发生可能性大小为依据,深入到医院运行管理的各个过程,查找并防范风险,帮助医院及各科室规避或尽可能减少风险损失的发生。通过为医院管理层提供改善风险管理的建议以及开展相关科室、人员风险管理培训、座谈等措施,改善医院风险管理,增加价值。例如,在分析医院门诊收入的完整性风险时,不但需要关注门诊收费岗位,更需要临床、医技和护理业务岗位对医嘱的核对和收费的确认,因此,需要明确各岗位职责并通过信息系统设置在各个关键节点上进行控制,堵塞收费漏洞。

(二)通过评价和改善内部控制体系,增加医院价值。

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属于环境控制要素范围,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实施内部监督、内部考核的主要手段,也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内部控制是规范医院经济管理和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内部审计在对医院风险管理进行识别、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深入评价,可以重点从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内部控制制度的遵循性、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是否得到有效执行这三方面入手,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符合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协助医院管理层完善内部控制,促进内部控制的健全,维护内部控制的建设,为内部控制的完善提供客观基础。针对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或是偏差,认真查找、深入剖析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既为业务部门内部管理提供指导,又能为医院管理层提供医院资金、医疗设备、药品、卫生材料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管理现状信息,对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出现问题的薄弱环节提出改善的建议,必要时开展内部控制培训,为相关科室或人员提供必要的咨询解答,达到防范和化解内部控制风险的目的,有效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效率和效果,起到未雨绸缪的用。

(三)通过评价和改善医院内部治理,增加医院价值。

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建立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明确提出,要构建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内部治理机制。而纵观国内外管理失败的案例不难发现,管理失败通常源于有问题的内部治理结构。内部审计既是医院内部治理的一部分,同时又参与到有效的内部治理之中,两者的目标都是为了能够实现价值增值。增值型内部审计对医院内部治理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对治理环境、治理程序和治理过程三方面进行。评价公立医院决策、执行、监督机制是否建立,内部治理机构是否健全,是否能够实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确认内部治理环境是否需要优化;评价治理程序是否健全、有效、合法合规;评价治理过程是否有效,是否能够实现医院的战略目标。在充分评价内部治理机制的基础上,内部审计通过开展相关的咨询服务实现价值增值,推进医院依法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医院经营效率。

(四)通过提高内审人员胜任能力和降低审计成本,增加医院价值。

在公立医院开展增值型内部审计,对审计人员的个人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掌握包括财务、计算机、物价收费等多方面的技能,同时需要了解医院资金流物流运行的全过程。在技术方面,增值型内部审计应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对相关的程序、数据等进行评价,建立数据库,更加高效、准确得出审计结果。内审部门通过完善内部质量控制,灵活运用审计技术、方法,提高效率,从而降低审计工作的成本,这也是增加医院价值的体现之一。

(五)通过后续跟踪审计督促整改,增加医院价值。

增值型内部审计同样也要遵循PDCA的管理原则,督促发现的问题整改到位,形成有力的审计全过程闭环管理。对于发现的医院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内部治理方面的问题在进行评价和咨询后,需要限定时间整改,要求相关科室、人员反馈整改落实情况,进而进行后续跟踪审计,确认提出的建议是否被落实,是否推动了公立医院的健康发展,是否缓解了公立医院看病就医难题。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篇(10)

随着医疗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医疗体制的完善,医疗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局面陡然形成,导致医院面临的内外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建立健全医院内部审计制度,促进医院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已经刻不容缓,而内部审计作为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在医院内部控制活动和精细化管理还是公立医院的转型和发展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医院的内部审计是一项涉及范围较广的专业活动,内部审计人员需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较好的专业知识,要求内审人员具备包括会计、审计、金融、保险、工程技术、法律、税务、定量分析、内部控制的检查和评价、电子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综合协调能力,但现阶段的内审人员无法满足医院的发展需求,医院内审人员大部分是由长期担任财会工作的人员转任或兼任,年龄趋向老龄化,出现知识更新速度慢、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缺乏积极的工作态度等问题,从而降低了内审工作的质量,也削弱了内审工作的力度,严重制约了医院内部审计的发展。

2.内审工作的独立性有待加强。独立性是内审机构发挥监督、评价、见证和管理等职能的关键。所谓的独立性不是说内部审计机构凌驾于其他部门之上,而是要求它与其他职能部门是相对独立的,在行政隶属关系上应当归单位负责人直接领导。很多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部门成员都是从其他科室转型过来,或者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从财务部门抽调人员临时组成审计部门,这些内部审计机构多数是因国家政策催生,执行和监督集于一身,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就很难保证其独立性和客观性。

3.内审法规制度建设有待完善。我国现行内审法规制度中,只有《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没有具体准则和实施细则,这就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在实践中无章可循,这对医院内审工作的开展造成了直接影响,对于审计人员的职业行为缺乏制约,无形中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风险,影响审计工作效率,内审机构所出具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也缺少相应的法律强制性。医院内审制度体系与财务管理体系相比,仍存在缺陷与不足,具有滞后性,在实施内审工作的过程中缺乏相关法规制度约束管理,导致审计建议难以落实。

4.内审的方式和手段有待提升。目前的医院内审工作内容较单一,大部分医院的审计工作主要为财务的采购审计及收支审计,以及违规违纪现象的纠正,其重点放在账务处理的正确性以及资产的安全性方面,而忽视了医院的经营和管理风险,且方法较于传统和落后,很多公立医院的审计工作还是以手工查账为主,通过翻阅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会计报表等相关资料对医院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审计工作信息化进程严重滞后,没有上升到对医院财务管理和财务风险进行控制的层面上。多是事后的考察,缺乏事前的可靠预测和事中的有效控制。同时也缺乏对医院经营过程中大型设备购置、基建项目审计等重大经济项目的审计。

二、医院内部审计的改进措施

1.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审计是一项高层次的监督活动,医院内审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随着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由单一财会领域向医院的多个经营领域扩展.内部审计机构在人员的构成上也应该多元化。不仅要有精通财会的人才,还应配备医疗、质量、管理、信息、工程法律等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因此内审人员必须加快自身知识的更新和知识面的扩展,加强职业修养、工程技术等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工作,掌握新的内部审计技能和方法,使得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能够更加精细化和科学化。

2.保证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审计的特殊性决定医院必须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促使审计工作和财会工作分立,合理规划审计部门,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加强审计部权力,使得内部审计机构向更完善的方向改变。医院领导要重视审计工作,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对提高医院经济效益方面所起的重大作用,在内部审计人员审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要主动帮忙组织协调,给予必要的支持,为内审人员的审计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这样才能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

3.加强内审制度化建设。医院管理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情况。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防微杜渐,降低医院内审制度的风险和经营成本,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因此医院应加强制度化建设,不断扩充内审制度的范围,丰富内审工作的内容.并不断完善医院的内审制度,建立健全的服务体系。制定相关的如《医院内部审计制度》、《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标准》等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医院内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具有可操作性,杜绝人为利用体系漏洞做出影响审计工作的行为,及时关注内部控制中的各个风险点,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使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向法制化、规范化发展。医院内审工作还应针对职业素质,制定相关职业素质规章及准则,并制定考核制度,对内审工作人员的职业行为进行约束管理。从制度的角度推进医院内审工作的开展。

4.创新审计手段和健全审计机构职能。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医院的财务管理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信息化风险等都与日俱增,传统的审计方式难以满足需要,内审工作的重点要从传统的医院财务收支、专项资金的使用以及设备购置和基建投入拓展到多角度、多维度、全过程、全方位的掌控医院的财务、经营和管理风险,把审计工作体现在事前事中监督、事后完善上,加强与外部审计的沟通,充分利用外部审计的结果。而随着医院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也日益成为医院之间竞争的焦点,审计人员的作业手段应尽快由手工控制向计算机系统控制转变,审计人员要熟悉医院HIS管理系统,电子医嘱、了解PICS、LIS、临床合理用药系统、抗菌药物管理、临床路径管理、财务软件等系统,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借助医院信息化管理平台,充分运用网络信息系统对日常业务进行即时监督,形成审计的日常监督和实时监控机制。另外还要建立医院内审质量管理内部评价机制,完善制度建设,加大审计建议和意见执行力度,全面挖掘医院各项经营管理环节存在的问题,提高审计质量,对医院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价值最大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内部审计是医院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医院的经营活动进行客观独立的监督、评价、反馈和服务,帮助医院改善经营管理活动实现医院经营目标提升医院的竞争力。随着我国医疗机构改革深化,医院经营方式转变,医疗服务市场逐步放开,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公立医院只有在确保了内部审计工作必要的独立性、必须的机构设置和参与人员素质等各个方面,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医院日常经济活动中的监督作用,才能查漏补缺,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因此,公立医院应该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扩大审计的影响,为医院的健康、良性发展提供必要的监督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叶利娅.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02:8.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篇(11)

一、背景

近年来,随着公立医院管理规模的扩大、运营复杂程度逐渐增加,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面临的工作更加多样化,以某公立医院为例,近年来其内部审计部门组织的审计项目除了原有正常的财务收支情况审计之外,还涉及IT、科研、医用设备、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等多个项目审计,而现有的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远远不能达到要求,自身专业面狭窄与被审计项目专业性强的矛盾十分突出,甚至制约了公立医院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利用医院自身和外部资源以缓解这一矛盾,探索问题的解决路径,是目前公立医院内部审计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无论是政府采购、建设工程、科研管理还是信息系统,审计组织者必须十分了解其业务流程,弄清风险点所在,有目的性的寻求后期专业支持。比如政府采购风险点之一是技术参数,这一设置容易“量身定做”,因此需要寻求熟悉此类专业设备的技术人员或技术专家;建设工程项目造价管理风险点之一是错套工程定额,需要寻求工程造价方面专业人士的支持;科研管理风险点之一是套取科研专项资金,则需要寻求相关课题方面的专家支持;信息系统项目风险点之一是设计系统数据输入、输出及处理的不可靠,那么需要熟悉SQL语言、数据库技术的专业人员支持。

二、主要路径选择

对于一个审计项目,单位组织并不要求审计组织者们行行拿手、业业精通,而是在于其能够将组织内外相关的资源充分、恰当地利用和调动起来,以较小的投入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以下是某公立医院近些年在内部审计方面的实践探索。

1.成立专业委员会,发挥各种专业委员会作用多年来某公立医院成立了各种专业委员会,这些委员会具有很强的学科专业性,其组成多为相关专业领域的,且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的人员。该医院在其专业管理委员会管理办法中的工作职责条款明确要求:“各专业管理委员会应按照审计需要,积极为医院审计部门提供相关专业咨询”。例如,该医院在2019年组织了一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专项审计,在审计过程中,其中有一项审计目标是“评价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对内审部门而言,这一目标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因为内审人员对这些课题的专业性知之甚少,对于经费使用的相关性都无法保证,更妄谈合理性。此外,由于医学研究具有专业性强、涉及专业分支多的特点,即使是寻求社会中介帮助,作用也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经审计部门及主管领导的多方努力,由医院协调,将相关课题按照专业类别,比如乳腺、肠胃、骨及软组织等进行了划分,分别交于乳腺学术委员会等有关专业管理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按照审计要求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专业评价,该项审计因此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此举也直接促使医院修订专业管理委员管理办法,修订后的办法对各专业管理委员会如何协助审计,专业委员会中涉及到的利害人员的回避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内部审计价值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在各专业委员会的协助下更加专业化。对于一些审计项目,设置专门岗位负责对单位组织而言不见得是明智之举,因为它并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医院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为医院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审计组织者充分挖掘利用这一条件,能为审计工作,特别是专项审计工作提供极大便利。因此,使用专业委员会解决审计专业障碍特别用于专业性强、专业鉴定工作量不大、专业分支较多的审计项目。

2.合理使用专业外包单位对于一些工作量大的专业审计项目,则不宜将其专业鉴定任务交于院内专业委员会。这是因为专业委员会委员多为兼职,其主要工作仍然是自身业务工作,不可能也不适合将大量时间用于审计。比如信息系统审计中的业务流程层面的数据输入、处理、输出控制测评,不但需要很专业的计算机专业技能,还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对系统设计的关键点进行大面积复核性分析。再比如一项大型建设工程项目往往耗资数亿,历时几年,假如专门设置工程预算专业方向的审计人员,则存在一是人员少、工作量大不顶用,二是专业覆盖面不够(工程预算专业方向一般分为装饰、安装、土建),三是项目结束则可能导致人员闲置的问题。对于此类审计项目较为恰当的方法就是委托至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全面外包或者阶段外包。值得提醒的是,无论是全面外包还是阶段外包,都必须设置一定的质量控制程序,以加强对外包单位的监管,确保外包单位提供成果的质量。比如根据审计项目特点,在关键风险点对外包单位提供的成果文件进行再复核。

3.对审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无论是哪一类型的审计项目,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都能起到重要作用。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对审计人员进行必要的专业技能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在某公立医院组织的某医用设备招标过程中,审计人员发现,两家投标人法人代表家庭住址均为某省某县某村,于是审计人员高度怀疑此两家投标人具有串标行为,但因为法人代表并非同一人,无法判定为串标。恰逢内部审计协会举办政府采购审计培训班,该医院积极派员参与。专家在培训课上讲到了串标现象的认定标准之一-----如果能发现投标人制作的投标书出现同一“低级错误”,可认定串标。该医院审计人员根据这一方法仔细对比了两本投标书发现,两个投标人在多处使用同一错误标点符号,比如段末不用句号而错误地使用逗号。于是在审计人员的追问下,两投标人不得不承认串标。因此,这样的培训可谓雪中送炭、对症下药,对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功效。笔者认为,适合通过专业技能培训提升专业技能的审计项目,通常是大众成熟型的审计项目,但又在发现问题能力方面存在经验不足、技能不能满足审计需要的不足。比如财务收支审计、政府采购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一些高质量的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审计人员发现问题的专业技能。因为这类审计项目的特点是本身并无过于专业的内容,经常出现的问题很明确,比如财务收支审计中经常出现的帐外资产、侵占、挪用、利益输送等,政府采购审计中经常出现的规避招标、串标现象。这类审计项目的难点在于问题具有隐蔽性和取证难。而这类审计专业技能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审计经验的积累,但鉴于内部审计人员工作面的制约,容易成为“井底之蛙”。在这样的情况下,积极借鉴他人成功的实践经验则变得势在必行。

4.将信息化作为内部审计的手段随着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很多医院也建立了信息化系统,信息化逐步成为推动医院运营管理的有力工具。因此,在公立医院中完善内部审计也应当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信息系统。以某公立医院为例,从2016年起逐步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其中也包括内部审计信息系统,这一信息系统借助信息化技术和网络技术,从而使内部审计工作实现了自动化,一方面提高了内部审计的效率和准确率,另一方面则真正实现了内部审计对业务全过程的监督。以其中的合同审核为例,医院合同管理一般要经过准备———签署———履行———后期管理几个阶段,内审部门在每个阶段的作用如下:准备阶段,内审部门根据合同承办部门拟定的合同文本进行审核,决定是否需要修正,如需修正,则需要退回修正后重新审核,如果无需修正,则进入签署阶段;在签署阶段,内审部门需要将正式文本送到各个部门;在合同履行阶段,内审部门负责监督整个合同的执行过程;在后期管理阶段也就是合同履行完成后,内审部门还要对合同执行进行评价,并对合同档案进行归档。可见,内审监督在每一环节都不可或缺,通过建立合同审核信息化系统,实现合同管理的整个流程可视化,一方面,可以保证内审部门对整个合同管理中真正实现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合同审核过程可以在线上进行,从而大大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效率。当然现阶段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在医院的应用还远远不够,未来随着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内审部门与其它部门、其它系统的对接,实现数据共享,从而更有效地识别、防范审计风险。

5.实现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相结合随着内部控制的不断发展,内部控制更加强调风险管理,而过去的内部审计主要以对企业或组织的经营活动进行局部监管,来实现内部控制职能,这已经不能满足现有内部控制的要求,近年来我国的审计准则也发生了变化,指出内部审计要从全局角度进行风险防范,更加强调风险概念,提出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公立医院,应当将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更加紧密结合,真正实现风险管理的目的。内部审计独立性最弱,目前开展较好的日常审计多为采购过程中对于招标文件和合同的审计。未来内部审计的转型应当从内控的角度,以风险为导向,对合规性、合理性、效益性等进行评价。此外,内审部门还可以结合医院的战略目标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各种专项审计,从而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真正的医院内部控制,实现风险管理的功能。

三、小结

随着近年来国家医疗卫生体制不断改革,公立医院的运营更加复杂、精细,因此,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职能和目标也应当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其作用。作为内部审计人员,更要不断地学习新技能,提高知识水平,适应因环境变化给内审带来的冲击,从而更好地实现为公立医院服务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