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机电一体化教学研究3篇

时间:2023-01-12 11:02:58

机电一体化教学研究3篇

机电一体化教学篇1

1引言

随着课程建设发展的需要,新工科发展模式的提出给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建设带来发展机遇。同时,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改革在新工科建设道路上面临不少挑战[1]。在新工科环境下如何从理念新颖、结构新颖、模式新颖、质量新颖和体系新颖五大方面建设机电一体化课程,是亟待考虑的问题。案例教学是以相关专业理论为基础,通过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基于一个完整的典型案例进行阐述,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解决和讨论,最终具备分析和解决机械工程领域负责工程问题的能力。将案例教学融入机电一体化课程建设中是探索新工科建设的一种新途径。机电一体化是一门具有多学科交叉性和多种技术集成性的传统技术课程,其随着机械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技术融合而独立发展起来[2]。机电一体化课程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必选课程,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一般多采用板书讲授并结合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教学。由于课程本身的复杂性、综合性和集成性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通俗易懂地去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点,部分高校尝试采用实习+实训驱动的教学模式,教学质量得到持续改进。基于案例库教学模式的设计及其应用,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探讨较少[3-4]。本文在上述实践基础上,采用结合案例库的形式开展教学,该教学模式的实施能更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培养在机电一体化领域从事设计、制造、研发、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2建设机电一体化教学案例库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机电一体化课程案例库的开发主要集中于机械和电气两部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成果为导向,最终提高本科生课程教学质量,并做到持续改进和完善。在此培养目标下,基于相关技术的集成开发和设计,建立一套机电一体化教学案例库。在案例库建设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均是围绕案例开展,其基本原则设计如下。1)案例规范严谨性。机电一体化课程案例的选材首先要确保结构严谨、组织合理、内容充实,同时应具备一定的工程应用背景,使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使学生更容易运用和掌握机电一体化理论知识,以期达到实施机电一体化课程案例教学的预期目标和效果。2)问题启发性。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案例的设计不能片面地关注问题的求解结果,而是更加强调案例所反映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强调学生如何去分析和研究复杂问题,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求解复杂问题的能力。3)内容关联性。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案例内容应围绕该课程的培养大纲,根据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尤其是重点和难点内容)和教学要求,并紧密结合机械设计制造领域、电力电子领域教材以及教学辅助资料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设计。同时,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尤其是企业的相关项目,使设计的案例更具有实用关联性。此外,鼓励让学生参与案例过程设计,通过思考、分析和讨论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掌握。4)案例实用性。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案例的设计过程中应多考虑现实问题,从实际出发(如相关企业在生产制造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各章节的具体内容,给出问题设计的落脚点,针对设计的问题,查找对应的教学内容,最后找到解决该问题的突破点。机电一体化课程案例库的开发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标。笔者结合所在学院的情况,从工程专业认证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构建机电一体化课程案例库,形成以2~3个案例为主案例,其余案例为辅案例的案例库模式。以“基于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的旋转机械磁悬浮支承驱动系统设计”案例为例,既有机械部分设计,又有控制部分设计,最后还有机电一体化产品开发。当课程涉及相关章节时,可要求学生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步式分析和设计。在进行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案例设计时,根据所确定的教学内容,依据国内外相关网站和相关科研项目,尤其是校企合作项目,收集、整理案例素材,撰写各知识要点的教学案例。在具体设计机电一体化课程案例库时应包括案例名称、案例内容、案例分析过程、案例教学手段、思考/讨论环节等详细内容。案例库一般可分为单一案例、一题多解案例和综合应用案例等三种。根据课程特点,机电一体化课程案例库采用综合应用案例,其能更有效地启发学生全方位地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案例在应用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策略。案例内容设计不能太复杂,尽量确保内容生动翔实,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否则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感兴趣,积极参与其中,主动去探索和思考问题,同时培养学生之间团队协作的精神。最后,在案例教学结束环节要求教师对本案例进行适当分析和点评,并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小结,为机电一体化课程案例库的完善提供建议。

3基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体系的教学案例库

面向机械工程本科生的课程学习与应用的机电一体化课程案例库,基于机电一体化的共性关键技术设置教学内容及其教学案例,具体案例如下。1)机械系统设计案例。以齿轮传动及丝杠传动组成的运动、动力变换机构为例,基于机电一体化原理与技术设计计算其结构以及动力学参数,分析其伺服性能。2)传感器与检测系统设计案例。以磁悬浮开关磁阻球型电机转子轴向位移为例,基于差动变压器工作原理和电磁悬浮轴承原理设计互感式轴向位移传感器及其信号控制处理电路。3)控制系统设计案例。本案例以旋转机械磁悬浮轴承为例,设计支承旋转转子的电磁悬浮轴承、驱动电路及其控制系统,并对系统的稳定性、准确性和快速性进行分析与综合校正。4)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案例。以计算机控制磁悬浮开关磁阻球型电机转子信号为例,对系统输入通道和输出通道分别进行硬件、软件设计,并对系统性能进行仿真分析。5)伺服驱动系统设计案例。本案例包括三个子案例,分别以步进电机、直流伺服电机以及交流伺服电机为对象,建立三个伺服驱动系统,设计其驱动控制电路。6)电液控制系统设计案例。本案例包括两个子案例,分别建立基于电液伺服和电液比例的位置、速度及力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并对系统的硬件进行选型设计。7)综合应用案例。综合应用案例有两个子案例,分别为:①基于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的旋转机械磁悬浮支承驱动系统设计;②机翼襟翼多作动器电液伺服同步控制系统设计。

4机电一体化课程案例教学的实施

机电一体化课程案例教学的实施面向笔者所在学院机械工程本科生展开,具体实施细节设计如下。提出集代表性、前沿性、实用性于一体的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内容首先,引进一些优秀的机电一体化课程教材内容,确保课程内容具有代表性;其次,将机电一体化的前沿研究成果与技术有机融入课程案例教学之中;最后,对这些新内容、新成果进行消化吸收再利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基于机电一体化课程案例的教学模式教师将案例中涉及的机电一体化内容延伸到对机电一体化原理及技术的一般性认识,引导学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有个全面认识。机电一体化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深入分析相关原理及技术,初步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具备运用机电一体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初步能力。采用多种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集中讲授与专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理论、方法与实现有机结合,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采用基于“案例设计—实践应用—实时反馈”相融合的教学产出导向模式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教育产出,即学生学得了什么,而不是关注教师教了什么,并通过学生的实时反馈,及时做出调整,从而不断完善教学。从机电一体化课程培养目标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具体构造问题场景和设计教学案例。通过案例学习,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际综合应用能力。

5结语

随着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建设发展朝着新工科方向前行,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建设也需要在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和新体系五个大的方面有所突破。本文从教学案例库的角度,介绍了机电一体化课程建设,具体提出基于机电一体化共性关键技术构建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案例库的基本案例,采用集代表性、前沿性、实用性为一体的机电一体化教学案例库的建设思路,使用基于“案例设计—实践应用—实时反馈”的案例教学实践方法,最终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而且具有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从实践效果来看,这些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国际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戴敏 曾励 周建华

机电一体化教学篇2

0引言

作为学校培养学生素质能力最后一道重要环节,毕业设计应紧密结合专业和行业的特点,充分体现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机电一体化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在毕业设计中应将课程思政贯穿在其中,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1机电一体化教学的特点

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要求。机电一体化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机电、工业、设备制造行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增强“中国制造”核心竞争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机电一体化毕业设计要以培养“大国工匠精神”为出发点,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为着力点。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毕业设计作为高职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课,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思想观念。如何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相统一、共同进步,培养出适应国家发展、企业需求、素质过硬的人才,是培养改革的关键。就目前毕业设计的教学现状来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创新更应从教育培养理念上进行更新改革,科学引导学生从具体学习需求到工匠品格的培养、哲学思维培养、大局思维培养等[1]。学生自身能力发展的要求。高职学生要适应新时代制造业快速发展的环境,毕业设计观念要与时展需求相吻合,与国家大政方针相一致,准确定位自己,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为了提高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型人才,既需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又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既提高专业技能,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让毕业设计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2机电一体化教学的多元化设计

为深刻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毕业设计课程应从实际出发,通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结合本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情况和学生特点,进一步完善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培养工匠品格的探索与实践,不断修订完善现有的教学设计,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指导教学,为就业做好准备。并在总结、提炼、成熟的基础上向外推广应用[2]。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人才培养的创新设计。(1)将工匠品格的培养总目标贯穿教学全过程。创新培养理念,树立工匠之志。学校充分发挥军工报国情怀,将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教学上升到立德树人的战略高度,确立培养总目标,将工匠精神贯穿于毕业设计教学的全过程,围绕培养目标开展具体的教学环节。坚持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正确方向,着力培养“忠诚报国,敬业奉献;博学多才,修身求索;热爱军工,能高技强;坚韧弘毅,追求卓越”的高素质军工特质能工巧匠,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2)将哲学的思维方式引入教学各环节。毕业设计从选题、实施、到最后的答辩都存在哲学的基本观点:实践观、理论联系实际、辩证唯物主义,抓住主要矛盾,形成解决问题的大局观等等。在毕业设计过程当中合理穿插这些哲学观念,有意识地渗透哲学的基本原理,利用哲学的思维来培养学生的工匠品格。在各教学环节中借助隐性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浸润到学生心底,不仅可以使学生科学地掌握专业知识的方法论,而且还有利于训练学生用科学的世界观及人生观处理复杂问题。(3)以制造强国的国家方针指导教学各方面。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将国家人才为本的理念贯穿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设计乃至整个人才培养的环节,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设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需要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实践,于实践中总结改进,实现螺旋式上升。在对调研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指导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在进行过程中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思政问题,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做出分析,形成课程思政改革思路,进一步修正毕业设计的指导。

3教学案例

案例对象。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三年级学生毕业设计实施与写作环节。案例意义。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法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养成“实干”的实践观,增强学生思辨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结合,同时注重培育学生学术诚信观念。案例描述。(1)教学模式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毕业设计实施与写作环节中,应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由教师引导学生有节奏的学习,从多方面对学生的想法与操作予以适当引导与肯定,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优点,在教学过程中,以“寓学于做、共同进步”的理念,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自学、自律、自省等方面着手,不断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2)发挥毕业设计的实践属性,培养学生形成实践观。毕业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学生的实践观形成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从毕业设计的选题到论文的论证与写作,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总结与检验。在具体的实践环节,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收集、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相关资料,为论文写作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及规律性知识,凝练自己的论点再予以论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等螺旋式上升,达到实践出真知的效果。教师可以在材料收集和论点论证的环节对学生予以培养。例如材料的收集,一种常用的途径是通过图书馆和网上专门的学术网站、论坛上获取。另一种途径是通过老师、同学、工程师等人群进行直观的获取。当然,材料获取后还要经过实践的甄别和检验,尤其是第二种依据经验得来的数据材料。还例如:论点的论证。论点的论证首先不能出现原则性错误,论点本身是错误的,再怎么论证都是没有价值的。论点作为整个论文的灵魂,其论证过程应符合客观规律,能经受起实践的检验,要以事实为依据,结论要全面准确。(3)增强学生思辨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结合。学生毕业设计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思辨能力不足,且不能和实践进行有效结合。利用毕业设计论文写作对学生进行思辨能力的训练。例如说树立正确的辩证观点,这样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才能全面的看清问题,才能提出有效的论点,既分析有利的一面,也要分析不利的一面。同时引导学生转换角度,从不同角度看到问题,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践落地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自己所理解和确定的论点进行论证,避免说一套,行动又是另一套。(4)培育学生学术诚信观。教师应从国家学术相关规定、道德和校规等方面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写作予以强调和规范,避免发生学术不端等事情的发生。应首先阐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其次从论文撰写方面进行细心的指导,从论文的整体框架与布局,各个要素如何撰写以及论文格式等等方面消除学生对论文写作的未知恐惧感。最后积极督促学生整个论文的写作过程,尤其是在毕业繁忙的阶段,保证学生对毕业设计投入的精力得到有效的保证。教学成果评估。当前的思政课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还是教学模式的传统性较强,如何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结合,同时又针对行业需求,实现学生走向社会之前最后一课意义最大化有一定的难度,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4结语

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思政的实施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专业品质,融合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为我国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优质的人才支持。当前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是在思政映射与融入点方面结合工匠品格的培养、哲学思维培养、大局思维培养等方面已进行了诸多尝试。课程通过整合思政教学,引导学生培养优良的品质,缜密的思维,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实现思维和品德的双提升,树立起良好的就业和从业观念,以工匠精神助力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作者:宋森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一体化教学篇3

1前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专业型人才已成为高校教学的发展趋势。我国的教育模式也从传统的应试教育逐步趋向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许多高等院校为了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加了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专业课程的课时被不断压缩,教师的授课时间大大缩短,授课内容却随着科技的发展逐年增多。课时紧张这一问题在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工作中尤为突出。机电一体化课程是典型的多学科相互融合的综合性课程,不仅涉及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电机控制、液压气压技术等传统机械技术,而且包括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接口技术、软件编程技术等计算机与电气类相关技术[1],各技术彼此联系又有所区别。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综合掌握多门技术、融会贯通,还要能够在实践生产中灵活应用。这加大了高等院校机电一体化教学的难度,是机电一体化教学创新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清晰传授机电一体化课程的重要内容,同时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当下的技术潮流与热点,是一项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拟通过对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教师队伍水平这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研究机电一体化教学发展的新思路与新策略,切实有力地推进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2课程体系探讨与策略研究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电气以及计算机三者的交叉融合。作为一门系统综合的专业课程,必须把握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条理、有计划地将其联系起来,以整体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在高等院校机电一体化教学中,由于课时限制,很多院校的课程体系明显偏重机械或电气等某一方面,而单纯偏向某一方面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不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不利于培养具有多方面专业技能的机电一体化人才。也有一些院校在课程设置时片面追求知识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在有限的课时内覆盖了机械、电气、计算机三个学科专业的教学内容。比如:前一章是控制理论的数学模型,下一章则是机械传动与驱动设计;前一章是传感器与检测系统,下一章则是可编程控制器。各个章节仅仅简单罗列了机电一体化涉及的理论知识,各个知识点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将各个知识点有机联系起来,也不能从整体上掌握机电一体化课程的核心,自然也无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指导实践。这种片面追求知识体系完整的课程体系偏离了高校设置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初衷,阻碍了具备综合素质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设置时需要注意,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追求面面俱到,应该充分考虑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打破学科间的限制,对其进行系统分析,从系统的角度去讲解知识点,打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掌握系统的知识体系,能够从整体的角度考虑问题,这对于机电一体化教学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此外,在机电一体化理论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学校专业特色,优化重组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的专业课程体系构架,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教学,集中精力以较少的课时构建机电一体化系统理论体系,并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形成配合和补充。比如对于机械背景专业学生,由于已经具备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等相关理论知识,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可以用较少的课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系统复习,将较多的课时用于讲授电气控制、传感检测、单片机以及机电接口的相关内容。而对于电气背景专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性地对机械以及计算机相关知识点进行系统性讲解,让学生了解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基本素质[2]。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理论教学过程还需要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构建理论结合实践的科学教学模式。传统的机电一体化课程设置一般是课堂理论教学结束后进入实践教学环节,使用现成的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指导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实验平台设计与演示。这种课程体系设置使得理论和实践分开,不利于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将理论付诸实践,通过实践验证理论[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全面整合和梳理,详细了解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内容,将完整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分为若干实验子任务,并将各个实验环节课程穿插到理论课程中进行。比如针对理论课程中的传感器与检测、继电接触器、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可在教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分别安排相应的实验环节,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对每一部分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通过理论与实践环节的不断循环深入,有意识地使学生将各个知识点逐步进行有机联系并形成系统性知识构架[4]。

3教学方法探讨与策略研究

当前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普遍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梳理,然后根据课时安排有侧重地对各个章节知识点进行讲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以教学内容为目标,学生则机械地学习接受,课堂教学过程中缺乏灵活性和互动性,学生缺乏必要的思考,不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教师要结合机电一体化课程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如系统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答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翻转式教学等,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机电一体化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师可以把关键知识点先通过系统教学或案例教学给学生讲解,使他们理解基本概念和方法,然后将知识点分解为若干子任务或子问题,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由学生以团队或小组的形式确立实际任务,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要善于及时发现问题,个别问题个别指导,共性问题集中讲解,促进教与学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教学手段上也要善于借助多媒体教学,通过图文声并茂的表现形式,提供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机电一体化课程的结构图、线路图等比较多,运用PPT制作丰富生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集图形、动画、框图、视频于一体,不仅有利于教师的直观讲解,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使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深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比如:在讲解继电接触器的各种控制线路时,可以通过动画的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的电气控制形式的各种电气元件的动作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重难点问题;在讲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时,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先让学生了解世界前沿科技,认识当今先进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和技术,让学生对机电一体化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4教师队伍探讨与策略研究

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机电一体化的教学质量。机电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要有与时俱进、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不断学习新方法新技术,善于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目前,高等院校机电一体化教师队伍以年轻教师居多,他们刚刚毕业不久,虽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教学经验不足,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另外,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考核机制和职称评定片面强调项目、文章、专利等指标,使得很多年轻教师重视科研而在教学方面投入时间有限,存在只是被动完成课时任务的情况。为解决上述问题,首先,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教学型、科研型和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队伍综合培养的基本发展理念。重点针对教学型、教学科研型教师进行教学技能方面的辅导,设立与之相配合的考核激励机制,凸显教学成果的重要性。使得这些教师能够从观念上重视教学,愿意投入精力和热情去不断摸索和改革机电一体化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机电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质量。其次,为了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建议组织机电一体化精品课程梯队,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与年轻教师相结合,共同制订教学计划、互相探讨教学策略、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年轻教师可以向梯队中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可以与年轻教师探讨教学方法的新思路、了解国际前沿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不断创造性融入新知识新思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

5结语

机电一体化课程是多门学科的综合,涉及知识面宽,学习内容多,教学课时有限。为了有效增强教学效果,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需要注意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改进以及教师队伍培养等方面着手改革,以适应不断发展与变化的机电一体化应用需求。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技术、电气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相互融合、综合发展的产物,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希望通过以上各种策略方法的探讨与实践,不断完善和创新,切实有效地让机电一体化课程能够吸引学生,学有所获,为国家培养一流的综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闫华,汪木兰,朱思洪.《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8(15):241-242.

[2]杨丙辉,闫树军,郭文松.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7):93-95.

[3]韩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120-121.

[4]黄建科.高职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9(3):222-223.

[5]张帆.基于微课的机电一体化课程翻转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4):4-6.

作者:刘会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