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教育科研大全11篇

时间:2022-11-03 11:27:20

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篇(1)

科研的本质——创造,“提供新的,第一次创造的、新颖而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曹日昌主……

二、科研的选题

科研首位的是选题。题目选错了,不是达不到目的,如没有研究的条件;就是达到目的而无价值,如别人已经研究过了。科学高度分化与高度结合,以高度综合为主的当代,因题目选择不当,付出巨大的劳动、甚或耗费终生的精力而一事无成的人,不乏其例。选题一般应考虑:

第一、社会价值,即实践、理论意义。

第二、研究的条件。如资料的积累、前期的成果、实验的设备等。

第三、个体的知识结构(或群体的特色)。作为研究个体,他的知识是个积累过程,研究则是个系统工程。作为研究群体(如学校),要考虑自己的历史、特色、持续发展和名牌效应。

三、成果的表述

科研的质量以成果(包括理论、实物)为标准,成果(指理论)的质量以表述为依据。成果的表述(结题报告或论文)大致分为两类:实验、研究。

实验的表述:科学来源于实验,没有实验就没有真正的科学。所以,实验报告要求比较严格、比较规范。它的正文一般有以下几部分:

第一、问题的提出:包括研究的性质、意义、目的等。其中对研究使用的概念要界定,和课题有关的既定成果要评述,理论假设的推理、分析要清晰。

第二、研究的方法:包括研究的对象、材料、程序等。研究的对象要具体,变量要清楚,尤其自变量的处理。教育教学一般都是一果多因,所以,对刺激变量的分析、实验变量的确定、无关变量的控制等要十分明确。

第三、结果与讨论:结果是指实验的原始材料,如事实、数据等;讨论是对材料的分析、说明。这一部分是实验的重点,是结论赖以产生的依据。

第四、研究的结论:是结果、讨论的延续,是实验的结晶。概括出规律或规律性的东西。文字要简洁、准确。

研究的表述:研究的内容、形式具有多样性、多元性,所以,它的表述也没有严格的格式。但,不论内容、形式如何,一般都可以参考实验表述的基本精神,都应是观点明确,依据充分,思路清晰,有一定的有效信息量——理论增值。有效信息量≠科学信息量,“科学而无效”的论文是当前文章的一大通病。

四、创造的水平

参考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格洛佛、布卢宁关于创造水平的划分方法和创造水平“参照系学说”,从我们当前教育科研的实际和有益于教育科研的发展出发,笔者认为,成果(创造)的层面可以尽量宽一些、层次可以尽量多一些。

最高层次——创造——“新的,第一次……”。严格的讲,创造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但创造水平有不同,它可以分许多层面、层次。

第一、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规律具有客观性、重复性、预测性,而规律加个“性”,层次就低了,它既带有规律性的属性、有迁移性,又含有一定的主观(认识)因素,是通过思辩对实践的一种抽象,将无序有序化、混乱规范化、复杂简单化。这是当前社会科学,人文学科较普遍的一种科研形式、科研成果。

第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出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如上海的“成功教育”,武汉粮道街中学的“希望教育”、育才小学的“和谐教育”,“成功”、“希望”、“和谐”都有约定俗成的界定,但研究者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解释,认为“成功是成功之母”,“希望的核心是希望心理”,“和谐是一个协调、和悦、和美的教育系统”,赋予了它们新的、鲜活的哲理,使“成功”、“希望”、“和谐”成了特定概念,内涵更充实、公允、有生命力。

第三、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由实践理论是飞跃、创造,由理论实践也是飞跃、创造。心理学称后者为第二级飞跃,而且认为是更难、更高层次的飞跃。所以,应用性(理论实践)研究≠没有创造性,据统计我国大部分研究成果没有转化为生产力,就是忽视了由理论实践的研究、创造。如武钢“中小学和企业分离的研究”,解决如何分离问题(“分离”理论是既定成果),武汉鄱阳街小学“小班教学策略研究”,解决小班教学的谋划、策略问题(“小班化教学”是既定成果)等,都是理论实践的研究、创造。

第四、对已知概念(理论)进行组合、再组合。创造想象以再造想象为基础,从这个角度讲,创造什么也没有创造,而是对已知的概念加以新异的组合、再组合。如,古人将“食物”和“火”组合,发明了“火的应用”;18世纪瑞典博物学家林耐将植物形状的“相同”和“相异”组合,创造了“植物分类”;18世纪达尔文将“生物进化”和“生物环境”组合,构建了“达尔文进化论”……。创造就是组合,科研进化史就是组合、再组合史。武汉情智学校的“情智教育”就是将“情感”和“智慧”加以组合,黄陂路小学的“现代问题教学”就是将“问题教学”和“多媒体”加以组合。

第五、改变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问题。改变角度是一种智慧,它是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用新观点、新方法看既定的、旧的问题,或将两个、多个既定结论联系起来进行同步思考。如医生的偏分、军事的“偏师”等,就是调换视角,从侧面解决问题;把“中华民族聪明”和“中国人才奇缺”,两个既定结论联系起来同步思考,就会从旧问题中产生新认识。

第六、对既定问题的修改、完善、美化。创造是“第一次”、“开始”,它本身就意味着是有缺陷、不完美,需要一个补充、发展的过程。实践证明,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往往不是它的开始,而是经过一个再创造(也是创造)的过程之后。武汉铭新街小学“小学讨论式教学研究”,讨论式教学是个老问题,而如何进行讨论,尤其在小学中如何具体操作,是一个再认识、再设计,也是对讨论式教学的丰富、充实、活化。

第七、进行选择。选择是智慧。人的智慧主要不是速度、灵巧,计算机、许多动物的速度、灵巧比人强的多,而进行推理、判断、比较,从多种方法中选择最有效的方法、从多种答案中选择最佳的答案,则是它们所望尘莫及的,是人智慧的主要特征。教学理论的研究认为,教学是个创造,也可以说是个选择——每堂课都是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的一种选择,教学进入高层次、个性化之后,教课成了教师的一种体验(课被软化)、境界,不具有重复性,此刻所用的模式是一种高层次的选择——集多种教学模式的优点为一维,创造(选择)的“我的模式”。

第八、对既定结论的否定(否定的否定)。否定既定结论中孕育着新的结论。如,传统的教育学理论强调教学的科学性(教学科学性原则——实质是指教学内容的科学),研究者表示质疑,认为有些教学内容“不科学”(不能用科学、不科学去判断),如神话、童话、寓言等人文学科;科学内容科学、教学效果不一定好,如给小学生讲辩证法,给大学生讲1+1=2,内容是科学的,效果是不好的。在否定既定结论中就萌生着新的结论——教学的效果取决于什么——有效教学理论问世。

第九、对未来的预测。预测是一门科学,不是算命巫师的瞎猜。预测可以激发思考,预测中蕴含着新的认识。如有的学者预测,美国的霸权地位大约还有20年;五年后一般大学的一般专业生源将出现危机,“独木桥”现象将告结束;五年后夸氏(夸美纽斯)教学模式将成为历史,如果我国不加速教学改革,国外将作为历史教学的鉴证,像到中国参观工业革命时期的蒸汽机车一样,到我国来考察夸氏教学。五、科研的障碍

建国50余年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师、大家很少,世界一流科学家也很少,这和一个被世界公认、多次智力测验证实的世界聪明民族,一个拥有12亿人的大国是不相称的。科研——出高层次成果——的主要障碍是什么,从教育教学的角度看:

第一、心理品质的障碍。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是指各个人的全面地、充分地、最随意地发展,它的真谛是人个性的解放。创造(发展——智慧)是个性解放的结果。由此反证,高层次的成果少是个性没有解放使然。

创造即“第一次”。“第一次”就是对以往、现实中“神圣事物”的亵渎、叛逆、否定、超越,是对既定结论、权威人士的挑战,“想别人不敢想的事,说别人不敢说的话,走别人不敢走的路”,发明、创造常常是从“荒诞不经”、“离经叛道”开始,没有异想天开的野性,不以身心极大的解放为依托,是不可想象的。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的入口处比作地狱的入口处,不无深邃哲理。恩格斯论述的“塞尔维特事件”就是一例。1553年10月27日下午,日内瓦郊外广场竖起一根柱子,40岁的西班牙科学家塞尔维特被绑在柱子上,脚下堆满了干柴。因否定上帝创造一切被活活烧死。据记载,中世纪欧洲各地因其遭迫害者达500万人之多,只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在1843~1898的55年中,就有11万人受火刑,10万人受迫害。实然,没有科学态度,没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发明、创造是一句空话。

在此我们反思一下,传统教育追求的什么?“分数+听话”——教学就是提高“分数”,教育就是培养“听话”,天长日久,人的灵性熄灭了、棱角磨平了、千差万别的人变成了一个模样——顺从、驯服、按指示办事,活生生的个性、创造性没有了,相反,形成了一种“平庸优势”,聚造了大大小小的“平庸圈”。

第二、思维定势的障碍。定势(或称顽固)人人都有,它既有积极效应,也有消极效应,从创造进行思考,主要则是消极作用。就此而言,创造就是打破定势。影响创造较普遍的定势:

1、二值思维模式。二值即非此皆彼、非A皆B。它是一种思维模式,也是一种低层的、原始的思维方式,只适用于某些学科、某些问题,把它作为唯一的判断方式,就会局限思考、影响创造。有些事物是非此非彼、亦此亦彼,如神话、童话、寓言等,既不是科学,也不是伪科学。还有一些事物具有不确定性,是一种过渡、无序、中间、可塑的状态,处于一种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如世界上不是绝对的只有黑与白两种颜色、善与恶两种品质、敌与我两种力量、公与母两种属性,事物多质、多义,是复杂的、变化的。认识、判断应打破二值思维模式的束缚,要有边界意识,从实际出发,是什么就是什么,求是才是创造思维的生命。

2、因果思维模式。传统思考强调因果必然、结构严谨、循序渐进,这是一种正常的思路,创造则是“不正常”,是改变正常思维的向度,它往往不是从事物完整的因果、结构、递进中产生,而是从因果不全、无序混乱、跳跃躐进开始,即由因找果(有因无果)或由果找因(有果无因)、从混乱找有序,从躐进找递进。如,哥白尼观察觉得宇宙以地球为中心不协调、不美,创立“日心说”,达尔文看到植物随太阳转动、提出是含有某种物质,魏格纳在观察地图时、猜想出大陆漂移……

3、从众思维模式。从众是中国人传统的文化惯性思维习惯(定势)。其一、求同。①随大流(多数)。创造往往是支流、少数。②追求和别人一样。学生从考场出来首先找别人对答案,看是否一样。“不一样”才是创造。发达国家从小就培养孩子如何同别人不一样。其二、相信他人胜过自我。认识问题,尤其是认识自我,总是以他人褒贬为准,不尊重自我体验,如“旁观者清”、“口碑不错”。实际上,旁观者不一定清,口碑不错也不一定好。以他人评价为转移,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就是弱化自信、强化自卑。自信属于理念、信念的范畴,它一旦形成,就会表现出行为的主动性、坚定性和一贯性。自信是成功的潜意识心理暗示,相反,自卑是失败的潜意识心理暗示。综观历史上一代天骄,都是非常自信的人,伟人、名人没有一个不是以自己为中心自负的人,有的给人以谦虚的假像,其实没有一个是谦虚的。如果认为自己一定失败,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成功,那么他永远是个失败者。自卑是创造的大敌,自卑意味自毁。

4、“经典”思维模式。“经典”一般是经过实践验证的、智慧的结晶,但它不是不变的。事物都有一个产生、经过、消亡的过程,世上没有绝对不变的真理,科学既有稳定性又有发展性,后者是科学的本质。“经典”认识主要应吸取其观点、方法,伟人、名人的一些言论都有针对性和历史的局限性,如群众所言,马克思没有看过电视,没有见过电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

第三、缺乏批判性思维。批判思维又叫逆向、反证思维。批判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种思维品质。它是个性充分发展的显示,是自主意识、进攻品质、科学精神的表现,是认识深化、全面、创造的象征。

“批判是科学的生命”,也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知识经济——经济依赖于知识,知识的创造、应用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的当今,知识分子的本质是创造知识,而创造力渊源批判力,故此,发达国家把“知识分子”界定为“具有批判思维能力的人”或“具有个性(批判)和真知灼见(创造)的人”。不乏哲理。

科学精神不是维护、证实既定的真理,而是挑剔、发现既定真理的错误、创造真理。它强调怀疑、批判。

任何事物经不起反证而不能成真理。有许多既定的“真理”(含经典)经不起反证,或者说科学不能承认。

“干了坏事想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可能……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一定,可能相反……

“不破不立”。——不破也可以立……

教育科研篇(2)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4)02-0038-02

教育科研方法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有其自身的要求和规范。中小学一线教师怎样做教科研,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问题。笔者结合近几年的学习、调研和组织指导教育科研活动的实践,谈谈对教育科研方法、途径与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的浅见。

一、明确教育科研的方向和研究的重点

基层学校的教育科研应以“小问题、小课题研究”为切入点,以行动研究为主线,分层、分类深入扎实地开展小课题研究。小课题来源于教学实践,来源于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老师要树立“问题即课题,反思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科研新理念,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行动研究,解决自身发展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整体规划、专业引领、科学评价是提高教育科研质量和效益的有效策略。有专家说:“一线教师搞科研,研究什么?最切实可行的,就是研究自己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和专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并将自己思考的结果用于课堂的改进和自身教学行为的改善。”莒南县一些学校在这一研究思路的引领下,积极开展各类小专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二、明确教育科研的方式、方法

要立足教育教学,以课堂为主阵地,实现教研、科研一体化,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要遵循“教研出课题,科研育成果,成果进课堂”的思路,倡导“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工作方法,在全面推进中提高科研质量。各校应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确定龙头(主导)课题,以此凝聚人心,使龙头课题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主动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推进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把课题研究与学校的教学、教研活动结合起来,使全体教师都能参与到研究中来,以科研带动教研,以教研促进科研,使学校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重视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

(一)科研成果的分类

在推广应用优秀课题成果时,可将其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运用方法类的研究成果。如“小学生艺术教育和特长能力培养”,该成果在2003年结题后一直被应用;“探究识字途径,提高识字效益”于2005年12月结题后,其成果被评为临沂市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一直沿用至今,作为指导识字教学的依据。

运用策略类的研究成果。如“小学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体验三段式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其成果现已普遍运用到这几科的教学中。

学校办学特色类的研究成果。如我校的校训是“让读书成为习惯,让文明成为自然”,因此,有关读书课题“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探索与研究”和“课外阅读与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研究”的成果将会一直运用下去。

对成果的后续研究。如:“小学生作文个性化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结题后,组织申报了“小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研究”,使学生的作文更具个性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及规律的实验研究”结题后进行了“小学科学课中的活动与教学研究”,在后者结题后,又接着进行”科学课中实验探究过程的研究”等。

对成果进行跨学科研究。如“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的研究”于2011年结题后,我们打算将其延伸到科学课中,进行“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二)科研成果推广的方式

要强化“科研成果进课堂”的推广工作,通过多种途径推广、应用优秀科研成果,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完善,在教育科研过程中不断成就自己。

科研成果的推广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课题研究式推广”,就是将成果推广的运作按照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成立课题组,进行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研究。在推广中研究,在研究中推广,将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到教学实践活动中,这种推广方式目前在我县中、小学校进行得比较普遍,是我县科研成果推广的主要方式,它使得广大中小学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受益。我们以市级立项课题“县域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研究”为抓手,以几项已结题的优秀课题深化研究为载体,以市级教育科研基地学校为基地,分层推进课题深化研究和成果推广工作。切实贯彻落实莒南县教育局“教研出课题、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的教科研一体化思路,教育科研氛围浓厚,初步形成了“成果进课堂”的良好势头。

“科研成果课程化推广”,就是将科研成果编成讲义和教材,纳入教师培训的内容,让科研成果成为特色课程,进行课程化推广。通过开设课程的方式,较系统、全面地介绍成果的思路、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操作方式。将科研成果课程化,把优秀科研成果作为教师进修内容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最生动、最现实的教育理论学习,也是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教育理论学习。

“主体扩展式推广”,就是把学生作为推广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了解、运用成果的基础上去丰富、充实成果。这种成果的推广解决了成果推广的局限性,把成果作用于学生身上,使学生直接受益。

(三)科研成果推广的步骤

1.制定计划

分年级组,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学情不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题成果推广计划。

2.召开课题推介会

我们首先针对要推广的课题举办课题推介会,让每位教师初步了解课题内涵。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有关课题的本质内涵、理论依据、实施环节、特征与条件、相关的教学策略及课堂教学模式等,让每一位教师都比较全面地了解该课题,明确成果推广的具体目标。

3.举办课题成果进课堂活动

这个活动有两个层次,首先是课题组成员通过课堂活动展示课题成果,并且通过评课、议课活动完善提升成果。第二个层次是每位教师学习践行成果后的汇报课。

4.召开经验交流会

在课题推广过程中定期召开课题成果推广经验交流会,做好经验总结。

现以正在全县推广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探索与研究”为例,予以说明。

研究成果:构建“课外阅读指导”的教学模式。

1.读物推荐课

教学流程:巧妙导入,明确主题——赏析片段,激发兴趣——推荐读物,拓展延伸

2.读书方法指导课

教学流程:确定阅读篇目——自主阅读——合作交流——释疑点拨

3.读物鉴赏课

教学流程:巧妙导入,揭示主题——课内指导,佳例示范——学法迁移,自主赏读——畅谈心得,拓展延伸

4.交流汇报课

大致流程:出示读书要求——小组合作,交流心得——全班交流,梳理提升——师生小结,拓展延伸

教育科研篇(3)

科研的本质——创造,“提供新的,第一次创造的、新颖而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曹日昌主……

二、科研的选题

科研首位的是选题。题目选错了,不是达不到目的,如没有研究的条件;就是达到目的而无价值,如别人已经研究过了。科学高度分化与高度结合,以高度综合为主的当代,因题目选择不当,付出巨大的劳动、甚或耗费终生的精力而一事无成的人,不乏其例。选题一般应考虑:

第一、社会价值,即实践、理论意义。

第二、研究的条件。如资料的积累、前期的成果、实验的设备等。

第三、个体的知识结构(或群体的特色)。作为研究个体,他的知识是个积累过程,研究则是个系统工程。作为研究群体(如学校),要考虑自己的历史、特色、持续发展和名牌效应。

三、成果的表述

科研的质量以成果(包括理论、实物)为标准,成果(指理论)的质量以表述为依据。成果的表述(结题报告或论文)大致分为两类:实验、研究。

实验的表述:科学来源于实验,没有实验就没有真正的科学。所以,实验报告要求比较严格、比较规范。它的正文一般有以下几部分:

第一、问题的提出:包括研究的性质、意义、目的等。其中对研究使用的概念要界定,和课题有关的既定成果要评述,理论假设的推理、分析要清晰。

第二、研究的方法:包括研究的对象、材料、程序等。研究的对象要具体,变量要清楚,尤其自变量的处理。教育教学一般都是一果多因,所以,对刺激变量的分析、实验变量的确定、无关变量的控制等要十分明确。

第三、结果与讨论:结果是指实验的原始材料,如事实、数据等;讨论是对材料的分析、说明。这一部分是实验的重点,是结论赖以产生的依据。

第四、研究的结论:是结果、讨论的延续,是实验的结晶。概括出规律或规律性的东西。文字要简洁、准确。

研究的表述:研究的内容、形式具有多样性、多元性,所以,它的表述也没有严格的格式。但,不论内容、形式如何,一般都可以参考实验表述的基本精神,都应是观点明确,依据充分,思路清晰,有一定的有效信息量——理论增值。有效信息量≠科学信息量,“科学而无效”的论文是当前文章的一大通病。

四、创造的水平

参考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格洛佛、布卢宁关于创造水平的划分方法和创造水平“参照系学说”,从我们当前教育科研的实际和有益于教育科研的发展出发,笔者认为,成果(创造)的层面可以尽量宽一些、层次可以尽量多一些。

最高层次——创造——“新的,第一次……”。严格的讲,创造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但创造水平有不同,它可以分许多层面、层次。

第一、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规律具有客观性、重复性、预测性,而规律加个“性”,层次就低了,它既带有规律性的属性、有迁移性,又含有一定的主观(认识)因素,是通过思辩对实践的一种抽象,将无序有序化、混乱规范化、复杂简单化。这是当前社会科学,人文学科较普遍的一种科研形式、科研成果。

第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出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如上海的“成功教育”,武汉粮道街中学的“希望教育”、育才小学的“和谐教育”,“成功”、“希望”、“和谐”都有约定俗成的界定,但研究者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解释,认为“成功是成功之母”,“希望的核心是希望心理”,“和谐是一个协调、和悦、和美的教育系统”,赋予了它们新的、鲜活的哲理,使“成功”、“希望”、“和谐”成了特定概念,内涵更充实、公允、有生命力。

第三、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由实践理论是飞跃、创造,由理论实践也是飞跃、创造。心理学称后者为第二级飞跃,而且认为是更难、更高层次的飞跃。所以,应用性(理论实践)研究≠没有创造性,据统计我国大部分研究成果没有转化为生产力,就是忽视了由理论实践的研究、创造。如武钢“中小学和企业分离的研究”,解决如何分离问题(“分离”理论是既定成果),武汉鄱阳街小学“小班教学策略研究”,解决小班教学的谋划、策略问题(“小班化教学”是既定成果)等,都是理论实践的研究、创造。

第四、对已知概念(理论)进行组合、再组合。创造想象以再造想象为基础,从这个角度讲,创造什么也没有创造,而是对已知的概念加以新异的组合、再组合。如,古人将“食物”和“火”组合,发明了“火的应用”;18世纪瑞典博物学家林耐将植物形状的“相同”和“相异”组合,创造了“植物分类”;18世纪达尔文将“生物进化”和“生物环境”组合,构建了“达尔文进化论”……。创造就是组合,科研进化史就是组合、再组合史。武汉情智学校的“情智教育”就是将“情感”和“智慧”加以组合,黄陂路小学的“现代问题教学”就是将“问题教学”和“多媒体”加以组合。

第五、改变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问题。改变角度是一种智慧,它是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用新观点、新方法看既定的、旧的问题,或将两个、多个既定结论联系起来进行同步思考。如医生的偏分、军事的“偏师”等,就是调换视角,从侧面解决问题;把“中华民族聪明”和“中国人才奇缺”,两个既定结论联系起来同步思考,就会从旧问题中产生新认识。

第六、对既定问题的修改、完善、美化。创造是“第一次”、“开始”,它本身就意味着是有缺陷、不完美,需要一个补充、发展的过程。实践证明,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往往不是它的开始,而是经过一个再创造(也是创造)的过程之后。武汉铭新街小学“小学讨论式教学研究”,讨论式教学是个老问题,而如何进行讨论,尤其在小学中如何具体操作,是一个再认识、再设计,也是对讨论式教学的丰富、充实、活化。

第七、进行选择。选择是智慧。人的智慧主要不是速度、灵巧,计算机、许多动物的速度、灵巧比人强的多,而进行推理、判断、比较,从多种方法中选择最有效的方法、从多种答案中选择最佳的答案,则是它们所望尘莫及的,是人智慧的主要特征。教学理论的研究认为,教学是个创造,也可以说是个选择——每堂课都是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的一种选择,教学进入高层次、个性化之后,教课成了教师的一种体验(课被软化)、境界,不具有重复性,此刻所用的模式是一种高层次的选择——集多种教学模式的优点为一维,创造(选择)的“我的模式”。

第八、对既定结论的否定(否定的否定)。否定既定结论中孕育着新的结论。如,传统的教育学理论强调教学的科学性(教学科学性原则——实质是指教学内容的科学),研究者表示质疑,认为有些教学内容“不科学”(不能用科学、不科学去判断),如神话、童话、寓言等人文学科;科学内容科学、教学效果不一定好,如给小学生讲辩证法,给大学生讲1+1=2,内容是科学的,效果是不好的。在否定既定结论中就萌生着新的结论——教学的效果取决于什么——有效教学理论问世。

第九、对未来的预测。预测是一门科学,不是算命巫师的瞎猜。预测可以激发思考,预测中蕴含着新的认识。如有的学者预测,美国的霸权地位大约还有20年;五年后一般大学的一般专业生源将出现危机,“独木桥”现象将告结束;五年后夸氏(夸美纽斯)教学模式将成为历史,如果我国不加速教学改革,国外将作为历史教学的鉴证,像到中国参观工业革命时期的蒸汽机车一样,到我国来考察夸氏教学。

五、科研的障碍

建国50余年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师、大家很少,世界一流科学家也很少,这和一个被世界公认、多次智力测验证实的世界聪明民族,一个拥有12亿人的大国是不相称的。科研——出高层次成果——的主要障碍是什么,从教育教学的角度看:

第一、心理品质的障碍。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是指各个人的全面地、充分地、最随意地发展,它的真谛是人个性的解放。创造(发展——智慧)是个性解放的结果。由此反证,高层次的成果少是个性没有解放使然。

创造即“第一次”。“第一次”就是对以往、现实中“神圣事物”的亵渎、叛逆、否定、超越,是对既定结论、权威人士的挑战,“想别人不敢想的事,说别人不敢说的话,走别人不敢走的路”,发明、创造常常是从“荒诞不经”、“离经叛道”开始,没有异想天开的野性,不以身心极大的解放为依托,是不可想象的。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的入口处比作地狱的入口处,不无深邃哲理。恩格斯论述的“塞尔维特事件”就是一例。1553年10月27日下午,日内瓦郊外广场竖起一根柱子,40岁的西班牙科学家塞尔维特被绑在柱子上,脚下堆满了干柴。因否定上帝创造一切被活活烧死。据记载,中世纪欧洲各地因其遭迫害者达500万人之多,只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在1843~1898的55年中,就有11万人受火刑,10万人受迫害。实然,没有科学态度,没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发明、创造是一句空话。

在此我们反思一下,传统教育追求的什么?“分数+听话”——教学就是提高“分数”,教育就是培养“听话”,天长日久,人的灵性熄灭了、棱角磨平了、千差万别的人变成了一个模样——顺从、驯服、按指示办事,活生生的个性、创造性没有了,相反,形成了一种“平庸优势”,聚造了大大小小的“平庸圈”。

第二、思维定势的障碍。定势(或称顽固)人人都有,它既有积极效应,也有消极效应,从创造进行思考,主要则是消极作用。就此而言,创造就是打破定势。影响创造较普遍的定势:

1、二值思维模式。二值即非此皆彼、非A皆B。它是一种思维模式,也是一种低层的、原始的思维方式,只适用于某些学科、某些问题,把它作为唯一的判断方式,就会局限思考、影响创造。有些事物是非此非彼、亦此亦彼,如神话、童话、寓言等,既不是科学,也不是伪科学。还有一些事物具有不确定性,是一种过渡、无序、中间、可塑的状态,处于一种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如世界上不是绝对的只有黑与白两种颜色、善与恶两种品质、敌与我两种力量、公与母两种属性,事物多质、多义,是复杂的、变化的。认识、判断应打破二值思维模式的束缚,要有边界意识,从实际出发,是什么就是什么,求是才是创造思维的生命。

2、因果思维模式。传统思考强调因果必然、结构严谨、循序渐进,这是一种正常的思路,创造则是“不正常”,是改变正常思维的向度,它往往不是从事物完整的因果、结构、递进中产生,而是从因果不全、无序混乱、跳跃躐进开始,即由因找果(有因无果)或由果找因(有果无因)、从混乱找有序,从躐进找递进。如,哥白尼观察觉得宇宙以地球为中心不协调、不美,创立“日心说”,达尔文看到植物随太阳转动、提出是含有某种物质,魏格纳在观察地图时、猜想出大陆漂移……

3、从众思维模式。从众是中国人传统的文化惯性思维习惯(定势)。其一、求同。①随大流(多数)。创造往往是支流、少数。②追求和别人一样。学生从考场出来首先找别人对答案,看是否一样。“不一样”才是创造。发达国家从小就培养孩子如何同别人不一样。其二、相信他人胜过自我。认识问题,尤其是认识自我,总是以他人褒贬为准,不尊重自我体验,如“旁观者清”、“口碑不错”。实际上,旁观者不一定清,口碑不错也不一定好。以他人评价为转移,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就是弱化自信、强化自卑。自信属于理念、信念的范畴,它一旦形成,就会表现出行为的主动性、坚定性和一贯性。自信是成功的潜意识心理暗示,相反,自卑是失败的潜意识心理暗示。综观历史上一代天骄,都是非常自信的人,伟人、名人没有一个不是以自己为中心自负的人,有的给人以谦虚的假像,其实没有一个是谦虚的。如果认为自己一定失败,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成功,那么他永远是个失败者。自卑是创造的大敌,自卑意味自毁。

4、“经典”思维模式。“经典”一般是经过实践验证的、智慧的结晶,但它不是不变的。事物都有一个产生、经过、消亡的过程,世上没有绝对不变的真理,科学既有稳定性又有发展性,后者是科学的本质。“经典”认识主要应吸取其观点、方法,伟人、名人的一些言论都有针对性和历史的局限性,如群众所言,马克思没有看过电视,没有见过电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

第三、缺乏批判性思维。批判思维又叫逆向、反证思维。批判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种思维品质。它是个性充分发展的显示,是自主意识、进攻品质、科学精神的表现,是认识深化、全面、创造的象征。

“批判是科学的生命”,也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知识经济——经济依赖于知识,知识的创造、应用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的当今,知识分子的本质是创造知识,而创造力渊源批判力,故此,发达国家把“知识分子”界定为“具有批判思维能力的人”或“具有个性(批判)和真知灼见(创造)的人”。不乏哲理。

科学精神不是维护、证实既定的真理,而是挑剔、发现既定真理的错误、创造真理。它强调怀疑、批判。

任何事物经不起反证而不能成真理。有许多既定的“真理”(含经典)经不起反证,或者说科学不能承认。

“干了坏事想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可能……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一定,可能相反……

“不破不立”。——不破也可以立……

教育科研篇(4)

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人们基于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和学校办学实践面临的实际问题,采用恰当的研究方法,创造性地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的一种教育科研活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广大一线教师是“主力军”,课堂是“实验室”,对教育现实进行干预是核心和关键。深入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来自民间和大众的底气,这是中小学教育科研最原始的禀赋,笔者将这种最原始的禀赋称为草根貹。这是中小学教育科研从寻求外在支持到挖掘内在属性转向的一种新尝试。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具有草根性

草根性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关注普通民众生存状态的属性。草根性本身具有的特点与其所代表的群体特点相类似,如分布广泛、生命顽强、朴实无华、重义轻利和吸纳百川等。我们讨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草根性,主要强调关注:一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体是“草根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体是广大中小学教师,而不仅仅是理论家和教育科研精英;中小学教师不是理论家和教育科研精英们研究活动的陪衬和附庸,其主体性教育创新活动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重要内容。二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内容是“草根的”。它源自广大教师对科学、高效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追求和探索,而非“自上而下”的、“空降式”的工作安排。基于广大教师崇高的职业精神和科学态度,他们将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视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对象,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索,形成了大量珍贵、可资借鉴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艺术。从古代《学记》反映的教学艺术到时下名师的经验总结;从古代“不愤不启,不俳不发”、产婆术到今天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教学法”,无一不是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所得。三是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是“草根的”。检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是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否带动中小学办学水平的提升。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草根性的特点

任何事物的特征都有程度之分,一种是深刻的,内在的,先天的,基本的,就是属于原素或材料的特征;另外一种是表面的,外部的,派生的,交叉在别的特征上面的,就是配合或安排的特征。我们认为,草根性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属于原素或材料的特征”,而不是“配合或安排的特征”。从起源来看,中小学教育科研自然生长在古今中外教育工作者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是原始的、质朴的,反映广大教育工作者各种职业精神、教育理念、教学技巧、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的,它是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客观记载和真实见证,是相对于致力构建成熟抽象的理论体系、经过教育理论家加工改造过的基础性研究而言的。从生存状态看,草根性强调教育科研应该不脱离广大中小学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不脱离具体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不脱离其学校和社会环境,蕴含着中小学教师群体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其生命力在于能为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从功能意义看,草根性强调应尊重和维护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原生态面貌,主张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教师参与和研究成果为广大教师共同享用,尊重和认同教师职业的复杂性、专业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了教育科研活动对中小学教师生存和工作状态的人文关怀。可见,草根性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护身符”,没有了草根性,中小学教育科研就丢失了存在的原始根基。

作为最稳定、最本质的原始属性,中小学教育科研草根性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朴素性。“素也至美,朴也无敌”,朴素是自然的、至美的,是抛却功利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表现风格是朴素的,不刻意雕饰,不矫情做作,不追求时尚,不过分张扬,其朴素亲切的表现风格深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所喜爱和运用;其展示的内容是朴素的,中小学教育科研展示的是广大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无论是课程资源开发、课堂教学方案设计、教与学活动范式创建、教学方式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还是与之相关的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都是与广大师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承载的精神内核是朴素的,抛却功利的,它们均源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最基本的生存、更好地工作和谋求发展的愿望,负载的是满足人民接受良好教育的朴素的美好愿望和生活理想,是直接服务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由此可见,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草根性首先体现在其朴素性,朴素性是中小学教育科研草根性的最基本的特点,是中小学教育科研原汁原味的真实体现,也是其生存和延续的力量源泉。

第二,大众性。20世纪初,欧美国家的“教育科学化运动”促使教师开始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育问题,人们逐渐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家斯腾豪斯呼吁“教师成为研究者”以后,美国教育界对教师的职能重新加以确定。认为教师不仅是知识“搬运工”,更重要的是最伟大的理论家和研究者。20世纪80年代,我国广大中小学兴起“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热潮,许多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形成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改成果。国家因势利导,在出台的《教师法》第七条明确提出教师享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等权利,为推动教育科研大众化提供了法律保障。随着近年来“以人为本”“以校为本”思想的盛行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科研真正走进每个教师的生活,“校校有课题,人人做研究”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从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发展历程看出,相对于教育理论家、权威人士的理论研究而言,中小学教育科研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已经成为广大教师们自己的科研方式,已经升华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

第三,实践性。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草根性非常强调其对教育现实的干涉,最忌空谈。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作为中小学教育领域最常见的实践活动,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是中小学教育科研最鲜明的品格。首先,中小学教育科研在其研究过程中是从学校教育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通过理论导向下的思维范式、行动方式的实践变革,探索和解决教师自身现实的问题,满足教师适应不断发展与改革的教育形势的需要。相对理论研究、基础研究而言,中小学教育科研不是为研究而研究的,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解决学校实际问题,改进学校现有实践状态;它是直接改造教育世界的活生生的实践活动,它能给教育工作者直接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成果。这种现实成果在相同的条件下能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其次,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理念、认识、假设、经验多是经过教育实践活动的检验的。在科研活动中,教师总是带着某种核心思想、主张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努力挖掘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因此,一线教师科研成果中的很多认识、理念、假设已经得到实践活动的检验。

三、中小学教育科研草根性散失的现实表现

人们为了功利性的目的过分热衷于追求理想和达成目标,导致人类社会活动的异化现象不在少数。教育领域也不例外,许多教育活动(包括教育科研)无法按照活动本来的面貌存在和应有的规律运行。虽然草根性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原始属性,但现实中,教育科研活动散失草根性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第一,研究主体精英化。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的群众性教育科研,而一些学校管理者至今仍然认为教育科研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是高不可攀的事情。于是,他们的工作重点不是放在在引导教师认真学习、积极探索上,而是花大量财力、精力聘请专家、教授来校“指点迷津”“理论下嫁”,这使得教师在海阔天空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无法进入教育科研的“深深大院”。在一些学校,教育科研成了专家、学者和小部分学校科研骨干的专职工作,广大普通教师因为研究深度不够、理论高度不够被拒于教育科研的大门之外。本应成为研究主体的广大基层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活动中变成了可有可无的的附庸。

第二,研究过程形式化。现实中,许多学校为简单应对教育管理部门对教育科研工作考评,一味追求课题立项的级别和数量,不管是国家、省、市、县级课题,不管是子课题还是总课题,不管是否与学校发展相关,都是先立项再说,然后就大肆宣扬学校有“多少国家课题,多少重点课题,多少研究专题”。很多学校不注重课题设计的质量,课题研究缺乏系统完整的、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计划,无操作过程,无检查评估,无阶段小结;教师以工作忙为由,几乎不开展研究活动,不系统思考研究的核心问题,多数教师对学校的研究一无所知,更谈不上教学实践的改进和教学方法的调整,研究报告几乎看不到教师研究活动的影子;有人提出中小学教师不宜搞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成了几个“主研人员”表演的舞台,他们制订课题研究方案,提出某种“教学规律”或建构某种“教学模式”,强行要求其他教师学习、记住并推广这些教学规律或教学模式,然后由一些的“妙笔生花”形成所谓“丰富的科研成果”;开题会、结题会虽然搞得声势浩大,但却无并实质性的研究成果,研究前期、中期和后期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研究资料不全面,在结题前匆匆忙忙赶成果。

第三,研究成果虚假化。一些学校对教育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作深入的研究,不注重实际操作,不系统进行成果的总结和提炼,不实事求是回答研究的效果;撰写研究报告,什么概念流行就说什么,书上、网上、报上、杂志上,只要能用的,一概“拿来主义”,东拼西凑,不重视特色,有的甚至编造数据和案例,杜撰课题研究成果;有的将主要精力放在核心“概念”的诠释上,从头到尾将“概念”分割,完成引入、诠释、复述的“三部曲”,在书斋里摘章摘句,努力进行“理论创新”,不关心研究是否能够应用和推广,评完奖就束之高阁,当作“财富”炫耀或者放入资料库中。

当然,中小学教育科研草根性散失的现实表现形式还很多,兹不赘述。这类现象最直接的影响是造成中小学教育科研功能的异化,不利于调动广大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中小学教育科研事业的整体发展。

四、保护中小学教育科研草根性的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教育科研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政策,试图通过行政手段进一步推动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普及和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们只有尊重和保护中小学教育科研草根性,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使其真正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乃至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素养。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包括教育科研的意识、教育科研的知识、教育科研的能力和教育科研的道德。从当前情况看,中小学教师自觉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已经比较强,不过尚需进一步强化教师在实践中进行应用性研究的意识,尤其是能在自身实践中敏锐地发现问题,这是维护中小学教育科研草根性的基础和前提。一般来讲,教师不容易意识到诸如课堂设计、执教风格、师生互动、教学效率等“问题”的存在,这些问题往往被自己认为是“某种成功的经验”所掩盖。因此,应该经常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风格,与他人进行比照,培养自己的研究意识,掌握必要的研究技能。教育科研的问题有时就是来自教师身边的小事,教师要敢于面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把问题当作自己专业提升的机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同时,学校要加强对教师教育科研知识、能力的培养,使他们通过系统的教育科研培训和在实践中的探索,真正掌握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必要方法、技巧;要加强对教育科研道德规范的宣传和教育,使教师意识到:追求真理、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等良好的科研道德素养,对研究者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第二,培育中小学科研文化。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一种扎根于实践、扎根于学校、扎根于教师的研究,它就像草根一样,虽然很平凡、很普通,但给点雨水就成活,给点阳光就灿烂,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其成活的“土壤”,学校的科研文化是其成活的“空气”。因此,学校首先必须重视教育科研,自觉重视和维护中小学教育科研本来的面貌,引导和指导教师遵循“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规律,在教学实验中解决问题,在教改研究中提高水平”,营造人人愿意“做科研”、人人动手“搞科研”的良好风气和氛围。其次,学校要建立有利于教育科研开展的制度及良性运行机制,认同教育科研在学校改革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提高中的价值,维持和肯定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管理政策,指导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途径和方法,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提供平台和保障。再次,学校要努力让教师群体成为教育科研共同体,鼓励教师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交流,建立若干教育科学研究小组,收集整理教师共同性的问题,形成若干研究专题,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在研讨活动中交流,在合作研究中共同成长。

第三,完善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机制。评价具有导向、评定、激励等多种功能,对成果内容要素及其特点的评价认识是成果交流、推广的重要基础。对成果水平及价值的评价是确认研究人员创造性劳动的前提,具有积极的激励作用,而一定的评价标准对科研活动的发展方向则具有规范及引导作用。因此,学校要通过科学的鉴定与评价,充分肯定那些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并积极推广和应用;坚决否定那些虚假的所谓科研成果,使中小学摒弃那种形式化的科研行为。其次,学校要建立积极的、导向性更强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代替那些功利性的激励政策,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科研观,规范教师的教育科研行为。

中小学教育科研是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精神盛宴”,它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创造性工作的真实记载,承载着特定的学校文化、教师文化和科研文化,具有浓郁的实践特色。越是教师自己创造的研究成果,越能够被教师认同、应用和传播。维护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草根性,不仅会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拥护和支持,也将成为中小学教育科研改革发展的主流方向和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卢岚,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草根性,求实,2008(2):81-84

[2]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640-651

[3]张济洲,刘淑芹,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科研改革的举措与经验啪,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3):20-24

[4]列宁,哲学笔记[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30

[5]郑金洲,提升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效性[N],中国教育报,2008—11—13(9)

[6]胡继渊,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十大误区,中学教育,2002(3):16—17

[7]贾贵洲,中小学教师课例研究简论,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1):29—32

教育科研篇(5)

以往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许多教育工作者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大多习惯于按老框框、老经验去办事、去工作、去教学,其结果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究其原因,就是对教育现象和教学工作缺乏系统、深入地了解和研究,教育科研意识不强,水平不高,并导致种种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时有发生。教育科研具有探索、发现、掌握教育客观规律,并运用这些客观规律来指导教育事业发展及教育教学实践,从而达到改革与提高的目的与作用。

因此,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增强教育科研意识,投身于教育科研之中,积极学习教育理论,站在动态的从社会发展的大视角中研究教育问题,寻找学校、学生最优发展途径。

教育科研篇(6)

以校为本的教育研究是在学校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以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最终实现学校、学生和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研究活动。我们柯桥小学在世纪交替的近几年中,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与新课改的呼唤,在校本教育研究的管理上发扬创新精神,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把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推向了新的层次,积累了系统管理与从实开拓的可行经验。

实践证明,学校管理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焕发教育科研的生命力,与时俱进,才能做到科研不息,发展不止。

一、坚持“以人为本”,强化队伍建设

教师管理是学校诸多管理要素中的第一管理要素,因此,关注教师的成长、关注教师主体需要的满足和生命质量的提升,鼓励每个教师获得充分个性化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鉴于此,学校领导认为,除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外,在树立“以德立身、以身立教”的良好形象,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心理辅导能力等方面,还需要有新的发展和提高。为此,学校采取了“立足学校实际,立足教师实际”,以教推研,以研促教的策略,逐步构建了教研、科研、师训紧密结合,灵活、持久、经济、高效的师资培训活动管理机制。几年来,形成了三种“以校为本”的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特殊培训方式:

(一)“因人设学”的特殊学习方式。根据我校教师队伍庞大的实际,确立了“全面培训,形式多样;分层要求,面向全体”的培训思路。在实践中逐步构建了“围绕一个中心,确立两个目标,实现三项策略”的继续教育新机制。

“一个中心”就是以新一轮课改理念与现代教育的要求为中心。“两个目标”:其一通过学习,发展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使之与新课改要求相适应;其二,通过实践,形成符合学校实情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师教育的管理模式。“三项策略”一是师训工作科研化。以研究课题为载体,开展逐层推进的系列研究,一个课题一个阶段,前后课题内涵紧扣,并呈递进状态,促使师训工作逐层推进。二是学习形式多样化。学习内容从实,培训形式力求多样,适合教师个体的不同要求,在全面实施的基础上分层运作,使不同类型的教师通过培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三是科研、师训一体化。把校本师训纳入学校《“文化理校”基本理念下,学校管理的创新研究》课题范畴,并与《“校本教研”实践与管理策略的研究》课题的实施紧密结合。

具体说来就是建立了三个“载体”:

1.以“初为人师工程”为载体,把新教师的成长视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长点,确立了“一年站稳讲台,三年有所成效,五年初成风格”的培训目标,并安排了相应的培训内容。

2.以“而立工程”为载体,着手壮大中坚力量,促使他们冲破高原现象。培训的重点是提高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水平与教育教学的研究能力,重心落在实践和行动研究上。

3.以“名师工程”为载体,把34位县、市级教坛新秀、优质课获得者、学科带头人纳入学校“名师工程”,并制订了培养和发展目标。

(二)“关注实践”的特殊行走方式。最有教育研究价值的问题,总是潜藏在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离开了真实的教育教学现状,就不能有效地解释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此,我校确定了具体的关注教学实践的思路。几年来我们制订了《柯桥小学学生素质发展的目标体系》,开展了学科素质教育课堂结构模式的研究,形成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学业评价制度。使素质教育的实施在徘徊中创出了新路,也使学科课堂教学的面貌焕然一新。

现实表明,研究的内容能够体现时代性、前瞻性、针对性,教学研究才会有鲜活的生命力。如新课改把《综合实践活动》列为小学生的必修课程,我校早在2001年就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探索》和《“小课题进班级”研究性学习的实验研究》两个课题的系统研究,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专家组鉴定认为“研究成果居省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三)“教学反思”的特殊言说方式。教师是教学实践工作者,每天都在发生着动人的教学故事。讲述并反思这些鲜活的教学事件,写成案例,不仅帮助教师发展了专业能力,提升了教学水平,并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信仰和教学风格,而且也找到了得心应手、会讲、乐写的言说方式。

倡导教师的叙事反思,一方面我们要求参与“三项工程”的全体教师,加强学习理论,更新观念,反思教学实践生活,勤于动笔,如实叙事。另一方面,组织教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即将几个重点研究课题再分解成若干个子课题或一个课题分阶段以若干个递进课题的形式开展全方位研究。目的是扩大课题对研究成员的覆盖面,既追求研究的深度,从中探索规律,又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为他们创造叙事、反思的机会。

由于找到了符合教师成长特征的教育研究的言说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三年来学校领导和教师在省市级以上教育报刊发表教科研成果(论文)194篇,获奖157项,其中《人民教育》刊载2篇,全国级获奖论文3篇。2003年,教师在县内外执教35节课,外出讲学71次。

“以师为本”的“校本培训”建设优质师资队伍,体现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为他们完成教书型——教研型——科研型的过渡,开辟了持续发展的通达之路。

二、发扬求实精神,追求“实际、实在、实效”

教育科研,其价值在于求真。追溯教育科研历程,我校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从零星到整合、从单一到系列的发展过程。在实践中探索,在研究中发现,在反思中改进,在总结中提升,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求真、求实,是学校教育科研的根本,无论是起始、过程与归宿都必须追求与体现“实际、实在、实效”的价值取向。

(一)研究的内容——教育中生成

学校要发展,应该在教育运行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是研究解决的起点,它的选择一要紧跟时代步伐,瞄准教改前沿热点。二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与遴选。三要符合学校校情。由于紧贴实际,所以也产生了实效。试举二例:

例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学生长期围着学科、课堂转,闭塞了他们的思路,束缚了他们的手脚,所学的知识得不到综合性的应用,抑制了学生学习的活力。于是,我们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扩大了第二课堂内涵,开展调查、研究、采访、社区服务等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校园生活进一步活跃起来了。在国家第八次课改前后,又相继把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并列入教学计划。这不仅符合国家的教育指导方针,而且符合了学生的学情:学习领域扩充了,思维活跃了,各类知识有了应用的机会,综合素质发展—了,使学校教育更具生气和活力。

例二:学科教学的突破性探索。素质教育进课堂,改变了课堂教学面貌。但大量的调查表明:对照新《课标》要求尚有较大的差距,其一是:学生学习中那种单一的、他主的、被动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学习的主体性还未得到充分的发挥。针对这一现象,确立了《新课程标准下,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课题研究,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寻求“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结构与模式,上挂新《课标》,下联教学实际,使教育科研抓到点子上。

(二)研究的管理——在教训中汲取

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启动初期,课题数量不多,内容往往随大流,无个性,且管理松散。因而操作不规范,过程不扎实,收效甚微。学校领导开始关注教育科研管理的研究,几年下来,终于柳暗花明,使学校内的教育科研工作从无序走向有序。

其一:强化管理机构。选定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教师主持教科室工作,聘用了几位有一定经验的老教师参与,并明确工作职责:组织课题研究与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宣传教改信息,并做好校长的教育科研参谋。自此,教育科研进入了有序化管理的新阶段。

其二:构建课题研究网络。我校规模大,立项研究课题多,一些有研究能力的教师往往跨课题参与,负担重,精力难集中,研究缺少力度;同时,课题之间疏于沟通,效率不高。于是,我们提出了“课题研究网络化”的新思路:以“一题为中心,多题作支撑”,把几个相对独立、互有交叉又相互呼应而促进的课题,织成课题研究网络,并明确共同的研究任务,以期实现“顾及共性,突出个性;协同研究,有机整合;成果共享,各取所需”的合力共进的目的(载于《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3年第5期),实践中收到网络管理与协作实践的双重效果。

其三:组建课题序列。我们从实践中发现有些课题进入研究网络略显牵强的弱点,悟出了一条新的管理思路,即一个总课题分解成多个子课题,总课题的结论来自所属子课题的实践。如《“文化理校”基本理念下,学校管理的创新研究》这一辐射学校全方位工作的课题,分解成8个子课题,内涵虽有交叉,但如此分类便于实施,要求抓住本质属性,各有研究重点,交叉部分,相机协同。这种总分式研究,符合学校实情,分线作战,殊途同归。

(三)过程操作——扎实、踏实、落实

计划是课题研究的第一步。我校凡立项课题均事先制订实施计划,内容遵循“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准则,提出实实在在的目标与扎实的措施保证,并使前后计划,环环扣紧。要实现计划,过程操作踏实是关键。我们提倡在实践中探索,反对搬抄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对经验式;在探索中提炼,反对无为式。使课题研究过程做到真正落实。

教育科研篇(7)

我的一位朋友是教学成绩非常优秀的老师。他曾经用怀疑的口吻,开玩笑地问我:你们搞教育科研,到底研究出了什么东西?说实话,我不知道怎样来回答这个问题。我可以搬出大段的理论来说明什么是教育科研,也可以找到名人成功的例子来佐证教育科研的作用,但是我总觉得是说别人的话,不接地气,不能够让人信服。我也经常追问自己,教育科研是什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就讲几件自己行走在教育科研路上经历过的几件小事和感悟吧。

有理论指导才是科研

1997年9月,我在郫县犀浦镇初级中学工作,赵洪校长提出“科研兴校”的口号。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口号,既困惑,又好奇。很快,学校成立了科研小组,开展“和谐教学法”课题研究。课题推进的第一步,是对全校教师进行理论培训,组织教师学习“和谐教学法”的相关理论,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目标要适应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学内容要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第二步,是在学校树立开展和谐教学实践活动的示范榜样。学校隆重举行“和谐教学法”现场研讨会,全校老师参加,先是观摩主研人员肖老师的一节“和谐教学法”公开课,然后以教研组为单位,围绕这节课如何体现了“和谐教学法”的理念进行讨论;再由各教研组长代表本组向全校老师做汇报;最后由课题组长做总结,指出这节课的成功经验,以及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第三步,全校教师开展“和谐教学法”实践探索,每位教师以理论为指导,在课堂上尝试构建和谐课堂。老师在实践中撰写的案例、论文在校刊上发表,供大家学习交流。通过这一课题研究,一批教师成长起来,让学校走出了低谷,丢掉了落后学校的帽子。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课题研究,它使我明白了,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的不同在于,它一定要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思想决定行动,理论渗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左右着你的教育行为。一件教育小事,可以折射出教师处理这件事的价值观、教育观。

科学严谨才是科研

2006年9月,郫县犀浦实验学校针对本地区家长家庭教育不到位,给学校学生管理带来困难的现实问题,准备申报县级课题“如何加强对问题学生的管理策略研究”。我作为课题组组长,与其他老师一起多次讨论,查阅大量资料,几易其稿,写出了课题申请书。庞校长请四川省教育学院邱兴博士进行指导。邱博士说,“问题学生”的提法不科学,学生犯什么错误才是“问题学生”?不做作业、违反课堂纪律就是“问题学生”吗?我们课题组再次进行讨论,缩小研究范围,针对学校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重新确立申报课题“农村学校家庭教育引导策略研究”。再征求意见时,有的专家提出,同类研究已较多,课题研究要找到新的亮点,不能炒陈饭。我们课题组第三次斟酌课题名称,最终确立研究课题“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家庭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修改后的课题虽然还是家庭教育研究,但是研究的是“城市化进程中”这一个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家庭教育新问题。该课题后被批准立项为成都市农村教育专项课题,现已结题。

该课题修改名称的过程告诉我,教育科研必须是严谨的、科学的,是能够经得起反复推敲的,是应有一定新意的。教育科研严谨的思维方式对我们的工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我们一直倡导学校要民主管理,现在郫县又在部分学校开展自主管理。有人问,民主管理与自主管理是什么关系?民主管理是管理的形式,重在决策的程序或者说过程,自主管理是管理的主体和内容,重在决策者是谁,决策什么。管理是一个立体概念,有多个面,民主管理、自主管理是“管理”这个概念不同的两个面,不同的两个要素。郫县学校自主管理是教育局放权,就要明白下放哪些权力,下放权力给谁。学校推行民主管理,就要以民主的程序、方式用好下放的权力,而不是滥用权力。只有这样严谨科学的分析,明确概念的内涵,才能明确研究的方向,找到工作的思路,更好地开展研究。

抓住本质才是科研

2009年,一句网络流行语“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被网友疯传。模仿句式层出不穷,如“哥钓的不是鱼,是寂寞”、“姐买的不是衣服,是虚荣心”等。对这种句式进行细细咀嚼,发现前半句说的是平常看到的普通现象,后半句说的是现象背后的本质。当我们把平时工作、生活中看到的现象后面的本质揭示出来时,普通的生活立刻变得深刻起来。在教育科研活动中,也有类似的情景,我们需要对现象追问几个“为什么”,只有从现象看到本质,才能使科研活动走向深刻,才能够很好地提炼出研究成果,提高课题研究水平。例如,在德育活动中,要求学生过马路做到红灯停、绿灯行,我们要追问:为什么要求这样做?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孩子在路口不只是等待红绿灯,而是遵守交通规则。应从“红灯停,绿灯行”的具体行为做起,从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今天遵守交通规则,将来要遵守职场规则、社会规则,其道理是相通的。

想起在郫县犀浦实验学校开展有关家庭教育的课题研究初期,学校召开家长会,一个班总会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家长不能够参加会议。但是在三年后召开家长会,一个班不能够参加家长会的只有几个人了。我们开始并没有发现这种变化的价值,后来才认识到,是通过课题研究,家长对我们的改革行为的认同,是课题研究取得成效的表现。所以,我们在教育科研中,要有敏锐的眼光,去探寻平常的现象背后不平常的内涵,就像善于发现什么是有价值的金矿,然后才能从金矿里面提炼出金子。缺乏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就不可能搞好教育科研。

准确表达才是科研

2008年10月的一个早晨,我们组织十几个学生来到郫县安龙村全家院子,举行环境保护教育活动。我如实记录了此次活动的经过,一位专家看了我写的活动记载说,你写得很具体,很全面,甚至还有一点儿生动。但是,你记录这次活动是想说明什么,仅仅是说明我们搞了一次活动吗?同样一件事,大家议论的着眼点不一样,这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观。我们在叙述科研工作的案例时,要带着课题所主张的价值观来叙述,要带着课题倡导的理论来分析,我们的科研表达,理论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渗透融合在实践中,就像盐之溶于水,能尝其味而又不见其形。

教育科研篇(8)

《“蚕文化”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是某中心小学申报的一个课题。该小学近年来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开展了“养蚕”综合性实践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学生喜欢,教师开心,上级教育部门认可,可谓皆大欢喜,成果丰硕。为了进一步放大这种效应,把这项活动与学校特色创建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学校想就此申报一个课题,并以此为抓手,推动学校更好发展。这是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一般路径,不仅可行,而且有用,值得提倡和推广。

说它可行、有用,因为它充分践行了我们中小学草根教育科研致力追求的一种境界:教育教学实践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出发去申报课题,目的是为了改进“养蚕”综合性实践活动,这样的课题当然具有生命力和价值。遗憾的是,在具体撰写课题申报书的时候,他们自认为理论水平不够,研究能力有限,于是开始心虚了,不敢朴朴实实地表达了,也或许是为了使课题更富“新意”,他们没有申报《养蚕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渗透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而是申报了《“蚕文化”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认真辨析这两个课题,对理解和把握中小学教育科研如何求真具有典型意义。《养蚕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渗透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这个课题,研究的本体或者说对象是“养蚕”这一综合性实践活动,如何将语文、科学、美术等学科的学习渗透进这一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这种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价值,这是他们近年来实实在在进行的一项探索和实践,这就是“把工作当作研究”。而《“蚕文化”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这个课题,研究的本体或者说对象是小学的学科教学,如何将“蚕文化”应用到语文、科学、美术等学科中去,改造我们的学科教学,从而提高学科教学的有效性,这是他们没有做也没必要做的,这就是为了研究而研究。在课题论证阶段,有些老师一时转不过弯来,认为这两种表述大同小异,仅仅是文字游戏而已。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结构都是有意义的,“事故”不同于“故事”,就如从南京到上海与从上海到南京,两者之间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明明你要从南京到上海去,却去研究如何从上海到南京。那样做,实际上是偏离了教育科研求真的本质。

有人追问,那《乡土文化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是否可以?答案是当然可以。在时间的长河中,人们从生活中撷取和养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文化生活,是一个地域储存在那里并不断丰富、升值的一笔财富,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自觉不知觉,这种乡土文化实质上已经静悄悄地渗透进你的学科教学中去了。有意识地对此做些研究,自然是有意义的,因为这问题是真的。而《“蚕文化”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则是虚拟的,问题是假的。有人觉得如何将“蚕文化”应用到语文、科学、美术等学科中去也可以研究,也能将课题分解成几个并列的子课题去操作,文法上也能讲得通。其实,你真要固执地默默做些探索和实践也未尝不可,虽然他不符合我们教育的价值追求,就像你去研究怎样体罚学生一样,与我们的教育发展目标,与我们的教育发展纲要以及学科课程标准都不相符。探索归探索,倘若作为一个课题去进行申报、开展研究则不太妥当,因为这是屠龙之术,即使你有研究心得,也没有你推广使用的市场。这是我们论证任何一个课题首先应该做出的价值判断。论证课题不能总是纠缠于文理,而是应该首先明白事理,遵循生活常理。

申报课题时不敢老老实实说话,这是当前教育科研中的一个大问题。简单的教育常识,明明白白的教育实践和探索,在与大家交流时都能介绍得清清楚楚的内容,一旦以课题申报书或开题报告形式进行表述时,就变得深奥艰涩,难以卒读。正如该小学近年来如何探索开展“养蚕”综合性实践活动,对于实践内容、实践形式以及实践历程等,从校长到老师都能滔滔不绝如数家珍,我们也听得明明白白,可是写成申报书或开题报告中的“研究内容”,我们却读不懂了,真所谓一上升到理论,就把大家都明白的问题说得糊涂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浮躁虚夸的社会心态是根子。堆砌新词,用长句兜圈子,非要把大家都懂的说得大家都不懂,这种文风对我们也有直接的影响。当然,在这个问题上,课题评审者、课题指导者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一旦课题评审者、课题指导者都喜欢所谓的“创新”,课题申报者也就会想方设法折腾出一些花里花俏的新瓶子。评审者有这个要求,申报者就只能东拼西凑,在包装上下功夫,说些让人似懂非懂的新东西。我们倡导教育科研求真,还包括报告的撰写要讲真话,老老实实,讲一些普通人能听得懂的“普通话”。

教育科研篇(9)

过去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先得自己有一桶水”。但如今面对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老师仅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有一池活水才行。那么怎样才能有一潭富有生命力的活水呢?我觉得教师必须走上教育科研的道路,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中学一线教师在教育科研研究过程中常出现“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现象。究其原因是什么呢?对此,陈大伟老师在《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一文中认为其原因主要是:“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没有产生改变现实的力量,没有实践的变革形成积极的影响,这种研究的意义不大,作为实践中的中小学教师,我们需要面向实践的教育研究,需要能指导实践的教育科学。”那么中小学一线教师该怎样将教育科研落实到实践层面,让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呢?

我觉得一线教师可以从教学最基本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开始做起。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实施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和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对落实课程标准、制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然而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选择和确定存在一定的误区,教师应该加强对历史教学目标的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那么如何制定教学目标呢?我们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一、考虑历史教学目标的主要影响因素

历史教学目标制定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是历史课程标准目标,历史课程标准目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而历史课程目标与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是统领和被统领的关系,前者是上位概念,后者是下位概念,后者只能且必须是对前者的细化、落实、具体。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认真分析、研究课标要求的基本前提,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受“大纲时代”影响,脱离“课标”进行教学目标设计而教学;或仅仅参照教学参考书和教案;有的即使看了课标,也是未能把握其精髓,或断章取义。

历史教学目标制定需要考虑的第二个因素是学情。因为目标任务的达成是以学生行为表现来衡量,学生是设立目标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须考虑学生学习需要、情感需要、兴趣、心理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

历史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考虑的第三个因素是教材。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历史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科书是历史教学的主要载体,它不但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也是师生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

历史教学目标制定需要考虑的第三个因素就是把握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在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时,必须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并加以突破。重点要考虑涉及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线索。在具体操作中围绕重点难点内容把知识目标具体化、问题化,同时对重点内容的内涵和外延加以挖掘。

二、历史教学目标要素的分析与确立

1.知识与能力目标的确立

第一,根据历史课程目标要求列出具体教学知识点及知识点的学习程度,如记忆、理解、运用;

第二,在分析学习要点主题的基础上明确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确立

知识与能力目标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和可操作性,比较容易制定和操作。但过程与方法目标则缺乏可操作性,例如:在现行的教参中经常有这样的过程与方法的表述: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那么对这样大而空的教学目标如何确立呢?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分析知识与能力目标入手,看看第一层次目标中蕴含着哪些过程与方法;二是从教科书资源入手,看看学生在阅读教材中可以获得哪些过程与方法。例如,《辛亥革命》就蕴含着丰富的教学内容去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辛亥革命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成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等,但辛亥革命的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那么老师可以通过这一历史事件,让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确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同过程与方法目标一样缺乏可操作性,对此我们可从这两方面入手:一是从所学历史内容蕴含价值观因素和情感入手;二是从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挖掘所学历史内容的教育性因素。例如,在《辛亥革命》中教师可利用《临时约法》这一教材资源,同资产阶级代议制进行联系,能区分出临时政府的民主政体与清政府君主专制政体的差异及其意义,从而信奉孙中山建立民主社会的政治理念。另外,人的情感体验是过程性,并且价值观的形成是长期性,所以我们在表述此层次目标可以将教材内容整合,确立一个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

1.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表述

我们在表述此目标时需注意两方面:一、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学生学习的主题地位,因此我们的表述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二、在依据课程标准所列出的知识点中,我们要注意这些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一般知识点的程度可分成三大类:记忆层次、理解层次、运用层次。

2.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的表述

前面我们讲到此目标缺乏可操作性,需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所以我们在表述的时候可以做这样的处理:“通过……的学习,能够……格式书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表述

人的情感和心理变化是体验性、内在性,所以对此目标的测量是有着非常大的困难,当然给我们的表述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往往易大而空,难以操作。那么我们需要做的依然是从教材内容中所蕴含的情感价值观入手,可以表述为:“通过……的学习,体验(认识、意识)……的情感。”

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是对历史教材内容本质的高度概括,是教师经过钻研而提炼出来的对历史教材内容实质的体会。一线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如果将教学目标的制定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那么教师的专业能力将会不断得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德民.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认识误区与原因分析.文科教学探索.2006年8月.

[2]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教育科研篇(10)

运用交际法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英语蓝航英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刘薇

教育科研的"五项修炼"张菊荣

以校本教研促青年教师成长史海燕

语文教学中实践行知精神的感悟周青红

语文教学探究学习的探究周敏娟

低年级语文课堂互动共享教学探索教育科研论坛 李娟

学好美妙数学享受美好人生彭斯苑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丁杨华

让作业"弹"出学生的个性光辉来李昕

体育教学中学生情感因素的培养朱春华

《金色的草地》教学评价争议引发的思考王来润,彭丽丽

"骄阳似火"与"无字‘词典’"潘慧莹

课堂呼唤美丽的"杂音"--《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的教学启示孙丽月

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神"--《军神》第二次教学重点调整曾扬明

语文课堂诗意是学生缔造的周莉花

"能被2、3、5整除"知识的复习与整理邬红梅,朱永坤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复习"教学案例与反思徐志彤

"有余数的笔算除法"教学片段与反思教育科研论坛 曹克凡

"圆柱的体积"有效教学案例与反思洪宏

德育教育:体验亲近的生活张征红

徐州市云龙区举办"全国名师课改研讨活动"王勤

一节成功的电脑始业课朱黎萍,蒋超

教育,应让孩子"我心飞翔"霍丽芳

区域活动中幼儿自主性发展研究王亚红

开展民间游戏活动,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王慧红

在幼儿活动中实现教育功能的新转变董玉妹

英语倒装句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张小红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的教学及设计理念李惠琴

教育叙事研究与案例研究(下)孙闯,杨菲菲,王铁铃

阅读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欧梦莲

如何诠释和演绎人本数学易群兰

创设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空间林旭东

学校教科研工作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梁喜林

校本教研--教师走进新课程的途径曹璟

诗意,在语文课堂勃发钱金明

语文教学:尊重差异,张扬个性黄丽萍

学生另类作文练鸣珂

借媒体之功,行审美之效陈肖芳

让学生勇于质疑问难陈炜玉

小学数学课外活动的实践探索张燕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英语教学情境王海军,刘从华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和谐教育吴文龙

朗读教学随想谢江峰

《烟台的海》课堂实录及评析张荣,吴小芳

《珍珠鸟》(第二课时)教学赏析胡金凤,陈家富HtTp://

"小小辩论会"教学活动与反思崔春梅

课堂即生活--识字教学一得廖玉

"找规律"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叶兴福,鲍志明

创设情境引导探究--"找规律(图形)"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教育科研论坛 潘伟萍

让"虚构的作文"离学生远些尚海涛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由"对称"的公开课教学所想到的罗皓

感受教育的真实汪振德

"组合图形练习课"的教学与反思施利锋

冷眼看"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案例与反思褚忠美

"徐老师是个秃子"马雪芳

让课堂因"意外"而精彩叶晓萍

透视数学课中教师"说话"的不良倾向陆伟锋,严育洪

穿越心灵的时空贾相忠,范辉

感悟学生从我做起陈罗娟

成功来自引导张秀玉

应当重视从小培养"男子汉"龚建良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朱雪刚

再说四块糖果--读《奖他"四块糖果"之后》有感陈雪媛

学校、家庭对孩子学习评价的差异孙莉萍

语文合作学习的实践探索黄应圣

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时机的把握教育科研论坛 李惠琴

撩开语言教学的面纱王建卫

有效运用各种渠道促进幼儿语言发展朱静

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策略戴建芳

幼儿创造性美术活动的引导张伟丽

快乐体育:让合作之花快乐绽放沈艳凤

专业水平与课程改革许洁

由"1+1=1"引发的思考--特级教师武琼执教《黄河象》听后有感曾志梅

《给家乡孩子的信》(第二课时)课堂实录及评析李文广,张敬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陈建林

培养研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高祥薇

实施分层教学策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张保勇

监控数学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反思能力吴天芹

发挥数学美育功能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周琴秀

对数感的再认识与思考孙瑾

高年级学生数学综合素质评价探索教育科研论坛 管建敏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思考郭远帆

尊重差异发展特长全人发展孙兰乐,张延岭

阅读教学激情方法探索陈芳

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探索蒋闽生

字本无情能生情以情优教促提高戴美玲

提高学生整体写字水平教学策略叶瑛

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张雪芬

教育科研篇(11)

    其一,

    是促进学校改革。

    针对教育、

    教学及管理中的问

    题,根据教育规律,寻求解决的办法,以促进学校深化改革。其二,是提高教育

    教学质量。

    通过传播与学习现代教育理论,

    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

    借鉴先进

    的教改经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三,是发展教育理论。

    学校生动、

    鲜活的改革经验,

    经过理性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