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8-10 13:33:59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篇(1)

在本次年会召开前的晚上,世华建协数码建筑学术委员会举办了新书《数字营造――建筑设计、运算逻辑、认知理论》酒会。这是该学术委员会成立以来的第一本译著,是该学术委员会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密切合作的产物,主要翻译了麻省理工学院数字建筑学者的论文。本书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以最短的时间出版。百余本新书在会上被抢购一空,可见人们对数字营造建筑的关注与热爱。

本次会议由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与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联合主办。海南省土木建筑学会和世华建协四家会员单位具体承办。海南省姜斯宪副省长出席了学术研讨会并从省政府施政角度全面介绍了海南省的建设和把海南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岛的决心与规划。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李建飞先生和土木建筑学会会长葛守信先生出席会议并致辞。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为《建筑新作评论――兼论国际旅游岛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围绕这一主题,世华建协理事、马来西亚著名华人建筑师杨经文先生、著名加拿大华人建筑师方为之先生和世华建协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许安之先生分别以热带、生态建筑设计、外籍华人建筑师在中国建筑创作的体会和墨西哥坎昆国际旅游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做了精彩的主题发言。

在分组互动式学术研讨会上,建筑新作评论组、世华建协城市特色学术委员会、世华建协数码建筑学术委员会和协会地域建筑学术委员会分别进行了学术活动。热烈地讨论了各自学术领域的问题。

会议期间,世华建协领导向荣获协会200术奖的2个金奖项目、9个设计奖项目颁发了奖杯与证书。

金奖获奖项目如下:

澳门美高梅金殿 何承天 香港王董国际有限公司

苏州工业园区钟园路商业中心 张应鹏 苏州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奖获奖项目如下:

广州天誉威斯汀酒店及天誉大厦 何承天 香港王董国际有限公司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会 吕元祥 香港吕元祥建筑师事务所

新雅艺墅A座 温捷强 内蒙古新雅设计院

COLOUR BY THE RIVER 周德灏 周余石(香港)有限公司

百大金地商业中心 张辉 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深圳建科大楼 叶青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福州万科金御榕郡 宋照青 上海日清建筑设计公司

1933老场坊 赵崇新 IPPRSH

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城市实践区中部展馆B4广川成一HMA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篇(2)

作为发展崛起的大国,其建筑市场发展迅速、规模巨大,大有万里建筑疆土争风流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仅1979年至1995年15年间住宅建筑面积就达127亿m2,其总面积相当于22个新加坡或近似一个科威特的国土总面积,再续加到目前的建筑面积,就会更令人吃惊可观。另外,再加又有众多相匹配的建筑院校、设计研究机构和规模宏大的建筑、工程专业人员的参与,按理说应是时势造英雄,英雄造精品的大好机遇时光,也理应相应地具有某种完整的建筑世界话语权的称颂,推崇文本内涵而闻名(名家、名建筑作品、名理论课题)诞生并钦誉世界。但事实上却令人失望,似乎我国目前仍然是建筑世界话语权的少语、失语者,占有一席之地的位置尚没有确立,实在令国人失望和百思不解。对此并非空穴来风,单从国际建协(UIA)的几届大会这个世界建筑论坛最高平台,就是对中国的建筑世界话语权做了很准确的折射和映象。

通过1999年北京国际建协(UIA)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交流也可以看出:“当代中国既没世界认同的优秀建筑作品,也没有出现有世界影响的知名建筑师”。会上有的建筑师还批评“中国正走向一个误区……盲目地追求现代、追求形式……”没有“把精神融入建筑中”。并批评“北京的大多数建筑物都是抄袭西方盒子或建筑的结果,太缺乏自己的东西”②“其要害是走最省力的搬运西方司空见惯的美丽外壳的捷径,没有植根本土将民族的文化与西方文化融为一体,产生出有民族之魂的作品……。”③从一个侧面映像出我国缺损了的建筑世界话语语境基础的支持。

事隔六年于2005年在伊斯坦布尔召开的国际建协(UIA)第22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我国的建筑世界话语权仍然没有改善。大会邀请了领引当代世界潮流的著名建筑师28人做主题发言,并将2005年国际建协(UIA)最高奖――UIA金奖授予日本建筑师安滕忠雄。这样截止今年再加过去21年共有8位建筑师获得UIA金奖的殊荣。以上均未见到我们这可称得起当代东方万里建筑疆域上的儿女们。

现代建筑世界话语权的主流基本都属于西方世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极少主义、有机建筑等等都是出自欧美各国,也是和社会科学领域一样,英、法、美、意是社会科学大理论的主要输出国,社会经典学说主要也是按照这五个强权民族国家的历史经验为基础而形成理念、学派、流派、风格的理论思想体系。不难看出,表面上具有普世性的现代社会科学理论,实质上带有先发现代化民族国家的强权性质。也很自然容易形成欧美中心主义的话语霸权倾向。④建筑学术领域的建筑世界话语也是以欧美中心为主导地位,他们同样也会自然形成建筑“话语霸权”倾向。我们的任务不是疏远欧美等先进发展国家的建筑话语主导地位,而是积极吸取、学习其先进科学文化内涵,补充自我的不足,力争积极对话交流,变他者为自我。并认真地进行异国建筑世界话语理论的解读、悟读(甚至是误读),结合我国具体建筑实践建立自己的建筑世界话语体系方式。

如何建立自己的世界建筑话语权地位问题,已摆在我国建筑理论学术界面前,应通过自己的长期奋斗,以开放的视角总结出符合国情又有利国际接轨的理论,甚至是科学假说和中国的建筑之'道';应“走出最省力地搬运西方司空见惯美丽外壳的捷径”模式,创造出具有新的民族时代精神的鼎峰之品;应积极地开辟、搭建建筑评论通道与评台,活跃繁荣建筑评论,提倡不同层次参与的广泛性、常态化,做到不同形势理论类型紧密结合。④做到不唯名、不唯书、不唯洋、不唯众,对建筑作品进行品头评足的评价、批评,推出佳作、精品、经典鼎峰之品。贬弱欺世骗众、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败笔媚俗之作。同时也应将‘民主政治’原则引入建筑评论学术领域,允许学派、流派、风格的不同审美价值取向各领千秋,也允许对某些建筑工程项目、作品的不同看法、评价,像对北京国家大剧院及中央电视台新楼的争论。对于前者有的认为是严重地破坏了长安大街建筑风格、景观的和谐,有的则认为这是难得的新突破,为北京增添了光彩;对于中央电视台新楼建筑方案有的认为这是新北京建筑国际接轨的前卫标志,反之有的认为其方案如工厂丢弃的加工件图像显得粗、重、笨、拙,看不到有民族文化的标记之处,其复杂结构难题势必靠超预算资金支撑,在经济上也得不偿失。综合分析比较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建筑世界话语仍处在被动的话语阶段,与建筑业发展规模宏大的世界地位极不相称,其建筑世界话语地位也仍处于复读、解读、模仿、迁移西方建筑图像的状态,还没有自己建筑思想者的建树理论、作品、成果出世,也缺少形成蕴含具有开拓性、首创性、输出性的规范、启迪、支持建筑关联领域发展的建筑世界话语宏观战略规划措施,距离主动建筑世界话语,占有世界建筑话语主动权,当需漫长时日。

附 注:

① “世界建筑话语权”做为一个宏观建筑语义学的认识空间概念,其表述的话语权范畴应划分为:国际、区域、国家(民族)、行业(应包括院校、设计、期刊等学术行业部门)、个人五个层次级别,本文主要从国际与国家层面上探索。

② 支文军《世纪的回眸与展望――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大会综述》时代建筑1999第三期第97页。

③ 宋建华《建筑评论的深层观》建筑史论文集第13期第170页清华大学 出版。

④ 参看华勒斯坦《开放的社会科学》刘铎泽,三联书店出版第52-64页。

⑤ 按照作者在《建筑评论的深层观》文中关于建筑评论理性构想体系,评论类型应划分为:原发型、干预型、学院型、公众型、游记型、专业撰稿型等六种。

参考文献: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篇(3)

鼎强手盛会东方建筑耀“水城”

第12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于2010年8月29日(意大利时间)正式开幕。预展首日,来自中国的“鸿茂・八墅:亚洲的生活态度”项目――本次双年展的特别邀请参展项目,于威尼斯摩纳哥大运河酒店召开了参展启动仪式,并举行了“亚洲的生活态度-威尼斯论坛”。 “鸿茂・八墅:亚洲的生活态度”项目得以受邀参展排名世界三大艺术展首位的威尼斯双年展,象征着该项目的艺术价值得到了世界最高文化、建筑展示平台的认可,并跻身当代世界具有权威认可艺术魅力的建筑行列。

在新闻会中,8名建筑师携本项目进行了集体亮相。之后,“亚洲的生活态度・威尼斯论坛”隆重召开,作为以“亚洲的生活态度”为主议题的双年论坛,是继中国杭州举办首届后的第二届。本次论坛分为“影响世界的亚洲建筑”、“影响世界的亚洲生活”两个环节,分别由日本建筑师古谷诚章、胡润百富总裁吕能幸主持,除本项目的设计团队外,意大利托尼区官员Roberto Ciambetti、威尼斯副市长AntonioPa ruzzolo、著名地产人梁上燕女士、华裔艺术家马兴文先生等知名人士均参加了本次论坛,并对该项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在双年展总主题“相逢于建筑”的旗帜下,本项目形成传承与创新结合的具有历史跨度的相逢,闪耀“水城”威尼斯。因具备独特艺术价值与影响力,在威尼斯参展的“鸿茂・八墅”还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多家媒体予以跟踪报道。

传名画意境让梦想变成现实

在各国建筑大师云集的威尼斯双年展上,“鸿茂・八墅:亚洲的生活态度”项目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原因之一在于其与中国600年前的名画《富春山居图》结下的不解之缘。

元代大画家黄公望,晚年结庐富春江畔,并在这里创作完成了被誉为“画中兰亭”的传世之作《富春山居图》,画面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富春江一带令人陶醉的秋初景色:丘陵起伏,峰回路转,江流沃土,沙町平畴。云烟掩映村舍,水波出没渔舟。近树苍苍,疏密有致,溪山深远,飞泉倒挂。亭台小桥,各得其所,人物飞禽,生动适度。正是“景随人迂,人随景移”,达到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

数百年来,《富春山居图》的美丽景色,曾倾倒多少后人,得一居室,置身其间,更成为不少文人雅土的梦想,今夏慕名来到富阳的台湾著名水墨画大师李奇茂,还曾荫发奢望:买一小船,泛舟富春江,以此乐度余生。

六百年后的今天,鸿茂控股正是顺应了众人的心愿,在《富春山居图》原址起笔处,即今天的杭州的富阳市黄公望村推出“鸿茂八墅”群体建筑,沿袭画中意境,力图实现“新富春山居图”的精神延承与当代空间形态,让人们居住《富春山居图》,不再是梦想!得益于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鸿茂・八墅”始得众望所归地登上威尼斯双年展,赢得国内外人士的青睐。

得大师智慧 造现代建筑经典

“鸿茂・八墅:亚洲的生活态度”项目总占地400亩,一期由45幢别墅与1幢会所组成。该项目邀请了8+1名(8名建筑设计师、1名景观设计师)杰出的亚洲建筑师共同设计,由古谷诚章(日本)担任总设计师,由曹敏硕(韩国)、陈家毅(新加坡)、林履发(马来西亚)、汶纳(泰国)和中国的王兴田、俞坚、王路联袂设计,并由宫域俊作(日本)担纲景观设计,设计师们从不同的分主题出发。进行既差异又统一的原创设计。八位建筑设计大师,均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经验,可谓人人都能书写出璀璨一页。

担当“鸿茂・八墅”总设计师的古谷诚章,现为日本建筑学会副主席,其作品“长城脚下的公社”――《森林小屋》,曾跻身威尼斯双年展。陈家毅,新加坡著名建筑师,身兼2010上海世博会新加坡馆总设计师,他的作品“长城脚下的公社”――《双兄弟》,也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韩国的曹敏硕,担任了2010上海世博会韩国馆总设计师,中国的俞坚,参与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城市生命馆和中国馆贵宾区的设计。泰国的敦格里特、马来西亚的林履发,中国的王兴田、王路等,或人选中国最具影响力建筑大师,或执教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等,他们的集体加盟,无疑为“鸿茂・八墅”典定了成功的基石。

匠心独运的八位大师,依托天然浑成的美丽山水,以“风景、心灵、光阴”为主题,并延伸至八个子题――元、山、翠、季、台、谷、廊、节,各领衔一个子题的设计,将人们带八美妙的居住空间。 “鸿茂-八墅”秉承“亚洲的生活态度”,旨在打造“影响世界的亚洲建筑”,亚洲六国建筑师携手,更体现出这一理念。

饮各界盛誉 展亚洲生活态度

“鸿茂・八墅:亚洲的生活态度”项目是本届双年展中国唯一被正式邀请参展的实体建筑项目;也是继长城脚下的公社之后,时隔八年中国第二个正式受邀参展的民间项目;还是本届双年展亚洲唯一的由多国建筑师集群设计的项目。

在活动现场及后续的展示之中,首批来自世界各地的业内外人士参观了项目展示,该项目的亚洲概念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其内在艺术价值得到来自全球顶级专业人士的高度认可,尤其得到了本届双年展总策展人、日本著名建筑师妹岛和世女士的热情赞誉。此外,“鸿茂・八墅:亚洲的生活态度”项目此次的参展画册还被威尼斯双年展图书馆、威尼斯顶级酒店――摩纳哥大运河酒店、月亮湾酒店永久性收藏,并在威尼斯各大书店热销。

在妹岛和世女士策展的总主题“相逢于建筑”下,本项目展现了一次独具特色的深度相逢:多角度体现了“亚洲建筑师”之间、“亚洲与世界”之间、“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一次主题式相逢:在社会、人性、历史、文明、环保等领域,传承亚洲及中国数千年的建筑文明,融合亚洲当代人居价值,穿越“历史的透明”,形成传承与创新结合的具有历史跨度的相逢。

策展人方振宁认为:“这些建筑不是国际样式的亚洲版,而是亚洲历史中一直存在着的多元价值的体现。亚洲建筑在持续的进行和发展,建筑师是属于那些最没有民族主义意识的群体,他们的跨国设计方式,让他们可以轻易的游走于异国文化之间。虽然大家各自的生活和文化背景很不一样,建筑设计的风格也不相同,但是源于亚洲的生活态度却有着惊人的一致。”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篇(4)

然而,这个城市很快在大火后重生。无数的捐赈款从四面八方涌来,无数的人开始重建这个城市。大火后的22年,芝加哥举办了世界博览会,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崭新的城市。这次大火后的重建,成就了一批著名的现代建筑师,历史上称他们是“芝加哥流派”的建筑师。他们开始用钢架结构建造摩天大楼。他们放弃哥特式或者纯古典式的建筑风格,开始追求简洁明快的现代风格,追求建筑的垂直高度;有些建筑师则采用在现代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融入古典的因素,并使古典风格和现代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称之为“新古典主义”。他们的这种努力开创了现代建筑艺术风格的先河,影响了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建筑风格。芝加哥成为美国高楼大厦崛起最早、数量最多、风格最新的城市,高层建筑设计从此形成了一个闻名于世的“芝加哥流派”。今天,世界上许多建筑设计者都慕名而来,探访这座现代主义建筑艺术之都,这也许是芝加哥大火之后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芝加哥的建筑主要分成两种风格。前一种称为新古典主义建筑,主要是从1885年到1935年高速发展时期的建筑。这些新古典主义建筑师开创了现代建筑的先河,广泛采用了钢架结构和高层建筑,但是在建筑物的装饰上继承了许多古典建筑的风格,在建筑物的顶上广泛采用哥特式、钟楼式或者人像式的装饰风格。这些建筑物庄重沉稳,具有各自不同的装饰风格,融入历史的气息,具有高贵典雅的气质。另外一类建筑是从1950年之后修建的,这些建筑完全是现代建筑,没有古典元素的风格,基本上是笔直的立方体结构。这一类建筑形成了所谓的“第二次芝加哥建筑风格”。1963年,一位大胆的建筑师法日勒・克汗采用了一种新的建筑形式来修建这里的摩天大楼,他的这种建筑形式被称为框架式。它不仅减少了原有建筑的承重梁,扩大了使用面积,而且使建筑物的外墙可以全部敞开,使建筑的透光面积大幅度增加。采用这种建筑方法的建筑物有些通体采用深色玻璃墙的外形,就像一面闪闪发光的镜片;有些建筑物采用钢条的编织结构,就像一座铁塔,高高矗立;还有的建筑采用银白色的铝质材料覆盖,显得像白玉一样耀眼。这种立方体形式的建筑从这里开始出现,影响了整个世界建筑的潮流。20世纪80、90年代之后的一些建筑物,更具有了后现代的建筑风格:有一幢双子大厦的外形酷似玉米棒;还有一幢大厦的外形,模糊了传统的立方体结构,而变成了流线型的螺旋结构。芝加哥的建筑让人惊叹,这里是现代建筑博物馆!它们在芝加哥河的两岸延伸,在密歇根大道上舒展,层层叠叠,让人目不暇接。从未见过一个城市被如此精巧地设计成这样一个建筑的博览园。

芝加哥论坛报大厦

1922年《芝加哥论坛报》想要修建一座新的总部办公大楼,于是面向全世界征集设计方案,并且开出5万美元的奖金,目标是要设计出“当时世界上最美丽最吸引眼球的建筑”。两名来自纽约的建筑师夺得了这项奖金,他们是约翰・豪威尔和雷蒙・胡德。胡德后来还设计了著名的纽约洛克菲勒中心。他们采用了新哥特风格的摩天大楼,在论坛报大厦的顶部设计出了一个精美的哥特式的花冠,牢牢锁住了大家的视线。这座大厦在1925年建成,高141米,精美的建筑风格和吸引眼球的哥特式花冠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是美国建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的设计者还受到当时流行的装饰艺术(Art Deco)的影响,在大厦底部的墙上嵌入各种从世界各地采集到的历史建筑碎片:如希腊万神殿的石块、罗马斗兽场的石块、埃及金字塔的残片、巴黎圣母院的一块方砖、伦敦塔的一块石头、美国白宫的垫脚石,还有一块石头来自中国的万里长城,以及一块中国河南洛阳寺庙里搬来的武士方砖。墙上一共嵌入了136块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历史遗迹的碎片。而且,这些历史碎片还正在被嵌入中,新近被嵌入的是倒塌的柏林墙的碎片和刚被炸毁的纽约世贸中心的一块钢铁碎片。还有一块来自月球的石头在这里展出,由于美国宇航局对于所有的月球石拥有全部的所有权,因此这块石头无法嵌入墙体,只有在这里的礼品店里展出。这座大厦被设计成一个历史的活动展览馆,历史的著名碎片慢慢被嵌入其中,它本身也就承载了独特的历史价值和分量。

箭牌大厦

论坛报大厦的对面是另外一幢风格独特的大厦,这是世界著名的口香糖制造商雷格里公司的总部所在地。这个公司生产的“箭牌”口香糖和可口可乐公司生产的可乐一样,几乎成了美国商业文化的标志。箭牌大厦的建设时间和竣工时间几乎与论坛报大厦同期。它采用双塔的形式,分成高矮不同的南楼和北楼,南楼有30层,130米高,北楼21层,南楼的顶上有一个面向四方的座钟,两楼中间在14层的地方用一座天桥连接,整个风格采用了教堂风格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风格。建筑的表面采用亮光釉质材料,整个建筑在阳光之下,呈现口香糖的那种乳白色。站在对面的广场上,望着中间的天桥,人们禁不住会惊叹这种建筑艺术令人震撼的美感。这种美感不是言语所能形容,这种视觉的冲击力,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够体会。

芝加哥商品交易市场

这个建筑物的体积非常庞大。从芝加哥河往上看,像一个体积庞大的城堡,这就是著名的芝加哥商品交易市场。这个建筑物在1930年落成的时候,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物,占地37万2千平方米,比北京鸟巢体育馆还大三分之一的面积,占据了芝加哥将近两个街区的位置。修建这个庞然大物的马歇尔・费尔德家族的想法是尽量把芝加哥的零售业集中在一个大市场里,使之成为一个大型的批发市场,这个构想可能成为最早的超级市场的雏形。为了修建这样一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物”,建筑师只有采用“修筑水利大坝的方法”来修建。为此,专门铺设了许多路轨和大型的传动运输设备,并采用大型混浇的方法,把建筑 业带入了机器时代。这个建筑物共消耗了3百万立方的混凝土,6万吨钢和总长64公里的管道。建成之后,这个建筑物拥有13个功能不同的大型仓库,和当时世界上室内面积最大的交易大厅,以及一座25层的中央大楼,共有4千扇窗户。这幢建筑物实际已经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城中之城”。这幢“世界最大的建筑物”的记录―直保持到1943年,被华盛顿的五角大楼超越。从那以后,五角大楼又陆续被其它的建筑物超越。如今,吉尼斯的世界记录表上,该幢建筑的规模排名已经在二十位开外了。

有关这幢建筑物的一件趣事是,该幢建筑在1945年被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的父亲约瑟夫・肯尼迪购买,并被肯尼迪家族持有将近50年的时间。“为了纪念那些杰出的美国商人”,约瑟夫・肯尼迪在1953年在这幢大楼的前面树立了八个巨型的青铜头像,分别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销售商巨头,被称为“商业名人堂”。如今,这些头像就矗立在芝加哥河边,静静地凝视着河水和芝加哥的群楼。

双子大厦

在芝加哥层层叠叠立方体式的高楼中,有幢双子大厦。它由两幢高179米的65层圆柱型高楼组成,外形酷似两根玉米棒,下半截是螺旋形的停车场,上面是住宿的公寓,伸出来的阳台刚好构成了玉米瓣的模样。采用这种螺旋式停车的设计,是这两幢大厦独特的地方。当它在1964年建成的时候,号称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公寓式建筑。它的外形颠覆了周围传统立方体的建筑模式,在这些高楼大厦之中显得很独特。两座圆柱型高楼的下面19层是螺旋式的停车场,提供了1,792个停车位。整个第20层是一个自动洗衣房,从21层到60层便是公寓式住房,一共有900套公寓。在大楼的顶上设有许多公用设施,包括一个戏院、体育馆、健身中心、游泳池、溜冰场、保龄球馆、百货超市和几个餐厅,在底楼还有一个停放小游艇的小型船坞。有人开玩笑说,你可以―直住在里面的公寓不用出门,一切都应有尽有,而且自给自足。这样的建筑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个“超级公寓”,一个“囤城”,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使所谓的便利、享受和自动化的“现代化生活方式”成为美国“二战”之后年轻人的新潮生活方式。

千禧公园

紧挨着芝加哥美术馆和密西根湖畔的千禧公园是芝加哥的一大骄傲。这个公园占地24.5公顷,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屋顶公园,因为这个公园是架设在伊利诺伊中央火车站的上面。这是仿效纽约中央车站的设计方案,使整个火车站藏入地下,从而解决了城市火车站既不美观,又感觉混乱的问题。整个公园从1998年开始动工,―直到2004年才竣工完毕。

千禧公园是一个开放式的、具有21世纪的代表性的公园。由于受到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和思潮的影响,这里的许多设计具有开放式和互动式的特点,是“芝加哥流派”的一个新型代表。公园中有一个雕塑设计别具一格,称为“雨滴”。艺术家用高度抛光的纯钢做成一个“雨滴”的模样,5米高,110吨,外形酷似一滴巨大的水银。当游客走近这颗巨大的“雨滴”时,可以清楚看见自己和周围的建筑,就反射在这钢球之上。钢球清楚地映照出千禧公园周围的经典建筑和密歇根湖上方蔚蓝的天空。游客和雕塑构成了一种互动的关系,不再像传统的雕塑那样,只是单一的呈现,人们只能静静地欣赏。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篇(5)

1月

1月15日,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与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中国图书馆学会联合主办了“第三届建筑师与建筑传媒新年论坛暨中国建筑图书奖”评选启动活动。目的在于梳理中国建筑科技文化艺术出版现状,向世界展示中国建筑图书出版精品;提高建筑师及业内外人士对建筑文化的关注度,鼓励建筑评论,搭建读者、编者和出版社之间的平台扩大优秀建筑著作的社会认知度,依托公众对建筑文化的热爱与参与,培养青少年建筑学兴趣及审美能力。通过宣传中国建筑图书,展示中国建筑学术与文化,在建筑师,公众与建筑图书之间架起桥梁。

2月

2月29日北京机场T3航站楼正式投入使用,《建筑创作》于2月在国内率先推出百页篇幅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专辑”,并在T3航站楼投入使用当天赠与有关各方嘉宾,此举广受业内外好评。

3月

《建筑创作》与《中国建设报》联合发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建筑设计发展论坛征文”,旨在总结过去30年中国社会的震撼、铭记感动,品评事件、探索新路,并启动《1978~2008:中国建筑设计三十年》的编撰。

4月

4月23日是联合国确定的第13个“世界读书日”,《建筑创作》在这一天与中国图书馆学会和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于国家图书馆文津厅联合推出了“第一届中国建筑图书奖颁奖暨奥林匹克场馆建筑文化展开幕式”。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出席活动。同时载有第1届~第29届奥运场馆建筑文化图景的展览更使“4.23”阅读主题彰显奥运理念。

4月30日,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联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和《建筑创作》杂志社共同发起的“红十字天使计划――博爱卫生站”设计方案竞赛在京揭晓评选结果并举行了颁奖典礼。此次公益活动得到了各个设计机构及高校建筑学院的大力支持,共有6项设计方案荣获特等奖。颁奖活动结束后,《建筑创作》还制作完成了《灾后重建设计方案作品集》。

5月

5月9日,“2007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颁奖典礼在深圳华夏艺术中心隆重举行。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等建筑界知名人士出席了颁奖典礼。此活动自2007年1月18日在“建筑中国”主题系列活动组委会的倡导下,在团中央中青国际(香港)有限公司、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以及中国青年高级人才培训中心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协助下正式启动。2008年3月2日经由海内外著名华人建筑专家组成的评委会进行评选,最终评出了10位获奖建筑师。组委会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促进中国建筑文化的国际性传播,提高华人建筑师的知名度,为华人建筑师与国际间的合作提供更广泛的机会和交流平台。

“5・12”汶川地震后,《建筑创作》投入到有关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中,5月24日《建筑创作》与北京院BIAD和中央美院共同推出了《痕迹・艺术》展。此后,还联合北京减灾协会共同为灾区制作了《用艺术抚慰心灵》一书,该书旨在用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及防灾科学的知识和实例抚慰一个个需要关爱的心灵,百名艺术、建筑、传媒人士在书中以志愿者的身份出现。该书还被赠与四川省人大常委会10 000册,作为奉献给灾区进行灾后文化重建的礼物。

6月

6月20日,由《建筑创作》与淄博路意砖雕艺术研究院共同策划、历时3年编研的《中国古代体育诗歌选》举办了首发式。该书的出版得到了中国图书馆学会,全国文联等多方肯定,被认为是一部在人文奥运的挖掘上非常有深度和具有广泛意义的体育诗文集。在日后举行的“中国古明创造展”上该书被赠与北京奥组委副主席陈至立等领导,并作为生日礼物送给88岁的萨马兰奇先生。

7月

7月,为纪念北京申奥成功7周年,同时又适逢北京奥运会召开前夕,《建筑创作》特别推出《建筑创作典藏版》,以此铭记中国建筑师关于奥林匹克的百年梦想。

6月29日~7月3日国际建协(UIA)第23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于在意大利都灵举行。本届大会的主题为“演变中的建筑”,包括中国建筑师在内的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的近万名建筑学人及建筑师出席了这一盛会。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派出专访团抵达都灵大会现场,向世界各地的建筑师宣传《建筑创作》杂志并见证了UIA60周年的历史时刻。

7月11日

为纪念第三个“世界文化遗产日”,《建筑创作》杂志社在辽宁省义县奉国寺大雄宝殿隆重举行了《义县奉国寺》一书的首发式。该书是继《蓟县独乐寺》之后《建筑创作》杂志社推出的又一有关中国古建筑学术研究重要成果。它的出版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和辽宁省人民政府的好评。他们认为《建筑创作》和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合作的这本书不仅为传统古建筑作了全景式的总结与挖掘,同时也开启了中国辽代木构建筑总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序幕。

8月

8月中旬,《建筑创作》考察组一行在5・12汶川地震百日纪念之时,来到四川汶川地区进行实地探访。

8月30日,由北京东城区东四街道办事处,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天津大学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庆祝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圆满成功暨《奥林匹克在东四》新书首发式”在东四奥林匹克社区举行。该书是继《胡同里的故事》、《东四名人胜迹》之后,BIAD传媒与东四街道办事处共同奉献给大众的一份厚礼。

9月

9月25日,在《建筑创作》承办下,北京院(BIAD)在延庆妫河举办了“北京妫河建筑创意园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创意使生活更美好:人与艺术、山水、空间”。来自艺术界、建筑界和创意产业的著名学者、艺术家,建筑师在一起共同商讨建筑创意产业园未来的前景。

10月

10月初推出单霁翔先生的第三部专著《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10月17日,为庆祝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59周年同时也为欢迎来京参加“中日韩建筑师交流会”的嘉宾,BIAD特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交响音乐会。与此同时,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推出了《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2008奥运建筑设计作品集》和《BIAD的奥林匹克建筑之梦》邮票纪念版,此外还与香港凤凰卫视合作推出了72分钟电视纪录片《北京奥运建筑记忆》及其电视文学脚本。这种“四位一体”的多维传播方式在

行业内颇具影响力,堪称是BIAD人用作品见证城市发展、诠释精彩奥运建筑的典范之作。

10月23日,《建筑创作》一行在社长张宇的带领下,随胡越大师参加了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世界建筑节。在此期间,应西班牙著名建筑师里卡多・波菲先生的邀请,《建筑创作》一行还访问了里卡多・波菲建筑事务所,并参观了其最新作品巴塞罗那机场、W巴塞罗那海湾酒店等项目。

11月

11月26日~27日,受邀参加了在西安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的“西安2008绿色城市与农村可持续发展座谈会”。本次会议由西安市规划局主办,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作为协办单位之一同时也是本次会议的特邀媒体对活动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座谈会旨在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统筹城乡建设,发展新农村经济,创建绿色生态城市。包括张锦秋大师在内的海峡两岸200多位建筑学界的专家和学者出席了此次座谈会。

11月末,由本刊与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参与策划编撰的《2008奥运・城市》、《2008奥运建筑》两书正式出版。

12月

12月12日《1978~2008中国建筑设计三十年》一书进行深度加工。12月19日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报刊处处长喻萍一行来到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调研。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社长张宇和主编金磊在座谈会上向喻萍处长汇报了《建筑创作》杂志社近年来的工作概况。喻萍处长非常肯定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近年来的工作,并对《建筑创作》杂志社即将公司化的体制改革表示赞赏,她希望今后双方能够加强沟通、交流与合作。

(何 蕊)

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2008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南宁成功召开

由南宁市人民政府和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联合主办、南宁市规划局,南宁市建设委员会,南宁市建筑设计院、规划设计院和勘测院承办的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2008[南宁]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11月22~23日在南宁市会展中心隆重举行。南宁市人民政府市长黄方方、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会长、全国政协香港特别行政区委员潘祖尧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厅厅长宋继东,南宁市市委副书记覃孟征、南宁市副市长周家斌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

此次研讨会以“建筑未来”为主题,来自英国的建筑师、畅销书《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作者Charles Jencks先生在主题演讲《全球范围内发展迅猛的建筑界》中讲述了当今世界建筑界主要的革新派别:爱尔兰建筑评论家、世界竞赛――埃及大博物馆设计获奖人、美国注册建筑师彭士佛先生(Shih-Fu Peng)向会议介绍了埃及大博物馆的设计构思和过程,加拿大专题研究数码建筑设计的青年建筑师、世华建协数码建筑学术委员会加籍委员陈寿恒先生向与会者介绍了数码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最新应用和数字工具的发展与建筑设计进步的互动作用;新加坡规划与城市研究机构主席、世华建协第一届理事郑庆顺先生(Tay Kheng Soon)讲述了可持续城市化进程与设计理念的革新问题,韩国著名思想分析家、哲学家韩太东(Hart TaiDong)教授以84岁高龄风尘仆仆来到南宁以多国语言与诙谐的语调讲述了人们建筑认知体系的一些瑕疵,并以北京奥运场馆为例做了生动的说明,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所长夏铸九教授(Hsia,Chu-Joe)生动地称全球都会区域中的建筑为建筑的好莱坞,讲述了全球信息化的技术革新使网络社会崛起,带给建筑创作革命性的变化。与主讲人的学术论述相呼应,各路学者龙斌,庞波,张应鹏。吴伟、郑光磊、王桂博、黄健、张健、赵小钧、张辉、黄金弟、顾涛、赵墉、尹彤(女)、刘纲等15位知名设计师,专家,学者围绕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员与地方专业人员300余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期间,世华建协(WACA)召开了2008(第五次)会员年会,第二届第一次理事会议和第二届第三次常务理事会议。会议确定了协会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会议召开之际,世华建协(WACA)为了表达对南宁市人民筹办会议的支持,特意制作寓意深刻的雕塑――“卧牛载斗”赠送给南宁市,作为协会与南宁市友好合作的见证。雕塑上部为两个中国传统木结构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之重构,下部为一形似卧牛的天然整石,整个雕塑寓意世界华人建筑师承继中华建筑文化,力求天人合一,与世界和谐,开拓进取,生生不息的精神。雕塑坐落在南宁市内最大的生态广场南湖公园内的名树博览园,11月22日,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会员和南宁市有关领导共同为该雕塑揭幕并在雕塑周围种植“未来之树”。

(世华建协秘书处供稿)

“2008北京奥运工程照明论坛”在京召开

由中国照明电器协会主办的“2008北京奥运工程照明论坛”于12月6日在北京国二招召开,来自全国的电气工程师及电器厂家代表逾三百人参加了论坛。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照明电器协会名誉理事长步正发及2008北京奥运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技术部部长丁建明分别致辞。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2008年奥运工程回顾总结与展望”。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电气分会理事长、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洪元颐以“2008北京奥运照明建设”为题总结了照明设计行业及电器企业藉奥运工程的契机取得的长足进步。2006年奥运中心区确定照明全部采用国内设备,在明确要求不能仿照其他国家的产品的同时还对技术和艺术上都提出了创新要求。经过奥运工程的检验,国内照明技术水平在光源,灯具,控制、供给的电源这四大方面无一漏缺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奥运工程对照明技术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20余万套自主创新自主生产的中国照明设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对此都有巨大的贡献和收获。

(刘江峰 文图)

第十五届首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方案汇报展开幕

12月10日,由北京市规划委主办,北京市2008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北京市2008环境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市交通委,市园林绿化局,市环保局、新奥集团,世奥森林公园、市城雕办协办以及北京城市规划学会承办的“第十五届首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方案汇报展”在市规划展览馆开幕。北京市副市长陈刚等市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展览以奥运工程规划贯彻“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总结以及后奥运城市规划展望为主题,为市民提供了一次了解奥运规划建设,参与首都规划建设的机会。到2009年

1月10日前,该展览都将免费对公众开放。

在展览现场,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赵知敬告诉记者,首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方案汇报展每年举办一次,这届展览集中展示的是奥运工程中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园林绿化,环境整治方案,汇集了首都城建行业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成果。展览分为7个展区,有奥运场馆布局展区,交通展区、园林绿化展区,城市雕塑展区等。《建筑创作》杂志社作为承制参与部门之一,与新奥集团、北京风景园林研究中心,北京水利设计研究院、市政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完成了奥运中心区的编辑设计与布展工作。

(何蕊 文 陈鹤 图)

第二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在京举行

12月6日,第二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在京举行。峰会上了《中国城市化率现状调查报告》公布了中国城市化进程活力城市、典范企业,动力工程和优秀农民工评选结果。

本次峰会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指导、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主办,数百名关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国内外专业人士受邀参加了本届峰会。

(林 娜)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领导来本刊调研

2008年12月19日,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报刊处处长喻萍一行来到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调研。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B1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社长张宇和主编金磊在座谈会上向喻萍处长汇报了《建筑创作》杂志社近年来的工作概况。

张宇首先介绍了BIAD自成立以来的总体概况。他说:“BIAD长期以来秉承‘建筑服务社会’的企业理念,以‘高完成度’的要求对待每一项承接的工程项目。多年来BIAD不断在‘建筑创作’领域努力钻研探索,设计水平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并且始终将‘中国最卓越的建筑设计机构’作为企业自身的奋斗目标。除此之外,BIAD还以《建筑创作》杂志社为窗口,致力于建筑学术与文化的建设与传播。近20年来,《建筑创作》杂志社积极聚合国内外建筑师,为增强建筑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应该说《建筑创作》已成为一本在全国颇有影响力专业期刊。此外,《建筑创作》杂志社广泛地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拉近了建筑界与文化界、文物界和艺术界的关系,推动了建筑文化的发展。2009年,在BIAD的大力支持下还将对《建筑创作》杂志社实行改制,使之成为一家涉及多领域的建筑文化传媒公司。因此,在外来的发展中,《建筑创作》杂志社特别期待能够与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加强沟通,在相关领域得到行业主管单位的关心和支持。”

主编金磊向新闻出版局的领导作了题为“专业化传播――为了中国建筑设计的品牌”的工作汇报。他说:“20年来《建筑创作》依托于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搭建的广阔平台和BIAD强大的专业实力和品牌信誉,由半年刊,季刊发展为月刊,并逐步扩大发行量,走上了快捷的建筑学术及建筑文化传播之路。特别是在2004年快速崛起后,《建筑创作》通过改版进一步形成了。原创性‘和’个性化’两大突出特点。杂志内容不断丰富,栏目扩展到十余个,容量达每期200页。精美的原创建筑摄影图片帮助本刊在建筑摄影领域逐渐确立了权威地位。在2008年的发展中,《建筑创作》杂志社继续向着传媒公司的方向迈进,并按照BIAD集团公司的方向不断调整对外宣传视角。通过杂志及各类活动在国内外建筑业界宣传BIAD设计品牌、大力传播行业内具有卓越影响力的作品和人物。副刊《建筑师茶座》更是以加强与院内外建筑师的沟通,为建筑师们搭建交流平台为宗旨,不但为广大建筑师赢得了话语权,还使之成为行业内颇受认可的品牌。”随后,金磊通过期刊、图书、学术交流活动等一系列工作展示了《建筑创作》杂志社在2008年取得的工作成果,并希望在今后与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建筑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使《建筑创作》成为能代表北京乃至中国的卓越建筑设计学刊,尽快走向世界。

喻萍处长将此行的感受总结为“两个感动”。一是为此行受到《建筑创作》杂志社全体成员如此隆重而热烈的欢迎而感动,二是《建筑创作》杂志社在这些年来取得如此重大的成绩令人感动。得知《建筑创作》杂志社2009年将进行企业化改革,喻萍对此非常欣喜,她说:“目前北京的市属期刊大致分为企业类型、事业类型,以及存在于企事业单位中的编辑部三种类型。《建筑创作》杂志社目前属于第三种形式,应该说这种形式在体制改革上是最困难的,因为较为安逸的工作环境使得工作人员不愿突破旧有的形式。所以BIAD大力推进《建筑创作》杂志社成立传媒公司的这种魄力十分令人赞赏,这不仅能加大改革的步伐,还能更加有力地促进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她最后表示,对于《建筑创作》杂志社今后在期刊发展的道路上遇到的实际困难,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将尽自己的努力予以帮助,希望双方共同为北京市的期刊行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做出自己的贡献!

(何蕊 文 刘锦标 图)

改革30年上海优秀建筑奖评选结果公布

2008年12月22日,改革开放30年上海城市建设优秀成果获奖项目名单公布,并召开上海城市建设优秀成果颁奖暨发展论坛。令人意外的是,“平阳新村四街坊”,“曲阳居民区”、“新福康里”等老百姓的居住建筑,与金茂大厦,东方明珠,东海大桥这些申城标志性建筑“平起平坐”;“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与“陆家嘴中心区规划”同获规划类金奖。

改革开放30年上海的城市建设成果是辉煌的,上海的交通住房环境整治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令上海市民欢欣鼓舞,也令全国人民和全世界瞩目。今天发起和举办这次活动就是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舒展情怀的平台,来歌颂改革开放30年辉煌的建设成果。改革开放30年上海城市建设优秀成果评选获奖项目一共164项。

金奖共30项。其中公共建筑12项,金茂大厦,上海大剧院,浦东国际机场1、2期,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海体育场,上海博物馆,上海商城,上海光源工程,上海图书馆,上海新天地,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铁路上海南站主站屋,居住建筑4项上海万里城古北新区,万科郎润园,“平阳新村四街坊”;园林景观3项,上海延中绿地,大观园,东方绿洲。同时,上海市民可在此次评选出的建设成果金奖中,投票选出10个“市民最喜爱”奖。

评选委员会成员之一的上海作家协会主席王安忆,拿着这份最终的榜单与自己当初的投票结果作了一番对

比后露出欣慰的笑容:“我希望下次类似的评选,有更多民居建筑能获奖。记得最初提供给评委的榜单里,有很多高级酒店,现在看来,大部分酒店都被‘挑’掉了。看来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城市是给人居住的,建筑不完全是表面的外观,它是和人的生活最相关的,应该体现对民生的重视。我感到惊喜的是,此次评选并不局限于最近30年内建造的实体建筑,像衡山路、山阴路等历史文化风貌区的规划保护也参与进来,充分体现了对历史和对传统的尊重。”

中科院院士,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郑时龄在发言中感慨地说:“从1978年到2007年,上海建造了6亿多m2的建筑,其中大概1.4亿m2左右是公共建筑,这种状况极大地改变了城市。上海的城市绿化覆盖率从1978年的8.2%增加到2007年的37.6%。原来的人民广场现在也变成了一个重要绿地。从我们原来手法的单一,创作思想的保守到创造性的发挥,在筹备世博会的过程中,中国建筑师正成为上海世博会的主导力量,上海正在建设世界性城市,全面综合地实行城市更新。”

这次的评选活动是一项历史阶段性的社会公益活动,目的是形象直观地宣传30年来与广大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上海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表彰为上海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广大建设者和设计者。通过这次评选活动进一步推动了上海的城市建设更好地保护和彰显上海的城市个性促进在若干年以后涌现出更富科技元素。更具人文关怀,具有一流的建筑特色。激发了上海市城市建设者投入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建设和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热情。

(林娜)

2008酒店建筑,室内与灯光设计论坛在京召开

2008年12月19日,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和阿拉丁照明网联手打造的“2008酒店建筑、室内与灯光设计论坛”在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报告厅隆重举行,着力探讨了酒店建筑,室内与灯光的关系和下一步酒店设计的新方向和新形态。

本次论坛的主讲嘉宾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一所所长金卫钧,中国著名艺术家,2008北京奥运会焰火核心创作团队之一马文,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灯光工作室总照明设计师郑见伟分别从建筑、艺术,室内、灯光的角度对酒店设计做了精彩阐述,点线面四位一体将酒店设计的精髓进行了糅合。会议现场气氛热烈,到会听众高达400多人,成为历届会议之最。综观本次论坛,呈现五大特色强强组合、资源共享;阵容强大,嘉宾云集;精彩对话,互动性强,引爆现场,座无虚席,画卷签名,诊断未来。

(张 燕)

设计机构

深圳大学城图书馆获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奖

2008年11月14日,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IStructE)2008结构大奖各奖项评选结果在伦敦揭晓,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次参评项目“深圳大学城图书馆”获教育与医疗项目类优秀奖。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执行总工程师王启文博士,作为该项目的结构专业负责人和学会资深会员,应邀赴伦敦参加了颁奖典礼。

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是一个国际性的学术组织,在国际结构工程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其总部设在伦敦,现有会员23 000人,分别来自世界105个国家和地区。从1968年开始,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每年举办年度结构大奖评选活动,以表彰结构设计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并展示引领世界建筑行业发展的项目。设立的奖项共分12个大类,包括:文物遗迹建筑、文物遗迹基础设施,人行桥、交通建筑。商业建筑,教育与医疗建筑、住宅建筑,艺术与娱乐建筑、体育休闲建筑、工业建筑、可持续发展和小项目。每类项目中设一个优胜奖(Winner)和一个优秀奖(Commendation)。在各类项目的优胜奖中再评出一个年度综合大奖。结构奖的评选由学会下属结构奖评审委员会负责进行,委员会成员包括大学教授,科研机构学者和国际著名设计顾问公司的资深专家。今年的评委会主席由世界著名的伦敦帝国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系主任David Nethercot教授担任。

共有来自欧洲,北美和亚洲的80多个项目参评,其中,著名的项目有:北京的水立方、伦敦希思罗T5航站楼,德国洛克维茨峡谷的公路桥、欧洲之星高速铁路伦敦车站等。其中,年度综合大奖被奥雅纳公司(ARUP)设计的伦敦希思罗T5航站楼夺得。我院“深圳大学城图书馆”获教育与医疗建筑类结构设计优秀奖。

“深圳大学城图书馆”是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建科院设计所与RMJM香港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联合设计完成的。该项目获奖并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是项目团队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也是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次跨出国门,参加建筑工程设计领域国际大奖的角逐。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连续五年获ENR“中国工程设计企业60强”称号

2008年11月27日,由《建筑时报》和表格劳-希尔建筑信息公司(McGraw Hill Construction)联合主办的“应对危机赢得先机”研讨会暨2008ENR/《建筑时报》“中国承包商和工程设计企业双60强”颁证盛典在上海隆重举行。中国中元再度荣膺2008年中国工程设计企业60强,这已是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连续五年上榜中国工程设计企业60强”企业名单。

连续五年入榜并保持较好名次,是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这些年业绩和实力的体现,也是社会和业界对我公司发展潜力的认可,大大提高了公司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相信这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开拓市场,做优做强,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国际化工程公司稳步前进。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

崔总建筑师在韩国釜山领取“殷墟博物馆”项目亚建协金奖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总建筑师于2008年10月27日~2008年11月1日在韩国釜山参加由亚洲建筑师协会主办,韩国注册建筑师协会承办的第13届建筑师大会。2007-2008年度建筑奖颁奖仪式也在本次会议举行,崔代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领取“殷墟博物馆”项目亚建协金奖。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航院中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天津基地规划设计项目

由中航院设计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天津基地规划项目,经过专家评审一举中标。该项目基地位于天津滨海高新区,占地1034亩;以神舟创新大厦主楼为景观中心,以卫星发射轨迹

为主要骨架,对整个园区进行景观组织,并使其景观元素向外发散,整个园区景观组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方案“巡天”内涵的构图来源于卫星发射轨迹,建筑群体规划体现出的“空间站单元对接”的理念,符合航天五院分区发展的管理模式,极具航天企业的文化特色。

(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暨云南省建筑设计协会八届三次理事会在丽江召开

2008年11月20日~23日,由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主办,云南省建筑设计协会,云南省设计院共同承办的2008年学术年会在云南丽江召开,来自全国的各大设计机构和院校的80多名代表。分会理事,学会会员以及我省的设计单位代表围绕年会主题“可持续发展与建筑师执业能力”进行了精彩的发言和热烈的互动讨论,并就学会工作和“汶川地震影响”等议题进行讨论。11月20日,云南省建筑设计协会在丽江还召开了协会八届三次理事会,会议中李光熙理事长作了协会理事会工作报告,云南省设计院等单位进行了大会交流发言。会议决定明年举办第二届《云南卡瓦格博优秀建筑创作奖》评选活动。

(云南省设计院)

海外资讯

建在树上的餐厅

这是新西兰正在建设的一家餐厅,曲线的使用营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氛围,建筑物的形状就像是什么植物的水晶袍子。使用了菠萝,白杨及红木材等材料。走过地上36m的步道就可以进入其中。

(周有芒编译)

居住单元可以像搭积木一样变换的建筑

终于有一座不可思议的建筑出现在了迪拜以外的地方。这座名为“Sky Village”的积木形状的建筑将建于丹麦哥本哈根的郊外,是一座多功能复合大厦,内有公寓,酒店,商场、写字间等,并还设有空中庭园。

该建筑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结构。积木形状建筑的四角是居住单元,可以建筑物的轴心为中心变动位置,即谁也无法清楚地判断建筑物的结构,因为该建筑物的外观会经常变化。建筑物最下面的地上部分,由于必须确保广场面积的缘故,因此设计得比较纤细,而上部则逐渐膨胀起来。这种设计确实让人有一种不稳定的担心,只能期望基础工程足够坚实牢固。

(周有芒编译)

由10层螺旋楼梯和扶梯合围成的百货商店

由荷兰著名建筑师集团“UNStudio”设计的台湾百货商店“Star Place”于前不久竣工。该建筑极为讲究的设计性体现在由螺旋状楼梯和扶梯合围成的10层高的共享中庭,外立面闪闪发光的像云纹绸一样的圆点花纹。

(周有芒编译)

英国的地方法院

Denton Corker Marshall事务所在英国伯明翰设计的地方法院获得了规划许可。伯明翰地方法院(Birmingham MagistratesCourt)共13层楼,面积约20600m2,包括24个法庭以及附属设施,如为员工,法官,证人,辩护人、律师和公众提供的住所。24个法庭设于一至六层,每层有4个法庭。顶部的四层是行政和法院住所所在地。这些空间都围绕着中间的一个中庭展开,形成富有活力和互动的工作环境。

设计者Barrie Marshall说:“这座建筑用一个简单的银色曲线金属‘礼服’封闭起来,表层有一系列不规则的水平细缝和切口,让阳光照进审判室和公共咨询处。在位于法庭的楼层上,咨询和休息室设于半透明的白色玻璃盒内,并悬垂于弯曲的表层外,反射出内部格局的直线型产生更为复杂的外部形状。我们希望使之有个性和特征,因此创造了一个雕塑版的外形,并采用穿孔和切口的形式,使其在周围的商业和住宅建筑中间更加具有亲和力。”

这座新的建筑靠近市中心,将成为Masshouse总体规划中的地标。新建筑计划于2009年年底开始施工。

(许松华编译)

维也纳经贸大举的图书馆和学习中心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在国际设计竞赛中战胜了其它几家国际公司,赢得了设计维也纳经贸大学的图书馆和学习中心(LLC)。

由Coop Himmelb(1)au公司WolfPrix领导的评委会选择了由哈迪德设计的解构主义建筑,并位于由BUSorchitecture公司设计的新校园总体规划的中心区。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J59;T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12)03—0101—08

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2 500年的历史。其南临长江,北接淮水,中贯京杭大运河,自然风景优美,地理位置优越,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重镇,经济繁荣。扬州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亦居显赫地位,扬州八怪、扬州学派、扬州园林、扬州漆器、扬州雕版、扬州美食等等,精彩纷呈。作为文化形态的一种,扬州的传统民居建筑也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存扬州传统民居建筑大多位于扬州老城区内。老城从明清时期遗存至今,面积5.09平方公里,城内400多条老街古巷纵横交错,50余万平方米的传统民居绝大多数保存良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早在上世纪60年代,陈从周教授在《扬州园林》一书中这样评价扬州传统建筑:“扬州位于我国南北之间,在建筑上有其独特的成就与因格,是研究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地区”,“扬州的园林与住宅在我国建筑史上有其重要的价值”。同时,民居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文化追求和艺术审美趣味,折射出一个时代的背景和某一地域的特色。对扬州老城区传统民居建筑特征的研究,对扬州地方历史文化、传统文脉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扬州老城区保护和更新工作的进行,对传统民间建筑特征的研究,则显得更具现实意义。

继陈从周教授的研究之后,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扬州传统民间建筑进行了考察研究,成果包括文史专著、学术论文、科普读物,等等。本文对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特征研究的发展阶段、发展特点及主要文献进行综述,以期明确研究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一、研究的主要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从相关研究成果的时间分布来看,对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特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时期:

1.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

对扬州传统建筑的研究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时期亦是中国传统民居研究开始并迅速发展的时期。1957年,当时任教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的刘敦桢教授出版了《中国住宅概况》一书,引起了全国建筑界、文物界以及文化界对中国传统民居的浓厚兴趣,至20世纪60年代,在全国兴起了传统民居研究的热潮。扬州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其传统园林与古建筑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重视。对扬州传统民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学相关领域,研究成果以陈从周教授的相关著述为代表。

陈从周教授与扬州有着特殊的感情,一生中多次来扬州,写下了数首与扬州有关的诗篇。1961年夏天,他带领同济大学建筑系师生对扬州近30处的园林和住宅进行了测绘,完成了《扬州园林》一书的初稿。1962年8月底,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在扬州组织了一次学术活动,对扬州的十余处园林及古建筑进行了考察与讨论。刘敦桢教授和陈从周教授也参加了这次活动,并对扬州园林与古建筑的研究价值予以肯定。在《扬州园林》一书中,陈从周教授给予扬州传统建筑高度评价,对扬州传统住宅建筑的特征也作了一定的分析和归纳。

虽然《扬州园林》一书在当时并未能立即出版,但其仍可视为扬州传统园林与建筑研究的开端,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阶段研究的总体特点:在实地测绘调查的基础上,注重建筑手法和建筑技术的归纳分析,如平面布局、内外空间、建筑造型、装饰、结构、构造和材料,等等;而较少论及建筑产生的气候地理、时代背景,以及社会文化、使用者的习俗和信仰等对建筑的影响,属于单纯建筑学范围的调查。

2.第二阶段:20世纪八九十年代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传统民居学术委员会和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民居专业学术委员会相继成立,传统民居研究成果丰硕,研究视角更为全面综合,研究方法更为科学系统。随着全国范围内掀起的传统民居研究的第二次热潮,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研究也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名列其中。这带来了一系列关于扬州城市保护及发展的思考和讨论,如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阮仪三教授的文章《扬州小秦淮保护规划》,扬州规划与建筑界的老前辈朱懋伟先生的文章《十里扬州景物稠——历史名城的保护及其发展远景》、《扬州历史名城保护与建设发展》、《春风十里扬州路——扬州古城区东西干道改建规划》。关于建筑特色本身的研究多集中在一些文物建筑、名胜古迹和园林建筑上,如沈福煦《扬州的个园与何园赏析》,肖汉贤《扬州古典园林建筑风格》,等等。对传统民居建筑特色的专门研究则相对较少。陈从周教授《扬州园林》书稿中的总论以《扬州园林与住宅》为题发表,《扬州园林》一书也于1983年出版,这些关于民居建筑特色的调查研究成果,在这一阶段出现,但并未得到更多的关注、延续和深入。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篇(7)

音乐之都奥地利形状像一把小提琴,历史上产生了众多名扬世界的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舒伯特、约翰・施特劳斯,还有出生德国但长期在奥地利生活的贝多芬等。这些音乐大师在两个多世纪中,为奥地利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奥地利音乐之都的盛誉名副其实:萨尔斯堡音乐节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古典音乐节之一;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可谓世界上听众最多的音乐会;建于1869年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世界最有名的歌剧院之一,而维也纳爱乐乐团则是举世公认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交响乐团。

萨尔茨堡

萨尔茨堡又译作萨尔斯堡,位于奥地利的西部,是阿尔卑斯山脉的门庭,城市的建筑风格以巴洛克为主,据史料记载,萨尔茨堡是现今奥地利管辖地域内历史最悠久的城市。萨尔茨堡是音乐天才莫扎特的出生地,莫扎特不到36年的短暂生命中超过一半的岁月是在萨尔茨堡度过的。萨尔茨堡也是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的故乡,以及电影《音乐之声》的拍摄地。萨尔茨堡老城在1996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萨尔茨堡是一座旅游城市,游客的人数常常超过本地人。城内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魅力,主要代表是萨尔茨堡天主教堂和米哈贝尔花园。萨尔茨堡要塞坐落在城市内的山丘上,是萨尔茨堡的地标,长250米,最宽处150米,建造于1077年,是中欧现存最大的要塞。

美泉宫

美泉宫,又名香伯伦宫或夏宫。相传,1617年马提阿斯皇帝狩猎至此,发现了一座泉眼。据说,常喝这泉水,人会长得漂亮。这座宫殿因此而得名。1696年,烈奥波特一世皇帝责成当时奥地利最著名的建筑师费舍・冯・埃尔拉赫设计一座皇帝的游乐宫。由于皇帝的财力有限,建筑师好大喜功的计划未能如愿。1730年,美泉宫落成时,尽管不能和凡尔赛宫相比,但是它那1441间房间和2平方公里的园林,足以显示出哈布斯堡家族的气派。1996年美泉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瓦豪

瓦豪是奥地利境内多瑙河下游梅尔克与克雷姆斯之间狭长山谷的一个分支,拥有世界上最美丽的河沿风光:如画的村落、予人深刻印象的修道院、充满浪漫色彩的城堡废墟和种满优质葡萄的郁郁葱葱的小山。2000年瓦豪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瓦豪地区拥有众多的历史古城、著名的修道院,吸引着无数的游人。霍亨萨尔茨堡是施尔茨堡的标志,是中欧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古城堡。历经900多年风雨,依然巍峨挺拔耸立在100多米高的市区丘陵上。城堡修建于1077年,1861年竣工。城堡内有街道,四周是高大的厚城墙。这里曾经是历代施尔茨堡主教的居住地。

大钟山阿尔卑斯高山公路

以沿途壮美景色而著称的大钟山阿尔卑斯高山公路蜿蜒穿过高地陶恩国家公园,它几乎是奥地利最著名的一段道路。现在,这条公路很少用于纯粹的交通运输,更多的是被作为奥地利著名的旅游胜地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沿这条路驾驶在短短48公里内海拔就升高了1500多米。将经过不同的气候与植被地带;从草场和森林,经过山地草原和高山之巅,再到超越时空的冰川,冰川从奥地利最高山峰,海拔3798米的大钟山的山腰擦过。这条道路的最高点是弗朗茨约瑟夫皇帝高地,海拔2367米。这里设有游客服务中心,还有能将山峦起伏的阿尔卑斯山景观与冰川尽收眼底的观景道。对于热衷于运动挑战的人来说,骑摩托或骑自行车在这条路上旅行是梦寐以求的选择。为了保护这珍贵的自然风景,奥地利的三个州:萨尔茨堡州、克恩顿州和蒂罗尔州在1971年共同设立了陶恩国家公园,并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条约,帮助保护和维持自然的原生态。

霍夫堡皇宫

霍夫堡皇宫在德文中的意思是宫廷城堡的意思。这座皇家的城堡坐落在维也纳内城。哈布斯堡王朝正是在这里统治庞大的奥匈帝国的。在霍夫堡皇宫长达700年的历史中,记载着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开明统治的帝国盛世,记载着约瑟夫二世继承母业大刀阔斧实行改革的辉煌业绩,当然也记载了弗兰茨一世皇帝为了平息和拿破仑的纷争而下嫁女儿的耻辱,记载了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皇帝时代多民族国家由盛而衰的景象。

霍夫堡皇宫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1279年,每一代皇帝几乎都对自己的宫殿做了改建或扩建。因此,霍夫堡皇宫是欧洲各种建筑风格的见证。无论是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还是仿古典式风格,霍夫堡皇宫都把它们汇集在一起。如今,霍夫堡皇宫的占地面积达24万平方米,有18栋楼房、54个出口、19座庭院和2900个房间,素有城中之城的美名。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剧院之一,也是“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主要象征,素有“世界歌剧中心”之称。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坐落在维也纳老城环行大道上,为罗马式宏伟建筑。前厅和侧厅都用大理石砌成,内部绘有精美壁画和挂有大音乐家和名演员照片。观众席共有6层,可容有座观众1600多人。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篇(8)

建筑的发展自古以来都伴随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每个时代的建筑都与之所处的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曾经,在社会物质不发达的年代,各地的建筑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然而时展至今,世界的信息网络已经连成一体,整个世界都已经是一个"地球村",世界的建筑发展似乎开始趋同,不再具有明显的地域特性。可以说现在建筑的发展已经到了争奇斗艳、百花齐放的时代。

同时,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以知识产权为主导的发展形式。建筑的发展可以代表一个时代的发展,建筑更可称得上时代的标杆。如果说文学艺术要文人墨客才能品评,那建筑的艺术性与技术性是每一个人都可直接感受到的,建筑的技术与艺术可以直接让人了解这个社会的技术与艺术水平。

一.案例介绍

建筑作品相关的诉讼纠纷在案例中并不多见,根据时间的轨迹,本文选取了在建筑纠纷中三个典型案例作分析,让我们对建筑的发展一探究竟。

1、土楼纪念章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评价座落于我国福建省永定县的传统民居"客家土楼",不仅是中国一大建筑奇观,更为"世界一绝"。

本案中,钟格林认准了土楼的旅游良好发展形式,于1992年以单独创作和部分委托创作的形式完成了以"振成楼"为主背景的土楼纪念章图案和文字"中国土楼,世界奇观"的创作,并且通过支付相应对价取得了纪念章的著作权,之后钟格林便联系了工厂,将由他设计的纪念章投入生产,并委托当时已是振成楼楼主的林日耕进行代售。但是从1995年起,林日耕开始销售由永定县官方提供的土楼纪念章,不再为钟格林设计的纪念章进行代销,同时林日耕个人委托另一家工厂定做镀金纪念章,自行出售,该纪念章与钟格林的纪念章外表极其相似。钟格林得知此事后,先与林日耕交涉,无果后对簿公堂。福建省龙岩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本案进行了一审的审理,审理后认为,被告林日耕确有侵权的故意,因为其曾在三年的时间内对钟格林设计的土楼纪念章进行销售,之后却未经原告钟格林的同意,委托其他工厂制作与原告极其近似的土楼纪念章并出售,所以判决被告林日耕败诉。①林日耕对一审判决不服,向上级法院提出上诉。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为:钟格林的行为是对土楼的合理使用,其制作的土楼纪念章具有独创性,应享有著作权。因为钟格林虽以振成楼为背景素材,但通过其独特的视觉表达和设计,已经赋予了纪念章新的思想内涵。林日耕虽是土楼著作权的所有人之一,但未能提供其是土楼著作权继承人的证明,所以认定林日耕对土楼不享有著作权。林日耕擅自制造和销售与钟格林纪念章图案几乎相同的纪念章行为侵犯了钟格林的著作权,应承担侵权责任。福建省高院于1999年7月1日做出维持原判的判决。②

2、保时捷案

为了统一保时捷公司在世界各地的汽车销售中心,本案原告保时捷公司于1999年开始向全世界的设计师征集新风格的汽车销售中心建筑物的设计方案,方案选定后便快速投入建造。北京保时捷中心建成于2003年底,保时捷公司于2006年向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对北京保时捷中心本身的三维建筑物进行了版权登记,在版权登记文件中详细描述了该三维建筑物的主要特征。本案的被告北京泰赫亚特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则主要从事对保时捷汽车改装的业务,本案中原告保时捷公司诉称被告于2005年底建成其北京总部的建筑,建筑外观非常相似,后在建筑的室内装潢上开始擅自使用保时捷公司的名称和商标,通过广告和网络推广的方式,宣传其为"保时捷4S+T"中心。

保时捷公司于2006年12月一纸诉状将北京泰赫亚特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告上法庭,同时提起了针对"保时捷"商标侵权和建筑作品著作权侵权的两个诉讼。在著作权侵权部分的诉讼中,保时捷诉称其为北京保时捷中心建筑的著作权人,泰赫亚特公司未经许可擅自复制原告的建筑作品,致使"泰赫亚特中心"与"北京保时捷中心"建筑外形非常相似,引起了公众的混淆,侵犯了原告的著作权。③在商标权侵权部分的诉讼中,保时捷公司诉称,泰赫亚特公司未经许可,在其公司建筑物名称、产品宣传册和网站中使用了保时捷公司的注册商标。保时捷公司认为,泰赫亚特公司的行为使消费者误认为该公司是保时捷公司授权经销商,或与保时捷公司之间存在某种特定联系,因而侵犯了保时捷公司注册商标专用权,并侵犯了原告对保时捷这件驰名商标享有的相关权利。④2007年4月,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此案,同年12月判决保时捷公司胜诉。

3、世博会法国馆案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上,法国国家馆以其时尚的外观设计和极其丰富的珍品展示吸引了众多游客,成为世博园区最受欢迎的热门场馆之一。而在2010年3月,王群认为法国国家馆的建筑设计侵犯了其名为"高架立体建筑物"(专利号为ZL200410033851.2)的发明专利,遂将法国国家馆及其承建单位(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诉至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原告王群认为,在建的法国国家馆包含了原告专利"高架立体建筑物"的权利要求,其全部技术特征已经落入了原告所持有专利的保护范围,所以请求法院判令停止使用法国国家馆,同时要求两被告通过上海世博局的官方网站,向原告进行公开赔礼道歉,并且要求将原告的姓名和专利标识在法国国家馆建筑物上进行标明,同时要求两被告共同赔偿经济损失421万元。

为了查明事实,法院对比了双方提供的书面证据的基础上,又前往在建的法国国家馆进行现场勘验。经过现场勘验对比后,法院发现原告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技术特征之一"空间支架四周空间及表面设置有若干房屋单元"与法国国家馆的结构既不相同,也不等同。因为法国国家馆内的房间均设置在其主体结构坡道的表面,并没有延伸至坡道的四周空间。法院认为,实现原告发明目的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是将房屋单元从坡道型空间支架表面延伸建造至四周空间的建造方式。但是法国国家馆的建造方式不足以实现原告在专利文件中所描述的拓展建筑空间的功能和效果,因为其房间的设置并没有延伸至坡道的四周空间,而只在坡道表面进行了建造。所以,两被告建造法国国家馆的技术方案与原告的技术方案不近似,使用法国国家馆的行为不构成对原告专利权的侵犯,综上法院驳回了王群的诉讼请求。⑤

王群对一审判决不服,向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上海市高院认为一审法院对于本案的侵权认定没有错误,于2010年12月3日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⑥王群对上海市高院的判决依旧不服,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再审申请。⑦

虽然目前此案尚未审结,但在2011年4月24日,最高院公布了"2010年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案件",其中"王群诉上海世博会法国馆侵犯发明专利权纠纷案"亦在此列。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对此案的评价来看,我们大概可以获得一些信号,最高人民法院认为,本案发生的时间和影响的范围决定了其注定受到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审理法院在比对书面证据的基础上,还对涉案建筑物进行了现场勘验,详细了解被诉侵权技术特征,再依法准确解释了原告拥有的专利权利要求,公正地做出了本次判决,最终维护了上海世博会的正常运行,具有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案例小结

以上三个案件从1999年至2011年,横跨12年。虽然从数量上来看,与建筑作品相关的民事案件,占法院受理的所有民事案件的比例并不高,但各个案件都是各具特点,可以品究一番的,从中可以发现一些建筑作品纠纷的走向趋势,更为我国建筑艺术的发展指引了前进的道路。

第一个案件是一起有关建筑作品的著作权纠纷。法律上的讨论在于土楼著作权的归属、钟某土楼纪念章和林某制作的纪念章之间的权利纠纷、所侵何权之间的讨论。

而第二个保时捷的案例则不同。在"标志性"建筑泛滥的今天,很多人会通过建筑造型或是特征来彰显自身的特色,比如说本案的保时捷公司。保时捷公司在世界性的范围中都运用这个设计进行公司的建造,但这个建筑设计本身并不是建筑学意义上出类拔萃的作品,但其拥有鲜明的外部特征来告诉世人:即使你没有看见我们的商标,即使你没有看见我们的公司名称,但你看见了我们的建筑,这幢房子就告诉你这里就是如假包换的保时捷!建筑在此时已经作为一种"注册商标"在进行使用,只不过它"注册"在了版权局。笔者认为,保时捷作为车类一线品牌公司,不会纠缠于其公司的建筑作品受到侵权,而到法院大动干戈,被告泰赫雅特公司如果曾经不是其合作伙伴,不进行与保时捷公司相同的业务,保时捷公司亦不会展开这场诉讼。而泰赫雅特公司里是通过建筑--这个"超级大商标"使消费者产生了混淆,让消费者以为这里就是保时捷公司!并且在公司内使用了保时捷公司的商标进行宣传。所以,这场建筑作品的侵权诉讼是伴随一场商标侵权诉讼一起展开的。建筑从本身的使用已经向标识性转变,其功能已经扩大,如果说是第一起案件仅限于著作权内讨论的话,此案的诉讼意义已经扩大到商标法内相关领域了。

高科技时代的来临,使建筑也卷入了专利的纷争。笔者注意到原告的委托人为某专利机构的专利人,而法国馆的委托人为两位律师,虽具有丰富的庭审经验,但在专业知识上的缺乏,也使交锋不显优势。同时,能否有专业人士来判定法国馆是否侵权是本案的一个遗留问题。当建筑越来越向高科技靠拢,产生的纠纷也越来越专业化。建筑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建筑作品越发彰显个性,也使知识产权对建筑作品的保护向专利慢慢靠拢。

三.结语

特别是在世界绿色建筑发展的大形势下,对建筑作品的保护已经不能仅停留在著作权相关领域分析,在建筑物专利问题上,也要加以重视研究。在绿色能源与节能模式提倡的现代,未来高科技建筑一定会成为将来建筑发展的必然,对能源的回收和再利用在实验室、工业和建筑物内的运用都不尽相同,建筑物作为能源的消耗大户,如何减少其能源浪费和如何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一直是全世界研究的课题。技术的创新通过专利法来进行保护,而我国在技术研究深入的情况下,也有必要研究与建筑科技相关的专利布局。专利先行,对我国深入自主研究是重要的保障。

笔者查阅了近几年的《中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发现我国对节能建筑的重视逐年加强,并且为推动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做了很多工作。建筑是艺术与技术的综合体,在当今世界,建筑艺术不相上下的情况下,对技术的把握和运用才能体现建筑技术的发展水平。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示给我们的不仅是建筑艺术之美,更是建筑技术之魂。当艺术与技术齐头并进之时,我国的建筑发展就会屹立于当今建筑业之林。

注释:

①详见福建省龙岩市中级人民法院(1999)岩知初字第01号

②详见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1999)闽知终字第06号

③[美]彭明.一个保护三维建筑作品版权的经典案例--"保时捷诉北京泰赫亚特案"分析[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10-14.

④于梦.保时捷北京维权一审胜诉[N].中国知识产权报, 2008-2-14.

⑤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 (2010)沪一中民五(知)初字第40号

⑥详见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2010)沪高民三(知)终字第83号

⑦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上海世博会法国馆在2010年6月29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对涉案专利的无效请求,同年11月5日专利复审委作出决定维持该专利权有效。

参考文献:

[1]郑成思.知识产权论(第三版)[M].法律出版社,2007.

[2]郑成思.版权法(修订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梁思成.拙匠随笔[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篇(9)

紧接着,关于632米的中国最高――上海中心的讨论言犹在耳,又传出陕西要在它的东大门建39米高的巨型“秦”字雕塑:总高437.5米的中国第二高楼广州国际金融中心――广州西塔和610米的世界第一高电视观光塔一广州海心塔刚刚耸立起来,广州第高楼一一广州东塔又紧锣密鼓地开始兴建。各地兴建标志性建筑的浪潮可谓此起彼伏、方兴未艾。

关于地标的讨论也不曾停止过。“佛罗伦萨国际双年展终生成就奖”获得者、中国当代著名行为艺术家舒勇说,城市不仅需要地标,还需要多个地标,这样才能把城市的不同面展示出来。而在广州东塔开工前夜,投资方周大福集团副董事长、新世界中国地产主席郑家纯博士则说:“城市太多地标就会奄没地标。”此外,地标背后的文化内涵、经济内涵也是大家所关注的。

城市,请亮出你的名片

地标,常代指某地理位置上的显著标识,人们往往将其视为一个城市的名片。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每个城市的标志性区域或地点,或者能够充分体现该城市(地区)风貌及发展建设的区域”。

座地标性建筑可以叫响一个地区,比如提起天安门,大家自然会想起首都北京;提起国际金融中心、东方明珠,立即会想到上海。“地标就是一张名片,展示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和精神面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常务副院长、建筑系主任孙一民教授认为,一个城市是否具有足够的知名度,除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等因素外,标志性建筑是不可或缺的。可以说,它因城市的发展而闪光,城市因它的存在而扬名。

在孙一民看来,除了展示城市精神,地标对一座城市的经济,特别是带动旅游业,也起到不小的推动作 用。

地标能够给一座城市带来多大的经济增长很难被量化,但从地标参观人数众多这点来看,其魅力可见一斑-西安兵马俑博物馆迄今已经接待游客超六千万人次:每年“十”黄金周期间,到天安门广场参观的中外游客达近千万人次,每天有十万人选择登上天安门城楼;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约360万

在由32家报网主流媒体联合举办的“中国60大地标评选”中,各个区域的地标就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广东地区地标前十名清一色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成果的反映,分别是大亚湾核电站(471846票)、广交会(349390票)、罗湖口岸(315335票)、广州电视塔(129997票)、白天鹅宾馆(90318票)、广州新白云机场(69364票)、蛇口工业区(57570票)、虎门大桥(47235票)、深圳国贸大厦(36284票)、广九铁路(17028票)。

上海和北京新老地标结合趋势明显。上海地标前两名分别是,东方明珠、环球金融中心。北京的前三名分别是・天安门、鸟巢、中央电视塔。

而在东北、西北、西南、华中地区,人们仍然倾向于把文化历史古迹作为当地的地标。譬如河南红旗渠(619401票)、秦始皇兵马俑纪念馆(566092票)、重庆解放碑(492248票)。

在舒勇看来,南方地区,特别是沿海一带,经济相对发达,地标更像是经济实力的象征,经济内涵肯定会更丰富一些。市民对地标的认同往往随经济发展而不断改变。往往是:各领三五年,才刚成为夺目的焦点,转眼可能就黯然失色,被人们的“新宠”所取代。内地则恰恰相反,人们对地标选择总有一种‘怀旧情结’,文化的内涵要更多一些。此外,像上海、北京,本身具有丰富文化气息的城市,又是国际大都会,呈现出新老建筑的融合是必然的。“一个城市的地标往往不是唯一的,新老地标会依据这个城市的特质按比例出现。”

我们的城市在变,市民对地标的认同也可能随着时间的迁移发生改变。那么,城市地标是否会有一些公认的不变的标准呢?

也许建筑学家汉宝德说的话值得参考:“一座富于人性的公共建筑,要使来访的市民感到亲切,感到被热心接纳,它不能有丝毫高高在上的姿态,令来访者感到压抑,或使路过的市民产生被排拒感。”

城市地标的“高大全”误区

“中国的城市正在越长越高。”几年前,―位外国学者在媒体上这样感叹。

所言非虚,看看不断被刷新的世界超高建筑榜单,越来越多的大楼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中国制造。世界最高电视塔、世界最大摩天轮、世界最长拱桥……光广州一座城市,就头顶数个“世界之最”的称号。

不独广州,各地的“第一高楼”也在不断剧新:

2008年9月,南京紫峰大厦封顶,以450米成“江苏第一高楼”;

2008年10月,投资80亿元的重庆“嘉陵帆影・国际经贸中心”动工,高度超过455米,将成“西部第一”:

2008年11月,上海中心大厦破土动工,将以632米的高度超过台北101大楼,成为新的“中国第一高楼”。

即便在一些二线城市,新式的摩天大楼也正在崛起,并被冠以某某地新地标之名。

2009年广州两会期间,有不少人大代表质疑我们有没有必要追求那么多世界第一?全国人大代表、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沙振权教授认为,当前全国各地追求政绩、追求轰动效应的浮躁之风正盛。“若冲动胜过理智、科学让位权力,留给后人的是不符实际的‘面子工程’,不仅令人担心,甚至可说是后患无穷。”

中国东南大学教授顾孟朝也曾撰文指出,中国许多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忘了整体、忘了主题、忘了主人、忘了时代”。他把造成“四忘”的原因归结为:城市领导好大喜功,纷纷要为自己建立“政绩工程”;开发商单纯追求商业利益,而忽视了建筑工程的“城市特色”,更谈不上对节能、环保等因素的考虑;建筑师们遑求个性的张扬,片面地追求标新立异,忽视了城市建筑与城市个性之间的有机结合;如今普遍存在的一种攀比心理在作祟,听说别的城市有什么,不顾一切要跟着上。

“‘大裤衩’(央视大楼)、‘小蛮腰’(广州电视塔)、‘凹凸曼’(天津海信广场),公众给超级建筑起的外号往往带有调侃的味道,因为他们并不认同这些为追求政绩而建的地标性建筑。这些建筑让他们产生距离感,他们在用一种戏谑表达着自己的不满。”暨南大学心理学教授李爱梅表示。

有专家指出,兴建超高建筑不但让城市失去了原有的特色,也带来了巨大的投资难以回报、危险系数高于普通建筑、不利于生态与环保等问题。

上海金茂大厦曾做过一个试验,请一群身强力壮的消防队员从85层往下跑,最快跑出大厦的一个队员花了35分钟。而消防专家指出,火借风势,30秒内就可以从第层到达第三十三层。这样算来,火灾时人们跑到楼外逃生的可能性

几乎为零。

上海是中国内地摩天大楼最集中的地方,由于不堪高楼林立的重负,目前地面正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下沉,而摩天大楼最多的浦东新区以每年3厘米的速度下沉。按此沉降速度,三十多年后,上海有三分之一的地区将会低于海平面,从“上海”变为“下海”。

我们在建设“高层城市”,在地球的另一端,经济发达的欧洲地区却在竭力把持着城市的高度红线。德国南部的经济重镇慕尼黑市曾举行投票表决阻止了工业巨头西门子公司在市内建造148米和146米高的两座高楼。原冈非常简单,因为慕尼黑市民不愿意看到鳞次栉比的高楼破坏自己城市的传统风格,更不愿意自己舒适的城市生活受到任何干扰。有资料显示,西方建设摩天大楼的热潮已逐渐消退。世界著名的建筑商也基本进入了中国市场,想到中国一试身手。

用西方源代码写作现代城市

一位德国建筑师说过:“欧洲的建设已经完成,而在中国你可以自由地建设。”

现实印证了他的话,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国建筑师纷纷抢滩中国,一大批代表国家形象或具有地标性质的重大建筑设计项目几乎都被洋人所包揽。

英国《泰晤士报》2009年11月评出十个最大、最重要的建筑工程,北京就占到了三个

鸟巢、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和CCTV新址。这三个新地标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西方建筑师设计的高科技作品。

该如何看待这现象,舒勇认为,西方建筑水平确实是比中国高,借鉴和学习也无可厚非,但我们的地标性建筑不需要搞国际化,外国人根本不了解中国,不懂得中国的历史文化。只有中国的建筑师才有可能建出中国的地标。

“这些设计就像是穿着时装去上班的模特,华而不实。看不到区域特色,看不到现有的城市文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著名建筑大师及建筑评论家彭培根2008年存哈佛大学的一场演讲中抨击道。在他看来,最近10年中,许多外国建筑师在中国设计了很多一味追求视觉刺激和“妖魔鬼怪一般”的建筑物。

被戏称为“巨蛋”的国家大剧院,其设计师保罗・安德鲁曾说

“当我把这个设计图拿出来时,自己都不可思议,但是保守的中国人却接受了它,他们急需一个现代化的‘蛋’告诉世界,中国和过去不一样了。”

“中国已经沦为外国设计师的试验田”,这不是危言耸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建筑行业者向记者坦言,现在我们国家的文化基础比较浅,人们的视觉经不起冲击,看特别新奇就觉得是好东西。不少当权者也认为,建筑无论好坏,只要吸引眼球,就已经成功了。中国也有大量的“热钱”吸引外国设计师。先锋建筑师们在他自己的国家也是鲜有作品能真正“存活”,却在中国实现了理想,给更多的外国设计师以示范效应,追随者将会越来越多。

央视新大楼在设计图公布之初就受到国人的强烈质疑。一位北京政协委员直言批判道,“中央电视台新办公大楼的整体结构是极其怪诞的‘下跪’造型,且扭曲不正,与中央电视台理应作为公平公正的国家宣传机构应有的端庄周正的形象严重相悖。”也有不少老百姓觉得这样的造型倒也奇特有趣,给它起了“大裤衩”的外号。尽管外界质疑声不断,新大楼设计却意外地获得了相关专家评审团的一致好评并顺利通过。

当不少人还在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时,大楼的设计师库哈斯在其最新出版的本名为《Content》的著作里揭开“大裤衩”的谜团:“主楼是一个女性的臀部朝外趴着,副楼就是与之对应的男根。”外界一片哗然,央视新大楼竟是西方建筑师开的个“生殖崇拜”的“色情玩笑”?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篇(10)

本书着重介绍了世博会展区及周边地区的绿地景观设计,内容主要涉及园区内三大公园、聚会广场、道路系统环境和绿色技术等。可以说本书是市场上介绍世博会绿地景观设计内容最为详细和专业的图书。

2、《超尺度建构:2010上海世博会之世博轴综合体》

世博轴既是世博会规模最大的单体建筑,也是世界上最贵的单体建筑、最大的生态建筑和索膜结构,并首次采用了阳光谷结构。

3、《2010上海世博:后滩公园》

本书为我国著名园林景观设计师俞孔坚先生所著。该项目由作者亲自设计,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授予2010年景观设计杰出奖。

4、《走向零能耗》

本书是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全面介绍英国零能耗工厂实践与理论的书籍,详尽说明了零能耗社区设计的26个专题。书中介绍的计划体系的实施,能够减少交通、能源与水消耗急剧增长。

5、《世博集约交通》

本书以世博交通需求为重点,兼顾日常交通需求,涉及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各个层面,是一本在城市交通规划、管理和交通需求预测等领域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专业类读物。

6、《苏州园林》(中英文对照)

本书有重点地选择苏州园林的发展文脉、景观塑造、意境创作、空间经营和造园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力图阐述、总结苏州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和规律,较好地表现了苏州古典园林的艺术神韵。

7、《中国形》(中英文对照)

本书试图寻找一种属于本源的抽象概念,关注的对象是中国古典建筑的形式逻辑。本书中英文对照,特别适合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国外读者。

8、《中国皇家园林叠山理论与技法》

中国园林叠山无论从形式、内涵和发展程度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世界任何一种岩石庭园。作者把阅读文献和实地踏察相结合,将掇山石材和掇山艺术手法、工艺的演变统一起来研究。

9、《中国元素设计》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元素概述,中国元素设计考察,中国元素设计造型原理,中国元素再设计的审美取向,是对中国传统元素设计的再创新。

1 O、“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系列

本丛书汇集全国各地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传统建筑细部,采取图文结合的编纂方式,全面、系统地记录中国传统建筑细部装饰艺术。丛书包括《屋顶艺术》、《华表・牌楼》、《台基》、《门窗艺术》、《庭院装饰》等若干分册。

11、《中国民居之美》

本书是中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孙大章在多年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民居的基础上,专为面向国内外广大读者编写的一部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中国民居图书,是一部展现中国民居之美的资料大全。

12、“中国民居建筑丛书”(18册)

本套丛书精心编撰,集数十年民居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知识性。每卷书多角度、全方位、深入具体地发掘了中国各地具有丰富层次和断层的各民居文化。

13、《中外现代建筑解读》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对西方现代建筑的解读,后一部分是对20世纪中国建筑的解读。将之放在同一本书加以解读,可看出西方建筑与中国建筑的差异与关联性。

14、《中外建筑史》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和大量的图片,将中外建筑历史按时间和建筑类别加以论述,重点介绍每个时期和每种建筑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15、《中国园林艺术小百科》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造园艺术科学的工具书,共收录词条3000余个,涵盖园林美学与艺术;宗教、隐士与造园;园居生活与娱游方式;园林建筑名词等内容。

16、《中国园林100例》(中英对照)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篇(11)

建筑现代化发端于19世纪,在20世纪得到成熟及扩展。尤应指出的是,20世纪有一批倡导改革的建筑师,屹立起无数建筑经典。所以我们认为,创新与发展是20世纪建筑创作的主旋律,也应成为人类应特别把握并借鉴的建筑经典。建筑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它往往反映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及艺术品质,无论是科学与艺术结合好的,还是或科学或艺术的单体杰作,都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在清华大学吴焕加教授的《回顾20世纪的建筑》一文中用32个字所作的描述作为对本世纪建筑辉煌的概括:“推陈创新,全面跃进,百花争妍,百家争鸣;曲折演变,持续出新,同而求异,多而流行。”下面针对近现代几个著名的建筑谈谈自己感想。

首先是英国的水晶宫,这是英国为了1851年在伦敦举行第一届世界工业博览会而兴建的展览馆,由于工业展览馆这种建筑类型以前从未有过,所以,英国特地在1850年举行了这一建筑的国际设计竞赛,以便寻找一个理想的建筑设计方案。结果,欧洲各国建筑是送取了245个设计方案,结果无一被采纳。原因是这建筑要求在一年内建成,而且需要有宽敞明亮的内部空间,以供展览工业产品之用,同时,又因展览会的会址定在伦敦的海德公园内。公园内不可能永远保留这个建筑,要求这一建筑在展览会结束后能方便地拆迁。对于这一建筑的这些功能要求,当时的建筑师们束手无策。正当展览会准备者为此万分焦急的时候,英国一位熟悉用铁和玻璃建造园艺温室园艺师帕克斯顿(1801~~1865)提出了仿照建造园艺温室的办法,用铁和玻璃做构件,利用预制装配的方法建造展览馆的设计方案。他的这一方案很快被采纳了。只用半年时间就建成了一座有巨大室内空间、光线充足的大型展览馆。它的建筑面积约7.4万平方米,长度为564米(合1851英尺,表示这一建筑建于1851年),高三层。整个建筑大部分为铁结构,外墙与屋面均为玻璃,通体透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建筑形象,当时人称“水晶宫”。展览会结束后,它被拆迁到伦敦市郊的赛登汉。1936年不幸毁于火灾。

从现在来看,“水晶宫”只是一座功能比较简单的非永久性建筑,但它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一方面表现出金属与玻璃在建筑上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则表明建筑预制件和装配化在建筑工程中的优越性。所以伦敦水晶宫成了欧洲近代建筑中的划时代的建筑。

埃菲尔铁塔是世界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建筑。它是1884年法国政府为了庆祝1789年法国大革命100周年,举办世界工业博览会而兴建的一座永久性建筑。当时参加这一建筑设计竞赛的方案有700多个,评委最后评定只有法国著名金属建筑专家居斯塔夫·埃菲尔(1832—1923)设计的铁塔完全符合要求。铁塔于1887年11月26日动工,于1889年3月31日竣工,历时21个月。

铁塔占地12.5公顷,塔原高300米,1959年在塔顶,增设巨型天线后,高度增至320.7米。除了4座塔墩是石砌的外,塔身全为钢铁结构,重达7000多吨。整个铁塔的大小钢铁构件共有18038件,全靠250万只铆钉铆成一体。由于设计周密(全靠设计图纸有5300张之多),部件加工精细,组装时每个铆孔与铆钉都准确就位,未用一锉一锤。铁塔底部有4条向外撑开的塔腿,在地面上形成每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塔腿分别由石砌墩座支起,地下有混凝土基础。整个塔身自下而上逐渐收缩,形成优美的轮廓线。在距地面57、115、276米处分别设置平台。自底部到塔顶的步梯共有1710踏步。建塔时安装了以蒸汽为动力的升降机,后改为可容50~~100人的大电梯。人们若想登塔眺望,或沿盘旋的1710级楼梯一步步攀登,或乘可容50~~100人的大电梯升上塔的各层平台。步入平台,整个巴黎尽收眼底。天气睛朗时,从第三层平台上可以远眺80公里以外的自然风光。

埃菲尔铁塔的出现,预示着采用金属构件将大大增高建筑的高度。但是,这一工程一开始就引起了轩然大波。不少贵族和文艺界显赫人物,联名写信给政府反对建造铁塔。有些报纸也跟着推波助澜,群起鼓噪,说铁塔破坏了巴黎的美,损害巴黎的盛名等。在信上签名的有著名音乐家古诺、小说家莫泊桑、小仲马等。更有甚者,一位退休军官居然想法院提出控告,质问:“铁塔要是塌下来压了我的房子怎么办?”一位支持埃菲尔的记者嘲讽的回答:“先把你压在下面!面对这种情况,埃菲尔毫不动摇,他愿意承担一切风险去完成这前人没有做过的但他对此充满信心的伟大事业。事实证明埃菲尔的确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工程师。为此,当时的法国政府就以他的名字命名铁塔,并在塔下建立了他的半身铜像。令人深思的是,直到铁塔建成之后,依归有人反对这一新事物。如著名法国诗人保罗·马里·魏尔伦认为,这座铁塔根本”不屑一顾“,他恼怒地告诉人们说:”宁可每天绕一个大弯儿,也要避开这不伦不类的、丑陋可怕的魔王,因为开它一眼,整夜会不得安眠,尽做噩梦。“著名小说家莫泊桑,他对这座铁塔感到毛骨悚然,犹如芒刺在背。他说:”这一大堆丑陋不堪的骸骨,真是令人深思恍惚,惶恐不安,我被迫逃出巴黎,远循异国了!“由此可见,一件新鲜事物的出现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到了20世纪初,随着无线电传送事业的迅速发展,埃菲尔铁塔多了一个功能,在塔顶上安装了强功率的天线。50年代中期,塔顶又增设了一根20多米高的巨型天线;第三层上面还有一个完整的气象台,一盏辅助导航、旋转式的导航灯。建于100多年前的埃菲尔铁塔还在继续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包豪斯是德语Banbans的音译,由德语Hausbau(房屋建筑)一词倒置而成。“包豪斯”最初是德国魏玛市的“公立包豪斯学校”的简称,成立于1919年。是由现代著名建筑师、现代设计教育家格罗皮乌斯任魏玛实用美术学校校长时,将该校与魏玛美术学院合并而成的。这一学校专门培养建筑设计和工业日用品设计的人材,由格罗皮乌斯任校长。1925年,包豪斯由于在学术见解上同当地名流发生分歧,学校迁至德绍,改名为“设计学院”,习惯上仍沿称“包豪斯”。包豪斯主张新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全面认识生活,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并具有表现这个时代的能力为原则。它强调建筑师、艺术家、画家必须面向工艺。为此,包豪斯的教育把车间操作同设计理论教学结合起来,通过手眼并用,劳作训练和智力训练并进,使学生获得高超的设计才干。在教学方法上,包豪斯认为指导学生如何着手比单纯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教师必须避免把自己的手法强加给学生,而要让学生自己去寻求解决办法,同时强调设计中的集体协作。包豪斯在开展教学的同时,注重设计研究和开发。在十多年中设计和试制了不少便于机器生产的家具、灯具、陶器、纺织品、金属餐具、厨房器皿等工业日用品,大都达到包豪斯主张的“式样美观、高效能与经济的统一”的要求。在建筑方面师生协作设计了多处讲求功能、采用新技术和形式简洁的建筑,如著名的德绍包豪斯校舍。从而奠定了它在世界现代设计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