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农村农业信息化大全11篇

时间:2022-11-11 10:52:2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村农业信息化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农村农业信息化

篇(1)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过渡期,在未来的发展当中,我国的农业发展必然是朝着农业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转型过渡期,我们应该着力推进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工程,提高农民的科学水平与自身素质,逐渐完成对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以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充分利用,取代传统农业生产中的盲目性,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工作重心。虽然我国农村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其整体素质偏低,在农业生产中达不到对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都体现出对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盲区,最受到重视的反而是物质成本的投入。在以信息带动起来的新农村建设当中,广大干部群众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改变重物质投入、轻人力资源开发的陈旧理念,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把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工作的重点,着力培养出大批以信息武装头脑的新时代农民代表。

一、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农业信息化就是要在农民生活消费、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农业市场流通、农业资源环境等六个方面进行,带动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化步伐。传统农业要向现代农业进行转化,首先就要进行农业的信息化发展,农业的信息化进程是新农村建设的最基本保障与开展前提。与传统的耕地少与配置不合理相比,现代化的农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不得不全面改进,实行以信息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最佳途径。

要做到农业信息化,首先要求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业发展的管理,改过去的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改包揽一切的宏观调控为行政干预的适当引导等。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除了政府的宏观调控外,要切实做好农村的信息化发展,就必须调动农民的工作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做好生产经营工作;同时,农民的自身素质与生产技术需要不断的得到提高,才能在现代化的市场竞争中根据市场需求决策来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其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农业的信息化有助于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及生态农业的发展;同时,信息化的主体仍旧是农民,做好信息化发展,也就相当于是对传统农民进行了一次信息教育,提高了他们的科学技术水平与自身素质,最终表现在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上。

二、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坚持两个原则

1. 坚持面向需求、服务“三农”的原则

要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根据市场情况、农民需求和农业发展实际,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合适的信息服务方式,着力提高农技部门的服务质量,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努力增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能力。

2. 坚持以人为本、以用促建的原则

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素质高低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成败。在教育投资有限的条件下,建设一个现代化信息平台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最有效办法。以提高应用能力作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农民“用得起和方便、实用、有效”放在首位,把推动广大农业经济主体特别是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对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作为导向,促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培训和推广应用力度。

三、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举措

1. 加快“三农”信息商务平台建设

政府应组织涉农部门和涉农企业及相关的大专院校,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展有益的合作,为农民提供切实需求的农业政策、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等多方面实用交互式的信息咨询与服务。

2. 建立农业信息站,为农民普及信息技术服务

通过电话、互联网、广播、信息栏等方式,向农民传播各种信息,并对农民需求的各种信息进行整理、及时更新;利用“数字农业网”等农业专业网站,以相对合理的组合方式,相互链接,方便农民和相关单位访问查找,不断提升农业专业网站的效能;把单向的传播和交互式的咨询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经常组织一些农业专家上门或通过远程视频的方式,为农民提供咨询服务;强化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使农业信息站成为集技术咨询、信息、技物结合、产品营销为一体的农业信息服务中心。

3. 建设“农民信箱工程”

利用互联网技术,依托通信运营商的技术设备,统一规划建立实名制“农民信箱”,采用实名制登记,广大农民、农技人员、涉农企业和其他人员都可申请注册使用。注册用户能够借助电脑和手机短信进行网上双向交流,快速、便捷地获得各类科技、市场信息和系统提供的服务,并要求每个用户所的信息真实可靠。

4. 推广“三电合一”模式

“三电合一”是指利用电脑网络采集、信息,利用电话语音系统为生产经营者提供语音咨询和专家远程解答,利用广播电视制作、传播农业节目。通过三方面有机结合,降低信息成本,实现优势互补,扩大农业信息覆盖面,增强服务的有效性。重点推进农业专业网站等信息平台与地方广播电视台合作。

5. 开展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

要积极开展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利用现有的测绘成果和国土资源部门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逐步建立包含土地资源、基本农田、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水利设施、气象资料、土壤环境、地理状况、农民承包地管理等内容的地理信息数据库。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表现在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活变化也不小,随着各种先进农业技术的普及,给我国的农业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现代化社会中,信息是人民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新农村的建设当中,信息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农村人民只有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信息服务,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拉近农村与城市的距离。针对我国的产业分布情况及人力资源分布来看,发展农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而针对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来看,以信息化带动新农村的建设,是最有效,也是最佳的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篇(2)

农业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化

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在逐步形成的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开发农业信息资源,是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各种监测农业资源的仪器,是准确获取与利用各种农业信息的重要设施。我国需要加大资金研究、开发、应用各种农业信息获取基础设施,以增加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含量,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准确而及时地跟踪、掌握农业资源。环境的变化,以便制定正确、科学的政策与对策。

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

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包括农作物栽培管理的自动化;农作物病虫防治信息化和自控;畜禽饲养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三个方面。

从信息化角度,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首先要求建立在农业信息技术集成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上。一方面要注意农业系统模型的建设。把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作为一个主体对象,支持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作为客体对象,从信息农业角度出发,研究主体内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信息流、知识流、工作流、控制流,并建立起系统模型。另一方面,注重集成信息系统的开发。在农业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开发应用性较强的信息系统、知识系统、工作流管理系统、控制系统等。目前,农业信息系统开发都是农业领域中局部范围的工作,如气象信息系统、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计划系统、病虫害防治系统、种子选育系统、田间管理系统等。将单项农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与现代工程技术、生物技术、机械制造技术相结合,制造出基于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农业设施、设备,进入高效集约型农业生产时期。

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

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是基于农业信息技术的计算机软件、硬件和通讯、控制产品直接为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服务。信息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信息与知识成为比土地、农业生产资料等更为重要的第一生产要素,农业生产的产值与农产品中应用农业知识、信息多少密切相关。农业生产过程采用信息控制的农业设施进行,农业生产经营以电子商务形式进行管理信息网络化。

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重点

农业信息化作为新的理念,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碰到的难题是不少的。诸如,建设资金短缺,机构设置困难,信息人才匮乏等等。尽管全国各地情况不一,东西部存在较大差异,但网络已到达部分基层乡镇并且随“金农工程”启动其建设步伐会很快遍布到全国各地的乡镇。然而,网络进村入户率则低得可怜。受广大农民对网络信息的认识水平以及对微机设备的购买力与操作水平的限制,我国农业信息化将任重道远。

首先,网络信息的适应问题不强。就农村的信息客户群体而言,他们需要的网络信息以市场信息和专家信息为主,并且这些信息必须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真实性;他们所需要的网络信息服务主要包括:信息传播、信息查询和网上招商。达到上述两方面的要求,就必须对纷繁复杂的网上信息进行“精挑细拣,加工制作”,才适合农民的口味,也才能引导农民通过使用网络信息来发家致富。

其次,网络信息进村入户途径不一。从实际情况来看,网络信息客户群体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发达村和种养大户、农业企业、行业协会、农贸市场、经纪人等信息重点用户;另一类是经济水平一般或欠发达的村以及大量地普通农户。网络信息进村入户途径,必须综合运用了数字电视、电话、互联网等资源,把电视、电话与互联网联系起来,切合目前我市农村电视、电话普及率高而计算机普及率低的现实,这点还很不够。因此,农业信息化发展必须着眼一下方面:

加快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信息网络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在我国农村通信普及还不完全、整体信息网络还未建成的情况下,当务之急就是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鉴于此,信息产业部提出继续加强农村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村村通工程实施方案"的目标,促使各大通信运营企业做好农村通信普遍服务工作,为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提供网络通信支持和信息服务。

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随着我国农业向现代化迈进,整个农业体系也将卷入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成为左右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包括信息的开发、采集、整合以及系统化的过程。在信息资源开发整合的过程中,农业信息服务、应用系统的建立也应同步进行,从而形成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局面。

抓好应用试点,发挥示范效用

在实现农业信息化过程中,需要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勇于开拓创新的"火车头"起先锋示范作用。因此,要把有条件、有基础的地区作为农业信息技术应用试点,结合地方特色,抓好示范性应用,通过认真总结和大力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以点带面,加快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与推广。

面向"精准农业"推进农业信息化

农业发达国家正在大力发展"精准农业"这一基于信息科技的高效农业模式,并且在技术革新、应用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显现出越来越大的市场优势。"精准农业"以精准选种播种、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精准植保、精准田管、精准收割等六大精准技术为代表的精准农业技术集农业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一体,已经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建立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而应用的关键在于人才。特别在农村地区,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现代通信信息技术的了解还很少,这使农村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急需大量人才来完成。农业信息化和信息农业要求劳动者具有更高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必须具备在大专专业水平才能取得经营管理农场的资格证书,才能掌握新兴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才能成为信息农业的经营管理者,才能是信息时代的合格劳动者。要通过建立健全的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农业信息化队伍建设。

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对策

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

农业资源包括土地;土壤、水、农用物资等。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才能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虽然应用传统现代化的技术和方法,同样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但是总成本高,时间效率低。而应用信息技术管理农业资源时,就可以大幅度和高效率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例如,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制和推广的"中国土壤肥料信息系统",该系统应用于养分资源管理,成功地指导了区域性的营养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了肥料要素的合理流动,明显地减少了化肥特别是氮肥的使用量,提高了氮肥利用率,有效地减少了氮肥的损失,及由此带来的对环境的污染。

加强农业生产管理水平

农业生产管理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管理、养殖管理等各个方面。通过上述领域的信息化和自控化,实现信息的自动传输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由计算机分析数据并进行模拟运算,确定最佳的管理方法,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譬如在农作物栽培管理领域,现在国内研制的多媒体小麦管理系统(MWM)和玉米栽培模拟优化决策系统都可以应用于生产。如要给农作物施肥,可以在田间设置自动养分测试仪或设置各种探针定时获取数据在室内自动测定,通过计算机分析数据,确定施肥时间、施肥量、施肥方法,使用田间遥控自动施肥机具或与灌溉水结合实现自动施肥。

提升农业经营管理水平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的智能工具改造和装备农业各部门,建立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可为农业经营管理决策者提供强大的技术手段和丰富、高效、畅通的信息渠道,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解决管理效率低、调控不及时等问题,促进管理科学化、合理化和最优化,从而加快农业的全面发展。

加快农业市场流通效率

篇(3)

1.1整体推进过程中的问题

一是对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认识程度有待提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的领导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工作目标不明晰,工作重点不突出,还没有把信息化工作摆到重要位置上来。也有一部分领导干部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比较简单。另一方面,部分农民对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也存在认识不足的现象,对信息的主动寻求意识不强,信任度也相对较低。网络信息由于其成本高和数量大不易辨识的特点而没有大面积普及,部分地区的农民对定制短信服务的热情不高,不愿花钱买信息。二是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保障不足。目前,各级财政部门对农业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的安排份额较少甚至没有安排,无法满足农业信息化长远发展的需要。加上各地资金筹措力度各不相同,影响了信息化设备的购置和配备。同时,农业信息机构建设乏力,缺少开展信息服务的经费。

1.2农业信息化服务缺乏地域或产业针对性

近年来,农业经济发展逐渐呈现出地域特色和优势产业发展集群的趋势。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系统是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联合农业、林业、科技等部门,聚集各行业人才资源,围绕各地区农业优势和区域特色产业,衔接商务、物流等服务系统开展而来。但目前,各地尚未依据本地区的特色产业建立符合相关产业发展特色的信息服务系统。

1.3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力量薄弱

从相关资料分析可知,当前基层农业信息化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还相对较低,有很多不是具有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人员,导致无法快速、完善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此外,大多数农民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信息化培训,尤其是缺乏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从而无法有效地从网络上获取有用的信息。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影响了现代化农业建设步伐。

2加强我国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2.1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明确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的职责,制定农业信息化规划,使每年信息化建设有目标、有任务,把农业信息化工作落到实处。强化农业信息工作责任制,将农业信息工作纳入各涉农部门年终考核内容,并与各单位信息责任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相应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

2.2加大宣传力度建议

充分利用已经在农民当中形成可靠宣传效果的媒体,在农业信息化的作用方面加强宣传力度,以引起各类不同群体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

2.3完善投入机制

农业信息化发展必须有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撑,这就要求各级政府予以足够的重视,在财政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建议在农业专项经费中增加农业信息化的投入比例,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个人、集体、企业和外商多方投资,形成多元化投资渠道。各级财政应重点扶持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业企业和种养大户等建设数字农业,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

篇(4)

农业信息化就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它通过信息和知识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把农业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农民手中,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发展新阶段。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推进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1-4],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农业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农业信息化从经济调节角度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从公共服务角度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多媒体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共享,极大地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建设农村疾病防控信息系统,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能够极大地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4农业信息化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重要途径

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单个农户存在“小、散、低、弱”的先天劣势,形成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脱节,从宏观角度体现为农业结构调整难,农产品商品率低,农业竞争力差,从微观角度则表现为农产品卖难,农民增产不增收。通过推进农业信息化,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使广大农民群众和农业企业获取全面、及时、准确的产销信息,了解消费需求、供求走势、价格行情,及时地调整生产取向,准确地把握市场商机,有效地回避交易风险,充分实现市场对土地、人力、资金及物化投入的有效配置,繁荣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入世后农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从发展角度又进一步赋予了农业信息化新的定位。它是世贸组织规则框架内“绿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焕发出更大的生机和活力。

2农业信息化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于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城乡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农村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发展滞后。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是逐步消除城乡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3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引入,必将彻底改变农村这种“信息贫穷导致物质贫穷”的局面,改善农业就业结构,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信息化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信息化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途径。农业信息化使信息和知识作为新的资源要素,融入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引导、控制并改变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要素的集约程度和配置关系,提高资源利用率,使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的科技和知识含量显著增长,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能力。二是农业信息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不少农民纷纷上网,利用网络学习最适用的生产技术、推销农副产品,不再盲目生产,开始搜集信息、利用信息,并围绕市场信息进行种植、养殖,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三是农业信息化是减少市场交易风险的重要条件。农业信息化为实现生产、分配与消费等方面的有机衔接与运转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农业信息将成为农业市场经济的“剂”,使市场交易双方直接联系,减少了流通环节,节约了交易费用,提高了农民收入。四是农业信息化是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措施。许多农民通过信息可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了解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和全国各地的就业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五是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重要保障。信息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把农民急需的专业生产技术和最新的应用经验快速地传播到各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广泛、快捷地传播农业技术并加以推广,进而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增加农民生产收入。六是信息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高速路。农业生产涉及的因素很多,具有时空差异和变异性大、气象和病虫灾害频繁、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控程度差等特点。当前,农民还是依靠经验进行生产,以户为单位进行经营,存在生产经营分散,品种、品质差异大,抗风险能力低的问题。通过信息化可指导本地区农民进行规范化种植,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实现规模经营,取得市场效益;指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取得市场效益;向农民提供实用可靠的新品种、新技术资料,提高农产品品质;还可通过气候和病虫害预测等,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生产综合效益的迅速提高。

5农业信息化是提升政府部门管理服务职能的重要保障

通过实施农业信息化战略,以农业电子政务建设为切入点和出发点,建立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信息应用系统,从下行角度建立顺畅、有效的远程调控管理机制,从上行角度建立及时、准确的基层反馈机制,将显著提升农业管理服务水平,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6信息化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助推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生产经营观念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以销定产”、“什么赚钱种什么”已成为广大农民的共识,农民参与结构调整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由于各种生产技术、经营信息的缺乏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成为结构调整的瓶颈。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推进农业信息化,用高科技的信息技术、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向农民传递大量农业科技信息、生产信息和市场信息,撞击他们的思维,启发他们的创造力,使大批农民群众,而不是个别能人投入到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中去,迅速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

篇(5)

1.盱眙农业信息化取得的成效

一是开设农业电视专栏。盱眙电视台2套专门开设专门栏目《田野四季风》,每天在黄金时段反复播出。二是设立咨询服务热线。利用12316热线,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生产技术、市场信息、农业政策等信息咨询和农资打假等投诉服务。三是建设盱眙农业网。盱眙农业网设立植物保护、农作物生产、林业管理与生产、渔政与水产养殖、生产动态和科教培训栏目,提供农业信息,指导全县农业生产。四是进行农民创业培训。采取能力模块结构的培训模式,实行集中学习、实践考察及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的培训方式。2013年,盱眙县共培训600人,其中种养大户100人,农民经纪人100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负责人100人,村组干部、乡村农技人员200人。

2.盱眙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盱眙县现辖14镇5乡,78万人,面积2483平方公里,人均面积居江苏省之首,素有人均“两亩耕地一亩山,一亩水田一亩滩”之称。情况差异较大, 农业信息化 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服务等诸多方面都有不足之处。一是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农业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二是网络普及率不高。由于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家中配备电脑不多,难以获取更多的农业信息。三是农业技能培训的短板效应。培训模式传统理论指导的多,实践操作的少,有时为了应付上级考核,完成任务。培训往往是依靠上级主管部门和政府自上而下的途径开展,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造成了培训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农业信息化在促进盱眙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小康盱眙”的客观需要

“十二五”以来,盱眙县委、县政府自加压力,高标定位,提出“苏北争第一、全国进百强、小康高标准、开启新征程”口号,特色发展力争将盱眙建设成为创业创富、宜人宜居的“淮安先行区、南京后花园、江北新天堂”。激发崛起核动力,实现宏伟新蓝图。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县的小康。农业信息化正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2.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和美盱眙”的有效途径

农业市场存在风险大多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盲目种植,导致滞销。2011年,盱眙县淮河镇大白菜喜获丰收,原本指望大赚一把的菜农遇到了大白菜2分一斤无人问津。农业信息化就能够让农民充分掌握市场,一方面可以避免盲目种植,另一方面收获后可以使市场交易双方直接联系,减少了流通环节,直接与所需地进行交易,能够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综合劳动技能和市场营销能力,实现农民收入增加。

3.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向上盱眙”的加速剂

盱眙用“向上盱眙”方针引领农业现代化建设。没有农业的信息化,就没有全县农业的现代化。有了“向上”文化引领的农业的信息化,广大农民能够迅速了解市场需求,会按照“市场需要什么,我就种植什么”,而不是一味地跟风。让农民了解科技信息、销售信息。农民便会根据活得的信息自觉优化农业资源配备,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三、农业信息化在盱眙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途径

1.强化顶层设计,加大政府农业信息化投入

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意见》指出:各级农业部门要将推进农业信息化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重要举措,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信息化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观念,切实将推进农业信息化列入重要工作议程,将信息化贯穿于农业部门履行职责任务的全过程,贯穿于为“三农”服务的全过程。盱眙政府部门要加大投入,充分利用现有各类资金渠道开展行业信息化建设。设立信息化专项工作经费,确保信息化推进工作正常开展。

2.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实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

篇(6)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呈海量化增长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信息载体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多元化趋势也在扩大,导致信息资源量在越来越庞大的同时,分散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同时网络上一些时效性、准确性差和冗余重复的垃圾信息也容易让人们对网络信息产生焦虑。要想在这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也成了不容易的事情,对于信息素质一般的农户而言,更是困难。事实上,用户对信息的要求又必须及时、精准、有效,这就与他们的获取能力形成了尖锐矛盾,而要解决这种矛盾只能通过对农业信息的整合来化解。

1.农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资源整合原则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最终目标是要把尽可能多的分散于各个角落的资源,通过系统的方法,运用信息技术,由信息人员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审核、,最后通过某一媒介或终端达到方便使用的目的。因此,在进行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之前,要先弄清楚几个问题:其一,农业信息资源的使用主体是农民;其二,农民的信息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其三,农民需要正确、有用、及时、全面的农业生产和销售信息;其四,农民需要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是方便和安全的。由此可知,在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合时,要从用户自身信息获取水平和需求出发,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达到预想中的目的。

1.1标准化、规范化原则

网络上众多的信息资源和数据库中丰富的资源之所以没法通过某一种方式就可以全部访问,除了商家不同和费用攻取等问题外,最主要是他们之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规范,格式、技术接口、输出标准等方面的不同,都让我们面对这些丰富的信息资源却无能为力。信息资源整合就是要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内容、形式和与其相关的技术进行整合,共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在尽可能宽广的范围内方便地使用已经进行了二三次整理和加工的信息资源。因此,标准之于信息资源整合是前提和基础。只有依据一定的标准来进行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才能避免因资源重复建设导致的人、财、物的浪费和损失,让用户可以方便、优惠地访问和获取相关资源。

1.2共建、共享原则

遵循标准化、规范化原则其实也是为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打下基础。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为了集中一定范围内有限的人、财、物对信息资源进行深人加工、整理,但是由于管理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管理松散、部门与部门之间沟通不足等问题,让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面临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出面,建立起统一协调的、布局合理的管理体系,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为农业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创造条件。

1.3信息安全原则

农业信息资源中的部分数据会涉及到国家秘密、国家安全,需要绝对的安全,但是农业信息资源需要一定程度的开放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于是产生了开放与安全的矛盾,因此,我们需要在安全和开放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既要能保证用户方便地使用这些信息资源,又要保证这些资源处于一个安全的状态。而保证信息安全可以通过网络安全区域的划分、中心数据库的摆放位置、防火墙的利用、加强内部监控与审核、第三方认证等方法来保证信息的安全。

2.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中关键技术分析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主要目标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对网络、数据库中包含的对农业生产和销售有指导作用的无序信息资源进行融合、类聚、重组,形成一个新的资源有机整体,保证用户可以方便、准确、及时地获取他们需要的信息。因此,信息整合技术的进步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信息资源整合的步调,需要尽力挖掘新技术服务于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利用。

2.1基于XML的数据描述标准

(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是一种用于描述数据的标记语言,主要使用文档类型定义(DTD)或者模式(Schema)来描述数据,与描述页面的HTML有相似的式。它可以利用We浏览器进行数据确认,还具备易于生成数据的优点,囚此,它可以在不同的部门和部门内部方便地进行数据交换和利用。如果制定出XML的标准并广泛应用的话,那么不仅是企业或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变得更容易,而且语音数据和动态图像数据这些过去数据库中难以进行处理的数据也能轻松地转换成数据库,这对信息资源的管理而言将会前进一大步。再加卜XML独立于平台,有利于跨平台问的信息交流,完全可以充当网际语言,并有希望成为数据和文档交换的标准机制,它所具备的准确表达信息真实内容的特征,不仅可以降低应用程序的负担,也使摺能工具的开发更为便捷:

2.2有关Wel的论述

Intentet采用超文本和超媒体的信息组织方式,将信息的链接扩展到整个Internet卜,而Web就是一种超文本信息系统,它不仅可以让文本从一个位置跳到另一个位置,使用户可以从中获取更多信息的同时,在主题的选择上也任意可行。而Web具有的图形化、易于导航、与平台无关、分布式、动态和交互式的特性,让信息资源整合的共享机制建设、适时更新和与用户互动机制建设等问题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We中的图形化显示功能,可以提供将图形、音频、视频信息集合于一体的特性,使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后为农户提供一些非常形象、易懂的信息资源的技术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2.3有关Wel> Service的论述

Web Service是由“3C”标准组织定义的,采用XML通过UML来接口和应用绑定的软件体系结构,这些定义接口可以被其他软件系统发现,并通过基于XML和IP协议的消息通讯机制集成到不同的应用系统。它是继Web访问之后的新一代资源方法,有着更大的灵活性和交互功育挂。

Web Service完个基于XML(可勿展标记语言),XSDXbIL Schema )等独立于平台、独立于软件供应商的标准,是创建可互操作的、分布式应用程序的新平台,具有跨平台的可互操作性能。通过Web Service不仅能跨越不同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防火墙阻碍而进行正常通信工作,还可以将用不同语言写成的,运行在不同平台的各种程序方便地进行集成,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界面,甚至在软件和数据重用方面也有所成就。Web Service在允许重用代码的同时,可以重用代码背后的数据C当然,Web Service在通过Wel进行互操作或远程调用时的用处更是显而易见。

3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功能及其实现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就是按照农业信息资源之间的指示关联,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信息资源的优化重组,形成系统化、摺能化的数字资源体系。当然,在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过程中,需要标准、法律、安全、机构作为支撑,以保证信息资源整合效果和功能的实现。

3.1农业信息资源的发现、采集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首要前提就是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将大量分散于网络上的相关信息资源进行筛选、采集。但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在丰富多彩的同时,杂乱、无序、冗余的缺点也会显现出来。为了避免农业信息资源采集与揭示的随意性、无计划性和盲目性,采集网络信息资源也要严格执行一定的标准。结合农业信息资源和用户信息需求的特点,笔者认为对农业信息资源的采集需要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eq \o\ac(,1)1实效性原则。由于网络信息资源更新过快、链接的时效性强等特点,需要对录人的站点定期进行跟踪,即时清除陈旧信息和死链接,并随时搜索本学科最新的政策和信息动态。②实用性原则。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主要目标是为用户提供农业生产和销售信息的服务。通过对当前国家农业政策、农业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以及农产品需求等信息的搜索、加工、整理,让用户在进行农业活动时,跟当前农业的发展和需求形势紧紧相联,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减少因信息获取不全或不正确而导致的经济损失。③高质原则。农业信息资源的主要用户—农民的信息获取素质相对较低,这就需要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采集时,遵循高质量的原则,采集一些用户急需的和有用的信息资源。有效的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不仅要是该领域全部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高质量也是关键。④内容全面性。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必须以搜集全面的农业信息资源为原则,不仅要从整体揭示农业发展状况,还要搜集到具体、全面的农业生产和销售信息,搜索范围也要涉及到国内外该领域的各种信息资源,通过网络数据库、网上动态信自、网络出版物、学术会议、相关标准和专利等途径获取全面的农业信息。

3.2农业信息资源的描述

篇(7)

前言

信息化技术,以现在通信和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以大型数据库的网络共享技术为依存,网络信息技术,是汇聚各个多样化研究对象要素的总数据库,为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和与之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提供了大环境。在使用信息化技术之后,可以极大程度的提高,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解决三农问题。

1信息化发展给农村农业经济带来的机遇

1.1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历史长河中,我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人们对于粮食的青睐和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反复多次的转变和改革。随着科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结构在改革开放以后有了很大的调整,无论农村经济终于开始向农业型转向多种经营型,至此,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带动了整体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因此,给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正是由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世界接轨的脚步越来越快,诞生了一系列农业跨国公司,具有更大的影响力。这种经济调整,适应了国内和国际化接轨的双重形式,在克服重重困难之后,得到了国家的认识,今天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需要农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等我把农民的收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产品竞争实力,需要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全新的商机和信息。

1.2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在我国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实际上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第一产业的,原材料出厂和初级生产呈现下降趋势,但是第三产业却迅速崛起。三产业运动业实际上是相互带动的,在第一产业内部,虽然种植业呈下降趋势,农林牧副渔确定了前所未有的增长,这种对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实际上已经达到了质变的边缘,成为了成熟期和成长期的竞争产物。在世界范围内人们加强了对于服务业的青睐和重视,加强了对于第三产业的投入。因此,一定身材的快速发展,推进高水平,荣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理顺整个产业链,实行利益工装和共赢的原则,培养农业经济的龙头企业。加强在信息化发展海洋中的制衡优势,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2信息化发展对于农村经济带来的挑战

2.1信息化发展凸显了农村经济的落后

众所周知,我国的现代农业化水平总体程度较低,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虽然很多农民在现代已经增强了自身的信息意识,国家在培养农村新型人才方面也加大了气力,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加强科学养殖和科学种植业,对于农村科学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是在我国,文化,农村农业经济发展还有一条很长的道路要走。目前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凸显了在农村这种信息化意识的滞后,很多农民认为所谓的信息化就是利用广播和电视进行一定的传媒宣传,而忽略了可以使用信息流动拉动资本流动的作用。虽然地方政府非常注重对于农村信息化硬件的建设,但是,带动一个地区整体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必须要当地农村的科教文卫事业全面发展,而我国农村的软件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2.2信息化发展使原材料流通快,总体利润降低

以往的农村原材料和初级种植产品,由于酒香不怕巷子深,在销售的过程中偶尔会出现垄断的局面,而在当今社会,由于农村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信息的流通性非常快,因此,农村不同基层对于信息的需求量差异较大,原材料的快速流通和初级产品的快速流通,使得具有技术含量的产品数量比例呈现出不足之势,凡从平均水平上拉低了整体农村农业经济利润率。另外由于农村的信息化建设缺乏基本的规范性和持续性,在信息的提供方面无法做到定时定点,更无法做到准确和规范,因此,提供信息者有时可能会参差不齐,一方面农村信息化面临着快速发展的势头,而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化在科技教育方面相对滞后,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化发展非常不均衡。

3以信息化发展手段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举措

3.1以农业信息化步伐实现农民增收

近几年,来由于科技技术的进步,农民的农产品增收现象屡见不鲜,但是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因此,以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步伐,带动整个农业物质资源的交换速度,提升整个农业生产农产品的品质,提升农业农产品加工的技术含量,使得农产品的竞争力更强。信息化技术的交换,可以使得农产品有更多的出路,改变农业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改变以往只有数量而没有效益的不良局面。同时农业信息化的步伐可以加快,农村二次就业和农村用工,尤其是在农闲季节,方便农民出外打工,方便农民实现跨行业、跨领域就业,实现农村经济多元化的增产增收。

3.2以农业信息化提升整个农业生产水平

农业化的生产水平是提升整个农业生产实力的基本保证,通过农业信息化的技术和进步,普及在农村宽带的使用比率,当地农民使用网络的成本,让农民学会使用网络进行销售,通过网络咨询,利用网络学习新型农业生产知识。使得信息的搜寻不再盲目,生产计划有据可查,这样就可以通过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加快整个农业生产水平的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该围绕市场信息,不再盲目的进行种植,所有的种植和养殖活动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利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适应大众消费者的需求。

3.3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减少农业交易风险

以往的农民由于信息比较闭塞,含量较少,因此在交易的过程中可能会被骗,而如今由于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快速进步,农业信息化在实现生产和分配方面发挥了非常强大的作用。在市场交易的过程中,农民可以减少流通中的成本,减少交易费用,而且增强对于卖方信息的关注可能。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可以实现对于农产品交易风险的规避,减少交易成本,因此获得更多的交易利润。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使得农民的信息可以更加准确而有效,在进行获取和转移的过程中,农民的整体素质也在潜移默化地不断增长,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广泛而快捷地进行农产品交易。

4结束语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洪流中,新时期的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合理,每次调整都希望能够把农业的广度和深度不断的扩大,尤其是在目前我国诞生了一大批,具有极强市场竞争力的农村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具有法人资格,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而且在科研、生产、推广等各个方面都成为当地举足轻重单位。信息化的发展,全面提升了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不仅对当地政府和农村经济带来了便利和福利,也给老百姓带来的甜头。因此积极的发展,农村信息化建设,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实现信息兴农,将是未来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将会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包春霞.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J].农业经济,2016,(06):64~65.

[2]刘绍敏.中部六省农村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华大学,2015.

[3]周旺东.信息化建设对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823~6825.

篇(8)

实现农业信息化是实现社会信息化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当下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态。所谓农村信息化,实际上就是指在建设城镇一体化以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过程中,通过对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实现农村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及利用。特别是通过对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现代信息化技术的综合运用,进而实现对农业经济活动中的科学生产与管理,进而在实现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换句话说,农业信息化就是在当今社会信息化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对传统农业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农村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我们之所以要实现农村信息化,不仅在于这是当前的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方面在于农村信息化的实现确实对农业经济的增长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信息化为农业经济的增长提供动力。我们常说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正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集中体现。特别是农村信息化的实现在促进农业人才的培养、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农业信息化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为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提供了不竭的动力。2.农业信息化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结构与发展模式的转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与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日渐增长的需求。特别是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各类资源都还存在较为严重的紧缺或浪费现象。而实现农村信息化,则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向自动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进而实现对传统农业粗放式经济结构与发展模式的转变,有效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增长。3.农村信息化能够解放农村劳动力。传统农业生产只限于小规模的个体化经营,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使得信息与资源很难共享,生产效率较低。在信息化条件下,农业生产活动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从而有效地解放农村生产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下,农业活动可以引入智能化管理,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力投入,节约大量的农村劳动力。4.农村信息化能够扩大农业生产的活动空间。在信息化条件下,农业的产业链有望得到延伸,从而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农业可以与工业进行高度结合,根据用户的需求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在以往,农产品只能在当地销售,营销空间有限。通过互联网技术,农民则可以将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可以在网上建立农产品交易平台,寻找稳定靠谱的买家,通过网络实现网上购买、销售、发货和支付。这不仅缩短了农民获得支付款项的账期,也解决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问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从而提高了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5.实现农业信息化对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积极影响。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资源的流转速度越来越快。实现农村信息化,就是为了让农村生产活动与现今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相接轨。换句话说,就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农业产品与交易市场进行有效结合,在促进农村信息资源的传播与共享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农产品的交易环节和时间,并有效降低农产品的交易成本,进而大大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6.农村信息化能够加快农业经济增长的步伐。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可以用来替代传统的生产工艺,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强农业生产效率,从而加快农业经济增长的步伐。信息技术的独特的数据处理能力和传播能力能够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因此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及生产技术方面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互联网技术能够进一步细化社会分工,减少交易成本,扩大交易范围,加快农业经济的增长速度。

三、实现农村信息化的有效措施

目前,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相对其他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尚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加以改善。通常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探究进一步实现农村信息化的有效措施:1.深化对农村信息化的认识,加强宣传力度。要想实现农村信息化,我们首先应当努力提高人们对农村信息化的认识。只有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农村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人们才会自觉地投入到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中去。这就要求相关政府部门或村委会在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意识,引导他们自觉关注农村信息平台,进而促进农村信息资源的流动,不断扩大农村信息化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2.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加大对信息的开发力度。要想实现农村信息化,我们还应当完善农村信息管理系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保证信息采集系统具备良好的监控能力,便于实现对农村的信息资源的收集、存储、整理、共享、分析等。此外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应确保其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完整性。此外,我们还应保证信息管理系统对于数据分析的实时性,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对进行相关处理。而我们完善农村信息管理系统的目的就在于方便日后对农村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因此,加大对信息的利用率及对信息的开发力度,也可以加快农村的信息化建设。3.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加强,现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基本步入正轨,如通讯设备、光纤等网络设施等。但是农村信息化的有效实现,除了这些配置外,离不开基础网络设施的支撑。鉴于这一现状,各级政府部门应对农村网络基础设置覆盖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落实县、乡、村网络体系的完善和构建,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对信息网络基础的软硬件配置进行及时的更新换代,保证信息交换的畅通。4.引进并培养农村信息化的专业人才。引进信息化技术的专业人才,提高信息化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也是实现农村信息化的重要方面。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及村委会必须加大对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如通过定期组织开展一些农村信息化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来村讲座、指导,或组织相关人员到先进农村参观学习等方式,不断提高农村信息化建设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善信息化技术人员的聘用制度,提高聘用的审核要求,并加大对在岗人员的工作质量考核评估的力度等方式,进一步强化职高院校财务管理队伍的建设。坚持只有合格的财务人员才能获得上岗资格,对工作质量不达标的财务人员进行适当的调整或解聘。此外,我们还应加强对信息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的教育和培训,以增强信息技术人员的敬业意识和责任感,树立他们的法纪观念,进而让他们能够自觉维护农村的经济权益等。

篇(9)

吴晓光副主任强调,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总的思路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战略和重大工程项目为指针,紧紧围绕全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以及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心任务,牢牢把握信息化发展“三个转变”新形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着力从“政策拉动、人才保障、服务支撑、技术引领”入手,本着“优势点做强、增长点做大、关键点做好”原则,以创新求发展,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探索运行机制、强化技术支撑作用,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上层次、上水平。

主要目标任务是:重点围绕“四抓”、力求“四个着力破解”,即:抓基础设施建设、着力破解制约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问题,抓人才队伍建设、着力破解农业信息与技术推广应用“最后一公里”问题,抓服务平台建设、着力破解专家对农民与农业部门对三农“零距离服务”问题,抓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着力破解农业信息技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软实力”问题,加快推进全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实现大发展、快发展。今年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加快启动建设“吉林省三农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 今年将重点启动建设全省农业办公资源管理(OA)系统,同步开展全省农业视频会议(应急指挥)系统前期调研和相关建设工作。要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协调政务外网专线、争取互联网增容、招标建设单位、开展人员培训等,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好农业办公资源管理系统,并分期分批向市州和县市推广应用,整体提升农业部门办公自动化水平。同时,要积极推进农业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前期调研、资金筹措以及其他相关基础性建设工作。上述两个系统建成后,可实现全省农业系统无纸化办公、省市县三级互开视频会议、即时定向远程会商和应急指挥调度等功能。

深入推进农业电子商务试点 今年将继续深入扩大试点,新增上网交易农资生产经营企业20家和农特产品生产经营企业100家、产品200个以上,新建电子商务农产品配送展销中心2~3个,农业电子商务交易额力争达到1亿元以上。

高起点抓好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 加快与中科院高层次合作,选择在公主岭农业科技示范园、部分农户蔬菜生产日光温室和大棚深入推进物联网试验示范。重点组织开发吉林省设施农业物联网专家智能系统,构建东北冷凉地区设施农业技术模型数据库,研究创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施农业生产信息感知、传输、处理等高新硬件设备。同时,通过合作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等形式,加快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推广应用。

大力组织开展骨干农村信息员培训 今年重点选择在20个左右县市、认定20个左右培训基地,依托阳光工程和信息化专项,推广“7+1模式”(在7天培训基础上增加1天或1项信息化技术培训),培训骨干农村信息员3000人,并采取有效措施,引导这部分人员积极参与农业电子商务、农业信息采集等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要注重加强培训条件、培训手段、管理制度建设,深入探索创新培训方式方法、调动农民主动参加培训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

突出抓好“三大平台”信息服务能力建设 集中力量突出抓好农业系统门户网站、“12316”、“12582”三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能力提升建设。重点从加强省市县三级农网网站群内容更新、信息报送及网站改版,分产业构建“12316”专家团队、提高专家服务水平,扩充“12582”综合服务功能,加强信息资源和信息手段内容建设,实施三大平台服务手段更新改造等方面入手,整体提升我省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要积极会同农业科教部门,深入研究和探索利用12316电话语音、12582短彩信、12316广播电视、12582手机报、零公里信息报等多种形式,定向为基层农技推广示范县农业科技示范户开展公益性信息技术服务。

积极推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点)、信息化示范村和“农村吉林”乡镇网站建设 加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点)规范化管理,大力组织实施农村信息网络延伸工程,今年新建标准化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点)500个;开展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村建设,今年拟选择10个左右有一定信息化工作基础、村领导班子思想解放、村民素质较高的行政村,有计划、高标准地建设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农业农村信息化终端样板;启动“农村吉林”乡镇网站建设,今年拟规划建设100个左右乡镇网站。

篇(10)

1、农业生产总值与各农业投入生产要素的相关分析

我们通过农业生产总值、农业资本投入、农业劳动力投入与农村信息化指数的相关性分析,以便揭示农村信息化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作用。虽然, 信息化指数的测算方法有一步算术平均法和二步算术平均法两种算法, 但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因此, 本文主要通过二步算术平均法对农村信息化的指数进行测算。本文的测算指标按照日本学者小松峙清介提出的 11 项信息化指标体系, 而每项具体的指数则等于当年该项农村指标的绝对值与基年相对应的国家信息化指标的绝对值的比值, 然后采用二步算术平均法将 11 项的农村信息化指数进行加权算术求和, 最后得出的就是当年农村信息化的指数。

运用公式 1 计算出我国 1993~2002 年农村信息化的指数, 同时, 我们通过对国家统计年鉴 1994~2003 年的数据整理得到下表 1。

1.2农业生产总值与各农业投入生产要素的相关分析用表 1 的数据进行农业生产总值、农业资本投入、农业劳动力投入以及农村信息化指数四项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得表 2。通过表 2 的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

以下几点结论:

(1)农业资本投入对农业生产总值的增长与农村信息化水平的增长都呈正相关, 而且相关性水平显著。因此, 我们可以由此看出, 农业经济的增长离不开资金的投入, 而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同样也要投入巨额的资金。但是, 这两者的关系并不矛盾, 因为农村信息化水平的增长同样也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增长。因而, 我们在考虑农业资本投入时, 不仅要考虑到投入的资金量, 同时也要考虑到资金的用途与合理划分。

(2)农业劳动力的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农业资本投入和农村信息化指数都呈负相关, 但相关性水平不显著。这说明传统农业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过时, 而在土地等稀缺资源固定的条件下, 盲目的在单位生产要素上投入过多的劳动力, 引起该生产要素对生产产出的边际效应被无限的放大,那么最终只能带来负效应。因此, 我们需要在农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与劳动力的转移上多下功夫。

(3)农村信息化指数对农业经济的增长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相关系数为 0.737, 相关水平显著。因此,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时期, 我们要加大对农村信息化的建设, 以实现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腾飞。而农村信息化指数跟农业劳动力的投入成负增长, 恰恰说明了农村信息化正推进农业经济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式的发展模式转变。这正是我们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目的。

2、农村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分析

众多经济学家创造了许多的经济增长计量模型, 而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则是柯布- 道格拉斯(C - D)模型。该模型包含三个自变量: 即资本投入量、劳动力投入量以及技术进步。而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早在 1776 年就提出决定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的增长源泉就是来自于以上三个生产要素的投入情况。然而,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技术的进步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为重要, 而作为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正推动着社会生产力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峰。因此, 信息化水平便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增长能力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在中国农村, 工业化水平还相当的低, 甚至在有些农村地区工业化水平还趋近于零的现状下, 国家制定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实现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主导战略, 从而为实现农村信息化加速推进工业化、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了研究农村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们通过估计附加了农村信息化指数的生产函数, 并用统计回归模型来估计它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2.1 农业经济增长率模型的建立

为了构建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率模型, 我们分别对方程的两边变量的时间 t 变量进行求导。

2.2 农村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从函数分析结果来看, 从 1993~2002 年中国的农业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信息化对农业总产出的弹性分别为0.813, - 0.642 和 0.735, 换言之, 在研究期间, 保持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不变, 农村信息化水平增加 1%导致产出平均增加 0.735%。类似地, 保持劳动投入和信息化水平不变, 资本投入增加 1%, 导致产出平均增加 0.813%。然而, 从上式中我们奇怪的发现, 劳动力的增长却引起农业总产出的负增长。这跟我们上边的相关分析结果一致。而深究其原因,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虽然属于农业大国, 但称不上农业强国, 农业生产劳动效率的低下以及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受教年限等众多因素都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而相对于农业土地这种稀缺的生产要素, 在单位面积内重复性的投入过多的低素质和低水平的劳动力, 使劳动力对农业总产出的边际效应被无限的放大, 从而导致农业劳动力的投入增长引起农业经济的负增长, 这是中国农业发展中所具有的独特规律。

因此, 农村信息化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并对其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 如何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已成为我们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并且也是协调城乡统筹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国家大计。而对于农业经济发展而言, 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则尤为重要,它不仅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 而且它也是促进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和农业劳动力向其它三个产业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

3、结语及展望

在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农业资本投入与农业劳动力投入是促使农业经济增长量变的重要因素, 而农村信息化却是促其发生质变的重要因素。因而, 在由传统农业向新型农业发展的转折时期, 我们需要通过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力度, 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 以及优化农业资本投入与加快实现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从而为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应博.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农业大学,2005.

[2]贾善刚.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1999,(2).

篇(11)

[中图分类号] F30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001-01

一、前言

锦溪镇地处浙江省龙泉市的西部,是一个农业较为发达的镇区。新农村的建设在这里基本已经完成,对于农业信息化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做好农业信息化工作,可以大大促进农村向城市转变,大大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就笔者在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工作见闻来说,锦溪镇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在政府和相关人员的宣传及指导下,已经有了初步的进展,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下面就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在农业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应该采取的对策进行分类的探析。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落后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于农村建设也慢慢的开始重视。但是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方面相对的不足,使得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整体比较落后,无法满足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和资源的获取。计算机的普及率相对不足,无法满足农村信息化的建设。

2.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足

我市属欠发达山区,目前,政府在农业上有限的投资主要用在扶持基础产业发展上,农业信息化资金投入仅靠上级项目,地方财政投入几乎空白。此外项目资金的投入也仅限于完善网络软硬件设备,而后期维护、农村信息员及农户培训、信息更新等也没有资金保障,因没有后续经费支撑,运营工作难以持久。从而严重制约了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展。

3.网络农业信息资源欠缺

农村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不能单单靠基础的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还要进一步扩大农村网络信息的内容,满足农民的需要。但实际建设中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网络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对于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来说,农业信息网站的建设近乎空白,全市仅市农业局有1个农业信息网,别的网站对于农业信息资源往往过于简单,无法进行深层次的解答。特别是缺乏对农业形势的预测和农业技术上的信息分享。

4.农民的农业信息化素质不高

农业信息化是一种拥有高技术含量的新型技术,但农民中真正掌握农业信息化的人却非常的稀少。新时代的农民应该学会利用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途径寻找相关的技术,来解决自己在农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但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在此方面的实际情况却有所偏差。主要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农村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许多农民并没有足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获取积极性,不能充分的理解和运用网络带给我们的巨大好处;第二是农民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主要是其学历低,直接阻碍了农民对农业信息和知识的学习及运用,使得农业信息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构建网络知识平台

我国涉及农业的网站数量还有所欠缺,与整个网络的发展相比严重的失调,而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也面临着此情况。在这样的形势下,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建设自己的农业信息网站,对公共的信息进行限制和筛选,科学的整合和技术上的补充,作为信息资源投入到网络知识平台的建设上去。此外,应该在本区域建立相关的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加快现代化信息网络体系的建设,以实现和其它各个农业科技网站的技术交流,增加先进农业技术的资源研究进度和相关科技成果的共享。

2.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的“亮点”。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工作,真正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就是财富,没有农村信息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由于农业信息服务前期经济效益不明显,前期硬件设施的建设和相关人员配备所需资金主要由财政拨款和专项资金投入来实现,因此政府应高瞻远瞩,将农业信息化投入列入政府投资预算,在农业信息化网络软硬件设备、后期维护、信息员及农户培训等方面留足资金,使整个系统能真正运转起来,更好的开展农业信息化工作。

3.推广应用农业专家服务系统

随着近年来我国整体对农业的重视,很多的农业专家被下派到农村中辅助新农村的建设,给广大农民提供科学的农业信息。但是,专家就那么几个,远远不能满足大部分农民面对面解决问题的渴求。基于此,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应该加大力度推广应用市级已建的专家服务系统,在条件成熟后,也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设立自己的专家服务系统,给农民和专家之间构建一个具有灵活性和畅通性的平台,形成一个良好的资源传递过程,加大农业的信息化程度。

4.提高农民的信息化素质

提高农民信息化素质的措施主要分两个方面:第一是通过适合的培训方式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采用联合授课、集中培训等方式对于广大农民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培训,增进农民对网络的认识和应用,加大农民对对于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性。第二是最大程度的发挥农村信息员的作用。农村信息员是农民和农业信息服务站的连接桥梁,提高了农村信息员的业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农业信息资源的传递效率,加快了农业信息化的建设。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农村的建设必将更加的完善,而相应的对农业信息化建设就会有更多的要求。农业的发展格局在不断的变迁,这就需要农业信息化建设在以后有其新的意义和内涵。对于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工作人员来说,更应该在当下对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结合国内各个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针对本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建造出一条最适合浙江省龙泉市锦溪镇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道路,为农业信息化将来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熙隆.中西部边缘山地农业信息化现状与问题分析――以四川省达州市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2011(1):224-226.

[2]韦志扬,梁贤,陆宇明,韦莉萍,于平福.广西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6(9):466-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