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农村发展存在问题大全11篇

时间:2024-01-29 15:18:1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村发展存在问题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农村发展存在问题

篇(1)

【关键词】

农村商业银行;问题及对策

由于农村商业银行是在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其内部制度和外部政策环境都带有深厚的农村信用社痕迹,仍面临着诸多与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一制度安排不相适应的困境和约束,阻碍农村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同时,又有在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夹击竞争下的压力。

一、杨凌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问题

1.业务范围过于集中,风险集中。由于地域限制,造成杨凌农村商业银行分散风险不利因素,被限制在杨凌区开展业务,其资金势必集中到地区发展较好或可供开发的这些行业、产业和项目上,造成贷款的行业集中度、客户集中度偏高,带来巨大风险隐患。同时,地域限制不利于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产品创新。目前,企业跨地区、甚至于跨国的经营活动,要求商业银行能够按照企业的地理布局为其提供存贷款和资金清算等服务,就已经超出了杨凌农村商业银行自身的能力,业务和客户的本地化,造成农村商业银行大量客户流失。

2.人才储备十分缺乏。杨凌农村商业银行队伍整体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意识还不够强烈,开拓与服务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创新潜能还严重不足,同时,由于 缺乏创新意识的业务骨干,不少重要岗位的“业务骨干”尚未成为创造、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开拓者和复合型人才,网点的业务人员很难开拓新领域,取得新成就。人才的严重缺乏,都会涉及农村商业银行整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普遍增加,也明显影响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

3.未建立成熟的企业文化。一个银行能否持续发展,成为百年老店,是一个永远不会被取代的竞争因素。“一年的企业靠管理,十年的企业靠制度,百年的企业靠文化”,杨凌农村商业银行的“企业灵魂”———企业文化尚在起步阶段,作为刚刚从农信社“破茧成蝶”的农村商业用户,虽然会有其他发展态势优良的大银行的企业文化供我们借鉴,但更多核心的东西是需要杨凌农村商业银行依据实际情况才能逐步建立起来。

4.支持“三农”政策意图和“利润最大化” 的商业本质存在矛盾。杨凌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产物,从改制成立之初便被无形地赋予了更好地承担起支持“三农”的使命。作为政府更注重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对其局部和地方的贡献;而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一个企业主体,却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目标的差异和冲突容易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对农业和农村中小型企业的金融支持不足。

二、农村商业银行组建过程中遗留问题的对策

1.明确市场定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作为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企业,农村商业银行要在竞争激烈的金融领域,将潜力巨大而又缺乏开发的农村市场作为基本立足点,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达到客观上协调社会资源,产生社会效益的目的。充分利用杨凌示范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政策优势,将支农业务只要与示范区的发展相结合,通过支农业务的创新与发展来促进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更进一步地促进支农业务的发展壮大,最终建立实现农业示范区社会效益与自身经济效益的“双赢”目标。

2.与时俱进,设立村镇银行,适时对外扩张。杨凌示范区是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但是杨凌人口数量、经济规模和企业单位数量毕竟有限,杨凌农村商业银行在本地经营发展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杨凌农村商业银行成立后,要立足杨凌,辐射整个“关中—天水”经济区。通过杨凌农村商业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通过参股控股、吸收合并和新设机构,设立村镇银行等方式,实现跨区域经营,将扶持高新技术农业、支持“三农”发展的金融服务手段、技术带到杨凌以外的区域实施经营,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通过村镇银行其拓宽了农民,农业和农村的融资渠道,建立农村金融供给新渠道,实现杨凌农村商业银行对外扩张和跨区发展。

3.创新金融产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创新金融产品,对客户群进行细分和动态管理,建立产品研发流程和机制,针对不同客户群的需求进行产品优化和设计,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创新公司业务、创新个人业务、创新国际业务、创新中间业务、 着重发展中间业务,充分利用杨凌农村商业银行一体化的城乡金融服务渠道网络,迅速发展电子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利用银行丰富的客户资源做大做强,构筑中间业务盈利的新增长点。

4.创新用人与用工机制。现代银行业是以人力资本为第一竞争力的行业,有了人才就有了竞争优势,优化员工结构,完善薪酬制度,全方位加强员工培训,并通过“稳健经营、内控优先、全员参与、过程管理”的内控文化环境,以制度约束为基础提高自我约束意识,充分体现出“合规中实现自我进步、合规创造自我价值”的理念,为杨凌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三、结语

杨凌农村商业银行是在在杨凌示范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基础上,通过内部改制发展起来的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中肯定会到种种困难和问题,但是我们坚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一定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杨凌农村商业银行将改善杨凌示范区的融资环境,促进杨凌示范区的产业发展,对推动解决西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经济的全面小康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树生.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银行家,2010(11)

篇(2)

集安市位于吉林省最南部,全市总幅员面积3217平方公里,森林和山地占总面积的85%,耕地占总面积的7%,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8%,是一个“八山一水半厘田,半分道路和家园”的山区市县,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天气气候复杂,灾害性天气频发,气象灾害对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威胁十分严重,因此,健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防御和减轻农村气象灾害,充分发挥气象在农村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近年来农村气象灾害监测及预报预警服务情况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一直是集安市气象工作的重点之一。近年来,集安市气象局不断提高天气预报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水平,积极开展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深入开展农业气象方面的研究,加强气象灾害风险意识和防御气象灾害知识宣传,为全市农业发展、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积极的工作。

1、覆盖全市的气象灾害监测平台和信息平台

2007年以来,集安局在全市范围内相继建设安装了32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形成了覆盖全市及广大农村的自动监测网络平台,实现了气象灾害信息监测自动化,为严密监视及收集暴雨、低温冷害、寒潮以及次生地质灾害等信息提供了可能,也为农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提供了有利的科技支撑。为保证区域气象站监测到的实时气象灾害信息及时传递给各级领导、社会公众和广大农村地区,最大限度的扩大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的覆盖面,为防灾减灾工作赢得宝贵时间,我局针对监测及时,不畅的问题,2009年协调有关部门,动员社会力量,在防汛办、森防办、交通、水库、电力、学校、医院、及全市11个乡镇等人员密集场所安装了电子显示接收屏和手机短信传播网络,成功搭建了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平台,解决了乡镇一级气象灾害信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保证了气象灾害信息出口的畅通。

2、完成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

为做好我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2010年我局编写了《集安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0-2020),集安市政府以集政文〔2010〕6号文件正式颁布实施。《规划》提出了未来十年集安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战略布局、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建设和保障措施等。《规划》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将组织实施的六项气象灾害防御工程,重点加强城市、农村等地区以及农业、林业、交通等高影响行业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集安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3、着力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为做好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全面提升集安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我局积极协调集安市政府,印发了《集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通知》(集政办发〔2010〕44号)文件,成立了以市政府主管副市长为组长、民政、水利、国土、农业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精细化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覆盖广的气象预警信息网络、构建有效联动的气象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完善预防为主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等问题,为集安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

1、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目前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多种现代传播工具的普及,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初具雏形,特别是随着气象手机短信,大喇叭、电子显示屏、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气象灾害信息的问题得到一定的发展,但也局限于乡镇一级,大部分村屯仍然无法覆盖,因此,如何最好最快的将气象信息及时的传递到广大农民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民手中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农村信息化程度不高。绝大多数农民,甚至相当多的村、组都没有电脑,更谈不上使用互联网,农村网络信息化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再就是农民对防灾减灾意识不足,遇到灾害时,也只是望天兴叹。

3、财政投入不足,气象灾害防御措施缺乏。近年来,政府制定了很多方面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但是在农村地区的投入明显不足,导致制定的规划及预案落实程度不高。

三、对策和建议

篇(3)

1.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优势

(1)消费选择多样化,满足农村消费者需求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数量多。一直以来,农村需求本身没有得到满足。这是因为,尽管农民收入在不断提高,但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幅度较小。较小的收入增长使得农村消费者在面对所需要的商品?r可以选择的机会小,因此农村的消费需求无法完全释放。而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以“淘宝”平台为例,“淘宝”平台将数以万计的大中小商家联系起来并带到农村消费者面前,让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收入选择高档、中档、低档的商品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它为农村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满足了农村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农村电子商务势必会受到农村消费者的欢迎。

(2)为农产品提供了销售渠道,提高农民收入

农产品的销路一直是个困扰农民的问题,蔬菜水果丰收之后找不到销路只能烂在地头的新闻也时有报道。而农村电子商务则为这样的农产品提供了销售渠道。通过电商平台,农民可以把农产品销售到全国,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3)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一直以来,国家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一直给予政策支持,包括鼓励高校毕业生、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等积极参与农村电子商务,并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培养人才和提供融资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此外,国家还投入大量资金给予支持。

2.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问题

2014年,全国农村电商销售额超过1400亿元,10年或者20年后,农村网购市场或将超越城市。农村电子商务规模的迅速扩大,无不预示着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前景。但是,农村电子商务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物流运输困难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便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交通运输条件差。在城市下一级的乡镇,有些拥有国道,而在乡镇的下一级一些偏远地区,主要道路为公路。道路的路况也是有好有坏,有的公路铺了水泥,不受天气的影响,有的公路就是一条泥土路,运输易受天气的影响。不同的道路条件,决定了不同的配送成本。而在乡镇以下,配送成本更高。过高的物流配送成本,使得由电子商务发展带来的低成本效果大打折扣。

(2)农村居民普遍学历低下,缺乏电子商务专业化人才

要从事电子商务,并不单单只是会上网就行,农产品想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出去,必然要通过专业化的人才来营销、策划、包装等。农村的现状是居民普遍学历低下,少数外出打工的农民选择返乡的人也多已中年,学历稍微高一点的青年都选择外出。此外,尽管国家或者地方政府给与政策支持和优惠条件,鼓励高校毕业生等人才留在农村,但是农村艰苦的生活条件还是很难吸引大批人才停留。人才问题可以说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

(3)支付与结算问题

在城市中,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的另一个原因是支付结算便捷。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支付等多种支付结算方式为电子商务提供了很大便利。然而在农村,这些支付方式则很难推广。农村现行的支付方式主要还是用邮政、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来进行资金结算。农村观念保守,农村居民对电子银行、手机支付等现代支付手段持有怀疑态度,牵扯的又是钱财的安全问题。所以在农村推行这些现代支付方式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二、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几点建议

1.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村居民电子商务意识

为了让农民对电子商务有所了解,除了在电视上宣传,政府还可以设电子商务宣传机构等定期对农村居民进行宣传。通过专设机构,政府可以利用自身在群众当中的威信加大宣传效果,这比电视广告宣传更为直接和有效。只有让农民有了电子商务的意识,才能调动起农民参与电子商务的积极性,达到理想的效果。

2.发展“农户+合作社+企业”模式,合力打造地方特色品牌

如今,农村合作社加企业的合作模式在全国各地都有了较好的反响。由公司牵头,成立农村合作社,规划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稳定的农产品供应体系,统一农产品的收购,借助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统一的销售,共同发展乡镇特色农产品。注册统一商标,建立共同品牌,集中力量进行品牌建设和推广。努力发挥集体运作的优势,形成规模效应,共享市场信息,减少产品生产和物流的成本,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有效避免恶性竞争的现象。

3.建立农产品数据库,推进产品标准化

网上销售对产品标准化的要求较高,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地方性信息结构统一完整并且具有兼容性的农产品数据库。特别是对于地方性特色强且并未标准化的农产品,要与当地经验丰富的农产品生产人员沟通交流,进行新产品标准化草案的探讨,使产品具备在全国市场上流通标准的要求。在产品标准建立后,将农产品质量标准等信息向城镇农产品制造全体积极推广,鼓励学习,以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

4.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宽带普及率,在互?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比较重要的是运营商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建立这种机制后,企业才有可能在农村建设更多的互联网基站,实现网络普及。

加强农村公路建?O,提高农村物流配送能力政府应给予广泛而有力的引导和支持,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交通、信息、产地集配、冷链等相关设施,鼓励农村商贸企业建设配送中心,发展第三方配送等,提高流通效率。

5.培养农村现代电子商务人才

人才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培养专业化人才是必然选择。可以在大量吸引农村青年返乡的基础上,对这些人进行专业化培养,再加上鼓励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返乡等政策。将会为农村电子商务输送一大批专业化人才,解决瓶颈问题太。

6.打造适宜农村的结算方式,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

农村电子商务结算方式的推广,除了应该向农民积极推广现行结算方式外,还应该为农民打造特殊的结算方式。此外,由于农民居住较为分散,生产也较为分散,而其面对的市场却是一个大的市场。完善的电商平台应该将小农户与大市场结合起来,如此才能真正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

7.传统企业取长补短,合理选择自己的电商之路

篇(4)

农村水利是指在农村开展的水利建设、管理及其他有关水问题方面的工作,包括农村水工程、水资源和水环境.它涉及到闸、站、堤、河流、沟渠及水利配套设施,分为农村蓄水设施、引水设施、输水配水设施、提水设施、田间灌溉设施、防洪除涝降渍等抗御水灾害设施和生活供水设施,是为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镇村居民生活创造条件的基础设施。

一、农村水利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发展由过去只注重粮食产量向重视农产品多样化转变,由过去纯农业向农村工业化、产业化、商品化转变.农村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农村集镇的城市化及农民住宅的小区化,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保障能力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特别是农村水利工程的防洪除涝能力不高,农村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较低,不少城镇在排涝动力的配备上还是接照农业的排涝标准进行设计建设,农村居民饮用水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生活和生产污染严重,农村水利科技含量仍然较低,农田水利工程经营机制没有达到良性运行目标,等等.这一切,都对农村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农业产业结构需要调整.原来农业生产主要追求粮食产量,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所配套的水利工程是为了满足粮食作物的生长需要.但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蔬菜、瓜果、苗木、花卉对灌溉、降渍和抗旱的标准与原有的设施不一致,其标准更高;而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市场化行为,一家一户生产模式缺乏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整,给农村水利的配套建设带来了困难。

二是对水质要求更加严格.由于水产养殖业发展较快,对水源水质的标准要求更加严格.一旦水源污染、水质破坏,会影响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到农民的利益.目前因水质不能保证所引发的矛盾相对增加,也影响到水资源费和水利工程水费的收缴。

三是宏观环境发生了变化.目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由政府组织向村民自主转变,由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意见转变,由尽可能以资代劳向尽可能出工转变,由政府组织号召向“一事一议”转变,农村水利建设的政策环境与投资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四是应正确理解水利产业政策.农村水利建设项目根据其功能和作用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社会效益为主、公益性较强的项目,指防洪除涝工程、农田灌排骨干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水资源工程等;另一类是以经济效益为主、兼有一定社会效益的项目,指供水、水面养殖、水利综合经营等.如果按照这一划分,农村水利建设中的许多工程都是公益性较强的工程,都需要政府在财政上给予支持.但是,正因为有了这一工程性质划分的误区,导致了农村水利投入主体不明的缺陷.对农民来说,有了这一划分,都把防洪除涝工程、农田灌排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和水资源、水环境的治理作为政府投入的主体.但实际上并不尽然,因为对于流域性的防洪工程是公益性的,但对圩区治理中涉及到的防洪除涝工程,其受益者和受益范围都非常明显,仅靠政府的投入是不够的.农田灌排工程应该是农业生产性的工程建设,其受益范围和受益者也非常明显,不应该把政府作为投入的主体,相反农民应该成为农业生产投入的主体。

二、农村水利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农村水利工作要围绕“一个目标”(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目标),利用“两大优势”(即水资源优势和水务一体化优势),确立“三个协调”(即安全、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不断完善“四个体系”(即防洪保安、水环境保护、水资源配置和农业灌溉安全体系),发挥“五个方面作用”(即提高产业层次、提高安全可靠性、提高景观水平、提高水资源科学利用程度、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今后,农村水利建设的重点是防洪除涝、节水灌溉、河道清淤以及农村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推广有效益的技术项目,搞好技术示范工作。

一要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实施节水灌溉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保障.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减少灌溉用水损失,有利于解决农业面污染,有利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是一项革命性措施,必须摆在农村水利建设的突出位置.要加大节水设施与节水技术的推广力度,扶持节水灌溉典型,完善防渗渠系配套,合理发展喷、滴灌工程,重点发展浅湿灌溉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对主干渠道逐步实现衬砌化。

二要努力提高农田灌排标准.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对农田灌溉、排涝、降渍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加强对灌、排、降技术标准的研究.今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切实提高供水保证率和农田排涝能力的标准,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标准的灌排服务.同时,要加强农业产业结构的规划研究,以利于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发挥更好的作用。

三要加大农村水环境治理力度.近年来,水污染带来的水环境恶化、水质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给水产养殖带来了负面影响,死鱼、死虾、死蟹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水土流失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保护农村水资源,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创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越来越显得重要。

四要加快小城镇防洪排涝工程建设.随着农村城镇化、集镇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迫切需要解决农村小城镇防洪排涝问题,特别是从抗御突发性台风暴雨受到的灾害影响来看,农村城镇的水利设施难以适应短历时暴雨的排涝要求,而且目前苏州市一般小城镇的防洪标准仅为10年一遇,甚至有的小城镇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一旦发生较大的洪涝灾害,必将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五要提高农村供水能力.目前,农村居民饮用水和农村工业用水主要是利用地下水,出现了农村发生地质灾害的隐患,故必须提高农村特别是小城镇的自来水供水能力,加快管网敷设,解决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顺利推进地下水深井的封填工作.同时,在生产力布局上应综合考虑,加强村镇科学规划工作,修建集镇截污处理厂,解决污染源,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形成良好的环境风貌。

六要强化防洪除涝工程的管理.防洪除涝工程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性水利工程,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加强管理工作非常重要.第一,要解决工程维护运行管理经费来源,一是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二是用足用好已出台的有关规费征收政策,三是对通过确权划界取得的水土资源或经营性资产,再通过出租、承包等形式获取收益.第二,要界定工程管理性质,对公益性工程的管理单位做到精简高效,其编制内人员经费要纳入公共财政预算;要做好管养分开工作,养护工作通过企业化、市场化机制操作,减轻管理单位的财政负担.第三,要研究制定排涝费收取使用办法,要根据当地工情、水情和种植养殖业及工业经济特点,研究制定排涝标准,提供优质服务;按照能源费、工资、维修费、管理费、折旧费等核定排涝费,细化受益面积、保护人口、企业产值、种植养殖业等负担比例,由管理单位向受益个人、受益单位收取排涝费,由县及县以上政府出台政策,建立财政、集体(或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机制,解决排涝费用问题。

七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经营管理改革.农村水利是农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不具有完全市场化的竞争能力.目前,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中,一家一户办不好的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应该通过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来进行解决.要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明晰工程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规范管理权.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具体的经营管理方式,可以根据工程类型、特点和当地经济社会环境灵活掌握,还可以由水利站直接管理,也可以通过产权转让私人经营,还可以采用经营管理权承包、租赁或聘用“能人”等方式加强经营管理.在目前情况下,政府既不能把农村水利当作“包袱”甩掉,也不能继续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包揽的做法.在租赁、承包甚至产权转让的工程管理中,要切实防止掠夺性经营.同时,要加强行业管理,制订考核办法,建立奖惩制度.要加强对经营者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协调解决经营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对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他建设而减少灌区面积的,镇村应该进行相应调节,以确保经营者的利益.在保护经营者合法收益的同时,应严格要求经营者按照规定缴纳规费。

三、加强水利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篇(5)

内蒙古是农牧业大区,全区除盟(市)所在市区以外共有80个旗(县、市),占自治区全部旗(县、市)的80%。其中国家级贫困县31个,自治区级贫困县29个,占比为75%。人口1700万,占自治区总人口的73.91%。农村牧区发展状况是衡量全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尺,其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

一、内蒙古农村牧区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近几年,国家先后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门槛等政策,内蒙古作为试点地区已取得一定进展。

1.农村信用社改革初见成效。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不但是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于内蒙古来讲更是事关1800万农牧民和农牧业、农牧区及整个国民经济全局的大问题。为提高农村金融体系效能,改善农牧区金融服务,2007年以来,内蒙古推进农村信用社制度改革,目前实行统一法人的77家联社中,有76家向银监部门提交了筹建申请,已提交开业申请的有51家联社。经内蒙古银监局批准开业的35家,其中29家已经挂牌。

2.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实现突破。2006年底,政府开始通过各种途径给农村金融市场造血。中国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若干意见》,对所有资本和金融机构开放农村市场,首批试点选择在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等六省区的农村地区开展。2007年3月16日,由包头市商业银行独家发起设立的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包商惠农贷款有限责任公司挂牌开业。此后,内蒙古首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内蒙古首家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先后挂牌营业,这标志着内蒙古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第一批试点的三类四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经全部稳定运营,说明内蒙古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3.内蒙古邮政储蓄银行已挂牌成立。历经数年“纸上谈兵”和半年多的紧张筹备,邮政储蓄银行于今年3月20日正式挂牌,并在今年上半年启动分支机构,在东、中、西部进行试点,适时向全国推广。而就在邮政储蓄银行挂牌的不久前,邮政储蓄也终止了恢复储蓄业务二十多年来只存不贷的历史,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在全区四盟市于今年3月1日开始试点运行。

内蒙古在农村金融方面所进行的改革虽然已取得一定成绩,但未能从开创一个多样化的有序竞争的金融市场着眼,未能与农村经济的改革有机的结合起来,仍然存在许多现实的问题。

二、内蒙古农村牧区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1.农村信用社“一农”难支“三农”。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始建于1951年,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一直处于垄断地位。近几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内蒙古国有商业银行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陆续实行扁平化管理,从1998年开始到2006年逐步从县域收缩机构,全区县域国有商业银行及营业网点,由1995年的4745家到2006年减至2917家。农业发展银行只从事粮棉油政策性收购业务,与绝大多数农户没有业务联系,邮政储蓄只在农村牧区吸收存款,因此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存在供给不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虽然从2007年内蒙古推进农村信用社制度改革,但由于历史原因,农信社在改革前形成了大量不良贷款和亏损挂账,资金规模难以支撑农村牧区经济发展。

2.金融服务网点呈现“断层现象”。作为农字号的农业银行,近年来,在内部机构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考虑自身的生存及利益,机构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整合,并纷纷退出农村金融市场。与此同时,农村信用社自身也在进行内部改革,在利益的促动下,由于成本高,吸收存、贷业务量小,没有经济效益,且不能养活机构员工等因素,所以也对偏远或较小乡镇的金融网点进行了整合。使当地农牧民办理存、贷业务要走数十里路程,农民存款难、办贷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3.资金外流现象严重。目前,以国有资本为基础的农业银行急于从农村脱身进行股份制改造,开始从县域经济中实行战略性撤退,贷款规模逐渐减少。与此同时,农业银行凭借支付结算优势广为吸收存款,这部分存款通过上存的方式大量外流。 邮政储蓄利用网点多、结算通畅、深入农村的特点,大量吸收农村储蓄并转存人民银行,对外不办理贷款业务,邮政储蓄的疯狂“抽血”,加剧了农村资金的“体外循环”。

三、完善内蒙古农村牧区金融市场的措施

1.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目前,内蒙古共有农村信用社独立法人机构1279个、职工18500多人,机构网点和从业人员均居全区金融机构之首。2006年末,全区农村信用社存、贷款余额分别占全区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总量的12%和9%,但农牧业贷款占全区金融机构该项贷款的85%。可以说,农村信用社已经发展成为内蒙古农村牧区最为重要的金融力量。今后农村信用社改革应立足“三农”,坚持以农为本。信用社在继续保持“背包银行”“马背银行”优良传统的同时,还应积极运用现代科技工具进行电话预约,开办“汽车银行”等,进一步加强对农牧民和农村牧区规模以下企业的金融服务,在巩固小额信用贷款的基础上,加快推广联保贷款业务,着力解决农牧民和农村牧区规模以下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2.商业银行应创新经营制度。作为涉农金融机构中商业性最强、实力雄厚的农业银行应改进服务手段,丰富服务工具和扩大服务范围。立足于农村、农业、农民,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规模的技术型、创新型和外向型的优质农业企业,并积极参与农户贷款的市场竞争,补充农信社的资金不足。各国有商业银行要通过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重点支持农牧业产业化项目,扶持龙头企业发展。要简化贷款手续,开辟绿色通道,满足伊利、蒙牛、鄂尔多斯、草原兴发等龙头企业合理资金需求。要积极引导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发使用商业承兑汇票。对于龙头企业签发的商业承兑汇票,商业银行应给予贴现支持,人民银行优先给予办理再贴现。切实做好农资资金供应和相关配套金融服务,通过不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多种金融产品创新方式,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3.注重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难问题,必须把金融的市场调节和政府的政策扶持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虽然农业发展银行分行至2007年1~7月份累计发放粮油贷款53.7亿元,同比增加12.7亿元,共审批各类商业性信贷业务400笔,审批额度80亿元,支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粮油加工企业和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等贷款项目200多个。但农业发展银行更要探索经营商业性金融,延伸对粮棉油产业链条的信贷支持,在粮食流通领域的基础上,延伸服务对象和拓展服务内容,由目前的仅支持粮食收购向产前、产中延伸。如巴彦淖尔市发展畜牧林果业具有很大优势,也是农民增收、地区经济提质提效的突破口,农发行应给予信贷倾斜政策支持,真正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应有作用。

4.稳步推进金融机构多元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有效地激活了内蒙古试点地区农村金融市场,带来新的竞争、新的商机、新的活力,对改进试点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组建成立只是迈出的第一步,要实现健康发展,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要强化审慎监管,严格防范风险,切实将主要精力转到监管上来,始终把防范金融风险放在第一位,积极探索新的监管方式,科学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增强监管能力,提高监管有效性,防止重蹈农村合作基金会的覆辙。其次,规范试点运作,稳步推进试点,为下一步扩大试点起好步、带好路。第三,引导携手发展,促进共同壮大,使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直面竞争,及时更新经营理念,积极迎接挑战,通过相互竞争达到革新体制机制的目的,加快建立分工合理、功能完善、竞争适度、相互合作、共谋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1.赵志华:“2002—2006年我区金融工作回顾与今后工作建议”,载《内蒙古金融研究》2007年第1期。

篇(6)

我国现在仍然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依旧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弱势环节。因此,为了加快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应运而生,成为连接分散的家庭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纽带。如今,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迅猛,农村合作发展经济模式是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链接家庭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纽带。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新型的农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也将会逐步壮大起来。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众多的农业推动者对其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促进其更快、更好地发展。可以预见,农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将成为我国农村最主要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形式,将会极大的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

1 现存问题

1.1 农民对合作发展缺乏足够的认知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已经成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动力。但目前,部分农民由于对合作组织缺乏认知,因而存在着疑虑。首先,很多农民都曾经历过上个世纪的合作化运动,对其还心有余悸。一听说农业合作发展,就立即想起来历史教训,因而有着“恐合”心理,合作意识淡薄。其次,部分农民存在“守旧”思想,经过家庭承包经营之后,满足于家庭分散经营模式,对合作组织不放心,缺乏生产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意识。

1.2 合作组织运行机制不规范

由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起步晚,发展程度还比较低,运行机制不规范。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中,很多合作组织在成立之初就没有在工商部门备案登记,合作组织章程不规范。第二,内部制度不健全,管理缺乏科学性。第三,组织机构不健全,很多合作组织没有设立财务部门,也没有监督机构。由于机制上的缺陷,导致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产权上、管理上、组织上、分配方式上、风险预估保障上都存在缺陷。

1.3 合作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够宽松

合作组织发展的环境不够宽松,主要体现在外部环境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支持力度不够。首先,政策支持不到位,虽然各级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和方针,但大都由于种种缘故没有落实,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其次,由于农村金融发展还不到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也是由弱势群体组建而来,导致组织发展难以获得足够的金融信贷支持,从而陷入了发展的瓶颈甚至困境[1]。

2 应对策略

2.1 启发引导,重视合作发展

首先,面对部分农民对合作发展农业缺乏足够认知的问题,需要加强引导,让农民真正了解和认识合作组织的重要性,澄清农民的误解,让农民意识到合作组织存在的意义和必要性,明确合作组织与旧的公社制度之间的区别,从而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其次,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多渠道传播科学的合作发展的思想,通过培训、讲座等方式打消农民朋友内心的“恐合”思想。还要不断注意搜集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成功案例,以此来增强农民对合作组织的信任和信心。

2.2 规范运行,加强管理

对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存在机制不完善、管理混乱的问题,第一,要开展民主化管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建的,要时刻体现民主,发扬民主,保证农民的利益。第二,要健全财务管理规范。具体就是要建立定期审计制度和分配制度,建立明确公开的人事任免制度,建立互相制约的监督机制,明确合作组织内部的职责和权限,防止越权以及专权。第三,要加强自我管理能力,只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才能让合作组织内部凝聚力增强,激发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优化外部环境,支持力度加大

篇(7)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4)04-0042-06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分析

(一)实施方式: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的目的是保证农村居民老年时的基本生活而推出的养老保障制度。这种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并且通过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土地保障、家庭养老以及社会救助融在一起,对农村居民老年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该项制度是国家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辟了农村居民养老保障的新篇章。该制度中规定,凡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都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每个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都要按照相应的制度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用,缴费标准分为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参保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缴费标准。缴费档次不是一成不变的,国家会根据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状况适时调整,保证农民能够获得较高的养老保障水平。农村居民的养老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两部分组成:(1)基础养老金。养老标准为每月55元,不同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较高水平的基础养老金,在制度别规定,对于长期缴费的居民可以加发基础养老金,但是加发的基础养老金由地方财政解决;(2)个人账户养老金。发放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该项制度中规定,参保人如果死亡,则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余额,除政府补贴外可以依法继承。政府补贴余额用于继续支付其他参保人的养老金。该制度中对领取养老金的资格进行了详细规定,凡是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制度中关于缴费问题也进行了详细规定: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如果在约定条件内符合免费领取养老金标准的人,其应该缴费的子女没有按照规定缴费,则该农村居民也不能免费领取养老金。如果农村居民已经超过了45岁,即免费领取养老费不足15年,则在剩余的年份内需要继续缴费,缴费年限持续到60周岁。在此基础上也可以补缴费用,但缴费时间最多不超过15年。对于那些距离领取养老金时间大于15年的(当前年龄在45岁以下),需要按年缴费,累计缴费年限不超过15年。新农保制度是让所有农村居民都能受益的制度,只要满足条件或者按照相应的条件去做,就能够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养老金。这项制度不但让老年人能够较早的受益,而且激励年轻人积极参加新农保,这种制度不仅体现“谁参保谁受益”原则,而且能够体现“子参保父受益”原则。新农保只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开始,随着国家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基础养老金会提高,而且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水平也会提高。农村居民会感到领取的养老金越来越多,国家提供的养老保障水平会越来越高。

(二)新农保是普惠制的养老保障制度

我国已经进入到人口老龄化时代,农村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农村人口出现了“未富先老”的问题。研究资料表明,我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人口老龄化速度还会继续提高,2020年和2025年人口老龄化的水平分别为11.3%和21.2%[1]。持续性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问题。新农保相对于“老农保”而言具有很大的制度进步。“老农保”本质上是一种鼓励个人储蓄的养老制度,这种制度对于经济发展状况千差万别的农村而言操作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农村居民收入状况普遍偏低,对其进行强制储蓄,让农民用看得见的收益去换取看不见的收益,绝大多数农村居民不愿意做这样的尝试,因此“老农保”并没有成功开展。这次“新农保”相对于老农保而言,从本质上并没有改变“鼓励个人储蓄”的性质,但是将个人储蓄标准大幅降低,在物价上涨幅度较快的情况下,对个人储蓄进行分层化等,让农民具有较多的选择权。同时将养老金区分为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个层面。基础养老金有国家财政作支撑,具有普惠性质。就像制度中规定的那样,凡年满60岁以上的农民均具有享受新农保的权利。但是这只是基础养老部分而已,要想能够享受到更高层次的养老金额度,就需要有较高层次的储蓄额,新制度中规定,储蓄额越高,能够享受到的基于个人养老账户的养老金额度就会越高。所以不同农民一方面可以享受基础养老金,另一方面在享受养老金问题上也是能够分出层次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实际上仍然是对老农保制度的延续,只是不再进行过分强调,这样农民就具有了充分的自主参与权。新农保制度也强化了代际之间的互济特点。根据前文,年满60岁的农村老年人虽然可以免费享受基础养老金,但是这需要子代按照新农保的要求持续缴纳保费,否则父代就不能享受基础养老金。这种制度设计就将子代与父代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而且能够逐渐扩大养老金的“蓄水池”,子代与父代之间就能够产生连锁反应。

二、农村养老方式发展趋势:从家庭养老过渡到社会养老

在农村社会经济状况发生迅速变化的过程中,农村居民出现了“未富先老”的问题。改变农村的经济结构并且让所有的农村居民的生存状态都上升一个新台阶,在短时期内达到这样的目标比较困难。所以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农村养老问题比较关注。从目前的研究文献看,绝大多数认为我国农村目前还不具备社会养老条件。农民还不具备广泛参加社会养老的实力,所以农村养老状况要想得到根本改变就需要从长考虑。在农村居民养老问题上,需要考虑多元化的养老措施,笔者认为,农村未来养老方式应该是:老人自养、家庭赡养基础上充分发展社会化养老的养老体系[2],实现各种养老方式的互相补充和各有侧重,并逐步过渡到社会养老。农村养老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但包括老年人的物质生活,还包括其精神生活。未来的养老保障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老年生活照料体系、老年医疗保健体系、老年救济体系以及老年精神生活体系等[3]。在养老方式上,也要考虑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社会养老、社区养老等多种方式[4],多种方式共存的状态将是较长时期内的养老选择。

(一)家庭养老

家庭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这种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亲情关系是社会发展中最为稳妥的关系,所以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家庭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成员之间不但可以提供情感支撑,而且能够在代际之间提供经济支撑,再加上我国是一个经济多元化的社会,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很大差异,所以家庭养老是一种基本的养老方式。在经济过渡到较高阶段后,家庭养老功能会逐步弱化。但家庭在养老过程中所承担的情感功能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所无法替代的。尊老敬老、孝敬父母是我国的传统,城乡居民在养老这个问题上,即使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很高,家庭养老也不会完全淡出市场[5]。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家庭养老是一种必然选择,在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较高的时候,家庭养老也会成为一种参考,只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状态下,养老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家庭养老会成为一种补充养老方式。

(二)自我养老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进城务工问题在短时间内还不可避免,只要城乡之间存在生产要素价格差异,就会有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在农村经济转型过程中,虽然农民工回乡创业已经开始显现,但还没有成为主流。农民工异地远距离就业,就造成了留守老人问题。再加上子女赡养老人的道德风险问题以及地方养老的财政资金有限问题,“自我养老”成为农村老人的主要养老方式。“自我养老”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无奈选择。农村老年人在年龄比较高并且劳动能力缺失的情况下,还要在田间劳动。“自我养老”这种养老方式让老人担心的不是继续在田间工作,而是在身体状况出现问题的时候没有人帮助救治的问题。“自我养老”的农村居民情感孤寂,在年龄较大并且失去劳动能力时,经济来源没有保障会使得基本生活受影响[6]。所以自我养老是社会发展处于低水平的体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会逐渐淡出市场。

(三)社会养老

社会养老是农村养老发展的趋势,这种养老方式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的不足,养老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种局面下,养老不再是私人的事情。当社会承担起养老职能后,人们对未来的生活不再会有担心。社会上的养老机构会更加完善并且多样化,在养老问题上人们会有更多的选择。社会养老不仅表现在养老金方面,还体现在养老机构方面。随着新型城乡关系的建立,农村的经济状况会有很大改变,农村居民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在农村会逐渐构建起个人、集体和国家三方出资筹集养老基金的社会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会成为我国农村未来社会化养老的核心。

(四)社区养老

社会养老在更大意义上是解决了老年人的经济能力问题,社区养老则是解决了由谁将老年人的经济能力变成老年人的生活依靠问题。有条件的农村都会逐步进行村改区,社区养老有其独特的优势,突出的表现在能够提供快捷的服务,核心是村民的参与合作。社区养老不仅能够拉动社区内养老产业的发展,而且让老人感觉到安全。老人不用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就能够找到老年的生活依靠。因为社区的范围较小,居民的相互联系比较紧密,所以利用这些有时可以依托社区的人际网络,用更多的社区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养老保障。在这种模式下可以更多地激发出社区内村民的互助与参与精神,使得农村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得到复归。社区养老是农村养老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从外观上改变农村,还要从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方面改变新农村,社区养老就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新农保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多种因素影响农民参保积极性

1.入保后不能退保

篇(8)

1前言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呈越来越扩大的趋势。农业经济发展所面对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亟待解决。

2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第一,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跟不上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目前以塘堰、水库、沟渠等为主体的基本水利设施大都年代久远,无法承担起农业生产中抵御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第二,农业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农业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道路交通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最重要的一环,但总体还比较落后,主要体现为运力不够、质量不高、道路宽度不够,结构单一,甚至有的地方还未通车,没有形成交通网络。水、电、通信设施比较落后,自来水网络不健全,生活用水质量低,电力设施不能承载大规模的工程建设,通信网络不发达,满足不了农业信息需求。2.2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体制落后。当前农村农业生产力低,农业机械化程度低,耕作工具原始简单,大多时候还是靠天吃饭,土地还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主要从事种植业,品种单一,质量低。农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农业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经济体制落后。农村农产品市场规模不大,运营不规范。农业市场不管是从规模、场地、监管还是农产品流通、产品质量来说,都处于初级阶段。农业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刚刚起步且发展缓慢,承担不起农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支持;乡镇企业虽有数量,但质量不高,科技含量低,只能进行初级农产品加工、销售,无法形成现代一体化农产品市场;农业产业化、市场组织化程度低,虽然形式多样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有所发展,但规模普遍不大,覆盖面小,管理不健全,无法产生规模效应;农村资源开发力度不够,资源利用率低,资源闲置、浪费严重,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2.3农业科技水平低、推广应用能力不足。农业科研的总体水平低,科技成果贡献率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都处于低级阶段,农业科技力量不足、投入少、资源配置不合理。虽然建立有多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但与农业科技推广的需求规律相违背,人力财力集中在远离农村的省市级机构,而最需要支持的农村基层机构却力量薄弱、人才短缺,基本上乡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力量不足或没有,村级机构甚至是空白。政府对农业推广经费的投入也严重不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应用效益低。农业技术推广单位的政府属性没有改变,在技术推广中注重科研特性,而不是以应用到农户田头为己任,农业科研脱离生产实际,使得农业科研成果质量不高、成效不足。城市化的发展,大批有文化、高素质的农民从农村流向城市,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老弱妇幼,农业人口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推广难。2.4农业政策不完善。土地政策不完善,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低,影响土地使用效率,导致农产品价格低迷,土地附加值偏低,土地转包困难大,出现新的耕地抛荒现象。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流转障碍多。短期式承包造成对土地的掠夺性经营,降低土地质量。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严重滞后,粮食流通市场未完全开放,粮食品种顺价销售困难,粮补不到位,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滞后。2.5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农村的部分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教育投入不足,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缺失,农民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养老保险还处于试点阶段、没有惠及广大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力度低。无法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3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3.1着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第一,大兴农田基本水利设施建设,农业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完善并举,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加强农村河塘清淤整治,田间渠系配套。鼓励农业节水技术,建立节水奖励和补贴机制。第二,加强农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农村路网建设,增加国家财政投资,对乡村进行硬化,路面拓宽,进行道路“乡乡通”“村村通”建设,打造乡村交通网络。加强农村自来水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与生活用水质量。加强农村电网改造,促进农村工程开发。完善农村通信网络,促进农业信息化。3.2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第一,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引进先进生产、管理、加工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改变落后的农耕模式,形成现代农业。第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改变纯种植业的单一农业结构,打造农、林、牧、副、渔多种产业并存一体化立体农业。在结构调整上推优淘劣,推进农产品的优质化和多样化,提升农业经济的整体水平。第三,规范化建设。加大管理与培植力度,健全管理制度,固定场所,扩大规模,规范市场交易秩序,培植农村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促进农村市场繁荣。第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扩大乡镇企业生产规模和经营范围,促进生产产品多样化,扩展乡镇企业产品销售市场。引入资本投入,加大技术升级,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高管理能力,改变农产品初级加工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供、产、销产业化的机制。第五,加大农村资源开发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加强生态保护,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3.3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创造有利于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良好条件。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明确各级农业职能管理部门的职责,将农业发展效益作为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主要考核标准,优化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引进优秀人才充实到县以下一线工业科技机构中,使农业科技人才真正面向一线。加大对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的投入,尤其是加大对农业科研推广的公共财政投资力度。加快农业科技的转化与应用力度,依靠技术进步,推广节水型农业灌溉技术,建设节水灌溉工程;推广农业科学测土配方施肥施药技术;针对农作物病虫害问题,积极开展农作物抗病虫害治理研究和种子选育。开展农业科技教育与技术培训,组织农业技术专家深入乡村、田间地头,普及农业科技知识。3.4完善农业政策。第一,完善农村土地政策,依法界定农民土地承包权,加强农村土地的产权保护。建立“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以家庭承包制度为基础加快土地承包权流转。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强管理和服务,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健全农地流转机制,加强市场引导,规范市场运作,加快法制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健全土地供求机制,促进土地流转。第二,放开粮食收购市场,深化粮食流通的市场化改革。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将商业性经营与政策性经营剥离,实现国企与其他粮食企业的同台竞争。加快粮食市场体系建设,促进粮食市场的一体化。全面放开粮食经营,敞开收购、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与保护主产区和种粮农民利益措施并举,加大农民种粮的给予直补力度,提高粮食风险基金用于直补种粮农民的比重。3.5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坚持贴近农村实际,按照城乡一体思路,兼顾地区差异,以保障基本民生为着重点,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着力解决因资金匮乏而产生的拖欠农村教师工资、办学经费不足、危房改造、基础教育负债问题。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坚持家庭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逐步提高社会化养老的程度。强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改革农村卫生筹资体制,增强公共财政对村级卫生室的支持,让农村村卫生室承担起广大农民卫生预防保健任务。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互助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其他形式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村经济发达地区,鼓励农民参加商业医疗保险。

作者:彭华 单位: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密大兴.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政策研究,2008(3).

篇(9)

[2]顾明远.建设和谐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7.(1).

篇(10)

一 、引言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1]:“实施素质教育,要从幼儿阶段抓起”幼儿教育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性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终身教育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尽管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但我国的幼儿教育并不乐观,特别是农村幼儿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亟待采取对策有效解决.

二 、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经济自然条件与经济条件的欠缺与落后,造成了幼儿教育落后,具体存在如下问题:

(一)农村家庭幼儿教育观念薄弱

在农村,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农民的观念,使得农民的观念相对传统和保守,制约了农村幼教的发展。在这种环境下,农民自给自足,自己完全可以在家照看孩子,没有必要让别人来照看孩子,幼儿教育对他们来说是可有可无的。此外,大部分农村父母的文化程度较低,加之忙于工作和农活,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们对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愿望不够迫切,在观念上也很难意识到儿童早期教育对其一生的价值。

(二) 农村幼儿教育教学设施缺乏

广大农村幼儿园的物质基础设施很薄弱,不能有效地为农村幼儿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少数贫困地区的幼儿园甚至缺少学习必备的桌椅,不得不由各家各户临时拼凑,这些桌椅长短、高低不一,极不利于幼儿保持正确的坐姿。至于玩具、户外游戏、保育设施等,就更是无从谈起了。所有这些,都严重阻碍着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农村幼儿教育管理不规范

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幼儿教育管理极不规范,尤其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缺乏专门的幼儿园,农村幼儿班基本上都附设在小学里。幼儿园没有专门的教养员、保育员,这样形成了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严重而且普遍,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内容小学化,许多幼儿园都随意把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搬到幼儿园;二是教学形式小学化,按照小学班级授课的形式给幼儿讲课,教育活动中符合学前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的游戏活动较少,不能贯彻以游戏为主的教学理念,并且大多数教师素质偏低,教学不规范。使幼儿养成了一些到小学很难改掉的不良习惯;三是管理模式小学化,部分园长和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按照小学的管理模式对教师和幼儿提出要求,缺少幼儿园和小学衔接的有效探讨。这种幼儿教育管理,在严重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不利于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也阻碍着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 、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建议性对策

(一)改变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认识

当前农村幼儿的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脱节,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观念落后造成的。农村年轻父母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缺乏科学的教养方法和超前的教育意识,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政府、学校、社会有必要对农村幼儿家长给予培训和指导,开设家长学校,专门优先解决0~6岁幼儿家长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在家长学校中的学习,力求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班)的教学内容、方法、目的,以便更好地与幼儿园(班)教师合作,共同促进农村幼教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教学设施

首先,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农村幼教的投资扶持力度,健全农村幼儿园的各种教育、保育和游戏活动的基础设施,为幼儿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丰裕的物质保障。其次,还要立足农村发挥优势采取多种方法加强幼儿教育教学设施。陈鹤琴提出[3] “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农村的孩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与大自然接触繁而广泛,丰富多姿的虫、鸟、禽;形态各异的根叶、花果;四季交替的田野,静静流淌的小河-----”。让孩子回归自然,是发挥农村幼儿教育优势的重要途径,这也是农村幼儿园开展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教给幼儿有关动物、植物、物理、化学等粗浅知识,进行启蒙教育,本着内容选择力求突出农村本地特色,体现农村幼教实际,贴近幼儿生活,充分发挥农村的优势。

(三)运用灵活多样方法加强农村幼儿教育“幼儿化”

农村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非常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农村优势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方法,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做到“幼儿化”而不是“小学化”,是当前农村幼儿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教师可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让幼儿走出教室,走进广阔的天地,农村万物生长丰富多彩,随时能找到科学教育的好教材,到处是教育的好场所。如认识动物时,教师就没必要再去绘画或制作一些模型讲解,而是要引导孩子通过观察自己家里或邻居家里的这些动物的特征、鼓励参与家庭劳动等活动,然后再回到课堂与孩子一起分享各自的经验,从而培养孩子从身边的生活中学会观察、发现、表达以及构建自己的想法等多种学习能力。

(四)加强幼师队伍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幼儿教师整体素质

首先,建立落实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对所有农村幼儿教师进行教师资格认定,幼儿教师取得教师资格后,才允许实行用人单位聘任制。其次,政府应建立幼儿教师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同时要积极推行幼儿教师养老、医疗保险制度,较好的解决幼儿教师的后顾之忧。

四、结语

幼儿教育有着特殊重要性,对人的一生有着巨大作用,抓好幼儿教育,为他们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已成为社会的共同责任. 农村幼儿教育己成为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短板”,没有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就没有真正意义上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相信通过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的通力合作,齐抓共管,我国农村幼儿教育事业一定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0-0081-02

一、 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实施的西部教育一期二期工程、信息技术教育工程、义务教育项目、贷款赠款项目、普九项目、农村住宿制度等学校项目大大改善了农村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培训等措施也使学校的软件条件等得到了改善,西部人均受教育水平以及各级学校升学率等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我国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仍然存在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

1.政府财政投入少,“举债普九”现象严重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经费支出在整个教育投资中所占的比例偏低,虽然在1993年就提出要把义务教育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提高到4%,但直到2012年才刚刚开始兑现。我国对各级政府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中财政投入的分担比例一直没有明确的规定,而县乡级财政收入微薄,在落实农村“普九”、进行“两基”达标验收和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时,一些西部农村地区不得不采取“先上马,后备鞍”的办法。很多学校为了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棘手问题,不得不进行教育集资或贷款进行危房改造、建设“普九”工程。“两基”达标后,很多农村中小学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西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农村地区在普及义务教育的过程中举债现象严重。

2.学校设施简陋,布局不合理

由于受自然环境和地域发展因素制约,农村中小学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增危房,尤其在云南、甘肃、内蒙古农村地区中小学危房严重。有些边远或自然环境恶劣的农村地区长期都没有学校,学生上学都要走十几里的山路。由于缺少合理规划导致乱建校舍的现象也层出不穷。没有经过合理考察和论证导致学校建成后位置不合理,交通等配套设施不完善,不少学校的服务半径扩大到4~6公里,最远的长达20公里,没有全方位的、综合性的校舍建造规划,不能吸引优秀教师,有些学校投入使用几年后因为各种原因被撤掉,白白浪费了教育资源。在布局调整中,由于国家收紧了土地调控政策,因此在土地置换、新建报批、征用土地、出让闲置资源等方面阻力很大,布局调整工作举步维艰。

3.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待遇偏低

从目前来看,西部农村师资总体素质仍然不高,“以县为主”并不意味着教师工资就有了保障,“拖欠教师工资”仍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存在。西部相当多的县财力十分有限,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偏低。在对西部的一些地区调查中了解到,农村中小学教师月工资一般在500元~600元之间,多数学校没有办法兑现每月95元的“西部贫困地区生活补贴”。农村中小学无力参保教师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拖欠教师工资是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工资支付的重压只是从乡镇转移到了县,而并没有转移出农村内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严重,队伍不稳定。农村教师整体教学水平不高,专业知识匮乏,学历合格率低,年龄老化严重,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失衡,教育方式和观念落后,这些都导致了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4.教育观念滞后,新“读书无用论”抬头

从地域上来说,乡村学校就在农村社会中,更需要民众对学校工作的理解、支持。但许多农村家庭每学期义务教育要承担的生活费、交通费及其他杂费等开支每学期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这对于一般农村家庭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很多农民对教育、对学校没有理性的认识,对教育的关注、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学校硬件设施不足和投资教育并没有让家长们迅速看到实际回报等原因,许多家长认为让孩子上学是费时费钱的事,即使孩子能上初中,也不一定能上高中,即使上了高中,也没有能力继续攻读大学,即使真的拿到了大学文凭,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不如让孩子早些弃学出去赚钱,新“读书无用论”又有所抬头。由于上学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农村中小学学生入学率远低于城镇。同时因为西部许多地区农村家庭尚未脱贫,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严重,导致女童失学或辍学率较高,女童的受教育基本权益没有得到保障。

二、我国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对策

我国是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因此,要把发展好农村义务教育提高到关系民族存亡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期促进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1.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化解“普九”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