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农村发展现状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5 16:45:2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村发展现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农村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

农村;金融体系;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金融经历了多次的重大改革,目前逐步形成了由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组成的农村金融体系,金融体制逐步完善,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个严重的症状——城乡金融元,即农村金融单一扭曲的缓慢发展和城市金融现代化的综合高速发展并存。农村金融发展缓慢,对农村经济推动力严重不足,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型城镇化的实现。近年来,咸阳市秦都区在农村金融发展中,以切实改善农村的经济条件为基本出发点,在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资金投入外,金融系统加大了对农村的信贷资金投入,这也是秦都区新农村建设的着手点。本文以咸阳市秦都区为例,在对农村金融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提供几点对策建议。

一、当前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低,涉农资金供给不足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的转变,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将农村机构网点撤离,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大幅下降,农村地区基层机构的贷款逐渐萎缩。目前农村金融的供给主要以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为主,以及刚刚成立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为辅,资金的供给难以满足农民和农村经济的需要。另外,这些正规的银行为了避免各种商业风险,手续相对繁琐,要求比较苛刻,很多农民无法从中获得贷款,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民间金融借贷逐渐发展起来,但这种农村民间借贷不受市场政策的调控,具有较大的风险,经常会出现金融诈骗的现象。

2、农村金融产品单一,服务方式落后

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需要农村金融在信贷、结算、委托、信息咨询、投资理财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引导。目前农村金融在产品和服务方式上有了一定的创新,但是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传统的存、贷、汇业务,信贷产品除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小额存单质押贷款和少量的农户联保贷款外,其余就是担保抵押贷款,而农民本身能做担保的抵押物十分稀缺,特别是农户在住房、就医、求学等方面的消费性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同时,基于现代金融服务的ATM机、商户POS机等基础设施缺乏,农民不能充分享受到农村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的成果。

3、民间融资需要进一步规范化

由于正规金融组织无法满足农民及大量涉农企业的需求,导致民间金融大量存在。然而,民间借贷的利率和风险比正规金融机构高,且缺乏必要的监管和规范,高风险使农民面临较高的经营成本和交易成本,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隐患。特别是民间融资存贷利率不对称,贷款利率普遍过高。这样,受到高利率的利益驱使,民间融资易演变为非法社会集资。

4、农村金融环境不佳

农村金融环境不好也是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一大问题。因为,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农村金融发展的步伐,好的金融环境能够对农村经济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近年来,秦都区农民的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来讲,法律意识、金融知识仍然欠缺,意识也相对淡薄,在农村没有形成很好的金融服务文化氛围,这些问题综合起来导致了信用环境整体的不完善,支农信贷风险增大,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盈利性无法保障。

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对策建议

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求,因此,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金融体系势在必行。

1、营造开放的农村金融市场,进一步增加农村金融供给

当前,农村金融供求仍然失衡。首先,应该统筹农村金融发展规划,在现有的基础上,重点确立乡镇金融服务网点的铺设计划,提高农户贷款覆盖率;其次,营造宽松、开放的农村金融市场,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进入壁垒,激励和促进更多的商业银行、外资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进入农村市场,推动商业银行在县域以下设立机构网点,切实解决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再次,继续鼓励和扶植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立足县域,承担服务“三农”主力军的作用。

2、积极推进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多样化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第一,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小额信贷、农户联保、惠农卡综合授信等贷款模式,简化审批手续,推广一站式金融服务。第二,逐步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信息化、电子化发展,通过手机银行、网上银行、POS机、信用卡等服务手段,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现代化。第三,积极探索多种担保方式,多层面、多渠道解决农户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例如,通过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水域滩涂使用权、农牧饲料等抵押贷款方式。

3、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速较快,在农村金融中的作用不断增强。首先,可以进一步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标准,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微小金融组织,科学设置,合理布局,有序推动;其次,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搭建资本运作平台,引导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吸收银行资本、产业资本、民间资本和实体组织等多种途径拓宽融资渠道;再次,政府应该加大对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扶植力度,落实相关的财税优惠政策,尤其是对于小额贷款公司,建议参照农村信用社和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相关财税优惠政策标准执行。

4、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健康发展

当前应该重点把握好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关,确保其法人治理结构、资本充足率符合相关规定;同时,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健康发展。一方面,规范民间金融的组织形式,在承认民间金融存在基础上,让它们能够以合法的形式存在,并鼓励其金融创新,增加金融供给;另一方面,对于现有民间金融中的高利贷、地下钱庄、非法合会、非法集资等给予坚决取缔和严厉的打击。总之,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资金量的需求是巨大的。而要长期有效的对新型城镇化提供巨大的资金支持,就需要对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进行完善,建立一个长期市场经济环境良好的金融环境。

【参考文献】

[1]高辰.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J].对外经贸,2013.03.

篇(2)

农村休闲农业(农家乐)是近年来在我国兴起的一种休闲旅游方式,是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集休闲观光、领略乡村风情、体验农耕文明为一体的农村新兴产业。发展休闲农业,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和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随着天水市麦积区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增加以及城镇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农村休闲农业也成为该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道亮点。但在农村休闲农业迅速发展的背后,却存在着较多问题,如何规范化经营,如何体现“农家休闲”特色,如何既能方便游客又能持续稳定的为农民增收,促进农村休闲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应该思考并解决的重点。

1麦积区农村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天水市麦积区地处甘肃东南部,是陕、甘、川之要冲,也是甘肃省和天水市的“东大门”。现辖11个镇、6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全区总人口6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万人。全境总面积3480km2,东西长123km,南北最宽处50km,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东南部绵亘百余里的秦岭山峦叠翠,西北部黄土高原川梁沟峁纵横交错,境内森林覆盖率68%,四季分明,景色秀美,是名副其实的陇上“小江南”。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享誉海内外的“东方艺术雕塑馆”麦积山石窟、人文始祖伏羲创画八卦的卦台山、天水“第一洞天福地”仙人崖、享有“小黄山”美誉的石门、九曲清幽的曲溪胜景、荟萃珍奇物种的小陇山植物园,还有许多天酿佳泉和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既是中外游客观光旅游的理想境地,也是西北最佳森林旅游避暑胜地。正因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休闲农业在麦积区城镇周边特别是林区和林缘区悄然兴起,在方便城市市民休闲娱乐的同时,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据初步统计,目前麦积区城郊周边正常开门营业接待游客的“农家乐”已发展到150多家,年接待客达150万人(次),年创收近3200万元。当前,随着麦积区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城镇人口的收入也逐年稳步增加。目前,麦积区休闲农业(农家乐)经营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农家餐饮旅馆型。围绕历史文化古镇特色,突出亲近大自然,展示古村落原始风貌,吸引游客来体验古朴农家生活,真正体验回归大自然的纯朴乡村生活。同时,通过原汁原味的当地农家地方特色土菜来吸引游客,感受农家风味的需求。二是农家营地型。让游客亲手种菜、摘菜、做菜,吃在农家、住在农家、玩在农家,吸引城市市民来体验农耕文化生活。三是休闲度假型。依托山水风景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来满足城镇工薪阶层的市民短期度假要求。四是景区餐饮型。针对中心景区游客数量多、流动量大的特点,在主要中心景区附近开办农家乐,利用各具特色的农家菜满足过往游客短时吃住。天水市麦积区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解放了农民的思想,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改变了乡村村容村貌,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且为实现精准扶贫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一条好路子。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休闲农业有效地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每户“农家乐”主要从业对象是农村妇女,这就为广大农村妇女探索了一条足不出户增加收入的致富路子。二是进一步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把旅游观光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集休闲、消费、旅游于一体,打破了传统一二三产业的界限,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且还能带动一二产业健康发展,进而开拓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体现了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三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生态环境。进行农家乐特色村落建设,推进了村庄卫生设施齐全达标,通讯、网络设施保障畅通,游览、娱乐等设备运行完好,达到安全无隐患。休闲区实现污水处理达标,各区域配套设施完善、功能齐备,且具有宣传、指示标识标牌醒目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生产和生活垃圾实行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四是提高农民整体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休闲农业的发展,吸引了不同地方的游客,这些游客给当地农民带来了新观念、新信息、新思维,使其开阔了眼界。

2麦积区休闲农业(农家乐)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休闲农业发展随意性较大,整体规划不到位

一些农户看到“农家乐”生意火爆,在没有统一规划、没有市场预测的情况下,因陋就简,仓促上马,从业人员没有进行规范培训,服务工作出现问题较多。“农家乐”经营项目原始单一,仅局限于展示农家菜、农家景,提供餐饮服务,忽视了对乡土风情、民俗传统、名胜古迹等文化内涵的挖掘、宣传和利用;或者局限于“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吃吃饭,打打牌”的经营模式,缺乏对休闲文化、观光文化和娱乐文化等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

2.2麦积区的“农家乐”与真正意义上的“农家乐”还有较大差距

麦积区有些“农家乐”在有了一些名气之后,片面追求“高档化”“富贵化”,“农家乐”的“农”字味越来越淡,致使失去了“农家乐”原味,直接影响了“农家乐”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3农村休闲农业发展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目前,麦积区城镇周边真正具有农家气息的“农家乐”除麦积镇后川村、甘泉镇峡门村等几个村落以外,很大一部分“农家乐”很少有“吃在农家、聚在农家、住在农家、玩在农家”的观光农业旅游服务项目发展,真正的“农家乐”发展潜力和市场还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开拓。

3意见及建议

3.1强化引领,统筹规划,促进农家乐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统筹规划引领发展。农村休闲农业要乐起来,必须有一定的资源和客源,因此,地方农业、旅游、发改等部门要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深入调查研究,弄清自然资源、特色农产品和客流量等情况,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突出特色进行发展。二是要对全区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发展布局等进行全面规划。结合麦积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和布局,重点推进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休闲农业的发展,以规划引导来凸显农家特色。三是旅游开发带动发展。通过对麦积区旅游景点和景区的开发建设,依托麦积山景区、桃花沟景区、仙人崖景区、石门景区、街亭古镇等景区的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带动全区农家乐的发展。四是依托扶贫移民点的建设,有计划地扶持部分林区农户发展休闲农业,打造休闲农业集群,以解决移民户搬迁后的就业增收问题。五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工程,出台一批奖励扶持政策,切实改善休闲农业、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优先将具有发展休闲农业条件的村庄列入村容环境整治、村村通畅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等新农村建设范围,彻底改变村容环境。坚持因村制宜,体现乡村原有风貌,突出地方特色,努力营造“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怡人生态环境。

3.2挖掘传统文化,章显地方风情,努力培育农家乐地方特色

发展麦积区的休闲农业经济,必须紧紧依托该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自然山水资源、特色农业产业资源,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农耕文化,努力培育地方特色。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创新,把麦积区特色农产品,如花牛苹果、麦积花椒、下曲葡萄、甘泉核桃等绿色食品赋予于休闲农业,使其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3.3加强培训,规范管理,不断提升农家乐服务水平

规范管理是提升农家乐知名度和创建农家乐品牌的重要途径,也是保证农家乐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一是加强业务培训。通过农业、社保、工商、食药监等部门分期分批对农家乐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进行农家菜烹饪、餐饮服务礼仪、食品安全和卫生等方面的培训,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接待服务及管理水平。二是加强安全管理。农家乐经营户必须做到三个统一,即统一餐具消毒、统一食品自检、统一台账管理,制定实施农家乐餐饮卫生基本条件和地方标准。要求全部经营户配备消防器材,确保消防安全。三是加强行业自行管理。积极引导农家乐特色村建立农家乐联合社和行业协会等,充分发挥协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服务职能。四是整合农村现有资源。让“农家乐”也走上产业化的路子,以村或散户联合的形式,组成农家乐生态旅游村,将地方特色产业有效整合起来,发挥各自功能,各取所需,进而有效提高自身的接待能力和水平,这样有利于共同抵御风险。

3.4优化服务,强化扶持,努力营造农家乐发展良好环境

农家乐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一是在政策上,由政府专门出台支持农家乐发展的扶持政策,专门设立农家乐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支持农家乐产业发展。二是优化服务。工商、税务、卫生、消防等职能部门都从扶持“三农”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高度出发,对发展农家乐涉及的相关规费给予优惠或减免,对规模较大的农家乐经营户,给予享受农业龙头企业待遇。农村信用社确定相应的授信额度,解决农家乐发展过程中所需的信贷资金问题。三是在区上的统一安排下,可采取各部门单位扶贫包扶的办法,直接帮助农户发展休闲农业,以推进麦积区休闲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壮大。

篇(3)

[2]李忠凯.分析农村环境保护与农村能源建设的几个问题[J],新农村,2013,8:35-39.

篇(4)

农村供电公益性、基础性意义非常深远,且直接支撑农村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一直以来,由于电力体制的特殊性以及国家相关政策制约,农村供电企业计划性、垄断性特征非常突出。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和农村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供电市场逐渐转向“买方市场”,供电企业面临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况且,随着农村电网改造、农网现代化以及农网补充等工程的不断投入,农村供电企业现代化水平同样在不断提升。从这方面而言,农村供电企业管理创新自我发展,既能够确保农村供电发展的现实需求,也能够确保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屹立于不败之地。

二、农村供电企业管理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人才结构发展失衡现象非常严重

农村供电企业整体资产和人员结构大都由乡镇电管站演变而来,直接导致人才结构粗放型特点非常明显。以笔者工作单位为例,本科及以上毕业生仅仅占据到总人数的7.8%,大专毕业生则占据到总人数的19.2%,大量的初高中毕业生不仅仅制约着供电企业的长期发展,更使得企业效率长期徘徊不前。

2.农村供电企业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

近些年来,在经过农网改造、农网现代化后,农村供电企业已经获得初步发展,但整体电网结构基础薄弱,供电半径偏小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况且,大部分农村供电企业地处山区,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导致大面积停电现象时有发生,最终产生设备使用率低、资金投入大、企业利润回报低等,直接影响农村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

3.农村供电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受地域经济因素的制约,加之供电企业公益性特征,导致农村供电企业无法象其它市场经济主体一样,单纯以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的,这就直接束缚了农村供电企业管理的自我创新发展。例如,部分农村较为偏远,用户分散,用电量小,毫无效益可言,但仍然需要投入巨额维护费用。

4.农村供电企业服务成本逐渐增加

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尽管供电企业已经完全市场化,但由于农村供电的社会性和公益性,仍然不免收到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甚至会要求为招商引资提供免费用电。除此之外,行政部门对农村供电企业监管力度越来越大,服务投诉事件时有发生,一方面直接影响企业的社会形象,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增加供电企业的服务成本。

三、农村供电企业管理创新对策

1.建立新型完善管理创新体制

农村供电企业管理创新应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将管理创新活动纳入到企业工作议程中,从供电企业的发展实际需求着手,明确管理创新目标、理念和规划,积极与政府部门及农村沟通,已形成全社会重视供电,支持农村供电的新兴发展格局。当前,农村供电企业应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农村电价体制改革,已形成自我完善,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良好机制。除此之外,还应该切实加强农村供电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开源节流,增强企业筹资能力,强化农村电网建设,为提供优质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2.完善供电管理服务创新体系

农村供电企业管理创新必须坚持以提升服务创新为核心,只有如此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不败质地。在这一前提下,农村供电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特点,积极探索电力营销管理发展现状和创新方法策略,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坚持以需求为目标,既考虑到客户的短期目标,又将客户长远利益和社会利益相互结合。针对不同用户,供电企业可以实施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需求,并利用阶梯价等相关经济手段指导用户科学用电、节约用电,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做出贡献。具体到农村智能电网建设层面,供电企业应该不断更新自我设备,加强电力体制改革,合理分配电量流向,提升电网负荷率,提高电力影响管理科技含量,提升企业服务整体水平。

3.建设新型供电企业文化体系

农村供电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性质、基本定位和具体使命,结合农村供电用电的实际情况,从经营理念、管理理念和治企方略层面,打造属于自身特点,又兼具时代特征的企业文化,改变过去传统企业文化的单一内容。农村供电企业文化建设应该让所有员工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基本理念,创新企业文化意识,已形成良好的工作精神、工作姿态和工作理念,充分展现出新时期农村供电企业的管理创新文化。

4.实施电网规划与建设创新

根据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求,供电企业应该认真规划,长期建设,认真测算农村实际用电情况,完善农网规划,将农村电话规划建设创新计划纳入到基层政府建设整体规划中,努力实现电网建设创新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同步推进,和谐发展。农村供电企业还应该不断正确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提升农村电网创新建设审批效率,统一辖区内部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从法律层面、政策层面两个角度争取供电企业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赖佳栋.电网企业管理创新之探索[J].管理世界,2007,(1).

篇(5)

学前阶段是认知和人脑发展速度最快也最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学习速度也是最快的。而且处在这一时期的儿童极易受到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大脑的可塑性很强,因此,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农业人口占绝对优势的农业大国,我国农村的幼儿教育更是教育事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得到重视,但实际情况却实在令人担忧。

一、农村落后的经济发展状况制约了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

经济发展不平衡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比较大。经济的制约导致农村幼教教学设施的落后和不足,许多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幼儿学校教室十分简陋,课桌椅陈旧,也基本没有游乐设施、多媒体教学设施等硬件设施。农村现有的条件也难以吸引高素质的幼教人才,教师后备队伍建设不足,十分不利于农村幼教事业的发展。

二、农村家长幼教观念不足

幼儿时期的教育对幼儿之后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农村地区农业活动频繁,消息相对闭塞,家长文化水平相对比较低等,往往忽视对幼儿的教育。新时期以来,民工潮等导致留守儿童和打工子女数量呈上升趋势,幼儿教育“不可避免”的被忽视了。

三、各界对幼教事业重要性认识不足

政府对农村幼儿教育普遍重视不足,监管不力,相关的措施和政策缺乏,导致幼教事业的发展不畅,尤为严重的是幼教师资力量的不足。此外,政府政策不能保障幼师教育的发展,也难以吸引新鲜人才的加入,这导致农村幼教事业发展后劲不足。我国幼师培养的途径主要是中等师范,幼儿学校中中专学历的教师占较大比例,高学历、高层次的幼师比较缺乏,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幼教事业的发展要求。在很多家长的观念中,幼师只不过是无法通过高考进入本科学院进修的职业选择,对幼教认识严重不足。

幼儿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具有基础的作用,“每个儿童都应有一个尽可能好的人生开端,每个儿童都应该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普及良好的幼教,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全力支持。

篇(6)

到2015年,我国农村人口已经达到了7亿,庞大的人口基数和适龄儿童都决定了农村教育发展工作的重要性。但是,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基础教育的影响力薄弱,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我国农村教师队伍是开展农村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技基础,农村科学技术发展和基础教育都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育队伍。

因此,农村教育的关键是充分分析农村教育专业发展现状,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全面提升农村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研能力。

一、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教育队伍相对比较稳固,教师的专业态度比较端正,但是,在农村教师队伍里也普遍存在着专业成就感不足,专业知识欠缺和科研能力薄弱等短板,总体来说,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优有劣,主要表现为:

1.1绝大部分的农村教师的专业态度端正

农村教师大多是从中职院校和师范院校毕业的,他们在学院已经接受了专业的师范知识学习,对于教师工作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通过农村教学环境的不断改善,教师福利待遇的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态度都比较端正,大家都能成为一名成熟的教育专业工作者。我们的农村教师队伍的年龄都比较年轻,对于农村教学困难有理性的认识,也具有正确的价值评价和情感交流,敬业精神比较强,在业务钻研和科研探寻上都充满活力。

教学年龄在6~10年的教师队伍进入职业倦怠期,他们对于农村教育事业失去了新鲜感,教学更多地是生活手段,其工作岗位的专业态度有所欠缺,需要增强其工作荣誉感和教学情感建设。

1.2部分农村教师的专业技能不足

农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工作,履行专业性的教学工作,需要掌握必要的教学专业技能,拥有足够的课堂教学能力,农村教师的专业技能普遍存在着不足。

首先,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接收能力不强,教师与外界社会交流有限,农村的教学设施欠缺,教师不能从电视、网络、报刊和教育书籍中汲取营养,自主学习能力不能迎合时代的发展和农村教学的需要。

其次,教育教学技能有限,农村教师不能开展有效的因材施教的能力,教师不能根据课堂教学要求和农村孩子的教学特征开展有目的的课程选择,教师不能运用各种特色教学技巧服务于课堂教学。

最后,教师不能具有良好的情感交流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课堂教学氛围枯燥乏味,教师的教学感染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表现有限。

1.3有些农村教师的专业知识欠缺

农村教师的专业队伍都是从各级师范院校和教师预备队伍中调剂来的,他们的专业知识普遍不足,他们很多在工作岗位上都感受到心力交瘁,其在专业院校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不能很好地指导当前的教学工作,针对农村的教学特色和农村孩子的学习特征,专业学校所教授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教学知识都没有时效性,无论是课本知识、素质教育、实践操作和情感交流,都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和农村教育的需要。其次,教师队伍的学历不同,也造成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层次不齐。当前农村教育队伍的主力是本科毕业生,他们的专业知识比较好,教学能力比较强,专科层次的专业知识欠缺,教学比较吃力,而我国应试教育的弊端也充分反映到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上,在农村的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

二、促进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对策

针对当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我国的乡镇各级领导机关和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建立健全教师阶梯队伍,建立健全教师教育经费,增强教师培训实效性,才能为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成长空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建立健全农村教师阶梯队伍

农村的教学环境比较恶劣,在就业环境和事业发展上都和城镇教师有不小的差距,教育主管部门在构建教师队伍时,应该有意向农村教师方向倾斜,加强农村教师的调剂比例,在教师预备队伍中优选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和专业态度端正的人员补充到农村教师队伍。在农村学校,乡镇各级领导机关和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加大对于农村教育的投入,认真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组织农村教师汇报生活和工作的困难,积极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认真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减小农村和城镇的教学差距,保证农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避免农村教师队伍的不断流失。建立有效的城乡教师的交流机制,组织城镇教师和农村教师的相互流动,保证农村教师队伍的新鲜活跃,也能保证教师市场的自由调配,保证农村教师能够学习和掌握最新的教学手段和科研技术。

2.2建立健全农村教师教育经费

要实现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就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支持,才能为开展专业培训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目前,我国的乡镇各级领导机关和教育主管部门都在关注教育工作,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工作和教学研究工作,保证农村学校各级培训经费都有着落。

首先,农村院校应该加强“网络教育工程”,认真组建教师网络交流平台,充分借助网络远程交流手段,整合网络教学资源,搭建教育网络,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积极开展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教研研究,从而能够大幅提高教师的继续教育能力。

其次,开辟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通道,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优先培新和提高农村教师的学习和培训,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在市、县和乡镇建立研修通道,划拨专业的教师培训、培养教育经费,建立教师培训专业基金,保证农村教师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培训资源和无障碍的教研培训。

2.3增强对农村教师培训实效性

农村教育具有非常鲜明的区域性,教师不能接触到最新的教学手段,也不能实现和兄弟院校的交流互动。因此,在开展教育事业的同时,应该根据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增强教师培训实效性,充分建立“四位一体”的培训模式。

首先,通过集中培训作为引导,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积极制定农村教师全员培训的整体规划,在培训中应该注重专业培养为主,科研能力培养为辅,可以集中时间、集中地点给农村教师队伍开展具有针对性的集中培训,也有助于减轻进修学校的负担。

其次,充分开展以教育教研为主的校本研修,侧重根据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工作,积极培养农村学校的教学带头人,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教学掌控力和教研指导力。

最后,构建阶梯式培训体系,保证教师培训工作的长期性和完整性,乡镇各级领导机关应该给教师培训工作积极放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根据农村的经济工作和教育工作时间安排,联系进修学校和培训机构,组织教师阶梯型地进行培训。

三、总结

综上所述,农村地区的教育离不开农村教师的努力,当前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不容忽视,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和提高教师能力培养的呼声不断提高,我们的乡镇各级领导机关和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充分了解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认识到农村教学的不足,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改善措施,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有序发展。

参 考 文 献

篇(7)

一、高台县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

(一)负债业务现状

农村信用社的负债业务是指构成其资金来源的业务,主要包括资本金、存款、借款和其他负债业务,存款是高台县农村信用社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占负债总额的95.22%,在此主要介绍存款业务。从信用联社成立以来,存款业务不断增加,至2012年年末,高台县信用社吸收的各项存款已达到161739万元,较2011年末增长了25129万元。经计算,2009年至2012年,高台县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稳步增长,2010年、2011年、2012年存款较上年度分别增长了25.0%、18.2%、18.3%,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是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速。

(二)资产业务现状

农村信用社的资产业务包括各项贷款、现金资产和拆放同业等。至2012年期末高台县农村信用社的资产总额为183920万元,较2011年的158983万元增长了24937万元。其中,贷款业务占了资产总额的69.85%,可见贷款依然是资产业务的主要组成部分。

至2012年期末,高台县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128476万元,存贷款比例79.43%。

由图表可知,2012年非农贷款较2011年大幅下降,农业贷款比重适度增长,投向结构进一步优化,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网点遍布城乡的优势,加大支农力度,为农民致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积极的信贷支持。

(三)风险管理现状

高台县联社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实行董事会负责制,加强风险管理水平,信贷业务实行分级授权授信制度,严格按权限进行信贷业务审查审批,建立健全了以检查、控制、审批、统计、分析、决策、预警为主体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和以风险控制为核心,审贷分离,相互制约的授权授信业务管理流程,明确了经营班子,分支机构和风险管理部等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在信用社所属资本抵御风险的能力方面,2012年高台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为10.92%,比2011年的10.04%上升了0.88%,可见近两年其资本充足率均达到了我国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的要求。

(四)人员素质及业务创新能力现状

据调查,高台县农村信用社现有在册员工141人,取得大专或大专以上学历的达到116人,占职工总数的97%,取得专业技术职务的职工达到66人,占职工总数的55%,其中取得中级职称的职工1人,占职工总数的9.2%。由此可见,信用社员工学历普遍较高,但大部分人服务意识较为淡薄,单位内部也缺乏有效的服务绩效考核制度。

在业务创新方面,高台县信用社现推出了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金土地系列理财产品和“飞天卡”及“飞天福农卡”等业务,由于相比于其他商业银行来说,农信社的理财业务、电子银行业务起步较晚、发展缓慢,部分业务不太成熟,只在内部员工中使用,还没有在大范围内推广。

二、甘肃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创新能力不足

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信用社新产品、新业务开发滞后于客户需求,业务品种单一,基本上仍以存、贷款业务为业务主体,远远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农村市场的需求。信用社票据、结算等中间业务和消费信贷等新兴业务基本处于空白或起步阶段,限制了业务发展空间,制约了潜在市场的开发。电子化建设步伐明显落后,结算渠道不畅、业务多样化严重不足,收入结构不合理,业务收入主要依赖于贷款利息收入和金融机构往来收入,手续费收入、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占比很低。从其利润表来看,2012年营业外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仅仅为2.33%,而2011年的营业外收入则为0万元,对年度利润的贡献几乎没有。

(二)农村地区优势明显,但缺乏优质客户资源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合作社扎根农村,使得农信社与地方建立了深厚的地缘亲和力,发展壮大了一群以广大农民、个体工商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的客户群,在农村地区具有其他商业银行不能比拟的优势。但面对基础薄弱的农业、弱势的农民,纵观农信社的客户群,以广大农民为主,在现有客户群中,优质客户占的比重极低,造成农信社在盈利能力方面相对薄弱。

(三)网点众多,但缺乏相应的资源

农村信用社由于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其网点分布较广,以高台县为例,每个乡镇都有2到3个营业网点。丰富的营业网点可以吸收大量的客户资源,在吸储方面有较好的作用。但是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服务技术落后、结算渠道狭窄的问题,一些营业网点局限于柜台操作,尤其是一些相对偏远的地区更加严重,自助服务终端相对不足。

(四)竞争压力小,员工缺乏服务意识

信用社的传统经营观念尚未根本转变,多数员工缺乏服务意识。不少员工视贷款为权力,坐门等客,人求于我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特别是信用社在农村信贷的垄断地位,使其竞争意识更加淡化。其次农村信用社人员参差不齐,知识水平结构不平衡,人才资源稀缺,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金融业务竞争的需要。另外,管理人员市场观念、效益观念、风险意识淡薄,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开展经营活动,制约着信用社新业务的开发和自身的发展壮大。

(五)当地信息资源丰富,但同业信息共享存在壁垒

由于在农村地区,农信社建立了巨大的优势,给农信社广泛收集地方金融信息提供良好的条件。但与银行同业间网络渠道的等级差距,大大影响了农信社与同业之间的信息沟通,进而在拓展新业务的资源共享、风险防范与规避等方面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比如农信社无法和其他银行的征信系统进行完全的信息共享,造成在发放贷款,调查贷款人信用情况时,费时费力。

三、促进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开发新业务并扩展业务发展空间

一是在稳步发展存、贷款业务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开办承兑、贴现、代收代付、保险、咨询等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以业务多样化吸引客户,增加自身盈利水平和经营实力。二是扩大贷款范围和授信额度,满足农产多层次的资金需求。根据农产贷款需求适度增加授信额度,在扩大农户贷款面,继续增加小额农户贷款投放的基础上,开发市场潜力,发展农户消费信贷业务。

(二)完善服务功能与开发黄金客户群体

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开户、结算、外汇等服务手段,建立一站式、系列化快速服务通道。要进一步加强自助服务等硬件建设,畅通结算服务通道,为进一步发展中间业务、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实现盈利多极化提供必要保障。在此基础上借鉴农户联保贷款方式,发展中小企业联保贷款业务,大力开发产权明晰、信用优良的多种经济成分的私营、民营企业等黄金客户群体。必要时也可以以基准利率的优惠条件,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措施,简化贷款手续,提高服务效率,增加对黄金客户、优良客户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经营规模、资产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

(三)加强与外部的协调合作

一是实现与商业银行的通力合作。由于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方面有着更为丰富的经验,因此我们需要在充分发挥自身网点优势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商业银行的服务、技术、管理优势,并与商业银行进行合作,实现真正的信息共享。二是加强与当地政府的合作力度,由于甘肃的农业区域较大,政府和农信社都致力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将农村政策性业务交由农村信用社办理,特别是财政性、事业性单位的存款引导其存入信用社,同时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加强监管,制止金融机构的不正当竞争,让支农资金不外流,增强信用社的支农后劲。

(四)加强学习培训和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

要转变经营观念,增强全员市场竞争、服务意识。加强对员工经济金融基础知识、基础业务的学习培训,促其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存、贷款、结算等基础业务操作流程。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定期组织各种岗位培训和本专业性质的考试,尽快提高职工的业务技能水平。加强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职工良好的行业作风,树立行业良好的形象。培养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建立更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同时强化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法律规范意识。

参考文献

[1]赵淑芳.浅析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发展状况[J].经济论坛,2011(09).

[2]王蕾.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1(03).

[3]常承琳.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讨论[J].时代金融,2012(15).

篇(8)

【摘要】据农业部对全国农村可再生能源统计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生活用能呈稳步增长趋势,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目前能源消费结构以秸秆和薪柴为主,但存在着商品能源消费城乡差距较大,地域差异显著等问题。分析表明,商品能源无法满足中国农村能源发展需求。我国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可供农村地区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小水电、地热能、生物质能。为促进在我国农村地区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建议采取完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体系,消除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市场障碍,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多能互补开发农村能源,加快服务体系建设等措施。

引言

农村能源是指农村地区的能源,包括能源消费和能源生产(主要是当地的可再生能源)[1]。实际上,农村能源是针对第三世界国家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不发达,很少获得商品能源供应,主要依靠当地生产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满足需要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2006年乡村人口总数达7.3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56.10%[2],农村能源关系到全国1/2以上人口的生活用能供应和生活质量改善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搞好农业农村节能减排,不仅有利于合理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优化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结构,缓解化石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利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供应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识中国农村能源发展趋势,选择合适的农村能源发展战略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对《2007年度全国农村可再生能源统计汇总表》分析,研究了我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趋势、制约因素和发展对策。

在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据农业部对全国农村可再生能源统计结果,截至2007年底,全国省柴节煤灶保有量1.5亿户,节能炉3471万户,节能炕2024万铺;农村户用沼气保有量总数已经达到了2650万户;太阳热水器保有量达4300万米2,太阳灶保有量112万台;已建成秸秆集中供气站734处,建立了一批秸秆固化成型示范点,为生物质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l)农村居民生活用能消费总t稳步增加与20。。年相比,2。。7年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增加了32.1%,年均增长率为4.。%,低于全国同期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呈稳步增长态势(图1)。其中,商品能源增加了47.6%,年均增长率为6.7%;非商品能源增加了26.4%,年均增长率为3.4环。在农村居民生活用能费中,优质能源的增长速度较快。其中,农村户用沼气消费增长速度最快,与2000年相比,2007年增长了350.5%,年均增长率为24.0%。其次为液化石油气和电力,分别增长了122.5%和95.0%,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4.3%和n.8%。而煤油消费呈负增长,与2000年相比减少了67.7%,年增长率为一17.2%(图2)。中国农村居民生活用能正朝着商品化、优质化的方向发展。2)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秸秆和薪桨为主2007年中国农村居民生活用能消费结构中,秸秆占48.33%,薪柴占28.10%,煤占14.08%,电力占5.47%,沼气占2.21%,液化石油气占1.71%(图3)。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生活用能仍以秸秆、薪柴为主,大部分用于炊事和取暖之用,优质能源比例低,能源消费结构极不合理。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秸秆、薪柴容易获得,几乎不需要任何费用造成的。从发展趋势来看,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秸秆、薪柴等传统生物质能仍是我国农村居民的主要生活用能。

篇(9)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但是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文化的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这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必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发现问题,研究对策,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把农村文化建设好。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

(一)什么是农村文化

农村文化是在一定经济条件的指导下,形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总和。首先,农村文化的主体是农民,农村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农民的精神文明活动、道德水平和科学教育等。其次,农村地区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村地区的发展有积极影响。最后,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低于城市,生活方式不同等方面影响,决定了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区别。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农村的物质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体制,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文化空间的构建为基础,广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需求,以培育和激发农民的文化自觉为主体的乡村文化形态建设。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积极的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包括农村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物质经济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文化建设作为上层建筑方面,对政治、经济建设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农村文化建设的好,能为农村的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农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有利于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广大百姓共同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农村地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拥有的传统文化优势,用好文化资源,加强农村与城市的交流,缩小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差距,促进城乡的和谐发展。

(三)有利于带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增长

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能充分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和自身素质,认识到文化建设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有利于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走上利用科技和文化带动经济发展的道路。经济的发展也对文化的建设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实现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

三、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党和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农村的文明程度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改善,农民自身素质也得到了提升。但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与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还有不协调的地方,主要是城乡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素质不高和文化体制不健全等原因造成的。

(一)城乡发展不平衡

哲学认为,文化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经济的发展能推动文化的发展,相应的文化的建设也能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步,总体来说,经济为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文化的发展受物质文明发展的制约。如今,城乡发展不协调,农村在收入、建设、教育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农村文化设施是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是农村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影响着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从目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来看,许多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都存在不足,与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相适应。一是,场地狭小,房屋简陋。由于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拨款,使得部分乡镇文化站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乡镇文化站,有名无实,甚至有的文化站和图书馆连单独的房子都没有。即使有房子的文化站,面积也表较狭小,文化设施不足。二是乡镇图书馆资料陈旧。全国有的乡镇建立起了图书馆,除了一些比较发达的乡镇,大部分乡镇图书馆的设立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里面的图书很有没有更新,跟不上时代进步的要求。许多农村的学校,也缺少自己的图书室。三是文化设施陈旧。由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许多设备不齐全而且存在老化现象,缺少管理。

(三)农民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农民是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其文化素质对农村的文化建设成败起到关键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加大了对农村地区九年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农民的素质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部分农村地区,辍学现象依然随处可见,许多从农村地区走出的大学生,很多存在考上大学就是“鲤鱼跃龙门”的错误思想,努力学习就为了离开农村到城市生活,毕业后愿意回到农村工作的很少,影响了我国农村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而且生活在农民地区的群众,与城市居民相比,缺少受教育和接受培训的机会。因此,他们能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本来就有限,也就很难正确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很难意识到文化建设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四、农村文化建设对策

(一)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文化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经济的发展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农村文化建设又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的开展需要各级领导部门的支持、重视,只有将文化建设摆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那么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将齐头并进,跨入一个新阶段。政府应合理优化资源配置,保障农民对报纸、电视、电影等资源的需要,保障农村文化资源到位,加大对农村问题的报道力度,这些都对提高农村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资金到位是农村文化建设能够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资金不到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项目就显得有心无力,文件建设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政府在加大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的同时,也应该实施有效的政策,保证资金及时到位。用于文化建设的拨款保证了,也能提高各级政府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转变个别政府对文化建设的偏见。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可以联系起来,把公共事业的发展和经济项目结合起来,能有效解决资金问题。政府应该发挥地方投资在文化建设上的作用,寻找更多的融资渠道,自立更生,不单纯依靠财政拨款,从而保障文化建设的持续性、长效性。

篇(10)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88-01

一、河南省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现状

最近一些年,河南省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河南省政府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切实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非营利养老机构的税收减免,在用地、用水、供暖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推动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二、河南省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机构数量少且床位有限

截至到2015年底,河南省共有养老服务机构3913个,养老床位47.3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2.2张,相比河南1500万的老年人口,养老服务机构的数量和床位还是不能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的需求。在需求方面,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农村空巢老人不断增加,缺乏相应的照顾,这些原因增加了农村老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在供给方面,政府出台各种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但是在政策落实的过程中,由于审批程序多以及其他方面的限制,挫伤了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积极性。

(二)养老服务机构基础设施落后

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政府重视对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城市养老服务机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而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由于受资金不足等l件限制,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公办的养老机构一般由闲置的学校或者废弃的厂房改造而成,条件较差,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完善。

(三)养老服务机构专业人才缺乏

虽然政府出台了养老服务发展的相关政策,但是对城市养老服务的重视高于农村,对从事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机制尚未建立。河南省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一般是农村转移的剩余劳动力或城镇下岗职工,女性较多,文化程度低,没有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不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农村养老服务人员由于社会地位不高,工资和福利待遇偏低,以至于整个行业缺乏活力和发展后劲。

(四)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制度不健全

针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养老机构建设标准、服务规范亟待完善,养老服务机构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专业化、信息化管理水平低。

(五)农村养老服务机构运营资金不足

资金短缺制约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养老机构建设既需要一定的房屋,又需要建设基础设施,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河南省目前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农民的收入比较低,所以,针对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其经营服务的收费又不能过高。政府对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不高,服务收费和慈善捐赠的资金来源有限,种种原因造成农村养老服务机构营运资金严重不足,从而阻碍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健康发展。

三、推进河南省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相关对策

(一)加快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建设

养老服务机构的建立应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针对不同地区的老龄化状况建立不同的养老服务机构,满足不同地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1]政府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对非营利养老服务机构加大扶持力度,给予相应的建设补贴或者运营补贴,支持其发展。

(二)加强农村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在养老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应承担主要责任,无论是公办养老机构还是民营养老机构的硬件设施都应得到完善。第一,加大政府的财政补贴力度,积极对养老机构进行改建。第二,合理规划养老服务机构的选址,便于子女对老人的看望。第三,根据不同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合理配置养老服务设施和设备。

(三)加强养老服务人才建设

社会的发展,农村老年人对生活照顾、精神慰藉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专业的养老服务人才来满足多方面的养老服务需求。一方面,政府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养老服务,对他们进行专业和系统的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加快养老服务队伍人才建设。另一方面,对从事养老服务人员要进行职业资格考试,规范养老服务专业队伍。

(四)加强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制度建设

建立养老服务机构的进入、退出、监管制度,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行。制定和完善养老服务的相关标准,大力推动养老服务标准化。建立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定制度,让社会力量和第三方机构参与养老服务质量的评估,从而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

(五)拓宽养老服务机构资金来源渠道

篇(11)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三农”问题是目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之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如果“三农”问题不解决,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理想蓝图将成一纸空文。“三农”问题的解决,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途径是培育和完善农村要素市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保持农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所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农村金融的发展和支持。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严重阻碍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很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关注和研究农村金融问题,这在目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现状的分析,阐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一)农村金融边缘化。在农村正规的金融体系中,只有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业务涉及到农业。中国农业银行的建设初衷是为了支持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但是随着1996年农业银行开始走商业化道路,秉着“赢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经营原则,大部分的农业银行贷款投入到了国有农业经营机构和乡镇企业,实际业务与农业、农户无直接关系。农业发展银行是一家政策性银行,其业务也不直接涉及到农户,而是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随着农村改革市场的不断深入,其支农作用十分有限。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面向农户的贷款种类单一、贷款金额较低、贷款期限短,根本无法满足广大农村对资金的需求。只有农村信用社才是一家真正和农业、农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机构,是农村金融机构中向农村、农民和农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但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包袱重、资产质量差、服务手段落后、产权结构不明晰等因素,无法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目前,农业新增贷款80%以上来自农村信用社,仅仅依靠农村信用社根本无法满足所有农民、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

(二)民间借贷普遍,但没有获得合法地位。民间借贷一般发生在亲戚、熟人、朋友和邻里之间,相互比较了解,手续简便快捷,无需抵押担保手续,最多是一张借条,有时仅仅是口头约定而已。民间金融的存在和发展符合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解决农民个人、乡镇企业生产和其他资金急需,弥补金融机构的信贷不足,加速社会资金流动和利用,起到了拾遗补缺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其自身的缺陷,也对经济的运行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1)民间借贷是一种自发的、盲目的、分散的金融活动,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持,多属私人交易行为,常会使农民面临一系列的风险,如引发债务纠纷,甚至有的民间借贷用于赌博、吸毒等严重违法活动,严重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和危害社会稳定;(2)民间借贷利率较高,许多企业或个体户从民间所借资金利率水平一般都很高,比银行同期利率高2~3倍,大大加重了个人和企业负担;(3)民间金融在一定程度上会抵消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民间金融是在体制之外和政府监管之外进行的,具有分散性、自发性和趋利性的特点,因而其融资活动可能与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相抵触;(4)民间金融活动的频繁性、隐蔽性及其“体外循环性”的特点增加了中央银行对一定时期社会信用和社会资金总量统计与预算的难度,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三)农村金融风险加剧

1、资本充足率过低,流动性风险过大。资本充足率是衡量一个金融机构经营状况是否稳健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为了保证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各国金融监管当局都要求金融机构达到一定的资本充足率,中国人民银行也对包括农村信用社在内的金融机构提出了必须达到8%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但是,农村金融机构在长期的资产扩张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资本的增长速度并没有跟上资产扩张的步伐,导致资本充足率节节下滑,由于资本充足率过低,导致许多农村信用社面临巨大的流动性风险。

2、农村金融机构经营风险与日俱增。近几年来,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质量和盈利能力都出现了下降趋势,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流动性方面。活期存款的比重(农业银行)从2006年的26.89%增加到2008年的43.52%,而同期中长期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从55.75%上升为64.30%,资金来源的短期化与资金运用的长期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2)安全性方面。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不良贷款额数字惊人;(3)盈利性方面。农业银行2009年净利息收益率仅为3.03%,收益率过低也说明金融机构的长期风险有所增加。

3、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比例过高。考察金融机构风险水平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不良贷款率。据银行业金融机构税后利润情况表(2008年)显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构成中,80%以上的利润来自贷款提供的利息贡献。在资产结构如此单一的情况下,贷款质量成为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因素,不良贷款成为困扰农村金融机构的首要问题。农业发展银行自成立以来,在支持农业、从紧农产品流通、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背上不良贷款的包袱。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不良贷款额触目惊心。

三、解决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的建议

(一)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按照金融需求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加快改革和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和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农村金融体系。具体措施有:(1)对于中国农业银行,可以把支持的重点转移到农业龙头企业以及涉农企业上来,积极支持乡镇优质企业二次创业,做好与农村信用社的交叉定位,同时继续部分政策性支农业务,国家应当在税收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和补贴;(2)对于农业发展银行,中央应适当放宽其职能范围,将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资金纳入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范围。改变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只负责国家粮、棉、油收购贷款的格局,扩大业务范围。调整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结构,逐步将支持重点由农产品流通领域转向农业生产领域;(3)对于农村信用合作社,要加快其改革,积极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的改革力度,实现农村信用社利率的市场化;加快其产权改革,按“农民入股,由入股社员管理,主要为入股农民服务”的要求,体现合作制的特性;同时在清产合资的基础上,解决农村信用社因政策性因素形成的呆坏账,国家可以给农信社的贷款提供更多政策优惠;(4)对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应大力开发贷款种类,适当增加贷款金额和延长贷款期限;(5)探索建立地域性开发银行和中小企业促进银行,如日本就有专门的冲绳振兴开发公库为冲绳地区的开发提供长期资金。

(二)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发展其对农村正规金融的补充和辅助作用。政府应该承认民间金融的合法性,使其合法化、公开化和规范化,以增加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满足“三农”多层次的融资需求,有利于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力,抑制农村高利贷,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良性发展。民间金融不仅能够增加农村金融供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中小企业、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而且能打破农村金融市场垄断格局,通过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的竞争来促进农村正规金融组织不断深化改革,改进服务质量,使农村金融市场真正按照市场经济机制运行。民间金融的存在相当程度上也克服了市场交易中的不确定性,节约搜集信息和相关监督成本,增加交易成功的可能性。政府部门应该为其提供一套合理的制度安排,确立公正有效的竞争规则和市场约束机制,并给予经济主体充分的选择权利和发展空间。(1)适当放宽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为民间金融组织发展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金融竞争环境,让其能够在“公平、公正”的舞台上与正规金融机构平等竞争;(2)分步骤、有条件地允许农村金融采取多种融资方式展开业务;(3)给予民间金融组织税收上的优惠,减少在资金融通,利率市场化方面的限制;(4)规范民间金融的组织形式,加强对民间金融活动的监管。

(三)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预警与评价体系。(1)建立网络,在联手制裁上求突破。对过去欠贷单位、企业和个体私营的贷户,杜绝对其发放新贷款,严禁跨区域发放贷款;(2)推行“贷款证”放贷,加大支农力度,在创建“信用村”上寻突破,通过创建“信用村”活动,促进农户信用意识增强,积极归还欠贷,同时按规定发放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扩大支农贷款,分散贷款风险;(3)完善内部风险评级制度。要制定并实施识别、计量、监测和管理风险的内部风险制度,使风险评价做到全面化、系统化和动态化。加强对新增不良贷款、大额贷款和关联贷款的检测;(4)按照综合评级结果,分类处置、重点监控。建立风险动态跟踪体系,针对业务存在的潜在风险,帮助其提高风险识别、量化和管理能力。加强窗口指导,及时有效地引导农村金融机构识别和处置风险。

四、结束语

农村金融的改革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正在从不同的层面展开,政府对农村金融供给萎缩及其导致的严重后果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因此,农村金融改革应当结合产业结构的特点,根据当地农村发展的具体情况,以便民、利民为着眼点,大力发展多种类型的金融组织,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