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文化危机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9-22 08:29:47

文化危机论文

文化危机论文篇(1)

一、史上的金融危机与今日世界的文化产业格局

20世纪30年代,席卷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加上随即而至的二战,对欧美 工业 经济造成了重大打击。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寻求重振本国经济的路子,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着手文化产业的框架性布局。以美国为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美国以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做后盾,谨慎地进行了三次较大动作的产业结构调整,促使文化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到了80年代中后期,美国全力向他国特别是世界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产品大倾销,十几年的时间便逐步瓦解了国际间文化产业原有的有形或无形的壁垒。美国文化产业异军突起,以在gdp中占据25%的突出比重,成为仅次于军工行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为美国占据世界文化霸主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原本属于外向型经济型、对国外市场依赖性强的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遭受了巨大的经济动荡和经济损失。金融危机后,以日、韩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纷纷寻求重振经济的道路。日本政府积极实施“文化立国”战略,并公布实施了《振兴文化 艺术 基本法》和《有关振兴文化艺术的基本方针》、《文化产品创造、保护及活用促进基本法》。他们高喊着“将美国霸占全球文化产业剩下的那一半收阔囊中”的口号,以动漫为突破点,发展成了一个具有重要世界影响的文化产业国家。韩国也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并将其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进行积极培育。1998年,韩国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方针,1999至2001年先后制订《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21》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计划,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历史来看,前两次较大的金融危机,都孕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对文化产业都有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之前的两次金融危机爆发之时,世界的文化产业并未成熟,并未形成一个体系融入各国的经济系统。在金融危机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破坏性影响下,各国纷纷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弥补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济衰退。而此次以美国次贷危机为根源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时,世界文化产业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融入了各国经济系统的各个方面,各种盘根错节的产业链条彼此交织,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我们要看到历史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体现,看到此次金融危机将可能对文化产业产生不可忽视的、异于前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

二、本次金融危机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由于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中国等世界大部分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无论从政策上还是资金投入上,都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以说,文化产业的收益成为了本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文化产业的各个方面无疑会多少受到波及。

金融危机的影响中最首当其冲的金融行业和投资行业。这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最直接的影响是导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资金无法畅通流转,投资市场必然受到一定的制约。从客观来看,银行等借贷机构资金回收困难,资金流动不足,无法再提供庞大的贷款。从主观来看,一方面由于信用危机导致的经济危机,金融机构在审核贷款资格时将更加小心和谨慎;另一方面金融危机致使投资者信心受挫,危机持续时间波及范围等不确定性等因素使市场前景不明朗,投资者会更加小心谨慎。各国央行纷纷采取救市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缓冲危机的冲击力,而不能从根本上解除危机。

金融、投资行业与文化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产业必然会受到波及。金融危机的爆发地美国,其文化产业面临严峻考验:各影视投资公司的原有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从而不得不改变计划;明星们也被迫将面临着身价下跌、片酬缩水、投资损失等问题;好莱坞演员们正在酝酿是否举行罢工。俗话说,“ 体育 和世界经济永远是在一条船上的”,欧美的体育经营营销投入普遍有所缩减:赞助商纷纷减少或收回对球队的赞助;各类体育俱乐部也纷纷开源节流;2012奥运会举办城市伦敦也提出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原计划对奥运设施的建设的预算也将大幅度缩水[1]。可以想象,这样的结果导致奥运产业经济的产出必然在一定程度受到影响。

就金融危机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影响来看,主要呈现并预期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由于此次危机主要由地产业次贷危机引爆,文化地产必然受到直接的影响。大多地产公司是贷款开发项目,银行等金融机构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资金流动性差,地产公司再申请贷款将有所阻碍,项目开发进程将有所调整:为了节约成本,用于前期项目设计的资金计划将一定程度减少,地产策划、设计等文化地产类别将受到不利影响;为了加快资金回笼,用于后期宣传、推广的资金计划将有所增多,将可能促进房地产营销机构和相关传媒广告收入的利润提升。这样的调整,实质是房地产行业对本行业利润和与地产相关行业(如广告传媒)之间的利润进行重新分配,从某种程度来看,它是房地产商在金融危机下的一种自救措施的体现。这种将本行业利润对外进行分割的方式,应该是房地产业的一种短期行为。

影视娱乐圈呈现出动荡和不景气。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制片商投资更加谨慎,影视作品的投资减少; 企业 赞助的各类商业演出数量将有所下降;影视剧市场不景气,明星不得不面对着身价下降、片酬缩水的事实;娱乐界人士曾投入股市的资金也随着股市的急速下跌而被套牢。但是,也应看到积极意义的一面:目前国内影视市场只有《大鳄无形》、《知情者》等为数不多以金融风暴作为故事背景的影视剧作,金融风暴题材将可能成为银屏、银幕的新宠;投资资金的压力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文化产品的优胜劣汰,演艺明星将提升竞争力,影视创作将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

对于以广告收入为主要盈利来源的中国传媒业来说,金融危机对其的影响,必然通过企业广告投放的微妙变化来体现。从前文分析看到,文化地产业关于地产项目后期宣传力度的加大,对于主要以地产和汽车为主要经济来源的传统纸媒和广播将十分有利;电视台与地产相关的电视节目和栏目也逐渐进入阶段性活跃期。据10月7日法国实力传播公司的调查数据预测,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广告市场的冲击明显,北美和西欧广告开支增速放缓幅度最大,预计今年两个地区的广告市场的增速1.8%1.6%。而新兴国家仍然是广告市场的主要推动力量,其中亚太地区广告本年度市场增速将可能达到10.1%,中国将可能首次进入世界广告开支前10的行列。[2]

金融危机对传媒的影响不仅在于对广告投放增加带来收入提升,更可能在经营方式层面向传媒提出挑战。以互联网为例,由于受到华尔街雷曼兄弟破产的消极影响,以风险投资为支撑的免费互联网服务将可能过度到付费服务为主,在过去的5-6年时间里被誉为“社会性媒体”的互联网将逐渐转变成为“真正的生产力”,这意味着互联网经营模式将逐渐转变。

金融危机从美国逐渐波及到中国,需要一定的过程。对比中美两国不同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可以看到,中国是较为传统和保守,而美国则是相对开放和活跃。虽然到目前为止,金融危机对我国居民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还未构成较明显的影响,但从经济周期来看,我们不能忽视因此可能产生的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可以预计的是,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渗入,我国居民消费观念、消费行为会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物质消费来看,需求仍然是相对刚性,居民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可能不会产生较大的变化,因此与物质生产关联度很高的文化产业部类仍然具有十分有利的发展机会;但从纯精神消费来看,虽然对于居民的生活消费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但是相对软性,在经济动荡时期,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做出适当调整:对高收入者来说,金融危机的影响主要在于市场是否能持续提供更多高档、优质的文化精神产品来满足其需求,而他们不会更多地考虑自己是否能够支付这些产品的价值,各类艺术演出、展览及艺术品交易市场,仍具有一定的消费人群;对中低收入者来说,原本就不强的文化精神产品支付能力则面对了更大的挑战,他们可能减少高消费的文化精神产品,更多地转向低成本的文化精神产品消费,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减少对艺术品的投资、 旅游 、影院和ktv等消费,更多的采取以家庭为单位的室内消费,如家庭影院、 网络 游戏、游戏等,或近郊旅游景点的消费。“在家玩廉价网游”之类的娱乐方式将可能受到追捧[3],这使得数字娱乐业软件和游戏开发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原本以家庭为主要传播群体的广播电视,有了再度繁荣的契机,可能带来我国广播电视节目数量和质量的双重提高。

其实,在既定的市场消费容量下,金融危机像是一把“双刃剑”,它冲击或影响了某些文化产业的发展,但却也在一定程度潜藏着另一些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旅游产业受到一定影响,数字娱乐业软件和游戏开发有了一个绝好的机会;高成本的休闲娱乐、精神文化消费方式受到一定影响,低成本的休闲娱乐、精神文化消费方式却因此有了相对较大的市场。

三、 金融 危机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对策初探

以上分析了金融危机可能对我国文化产业造成的影响,对比欧美文化产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我国的文化产业到目前为止,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似乎还不太明显。但由于 经济 危机的蔓延和渗入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应该提早采取应对措施,以帮助我国文化产业顺利度过危机,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从 企业 的角度来看:首先,企业要规范自己的市场行为。如果企业在一定的范围内按照规范的操作程序进行经济活动,则可以建立一个良好的竞争秩序,否则,不能从根本上解除经济危机的隐患。正如我们所知,美国次级贷款机构放松贷款者贷款资格的审核,接受了大量信用不合格者的贷款申请,“次贷危机”所引起一系列经济危机的连锁反映,最终引爆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如果企业不能从根本上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危机将时刻威胁着我们。这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各个企业,敲响了警钟。其次,企业要加强创新,适时地推出新策划、新产品、新服务,增强自身应对市场危机的实力。例如,面对 旅游 业产生的变化,相关企业可以加强宣传,并采取各种新的策划吸引游客;加强本土旅游景点的开发力度,推出一系列创意概念,通过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内需,加强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同时,企业还应加强彼此间的对话与合作。文化产业空间上的聚集——文化产业园区、聚集区的 发展 ,为文化产业统一、协调、规模化的操作提供了交流平台与产业机会,并且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规避因市场不可预测因素而可能受到的经济风险。另外,国际金融秩序的变动与文化产业的调整,或许会给 中国 文化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带来机会,通过理性的判断,积极入股、并购国际文化产业机构特别是西方媒体,推动企业的战略提升,从宏观上讲,也会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化进程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

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来看:此次金融危机中国的影响是有限的、可控的,我们有信心维护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4],但由经济危机引发的全球 政治 局势紧张,却很可能对中国的宏观政策产生巨大影响。从 历史 的经验我们看到,美国占据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先机,目前已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一文化大国;日本和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将文化产业立为本国21世纪的基本方针政策,实现了从出口拉动经济发展向“自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也成为了文化产业的实力大国,国家综合实力也得到了飞速提升。金融危机的影响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文化产业这一“软实力”对国家经济稳定及国家综合实力提升所具有的巨大作用。

从十六大到十七大,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的认识不断深化,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目前我国也已建立起了“‘文化事业政府保障,文化产业宏观调控’的管理运行机制,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国有文化单位为骨干、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竞争’的产业发展格局”,文化产业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在金融危机中,国家政策可以提供哪些有益、有效的措施呢?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需要专文来探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家文化产业战略调整思路。这里着重提出两个问题供大家讨论。

首先,应响应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会议中关于构建和谐国土的精神,从源头上加强对土地的管理,树立与时俱进的土地开发整理观念,以 科学 性和规范性结合、效益和生态并重进行土地开发利用。对于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土地开发,只要经过一套科学、系统的方法论证了可行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计划,政府都应当积极支持和鼓励。要让人们认识到,“以文化地产为保障,文化旅游为主体,文化创意为灵魂”是当前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正当思路,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一定比例的文化地产除了使文化旅游、文化创意项目具有地理载体、人气基础与产业支撑外,还具有提升地产品质,拉动地产行业回升,刺激国家经济活力的积极意义。

其次,根据十七大三中全会的精神,建构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加强三农建设,而加强 农村 文化的建设,又是三农建设的重要环节。面对我国农民纷纷外出务工的基本事实,闲置的土地如何开发利用?一个可行的办法是严格控制土地的其他用途,充分利用土地进行农业产业化及农村文化产业的开发。规模化、统一化的农业生产,带来的不仅仅是直接可见的农业经济效益,对农业产品的后期创意设计加工和新农村景观的开发利用,则可以成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到目前为止,虽然金融危机的持续时间、波及范围我们还无法预计,但有两点可以肯定的是:第一,这次被认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逐渐蔓延,尽管世界各地的反金融危机力量采取了各种可能的措施,试图将危机的影响降到最低,但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深入,此次由超级经济大国美国引发的经济危机大爆发,在全球已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动荡,其在短时间内不会平息;第二,金融危机对文化产业各关联部类的影响是方方面面并且十分深刻的,其造成的具体影响是我们现在无法估量和掌控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通过严密的动态观察和深入的分析,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将金融危机对文化产业的破坏性影响减到最低,并看到潜在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将危机各种影响的合力逐渐导向我们所希望看到的良性局面。

[注释]

[1]《伦敦盖不起奥运村 2012奥运会陷入金融危机》,闫雯雯,四川在线(成都),2008-10-10

[2]《金融危机下国际广告市场增速大幅放缓》,芦龙军,新华网,2008-10-08,

[3]《金山ceo求伯君:廉价娱乐 工业 无惧金融危机》,杨国强,第一财经日报,2008-10-15,

[4]《温家宝与布朗通电话:金融危机对中国影响有限、可控》,中国新闻网,2008年10月14日

 

文化危机论文篇(2)

0序言

经济全球化时代,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促使企业全面走向市场,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广大的资金和产品销售市场,另一方面市场中的企业,时刻面临着各种风险,每种风险都有可能导致企业走向灭亡。如果企业不能卓有成效的规避与防范各种风险因素的话,势必使企业的未来发展陷入严重的危机境地。然而,在企业遭遇风险之前,财务状况会逐渐恶化产生企业的财务危机,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财务危机加剧到企业无以承受的极限时,全面危机将会随之爆发。

企业财务危机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不仅仅是企业外部条件会造成企业的财务危机,企业内部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也会促发企业的财务危机,为此就必需选择恰当的财务指标,建立合理的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加强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一、企业财务危机的基本认识

(一)企业财务危机含义及表现形式

财务危机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企业财务状况持续恶化,财务风险加剧,出现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信用危机,直至最终破产的一系列事件的总称。

财务危机从总体上说是支付能力不足或者支付能力丧失,但具体地看,却存在多种表现形式:

1、从资产存量角度看,企业总资产的账面净值相当于或小于账面记录的负债金额,即企业净资产小于或等于零。当企业净资产为负值时,就是所谓的“资不抵债”,表明企业已经事实上破产。

2、从可持续经营的角度看,企业主营业务量持续负增长,市场销售黯淡,盈利能力差,存在数额巨大的未弥补亏损。

3、从现金流量角度看,企业现金流入小于现金流出,经营性现金净流量为负值,并常常伴有资金流量萎缩的情况,一些必要的约束性支出被压缩或拖欠,且这种现金流量的非正常情况处于长期的持续状态,其应履行的偿债义务受到阻碍。

4、由于经常拖欠应付款项,企业信用丧失,难以从供应商、金融机构或资本市场等相应融资渠道筹集必需的补充资金,用来维持日常支出或基本的偿债需求,使企业资金来源日益枯竭,从而步人恶性循环,导致企业发生严重财务危机而不得不宣告破产。

(二)企业财务危机的特征

从财务危机的定义可以看出它指的是企业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的一种经济现象,财务危机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客观积累性。财务危机的客观积累性表现为期间概念,它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在资金筹集、投资、占用、耗费、回收、分配等各个环节上所出现的失误,而非会计报表某一时点上某一项目的失误,即是各种财务活动行为失误的综合。

2、突发性。财务危机由于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些因素是可以把握和控制的,但更多因素是爆发性的、意外性的,有的甚至是急转直下的。

3、多样性。由于受到企业经营环境、经营过程、财务行为方式多样化的影响,这些活动环节中不管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引发财务危机。

4、灾难性。财务危机虽然包括多种情况,但不管是资金管理技术性失败,还是企业破产,或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任何一种情况发生都会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损失。

(三)企业财务危机形成的原因

1、企业经营风险的存在

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因素是:市场对企业产品的需求、企业产品的销售价格、生产资料价格的稳定性、企业对产品销售价格的调整能力、单位产品变动成本的变化、企业固定成本总额的高低以及经营管理者的业务素质和管理经验等,其中决定性因素是管理的质量。

2、企业丧失筹资能力

企业债务的一种重要清偿方式是以新筹资金还债。新筹资金包括权益资金和债务资金。一个企业筹资能力丧失(或者无筹资能力),企业现金又不足以维持企业持续经营,此时到期债务不能清偿就为必然,所以,企业筹资能力丧失是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首要原因。

3、企业现金流量不佳

合理的现金流量,是维持企业在一个适当的资本和财务结构下经营及运作的需要,也是维持企业在较强的流动性下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日常经济生活中,有时一个盈利不错的企业也会走向破产。一个企业现金流量是否合理,主要体现在企业盈利质量、现金流量结构和支付能力等方面。

4、企业资产流动性的强弱

5、企业负债结构和企业资产占用期限搭配(即筹资政策)不合理

二、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解析

企业财务危机一旦发生对企业的发展将造成致命的打击,企业财务危机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它具有较长的潜伏期。一般其形成过程有规律可寻,因此建立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的含义

财务预警体系就是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相关经营资料以及所收集的外部资料为依据,根据企业建立的组织体系,采用各种定量或定性的分析方法,将企业所面临的经营波动情况和危险情况预先告知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并分析企业发生经营非正常波动或财务危机的原因,挖掘企业财务运营体系中所隐藏的问题,以督促企业管理部门提前采取防范或预防措施,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和风险控制依据的组织手段和分析系统。

(二)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指标设计原则

企业在构建企业外务危机预警体系时,首要的问题是财务指标的选取,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全方位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现状和运行规律,及时对企业财务运营中存在的风险发出警报并迅速做好防范和控制措施。一般说来,财务指标的设计和预警体系的构造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针对性原则。即预警指标必须与企业的特点充分结合起来,使构建的预警指标体系对企业的财务分析和风险判断做到真实可靠。

2、全面性原则。即预警指标体系应该全面、系统反映企业的财务风险程度,设计的指标能够充分考虑企业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做到预警指标不重复、不遗漏。

3、动态性原则。即必须在分析企业现状的基础上,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此外,还必须根据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不断修正、补充指标体系的内容,确保预警的时效性。

4、可行性原则。即在企业的经营情况及财务状况出现恶化或发生危机之前,能够及时发出警报。预警的信号要明确,判断要简单,不应把指标设计得于复杂,缺乏实用性。此外,还必须保证所花费的成本低于其所能带来的效益。

(三)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程序

企业财务预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逻辑分析过程,即应用因果分析法,从结果出发寻找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再分析原因又是如何影响结果—警情及影响程度大小。财务预警遵循的逻辑过程即预警系统研究所遵循的思路依次是:

1、确定警情。确定警情是预警的前提,可以通过预警系统中所选择的若干重要预警指标的预测景气信号来反映。

2、寻找警源。确定警源是预警过程的起点。警源是导致警情发生的根源。一般说来,警源有两类:一是可控性较弱的警源,主要是客观条件和外部市场环境等外生警源;另一类是可控性较强的警源,主要指一些内在因素的作用

3、分析警兆。分析警兆是预警的关键环节。预警不能只停留在对警源的分析上,而应该作进一步的分析,即根据警兆分析来预报警情的程度。警兆根据可否直接表现为外部现象特征指标,分为景气警兆和动向警兆。

4、预报警度。预报警度是预警的目的。根据警兆的变化状况,通过监测预警系统中景气信号,可确定下一个景气信号,从而确定下一个阶段的警度,即实际警情的严重程度。

5、处理警情。即当警情出现后采取什么措施去处理,企业财务危机的警情处理十分重要,一个可操作的警情处理方法和路径能够较好的防范企业危机,同时在处理过程中也要依据警情的大小和重要性分别对待,重要的警情必须报告高层管理人员。

(四)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的功能

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监测作用。财务危机预警活动的第一要务,是确立企业重要的生产经营环节以及对企业运行有举足轻重作用的经济活动与领域为监测对象。

2、识别与诊断作用。通过监测信息的分析,可确立企业经济活动中己发生的危机现象或将要发生的危机活动趋势。

3、预防和控制作用。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不仅能及时预防现存的财务危机,而且能通过系统详细记录,了解危机发生的原因,并及时提出解决措施和改进建议,更正企业营运中的偏差或过失,使企业回复到正常的运转轨道上。

4、提升企业价值。企业的价值就是以其所控制的经济资源,为社会创造最大的财富,实现企业价值的不断增值。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其目的是要促使企业千方百计改善经营管理,提升经营策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避免企业财务失败的出现。

三、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的建构

不可否认企业财务危机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是产生财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财务风险处理不当,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条件下更是不可避免,因此,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体系尤其必要。

(一)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预警的前提是企业有利润,对于经营稳定的企业,由于其应收,应付账款及存货等一般保持稳定,因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一般应大于净利润。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财务管理工作别重要一环,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为能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该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企业全面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

(二)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

对企业而言,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其中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指标最具有代表性。获利是企业经营最终目标,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从资产获利能力看:

表示每一元资本的获利水平,反映企业运用资产的获利水平。

反映每耗费一元所得利润水平越高,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

对偿债能力,有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如果流动比率过高,会使流动资金丧失再投资机会,一般生产性企业最佳为2左右,资产负债率一般为40—60%,在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时,借款越多,利越多,同时财务风险越大。

上述资产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二指标是企业财务评价的二大部分,而经济效率高低又直接体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其中:反映资产运营指标有应收帐款周转率以及产销平衡率。

对企业发展潜力方面选择销售增长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一般采用经改进的功效系数法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对选定的每个评价指标规定几个数值,一个是满意值,一个是不允许值,设计并计算各类指标单项功效系数,运用特尔菲法等确定各个指标权数,用加权算术平均或者加权几何平均得到平均数即为综合功效系数,用此方法可以定量化企业财务状况。

然而,企业为适应未预料的需要和机会,应该具备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金流的流量与时间的能力,这就是财务弹性。主要与企业营业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有关。反映财务弹性的指标有:用于测定企业全部资产的流动性水平的营运资金与总资产比率,到期债务本金偿付率、实有净资产与有形长期资产比率、应收账款及存货周转率,其中:

实有净资产与有形长期资产比率计算如下:

从长远观点看,一个企业能够远离财务危机,必须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企业对外筹资能力和清偿债务能力才能越强。指标有:

虽然,上述指标可以预测财务危机,但从根本上讲,企业发生风险是由于举债导致的,一个全部用自有资本从事经营的企业只有经营风险而没有财务风险。因此,要权衡举债经营的财务风险来确定债务比率,应将负债经营资产收益率与债务资本成本率进行对比,只有前者大于后者,才能保证本息到期归还,实现财务杠杆收益;同时还要考虑债务清偿能力,即企业拥有现金多少或其资产变现能力强弱;债务资本在各项目之间配置合理程度。考核指标有:长期负债与营运资金比,资产留存收益率以及债务股权比率。其中:

(三)结合实际采取适当的风险策略

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后,企业对风险信号监测,如出现产品积压,质量下降,应收帐款增大,成本上升,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指定相应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面临财务风险通常采用回避风险,控制风险,接受风险和分散风险策略。其中控制风险策略可进一步分类:按控制目的分为预防性控制和抑制性控制,前者指预先确定可能发生损失,提出相应措施,防止损失的实际发生。后者是对可能发生的损失采取措施,尽量降低损失程度。

文化危机论文篇(3)

一、现状:本次金融危机对中国文化“走出去”影响概述

文化“走出去”有两层含义,其一是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向世界各国传播文化理念,展示具体的文化形态,其二是指国际贸易中文化产品及服务的出口,包括广播影视、信息服务、演艺剧目、文化用品等方面。而文化理念的传播,往往要通过一定的文化载体,并且最有效的实现方式是受者自觉的文化消费,因此,文化出口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最重要部分。

自2006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这场始于华尔街的金融危机波及范围越来越广,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从金融业到各行业,正逐步蔓延。文化贸易方面,文化出口一直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部分,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各国文化市场均受到不同程度冲击,从而对文化产品及服务的出口造成一定影响。

由于文化产业多侧重于创意型经济,介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而中国文化出口总量较小,因此金融危机初始,产业链上尚未显现出大规模的受影响状况。目前波动较大的出口部分在文化相关类,如文化产品制造业。由于欧美市场萎缩,江浙一带的工艺品制造商均表示今年圣诞礼品的欧美订单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原本抱了较大希望的广交会也未能如预期带来大量订单。这对国内部分资本储备不足、产品单一的中小型企业是严重的打击。其次是中国当代艺术品在海外拍卖会上表现均不如从前。在11月初结束的伦敦苏富比秋拍会中,中国当代艺术品共成交203件,平均每件成交价107万港元,较春拍的每件158万港元降低了32%,成交总额已萎缩至最近三季最低。[1]海外演出方面,杨丽萍领衔主演的《云南映象》,原计划年底赴日本进行的巡演临时取消;天创国际演艺制作交流有限公司出品的舞台剧《功夫传奇》,原计划明年4月在美国拉斯维加斯进行的几十场演出,如今也生出许多不确定因素。[2]而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扩散,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必然受到波及,中国文化走出去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文化消费作为柔性需求,消费随意性较强,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海外文化市场有可能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趋势。一方面,人们缩紧开支,对文化消费可能更为谨慎,从而导致市场需求减少;另一方面,人们也可能更频繁地选择以休闲娱乐方式缓解经济带来的心理压力,导致产生新的文化需求空间。更重要的是,由于欧美市场衰退,出于本土贸易保护,未来一段时间西方国家极有可能出现对华反倾销、技术性、标准性等贸易壁垒的手段。因此,国内部分出口型产品主导的企业,或许会借国家拉动内需政策之机,调整产品销路,转向国内市场,这将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时机: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机遇分析

尽管国际文化格局在短期内并未发生显著变化,但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今后一段时间内,抓住文化产业发展机遇的国家和地区很有可能在本次危机中趁势而上,占据世界文化版图的有利地位。如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日韩均抓住机遇调整国内产业结构,促使其文化产业崛起从而提升国家整体实力。因此,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除了面临风险与挑战,更是有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首先,从国内文化发展环境看,本次金融危机对我国文化产业出口导向型调整,甚至加速我国文化产业结构优化是难得的机遇。

长期以来,我国文化出口的产业结构偏重于制造业,消费的随意性、可替代性较强,原发性不足。中国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文化产品占出口总额的近七成;外资企业文化产品出口额占七成以上;真正体现中国文化内容的出口产品出口占比不足15%。[3]近期文化产品海外订单的减少,恰好反映出我国文化产业出口结构的不科学性,这种反馈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十分有利。从各文化产业大国发展经验可以看出,文化走出去不仅要输出单纯的文化产品,更要输出本国文化,才能以原创性、创意性的绝对优势占领国际市场。而本次金融危机极有可能带来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变动,因此,在调整机遇中,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应更注重开发产业链上游,全面加入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囊括文化生产、输出各环节。此外,来自国际市场的压力迫使我国出口型文化企业优胜劣汰,这对国内出口型企业着眼长远发展、打造核心竞争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在打造国际影响力方面存在较大机遇。

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卓别林、米老鼠系列作品,97亚洲金融风暴中韩国“星际争霸”游戏碟、日本“疗伤系”卡通形象趴趴熊,本次金融危机中日本卡通形象“快乐小鸡”等,都是特殊时期文化形象创新推广、文化产品服务借机开发的优秀案例。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使得中国市场在本次危机中表现突出,较为稳定的中国市场使得全球各国刮目相看,这正是推广中国文化的大好机会,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出口的最佳时机。同时,稳定的市场是吸引海外资本注入,拓展境内文化产业国际影响力的最大保证。以影视制作业为例,近年来,好莱坞六大片厂的制作费保持在六千至七千万美元的范围内居高不下,为节约制作成本,各大片厂纷纷将拍摄地转移至海外,包括加拿大、东欧、澳洲等地。同时,在海外进行后期制作的影片数量也不断上升,据预测,以泰国、台湾、香港、中国大陆等地为主的亚洲地区有成为世界电影后期制作中心的趋势。金融危机当前,欧美影视制作业投资锐减,因此削减开支转移拍摄地、外包制作业务极有可能成为欧美影视市场得以持续发展的最优出路。

再次,从外部环境看,在拓展海外市场,鼓励中国文化企业走出去方面也是最好时机。

本次危机中,美国影视业由于资方退出导致部分公司发展停滞,博物馆、歌剧院等由于赞助、拨款减少而陷入经营困境;德国出版行业初显低迷;英国上半年广告市场营业额大幅下降、艺术演出行业遭遇寒流;日韩动漫产业、影视产业也受市场低迷影响不得不缩减开支……国际文化市场动荡,而中国国内市场稳定,这对有理想有实力走出国门寻找机遇的部分企业来讲,可谓恰逢其时。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更是突飞猛进,综合来看,中国资本有实力、也是时候走出去了。目前,金融危机导致美国金融市场紧张,部分企业由于资金困难而急欲出售,降低了其估值。特殊形势下,外资在政治层面的风险性也有可能降低,加之近年来人民币总体上对美元升值,这些外部条件给我国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并购机会。把握当前形势,依托国家近年来针对“走出去”战略制定的一系列优惠鼓励政策,选择暂时陷入困境但有实力有潜力的海外企业合作,是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大好机遇。

三、思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对策初探

“走出去”战略,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做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97亚洲金融风暴后,在在十五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中,谈到做好经济工作、增强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时强调了六点,其中一点就是实施“走出去”的战略。[4]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特别提到: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实施“走出去”重大工程项目,加快“走出去”步伐,扩大我国文化的覆盖面和国际影响力。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这是在新形势下党和政府对于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新要求,也是关系到新时期新阶段,如何在国际上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问题。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除了通过外交、对外宣传、对外文化交流等活动,还要从扩大对外文化贸易的思路来做。当前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影响巨大,而文化出口对于拉动其它制造业、服务业产值、附加值,创造就业岗位等间接效果显著。因此国家鼓励扩大内需的同时,仍然倡导出口市场多元化,这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推进十分有利。

(一)宏观导向上的政策重视

2006年1月,时任韩国国务总理的李海瓒主持国务会议,专门讨论“韩流”的世界化问题,提出扶植“韩流”以中日为中心世界化。由国务总理亲自主持、专门讨论本国文化产品世界化问题的,这在世界各国中还不多见。尽管近年来为培育涉外文化企业,国务院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化产品服务出口的意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等。然而与欧美、日韩等文化产业大国相比,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对文化“走出去”的支持力度尚显不足。我国目前尚未制定明确的关于中国“大文化走出去”的具体方案,也未建立起完善的对外文化贸易的政策扶持体系,在资金补助、税收减免、出口奖励等方面力度也还不够。

在金融危机还未对我国市场造成大幅影响之际,国家出台了十项措施以扩大内需,稳定经济。其中,“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等几项对中国文化事业与产业在国际上争取新的发展机遇有着政策上的保障,也给我国文化产品服务“走出去”战略的推进带来了契机。中共中央政治局11月29日上午进行的第九次集体学习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强调,要着眼于全球经济发展新态势,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加紧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12月3日文化部部长蔡武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文化的发展”的形势报告中总结我国文化建设基本经验时也提到,必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因此,在“文化兴国”战略前提下,以国家政策层面支持文化出口,并将其最终指向中国整体国际影响力,是中国文化产业着眼长远发展的必然考虑。

(二)为“走出去”做足准备

目前,国家对文化出口贸易尚未有较为明确的统计标准,对我国可出口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各门类出口优势、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国际竞争力等也欠缺系统梳理,因此,为“走出去”作好准备,可考虑对出口文化资源及其价值做系统调研,分析其输出的可行性、出口结构搭配的合理性、出口渠道的有效性等。其次,深入研究各国文化体制机制,探寻中外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差异,以利于制定适合我国国情及特殊资源优势的文化方略。再次,调研国际文化消费市场空间及文化产品的国际化需求,致力将我国现阶段欠开发的传统文化、文化遗产类产品服务与国际需求相结合,推向全球市场。

(三)抓住时机采取具体措施

1、及时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

目前金融危机尚未对全球文化产业造成大规模破坏性打击,可利用时机,以探讨全球性文化议题,如“文化产业与金融危机”等为契机,搭建国际文化对话平台,携手各国共同应对困难。而国际文化论坛本身,也是促进国际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的有利平台。中国若是把握机遇,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以相对稳定的国内市场为支撑,邀请全球文化产业界共赴盛宴,对推动全球文化贸易将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若是更进一步借机形成国际文化论坛的长效机制,打造高规格的文化对话平台,也可助于中国扩大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话语权。中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一些做法。以全球文化论坛为例,2004年,由教科文组织及主办地政府为主导,非政府组织及赞助公司相配合成立的首届全球性文化论坛于巴塞罗那正式揭幕,以艺术、文化和对话作为主要活动。来自全球若干国家的文化艺术从业者,通过演讲、研讨、表演、展出等形式,平等对话并宣传各自文化,展现出丰富且令人惊艳的各地文化意涵,对所在国文化“走出去”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次中国若能举办类似活动,并将议题的时效性与论坛的长效性相结合,会有利于吸引国际文化界对中国的聚焦。

2、广泛吸纳国际文化产业高端人才

如今,公司倒闭、重组的信息屡见不鲜,海内外各大企业也陆续出台裁员计划,这些无论对在职者还是求职者都是沉重的打击。例如《洛杉矶时报》、时代华纳旗下时代公司、甘尼特公司等重量级传媒集团均传出了裁员计划。然而,这也恰好成为国内许多文化机构难得的招贤机遇。这次的金融危机,可以说是一次资源重新分配、制度优化的时机。经过一次洗牌式的调整,对加速国内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结构优化、拓展人才储备,都是难得的机遇。若能把握时机,通过如“文化产业人才储备计划”等策略,吸纳国际上有经验有实力的文化高端人才,从他们身上获得国际先进的文化产业运作经验,同时吸取本次危机中其失败教训,将有助于推动今后中国文化产业健康、良好、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文化企业可利用这类熟悉国际化企业操作的海外人才,与熟悉中国文化特性的本土人才结合,打造精英团队,拓展海外市场。

3、加速中国海外文化交流机构建设

目前,中国文化中心和海外孔子学院是我国较具代表性的驻外文化交流机构。中国海外文化中心作为文化部外派的常设机构,可以长期、稳定、自主、灵活地开展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工作。全球已设有巴黎文化中心、开罗文化中心、马耳他文化中心、贝宁文化中心、毛里求斯文化中心、汉城文化中心、柏林文化中心等,这些海外文化中心以全面准确地介绍当代中国发展为主要任务,是驻在国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扇窗户。而孔子学院是公益性的非营利性的汉语推广机构,得到中国政府支持,由中国和海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合作举办。截至2008年3月,我国已经启动建设了238所孔子学院(课堂),分布在69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各国学习汉语言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场所。孔子学院总部计划,到2010年在世界各地建设500所孔子学院,使孔子学院年在学人数达到10万人,参加汉语言文化活动的人数达到50万人,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预计将达到1亿。[5]

然而,国家间外交因素带来的政治障碍、海外干部派遣人事制度不健全等,使得类似机构在海外布局时存在重重困难。因此,在扩建此类文化交流机构时,可适当考虑淡化其官方色彩,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完善管理机制,在保证传播中国文化本职不变质的情况下,尽量产业化运作,通过融入海外市场从而输出中国文化。

此外,还可拓展民间交流合作领域,鼓励人民团体、民间组织、民营企业和个人从事对外文化交流,以“文化周”、“文化行”等活动,或借助相对平等的产业资本,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对外文化产业发展。

4、以广电媒体境外落地、新媒体合作等多种形式输出核心文化

金融危机中,民众对于财经信息的报道和商业新闻的关注日益高涨的同时,不少国外媒体却陷入广告锐减、融资困难的境地。以美国新闻集团为例,在雷曼兄弟的帮助下,福克斯互动媒体分别于2005年和2007年收购了IGN娱乐和图片分享网站Photobucket。如今雷曼兄弟宣告破产,新闻集团网络业务陷入不知何去何从的局面。[6]默多克近期表示,新闻集团不再依赖某个单一市场或某种单一媒体。此外,美国一些报业公司还将印前、印中和印后业务分别外包,以节约成本;国外电视台寻求与网络互动以摆脱单纯的电视广告减少的局面,获得更大的收益空间……这些都是国内媒体,尤其是新媒体产业拓展海外业务的机遇所在。广电传媒的海外落地向来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部分,其传播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自建渠道,即通过中国电视频道在海外的落地或影视节目自办发行,直接掌控平台和收益。二是“借船出海”,包括向境外媒体出售节目的海外播映权,以及与境外媒体合办公司和频道进行本土化传播两种方式。我国对外传播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国家唱主角,以政府为主导,民间传播、民营企业的比重还很薄弱。因此,支持我国民间资本进入海外媒体,对拓展我国对外传播渠道、输出我国核心文化产品,都是非常现实且有力的途径。

但是,各国对外资准入审批制度存在差异,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国家的开放程度不同,例如意大利法律明确限制外资进入广播影视业;俄罗斯也限制外资进入覆盖俄领土一半区域的广播媒体、发行量较大的报纸和出版公司等。因此,在拓展海外传媒业务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投资地,以有效的审批渠道和企业形式,配合恰当的品牌经营策略,努力争取中国传媒在国际上的声音。

早在2004年广电总局就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管理工作的通知》:全国广电系统要严格执行总局2002年2月10日的《赴国外租买频道和设台管理暂行规定》,以“中央为主,地方为辅”、“以我为主、对外有利”为原则在海外拓展广电业务,并有针对性地播出外宣节目。国家十一五文化纲要及此后一系列鼓励对外文化交流的政策中提出,鼓励文化企业在境外设立出版社、广播电视网、出版物营销机构等,商务主管部门在境外投资促进、扶持、保障、服务、核准等方面提供便利。上述文件对我国传媒行业拓展全球市场、争取国际话语权既有政策层面的鼓励,对媒体也有着导向性的规范,避免在“走出去”过程中出现危及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行为。

5、加大国内文化企业“走出去”力度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目前很多境外公司市值已经较低,跨国并购对于中国希望走出去的企业而言将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然而文化产业投资见效周期较长,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同时,由于中外企业运作方式的差异,易导致投资境外文化企业的国有资产监管失位,以致资产流失,甚至进一步危及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有资料显示,1993年至2005年大中型国有企业在海外上市过程中,涉及国有资产流失至少600亿美元。因此,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在规范资产转让权、探索国企改制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考虑。对购入海外濒临破产的文化企业,亦需将风险防范意识放在第一位。

在打造竞争主体方面,国际文化市场竞争要求国家文化产业有较高的集中度,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来看,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竞争力主要表现为该国若干家文化企业集团以雄厚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实力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7]因此,中国文化走出去首先需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比如以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为代表的大型国有文化企业。近年来,该集团在建立金融和资本平台、形成较强融资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扩大文化出口基地建设、运营大型常年演出系列剧目、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和在境外设立国际文化市场前沿营销阵地等战略性举措,正逐步从传统的文化中介商转变为文化集成商、制作商以及文化产业规划者[8],对中国文化走出去,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上,作出了很大努力。公司一直在探索如何通过金融和资本运作渠道,解决中长期文化产业投资的资金问题,以利于打造更具实力的国际性企业。在特殊背景下,国家可考虑以产业基金方式,引导鼓励一批大型文化企业发展,带动更多的文化企业走出去。其次,还可引导目前市场稳定且发展潜力巨大的非文化类大型企业进行业务拓展,例如通过投资文化地产、注资海外文化产业园区、建立文化产品分销机构等,以多元化发展进入国际文化市场。再次,由于直接投资海外文化项目的风险较大,对国内中小型民营文化企业来讲,投资收益不确定性高,因此,中小文化企业应在稳定其国内市场的同时,立足国内根据地,适当寻求国际合作,找准时机拓展海外业务。

对于出口资金短缺的问题,商务部早在2000年便设立了“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给予走出国门的中小企业以支持,2008年中央财政也出台了一系列财税扶持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比如连续5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安排资金12亿元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等。除中央、地方的专项资金,还要充分发挥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业务支持作用。中国进出口银行行长李若谷在接受17大集体访问时曾提到,近年来,在出口方面中国进出口银行更加强调支持中小企业和农产品走出去,将来会对服务贸易、旅游、信息产业的进出口给予更大支持。[9]国家目前已经将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纳入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范围,国家发改委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共同建立了境外投资信贷支持机制,对推动有比较优势的中国企业境外投资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但从目前文化企业“走出去”的进程来看,对上述银行资金扶持的利用是不够的。在当前机遇下,我国各大中小型文化企业应充分认识、利用以上政策,积极走出国门,以中国产品的质优价廉拉动海外消费。

产品市场方面,目前世界主流的文化市场仍然具有很大的开拓空间,出口定位也可根据形势作出调整。有资料显示,中国对美国、欧盟和中国香港的文化产品出口额合计占出口总额的85%以上,近期欧美市场的波动对国内文化产品制作业出口造成一定影响,但也让我国文化出口企业看到了全球其它很多地区尚有待开拓。比如,目前与中国文化贸易量较小的日韩、东南亚等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这些国家的消费者较容易理解中国的文化产品,文化折扣相对较小;此外,我国与亚非拉地区的文化交流、贸易往来日益密切,文化出口方面存在较大空间。

如何有效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一直是中国文化界、贸易界讨论的热点。尽管就目前而言,本次金融危机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影响还未完全显现,但不可否认,风险与机遇并存的2009年极有可能带来世界文化格局的重大转变,对中国文化产业本身而言,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从全球各文化出口大国的发展经验来看,把握时机、跟进研究、调整政策,是制胜的关键。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百年难遇的世界经济动荡中,如何化危为机,建构强势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影响力,值得更多的文化“官、产、学”相关人士进一步思考。

(三)抓住时机采取具体措施

1、及时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

目前金融危机尚未对全球文化产业造成大规模破坏性打击,可利用时机,以探讨全球性文化议题,如“文化产业与金融危机”等为契机,搭建国际文化对话平台,携手各国共同应对困难。而国际文化论坛本身,也是促进国际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的有利平台。中国若是把握机遇,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以相对稳定的国内市场为支撑,邀请全球文化产业界共赴盛宴,对推动全球文化贸易将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若是更进一步借机形成国际文化论坛的长效机制,打造高规格的文化对话平台,也可助于中国扩大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话语权。中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一些做法。以全球文化论坛为例,2004年,由教科文组织及主办地政府为主导,非政府组织及赞助公司相配合成立的首届全球性文化论坛于巴塞罗那正式揭幕,以艺术、文化和对话作为主要活动。来自全球若干国家的文化艺术从业者,通过演讲、研讨、表演、展出等形式,平等对话并宣传各自文化,展现出丰富且令人惊艳的各地文化意涵,对所在国文化“走出去”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次中国若能举办类似活动,并将议题的时效性与论坛的长效性相结合,会有利于吸引国际文化界对中国的聚焦。

2、广泛吸纳国际文化产业高端人才

如今,公司倒闭、重组的信息屡见不鲜,海内外各大企业也陆续出台裁员计划,这些无论对在职者还是求职者都是沉重的打击。例如《洛杉矶时报》、时代华纳旗下时代公司、甘尼特公司等重量级传媒集团均传出了裁员计划。然而,这也恰好成为国内许多文化机构难得的招贤机遇。这次的金融危机,可以说是一次资源重新分配、制度优化的时机。经过一次洗牌式的调整,对加速国内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结构优化、拓展人才储备,都是难得的机遇。若能把握时机,通过如“文化产业人才储备计划”等策略,吸纳国际上有经验有实力的文化高端人才,从他们身上获得国际先进的文化产业运作经验,同时吸取本次危机中其失败教训,将有助于推动今后中国文化产业健康、良好、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文化企业可利用这类熟悉国际化企业操作的海外人才,与熟悉中国文化特性的本土人才结合,打造精英团队,拓展海外市场。

3、加速中国海外文化交流机构建设

目前,中国文化中心和海外孔子学院是我国较具代表性的驻外文化交流机构。中国海外文化中心作为文化部外派的常设机构,可以长期、稳定、自主、灵活地开展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工作。全球已设有巴黎文化中心、开罗文化中心、马耳他文化中心、贝宁文化中心、毛里求斯文化中心、汉城文化中心、柏林文化中心等,这些海外文化中心以全面准确地介绍当代中国发展为主要任务,是驻在国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扇窗户。而孔子学院是公益性的非营利性的汉语推广机构,得到中国政府支持,由中国和海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合作举办。截至2008年3月,我国已经启动建设了238所孔子学院(课堂),分布在69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各国学习汉语言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场所。孔子学院总部计划,到2010年在世界各地建设500所孔子学院,使孔子学院年在学人数达到10万人,参加汉语言文化活动的人数达到50万人,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预计将达到1亿。[5]

然而,国家间外交因素带来的政治障碍、海外干部派遣人事制度不健全等,使得类似机构在海外布局时存在重重困难。因此,在扩建此类文化交流机构时,可适当考虑淡化其官方色彩,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完善管理机制,在保证传播中国文化本职不变质的情况下,尽量产业化运作,通过融入海外市场从而输出中国文化。

此外,还可拓展民间交流合作领域,鼓励人民团体、民间组织、民营企业和个人从事对外文化交流,以“文化周”、“文化行”等活动,或借助相对平等的产业资本,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对外文化产业发展。

4、以广电媒体境外落地、新媒体合作等多种形式输出核心文化

金融危机中,民众对于财经信息的报道和商业新闻的关注日益高涨的同时,不少国外媒体却陷入广告锐减、融资困难的境地。以美国新闻集团为例,在雷曼兄弟的帮助下,福克斯互动媒体分别于2005年和2007年收购了IGN娱乐和图片分享网站Photobucket。如今雷曼兄弟宣告破产,新闻集团网络业务陷入不知何去何从的局面。[6]默多克近期表示,新闻集团不再依赖某个单一市场或某种单一媒体。此外,美国一些报业公司还将印前、印中和印后业务分别外包,以节约成本;国外电视台寻求与网络互动以摆脱单纯的电视广告减少的局面,获得更大的收益空间……这些都是国内媒体,尤其是新媒体产业拓展海外业务的机遇所在。广电传媒的海外落地向来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部分,其传播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自建渠道,即通过中国电视频道在海外的落地或影视节目自办发行,直接掌控平台和收益。二是“借船出海”,包括向境外媒体出售节目的海外播映权,以及与境外媒体合办公司和频道进行本土化传播两种方式。我国对外传播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国家唱主角,以政府为主导,民间传播、民营企业的比重还很薄弱。因此,支持我国民间资本进入海外媒体,对拓展我国对外传播渠道、输出我国核心文化产品,都是非常现实且有力的途径。

但是,各国对外资准入审批制度存在差异,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国家的开放程度不同,例如意大利法律明确限制外资进入广播影视业;俄罗斯也限制外资进入覆盖俄领土一半区域的广播媒体、发行量较大的报纸和出版公司等。因此,在拓展海外传媒业务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投资地,以有效的审批渠道和企业形式,配合恰当的品牌经营策略,努力争取中国传媒在国际上的声音。

早在2004年广电总局就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管理工作的通知》:全国广电系统要严格执行总局2002年2月10日的《赴国外租买频道和设台管理暂行规定》,以“中央为主,地方为辅”、“以我为主、对外有利”为原则在海外拓展广电业务,并有针对性地播出外宣节目。国家十一五文化纲要及此后一系列鼓励对外文化交流的政策中提出,鼓励文化企业在境外设立出版社、广播电视网、出版物营销机构等,商务主管部门在境外投资促进、扶持、保障、服务、核准等方面提供便利。上述文件对我国传媒行业拓展全球市场、争取国际话语权既有政策层面的鼓励,对媒体也有着导向性的规范,避免在“走出去”过程中出现危及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行为。

[参考文献]

1.蔡尚伟等:《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人民网,2008年10月27日

2.蔡尚伟、王倩茹:《论金融危机与文化产业》,人民网,2008年10月17日

3.蔡尚伟、江南:《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人民网,2008年11月19日

4.蔡尚伟、张玥:《金融风暴对传媒产业的影响及对策初探》,人民网,2008年10月22日

5.蔡尚伟、唐丕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对策:“文化十条”》,中国文化管理传播网,2008年11月28日

文化危机论文篇(4)

2、美国金融危机透视

此次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因是美国2008年8月爆发的“次贷危机”。美国人购物尤其是购买住房等高档商品,大多采用抵押贷款方式分期付款。事实上,美国借贷消费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已有近百年历史,借贷消费也曾经受到清教伦理的谴责,经受过社会文化的挑战。但上世纪30年代以后,这一消费方式逐渐为社会所普遍接受,而且在人们心中扎下了根。久而久之,美国人崇尚超前消费,中产阶级生活方式蔚然成风。他们手握信用卡尽情购物、疯狂消费,却似乎忘记了“欠债还钱”这个道理。随着房产泡沫的破裂,美国房产价值逐渐蒸发,现在有近1/6的美国房主背负的房贷要高于其房屋本身的价值,这也增加了拖欠偿还按揭贷款的可能性,从而为次贷危机乃至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3、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冲击

曾经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一位中国老太太,含辛茹苦地过了大半辈子,终于在临终前攒够了买房子的钱,搬进去只住了一天,就死了。而一位美国老太太,在年轻的时候通过贷款买了一套房子,一辈子住得舒舒服服,在她临终的前一天,终于把贷款还清了。这个故事在中国刚刚出现商品房的时候,为推动中国的房地产还有金融业的发展确实起到了不少的刺激作用。时至今日,贷款买房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已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毕竟一次性付款购买商品房对多数中国人来说还难以做到。而随着金融危机进入中国并在中国蔓延,一些我们不愿意看到的负面报道也在不断出现:许多企业倒闭,特别是一些外贸企业;企业掀起裁员潮;工作越来越难找,即便对今年大学毕业生乃至研究生来说情况也不容乐观,据媒体最新报道,截止今年7月日,经多方努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68%;在许多行业,加薪开始变得遥不可及;随着需求减少,商品价格正在不断下降,从而导致企业生产的热情也在不断降低。总理今年1月28日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表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也造成较大冲击,主要表现在:外部需求明显收缩,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城镇失业人员增多,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明显加大。据媒体上报道,仅广东一个省,在2008年10月份就垮掉了8万多家企业,大多是加工制造业,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型企业;另一个事件恐怕就是武钢前期出台的裁员减薪计划了。国有企业率先扛起了裁员减薪的大旗,对整个市场的影响恐怕更多的是会造成人们心理上的恐慌。

4、减少与防范金融危机的思考

如果那位“美国老太太”有“中国老太太”一半勤俭持家的态度,贷款消费悠着点,量力而行,美国的金融危机或许就不会爆发了;而如果那位“中国老太太”有“美国老太太”一半提前消费的理念,存一点消费一点,量入而出,生产的东西自己也可以享受一部分,内需也就强起来了,我们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或许就更强了。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危害和影响依然在持续,这也为置身其中的我们带来许多启示与思考,为减少金融危机的危害并更好地予以防范与抵御,笔者建议: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作为国人长期传承的一种消费文化,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到,消费支出应该与自己的收入相适应,自己的收入既包括当前的收入水平,也包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也就是要考虑收入能力。因为,信贷消费与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有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之内,应该提倡积极、合理的消费而不能抑制消费,否则,一方面,会影响个人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当前我们国家已经形成买方市场,应该充分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带动作用,从而促进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健康发展。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盲目从众是消费中常见的一种消费心理现象,也是对普通消费者影响最大的一种消费心理现象。因为,人们的消费行为始终受到消费心理的影响,如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等,并且这些心理往往相互联系,共同影响人们的消费。所以,在消费中我们要尽量避免一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的影响,要注意保持冷静,避免心血来潮,避免事后发现这种消费选择并不适合自己的需要而后悔不已,坚持从个人实际需要出发,理性消费。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就是指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的严重短缺,我们国家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所以,应该从自身出发,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绿色消费。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古人云:“先天人之忧而忧,后天人之乐而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名句,作为中华美德的一部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国人的思想与消费观。虽然由于改革开放,我们向世界敞开了怀抱,国外的一些思想与消费观不断冲击着国人,并在国人心中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但作为主流思想,代代相传的美好品质,并不会因时间流失而改变,相反在与各种思潮的较量中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并在此次的金融危机中凸显优势,值得我们继承并发扬。

【参考文献】

[1]巴曙松等《金融海啸中的那些人与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

文化危机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B512.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3)02-0030-03

文化危机问题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哲学与文化学研究中的一个传统问题。从时代主题的视角来看,白银时代(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活跃于学术舞台上的大部分俄国思想家都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因为他们正面临着启蒙时代文明与文化危机的尖锐冲突,这场危机反映在破坏性程度极强的战争与革命之中,并且以集权主义制度的诞生而宣告结束。残酷的现实要求每一个富有理性而忠于精神自由的人进行冷静思考。谢·弗兰克(1877-1950)作为这一时期著名的宗教哲学家之一,无疑也将理论触角深入当时的俄国文化危机之中。关于弗兰克对20世纪初俄国文化危机的回应与批判问题已经有学者专门论述过,本文尝试作一次浅显的补充性探讨。

一、俄国文化危机的表现及根源

弗兰克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化危机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文化危机的一个最突出方面在于20世纪人类进入了动荡与转折时期。在这段时期内,西方社会发生了种种变化,主要表现为经济不稳定、世界大战以及革命爆发、法西斯主义及其残忍的种族灭绝政策,大量的生态灾难、传统联系与传统价值式微、科学理性信仰的丧失。具体到俄国社会而言,政治上动荡不已。一方面表现为这是一个危机不断深化和强化各种措施以维护独裁君力的时期,在沙皇专制统治下民众毫无自由与民主而言;另一方面表现为革命浪潮不断,在不满的资产阶级、有批判力的知识分子和受苦的广大工人背后,还有大量贫苦的和走投无路的农民构成的“人海”,他们掀起了无数次的革命风暴,直至发生1905年“血色星期天”事件。经济上,由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和原有村社经济的逐渐瓦解带来了艰难的社会经济转型,不但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而且国家经济也几乎陷入停滞状态。社会思想领域中,伴随着政府的极端保守主义观点,实证主义、唯物主义、自由主义等各种虚无主义思潮盛行,传统文化根基开始动摇。俄国当时的现实情况无疑对当代人世界观产生深远影响。

文化危机表现的另一方面在社会的精神基础层面,这也是文化危机表现的最深刻层面。他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社会所面临的时代悲剧体现在世界观范式的转换与更新中。具体表现为:统治阶级为维护专制统治,仍高举“东正教一君主独裁统治一民族主义”的大旗,企图利用东正教将不同信仰的民众聚集在一起,实质上,宗教已不再是生活和民族认同的中心,而是已经成为神圣信念和价值观念的一种更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形式。俄国社会的精神基础发生了动摇,人们逐渐抛弃了原本所信奉的“革命偶像、政治偶像、文化偶像与理想和道德理想主义偶像”之后,并未很快找到相应的精神信仰替代物,整个社会陷入精神危机之中。

弗兰克继而指出,当代人的精神危机无疑是文化危机的第一个原因。俄国一系列革命带来的影响之一就是摧毁了人的精神信仰,各种偶像的毁灭使当代人的世界观彻底崩塌。他认为当代人的最大问题在于他们不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那一代人体验过激烈的历史事件,当代人在抛弃了前辈的思想和信仰之后,却没有找到与他们一致的替代物。弗兰克认为,革命无力改变人的本性,而且引起的只有混乱和文化的大规模毁灭。在弗兰克看来,虚无主义则是文化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他把虚无主义理解为否认或者拒斥绝对价值。他指出,我们相信文化,我们把科学、艺术、宗教、道德和政治视为人类的一个共同的伟大宝藏,应该保护并日益丰富的宝藏,而不是破坏和它,我们无法容忍,思想不在于精神丰富,而在于精神贫乏,我们与人道主义的这种传统的俄罗斯虚无主义思想对立。虚无主义的这种极端形式,就是否定文化活动。虚无主义世界观实质上是功利主义的道德主义和反文化的共生现象。

二、摆脱文化危机的路径

弗兰克作为白银时代最伟大的宗教哲学家之一,他思想的深刻性不仅仅局限于敏锐地扑捉住时代的脉搏并精准地诊断病症,在探究文化危机学理根据的基础上,他还从自己独特思想出发为破解文化危机提供一种路径。依据他的观点,摆脱文化危机的可能性仅仅在于复兴人的精神以及道德上的自我完善。要复兴人的精神,必须对俄国的种种弊端进行批判。

从政治层面而言,对专制制度批判也是恢复精神财富的必要保障之一。弗兰克认为,在当下俄罗斯文化发展进程中文化的真正精髓枯萎了,因为精神世界观逐渐消逝,而文化精髓就立足于这种世界观之中。在当下俄国社会中,社会生活合理化思想就是把一切都归结于一类,把一切都置于同一个模式之中。他认为,把一切都组织起来和把一切都秩序化,就意味着死亡、精神窒息,使产生的一切文化窒息。在这种政治氛围与精神沃土中,能够培养出严肃而勇敢的斗士,他们可以满怀大无畏的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但是在人的个性、自我思想意识和精神创造方面却是非常贫乏的,而人的个性价值、人的自由和创造积极性是不可分割的,任何暴力和革命都不能主导国家和社会生活建构的主要原则,因为革命无力改变人的本性,并且革命与暴力引起的只有混乱和文化的大规模毁灭,这就是反文化的思想原则。这是对文化创造精神的侮辱,神圣精神不能转化为依据行政指令而运作的一架机器。因此,人的真正开始不是始于成为和大家都一样的普遍之人,而是相反,成为和所有其余人都不同的一个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类似摧毁个性与个人的社会极限形式就是集权主义制度。

从精神层面而言,弗兰克深入批判了西方社会以启蒙运动为代表的理性主义霸权。他把研究技术霸权时代的文化问题、更深刻的伦理问题、重新思索人的意义与价值问题,作为摆脱蔓延到全世界的文化危机的出路。在他看来,进入工业社会后,人的精神空虚是启蒙时代对宗教强权、神权政治的历史反叛的恶果。我们都曾认为,科学和技术发展推动人类文明与文化的进展,在世界上占优势的是进步,是人类的逐步而不断的道德和理智的完善,然而,经过几个世纪的文化发展才达到的文明的、民主的欧洲,却陷入了普遍的、疯狂的战争。欧洲的历史现实向我们证明了“没有进步。没有这样一条预先被指定的道路,仿佛人类只要沿着它走,只要对它进行客观地确定和科学地认识就可以找到自己生命的目的与意义”。我们必须抛弃日益陷入衰落的西方文化与文明,重新为人的意义与价值探索坚实的理论基础。弗兰克把重塑人的基督教世界观以及重新确立人的精神价值根基,作为摆脱文化危机的主要路径。他认为,基督教世界观承认真正的生命是在包含一切的万物统一中的生命,是孜孜不倦地献身于绝对整体,只有当人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本质扎根于作为一切生命之源泉的上帝之中的时候,我们第一次真正拥有了自己和自己的生命,基督教世界观的理论内涵与价值主旨决定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宗教哲学的复兴,这种复兴绝不是偶然,它是俄罗斯民族摆脱文化危机的现实诉求。

最后,弗兰克批判了俄国社会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视角审视文化的倾向。在俄国社会中,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烙印。因为我们发现了文化的复杂性、矛盾性和不可调和性,文化整体性观念在我们意识中碎裂,直接导致人们以世俗功利的目光看待种种文化领域,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文化领域被需要,仅仅因为它们是政治斗争的工具。由此,当我们说到文化时,所指的是铁路、公路和下水道,人民教育的发展或是政治机制的完善,我们总是把文化看做某种有益的、实现另一种目的即满足主观生活需要的手段。由此,在俄国社会中形成这样一种风气,文化对他们而言是不需要的和道德上无法容忍的贵族习气;他们不能珍视它由此构成的任何客观价值。在弗兰克看来,文化不是为某人的幸福或利益存在,而只为本身存在;文化创造意味着人的本质的完善和理想价值的实现,这也正是人的活动的最高的和独立自在的目的。

三、文化危机理论的当代价值

文化危机论文篇(6)

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由于生活方式的差异,教育程度的差异,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差异,以及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广告的不同认知心理、接受心理。因此,广告经营者面临这样的文化冲突时,需要运用广告危机公关去尊重它、顺应它,因势利导,通过有效地沟通,扭转不利的负面形象,建立良好的社会和产品形象,从而谨慎地去开拓广告市场,求得自身的发展。

一、文化冲突影响广告心理的差异

熊猫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受欢迎,但是在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度却是忌物;中国和日本都把仙鹤作为长寿的象征,但是法国人却把它看成是蠢汉或者淫妇的象征;很多国家认为乌龟丑陋无比,而日本人却把它看做长寿和吉祥。以上事例说明,相同的事物对不同的民族可能有着不同的理解,因而构成了民族文化间的冲突。

同一道理,在文化冲突中的广告受众,对广告的认同感也会产生相应的不一致,形成广告心理的差异,接受程度也随着会呈现巨大的差异性。

一方面,异质文化的矛盾与冲突构成了诱发广告危机公关的重要因素。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尤其是作为文化理论层面和心理层面的政治文化、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因素的排他性,一直是影响广告危机公关的深层因素。“丰田广告事件”就是基于这个因素而产生的。它起源于2004年岁末丰田所做的两则广告,其一是霸道广告:一辆霸道汽车停在两只石狮子之前,一只石狮子抬起右爪做敬礼状,另一只石狮子向下俯首,背景为高楼大厦,配图广告语为“霸道,你不得不尊敬”;其二为“丰田陆地巡洋舰”广告:该汽车在雪山高原上以钢索拖拉一辆绿色国产大卡车,拍摄地址在可可西里。网友在新浪汽车频道、tom 等网站发表言论,指出狮子是中国的图腾,有代表中国之意,而绿色卡车则代表中国的军车,因此认为丰田公司的两则广告侮辱中国人的感情,伤害了国人的自尊,并产生不少过激言论。这与广告商忽略了文化冲突不无关系。

另一方面,文化的保守性、封闭性和排他性,化了解决广告危机公关的难度。危机公关一旦染上文化色彩,冲突双方便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尺度和标准对文化冲突进行认识和判断,从而使产品市场和消费者的争夺升华和内化为神圣的文化追求,使冲突在现实中丧失了妥协和让步的余地,极大地增加了通过沟通解决广告危机公关的难度。快速

二、建立广告危机预警和突发处理系统

危机公关指的是当企业遇上信任、形象危机或者某项工作产生失误时,企业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获得社会公众的原谅理解,进而挽回影响的一项工作…。

广告运作的流程一般是广告公司或者企业市场部创意制作,由企业内部营销总监或者副总审批执行。由于企业营销负责人平时的工作比较烦琐,对广告的细节也较少推敲;而广告创作者往往追求给人留下强烈的视觉和思想的冲击,而不去考虑以外的其他问题,文化冲突的因素更不会考虑,因此在创意过程中常常琢磨一些惊世骇俗的夸张表现手法,当广告后,带来危机。

企业投资、广告,其目的是为了提升其产品的品牌价值和销售市场的拓展。然而,当危机来临的时候,对企业而言,面临的就是品牌信任的一场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处理得当,就经受住了考验,危机就会成为一段插曲、一个佳话、一个谈资,反而会增添产品广告的传播效果和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反之,企业和品牌受到的则是信任危机,危及企业和品牌的生存。

如何有效地规避和处理突发的广告危机,这是企业和广告公司所时常需要面临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建立长效的广告危机预警和突发处理系统。预警系统是解决文化冲突下广告危机的主动安全系统,就是企业和广告公司建立广告宣传制作播放的审批监督程序,从自身体内挖出隐藏的广告危机。突发处理系统则是解决文化冲突下广告危机的被动安全系统,就是企业和广告公司建立的广告危机发生后的处理团队,协调化解广告、媒体、受众之间的矛盾关系。快速

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就是建立企业的品牌推广审验机构,对企业宣传包括广告在内的资料进行统一管理,并有专门的部门或者是人员来收集、分析和利用预警信息,主动考虑文化冲突及其他的因素,时刻提防广告危机的隐患。规模不大的企业,可以聘请一些咨询顾问或业内专家,对企业的一些重大宣传策略和手段进行把关督导,不仅可以避免出现一些低级错误,而且还可以提高宣传的效果。

建立突发处理系统,就是建立突发广告危机的应变处理团队——危机公关小组,一般由企业的公关部成员和企业涉及危机的高层领导直接组成。在危机出现后,要在第一时间梳理出最适合自己的~套危机反馈、处理的机制,明确专门的危机公关团队及新闻发言人。快速

直面广告危机,危机公关小组首先需要具备几个条件:敏锐的公关人员。危机公关小组成员首先要具备敏锐的媒体洞察力,知道文化冲突的根源所在,并善于运作媒体、制造新闻。

良好的媒介关系。企业平日要和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广告危机公关出现时候,才能利用媒体的力量,扭转危机。政府资源。政府资源具有强势的可信度和协调力,在遇到文化冲突危机的时候都是可以借助的关键力量。

公关公司的指导。如果企业的前三个条件存在问题,那就要借助专业公关公司的公关资源,解决危机,即使企业具备前三个条件,也最好听听公关专家的意见。快速

解决文化冲突中广告危机公关的方法,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和联合行业或者政府。由于社会公众受媒体的影响很大,因此,危机公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针对媒体所作的。所以说当危机产生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立即利用手中的媒体资源让其保持沉默。政府的形象永远是民众最相信的。如果有一些危机十分难缠,你可以尝试着和政府公开公正地合作,让政府出来表明企业的心迹。

寻找文化冲突的源头。与萌芽状态的危机处理办法一样,当危机已经如火如荼的时候,办法仍然是从寻找文化冲突的源头开始。因为寻找源头的过程直接影响你决策的过程。敢于剖析自己,敢于承认错误。面对危机,丰田公司对“霸道广告”和“丰田陆地巡洋舰”的处理体现了危机处理的规范性和周全性。首先,向?肖费者致歉,并说明主观无过错性。以高规格的领导层召集新闻媒体进行座谈,并自始至终道歉声不断,同时还通过媒体向中国消费者道歉,并适时地表达了主观无过错性。这在感情上已经取得了媒体和公众谅解的可能。其次,立即停止广告刊登。这样可以防止广告的辐射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更体现了丰田“知错即改”的言语是真诚的。其三,不是推脱而是主动承揽责任。“我们是广告主,我们要负责任”。没有把责任推给广告服务商,这种公关是令人信服的。其四,向工商部门递交情况说明,更体现了丰田公司在更大范围内积极主动地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

三、危机公关成功的对策

如何评价危机公关是否成功呢?成功的危机公关首先应该是品牌损伤的恢复。目标客户对品牌的信心的恢复,使客户继续购买品牌产品,保持品牌诚信度,甚至通过危机风波,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带来更多的产品销量,提升品牌的价值。其次应该是以最快的速度恢复市场营销秩序,最大程度地降低经济损失,渡过难关。成功的危机公关是以最终的公关效果为衡量准则的。

1。消除负面效应。危机的负面效应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消费者受到物质或精神上的“伤害”;另一方面是遭遇危机的企业,经济损失似乎可以计算,而对于品牌的“伤害”却是无形的。品牌积累不易,但却有可能毁于一旦。因此,尽快修复受损品牌,重新擦亮品牌,是负面效应得以消除的关键评价指标。快速

2,制止产品销售下滑。危机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的因素很多,诸如产品销售受阻、问题产品查封及销毁、渠道商补偿、消费者赔付等方面,但是产品销售受阻是造成经济损失的核心因素,企业要积极采取措施抑制销售下滑。

文化危机论文篇(7)

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由于生活方式的差异,教育程度的差异,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差异,以及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广告的不同认知心理、接受心理。因此,广告经营者面临这样的文化冲突时,需要运用广告危机公关去尊重它、顺应它,因势利导,通过有效地沟通,扭转不利的负面形象,建立良好的社会和产品形象,从而谨慎地去开拓广告市场,求得自身的发展。

一、文化冲突影响广告心理的差异

熊猫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受欢迎,但是在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度却是忌物;中国和日本都把仙鹤作为长寿的象征,但是法国人却把它看成是蠢汉或者淫妇的象征;很多国家认为乌龟丑陋无比,而日本人却把它看做长寿和吉祥。以上事例说明,相同的事物对不同的民族可能有着不同的理解,因而构成了民族文化间的冲突。

同一道理,在文化冲突中的广告受众,对广告的认同感也会产生相应的不一致,形成广告心理的差异,接受程度也随着会呈现巨大的差异性。

一方面,异质文化的矛盾与冲突构成了诱发广告危机公关的重要因素。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尤其是作为文化理论层面和心理层面的政治文化、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因素的排他性,一直是影响广告危机公关的深层因素。“丰田广告事件”就是基于这个因素而产生的。它起源于2004年岁末丰田所做的两则广告,其一是霸道广告:一辆霸道汽车停在两只石狮子之前,一只石狮子抬起右爪做敬礼状,另一只石狮子向下俯首,背景为高楼大厦,配图广告语为“霸道,你不得不尊敬”;其二为“丰田陆地巡洋舰”广告:该汽车在雪山高原上以钢索拖拉一辆绿色国产大卡车,拍摄地址在可可西里。网友在新浪汽车频道、tom等网站发表言论,指出狮子是中国的图腾,有代表中国之意,而绿色卡车则代表中国的军车,因此认为丰田公司的两则广告侮辱中国人的感情,伤害了国人的自尊,并产生不少过激言论。这与广告商忽略了文化冲突不无关系。

另一方面,文化的保守性、封闭性和排他性,化了解决广告危机公关的难度。危机公关一旦染上文化色彩,冲突双方便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尺度和标准对文化冲突进行认识和判断,从而使产品市场和消费者的争夺升华和内化为神圣的文化追求,使冲突在现实中丧失了妥协和让步的余地,极大地增加了通过沟通解决广告危机公关的难度。

二、建立广告危机预警和突发处理系统

危机公关指的是当企业遇上信任、形象危机或者某项工作产生失误时,企业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获得社会公众的原谅理解,进而挽回影响的一项工作…。

广告运作的流程一般是广告公司或者企业市场部创意制作,由企业内部营销总监或者副总审批执行。由于企业营销负责人平时的工作比较烦琐,对广告的细节也较少推敲;而广告创作者往往追求给人留下强烈的视觉和思想的冲击,而不去考虑以外的其他问题,文化冲突的因素更不会考虑,因此在创意过程中常常琢磨一些惊世骇俗的夸张表现手法,当广告后,带来危机。

企业投资、广告,其目的是为了提升其产品的品牌价值和销售市场的拓展。然而,当危机来临的时候,对企业而言,面临的就是品牌信任的一场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处理得当,就经受住了考验,危机就会成为一段插曲、一个佳话、一个谈资,反而会增添产品广告的传播效果和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反之,企业和品牌受到的则是信任危机,危及企业和品牌的生存。

如何有效地规避和处理突发的广告危机,这是企业和广告公司所时常需要面临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建立长效的广告危机预警和突发处理系统。预警系统是解决文化冲突下广告危机的主动安全系统,就是企业和广告公司建立广告宣传制作播放的审批监督程序,从自身体内挖出隐藏的广告危机。突发处理系统则是解决文化冲突下广告危机的被动安全系统,就是企业和广告公司建立的广告危机发生后的处理团队,协调化解广告、媒体、受众之间的矛盾关系。

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就是建立企业的品牌推广审验机构,对企业宣传包括广告在内的资料进行统一管理,并有专门的部门或者是人员来收集、分析和利用预警信息,主动考虑文化冲突及其他的因素,时刻提防广告危机的隐患。规模不大的企业,可以聘请一些咨询顾问或业内专家,对企业的一些重大宣传策略和手段进行把关督导,不仅可以避免出现一些低级错误,而且还可以提高宣传的效果。

建立突发处理系统,就是建立突发广告危机的应变处理团队——危机公关小组,一般由企业的公关部成员和企业涉及危机的高层领导直接组成。在危机出现后,要在第一时间梳理出最适合自己的~套危机反馈、处理的机制,明确专门的危机公关团队及新闻发言人。

直面广告危机,危机公关小组首先需要具备几个条件:敏锐的公关人员。危机公关小组成员首先要具备敏锐的媒体洞察力,知道文化冲突的根源所在,并善于运作媒体、制造新闻。

良好的媒介关系。企业平日要和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广告危机公关出现时候,才能利用媒体的力量,扭转危机。政府资源。政府资源具有强势的可信度和协调力,在遇到文化冲突危机的时候都是可以借助的关键力量。

公关公司的指导。如果企业的前三个条件存在问题,那就要借助专业公关公司的公关资源,解决危机,即使企业具备前三个条件,也最好听听公关专家的意见。

解决文化冲突中广告危机公关的方法,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和联合行业或者政府。由于社会公众受媒体的影响很大,因此,危机公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针对媒体所作的。所以说当危机产生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立即利用手中的媒体资源让其保持沉默。政府的形象永远是民众最相信的。如果有一些危机十分难缠,你可以尝试着和政府公开公正地合作,让政府出来表明企业的心迹。

寻找文化冲突的源头。与萌芽状态的危机处理办法一样,当危机已经如火如荼的时候,办法仍然是从寻找文化冲突的源头开始。因为寻找源头的过程直接影响你决策的过程。敢于剖析自己,敢于承认错误。面对危机,丰田公司对“霸道广告”和“丰田陆地巡洋舰”的处理体现了危机处理的规范性和周全性。首先,向?肖费者致歉,并说明主观无过错性。以高规格的领导层召集新闻媒体进行座谈,并自始至终道歉声不断,同时还通过媒体向中国消费者道歉,并适时地表达了主观无过错性。这在感情上已经取得了媒体和公众谅解的可能。其次,立即停止广告刊登。这样可以防止广告的辐射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更体现了丰田“知错即改”的言语是真诚的。其三,不是推脱而是主动承揽责任。“我们是广告主,我们要负责任”。没有把责任推给广告服务商,这种公关是令人信服的。其四,向工商部门递交情况说明,更体现了丰田公司在更大范围内积极主动地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

三、危机公关成功的对策

如何评价危机公关是否成功呢?成功的危机公关首先应该是品牌损伤的恢复。目标客户对品牌的信心的恢复,使客户继续购买品牌产品,保持品牌诚信度,甚至通过危机风波,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带来更多的产品销量,提升品牌的价值。其次应该是以最快的速度恢复市场营销秩序,最大程度地降低经济损失,渡过难关。成功的危机公关是以最终的公关效果为衡量准则的。

1。消除负面效应。危机的负面效应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消费者受到物质或精神上的“伤害”;另一方面是遭遇危机的企业,经济损失似乎可以计算,而对于品牌的“伤害”却是无形的。品牌积累不易,但却有可能毁于一旦。因此,尽快修复受损品牌,重新擦亮品牌,是负面效应得以消除的关键评价指标。

2,制止产品销售下滑。危机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的因素很多,诸如产品销售受阻、问题产品查封及销毁、渠道商补偿、消费者赔付等方面,但是产品销售受阻是造成经济损失的核心因素,企业要积极采取措施抑制销售下滑。

文化危机论文篇(8)

目前,各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归纳不同,李世忠在他的《创意产业概念析》中对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分别有了定义的归纳。他指出对创意产业的定义,世界各国基本都沿用了2001年英国出台的《创意产业图录报告》(CreativeIndustriesMappingDocuments)中所定义的:“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及才干,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而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而文化创意产业则在2008年北京市政府通过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中被作出了最权威的定义:“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

如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释放的巨大生产力、推动力和影响力,都超乎了人们的想象。曹新卓在他的《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巡览》中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全球主要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英国是第一个政策性推动创意产业的国家,并最早提出了创意产业的定义和内容。1997年5月布莱尔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英国创意产业领导小组以及一系列推动政策,用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拯救英国经济困难的重要方法。自1997年起,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年均增长率为9%,远远超过了传统工业的2.8%的增长率,英国经济逐渐从制造型转向了创意服务型。喻翠玲在《英美创意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中归纳了英国创意产业的成功经验:1.政府的大力推动;2.因地适宜的发展模式;3.有针对性的产业支持政策。曹新卓介绍到文化创意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是美国,其中最重要的是它的版权产业,在2001年为国民经济贡献了5.24%的国内总产值。《英美创意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中归纳美国创意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为:1.用政策促使投资主体多元化;2.用科技推动文化产业创新;3.用国际影响力促进文化产品的出口;4.用教育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人才;5.用法律保护文化产业发展。《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巡览》中介绍了其他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日本以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特别是日本的动漫艺术及其相关产业,已经成为了日本的第二大支柱产业。韩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则是以在10年期间在全国建设10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形成全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新加坡也早在1998年就将创意产业定为该国21世纪的战略产业。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下,全球各产业都受到各种影响,文化创意产业也在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求发展。例如长沙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泽珲在《金融危机之际正式文化雄起之时》一文中,用各国的历史经验总结出宏观经济的萧条期往往是文化产业的机遇期。其中,他把美国、日本、韩国的经验描述为文化产也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支柱;是打破资源瓶颈的战略支点和动力引擎;是走出发展困局的本土根基和国际名片。

同样的观点还在李光斗的《创意经济迎战萧条寒冬》提到:“萧条年代,要想突出重围,用创意振兴经济是最快的捷径”。他认为创意具有巨大的改造力量,它可以改变竞争格局、改变国家、改变历史,它有力量迎战经济寒冬。

同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的厉无畏2009在《中国流通经济》发表的一片文章《创意产业:经济寒冬里的一股暖流》中,对文化创意产业在金融危机下的发展也持乐观态度。文中指出,创意产业是一项可以将文化资本重新组合引入经济系统的新兴绿色产业,它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面临着的更多是发展机遇,它可以通过文化含量较高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从经济另一面实现经济崛起。

另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埃德蒙•菲尔普斯在《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挑战》中认为创新与消费和竞争是促进世界经济变化的三个主要市场力量。他指出了创意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特别给出建议,呼吁中国需要在创意产业上自给自足,不依赖其他国家独立生产出更具有创新性的产品。

学界中也有持保守太度,提醒大家要认真分析情况以应变严峻形势的,例如黄志祥在《金融危机对传媒业的影响和对策》一文中,以传统报刊业的身份就不同形态的传媒业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做了说明。他提到了在同样属于传媒业的不同形态的媒体们,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是具有差异的。就广告收入这一项为例,以网络、移动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在金融危机中能够逆风飞扬,获得了傲人的广告收入业绩。而固守传统媒体产品、传统产业结构的报业,广告收入增长极为困难,已经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李艳在《职业》杂志的《在金融危机中做创意》的采访中提出了对金融危机下文化产业的发展的观点。李艳认为金融危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采访稿中提到历史的经验证明,往往在经济萧条时期,文化产业能得到更多的发展,因为人们在危机中,需要通过文化消费来缓解精神压力,从而调整再金融危机中的心态,并且增强信心。

面对金融危机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也积极应对,相关部门也提出了针对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划以及扶持政策,如《领导决策信息》中了《10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的文章,该文提到了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任务后,各地都响应号召,推出规划发展蓝图以及相关政策,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中总结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前十名的城市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及政府支持力度。从文中的数据及表格中可以看出,这10城市都以各自的方式和政策大力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喻翠玲.英美创意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19(2):69-73.

[2]刘晗.在金融危机中“做创意”[J].职业,2009,(19):14.

[3]周任远.上海创意产业聚集现状分析及动因探讨[J].管理观察,2009,(5):13-14.

[4]曹新卓.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巡览[J].中国商界,2009,(1):46-47.

[5]陈泽珲.金融危机之际正式文化雄起之时[J].今日中国论坛,2009,(4):45-48.

[6]领导决策信息.10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J].领导决策信息,2009,(2):26.

[7]厉无畏.创意产业:经济寒冬里的一股暖流[J].中国流通经济,2009,(2):4-6.

[8]李世忠.创意产业概念析[J].生产力研究,2009,(9):130-132.

[9]埃德蒙•菲尔普斯.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挑战——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增长新动[J].

中国流通经济,2009,(3):4-6.

[10]黄志祥.金融危机对传媒业的影响与对策[J].新闻与写作,2009,6):18-20.

[11]李光斗.创意经济迎战萧条[J].现代企业文化,2009,(5):34-35.

[12]魏爱梳.创意产业文献综述[J].经济论坛,2009,(1):64-66.

[13]UnitedNationConferenceonTradeandDevelopment.CREATIVEECONOMYReport2008[M].UnitedNation,2008.

[14]Marta-ChristinaSusie.TheCreativeEconomy[J].LESIJ.2008(1).

文化危机论文篇(9)

1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

随着危机的蔓延,将考验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新华财经报告指出,目前银行贷款增速开始下降,贷款质量有恶化的趋势,贷款组合中占比较大的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资产质量下滑尤其令人担忧,零售业务也出现放缓的迹象。

1.1利率、汇率变化带来的市场风险

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外币债券投资损失和潜在风险,尽管中国银行业持有与危机相关的各类资产总量是有限的且提取了一定的拨备,但是现在这些产品的潜在风险,仍可能随着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而显露,商业银行固定收益类产品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较高,在利率和汇率变化比较大的情况下,市值变化比较剧烈。同时全球也进入了低利率时期,银行外币债券投资的市场风险控制面临新的压力。

1.2合作伙伴风险

在银行业的改革与开放进程中,我国引入了30多家外资战略投资者,包括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美国银行、瑞士联合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国际银行业巨头。它们的参与对于中资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与上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外资战略投资者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其中部分外资战略投资者因自身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开始减持或出售其所持有的中资银行股份。

1.3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投资资产价值下降导致银行流动性风险。美国雷曼兄弟因次贷危机而破产的负面影响正蔓延至中国金融机构。如招商银行率先披露持有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发行的债券敞口共计7000万美元;第二,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银行将进行更多的拨备并加强银行的流动性,从而增加资金的成本;在未来利率下调的预期下,将可能缩小银行的利差;资本市场的大幅下跌导致银行理财产品、业务等中间业务和创新业务的收入增长缓慢。

1.4信用风险

目前国内出现的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回调,开发投资资金紧张及房地产销售面积不断下滑的情况,未来房地产市场大幅回调甚至出现崩盘,断供将更加严重,这会导致我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危机乃至金融危机此外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资本杠杆比率偏高、资产形式单一、变现能力较差、信贷资产质量低。流动性负债比例上升,信用风险逐年加大,公司的违约风险将迅速上升。

2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策略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经营依然稳健,防范风险的各项指标处于较好水平。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除去国际金融危机的潜在威胁,国内经济增速下滑所带来的风险防控形势不容乐观。因此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阐述。

2.1全面贯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重心在于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外部监管、市场约束。新协议提出维持资本金8%的比率不变,对信用风险的衡量方法提出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两种选择方案、对操作风险提出多层次衡量方法和市场风险衡量方法。委员会要求监管机构根据银行的风险状况和外部经营环境,保持高于最低水平的资本充足率,并对每一家银行的资本变动情况进行持续性监督,同时要求银行根据风险变动状况相应调整资本充足率标准,并依据其承担风险的大小。新巴塞尔协议首次引入了市场约束机制,要求银行必须及时、可靠、完整地披露关于资本水平、资本结构、风险状况等信息,接受市场监督,以便市场参与者更好地评估可能面临的风险。

2.2针对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影响.建立预警机制

针对此次美国的次级贷款危机,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防范:一是坚持有效隔离风险的跨市场传递,加强对大型银行的并表监管,加强跨业、跨境风险监管;二是严格实施二套房政策,积极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三是督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估计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加大计提拨备力度;四是加强资产证券化业务监管,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审慎开展资产证券化;五是加强理财产品监管,严格防范创新业务风险和误导性销售。同时对此次由于次贷而引起的金融危机,我国银行应关注以下方面并及时预警:一是汇率变动引起的外币资产风险管理问题;二是关注美国货币政策变化对海外投资构成的影响,包括全面评估次贷危机、“两房”危机及雷曼兄弟破产造成的损失;三是密切关注抵押信用债券市场的发展,及时评估有关风险,审慎计提相应减值准备,择机出售相关的抵押支持债券及资产支持债券等,最大限度维护资产安全;四是关注国际游资对中国股市和房市的冲击,主动防范信贷风险,尤其是资产证券化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

2.3完善银行自身经营制度.建立有效的内部治理机制

根据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特点,笔者认为应从两方面加以完善:其一是加快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产权制度是企业内部组织制度形成和发挥作用的基础,公司治理是在既定的产权制度基础上对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进行构建,因此公司治理机制的优化从根本上受制于产权制度的优化;其二是转换经营机制,应从风险控制和激励机制两方面人手。在风险控制方面,应建立集中控制、独立评审的贷款发放和风险管理制度,建立数据信息中心,提高信用评级能力,掌握先进的信用风险衡量和管理方法。在激励约束机制方面,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约束结构使委托双方利益相容。

2.4推进配套改革.创造良好金融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应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形成真正市场化的银企关系,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其次加快资本市场建设,为国有企业提供有效地融资渠道。企业可以借助于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降低企业的负债比例及信贷资金需求压力,优化财务结构。最后为逐步推进国际金融自由化。在脆弱性没有得到逐步改善的情况下,应当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增强以后,实施金融的对外开放。

2.5加强法制建设。进行合理有效的法律约束

文化危机论文篇(10)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遭遇严峻挑战,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是双面的:一方面,它使得中国经济发展步伐减缓,社会经济普遍萧条,海外投资减少,商品进出口量降低,股市下跌,证券保险业的业务量减少,房地产销售处于低迷阶段,部分中小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国家外汇储备大量缩水等;另一方面,只要中国理性地应对.充分掌握好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的经济体系,就能化“危”为“机”,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正如总理在江苏考察时指出的那样:“我们中国的目标,就是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应该是最早复苏和振兴起来。我们必须有这个信念和决心!

一、美国金融危机出现的原因

次贷危机的爆发给美国本土带来的损失难以计算,但美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强国,社会稳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怎么会出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危机呢?笔者认为.出现这次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对资本主义“精神”的误读以及美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对资本主义“精神”的误读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引用富兰克林的话认为“个人的义务在于以扩大自己的资本作为前提利益且为目的本身的想法”。换句话说。个人的职业义务中最重要的就是扩大自己的资本。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大多数人主要信奉的是新教,所谓美国精神就是新教伦理的发财教义和实用主义的方法,美国人利用多种手段达到自身资本的无限积聚、积累、扩张。他们把赚钱当成自己的天职,似乎赚钱本身只是用来接近上帝的途径,他们勤奋工作,杜绝享乐以至禁欲,在经济活动中工于算计,因而积累财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在他们眼里时间就是金钱,生前赚更多的钱,做更多的善事,死后就有机会上天堂。作为一种广泛风行的社会精神气质,这就是所谓的资本主义“精神”。

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正是以这种精神作支撑。它作为欧洲理性主义长期发展的产物。体现了资本主义精神积极的一面。当然资本主义精神也有其消极的一面。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即根源于一些美国经济精英对所谓资本主义精神的误读,使这种“精神”走向了反面。正是美国华尔街几个投资银行的财团、董事们为拿到丰厚的薪酬,完全抛弃了责任信托,玷污了上帝荣耀的“天职观”,为转嫁风险,他们发放房地产抵押债券,卖到美国的金融市场,外国政府和老百姓都可以去购买,导致经济过热,后来美联储为保持经济稳定,多次出台加息政策,使得房地产泡沫逐渐破裂,贷款利息逐渐升高,低信用的贷款人无力还贷,银行不能向投资银行兑现,投资银行也无法拿钱给社会大众,于是引发一连串的经济崩溃,从而导致了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二)金融监管的缺乏

美国金融监管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管房地产银行贷款政策和房地产中介信用评级的标准,在美联储实施降息时。让银行钻着房地产中介丧失责任信托的空子进行放贷,银行决策者们只顾着享受次级抵押贷款这块大蛋糕,忽视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忽视借款人的还贷能力.提升银行不良贷款率。各房地产中介评级的标准没有实行金融监管,这些房地产中介自始至终都是全球次级债市场暴涨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房地产中介开始违规、造假,用假的数据和假的收入证明来欺骗银行,偏离了公正客观的原则,这是对市场投资者极其不负责的态度。

金融监管部门没有有效防范金融产品中存在的风险。美国次贷客户的还款保障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之上。在房市活跃时,贷款银行可以借此获得高额利息收人而不必担心风险,贷款者也不必担心还款问题。他们可以通过房地产价格的不断攀升卖掉房子进行还贷。金融衍生产品能给贷款银行、投资银行、投资者等带来丰厚的回报,但是,快速增长的房地产信贷积累了风险的隐患,当房市降温时,所有的问题和风险都会暴露出来,部分无资格或没有偿债能力的消费者进入住房信贷市场,加上竞争使得贷款银行只顾极力推广金融产品,缺乏控制风险的措施,这些问题和风险造成美国房地产、金融等行业受到重大损失,次贷危机逐步形成。

二、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发展机遇

一直以来,美国号称以资本主义精神立国,号称有世界上最完备的监管和银行体系,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次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恰恰出现在这些方面,这不能不令人反思。同时,这次金融危机也使中国许多深层次问题很快地暴露出来,使我们能更清醒地意识到国内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存在的缺陷,必须对症下药进行改革,从而把危机转化为发展机遇。

(一)促进房产地中介的结构升级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危机出现以后房地产业的低迷状态给国民经济带来不小的震荡,怎样才能让我国的房地产业蓬勃发展起来?房地产中介在房地产经营和销售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危机出现之前.由于房地产中介的不断升温,使得房地产中介行业很难进行完整的结构升级。危机爆发之后,在房地产市场成熟的国家,中介成为房地产经营过程中最为活跃的环节。国外房地产中介机构具有丰富的操作经验,而且拥有相当厚实的经济实力和信息网络,为营造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一直以来,我国对房地产中介公司态度冷淡,尽管已经有许多人介入到房地产中介工作,但由于缺乏相关的政策扶持,房地产中介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问题。金融危机的爆发为我国房地产中介结构升级带来了机遇。

首先,有些大型房地产中介可以联合中小型房地产中介共同发展。把一些中小型房地产中介不能受理的业务接收过来,将自身受理的小型业务交给他们,每笔业务按照业务量大小相互支付交换费.以促进中小型房地产中介的抗风险性,提高业务量和服务水平,对于大型房地产中介来说也是拓宽自身业务规模的好机会。

其次,部分大型房地产中介可以建立房屋装潢设计和房屋建材机构,推出以房屋销售、装修为一体的经营模式。吸引顾客眼球,让顾客感觉到与该房地产中介做业务的实惠、省心、放心,这种结构升级,对中介公司的未来决策和发展是一次机会。

最后,多数房地产中介可以趁机提高员工的素质,定期开办学习班,采用服务质量等级制淘汰低层次人员,引进专业水平高的人才,确保房地产中介具有开发房地产投资分析、房地产营销策划、法律咨询、营销顾问、房地产市场调查以及外立面、户型设计等的服务内容、质量和水平,从而提升中介公司的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加快旅游业的产业调整

国民经济运作的好坏,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国力强弱与否,国民经济的来源靠的正是各行各业的利税。不得不承认,国内旅游业对我国在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起到了突出的作用。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然而.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重创,使我们清醒地看到了国内旅游业的不足。目前,我国旅游业应趁机加快产业调整,扩大产业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缩小与国外旅游业的差距,增强国内旅游业的实力。

首先,遵循“两重”原则,即重点培养、重点保护的原则。国家要有重点地培养每个城市的重要景点,多挖掘各城市的景点潜力,多在旅游衍生产品中下功夫,开发和创新旅游景点的经营模式,注重旅游景点的多元化设计。力争做好景点特色和人性化的配套发展。重点保护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严禁开发景点时出现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现象.要通过每个旅游景点的资源和区域特征来吸引顾客。

其次.充分运用景点优势进行招商引资。各城市可以利用自身旅游景点和土特产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品牌,强化自主创业,吸引国内外开发商进行投资。浙江省安吉县旅游业招商引资第一人翁廷秀,很多人都觉得陌生,但是提到大溪农家乐和藏龙百瀑,多数人都会觉得如雷贯耳。她把大溪村从一个偏僻的山坳摇身变成如今拥有众多景点的旅游区.大溪村以世人不敢相信的方式创造了许多个“敢为天下先”,而翁廷秀正是“敢为天下先”的决策者。

(三)强化政府部门对股市的监管

金融危机来临之前,我国股市渐长。很难发现股市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危机产生以后直接给我国股市敲响警钟,尤其是政府部f-Jx~股市的监管环节非常薄弱,应侧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完善:

首先,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为监管目标。在大多数投资者中,中小投资者往往是散户,在股票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当某个股票的大庄家瞬间撤走所有资金时,会引发该股票直线下跌,股票的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将受到较大的损害,他们的权益是最容易被漠视的。中小投资者在股票市场的地位虽然不高,但是他们也对股票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某只股票参与的散户较多.也能支撑起该股票的上涨趋势,反之,众多散户对某只股票进行资金逃离,会使该股票丧失应有的活力.如果该股票又属于“权重股”的话,甚至会拖累股市大盘。因此,加强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是政府部门监管的重要目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其次,国家要不断完善股市制度,加强市场监督,恢复市场信心。一方面,我国股市是一个不成熟的新兴股市,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因股市制度的缺失或不完善而产生的市场无序运行,例如,披露虚假信息、券商挪用资金等。要完善股市制度,加强市场监督,当务之急必须提高证券会的监管效率。证券会应该完善自身的人力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监管人员对于某项领域的监管优势,采取对症下药的方式实行监管,监管方法应做到主动防御为主,多与司法机关协作查案,杜绝随心所欲、不依法办案的行为,提高监管效率,提升监管职能。另一方面,为了恢复市场信心,政府应大力倡导投资者用理性的态度看待股市,全方位、多途径、多角度教育和帮助投资者树立“股市有风险,人市需谨慎”的理念,在全社会尽可能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一切有效手段,把理论教导真正渗透到投资者的实践生活中,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四)进一步完善期货市场的监管与法制建设

总结期货市场走过的l0多年的历程,从初创、探索、清理整顿、恢复性增长到现在的规范发展,虽然已经出台标志期货市场的法规框架,但是,我国期货市场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金融危机对我国期货市场的严重打击,是之前无法预料和想象的。因此,必须抓住当前国内期货市场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借鉴美国期货市场的成功做法,进一步完善国内期货市场的监管与相应的法制建设,在乎稳中求发展,为我国股指期货的推出奠定基础。

文化危机论文篇(11)

一、中国文化产业基金的发展现状

我国文化产业基金的发展起步较晚,虽然目前我国已经有部分省市政府、机构、公司率先开始设立与运营文化产业基金,并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从总体上看,以地方省市政府、机构、公司发起与设立为主,基金规模相对弱小是我国文化产业基金发展的现状,随着近两年来各地文化产业基金的快速成长,我国的文化产业基金的发展正从初创阶段逐渐过渡到成长阶段。

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文化产业而设的部级文化产业基金,都是以地方省市政府、机构、公司发起与设立为主。例如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卡通艺术委员会和湘财证券有限公司及其旗下湘财贯通投资管理公司主导设立的中国文化产业基金(CCF);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共同发起设立的上海市东方惠金文化产业投资资金;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和华夏济南分行在2000年发起成立的中国孔子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以及近两年以来陆续发起设立的天津滨海新区文化产业发展基金、莱芜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淄博市文化产业基金、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专项基金、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等等。

无论是浙江省第一只国有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计划为2.5亿元人民币的东方星空文化传播投资基金,还是北京市计划每年拿出5亿元人民币建立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但也仅仅是停留在发展本地方文化产业的层面,基金规模不仅比国外的国家文化产业基金规模小,就连相比于国内其他产业基金来说也是弱小的。在国内外运作良好的其他产业基金,例如,在2006年12月30日正式挂牌的我国第一只经国家特批设立的契约型中资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其总规模就达200亿元人民币;另外,于200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山西能源产业基金是我国首个能源产业基金,其基金总规模也高达100亿元人民币,更不用说动辄就高达数百亿的外国国家产业投资基金。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国家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而目前普遍设立的政府专项资金,是政府在支持文化产业建设方面的政策突破,也体现了当前中央政府提倡的文化体制改革精神,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市场的要求,在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政府专项资金也普遍存在着部门管理、运行不规范、监管缺失和投资效益低下、退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摒弃这种操作方式当然不是明智之举,在没有更好的办法取代政府专项资金这种操作的时候,如何改善和发展这种基金方式,才是上策。因此,本文认为可以通过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引导基金”与“国家文化产业担保基金”,并健全相关体制,是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基金的发展的。以下部分将就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引导基金”与“国家文化产业担保基金”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作简略的分析。

二、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引导基金”与“国家文化产业担保基金”的可能性分析

(一)国家积极支持文化产业基金的设立与发展

1.2001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获批准通过,“文化产业”的概念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使用。

2.2003年2月,《2003年—2010年中国文化市场发展纲要》中指出要“继续扩大文化市场准入,完善投融资体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重点文化项目和直接为群众服务的文化设施建设”、“利用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引导资金投向,调整文化产业布局,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3.2003年8月,中共中央专门组织了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强调要“根据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不断推进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政府可设立各种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如文化艺术基金、电影基金、图书出版基金等。”

4.2003年9月4日,《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争取一定数量的政府投资,作为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与运营,特别是内容产业文化产品的生产给予资金补助和信贷贴息等支持。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与沟通,积极推荐有发展前景、有良好效益的文化产业项目,争取银行给予信贷支持。”

5.2005年8月8日,国务院颁布《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鼓励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发展。

6.2006年1月,国务院发出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改进和完善国家扶持方式,坚持和完善有关文化领域的重点扶持政策和措施。要以项目投入为手段,以激发活力为目标,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7.2006年9月13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拓展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鼓励文化企业通过发行公司股票、企业债券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8.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同志在报告中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活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

9.2008年4月16日,文化部落实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要求,提出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思路和六项措施,明确要求“完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要“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资助、奖励、设立投资风险基金等方式,扶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和优秀文化产品生产。”

10.2008年10月19日,在安排部署四季度经济工作时说“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后来在2008年11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国十条”措施,其中就有“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的明确表态。

以上这些国家政策、法规等都充分说明了国家对发展文化产业基金的理念及政策是明确的,对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也表明国家是积极支持文化产业基金的设立与发展的,这为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引导基金”与“国家文化产业担保基金”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

(二)我国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引导基金”与“国家文化产业担保基金”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1.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较为充裕的资金来源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GDP多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态势,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长水平,2007年达到246619亿元。中国进出口贸易连续增长,贸易活动持续顺差,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广阔的市场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着大量国外投资者,外商直接投资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有利的政治、经济环境为发展资本市场和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经济还将迅速发展。从而为文化产业基金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另外我国金融市场资金较为充裕,“据央行统计,截至2007年底,中国民间资本沉淀金额达数十万亿元,”②这些资金大多以存款的形式存在于银行系统,只要国家政策引导得力,将这部分资本引入风险投资,可以说,发展部级的文化产业基金是具有较为充裕的资金来源的。另一方面,现在中国财政的规模已经发展到不小的水平,据国务院关于2007年中央决算的报告显示,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51321.78亿元,增加12561.58亿元,增长32.4%。因此,中央是有足够的财政能力来支持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基金的。

2.机构投资者的增加,提供了顺畅的资金来源渠道

我国近几年机构投资者规模和市场成熟程度都有了很大发展。保险公司、社保基金等从资产配置和提高收益的要求考虑,希望介入产业基金。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从探索综合经营提高竞争力的角度,也希望介入产业投资基金。虽然文化产业投资具有高风险性,但从整体来看,它也是最具潜力的投资对象之一。机构投资者的增加为产业基金提供了顺畅的资金来源渠道。

3.其他产业基金的探索,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创造性地运用专项资金方式,组建了一大批文化发展基金,为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机制的改革与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近年发展创业投资结合各种委托理财工具,以及经国务院特批设立的渤海产业投资基金、上海金融产业基金、山西能源基金等产业基金的探索,也为文化产业基金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4.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引导、担保基金具有现实操作性

按照我国现有政策法规和产业投资管理机构的实践经验,文化产业基金可以先行按投资公司模式设立,并由产业基金管理公司进行专业化管理。目前部分省市积极向国家主管部门申请产业投资基金试点,将对文化产业基金发展和文化产业结构优化起到带动作用和示范效应。

三、尽快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引导基金”与“国家文化产业担保基金”的必要性分析

(一)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不科学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不科学是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基金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在业界对“官产学研一体化”的认同比较高,但不可否认的是它至今仍停留在共识层面,还缺乏实际的操作实践,政府、学界、企业之间尚未形成真正有效的整合机制。就政府而言,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等等均与文化产业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但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联合机制,而且各部门的资源也得不到有效的整合。通过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引导、担保基金的方式,并对相关的制度安排作适当的改革,例如在下文将提到的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促进院”,建立起文化产业科学发展新模式,可以更高效地推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二)金融危机进一步暴露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不够

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虽然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总体来说,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投入还是远远不足。据《2008政府工作报告》的数据,“十五”期间,国家财政对文化部系统的文化事业费拨款达到133.82亿元,加上地方财政的文化事业投入,“十五”期间全国文化事业经费达到495.22亿元。五年来,全国财政用于文化体育事业支出累计3104亿元,但是相比国家对科技、教育、农业等领域上万亿的投入来说,这个数字还是极低的,还需要加大对文化及文化产业的投入,以进一步提高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韩国、日本在1997亚洲金融风暴中的一系列表现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以韩国为例,1999-2001年间,韩国政府在“文化立国”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先后制订了《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21》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并先后成立了“文化产业局”、“影视振兴委员会”及“文化产业振兴院”等专门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机构。在2002年韩国政府就投入5000亿韩元(约22亿人民币)作为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文化产业方面的预算在2003年就高达1878亿元,约占文化事业总预算的17.9%,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目前我国已有不少省市提出了“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口号,但往往是雷打得响,雨下得少,缺乏真正的实际行动。今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美术馆退出原定在今年开工建设的重大项目计划就反映了文化产业项目在应急状态下的尴尬状况,从长远战略上看,这似乎失之短浅。因此,在目前处于金融危机的非常时期,我国必须加大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力度,其中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引导基金”与“国家文化产业担保基金”就是其中具体举措之一。

(三)金融危机进一步突出中小文化企业普遍面临着融资困境

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目前正处在体制改革大环境下,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是融资渠道畅通与否的基础条件,由于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仍不完善,导致在当前金融危机下,进一步突出中小文化企业普遍面临的融资困境。

首先是准入政策不完善。虽然国家有关文件指出“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在项目审批、资质认定、融资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但是从开放的领域可以看出,这些领域要么是民间资本早已进入、市场已经做得比较成熟的领域,要么是无利可图或是长期需要补贴的领域,所以对于民间资本来说,其经营范围还是较小。其次是财政税收政策不完善。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非常重视财政税收对文化产业的扶持,这也是他们文化产业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我国文化产业的财政税收政策虽然也在不断鼓励投融资主体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但力度还不够,对投资者还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不能有力地引导资金流入到文化产业领域。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资金链条断裂、资金供应紧张是许多文化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最为关注、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难题。国家相关部门必须考虑如何为文化企业建立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信用担保和资信评估体系等等。因此,建议由文化部联合有关部委尽快向国家申请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引导基金”与“国家文化产业担保基金”,专项用于引导专业投资、担保机构向文化企业投资、担保。通过引导国家文化产业基金对文化产业的风险投资、担保,不仅可以满足广大文化企业的融资需求、保障文化企业的融资渠道,而且可以带动社会资本围绕政府整体产业布局有效聚集、整合,为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四)激活民间资本,刺激内需的现实需要

国外创投资金的来源广泛,包括养老基金、保险基金、公司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政府创业投资基金以及个人资金等。而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的募集由于受到市场准入的限制和组织形式的制约,来源渠道相当狭窄和单一,主要是政府资金和国有企业资金,以及少部分上市企业资金和民间资金。政府资金毕竟是有限的,仅能起引导作用,远远不能满足我国产业发展的资金需要,不能也不应该成为产业投资基金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截至2008年9月份,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已超过20万亿元,“打造文化产业高地首先是打造风险投资资源竞争优势”,③如何为广大的国内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之外,开辟一条参与产业基金的投资渠道,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通过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引导基金”与“国家文化产业担保基金”,实现融资方式的多元化,可更大程度上激发民间资本对文化产业投资的动力与活力。

另一方面,在当前金融危机之下,刺激内需以促进经济发展尤显得必要和紧迫,目前国家也正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刺激国民消费,如国家旅游局在今年11月份已向有关部门提出“国民休闲计划”,倡导奖励旅游、福利旅游、修学旅游、银发旅游等,以促使更多国民参与到国内旅游活动中去,中国旅游研究院目前正在着手研究全国性的《公民旅游休闲指导计划》。因此,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引导基金”与“国家文化产业担保基金”,激发民间资本对文化产业投资的动力与活力,也是间接刺激国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

(五)进一步贯彻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

根据党的十七大部署,从2008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是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推动我国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迫切需要,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那么文化产业如何发展才是体现科学发展观呢,“产业基金作为一项金融创新,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人们解放思想和提高认识”,④在金融危机的非常时期下,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有非常作为。通过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基金,以支持国家发展大型文化产业项目,从而增加文化产业发展的机会、刺激文化产业界的信心。从中,我们要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在当前这个充满挑战的时期,发展文化产业,本身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

四、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引导基金”与“国家文化产业担保基金”所面临的难点分析

(一)观念上的认识不足

观念层面上的认识不足是影响国家文化产业引导、担保基金设立的一个很重要因素。虽然文化产业基金作为一种创新的金融工具,为文化产业提供了一种新的融资途径,但它仍无法避免各种各样的金融风险,例如最常见的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另外,由于文化产业基金作为一种资本,逐利是它的本性,在具体操作中如何控制投资的规模、避免出现投资过热、避免出现泡沫等等也显得很关键。但是对这些风险的过度惧怕使得我们在发展文化产业基金的时候畏首畏尾,担忧不断,不敢突破陈规,勇于建设,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国家文化产业基金是发挥国家财政导向性作用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国家文化政策的重要手段,因此,转变我们的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基金管理人才匮乏

如果说产业基金政策、法规等等是文化产业基金发展的“硬件”的话,那么基金管理人才就是文化产业基金发展的“软件”。由于产业基金的在我国兴起比较晚,基金管理人才形成一定规模和质量还尚需时日,此外,加上监管体制和诚信体制的缺失,成熟的基金管理人才的培养还将长期困扰我国文化产业基金的健康发展。

(三)基金的激励机制有待优化

基金的良性离不开对受托人和管理人之间的关系限定和约束。“在契约型基金中,内部约束的核心是受托人和管理人的信义……需要一套激励、强化、维持其运转的机制来保障的。”⑤一旦我国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引导基金”与“国家文化产业担保基金”,由于其管理人是“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促进院”(下文详细讲述),发起人也很大程度上是它,因此,就会出现基金发起人和管理人存在一定的重合这样的情况,这毫无疑问会加大内部约束的难度。在今后具体的操作中,如何更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以优化基金的激励机制是我们必须慎重思考的。

(四)基金的退出机制尚需完善

产业基金的健康发展必须要有完善的退出机制,否则“投资者无法获取高增长阶段的高利润,将会影响到基金规模的扩大。”⑥完善产业基金投资者从基金中的退出机制,有利于增强产业基金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减少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增加产业基金的投资价值。我们目前的基金投资还没有成熟的退出机制,投资风险较大,这也不利于国家文化产业基金的顺畅发展。

五、“国家文化产业引导基金”与“国家文化产业担保基金”运作的若干思考

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引导基金”与“国家文化产业担保基金”,可以说是金融的创新,但如何保证其有效的运作,我们就必须要回答一些关键问题:例如基金从哪里来、规模如何;怎么监管;如何保证基金的增值收益等等。本部分将就这些问题略作初步探讨。

(一)基金来源

今年11月5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并初步匡算实施“国十条”中的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据国家发改委的计划安排,这4万亿投资当中,投在“医疗卫生、文化事业”上就有400亿元。因此,这400亿一定程度上应成为国家文化产业基金的来源之一。另外,在政府的强力政策支持下,吸引大企业、大资本积极投资文化产业,并以多元融资的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壮大基金规模,这也应该是国家文化产业基金的来源之一。

(二)基金规模

今年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在国家财政中安排了共51.1亿元的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其中今年新增的22亿中,16亿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贷。可见,国家为帮助中小企业渡过困难期,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是很大的。另一方面,韩国在1997年金融风暴后,于2001年成立了文化振兴院并在第二年通过国家预算拨款、投资组合、专项基金等方式共融资5000亿韩元(约22亿人民币)作为文化产业基金,“文化产业预算由1998年的168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1878亿元,占文化事业总预算的比例由3.5%增长到约17.9%。”⑦资金的大力投入使得韩国文化产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加快了韩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的步伐。

然而,这次金融危机比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更为严峻,若比照韩国对文化产业高达1800多亿的投入,我国对文化产业的投入理应远远不止这个数,当然,由于国情不同,我们不能简单地这样比照。为了最低程度上保证我国众多文化企业的融资需求,作为部级别的“国家文化产业引导基金”与“国家文化产业担保基金”的总规模在初期可设置为50至100亿元。

(三)基金管理人

在当前金融危机全球蔓延的背景下,一定程度而言加快了我国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因而创新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跨界域全面整合资源就面临着极好的机遇。但是如何创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跨界域整合资源呢?韩国的“文化产业振兴院”模式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示与借鉴。该院成立的主要目的是全方位地支援文化产业,即在加强文化立法、建立资金支持机制、构筑集约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奖励机制、加强流通现代化建设、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着力,提高和加强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因此,在目前的特殊机遇期下,为有效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可考虑设立由文化部牵头、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等有关政府部门参加的“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促进院”这一公共机构,以有效整合与文化产业相关的资源,加强各部门的沟通联合,高效地推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受出资人(国务院)委托,“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促进院”可作为政府基金管理人,负责对国家文化产业引导、担保基金进行统一管理。另外,“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促进院”可通过制定基金章程、《引导、担保基金投资实施细则》等制度,明确基金运行程序及要点,规范基金管理者的投资行为,实现引导、担保基金的风险控制。

(四)基金监管

文化产业基金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是很长,属于新兴,而国家文化产业引导、担保基金更是还没露脸,对于国家文化产业基金的监管还缺少成熟的经验。借鉴日本的经验,我们可以通过行政手段为主的监管方式,制订相应的政策和强有力的措施,对国家文化产业基金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和控制,使得新设立的国家文化产业基金依靠政府的力量而非简单的市场引力在短期内快速发展,从而缩短我国文化产业基金从起步到快速成长的周期,最大程度上保证国家文化产业引导、担保基金的增值收益,也体现了中央对4万亿元投资尽快落实、尽快见效的要求。

在法律体系的建设方面,目前我国对产业基金起到规范作用的法律文件主要有《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于2007年8月联合下发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产业技术研发资金试行创业风险投资项目申报和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由于基金监管具有典型的博弈特征……因此基金监管法律体系必须紧随基金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与完善,”⑧另外,基金监管法律体系的建设需要与其他相关法律制度相配合,如信托法、公司法、证券法等,以有效推进我国文化产业基金向前发展。

结语:

金融危机或许在2009年才是真正对我国带来考验的一年,不管这次金融危机如何演变,我们都要力争把握机遇谋求文化产业的发展,坚持“四个一点”的基本态度:“尽量把问题想得复杂一点、准备充分一点、行动积极一点、措施具体一点”。党中央在今年11月28日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同志强调:“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相当严峻。我们一定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准备得更周密一些,坚定必胜信心,扎实做好工作。”这与本研究中心之前一直主张“四个一点”的基本态度不谋而合。

因此,在由于金融危机而加快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尽快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引导基金”与“国家文化产业担保基金”,以保障文化企业的融资渠道、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是非常有必要而且是迫切的可行的。虽然在设立与运作国家文化产业基金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只要我们坚定“四个一点”的基本态度,抱着高度建设的心态,困难与障碍是可以克服的,我国文化产业基金的发展必将跨过初创阶段的艰辛探索,迎来成长阶段的活力四射。

[参考文献]

1.蔡尚伟、王倩茹:《论金融危机与文化产业》,人民网,2008年10月17日

2.蔡尚伟、江南:《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人民网,2008年11月19日

3.蔡尚伟、张玥:《金融风暴对传媒产业的影响及对策初探》,人民网,2008年10月22日

4.蔡尚伟等:《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人民网,2008年10月27日

5.蔡尚伟、唐丕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对策:“文化十条”》,中国文化管理传播网,2008年11月28日

6.贝政新等著:《基金治理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7.李健国著:《基金治理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