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科研能力评价大全11篇

时间:2022-08-24 09:54:07

科研能力评价

科研能力评价篇(1)

科研能力是音乐院校(系)综合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而组织的科研能力又由无数个体研究者的科研能力构成。能否结合音乐学科特点,制定科学而合理的音乐科研能力评价体系,对音乐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音乐学科科研特征的问题上,一直有一些模糊认识,如:“创造知识的科研”和“传授知识的科研”应怎样理解,科研能力评价与科研成果评价的差异,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音乐研究中所表现的不同特质,模仿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关系……这些认识问题不解决,就无法建立起能够真实反映音乐学学科特点的科研评价体系,就会挫伤很多音乐工作者、尤其是大学音乐教师的研究积极性,甚至激化与科研评价相关的各种矛盾。本文从问题的缘起入手,在构建理论平台的基础上,逐层深入地引出音乐科研考核指标的综合考量问题,并对部分概念、问题的界定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音乐科研能力的二元化分析

无论是社会科学层面还是技术结构层面,音乐科研能力的二元化冲突都以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形式存在、发展着。辨析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可以为音乐科研能力评价指标的设置和考量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一)创造知识的科研与传授知识的科研

知识创新能力是符合知识创新活动要求、影响知识创新效率的个性特征的综合。对于音乐学科而言,创造知识的科研基本上以显性知识呈现,既便于量化,又得以和其他学科的评价方式接轨。但音乐教学中创作与表演的抽象性、不利于表述等隐性知识特征,使其在传授过程中对研究能力的要求更为突出,这使传授知识的科研在音乐科研能力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音乐教学过程可能会涉及到新的思想、新的构思、新的观点、新的演奏(唱)方法及对作品新的阐释等等。体现在传道受业过程中的知识创新活动,是知识创新能力的产物。知识创新能力通常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新颖性和创造性;二是有效性和现实性;三是批判性,批判性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体现更为突出。它以对现有知识否定性评价为前提,探索与阐释现有知识中所没有或欠缺的内容,创建更完善的知识体系。如音乐分析教学中,如果任由学生自选,则很多分析曲目没有现成的参考答案;又如表演教学中,对某个作品的分析和处理离不开教师个人的理解和学生的个体特征,而教师的研究能力则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要使大学生“能够在自由的环境下培养创造性、批判性思维”。

当然,不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具有科研属性,必须具有两个特征:一是“传授知识必须建立在对新发现和创造的知识及其进展有必要的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要以进行严谨的科学研究为前提;二是知识传授的过程必须创造性地运用和传授知识,并且要深入研究和把握知识传授的规律”。无疑,在学生的科研和艺术实践活动成果中,体现出了教师的这种研究能力,由此拓宽了对教师科研能力的评价范围。

科研能力评价篇(2)

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set of indicator management system to evaluate the medical institution's ability i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and elaborate the necessity,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for medical institutions. Methods The Delphi method was used, and through two rounds of expert inquiry, literature search analysis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were comprehensively applied to analyze the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evaluation. Results The study selected 100 evaluation indicators, including 4 first-class indicators, while 4 second-class indicators derived from the first-class indicator and third-class indicators derived from second-class indicators, which constituted the second and third-class indicators of the study.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class indicators in the indicator system were given different weight values.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for the whole process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was established. Conclusion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takes all aspects of the medical institution into consider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n indicator system to evaluate the medical institution's ability i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Key words:Medical institution;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Problem

t学科研项目是医疗机构为了培养科技人才,鼓励医务人员进行科技研究,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结合临床工作开展的医学研究,主要包括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研究、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研究、专项研究、医疗机构管理研究等项目。在医院进行科研项目已成为医疗机构塑造骨干人才,建设一级学科,提高科研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面对这一发展趋势,医疗机构科研能力的评价是现代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的工作,评价体系的建立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合采用文献搜索分析和理论研究,建立一套针对医疗机构科研项目能力评价的指标管理体系[1]。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方法 采用德尔菲法,该法又被称为专家意见法,本方法建立从基础研究类型的医学科研项目的全过程评价指标体系。对每一级指标分别进行两轮的专家咨询,逐步完善,建立医疗机构项目能力评价的体系。

1.2专家的遴选 从研究的目的出发,遴选全国范围内熟悉对医疗机构的科研项目30名,在行政管理、公共卫生、临床医学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具有一定科研的实践的经历、督导检查经历,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2]。

1.3初步建立指标体系框架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在征求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从立项、实施过程、产出、效益四个方面来拟定医学科研项目全程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共分为四级指标。其中,包括立项、实施过程、产出及效益4项为一级指标,由一级指标派生出的4项二级指标及二级指标派生出的三级指标,这样就构成了本研究的二、三级指标。

1.4开展专家咨询活动 由德尔菲法的特点,本研究通过两轮函询,对刚建立的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进行筛选。

1.5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函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各项指标的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变异系数及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对参与函询的专家进行,如专家的基本情况、积极性、权威程度等;用百分权重法计算出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系数[3]。

2 结果

2.1专家基本情况 30名专家的专业设计行政管理、公共卫生、临床医学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在医疗行业工作时间超过10年,具有一定科研的实践的经历、督导、检查经历,见表1。

2.2专家的积极程度 本研究经过两轮的专家函询。第一轮专家函询发出问卷30份,收回有效问卷22份,有效回收率为73.3%;第二轮专家函询发出问卷22份,收回有效问卷20份,有效回表率为90.1%

2.3专家权威程度 专家权威程度(Cr)由专家对问题的熟悉程度(Cs)和判断依据(Ca)两个因素决定的,见表2。

经过两轮函询专家权威程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7~0.9,表明专家权威程度较高,可保C指标的可靠性。

2.4医疗机构科研项目全程评价指标体系一 、二 、 三级指标及其权重,见表3。

3 讨论

开展医疗机构科研项目的工作为了要提高医疗科研经费的利用率,增强医疗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的能力,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从而增强医疗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让患者得到真正的实惠,早日解决广大患者“看病贵、看病难”的社会民生问题[4]。

3.1医疗机构科研项目能力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近年来,各医疗机构加大科研项目投入,如何评价科研项目的质量和效果,如何进一步促进科研能力的健康发展成为项目管理领域关注的焦点。对项目能力的评价是项目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3.2医疗机构科研项目能力评价体系的意义 开展医疗机构科研项目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要提高医疗科研经费的利用率,增强医疗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的能力,从而增强医疗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在医疗机构实际临床应用中,让患者获得真正实惠,有效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这对医疗卫生学科的发展及其资源的优化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如下:

3.2.1有助于保证医疗机构科研项目的科学性、有效性。建立的评价指标涉及医疗机构科研项目的全过程。除科研结果外,研究进程的评价也非常重要。当发现项目实施与预计目标发生偏离,此时依据项目的合同采取相应的改正措施;应按其原定的预算方法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严格审查,由于一些客观原因造成的经费不足,适当的给于增加,而挪用科研的经费应追究责任并追回。通过过程评价,及时检查项目实施进程中出现的漏洞,并提出应对策略,提高管理质量,保证科研项目的科学性、有效性。

3.2.2有助于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项目的实施过程很多并不是让人非常满意,如有的项目尚未进行可行性论证就盲目开始;实施过程中没进行及时评价和跟踪而导致项目进展不畅甚至失败的。建立出一系列严格的评审机制、评审流程、评价标准进行科研项目的评估,能尽量使决策失误降到最低,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3.2.3有助于实现医疗机构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本项目拟以医疗机构科研能力作为评价对象,通过梳理我国医疗机构科研能力评价的现状,指出科研能力评价指标在建设中的不足,并提出存在的问题;而后对当前科研能力评价指标进行修正,构建医疗机构科研能力评价指标;最终将该指标运用到具体的项目中进行实证研究以凸显实践性和可持续性[5]。

本研究采用专家咨询法、调查分析法,对国内外医疗机构科研能力评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目前的现状,我国应该尽快建立完善的医疗机构科研能力评价体系,逐步完善培养更高素质更多的评价人才的相关措施,进一步了解建立医疗机构科研能力评价的体系,最终让科研经费得到充分的利用,为医疗事业做出的更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雍正平,蔡力,刘洲,等.2009~2011年四川省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科研现状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3(11).

[2]林晖,冯建军,王凌,等.关于医学科研项目评估方法的系统评价[J].西部医学,2011,6(23):1198-1200.

科研能力评价篇(3)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c)-0030-02

研究生是国家未来创新的中坚力量。国家科学技术竞争力的提高有赖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待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的科学化[1]。教育部为了培养和加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启动了“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进入21世纪以来,有关研究生科研创新问题的学术论文数量急剧增加,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2]。

我国目前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研究主要包括如下5个方面:

(1)提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级标准[1];

(2)具体分析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形式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3-4];

(3)分别以工科研究生、经管类研究生、理科研究生和文学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分析评价了如何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5-7];

(4)分别以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为例论证了其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意义[8-9];

(5)将美国、英国等外国研究生培养经验与我国进行对比并提出相应改进意见[10-11]。

现有的研究方法大多是理论层面的定性分析,定量研究相对较少,文献[6,8]分别基于调查问卷和灰色聚类模型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做了定量评价。

相比于定性研究的现状,如何定量评价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该文将在综合分析定性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取出衡量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根据频数统计法确定指标的权重,进一步通过构造综合评价模型对理工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定量评价。

1 综合评价法在理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中的应用

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通过整理文献[1-11]中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的现状的分析及提出的改进意见,结合理科研究生的专业特点,该文共确定5项评价指标,分别是:

(1)招生机制的完善性;

(2)学术氛围;

(3)学术交流机会;

(4)学科竞赛的参与力度;

(5)课外实践实习机会。

各项指标的具体解释与量化如下。

1.1.1 招生机制的完善性

现有招生机制的完善性主要体现在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上。为了保证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招生规模应该维持在一定的区间,该区间的上限和下限与导师职称、学校水平均有关,通过对部分研究生导师进行访问,结合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实际,定义招生机制完善指数

(1)

其中n为导师所带的研究生总数,(1)式表明当导师所带的研究生过多或者过低时,招生机制完善指数均较小,而当招生规模越接近于合理上下限区间[2,20]的中点时,招生机制完善指数越高。

1.1.2 学术氛围

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科研创新能力可以得到较好的发展,以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质量来衡量学术氛围,用IFi表示研究生发表的第i篇学术论文当期的影响因子,定义学习氛围指数

(2)

其中为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总量。

1.1.3 学术交流机会

学术交流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对学术会议等级的划分,学术界主要是基于论文进行评价[21],该文根据参会论文被检索的级别将学术会议分为如下3个等级。

一级:论文被SCI,EI,PANS,F1000等数据库检索;

二级:论文被CSCD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检索;

三级:论文被其他数据库检索。

根据论文被检索的等级的不同,分别赋权值2,1,0.5。假设研究生参加三个等级学术会议的次数分别是,则定义学术交流机会r3为研究生参加的学术会议对应等级的加权和,即

(3)

1.1.4 学科竞赛的参与力度

学科竞赛也是一条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用参与学科竞赛的获奖级别来衡量学科竞赛的参与力度。定义学科竞赛的参与力度指数与获奖级别的数值映射关系如下:

(4)

1.1.5 课外实践实习机会

课外实践实习能够让研究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对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定义课外实践实习机会指数r5为研究生参加课外实践实习的总次数。

1.2 频数统计法确定权重

通过整理总结定性研究的相关文献中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形式及改进措施等结论,该文在武汉市面向不同层次的在校研究生、研究生导师、企事业管理人员及其他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及以上背景的人员发放了180份调查问卷,问卷有效回收130份,回收率为72.22%。问卷主要统计结果显示如下。

(1)41.30%的被调查者认为理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可以用来提高我国科研整体水平,26.30%的被调查者认为主要用来提升研究生个人科研水平,31.50%的被调查者认为主要用来提升研究生个人就业竞争力。

(2)87.70%的被调查者认为即使理科研究生毕业之后不从事专业科研工作,其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依然为个人发展有较大的积极作用。

(3)61.50%的被调查者认为科研创新能力较高的理科研究生社会需求量很大,22.3%的调查者认为一般,16.20%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清楚。

(4)90.80%的被调查者认为我国理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亟需提高。

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尽管针对不同的问题,大家的结果不完全一致,然而在总体上,大家都一致认为提高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创新型理工科研究生的社会需求量是很大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提高国家和个人科研水平,还可以提高个人就业竞争力。

在上述基础上,该问卷对衡量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5项指标的被选择频数做了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以5项指标的被选择频率作为其权重,即可得到5项指标的权重

(5)

(6)式表明,在这5项评价指标中,大家认为最能反映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前三项指标依次是学术氛围,课外实践实习机会以及学术交流机会。这三项指标囊括了学术论文、学术交流以及社会实践,也是目前许多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研究生个人所非常看重的指标,说明了本评价指标的权重与实际情况相符。

1.3 综合评价模型的选择与构造

选取线性加权法为最后的综合评价模型,则第个评价对象的创新能力指数

(6)

2 实证分析

为了检验上述模型的合理性,该文选取中南民族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共计10名已毕业硕士研究生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根据10名研究生的数据信息,整理得到他们的指标得分,如表2所示。

从而根据模型(6)求的10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指数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以下问题。

(1)科研创新能力指数较高的研究生大多选择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进入博士后站点或者留在相关科研部门。这属于典型的“人-岗匹配”,说明本模型的建构比较合理。

(2)科研创新能力指数相对较低的研究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在读研期间的积累,选择相对应的工作,或者因为毕业以后不会继续奋战在科研之路,在读研期间理所当然地培养课外兴趣、职业技能,以此提升自己的就业砝码。

综上所述,本模型可以较好地反应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实际情况,使得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和技能水平,主动地在读研期间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

3 结语

该文提出了基于综合评价模型对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一种定量方法,通过参考相关文献及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定了衡量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5项指标,建立的评价模型可以对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进行定量评价,从而给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对理科研究生本人及相关培养单位做评估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新忠,李忠云,胡瑞.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三个基本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10-13.

[2] 徐亚清,王怡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述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8-101.

[3] 李小昱,王为.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100-103.

[4] 肖云龙,周治军.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三大策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1):24-27.

[5] 吴祖芳,张艳丽,翁佩芳.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81-85.

[6] 马一博.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7] 宋京霖.人文知识与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

[8] 孙静.论文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D]. 安徽:合肥工业大学,2012.

科研能力评价篇(4)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实证分析

收录日期:2012年10月29日

一、引言

区域科技创新理论起源于技术创新理论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是一个相对新兴的研究领域。国内较为系统提出相关的科技指标则是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率先提出从知识创造、知识流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的经济绩效五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随后众多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不同地区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全面评价。李宗璋等从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科技投入、科技创新产出三方面选择16个评价指标,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这16个指标做出评价。魏彦莉提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包括区域发展研究能力、区域教育培训能力、区域创新服务支撑能力和区域宏观创新环境指数8个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殷晓莉、王里克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从科技创新潜力、发展能力、产出能力、效益对我国31个省市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和评价。

科技创新对促进区域内产业升级、优化区域内资源配置、加速区域经济增长、协调区域间经济发展等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已成为各级政府、理论界和各个产业部门的共识。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区域科技创新投入能力、区域科技创新产出能力、区域科技扩散吸收能力、区域科技产业化能力和区域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五个方面来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2010年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做出评价,并对30个省区进行聚类,分析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区域科技创新是一定区域的创新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区域科技创新活动,对区域创新资源进行创造性地集成后,将创新投入转化为新的产品、新的工艺,并实现市场化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本文基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遵循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先进性、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整体性原则,从区域科技创新投入能力、区域科技创新产出能力、区域科技扩散吸收能力、区域科技产业化能力和区域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五个方面来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表1)

三、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实证分析

本文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整理得来,根据因子分析模型,对中国2010年30个省区进行实证分析,由于部分数据缺失,舍去。由于篇幅限制,具体操作过程省略。最终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表2)

四、评价结果分析及对策

从表2可以看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利用SPSS对30个省区进行聚类分析。第一类:海南、宁夏、青海、内蒙、黑龙江、贵州、山西、新疆、甘肃、云南、广西、陕西、江西。第二类:河北、四川、辽宁、河南、湖南、湖北、重庆、安徽、福建、吉林、天津、北京。第三类: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第一类区域的综合得分都为负数,说明这些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很弱,均在平均水平以下,第一和第二公共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5.482%,而这些地区除陕西在第二公因子的得分为0.27423,其他均为负值,说明这些地区科技创新基础环境差,科技创新投入水平低,技术吸收能力差,由于历史或地理等原因,这些地区经济水平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外资以及进出口贸易对这些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没有产生积极的效应。在第二类中,由于历史、地理、政治原因首先把北京、天津独立出来分析。北京是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对外交流的中心,在第二公共因子上的得分最高为4.53274,第二为上海1.95396,北京为上海的2.3倍,说明北京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本基础和良好的科技引进吸收能力,政府重视对科技的支持,使北京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名列前茅。天津则在第四公因子上的得分最高,第二、第三公因子上的得分处于较高水平。其他区域综合得分相对于其他城市来时处于中等水平,但低于平均水平,这说明第二类和第三类区域之间的创新能力差距是非常大的。第三类区域在各个因子上的得分的排名都比较靠前,这些区域都属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科技投入水平高,人力资本丰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技术引进吸收能力较强,产出水平、产出效率高。第一、二类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程度一般,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向第三类区域学习,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本文引申出的政策含义为:

第一,注重科技经费的投入,但更要注重科技创新人才的积累与培养。人才是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直接关系到对科技吸收和应用能力,是区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应发展政府、企业、高校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和投入机制,要既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又重视对现有的人才的教育和培训。

第二,提高科技产业化能力。通过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聚集,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特别是对第一、二类地区来说,区域产业聚集、产业结构优化,以此促发展促创新,是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途径。

第三,继续加强区域间技术学习和对国外高端技术的引进学习。促进国际、区域间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完善技术市场和产权交易制度,促进技术在各区域的流动,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董丽娅.中国科技指标发展现状及关注的问题[J].科学管理研究,2001.1.

科研能力评价篇(5)

1.引言

新时期世界文化繁荣昌盛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正在带来全球文化和科技竞争新格局,许多国家政府都在谋求借助高新技术提升文化软实力从而增强国家综合实力[1]。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不仅成为创造高端价值的新源泉,还是满足民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更是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影响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措施。那么究竟文化科技融合的状态、能力和水平如何?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怎么评价?这些问题都需要有一套科学而合理的量化评价标准来予以衡量。本文提出了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模型,构建了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为客观地评价文化和科技融合状态、能力和水平提供方法手段,希望对政府、产业、示范基地及企业认识文化科技融合现状、制定规划和相关政策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2.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模型

2.1能力成熟度模型简介

能力成熟度模型是美国卡内基美隆大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提出的,旨在提升软件企业发展水平的过程能力成熟度模型,全称是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简称CMM[2]。由于成熟度模型侧重于过程管理及状态、能力的提高与评估,且方法技术相对成熟,被广泛地应用到项目管理、信息质量管理、知识管理等其它诸多领域。文化和科技融合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逐步演变的过程,将成熟度模型引入文化科技融合过程中,利用“持续改进”的思想对其加以引导、控制和管理,不断提升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是一件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

2.2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模型

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是指文化科技融合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整体能力,它反映了文化科技融合相对于预期目标的满足程度,也反映了文化科技融合过程行为可以被定义、预测、控制并得到持续提高的程度,是对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能力级别的综合评价。

文化科技融合成熟度综合评价是一个“全过程”、“多领域”、“多层级”的复杂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文化和科技有机结合、互动促进、协调发展的过程特点从三个维度和五个梯级演进过程来建立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模型[3]。

三个维度包括:融合基础、融合范围和融合效益。其中融合基础维度是衡量文化科技融合具备的基础条件和支撑环境,是文化科技融合走向成熟的前提;融合范围维度反映文化科技有机融合的规模范围,可以通过融合广度与深度两方面来反映其范围大小;融合效益维度反映文化科技融合的结果和综合产出,可以通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主要方面予以体现。

五个梯级演进过程从下至上依次是:萌芽期、扩散期、协同期、成熟期、创新期,每一级别都具有不同的能力状态特征和水平差异。

3.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评价

3.1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

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评价首先需要选择和建立一套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我们综合考虑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系统性与重点性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结合、软评价与硬评价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从融合基础、融合范围、融合效益三个维度出发,构建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其中融合基础的约束因子包括组织保障水平、基础设施水平、资金投入、人才建设、产业基础;融合范围的约束因子包括融合广度和融合深度;融合效益的约束因子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各约束因子又由其相应的具体评价指标予以反映。

3.2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评价实现

(1)权重的确定

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各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需要赋予各评价指标不同的权重。我们应用AHP法和专家评判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其步骤如下:

①成立专家组

专家组成员为对文化科技比较了解和熟悉的专家和咨询专家,一般人数至少超过三人。

②建立各层级判断矩阵

按系统的内在逻辑关系,以评价指标构成一个层次结构,请专家针对同层指标建立判断矩阵B。为了便于专家的评判,采用九级比例标度(见表1)。

③计算专家给出的各级指标权重和一致性程度

权重计算公式:为判断矩阵B的最大特征值,其对应的特征向量W,将特征向量W归一化得到此判断矩阵各因素的权重ω。

一致性检验公式:

其中CR为随机一致性比率,n为判断矩阵B的维数,RI为随机一致性指标值,其大小与n有关。当n=1,2时,RI=0,CR=0;当n=3时RI=0.58;当n=4时,RI=0.90;n=5时,RI=1.12(本指标体系最高维度为5)。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 B 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可以接受,否则应对判断矩阵做适当修正,然后再进行一致性检验直到通过检验为止。

(2)指标能力测评

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中,既有定性指标又有定量指标,因此我们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指标能力进行测评。测评步骤如下:

①设计评价标准,构造评语集。设V为评语集,, 设置评价集由低到高排序为差、中、好、良、优,评语集数值化结果为= {20,40,60,80,100}。

②确定隶属度关系。该指标体系中包含有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针对不同类型指标采取不同方式处理方式。

针对定性指标,可采用专家评价法确定隶属度,设共有m个专家,对某项定性指标i的评价结果为差、中、好、良、优的人数分别为m1,m2,m3,m4,m5,其中m=m1+m2+m3+m4+m5,定性指标的隶属度矩阵为 。

针对定量指标,因为指标都是正向的,即该指标值越大说明发展越好,因此选用极差正规化法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指标处理单位中有n个单位x1,x2 …xn,n个单位中最大值是xmax,最小值是xmin,yi为无量纲化的计算结果,公式为:。定量指标的无量纲化结果为x=yi*100。结合前面评语集的数值化结果E,求出x对评语集的隶属度,其中j=1,2,3,4,5;分别求出其对应的5个评语量化值的隶属度再进行归一化处理

则定量指标的隶属度矩阵为。

③评价结果计算。设指标的权重为ω,隶属度矩阵为R(同一约束因子下指标构成其隶属度矩阵),评语集的数值化结果为E,则模糊评价结果为A=ω。R,再经过计算得出该指标的成熟度Q=A*ET。依据E的值和上述的评分标准易知成熟度Q在0到100之间,即。

(3)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级别判断

为了确定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能力级别,还需要建立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等级模型各阶段与评价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基于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五个梯级演进模型,将评价结果分为五个等级,分别对应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模型的五个阶段;级别的划分原则采取平均值法,由于指标的量化打分采用百分制,因此评价结果的范围为,其中Q的值越小其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级别越低,即其所处的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阶段越低,反之,越高。这样就建立了评价结果与成熟度模型之间的对应关系(见表3)。

4.实证研究

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西安市肩负着建设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部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历史重任。我们选取西安市作为评价对象,通过调研获取16个首批部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城市数据资料,利用本文所建立的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评价模型,测算2012年西安市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水平。

指标权重的确定成立了16人专家小组,通过专家评判并进行了一致性检验。定性指标16位专家的评价结果见表4,对定量指标中获取的数据进行了无量纲化处理,最终求出所有指标层的隶属度见表5。

根据公式A=ω。R,计算出指标层的上一层级约束因子在评价集上的隶属度和成熟度,计算结果见表6,同样的计算方法得到约束层的隶属度和成熟度,计算结果见表7,最终计算出西安市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Q=59.904,由此可以得出西安市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处在协同期。

近年来,西安市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文化和科技资源优势,努力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通过不断创新文化和科技资源共享体制机制;加速文化科技资源向产业发展渗透;在传统文化领域焕发青春魅力的同时,积极推动技术关联性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新兴文化业态的形成;拉动科技事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努力塑造科技创新精神,营造城市文化氛围,推进西安创新型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文化科技融合取得了明显绩效,2012年西安新兴文化产业所占比重已由26.4%提高到35.1%,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为15.7%,文化与科技之间相互协调发展趋势已经形成,但是现代文化科技产业体系尚未形成,融合基础、范围和效益均有待提高。这与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成熟度模型中协同期特征比较相符。

参考文献

[1]何慧芳.广东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13(5):87-89.

科研能力评价篇(6)

2拉萨市(拉萨市城关区、7县)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⑴企业创新能力较弱。一是高新产业规模较小(亿元企业),在全区所占比重较大;二是资金投入不足,科研经费支出(包括高校、科学院、研究所)仅占GDP的9%;技术“消化与吸收”投入不足,目前拉萨市“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投入之比为1:0.09;三是科研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人才不足,拉萨市直接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才仅占拉萨市总人才比重的0.6%,高层次人才(“产学研”人才)占全市人口0.2%,将近一半以上高新技术人才集中在事业单位(高校、科学院、研究所),这些人才直接投身“产、学、研”的不足20%。

⑵科技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2009年,拉萨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2%。

⑶区域创新环境促进科技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人力资本薄弱,人力资本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信息基础较差,千户家庭台式电脑拥有量只有1~2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农牧民人均收入9750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3350元;劳动生产率低,万元工业产值能耗为1.2吨标准煤。

3拉萨市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⑴不断提高拉萨市(拉萨市城关区、7县)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特别是政府和企业)。一方面政府加大经费投入(“产学研”经费投入),尤其是科研经费投入,促使企业成为“产学研”科技创新的主体;另一方面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特别是增强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能力,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科研能力评价篇(7)

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表现在高校方面,就是科研工作的创新,科研成果的创新。近年来,国内高校的科研活动数量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但质量还有待改进。2000年以后,科研工作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国内学者也就科研工作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是基于传统的世俗理念和数据的可获得性,对自然科学科研工作的研究相对来说翔实很多,可信性也高一些;而对人文社会科学而言,本身研究难度要大一些,数据的可信性也不高,关注程度明显低很多,仅存的研究大多数都是停留在表面上,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而人文社会科学却又是一种民族精神的灵魂,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实质体现。基于以上这些,本文着重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的评价,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一、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活动的现状

我国高等学校在科技活动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科学家与工程师是我国科技活动的主力军之一,但是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投入和产出的研究机构水平参差不齐,相差很大,整体状态比较落 后。

(1)纵向比较。一方面社会上重自然科学轻人文社会科学的现象仍然存在,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人力与资金上的投入相对较少。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例,从投入情况看,2006年教育部直属高校人文社科人员共55176人,人文社会科研经费共963.11百万元,而自然科技人员共175405人,是社科人员的3.18倍,自然科研经费为18276.43百万元(不含科研人员工资),是人文社会科研经费的18.98倍。另一方面,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身而言,其研究的成果也相对较少。从产出看,2006年教育部直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数为2780项,而自然科学研究课题数为78112项,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数的28.1倍,教育部直属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获部级奖项119项,获省部级奖1424项,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获部级奖0项,获省部级奖859项(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办公室,2003)。

(2)横向比较。我国高等学校科研竞争力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人文社会科学更是如此。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成立的“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评价”课题组,第一次对世界近1400所大学科研竞争力的状况和水平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得出了《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排行榜》。从世界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排行榜来看,中国大学的学科整体力量不强,仅在化学、物理、工程学、材料科学有较好表现,其中北京大学有8个学科、清华大学有5个学科、中国科技大学有4个学科、武汉大学有2个学科进行了E S I的学科排名。由此可见,人文社会科学的竞争力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二、人文社会科学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指标设计说明

1.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深入研究了已有的对自然科学科研评价和中国科学评价中心的科研评价以及教育部每年对高校本科教学评估进行的评价基础上,形成了由4个评价模块(一级指标)、11个评价项目(二级指标)和31个评价指标(三级指标)构成的对人文社会科学科研评价的指标体系。

2.指标设计说明

本研究设计指标的主导思想是坚持系统性与全面性相结合,引导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稳定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总量和均量相结合,宏观和微观相结合。

(1)科研创新基础条件。一是人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源是科研创新的重中之重,但是人力资源中的人才才是科研创新的关键。而相对于社会科学来说,人才的层次更是参差不齐,所以本文特选取了“R&D全时人员占教师队伍的比例”、“教师队伍士教师所占比例”两项指标来衡量人才价值,因为研究生也是人文社科科研工作的主力军,本文选取了“研究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一项指标来衡量研究生对人文社科科研工作的影响。二是物质条件。物质条件包括设备资源和文献资源,由于本文重点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类科研评价,基于社会科学的特性,所用到的设备资源有限,而相应对文献资源即信息资源的要求比较高,所以我们仅以“仪器设备资产总值”来衡量设备资源,以“图书馆文献总量”来衡量文献资源。而图书馆文献总量又包括图书馆藏书量、中外文现刊量、电子文献(中外文数据库)量,拟采用按照一定的比例折合成藏书量的方法,属于指标权重设定的问题,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

三是R&D基地。R&D基地本文采用三项指标来衡量,包括研究生培养基地、部级人文社科科研基地、部级重点学科数。其中研究生培养基地是指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总数,部级人文社科科研基地指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四是学术交流。由于学术交流可以增进学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并且是交流前沿问题和高端研究的重要平台,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说尤其重要,所以本文选取了“教师出席国际、国内会议人次”、“主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人次”、“派遣和接受进修访问学者人次”三项指标来衡量。

(2)科研投入。科研投入是科研工作的重点,投入的多寡和投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科研水平的高低,这种投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一是科研经费。科研经费归结到一点就是钱的问题,不管是哪个单位的经费都是钱,所以,在此不加以详细区分,以“R&D经费投入总额”来衡量总量,以“教师人均R&D经费”来衡量均量。其中R&D经费投入总额包括政府资金、企事业委托经费(学校从校外企事业单位按合同、协议获得的科研经费)和其他。二是科研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总数”来衡量总量,用“教师人均承担纵向科研项目数”来衡量均量。纵向项目是获各级政府立项的项目,由于横向委托项目的研究难度一般要低于纵向项目,且横向课题经费较多,为避免与经费指标重复评价,此评价指标未考虑横向项目。并且鉴于部级项目从科研难度和经费上来说都比一般项目要高,所以本文单列“部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来衡量部级项目。在这三项指标中,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总数指部级、省(部)级、局级、校级、企事业委托科研项目总数。

(3)科研产出。一是论文著作。由于人文社会科学本身的特性,不像自然科学科研成果可以以专利等形式表现出来,大多数仍然是以论文和著作的形式加以体现,用于实际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我们在科研成果方面主要考虑论文和著作的数量和质量,总体来说从五个方面来加以衡量,分别是“SSCI、A&HCI、ISSHP收录论文数”、“SSCI、A&HCI被引论文次数”、“ CSSCI、CHSSCD收

录论文数”、“教师人均数”、“教师人均出版著作数”。根据期刊的权威性和学术影响之不同,可大致将其分为S S C I、A&HC I等源期刊、国内核心期刊或中文学术论文统计源期刊、其他公开发行的期刊等几个级别,的期刊级别(表现为期刊影响因子不同)在较大程度上能够反映论文的质量和水平。二是科研奖励。政府科研奖励包括部级奖励、省部级奖励、地市厅局级奖励等不同层次。由于校级奖励以及大多数民间科技奖励的权威性、公正性、可比性都不够强,且其中的高水平成果一般都会申请更高一级政府科技奖,故这里我们选择了“教师人均获地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数”这一均量指标来评价高校人均获奖情况。由于部级奖比较重要,科技含量比较大,影响比较大,所以,我们把部级奖单列出来以突出重点。由于本研究只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类科研评价,故这里我们暂用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和“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代表人文社科类部级奖,但相应下调一个等级。三是应用成果。由于人文社科的科研工作成果应用到实际的比较少,并且即使可以应用,产生的效益也是没有办法准确计量的,所以,我们只能采用有关部门的鉴定成果来表示,采用“应用成果提交有关部门数”和“鉴定成果数”两项指标。四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科研活动的另一个比较重要的产出衡量指标。我们采用“授予硕士、博士学位和出站博士后总数”、“部级、教育部优秀青年人才数”、“获院士、部级荣誉称号数”三个指标来衡量。其中“部级、教育部优秀青年人才”包括“百千万”人才(杰出青年学者、优秀青年学者、青年学者)、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教育部杰出人才和跨世纪人才等。

(4)科研效益。由于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其效益难以用直观带来多大经济效益衡量,它需要的是同行专家的鉴定和社会实践的检验。社会科学科研成果类型又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科研成果效益不易相互比较。这就存在一个以何种价值尺度来衡量科研成果好坏、质量高低的问题,本文统一采用效率来衡量。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劳动人事系

参考文献:

[1]王晓红,王雪峰,翟爱梅,等.一种基于DEA和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大学科研绩效评价方法[J].中国软科学,2004,(8):20.

科研能力评价篇(8)

一、高师声乐学科发展的现状

高师声乐学科是一门有着一定特殊性,技能技巧特色鲜明的学科,回首高师声乐教育曾走过了一条简单模仿、学习音乐艺术院校,向音乐艺术院校看齐、攀比的道路。无论是招生方式、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施教内容、考试评分等都以学生向音乐艺术院校的学生一样能上舞台为标准。然而,高师的培养目标鲜明地指出应培养合格的高、中等学校的音乐师资,需要具备的是站好讲台所要求的能力与素质。突出高师声乐教育的师范性成为学界的共识。

现象一:学生在高师四年声乐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对于演唱技能的比赛获奖非常重视,同学乐于奔波于各种声乐赛事,以取得奖项为荣。然而,同学们对于科研创新的意识却普遍比较淡漠。

现象二: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不高,答辩过程流于形式。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是高师学习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衡量学生是否符合学士学位标准的依据,是对学生四年来学习成果的检验。

现象三:部分高师声乐教师对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认识不足。有些教师平时对于本学科发展缺乏关注,认为声乐教师只要具备培养学生演唱技能技巧的教学能力就可以了,满足于能够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演唱比赛的奖项;或认为声乐学科不需要进行科研创新的研究工作,那都是理论学科老师的事情。这些错误的观点导致一些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理论研究水平迟迟得不到提高。

二、改变观念,正确理解高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1.在大学科背景下理解高师声乐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高师本科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强的学习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体现为: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培养一流的师资;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基础学术型人才及应用型人才;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的生源。

笔者认为,只有在大的学科背景下理解高师声乐人才培养目标,才会使我们的视野更为开阔。在大学科背景下,每个具体的研究方向都会具有一定的个性,当然学科之间也会有一定的共性。如果陷入本专业的特殊性中,对于认识当前的教育形式与潮流非常不利,也无法发现现有教学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2.声乐学科人才需要进行技巧训练及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的综合培养

在高师的声乐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本科四年的学习成果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大学本科毕业前须完成学院认定的毕业音乐会、教育实习与本科论文答辩。毕业学生音乐会是从表演的角度考查学生对技能技巧的运用;教育实习搭建了学生从学到教的桥梁,着重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而毕业论文写作,则是从知识创新的角度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然而,从学习知识到学术研究需要通过严格科学的训练才能掌握,但高师声乐教学中对声乐学科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等方面并没有相应专门的课程安排。一些学校也只安排课时很少的讲座或教师指导。由于对这一工作重视不够,训练不足,声乐本科毕业生的科研能力水平无法达到社会的要求。构建高师声乐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三、构建高师声乐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遵循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为了实现其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而实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式样。教学模式作为当前教学论的重要内容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迫切课题。各国课程学者针对传统课程及其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致力于探索和构筑新的教学模式,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和提高教育效率,培养富有个性、创造性、合作性的身心和谐发展的,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

1.课程设置方面加设声乐科研方法选修课

声乐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声乐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应在现有声乐技能课与声乐理论课程的基础之上,在声乐本科学习第三学年开设声乐科研方法选修课,为期一年,从课程上保证给予学生系统科学的训练。除了理论方法的传授外,要更为注重学生实际写作水平的锻炼与培养。在一定的理论方法学习与训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学术研究的轨道,培养学生坚持科学的精神及重事实、重资料、重调查研究的品格与习惯。

尽管我们的课程建设还十分薄弱,但我们要坚信论文写作并不是不可教、不可传授的;另一方面,论文写作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强调其实践性,即无论理论上如何进行学习,还必须动手写才行。

2.开设课外学术论坛,积极参加学术会议

改革一贯的课堂灌输模式,变“课堂教”为主为“课外学”为主,变“课内紧课外松”为“课内轻松,课外紧”。鼓励学生自主定期组织本科声乐学术论坛,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广读博览,带着问题与思考来到论坛进行学习心得体会交流、学习方法讨论、新书阅读评论、声乐比赛观摩评价、教学优质课观摩心得交流等。

学术会议中往往汇集着一些学术热点,其中既有引起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也有专属某一领域的热点。参加学术会议的人员中不乏一些学界的大家名师,在热烈的学术讨论中,学术问题得以提出或者解决,对于同学们而言,这是非常难得的培养学术兴趣与学习的机会,所以,在各方面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学生应该多参加学术会议,开阔视野。

3.开展教师评学工作

教师评学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估。具体来讲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指标体系及评估标准,对学生个体学习状态、效果、进展、变化进行系统分析与价值判断,以期达到一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它不同于课程考试、评优评先等传统的评学方法,而是一种更加系统、全面,并且侧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质量的评价方式。目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教师评学制度。教师评学,对于学生声乐技巧的学习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均具有重要作用。

4.严把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关口

按照高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创作共安排了6~8周的时间,本科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研究方向选择指导教师。由于本环节是本科生四年来学术训练的总检阅,指导教师一定要在与学生充分沟通的基础之上,指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兴趣选择有利于学习、有利于学术训练,难度恰当适宜,具有操作性的题目,坚决杜绝把别人的论文简单生硬地拼凑,毫无个人观点的毕业论文出现。对有创见、有价值,获优秀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的学生和指导教师学校均应给予认可与奖励,充分调动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师生共同努力打造精品毕业论文。

综上所述,声乐学科的确是一门有着一定特殊性,技能技巧特色鲜明的学科,但我们声乐学科的教师与同学应在保有专业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地汇入大学科发展的潮流,而不应该拿出种种特殊性的理由回避这一能力的培养。我们要克服畏难情绪,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应当相信,通过科学严格的学术训练,我们一定可以把声乐学科的学术工作做得更好。

基金项目:由中南民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校评教评学制度研究”(项目编号:JYX10010)资助。

参考文献:

[1]李晓贰.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J].人民音乐,1999.

科研能力评价篇(9)

作者简介:嵇英华(1960-),男,江西临川人,江西师范大学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江西省光电子与通信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江西

南昌 33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高水平科研平台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026-03

科研平台是一整套支撑科研的系统,包括团队分工协作、资金、设备等物质条件支持、技术支持、与其他团队交流的机会、相应的激励机制等等,对提高科研水平、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科研平台支撑战略”。通过强化对科研平台的重点支持,努力夯实科研发展基础;优化科研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作为高等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无疑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创新源于实践。杨叔子院士认为:“如果‘教’讲的是知识,‘研’讲的是思考,那么实践是最根本的东西,教和研是绝对离不开实践基地的。”显然,基于科研平台的基本功能,其就是学生实现“教”和“研”实践的基地。因而,科研平台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尤其是在高层次、高水平尖子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基于科研平台与科研项目使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活动更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最近几年,江西师范大学依托江西省光电子与通信重点实验室探索基于科研平台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机制,探索基于科研平台的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

一、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内涵与结构

科研能力是在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时,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领。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就是作为社会人的研究工作者探索事物发展规律共同具备的一种能力;从狭义的角度来说,主要是指进行某一领域具体科学研究探索工作的能力,主要包括创新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实践操作技能等。随着时代的进步、各学科的交叉,现今的科研能力内涵中还包括组织管理能力与表达交际能力。

1.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内涵

研究生教育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准备优秀的人力资源,因而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基于高校学习环境、学习时间限制,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重心应落在:大力提升研究生在各自的学科领域进行科学研究探索和工程实践过程中所需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综合素质(能力)上。主要包括善于提出新思想、新方法与新设计的创新能力,善于多角度、多途径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敏捷度高、条理性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实事求是、融入技巧性的实践操作能力等。

2.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结构

(1)信息获取与综合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是指采用多种方式从众多的信息资料中查找出相关信息的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然后,有能力对获取的信息资料加以整理与归纳。

(2)敏锐的观察能力与提出问题的能力。科研工作总是从问题开始,一般过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而,发现问题是进行科研工作的第一步,如何发现问题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这些需要培养而形成。

(3)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4)实践能力。提高实践能力有助于扩展深入认知领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5)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人格特征。创新的本质内涵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遵循人的创造活动的规律、发挥创造的能力和人格特质,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活动。创造意识是驱使个体进行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创造意识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和发明。

二、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意义与现状分析

1.科研能力培养的意义

(1)提升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提出:“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学科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需要在研究培养的过程中既要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更要引导、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实际的学术研究与工程设计研发。重在学生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格品质的塑造与培养。

(2)科研能力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衡量标准既有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的系统性、扎实性,也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然而,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是:是否具有独立的科研能力,是否具备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格品质。

(3)科研能力提升是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完善的唯一动力。创新是人力资源的核心。通过对研究生创新人格品质的塑造不断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特别是科研创新能力将会对国家创新体系的提升产生倍增效应。

2.地方高校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分析

(1)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强。应试教育的弊端集中反映在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导致学生缺乏不断学习的动力,更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的能力。这表现在一部分的大学生既缺乏智商,也缺乏情商。由此也就导致我国的研究生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强,缺乏科技创新过程难能可贵的批判精神与勇气,不善于提出新见解、新观点和新理论。

(2)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传统文化与应试教育的弊端导致学生的自信心不足、多元智能缺失、兴趣单调等人格缺陷,由此必然导致不少研究生对多事物的发展进程不敏感;不善于在变化的过程中发现与提出问题;不善于明确表述和界定问题;更不善于主动根据现实条件提出并实施问题解决的对策方案。

(3)组织协调能力不强。当前,一方面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另一方面科技创新越来越强调协同创新,联合攻关。然而,网络文化、独生子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现今的研究生不关心集体活动,缺乏有效的人际交流,导致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弱化,也导致不少研究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公共关系的沟通能力存在较大的问题。

(4)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受传统文化、应试教育的深度影响,实践动手能力不强是当今研究生科研能力构成要素中评价最差的部分。具体表现在:不少研究生害怕进实验室,乐于纸上谈兵;不少研究生面对具体的科技任务,离开导师的指导就不会拟定实施方案与技术路线;不少研究生也不知如何在实验中验证自己的理论创新,不知如何将自己的设计变成实用的产品。

三、研究生科研能力初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

研究生科研能力考核指标体系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功能:

(1)积极的导向功能。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责是其教育属性。研究生作为受教育的群体,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标。为此,科研能力考核指标体系中必须反映这一培养目标。通过针对性选择一些指标,成为评价体系的基本元素,从而能引导、促进导师与学生围绕根本的培养目标进行专业学习、组织科研活动。

(2)多角度的描述功能。从前面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基本构成可以看出,科研创新能力是多维度、多方位的,建立起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反映这一特征。为此,要从教育、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角度选择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的元素,要从现有的科研实力、未来的发展潜力角度选择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的元素,要从适应科研环境、人际交流、组织管理角度选择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的元素,从而能够全面、真实、综合地描述和反映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3)综合的评价功能。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状况需要通过合理评价指标衡量。但是,科研创新能力呈现必定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产物,合理的评价体系应该是定性与半定量相结合的。因此,研究生科研能力指标体系要具有综合评价的功能。

(4)登高望远的预测功能。每一个人都具有个性,每一个人都具有发展的潜能;科研灵感的呈现、潜力的发挥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为此,建立的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能够适度反映当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更应该具有登高望远的预测功能。这对于培养研究生良好的人格品质、潜心学问、抑制急功近利的学术心态大有好处,对揭示每一个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空间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大有好处。

2.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基于科研平台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功能与作用,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然而,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综合评价,要考虑研究生自身知识能力有限的特性,要有利于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与创新意识,还要兼顾考虑科研平台建设的现状与成效。因此,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指标体系的选择与制定都要围绕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标,围绕如何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与创新意识来展开。

(2)实事求是原则。每个具体的评价指标要符合国家对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基本要求,要体现科研平台的特点、水平与现状,更要与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目标一致。

(3)全面设计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与研究生的全面发展相结合,要将品德修养、团队合作精神、能力培养与潜能发展综合起来进行整体设计。

(4)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学生科研能力的评价绝对不可能完全靠定量来实现,必须贯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定性评价以导师组、科研平台管理者的综合评价为主体,定量评价则要求方便计量,相应的评价指标要具有可测性与可比性。

3.构建科研平台的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江西省一些高校科研平台的建设、高校科研平台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功能与作用,尤其是依托江西省光电子与通信重点实验室对研究生培养的实践,认为基于科研平台的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要重点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团队精神。当今的科技实践成就表明,标志性的科研成果的获得离不开高效、合作的科研团队。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对研究生进行团队精神的评价与考核不仅能保证科研平台的高效率运转,更有利于研究生人格魅力的形成。

(2)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是指根据科研工作任务对科研资源进行分配,同时控制、激励和协调群体活动过程,使之相互融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对研究生进行组织协调能力的评价与考核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全局意识,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实现科研目标的心理特征,更是独立科研能力形成的根本保证。

(3)课题选择能力。选择好适合自己的科研方向是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最重要、最困难的任务之一。在同一个科研平台中,一方面有一个基本共同的科研发展目标;一方面多学科的交叉、多个科研团队分工合作又提供了多种选择;另一方面,每一个研究生个性不同、天赋不同。因而,对研究生进行课题选择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在构建科研创新体系、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中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4)实践动手能力。实践出真知,一切具体的科研活动都离不开每一个具体参与者的智力与精力投入。依托科研平台对研究生进行教育与培养就必须对他们进行真实的、具体的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这样才能保证提升他们的科研技能与技巧,提升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

四、结语

比较完善的科研设备、丰富的科研项目、合理的管理运行机制有利于现代化的科研平台形成。以此为依托,科研平台又为创新型人才资源的教育培养提供了物资保证、优秀引路人、信息支持和管理服务。不断提升科研平台的水平必定更有利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科技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叔子.创新源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8):1-10.

[2]齐凤珍.高校在科研平台建设中的现状及探讨[J].科研管理,2007,(28):103-105.

[3]李伟,李斌,郝微.高校科技创新研究平台的构建与实现探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32-234.

科研能力评价篇(10)

关键词:高校 科技创新 模糊积分 能力评价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指高校创新系统的主体,通过整合高校内外的一切可用资源,不断促进高校基础理论研究和新兴科学理论发展的综合能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基础研究和高科技前沿领域原始性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衡量高校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高校科技创新是高校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研究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对于提高高校的竞争力和推动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对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国外的学者主要反映在院校评估与绩效评估中,如Mc Guire等人对科研型高校生产效率与信誉的研究。国内学者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如王章豹、徐枞巍等在剖析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及其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量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提出了综合评价的模型与方法;王光平、金浩建立了高校科技创新评价的指标,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国内外学者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

一、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多约束、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复杂结构。而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前提是要对我国目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有一个客观而科学的评价。因此,要构建科学、实用的结构评价决策指标,就必须坚持以下原则:整体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原则,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稳定性与动态适应性相结合原则,可测性与可比性相结合的原则,独立性与相关性相结合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2.高校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高校创新能力包含着诸多构成因素,涉及的问题较多,与诸因素之间有着紧密或疏松、间接或直接的关联性,需要对相关因素与具体定位的影响、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做出科学分析。本文尝试应用模糊积分评价法,将主要因素按照相互关联的方式、紧密性以及重要程度给予分层,最终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找出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影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进行较为科学的描述,力求得出一些有利于评价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结论。我们将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为“目标层-准则层-约束层-指标层”四个层次的框架结构。见表1。

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

美国控制论专家L.A.Zdahe于1965年首先提出了模糊集合理论(fuzzy set theory),1978年又进一步提出了与模糊集合理论相辅相成的可能性理论,随后模糊理论迅速发展,并在数理、经济、人文、工程等方面有了广泛应用。本文根据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问题的特点和要求,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使用模糊积分评价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模糊积分综合评价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模糊积分评价指标值的确定

(1)人力资源流。人力资源流包括教师流量以及高校科研吸引人才的能力两个方面:高校教师资源流量QM,指高校获得的师资数量;高校科研吸引力FM,指高校吸引人才的能力。

(2)财力资源流。财力资源流包括流入高校的资金总量以及高校对资金的吸引力两个方面:财力资源流量QY。指高校吸引的投资总额;财力资源吸引力FY。指高校吸引资金投资的能力。

(3)物力资源流。物力资源流包括流入高校的设备等物质总量以及高校对物力的吸引力两个方面:物力资源流量QR。指高校吸引各种设备、仪器、图书等投资总量或总额;物力资源吸引力FR。指高校吸引教育教学设备、仪器、图书等物质的能力。

(4)人才培养流。人才培养流包括高校向社会培养输送的各级各类人才以及高校人才培养对社会的吸引力两个方面:人才培养流量QP。指高校人才培养总流量;人才培养吸引力FP。指高校人才培养对社会的吸引力。

(5)科研成果流。科研成果流包括高校输入输出的科研成果总量及其吸引力两个方面:科研成果流量QA。指高校科研成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科研成果吸引力FA。指高校科研成果对社会的吸引力。

(6)社会服务流。社会服务流包括高校为社会经济服务所做出的贡献以及由高校的贡献作用所产生的吸引力两个方面:社会服务流量QT。指高校通过人才培养和科技推广为社会经济各个领域提供的所有服务;社会服务吸引力FT。指高校人才培养对社会的吸引力。

2.基于模糊积分评价法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估算

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中存在吸引力和模糊熵流,运用模糊积分评价法可以估算吸引力参数,然后根据流场理论,根据吸引力与模糊熵流的关系,解得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相关流,最后计算由此产生的负熵流。本文以人力资源流为例进行估算:

(1)高校教师变动的估算。高校教师的变动包括专任教师的自然增长率(主要是反映教师离退休的负增长率)和流入与流出。设 为在一年内从高校外流入系统内的教师数量, 为在一年内从高校内流出系统外的教师数量,πi为高校教师自然增长率,Ti为高校教师总数量。则有高校教师数量的变化为dQMi:

(1)

(2)高校教师资源吸引力参数的估算。设FMij为高校对社会系统人力资源(教师)的吸引力,FMji为社会系统对高校人力资源(教师)的吸引力, 为社会系统对所有人力资源的吸引力之和。由于吸引力和流量(密度)成线形关系,因此,从高校外流入系统内人力资源(教师)QMij为:

(2)

由于高校教师数量的变化为dQMi是已知的,社会和高校可能提供的人力资源年变化量 、 己知,高校教师总数量Ti已知,剩下的未知数只有吸引力的待定参数,以及与人力资源吸引力相关的模糊熵流 ,然后通过计算机编程模拟对这些参数进行求解。

(3)高校教师负熵流的估算。根据已被广泛用于社会经济领域的熵变的原理,熵流变化可以通过力与流的乘积表示,可得从高校外流入系统内的人力资源(教师)带来的负熵 :

(3)

根据以上分析,运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求得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中的财力资源流、物力资源流、人才培养流、科研成果流、社会服务流。对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不同发展阶段,需要运用模糊积分方法分别估算各自的负熵流及其对应的吸引力。而吸引力参数通常采用学校横截面数据获得。然后,可求得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值Hs。

三、结论

本文构建了一套系统、量化、适用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高校科技创新的实际情况,结合模糊积分评价方法提出了基于模糊积分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认为高校应建立有利于连接主客体的科技创新环境,立足地方科技发展,增强科技创新人财物支持能力、人才培养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社会服务能力,并通过机制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章豹,徐枞巍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原则、指标、模型与方法[J].中国科技论坛,2005,2:55-59

科研能力评价篇(11)

作者简介:周波(1963-),男,黑龙江绥化人,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刘兴丽(1979-),女,黑龙江七台河人,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黑龙江科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科学构建课程体系”、2011年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课题“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数字化学习研究”(项目编号:GBD1211057)、2013年黑龙江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CDIO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群构建与评价考核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Y13-95)、2013年黑龙江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Greenfoot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践”(项目编号:JY13-9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018-02

所谓的教育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法则(标准)用数值来描述教育领域内事情的属性,是事实判断的过程。要对教育的价值作出判断,必须取得有关教育活动大量的、系统的信息。要获得这些信息,教育测量的有效手段,这些基本的问题构成了教育评价的基本内容。[1]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CDIO教学改革中对其效果的评判来说,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过程不但可以明确教学改革现状,还可以对下一轮教学改革起指导作用。查阅已有的研究文献,其中《CDIO 模式下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指出了软件工程专业的传统课程评价模式中存在着评价过程侧重教学的形式、忽视教学效果的成效评价、评价的内容范围较小、不能体现教师教学的全过程等问题,文中指出学校教学评价过程的评价主体应该多元价值的体现。[2]但该文中未给予可操作性的教学评价过程。在中南大学的陈启元发表的《工科大学生CDIO能力成熟度评估与改进体系研究》一文中指出采用工程能力评价方法——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能力成熟度评价。这种方法原本是用在软件开发的组织过程的,但研究表明也可以作为教学管理评价中学生的工程能力进行评价,这种在新背景下的高校教学评价方法的变革将为同类型教学改革的院校提供可参考的模型,对教学改革过程起到真正的调控作用。[3]在《工科大学生CDIO工程能力成熟度评价研究》研究中指出了学生工程能力成熟度评价的总体纲要以及学生核心能力的评价指标,可操作性强、可效仿性好,[4]但未进一步指出整改的建议。因此本文以软件工程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方法相结合,完成应用型本科院校基于CDIO教学改革的学生工程能力的教学评价研究,包括研究的系统方法、学生的能力现状、因素分析以及整改建议措施等关键问题。

一、研究过程与方法

研究过程采用了教育教学评价评价方法中的问卷调查、访谈研究两种方法。[5]研究以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已有的关于学生CDIO能力成熟度评价问卷实施评价以及统计分析过程,统计采用SPSS社会学统计工具完成。[6,7]选择研究指标的均值进行定量分析,参照CDIO—CMM能力成熟度标准明确学生软件工程能力现状。[8]再根据分析的结果展开有针对性的访谈调查挖掘其现状影响原因,在研究的基础上给出整改措施。

二、研究结果与结论

1.研究统计与分析结果

根据CDIO—CMM的对应初级、基础级、专业级和应用级四个等级评价标准[4]以及CDIO工程能力的核心能力的十三个三级指标的细化后均值统计可以明确学生软件工程能力现状,如图1所示。学生CDIO—CMM软件工程能力等级现状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图1中根据各项能力二级指标降序排列,这样更有益于存在问题的指标进行深入访谈。整体看上去显然团队协作能力显示情况最好,而职业能力与系统整合能力相对不足,即处于中等水平以下。

研究各个评价指标分析可知,对于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三个指标JC1、JC2和JC3三个能力水平学生处于基础及与专业级之间的水平,根据标准的具体要求可知处于这一段的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基础知识与必要的专业知识,经过一段CDIO的训练后大部分学生能够应用较为系统的知识去分析与解决实际项目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和交流的四个指标TD1、TD2、TD3和TD4均处于基础级之上,特别是TD1、TD2所表现的接近专业级,学生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保持与其他成员良好的沟通、营造很好的集体讨论的氛围,在团队的学习中、在互相的帮助中在一定程度上或者或多或少地获得团队其他成员的帮助。在TD4的交流形式上,在团队的学习过程中有E-mail、小组面对面讨论交流以及通过数字化学习空间进行的BBS论坛讨论等多种学生之间以及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方式,部分学生能够采用除了面对面以外的方式进行交流,但在这个环节表现处于基础级左右。在职业能力的三个指标ZY1、ZY2和ZY3中对学生软件工程能力的设计、代码编写以及测试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反映综合的职业综合能力,其中ZY2代码的编写能力达到2.69的均值水平,较为满意,在系统的设计能力体现的不够理想,处于基本水平偏下一点。另外ZY3的测试能力调查达到了基础水平,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最后对于软件工程能力要求较高的系统整合能力调查,ZH1是否可以灵活地运用专业各个方面的知识解决综合问题回答得较好,这与JC基础知识的良好调查结果一致,反映了学生在CDIO工程训练后对于知识的内化吸收很好;对于ZH2与ZH3的两方面调查处于基础级边缘,相对提升的空间很大,反映了现阶段学生对于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系统整合能力有待深入提高,具体既体现在现阶段学生的软件项目的部署、调试与维护意识较差,不够重视项目文档的撰写工作。

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经过CDIO工程能力的培训后,学生的各项工程能力均有所提高。职业能力与系统整合能力两方面受培训时间与学校培养现有条件所限制,学生这两方面能力提高较少,需要进一步从学生主观学习态度与学校与教师的教学改革办学进程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调整,以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

2.研究建议与结论

根据理论研究、实践调查、科学统计与系统分析的基础,本研究对CDIO的新一轮工程教学给出整改建议,分别从强化教学改革执行者、参与者的动力出发,首先从思想上强化改革的正确意识状态,然后从教学的资源、教学过程入手,为教学改革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在从唯一的教学第一执行者教师的CDIO能力与教学能力方面进行强化,保障领航者的双师型职业素质,在日常教学的基础上要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也给予CDIO教学改革一定的支持,最后通过产学结合的方式完成学生工程实训基地、工程实践场所的建设任务。[9]

(1)强化CDIO教学改革的动力。在这一方面的教学改革整改措施时需要把握教师需要传统教学的习惯、把学生看做改革的主体与促进因素、提高学生项目学习的集体感和参与感这三点关键要素。

众所周知,成功的改革过程必须首先从思想上转变陈旧的观念,全面主动地尝试新的事物。对于教师而言,动力的支持可以采用职业化的意识强化入手,即强化工程师这一职业在教师心中的地位,让教师将工程师职业意识转移到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中,无疑将为教学改革注入最大的动力。另外,让教师认识到教学改革的紧迫性与可实现性,这样一张一弛的做法让教师适应能力教学改革的进程。对于学生来说强化参与教学改革的动力更加重要,学生的思想状态可以促进教学改革的进程,也可以延缓教学改革的进程,因为学生是教学改革的主体对象、最重要的角色,有着最为重要的地位。学生是教学改革强化的行动者,从学生那里可以得到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来源,因此,可以实行滚动式教学改革——高年级向低年级身体力行传达通过教学改革自身的良好变化、受益方面,通过这一有效的方法消除学生对教学改革的不适应感,克服教学改革对个人未来教学改革培养的畏惧感。另外可以邀请有思想的学生组织讨论会与答疑会,给即将参与教学改革的学生做思想工作。

(2)完善集成化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建设。根据CDIO标准7的内容阐述CDIO的过程是将专业学科知识、个人和人际能力以及产品、流程、系统整合、职业素养能力集成在一个完成系统的学习过程中来。再结合CDIO标准2的内容要把学科具体的课程设置融合进入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来。这两项要求完成原来单独课程计划结果设置,建立相互关联的课程之间的内部联系,这一过程即基于CDIO教学改革的专业课程群建设任务的主要内容,再在课程群建设完成基础之上完成关于该课程群实施的教学过程的建设,这一过程是需要经过专业学科负责人反复调研、讨论、验证等多个环节、多次修订才能够最终确定的,这一过程中也需要教学评价这一重要环节的参与。

(3)提高教师CDIO能力与教学能力。根据CDIO标准9与CDIO标准10的内容阐述可知,加强教师的CDIO能力在CDIO教学改革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要求采取一定的措施强化教师自身在专业素养、人际交流、专业产品开发、流程以及整合方面的能力与技能的提高;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提供教师在集成化教学、主动学习以及多元学习效果评估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师的任务也任重道远。针对教师CDIO工程能力的提高可以安排教师利用学术假期到企业工作,或派出专任的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建立科研、教学项目的合作。另外也可以通过把有经验的工程师聘任为教师等形式促进教师的工程化能力提高;针对教学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到企业中区参与项目,多多参与学术交流,采用多种教师关于工程能力业绩的评价来促进教师提高能力的手段,并可以多组织交流活动来促进教师之间关于工程化教学能力提高的方式。

(4)多渠道产学合作发展——共建实训、实习基地等工程场所。根据CDIO标准6建立产品开发实践产所与群体学习工作环境是CDIO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准。另外通过调查研究也发现这一方面的建设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学校方面以及CDIO教学改革的负责人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建立产学相互结合发展的方式满足这一教学改革需求,主要包括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共建校内是训基地、校企共建产品研发基地、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等形式满足CDIO教育的工程场所建设需要。这一过程需要建立在校企长效有效合作的基础之上,并加大工程场所的长效合作与投入才可能完成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不是仅仅学校负责人、教师积极参与就可以完成的,在一定情况下获得政府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5)丰富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根据调查研究发现,针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在CDIO教学改革中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这一过程不但可以在CDIO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还可以通过组织多种素质教育活动来完成这一重要的任务。其中重要的素质教育活动即举办、参与各级各地的职业素质教育大赛活动,通过竞赛性的“做中学”来提高学生在产品设计、开发、整合的各项职业素质;另外,可以通过多种职业素质交流会的形式完成职业素质教育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不同的学科专业根据专业特征量体制衣式完成,不但可以举办所有专业共同具有的职业素质比赛活动,还应该多多举办适于自身专业特征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这一手段无疑成为CDIO教学改革有效、有益的补充。

参考文献:

[1]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11.

[2]陆鑫,任立勇,王雁东.CDIO模式下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J].计算机教育,2011,(8):64-67.

[3]陈启元,任胜兵,胡志刚,等.工科大学生CDIO能力成熟度评估与改进体系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8,(8):31-33.

[4]刘兴丽,张凤武.工科大学生CDIO工程能力成熟度评价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24-128.

[5]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284.

[6]李金昌.统计学(修订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