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国工运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7 15:04:10

中国工运论文

中国工运论文篇(1)

【内容提要】文件运动始终在矛盾的对立统一和物质运动的普遍联系之中,它阶段性、螺旋式地向前发展,其过程与形式具有多样性、不平衡性等特点。【摘 要 题】文件理论【关 键 词】文件运动规律/阶段性/螺旋式……【 正 文】 文件(档案)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物,它与所有的客观事物一样,总是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规律阶段性、螺旋式地向前发展变化的。其阶段性表现为文件(档案——下同)运动的周期性,其螺旋式表现为文件运动周期的连续性与循环性。在档案学研究中,其阶段性特点已为档案学家发现并概括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而螺旋式特点则为档案学家们所忽略,近年来,国内档案学者有所研究,但主张为“文件运动的回流形式”,其认识仍未超越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笔者认为,文件运动的阶段性和螺旋式正是文件运动微观与宏观的两个互补性规律,并就此略陈管见。 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作为文件运动阶段性质变的微观规律,既是世界档案实践和理论的一般原理,也是各国档案实践和理论的个别结论 文件从现行——半现行——非现行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运动过程,通常称作文件生命周期,它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阶段性在文件运动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最早发现文件运动周期性特点的是美国档案学家,最早形成理论成果的是英国档案学者,该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初诞生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已相当成熟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国际化的加速,各国文件、档案工作实践的发展,国际档案界对该理论的认识和运用也显现出求同存异的时代特性,即在不断增强和扩大共识之时,也很重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这一特征既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顺应了世界多元化发展潮流。 首先,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过程和运用范围来看,它实际上是国际档案界集体智慧的结晶。现代世界档案学史表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实践和理论源头来自: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文件中心和文件生命周期论述,正式提出则是由英国档案学者在1950年第一次国际档案大会上完成的,其后又经加拿大、阿根廷等国档案学家的丰富和发展,才不断完善起来。作为新的档案工作实践的科学总结,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仅清晰地揭示了“文件”转化为“档案”的阶段性质变的基本规律与特点,而且普遍适用和作用于各国档案工作实践。尽管各国国情不尽相同,对该理论认识和接受的程度也参差不齐,但是,只要建立了档案工作的国家大多受到这一理论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 其次,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具体运用情况来看,各国又结合本国社会经济制度、历史文化背景与文档工作实际,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反映和表达,又表现出一定的实践与理论的个性。我国档案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就很有典型意义,如20世纪的60年代初曾三从我国文档工作实践中发现的“档案自然形成规律”,80年代陈兆@①提出的“文件运动周期理论”,90年代何嘉荪提出的“文件运动规律”等。这些中国式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仅具有我国档案实践和理论的特色,而且丰富了世界档案学理论宝库,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更加国际化充实了新内容。 第三,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重大贡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虽然只是反映文件运动阶段性质变规律的理论,但是,从半个多世纪档案工作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实绩来看,其贡献是不可低估的。一是理论贡献,它对于深入研究和把握文件运动的周期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文件与档案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科学地指导文档工作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二是实践贡献,它对于科学合理地组织文档工作流程、切实有效地实行文档一体化管理、促进文件向档案健康有序的转化,具有极其重大的实践意义。三是创新性贡献,除包括上述两大贡献外,它还对进一步探索文件运动的基本特征,拓宽研究视野和提高认识层次,为发现文件运动的其他规律,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文件和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档案学界称它为20世纪档案学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二、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作为文件运动整体性变化的宏观规律,既是文件运动周期性质变的扩展和深化,也是文件运动周期之间质变的内在逻辑联系 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角度来认识,文件运动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信息系统,它是根据利用者需要,通过人工干预使“文件”与“档案”两种不同的社会价值循环转化的一个信息流。其特点有时间的无限性、空间的转换性、内容的一致性、价值的互变性和动态的可控性等;其实质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在文件运

中国工运论文篇(2)

专业代码及名称 10月22日上午 10月22日下午 10月23日上午 10月23日下午 不考外语加试课 000000 内蒙古民俗与文化 05827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学 05828 应用文写作 02126 公民道德与修养 05830 金融(本) 02010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4183 管理学原理 00054 国际金融 00076 银行会计学 0007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1 经济管理(本) 020125 电子商务基础及实务 0349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管理学原理 00054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 0881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生产运作与管理 08920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43 工商企业管理(本) 0202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4183 管理学原理 00054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49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150 质量管理(一) 0015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1 会计(本) 020204 会计制度设计 0016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4183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49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150 高级财务会计 0015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1 市场营销(本) 020208 国际商务谈判 0018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4183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49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150 企业会计学 0005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1 旅游管理(本) 02021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旅游专业英语 06120 客源国概况 00200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0019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1 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 00198 人力资源管理(本) 02021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工作分析 06092 管理学原理 00054 管理思想史 06088 基础会计学 00041 公共关系学 0018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铁路运输经济学 07106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1 物流管理(本) 02022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4183 物流企业财务管理 05374 采购与供应管理(二) 0537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43 公共事业管理(本) 020230 公共政策 0031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行政法学 00261 公共事业管理 03331 非政府组织管理 05723 公共关系学 0018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社会学概论 00034 法学概论 00040 管理信息系统 02382 劳动与社会保障(本) 020232 劳动经济学 0332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与监督 0332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1 采购与供应管理(本) 020282 采购战术与运营 0361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物流企业财务管理 0537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销售管理(本) 02031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4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43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1 法律(本) 030106 国际私法 0024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公司法 00227 公证与律师制度 00259 西方法律思想史 00265 保险法 0025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知识产权法 00226 社会工作与管理(本) 030203 个案社会工作 0028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 00284 人口社会学 003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中国福利思想 00285 行政管理学(本) 030302 公共政策 00318 领导科学 0032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00315 行政组织理论 00319 中国文化概论 0032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社会学概论 00034 公安管理(本) 030401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犯罪学(一) 00235 刑事证据学 0037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大学语文 04729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涉外警务概论 00373 教育学(本) 040108 中外教育简史 0046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0465 教育学原理 00469 比较教育 0047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456 小学教育(本) 040112 中外教育简史 0046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中小学教育管理 00458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0465 小学艺术教育 06230 比较教育 0047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汉语言文学(本) 050105 美学 0003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00813 中国文化概论 00321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053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蒙古语言文学(本) 05010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民俗学与蒙古民俗(蒙) 05570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 00553 蒙古族方言学概论 0055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外国文学(蒙本科段) 04276 英语(本) 050201 高级英语 0060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现代语言学 00830 英语科技文选 00836 语言与文化 0083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俄语(二) 00017 英语写作 00603 日语(二) 00016 新闻学(本) 050305 传播学概论 0064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00661 公共关系学 00182 中国文化概论 0032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外国新闻事业史 00660 公共关系(本) 050309 公共政策 00318 领导科学 00320 人际关系学 0329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公共关系口才 03292 企业文化 03297 中国文化概论 0032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环境艺术设计(本) 0504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装饰材料与构造 00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艺术概论 00504 视觉传达设计(本) 05043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广告策划 0063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现代设计史 05544 生物科学(本) 070406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分子生物学 02087 生物教育学 0208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进化生物学 02081 机电一体化工程(本) 080307 工程经济 0219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02240 计算机软件基础(一) 02243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022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电厂热能动力工程(本) 080502 热工过程自动控制 0226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热力发电厂 0226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工程热力学(二) 02258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本) 080605 发电厂动力部分 0231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自动控制理论(二) 02306 电力系统分析 0231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计算机及应用(本) 0807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 04747 数据库系统原理 04735 计算机系统结构 0232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计算机网络(本) 080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 04747 数据库系统原理 0473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计算机网络安全 04751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通信概论 04742 计算机应用软件(本) 080762 计算机设备原理 0135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算法设计与分析 01345 计算机安全技术 0135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建筑工程(本) 080806 结构力学(二) 0243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流体力学 03347 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 02275 工程地质及土力学 02404 建筑结构试验 0244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 02447 道路与桥梁工程(本) 08080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公路工程地质 07966 交通工程 00365 公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 06084 测量学 0011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道路建筑材料 06280 建筑学(本) 08081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 0655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建筑构造 06563 营养、食品与健康(本) 08131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烹饪营养学(一) 05770 食品化学与分析 0575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新型食品概论 05766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实用卫生统计学 05755 食品加工与检验(本) 08131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肉类食品生产工艺 03270 食品卫生与安全 09005 食品工程 0326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交通(铁路)运输(本) 081711 路基路面工程 0240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铁路运输安全 07104 交通运输经济法规 0711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隧道工程 06081 铁路运输收入管理 0634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桥梁工程 02409 铁路运输(本) 08172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铁路运输能力计算 07115 铁路运输安全 07104 交通运输经济法规 07111 线性代数 0219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铁路运输收入管理 06348 铁路运输经济学 07106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汽车服务工程(本) 08223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汽车智能化检测技术 0689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汽车鉴定与评估 04444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汽车维修工程 04447 农学(本) 090102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农业推广学 02678 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 0267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作物栽培学(一) 00130 园林(本) 0901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园林测量 0789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 07894 畜牧兽医(本) 090403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农业推广学 02678 动物遗传育种学 0279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家畜饲养管理学 02797 护理学(本) 100702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护理学研究 03008 精神障碍护理学 03009 预防医学(二) 03200 公共关系学 00182 护理教育导论 0300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社区护理学(一) 03004 儿科护理学(二) 03011 药学(本) 10080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 药物分析(三) 01757 分子生物学 02087 物理化学(二) 0205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 00016 俄语(二) 00017 会计(专) 020203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0065 基础会计学 00041 大学语文 0472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43 旅游管理(专) 020209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饭店餐饮管理 00201 大学语文 0472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英语(一) 00012 内蒙古民俗 05587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 020231 就业与培训 0331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公文写作与处理 0034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医疗与生育保险 03318 法律(专) 03011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宪法学 05679 中国法制史 00223 刑法学 00245 行政法学 00261 刑事诉讼法学 00260 大学语文 0472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法理学 05677 行政管理(专) 030301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现代管理学 00107 公文写作与处理 00341 公共关系学 00182 大学语文 0472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英语(一) 00012 法学概论 00040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43 工商行政管理学概论 00108 公安管理(专) 03040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宪法学 05679 刑法学 00245 公安法规 00361 刑事诉讼法学 0026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刑事侦查学 00358 学前教育(专) 040101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现代教育技术 00413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00396 大学语文 0472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英语(一) 00012 科学.技术.社会 00395 小学教育(专) 040103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现代教育技术 00413 高等数学基础 00417 大学语文 0472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英语(一) 00012 科学.技术.社会 00395 汉语言文学(专) 050114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00530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00531 外国文学作品选 0053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英语(一) 00012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00533 蒙古语言文学(专) 050115 蒙语写作 0054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文学概论(二) 00542 汉语文 00549 蒙古族古代文学 0054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语言学概论(蒙) 05572 英语(专) 050207 英语阅读(二) 0059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综合英语(二) 00795 大学语文 0472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综合英语(一) 00794 公共关系(专) 050303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 传播学概论 0064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现代管理学 00107 公共关系学 00182 大学语文 0472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英语(一) 00012 社会学概论 00034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43 新闻学(专) 05030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00530 新闻心理学 00657 大学语文 0472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英语(一) 00012 社会学概论 00034 法学概论 00040 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 00656 室内设计(专) 05040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设计概论 00688 装饰材料与构造 00708 大学语文 0472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 00170 视觉传达设计(专) 0504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设计概论 00688 大学语文 0472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机电一体化工程(专) 080306 机械制造 0223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电子技术基础(一) 02234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 02236 大学语文 0472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英语(一) 00012 电工技术基础 02232 房屋建筑工程(专) 080801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工程测量 02387 大学语文 0472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 00170 土力学及地基基础 02398 交通运输(专) 081701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1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运行组织 02570 大学语文 04729 铁路运输经济学 07106 运输市场营销 0726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英语(一) 00012 铁道工程(专) 08170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新技术混凝土结构 06937 运输市场营销 0726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铁路现代企业制度基础 07141 机车车辆(专) 081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计算机在机车车辆中的应用 07142 运输市场营销 0726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铁路现代企业制度基础 07141 畜牧兽医(专) 090414 兽医学 0171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家畜解剖及组织胚胎学 02765 牧场设计与管理 0877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兽医药理学 02787 护理学(专) 100701 病理学 0290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药理学(一) 02903 护理伦理学 02996 医学心理学 02113 大学语文 0472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656 英语(一) 00012 妇产科护理学(一) 03002 儿科护理学(一) 03003

说明: 本表第一栏“不考公共外语顶替课程”为各本科专业的考生可从中选三门课程顶替所报专业中的“英语(二)”及英语本科中的“第二外语”,各专科专业的考生可从中选两门课程顶替所报专业中的“英语(一)”。垂询电话0471-3261107。 专业 课程及代码 使用教材 作者 出版社 版本 不考公共外语顶替课程使用教材 05830 公民道德与修养 新伦理学教程(第二版) 魏英敏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05828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学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丁龙召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02126 应用文写作 应用文写作 高雅杰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0767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第二版) 杨干忠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00822 自然科学基础(二) 自然科学基础 张民生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版 05827 内蒙古民俗与文化 内蒙古民俗概要 白音查干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05829 计算机文化基础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一至五章) 高光来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中国工运论文篇(3)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ing development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one of the three meta-functions in SFL, a new method of discourse analysis appears. That is Appraisal theory, at the beginning of Appraisal theory birth, its application focuses on popular discourses and later extends to political discourse. But the researches haven’t referred to the contrastive study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This paper adopts Appraisal theory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undertake the contrastive study between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Government and the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 aiming at finding out the distribution principles and reasons and providing some implications for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discourse analysis

【Key words】Appraisal theory;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attitude system

引言

魍车南低彻δ芾砺酆雎粤硕源驶悴愕姆治霾⑶颐挥卸陨缁岱号范畴进行系统的分类,缺少对于说话者如何通过语言赋予语言对象价值,也就是赋值语义的研究,为了填补这一缺陷,马丁在1991-1994年间主持了一项名为“得体写作”的项目,后来由他和他的同事进一步概括为评价理论。评价理论主要包括态度系统,介入系统和级差系统。最初评价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叙述类语篇中的情感。后来扩展到文学批评、纸质媒介、广告话语以及历史话语等话语类型中。近些年随着评价理论在中国的迅猛发展,更多的学者把研究焦点聚集到政治语篇上,用评价理论分析政治语篇中的评价资源。如饱坤(2009)在其硕士论文中应用评价理论分析了英语政治新闻语篇,许倩倩(2015) 运用评价理论分析了美国国情咨文中的评价资源,卢杨(2016)运用评价理论分析了1993-2013年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由此可见评价理论作为政治语篇的一种分析方法已日渐成熟并具有普适性。为了进一步验证评价理论的在汉英政治语篇分析中的普适性,促进评价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选取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与美国国情咨文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发现两者在评价理论框架下态度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原因,为语篇分析教学及研究提供一些借鉴经验。

一、理论基础

语言除具有表达讲话者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活动的功能外,还具有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参加社会活动,建立社会关系等功能,语言的这一功能被称为人际功能,是韩礼德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语言三大纯理功能之一。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的基础上,澳大利亚语言学家马丁教授进一步发展了语言的人际功能,创建了评价理论,旨在评价语言使用者如何利用话语资源表达赋值语。后来他与他的同事又把评价系统细化为态度系统、介入系统和级差系统三个次系统。三个次系统下又有各自的细小分支。态度是指心理受到影响后对人类行为、文本/过程及现象作出的判断和鉴赏。因此态度系统又分化为判断系统、情感系统和鉴赏系统。语言使用者利用介入手段调节对所说或所写内容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语言使用者是否介入责任,主要通过投射、模糊词语等的手段来评判。级差系统是对态度介入程度的分级资源,包括语势和聚焦两个子系统。评价理论的基本框架如下图

(摘自Martin 2005)

二、语料收集

用于本研究的语料来源于2011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与2011年美国国情咨文,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方网站,而2011年美国国情咨文取自美国总统计划官方网站,确保了语料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与美国国情咨文是中美两国的代表性政治文件,文件的模块大致相同,包括对过去工作的回顾,取得的成绩,未来的计划等几个方面,蕴含了丰富的评价资源,同时由于中美两国的政治体制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两种政治文件所运用的评价手段会存在相似性和不同性,本文将重点分析讨论态度系统,看在汉英两种政治文本中各种态度资源是如何分布的以及探索分布规律的原因所在。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

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本研究将对所选选取的文本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分析采用以下步骤:(1)先对所选取的文本运用语言学数据标注软件UAM Corpus Tool进行手动标注。(2)检索标注结果,得出数据。(3)结合态度系统各个细节的理论描述对数据进行定性分析。(4)总结相同点与不同点。(5) 探究原因。(6)总结。

四、数据分析与讨论

经运用UAM Corpus Tool 对所选取得2011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态度资源全部进行了人工手动标注,共发现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运用的态度资源及各子系统所出现的频率及所占比例如下图

而2011年美国国情咨文中所运用的态度资源却是不同的,如下图

2011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与美国国情咨文中所存在的态度评价资源截然不同,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态度资源出现的频率远远大于美国国情咨文中态度资源所出现的频率,几乎是美国国情咨文中的两倍,但是相反的是美国国情咨文中所运用的情感资源则反超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运用的情感资源。而在判断子系统上,两者在各自的态度系统中都占据了很大比例,相对而言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更倾向于运用判断资源。而在鉴赏子系统中相对于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而言,美国国情咨文中的鉴赏资源则更加丰富。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判断资源运用最多,主要集中于能力范畴,重点突出政府在过去五年中所取得的成就,例如:

鉴赏子系统中以评估资源居多,主要体现政府所采取的措施或计划对于社会的影响,而在情感系统中运用的评价资源最少,减少了政府工作报告的主观性,整篇政府工作报告所运用的评价资源多为积极的引发型的评价资源,增强了报告的客观性。而美国国情咨文中鉴赏资源运用的极其丰富,主要是体现政府计划以及政府改革方案等的评价,例如:

判断资源紧随其后,主要体现在用于强调美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观念,也一般用于评价美国与其他国家在外交关系构建层面上的评价,情感资源运用最少,大多用于表达美国总统在解决一些严峻问题上的迫切心理。总体而言,整篇国情咨文中所呈现的态度资源都是积极的。

五、原因探索

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一种公文形式,从起草到征求意见再到提交报告,接受代表审议,各个阶段都是一个发扬民主,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和凝聚民心的过程,所以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个智慧的集合,反映在评价理论上就是态度资源的丰富运用,而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注重对于计划的实施以及所达到的效果,从而反映华夏儿女的做事能力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和性格,反映在评价理论上就是判断资源中社会尊重层面的做事才干与坚忍不拔。政府工作报告力求全面客观,数据和事实是其证实所取得成绩和所开展的工作的有利依据。力求突出重点,重点问题和重点工作双肩挑,又兼顾其他方面,年度特点明显,针对性强,详略得当,有的放矢。力求富有新意,从内容到形式,创新无处不在。力求文风朴实,言简意赅,减少一般性议论,体现朴实无华。以上政府工作报告的表达特点也是态度资源成以上分布特点的原因之一。而美国国情咨文则与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截然不同,从国情咨文的历史看发表国情咨文是美国宪法的规定,同时是对总统权利和义务的监督。后来威尔逊总统进行改革,并确定由总统向国会发表演讲并一直沿用至今,因为这种方式便于总统了解自己的信息。随着时代的变迁,国情咨文成为总统驾驭与国会关系的一个基本手段和发挥国家领导作用的有力方式。从2011年美国国情咨文看,文中运用的鉴赏资源和判断资源不分伯仲,这与美国的体制特点和文化特点是分不开的,美国实行总统制,大部分的判断资源都在彰显总统所做的工作的成效,体现总统的价值,而美国是一个开放、自由的国家,鉴赏资源的运用体现在美国政策的人文性和社会价值方面。

六、总结

本文运用评价理论中的态度子系统框架对2011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与美国国情咨文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了两者在态度资源分布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从二者的文体特点和两个国家的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我们对评价理论的理解和对两者政府类公文的理解,也为语篇分析研究提供了一些经验,但是也存在欠缺,如果能从三个子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结果则更加具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Martin,J.R.,& White,P.R.(2003).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Halliday,M.A.K.(1985).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London: Edward Arnold.

[3]王振华.评价系统及其运作[J].外国语,2001(6):13-20.

[4]http:///.

[5]http://presidency.ucsb.edu/sou.php.

[6]许倩倩.评价理论视角下的美国国情咨文语篇分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7]邹文君.201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的评估语言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1.

*本文系青海民族大学2016年研究生创新项目成果。

中国工运论文篇(4)

【关键词】文件运动规律/阶段性/螺旋式……

文件(档案)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物,它与所有的客观事物一样,总是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规律阶段性、螺旋式地向前发展变化的。其阶段性表现为文件(档案——下同)运动的周期性,其螺旋式表现为文件运动周期的连续性与循环性。在档案学研究中,其阶段性特点已为档案学家发现并概括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而螺旋式特点则为档案学家们所忽略,近年来,国内档案学者有所研究,但主张为“文件运动的回流形式”,其认识仍未超越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笔者认为,文件运动的阶段性和螺旋式正是文件运动微观与宏观的两个互补性规律,并就此略陈管见。

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作为文件运动阶段性质变的微观规律,既是世界档案实践和理论的一般原理,也是各国档案实践和理论的个别结论

文件从现行——半现行——非现行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运动过程,通常称作文件生命周期,它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阶段性在文件运动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最早发现文件运动周期性特点的是美国档案学家,最早形成理论成果的是英国档案学者,该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初诞生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已相当成熟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国际化的加速,各国文件、档案工作实践的发展,国际档案界对该理论的认识和运用也显现出求同存异的时代特性,即在不断增强和扩大共识之时,也很重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这一特征既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顺应了世界多元化发展潮流。

首先,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过程和运用范围来看,它实际上是国际档案界集体智慧的结晶。现代世界档案学史表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实践和理论源头来自: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文件中心和文件生命周期论述,正式提出则是由英国档案学者在1950年第一次国际档案大会上完成的,其后又经加拿大、阿根廷等国档案学家的丰富和发展,才不断完善起来。作为新的档案工作实践的科学总结,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仅清晰地揭示了“文件”转化为“档案”的阶段性质变的基本规律与特点,而且普遍适用和作用于各国档案工作实践。尽管各国国情不尽相同,对该理论认识和接受的程度也参差不齐,但是,只要建立了档案工作的国家大多受到这一理论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

其次,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具体运用情况来看,各国又结合本国社会经济制度、历史文化背景与文档工作实际,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反映和表达,又表现出一定的实践与理论的个性。我国档案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就很有典型意义,如20世纪的60年代初曾三从我国文档工作实践中发现的“档案自然形成规律”,80年代陈兆@①提出的“文件运动周期理论”,90年代何嘉荪提出的“文件运动规律”等。这些中国式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仅具有我国档案实践和理论的特色,而且丰富了世界档案学理论宝库,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更加国际化充实了新内容。

第三,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重大贡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虽然只是反映文件运动阶段性质变规律的理论,但是,从半个多世纪档案工作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实绩来看,其贡献是不可低估的。一是理论贡献,它对于深入研究和把握文件运动的周期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文件与档案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科学地指导文档工作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二是实践贡献,它对于科学合理地组织文档工作流程、切实有效地实行文档一体化管理、促进文件向档案健康有序的转化,具有极其重大的实践意义。三是创新性贡献,除包括上述两大贡献外,它还对进一步探索文件运动的基本特征,拓宽研究视野和提高认识层次,为发现文件运动的其他规律,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文件和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档案学界称它为20世纪档案学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二、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作为文件运动整体性变化的宏观规律,既是文件运动周期性质变的扩展和深化,也是文件运动周期之间质变的内在逻辑联系

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角度来认识,文件运动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信息系统,它是根据利用者需要,通过人工干预使“文件”与“档案”两种不同的社会价值循环转化的一个信息流。其特点有时间的无限性、空间的转换性、内容的一致性、价值的互变性和动态的可控性等;其实质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在文件运动中的具体表现,也真实地反映了社会主体对文件和档案的需求愿望、利用目的及工作机制的发展变化。现作下述简要分析。

(一)在一个相对独立的文件运动周期内,“文件——档案”的转化呈线性运动状态,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科学性就是揭示了这一规律,同时其局限性也正在于此,所以,它无法对“档案——文件”的转化过程及其关系作出合理的解释。“档案——文件”的转化,作为档案利用中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首先在理论上正视和研究它的是何嘉荪、潘连根,他们称之为“文件运动的回流形式”,并试图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来作其“回流”观的理论依据。然而,由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本身的局限性和研究者认识的局限性,何、潘两人仅勉为其难地作了一些形而上学的论证,并没有透视出该运动形式的实质。可见,就文件运动而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只是揭示了其中一部分规律,并没有穷尽它的全部规律。尽管如此,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仍然启发我们:文件与档案之间在社会利用价值上存在着一定或明或暗的必然联系。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开文件运动规律秘密的钥匙。从文档工作实践和档案学基本理论来看,笔者认为,“文件——档案”转化规律体现了两者之间的显性联系(明),“档案——文件”转化规律则反映了两者之间的隐性联系(暗)。前者已获得中外档案界的普遍认同,并已形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而后者则刚刚进入档案学者的研究视野,正所谓“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总是在矛盾的对立统一和普遍联系中不断向前发展的,静止不变是相对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文件——档案——文件——档案”螺旋式发展的运动过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1.文件运动的普遍联系性表现在其价值定位的纵、横两个方面。

从横向来看,文件运动中各种价值的定位,总是与利用者的价值取向、需求意愿和预设目标的定位密切相关的,即文件(档案)一定的价值形态与利用者一定的需求期望值是基本一致、相辅相成的。从纵向来看,“文件——档案”或“档案——文件”的转化,总是与其自身价值实现方式的定位紧密联系的,即一定的文件运动形态与其一定的价值时态是基本一致、相辅相成的。因此,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下,文件就是文件,档案就是档案,其价值定位是十分明确的;当主、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文件——档案”或“档案——文件”的价值转化也就随之发生了。

2.文件运动的对立统一性表现在其价值转化的时、空两个方面。

从时间上看,“文件——档案”的转化是信息的现行价值与历史价值从对立到统一,“档案——文件”的转化则是信息的历史价值和现行价值的再对立统一。从空间上看,“文件形成者——档案管理者”的转移是信息的文件价值与档案价值由对立而统一,“档案管理者——文件形成者”的转移则是信息的档案价值与文件价值的再对立统一。决定上述转化的内因是文件和档案之间具有信息来源一致性、信息内容等同性及其利用价值可互变性,其外因是文件和档案的信息价值都具有社会需求性和可实现性,而且仅当内、外两方面条件都充分具备时,“文件——档案”或“档案——文件”的价值转化才由可能变成现实。

3.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1)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呈现出文件生命周期连环结构的运动状态。如图所示:

附图

(2)分析上图,我们可以发现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的以下特点:a.从信息内容来看,具有转化关系的各期文件与档案之间均保持着信息内容的同一性,即此信息即彼信息;从信息存在来看,具有转化关系的各期文件与档案之间又都保持着时、空的独立性,即此文件(或档案)非彼文件(或档案)。这样就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不同的文件生命周期,为文件运动的持续进行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实践支撑。b.从信息利用价值的角度来看,“文件——档案”的转化是档案对前文件利用价值的扬弃,“档案——文件”的转化则是后文件对前档案利用价值的再扬弃。从社会职能的角度来看,“文件——档案”的转化是档案对前文件社会职能的否定,“档案——文件”的转化则是后文件对前档案社会职能的再否定。其中“档案”身兼二用:一为链接前、后文件利用价值和社会职能的路径;二作两次扬弃和否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梯,“后文件”的作用亦然。这样就使文件和档案遵循着自然形成规律、一个周期套着一个周期连续不断地螺旋式地向前发展,构成了文件运动的全部历史过程。

4.文件运动的基本规律、定律、判断和规则。

(1)基本规律:在一定条件下,文件能直接转化为档案,档案也可直接或间接转化为文件。

(2)定律:当文件的现实目的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且具有备以查考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时,现行文件就直接转化为档案。当档案能在现实社会活动中发挥现行文件作用时,档案可以并能够直接或间接转化为现行文件。

(3)判断:a.凡现实目的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了的现行文件都可以直接转化为档案,凡档案都是现实目的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了的前现行文件。b.凡具有备以查考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的现行文件都必然直接转化为档案,凡档案都必是具有备以查考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的前现行文件。c.凡能在现行社会活动中发挥现行文件作用的档案都可以直接或间接转化为有效现行文件,凡能转化为有效现行文件的档案都必须具有现行文件价值。

(4)规则:a.文件能直接转化为档案且只能通过档案来作用于后文件,而档案则不能逆转为和反作用于前文件。b.档案可以转化为后文件且只能通过已转化的文件来作用于后档案,而文件则一般不宜反作用于前档案。

三、文件运动规律给予我们的新启示

(一)文件运动具有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

文件运动作为一个物质运动系统,在一定主观与客观、内部与外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通过文件与档案、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总是在阶段性质变规律的基础上按照螺旋式发展规律不断向前运动的。这一现象正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在文件运动中的综合反映。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建立在“文件——档案”运动基础上的现行理论中才会有“档案——文件”运动的合法地位。

(二)文件运动是文件的周期运动和周期连续运动有机结合的历史过程。

“文件——档案”和“档案——文件”作为文件运动两种基本形式,充分反映了文件运动规律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从普遍性来说,“文件——档案”的转化是文件运动中普遍存在的显性运动方式,也是文件运动的主流。从特殊性来说,“档案——文件”的转化是文件运动中个别存在的隐性运动方式,也是文件运动的支流,并常常为主流所遮蔽而令人“不识庐山真面目”。“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由于它们的客观存在,并在其价值规律的作用下统一于一个共同的运动体内,因此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件运动的历史过程。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文件运动规律不仅要揭示“文件——档案”的微观运动规律,而且也要揭示“文件——档案——文件——档案”的宏观运动规律,只有这样,它才是符合文件运动实际的科学理论。

(三)文件与档案相互转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文件、档案价值规律和社会需求规律相互作用的结果。

文件与档案之所以能够相互转化,一方面是因为利用主体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对客体价值的认知不断深化和需求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是因为客体价值可互变规律为利用主体的认知和需求提供了客观依据,两者相互作用就推动了“文件——档案——文件——档案”的周期性、螺旋式的向前发展。

(四)文件运动规律为正确认识文件与档案的性质及其关系提供了理论根据。

从表象上看,文件和档案似乎为同一种事物,但文件运动规律清楚地说明:一是文、档在物质形式上是一种继承关系,在实质上是社会职能完全不同的两种事物,有着不可混淆的界限。二是不同时期的文件、档案是在不同时期的社会活动中根据利用主体的需要而形成的,它们在适用对象和具体作用上都有明确的分工,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把“档案——文件”的转化认为是“文件运动的回流形式”的观点就值得商榷了:一是缺乏充分的理论和实践根据;二是将会产生时间可以倒流、历史可以篡改、档案可以伪造的误导。

综上所述,深入探索文件运动规律,对于电子信息时代深入认识文件和档案的本质属性、科学构建文档管理模式及其理论体系,都是重要的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黄存勋、倪道善等著:《文档一体化——网络时代的文件与档案管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何嘉荪、傅荣校著:《21件运动规律研究——从新角度审视档案学基础理论》,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年版,

3.邹吉辉:《文件生命周期的实质是文件利用价值转化过程》,《兰台内外》1999年第3期。

中国工运论文篇(5)

河流泥沙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技术学科,研究泥沙在水体中的输移、悬浮、冲刷、淤积的规律,是水力学科的基础理论之一,包括了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与整治、工程泥沙、航道与港口治理、水土流失与治理等多方面的内容, 涉及水文学、水力学、地理学、以及环境与生态学、沉积学等多个学科[1]。通过对于河流动力学课程的学习和一系列论文的翻阅,现将河流泥沙运动学基本理论的相应进展做以综述,由于能力和资料的有限,望老师批评指正。

1.河流泥沙研究的发展历程

我国河流泥沙研究的历史可追溯至修建都江堰工程时期,李冰父子通过引用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科学地解决了岷江的泥沙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今年来,我国的钱宁等老一代科学家通过其不断努力,逐步完善了理论研究体系,形成了一系列系统的学科,且成功的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际工程当中,解决了诸如三峡,小浪底等水利工程的泥沙问题

2.我国河流泥沙研究成果

我国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大河。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我国的水资源具有四大特点:水多、水少、水脏、水混。其中水混即河流中携带大量泥沙,导致了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抬高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以黄河最为严重,这些问题给我过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河道防洪和沿河道人民的日常生活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由于突出的泥沙问题和资源,我国的泥沙学科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成就,研究在世界上也有着极高的地位。

2.1 河流泥沙运动学基本理论

2.1.1泥沙的起动特性

3.结束语

河流泥沙学科是个古老而年轻的学科, 它与水文学、水力学、地貌学、地理学等多种学科相互交叉, 相互渗透, 呈现出蓬勃的生机。河流泥沙运动基本理论则是河流泥沙学科中的重中之重,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教学与翻阅资料,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河流泥沙学科已经在国际上拥有了极高的地位。本文通过列举一系列的河流泥沙运动基本理论经验公式,大致概括了近年来我国老一辈科学家的科研成果,通过这些公式的不断改善可以看出,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和理念突破,我国的河流泥沙运动基本理论研究还将拥有更高的提升。

参考文献:

中国工运论文篇(6)

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是否具备产生工人阶级政党(即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条件和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的性质等问题上,至今史学界却仍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之所以会产生这些观点上的分歧,其基本原因之一,是由于人们对中国近代工人阶级“文化水准较低”这一突出弱点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在具有自身特有优点的同时,也确实明显存在着上述突出的弱点。关于其优点,很多论著都作了客观而详细的阐述,考虑到史学界争论的情况,基于客观揭示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的状况与中国共产党产生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目的,本文只着重就建党前后,中国近代工人阶级“文化水准较低”的弱点作一辩证的分析。

一、中国近代工人普遍“文化水准较低”的实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工人阶级客观上急需有一个代表其利益的政党组织来推进中国社会的重大变革

20世纪初期的近代中国工人阶级,是当时中国社会的最底层,如果没有一个重大的社会变革,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自身命运就无法改变。旧中国长期在封建专制主义的束缚之下,经济文化的发展十分落后。所说的中国近代工人阶级“文化水准较低”,不仅仅只指文化知识方面,还包括劳动技能和思想观念等方面。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没有经过工场手工业阶段,当时新式企业中所雇佣的工人除一小部分来自熟练的手工业工人和城市居民以外,绝大多数来自于农民。由于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和近代工人阶级的实际处境,致使这个阶级中很少有人能够有机会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从而导致中国近代工人阶级中的绝大多数人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并且严重缺乏进步的思想观念。因此,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在“文化水准”方面,自然就不如西欧产业革命后的工人阶级,也不如中国的资产阶级。这样,文化知识与劳动技能水平低、受封建主义观念和小资产阶级意识影响较深就构成了中国工人阶级的突出弱点之一。也正是这个突出的“弱点”,从“文化”这个角度深刻地表明:中国近代工人阶级要改变极为不利于自身的现实,迫切需要有一个工人阶级政党来领导本阶级实现翻身解放。即中国近代工人阶级的这一突出“弱点”,从反面证明了中国近代工人阶级的实际状况与中国共产党产生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二、在中国革命的基本阶级力量中,近代工人阶级的文化水准是相对比较高的

工农两大阶级同属于社会底层劳动者,是中国革命所依靠的基本阶级力量,这两大阶级在“文化水准”方面相比较,近代工人阶级还是具有明显优势的。通常所说的中国近代工人阶级“文化水准较低”,主要是相对中国资产阶级而言的。就工农两大革命阶级而言,近代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文化水准也是相对比较高的,其中有一些人接受过一定的文化教育或劳动培训,在城市里也时常受到一些新思想的影响,所以或多或少地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眼界也相对比较开阔一些。

三、中国近代工人阶级随着自身的发展和一些先进知识分子的融入,其整体文化素质也逐渐有所提高

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在自身队伍发展的同时,其整个阶级的文化水准也有所提升。特别是1919年以后,一大批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进―步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开始走与工人阶级相结合的道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工人阶级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更新。他们创办进步刊物,组织讲演团,开办劳动补习学校,即向工人传播革命思想,又向他们讲授文化知识。如1920年冬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筹办的长辛店工人劳动补习学校分日夜两班,夜班专门为工人所设,他们在向工人介绍进步思想的同时,也注重对工人进行国文、数学、科学常识等方面知识的教育。他们认识到了为传播革命思想,教工人识字读书的重要性。邓中夏说:“不识字没有工具,对接受新思想是一个大阻碍”。[1]同时,在中国工人运动进―步向前发展的客观形势促使下,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一些先进知识分子的立场、观点已经转向了工人阶级,成为了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客观上和工人阶级结成了―个整体,形成了统一的战斗力量,从而在总体上进―步提高了整个工人阶级的文化水准。

四、工人阶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其实这种结合并不一定要求工人阶级必须普遍具备较

高的文化水准

因为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工人的斗争,指导工人运动的发展,只是要求大多数工人通俗地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和主要道理,从而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认识本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并不是,也没有必要要求他们都较完整、较全面地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工人阶级如果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准,自然是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有利条件,但这种结合更重要的要求则是工人阶级的阶级觉悟和革命意识的提高。中国工人阶级诞生后进行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争,参加了辛亥革命,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特别是受到了十月革命的影响和的锻炼,使其阶级觉悟不断提高。在中,中国近代工人阶级较为广泛地接触和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到了自己的伟大力量,开始由自在阶级走向自为阶级。以后,工人运动继续向前发展,斗争水平、觉悟程度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以东北、上海、华南、华北几个地区为中心的罢工浪潮。1920年5月1日在一些城市纪念“五一”劳动节的群众活动中,工人阶级提出了“劳工群众联合起来”,军阀政府,“建立一个新政府”的政治主张。这时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已经初步认识到了国内外工人阶级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同时也初步明确了自己的斗争目的。这些表明,中国近代工人阶级的觉悟有了明显的提高,为中国工人阶级政党的产生准备了基本合格的阶级条件。

五、中国近代工人阶级的本质属性和其所处的现实环境使其易于接受新的观念

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同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并且大多数集中在经济、政治、文化发达的大城市和沿海、沿江等交通便利地区,眼界比较开阔,有利于接受和传播进步思想,提高自身的阶级意识,摒弃封建主义的落后观念和小资产阶级的狡隘意识。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阐述大城市在推动工人阶级意识发展中的作用时指出:“人口集中固然对有产阶级起了鼓舞的和促进发展的作用,但它更促进了工人的发展,工人们开始感觉到自己是―个整体,是一个阶级;他们已经意识到,他们分散时虽然是软弱的,但联合在一起就是一种力量。”“如果没有大城市,没有它们推动社会意识的发展,工人绝不会像现在进步得这样快。”[2]同时,中国工人阶级的年龄构成特别轻,很多工人的世界观还没有彻底形成,这样就更易于他们头脑中旧观念的更新。中国的封建主义观念和小资产阶级意识虽然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给早期工人运动留下了很深的痕迹,对工人阶级政党的产生形成一定的障碍;但是这些弱点会随着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不断有所克服。

六、后起的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可以直接引进和运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斗争经验与思想理论成果

中国近代工人阶级虽文化水准较低,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相比较,思想观念也相对落后;但是,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工人运动的经验,直接汲取别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从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恩格斯在分析德国工人运动时指出,德国工人运动虽然晚于英法等国的工人运动,但德国工人运动除了自身的优点之外,“它能够直接利用英国和法国的运动用很高的代价换来的经验,而在现在避免它们当时往往无法避免的那些错误。”[3]同样,后起的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也可以从先行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中接受革命的影响,直接汲取他们的宝贵经验和先进理论,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中国早期的航运工人往往被雇佣到外商轮船上去工作,他们有较多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相接触的机会,直接接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的影响。后来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工人运动的广泛介绍,特别是传播媒体对俄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报导,都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约有10万华工从西欧和俄国返回祖国。他们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把外国工人阶级斗争的情况和十月革命的消息及工人当家做主的生动事实,直接介绍给国内的工人群众。这些新思想对冲击和荡涤工人阶级队伍中的落后意识和陈旧思想,进一步提高工人阶级的觉悟,无疑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中国工人运动相对欧美工人运动来讲发展比较缓慢,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还没有能够产生代表自己阶级的系统的革命理论体系。但是,以后,我国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把世界工人阶级的革命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给中国工人阶级,使二者逐渐结合起来。工人阶级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然物质载体,中国近代工人阶级直接吸收欧洲工人运动的思想成果,作为自己的精神武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使中国近代工人运动很快地得到了正确思想的指导,可以说在这方面中国近代工人运动的发展走了个捷径。中国近代工人运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结合,使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及工人运动发生了质的突变。这种情况表明,中国工人阶级政党产生的阶级条件已经基本上成熟了。

(作者单位:广东省清运职业技术学校)

注释:

中国工运论文篇(7)

【关键词】文件运动规律/阶段性/螺旋式……

【正文】

文件(档案)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物,它与所有的客观事物一样,总是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规律阶段性、螺旋式地向前发展变化的。其阶段性表现为文件(档案——下同)运动的周期性,其螺旋式表现为文件运动周期的连续性与循环性。在档案学研究中,其阶段性特点已为档案学家发现并概括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而螺旋式特点则为档案学家们所忽略,近年来,国内档案学者有所研究,但主张为“文件运动的回流形式”,其认识仍未超越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笔者认为,文件运动的阶段性和螺旋式正是文件运动微观与宏观的两个互补性规律,并就此略陈管见。

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作为文件运动阶段性质变的微观规律,既是世界档案实践和理论的一般原理,也是各国档案实践和理论的个别结论

文件从现行——半现行——非现行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运动过程,通常称作文件生命周期,它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阶段性在文件运动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最早发现文件运动周期性特点的是美国档案学家,最早形成理论成果的是英国档案学者,该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初诞生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已相当成熟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国际化的加速,各国文件、档案工作实践的发展,国际档案界对该理论的认识和运用也显现出求同存异的时代特性,即在不断增强和扩大共识之时,也很重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这一特征既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顺应了世界多元化发展潮流。

首先,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过程和运用范围来看,它实际上是国际档案界集体智慧的结晶。现代世界档案学史表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实践和理论源头来自: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文件中心和文件生命周期论述,正式提出则是由英国档案学者在1950年第一次国际档案大会上完成的,其后又经加拿大、阿根廷等国档案学家的丰富和发展,才不断完善起来。作为新的档案工作实践的科学总结,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仅清晰地揭示了“文件”转化为“档案”的阶段性质变的基本规律与特点,而且普遍适用和作用于各国档案工作实践。尽管各国国情不尽相同,对该理论认识和接受的程度也参差不齐,但是,只要建立了档案工作的国家大多受到这一理论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

其次,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具体运用情况来看,各国又结合本国社会经济制度、历史文化背景与文档工作实际,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反映和表达,又表现出一定的实践与理论的个性。我国档案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就很有典型意义,如20世纪的60年代初曾三从我国文档工作实践中发现的“档案自然形成规律”,80年代陈兆@①提出的“文件运动周期理论”,90年代何嘉荪提出的“文件运动规律”等。这些中国式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仅具有我国档案实践和理论的特色,而且丰富了世界档案学理论宝库,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更加国际化充实了新内容。

第三,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重大贡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虽然只是反映文件运动阶段性质变规律的理论,但是,从半个多世纪档案工作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实绩来看,其贡献是不可低估的。一是理论贡献,它对于深入研究和把握文件运动的周期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文件与档案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科学地指导文档工作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二是实践贡献,它对于科学合理地组织文档工作流程、切实有效地实行文档一体化管理、促进文件向档案健康有序的转化,具有极其重大的实践意义。三是创新性贡献,除包括上述两大贡献外,它还对进一步探索文件运动的基本特征,拓宽研究视野和提高认识层次,为发现文件运动的其他规律,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文件和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档案学界称它为20世纪档案学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二、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作为文件运动整体性变化的宏观规律,既是文件运动周期性质变的扩展和深化,也是文件运动周期之间质变的内在逻辑联系

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角度来认识,文件运动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信息系统,它是根据利用者需要,通过人工干预使“文件”与“档案”两种不同的社会价值循环转化的一个信息流。其特点有时间的无限性、空间的转换性、内容的一致性、价值的互变性和动态的可控性等;其实质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在文件运动中的具体表现,也真实地反映了社会主体对文件和档案的需求愿望、利用目的及工作机制的发展变化。现作下述简要分析。

(一)在一个相对独立的文件运动周期内,“文件——档案”的转化呈线性运动状态,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科学性就是揭示了这一规律,同时其局限性也正在于此,所以,它无法对“档案——文件”的转化过程及其关系作出合理的解释。“档案——文件”的转化,作为档案利用中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首先在理论上正视和研究它的是何嘉荪、潘连根,他们称之为“文件运动的回流形式”,并试图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来作其“回流”观的理论依据。然而,由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本身的局限性和研究者认识的局限性,何、潘两人仅勉为其难地作了一些形而上学的论证,并没有透视出该运动形式的实质。可见,就文件运动而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只是揭示了其中一部分规律,并没有穷尽它的全部规律。尽管如此,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仍然启发我们:文件与档案之间在社会利用价值上存在着一定或明或暗的必然联系。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开文件运动规律秘密的钥匙。从文档工作实践和档案学基本理论来看,笔者认为,“文件——档案”转化规律体现了两者之间的显性联系(明),“档案——文件”转化规律则反映了两者之间的隐性联系(暗)。前者已获得中外档案界的普遍认同,并已形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而后者则刚刚进入档案学者的研究视野,正所谓“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总是在矛盾的对立统一和普遍联系中不断向前发展的,静止不变是相对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文件——档案——文件——档案”螺旋式发展的运动过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1.文件运动的普遍联系性表现在其价值定位的纵、横两个方面。

从横向来看,文件运动中各种价值的定位,总是与利用者的价值取向、需求意愿和预设目标的定位密切相关的,即文件(档案)一定的价值形态与利用者一定的需求期望值是基本一致、相辅相成的。从纵向来看,“文件——档案”或“档案——文件”的转化,总是与其自身价值实现方式的定位紧密联系的,即一定的文件运动形态与其一定的价值时态是基本一致、相辅相成的。因此,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下,文件就是文件,档案就是档案,其价值定位是十分明确的;当主、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文件——档案”或“档案——文件”的价值转化也就随之发生了。

2.文件运动的对立统一性表现在其价值转化的时、空两个方面。

从时间上看,“文件——档案”的转化是信息的现行价值与历史价值从对立到统一,“档案——文件”的转化则是信息的历史价值和现行价值的再对立统一。从空间上看,“文件形成者——档案管理者”的转移是信息的文件价值与档案价值由对立而统一,“档案管理者——文件形成者”的转移则是信息的档案价值与文件价值的再对立统一。决定上述转化的内因是文件和档案之间具有信息来源一致性、信息内容等同性及其利用价值可互变性,其外因是文件和档案的信息价值都具有社会需求性和可实现性,而且仅当内、外两方面条件都充分具备时,“文件——档案”或“档案——文件”的价值转化才由可能变成现实。

3.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1)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呈现出文件生命周期连环结构的运动状态。如图所示:

附图

(2)分析上图,我们可以发现文件运动螺旋式发展的以下特点:a.从信息内容来看,具有转化关系的各期文件与档案之间均保持着信息内容的同一性,即此信息即彼信息;从信息存在来看,具有转化关系的各期文件与档案之间又都保持着时、空的独立性,即此文件(或档案)非彼文件(或档案)。这样就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不同的文件生命周期,为文件运动的持续进行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实践支撑。b.从信息利用价值的角度来看,“文件——档案”的转化是档案对前文件利用价值的扬弃,“档案——文件”的转化则是后文件对前档案利用价值的再扬弃。从社会职能的角度来看,“文件——档案”的转化是档案对前文件社会职能的否定,“档案——文件”的转化则是后文件对前档案社会职能的再否定。其中“档案”身兼二用:一为链接前、后文件利用价值和社会职能的路径;二作两次扬弃和否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梯,“后文件”的作用亦然。这样就使文件和档案遵循着自然形成规律、一个周期套着一个周期连续不断地螺旋式地向前发展,构成了文件运动的全部历史过程。

4.文件运动的基本规律、定律、判断和规则。

(1)基本规律:在一定条件下,文件能直接转化为档案,档案也可直接或间接转化为文件。

(2)定律:当文件的现实目的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且具有备以查考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时,现行文件就直接转化为档案。当档案能在现实社会活动中发挥现行文件作用时,档案可以并能够直接或间接转化为现行文件。

(3)判断:a.凡现实目的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了的现行文件都可以直接转化为档案,凡档案都是现实目的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了的前现行文件。b.凡具有备以查考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的现行文件都必然直接转化为档案,凡档案都必是具有备以查考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的前现行文件。c.凡能在现行社会活动中发挥现行文件作用的档案都可以直接或间接转化为有效现行文件,凡能转化为有效现行文件的档案都必须具有现行文件价值。

(4)规则:a.文件能直接转化为档案且只能通过档案来作用于后文件,而档案则不能逆转为和反作用于前文件。b.档案可以转化为后文件且只能通过已转化的文件来作用于后档案,而文件则一般不宜反作用于前档案。

三、文件运动规律给予我们的新启示

(一)文件运动具有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

文件运动作为一个物质运动系统,在一定主观与客观、内部与外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通过文件与档案、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总是在阶段性质变规律的基础上按照螺旋式发展规律不断向前运动的。这一现象正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在文件运动中的综合反映。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建立在“文件——档案”运动基础上的现行理论中才会有“档案——文件”运动的合法地位。

(二)文件运动是文件的周期运动和周期连续运动有机结合的历史过程。

“文件——档案”和“档案——文件”作为文件运动两种基本形式,充分反映了文件运动规律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从普遍性来说,“文件——档案”的转化是文件运动中普遍存在的显性运动方式,也是文件运动的主流。从特殊性来说,“档案——文件”的转化是文件运动中个别存在的隐性运动方式,也是文件运动的支流,并常常为主流所遮蔽而令人“不识庐山真面目”。“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由于它们的客观存在,并在其价值规律的作用下统一于一个共同的运动体内,因此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件运动的历史过程。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文件运动规律不仅要揭示“文件——档案”的微观运动规律,而且也要揭示“文件——档案——文件——档案”的宏观运动规律,只有这样,它才是符合文件运动实际的科学理论。

(三)文件与档案相互转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文件、档案价值规律和社会需求规律相互作用的结果。

文件与档案之所以能够相互转化,一方面是因为利用主体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对客体价值的认知不断深化和需求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是因为客体价值可互变规律为利用主体的认知和需求提供了客观依据,两者相互作用就推动了“文件——档案——文件——档案”的周期性、螺旋式的向前发展。

(四)文件运动规律为正确认识文件与档案的性质及其关系提供了理论根据。

从表象上看,文件和档案似乎为同一种事物,但文件运动规律清楚地说明:一是文、档在物质形式上是一种继承关系,在实质上是社会职能完全不同的两种事物,有着不可混淆的界限。二是不同时期的文件、档案是在不同时期的社会活动中根据利用主体的需要而形成的,它们在适用对象和具体作用上都有明确的分工,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把“档案——文件”的转化认为是“文件运动的回流形式”的观点就值得商榷了:一是缺乏充分的理论和实践根据;二是将会产生时间可以倒流、历史可以篡改、档案可以伪造的误导。

综上所述,深入探索文件运动规律,对于电子信息时代深入认识文件和档案的本质属性、科学构建文档管理模式及其理论体系,都是重要的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黄存勋、倪道善等著:《文档一体化——网络时代的文件与档案管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何嘉荪、傅荣校著:《21件运动规律研究——从新角度审视档案学基础理论》,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年版,

3.邹吉辉:《文件生命周期的实质是文件利用价值转化过程》,《兰台内外》1999年第3期。

中国工运论文篇(8)

首先,就让我们从基本理论层面,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相关理论概念进行初步了解。“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中的“文件”概念是一种广义概念,较之常规意义的“文件”概念要宽泛得多。“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把文件视为“文件的集合体”,认为“档案”(非现行文件)的形成只是广义文件运动的最终结果,一切的文件运动形态,都只是“广义文件运动过程中某一特定阶段的代称,都是广义文件的组成部分”[1]。

由此,“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以“文件集合体”的形式,合理的维护了文件各阶段的整体统一性,进而将文件运动以整体的形式,跨越了从形成直至销毁或永久保存的各阶段,并且能让管理者以一个完整、清晰的视角,观察、界定文件运动的整体过程。实际上,基于这一完整过程,可以明确文件价值的阶段性变化,以及在广义文件运动过程中文件价值形态与管理形式、保管场所、服务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而在文件价值形态转化的同时,从阶段性的广义文件运动视角出发,可将广义文件依次划分为现行文件、半现行文件与非现行文件。此三种广义文件的划分,同样适用于我国的文件档案运动过程。

二、中西方文档保管机构的差异、我国文档工作的融合以及推动实现文档工作一体化

实际上,我国的文件档案保管机构同国外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我国的半现行文件是存放在本单位档案室或档案馆,而国外的半现行文件则送交文件中心保管。实际上,这种差异显著。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件中心的定义:文件中心是在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管理之下的,对各不同行政机构的半现行文件进行经济地保管与提供利用,并在这些文件被销毁或移交档案馆之前进行系统处置的保管机构。文件中心是独立于文件形成机关和档案馆的,又处于文件形成机关与档案馆之间的过渡性机构。

显而易见,国外建立的“文件中心”,作为半先行文件的储存、管理机构,及其文件价值鉴定、销毁、移交机构,既节省了文件来源单位的空间、人力、财务资源,又避免了因单位不同,所导致的文件整理标准各异,以及鉴定、销毁程序的不统一、不规范。再者,又提高了文件管理的整体效率,减少了移交过程中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极大的提升了文件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与效益性。

此外,文件中心与形成机关档案室存在显著差异。其一,文件中心有的归属于档案行政管理机构,有的是独立运营的商业机构,而档案室则明确归属于文件形成机关。其二,二者的保管对象存在差异。文件中心保管的对象是半现行文件, 而机关档案室保管的对象包括半现行文件、乃至非现行文件。其三,二者的职能存在明显差异。文件中心承担文件的保管、鉴定以及提供利用的职责, 而机关档案室则主要承担本机关文件的收集、利用和保管工作[2]。

实际上,相较于西方的文件管理中心,我国各机关档案室的文档管理工作,往往存在着文档管理质量良莠不齐、管理效率偏低、执行标准不统一等诸多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则必须要明确文件工作、档案工作的统一性和整体性,统一制定与执行文档工作的管理流程与标准规范,并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有效融合和顺畅衔接的问题,以此真正实现我国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的一体化,推动我国整体的文档管理工作实现质的跨越。此外,笔者认为,在符合我国文档工作自身需求、特点的基础上,参照西方文件中心的管理模式、功能设置,对我国众多的机关档案室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是解决文档管理工作现存问题的关键一环。具体来讲,就是要科学、合理的调整我国机关内部的档案机构设置与体系,将本机关办公室的文件管理工作与档案室的档案管理工作实现合并,统一文件档案管理工作与职能;联合不同机构部门的档案室,实现共同办公与集中布局,低成本、高效率的实现文件、档案的一体化管理,并制定和执行统一的文件档案管理业务标准与操作规范,做到文档管理的统一、标准与有序。

此外,基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内在要求,参考西方国家的文档工作体制,总体来看,应将我国的机关公务文书处理工作与档案管理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并从业务体制上将两者建立紧密的联系,把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融为一体,将档案室工作与档案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文书处理部门、档案室、档案馆密切相联的一体化业务体制[3]。实际上,基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连续统一”的思想内涵,参考相关西方国家,如法国、意大利、瑞典等国家所建立的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及其特点[4],结合我国档案工作集中、一体化管理的现实情况与发展要求,笔者认为该建议的理由有如下几点:其一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根本上强调的文件运动的整体性,应该体现到文书与档案的一致性上。将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融为一体,可以深刻体现文书形成的主观意图,从而更加明确文件档案的长远价值,有利于文件档案价值的鉴定工作的进行以及文件档案潜在价值的挖掘与实现。其二,实现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的融合,可以使文书处理工作统一于国家的相关业务标准。并且,在紧密联系文件档案管理部门之间关系的同时,防止了管理衔接上的疏漏与责任推诿,做到协同配合、有的放矢、权责明确。其三,该措施不仅能降低成本、精简机构,而且能提高文书立卷、归档移交的质量与效率,同时保持文件档案管理的连续性与一致性。

中国工运论文篇(9)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企业组织结构的日趋复杂,工商管理研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国内许多学者非常关注在新形势下国内外工商管理研究的方向与热点并进行有益的探索,这对提高我国工商管理研究水平、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对研究人员把握国内外工商管理发展的最新趋势以及促进和提高我国工商管理学界较有影响的期刊都是大有裨益的;也有助于扩大和提高我国工商管理学学科的知名度和影响。

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趋势,综合考虑国际上的发展规律和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工商管理研究领域分为3部分:职能管理领域、应用领域、综合领域?在探讨各分支的热点及重点时参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的分类方法将工商管理分为11个类别心1。

1本文对国内外工商管理各领域的研究

内容、热点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以发现国内外研究的差距,旨在促进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国内一些学者作过类似统计,本文工作的特点和创新之处在于:①选用的期刊范围。国内外管理学科期刊种类繁多,选择的期刊只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并不能完全囊括管理科学研究的全部内容,本文和前者选择的期刊存在着交叉,同时也存在不同,所以二者可以互相借鉴和补充。②统计的时间范围。本文统计年限为1995年1月一2005年12月。覆盖年限较长且反映了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③管理学学科分类代码。本文为自然科学基金委2004年最新编制的管理学学科分类代码。④增加了国内外各研究领域的纵向详细统计和分析。

在研究方法上,确定各个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热点问题非常关键。本文通过阅读在近10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重要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和国内外期刊上相关综述性的文章以及其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确定了工商管理各分支的研究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能够反映各研究领域的主要关键词,然后通过关键词、题目、摘要相结合的方式,对国内外管理学界主要学术期刊1995一2005年发表的文章进行检索,以此得到各年度不同领域发表文章的数量,并在对摘要和相关文章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得到各个分支研究重点的变化和特点。

2国内外工商管理研究热点分析1)国外工商管理研究历程。

工商管理的研究在国外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本文在综合工商管理各分支核心刊物的基础上,选择了scI和SsCI中影响因子大于O.5的50种期刊在1995—2005年发表的论文作为检索目标,通过对文章的题目、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出了国外工商管理研究的趋势及热点,同时为了避免出现文献重复引用的现象我们采用了逐篇检索的方式。

从国外的检索结果来看1995—2005年间企业运作管理、市场营销、企业财务管理、企业理论的研究上升趋势比较明显,而企业技术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文化、非营利组织管理等方向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图l中还可以看出企业运作管理、市场营销和企业财务管理以及企业理论是国外工商管理研究较多的分支,这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如何在更广的范围内有效地配置资源、如何面对运作管理觑一企业财务管理企业人力蛊源管理——斗一信息忤理与应用一一非企赢业利文组化织管理一市场营销——_一企业理论一一企企业业技臆术略管管理理?一项目管理图l1995—2005年工商管理各分支在国外主要期刊对比更加成熟的客户、如何通过资本运作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竞争力等工商管理的基本研究领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因而理论界相关的研究依然处于主导地位。我们认为战略管理也是很热门的分支,但考虑到企业对战略规划的保密性,公开发表的文献相对较少。

在对大量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得出了国外工商管理研究的热点。

2)国内工商管理研究历程。

在选择国内工商管理期刊时主要参考了以下相关资料: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管理学界20种重要学术期刊,②2006年度csscI来源期刊,③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点期刊目录,④北京大学图书馆提供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根据上述资料选出国内工商管理研究领域的40种主要学术期刊。

本文以40种期刊发表文献的关键词、题目以及摘要为检索目标,通过逐篇检索的方式,得出了国内1995~2005年工商管理研究的趋势及热点问题。

从的走势来看,国内工商管理的研究日趋活跃,每个分支的文献数量都呈较快上升状态,其中尤以企业运作管理、市场营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理论发展更快。一方面国内近年来逐步从以政府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以企业为主的市场经济体制,企业面临着诸多不适应现象,这是工商管理理论研究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另一方面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在1996年设立管理科学部,随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1997年、教育部在1998年都先后将管理学从其他学科中分列出来,成为与理学、工学、经济学等并列的学科,这些事件都表明了工商管理正逐步为科学界、政府部门和社会认可,开始走向成熟。

从横向来看,企业运作管理是国内研究最多的分支,该分支无论在文献数量还是发展速度上都远高于其他方面的研究。中国加入wT0以后,对外开放度逐步加大,宽松的政策环境、低成本的劳动力以及巨大的需求正在使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作为市场重要组成的企业对提高运作效率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迫切,因而企业运作管理成为理论界追逐的焦点。未来的竞争不仅仅是劳动力、原材料的竞争,更大程度上体现在资本、管理水平的竞争,这些都成为近年来中国工商管理研究非常活跃的分支。同时市场营销和企业理论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技术是企业运行必不可少的因素,目前国内企业技术水平比较低,许多行业的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中国因此每年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购买技术,预计未来企业技术管理也将成为工商管理研究的热门。

3国内外工商管理发展趋势比较1)数量分析。

为了使结果具有可比性,将国内、国外发表文章分别以100%为基数,以各年度文献数量与总量的比值作为研究对象,得出了1995—2005年中外工商管理发展对比图(见图3)。图中表明,国外工商管理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体系,各年度发表文章数量趋于稳定,新领域的进入和旧领域的淡出之间平稳过渡;而国内工商管理的研究则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发表文章的比重由1995年的3%增长到1995—2∞5年国内外工商管理发展年的16%。

采用同样的分析方法,我们得出了国内外工商管理各分支研究内容的对比图。图中表明,国外研究较多的分支有企业运作管理、市场营销、企业财务管理、企业理论,而国内研究较多的是企业运作管理、企业理论、企业财务管理、市场营销,这说明国内工商管理的研究不仅在文章数量上有大幅增长,而且热点分支的研究也接近于国外。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应用国际化的视野研究国内工商管理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目前国内工商管理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国外相比最大的不足是研究方法和理论深度上还有较大差距。

2)国内外工商管理热点问题比较。

总体来看,国内工商管理的研究正在逐步与国际接轨,国外主要研究领域在国内均有涉及,但是具体到一些热点问题还存在较大差异。①企业运作管理是国内外关注最多的分支。最近10年以来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这一新兴技术对企业原有的运作模式提出了挑战,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供应链管理方式(横向一体化)应运而生,与此相对应引发了一系列的研究热点。国外目前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整个供应链或者物流链的管理和控制,相关的研究热点有闭环供应链、配送中心、敏捷制造、精益生产、业务流程重组等;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供应链的优化和企业运作效率的改善方面,相关的研究有供应链建模方法、存货制度、柔性制造系统、作业调度、牛鞭效应、全面质量管理等。从研究侧重点来看表明中国企业运作管理水平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而且中国理论研究还不能很好地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②市场营销是国内外差距较大的分支。现代社会正在逐步进入全面的买方市场,而企业面对的是成熟的消费者群体,这一领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从最近10年发表的文章来看,国外在传统的品牌营销、渠道策略、广告促销等研究方面趋于稳定,而进入21世纪以来一对一营销、客户资产、客户生命周期、体验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等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成为研究较多的热点;从国内情况来看,发表文章较多的主要集中在广告、渠道、品牌建设等方面,另外在理论界也引入了一些新兴的营销概念,比如绿色营销、关系营销、网络营销等,但相关文章题目和摘要表明,多数新兴的营销理念为介绍和综述性的,与实际联系的较少。③项目管理是国内起步较晚的研究内容,分析国内外项目管理领域发表文章的题目和摘要认为国外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复杂项目的集群管理、全球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模式等方面,侧重于对项目的整体运作;而国内的检索结果表明项目的融资、安全施工、进度安排等方面发表文章较多,从摘要及部分文章内容来看更侧重于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④技术管理、信息管理是国内外差距较小的分支。结合检索结果及对部分文献的阅读认为中国在这方面的部分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另外与国内实际情况结合紧密的一些热点也处于先进水平,例如国企改革、中小企业成长机理。

4提高我国工商管理水平的建议

课题组在总结研究最近10年来国内外工商管理学科发展趋势及研究热点的基础上作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读和分析,我们对加快我国工商管理学科发展做出如下探讨,供大家参考:

1)从文章题目、摘要及部分文章内容来看,国内比国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比如绿色营销、核心竞争力、跨国并购等领域的研究首先在国外形成热点,随后我国学者将相关理念引入并加以研究。国内在一些我国独有的实际问题解决方面的研究有特色,而多数管理理论则是在引进和消化西方文化及其管理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管理体系,往往是国外形成热点后国内再引入。国内的管理学者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相关的热点持续深入地加以研究,这将有助于我国管理学科的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管理学各分支问相互渗透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又一特点。

论文的检索过程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如新技术对组织结构和商务模式的影响、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创新机制设计、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与营销结合的服务运作管理对策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战略的相互作用机制等。

3)国内外工商管理在研究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存在差别。

国外在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将理论运用于管理实践。国内的研究经常停留在引进和介绍国外理论研究的层面上,对一些新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管理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国内研究应更多地关注管理实践,使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完善。在研究方法上国外强调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而国内多是思辨研究,定性分析的较多,定量研究和试验性成果少。

4)分析所检索文章的题目、摘要及部分文章内容认为我国工商管理学科理论性和学术性论文少于应用性、经验性的论文。

这表明工商管理学科在我国仍处于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理论方法为主的阶段,缺乏结合我国实际的自主性学术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5)与国外相比国内工商管理学科有些分支没有自己的核心刊物。

中国工运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K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2)05-0048-09

1919年,是中华民族在存亡危机面前,各种爱国力量汇聚而进发的年代。1919年5月4日爆发的,是划时代的历史事件,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关节点。的时代特征和先进性突出表现为民族性、群众性、革命l生和开放性。

从北京学生运动发展到上海工人政治罢工,是达到高潮、进入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是研究的重要领域。但是,关于尤其“五四”上海罢工的领导力量和组织行动等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至今学界仍存诸多歧异。研究、研究系、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等政治力量和会、同乡、同业组织等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或有助于理解上海罢工得以实现的领导力量和政治社会渠道。

一、运动的领导力量:进步政治力量与爱国社会力量的联合

有没有领导力量?回答是肯定的。那么,领导力量是什么?学界的认识并不统一。1939年以前,学界一般认为是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领导的。这种情况,随着20周年纪念,在1939年和1940年连续发表有关的文章而改变。尤其是1940年,提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后,学界开始提出共产主义知识分子领导的观点,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这种观点日渐占据主流位置。1950年,邓拓发表《谁领导了?》一文,指出“,是以共产主义知识分子、革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统一战线为基础,而以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为领导骨干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1954年,华岗在《史》一书中强调运动是“以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为领导骨干”。1962年,朱务善在《是否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文提出“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领导了”的观点。针对此观点,学界展开辩驳。一些学者强调,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1963年,孙思白指出:五四时期“无产阶级的政党虽然还没有诞生,但是这个运动的阶级内容、口号、方向、目标等,凡足以体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诸特点,已经初步的具备了”。一些学者则认为,是共产主义知识分子领导的,“属于无产阶级领导权的范畴”。到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具体提出“以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的”和“无产阶级领导的”观点。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有学者提出“的真正推动和领导者应该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观点。以上为中国大陆学界80年代中期及以前的主要观点。

这一时期,中国台湾学界“一直有意地忽略‘五四’的历史”。反而是海外学界对的研究颇为重视,包括对运动领导权的研究,与国内学界观点不太一样。周策纵在1960年出版海内外学界关于研究的第一本通论性著作《史》一书,认为促成的力量来自两方面,一是日本对华政策之国内反映,二是留学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活动,使知识分子和新生的经济力量基于共同的爱国意识而结合是核心。1971年,陈曾焘出版《在上海》一书,认为五四时期在上海发生的社会运动是一个民众运动(popular movement),包括了社会中非官僚的一切民众,而非群众运动(mass movement)。中国社会民众首次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动员团结起来。对于的领导人物,该书强调绝无牵涉任何政治党派在内,它只是一群爱国学生的爱国行动。70年代,叶嘉炽《五四与学运》一文指出,学生是的主角,组织学生联合会,并与社会上的工商团体结合,造成锐不可当的势力,唤醒了民众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忱。然而,学生为了寻找一有力量并可倚靠的盟友,对政党发生兴趣,也因此使学运失去独立性。陈明銶《五四与工运》一文指出,自19世纪晚期开始,劳工界的觉悟,逐渐形成组织行动的能力,在时期,劳工界也参与了各项活动,贡献甚著,同时,五四的新思想、社会风气和学界的活动,也深深影响到工会的组织与发展。由于不少有强烈政治倾向的学界人士直接参与劳工组织,于是五四及其后的劳工运动也倾向于政治化①。陈曾焘在《正名》一文中认为,“真正的领导者是谁?……人民的动员是由启蒙知识分子领袖与学生干的,与共产党并无任何瓜葛,也不依赖他们”。不过,海外学界的研究成果,从1960年周策纵的著作出版开始,直到80年代中期以后才开始得到大陆学界的关注。

与领导权相应的问题,如运动是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问题,学界意见同样存在分歧。1962年,朱务善提出“没有共产党没有无产阶级领导”,“它的爆发是自发性的”,“还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只带有新民主主义的色彩”,是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一个部分质变,而不是全部质变”。对此观点,学界颇多分歧,有学者对此予以反驳,认为就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②。80年代以后,有学者则强调,由于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不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进一步梳理相关学术史,可以发现围绕的领导力量问题,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北京学生运动和以上海罢工为代表的“五四”工人运动,是知识阶层和工人阶级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影响下自发、自愿的学生运动和政治性罢工。“六三”工人大罢工是政治罢工,不是经济斗争,工人在罢工斗争中,开始打破行会观念,实行同盟性罢工。这一观点,如前所述,是承继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党史学界、革命史学界将对领导力量的认识延伸到各个具体的阶级力量,因此,五四工人运动的领导力量也就是整个的领导力量这一观点并发展而来。

第二种观点认为,以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发动、领导了“五四”时期的北京学生运动和上海罢工,这是在20世纪20-40年代曾经占据主流地位的观点,经过40年的沉寂后,在80年代中后期又重新提出。到90年代,有学者更明确地提出是的领导力量。对于这种观点,特别是认为领导的观点,从20年代起就受到质疑。1926年,蔡和森认为:“时,整个说来,是站在群众运动之外的”。后来,也说过:“没有在中起领导作用,它是站在旁边的”。

第三种观点认为,同乡组织在近代政治运动中具有社会动员作用,与同乡组织等传统社会组织有密切关系。,特别是意义重大的、以“六三”上海罢工为代表的五四工人运动,是在各地同乡组织的领导下进行的。海外中国学研究者多持此观点,并影响到国内研究者。他们或强调同乡组织在近代政治运动中的社会动员作用及社会生活中的中介调节作用;或探讨“五四”时期在工人中间存在的社会网络及其在罢工中所起的作用。有的西方学者更强调指出:“动员商人、协调工人、使他们的积极性与学生行动相配合的是各地同乡会。这些团体传播信息,组织会议,抵制洋货和罢工的命令,而且还负责维护公共秩序。另外一些组织就更加激进,如上海学联或马路商界总联合会(按区域集合当地的商人),但这些新组织的基层单位仍隶属于同乡会。……6月5日,工人加入到罢工的行列,……运动还是由各地同乡会指挥”。西方学者的视角有独到之处,但在合理地揭示五四工人运动相关重要问题方面难免偏颇。不过,这种观点也有助于中国学者多角度、多层面探索期间传统社会力量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拓展研究思路和史料范围。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认识的领导力量问题呢?显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两次讲话,对于我们认识的领导力量问题具有经典意义。1939年,在纪念2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是由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等在内的不同“社会势力”组成的一个统一战线领导和参加的革命运动。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又说:“时期虽然还没有中国共产党,但是已经有了大批的赞成俄国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其开始,是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是当时运动中的右翼)三部分人的统一战线的革命运动。它的弱点,就在只限于知识分子,没有工人农民参加。但发展到六三运动时,就不但是知识分子,而且有广大的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成了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了”。的这个观点既反映出的群众性,又符合对领导力量的科学、客观的认识,是研究的经典性论断。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僵化、教条、错误理解关于的论断。如认为中上海工人罢工是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影响下自愿、自发的行动,难免对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领导力量的论断存在僵化、教条的理解之处;又如,虽认识到包括同乡组织、帮会在内的中国传统社会组织在五四工人运动中的重要作用,但又忽视了政治力量在其中的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渠道,对同乡组织等传统社会组织内部的复杂情况认识不足、分析不够,有过度强调同乡组织作用的倾向。得以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传统社会组织作用的结果,更是国内爱国、进步的政治力量和新旧社会组织作用力交织在一起所获得的重大成果。这可从“五四”工人运动中得到进一步印证。应当看到,在1939年和1940年两次对领导和参与力量的论述,确是平实之论。征诸史实,“五四”上海罢工运动,是在民族、独立的大义面前,革命和爱国的政治力量、传统社会组织与工人群众结合爆发出巨大力量的产物。虽然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指挥机关、领导力量,但它却是中国进步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形成的统一战线领导的革命运动。

正是所指出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形成了领导力量的“统一战线”,各支力量在各自的领域内发挥着领导作用,汇聚成了的洪流。

二、运动的民族性和群众性:政治领导和社会网络的结合

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解放的运动,其民族性因而得以凸显。同时,在近代中国实现了工、商、学界的联合行动,实现了国内各爱国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的联合,是一场广泛动员的、各阶层民众都行动起来的、真正群众性的革命运动。其中,“六三”上海工人运动是达到高潮和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它也是真正群众性的体现。这需要结合上海罢工运动中的领导力量、爱国和进步政治力量究竟对五四工人运动有何影响,又是通过何种渠道来运动工人罢工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认识。

学界基本认同1919年上海发生的56次罢工中,有33次与有关。在期间的上海罢工中,参加罢工的工人所属行业,主要有纺织业、丝织业、机器业、钢铁业、电车业、铁路业、轮船码头业、邮政业、电报业、烟草业、火柴业、印刷业、铜铁业、水木业、漆业,等等。在这些罢工中,同乡、同业和帮会组织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即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和等资产阶级民主派共同构成的爱国政治力量统一战线领导五四工人运动过程中,同乡、同业、帮会等中国传统社会组织发挥了重要的联结、发动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基础广泛的传统社会组织加入到中,也是群众性的重要表现。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和包括爱国学生在内的爱国知识界,是上海罢工为代表的“五四”工人运动的重要领导力量。他们对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全体国民的思想启蒙,使国民对民族救亡行动“若观对岸之火,熟识无所容心”的状况发生根本改变。上海罢工前夕,工人一再声明罢工是出于自愿的。他们说:“我们都是穷人,但我们绝对不要我们的国家变成朝鲜第二,那里的一片景象是惨不忍睹的”。不过,这类话语并非缺乏世界知识的工人所能“自发”讲出来的,实际上,这从反对“二十一条”、《中日共同防敌协定》以来,就是爱国知识分子和学生口中、宣传中经常的话题,从知识界弥漫到了工商界乃至工人中间去的。甚至在留美学生中也充满了这种话语。当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的消息传到留美学生中间的时候,一部分学生就提出,“中国应当战斗,学习比利时的抵抗而不是朝鲜的屈服”。虽然早期共产主义者、爱国学生的宣传、鼓动和组织工作也遇到过工人的拒绝,但影响力是现实存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还积极加入到利用、引导传统社会组织网络,通过激发其革命性来发动工人运动的行列。

不仅早期共产主义者,其他爱国政治力量成员也不断向工人宣讲“朝鲜亡国惨史,及青岛山东失败,关于吾人生死存亡”,在求新厂向工人宣讲的吴琢之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关系密切,还是中华工业协会的重要骨干。虽然运动发生时,仍处于明存实散的状态,没能以统一、有力的革命政党面貌来领导运动,但各政治团体在运动中发挥了一定的领导作用。人蔡元培、接近的罗家伦等学生在五四学生运动中起到领导作用。当运动中心由北京转向上海的过程中,中华革命党()上海总部的重要成员邵力子、叶楚伧等人及其影响的复旦大学学生团体起到重要作用。在上海罢工运动中,是一支重要领导力量,与关系密切的中华工业协会、中华工党(中华民国工党)、中华工会等早期新型工人组织均发挥重要作用,这些组织的影响力遍及上海工业界绝大多数行业。

传统社会组织起到连接进步政治力量和工人的桥梁作用。五四前夕,人汇聚上海,成立了各省同乡会,作为发挥革命力量的桥梁。同业组织出面组织的罢工,也充满了政治力量和传统社会合力作用的内容。纺织业、丝织业的罢工,丝业公所发挥着作用;印刷同业组织在印刷业的罢工中起了重要作用;水木业、漆业的罢工也是以同业组织的形式进行的,等等。但是,传统同业组织并非孤军奋战,它们与早期新型工人组织在罢工中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联合。实行同业全体罢工的机器业、钢铁业、电车业、铁路业、轮船码头业、邮政业、电报业、烟草业、火柴业、纺织业、丝织业、印刷业、铜铁业、水木作、漆业等,与同资产阶级民主派、早期共产主义者等政治力量有关系的中华工业协会、中华工党等工人组织有着密切关系。虽然不同行业、工种的工人在罢工中的具体表现存在着多样面貌,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民族危机面前采取共同的行动,他们通过同乡同业组织、在爱国进步的政治力量的介入下准备开展持久合作。在机器业、钢铁业、铜铁业罢工中,铜铁机器公所和中华工党的作用是很突出的。6月6日,求新厂工匠呼吁“工界中人……全体罢工,与商学界一致行动”。6月8日,铜匠公所“开全体会议。铜匠之到会者计千余人,公议对于时局办法,决定自今日(9日)起,同业全体一律罢工”。9日,铜铁匠工人实行罢工,“各由各帮领袖组织百余人为一队,手擎白旗,……示作商学两界后盾”。6月12日,当上海罢工第一波高潮趋于衰减时,2000多名技工、工头和普通工人聚集在宁波旅沪同乡会的会所——四明公所,议决成立一个工人组织来领导罢工进行到底。

在“五四”上海罢工运动中,起重要作用的不仅有同乡同业组织、具有进步政治力量背景的早期新型工人组织,传统社会组织中的帮会在爱国政治力量的推动下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积极作用。瞿秋白就说过:“五四上海第一次总罢工,……也居然能以旧有的会党式的工人组织自行指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了这一状况。

新型工人组织与帮口、帮会的联合,是进步政治力量发动工人运动的重要形式之一。“五四”时期上海罢工中率先行动的是日资内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纱厂2万余名工人。作为日资兴办的内外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日民族关系紧张的状况下,劳资关系日益紧张。在这种民族危机背景下,5月中旬,与进步政治力量关系密切的中华工党和中华工业协会等早期新型工人组织在日资棉纺织厂工人中进行活动是必然的,但其活动的局限性,使它们仍须通过同乡会、行会、帮会来进一步产生影响力。其中一个重要发动者、摇纱车间工头李凤池,是中华工业协会骨干,又是洪门会党成员。这种看似不得已的结合,却较大程度地发挥出政治力量在工人运动中的关键作用。中华工党是“五四”时期与资产阶级民主派有关的上海工人运动组织,在水木作、漆业、印刷业、机器业、铁路等行业中有重要影响力,其领导人韩恢既是人又是青帮首领;“五四”前后上海工人运动颇为活跃的鼓动者和组织者朱卓文,既是洪门首领之一,又是中华工党创始人之一。一些进步的工商业资本家不仅在“罢市”斗争中发挥着作用,在罢工运动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邓中夏也说过,上海工人“此次罢工据说有些简直是资本家命令罢的”。在上海大罢工中表现突出的求新机器厂工人罢工,得到求新机器厂经理朱志尧等的支持。上海厚生铁厂厂主朱卓文也大力支持本厂工人参加大罢工。

学生运动与上海工人罢工也有密切联系。除了学生在工人中进行爱国宣传外,中,上海复旦大学校工组成中华工界联合会的第一个分工会,并联系各学校校役组建中华工界联合会总会,与上海的核心复旦大学学生团体联系紧密;中华工业协会骨干李大年是归国留日学生,在上海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中都发挥着作用,等等。这一切说明,在“五四”上海罢工中,学生运动与工人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结合。

综上可知,作为一次广泛动员的、真正群众性的革命运动,不仅有学生总罢课、工人阶级的同盟性罢工,更有国内各爱国政治力量与社会力量的结合,并积极引导传统社会力量加入到民族救亡的爱国运动中。这正是群众性和民族性的典型体现。

三、运动与革命: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升华

的革命性和开放性,不仅体现在进步的政治力量和爱国社会力量的结合,还体现在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对经验的总结,揭开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新篇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萌芽。

十月革命和直接催生了中国共产党,还使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得以重生。对于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的观察和借鉴,对经验的总结,直接推动当时中国两大革命政党——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和正在改组的中国,以苏俄为榜样来进行民主革命。正是这两大革命政党的合作,造就了大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后,国共两党都在真诚地学习苏俄革命经验,总结五四工人运动的经验,但阶级本质决定国共两党理论思维的差异,导致国共两党在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将理论与工人运动实际结合中出现重大差别。对于马克思主义本质、原则及其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在理论认识上的差别,以及坚持与背弃的差别,决定了国共两党的成败,从正反两方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及其对中国革命成败的决定意义。

人在改造世界的根本理论、处理三民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关系以及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存在根本性缺陷。早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前,孙中山就有意倡导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他在1915年曾致函国际社会党执行局,表现出对社会主义运动有独到的见解。获悉十月革命消息后,孙中山受到极大震动,他迅速行动,在1918年“致电苏俄,祝其革命之成功,并鼓励其努力奋斗。时各国正嫉恶苏俄,列宁得总理电,大为感动,视为东方之光明”,为双方建立联系打下基础。他很快任命特使与苏俄接洽,并有了学习苏俄革命成功经验的思想准备。前后,正是孙中山护法运动屡遭挫折,考虑重组一个统一、有力的,全力思考重组政党的理论建构的关键时期。但矛盾的是,孙中山借鉴苏俄政党组织模式的过程中,并未真正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而是决意建构能铸造一坚强政党和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孙文学说》就是这种期许的产物,“文近著《学说》一卷,除祛其谬误,以立其信仰之基”,并得到党内理论家胡汉民、戴季陶等的了解和支持。孙中山重视通过强大的政党力量发动学生和工农群众起来革命这一苏俄的重要经验,但他因辛亥革命时期对会党的历史经验,而对在中国工人群众中有着重大影响力的传统社会组织持僵化的排斥态度。1919年10月,孙中山重组中国,但显然理论建设和政权模式存在距离,加之自辛亥革命后总是站在社会领导的立场和心态来认识问题,出现严重僵化,对苏俄模式和经验、俄国革命中工人阶级的作用、中国无产阶级的实际,都因其理论思维的僵化性而出现种种误读、误解。这些根本性缺陷使改组也未能有效改变其组织松散、乏力的状况,也是导致其变质和失败的深层原因。

共产党人对五四工人运动经验的总结是实事求是的。“五四”后,中共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瞿秋白、邓中夏、李立三都深刻地分析了在中国“现代式的”工会运动开始以前,在工人中间起重要作用的组织形式,其中“上海劳动运动最大的问题是帮会问题”。这对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至关重要。共产党人并不回避这些传统社会组织,而是正视并深入体察这些传统社会组织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及其存在的弊端,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分析作为秘密社会的帮会力量问题、同乡同业组织问题,思考的不仅仅是限制其封建性消极因素,更多是考虑如何深入到普遍存在于工人中的这些“社”与“会”,接近他们,加入他们,分“离”之,改造之,使之成为革命的力量。这是“五四”后中共领导的工人运动辉煌历史的基础。

俄国十月革命和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影响之重大是众所知晓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探索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和领导工人运动的影响同样重大。,促使中国的一些先进分子开始转换思想路径,不仅接受并尝试着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总结五四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的经验,这就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在中看到工人阶级伟大力量的先进分子,在运动期间和运动后就自动脱下学生装,穿上粗布衣,到工人群众中去做宣传和组织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的结合,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早期共产党人探索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运、学运结合起来。当然,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及其工人领袖在面对中国工人的实际情况时,一度也存在着僵化、教条和混乱的状况。1921年7月,中共“一大”通过的第一个决议就把铲除帮口、改组手工业工会,按照产业性质组织工会,作为党领导工人斗争的基本任务。1922年5月,《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宣言》指出,“作为一个阶级,工人们决不要分地域,决不要分党派”,“工人们,都应该按照产业的分类法,组织在各种工会里,而且要把各地按产业组织的工会,联络起来,组织各种全国产业总工会”。从长远来看,现代工会逐步取代传统社会组织在工人中的领导作用是适宜的。但是,立足于20年代初期中国工人社会的实际,根据当时日本调查者的报告,到1926年,上海工人的80%都属于4种秘密结社(在理教、青帮、红帮、天地会)中的一个,其中最大的是青帮。新生的中国共产党教条地按照理论来实施“取代”工作,遭遇种种挫折是可以预见的。在工人中间开展工作多次遇挫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上海劳动运动最大的问题是帮会问题”,主张共产党员应该重视帮会工作。而帮会从无数次传统起事失败后自我反省,有渴望寻找新思想、新因素的内在需求,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有追随和响应革命的心态。这是“五四”后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发动工人运动一个重要的有利因素。

在工人运动实践中,将理论、政策变为现实的过程中存在的巨大鸿沟,迫使共产党人在困惑、窘境中作出改变。这一时期,新生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相比,政策、策略能够根据实际斗争需要而作出灵活务实的调整,同时通过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工人运动理论,迈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稚嫩而重要的一步。在工人运动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工人运动理论、改造工人阶级的同时,对于传统社会组织的策略是“只有钻进去,先接近它,然后才能瓦解它、利用它、争取它”。当时,作为共产党主要工作对象的不熟练工人阶层,同时也是青帮等帮会影响力渗透最深的阶层。因此,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干事李启汉就是通过加入青帮,在上海小沙渡纺织工厂展开工运工作,在工人中扎下根基,成为“中国共产党最初做职工运动的起点”。在工人运动中,还投入大量学生组织工作者,以求养成工人的阶级意识。1922年,李立三在湖南与旧式工人组织头目(工头)的哥老会(红帮)首领喝“鸡血酒”,得到其支持,使多数参加了红帮的安源煤矿工人参加罢工;1925年,他在领导上海“五卅”运动时灵活调整策略,与青帮的徒弟和小头目结成良好关系,使之与大头目分离,实行“在青帮内部展开阶级斗争”的策略,取得成果。

与此相对应,传统社会组织也不断适应这种新的时代性变化。比较起来,传统社会组织中,秘密社会性质的帮会是最难以驾驭的。而地域性同乡帮口中,其首领与同乡工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行为较为正常,中共工人领袖采取交朋友的办法,把他们团结到党领导的工会中,让他们担任一定的领导工作,这是工会组织得以在传统组织力量强大的工人群体中建立起来的重要原因。1921年底,党组织派包惠僧等人团结京汉铁路工人中的湖北帮杨德甫、江南帮黄桂荣、福建帮林祥谦等帮口领袖组织京汉工人俱乐部,极大地促进了京汉工人运动的发展,并使林祥谦等成长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领袖。

中国共产党以灵活务实的策略,取得显著成绩。但是必须看到无论是帮会还是同乡、同业组织,在组织工人进行经济和政治性罢工斗争时,一般都具有两面性,既有被激发革命性的积极一面,也有被旧势力利用来对工人进行分化和破坏的消极一面。这种两面性同时也出现在传统社会处理与政党的关系上,这一点在“四·一二”中表现得特别明显。记述的在“五四”时期上海罢工中“李凤池是六三的领袖,曾坐过牢,以后变成工贼”,就很有代表性。这也促使中国共产党更加清醒地认识和分析工人中间存在的各种势力,总结五四以来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工人运动理论,充实和发展了党的指导思想。

综上所述,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广泛动员的、各阶层民众参与的、具有全民性质的、真正伟大的群众性革命运动。虽然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领导机关,但它却是中国进步的政治力量和爱国社会力量形成的统一战线领导的、各阶层民众都行动起来的革命运动,实现了空前的社会动员,开始在世界上主动为争取民族权利而斗争。的民族性、群众性、革命性和开放性,就在于它不局限于一党一派的运动,广大知识分子、学生、各爱国党派走向社会,与各社会阶层发生联系,将政治力量的领导力和同乡、同业、帮会等传统社会组织网络的发动力充分结合,推动了中国革命理论的升华,尤其是推动了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共产党人对社会动员经验的总结,将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群众运动发展为中国政治和社会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则路线,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了萌生的坚实基础,这是中国民主革命成败的一大关键。

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海纳百川的理论觉悟,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者宽阔的理论胸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开放体系的杰出体现,表现出远胜于中国的理论勇气和成熟性。正是中国共产党人这种彻底的革命f生和开放性,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革命性、开放性,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今天成就的根本和保证;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僵化,导致了它的变质和失败的命运。

参考文献:

[1]邓拓,谁领导了?[N].人民日报,1950-04-29.

[2]华岗,史[M].上海: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

[3]朱务善,是否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J].历史研究,1962,(4).

[4]孙思白,略谈革命性质问题[J].文史哲,1963,(3).

[5]刘惠吾,试论的领导权问题[N].文汇报,1963-02-26.

[6]张圻福,略论的领导权[J].中学历史教学,1980,(2);陈培钧,关于的领导权问题[J].江西大学学报,1984,(2).

[7]黄金华,漆良燕,也谈“五四”运动领导者及性质[J].理论探讨,1988,(5).

[8]张玉法,评《五四与中国》[A].中国现代史论集(第六辑)[C].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1.

[9]Chow Tse-tsung(周策纵).The May FourthMovement: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mChina[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1960.

[10]Joseph T.Chen(陈曾焘),The May FourthMovement in Shanghai:The Making of a so-cial Movement in Modem China[M].Leiden:E.J.Brill,1971.

[11]陈曾焘著,陈国栋译,正名[A].周阳山主编:五四与中国[C].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79.

[12]李新,陈铁健主编,伟大的开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13]彭明,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跪

[14]刘永明,研究中的几个问题EJ],近代史研究,1993,(6),

[15],如何研究中共党史[A],中共党史革命史论集[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

[16]Bryna Goodman,Native Place,City and Na—tion:Regional Networks and Identities inShanghai[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5,

[17][美]裴宜理著,刘平译,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18][法]白吉尔王菊,赵念国译,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中国工运论文篇(11)

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党员中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使他们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在中国革命或者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物,是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工人阶级政党。因此,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就认识到:“如果没有革命的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

一、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对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端于五四运动

追溯历史,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端于五四运动。先进的中国人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邓仲夏为代表,从五四运动中他们看到了工人阶级的力量,他们深入工人之中,创办工人俱乐部、工人夜校、识字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揭示受剥削受压迫的根源,号召工人开展革命斗争。他们在寻求救国救民的过程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逐渐转变成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过程就是对工人阶级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它使中国的工人阶级第一次接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尽管这种教育是初步的、肤浅的、非系统的。但是,它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由于中共在诞生之时,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的时间很短。党在成立后就立即投入实际革命斗争,忙于应付各方面的复杂工作,无暇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又由于中共长期处于各根据地的分散状态,没有时间和条件对全体党员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因此,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普遍较低.不能较好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教条主义在党内泛滥。为了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毛泽东在1930年发表《反对本本主义》,指出了教条主义对中围革命的危害;在1937年撰写了《实践论》、《矛盾论》,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关系,号召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接受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1940年1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要求全党干部认真学习研究马列主义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具体运用。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曾经历了三次高潮

抗日战争中期开始以延安整风运动为标志,中国共产党掀起了第一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高潮。为提高党内高级干部的理论水平与政治水平,成立了高级学习组,毛泽东任组长,成员由党内高级干部组成,主要任务是研究马、恩、列、斯的思想方法与中共历史。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期,毛泽东、陈云、刘少奇撰写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论着。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第一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其中心内容就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整风运动批判了理论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学风,批判了教条主义,提高了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使全党达成共识,公认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一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这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理论上有利于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和发展,在实践上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整风和整党运动为起点,中国共产党掀起了第二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高潮。

1951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分析了党内存在忽视理论现状,要求全体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系统学习,特别要求高级干部应该成为全党钻研理论的模范。在这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原着的学习是重点,要求每个党员特别是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党员终身钻研马克思主义原着,领会其精神实质,学会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各项实际问题。为了配合学习,出版了《毛泽东选集》第一、二、三卷。这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教育,在实践上提高了共产党员的执政能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在理论上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工业化道路理论的形成。

“文化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步入“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的误区。

“文革”结束后,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共产党掀起了第三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高潮。邓小平复职后,针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践和华国锋“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此后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要求全党全国人民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这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教育,在思想上拨乱反正,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实践上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对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最佳途径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遇到了两大特殊困难

在民主革命时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遇到了两大特殊困难。

其一,受教育者的特殊性~一共产党员的文化水平低。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等劳动阶级出身的党员在党内占绝大多数,他们处在社会底层,被剥夺了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没有文化,目不识丁,接受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就显得特别的困难。

其二,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一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济文化落后且发展不平衡。中国有着不同于西欧、俄国的社会特点、民族特点和思想文化特点,中国革命也不同于西欧和俄国,具有特殊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都是欧洲人,在他们的着作论及中国的事情并不多,革命导师没有也不可能为中国革命提供现成的答案。因此,文化水平低、理论水平浅的共产党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来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就显得特别的困难。

解决第一个困难,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中华民族的特性,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民族形式。这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用中国的民族语言和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马克思主义不再是高深莫测的东西,而是通俗易懂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解决第二个困难,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既不能因为工农出身的党员占绝大多数,马克思主义难以为他们所掌握,就在马克思主义之外去重新创立一个新的通俗的理论;也不能只图简单,去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书本,而是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揭示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在实践中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

由此可见,解决这两个困难的最佳途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从历史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经历了两次大的曲折。

第一次发生在民主革命时期。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共党内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把马克思主义当做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将熟读熟背马克思主义的书本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将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本本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如王明、博古等人他们自称百分之百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采取孤立、片面的理解,他们断章取义,把马克思主义书本上个别词句、只言片语或某一原理生硬地搬运到中国,导致了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盛行,给中国革命带来极大的危害,中共在根据地的损失高达百分之九十,在白区的损失几乎高达百分之百。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前途几乎被葬送。

第二次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步入误区。人们“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人人佩带毛主席像章,个个手捧红宝书,号称是毛泽东思想的大普及和“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被严重扭曲,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文革”结束后,担任党中央主席的华国锋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两个凡是”的观点,认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谕地遵循”。不是完整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而是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甚至把毛泽东思想等同于毛泽东本人的思想,把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错误混为一团。“两个凡是”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教条主义。它造成了理论上的混乱、思想上的僵化,致使社会主义建设两年中在徘徊中前进。

(三)毛泽东、邓小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

毛泽东指出,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正确的态度,就是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从它那里去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这种态度,是有的放矢的态度。另一种态度是主观主义的态度.不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而学习理论,而是为了单纯学理论而学理论,是无的放失。毛泽东还指出主观主义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产生的思想根源。

认识和实际相脱节、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是教条主义产生的根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就是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毛泽东说:“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马克思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怎样才能很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呢?那就是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有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马克思主义教育要有的放矢,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革命之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强大生命力也在于此。1938年秋中共召开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明确向全党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

针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践和华国锋的“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总结历史教训.邓小平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来的基本结论”。“我们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自己的方针,所以才能取得胜利,这一点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书本里是没有的。现在我们还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里有继承的部分,有发展的部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准确地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历来主张世界各国共产党根据自己的特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点是一致的

实践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主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重点。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点是一致的。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重任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变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什么是民主革命,如何争取民主革命胜利”为主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解决了革命的性质、任务、对象、动力和前途等基本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此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重点。

新中国成立并完成了土地改革之后,中国共产党的重任是实行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什么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为主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有别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创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平的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剥夺剥夺者”的设想,再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此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是“一化三改造”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自然以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道路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为重点。